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乐园教案.doc(精选8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实践活动,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巩固10以内数的加减法,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的密切联系。
2、通过走数字迷宫,经历多种途径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同一问题答案的多样性。
3、做“小小邮递员”游戏,主要使学生经历根据答案选择算式的逆过程,享受与人合作的乐趣。
4、通过投球游戏,初步渗透统计思想,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
二、重点难点:
复习所学知识,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实践活动课
应用电脑课件,向学生展示一幅“数学乐园”的全景图,然后和学生谈话。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今天老师想和你们一块儿去“数学乐园”做游戏,你们想不想参加?(想)师板书课题:数学乐园)
师:在“数学乐园”里还有很多“数字之星”,待会儿谁最爱动脑筋,发言最积极,老师就奖给他一颗“数字之星”。[上课伊始,创设带领学生去“数学乐园”游玩的情境,一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同时以奖励学生“数字之星”这种外显的评价、激励手段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动力。] 活动
(一):走迷宫游戏
1.复习0~10各数的认识。
师:数学数学,可离不开数字。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你们认识了哪些数字呢?
(生说出0~10,师贴出相应的数字卡片,每张卡片上有一个娃娃头。)
师:瞧,咱们认识的“数字娃娃”都到齐了,谁能用上面一个或几个“数字娃娃”说一句话呢?杨老师先说一句,你们想不想听?(想)“动物园里有1只熊猫,3只小山羊,5只猴子,它们都可爱极了。”
生:动物园里有5只老虎。
生:马路上有7辆汽车。
生:我家有9个人,吃了5个苹果。
……
师:你们说得真好,看来你们会用“数字娃娃”说话了,你们除了在课本上,还在哪儿看到过他们?
生:在电话上。
生:在日历上。
生:汽车上也有“数字娃娃”。
生:我们的钱上也有……
师:看来我们生活中处处可以发现“数字娃娃”,今天我们邀请“数字娃娃”和我们一块儿做游戏,你们欢不欢迎?(欢迎)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用10以内各数说一句话,也就是用它们来表示一些物体的数量。这一方面复习了10以内各数的基数含义和序数含义,另一方面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
师:刚才,“数字娃娃”悄悄告诉我,说他们站的队全乱了,谁能按一定的顺序给他们排排队?其他同学也可以拿出数字卡片排一排。
(一生上台摆卡片,并说出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其他同学分别在自己桌面上摆数字卡片。)
师:你们还有没有不同的摆法?
(一生上台摆卡片,说出是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
[排队是校园中常见的活动。利用它的直观有序性引导学生对0~10各数进行排队,使学生能用抽象的语言来描述这11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2.从故事引入“走迷宫”活动。
师:(出示小黑板)老师这儿有个“小白兔迷路”的故事,你们想不想听?(想)一天,小白兔出去玩,走着走着,突然迷路了。这可怎么办呀?于是,他给妈妈打电话:“妈妈,妈妈,我迷路了,这怎么办呀?”妈妈听了,点了点头说:“孩子,你长大了,自己的事情应自己做,只要你按1、2、3、4……的顺序走到9,就一定能回到家。”于是聪明的小白兔按妈妈的话去做,终于回到了家。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白兔是怎样走的吗?(一生上台演示)
[以帮助小动物找家的童话故事引入“走迷宫”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品格,另一方面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来。]
3.学生独立“走迷宫”──帮助小兔找家。
(让四生分别在四块黑板上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画出不同路线,其他同学在课本上画出小兔回家的路线。)
比比谁想得多,进行评价奖励。
师:同学们开动脑筋,找到了很多条不同的路线,但你们是想到哪儿,走到哪儿。能不能找到一定的规律呢?请你们观察数字表,想一想从1走到2有几种走法?(2种)从左边的2走到3有几种走法?(3种)从右边的2走到3有几种走法?(3种)……如果你们按一定的顺序思考,一定能找到更多条路线。请你们在课后互相交流合作,一起完成,有信心吗?(有)
[学生“走迷宫”开始的思路是无序的。怎样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进行思考的能力呢?这就应在教学中以活动内容为载体,教给学生思考的一般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图表,使学生看出“1”到“2”有2条路,“2”到“3”有6条路……孕伏排列的一些基本方法,使学生的认识水平经过“跳一跳”而跃上一个新台阶。]
活动
(二):对口令游戏
师:前段时间,我们一起学习了数的组成,下面我们来复习。(出示8)老师出一个数,你们出一个数,使这两个数组成8。(放鼓点音乐)
师:我出3。生:我出5。
师:我出4。生:我出4。……
(同样的形式师生互对组成10,之后同学互对组成9。)
[对口令游戏方便、快捷、效率高。用这种方式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同台唱戏”,改变以往沉闷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师生之间显得更加和谐、融洽。]
活动
(三):送信游戏
师:复习了数的组成之后,我们要利用它们来做一些加减题了,你们有没有信心完成?(有)下面请你们按四人小组的位置坐好,再从抽屉里拿出一个信封,信封反面有一个数字,请你们把桌面上得数与你信封上数字相同的算术卡片放进信封。
(放轻音乐,其中一组学生上台演示完成,之后评价,找对的同学表扬自己。)
[将枯燥的10以内加减计算变成有趣的送信活动,使学生在游戏中用自己熟悉的方法完成简单的口算,同时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活动
(四):起立游戏
师: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数数排第几”的游戏。游戏之前,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会报数吗?(会)请两竖行同学从前往后,从后往前报数。
师:其他同学也数数自己从前数排第几,从后数排第几。
(师点到从前数第3位同学,从后数第4位同学,该竖行该生就起立拍下手。之后让学生练习从左数,从右数,并注意让其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起立游戏让学生感到既紧张又轻松,通过数数和思考,每位同学对在班上的位置都有一个正确的定位:从前(后)数,自己是第几个;从左(右)数,自己是第几个。通过这个游戏,使学生进一步感知了前、后、左、右等空间方向,又区分了几个和第几个这两个易混的概念。]
活动
(五):投掷游戏
师:同学们表现得真棒。下面我们来做一个“看谁投得多”的游戏。
(点学生按规则向篮里投球,共10个球,看能投进几个。同时请一位同学当评判员,用图片表示投进球的数量并贴在黑板上,之后请其他同学当“小记者”,报导几位同学的投球成绩并进行比较。其间还让同学们说说有几个球没投进,并说出自己的算法。)
[投掷游戏在全体学生中进行,尽管投掷者寥寥无几,但活动让全体学生感到新鲜,每个人都是评判员。就在这看似纯游戏的活动中,学生通过数投进(或未投进)球的个数,并将这些数目用小圆片贴出来进行比较等活动,使学生感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初步了解直观比较两个数多少的方法。]
展示台10%(有创意者加2分)
一、我会当编辑4%
今年寒假,语文老师要求每个同学办一份语文手抄报。
1谙你为自己的手抄报起个新颖的名字:_______
2你准备设计的栏目:
二、我会当侦探4%
小宝家的粮仓被“盗”了。小宝的爸爸说这个小偷肯定是甲。这可怎么办呢?他们决定请乙出马,果然,乙不负众望,活捉了甲。甲是谁呢?有一则谜语告诉了我们:眼睛不大,细长毛发,以偷为生,谁见谁打。谜底:那乙是谁呢?请根据它的特点来编一则谜语。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谜底(友情提醒:谜底是本学期学过的一篇课文题目1:
阅读屋20%
一、趣味阅读7%(2+3+2)
狐狸和乌鸦
乌鸦又衔着一块肉在树枝上休息,一只狐狸来到树下。
鸟鸦没料到狐狸会来这么一手,听着听着,气得浑身打起颤来。她刚开口回骂,肉从嘴里掉下来,狐狸叼着肉一溜烟跑了。
谁知,狐狸却开口大骂起来:“你这臭嘴婆娘,顶风臭十里!穿一身丧服,叫人看了就作呕!还有你那破嗓子,比驴叫还难听百倍……”
乌鸦想,他肯定又是来奉承我的,这回我可不上当了。任凭他把好听的话说上十箩筐,我也不理他。
1给上面四段话重新排排队,变成一篇通顺的文章,把序号写在()里面。
2乌鸦过去是怎么上当的?在本文中又是怎么上当的?请根据你的了解有顺序地写几句话。
3读了这则寓言后,我想到了:
二、精品阅读13%(1+2+2+2+2+4)
生活处处有语文。只要你平时做个有心人,细心观察,不断积累,学校以外的大社会也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大课堂,而且这里比我们的语文课堂要丰富得多,精彩得多。不信,你跟我一起去走一走。
走在大街上,你会发现随处可以学到语文。形式多样的店名牌子、五花八门的广告,这些都离不开文字。仔细把这些文字品味一番,会让你真正懂得什么叫语言的精确和准确,你一定会流连wang(忘望)返。更有趣的是,有些同学会为一个个成语、一句句名言遭更改而不平,会因为发现一个被包装得十分漂亮的错别字而兴奋不yi(已己)。
好的电视节目中也能学到语文。电视能把广bo(搏博)世界构建成一个个知识的窗口。这里有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有比课堂更广阔的天空,这些无不和学好语文息息相关。
走进大自然,这里也有语文。自然环境中的风雨雷电、花鸟虫鱼;艺术世界的音乐舞蹈、书法绘画,这些都会在我们的心底留下永久的记忆,会丰富我们的生活。
生活离不开与人交往,更离不开语文。有时需要写留言条,拟一份表扬稿。节日到了,送张贺卡给老师亲友,不忘附上一句句滚烫的话语;同学好友生病了,shao(捎梢)份诚挚的祝福给人带来安慰。
生活处处有语文,有形的,有声的,无形的,无声的。只要不断去捕捉,用心去体验,学习语文无时不能,无处不能。
1给短文加个适当的题目:__________
2给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用“对”标出。
3文中提到了大街上许多成语、名言遭更改,相信你也有这样的经历吧。回想一下,将它列出并改正过来。
例:衣衣不舍(依依)
4用“_____”画出2~4段中可以概括段意的句子。
5看广告,学语文。
A晶晶亮,透心凉——“雪碧”饮料广告。 “晶晶亮”说明产品:___________;“透心凉”说明产品:_________。多么形象的广告啊!
