《寻隐者不遇》课堂设计(共10篇)
1、有表情的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含义,学会松童药深4个生字。
教学重点:有表情的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含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研题
1、寻?隐?遇?
2、想想题目的意思
3、引导质疑
二、研读课文
1、反复读
读准音,读通句。
2、哪些词不懂?
3、议:什么意思?
回到句中读读。
4、背背
三、探究问句
1、出示答句
2、想问句
3、分组汇报
4、对话
5、体会古诗用词的精炼:言、此、云深、处
四、书写指导
重点指导药、深
五、填诗,练字。
()下问童子,言师采()去。
六、课外作业
给古诗题画
板书:
19、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b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1.认生字。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
寻 隐 者 遇
2.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隐者:独居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五、识字、写字指导
松:用学过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记字形。组词:松树、放松。
童:上下结构。上面是“立”,下面是“里”。这个字横画多,但长短不一。首横最短,次横最长,最后一横又比它上面一横长些。组词训练:童话、儿童、童年。
言:发言、说话的意思。首横最长,中间两短横。
师:左边是一短竖和一撇右边是横下一个“巾”。组词:师父、老师。
采:上面是爪字头,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树,手伸到树上表示采摘的动作。第一笔为平撇,下面的三笔间隔要匀。
深:左右结构。右边上面不要写成穴宝盖儿。组词巩固 :深山、深海、深浅。
六、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1.开火车读卡片(包括认识的字并用要求会的字口头组词。
2.读拼音填空(先独立完成再当堂订正)略
二、朗读、背诵课文
1.个别、集体等多形式朗读。
2.练习背诵。指导:诗从问了童子后,童子先后告诉他师父采药,接着告诉诗人,师父就在这座山里,不过山高云深,我不知他在何处。
3.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三、巩固练习
1.口头选词填空。
师父 童子 诗人
( )松下问童子,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2.完成课后练习3。
五年级《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诗浅显易懂,编排在苏教版五年级语文课本之中,非为理解诗词含义,应重在让学生了解苦吟诗人作者贾岛,了解古代文人雅士的一种生活形式——隐者。故而教学本诗,重点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补充的课外资料,深刻认识古诗所蕴含的语言密码,了解古典诗歌所深藏的思想内涵。
【教学方法】资料补充,读写结合。
【学习方法】阅读感悟,对比体会。
【教学重点】了解本诗凝练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感悟本诗的思想内涵——隐者的精神内涵。
一、借助故事,初识苦吟的作者(3分钟)
1.出示《推敲》故事,让学生自由阅读,说说认识了一个怎样的人?
贾岛出生于平民家庭,门第寒微,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传说他30岁前曾数次应举,都不得志。失意之余,又迫于生计,只好栖身佛门为僧,取法名无本。贫困的家庭景况,枯寂的禅房生活,养成他孤僻冷漠而内向的性格,但他酷爱吟诗,常常为构思佳句而忘乎所以,“虽行坐寝食,苦吟不辍。”他自己也写诗自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因此,贾岛被视为唐代苦吟诗人的典型。
有一次,贾岛骑驴访李款幽居,于驴背上得诗句“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中树,僧推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但又觉得“僧敲月下门”似乎比“僧推月下门”更能衬托环境的幽静。贾岛一时拿不定主意,便在驴背上边吟诗边举手作推敲之状,反复品味,结果无意中唐突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韩愈问贾岛为什么乱闯。贾岛就把自己做了一首诗,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哈哈大笑,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万一门是关着的,推怎么能推开呢?再者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静中有动,岂不活泼?”贾岛听了连连点头。并和韩愈交上了朋友。师小结:这就是贾岛,他不比李白,一挥而就,文思泉涌。他注重斟字酌句,反复推敲。他和韩愈相遇的故事,也成就“推敲”这个词语的典故。这样一个“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苦吟诗人,他写出的诗会是怎样的呢?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贾岛的诗歌《寻隐者不遇》。
板书课题,及诗人,指导书写寻,隐,遇。
解题:题目中的寻,什么意思?隐者什么意思?从题目看,你知道诗中写了什么?寻找隐居的人却没有遇到。作者是怎样将这种寻找隐居的人却没有遇到的情境写出来的呢?让我们走进诗中,细细品味吧。
二、初读诗文,感知诗文的大意。(5分钟)
出示自学提示(自主学习):朗读,划出节奏,概述诗句意思,试着默写。
检查:1.有节奏的朗读;
2.解释诗句含义(一人两句,小组完成,两组),(两人一组,对话完成)(一人完整解释)。
3.尝试背诵。
三、读写结合,感悟语言的凝练(8分钟)
1.这样浅显易懂的语言,能算得上是苦吟而得吗?(学生发表见解)
2.补充诗句,感悟文体。(老师将这首诗变一下表达形式,期待你们填上你们认为合适的句子。)
课件出示:寻隐者不遇(同桌两个合作,填写合适的诗句)
松下问童子,?(汝师在何处?)
