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课堂的相关知识

2024-08-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道德课堂的相关知识(精选5篇)

道德课堂的相关知识 篇1

1、什么是礼仪?

答:礼仪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狭义的概念是指表示尊敬和敬意而隆重举行的礼宾仪式。广义的概念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符合社会公德的各种行为规范,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

2、礼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遵时守约原则;公平对等原则;和谐适度原则;宽容自律原则;尊重习俗与风俗禁忌原则。

3、加强个人自身修养要做到什么?

答:要自觉提高个人品德修养;要有正义感和原则性;要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助人为乐。

4、教师仪态的一般要求是什么?

答:站态要有安定感和力度,这样有利于学生提高情绪,振作精神;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要求教师适当变化站姿;要用优美的手势正确地表达感情,不能指手画脚,盛气凌人;面部表情要丰富但不做作,要善于运用喜、怒、哀、乐、爱、恨、怨、叹等表情;与学生交谈时,神态要热情、亲切,即使批评学生时,也不能用轻视、蔑视的眼光,因为学生往往从教师的眼神中看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和价值。

5、教师目光有哪些禁忌?

答:忌责怪的目光;忌漠视的目光;忌看完学生突然一笑,是一种讥讽;忌面无悦色的斜视,是一种鄙意。

6、教师微笑的作用有哪些?

答:表明心境良好;表明充满自信;表明真诚友善;表明乐业敬业。

7、教师服饰着装的原则有哪些?

答:“时间、地点、目的”原则;谐调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整洁性原则。

8、女教师着装的“六不”原则。

答:衣服不允许过大或过小;不允许衣扣不到位;不允许不穿衬裙;不允许内衣外现;不允许随意搭配;不允许乱配鞋袜。

9、教师课堂语言应该做到

答:语言柔和动听;语调恰当、富有节奏;发音纯正、语句流畅;语言清晰、明白。

10、教师与学生谈心的注意事项

答:尊重学生、耐心倾听;不要做不必要的小动作;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宜说话颠三倒四;忌讽刺挖苦;不宜问学生不愿回答的问题;不宜用太长时间谈论自己;不宜在交谈中频频接打手机;不宜在交谈中提及对方的伤心事;忌居高临下。

11、教师与家长沟通的礼仪规范

答:热情接待来校的学生家长;尊重家长及家长的意见,切勿对家长说:“您错了”;如果是自己错了,要立即承认;以友善的态度开始;控制好谈话的声音和距离;认真倾听家长的叙述;营造宽松的氛围;介绍学生发展情况要具体一些;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家长交谈;谈学生缺点时要注意方式;交谈时不要谈及别的学生;交谈完,要肯定沟通收获。

12、教师职业道德具有哪些特点?

答:教师职业道德意识的自觉性、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示范性、教师职业道德影响的广泛性和深远性。

13、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答:认识功能和实践功能。

答:教师要平等友好地对待学生;教师要由衷地信任学生;教师要善于自我克制。

32、树立现代教育学生观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答:在教育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发展性;在教育过程中体现对待学生的公正性。

33、正确处理好师生间的矛盾我们必须努力做到哪几点?

答:热爱学生,严格要求;尊重学生,平等信任;互相交流,教学相长。

34、教师怎样才能真正地尊重学生?

答:教师要平等友好地对待学生;教师要由衷地信任学生;教师要善于自我克制。

35、教师如何与差生沟通?

答:一是热情相待原则。对待差生的困苦,要热心相助;对待差生的忧思,要热心化解;对待差生的进步,要热情肯定。二是坦诚相待原则。教师真诚地对待差生,在差生面前讲真话,他们便会大胆地坦诚交心,敞开心靡,吐露心声。三是平等相待原则。教师要同差生交朋友,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创造融洽和谐的沟通气氛,使他们获得愉快,轻松的情绪体验,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6、教师如何教育早恋学生?

答:教师在教育中,对中学生的早恋情况应给予具体分析,坚持以疏导为主的原则,既不能对早恋现象不闻不问,也不能不问情况一概反对男女学生的交往。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懂得早恋的害处和在两性问题上应有的道德。有必要对中学生进行适时适度的青春期教育,要多组织丰富多彩的健康有益的活动,一方面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引导中学生在活动中正常交往,使他们顺利地度过中学时代,步入幸福的生活历程。

37、教师之间关系的协调性特点,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答: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具有统一的道德规范;具有较高的交往水平;相同相辅的人际需求。

38、正确调节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应遵循哪些道德规范?

答:关心教师集体,维护集体利益;团结协作,共同学习进步;尊重同事,力戒文人相轻。

39、调节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应遵守哪些道德要求?

答:尊重家长,相互配合;积极寻求途径,密切教师与家长间的联系;主动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艺术水平。

40、教师风度仪表的总体规范是什么?

答:服饰仪容:朴实得体,整洁高雅。言谈举止:谦逊文雅,稳重端庄。态度行为:亲切和蔼,严谨持重。待人处事:真诚热情,尊重别人。

41、教师语言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教师语言的基本要求是确切、明白、简洁、通俗、生动、优美。

42、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答:传授道德知识和总结教师自身道德实践的经验;个人示范和集体影响;典型诱导和舆论洋溢。

43、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包含哪些内容?