◆知识与技能
第l~8题主要考查学生认识20以内数的情况。第1题,用数表示亮亮过生日情境中的事物。先让学生观察图,说一说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再说出哪些事物可以用数表示。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与自己生活有关的数。
第2题,可以把数数、读数、写数结合在一起进行。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数数。
第3题,在空格里填数。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第4题,看图写数。给出了实物图、小棒图、计数器三种表示数的方式。考查学生能否正确写出对应的数。
第5题,数的组成。教师还可以说出几个
十、几个一,让学生说组成哪个数。
第6题,关于左、右和序数的练习。
第7题,数的大小比较和式与数的大小比较。
第8题,根据给出的不同数量的茄子,比较并填空。
第9题,考查20以内加、减和加减混合计算的掌握情况。教师可设计一组题,进行口算计时练习。有意识地了解每个人口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第10题,考查学生能否根据情景图和括线图中的数学信息,列式并计算。
第11题,考查学生能否根据加法算式写出两个减法算式。
第12题,考查学生能否用给出的三个数写出两加、两减四个算式。
第13题,数一数每种图形有几个。本题是考查认识图形和分类的综合性题目。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曹雪芹及其作品《红楼梦》。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表现主题思想的特点。3.学习课文生动、洗练、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三.课文学习
(一)故事背景
本文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回。这段故事文字虽短,但却触及了封建社会的许多本质问题。这个故事以前的有关情节是这样的──贾雨村本是一个潦倒的封建文人,曾寄居于苏州的葫芦庙里,与隔壁富户甄士隐常有往来。因甄家的资助。贾雨村赴京应试,中了进士,当了县官。不久,在封建官场的倾轧中,贾雨村因“贪污”而被“革职”。他又投靠淮扬(扬州)林家,当了林黛玉的家庭教师。后来由林家的介绍,借助贾府的势力,贾雨村谋了一个“起复”,升任应天府尹。甄士隐在贾雨村离开苏州不久,在元宵节丢失了爱女英莲(即这个案件中被拐卖的女孩);继而葫芦庙失火,甄家也被烧光,甄士隐愤而出家。贾雨村初当县官时,曾向甄家娘子要了一个婢女作二房,并答应寻访英莲下落,表示要“务必找寻回来”。
(二)内容结构分析
节选的这段课文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开头至“门子才斜签着坐下”),交代案件的情由,提出判案的波折。故事一开始就交代了案件的情由:“两家争买一婢,各不相让,以致殴伤人命。”其具体情节,就是原告所申诉的那段话。
这个案件是黑暗腐朽的封建社会的特有产物,从中可以窥见封建社会丑恶面貌的一斑:达官巨贾的买婢蓄妾;拐子坏人的贩卖人口;恶主豪奴的骄纵凶残。封建社会奴婢制度,反映了剥削与被剥削、奴役与被奴役的阶级对立。劳动人民卖儿鬻女,地主阶级买婢蓄妾,正是这个罪恶社会的血腥现实。封建官府是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机器,它保护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镇压人民的反抗。剥削阶级内部发生矛盾,封建官府则利用封建法制保护剥削阶级的“合法”权益。本文中的原告要求官府审断此案,“以扶善良”,也就是要求判明买主之间的是非,以维护地主阶级买婢蓄妾的“合法”权益。案件的本身,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又揭示了封建政权的阶级实质。
封建政权是维护封建阶级的阶级利益的。薛、冯两家,一个是“金陵一霸”,一个是“小乡宦之子”,同属于一个阶级,按“理”他们的权益都该受到封建官府的保护。然而,为争买一婢,“金陵一霸,倚财仗势”,纵使豪奴,打死“小乡宦之子”,原告“告了一年的状,竟无人作主”。官府缩首不前,职能不灵;显然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案件。新官上任三把火,初到应天府的贾雨村,为了要显示其为官“清正”,居然勃然大怒,就要发签拿人。这时“只见案旁站着一个门子,使眼色不叫他发签。雨村心下狐疑,只得停了手”,暂且退堂。一个愤然要执封建之法,一个暗示不可发签;雨村先是气壮如牛,继而畏缩如鼠──这一波折,再次表明这个案件的确不同寻常。故事在这里激起了读者的悬念:封建法制的施行可以遇到阻碍?执法之官为什么这样色厉而内荏?
这一段还着重交代了门子与贾雨村的关系。封建衙门的门子是官府的爪牙,他欺压百姓,巴结上官。门子不叫雨村发签,自然是出于讨好上官的“诚意”。雨村看他的眼色行事,显然也相信门子是为上官着想。而且,这个门子却又不同于一般,“原来还是故人”,八九年前在苏州的葫芦庙里早就同雨村相识,因而“也算贫贱之交”。这一特殊关系的叙述,越发证实门子不叫发签,确实是真心实意,而不是故弄玄虚,其中一定大有文章。这样也就显得此案干系重大,不能草率从事。
第二段(至“二人计议已定”),写密室策划,共订了结此案的奸计。这一段包括两层内容:先写门子不令发签的原因;后写门子对了结此案的谋划。门子首先提出“护官符”,说明不令发签的原因:这个案件涉及“最有权势极富贵的”“大族名宦之家”,“作地方官的”绝对不能触犯他们,否则,“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也难保呢”。作品特意强调,这种情况“各省皆然”。“护官符”是当时社会的普遍存在,是封建官场的公开秘密。凡做地方官的,只有“官护”这些“大族名宦之家”的权益,才能为自己“护官”。这也就是孟轲所说的“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的封建社会的做官 “诀窍”。这张“护官符”,对“大族名宦之家”在封建社会的特权地位,对封建政权的反动阶级实质,作了形象的、充分的说明和揭露。
“护官符”所列的“大族名宦之家”很多,“雨村尚未看完”,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只是其中名列前茅的代表家族,是当时的“大族名宦之家”的典型概括。作品通过“护官符”中的“俗谚口碑”和门子的概括介绍,控诉了这四个家族的烜赫声势:他们在经济上,从农民身上榨取巨额财富,任意挥霍,“白玉为堂金作马”“珍珠如土金如铁”,住着比阿房宫还要宽敞的住宅,拥有世间罕有的珍宝,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他们在政治上“最有权势”,不仅“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而且“世交亲友”遍及各地,官官相护,成为一个庞大的封建特权阶层。紧接着,作品以这个具体案件,揭露了他们“倚财仗势”,即凭借经济和政治的地位和权势,横行霸道,殴伤人命的罪恶。案中“打死人之薛,就是‘丰年大雪’之‘薛’”,“这薛公子原择下日子要上京的,既打了人,夺了丫头,他便没事人一般,只管带了家眷走他的路,并非为此而逃;这人命些些小事,自有他弟兄奴仆在此料理。”这些家族打死小乡宦之子,也“竟视为儿戏”,那么他们鱼肉劳动人民的严重情况,就更可想而知了。封建官府纵容这些豪门巨室为所欲为,正显示了封建政权的腐朽、封建法制的虚伪。
第二层是写门子对了结此案的谋划。贾雨村了解案情底细之后,该当如何处理,仍是犹豫不决。贾雨村明明知道“这被卖的丫头”是他的“大恩人”“甄老爷的女儿”,他也没有忘记他做县官之时曾亲自许下甄家娘子,“务必找寻(英莲)回来”的诺言。而现在出于剥削阶级的极端利己主义,他竟然背弃故旧之交而逢迎权势之家,对英莲的遭遇不加过问,“不要议论”,他所想的“只目今这官司如何剖断才好”。对英莲的遭遇所持的这种态度,固然显出贾雨村灵魂的卑劣,但更重要的却是显示了“护官符”左右官府的巨大作用,它是支配封建政权机构的无形力量。据此,门子首先向贾雨村提出剖断此案的决策:照“护官符”办事。他建议贾雨村“顺水推舟,做个人情,将此案了结,日后也好去见贾王二公”。而且门子认为,只有这样处理,才是“相时而动”,才能“趋吉避凶”,既不致触犯薛家的权势,又可以报答贾王二府助其“起复”之恩。也就是说,他只有投靠“护官符”所列的大族名宦之家,才可以为自己“护官”,才称得起“君子”“大丈夫”。贾雨村假惺惺地说,他要图报“皇上降恩”,“因私枉法,是实不忍为的”。这些话,正如门子所说,只不过是“如今世上是行不去的”骗人的官腔而已。封建官僚的肮脏灵魂、封建政权的反动本质,决定了封建法制的虚伪。
接着,门子提出了断案的具体做法。这个做法是在贾雨村默认门子之计──投靠“大族名宦之家”的前提下提出的。“贾雨村低了头,半日说道:‘依你怎么着?’”──这几句话揭示出贾雨村当时的心理活动;经过一番考虑之后,他决心要“趋吉避凶”了。门子的办法是:老爷坐堂虚张声势,门子在下暗中调停;“扶鸾请仙”欺骗舆论,串通拐子以释众疑;然后,断给原告以烧埋之费,了结公案。这个办法是完全针对贾雨村的心理而设计的。贾雨村既要“因私枉法”,又要“压服口声”;既认为“事关人命”,又伪称是“孽障遭遇”。这些心理上的矛盾,只有通过这个两面派的办法,才能得到解决。因此,话是门子说的,而实际上正是封建官府营私舞弊的一贯伎俩。他们利用政治权力包庇这些家族的罪恶,把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使杀人犯逍遥法外。封建官府的腐朽和黑暗,从这里我们可窥见一斑。同时,贾雨村更以“扶鸾请仙”的迷信骗术宣扬因果报应的宿命论观点,以掩饰阶级斗争的血腥现实,愚弄社会舆论,为贵族恶霸开脱罪责。这一罪恶行径,正说明鬼神迷信等封建意识形态,对维护封建阶级的统治所起的反动作用。
