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语篇分析

2024-12-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比语篇分析

对比语篇分析 篇1

语篇对比与计算语言学语篇分析模式的运用

借助篇章语言学与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本文阐述了在语言教学中运用语篇分析和对比符合人类的心理认知特性这一观点,并进而论证了语篇分析与对比的运用有助于语言习得行为的实现和运作,因而有利于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分析了构成语篇对比的多层次网络,并论证了计算语言学的分析模式能拓展语篇分析与对比的维度和空间,将语篇分析与对比与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的多项手段相结合,能从多个层次促进外语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作 者:陈立青 CHEN Li-qing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83 刊 名:外语电化教学  CSSCI英文刊名:COMPUTER-ASSISTE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年,卷(期): “”(1) 分类号:H319.3 关键词:篇章语言学   话语分析   语言习得   计算语言学   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 

对比语篇分析 篇2

培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是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散文家。他的Essays是英国文学中的经典,共有58篇。他的散文文笔优美,充满哲理,影响深远。因此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广为流传。“Of marriage and single life”是培根散文集中的一篇,主要表达了其对婚姻和单身的见解。在国内,出现了多个版本的译本,其中水天同的《论结婚与独身》和何新的《论婚姻》两篇译文却产生了较大的差异。本文将从语篇和语体的视角对这两篇译文进行对比分析。

二、语篇分析

所谓语篇分析法,主要指语篇分析中有关信息的衔接与连贯问题的分析方法。所谓衔接,就是将语句聚合在一起的语法及词汇手段的统称,是语篇表层的可见语言现象,它是语篇生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语篇的重要特征之一。所谓连贯,就是词语、小句、句群在概念、逻辑上合理、恰当地连为一体的语篇特征。”(温秀颖)所以说,通过语篇分析可以评价译文是否存在衔接和连贯上的问题,从而评价译文的质量。本文将对比分析这两篇译文,指出其中存在的语篇上的失误。

1. 衔接

不同语言的语篇使用的衔接手段是不同的。韩礼德和哈桑曾将英语的衔接手段分为五种: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汉语的语篇衔接手段主要有复现和省略两种。原词复现就是同一词语在译文中多次出现。省略主要体现在主语的省略和连接词的省略上,所以在英译汉时,译者应该遵从汉语语篇的规范,适当地删减英语原文的照应衔接和连接词语。

(1)照应

英语中的照应主要有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人称照应是通过运用人称代词、关系代词、反身代词和物主代词达到语篇前后衔接的一种手段;指示照应是运用指示代词达到语篇衔接的目的;比较照应是运用有比较意义的词汇达到语篇衔接目的的手段。汉语中很少运用代词,所以汉语往往是依托逻辑关系省略人称照应的。

But the most ordinary cause of a single life, is liberty, especially in certain self-pleasing and humorous minds, which are so sensible of every restraint, as they will go near to think their girdles and garters, to be bonds and shackles.

水译:然而独身生活最普通的原因则是自由,尤其在某种自喜而且任性的人们方面为然,这些人对于各种的约束都很敏感,所以差不多连腰带袜带都觉得是锁链似的。

何译:有一种人过独身生活是为了保持自由,以避免受约束于对家庭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但这种人,可能会认为腰带和鞋带,也难免是一种束缚呢!

汉语中没有关系代词一说,所以在翻译的时候经常使用人称代词或者物主代词代替。水译将which译为这些人,和前面的人们照应,何译将which译为这种人,和前面的有一种人照应,达到了衔接的目的,使译文变得流畅。

(2)替代

在英语中常常会使用“they”,“do”,“one”,“the same”等词代替上文提到的内容,而汉语往往通过原词重复或“的”字结构等手段达到衔接的目的。

He that hath wife and children hath given hostages to fortune;for they are impediments to great enterprises, either of virtue or mischief.

水译:有妻与子的人已经向命运之神交了抵押品了;因为妻与子是大事底阻挠物,无论是大善举或大恶行。

何译:成了家的人,可以说对命运之神付出了抵押品。因为家庭难免拖累事业,使人的许多报复难以实现。

在这句中,原文用they来代替wife and children。水译重复了妻与子替代they。而何译在开始译为成了家,后面又译为家庭。他没有很好地遵守替代的原则,成了家和家庭的意思并不相同。

(3)省略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省略现象可大致分为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和小句性省略3种。省略与英语以形合为主,汉语以意合为主的结论并不矛盾。对英语来说,省略是形合的补充;对汉语来说,省略是对意合的补充。就省略而言,由于英语是以形合为主的语言,因而英语中的省略多数伴随着形态或形式上的标记,可以从形式上看得出来。汉语是以意合为主的语言,省略在很大程度上与所表达的意义有直接的联系,因此,汉语的省略只求达意。只要能达意,省略的时候不但不考虑语法,反而也不考虑逻辑。

Wives are young men’s mistresses;companions for middle age;and old men’s nurses.So as a man may have a quarrel to marry, when he will.

水译:妻子是青年人的情人,中年人的伴侣,老年人的看护。所以一个人只要他愿意,任何时候都有娶妻的理由。

何译:在人生中,妻子是青年时代的情人,中年时代的伴,暮年时代的守护。所以在人的一生中,只要有合适的对象,任何时候结婚都是有道理的。

水译和何译都将原文的排比句翻译出来,但是何译对后半句的理解与原文有差异。“a man may have a quarrel to marry, when he will”后面省略了“marry”,意思是只要一个人原意,任何时候都可以结婚,何新译为“只要有合适的对象”,与原文差别很大。

(4)连接

汉语以隐性衔接为主,即句子间或段落问的语义联系不是靠连接词语为纽带直接显示出来的,而是通过句子与句子或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及语句的先后序列间接地表现出来的。英语中,语篇连接成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显性的,即按照语义关系用连接词将各个成分连接起来。

Some there are, who though they lead a single life, yet their thoughts do end with themselves, and account future times impertinences.Nay, there are some other, that account wife and children, but as bills of charges.Nay more, there are some foolish rich covetous men, that take a pride, in having no children, because they may be thought so much the richer.