答: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严谨治学,勤于进取;团结同事,尊重家长等。

44、从教师职业的特点看,在教师道德修养的内容方面,主要应注意哪几方面?

答:(1)、要加强思想品德的修养。(2)、要加强文化修养。(3)、要加强教育能力的修养。

道德课堂的相关知识 篇2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缺失,问题,原因,措施

一、会计职业道德的概念及重要性

(一) 会计职业道德的概念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会计职业的人们在会计工作中所应遵循的, 与会计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会计是一个技术性与政策性很强的职业, 由于企业的经济活动及其会计核算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 加上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以及会计方法本身的可选择性, 使会计人员在处理经济业务时, 不但需要遵循经济法规等, 还要根据自身的价值观做出判断。

(二) 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一) 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法律制度的补充

目前对于会计行为法律都作出了合适的解释与规定, 但是有的会计行为却没有违法, 尤其法律就不能对它进行适合的法律处罚, 此时就面临管理的真空, 但是职业道德却可以很好的解决此问题, 通过职业道德可以约束一些道德层面的问题, 比如对于会计人员的工作热情等工作情绪。会计职业道德与法律制度的会计管理的重要两部分, 他们对于会计管理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

(二) 会计职业道德是满足会计工作的保障

会计工作的目的就是提供对于社会、企业发展有用的各种财务信息, 而各种财务信息的提供者首先就是会计人员, 因此要想保证财务信息的正确, 就需要会计人员的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会计人员给予的会计信息符合企业、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同样如果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不高, 他们为了某种目的, 他们就可能会采取提供虚假信息等行为获取自己的利益, 这样就会导致信息需求者因为错误的信息导致的企业发展失利。所以说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工作的基本保障。

(三) 会计职业道德引导会计人员的行为

思想意识容易引导一个人的行为, 而一个人的思想观念对于一个人的行为具有决定的支配作用, 当一个的思想出现某种情况时他的行为就会与思想中的意识相同。同样思想观念好的思想道德就会产生好的行为, 相反反之。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同样也会受到他本身的道德观念的引导, 如果它的道德观念高尚, 会计人员的行为也就符合它的道德标准, 因此, 会计职业道德在积极的引导着会计人员的工作,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基础性的引导作用。

(四) 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提高的内在要求

企业模式的多样化、经济情势的复杂化使得会计人员面临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 接触的知识面越来越广, 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提高它的综合素质, 而会计职业道德就对于会计人员的素质教育进行了细致的阐述, 会计职业道德原则就有:爱岗敬业、提高综合素质等, 因此如果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会计职业道德就会无形之中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 进而增强会计人员的业务处理能力。

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观念淡薄

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工作时有时出于企业自身原因的考虑, 有时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他们对于会计信息不给于真实的提供, 他们故意对财务数据、财务报表等材料进行弄虚作假, 主要原因就是有的企业管理者为了企业的小范围经济效益他们会强制会计人员不得公布真实的会计信息;会计人员直接受制于企业管理, 他们对于企业的工作安排是无条件的服从, 他们没有自己的思想意识, 缺乏应有的工作独立性。

(二) 会计人员不顾职业道德, 追求个人经济利益

会计人员的工作就是与企业的经济财务相关, 他们每天接触的就是企业财务, 他们在工作中要肩负极大的抵制诱惑的压力, 可是有的会计人员由于自身的素质比较的差, 他们没有完善的接受过职业道德教育, 他们有时就会为了自己的一点私利, 他们就会采取各种不法方式进行违法的会计工作, 目前我国对于企业会计人员的经济犯罪的主要案件的分析可以看出:会计人员的主要犯罪原因主要是因为自己的经济利益。

(三) 法律意识不强, 知识面结构不完整

我国会计人呢大部分接触的都是具有财务管理工作的知识, 他们没有过多的接触过法律方面的知识, 因此他们在会计工作中, 他们对于会计相关法律的认识程度不高, 他们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 他们不能深入的了解法律对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方面建设的内容。同时每年我国会计职业出现大量的新老交替更新, 他们的知识层次不同, 有的能够熟练的应用会计基础业务工具, 但是对于相关的法律规定却不能了解, 有的能够很好的掌握法律规定却不能应用会计知识。

三、会计职业道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我国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制度不完善

对于我国会计职业教育目前主要依托会计人员在学校的教育以及产加工作以后所参加的再教育培训, 但是这样的教育机制并不完善, 尤其对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没有做出专门的教育培训机制, 会计人员虽说学习过职业道德理论学习, 但是却没有专门的相应理论考核, 同时我国法律制度对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也没有规定。