第三段(最后一自然段),写案件的了结。
上一段写判案的计议很详细,这一段写判案的过程却很简单。“雨村详加审问”以后,一切情况都不出门子所料。于是就照原定计划办事,“胡乱判断了此案”。
贾雨村明明知道冯渊逢冤,到底还是包庇了凶犯薛蟠,并“疾忙修书”致贾、王二府,进一步投靠这些“大族名宦”。可是,深知他的隐私并且为他出了大力的门子,却落了个“远远的充发”;贾雨村一点也不顾念这个“贫贱之交”了!作品寥寥数笔,交代了门子的下场,同时也把贾雨村的狡猾阴险,勾勒得十分逼真,从而揭示这个丑恶形象的剥削阶级本质。
这个故事,揭露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权势与罪恶和封建官府的黑暗与腐朽,反映了封建政权机构与封建贵族阶级之间狼狈为奸的相互依存关系,从而表现了作者对这些丑恶现象的批判态度。这就是本文的主题思想。
这个故事具有深刻的认识意义。从中我们可看到封建社会复杂而尖锐的阶级斗争的一个侧面。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封建地主阶级的凶残本质以及封建官府的反动实质;有助于我们认识封建法制的虚伪性以及鬼神迷信等封建意识形态的欺骗性。一句话,它有助于我们认识什么是封建社会。
(三)写作特点
1.强烈的批判现实精神 作者在写林黛玉进贾府后,按下不表,却另辟专题,写“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是独具匠心的。一方面,从全书结构上考虑,让薛家进京,使主要人物会合;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给整部小说定下一个批判现实的基调。一桩人命案,一纸“护官符”,将封建吏治的腐败、政治的黑暗揭露无遗,正像《红楼梦》第五回写王熙凤的曲词说的那样,“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整个封建社会行将土崩瓦解,即便是贾宝玉这块顽石,也“无才可去补苍天”。《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写贾雨村诬陷石呆子“拖欠官银”,没收了他的家产,仅仅是为了把石呆子所藏的二十把古旧扇子献给贾赦,第五十三回写贾府在年成不好的情况下仍极为苛刻地收取地租,都说明贾家的锦衣玉食、奢华享乐是建立在欺压和剥削之上的。批判现实的精神,是全书创作的一个大的背景。2.鲜明的人物形象
贾雨村和门子都不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但他们却是第四回的主角。贾雨村是一个虚伪、狡猾、阴险、善于权变、心狠手辣的封建官僚,他为人处事完全从自己的私利出发,善于看风使舵、随机应变。但由于他的心计深藏不露,还尽量装出一副公正廉明或无可奈何的样子,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就是门子这样熟悉官场、老于世故的衙役,都被他蒙在鼓里,可见他的圆滑狡诈。而见死不救、恩将仇报、过河拆桥等行为,则充分暴露了他的自私险恶的本性。门子是一个封建衙门里的小人物,为了讨好上司,依附权势,他用尽心机,出谋划策,不顾法理人情,怂恿贾雨村徇私枉法,一副奴颜媚骨,表现了趋炎附势和刁钻冷酷的性格特征。他卖弄自己的小聪明,生硬地和贾雨村拉扯“故人”关系,还不时地冷嘲热讽,以他的狡黠和经历为资本,表现出不甘屈从的“优越感”,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被主子流放。从这个小人物身上,可以看到可恨、可悲而又可怜等多方面的性格成分,所以这一人物形象丰满而又鲜活。
十次写“笑”,表现人物的各种心态。
(1)门子和贾雨村密室相见,门子笑问“老爷”。这是谄媚的笑。门子急于巴结上司,一副奴才嘴脸。
(2)贾雨村表示想不起来门子是谁,门子笑着提及旧事。这一笑,略带嘲讽的意味,显出此人的刁钻。
(3)贾雨村携手笑道:“原来还是故人。”
(4)门了不敢坐,贾雨村笑道:“你也算贫贱之交了„„”
这连连两笑,是强装出来的。贾雨村意识到,门子知道自己的底细,又了解案情内幕,是用得着又要警惕的人物。
(5)贾雨村了解了“护官符”,得知此案凶犯与四大家族的关系,这时怎样了结官司他已经心中有数,却故意笑问门子“怎么了结此案”。这是奸诈的笑,实际上想让门子说出诡计,为的是倘若事情败露,好嫁罪于门子,同时也可以免去日后门子以此事要挟自己的忧虑。
(6)门子笑着陈述此案详情。这一笑,显出门子沾沾自喜的得意之状。门子见知府大人有求于己,有了讨好、逞能的机会,不由得高兴。
(7)贾雨村说自己不晓得被卖的丫头是谁,门子冷笑道:“这人还是老爷的大恩人呢!„„”门子熟知官场内情,猜想贾雨村既知“护官符”等情况,必定徇私,巴结权贵,因此想说破那个丫头的身世,寻机抓点儿把柄,使自己成为贾雨村甩不掉的心腹。此时“冷笑”,表现了门子工于心计,阴险诡诈。
(8)贾雨村判案主意已定,却故意向门子讨计,门子笑道:“老爷当年何其明快,今日何反成个没主意的人了!”这一笑,流露出不相信的意思,内含嘲讽。
(9)门子提出“做个人情,将此案了结”的主张,贾雨村假意不允,门子冷笑道:“老爷说的是正理,但如今世上是行不去的!„„”门子发此冷笑,是因为看透了贾雨村的虚伪。
(10)二人计议已定,贾雨村笑着连说“不妥”。这是诡秘的奸笑,流露出他的奸诈、虚伪和得意。
作者以大家之笔,简约而传神地勾勒出这十处“笑”,表现了人物的各种心态,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人物的思想性格。3.生动的人物对话
课文节选的部分,主要是由人物对话构成的。贾雨村和门子的对话,大多是在“笑”中进行的,然而都各怀鬼胎,口蜜腹剑,笑里藏刀。贾雨村的笑,有的是为了掩饰惊慌,如“便忙携手笑道:‘原来还是故人’”;有的是为了借机问计,如“便笑问门子道:‘这样说来,却怎么了结此案?’”;有的是为了故作高深,如“雨村笑道:‘不妥,不妥„„’”。门子的笑,有的是话中有话,如“老爷怎么把出身之地竟忘了”;有的是自以为是,如“不瞒老爷说,不但这凶犯躲身的方向,并这拐的人我也知道,死鬼买主也深知道„„”;有的是冷嘲热讽,如“这人还是老爷的大恩人呢!”。总之,在这看似平和实则勾心斗角的对话中,贾雨村步步为营,以退为进,不动声色,终于稳操胜券;门子玩弄聪明,得意忘形,居功自傲,最后反遭暗算。这种有表情的人物对话,既是表现人物性格的直接方式,又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手段。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雨村听了大怒道:“那有这等事!打死人竟白白的走了拿不来的!” „„ “这且别说,老爷可知这被卖的丫头是谁?”雨村道:“我如何晓得?”门子冷笑道:“这人还是老爷的大恩人呢!他就是葫芦庙旁住的甄老爷的女儿,小名英莲的。”„„雨村道:“你说的何尝不是。但事关人命,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正竭力图报之时,岂可因私枉法,是实不忍为的。”门子听了冷笑道:“老爷说的自是正理,但如今世上是行不 去的!岂不闻古人说‘大丈夫相时而动’,又说‘趋吉避凶者为君子’,依老爷这话,不 但不能报效朝廷,亦且自身不保,还要三思为妥。” „„后来到底寻了他一个不是,远远的充发了才罢。
1.《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其中前一个“葫芦”的意思是
,后一个“葫芦”的意 思是
,“葫芦僧”指
。2.“发签差公人将凶犯家属拿来拷问”是因为()A.乱发淫威,恐吓别人。B.藐视法律,累及无辜。C.不懂法律,拿凶犯家属抵罪。D.那个时代有连坐法,凶犯逃走后可抓其家属亲友抵罪。3.解释加线的词在句中的含义:(1)原系金陵一霸()
(2)凶身主仆已皆逃走()
(3)等我再斟酌斟酌,压服得口声才好。()()答案:
1.葫芦庙名字的葫芦,胡里糊涂,门子 2.A 3.(1)是(2)凶手(3)考虑、众人的议论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50分钟)
一.加线字注音:
薛蟠()存殁()家眷()
乡宦()丫鬟()扶鸾()
()
()
二.解释加线的字: 1.存殁()3.但坐不妨()
5.生拖死拽()
三.解词:
1.口碑:
2.乡宦: 3.顺水推舟:
4.虚张声势:
四.填空:
1.《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选自 的第 回。课文的题目“葫芦”二字的意思是。2.本文的作者是 朝的,他的名是,字。
3.这部小说描写了 和 的爱情悲剧以及 四大家族的衰落过程。
4.课文讲的是 的故事,故事的开端是,故事的发展和高潮主要讲的是,结局讲的是。5.本文的主要人物是 和。
6.护官符上的四句话,利用谐音和 的修辞手法,写“四大家族”的,从中可以看出这些统治者 的罪恶。
7.中国四大古典小说除了《红楼梦》外,还有、、、。
2.徇情枉法()()
4.一荣俱荣()()
6.原来是故人()
奴婢()
扶乩()俗
冤孽()外甥()夙
谚孽携子()
甄士隐()徇情()
五.阅读语段,按要求答题:
