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来》古诗译文及赏析(精选10篇)
牧童●唐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译文
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注释】
①浪淘沙――唐代曲名,来自民间。与后来的词牌“浪淘沙”不同。
②九曲――形容河流转弯很多。九,在古代表示多数。
③浪淘风簸――大风荡起波浪,大浪冲走泥沙,形容风大浪大。
④天涯――天边。
⑤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
赏析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我们看到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表现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
“弄”字,更写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在这里,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指确定的数字而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的乡村傍晚的寂静。
中心
表达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在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相关阅读
古诗改写《放牛娃》
“喔喔喔”,公鸡的叫声吵醒了村庄的村民。小牧童早早地起来,它伸了伸懒腰,打了一个长长的哈欠,便去放牛了。
(交代时间、人物)
小牧童名叫小土豆,他上身穿着一件小肚兜,里面写着一个大大的 “福”字。下半身穿着一条小短裤。戴上一顶草帽便唤着牛儿到山间吃草了。
(简单介绍人物外貌。)
走进山林,土豆看见了高大挺拔的大树,树下有翠色欲流的小草,各式各样的野花,旁边潺潺流水的小溪,让人感到心情愉悦。这里的天空是那么晴朗,空气是那么清新,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景色的描写。)
土豆走着走着,便唱起了妈妈曾经教他的山歌。他的歌声是那么优美,小鸟飞过来为他伴奏,小草,小花为他跳舞,高大挺拔的大树为他伴奏。他的歌声响彻云霄,让人陶醉。
(体现诗句“歌声振林樾”。)
土豆一边骑牛,一边唱歌,突然听见“知了知了”的叫声,土豆的歌声立刻停止了,轻手轻脚地从牛背上下来,小声对牛说道:“牛儿,牛儿,要不把这只蝉捉回去,你先别叫了。”牛儿仿佛听懂了似的,立马不叫了。土豆寻声来到树下,看到蝉在树枝上,他便小心翼翼地爬上去,向蝉扑去,可狡猾的蝉迅速地爬到了另一枝树杈上。土豆不但扑了个空,还摔倒了。蝉“知了知了”地叫着,好似在说:“你好笨,你好笨。”土豆生气极了,用力扑向蝉。呀!终于抓住了。土豆高兴的说:“哈哈,我抓到了夏天的第一只蝉,而且还比去年胖头抓的那只大,我可以回去和他们炫耀炫耀了。”胖头肯定羡慕,嫉妒,恨!说完又拍拍牛头说:“牛儿,谢谢你的帮助。”土豆捧着蝉回家了。
(通过动作的描写,来体现“捕鸣蝉”。)
回家的路上,土豆大声唱着《回家的路上》歌声回荡在山林中,越来越远……
一、中职语文课程中古诗文诵读问题
(一 )诵读观念淡薄
目前,在古诗文讲学中,教师一般重视古诗文的翻译,忽视诵读。诵读在实际教学中成了一种形式、过场或是用来填补翻译剩下来的空余时间,并没有真正落实到古诗文教学中。通常情况下,古诗文的教学过程往往是老师与学生各范读一遍,接着分析诗文句子及翻译,最后学生齐读一遍。教师这种以讲代读的方式,忽视学生通过诵读感悟诗文的过程,活生生地将古诗文深刻内涵演变成死记硬背, 致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灌输知识。然而学生在这种生硬的教学方式下,不仅不能听懂老师所讲的知识,反而失去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导致学习古诗文成了应付形式,更谈不上诵读。
(二 )诵读时间不足
中职学校课堂时间一般为40至45分钟, 而在古诗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讲解分析所占时间几乎占据全部,留给学生自由诵读的时间不足10分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点名诵读的方法或让学生齐读, 导致学生没有时间在自主诵读中领悟诗文内涵, 轻视诵读对理解诗文的重要性。这样的教学课堂,充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降低学生对古诗文的独特情感。
(三 )诵读水平不高
在教师“灌输式”教学下,学生诵读古诗文往往较随意,不明确诵读的具体目的,且方法欠妥当。大多数学生将诵读理解成朗诵或朗读,甚至将诵读演变成死记硬背,学生对古诗文诵读缺乏正确指导与规范性要求。教师点名学生诵读时,往往在乎学生读准字音且读得流利, 鲜少注意诵读过程中所带诗词的情感、韵律与节奏。即使有的学生能够体会诗文中带的情感,却不知道如何区分语调高低、语气的轻重、停顿长短及节奏的快慢,致使作品中的意境难以得到体现。由于诵读的缺乏与上课习惯默读,导致学生的诵读水平难以提高,对古诗文作品难以投入情感。
(四 )诵读习惯缺失
其实许多学生对古诗文诵读具有浓厚兴趣, 但因教师不够重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用来对古诗文进行讲解分析,致使学生缺乏诵读时间。又因学生缺少科学、有效的诵读指导与训练, 学生无法真正体会诵读古诗文的乐趣, 继而丧失诵读兴趣,所以不用说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诵读,更不用说养成诵读的习惯。
三、基于中职语文课程中的古诗文诵读与赏析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加以重视与改善。如:
躬身示范:新课标指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实际教学中,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外,也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在古诗文教学中,学生以教师为示范者,因此在古诗文诵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范读比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更具影响力,更能让学生体会作品中的真情实感。教师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地范读容易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更易将作品中的意境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投入作品。教师的范读不仅可以让学生及时纠正错字读音,领悟作品的停顿与诵读节奏,还可以在自己诵读的时候融入从教师范读中获得的经验与情感,从而诵读自己的独特感受,感悟诗文作品作者所表达的思想与艺术形象。教师对了解的古诗文,可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并消除学生对诵读诗文的胆怯心理; 对于不了解的古诗文,可与学生一起学习,例如开展诵读竞赛等,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
旁征博引:在古诗文解析中,教师利用熟悉的古诗文以诗解诗,不仅能给学生留下满腹经纶的形象,还能让学生受到教师诵读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例如当教师讲授柳永《雨霖铃》的“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时 ,其中诗人为何借“杨柳”之景抒离愁之情呢? 这时,教师可体现“杨柳”在古典诗词中抒发“离愁”的重要意义。如最早借柳抒发离愁的《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或周邦彦的《兰陵王·柳》中的“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等。
在教师充分带动学生诵读兴趣与指导学生诵读技巧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如陶渊明《对园田居五首(其一)》教学中,让学生明确该课的学习要求,在大致了解田园诗及其代表作家知识的基础上,反复诵读本诗,体会陶诗的意境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加强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诵读习惯, 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还需贯穿课堂内外,延长诵读时间。如合理安排上课时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课外诵读时间;充分发挥教室文化作用,营造诵读氛围;引导学生自主诵读、独立理解等。
四、结语
加强鼓励学生诵读古诗文,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古诗文习惯,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摘要:语文在中职教学中是一门必不可少的学科,是学生日后学习其他科目的重要前提。中职语文教材的改革,标志着我国中职语文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本文主要针对中职语文活动课程古诗文诵读方法进行讨论,并提出一些意见。
原文
金谷园
唐·杜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译文
金谷园里的繁华奢靡早已随着芳香的尘屑烟消云散了;园中流水无情的流淌,如茵的春草年年自绿。
日暮时分啼鸟在东风里叹怨,落花纷纷,恰似那为石崇坠楼的绿珠美人。
注释
香尘:石崇为教练家中舞妓步法,以沉香屑铺象牙床上,使她们践踏,无迹者赐以珍珠。
坠楼人:指石崇爱妾绿珠,曾为石崇坠楼而死。
赏析
杜牧过金谷园,即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咏春吊古之作。面对荒园,首先浮现在诗人脑海的是金谷园繁华的往事,随着芳香的尘屑消散无踪。“繁华事散逐香尘”这一句蕴藏了多少感慨。王嘉《拾遗记》谓:“石季伦(崇)屑沉水之香如尘末,布象床上,使所爱者践之,无迹者赐以真珠。”此即石崇当年奢靡生活之一斑。“香尘”细微飘忽,去之迅速而无影无踪。金谷园的繁华,石崇的.豪富,绿珠的香消玉殒,亦如香尘飘去,云烟过眼,不过一时而已。正如苏东坡诗云:“事如春梦了无痕”。可叹,亦可悲,还是观赏废园中的景色吧:“流水无情草自春”。水,指东南流经金谷园的金水。不管人世间的沧桑,流水照样潺湲,春草依然碧绿,它们对人事的种种变迁,似乎毫无感触。这是写景,更是写情,尤其是“草自春”的“自”字,与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的“自”字用法相似。
傍晚,正当诗人对着流水和春草遐想的时候,忽然东风送来鸟儿的叫声。春日鸟鸣,本是令人心旷神怡的赏心乐事。但是此时红日西斜,夜色将临;此地是荒芜的名园,再加上傍晚时分略带凉意的春风,在沉溺于吊古之情的诗人耳中,鸟鸣就显得凄哀悲切,如怨如慕,仿佛在表露今昔之感。日暮、东风、啼鸟,本是春天的一般景象,着一“怨”字,就蒙上了一层凄凉感伤的色彩。此时此刻,一片片惹人感伤的落花又映入诗人的眼帘。诗人把特定地点(金谷园)落花飘然下坠的形象,与曾在此处发生过的绿珠坠楼而死联想到一起,寄寓了无限情思。一个“犹”字渗透着诗人很多追念、怜惜之情。绿珠,作为权贵们的玩物,她为石崇而死是毫无价值的,但她的不能自主的命运正是同落花一样令人可怜。诗人的这一联想,不仅是“坠楼”与“落花”外观上有可比之处,而且揭示了绿珠这个人和“花”在命运上有相通之处。比喻贴切自然,意味隽永。
一般怀古抒情的绝句,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这首诗则是句句写景,景中寓情,四句蝉联而下,浑然一体。
拓展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 五言绝句《渡汉江》赏析
★ 古诗绝句哥舒歌译文及赏析
★ 渡汉江阅读答案
★ 绝句古诗赏析及练习
★ 渡汉江阅读答案及翻译
★ 把渡汉江改写现代文
★ 绝句 古诗
★ 游子吟古诗译文及赏析
★ 晚泊汉江渡,晚泊汉江渡刘畋,晚泊汉江渡的意思,晚泊汉江渡赏析
原文
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韵译
新酿的米酒,色绿香浓;小小红泥炉,烧得殷红。
天快黑了大雪将至,能否一顾寒舍共饮一杯暖酒?