(二) 会计从业环境不利于会计人员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在目前的经济社会中, 会计人员与单位负责人在地位上属从属关系, 也就是说单位负责人对他们的工作完全拥有领导权和管理权。有了这种天然的从属关系,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在单位会计工作中, 能否发挥作用和发挥作用的大小, 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了从属性。当会计人员与单位负责人发生道德冲突时, 将面临着坚持准则、坚守操守与可能被打击报复的痛苦选择。客观上存在着“站得住顶不住, 顶得住站不住”的现象。如国内闻名的“银广厦”案、“蓝田股份”案等等, 都是在企业负责人直接指使和策划下造假的, 这些曾号称是中国绩优股的企业, 竟然统统是造假大王。这些案例从表面上看是会计人员不良职业道德的表现, 其实是单位负责人意志的体现, 是单位负责人不良道德的直接结果。此外, 更为重要的是, 会计人员坚守职业道德的外部法律环境欠佳, 表现在会计人员坚持准则的法律保障和法律救济制度不够完善, 不利于会计人员形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

(三) 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宣传教育和监督检查缺少有力手段和措施

首先会计人员道德素质偏低, 固然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但具体来看与教育不够极有关系。我国的学历教育中对职业道德内容涉及甚少, 继续教育中对职业道德的培训又严重缺乏, 从而导致会计人员对职业道德的认知度低。其次, 会计规范体系不完善, 监管措施滞后, 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处罚苍白无力。尽管《会计法》强化了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 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受到一定的抑制, 但总的说来产生会计虚假信息的风险仍然较低。再次, 监管措施滞后, 许多法规从实际执行效果来看, 仍存在着不少缺陷和漏洞, 部分法规出台严重滞后于实践的发展, 立法似乎更多地是被动、消极地“堵窟窿”, 缺乏预见性和超前性。

四、提高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措施

(一) 构建职业道德法律体制

目前我国对于会计的法律具有很多, 对于会计的相关内容也比较的全面, 但是它在实际的运行中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 因此我们要积极的研究相关的问题, 引导社会各个层次的意见, 进行有针对性的社会法制建设探讨, 努力做到职业道德建设方面的法律制度的完善规定。

(二) 加强社会教育机制, 营造诚信社会氛围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缺失除了与制度建设不完善之外, 还与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氛围等有关, 一个具有良好社会氛围的环境, 对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积极层面建设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因此通过对于社会思想意识层次的教育就会提高社会诚信文化, 使得企业会计人员没有机会进行违规的经济利益。对于诚信的主体主要就是企业的管理层以及具有会计监督部门。企业的管理层直接领导企业的会计人员, 他们的思想意识直接影响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标准, 而会计事务所是监督企业财务工作的机构, 他们的文化思想具有积极的决定作用。

(三) 完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评价体系

一个良好的职业道德建设体系需要多方面的制度保障, 职业道德是属于思想意识层次上的, 它属于自愿属性, 因此对于职业道德建设需要应用合适的评价机制进行考核, 具体措施:建立会计职业评价考核委员会, 强化对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方面的评价;其次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措施, 对于职业道德高尚的会计人员要给于一定的奖励, 奖励的方式可以采取物质奖励、精神奖励以及职务升迁奖励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最后建立合理的职业道德评价内容公布制度, 鼓励会计人员在工作中能够积极的参照评价机制内容。

(四) 完善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 也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基本规范。企业要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使日常会计业务处理及会计档案管理每一环节的人员之间分工科学, 职责明确, 形成既能相互协作又能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 促进会计人员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五) 合理引导社会监督

建设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并使其发挥作用, 离不开社会强有力的舆论监督。社会舆论代表了广大群众的一种意志情感和价值取向, 能给会计人员以某种荣誉感或耻辱感。会计人员受到赞誉时, 会得到激励, 社会舆论便从另一个侧面来促进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总之我们要积极的利用社会中的各种传播资源比如新闻媒体、单位发言人、单位相关法律明文等形式加强对于会计职业道德正面形象以及反面形象的宣传教育, 通过积极的公布各种材料典型帮助社会打击职业道德不高的会计不良现象, 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营造有利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曲炜.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2 (7)

[2]王玮.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规范会计行为[J].四川会计, 2002 (10)

[3]张潇文.规范会计行为研究与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 (科学教育版) , 2011 (11)

[4]关新.关于会计职业道德的探讨现代营销[J].营销学苑, 2012 (6)

道德课堂的相关知识 篇3

关键词:职业中学;礼仪;道德;记忆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010-01

《职业道德与法律》是甘肃省普通高等教育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招生考试服务类专业基础科目之一,并且在各类升学和就业考试中均要涉及,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求每一位学生要讲道德、守礼仪,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但对于一大部分学生来说,该课程中的有关交往礼仪、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和家庭美德规范,社会公德和各行各业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这些内容记忆难度较大——易错、易混、易漏,如何应对呢?在多年的德育课教学中,笔者对这些问题总结出了一条生活化记忆方法——缩字记忆法和谐音记忆法相结合,即取某些内容的一个或几个关键字形成一句生活化的句子,有些字利用谐音来代替,取其精干,以点带面。以此帮助学生记忆,并且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找到自己的记忆技巧和方法,进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本文就针对教材中的具体内容谈谈,以供大家参考。

一、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

1、答案要点:平等互尊、诚实守信、团结友爱、互利互助。

2、记忆方法:

(1)我平时交往注重交友。解析:①平代表的是平等互尊;②时,谐音实,代表的是诚实守信;③交往代表的是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④注,谐音助,代表的是互利互助;⑤友代表的是团结友爱。