水译:有些人虽然过的是独身生活,他们的思想却仅限于自身,把将来认为无关紧要。并且有些人把妻与子认为仅仅是几项开销。尤有甚者,有些愚而富的悭吝人竟以无子嗣自豪,以为如此则他们在别人眼中更显得富有了。

何译:有的人在结婚后仍然愿意过独身生活。因为他们不喜欢家庭,把妻子儿女看作经济上的累赘。还有一些富人甚至以无子嗣为自豪。也许他们是担心,一旦有了子女就瓜分现有的财产吧。

原文这里是三个排比句并列,意思一层一层递进。水天同的翻译完全按照原文的结构翻译,较好地体现了原文排比句的结构。这里原文是三句并列结构,何译归纳为两句,失去了原句的韵律,在连接上没有体现原文的结构。

(5)词汇衔接

词汇衔接主要采用词汇的重复或反复作为篇章连贯、语句流畅的手段。翻译时,译者对于原文所采取的词汇重复的衔接方式,应以相应的方式进行体现,这样才能体现原文的衔接。

Unmarried men are best friends, best masters, best servants, but not always best subjects, for they are light to run away, and almost all fugitives are of that condition.

水译:独身的人是最好的朋友,最好的主人,最好的仆人,但是并非最好的臣民;因为他们很容易逃跑,差不多所有的逃人都是独身的。

何译:实际上,独身者也许可以成为最好的朋友,最好的主人,最好的仆人,但很难成为最好的公民。因为他们随时可以迁逃,所以差不多一切流窜犯都是无家者。

此句中,原作者重复了四次best,但是这样的重复并没有使原文显得啰唆冗长。相反,这种重复使文章前后连贯,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独身者身份的界定,惋惜他们并非最好的臣民这一身份。两位译者都体察到了原文中重复best所带来的这种修辞效果,而且用词汇重复的方法再现了这一修辞效果,很好地再现了原文的词汇衔接手段。

以上从语篇衔接的角度对水天同和何新的译文进行了对比和分析。两位译者主要采用了原词复现的方法达到语篇衔接的目的,而且都达到了预期衔接的目的。

2. 连贯

连贯是书面表达中句子排列组合的规则及加强语言联系与衔接使之更为通畅的方法。它的三个条件是:统一的话题、合理的顺序、前后的呼应。连贯手段则依靠语言使用者感知到的概念或意义将各个语段联系起来,因此,可以说衔接是连贯的表层表达,它将隐含的概念关系或逻辑关系显性化。

It is often seen that bad husbands, have very good wives;whether it be, that it raiseth the price of their husband’s kindness, when it comes;or that the wives take a pride in their patience.But this never fails, if the bad husbands were of their own choosing, against their friends consent;for then they will be sure to make good their own folly.

水译:常见不良的丈夫多有很好的妻子;其原因也许是因为这种丈夫底好处在偶尔出现的时候更显得可贵,也许是因为做妻子的以自己的耐心自豪。但是这一点是永远不错的,就是这些不良的丈夫必须是做妻子的不顾亲友之可否而自己选择的,因为如此她们就一定非补救自己的失策不可也。

何译:美满的婚姻是难得一遇的。常可见到许多不出色的丈夫却有一位美丽的妻子。这莫非是因为这种丈夫由于具有不多的优点而更值得被珍视吗?也许因为伴随这种丈夫,将可以考验一个妇人的忍耐精神吧?如果这种婚姻出自一个女人的自愿选择,甚至是不顾亲友的劝告而选择的,那么就让她自己去品尝这枚果实的滋味吧。

原文中“bad husbands”和“good wives”是相互对应的。水译为不良的丈夫和很好的妻子,较好地体现了这种对应关系。何译为不出色的丈夫和美丽的妻子,这在意思上并没有很好的对应关系。“Good wives”到底是指“好的妻子”还是“美丽的妻子”?从“good”的意思来看应该是“好”的意思,所以“good wives”翻译成“好的妻子”是可取的,而“好的妻子”也可以是不美丽的,“美丽”并不一定涵盖“好”。何译的这句话没有体现连贯的语篇特点。

三、语体分析

从原作语言特点来看,原文中使用古英语词汇,如:maketh, hath, raiseth, unto, nay等。还引用了拉丁文的典故如vetulan suam practulit immortalitati。有些地方还蕴藏着巧妙地修辞如girdles and garters,读来朗朗上口,而且富于深刻的比喻。培根处于古英语向近代英语过渡的时代,从原作结构特点上看:整齐紧凑,细密严谨,层次井然,句子工整,善用排比。

看两个译本的语言,水天同采用的语言是20世纪30年代的白话文夹杂文言文,译文以白话为主,其中反复出现如“底”、“也”、“窃”、“之”等文言词。这些文言词语有助于表现培根古朴典雅、洗练华美的写作风格,同时也为译文增色不少。水天同曾在“译例”中说道,他的译文以白话为主,然而亦用文言文,培根之文时而平易朴质,时而雍容典雅之故也。译者抱定传达原作意思之宗旨。从水天同的这篇译文来看,也正好遵循了他的宗旨。

何新的译文全部使用白话文,通俗易懂,偏向口语风格,还加入解释性的话。与水天同的译文相比,何新的译文显得缺乏文采。虽然何新有独特的见解和风格,但是反映不出原文中培根的语言和风格,不符合说理散文的特点。

