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银行

2024-11-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资银行(精选10篇)

中资银行 篇1

1、申请书。内容至少包括地址、拟设置的机型、数量及提供的服务种类等内容。

2、总行或总行授权机构同意设立自助银行的有效书面文件。

3、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至少包括:拟设自助银行的市场前景分析,包括市场定位、同业状况、设立后所能提供的服务功能等;联网系统情况;管理控制部门和管理方式等。

4、负责自助银行日常管理的机构、人员及联系方式。

5、安全监控方案及维护措施。

6、营业场所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证明文件。

7、公安、消防部门对营业场所出具的安全、消防设施合格证明。

8、申请人的联系人、联系电话、传真电话、电子邮件、通讯地址(邮编)。

中资银行 篇2

2007年, 中国银行业的并购举措一浪高过一浪, 成为2007年银行并购的焦点。

2007年, 中资银行并购 (或拟并购) 海外银行的行为共有6起。中国工商银行以54.6亿美元的对价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的股权, 成为该行第一大股东, 是2007年并购的最高交易额。民生银行以近25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美国联合银行控股公司9.9%的股份, 通过纯粹商业化运作的方式, 开创了国内商业银行通过投资方式入股美国银行业的先河。

2. 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特点

随着中资银行海外并购的逐步展开, 一些不同以往的新特点也逐步显现。

2.1 并购规模逐渐扩大

最新掀起的并购浪潮都是以并购国外较大银行为主流, 并购金额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 而且并购后所形成的金融机构规模巨大。国家开发银行参股巴克莱银行, 参股资金近30亿美元;中国工商银行收购南非标准银行, 交易金额达到54.6亿美元, 这都是近几年银行业海外并购规模无法比拟的。据统计, 近两年来海外的中资银行并购额超过了100亿美元, 这远远超过了2006年以前的数据。

2.2 并购次数增多

国家开发银行、工商银行、民生银行先后积极参与海外并购, 加快海外扩张的步伐。工商银行自从2006年上市以来, 已经先后完成了对印尼哈林姆银行、澳门诚兴银行、南非标准银行以及富通银行等银行股权的四笔海外收购。2007年并购 (或拟并购) 海外银行的行为共有6起, 是次数最多的年份。

3. 中资银行跨国并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我们在为中国银行业海外大踏步并购喝彩的同时, 也要注意到, 中国银行业的海外并购并不会一帆风顺。由于我国银行业海外并购起步较晚, 经验不足等原因, 在进行跨国并购过程中, 中资银行还将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3.1 政治、法律环境具有不确定性

首先, 国内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往往会遭遇政局动荡、政策调整、政治抵制等政治风险。由于银行业的并购事关东道国的金融稳定, 影响其经济命脉, 所以受到的政策约束是最严格的。其次是法律风险, 目前世界上已经有60%的国家有反托拉斯法及管理机构, 在美国并购就受到证券交易法、反托拉斯法和州立公司法等法律的监管。这些法律经常使并购过程旷日持久, 往往需要花费高额的法律和行政费用, 增加并购成本。

3.2 并购后业务和文化整合难度较大

并购是实现公司价值增值的工具, 并购交易的成功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后期的整合任重而道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差异、文化差异等原因使得整合将面临很大风险, 一旦整合不好, 所有从前预期的协同效应将会不复存在, 并购双方都会有损失, 那么可以认为本次并购失败。银行并购的效益来源于银行各项资源的整合, 业务整合相对来说较容易, 但并不是毫无风险的, 而银行文化整合和管理层整合相对要困难得多, 整合风险也较大。

3.3 跨国银行经营管理人才较为缺乏

海外并购涉及经济、企业管理、金融、法律等多方面因素, 拥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特别是高素质的具有国际化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是并购成败的关键, 人才匮乏是制约今后中资银行海外拓展的重要因素。

4. 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策略选择

面对在海外并购中的问题和挑战, 中资银行应该沉着应对, 尤其在以下几个方面应引起注意, 制定出合理的应对策略。

4.1 根据自身业务发展需要找准并购对象, 循序渐进实施并购战略

海外并购最重要的要看是否是业务发展的需要, 特别是主营业务的需要, 能否为自身带来核心竞争力, 要根据企业长期发展战略, 选择有利于企业业务发展的目标企业进行并购。中资银行需要建立完善的目标企业价值评估体系, 减少评估本身的不确定性, 使并购成功率提高。

4.2 加强与并购企业业务和文化的整合, 发挥双方的核心竞争力

商业银行在并购之后, 需致力于建立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开发、挖掘新产品, 不断提高公司业绩, 提升公司全球竞争力,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我国银行境外资本的良性发展。对于中资银行来说, 要跟文化背景、市场环境不一样的机构进行整合, 把后者真正融合到自己的机构中来, 达到整合的目的。

4.3 建立良好的人才储备, 打造管理团队

建立一支支撑和推动银行国际化的全职人才队伍是中资银行海外并购的当务之急。通过各种有计划的培训, 锻炼团队成员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 打造一支具有国际视野、业务娴熟、创新能力强的国际型、专家型、通才型人才队伍, 为国际化并购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 中资银行应广开视野, 招纳国际知名职业经理人, 给并购后公司管理注入新的活力。

摘要: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化和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 我国商业银行也通过并购国外银行积极开发国外市场, 扩大市场占有率, 并购额度、次数都较往年有较大提升。本文以2007年中国银行业海外并购数据为背景, 从中国银行业海外并购特点、动因、面临问题和挑战方面对中国银行业海外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给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资银行,跨国并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龙云威.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风险及策略研究[J].财经研究, 2007, (12) .