(2)朋友平时交往要竭心尽力。解析:①平代表的是平等互尊;②时,谐音实,代表的是诚实守信;③交往代表的是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④竭,谐音结,代表的是团结友爱;⑤力,谐音利,代表的是互利互助。

二、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

1、答案要点:爱岗敬业、尽职尽责、诚实守信、优质服务、仪容端庄、语言文明。

2、记忆方法:

(1)职业人爱进城,但尤其注意语言的标准。解析:①职业人代表的是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②爱代表的是爱岗敬业;③进,谐音尽,代表的是尽职尽责;④城,谐音诚,代表的是诚实守信;⑤尤,谐音优,代表的是优质服务;⑥意,谐音仪,代表的是仪容端庄;⑦语言代表的是语言文明。

(2)职业人爱成语,敬友谊,彰显职业风采。解析:①职业人代表的是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②爱代表的是爱岗敬业;③成,谐音诚,代表的是诚实守信;④语代表的是语言文明;⑤敬,谐音尽,代表的是尽职尽责;⑥友,谐音优,代表的是优质服务;⑦谊,谐音仪,代表的是仪容端庄。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1、答案要点: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记忆方法:

(1)我国公民爱名,善于抢先。解析:①我国公民代表的是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②爱代表的是爱国守法;③名,谐音明,代表的是明礼诚信;④善代表的是团结友善;⑤抢,谐音强,代表的是勤俭自强;⑥先,谐音献,代表的是敬业奉献。

(2)我国公民有爱心,敬亲友。解析:①我国公民代表的是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②爱代表的是爱国守法;③心,谐音信,代表的是明礼诚信;④敬代表的是敬业奉献;⑤亲,谐音勤,代表的是勤俭自强;⑥友代表的是团结友善。

四、家庭美德规范

1、答案要点: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2、记忆方法:

(1)每个家庭爱平等和清洁。解析:①家庭代表的是家庭美德规范;②爱代表的是尊老爱幼;③平等代表的是男女平等;④和代表的是夫妻和睦;⑤清,谐音勤,代表的是勤俭持家;⑥洁,谐音结,代表的是邻里团结。

(2)老夫家中有难,亲邻帮。解析:①家代表的是家庭美德规范;②老代表的是尊老爱幼;③夫代表的是夫妻和睦;④难,谐音男,代表的是男女平等;⑤亲,谐音勤,代表的是勤俭持家;⑥邻代表的是邻里团结。

五、社会公德的基本规范

1、答案要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2、记忆方法:

(1)社会名人爱保守。解析:①社会代表的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规范;②名,谐音明,代表的是文明礼貌;③人代表的是助人为乐;④爱代表的是爱护公物;⑤保的是保护环境;⑥守的是遵纪守法。

(2)社会文人爱保法。解析:①社会代表的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规范;②文代表的是文明礼貌;③人代表的是助人为乐;④爱代表的是爱护公物;⑤保的是保护环境;⑥法的是遵纪守法。

六、各行各业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

1、答案要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2、记忆方法:

(1)职业道德高尚的人都爱承办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的活动。解析:①职业道德代表的是各行各业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②爱代表的是爱岗敬业;③承,谐音诚,代表的是诚实守信;④办代表的是办事公道;⑤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没有变化。

道德课堂的相关知识 篇4

一、关于德育测评体系及其构建的研究

刘顺厚[1]在对研究生德育绩效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研究生德育绩效评价体系,包括构建的意义、要素、指标体系以及对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索。[1]戴艳军等人[2]探讨了构建研究生德育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基本结构及其操作中应当注意的若干问题。赵鹏飞等人[3]认为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是比较科学、合理的。但在文章中,无论是指标内容还是权重的赋予,都缺乏合理的解释和依据,令人无法信服。类似文章还有《高校学生思想品德行为量化测评浅探》[4]等。有学者还试图对思想道德测评体系进行构建,如周甜等人[5]依据德育目标的要求和研究生健康发展的需要,建立了由思想、政治、品德三维度组成的立体结构以及它们各自所分解的12条项目和相关细目组成的研究生思想政治、品德考评的指标体系。考评方式主要为研究生自评、年级同学间互评、教师的师评这三个基本途径,然后根据一定的权重进行研究生思想政治、品德的综合考评。许二平等人[6]在对高校现行的大学生综合测评制度进行调查和分析后,提出应该把素质测评分为基础素质和发展性素质两方面,采用平时考核、自评、互评、师评的方法,并提到“德”素质测评由“纪实”和“评议”两部分组成。

二、关于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研究

施昌海[7]针对研究生德育工作评估方法的复杂性,从选择评估内容、采集评估信息和确定评估内容等方面研究了相应的对策:抓住基本要素,坚持综合评估与单项评估相结合的方法;选准基本渠道,坚持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客观公正,坚持量化评价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崔连昌[8]对研究生德育工作实施评估进行了思考,对评估工作的组织实施、评估工作成果的推广以及开展评估工作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他强调:要认真把握好评估的指导思想,处理好专项和整体评估的关系,要正确看待评估结果和平时工作。另有学者[9]针对应该如何建立高校德育工作评估体系以及高校德育评估的要素构成等问题进行了思考。有关研究生德育工作开展及其途径的研究比较多,有学者[10]讨论了如何利用校报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优势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学者[11]认为应该通过党建工作来促进德育工作。丁江、丁鸣[12]、赵莹[13]和王玉芝[14]等人从发挥导师的作用来探讨促进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方法;罗玉华[15]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出发;张富良[16]探讨了新形势下高校社团在研究生德育教育中的优势,体现的德育教育内容及其重要作用和意义。