风格是可译的,最能表现译文风格的是译者使用的语言。培根的散文简洁凝练,说理透彻,富于哲理。何新的译文任意性过大,随意增加原文中没有的意思,出现过多解释性的话语,不合乎说理文的特点。在句法结构上,比较水天同和何新的两个译本,水天同基本上是按照原文的句法结构翻译的,何新没有严格按照原文的句法结构翻译,而是按照理解组织全文。

总的看来,水译在某些地方过于注重内容,比较拘泥于原文的形式,有些地方处理得生硬、突兀,有待改进。何新没有体现原文的风格,也不能体现原文的韵味。

四、结语

通过语篇和语体的分析,我们看出,水天同的译文明显好于何新的译文,对原作的忠实也使得水天同的译本更好地体现了原作的风格。一篇文学译文要尽量忠实于原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只有忠实原文才能更好地体现原作的风格。

参考文献

[1]Gentzler, Edwin.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2]Newmark, 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Nida, Eugene A.&C.R.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4]温秀颖.翻译批评-从理论到实践[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7.

[5]喻云跟.英美名著翻译比较[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6.

对比语篇分析 篇3

【关键词】科技语隐喻 英汉对比

传统的隐喻研究大多把隐喻看成词汇层面的现象,如修辞学研究。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创始人韩礼德则从全新的语法角度出发,将隐喻视作一种同时涉及词汇、语法层面的词汇语法现象,认为它属于语法隐喻范畴。

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语法隐喻广泛存在于书面语言中,尤其是科技语篇中。但韩礼德的研究指出,在科技语篇中语法隐喻最普遍的表现形式是名词化。本文旨在探讨英文通俗科技语篇中除名词化外其它形式的语法隐喻应用情况及语法隐喻在该类中文语篇中的体现,比较两者之间的异同并试图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一、语法隐喻的分类

在理论构建之初,对于语法隐喻的内部分类,韩礼德并未进行论述。通过系统功能语法的研究角度,他认为语法隐喻可以根据概念元功能和人际元功能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两大次类:概念隐喻主要通过非一致式及物性结构来体现经验意义,名词或名物化成分体现过程;人际隐喻主要通过非一致式语气结构和情态成分来体现人际意义。后来,韩礼德从语义和语法之间交叉耦合的层面把语法隐喻概括为基于级和类型转换的13种隐喻式转换,提供了较为明确的研究对象:其中类型(1)、(2)、(3)、(4)是由性质、过程、环境成分、连接成分分别向实体转换,其语法形式依次是:形容词向名词转换、动词向名词转换、介词转换为名词、连词转换为名词,即名词化现象;类型(5)、(6)、(7)分别是由过程、环境成分、连接成分向性质转换,其语法形式依序表现为:动词、时态和情态成分转化为形容词、介词词组转化为形容词、连词转化为形容词,即形容词化现象;类型(8)、(9)是由环境成分、连接成分分别向过程转换,在语法形式上表现为某些介词转化为动词、连词转化为动词,即动词化;类型(10)是从连接成分向环境成分转化,其语法形式是连词转化为介词;类型(11)、(12)是从无人称形式分别向实体和过程转换;类型(13)则从实体向扩展成分转换,即名词被用作修饰性扩充成分。由于篇幅所限,在此就不作举例说明。

二、语法隐喻在英汉通俗科技语篇中的应用及比较

本研究通过随机抽取《New Scientist》精彩文摘及《中国科技网》中各15篇涉及不同方面的通俗科技语篇,把收集到的每篇语篇划分为小句单位(只要其中存在动词即为一个小句)进行标注。在此基础上,根据韩礼德提出的13 种语法隐喻类型对句子中出现的语法隐喻类型加以辨识并作出统计分析,以发现每种类型的语法隐喻在其所属篇章及该语言类别的篇章中的出现比例。研究发现,汉语中的语法隐喻现象并不比英语中少(C 77.7% E 73.8%),类型(1)、(2)、(5)、(6)(11)、(13)都同时存在于英汉通俗科技语篇中,其中(1)(E 10% C 6.8%) 、(2)(E 22.6% C 18.3%)、(5)(E 12.2% C 19.7%)、(13)(E 16.7% C 29.3%)所占比率较高,即尽管比例不同,名词化、形容词化和名词被用作修饰性扩充成分的高频率出现为其共同特征,而且名词化(E 33.8% C 27%,type 13也可被规为名词化)是该类语篇中语法隐喻最主要的体现形式,形容词化也是常用的一种表现形式(E 13.4% C 21.4%),尤其是在汉语语篇中。不同之处在于:英语通俗科技语篇还出现了类型(9)(0.2% )、(12)(9.7%),但动词化的数量远远不及名词化和形容词化明显(此处未提到的类型(3)、(4)、(7)、(8)(10)都不曾出现在英汉通俗科技语篇抽样中)。经过进一步研究还发现,英汉通俗科技语篇中同样存在人际关系隐喻,可是数量很少(E 1.5% C 0.5%),这是由科技语篇的特性即其客观性决定的;尽管如此,这种文体还是允许人际关系隐喻存在的。

三、英汉通俗科技语篇中语法隐喻异同现象分析

语法隐喻名词化结构大量存在于英汉通俗科技语篇中是由科技语篇和名词化的特性共同决定的。科技语篇通常描述客观事实、论述客观真理或说明操作步骤,表现出较强的客观性、逻辑性,要求词汇密度高、语言简洁及语法结构简单;而名词化既可减少句子或成分的出现,又能包容大量的信息,还可避免提及无关紧要的施动者,进而把注意力放在动作的对象或结果上,使行文更加严肃客观、表达更加清晰具体。另一类出现频率较高的语法隐喻现象即是形容词化。因为形容词用来修饰名词或名词短语,涉及到事物性质的表达,无论在英语语篇还是汉语语篇中形容词化都可以使表达更具体化、简明化及客观化,以满足科技文本的特征需求。这里所表现的共性说明其在两种语篇生成和构建中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以及语篇特性对语言结构的决定作用。