言师采药去,?(采药与何方?)
只在此山中,?(山中哪一隅?)
云深不知处,!(何日得仙迹,无心其奈何!)
指导:加上填入的诗句,意思变了吗?去掉填进去的诗句,你能想象出诗中的对话吗?你觉得这首诗是保留四句诗好还是让贾岛扩充为八句诗好?
大家看,这首诗是否还可以这样写:
课件出示:
诗人松下问童子,童子言师采药去。
师父只在此山中,山间云深不知处。
你们同意这样写吗?为什么?
总结:这就是诗歌的凝练!可以用四句,就绝不用八句;可以用五个字,就绝不用七个字。写诗,可不能像我们写作文一样,可以去凑字数,否则,那就不是诗了。
苦吟诗人的称号不仅仅体现在语言的凝练上,这首诗中的每一个字,都不能小看,否则,怎么算苦吟呢?你能看出那些字具有“一字千金”的价值?
四、品析词句,认识隐者的高洁
1.改编故事,发现文字密码。
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老师用课件出示改编后的小诗:
树下问童子,言师采菜去。只在此田中,菜多不知处。
(待学生笑声停下后,师说,看来题目也得改改,叫作——寻菜农不遇,这样才会匹配。)
你发现了什么?
2.品析词句,解读文字密码。(四人小组探究完成)
预设:
(1)松,你会想到什么?“寿比南山不老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岁寒三友”----所以松象征着隐者的——高洁,不屈。(透过文字,我们读懂了作者的意图,这就是文字密码。)
(2)药,在本诗中,到底指什么呢?(治病之药,济世之药)
古代读书人崇尚“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一般的读书人,多少都会一些医术,有一些世外高人,更是精于医术。本诗“药”字一字,可以认为是治病救人的良药,也可能是济世救人的良方。
所以,由药字可见,这是一位身怀医术的高洁之士。
(3)山,看到这个山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预设:
险峻的峭壁,巍峨的高山,俊秀的山岭,郁郁葱葱的林木,等等,你想到了哪些山的名称?
引导: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是李白眼中飞流直下的庐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悠然采菊的南山?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是张志和桃花流水鳜鱼肥的西塞山?
到底是哪座山,重要吗?由这个山字,你又读懂了这是一个怎样的隐者?(胸怀宽广,虚怀若谷,与世无争,愤世嫉俗)
(4)云,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云?(飘飘悠悠,飘忽不定,来去无踪)在本诗中,这个“云”字,又代表了隐者的什么特点呢?
3.总结:诗读至此,你是否发现,贾岛笔下的每一句,每一个词语,都与题目的隐者有关系?每一句,每一个词语,都是围绕着隐者的特点来写的。
这是一种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带着我们现在的理解,再来吟诵一遍这首诗吧。示范读诗,读出平仄音调。
作者贾岛,真是当之无愧的“苦吟诗人”。短短的二十个字,用问答的形式使一位世外高人跃然纸上,也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到作者的写作风格。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背诵一遍《寻隐者不遇》吧!