三、关于研究生思想道德素质测评方法的研究

学者们对研究生思想道德素质测评方法的讨论比较少,更多的是对大学生的探讨,且多是在讨论综合素质测评方面时有所提及。冯瑞明等人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时提到,“德育评价完全量化缺乏科学性。‘品德竟然也可以用分数来衡量,并且可以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几位数’这是不可能的。一个人的品德是很难量化的。”[17]裴劲松等人认为,现行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存在这样一些问题:“思想考核公正性差,时效性较差。在对思想方面进行考核时,缺少具体的要素限定与分析,定量分析方法水平较低,部分评估环节过于主观,影响了评价的公正性和科学性,容易出现争议和平均主义,而且评价大多是期末时进行,评价者很难准确记得被评价者长时间的表现,都是凭模糊印象打分,时效性很差。”[18]对此,他们主张通过理论创新来提高现行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理论。

四、关于研究生思想状况、特点的研究

黄艳秋[19]分析了研究生在思想政治、道德、人生观、成才意识、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特点,包括有较强的自尊心、压力感,最高需要是事业的成功,价值观趋于注重实际,偏重物质利益,强调自我价值,呈多元化发展。在成才方面,他们更看重的是个人的自我奋斗,但是这在传统观念中与自私自利等同。还有以个案调查来研究思想的。如管晓风[20]是以江西师范大学为个案进行研究;戴亦军等人[21]是以教育硕士专业学生为个案进行研究;陆永忠等人[22]对软件工程专业的研究生进行思想教育问卷调查;等等。这些研究为讨论现行研究生思想道德素质测评方案是否合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使讨论可以站在研究生的立场上,从其特殊的思想状况、特点来着手研究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应该如何测评。

五、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有关研究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研究有很多,但大多是集中在对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开展上,包括从各方面提出如何改进和加强德育工作的文章,如社团建设、党建工作、导师作用、家庭教育、校报的思想政治教育优势等;有对研究生德育现状的调查,包括从研究生整体调查、分学校调查、分专业、分学科性质调查等,然后给出对策建议;有对德育工作的现状了解与思考建议等。构建研究生德育理论体系的学位论文,有思想道德对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及对研究生德育的重要性、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特点的探讨。德育测评的研究在我国已经广泛开展起来了,但是针对高校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德育测评研究还比较少。相比本科生而言,关于研究生德育测评的研究更少,只是散见于对大学生的研究中,且对思想道德素质测评的研究多散见于有关综合素质测评的文章中,极少有专门的文章是针对思想道德素质测评的,且实证调研方面的较少。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针对研究生的特点展开专门的实证研究。

论庄子以知识换道德的社会政治观 篇5

[摘要]学界一致认为庄子的社会观是倒退的,应受到批判。我们认为衡量社会是否进步主要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大标准。庄子反对以丧失美德为前提的物质文明生活,主张以知识挟道德。这一主张虽然不完全正确,但也有许多值得肯定之处。它提醒人类:要汲取历史教训,在尽量不破坏人类美德的前提下去发展物质生产。

[关键词]庄子;知识;道德;进步;倒退

[中图分类号]B2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12009)01-0011-05

现在的学者一致认为庄子的社会政治观是倒退的,应该受到批判。我们认为这样看问题是片面而简单的,因为衡量社会是否进步,有不同的标准,其中主要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个标准。庄子的社会观是,反对以丧失精神文明(也即高尚的道德)为前提的物质文明生活,主张以知识换道德。

一学界对庄子社会观的批判

被视为倒退的庄子社会观受到学界一致的批判,冯友兰先生在他的《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单列一节“倒退的社会观”来阐述庄子的社会观:“庄周明确地主张社会应该向后退,历史的车轮应该倒转,对人类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文化生活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冯先生的表述是不确切的,如果说庄子对“现行的”“人类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文化生活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似乎还可以,而不能说庄子“对人类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文化生活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因为庄子理想的社会依然是一种“人类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依然有“政治制度和文化生活”,只不过庄子理想的“人类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文化生活”迥异于他所处的战国时代的社会而已。如果说庄子对“人类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文化生活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那么庄子所提倡的就应该是毁灭整个人类,这不符合庄子思想。任继愈先生和白寿彝先生对庄子的社会观也提出批评:

庄子发现了矛盾,但是无力解决矛盾。他看不到前进的道路,只好向后看;他不懂辩证的否定,只会搞形而上学的否定,在抛弃污水的同时,抛弃了婴儿。这就是他社会历史观的悲剧。