雨村听了也叹道:“这也是他们的孽障遭遇,亦非偶然,不然这冯渊如何偏只看上了这英莲?这英莲受了拐子这几年折磨,才得了个路头,若果聚合了,倒是件美事;偏又生出这段事来!——且不要议论他人,只目今这官司如何剖断才好?”门子笑道:“老爷当年何其明决,今日何反成个没主意的人了!小的听见老爷补升此任,系贾府王府之力;此薛蟠即贾府之亲:老爷何不顺水行舟,做个人情,将此案了结,日后也好去见贾王二公。”雨村道:“你说的何尝不是。但事关人命,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正竭力图报之时,岂可因私枉法,是实不忍为的。”门子听了冷笑道:“老爷说的自是正理,但如今世上是行不去的!岂不闻古人说的‘大丈夫相时而动’,又说‘趋吉避凶者为君子’,依老爷这话,不但不能报效朝廷,并且自身不保:还要三思为妥。” 1.填空:
引文中的“委用”一词的意思是 ;“相时而动”中“相”作 讲,“时”作 讲。2.贾雨村对英莲的遭遇不感兴趣,急于问:“只目今这官司如何剖断才好?”这样问的意图是什么?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
A.拿不定主意,向门子讨计。
B.在门子面前装模作样,掩盖自己徇私枉法的罪恶。C.借门子之口说出自己的主意,以掩盖他徇私枉法的罪恶。D.信任门子,让门子协助断案。
3.选出对“门子听了冷笑道”一句中“冷笑”一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嘲笑之中带有警告之意。B.不满之中含有祈求之意。C.讽刺之中带有讨好之意。D.庆幸之中含有谄媚之意。
4.“系贾府王府之力”中的“王府”与哪句口碑一致()A.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B.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C.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D.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5.雨村道:“你说的何尝不是。但事关人命,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正竭力图报之时,岂可因私枉法,是实不忍为的。”上面的文字所表现了贾雨村的性格特征,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老奸巨滑,伪善之极,心中主意已定,还要遮上“请指正”面纱,不露破绽。B.胆小怕事,怕承担责任。
C.优柔寡断,既想报效朝廷起用之恩,又怕惹恼举荐自己为官的贾府、王府。D.不忍心为私利加害百姓。
6.“——且不要议论他人”中破折号的作用,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表示解释说明 C.标明话题转换
B.表示声音的延长 D.表示事项列举分承
【试题答案】
一.xuē mò juàn huàn huán luán bì jī yàn xié zhēn
xùn
yuān shēng sù
二.1.死 2.曲从,歪曲 3.只 4.兴盛,繁荣,都 5.拉 6.老朋友 三.1.众口相传的话。2.回乡居住的官僚。3.比喻顺应趋势办事。4.假装出强大的声势。四.填空
1.红楼梦、四、不清不白、糊里糊涂 2.清、曹雪芹、梦阮 3.贾宝玉、林黛玉、贾史王薛 4.贾雨村断人命案、贾雨村始审人命案 叙旧、叙案情、献策 贾雨村徇情枉法结案 5.雨村、门子
6.夸张、财富和势力 残酷剥削人民、鱼肉百姓 7.《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
五.1.委派职务、予以任用,看,观察,时机。2.C 3.A 4.C 5.A 6.C
【励志故事】
乘奇而入
45年前,联邦德国的福斯汽车公司准备入主美国汽车大市场,此前曾派出大批人马做了一番细致入微的市场调查研究。在调研中了解到:美国人最大的天性之一就是争强好胜,喜欢标新立异。
——艺术美和形式美
一、课程分析:
本课是人民美术出版社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美术鉴赏》教材中的第六课: 《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艺术美和形式美》。它是在学生前几课初步了解了美术鉴赏相关的基础知识之上,开始学习的专业美术鉴赏基础知识。从本课开始学生进入到美术专业领域欣赏评鉴活动。本课涵盖两个概念:艺术美和形式美及二者间的关系,其中涉及美的不同形态,本课应让学生掌握在形式美构成的元素、手段、规则的基础上理解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异同,掌握鉴赏艺术美的基本方法。教材容量大且难度深,加 之对校外高中学生是否有相关知识支撑不了解,授课难度非常之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感知美的多种形态,了解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及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并能运用它们进行美术鉴赏活动。
2、过程与方法:促进学生欣赏评述、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锻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审美素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开阔学生视野,获得正确的审美观念,帮助学生自我建构学科体系,完善、健全学生人格,提升审美品位。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形式美语言元素、语言手段和语言规则,并能用之进行美术作品赏析。
难点:艺术美和形式美之异同及其相关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讲解、案例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
七、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①课件展示《欧米艾尔》雕塑,引导观察思考:她美吗?漂亮吗?
②小结并引导深入思考:
罗丹为什么要雕凿一个又老又丑的妇人形象?
我们要怎样欣赏罗丹的《欧米艾尔》呢?我们能不能用“漂亮”、“好看”来形容这幅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呢?
探究: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是她既不“漂亮”也不“好看”,却给我们带来了心灵和审美上的震撼甚至带给我们的是痛苦。那么“漂亮”、“好看”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美术鉴赏的标准是什么呢?
2、展开新课:
(1)什么是艺术美?它有哪些表现?
幻灯片欣赏罗丹的作品《欧米艾尔》和《行走的人》。通过我们欣赏的幻灯片我们可以看到美术作品中的艺术美不是等同于现实中的“漂亮”、“好看”,而是通过特定的美术形象表现出来的艺术自身的“美”。
《欧米艾尔》这个人体雕塑是丑陋的,但它表现了作者对人类的深沉的同情,罗丹用奇丑无比的肉体形象,表现了人类面对死亡与衰老时的无助,这就是《欧米艾尔》的艺术美,如此“丑陋”的雕塑,艺术
上却是美丽动人的。
介绍罗丹:19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雕塑家。20世纪现实主义雕塑艺术的创造者,欧洲两千多年来传统艺术的集大成者。在罗丹的眼中生活的美丑和艺术的美丑有不同的意义。他偏爱悲壮的主题,善于从残缺中发掘出力与美。
《行走的人》中塑造的是一个人大步向前的动态。雕像没有头部和双臂,但在这残缺的躯干下,观者能感觉到作品中蕴涵的无穷动能,一人坚定地走大气里,但这一动作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分析:衡量艺术作品的标准主要不是看作品反映的对象的美丑性质,而是看艺术家怎样去表现对象。艺术家反映事物,由于自己主观条件的影响,可以使作品成为美的,也可以使作品成为丑的。幻灯片比较:19世纪法国画家席里柯的《艾普色姆的赛马》和照片。
画家席里柯的《艾普色姆的赛马》,描绘的是生活中一个赛马的情景。通过欣赏我们可以看出,其实画家所表现的马的奔跑动作并不“真实”,他只不过是表现出了马奔跑的感觉,同时还靠低矮、翻滚的云层和阴暗的光线来营造赛马的紧张气氛。这就是艺术美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魅力。幻灯片比较:董希文油画《开国大典》和照片
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描绘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刻,场面恢宏,喜庆热烈,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神采奕奕,气度不凡。蓝天白云,红旗如海,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
小结:艺术美是由艺术家通过美术的语言元素和语言规则创造出来的艺术所特有的美。美术作品中的艺术美不是同等于现实中的“漂亮”和“好看”,而是通过特定的美术现象表现出来的艺术自身的“美”。我们接触到的美术形象,它们并不是与生活完全等同的,而是艺术家利用美术的语言,并按照美的法则和规律对现实生活进行抽离、集中、概括、综合以至改造的结果,反映了艺术家个人和时代的精神与审美理想。艺术作品中既有艺术美还具有形式美。(2)什么是形式美?如何理解和把握形式美?