中资银行出海“捕鱼” 篇3

在中国金融业大门开启,外资银行鱼贯而入的时刻,中资银行也开始将目光转向海外市场。

中资银行“出海”并购

南非标准银行在非洲的18个国家以及非洲之外的19个国家开展业务,以新兴市场为发展重点,是一家国际化色彩浓厚的大型银行。在《银行家》杂志排名中,南非标准银行的资产和盈利均列非洲银行首位,在全球1000家上榜银行中排名第106位。

其实,中国银行业正在加快海外扩张的步伐,很多中资银行希望借中国企业“走出去”之机,为自己争得海外的一片天空,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先后高调参与海外并购。

中资银行的海外扩张之路令人惊叹。1998年,中国工商银行曾与香港东亚银行共同收购国民西敏银行下属的西敏证券亚洲有限公司,并将其建为“工商东亚金融控股公司”;2000年,中国工商银行曾以1.8亿港币成功收购香港友联银行,并通过注入工行香港分行的资金,将其改建为“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有限公司”。2006年12月,中国工商银行买入印尼哈利姆银行90%股权,是该行首次以收购方式进入海外市场。今年初,中国工商银行还曾与韩国外换银行(KEB)就合作问题进行过非正式接触。

被纳入摩根士丹利国际资本指数和香港恒生指数的“中银香港”也是在经过一系列并购后,改组成为中银香港,并最终在香港成功上市,成为中国银行在海外布局的一个重要棋子,也成为国有商业银行资本运作的一个成功典范。

中国银行最近派员出席了亚洲金融控股(淡马锡下属子公司)组织的贸易融资论坛,双方就合作并购进行了初步洽谈。中国银行的外资股东淡马锡在海外并购上的经验日益显现,中国银行希望借淡马锡在亚洲并购市场的优势,与其合作收购一家亚洲区域内的银行。

而已经在港交所上市的中国建设银行则明白无误地显露了其海外并购计划。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范一飞透露,随着内地与香港联系愈来愈大,加上客户要求,故有兴趣收购香港银行,但并购时将会同时考虑收购价、银行规模及资产质量;估计待中国建设银行在一至两年完成业务理顺后,将投放更多资源发展海外市场。

根据今年10月中国民生银行与美国联合银行控股公司签署的投资协议,民生银行将在今后半年内以现金25亿元人民币收购联合银行控股公司9.9%股份,并有权在双方同意的情况下增持股份至20%,增持后民生银行将成为联合银行控股公司第一大股东,由此成为第一家在美国本土进行金融收购的中资银行。分析人士认为,民生银行此次收购或将加快中资的海外扩张步伐,而这一事件也折射出中资银行由“被人并购”到“并购他人”的海外扩张欲望和实力。

中资银行缘何“出海”

国务院金融研究所范建军认为,在国外银行不断涌入中国市场的时候,中资银行也将目光转向海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央行外汇储备过多,在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下,政策层面鼓励商业银行积极到海外进行并购。

其实,中国各大银行普遍资本充足率较高,手中资金充裕,同时流动性过剩使得银行的国内业务扩张受到抑制。因此,海外并购是银行业务扩张现实可行的策略。通过海外并购,国内商业银行能快速增加新的盈利增长点。而且,也具有消除人民币升值预期、缓解流动性过剩等宏观经济效应。

分析人士认为,开拓海外市场,可以分散中资银行风险。现在中国各家银行的同质性很高,竞争很激烈,开拓海外市场可以帮助银行多样化其业务分布领域。同时通过购并其它银行的海外机构,可以学习它们在风险管理和开拓新业务等方面的经验,也有利于中资银行提高国内业务的管理。

有关专家表示,中资银行频频发起并购战役,实际上最看中的是进入当地市场股市、保险、银行的“混业牌照”,以及直接拥有的营业网点和当地运作经验。以中国工商银行控股的“工商东亚”为例,在香港资本市场的业务已涵盖了主板上市、创业板上市、股票配售与供股、合并及收购等多个领域,成为香港主板和创业板最活跃、最成功的投行之一;而中国银行的“中银国际”在股票发行、收购合并、银团筹组、证券包销及代客买卖股票、期货、期权等投资银行业务上都相当出色,中国银行在香港开设的中银保险,其业务排名也始终位于香港保险业前列。