意译
我家新酿的米酒还未过滤,酒面上泛起一层绿泡,香气扑鼻。用红泥烧制成的烫酒用的小火炉也已准备好了。
天色阴沉,看样子晚上即将要下雪,能否留下与我共饮一杯?
注释
刘十九:白居易留下的诗作中,提到刘十九的不多,仅两首。但提到刘二十八、二十八使君的,就很多了。刘二十八就是刘禹锡。刘十九乃其堂兄刘禹铜,系洛阳一富商,与白居易常有应酬。
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醅(pēi):酿造。
绿蚁新醅酒:酒是新酿的酒。新酿酒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称为“绿蚁”。
雪:下雪,这里作动词用。
无:表示疑问的语气词,相当于“么”或“吗”。
赏析
刘十九是作者在江州时的朋友,作者另有《刘十九同宿》诗,说他是嵩阳处士。全诗寥寥二十字,没有深远寄托,没有华丽辞藻,字里行间却洋溢着热烈欢快的色调和温馨炽热的情谊,表现了温暖如春的诗情。
诗句的巧妙,首先是意象的精心选择和巧妙安排。全诗表情达意主要靠三个意象(新酒、火炉、暮雪)的组合来完成。
“绿蚁新醅酒”,开门见山点出新酒,由于酒是新近酿好的,未经过滤,酒面泛起酒渣泡沫,颜色微绿,细小如蚁,故称“绿蚁”。诗歌首句描绘家酒的新熟淡绿和浑浊粗糙,极易引发读者的联想,让读者犹如已经看到了那芳香扑鼻,甘甜可口的米酒。
次句“红泥小火炉”,粗拙小巧的火炉朴素温馨,炉火正烧得通红,诗人围炉而坐,熊熊火光照亮了暮色降临的屋子,照亮了浮动着绿色泡沫的家酒。“红泥小火炉”对饮酒环境起到了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酒已经很诱人了,而炉火又增添了温暖的情调。诗歌一、二两句选用“家酒”和“小火炉”两个极具生发性和暗示性的意象,容易唤起读者对质朴地道的农村生活的情境联想。
后面两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在这样一个风寒雪飞的冬天里,在这样一个暮色苍茫的空闲时刻,邀请老朋友来饮酒叙旧,更体现出诗人那种浓浓的情谊。“雪”这一意象的安排勾勒出朋友相聚畅饮的阔大背景,寒风瑟瑟,大雪飘飘,让人感到冷彻肌肤的凄寒,越是如此,就越能反衬出火炉的炽热和友情的珍贵。“家酒”、“小火炉”和“暮雪”三个意象分割开来,孤立地看,索然寡味,神韵了无,但是当这三个意象被白居易纳入这首充满诗意情境的整体组织结构中时,读者就会感受到一种不属于单个意象而决定于整体组织的气韵、境界和情味。寒冬腊月,暮色苍茫,风雪大作,家酒新熟、炉火已生,只待朋友早点到来,三个意象连缀起来构成一幅有声有色、有形有态、有情有意的.图画,其间流溢出友情的融融暖意和人性的阵阵芳香。
其次是色彩的合理搭配。诗画相通贵在情意相契,诗人虽然不能像雕塑家、画家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但是可以通过富有创意的语言运用,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情绪体验。这首小诗在色彩的配置上是很有特色的,清新朴实,温热明丽,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悦目怡神之感。诗歌首句“绿蚁”二字绘酒色摹酒状,酒色流香,令人啧啧称美,酒态活现让读者心向“目”往。次句中的“红”字犹如冬天里的一把火,温暖了人的身子,也温热了人的心窝。“火”字表现出炭火熊熊、光影跃动的情境,更是能够给寒冬里的人增加无限的热量。“红”“绿”相映,色味兼香,气氛热烈,情调欢快。第三句中不用摹色词语,但“晚”“雪”两字告诉读者黑色的夜幕已经降落,而纷纷扬扬的白雪即将到来。在风雪黑夜的无边背景下,小屋内的“绿”酒“红”炉和谐配置,异常醒目,也格外温暖。
最后是结尾问句的运用。“能饮一杯无”,轻言细语,问寒问暖,贴近心窝,溢满真情。用这样的口语入诗收尾,既增加了全诗的韵味,使其具有空灵摇曳之美,余音袅袅之妙;又创设情境,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诗人既可能是特意准备新熟家酿来招待朋友的,也可能是偶尔借此驱赶孤居的冷寂凄凉;既可能是在风雪之夜想起了朋友的温暖,也可能是平日里朋友之间的常来常往。而这些,都留给读者去尽情想象了。
通览全诗,语浅情深,言短味长。白居易善于在生活中发现诗情,用心去提炼生活中的诗意,用诗歌去反映人性中的春晖,这正是此诗令读者动情之处。
这首五绝小诗写得非常有情趣,通过对饮酒环境和外面天气的描写,反复渲染饮酒气氛,自然引出最后一句,写得韵味无穷,同时,其中也蕴含了诗人和刘十九的深厚情谊。我们可以想象,刘十九在看了白居易的诗后,定然是立刻欣然而来,两人痛快畅饮,也许此时屋外正下着鹅毛大雪,但屋内却是温暖、明亮,是多么温馨惬意,令人身心俱醉。整首诗语言简练含蓄,又余味无穷。
【原文】
《梅花绝句二首·其一》
宋代: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译文】
听说山上的梅花已经迎着春风绽放,远远望去,四周山上的`梅花树就像一堆堆白雪一样。
有什么办法可以把自己变化成数亿身影呢?让每一棵梅花树前都有一个陆游常在。
【赏析】
这首诗的首句“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写梅花绽放的情景。如第一句中“坼晓风”一词,突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傲然情态;第二句中则把梅花比喻成白雪,既写出了梅花洁白的特点,也表现了梅花漫山遍野的盛况。语言鲜明,景象开阔。而三四两句“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更是出人意表,高迈脱俗,愿化身千亿个陆游,而每个陆游前都有一树梅花,把痴迷的爱梅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紧接的两句,突发奇思“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意思是说,用什么办法能变出千万个放翁,使每一株梅花下面都有自己在那里分身欣赏。身化千亿,设想可谓奇妙之至。梅花与诗人面面对应,是梅耶?是人耶?一时实难轻分,这又是诗人命笔奇特之处。这两句虽是点化柳宗元“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尽望乡”的诗意而来,但用在“雪堆遍满四山”的梅花世界中,不唯妥贴自然,而且情景相生极富有意趣。理由至少有三:以诗人78岁的高龄,面对树树姿态有异的梅山花海,一时当然不能逐个寻芳,所以化身分之赏之,自属妙想,此其一。又陆游年事虽高,但童心未泯,平时常有“梅花重压帽檐偏,曳杖行歌意欲仙”的“出格”举动惹人注目,此时他突发奇思,想学仙人的分身法,亦是童心使然,很合乎心理,此其二。再者陆游常以梅花自比,且心中常存伯仲之间不分高下的感觉,如今面对千万树盛开的梅花,诗人自负当然不甘心以一身仰视,须化身千亿才能与之匹敌相称,方不辜负诗人对梅花的一番感情。综观这三方面,此句表面上虽有借鉴之处,深入地体会实属情景相生之辞,正如当年林逋点化江为诗成梅花绝唱一样,均经过诗人的再创造,融会陶铸古人诗意而自出机杼,且能翻出新意,使诗更富有盎然的诗意和逗人入胜的意境。
1 背景介绍
享利·沃兹沃斯·朗费罗 (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是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一生创作的大量抒情诗、叙事诗、歌谣和诗剧曾在美国和欧洲广泛流传, 受到赞赏。《生命的礼赞》 (A Psalm of Life) 写于1839年, 是朗费罗的代表作。作品是一首抒情诗, 是诗人在经历了生活坎坷之后悟出的一番人生道理, 哲理性强, 语言浅易轻灵而富于情韵。诗歌以一个年轻人的口吻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见解和热爱, 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精神。全诗一气呵成, 感情强烈, 为世人传诵。据钱钟书先生考证, 这是西方第一首被译为汉语的诗歌。
2 原作之美
全诗共九节, 四句一节, 共计三十六句, 以四行诗的形式写成, 隔行押韵, 奇数行用阴韵, 偶数行用阳韵, 韵脚为abab韵。阴韵阳韵二者的交叉运用使全诗充满了律动感, 优美动听。全诗韵律工整, 节奏明快, 读起来朗朗上口, 自然流畅, 大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诗歌虽然篇幅短小, 但内容丰富, 条理清晰, 结构严谨, 格式工整。本诗分4个部分来讨论诗人对人生的看法。诗歌中大量使用了平衡对称结构, 不仅加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更加强了诗歌的整体美感和流畅度, 使诗歌读起来自然流畅。诗人使用了头韵、比喻、双关、典故等修辞手段来增加诗歌的美感。诗歌以有力的节奏、工整的结构、优美的语言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 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坚定自信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3 译作赏析
这首诗歌是西方第一首汉译的诗歌, 传入中国较早, 所以有多个译本, 其中最常被提到和研究的要数黄新渠、黄一宁、黄杲炘的译文。该文主要探讨黄新渠先生的版本。黄先生的译文忠实原诗, 自然流畅, 韵律整齐, 很好地传达了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 具有很强的艺术感和感染力。