形容词化结构则在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所有这些差异都体现了两种语言在文化、意念结构和表达形式上的不同。其语篇结构紧奏,语义严谨;相反,汉语文化关注个人情感、其直觉和经验,人们思维活跃、细腻,因此语言表达多用主动语态,句子常常可以没有主语,强调句子的平衡性和对称美,倾向使用前置修饰语、动词和小句,而且汉语在语篇结构上注重语义可以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四、结束语

通过研究发现,语法隐喻在英汉通俗科技语篇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之间既有共性又存在着差异,而这些则与语言、文化的相似性及特异性等深层次方面的原因密切相关。尽管具有局限性,本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探讨语法隐喻的语篇构建功能和英汉通俗科技语篇的翻译产生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建国.英汉思维模式差异在语言表达形式上的映射[J].经济导刊,2009,(23):35-37.

语篇视点的认知分析 篇4

语篇视点的认知分析

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分析了语篇视点与认知参照点的.关系、语篇视点意象图式、视点缺位、换喻视点、定冠词嫁接名词视点的功能问题,指出认知语言学对语篇视点现象具有普遍的解释力.

作 者:王正元 WANG Zheng-yuan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外语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0刊 名: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年,卷(期):22(2)分类号:H0-06关键词:语篇视点 认知参照点 心智空间 意象图式

语篇分析视角的再思考 篇5

语篇分析视角的再思考

语篇分析可分为非批评性和批评性两大类,后者在批评前者的基础上不断提出语篇分析的新视角.N.Fairclough主张从语言中体现的权力和意识形态、语篇(包括新闻语篇)与社会变革、社会实践和政治之间的.关系人手进行批评性语篇分析.本文作者从语篇分析的理论研究、跨学科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作 者:项蕴华 Xiang Yunhua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天津,300071 刊 名:外语学刊  PKU CSSCI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年,卷(期): “”(2) 分类号:H0 关键词:批评性语篇分析   非批评性语篇分析   多视角   N.Fairclough   社会变革  

国内语篇体裁分析研究综述 篇6

国内语篇体裁分析研究综述

分析1995~2005年刊登在国内主要外语期刊上的36篇文章的语篇体裁,并进行检索统计,对比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结果显示:国内体裁分析的研究数量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越来越多的研究着眼于语用特征的分析,其研究方法也由理论性阐述朝着应用型研究转变.

作 者:张萍 ZHANG Ping 作者单位:西安邮电学院,外语系,陕西,西安,710061刊 名: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00535(6)分类号:H008关键词:语篇 体裁分析 语篇结构

对比语篇分析 篇7

在语篇构建过程中, 话语包含两个层面, 即基本话语 (primary discourse) 和元话语 (Meta-discourse) , 相互作用的结果表现为两类话语形式的不断选择, 使说话人信息准确, 条理清晰, 结构合理, 符合逻辑。Vande Kopole认为, 基本话语主要实现语言的概念功能, 元话语实现语言的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元话语”这一概念最早是由Zelling Harris提出的。

经过若干学者的研究 (Williams, 1981;Kopple, 1985;Crismore, 1989;Hyland, 2005等) , 迄今还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 常常被称作“关于话语的话语”和“关于谈话的谈话” (Hyland, 2005) 。本文运用Hyland的元话语模式对小布什离职演讲稿和奥巴马任职演讲稿进行元话语语篇对比分析, 旨在通过元话语的使用及分布情况挖掘元话语的使用对语类和语域在语篇中的体现, 以及达到各自演讲目的所起的作用。

二、理论框架

Hyland (2008) 认为元话语是指在语篇中使用的一些明示手段, 以帮助受众 (audience) 理解语篇, 并且通过元话语手段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 赢得受众的支持和理解。受众是指听众/读者、受众的数量、地位、作者/说话人和受众所拥有的共同背景知识和专业背景在很大程度上都决定着元话语的使用。元话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将语篇理解为社会活动的框架, 我们在构建语篇时, 不仅仅是作者/说话者和语篇之间的互动, 而且还是作者/说话者和受众之间的互动, 作者通过元话语的使用来引导、促进受众的理解, 通过元话语手段表明态度、立场, 拉近和读者的距离, 有利于达到说服的目的并可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Hyland将元话语分为指引读者读完整个语篇的交际元话语和帮助读者掌握论点的互动元话语。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 找出所有的元话语手段, 来分析元话语对语篇目的所起到的作用, 以及和语类、语域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分析比较客观, 穷尽性和可操作性都相对较强。文章在进行定量分析的同时, 也进行典型内容的定性分析。

四、对语篇的元话语分析

从表二来看, 元话语在两篇演说稿中的分布有以下的共同特点。

1. 两篇演说稿运用较少的是交际类手段。除了部分使用过渡性标记外, 其他基本没有。这是由演讲稿的语类及语式所决定的。首先, 演讲稿是一种口头表达的形式, 受众是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 因此, 框架标记和回指标记就是不必要的, 因为受众的思路无法回指到距离较远的超出其记忆范围的位置。其次, 演讲的纵向信息流动方式制约了框架标记的使用。再次, 受众的范围之大影响了语码注释语的使用。受众的范围大且知识水平不同, 因此演讲稿必然比较易懂, 而语码注释语主要用于解释说明某些不易理解的知识, 在演讲稿这种相对简单的文体中必然派不上用场。过渡标记是必不可少的, 过渡标记可以引导读者的思想, 只有语篇连贯, 文章才有可读性。