中国银行业海外拓展历来与中国企业“走出去”相伴相生。有业内人士表示,国有商业银行海外步伐的加快,也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密不可分。中资银行海外机构的许多大客户都是赴香港、美国等地上市或者进行海外业务扩张的中国企业,伴随着中国企业赴海外“淘金”,既熟悉海外运作,又容易沟通的中资银行也就成为这些中国企业最好的合作伙伴,而中资银行也能从中赚个盆满钵满。

近几年,轰轰烈烈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系列剧不断上演,昭显了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强势出击。一系列大动作跃跃欲试之际,更在呼唤中资银行要尽快成为中国企业的强力后盾。

最近,中国进出口银行分别与北京建工集团、北大方正集团、中地海外建设有限责任公司签署了总额为103亿元人民币的合作协议,用于支持这几家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在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竞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时,工商银行也曾表示将向中海油提供60亿美元(占比达1/3)的过桥贷款。

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吴念鲁认为,伴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深,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正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向成长为世界性经济强国的目标迈进。在这个过程中,金融业特别是跨国银行的强大和发展,是中国国家战略实现的重要保证。在此背景下,中资银行无论是从最初的满足海外华侨华人的需要、还是从满足对外贸易和投资的需要、全球资金头寸调拨的需要、低成本设置支付处理中心的需要以及适应经济金融全球化发展的需要等角度出发,都应进一步加快海外拓展步伐,把海外拓展放在一个重要位置。

海外并购隐藏危机

在寻求海外并购或海外扩张中,对于中资银行来说,最大的挑战和风险是什么?中资银行应从哪些方面去应对?

有关专家指出,中资银行海外并购有两大风险需要特别注意:第一,政治风险。在中资银行海外收购资产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这方面的风险,因为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讲,银行都是很重要的经济资源,这种收购会影响到国家政治、经济等很多方面,任何一个国家都会给予较多的关注和控制,这种政治风险需要重视;第二,经济风险。中资银行不要因为并购而并购,并购的真正目的是要提高银行的价值,需要了解收购对象的资产结构,还要看是否符合银行长期发展的战略,做到能够实现1+1>2的经济效率。

根据一项关于并购失败的调查研究表明:80%左右的国际并购失败案例直接或间接源于企业并购之后的整合,而只有20%左右的失败案例出现在并购的前期交易阶段。可见,企业并购交易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并购的成功,相反表明企业开始进入真正的并购关键期。

收购银行与目标银行的整合是至今许多银行并购过程中最难跨越的障碍。这里不仅牵涉到两个不同银行间网络和技术衔接的困难,而且还需要弥合彼此间的文化差异。但当银行在这些方面透支过大,势必肢解和分散自身开拓市场的物质与人力资本的支持力量,并最终弱化银行的收益功能。特别是当并购整合陷入流产时,银行所付出的代价可能会更加沉重。

中资银行 篇4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9日批准中国工商银行等公司联合收购美国东亚银行绝大多数股权,这是中资首次收购美国银行机构获批,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

专家指出,美联储批准收购交易具有里程碑意义和示范效应,将有助于中资银行进入和拓展美国等国际市场。不过,中资银行未来的海外拓展之路依然面临外部阻力和自身挑战,中美双方需进一步加强金融合作。

中资银行在美业务进一步拓展

根据美联储的声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可以联合收购美国东亚银行不超过80%的股权。美国东亚银行拥有约7.8亿美元资产,主要经营零售银行和中间市场贷款业务,而工行总资产约2.5万亿美元,是中国规模最大的银行。

这一总额为1.4亿美元的并购交易完成后,工行将获得东亚银行在美国的13家分行,其中10家位于加利福尼亚州,3家位于纽约,这为工行进一步扩展美国业务站稳了立足点。

这是美国监管机构首次批准中国银行收购美国国内银行,引发了外界极大关注。美国普衡律师事务所银行专业律师克里斯〃丹尼尔说:“对中国和中国银行业而言,这是一个意义重大的里程碑。”

《华尔街日报》10日头版报道说,中国银行机构一直以来都在寻求进入美国银行体系,以为在海外经营的中国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并通过与海外投资者的业务往来推广人民币的使用,但之前的尝试和 努力遭到了各种耽搁和否决,因此美联储批准此项交易是美国银行监管机构“里程碑式”的一步。

与此同时,美联储还批准了中国银行在芝加哥设立分行、中国农业银行在纽约设立分行的申请。

中国银行纽约分行10日在发给新华社记者的声明中说,设立分行还需得到美国通货检察局的审批,中行将密切配合监管机构完成审核程序,只要拿到最终审批,就会尽快在芝加哥开设分行。

“中国银行机构在美国的扩张表明我们对美国经济的信心,同时我们将能够更好地服务美国当地企业以及实施全球化的中国企业,”中行纽约分行对记者说。

美联储许可具有重大示范意义

美联储此次批准中国银行收购美国银行,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具有重大的示范意义。尽管中资银行进入美国市场短期内仍难以形成抢滩之势,但却给他们今后的业务扩张开了绿灯,势必将推动更多中国银行机构进入美国市场以及拓展美国业务。