五、布置作业,深入了解写作的特点。
课后,希望同学们能够背诵《题李凝幽居》并收集贾岛的其他诗作阅读。
板书: 寻隐者不遇(失望)
(唐)贾岛——苦吟诗人
松——高洁
药——救人
山——宽阔
云——飘忽
以 物 喻 人
原来,贾岛要到山野中去拜访一位有着高洁的性格的隐者,贾岛想让他为自己指点迷津。不久,他就出发了。
贾岛历经了许多磨难,终于来到了这位隐者居住的山野。贾岛眺望着远处,路边杂草丛生,鲜花竞相开放、美不胜收,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蜜蜂。还有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贾岛情不自禁地赞叹道: “啊!多么清高、恬静、悠闲自在的生活啊!这地方简直是人间仙境啊!可见,这位隐者一定有着高洁的性格。”贾岛的心中有了一线希望,于是,他精神抖擞地前进。不一会儿,贾岛发现前方冒起一缕缕炊烟,快步走了过去,一看,是座茅草屋,他高兴极了,心想:这也去就是隐者的家了,待我过去敲门,去见见他。这时,贾岛耳边传来狗吠声,原来,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在遛狗,于是,他走向孩子,亲切地问:“你是这里一位隐者的徒弟吗?”“是的。”说着,他挥了挥他那胖嘟嘟的小手天真地说道。贾岛激动地说:“那你的师傅在家吗?”童子使劲地晃了晃手说:“不在,他到山上采药去了。”“那你知道他在山的哪个位置采药吗?”贾岛说道。“我….我也不太清楚,师傅并没有告诉我,所以我也不知道具体在那儿,你还是改天再来吧!”童子无奈地说。
贾岛望望山上,云雾迷蒙,隐隐约约有一个人影在晃动,却又很快地消失在无边无际的云雾之中。这时,他诗兴大发,提起笔写下了这首诗――――《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一、分层导入:
(一)、北京语文高考题对《登鹳雀楼》的对比赏析——情趣、理趣
(二)、香菱学诗——意趣
(三)、宋诗、唐诗对比进一步说明理趣和情趣 评:层层递进导入,让学生深刻理解了理趣
高考与学生联系紧密,可操作性、实用性强
二、诗句故事化、情景化 评:有身临其境之感
三、教给学生文学鉴赏的原则,即“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不能脱离具体文本 评:教“学法”。教给学生怎么学,教给学生内容要好得多。
四、没有让学生集体讨论,而是用小纸条的方式把自己的理解写出来
评:节约时间,更能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并且可以检验学生是否真的掌握了本诗的理趣;
没有头脑风暴,不利于启迪学生合作探索思维。(对于这一点本人持矛盾的态度)
五、揭示正确答案之前,先展示了一幅本诗的意境图 评:抛砖引玉,渐引正确答案。不会显得突兀
六、评析答案,错误答案隐去名字,正确答案说出名字;解释正确答案层层递进 评:前者照顾学生自尊心,后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更好理解本诗的理趣
七、文学的诗——强调文学趣味的养成;生活的诗——诗意的栖居。二者相联系,并上升到人生境界,诣在培养学生“用心一也”和引出清华境界说。评:迁移思维,联系实际;
是三维目标当中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个人觉得此处与文本教学目标有些许脱离,这里可以换另一首诗,或增加一首诗,用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
八、诵读三遍,结束本诗 评:读诗有利于学生体味诗中蕴含的感情。但本次学生读诗的感情明显没有表现出来,三次读诗都是保持一样的语调,恐怕不是我们想要的效果。老师应该在这方面进行一些引导。(或许这不是教学的重点,本人认为读诗可以是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意境。)
九、教学目标寓于课堂教学,统领整个课堂——把握古诗当中的理趣
评:教学内容集中,不散乱。一根主线贯穿课堂
十、没有检验回答错误的学生是否真的掌握了诗的理趣的鉴赏。
十一、摄像焦点在教师,学生很少出现的画面中,我们不能直观的了解学生的态度。这恐怕是摄像者没有注意的,使得这堂课变成了老师的“表演”。
韩丽
教学过程:
一、出示学习目标:
二、故事导入,揭题。
1、回顾一下: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几位唐代大诗人,你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吗?白居易,李白,孟浩然……今天,老师再向大家介绍一位唐代大诗人,他的名字叫贾岛。贾岛是一位非常严谨的人,他每写一句诗都要仔细琢磨,从不轻易落笔。有一次,他在写道:“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时候,他觉得推字用的不妙,于是就做推和敲的动作,结果挡住了韩愈的路,韩愈听了他的事情后,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和他一起研究,后来他们成了朋友。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诗,感受他的用词精准、精益求精的精神!这首诗的名字叫—— 寻隐者不遇 遇 这个字是今天要认的生字。谁来拼读一下? YU 扩词:遇见 遇到(板书)去掉偏旁念yu/ 组词:番禺 是一个地名 禺字还能加什么偏旁变成个新字呢(偶,寓,愚)那我们看看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2、释题。寻:寻找、寻访。隐者:隐居山林的人。不遇:没有遇到。
题目的意思就是:(作者)寻访一位隐居山林中的人却没有遇到。看了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
(谁在寻访隐者,怎么找的?为什么没有找到?)