处于原始社会的人类,他们把动物的牙齿串起来挂在脖子上,作为一种勇敢的象征来乞求神赐予的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形式逐步脱离了原来的使用价值,它成为一种装饰品,成为一种追求形式上的美感。幻灯片图片观看具有形式美的图片,这些就是形式美。
美术作品的形式美由哪几个方面构成? 语言元素:点、线、面、色——构成形态变化。
语言手段: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构成审美意象。
语言规则: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构成审美关系。幻灯片作品欣赏:
潘天寿的中国画《雄视》,这幅《雄视》表现了潘天寿在构图和主题处理上追求奇崛、险峻和险中求稳的艺术特征。
对比《春雪》与《老国王》的形式美
吴冠中的中国画《春雪》,画面上似乎只有几块大片的墨色,间以墨点和墨线,少数地方用了一些色彩,但奇怪的是,一个巍峨秀丽的雪山就出现在我们面前。点、线、面等语言要素被作者运用得机巧而灵动,充分发挥了中国画的语言特征,体现出中国画的形式美和艺术美,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法国画家卢奥《老国王》,体现出彩色玻璃窗画的特色。颜色很厚重,黑色勾轮廓,体现出油画特有的艺术美和形式美特征。老国王的侧面形象显得很忧伤,不像国王,倒像个苦难者的化身,与基督受难像差不多。这幅画创作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借以寄托画家对苦难人民的同情。
荷兰画家伦勃朗《夜巡》画家采用了接近戏剧舞台效果的表现手法,安排了一群民兵正接到命令准备集合出发去执行任务的情节,并有节奏地处理这些民兵们。民兵的负责人正在集合队伍,所以在画面上处于突出的地位。其他民兵,有的在击鼓,有的挑着旗,有的擦枪筒,有的举长枪,呈现出各种各样的举止神态,但都统一到准备集合出发这一情节上来。把强烈的光线打在前景的主要人物身上,以使成为画面的中心,光线在这里既塑造了形体又制造出空间感,使画面形成了特殊的形式上的美感.希腊雕塑《荷矛者》,塑造了一位体格健壮、充满朝气的青年战士的形象,它也是作者长期研究人体比例的验证。他认为最理想的人体比例,即头与全身的比例为1:7,以肚脐附近为重心划分的上下身比例为黄金分割的近似值5:8,身体重心的垂直线落于右脚之上,显得极其完美和谐。
波丘尼的雕塑《空间中连续性的形式》,这是一个快速行进中的人物全身像,但这个形象并没有五官和双臂,艺术家将这个人的每个运动步骤联系起来,创造出一个新的充满运动感的现代机械形象。它带有写意的特点,尽管没有完整的五官,也没有双手,并非一个真实的人体,但我们仍然能从它的动态感觉到一种力量和速度,它在人的视觉上造成的是一个快速行进中的人物印象。
腊雕塑《米洛斯的阿芙洛蒂特》,阿芙洛蒂特的罗马名字是维纳斯,这位美与爱之女神,在希腊和罗马神话中,已成为全部女性美的代表和体现者,尽管她双臂残缺,但那雕刻得栩栩如生、解剖无懈可击的躯体,仍然给人以完整的美感,以至于后世很多为她复原双臂的雕刻家的复制品,都在原作面前黯然失色。这座雕像可供四面欣赏,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有某种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美。幻灯片欣赏具有形式美的作品吴冠中的《长城》
总结:艺术美与形式美,二者相互交融又相互独立,艺术美通过形式美表现出来,形式美又包含在艺术美之中。
现实生活→→提取对象→→艺术处理
↓↓
艺术美+形式美
↓↓
艺术作品
八、作业设计
1、构成形式美的基本元素有哪些?
2、观察生活,发现自己身边的美,说说它们符合哪些形式美的法则。
【教学目标】
1、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2、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来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2、讨论法:讨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3、辐射法:立足本篇目,辐射本单元,涉及学过的孟子文章,全面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论辩艺术及其他。【教学设想】
本课包括五则,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对每则的观点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得民心者得天下”“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等都要熟读、精思后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因此,要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在掌握课文里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同时,着重全面、深刻地理解本章中涉及“民本思想”,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此外要结合前几课,进一步领会孟子的论辩风格,品味《孟子》善用比喻、对比的语言特色。【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从前面孟子关于“爱民、养民、富民、教民”导入(结合“引入话题”)
“爱民、养民、富民、教民”的前提是什么? —— 重民。
二、朗读全文(在预习的基础上)
三、整体感知(讨论、提问、明确)
1、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因为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2、“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 —— “诛一夫”的行为,使推翻暴政的行为。
3、《孟子•离娄上》选章中孟子是怎样论证“得天下”与“失天下”的?
——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仁得天下,不仁则失。
4、在“君权谁授”的问题上,孟子与万章有什么不同?孟子的主张反映了什么思想?
—— 万章的看法:在禅让制的时代,这一代的君权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与的。孟子的看法:天子个人并没有权力把天下拿来授与谁,只有上天和下民(老百姓)才有这个权力。
5、“善政”与“善教”有什么区别? ——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四、讲读第1则
1、“读”与“释”
2、讨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的是王道思想还是民本思想? —— 《孟子》的基调是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它反映了孟子的关于人性基本是善良的坚定信念。他的政治思想在很多方面与孔子非常相似,特别是孟子坚决主张君主应主要靠道德规范而不是武力来统治。但是比起孔子来说,孟子则更加堪称为是一位“贵民之人。”天是通过人民的眼睛来看,天是通过人民的耳朵来听”,这是他的最著名的论断之一。
孟子强调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成份是人民而不是统治者。为民造福是一个统治者的职责,特别是他应该为他们提供道德指南和适宜的生活条件。
他所倡导的政府政策是:自由贸易;轻税赋和保护自然资源;共享财富而不是弱肉强食;政府要为老弱病残者提供福利。
孟子认为君主的权力是上天给的,一个君主如果不顾人民的幸福,就会失去上天赐给的统治权,而且理应被赶下台。但是一般说来,孟子倡导的那些观点更加受到被统治者而不是统治者的欢迎。因此孟子的建议也未被当时的统治者采纳,看来这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是这时期内他的观点越来越为儒家学者和中国大众所欢迎。综上所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的是民本思想。从“民为贵”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是提倡“以民为本”,从“君为轻”可以看出是与王道思想完全相反的观点。
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解读
(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这是因为,有了人民,才需要建立国家;有了国家,才需要有个“君”。国家是为民众建立的,“君”的位置是为国家而设立的。这里,轻重主次的关系是很清楚的,国家政治,一切以民为本。要说真有什么“天子”,那么民众才是真正的“天子”。因为天的聪明,是通过民的聪明来表现的;天的视听,是借助民的视听来实现的。民众的意愿,天总是顺从的。可见民众才是“天”的代表,是真正的“天之骄子”。至于所谓“君”,则是民众抬举出来的,“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众有力量抬举出一个君,也有力量把君推翻。君位本是为天下民众设的,谁来做君完全应当由天下民众决定。这是古今天下通行的道理。无论这个“君”叫做国王,叫做皇帝,叫做总统,叫做主席,都概莫能外。只不过在古代,人们尚未能设计出一套有效而完善的民主制度来落实这个道理,使之成为可以操作的程序,以致于这个道理在很多时候不能马上兑现。但这并不说明这个道理本身不成立。实际上即使是在民主制度缺如的社会里,上述道理有时也会以各种形式自发地强行发生作用。只要看看历史上无数昏君、暴君最终被推翻,身败名裂的下场,就不难理解这一点。
民的地位不仅在君之上,而且在国家(社稷)之上。因为国家的权力也是人民所赋予的,国家的利益应当是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所以从逻辑上来说,必须置民众的地位于国家之上。孟子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坚持这个原则,可以防止少数政客假借”国家”的名义,侵害民众的权力和利益。为“君”的如果真能认识到上述道理,就应当认真听取民众的意见,坦诚接受民众的监督,关心民生疾苦,与民同乐。
(2)孟子说:“理想的政治,应确立如下原则: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为贵”,是说人民的地位与权力,是至高无上,不可动摇的。一切政治权力与政治制度,从根本来说,都是来自人民、治于人民、为了人民。“社稷次之”,社稷在古代指土地神和谷神,山川大地,五谷物产,乃是养育人民,建立国家的物质基础,当然十分重要。后来社稷就成了国家的代名词。所以也可以说“社稷”就是国家。作为一个国家,当然要有制度,要有宪法。但制度也好、宪法也好,终究还是来自人
民、为了人民的,所以社稷的地位次于人民。“君为轻”,是说相对于民与社稷来说,君的地位并不那么重要。君的地位与权力是民赋予的,没有民就没有君,君怎么可以与民相提并论呢?社稷是一个国家存在的基础,很难设想一个国家可以既没有山川大地,又没有五谷物产,也没有宪法制度。一个国家死掉个把国君,仍然不失为一个国家;若是没有了社稷,国家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国君的地位也不能跟社稷相提并论。
(3)得到广大人民的任命,才有资格做天子;得到天子的任命,才可以做诸侯;得到诸侯的任命,才可以做大夫。可见一切政治权力,从根源上来说,都是来自于民众。
君主如果危害到社稷,危害到国家的利益,就应该将他罢免、撤换!在古代,对于土地神和谷神,祭祀的物品没有欠缺,祭祀的时间也没有耽误,却仍然发生干旱水涝等自然灾害,就说明这个土地神或谷神不灵了。那就应当砸了它们的庙,毁了它们的神像和灵位,重新改造、撤换。
同理,如果某种思想、某种主义、某种理论、某种制度,用来治理国家,认真实行之后并不见效,那也要对它进行修正、改造乃至撤换。
五、作业:
阅读、思考第2、3则,初步了解孟子“民本思想”的基础是什么?第二课时
一、提问导入
孟子“民本思想”的基础是什么?