桑福德〃伯恩斯坦研究公司分析师迈克〃维纳表示:“此次交易对于中国工商银行的实际经营影响并不大,但对于其进一步拓展美国市场来说却有着深远意义。美联储的决定可能会具有分水岭性质,从此为中国其他银行进一步参与美国市场敞开大门。”

古根海姆证券公司分析师贾里特〃斯伯格认为,美联储此举将加速中国银行赴美实施收购和兼并。在此项交易中代理东亚银行的美国著名律师亨利〃科恩也表示,这显然是一个开创先例的决定,美联储对中国监管体系的认同意味着该机构以后至少会允许适度规模交易的发生。

此外,还有专家指出,美联储的举动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可能会对其他地区的监管机构产生影响,这将进一步推动中资银行在美国 2 和欧洲业务的发展。

针对中国银行业强劲的海外拓展步伐,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10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这主要受益于三方面的有利因素:一是外贸增长推动传统贸易支付安排等金融需求水涨船高;二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需要也随之上升,而中资银行对国内企业也更加熟悉;另外,许多海外银行特别是欧美银行因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出现了经营困难,它们都是中资银行潜在的投资并购对象。

未来国际化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尽管中资银行的国际化进程势头迅猛,也享有诸多有利条件,但美联储的审批决定是在拖延了一年多之后才姗姗来迟,从中不难窥见中资银行进入和拓展美国市场依然面临很多外部阻力和自身困难。

首先,外国政府对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有着一贯的防备和歧视心理。

中国工商银行和美国东亚银行早在2011年1月就宣布了这项交易,但一直未获美国监管机构批准,而美联储审批此类并购案件通常只需60天。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美联储对这一交易久拖不决主要是因为美国质疑中国的银行监管不够充分,并对此实施了调查,以确定其是否符合国际标准。另外,美联储在审批文件中也委婉地透露,美国国内一些批评人士以国家安全为由反对这项交易。

陈志武说:“许多国家的银行监管部门对中资银行还是有许多不信任,在政治上、监管规则上存在很多歧视,这些歧视虽然会随着时间而慢慢减少,但总还会有。”

第二,美国银行市场已非常饱和且竞争激烈,美国银行、摩根大通、富国银行等本土大型银行的市场占有率具有绝对优势,这将阻碍 3 中资银行大规模进入美国市场。

第三,金融危机暴露出很多大型银行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容易滋生风险,因此美联储对大规模的银行收购交易仍非常谨慎,这意味着中资银行在美业务难以实现规模突破。

此外,中资银行自身仍有诸多局限。比如,海外经营经验有限、中外经营文化与制度文化差别太大、激励机制不健全等,这容易导致并购整合困难的局面。

分析人士指出,除了中资银行要提高应对自身挑战的能力外,中国还要增强同美国的金融合作,以最大限度降低外部阻力。美联储此次对中资银行放行就被外界普遍认为是上周闭幕的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成果之一。

陈志武指出,中美通过加强金融合作,既让外资和民营金融机构更多进入中国金融业,同时也要求美国扩大金融业对中资的开放程度,最终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效果,以此加快中资银行的学习和进步速度。

中资银行 篇5

1、申请书,要对照《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规定的相关条件逐项说明审核意见,需个案审核的高级管理人员还应详细说明具体原因,提供其具备足够的知识、经验、能力担任该职务的充分理由。

2、任职资格申请表。

3、对拟任人的品行、业务能力、管理能力、工作业绩、不足之处等方面的综合鉴定。

4、个人的资格证明。包括:身份证(外籍人士为护照)复印件、专业技术职务证明复印件、学历证明材料或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可院校授予的最高学位证明的复印件(非国民教育系列的,须提交入学通知书或毕业生登记表)。如涉及国外(包括港澳台)学位(学历)的,需提交经中国教育部相关部门学历认证的证明材料。

5、个人承诺书。内容至少包括:对个人有否大额负债、违法违纪行为及诚信和公正履职进行承诺。如涉及董事或其他兼职人员时,还需提交“确保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有效履行相应职责”的承诺书。

6、如为外籍拟任人,应提供拟任人签署的保密协议。

7、离任审计报告或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报告至少包括:

(1)分管业务经营状况;

(2)合法合规情况;

(3)内控建设和风险管理情况;(4)职责范围内发生的重大经济或刑事案件、重大违法违规问题以及本人所应承担的责任;

(5)审计结论。

8、申请人的联系人、联系电话、传真电话、电子邮件信箱和联系地址(邮编)。

论中资保险公司的留人用人育人 篇6

摘要:中国加入WTO后,人才市场将出现激烈竞争,其中保险市场的人才争夺将异常激烈。2005年之前,外资保险公司入境后,要占领保险市场,迅速开展业务,必然要借用境内的乡土人情优势,想方设法,从国内保险公司挖优秀人才。中资保险公司则要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把人才资源摆上战略位置,真正作为发展保