2. 两篇演说稿中运用了较多的互动类元话语资源, 这也是由演说稿的语类特征所决定的。文中出现最多的就是介入标记, 而介入标记中使用最多的就是we, us, 此类代词的使用就是为了拉近和人民群众的距离, 从而更容易达到演说这一语类的煽情的目的。演说稿是主观性比较强的文章, 不管是就职还是离职都不得不鲜明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立场, 这样才能够让百姓明白总统通过演讲稿所表达出来的所思所想, 因此态度标记就在文中广泛出现。在两篇演说稿中, 两位总统都使用了一些模糊语, 这是因为演说这种语体并不像科研文体那样, 不需要精确的数据来证明某个理论或说明某个问题。

由上分析可知, 语式和语类的相同导致双方在元话语手段的使用上具有相似性。即较多运用交际类资源较少运用互动类资源。

两者在元话语使用中又有哪些不同呢?在对两个语篇元话语手段进行了定性分析后, 我有如下发现。

1.两个语篇都使用了模糊语, 但是模糊语的使用目的却是不同的。如下例:

You may not agree with some of the tough decisions Ihave made.But I hope you can agree that I was willing to make the tough decisions.

(from Bush’s farewell speech)

Our challenges may be new.The instruments with which we meet them may be new.But those values upon which our success depends——hard work and honesty, courage and fair play, tolerance and curiosity, loyalty and patriotism——these things are old.

(from Obama’s inaugural speech)

在小布什的演讲中, may表示出和群众协商 (negotiation) 的一种语气, 其后的but是对其进行反对 (concur) 以博得民众对他所做出决定的认可。而奥巴马演讲中的may和might模糊语的使用, 是告知民众可能预见的未来的困难, 目的是使民众有心理上的准备, 以便迎接困难。模糊语的使用目的不同, 主要也是由于两人身份的不同、语旨的不同决定的。小布什作为离去的总统, 其演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给自己一个清白, 为其在位期间的所作所为作辩护。而奥巴马作为继任总统, 他的主要目的是要树立民众的信心, 使民众对困难有所了解, 但是又不要惧怕。

2.两人的自称语的使用是有很大差异的。小布什大量地使用了自我指示词I, me等, 而在奥巴马相对较长的演讲中却只使用了3个自我指示词, 而相对使用更多的是介入标记, 在介入标记中使用最多的则是代词we, us。为何会出现这种差异呢?我认为这也是语旨的不同所带来的差异。小布什在文中泼墨最多的要数伊拉克战争、国家和平, 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给其政治生涯带来争议最多的就是这场战争。面对大多数人的反对, 他毅然选择了战争, 其离职演讲也就成了他进行最终辩解的一次机会。所以他为自身辩护时, 不得不使用自我指示词I, me等。而奥巴马走马上任, 更需要的是和民众拉近距离, 重树国民对政府的信心。因此他在代词的使用上更多的是we, us, 始终和民众站在一起。

3.在态度标记的使用中, 两人的选择也是有区别的。例如奥巴马对于目前的状况是这样描述的。

Homes have been lost, jobs shed, businesses shuttered.Our health care is too costly, our schools fail too many, and each day brings further evidence that the ways we use energy strengthen our adversaries and threaten our planet.

(from Obama’s inaugural speech)

然而小布什却是这样描述过去七年里发生的变化的:

Over the past seven years, a new 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 has been created.The military, the intelligence community, and the FBI have been transformed.Our nation is equipped with new tools to monitor the terrorists’movements, freeze their finances, and break up their plots.

(from Bush’s farewell speech)

而对于目前的经济状况, 他是这样说的:

Facing the prospect of a financial collapse, we took decisive measures to safeguard our economy.These are ver tough times for hardworking families, but the toll would be fa worse if we had not acted.All Americans are in this together.

(from Bush’s farewell speech)

美国目前的经济状况应该是史上罕见的低迷, 奥巴马用了一些态度标记来描述这些状况, 比如说lost, shed, shuttered, costly。这些词在强度上语气上都是很重的, 奥巴马向美国国民明确指出了形势的严峻。作为一个新上任的总统, 使用这些元话语手段既向美国人民明示了问题的严峻, 也说明了这些困难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这样就对上任伊始所面临的巨大压力起到了一个缓解的作用。而小布什作为离职总统, 演讲稿的全文基调就是要为自己的政绩辩护, 所以元话语的使用如new, created transformed等词的使用都是在阐述自己在职期间为国家、为国民所作的巨大贡献及所付出的艰苦努力。对于目前的经济, 他并未提到自己所要承担的责任, 而是说他采取了decisive measures to safeguard our economy, 元话语手段中态度标记词decisive很明确地说明了他自己采取行动的果断。另外, 他还用了“far more worse if we had no acted”来申明自己在拯救国家经济危机中是作出了重要贡献的, 否则情况会更糟糕。

4.在介入标记中, 双方都大量使用了must介入标记词, 但是使用目的仍是不同的。例如:

Our enemies are patient, and determined to strike again.America did nothing to seek or deserve this conflict.But we have been given solemn responsibilities, and we must meet them.We must resist complacency.We must keep our resolve.And we must never let down our guard.

(from Bush’s farewell speech)

在此处元话语手段must的使用强调了事情的重要性、紧迫性及必要性, 其目的仍然是作为离职总统为派兵伊拉克辩解, 主要是为了说明并非是他出于自身目的要发动战争, 而是迫不得已而为之。那我们再来看看奥巴马的介入标记的使用, 如下例:

Starting today, we must pick ourselves up, dust ourselves off, and begin again the work of remaking America.