3.1 工整的韵律
原诗韵律工整, 尾韵都压abab韵, 隔行押韵。其中韵脚又有变化, 奇数行用阴韵, 偶数行用阳韵。这样做使得诗歌节奏感很强, 读起来朗朗上口, 欢快动听。而在黄新渠的译文中, 以地道的汉语押韵方式对原诗押韵的特点做了充分的再现。黄译整首诗的偶数行都以韵母为“ang”的字结尾。“ang”韵到底, 偶数行押韵, 很有汉语格律诗的韵味。在音韵上不仅再现了原诗韵律上的美感, 也符合汉语诗歌押韵的习惯, 收到极好的效果, 给汉语读者带来朗朗上口的音乐美感享受。
使用响亮的“ang”韵, 对应原诗中短促有力的阳韵, 使得整首诗的基调变得慷慨激昂, 更利于传达诗人所表达了不断追求, 抓住现在实干拼搏的精神, 更加鼓舞人心, 更具力量。
3.2 严谨的结构
前两节, 诗人先阐述了一个只有悲观主义人生观的“歌者”“人生如梦”的颓废论调, 开门见山地指出“人生是真, 不能虚度”, 来维护人生的价值。第三至六节, 诗人以如何度过人生为承接, 开始阐释全诗的主题, 指出人生的目标和道路在于行动和不断的自我超越。第七八节, 诗人诠释了人生的价值。最后一节是对全诗的总结与升华。诗人号召人们要行动起来, 不断追求, 不断进取, 勇于面对一切挑战, 才能拥有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同时, 诗人为了加强诗歌的节奏, 还运用了大量的平衡对称结构。例如:“Life is real!Life is earnest!”“Not enjoyment, and not sorrow”“Art is long, and time is fleeting”“in the world’s broad field of battle...in the bivouac of life”“heart within, and God o’er head”“still achieving, still pursuing”等。诗歌每节内容都承上启下、层层递进, 像一支无形而又强有力的手, 一步步地把我们推向思想的高潮。
黄新渠的译文准确地把握住了诗人的情感表达层次及思想脉络, 以同样慷慨激昂的笔调, 完整地再现了原诗的思想内容, 激发读者奋发向上的激情。而对于原诗中出现的平行结构, 在黄新渠的译文中也有很好的体现, 例如“生命是真实的!生活是严肃的!”“既不是享乐, 也不是悲伤”“艺术常青, 韶光飞逝”“在世界的辽阔的战场上, 在生命的露宿的营地上”“胸内有心脏, 头顶有上苍”等也都采用了对称结构, 完美再现原诗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也增加了译文的美感, 帮助读者去感受和体会原诗的艺术之美。
3.3 精练的选词
词语虽小, 却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所以, 词语的选择对于作品艺术效果的表现以及情感的传达是十分重要的。而在翻译时, 也要特别注意对译文词语的选择, 不但要追求忠实准确, 还要力求传神, 又要符合译入语的语言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一方面充分而准确生动的表现原作的美感, 传达诗人的感情, 另一方面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和感受原作。
黄译在选词方面十分符合诗歌语言的特点, 例如“梦幻一场”“归于”“艺术常青, 韶光飞逝”“闯将”“逝去的岁月”等等词语的选择, 都既做到了准确, 又富有诗意, 既忠实于原文, 又以汉语诗歌的美再现原诗之美。让人不禁感叹:时光飞逝, 不应沉迷过往, 只顾幻想。活在当下, 奋起拼搏才是对生命的尊重, 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译文中多采用很地道的汉语词汇, 如“韶光”, “归于”“常青”“上苍”等。归化的处理方式, 尊重汉语读者的表达习惯, 更能激发起读者的共鸣, 使读者更易于接受诗人所要传达的思想。
3.4 巧妙的修辞
诗歌中使用了大量的典故, 如有摘自罗马寓言家费得鲁斯作品中的语句“For the soul is dead that slumbers, and things are not what they seem”, 来自《旧约·创世纪》的“Dust thou art, to dust returnest”, 出自希腊希波克拉底的《格言集》的“Art is long, and time is fleeting”以及出自《新约·马太福音》的“Let the dead past bury its dead”。这些典故的使用, 巧妙地与原诗的表达融为一体, 使得诗歌虽然朴实, 却含义深远而丰富, 也加强了诗歌的整体艺术效果。对于诗歌的这一特点, 黄新渠的译文将原文中的典故译成了简短有力的格言警句, 将原文的特点形象生动地体现了出来。例如“它来自尘土, 必归于尘土”“艺术常青, 韶光飞逝”“莫信托未来……让逝去的岁月将死者埋葬”等, 这些句子庄重又富有美感, 起到发人深思的效果。
而对于原诗中的众多比喻, 译文中也有相应的表现, 例如“人生不过是梦幻一场”“我们的心尽管英勇而坚强, 却仍像阵阵低沉的鼓声”“别作默默无声、任人驱使的牛羊, 要在战斗中当一名闯将”“让逝去的岁月将死者埋葬”“在离开人间时, 也能让足印, 遗留在我们身后的时间沙滩上”等, 译者都采用了适当的比喻传达了原诗的艺术效果, 使得译文如原作一样形象生动。
原诗以乐观向上的思想内容、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铿锵有力的韵律节奏、朴实而生动的语言特色, 构成了整首诗歌慷慨激昂的基调, 全诗充满了力量, 读来令人振奋, 备受鼓舞。而黄新渠的译文也达到了这一效果, 译文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了真挚的感情, 工整的韵律、铿锵有力的节奏、精练的选词、修辞方式的准确再现, 这一切也帮助译文完整准确地传达了原诗的情感和艺术美, 表现出了诗人热爱生活的精神, 以及鼓励年轻人不懈追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邓娜, 陈晓峰.朗费罗《人生礼赞》的文体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8) .
[2]高文莉.《人生颂》译文评析[J].中国校外教育, 2007 (11) .
[3]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6.
[4]李明.翻译批评与赏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5]王芳芳.《人生颂》之美[J].海外英语, 2014 (6) .
[6]杨晓丽.浅析《人生颂》之美[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7 (12) .
行宫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译文
孙长江
昔日豪华奢靡的行宫,已经冷落;宫墙内的春花,红艳得那般寂寞。白头宫女犹在,闲坐无事,谈的竟然还是玄宗时的`那些旧事。
百字赏析文
孙长江
序
【原文】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有客谈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译文】我常常厌恶世上的有些人,不知道考虑自己的实际能力,而只是凭借外力来逞强;或者依仗势力和自己不同的人打交道,使出伎俩来激怒比他强的对象,趁机胡作非为,但最后却招致了灾祸。有位客人同我谈起麋、驴、鼠三个动物的故事,我觉得与那些人的情形差不多,于是就写了这篇《三戒》。
永某氏之鼠
【原文】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异甚。以为己生岁直子,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椸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余也。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字为上自下死)数月乃已。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译文】永州有某人,怕犯日忌,拘执禁忌特别过分。认为自己出生的年分正值子年,而老鼠又是子年的生肖,因此爱护老鼠,家中不养猫狗,也不准仆人伤害它们。他家的粮仓和厨房,都任凭老鼠横行,从来不管。
因此老鼠就相互转告,都跑到某人家里,既能吃饱肚子,又很安全。某人家中没有一件完好无损的器物,笼筐箱架中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吃的大都是老鼠吃剩下的东西。白天老鼠成群结队地与人同行,夜里则偷咬东西,争斗打闹,各种各样的叫声,吵得人无法睡觉。但某人始终不觉得老鼠讨厌。
过了几年,某人迁居去了别的州郡。后面的人住进来后,老鼠的猖獗仍和过去一样。那人就说:“老鼠是在阴暗角落活动的可恶动物,但这里的老鼠偷咬吵闹特别厉害,怎么会到这种地步呢?”于是借来了五六只猫,关上屋门,翻开瓦片,用水灌洞,买来仆人四面围捕。捕杀到的老鼠,堆得象座小山。都丢弃在隐蔽无人的地方,臭气散发了数月才停止。
唉!那些老鼠还以为吃得饱饱的而又没有灾祸是可以长久的事情呢!