险业的第一要素予以高度重视,采取相应措施,留住优秀人才。

关键词:中国入世;市场竞争;中资公司;人才资源;用人育人

随着我国加入WTO,人才市场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已成为必然趋势。按WTO的协议规定,我国将在5年内全面开放保险市场,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将促使我国保险业加快改革步伐,改善服务质量,提高竞争能力,这是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个挑战首先表现在外资保险公司入境后,保险市场的人才竞争将会更加激烈。这是因为世贸组织的最大功能是把多元化的世界变成了一个由各个国家共同管理的国际大市场。在这个大市场里,拿到了入场券的国家和地区都可以在其中自由地角逐竞争,这使得受着国籍、民族等各种因素限制的人才,也具有国际性,“人才由国际培养,人才被国际使用,人才在国际流动”将成为一种常志。怎样应对保险市场的人才竞争,这是新形势下的新课题,也是关系到中资保险业务亡的大事,必须引起保险界各级领导的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为此,如何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尽快改革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努力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完善对人才的激励和考核监督机制,加快建立有利于留住人才和人尽其才的收入分配制度,与国际接轨,确保人才工作朝着正规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一、争人

外贸公司进入中国境内后,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设法站稳脚跟,迅速投入发展保险业务。而要做到这一点,外资保险公司必然要到中资保险公司寻找人熟地熟的“业务通”,即优秀人才为其效力。他们挖人通常所采用的办法是:

一是用高薪挖人。入世后的人才竞争凸显人才价值,一分能力一分报酬。外资保险公司将凭借着他们资金雄厚的优势,采用以“质论价”、“优质优价”的办法,用高薪到国内保险公司挖优秀的业务人才。如外资保险公司乘国内保险公司推行“平均论”,把人才当廉价劳动力,尤其是优秀人才工资普遍较低的情况,他们采用高薪引诱优秀人才,并许诺只要能为其所用,月工资、奖金可比国内公司高出好几倍,甚至翻几番。由于外资公司工资待遇高、奖金高、必然引发优秀人才的大量流失。

二是高位挖人。外资保险公司瞄准中资基层保险公司的一些业务管理能人普遍“官”位低、权力小、晋升慢的问题,以封官许愿的办法,用公司副总、部门经理等高职位引诱他们。

三是抓住中资保险公司对人力资源开发不够、配置不合理的状况,用深造挖人。外资保险公司利用中资保险公司有的优秀人才渴望出国深造的心理,用保送他们出国学习深造的办法,吸引中资保险公司一些想出国的优秀人才,以圆他们出国之梦。

对于人才合理流动,这是当今国际市场的大趋势,是任何人所阻挡不了的。正确的方法是,顺应人才成长的规律,适应世界组织规则的要求,在鼓励人才流动中找到人才安全的最佳“互动点”,不能因为正常的人才流动面对我们人才安全警戒系统形成威胁,对于高级人才流动必须严格控制在相对较小的比例内。同时,要借人才流动,也要吸引一批国外保险公司的“核心级人才”为我所用。

二、留人

外资保险公司入境后必然要到中资保险公司挖人。为防止人才流失,加大人才市场配置,中资保险公司应采取积极的防御措施,做好拴心留人的工作,使优秀人才留得住,干得好。

(一)责任留人。中资保险公司发展保险业,与外资保险公司入境发展民族保险业,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中资保险公司是发展民族保险业的主导,为了祖国的经济繁荣,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外资保险公司是发展的补充。因此,发展我国保险事业,是中资保险业务各个公司所有从业人员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所以,中资保险公司就加强对员工的爱国主义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爱岗敬业教育,激发广大员工的民族自豪感、从业光荣感和事业心、责任心,引导员工树立企业的主人翁意志和当家作主的意识,立志为中国的保险业争光,为祖国争光,以振兴民族保险业为重,豪不犹豫地放弃外资保险公司优惠待遇,甘心情愿留在中资保险公司为祖国的保险事业开拓进取、建功立业。

(二)爱心留人。人心不可违,留人要留心。中资保险公司要留住优秀人才,关键是要善于做广大员工和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及时掌握思想变化,用各级领导的爱心去凝聚人心,顺应人心,赢得人心。只有心齐、气顺、风正,才能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达到拢得住人心、留得住人才的目的。动人心者莫乎诚,结人心者莫乎利,固人心者莫乎和。无论是“攻心”、“治

心”还是“合心”、“用心”,其根本都在于“得人心”。企业决胜的无数事实告诉我们,谁能赢得人心,就能赢得一切,有了人才,竞争就有了本钱。“人心齐,泰山移”就是这个道理。人心顺了,企业效益好了,“士为知已者亡”,人才也就能留得住了。

(三)感情留人。人是世界上唯一具有丰富感情的社会高级动物。中资保险公司要想留住优秀人才,作为

公司的领导者必须要与员工打成一片,对员工实施感情投资。做到处处关心人、体贴人、理解人、尊重人。关心员工的疾苦,急员工之所急,想员工之所想,帮员工之所需,把员工的困难时时刻刻牢记在心上,为员工排忧解难,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换得广大员工的理解和信任。把公司的关怀和温暖送到员工的心坎上,才能使优秀人才面对外资保险公司的优厚物质待遇的诱惑,做到不为所动,一心扑在工作上,用自己的业绩来报答公司的厚爱和关怀。