庄子反对社会进步,否定文化知识,痛恨仁义礼乐,主张愚昧。

应该说,这些批判都是有道理的,但也都只说对了一半,因为这些批判都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庄子在对人类知识批判的同时,反复强调了对美德的提升。我们这里所说的知识包括了知识本身及其副产品——各种现行的政治制度、伦理规范和过度的科学技术。

仔细研读《庄子》,我们不难发现,他所反对的是世俗人的知识,提倡的是人类的美德,这样的社会观,我们很难判定是倒退的,还是进步的。如果一定要求我们回答这一问题,如果知识和道德之间的矛盾真的无法调和,那么在反复衡量其轻重之后,我们会得出与上述学者相反的结论,认为庄子的社会观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是利大于弊。换句话说,庄子的社会观是以牺牲物质文明来换取精神文明。

二庄子的社会观是以知识换道德

庄子提出“以知识换道德”这一社会观的前提是:知识的增多与道德的衰落是成正比的,二者不可调和。这与老子的“慧智出,有大伪”的思想是一致的。

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及至圣人,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形,县跛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跽肢好知,争归于利,不可止也。此亦圣人之过也。

肩吾日:“告我君人者,以己出经式义度,人孰敢不听而化诸!”狂接舆日:“是欺德也。……且鸟高飞以避(矢曾) 弋之害,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凿之惠,而曾二虫之无知!”

在庄子看来,在相对“愚昧”的古代,人们像儿童一样,在填饱肚子之后,就心满意足、别无所求了。因为他们的欲望低,所以也就不去争夺,生活简单而祥和。由于圣人的出现,教会了人们许多的知识,知识的增多,提高了人们的财富欲和名誉欲,于是大家“争归于利,不可止也”。尤其是统治者如果运用自己的智谋去统治、甚至残害百姓的话,那么百姓就会同样运用自己的智慧与他斗智斗勇,“虽有至知,万人谋之”,统治者在残害百姓的同时,反过来也会受到百姓的残害。智慧的运用,使全社会的人都不得安宁。正是基于这一思想,庄子排斥智慧:

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日:“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

灌园老人宁肯一罐罐地提水浇菜,也不肯使用效率高得多的机械,这与一般人的看法刚好相反。紧接着这段文字,庄子就介绍了世俗人的生活态度:

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见功多者,圣人之道。

这里所说的圣人自然是指世俗社会的圣人。这种“用力少,见功多”的圣人原则依然是现代人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人们在使用工具时,只考虑这种工具给人们带来的财富多少,而不去考虑这种工具的使用所带来的物质上的副作用(如环境的破坏)以及道德上的副作用。上海《社会科学报》先后两次发表纪念经济学家孙冶方的文章,都谈到孙冶方的“最小最大公式”,其中冒天启在《不改行、不改志、不改观点——纪念孙冶方诞辰100周年》一文介绍说:

从1978年底开始,我一直在孙冶方身边学习和工作,……他在多篇文章中都讲:用最小的劳动消耗去取得最大的有用效果,是搞经济工作的秘密。人类靠劳动生存,生活的好坏,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劳动效率的高低。经济学就是要以“最小最大”为红线,研究如何以更少的劳动投入获得更多的有用产品,或者如何减少生产每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量,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经济学界公认:“最小最大”是孙冶方公式。

这一“最小最大公式”实际上就是两千多年前庄子说的“用力少,见功多”。从抽象的理论看,这一“最小最大公式”自然应该成为人类行为的圭臬,人们办事无不追求“事半功倍”,哪个愿意“事倍功半”呢?但一旦把这一原则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情况就复杂得多了,因为人类的生活不是以整个人类为单位,至少到目前还不是,而是以民族、国家、阶层、集团、家庭、个人为单位的,如果失去道德的约束,每一个生存单位都去追求“最小最大”,矛盾和斗争将会愈演愈烈,各单位将会彼此排斥、相互挤压。中国古代就有“以邻为壑”的做法:

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

白圭为了追求本国的“最小最大”,就向邻国排水,受到了孟子的批评。孟子表扬禹“以四海为壑”的做法,其实,“以四海为壑”的行为依然是以牺牲他人利益为前提的——海水的增长或多或少要淹没他国领土。

总之,抽象地讲“最小最大”是正确的,一旦落实到现实,这一原则就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问题,一个国家会以邻为壑,一个单位也会:制造商为了追求

“最小最大”,就会尽最大可能地挤压原料商、销售商和工人的利益;销售商为了追求“最小最大”,就会尽最大可能地挤压制造商、运输业和消费者的利益。为了能够用最小的付出在一块蛋糕中占有最大的份额,各生活单位之间勾心斗角就势所难免。

除了上述较为明显的弊病之外,追求先进工具的使用,还对人类起到潜移默化的不利影响,它将最终导致人性的异化:一是不断提高人们的智慧,而这种智慧会异变为狡诈奸滑;二是增加了社会财富,而社会财富的增加,会导致对剩余财富的争夺,因此就出现了“惠子从车百乘以过孟诸,庄子见之,弃其余鱼”的戏剧性场面。