二、朗读第2、3则
三、讲读第2则
1、“读”与”释”
2、译文: 齐宣王问:“商汤流放夏桀,周武讨伐君主纣,有这样的事吗?”孟子回答说:“传言中有这样的事。”齐宣王问:“难道臣子可以妄杀君主吗?”孟子说:“杀害仁德之士的人被称作贼子,杀害义士的人被称作残,残贼一类的人,被称之为匹夫。只听过诛杀匹夫纣,没听说过这是弑杀君主一类的事情。”
3、解读:
这一则是儒家经典《孟子》中的一段千古名章。它是什么意思呢?
齐宣王可能动了很久的脑筋想着怎么为难他的老师孟子,终于给
他发现了一个反击老师的漏洞。
他兴冲冲的找着老师孟子,马上就请教道:“老师,商汤把夏桀干掉了,周武王把商纣王干掉了,是不是有这样的事啊?”孟子是谁?不愧是千古名师,虽然不知道齐宣王想做什么,但发现这小子来者不善,马上“狡猾”的回答道:“历史书上是这么说的!”
好一个“于传有之”啊!给自己留下无限的回旋空间!笨宣王却没有发现这点,马上按照预定计划发起总攻:“臣子杀死君王,下级杀死上级,这也可以?”(因为儒家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学说)
齐宣王以为自己这招是拿儒家的矛戳儒家的盾,自以为很高明啊!不过怎么高也没有孟子老师高,因为孟子老师是守正不阿的!老师耐心的对齐宣王说:“侵犯仁爱的人是贼,侵犯道义的人是残,拥有‘残’和‘贼’这两种品质的人叫‘一夫’(独夫民贼),我只听说把独夫民贼纣杀掉了,没有听说杀的是君王!”
4、中心: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君权合法有限性理论和革命性思想。
四、讲读第3则
1、“读”与“释”
2、译文: 孟子说:“桀和纣失去天天下,是因为他们失去了人民;失去了人民,是因为失去了民心。得到天下是有办法的: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得到人民是有办法的:得到民心,就得到了人民;得到民心是有办法的:人民想要的就为他们聚集,人民讨厌的不要给他们,如此而已。人民归附于仁,就像是水向下流动,野兽奔向旷野一样。所以为深水赶来鱼的,是水獭;为树林赶来鸟雀的,是鹞鹰,为汤武赶来百姓的,是桀和纣。如果天下的君主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都会为他赶来百姓。即使他不想称王,也不可能了。现在想要称王的人,就像是害了七年的病要用放置了三年的陈艾来灸治一样,如果平时不积蓄,那就一辈子得不到。如果不立志在仁上,就会终身忧愁受辱,直至死亡。《诗经》上说‘那如何能办得好,不过相与落水一块儿淹死罢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啊。”
3、讨论:(畅所欲言)
怎样看待“天下——民——民心――仁政”的关系? 例:
(1)失去天下,首先是失去了民心,民心是什么?仅仅是要吃要穿吗?民心就是人民大众公认的、约定俗成的社会行为规范,以及社会公理!违背了社会行为规范,违背了社会公理,人民就不承认你这个统治者。而人民不承认你这个统治者,就会跑到他们认为好的地方、好的国家去。
因此,统治者想要得到民心,首先自己要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遵守社会公理。而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遵守社会公理,就是施行爱民政策,仁爱对待人民,平等对待人民,不搞特权,即使在生活方式上也要有所节制,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
(2)一个是民心问题,一个是仁政问题。二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
民心问题反映的是民本主义思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当然,还没有上升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高度。
仁政得民心,不仁则失民心。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坏人在无意中帮助了好人,恶成了促进历史前进的动力。这里面所蕴含的,正是善与恶的历史辩证法。
(3)小而言之,就是地区与地区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商家与商家之间,也同样存在着这种“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现象。
比如说人才“跳槽”,往往是由于原单位的领导人失去了人才的信赖之心而发生的,这等于是这个单位的领导人主动把自己的人才驱赶到另外的单位去。
又比如说商家竞争,如果哪一个商家销售假冒伪劣品,抬高物价,服务态度又恶劣的话,等于是把顾客驱赶到别的商家去,无意之中帮了自己竞争对手的忙。这里的道理是非常简单的。只不过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我们往往不知不觉地做了这种“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蠢事还没有意识到罢了。如此说来,倒是有必要反省反省,看看我们自己是否做了那“为渊驱鱼”的水獭或是“为丛驱雀”的鹞鹰。当然是但愿没有的好了。
4、小结
孟子这段言论,总结了殷、纣失去天下是因为失掉了民心的历史教训;提出了得天下之道是得人民、得人民之道,而得民心、得民心之道是与民所欲、弃民所恶的观点;指出喜好推行仁德、仁政的君王自然会称王天下,否则会终身不得天下,乃至忧愁受辱陷于死亡。
总之,孟子这段话,论述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千古不变的道理,充分表明了孟子主张仁政的思想。其中“得天下之道、得人民之道、得民心之道”对于今人来说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此文在论说方法上,层层推进,环环紧扣,间用比喻、对比,从而使论证无懈可击。
五、作业:
阅读、思考第4、5则,理解“君权谁授”的问题。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简述“天下——民——民心――仁政”的关系
二、朗读第4、5则
三、讲读第4则
1、讨论
君权谁授?„„„ 【提示】
(1)按照一般传统的理解,在禅让制的时代,这一代的君权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与的。这也就是孟子的学生万章的看法。
可孟子却作出了与传统看法不一样的回答,认为天子个人并没有权力把天下拿来授与谁,而只有上天和下民(老百姓)才有这个权力。
很明显,孟子是脚跨上下两个方面,一只脚跨在上天,有“君权神授”的神秘色彩;另一只脚却跨在民间,有“民约论”的味道。而他的论述,则正好是在这两方面寻求沟通的桥粱,寻找“天意”与“民意”的结合点。
(2)所谓“究天人之际”,研究天与人的关系,这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探讨的核心问题,而孟子在这里的探讨,是从政治、君权的角度来进行的,也算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事实上,孟子在这里的分析论述,与其说强调“天”的一方面,不如说强调“民”的一方面更为贴切。就以他所分析的舜的情况来看,舜之所以最终“之中国,践天子位”,完全是因为“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诓歌者,不诓歌尧之子而怄歌舜”。所以,与其说是“天授”,不如说是“民授”。他最后所引《太誓》上的两句话:“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不也一方面说明了“天人之际”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说明了“天意”从
根本上说还是来自“民意”吗?
可见,孟子的政治学说里的确怎么也抹不掉“以民为本”的思想。
4、小结
君权谁授?
从根本上来回答,是民授而不是神授、天授,当然更不是哪个个人所授,即便你是伟大如尧,也没有那样大的权力。
三、讲读第5则
1、“读”与”释”
2、解读
法家重政令法治,儒家重教育德治;政令法治治人,教育德治治心:治人人畏,治心心服。以儒者的眼光来看,心服才是真服。因此,法治是不得已而为之,德治才是根本所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是德治。“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这是法治。德治法治双管齐下,天下才能大治。
这是我们今天的看法。是不是有点亦儒亦法的味道了呢?