(四)前途留人。对于一个真正的优秀人才来说,他们心中所追求的并非是高薪、高官、高福利,而是自己肩负的事业发展的成果。为此,中资保险公司要为优秀人才快出成果、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

过去我们的人才战略通常是:“一培养、二稳定、三招募”。加入WTO之后,在一个人才流动的大市场内,我们的人才战略也应调整为:“一稳定、二培养、三招募”,把有效的稳定人才资源放在首要位置。留住人才,一靠事业、二靠待遇、三靠感情,但当前更重要的还是靠机制。也就是说要建立有利于留住人才和人尽其才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对人才成长的激励、考核和监督机制。

三、用人

留人必用人。留人不用人,人才就会造成极大浪费。怎样留住人,用好人,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作用,使其人尽其才,为中资保险业发展作贡献?

首先是用人所长。在优秀人才中,有的擅长管理,有的对计算机操作技术熟练,有的业务技巧高明,有的对精算、财务会计精通等。对于这些有才能、有特长的优秀人才,中资保险公司要因才而用,用其所长,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骨干作用,放手让他们在各个公司的关键工作岗位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其次是用人所能。在优秀人才中,有老年的技术骨干,有中年的攻坚力量,也有敢想、敢干的青年一代。国内保险公司就要充分发挥好优秀人才的各年龄层次、各个时期的有效作用。要运用老年技术骨干,以老带新,搞好传帮带,带出新一代。要运用中年人工作老练成熟,具有丰富的经验,让他们尽力抓好企业管理,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要运用青年一代,干劲足,敢想敢干,敢于改革,敢于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保险业务,提高企业效益,为保险事业多做贡献。

再次是用人不拘一格。凡是热爱保险事业、忠诚保险事业,及对保险事业发展抱有信心和决心的优秀人才,各公司对他们都要大力支持,大开绿灯,促其发展。同时各级领导还要及时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树立典型,以典型引路,促进保险业的全面发展。

四、育人

规范中资私人银行发展的监管建议 篇7

1 清晰私人银行定义、明确定位

从国际经验来看, 各国监管机构都有针对私人银行的明确定义。在私人银行的发源地瑞士, “私人银行”作为一个专有名词特指瑞士传统的合伙人银行, 银行需要对客户资金承担无限责任。在美国, “私人银行就是向拥有高净资产的私人客户个别提供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包括接受存款、贷款、个人信托、遗嘱处理、资金转移、开立转付账户、在外国银行开立账户以及其他不向一般公众客户普遍提供的金融服务”。从目前来看, 世界各国对私人银行的定义是有差别的, 但都反映出私人银行的共同特点就是较高的入门标准和全面综合性服务。在我国, 银监会2009年7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首度正式提及“私人银行”, 并为私人银行产品投资二级市场和股权投资保留了一定空间。2011年8月, 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 首次将个人高端客户划分为私人银行客户和高资产净值客户, 私人银行客户的标准是金融净资产达到600万元人民币及以上的商业银行客户。到目前为止, 私人银行的具体定义仍处于缺位状态, 监管部门急需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 明确私人银行的定义和业务范围, 为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开展提供指导。

清晰的定义可以澄清外部认知的误解, 而明确的定位则是一项新兴金融业务得以规范发展的前提。私人银行作为我国高端财富管理市场的核心组成部分, 一定要求有其独立的定位, 而不能将其仅仅视为一般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简单升级。首先, 从提供的产品来看, 私人银行并非提供无差异产品, 而是根据客户需要提供个性化和差异化产品;其次, 从服务对象来看, 私人银行并非面对大众, 而是只针对特定的具备入门标准的高端客户;最后, 私人银行并非局限于理财业务, 而是以财富管理为主题, 同时提供教育、医疗、税收、法律等服务。综上, 在定位私人银行的业务性质时, 要优先体现其财富管理的“高门槛、高标准”特点, 还要重点区分其与券商、第三方理财机构等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不同。

2 尽快出台私人银行专门管理办法

从国际上看, 发达国家在私人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十分注重对私人银行业务的针对性立法。瑞士通过《1934年银行法》, 首次在法律上将私人银行业务与其他银行业务进行了区分。1998年底, 美联储基于《私人银行业务健全风险管理指引》, 对《银行控股公司监管手册》进行了修改补充, 专门增设了《私人银行职能和业务的监督》一节, 对私人银行的业务范围、职能及监管客体、监管程序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一个国家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对规范私人银行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首先明确了私人银行的定义, 有助于业务定位和客户认知;二是在法律法规的“保护”下, 行业整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高;三是通过私人银行这一新兴业务的推广使银行的运作更具活力, 为银行体制改革提供契机。