临江之麋
【原文】临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致死不悟。
【译文】临江有个人出去打猎,得到一只幼麋,就抱回家把它饲养起来。刚踏进家门,群狗一见,嘴边都流出了口水,摇着尾巴,纷纷聚拢过来。猎人大怒,把群狗吓退。从此猎人每天抱了幼麋与狗接近,让狗看了习惯,不去伤害幼麋,并逐渐使狗和幼麋一起游戏。经过了好长一段时间,狗都能顺从主人的意思了。幼麋稍为长大后,却忘记了自己是麋类,以为狗是它真正的伙伴,开始和狗嬉戏,显得十分亲昵。狗因为害怕主人,也就很好地和幼麋玩耍,可是又不时舔着自己的舌头,露出馋相。
这样过了三年,一次麋独自出门,见路上有许多外面的狗,就跑过去想和它们一起嬉戏。这些狗一见麋,又高兴又恼怒,共同把它咬死吃了,骨头撒了一路。麋到死都没有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黔之驴
【原文】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加口字旁),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译文】黔中没有驴子,喜欢多事的人用船把它运了进去。运到以后,发现驴子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到山下。老虎看到驴子那巨大的身躯,以为是神怪出现。就躲到树林间暗中偷看,一会儿又稍稍走近观察,战战兢兢,但最终还是识不透驴子是什么东西。
一天,驴子大叫一声,老虎听了大惊,逃得远远的,以为驴子要来咬自己,极为恐惧。然而来回观察驴子的样子,觉得它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再者老虎听惯了驴子的叫声,又走近驴子,在它周围徘徊,但最终还是不敢上前搏斗。又稍稍走近驴子,越发轻侮地开始冲撞冒犯,驴子忍不住大怒,就用蹄来踢。老虎因此大喜,心中盘算道:“本领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老虎腾跃怒吼起来,咬断了驴子的咽喉,吃尽了驴子的肉,然后离去。
唉!驴子形体庞大,好像很有法道,声音宏亮,好像很有本领,假如不使出自己的本领(从而暴露出自己的弱点),那么老虎虽然凶猛,也会因为疑虑畏惧而终究不敢进攻;而现在却落得这个样子,真是可悲啊!
参考资料:
佛教里的三戒:戒色、戒斗、戒得 儒家的三戒:见《论语·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所得。” 道教之说,如《孙真人卫生歌》:“卫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并大醉,三者若还有一焉,须防损失真元气。” 赏析: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有很多寓言,如“刻舟求剑”、“揠苗助长”、“邯郸学步”、“削足适履”等等。这些寓言往往是做为议论的手段运用的。柳宗元的寓言,虽然只有寥寥数篇,却对先秦寓言有新的发展:一是他的寓言有了全新的情节,二是有了典型化的形象,三是十分讲究语言表现形式。有此三点,说明柳宗元的寓言成了有意识的创作,使寓言成了文学创作的一种独立的样式,这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是有很大的贡献的。
柳宗元寓言的内容是“高度的哲理性与强烈的政治性相结合的”,“现实针对性很强,往往是对当时重大政治问题之讽喻”(孙昌武著《柳宗元传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三戒》,写了一组三篇寓言:《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作者把他们放在一起,冠名曰《三戒》,是有深刻含义的。
前人议论《三戒》的文字不少,有人说柳宗元的寓言后面,“必有一句最有力量,最透辟者镇之”(林纾《韩柳文研究法》,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言下之意是每个寓言后面作者自己的“评论”就是对寓言内容最透辟的解释和评论。而这个解释和评论究竟是什么,林先生语焉不详。另外,有人以为《黔之驴》是讥讽那些腐败无能的世家旧族的,也有人以为他是在比附、抨击自己的政敌,孙昌武先生说:“这个 无德无能却又无自知之名的驴子被老虎吃掉的故事”(《指黔之驴》)“含着一定的讽世意义,如果我们从庞然大物的弱者终究要失败的情节来分析,就该领悟到事物的大与小,强与弱互相转化的道理。如果再从驴子因一踢而丧生的结局分析,又会得出无技不可逞能的教训。而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来的“黔驴技穷”一语,又是对敌人力尽而技穷,不堪一击的状态的生动形容”。
《〈中华活页文选〉合订本
(一)》顾易生在《三戒》注的说明里说:“作者通过小麋、驴子、老鼠三种动物的先后悲剧,对旧社会中些依仗人势、侍宠骄横、得意忘形、外强中干、作威作福、贪婪暴虐的人物加以强烈的讽刺,表示人民对他们的蔑视、鄙视和憎恨,包含着对反动统治者所豢养的奴才进行斗争的意义。”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出版的《中国文学史》认为:“著名的《三戒》就是借麋、驴、鼠三种动物的故事,来讽刺那些或侍宠骄横、或盲目自大的得意忘形之徒,并指出他们自取灭亡的下场。”“这些寓言往往概括了一些普遍的真理,其讽刺对象是较广泛的;但这些徒有其表,虚张声势的社会现象,在统治集团中间却是更为大量而集中的存在,因此,它无疑是刺向整个官僚社会的一把锋利的匕首”。
以上这些议论的一个共同点,基本上都是认为柳宗元的《三戒》是讽刺他的政敌或统治阶级的。毛主席在《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里又说了下面一段话:
柳宗元曾经描写过的‘黔驴之技’,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训。一个庞然大物的驴子跑进贵州去了,贵州的小老虎见了很有一些害怕。但到后来,大驴子还是被小老虎吃掉了。我们八路军和新四军是孙行者和小老虎,是很有办法对付这个日本妖精和驴子的。”由于毛泽东及《毛泽东选集》的影响,黔之驴便真成了敌人的形象了。有的虽然接触到了问题的实质,但立刻又转到别处去了。那么,《三戒》的内容和它嘲讽的对象究竟是什么呢?
我认为:要弄清《三戒》内容所嘲讽的事物的真相,先要从观念上解决三个问题:第一,先要承认本人开头说的,柳宗元的寓言是艺术创作,艺术创作的形象(不管是人是物),都有典型性,是对一种社会现象,一种类型人物的艺术概括和典型化;艺术创作的原型(或模特)不等于艺术形象本身。第二,我们要摆脱柳宗元创作的寓言特别是《三戒》一定是针对政敌或坏人、恶人的,因为他有很多直接抨击政敌的论文、散文、诗歌,他不一定非要再用“寓言”来比较曲折隐晦地表达他的这种思想和感情。这种思想感情有时是不便明说或不想直说甚至连作者当时都处在矛盾中说不清楚的。于是他便“托物言志”,让读者驰骋自己的想象,想类似的事物,类似的现象,类似的感情。这种不能一下指实的艺术形象,却能通过读者的想象发展为很多类似的形象,从而使人们受到警策和借鉴,这便是柳宗元寓言不同于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寓言而成为独立的文学创作的奥秘所在。第三,我们研究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象,究竟是紧紧抓住这个内容和形象本身进行研究,还是主观地按自己先已确定的结论(如《三戒》是讽刺敌人或坏人的)去进行研究呢?我认为应取前一种。
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我们来研究柳宗元的《三戒》。我们反复阅读《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发现小鹿、驴、鼠都不象是敌人、恶人或罪恶事物、人物形象的代表,而且也不是作者嘲讽的对象。
“临江之麋”是被人“畋得"(打猎得到)而蓄养的,本身也是受害者,身不由己,只不过它“乘物以逞”,在主人的关心、保护下失去了警惕性,以为一群“外犬”(野狗)也可以象主人家的犬一样“狎戏”,结果被野狗“杀食之”而“至死不悟”!“至死不悟”,是它不知道同是狗,为什么家里的狗能“狎之”而野狗却要吃它!黔之驴虽然“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但它也是无辜的。它被“好事者”用船装到黔,当地人由于从未有过驴而使它“无可用,放之山下”。驴从无害虎心,虎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向他挑衅。当驴“不胜怒”(也是忍无可忍),踢了虎一脚(“蹄之”),从而暴露了自己的无能,被虎“跳踉大阚,断其喉,食其肉”。作者深表同情地说:驴“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柳宗元分明是同情驴的,因为他是受害者,而且是被“好事者”用船把它装到它不熟悉的地方后发生的悲剧!言下之意,如果驴不被好事者弄到黔,它可能就不会遇到虎,也就不会被吃掉!“永某氏之鼠”的矛头所向也不是“鼠”。永州某氏属鼠,便以为鼠是神,因而“爱鼠,不畜猫”致使鼠忘乎所以。当然永某氏之鼠也有不是,无远见,以为“饱食无祸”的日子可以永远过下去。结果当然不是这样,换了一个主人(这个主人不是死掉了,而是徙居他州),新主人对他们下毒手,一网打尽!回过头来再看作者的小序:
“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有客谈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
小序是柳宗元对自己创作动机的说明。他说他“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世之人”不能直接解释成政敌或敌人是显而易见的,只能说世上有这么一些人,柳宗元常常对这么一些人感到厌恶。厌恶他们什么呢?他们“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即是不从自己的实际(实力)出发,依仗外力(别人的力量)来达到目的。“逞”,不少书中都注成“逞强”,但从三篇寓言看,麋、驴、鼠都没有逞强,只是不谙世事,不知对手的厉害不切实际地想达到目的。柳宗元对麋、驴、鼠“卒迨于祸”的原因认为是“依势干非其类(依靠某种势力与自己不同类型的人打交道,一起干事)。上文说过他在三篇寓言的评论文字中也表现了对麋、驴、鼠的同情。他本身的看法就是前后矛盾的,至少在感情上是如此!“有客谈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柳宗元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有人跟他谈了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的情况,他觉得“似其事”,所以才写了《三戒》。
“似其事”三个字是关键!向来无人注意此三字!因为容易懂不必解释。从字面上看,“其”,代词,这里毫无疑问应解释为“那,那些”,“似其事”就是象那件事情,或象那些事。这“那件事”,或“那些事”,究竟是什么事件呢?弄明白了“那件事”、“那些事”,麋、驴、鼠的所指大概也就基本清楚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我们就必须研究、分析柳宗元创作《三戒》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感情。
柳宗元创作《三戒》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呢?