我们知道了庄子对整体社会发展的看法,自然就容易理解他的政治态度,他宁可要一个知识贫乏的和谐社会,也不肯接受一个知识丰富但极为不安的社会。庄子一方面打压物质文明,一方面提倡提升人类的道德水准。这样的社会观,从总体来讲,我们很难界定它是进步的,还是倒退的。

三衡量社会进步的两大标准:物质文明与道德文明

“知识就是力量”是一句人人皆知的名言,现在没有任何人会否认知识的力量。但问题是,这种知识所产生的力量必须被控制在道德的统领之下,失去道德控制的力量,其能量越大,所造成的危害也就越大,将会演变为一种可怕的力量,甚至是毁灭整个人类的力量。

对于一个人的要求,自然是德才兼备,如果熊掌与鱼不能兼得的话,我们宁可要一个有德无才之人,也不愿要一个有才无德之人。有德无才,即使对社会没有多大贡献,至少不会祸害社会;而一个有才无德的人就不同了,这样的人比无德无才的人更可怕。无德无才,想祸害社会,也没有太大的祸害能力;有才无德的人,既有祸害社会之心,又有祸害社会之力。我们看历史上的商纣王:

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

商纣王不仅“资辨捷疾,闻见甚敏”,而且“材力过人,手格猛兽”,既有智,又有力,而恰恰缺少德。没有德控制的智、力使得商纣王想出了酒池、肉林、炮烙、剖心等各种方法来残害臣民,祸乱国家。

梁元帝萧绎的经历也再次说明了德重于才的道理。《梁书》记载:“世祖(元帝庙号为世祖)聪悟俊朗,天才英发。年五岁,高祖问:‘汝读何书?对曰:‘能诵《曲礼》。高祖曰:‘汝试言之。即诵上篇,左右莫不惊叹。……既长好学,博总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才辩敏速,冠绝一时。……所著《孝德传》三十卷,《忠臣传》三十卷,《丹阳尹传》十卷。《注汉书》一百一十五卷,《周易讲疏》十卷,《内典博要》一百卷,《连山》三十卷,《洞林》三卷,《玉韬》十卷,《补阙子》十卷,《老子讲疏》四卷,《全德志》、《怀旧志》、《荆南志》、《江州记》、《贡职图》、《古今同姓名录》一卷,《筮经》十二卷,《式赞》三卷,《文集》五十卷。”五岁就能背诵《曲礼》,一生著作等身。就是这样一个才华出众的人,却落了个国破家亡、身死人手的悲惨结局,并殃及全国百姓。为什么呢?唐代魏征对此有一个公允的评价:

其笃志艺文,采浮淫而弃忠信;戎昭果毅,先骨肉而后寇仇。虽口诵六经,心通百氏,有仲尼之学,有公旦之才,适足以益其骄矜,增其祸患,何补金陵之覆没,何救江陵之灭亡哉!

魏征认为具有“仲尼之学”、“公旦之才”的元帝之所以落得如此下场,是因为他缺乏“忠信”之德,刚毅好杀,而且重点是杀害骨肉亲人。没有美德驾驭的“仲尼之学”、“公旦之才”,“适足以益其骄矜,增其祸患”。元代赵天麟把人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臣以为选用之法,莫贵于德,莫急于才。才德兼全者,大丈夫也;德胜才者,君子也;才胜德者,豪英也;有德无才者,淳士也;有才无德者,小人也;才德兼无者,愚人也。

德才兼备固然最好,如果必须去其一,那么我们宁肯要“有德无才”的“淳士”,也不要“有才无德”的“小人”。

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时候,知道首先要考虑德,其次是才,那么我们在评价一个社会时,为什么却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呢?一个“无德而只有才”的社会,肯定是一个混乱的社会,即使这个社会里黄金铺地,人们的生活也绝不会祥和美满。这样的社会,财富越多,争夺就越残酷。东汉文人赵壹在《刺世疾邪赋》中写道:

宁饥寒于尧舜之荒岁兮,不饱暖于当今之丰年。

我们不能把这些词句仅仅看作是激愤之语,它实际上反映了人们的普遍心理。在一个物质相对贫乏的社会里,只要财富分配公平,人际关系和谐,人们的生活照样祥和安宁,这也就是孔子说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反过来,即使有着较好的物质条件,如果整个社会的人们整天都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甚至是兵戎相见,他的生活能够幸福吗?庄子的这一思想,实质上与儒家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主张是一致的。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也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当道德与富贵、生命发生矛盾时,儒家选择了前者。儒家在谈论这一原则时,往往是局限的个人,没有明确地把这一原则推广到整个社会,而庄子则把这一原则放置于整个社会、整个人类这一大范围里来审视。当整个社会在道德与知识(知识是谋取富贵、保全生命的前提)发生矛盾的时候,庄子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道德,而抛弃了知识。

一个社会的物质财富和道德文明如果能够不断地同步提高,这当然是人们所向往的社会。如果一个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加而人们的道德不断衰落,这样的社会算是在不断地前进呢?还是在不断地倒退?相反,如果一个社会物质财富相对贫乏而人们的道德完美,这样的社会是值得我们赞美呢?还是值得我们批判呢?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回答,但多数人大概会更赞成财富相对贫乏而人们的道德完美的社会。