2009年我国银监会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 银行不得将理财产品的资金投资于境内二级市场公开交易的股票、相关的证券投资基金以及未上市企业股权和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或交易的股份, 同时又规定“对于具有相关投资经验, 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高资产净值客户,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私人银行服务满足其投资需求”, 从而对私人银行发行股权投资类理财产品给予了特殊豁免。除此之外, 监管部门在新出台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中并规定“商业银行向私人银行客户销售专门为其设计开发理财产品的, 双方应当签订专门的理财服务协议, 销售活动可按服务协议约定方式执行, 但要确保销售过程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 我国对私人银行的规定都是在商业银行相关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将其作为特例来对待处理, 即在对一般理财产品提出要求和规范的同时, 给私人银行的业务开展设计一定的空间。然而, 私人银行不是原有银行一般理财业务的拓展, 而是具有更加全面性、更高综合性和更大风险性的独立的业务部门。因此, 仅仅依靠现行的商业银行法律法规体系下对个人理财产品的规定不仅不适应私人银行产品和服务的特殊性, 也不利于控制行业风险。

3 全国范围开放私人银行牌照, 积极建立私人银行专营中心

金融牌照的全称是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 是国务院授权机构 (1) 批准各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的正式文件。持有牌照的私人银行运营和管理模式相对独立, 同时具备总行的管理职能和分行的部分经营职能, 可以直接对外开展合作并直接接受监管。私人银行持有牌照对其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是经营范围和客户群的扩大有利于在原有商业银行的体系下更好地开发私人银行产品和创新私人银行服务;其次是持牌的私人银行采用相对独立的经营模式, 并直接接受监管, 有利于整体业务向规范化发展。截止到目前, 只有3家中资银行取得了经营私人银行的牌照, 分别是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交通银行 (在上海开设的私人银行管理总部) 。这3家取得牌照的私人银行被允许从事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私人增值、顾问咨询和跨境经营服务, 而尚未取得牌照却仍在从事私人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经营范围受限、“名不副实”。我国相关监管部门对牌照的发放管理十分严苛, 但对于私人银行牌照的申请资质、条件和流程等却没有明确的规定和标准, 这不仅容易造成银行间在私人银行业务上的不公平竞争, 更不利于私人银行整体行业的长远规范发展。

2011年9月, 我国银监会银行监管二部起草了《中资银行专营机构监管指引》征求意见稿, 首次提出将私人银行连同小企业金融、贵金属、票据、资金运营和信用卡纳入商业银行分行级专营机构类型。该指引不仅填补了关于专营机构的空白, 而且意义深远。首先, 发展私人银行的关键是客户基础, 专营机构管理可以根据需要设立分支机构, 不仅能保持原有存量客户, 更有利于培养和吸引潜在客户;其次, 设立专营机构实现相对独立的经营和管理, 不仅能规范业务发展, 更有利于建立健全的行业风险管理体系;最后, 由于信息和互联网的发展, 私人银行得到越来越多的认知和认可, 这也基本扫清了私人银行发展的障碍。为了促进私人银行的长远发展, 我国监管当局应该统一和明确私人银行牌照的申请标准和具体事项, 逐步推进私人银行牌照的发放, 同时积极建立私人银行专营机构。

4 适当放宽经营限制, 平衡业务创新与风险监控

金融创新过度会导致金融风险, 而政府的过分管制会抑制经济和金融的发展。我国监管当局首先要出台针对私人银行的法律法规, 做好风险的防范工作;其次要在监管下扩展私人银行的经营范围, 鼓励创新, 寻求风险和创新的平衡。

4.1 发放信托牌照, 扩大私人银行经营范围

信托制度起源于英国, 主要应用在财富管理和财产转移中保障受益人的权益, 是自由处理符合公共政策的受法律保护的财产的核心工具。在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的前提下中资私人银行更多的是充当一个集成商的角色, 主要通过代理委托经营业务, 而没有资格开展资产管理和资产配置业务。显而易见, 这种受限的模式一方面妨碍私人银行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仅靠无差异产品无法满足客户对综合性和个性化的追求;同时, 私人银行更多地依靠第三方机构委托代理业务容易产生合作风险和冲突, 权利与责任的脱钩会损害银行的利益。因此, 我国监管部门要考虑逐步放宽私人银行的经营范围, 适时地向符合标准、有资质的银行颁发私人银行信托牌照, 从而确立私人银行的法律地位。中资私人银行起步晚、基础薄, 我国监管部门应在尽快建立健全相关法律规定的前提下, 积极扩大私人银行经营范围, 鼓励产品的创新, 即规范与鼓励并举。

4.2 加强私人银行的监控

作为实行混业经营的国家, 美国有一套严格、细致的法律法规体系, 监管当局主要根据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制定的手册和指引管理银行业务。瑞士在私人银行的监管方面做得更加严谨:先期实施预防性监管, 加强资本和业务范围管理;过程中做好风险监管, 调高私人银行风险较大业务的风险权数;后期督促私人银行承担无限责任, 避免客户因银行倒闭带来的风险。我国监管部门做好风险监控工作是私人银行能够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首先要对私人银行进行专门立法, 确立其法律地位;其次要在规范私人银行的前提下鼓励产品和服务创新, 这就需要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的协调合作;最后, 建立私人银行的专门平台, 做到前中后台无缝对接, 做好风险的监控。