《三戒》是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司马,到永州后创作的。柳宗元33岁时擢升为礼部员外郎,成为王叔文集团的主要成员,他们依靠重病在身的唐顺宗李诵的支持,打击宦官、藩镇和大地主大官僚的势力,推行政治改革(史称“永贞革新”),兴利除弊取得一定成功,仅几个月,由于李诵病重被逼让位于宪宗李纯,李纯在宦官、藩镇、大官僚地主的支持下取消改革,贬谪、诛杀改革集团的主要领导人物,年轻有为的政治家、文学家柳宗元和刘禹锡、韦执谊、韩秦、陈谏、韩晔、凌准、程异八人都被贬为偏远州的“司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八司马事件”。柳宗元从“超取显美”的高官一下子被贬为“自度罪大”的流囚。这种不平常的遭遇和社会地位的巨大变化给予他极大的精神上的打击。
柳宗元在柳州的职务全衔是“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是编外闲员,到永州后,他既无官舍,又无具体职务,他自己说是“俟罪非真吏”(《陪韦使君祈雨口号》),即不是真正的官吏,而是被流放的囚徒。柳宗元初到永州,寄居在一座古寺——龙兴寺里,这里环境荒凉,所居西厢房仅有北窗,光线昏暗,潮湿闷热。整天接触到的是僧侣和佛经。半年后,随他来永州的70岁老母就病故了,柳宗元身心再次受到重大打击。当时他只30多岁,就已经“百病所集,痞结伏积,不食自饱。或时寒热,水火互致,内消肌骨”(《寄许京兆孟容书》)。
在这种情况之下,柳宗元的政治思想表现出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为自己和改革 辩护,希望当政者和朋友们谅解,这还算积极的一面;二是自怨自艾,自我忏悔,自我责备。在他的《与裴埙书》中,他说自己参加革新活动是“年少好事,进而不能止”“性有倨野,不能摧折,以名盖恶,势益险”。在《寄许京兆孟容书》中说自己“于众党人中,罪状最甚”“很忤贵近,狂竦缪戾”,以致反对派对他“di诃万端,旁午搆扇,尽为敌雠,协力同攻”。柳宗元得意时确实年少气盛,骄矜之态溢于言表,他自己在《答问》中以为“凡事皆易、不折之以当事急务”。加上当时改革派得势,鱼龙混杂,其中不少人结党营私、贪污受贿,以为有顺宗李诵支持,可以永远掌权,反对派主要人物之
一、大官僚韦皋在给当时监国的李纯的奏章中写道:“今群小得志,毁紊纪纲,官以事迁,政由情改,朋党交构,荧惑宸聪。树置心腹,遍干贵位,潜结左右,唯在萧墙”。也大体上说明了当时改革派缺点错误的一面。到了永州,由于他身心交瘁,精神十分苦闷,所以自幼就受到佛教熏染的柳宗元这时进一步到佛教教义中寻求解脱,甚至一度发展到想出家当和尚的程度。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三戒》是柳宗元由社会上一般情况联想到“永贞革新”“其事”从而发出的种种怨愤和自我嘲讽,或者也可以说是对“永贞革新”的影射和总结。他不愿直接也不能全面准确地说清当时的那些事,那些人,只觉得改革集团成员“不知推己之本”,不考虑自己的力量,以为依靠顺宗李纯的力量(“外力”)就可以“干非其类”“以技以怒强”,部分改革派中的腐败分子又“窃时以肆暴”,这一切都导致了“卒迨于祸”!柳宗元的佛家思想又使他有点悔不当初,受人愚弄的感觉„„可是这些他又怎能公开说出来或写出来呢,何况直接涉及到封建社会里神圣而又不可侵犯的顺宗李诵和宪宗李纯!于是他只好用三个寓言来表达了(其他寓言中也有类似的意思)。
最新出版的复旦大学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在评论柳宗元的寓言创作时说:“柳宗元寓言如著名的《蝜蝂传》借小虫讽刺那些‘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不知死之将至的贪心者;《三戒·黔之驴》则借驴比喻那些外强中干、实无所能的庞然大物;《罴说》则借鹿、貙虎、罴一物制一物来比喻那些‘不知善内而恃外者’只知假借外力而不思自强的愚蠢行为。”这两种看法,应该说是比较客观,他们认为柳宗元的寓言讽刺的“贪心者”、外强中干、实无所能的庞然大物“和‘不知善内而恃外者’只知假借外力而不思自强的愚蠢行为”,也包含着柳宗元参加的“永贞革新”集团的各色人等,这是毫无疑问的。
“《清明》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因其简明而又极具画面感的语句,凄凉又清新的文风,使其成为千古绝唱。”鉴于其在唐诗中的重要地位,近年来,不少学者都对其进行了翻译,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杨宪益夫妇的译本以及许渊冲的译本,也有不少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角度对这些英译本进行了批评与赏析。而在本诗中,文化方面的特点表现得尤为明显,之前研究过的理论却没人很好的从这方面对其译本进行批评与赏析,故在本文中,作者将选取许渊冲先生三美原则中的“意美”对《清明》杨宪益夫妇的译本以及许渊冲的译本进行赏析。
二、《清明》原文简析
《清明》的文化分析:
《清明》一诗为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所著,此诗有着浓浓的中国文化气息,其中“清明”,与“牧童”二词透出的文化气息尤为显著。
“清明”是全文背景的关键词,故我们需要弄清“清明”背后的文化内涵,清明,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而寒食节在古代却是盛大的节日,这天人们会进行插柳、寒食、蹴鞠、植树、扫墓等一系列活动。又因为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两天,人们便渐渐的把这两种节日融合在一起,在诗人杜牧所在的晚唐时期,清明节已经成了上坟扫墓的节日,译者在翻译时,要注意到清明一词的文化内涵。
“牧童”一词在此诗中也有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它与西方的“牛仔”不一样,西方的牛仔实则是指骑马牛仔,是一种热情无畏,富有冒险与吃苦耐劳精神的开拓者形象。而一提到牧童,中国读者的脑海中都会浮现一副画面:即牵着牛或骑在牛背上稚气的小孩,带着草帽,悠然自得的走在田园中的画面。故译者在翻译“牧童”一词时也需注意到其后的文化差异。
《清明》一诗表达的文化气息浓厚,译者在翻译之前,应准确把握里面的文化因素,这样才能更好理解并准确的翻译原文。
三、“意美”原则下对《清明》的译本赏析
1、“意美”原则简介
“三美”之说是鲁迅在《自文字至文章》一文中提出来的,其原文是:“诵习一字,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美,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许渊冲在翻译毛泽东诗词时,把关于汉语的三美转化为针对诗词翻译的三美之一,即‘音美,形美,意美’标准,在这三美之中,意美当居首位,它是一首诗的灵魂,译文是否成功,首先看的便是意美。许渊冲认为,意美其基础是意似,但又不同于意似。”其中基础为意似意为要准确传达出原文的内容,不能错译,漏译,多译,但其又不同于意似,也就是说在翻译诗歌时,译者还得传达出原文的文化及意境,让目标语读者有着与原语读者相同的阅读体验。
2、“意美”原则下对译本的文化赏析
《清明》一诗备受翻译者们的青睐,迄今为止已有多种英译版本,本文选取了杨宪益夫妇及许渊冲的译本,并用三美原则中的意美对其进行文化传达上的赏析。在诗中,具有文化特色的词主要有“清明”与“牧童”,以下将逐一进行分析。
对于“清明”一词,杨宪益夫妇将其译为“in the rainy season of spring”,而许渊冲将其译为“the mourning day”,在本文第二章对其原文进行文化分析时,作者提到清明节在诗人所处的年代为扫墓的节日。根据许渊冲的意美原则,译者在翻译时,需要在保证译文准确的基础上,传达出原文背后的文化,杨宪益夫妇将其译为“in the rainy season of spring”,虽然译出了清明季节多雨的特征,却并没有译出其背后文化内涵,因此不符合意美原则。外国读者读到此译文可能想到的是春天多雨的时节,却理解不到其是哀悼逝者的节日。而许渊冲将其译为“The mourning day”其中“mourning”意为“sadness that you show and feel because sb. has died”,即哀悼的日子,其很好的传达出了清明节哀悼逝者的文化内涵,符合意美原则。