三、初读课文
1.师范读 生思考:诗中提到几个人? 2自读古诗,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3.指名读 看谁读得流利
四、借助画面,理解诗意
1.仔细看图。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我知道了作者在向隐者的弟子询问隐者的去向;童子在摆手说不知道在哪里;隐者在山高林密的深山中。)2.结合图谈一谈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童子:小徒弟。师:老师。此山:这群山。
3.师重点指导。言:说。云深:山高林密,山顶之云雾缭绕。只:就 指生试着说诗意
4.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l)你师父干什么去了?(2)在哪儿采药?(3)你能找到他吗?
5.体会人物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语气,体会语感,读出语气。6.扮演诗人“我”和“童子”,表演一下对话。
五、指导书写
禺: 师范写
遇:生对照虚宫格写
今天,我认识了唐代一位大诗人——贾岛。他曾经出家做过和尚。
贾岛对自己作诗要求很高,很长时间才能作出一首诗。每次作完诗,第一时间就会跑到山上去找一位隐居的神秘老者,这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贾岛找他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己诗作给他看,并且要得到他的.指点和认可。
这天,贾岛作完诗又准备去寻找那位隐者了。一路上,贾岛看到了长在路边的松树,他觉得那些挺拔的松树就像那位隐者一样,他就算隐姓埋名,不被世人关注,也可以自力更生,每天都活得自由自在。
来到老者家,一座茅草房出现在他的面前,门关着,隐者不见踪影。贾岛在屋旁的松树下见到了他的徒弟,这个小孩子身着粗布衣,手里拿着一根棒子,他正在逗小狗。贾岛亲切地问:“小朋友,请问你的师傅在干什么呢?”那小孩天真地说:“我师傅采药去了。”贾岛听了,感到有点儿失望:“他到哪里采药去了呢?”“就在这座山里。”小孩指了指旁边的群山。贾岛一听,心中一动,迫不及待地问:“那你知道师傅在哪里采药呢?”“云雾弥漫,我也不知道。”小孩双手一摊,顽皮地说。贾岛只好无奈地回家去了。
“唧唧唧――”一阵清脆的鸟叫声惊醒了梦中的我。我揉了揉眼睛,快马加鞭地穿好衣服,前往隐者家拜访。
刚刚上路,就瞧见一片苍劲的松柏,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挺拔,仿佛是一位位精神饱满的士兵,守卫着这山中的羊肠小路。小草在露水的打扮下显得生机勃勃。我漫步这小路上,一条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喝上一口,甜甜的,清凉无比。鸟儿在枝头开起了热闹的音乐会,几棵翠竹挺立在山中,几片残云掩映住了大山,为大山增添了几许神秘。
来到隐者家门前,只见后面的山连绵起伏,掩映住了茅屋。一个小童手里握着根树枝,哼着小曲,手里牵着只狗。突然,他似乎是看见了我,眼睛瞪着大大的,挠了挠头:“请问您来此有何贵干?”我微微一笑,摸了摸他的头:“我有些句子有些疑惑,想请教一下你师父。”“我师父刚走,”童子一边说,一边把我迎了进来,“我师父刚刚采药去了。”我不禁有些失落:“上哪里采药去了?”“就在这座山里。”童子伸出小手,朝远处的那座山指了指。我的心里又燃起了一丝希望:“在山的什么地方?”童子朝天空仰望了一会儿,摇摇头,无可奈何地告诉我:“这山中云雾缭绕,我也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我一下子像跌进了无底深渊,沮丧地点了点头,行了个礼:“告辞了!”童子向我招了招手。我只觉得茅房在乌云的笼罩下显得灰暗暗的,小草耷拉着脑袋,被露水压弯了腰,小鸟也不再高声歌唱,有气无力地停在枝头上……我叹了口气,不禁诗兴大发,随即口占一绝: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寻、隐、者、遇、药”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本单元的最后一首,作者是贾岛。全诗共4行,以问答的形式叙述了他去寻访隐士没有见到的情景。诗句的大意是:我在松树下面询问童子,童子说他的师父采药去了。师父就在这座山里,可是山高云深,不知道他到底在什么地方。
文章虽然是以问答形式来写,但语言选择十分精妙。诗中省略了寻访者“我”的三次询问:“你师父干什么去了?”“在哪里采药?”“你能找到他么?”但读起来并不难理解。而且诗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变化:“松下问童子”DD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DD情绪低落;“只在此山中”DD希望又生;“云深不知处”DD怅然若失,又有无可奈何之感。
教学的重点是:
掌握生字,朗读、背诵课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法建议:
1.理解这首诗可以通过“看DD说DD读DD演”四个步骤来进行。“看”就是引导学生看图,想象寻访的过程;“说”就是把想好的说给全班同学听;“读”就是边想象边朗读,边朗读,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演”就是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诗文背诵下来,然后边背诵,边把自己对诗文的理解用动作表演出来。
2.学习生字,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识记,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把生字的音、形、义贯穿于朗读诗句之中。在读中理解,在读中记忆。
教学设计示例
5、寻隐者不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寻、隐、者、遇、药”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释题质疑。
1、直接揭题。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白居易,李白,孟浩然,王之涣。今天,我们随着第五首古诗的学习,再认识一位唐代大诗人,他的名字叫贾岛。
2、释题。
寻:寻找、寻访。
隐者:隐居山林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
题目的意思就是:(作者)寻访一位隐居山林中的人却没有遇到。
3、质疑。
怎么找的?为什么没有找到?