(from Obama’s inaugural speech)

在此处, 介入标记的使用所起到的主要作用是鼓舞大家的士气, 号召大家振作起来, 重新踏上美国新的征程。同样都是介入标记, 背后的目的和起到的作用却是大相径庭的。

因此,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知, 双方都大量使用互动类元话语手段, 但是使用的目的是存在差异的。带来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两位总统的地位不同, 和人民的关系不同, 即其语旨不同所造成的。元话语手段在为实现各自的具体演讲目的上起了巨大的作用。

五、结语

本文利用了Hyland的元话语模式分析了小布什总统的离职演说稿及奥巴马总统的就职演说稿, 并对双方的元话语使用手段做了对比。小布什离职演讲稿中元话语的使用是为其过失辩解, 为其成绩表示肯定。而奥巴马的就职演讲运用元话语手段主要是为了引导受众认识到他就职后的任务艰巨, 使大众保持信心。因此, 元话语的资源的利用使双方都顺利达到了各自演讲的目的。总之, 元话语的使用体现了语类和语域, 并对实现语篇目的起着重大作用。

摘要:Hyland的元话语模式作为一种引导说话者/读者进行语篇理解和表达作者/说话者态度的手段, 其可应用的领域十分广泛。本文利用Hyland的元话语模式来分析美国总统小布什离职演讲稿和奥巴马任职演讲稿, 旨在通过元话语的使用及分布情况挖掘元话语的使用对语类和语域在语篇中的体现, 以及达到各自演讲目的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元话语模式,小布什离职演说,奥巴马就职演说,语篇分析

参考文献

[1]Crismore, A.Talking with Readers:Metadiscourseas Rhetorical Act[M].New York:Peter Long, 1989.

[2]Hyland, K.Metadiscourse:Exploring Interaction inWriting[M].London:Continuum, 2005.

[3]Hyland, K.Metadiscours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

[4]Halliday, M.A.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The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5]Vande Kopple, W.Some exploratory discourse onmetadiscourse[J].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1985.

[6]Williams, R.Keywords: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Societ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7]Bush, G.W.Bush’s farewell speech[Z].2009-4-5.http://www.chinadaily.com.cn/language_tips/auvideo/2009-01/19/content_7409726.htm, 2009-1-19.

对比语篇分析 篇8

关键词:情态附加语;学术语篇;中英对比

学术语篇不仅传播最新学术知识,推动科学发展,并且旨在说服读者和学术团体接受作者的研究成果,认同其论点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情态附加语作为实现人际功能的一种资源手段,表达了学术语篇作者的观点和判断。本文在平行语料库的基础上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英汉学术语篇中的情态附加语进行了对比分析,探究了情态附加语在中英学术语篇中的分布异同。

一、理论框架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奠基人韩礼德(Halliday)将语言的功能分为三大类,分别为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根据纯理功能,英语附加语分为情境附加语、情态附加语和连接附加语这三大类。在语篇分析中,系统功能语法认为情态是实现人际元功能的主要手段,而作为“认识情态的最纯正的表达”,情态附加语是用来表达说话者个人态度和评价的重要词汇语法资源之一。

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指导,对英语附加语和汉语附加语进行了分类和界定,并尽可能做到分类明确且英汉功能对等。

二、情态附加语在中英学术语篇中的分布特征

1.语料及方法

本研究选取人文学科领域国内外权威期刊所发表的学术论文,自建双语平行语料库。在语料收集上,随机选择了中英人文社科领域的三门学科,分别是语言学、历史、哲学。其中语言学学科领域有《中国语文》《世界汉语教学》、Applied Linguistics、Journal of Pragmatics;历史学科领域有《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The English Historical Review;哲学学科领域有《哲学研究》《哲学动态》、Synthese、The Journal of Social Philosophy。从以上期刊发表的文章中各随机选取10篇,共计120篇,来构成本选题的语料库。语料库容量为中文688,842字,英文544,070字,共计1,232,912字。确定语料库组成后,运用AntConc等计算机软件对语料库中的英语情态附加语和汉语情态附加语进行考察和统计。

2.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双语平行语料库中情态附加语的检索及统计,中英学术语篇中情态附加语的总体分布特征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到,中英学术语篇中,语气附加语的使用频率均远远高于评论附加语。且英文学术语篇中语气附加语和评论附加语的使用频率均高于中文学术语篇。相较于评论附加语,语气附加语与语气结构的关系更加紧密,中外学术语篇的作者都更倾向于通过语气结构含蓄地表达情态。而英文学术语篇中语气附加语和评论附加语均高于中文学术语篇中的附加语数量,可见英文学术语篇作者更加注重学术语篇表达的个性化,他们的学术语篇中带有更多的个人标记。

表2显示,中文学术语篇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表达时间的语气附加语,其次是用来表达情态的,最少的是用来表达程度的。而英文语料库呈现出不同的规律。在英文学术语篇中,表示程度的情态附加语最多,其次是表示时间的,最少的是表示情态的。除了表时间的语气附加语在中文学术语篇中使用频率高于英文学术语篇外,英文学术语篇中表示情态和程度的语气附加语均高于中文学术语篇中同类语气附加语的使用频率。尤其突出的是英文学术语篇中表达程度的语气附加语的出现频率远远高于中文学术语篇。

以上分布情况表明中文学术语篇作者在表达强度方面有所保留,而更倾向于使用表达时态的情态附加语,表明了中文学术语篇作者在表达观点时的严谨程度,这和中国中庸的文化传统也许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英文学术语篇作者则更倾向于使用表达程度的语气附加语,这体现了作者个人对于他人及自己各种学术观点和事实的认同程度不一。