4、探究创新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在“以德治国”的方略是一致的吗?二者有什么区别吗?请结合历史原因与现实条件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其德治思想的社会政治依据,性善论是其德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仁政论是其德治思想的归宿,但孟子的德治思想与当代的以德治国又有根本区别,民本思想进步性表现在“民贵君轻”和对“天、神、鬼”观念的突破,因此它在历史上对统治阶级治国安邦起到极大的作用。孟子的民本思想及德治思想对今天贯彻以德治国的方略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今天的“以德治国”的方略可以说是对古人进步思想的延伸与发展。无论是什么时代,每一个当权者都应该善待百姓,因为只有百姓安,才能天下安,只有百姓富,才能天下兴。
在“君权谁授”的问题上,孟子与万章有什么不同?孟子的主张反映了什么思想?
万章的看法:在禅让制的时代,这一代的君权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与的。
孟子的看法:天子个人并没有权力把天下拿来授与谁,只有上天和下民(老百姓)才有这个权力。
孟子民本思想的进步性 第一,平民性。孟子的学说是平民利益的代表,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有尊重民权的意味;强调统治者应尊重民心、民意。将人民置于国家和个人之上。
第二,批判性。孟子依此来批判不义之战和暴政,对后世督导君权、激励贤良及封建社会的自我完善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进步性。孟子重视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从理论上证明了人具有先天平等性,并且以德抗位,尚道蔑势;提出制约君权的思想;提出了许多以利民为本的仁政王道的具体措施,显示了其高度的人文关怀精神和理性主义精神,具有进步意义。
他的“以民为本”思想显示了其匡时济世、救民水火的抱负胸襟和孜孜不倦、为民请命的使命感。
对后世的影响:
例
1、唐太宗李世民采用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负担;实行均田制,还农民以一定的土地;采取科举制,选贤与能。从而出现了初唐“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例
2、唐代柳宗元“反苛政”。例
3、宋代范仲淹“忧民之忧”。例
4、明代张居正“为民请命”。探究创新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在“以德治国”的方略是一致的吗?二者有什么区别吗?
提示: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其德治思想的社会政治依据,性善论是其德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仁政论是其德治思想的归宿,但孟子的德治思想与当代的以德治国又有根本区别,民本思想进步性表现在“民贵君轻”和对“天、神、鬼”观念的突破,因此它在历史上对统治阶级治国安邦起到极大的作用。孟子的民本思想及德治思想对今天贯彻以德治国的方略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今天的“以德治国”的方略可以说是对古人进步思想的延伸与发展。无论是什么时代,每一个当权者都应该善待百姓,因为只有百姓安,才能天下安,只有百姓富,才能天下兴。
深度解读:
1、《民为贵》选文1、2、3则解读
孟子有一个简单、朴素而又深刻的思想,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所以“民为贵”。
选文1记载了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著名论断。指出诸侯国的国君是可以重立的,如果他危害土神谷神;土神谷神也是可以重立的,如果它们得到了适当的祭祀,可是国家还是遭受旱灾或者水灾。但是庶民是不可动摇的。
在现实社会中,庶民之上有高高在上的大夫和国君,可是他们存在的最终依据则是“得乎丘民”。在我国古代,孟子这种民贵君轻的思想是很有震撼性的。书中类似内容曾经惨遭删削,也可以看出它的独特意义。
选文2是齐宣王和孟子的一番对话。
齐宣王问“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殷纣,有这事吗”,孟子毫不回避书册之中记载了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殷纣的事。
于是齐宣王又问:“臣弑其君,可乎?”对孟子来说,这个问题真是咄咄逼人。因为在儒家思想中,君臣父子秩序是不可以被侵犯的。而另一方面,孟子把商汤看成是“以德服人”的代表;对于周武王的德行,孟子也是高度肯定的,曾说尧和舜实行仁义是根于本性,商汤周武王实行仁义是身体力行。
一方面强调君臣父子秩序,一方面又肯定流放夏桀的商汤和讨伐殷纣的周武王,这样孟子面对齐宣王,似乎就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
看孟子怎么回答:“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他首先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界定:贼害仁的人叫贼,贼害义的人叫残。贼害仁和义的人(也就是贼和残)叫做独夫。由于夏桀、殷纣残害仁义,商汤、周武王诛灭夏桀和殷纣,就只不过是诛灭了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独夫而已,不存在以臣弑君的问题。
这一回答,又机智,又锐利,又深刻。选文3和选文1、2的内涵其实是相通的。
孟子认为,要想赢得百姓的心其实很简单:百姓想要的东西就设法为他们积聚,百姓厌恶的东西就不要加在他们身上,如此而已。而这样做也便是仁。
孟子接下来用“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为渊驱鱼、为丛驱爵、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等比喻,说明国君如果平时不践履仁、不施行仁政,那么终身都有丧失天下人民的隐忧和耻辱,以至陷于被诛杀或
者逃亡的境地,并引用经典来作印证“这样怎么可能有好结果呢?只会相继都掉进水中被淹。”
开放式讨论。
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是朱元璋对孟子及其思想的态度,可参阅下文:
朱元璋认为:“若非天生人君以育之,又何言斯民之有哉?” 专制君主的绝对权威是丝毫不能侵犯的。他兴办教育,并以儒学为教育的基本内容,为的是收所谓“礼教明于朝庭,而后风化达于四海”之效,其根本目的乃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所以,尽管朱元璋尊崇儒学,优渥孔氏,但对儒学中不利于达到此一根本目的的思想内容仍十分反感,严加摈斥。譬如,他“读《孟子》,怪其对君不逊,怒曰:‘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时将丁祭,遂命罢配享。明日,司天监奏文星暗。上曰:‘殆孟子故耶?’命复之。”
后来虽以“文星暗”而复孟子配享如故,《孟子》一书仍被列入《四书》,作为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之一,但他由孟子“对君不逊”而引发的雷霆之怒始终未曾平息。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朱元璋特命翰林学士刘三吾主持阉割《孟子》,将该书《尽心篇》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梁惠王篇》中“国人皆曰贤”和“国人皆曰可杀”、《离娄篇》中“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万章篇》中“天与贤则贤”诸章,以及诸如散见于各篇中的“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等不合“名教”的言论尽行删除,编选成一部只剩下170余条的《孟子节文》。透过这部足堪被专制君主们视为“洁本”的《孟子节文》。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朱元璋不许说人民有尊贵的地位和权利、不许说人民对于暴君污吏报复的话、不许说人民有革命和反抗暴君的权利、不许说反对征兵征实同时并举、不许反对捐税和内战、不许抨击黑暗的官僚政治、不许强调君主要担负净化社会风习责任,甚至连统治者应力行仁政以救庶民的话都不许说!朱元璋唯知强化绝对专制统治而丝毫不顾及其他的心态,于此可见一斑。主持对《孟子》实施阉割的刘三吾,对之当然心领神会,故其亦如其主子,对孟子大加斥责,并在《孟子节文题辞》中说:凡被
删除掉的孟子言论,或许“在当时列国诸侯可也。若夫天下一君、四海一国,人人同一尊君亲上之心„„于所不当言、不当施者,概以言焉、概以施焉,则学非所学而用非所用矣”,所以,删节《孟子》实在是“扶持名教”的伟业。
这样一部将孟子思想精义阉割殆尽的《孟子节文》,甚获朱元璋之心,被诏令“颁之中外校官,俾读是书者知所本旨”,并规定凡删去“八十五条之内,课士不以命题,科举不以取士,壹以圣贤中正之学为本。”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上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4页的内容。本部分内容既是对二年级所学的“列表枚举”中有序思维与全面思考的这些数学思想方法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对三年级上学期小复习所涉及的路线搭配问题的进一步深入。教材围绕“搭配”这个主题,选用了搭配服装、搭配午餐等生活事件,由易到难,重在训练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在充分读懂教材的前提下,我将教材中“配衣服”“配菜”两个素材,进行了整合改编,创设了“儿童节活动计划”这一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提问、推理、交流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体验、理解搭配的方法,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本节课分为四部分。在情境中引入——在活动中探究——在实践中应用——在总结中提升。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借助画图、连线等方法对不同的事物进行组合搭配。
2.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经历探索生活中简单事物搭配规律的过程,提高合理有序思考的能力,养成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习惯。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借助画图等方法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教学难点:借助画图等方法有序地找出简单事物的搭配方法。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乘法等知识储备和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够把物体进行简单的组合,但他们的认识水平还停留在感性层面,无法做到有序搭配。在教学中,我切实转变了教与学的方式,重视学生自主学习,他们已经具有了小组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本节课,通过创设“六一儿童节活动安排”这一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感知搭配经历,体验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准备用具:服装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有预设的环节)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上课前袁老师先给我们每位小朋友发一张练习纸。发好请反过来压在书下面(随意分发)
2.有小朋友有些着急,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你们能给老师一个办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吗?
4.小结:一组组、一行行就会有顺序,所以我们要(有序思考)
5.揭题:今天我们就用有序思考的方法来学习两类事物的搭配。(出示板书)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师:看到搭配,你想到什么?(预设)生:衣服、路线、饮食、颜色„„.师:我们小朋友想到这么多搭配,老师刚好有几个搭配有关的问题要请教大家,你们愿意帮老师这个忙吗?