而对于“牧童”一词,杨宪益夫妇将其译为“shepherd”,而许渊冲将其译为“cowherd”, 其中,“shepherd” 意为“a person whose job is to take care of sheep”,也就是看守羊群的人之意,在上文中,作者提到“牧童”一词在中国文化中的内涵为骑在牛背上或牵着牛的小孩形象,且在第四句中写道“牧童遥指杏花村”,更说明小孩是骑在牛背上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看到远处的村庄,根据许渊冲的意美原则,译文应该准确传达出原文的意思与文化内涵,此处杨宪益夫妇的译文并没有传达出其文化内涵,是不符合意美原则的。而许渊冲的译文“cowherd”意为“a person whose occupation is tending and herding cows”也即照料牛与放牛的人之意,根据许渊冲先生的意美原则,译文的基础是“意似”,而许渊冲的译文传达出了牧童背后的文化色彩,但是却没准确传达出原文的意思,原文指的是“牧童”而不是“放牧的人”,这种译法将其所指对象放大化了。所以也是不太符合意美原则。
四、结语
本文对《清明》一诗从文化上做了分析,并从意美角度对其两种译本进行对比赏析。本次对比赏析,笔者总结出如下心得体会:首先,鉴于诗歌的创作往往包含着文化因素。故译者需在译前需仔细查阅资料,准确理解原诗的文化内涵。其次,在译中要注意传达出原诗的文化,例如原诗中的“清明”一词,需在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后,了解它是哀悼逝者的日子后,再对其进行翻译。最后则是明白诗歌翻译不能进行简单的字面翻译,译者在翻译诗歌时可用许渊冲先生的意美原则来指导。
此赏析中,也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例如诗中的“牧童”一词,杨宪益夫妇与许渊冲先生的译本都未呈现出其文化特点,那么鉴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异,要怎样才能克服这种差异,准确地向目标语读者传达文化信息呢?这对笔者来说存在一定的困难,在以后的学习实践中,笔者将多勤学苦练,多总结经验教训,以取得更大的进步。
摘要:《清明》为唐代诗人杜牧的经典之作,此诗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广为流传。在《清明》的翻译中,涉及到一些文化方面的问题亟待处理,而以往的研究没有很好的处理到这些,因此本文将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即许渊冲先生三美原则中的意美来分析其中文化方面的问题,并以此对比赏析其两种英译本。
关键词:意美,清明,文化
参考文献
[1]A.S.Hornby.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9.
[2]吕俊.谈诗词翻译中的意美原则[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5(5).
[3]王皓璇,王之光.对节气与清明翻译的探讨[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5).
[4]许渊冲.三谈意美,音美,形美[J].深圳大学学报,1987(2).
硕人原文: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硕人译文及注释
译文好个修美的女郎,麻纱罩衫锦绣裳。她是齐侯的爱女,她是卫侯的新娘,她是太子的胞妹,她是邢侯的小姨,谭公又是她姊丈。
手像春荑好柔嫩,肤如凝脂多白润,颈似蝤蛴真优美,齿若瓠子最齐整。额角丰满眉细长,嫣然一笑动人心,秋波一转摄人魂。
好个高挑的女郎,车歇郊野农田旁。看那四马多雄健,红绸系在马嚼上,华车徐驶往朝堂。诸位大夫早退朝,今朝莫太劳君王。
黄河之水白茫茫,北流入海浩荡荡。下水鱼网哗哗动,戏水鱼儿刷刷响,两岸芦苇长又长。陪嫁姑娘身材高,随从男士貌堂堂!
注释1.硕人:高大白胖的人,美人。当时以身材高大为美。此指卫庄公夫人庄姜。颀(qí):修长貌。
2.衣锦:穿着锦衣,翟衣。“衣”为动词。褧(jiǒng):妇女出嫁时御风尘用的麻布罩衣,即披风。
3.齐侯:指齐庄公。子:这里指女儿。
4.卫侯:指卫庄公。
5.东宫:太子居处,这里指齐太子得臣。
6.邢:春秋国名,在今河北邢台。姨:这里指妻子的姐妹。
7.谭公维私:意谓谭公是庄姜的姐夫。谭,春秋国名,在今山东历城。维,其。私,女子称其姊妹之夫。
8.荑(tí):白茅之芽。
9.领:颈。蝤蛴(qiúqí):天牛的幼虫,色白身长。
10.瓠犀(hùxī户西):瓠瓜子儿,色白,排列整齐。
11.螓(qín):似蝉而小,头宽广方正。螓首,形容前额丰满开阔。蛾眉:蚕蛾触角,细长而曲。这里形容眉毛细长弯曲。
12.倩:嘴角间好看的样子。
13.盼:眼珠转动,一说眼儿黑白分明。
14.敖敖:修长高大貌。
15.说(shuì):通“税”,停车。农郊:近郊。一说东郊。
16.四牡:驾车的四匹雄马。有骄:骄骄,强壮的样子。“有”是虚字,无义。
17.朱幩(fén):用红绸布缠饰的马嚼子。镳镳(biāo):盛美的样子。
18.翟茀(dífú):以雉羽为饰的车围子。翟,山鸡。茀,车篷。
19.夙退:早早退朝。
20.河水:特指黄河。洋洋:水流浩荡的样子。
21.北流:指黄河在齐、卫间北流入海。活活(guō):水流声。
22.施:张,设。罛(gū):大的鱼网。濊濊(huò):撒网入水声。
23.鱣(zhān):鳇鱼。一说赤鲤。鲔(wěi):鲟鱼。一说鲤属。发发(bō):鱼尾击水之声。一说盛貌。
24.葭(jiā):初生的芦苇。菼(tǎn):初生的荻。揭揭:长貌。
25.庶姜:指随嫁的姜姓众女。孽孽:高大的样子,或曰盛饰貌。
26.士:从嫁的媵臣。有朅(qiè):朅朅,勇武貌。
硕人赏析
《硕人》是《诗经·卫风》中的一首,是赞美是齐庄公的女儿、卫庄公的夫人庄姜的诗。其中“巧笑倚兮,美目盼兮”二句对庄姜之美的精彩刻画,永恒地定格了中国古典美人的曼妙姿容,历来备受推崇。
《卫风·硕人》通篇用了铺张手法,不厌其烦地吟唱了有关“硕人”的方方面面,如第一章主要说她的出身——她的三亲六戚,父兄夫婿,皆是当时各诸侯国有权有势的头面人物,她是一位门第高华的贵夫人。第三、四章主要写婚礼的隆重和盛大,特别是第四章,七句之中,竟连续六句用了叠字。那洋洋洒洒的黄河之水,浩浩荡荡北流入海;那撒网入水的哗哗声,那鱼尾击水的唰唰声,以及河岸绵绵密密、茂茂盛盛的芦苇荻草,这些壮美鲜丽的自然景象,都意在引出“庶姜孽孽,庶士有朅”——那人数众多声势浩大的陪嫁队伍,那些男傧女侣,他们像庄姜本人一样,皆清一色地修长俊美。上述所有这一切,从华贵的身世到隆重的仪仗,从人事场面到自然景观,无不或明或暗、或隐或显、或直接或间接地衬托着庄姜的天生丽质。而直接描写她的美貌者,除开头“硕人其颀,衣锦褧衣”的扫描外,主要是在第二章。这里也用了铺叙手法,以七个生动形象的比喻,犹如电影的特写镜头,犹如纤微毕至的工笔画,细致地刻画了她艳丽绝伦的肖像——柔软的纤手,鲜洁的肤色,修美的脖颈,匀整洁白的牙齿,直到丰满的额角和修宛的眉毛,真是毫发无缺憾的人间尤物。但这些工细的描绘,其艺术效果,都不及“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八字。
此诗开启了后世博喻写美人的先河,历来备受人们的推崇和青睐。孙联奎《诗品臆说》拈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二语,并揭示出其所以写得好的奥窍。在他看来,“手如柔荑”等等的比拟譬况,诗人尽管使出了混身解数,却只是刻画出美人之“形”,而“巧笑”“美目”寥寥八字,却传达出美人之“神”。还可以补充说,“手如柔荑”等句是静态,“巧笑”二句则是动态。在审美艺术鉴赏中,“神”高于“形”,“动”优于“静”。形的描写、静态的描写当然也必不可少,它们是神之美、动态之美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些基础,那么其搔首弄姿也许会成为令人生厌的东施效颦。但更重要的毕竟还是富有生命力的神之美、动态之美。形美悦人目,神美动人心。一味静止地写形很可能流为刻板、呆板、死板,犹如纸花,了无生气,动态地写神则可以使人物鲜活起来,气韵生动,性灵毕现,似乎从纸面上走出来,走进读者的心灵,摇动读者的心旌。在生活中,一位体态、五官都无可挑剔的丽人固然会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但那似乎漫不经心的嫣然一笑、含情一瞥却更能使人久久难忘。假如是一位多情的年青人,这一笑一盼甚至会进入他的梦乡,惹起他纯真无邪的爱的幻梦。在此诗中,“巧笑”“美目”二句确是“一篇之警策”,“倩”“盼”二字尤富表现力。古人释“倩”为“好口辅”,释“盼”为“动目也”。“口辅”指嘴角两边,“动目”指眼珠的流转。可以想象那楚楚动人的笑靥和顾盼生辉的秋波,是怎样的千娇百媚,令人销魂摄魄。几千年过去了,诗中所炫夸的高贵门第已成为既陈刍狗,“柔荑”“凝脂”等比喻也不再动人,“活活”“濊濊”等形容词更不复运用,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却仍然亮丽生动,光景常新,仍然能够激活人们美的联想和想像。