中文学术语篇中使用最多的是表达事实的评论附加语,其次为表达断言性的评论附加语(表3)。这说明中文学术语篇作者在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学术观点时更加注重对事实的描述和对结论的断定。

英文学术语篇中使用最多的是表达断言、有效性、事实、以及表达个人介入的评论附加语。这说明英文学术语篇作者在学术成果的呈现中更倾向于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体现出学术的个性化。同时,也通过其他语气附加语来表达自己对于学术观点有效性和事实性的评判。需要注意的是,绝大多数表达个人介入的语气附加语都是集中在表达精确方面,这也体现了英文学术语篇作者在突出自己观点个性化的同时,对于学术研究成果和结论持有相当的保守度,体现了英文学术论文作者的严谨性。

在中英学术语篇中,表达事实和断言的语气附加语均比较丰富。这一现象表明了学术论文,不论中英,不论作者是否要推销自己的学术观点,都是基于对学术事实的客观描述。这与学术语篇追求客观、科学的传统观点是相一致的。与此同时,大量表达断言的语气附加语的存在提醒我们,学术语篇不只是其作者在客观地铺陈学术信息和试验结果,更是作者表达自己学术观点,赢得学术话语权的一种方法。

此外,不同于其他语类如新闻和个人评论,学术语篇主要目的是传达学术信息和作者的学术观点,几乎不涉及智慧品德等方面。因此,表示智慧和道德的语气附加语在学术语篇中的存在可以忽略不计。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英学术语篇中均存在着丰富的情态附加语,但分布情况有所差别。这些异同也反映了中英学术语篇作者在传达学术信息和表达学术观点时,有着不同的侧重点。期望本研究可以对揭示中外学者在学术语篇中体现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以及对我国学生的英汉学术论文写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3rd ed)[M]. revised by Christian M. I. M. Matthiessen. London: Edward Arnold,2004 .

[2]常晨光.作为评价手段的情态附加语探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1).

[3]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杨信彰.英语学术语篇中的评论附加语[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0).

[5]朱永生,严世清,苗兴伟.功能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对比语篇分析 篇9

从语言学的角度讲,阅读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词汇句法的层次上,而要从语篇的层次去把握.将语篇分析应用到艺类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的语篇能力,减少阅读障碍,从而增强其英语阅读能力.

作 者:张巧 李萍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4 关键词:语篇分析   语篇能力   阅读理解  

对比语篇分析 篇10

长期以来,英语教学的基本模式多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语法为纲,以句子分析讲解为主,英语阅读教学也不例外,常常把阅读和翻译等同起来。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词汇和语法知识,但忽视了语篇中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层次关系及段落之间的逻辑关联;在课堂教学中又往往以教师讲解为主,重点集中在辨认词义、分析语法结构、意释难句等语言结构方面,而不重视语篇和整体理解等深层语义联系。

语篇分析教学有其特有的优点,其教学模式是以语篇为基本单位,从篇章的整体出发,先分析理解篇章结构,而后分析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及逻辑思维的连贯,并围绕语篇的整体内容解释词句、分析人物性格或事物缘由、总结中心思想和写作技巧,从而使学生具有通览全篇的能力。语篇分析教学不仅仅是强调语言知识本身的教学,更是强调在教语言知识的同时,将语用知识、文体知识、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这样有利于掌握相同结构的课文模式,促进掌握整体语篇,有利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及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尤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一、语篇分析的含义

语篇是高于句子层次的一个语言单位。人们用语言说话并不是把句子杂乱无章地拼凑在一起的,句子之间的关系有着相当缜密的结构。只有当两个或两个以上在语义和语法上相互联系的句子连在一起时,方能体现语言的连贯性,构成语篇,发挥其语用功能。语篇分析就是使读者科学地、系统地分析语言材料在文中的相对位置是如何产生的,并识别篇章中的结构模式及规定这些结构模式标记的语言手段。在阅读教学中,要考察的不仅仅是学生对其字面意思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对其深层意思的理解。语篇分析就是以语篇为基本单位,从语篇的整体出发,围绕语篇的基本内容进行微观结构分析(包括词汇、语法等)和宏观结构分析(包括人物性格、故事情节、中心思想、写作技巧等)。它不仅注重语言形式,而且重视语言功能,同时还注重文章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相关知识,以培养学生理解、分析的能力和获取完整信息的能力。而我们教材中的语言材料都是具有典型性的语篇,这就为我们进行语篇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二、中学生英语阅读困难的主要障碍和问题

有专家认为,阅读理解是在已知和未知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阅读者通过自身已有的知识体系与阅读材料提供的信息发生作用而实现知识建构的过程。而中学生已有的汉语知识体系与英语阅读材料提供的信息之间难免会产生多种矛盾,故而使阅读者在实现知识建构的过程中遇到各种障碍。这些障碍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准备

东方人的思维属螺旋型思维,写作方式迂回曲折,文章开头往往与主题关系不大,随后再渐渐过渡到主题。西方人属于直线性思维,即直截了当,看门见山地论述主题。此外,传统的阅读心理与现代阅读心理的差异也阻碍了阅读活动的顺利进行。传统阅读理论认为,学生只要按照单词——句子——篇章的顺序,逐词逐句地理解文章就能读懂全文。而现代心理语言学家则认为,阅读的心理过程既不是完全的“自下而上”,也不是完全的“自上而下”,而是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它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注意标题并能粗略浏览全文,在阅读时边理解句子边回顾全文,阅读完毕能在头脑中重建文章整体内容。2.语言结构和词汇量