因此,如果我们把道德看作社会是否进步的主要标准,而物质是否富足看作次要标准的话,我们就不会简单地指责庄子是一个主张社会倒退的历史反动者。

庄子对人类美德的具体解释可能有自己的局限性,但他的道德重于知识的总原则不能说是错误的。因此,我们应该重新评价庄子的社会观,肯定其正确的一面,指出其不足,而且在我看来,其正确的一面远远大于错误的一面。

四对庄子政治思想的评判

我们不同意学界对庄子政治思想的全盘否定,但也不意味着我们对庄子政治思想的完全肯定。

就如评价一个人一样,庄子在评价一个社会时,紧紧抓住最关键的问题——德。庄子宁肯要一个道德美好、物质相对贫乏的社会,也不肯要一个道德低下、物质相对富裕(更何况这些富裕的物质大多为少数人所占有)的社会。这一社会观不能仅仅冠以“倒退”,其中包含着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但庄子的这一思想也有不少值得批判的地方。

第一,庄子提出的理想世界是无法实现的空想政治。

庄子思想的主旨就是反对多为政治,提倡清静

无为,最终目的就是把当时的社会拉回到“至德之世”。要想改变整个社会的政治制度,销毁已有的科技文化,庄子绝对没有这个力量。没有这个力量,而又不愿放弃自己的理想,从而使自己站在了整个社会的对立面上,这就是庄子的人生悲剧。庄子在《天地》篇中深刻地意识到了自己的悲剧,他说:

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适者犹可致也,惑者少也;二人惑则劳而不至,惑者胜也。

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不亦悲乎!大声不入于里耳,《折杨》、《皇夸》则嗑然而笑。是故高言不止于众人之心,至言不出,俗言胜也。以二缶钟惑,而所适不得矣。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其庸可得邪!知其不可得也而强之,又一惑也!

他知道自己的理论对世俗人来说,是“大声”,是“高言”,根本无人理睬。他说:“三人同行,如果有两个是糊涂人的话,他们就无法到达自己的目的地,更何况现在整个天下的人都糊涂了。在这种情况下,自己虽然有理想,但这种理想是无法实现的。”他两次发出这一感叹,字里行间渗透着无限的悲哀、无奈和孤独。连庄子本人也已经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政治理想只能是一种美好的空想。

第二,牺牲物质文明未必就一定能够换取精神文明。

庄子在自己的思维模式中,认定道德的滑坡是由世俗教育和物质发达造成的,于是就去物质文明而取精神文明。庄子的这一观点,应该说是有一定道理的,所谓的“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弊病已是有目共睹。但问题是,当我们忍痛去掉物质文明以后,是否就真的能够获得精神文明,从而出现一个美满祥和、其乐融融的社会,这的确是未知的。庄子为我们展现的美好生活,实际上是经过他美化了的原始社会生活,其中有许多他个人臆造的东西。当我们抛弃科技文明,重新回到茹毛饮血的时代,我们真的就能够获得我们所期盼的幸福吗?也就是说,在所谓的文明社会里,的确存在着大量不如人意的事情,但在洪荒未开的时代,人们的生活也未必就美满。在这种情况下,就盲目地要人们丢弃已有的物质文明,其结果很可能使人类两头落空——在丢弃物质文明之后,并没有获得精神文明。

第三,庄子对美德的定义未必正确。

退一步说,即使在丢弃物质文明之后,我们能够获得庄子所说的精神文明,那种精神文明也未必就是我们所向往的。因为庄子所说的精神文明是一种建立在愚昧基础之上的无“机心”,也就是他说的“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这是一种无知的纯朴,愚昧的快乐。以无知为基础的纯朴固然比文明社会里的狡诈要可爱得多,但毕竟是一种“低级”的纯朴,我们理想的纯朴应该是以文明为前提的纯朴,套用哲学的否定之否定理论,人性的整个发展历程应该是:以蒙昧为基础的纯朴——以文明为基础的狡诈——以文明为基础的纯朴。

第四,庄子把人类社会的“德”和“才”对立起来,认为二者似乎不可调和,这一观点不太正确。

庄子社会观的不合适之处,甚至可以说是最主要之处,就在于他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立起来,认为二者不可调和。由于庄子所处时代的局限,也由于他没有从更长远的人类发展着眼,他只看到物质文明发展带来的精神文明滑坡。这当然不能责怪、庄子,我们比庄子迟生了两千多年,我们看到的依然是两种文明之间的矛盾——物质文明的不断进步与精神文明的不断滑坡。但我们不会得出庄子那种悲观的论调——只有毁灭物质文明才能恢复精神文明。我们的乐观看法是:物极必反,当两种文明的矛盾发展到极限时,这种矛盾就会走向调和。总有那么一天,人们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享受着精神文明。因为在物质需求不再成为问题时,人们将回头追求精神生活。一旦物质财富不再成为衡量一个人社会地位高低的标准,而精神生活成为人们追求的主要内容时,各种美德自然会重新回到人类的怀抱。这就是我们前文说的“以文明为基础的纯朴”。

上一篇:关于春季的作文600字下一篇:爱需要大声说出口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