二、初读课文。
1、自读古诗。
2、指名读,教师随机出示生字卡片,指导生字读音。
三、借助画面,理解诗意。
1、仔细看图。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我知道了作者在向隐者的弟子询问隐者的去向;童子在摆手说不知道在哪里;隐者在山高林密的深山中。)
2、结合图谈一谈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童子:小徒弟。师:老师。此山:这群山。
3、师重点指导。
言:说。
云深:山高林密,山顶之云雾缭绕。
只:就
4、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
(1)你师父干什么去了?
(2)在哪儿采药?
(3)你能找到他吗?
5、体会人物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
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
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语气,体会语感,读出语气。
6、扮演诗人“我”和“童子”,表演一下对话。
四、想象诗意,熟读成诵。
1、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节奏。指读、同桌互读。
我随着一条曲折的石子小路来到了这位隐士的居所。呵,好一片圣地!一棵棵松柏枝干苍劲有力,弯弯曲曲,蜿蜒曲折,犹如一位位坚贞不屈的士兵,经历百年风雨雷电,即使沧桑却依然那么翠绿。回首一看,只见刚刚走过的小路早已消失在落叶的尽头。天上洁白的云雾时隐时现,时虚时实,有时如同一缕轻烟,消停了一会儿就无影无踪;有时如同一泻瀑布,那“哗哗”的水声只有心灵纯洁的人才能倾听。而青山则在云雾的衬托下增添了几分神秘感。而隐士的茅舍就坐落在这个僻静、幽闲的地方。这位高人才是一位真正与世无争的隐者呀!我在心里感叹道。不禁沉醉在这如诗如画的风景中了。
这时,“汪汪”的狗吠声吧我从遐想中拉回现实。我一回头,原来是高人的徒弟正在树下逗小花狗玩呢!我见了,喜上心头,快步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地行了一个礼,问童子:“你可知你师父到哪儿去了?”童子头也不抬地说:“我师父采药去了。”而后又一边拿着树枝逗小花狗一边补充道:“他呀,要过好大一会儿才能回来呢!”我听了,皱了一下眉头,低声问道:“那他在哪里采药呢?”童子指了指前面那座山,又摆摆手说:“不远不远,就在这山里头。”“真乃天助我也!”我一下来了劲,迫不及待地连话也说不清楚了:“那……那在什么地方呢?不对不对,我的意思是说你能带我去找你的师傅吗?”童子笑了,不好意思地摇摇头,为难地说:“这里云雾弥漫,就连我这个当徒弟的也不知道他在什么地方呢!”这下,我被泼了一头冷水似的呆呆地站在那里,好不容易才缓过神来,只得悻悻而归。
踏在回家的路上,回想这一切,我不禁有感而发,写下了《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寻隐者不遇》课堂设计】推荐阅读:
《浪花》课堂设计11-28
道法课堂导入设计06-25
课堂有效练习设计11-06
精简设计 简约课堂12-27
《春》语文课堂教案设计05-28
无生课堂教学设计06-21
课堂活动设计模板06-23
《落日的幻觉》课堂设计06-24
环境设计课堂作业06-29
英语课堂评价机制设计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