“传神写照,正在阿堵”,这原是六朝画家所总结出的创作经验,它也适用于其他艺术创造活动。此“阿堵”即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表现人物莫过于表现眼睛。不过“眼睛”应作宽泛的理解,它可以泛指一切与人的内心世界、人的灵性精神息息相关的东西,比如此诗中倩丽的“巧笑”。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也是以“永恒的微笑”获得永恒的魅力。总之,任何艺术创作都要善于捕捉与表现关键所在。一个“关键”胜过一打非“关键”。
硕人译文及赏析2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译文
好个修美的女郎,麻纱罩衫锦绣裳。她是齐侯的女儿,她是卫侯的新娘,她是太子的阿妹,她是邢侯的小姨,谭公又是她姊丈。
手像春荑好柔嫩,肤如凝脂多白润,颈似蝤蛴真优美,齿若瓠子最齐整。额角丰满眉细长,嫣然一笑动人心,秋波一转摄人魂。
好个高挑的女郎,车歇郊野农田旁。看那四马多雄健,红绸系在马嚼上,华车徐驶往朝堂。诸位大夫早退朝,今朝莫太劳君王。
黄河之水白茫茫,北流入海浩荡荡。下水鱼网哗哗动,戏水鱼儿刷刷响,两岸芦苇长又长。陪嫁姑娘身材高,随从男士貌堂堂!
注释
(1)硕人:高大白胖的人,美人。当时以身材高大为美。此指卫庄公夫人庄姜。颀(qí其):修长貌。
(2)衣锦:穿着锦衣,翟衣。“衣”为动词。褧(jiǒng窘):妇女出嫁时御风尘用的麻布罩衣,即披风。
(3)齐侯:指齐庄公。子:这里指女儿。
(4)卫侯:指卫庄公。
(5)东宫:太子居处,这里指齐太子得臣。
(6)邢:春秋国名,在今山东邢台。姨:这里指妻子的姐妹。
(7)谭公维私:意谓谭公是庄姜的姐夫。谭,春秋国名,在今山东历城。维,其。私,女子称其姊妹之夫。
(8)荑(tí题):白茅之芽。
(9)领:颈。蝤蛴(qíu qí求其):天牛的幼虫,色白身长。
(10)瓠犀(hù xī户西):瓠瓜子儿,色白,排列整齐。
(11)螓(qín秦):似蝉而小,头宽广方正。螓首,形容前额丰满开阔。蛾眉:蚕蛾触角,细长而曲。这里形容眉毛细长弯曲。
(12)倩:嘴角间好看的样子。
(13)盼:眼珠转动,一说眼儿黑白分明。
(14)敖敖:修长高大貌。
(15)说(shuì税):通“税”,停车。农郊:近郊。一说东郊。
(16)四牡:驾车的四匹雄马。有骄:骄骄,强壮的样子。“有”是虚字,无义。
(17)朱幩(fén坟):用红绸布缠饰的马嚼子。镳镳(biāo标):盛美的样子。
(18)翟茀(dí fú敌扶):以雉羽为饰的车围子。翟,山鸡。茀,车篷。
(19)夙退:早早退朝。
(20)河水:特指黄河。洋洋:水流浩荡的样子。
(21)北流:指黄河在齐、卫间北流入海。活活(guō郭):水流声。
(22)施:张,设。罛(gu孤):大的鱼网。濊濊(huò或):撒网入水声。
(23)鱣(zhān沾):鳇鱼。一说赤鲤。鲔(wěi委):鲟鱼。一说鲤属。发发(bō拨):鱼尾击水之声。一说盛貌。
(24)葭(jiā家):初生的芦苇。菼(tǎn坦):初生的荻。揭揭:长貌。
(25)庶姜:指随嫁的姜姓众女。孽孽:高大的样子,或曰盛饰貌。
(26)士:从嫁的媵臣。有朅(qiè怯):朅朅,勇武貌
赏析
阅罢《硕人》,这幅妙绝千古的“美人图”,留给人们最鲜活的印象,是那倩丽的巧笑,流盼的美目——即“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通篇用了铺张手法,不厌其烦地吟唱了有关“硕人”的方方面面,如第一章主要说她的出身——她的三亲六戚,父兄夫婿,皆是当时各诸侯国有权有势的头面人物,她是一位门第高华的贵夫人。第三、四章主要写婚礼的隆重和盛大,特别是第四章,七句之中,竟连续六句用了叠字。那洋洋洒洒的黄河之水,浩浩荡荡北流入海;那撒网入水的哗哗声,那鱼尾击水的唰唰声,以及河岸绵绵密密、茂茂盛盛的芦苇荻草,这些壮美鲜丽的自然景象,都意在引出“庶姜孽孽,庶士有朅”——那人数众多声势浩大的陪嫁队伍,那些男傧女侣,他们像庄姜本人一样,皆清一色地修长俊美。上述所有这一切,从华贵的身世到隆重的仪仗,从人事场面到自然景观,无不或明或暗、或隐或显、或直接或间接地衬托着庄姜的天生丽质。而直接描写她的美貌者,除开头“硕人其颀,衣锦褧衣”的扫描外,主要是在第二章。这里也用了铺叙手法,以七个生动形象的比喻,犹如电影的特写镜头,犹如纤微毕至的工笔画,细致地刻画了她艳丽绝伦的肖像——柔软的纤手,鲜洁的肤色,修美的脖颈,匀整洁白的牙齿,直到丰满的额角和修宛的眉毛,真是毫发无缺憾的人间尤物!但这些工细的描绘,其艺术效果,都不及“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八字。
清人姚际恒极为推赏此诗,称言“千古颂美人者,无出其右,是为绝唱”(《诗经通论》)。方玉润同意其“绝唱”之说,并指出这幅“美人图”真正美的所在:“千古颂美人者,无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二语”(《诗经原始》)。孙联奎《诗品臆说》也拈出此二语,并揭示出其所以写得好的奥窍:“《卫风》之咏硕人也,曰‘手如柔荑’云云,犹是以物比物,未见其神。至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则传神写照,正在阿堵,直把个绝世美人,活活地请出来,在书本上滉漾。千载而下,犹亲见其笑貌。”在他看来,“手如柔荑”等等的比拟譬况,诗人尽管使出了混身解数,却只是刻画出美人之“形”,而“巧笑”、“美目”寥寥八字,却传达出美人之“神”。还可以补充说,“手如柔荑”等句是静态,“巧笑”二句则是动态。在审美艺术鉴赏中,“神”高于“形”,“动”优于“静”。形的描写、静态的描写当然也必不可少,它们是神之美、动态之美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些基础,那么其搔首弄姿也许会成为令人生厌的东施效颦。但更重要的毕竟还是富有生命力的神之美、动态之美。形美悦人目,神美动人心。一味静止地写形很可能流为刻板、呆板、死板,犹如纸花,了无生气,动态地写神则可以使人物鲜活起来,气韵生动,性灵毕现,似乎从纸面上走出来,走进读者的心灵,摇动读者的心旌。在生活中,一位体态、五官都无可挑剔的丽人固然会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但那似乎漫不经心的嫣然一笑、含情一瞥却更能使人久久难忘。假如是一位多情的年青人,这一笑一盼甚至会进入他的梦乡,惹起他纯真无邪的爱的幻梦。在此诗中,“巧笑”、“美目”二句确是“一篇之警策”,“倩”、“盼”二字尤富表现力。古人释“倩”为“好口辅”,释“盼”为“动目也”。“口辅”指嘴角两边,“动目”指眼珠的流转。读者可以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像出那楚楚动人的`笑靥和顾盼生辉的秋波,是怎样的千娇百媚,令人销魂摄魄。几千年过去了,诗中所炫夸的高贵门第已成为既陈刍狗,“柔荑”、“凝脂”等比喻也不再动人,“活活”、“濊濊”等形容词更不复运用,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却仍然亮丽生动,光景常新,仍然能够激活人们美的联想和想像。
“传神写照,正在阿堵”,这原是六朝画家所总结出的创作经验,它也适用于其他艺术创造活动。此“阿堵”即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表现人物莫过于表现眼睛。不过“眼睛”应作宽泛的理解,它可以泛指一切与人的内心世界、人的灵性精神息息相关的东西,比如此诗中倩丽的“巧笑”。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也是以“永恒的微笑”获得永恒的魅力。总之,任何艺术创作都要善于捕捉与表现关键所在。一个“关键”胜过一打非“关键”。岂不闻:“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诗三百”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成熟的诗篇,这是它们的幸运,因为它们所表现的任何内容,它们用以表现内容的任何艺术手法,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这首《硕人》也成为题咏美人文学作品的“千古之祖”。读者在汉乐府《陌上桑》、《孔雀东南飞》以及曹植《洛神赋》中,都可以看到“她”的芳踪。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名句,也总不免令人想起“她”的倩影。
硕人译文及赏析3《硕人》
先秦:佚名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硕人》译文
好个修美的女郎,麻纱罩衫锦绣裳。她是齐侯的爱女,她是卫侯的新娘。她是太子的胞妹,她是邢侯的小姨,谭公又是她姊丈。
手像春荑好柔嫩,肤如凝脂多白润。颈似蝤蛴真优美,齿若瓠子最齐整。额角丰满眉细长,嫣然一笑动人心,秋波一转摄人魂。
好个高挑的女郎,车歇郊野农田旁。看那四马多雄健,红绸系在马嚼上。华车徐驶往朝堂。诸位大夫早退朝,今朝莫太劳君王。
黄河之水白茫茫,北流入海浩荡荡。下水鱼网哗哗动,戏水鱼儿刷刷响。两岸芦苇长又长。陪嫁姑娘身材高,随从男士貌堂堂!