师:儿童节快到了,学校要组织学生去舞蹈比赛,让袁老师负责安排舞蹈队小朋友的服装、饮食、行程及奖品。
(一)服装搭配 1.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师:袁老师设计了这样几件衣服款式,要选出其中最漂亮的一套。出示:红上衣、黄上衣、绿上衣 白裙子、蓝裙子 师:一套是指什么?
师:你们猜一猜,一共有几种搭配?
师:到底有多少种搭配呢?请你认为的搭配方案记录在活动一上。2.交流讨论,强调“有序”
师:谁愿意上来交流?把你搭配的方案大声说一下。
还有其它不同的搭配吗?来交流一下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师:他这种方法好?好在哪里?
师:你们选选看,哪套衣服搭配起来最漂亮?
师:谢谢同学们,袁老师决定听取同学们的意见选定这套衣服。
3.小结:刚才我们用3件上衣与两条裙子搭配,共有6种搭配。板书(3 2 6)
(二)午餐搭配
1.呈现情境问题:解决了服装问题,接下来袁老师要思考他们的午餐问题,食堂阿姨给出当天食堂的菜单,你们请看。有炸鸡腿、大排、红烧茄子、咖喱土豆、炒青菜、炒豆角
食堂阿姨说:每人只能选一个荤菜、一个素菜,请同学们猜一猜共有几种搭配? 2.探索多样记录方法
师:请同学们把你们的搭配方案记录下来,有困难吗? 师:你准备用哪种记录方法?
师:有同学完成了,同桌先交流一下,推荐一个最好的同学上来交流。师:还有什么方法吗?请你告诉大家你是用什么方法的?
3小结:我们可以用炸鸡腿分别搭配4种素菜,用大排去配4种素菜,一共8种搭配。板书(2 4 8)4.延伸,渗透计算方法
师:如果增加1种素菜,现在有几种搭配?(10)师:增加了哪两种?
师:如果食堂再增加1种素菜,共有几种搭配? 增加了哪几种搭配?
师:如果食堂再增加1种荤菜1种素菜,现在有几种荤菜?几种素菜?现在有几种搭配?增加了哪几种搭配?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2乘3等于6„„..这两种食物可以相乘
师:也就是说两件上衣与三条裙子有6中搭配,两件上衣与四条裙子有8张搭配。补充板书
(三)路线搭配
1.引出情景问题
袁老师当天要先带他们去到活动中心比赛,再到儿童乐园玩。你在这个图上发现了什么?(路线)
从学校到活动中心有三条路线,从活动中心到儿童乐园有四条路线,他们从学校到儿童乐园共有几条线路可走?(12)2.抽象符号策略
师:哪12条?请同学说说看?
预设 生:不好说清楚,给路取个名字?A、B、C与1.2.3.4 师:嗯。这样说起来就简单多了。师:把路线分别写在活动三上面。
师:除了用字母和数学代替以画图的方法,还有其它方法吗? 预设:生:连线,我先用1与1、2、3、4搭配,后用B„
3.小结:有时候我们也可以借助一些学过的字母或数字来代表一些事物
三、思维拓展、解决问题
1.“密码锁”中的数学知识。
师:袁老师还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节日礼物—密码本:密码只由两个数组成,袁老师把1把其中一本密码弄乱了,现在打不开,你能帮袁老师想办法吗?这个密码可能有多少种搭配方法呢。你们能独立写出所有可能的密码吗? 2.学生汇报。出示有遗漏小组的答案。
师:我们来看看这一小组漏掉密码呢?怎么样才能做到不遗漏呢?
(要像刚才那个小朋友那样说的,先确定十位上的一个数字,然后与个位上的每一个数字进行搭配,这样才能做到不遗漏。)
四、全课总结、分享收获
1.师: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袁老师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谢谢你们,袁老师想和每位小朋友握一下手表示感谢,你们说袁老师要握手多少次? 2.师:大家说得不错,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吗?
3.师:这节课,你们帮了袁老师的忙,还学到这么有趣的数学知识,可见在生活中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勤观察,多动手、多动脑,就能探索数学中更多的奥秘。
五、板书
搭 配 有序思考 ————不重复、不遗漏
这部分内容主要学习克和千克两个重量单位,是后面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重量问题,但重量单位还是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而且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因此使学生初步建立起重量的观念既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材首先通过让学生掂数学教科书和语文教科书,用天平称物体的重量,给学生建立重量的初步观念,使学生知道比较东西的轻重不能靠眼睛观察,必须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
接下去教材分别说明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常用克做单位,并通过着重给学生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称一般物品的重量,常用千克做单位,着重给学生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
为了使学生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教材安排了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例子,通过让学生用手掂一掂、称一称等实际活动,使学生感受到1克和1千克大约有多重,从而初步形成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法建议
认识重量单位“克”与“千克”,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虽然在生活中他们接触过重量问题,但对重量单位还缺乏认识,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所以在让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安排了以下三个层次:
1.在复习准备过程,通过让学生判断语文书和数学书谁重谁轻,学生用手掂出语文书重数学书轻,老师进一步追问:语文书有多重,数学书有多重,语文书比数学书重多少等问题,学生答不出,引出重量单位,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在学习新课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和2袋精盐,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重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为了使学生比较具体地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教师可拿出课前准备好的1克、10克、100克、1000克大米,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
教科书中没有说明天平的使用方法,教学时可以给予适当的说明.除天平之外,教师还应介绍其他的称量工具,如台秤、电子秤等,并简单说明它们的用法.
3.在巩固反馈过程中,重视用多种多样的练习,区分克与千克.
本节课建议采用分组授课,这样便于准备学具,使每个同学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同时可以体现团结合作的精神.
课题一:克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初步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准备
天平(自制天平)、两个苹果、一个梨(两个苹果一样重,梨比苹果重些.)一个2分币、一些黄豆、15个图钉.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苹果,一个梨和一个2分币.
教学过程
1.新课
教师让学生拿出一个苹果和一个梨(或播放视频“谁重谁轻” 下载),掂一掂.再提问:“哪个重一些?”(学生意见不一.)
教师:究竟哪个重些,哪个轻些,光靠手掂很难说准确,老师为你们请来了一位“裁判”来帮忙(出示天平),这位公平的裁判就叫做“天平”.
(出示天平图或播放视频“天平的结构” 下载)边指点边讲解:天平像一位“机器人”,它长着一对长长的手臂,两只大手托着两只盘子,可以上下摆动,头上长着一根指针.当两边盘子里物品一样重时,指针指向中间的刻度线;如果左边物品的重量比右边重,指针就向左偏;如果右边物品的重量比较重,指针就向右偏.
教师演示(或播放视频“天平的使用” 下载):先拿出两个苹果,分别放在天平左右两个盘里,让学生观察天平指针的情况,并指出:当指针在标尺中间时,天平两端平衡,表示两个苹果重量相等.
教师指出:天平还可以用来称东西的重量.拿出一个2分币,提问:
“这个2分币有多重?”说明表示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的大小一般用克做单位.
板书:克.
“1克有多重?”
向学生介绍1克的砝码.并说明用天平称东西重量时需要用砝码.一般左边盘内放置所称的东西,右边盘内放置砝码.
教师将一个2分币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边盘内,让学生观察天平上指针的情况(或播放视频“称硬币” 下载).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指出,指针指在标尺中间,天平平衡,表示这个2分币与1克砝码同样重.
“那么这个2分币重多少克?”
让学生拿出自己的2分币,用手掂一掂.
“现在我们来称出1克黄豆.”
教师从天平左边的盘子里取出2分币放入黄豆,直至天平上的指针指在标尺的中间,天平平衡.
提问:“这些黄豆重多少?”
请一位学生来数一数1克黄豆有多少粒.
接着把1克黄豆让学生分组顺次传递,用手掂一掂.
教师拿出15个图钉:“这里有15个图钉,我们来看一看,它们有多重.”
教师在天平左边的盘子里放入图钉,在右边的盘子里放砝码,从1克、2克、5克放到10克,使天平平衡.
“15个图钉有多重?”
接着把10克图钉让学生分组顺次传递,用手掂一掂.
教师按照称图钉的方法,称1支粉笔、1本数学教科书、1瓶墨水、1把小刀,也可称其他物品如乒乓球、铅笔等.有些物品称完之后,仍让学生掂一掂,如数学教科书.
2.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重量单位“克”.了解了用天平称东西的方法,还亲自掂了掂1克东西的实际重量.
课堂练习
1.练习十一第2、3题(学生做第3题时,要提示学生:式题中有单位名称的,得数也应写单位名称).
2.一支铅笔重7克,8支这样的铅笔重多少克?
3. 37克+45克 36克÷6
【人教版数学乐园教案.doc】推荐阅读: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07-07
人教版数学8年级教案10-20
数学人教版五上教案06-29
一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07-12
人教版高中数学《统计》全部教案10-19
人教a版数学必修3教案07-10
人教版四上数学教案11-25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1-25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左右》教案12-13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统计》精品教案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