英语是拼音文字,结构上重形合,句法规则十分严密。学生在具备一定的词汇量后,要顺利进行阅读,则必须有较好的语法知识和运用能力,语法掌握情况对阅读理解至关重要;而且英语篇章中长句多、复合句多,一些长句子、结构复杂或结构特殊的句子,通常含有从句、分词、时态等多个语法项目,必须通过分析语法成分弄清各个语意单位之间的关系,才能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而汉语是表意象形文字,重意合,句法规则松散。受此影响,学生阅读英语时对结构复杂的句子常常感到理解困难。此外,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大小直接影响阅读,词汇量小是制约部分学生阅读提高的根本原因。词汇量对于阅读非常重要,词汇量小不仅影响阅读的速度和质量,而且影响阅读者的兴趣和信心。所以,要想提高阅读水平,必须尽可能地扩大词汇量。目前学生词汇记忆中存在误区,他们往往死记硬背,对于词汇的用法很少去追究。

3.语篇知识和语境

语篇知识包括文体分类、语篇结构、语篇衔接与连贯。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语篇知识,理解文章往往以词语、句子为阅读单位,结果出现“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现象。语境既包括语篇内部的环境,既由词汇、语法、语音构成的上下文,也可以指语篇之外语言行为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事件的性质等非语言环境,它还包括作者所在言语社团的历史和风俗人情等。在阅读中不能揣摩相关人物的心理和有关事件的发展演变过程,不能在理解时补上缺少的衔接语,阅读就会受阻。

4.阅读技巧及策略不足

阅读技巧是指每个阅读者在实际过程中无意识地采用的种种方法,而策略则是阅读者为了解决某一具体问题采取的某种手段和方法。我国中学生在阅读中虽也形成了一定的技巧,但往往是无意识地,未经过有计划的训练,并无专门地策略。尤其是推理能力和对文章要旨进行归纳和重新组织的能力不足,使学生阅读中很难把握文章的整体思想。

5.情感因素的影响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是学习者的情感控制。而影响外语学习的主要情感因素是动机、态度和个性特征。在阅读中,中学生往往是一见生词就心慌,一漏细节就担心;被动地全盘接受所有文字材料,却不积极地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尤其是在阅读考试中,由于阅读信息量大,时间紧,更是心慌意乱,情感因素严重阻碍了阅读理解的进程,效果也就可想而知。由于中西文化和语言的巨大差异,加上并不令人满意的外语学习环境,还有学习方法不当,不少学生认为外语学习极其困难、往往事倍功半。

二、语篇分析教学模式的步骤

根据语篇分析理论,教师在教学中应首先将注意力集中于引导学生抓住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然后讲解和分析词汇、短语和句子的意义。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第一步:课前导入——提供背景知识,激活认知图式

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形式,在上新课前播放相关资料,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其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引导学生进入新课;接着利用预习成果,就课文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作答,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谈论他们所了解的相关知识。

第二步:表层分析——预测内容,指导阅读预测文章内容 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被调动起来后,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标题去预测课文相关内容。一般来说,阅读一篇文章,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根据标题,对内容进行预测,这是根据学生接受新信息的认知结构提出的,这种训练对学生在做阅读理解中找出适当的标题的一类题目有很大的帮助。因为标题通常有较强的概括性,并且语言简练,学生通过对标题的预测和推断,熟悉标题的特点,就能大大提高他们解这类题目的能力。

第三步:深层剖析——分析结构,推理应答

首先,在让学生捕捉表层信息的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精读课文,深层分析课文,回答一些指导性问题或概括课文的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篇章模式进行分析,找出作者的写作思路及布局谋篇的特点。通过对各种语篇进行结构分析,文章的内容框架和作者的思维脉络被提炼出来,学生对语篇结构、课文中心、作者观点有了宏观的把握,为后面深化和细化的理解扫清了障碍。

其次,从语法手段、词汇手段、逻辑联系语等方面着手对篇章进行微观结构分析。对语篇中的词汇及语言结构的分析(即语言图式)可以给学生提供下层信息(主要为语义信息),这些信息不仅保持了语篇的连贯性,而且还有利于阅读过程自下而上的信息处理。通过微观结构分析,学生对语篇的前后呼应、上下文的逻辑联系有了感性认识,就能充分理解全文的结构及意义,既打好语言基础,又培养了语篇分析能力。

最后,经过上述环节的教学训练,学生对语篇无论是宏观把握还是微观处理都有了一定的基础,适时地让他们进行再次阅读,有两个目的:一是为前面接触的理论知识找到实例,使其显性化而得到巩固;二是让学生找出文中不理解或未掌握的语言现象,有了感性认识,下面教师讲解时注意力会更集中,学习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重难点突出。教师可让学生围绕段落大意进行课文中心思想的概括,在这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疑难问题,教师适当地解释课文的重点和难句,但切不可支离破碎地专门讲语法,而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引导学生观察、归纳、总结语言知识结构和语法规则,在篇章中体会并明白这些新的语言知识是如何用来表达意义的,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语法交际化,从而达到巩固语言知识、提高把握语篇能力和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目的。第四步:整体吸收——自由交际,深化语言运用能力

语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吸收信息或利用获取的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而引导学生对文章做出评价,提高深层理解和评价文章的能力,同时巩固所学内容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该环节有别于以考察知识为目的的练习,它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内容,而是教师根据文章的内容、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掌握情况引导学生结合从语篇中获得的语言信息进行分组讨论或对课文进行复述、缩写、改写等练习,为学生创造一个新的语言条件,提高学生重新组织语言的能力。当被动的阅读转换为主动地求知和交流话题,学生的积极性将会大大提高。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允许出现语法错误,为其创设一个自由、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三、结语

上一篇:财务人员守则下一篇:冰河的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