《硕人》注释
硕人:高大白胖的人,美人。当时以身材高大为美。此指卫庄公夫人庄姜。颀(qí):修长貌。
衣锦:穿着锦衣,翟衣。“衣”为动词。褧(jiǒng):妇女出嫁时御风尘用的麻布罩衣,即披风。
齐侯:指齐庄公。子:这里指女儿。
卫侯:指卫庄公。
东宫:太子居处,这里指齐太子得臣。
邢:春秋国名,在今河北邢台。姨:这里指妻子的姐妹。
谭公维私:意谓谭公是庄姜的姐夫。谭,春秋国名,在今山东历城。维,其。私,女子称其姊妹之夫。
荑(tí):白茅之芽。
领:颈。蝤蛴(qiúqí):天牛的幼虫,色白身长。
瓠犀(hùxī户西):瓠瓜子儿,色白,排列整齐。
螓(qín):似蝉而小,头宽广方正。螓首,形容前额丰满开阔。蛾眉:蚕蛾触角,细长而曲。这里形容眉毛细长弯曲。
倩:嘴角间好看的样子。
盼:眼珠转动,一说眼儿黑白分明。
敖敖:修长高大貌。
说(shuì):通“税”,停车。农郊:近郊。一说东郊。
四牡:驾车的四匹雄马。有骄:骄骄,强壮的样子。“有”是虚字,无义。
朱幩(fén):用红绸布缠饰的马嚼子。镳镳(biāo):盛美的样子。
翟茀(dífú):以雉羽为饰的车围子。翟,山鸡。茀,车篷。
夙退:早早退朝。
河水:特指黄河。洋洋:水流浩荡的样子。
北流:指黄河在齐、卫间北流入海。活活(guō):水流声。
施:张,设。罛(gū):大的鱼网。濊濊(huò):撒网入水声。
鱣(zhān):鳇鱼。一说赤鲤。鲔(wěi):鲟鱼。一说鲤属。发发(bō):鱼尾击水之声。一说盛貌。
葭(jiā):初生的芦苇。菼(tǎn):初生的荻。揭揭:长貌。
庶姜:指随嫁的姜姓众女。孽孽:高大的样子,或曰盛饰貌。
士:从嫁的媵臣。有朅(qiè):朅朅,勇武貌。
《硕人》鉴赏
《硕人》是《诗经·卫风》中的一首,是赞美是齐庄公的女儿、卫庄公的夫人庄姜的诗。其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二句对庄姜之美的精彩刻画,永恒地定格了中国古典美人的曼妙姿容,历来备受推崇。
《卫风·硕人》通篇用了铺张手法,不厌其烦地吟唱了有关“硕人”的方方面面,如第一章主要说她的出身——她的三亲六戚,父兄夫婿,皆是当时各诸侯国有权有势的头面人物,她是一位门第高华的贵夫人。第三、四章主要写婚礼的隆重和盛大,特别是第四章,七句之中,竟连续六句用了叠字。那洋洋洒洒的黄河之水,浩浩荡荡北流入海;那撒网入水的哗哗声,那鱼尾击水的唰唰声,以及河岸绵绵密密、茂茂盛盛的芦苇荻草,这些壮美鲜丽的自然景象,都意在引出“庶姜孽孽,庶士有朅”——那人数众多声势浩大的陪嫁队伍,那些男傧女侣,他们像庄姜本人一样,皆清一色地修长俊美。上述所有这一切,从华贵的身世到隆重的仪仗,从人事场面到自然景观,无不或明或暗、或隐或显、或直接或间接地衬托着庄姜的天生丽质。而直接描写她的美貌者,除开头“硕人其颀,衣锦褧衣”的扫描外,主要是在第二章。这里也用了铺叙手法,以七个生动形象的比喻,犹如电影的特写镜头,犹如纤微毕至的工笔画,细致地刻画了她艳丽绝伦的肖像——柔软的纤手,鲜洁的肤色,修美的脖颈,匀整洁白的牙齿,直到丰满的额角和修宛的眉毛,真是毫发无缺憾的人间尤物。但这些工细的描绘,其艺术效果,都不及“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八字。
此诗开启了后世博喻写美人的先河,历来备受人们的推崇和青睐。孙联奎《诗品臆说》拈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二语,并揭示出其所以写得好的奥窍。在他看来,“手如柔荑”等等的比拟譬况,诗人尽管使出了混身解数,却只是刻画出美人之“形”,而“巧笑”“美目”寥寥八字,却传达出美人之“神”。还可以补充说,“手如柔荑”等句是静态,“巧笑”二句则是动态。在审美艺术鉴赏中,“神”高于“形”,“动”优于“静”。形的描写、静态的描写当然也必不可少,它们是神之美、动态之美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些基础,那么其搔首弄姿也许会成为令人生厌的东施效颦。但更重要的毕竟还是富有生命力的神之美、动态之美。形美悦人目,神美动人心。一味静止地写形很可能流为刻板、呆板、死板,犹如纸花,了无生气,动态地写神则可以使人物鲜活起来,气韵生动,性灵毕现,似乎从纸面上走出来,走进读者的心灵,摇动读者的心旌。在生活中,一位体态、五官都无可挑剔的丽人固然会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但那似乎漫不经心的嫣然一笑、含情一瞥却更能使人久久难忘。假如是一位多情的年青人,这一笑一盼甚至会进入他的梦乡,惹起他纯真无邪的爱的幻梦。在此诗中,“巧笑”“美目”二句确是“一篇之警策”,“倩”“盼”二字尤富表现力。古人释“倩”为“好口辅”,释“盼”为“动目也”。“口辅”指嘴角两边,“动目”指眼珠的流转。可以想象那楚楚动人的笑靥和顾盼生辉的秋波,是怎样的千娇百媚,令人销魂摄魄。几千年过去了,诗中所炫夸的高贵门第已成为既陈刍狗,“柔荑”“凝脂”等比喻也不再动人,“活活”“濊濊”等形容词更不复运用,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却仍然亮丽生动,光景常新,仍然能够激活人们美的联想和想像。
“传神写照,正在阿堵”,这原是六朝画家所总结出的创作经验,它也适用于其他艺术创造活动。此“阿堵”即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表现人物莫过于表现眼睛。不过“眼睛”应作宽泛的理解,它可以泛指一切与人的内心世界、人的灵性精神息息相关的东西,比如此诗中倩丽的“巧笑”。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也是以“永恒的微笑”获得永恒的魅力。总之,任何艺术创作都要善于捕捉与表现关键所在。一个“关键”胜过一打非“关键”。
《硕人》创作背景
【《秋来》古诗译文及赏析】推荐阅读:
《送僧归日本》古诗译文及赏析01-09
《马诗》译文及赏析07-03
《诗经:蝃蝀》译文及赏析10-13
《原性》原文及译文赏析12-12
杜甫《宿府》译文鉴赏及赏析06-12
《夏夜叹》译文、注释及赏析07-19
陆游《鹧鸪天》译文及赏析11-23
李清照译文及赏析11-28
《宿府》注释鉴赏及译文赏析12-24
《雨霖铃》全诗译文及赏析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