5 实行差异化监督管理私人银行

私人银行的业务特殊性决定了其在经营模式、业务范围和服务理念上都与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有明显的差异, 如果将其放在商业银行体系中实行划一管理必然会导致无效和混乱。监管当局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经济环境、市场主体和市场客体等不同因素, 实施差异化监督, 从而提高管理效果。

5.1 将私人银行业务纳入事业部制的行政许可范围

事业部制是按照企业经营的事业划分设立若干事业部, 各事业部在企业总部的领导下实行独立经营和核算, 拥有完全的经营自主权。目前国际领先银行普遍采用事业部制模式开展私人银行业务, 部分银行在事业部制成熟后将私人银行注册为子银行。我国的大部分银行都采取“大零售”模式开展私人银行业务, 只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中信银行采取了准事业部制模式。从短期发展来看, “大零售”模式更易开展、更易获得客户, 但是从长远发展和国际经验来看, 私人银行业务的特性决定了事业部制是最优选择。随着我国中资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和管理模式的升级, 相应的监管也要及时匹配和完善, 只有将私人银行业务适时纳入事业部制的行政许可范围, 才能更好地规范业务和控制风险。

5.2 将保护客户隐私作为私人银行提供服务的重点

私人银行提供的服务与一般的大众零售服务相比要求更高的私密性。发达国家特别注重保护私人银行的客户隐私, 一般都将保密制度写进法律条款来执行。如《瑞士银行保密法》规定私人银行业务无需公布资产负债表, 并在具体操作中实行秘密号码制度。美国的《金融隐私权法》禁止联邦机构在没有客户授权、行政传唤、司法传唤或搜查令的情况下查阅金融机构客户的财务记录。我国的《商业银行法》中也有保障存款人的合法权益、为存款人保密的条款, 但具体保密方法的缺乏不仅使客户缺乏信任感, 也使银行在保护客户信息的实践中力不从心。我国监管部门亟需将个人隐私置于法律保护下, 这不仅能增强客户对私人银行的信心, 同时也能加强银行对客户隐私保护的操作性。

6 做好私人银行的全局性长远性规划

就私人银行的组织模式来看, 国外领先的私人银行主要采取3种模式:独立法人型私人银行、独立运作的投资银行型私人银行和隶属于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事业部或子公司。如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和汇丰银行等国际领先银行均将私人银行设立为独立法人型子公司, 其品牌已从银行内部事业部制下的“Private Banking”变更为“Private Bank”。我国中资私人银行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因为在业务专业性、经营独立性、产品独特性和服务高端性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劣势, 仍处于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组织模式的过程中。我国大多数中资银行都还采用“大零售”模式开展私人银行业务, 并且私人银行也都采用隶属于商业银行的非独立形式。从理论和实践来看, 事业部制模式是最适合私人银行的管理模式, 我国的工行、农行和中信银行目前都已采用准事业部制模式, 越来越多的银行也会在时机成熟时选择此模式。银行业发展的长远目标必然是建立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高效顺畅的组织管理体制, 而专业化子公司正是私人银行发展的最终呈现模式。鉴于此, 我国监管当局应该做好分析和规划, 将私人银行子公司作为未来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实现我国私人银行的跨越式发展。

摘要:2007年, 我国中资银行首次推出了私人银行业务, 为高端客户提供全方位定制服务。“十二五”规划期间, 我国的经济和金融将迎来又一个发展的高峰期, 同时也给私人银行带来了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和动力。经过6年多的发展, 中资私人银行业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仍处于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探索的阶段, 一方面需要成熟的理论来支持, 另一方面需要政府、中资私人银行、监管机构等相关部门的共同推动。本文主要阐述对私人银行监管的重要性, 就如何加强监管和控制风险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中资私人银行,牌照,监管,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中信银行私人银行中心,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R].2012.

[2]贺书婕.私人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J].中国金融, 2011 (15) .

[3]付臻.我国私人银行业务主要法律风险及其防范[D].厦门:厦门大学, 2009.

[4]甘功仁, 王雪曼.私人银行业务发展中的法律问题[J].中国金融, 2008 (2) .

中资银行需谨慎出海 篇8

其实,随着中国的银行业全面对外资开放后,中资银行们也不得不应对外资银行的正面竞争。长期来看,一些大型中资银行将在全球的舞台上扮演起更加重要的角色,它们将在跨国市场上挑战银行业巨头。短期来看,外资银行,特别是受到持续金融危机影响的银行,将把中资银行视为未来注资来源。其他银行则可能通过寻求与中资银行的合作机会均等来打开中国国内市场或者为进行海外投资的中国企业提供服务。

截至2007年底,银监会已批准21家外资银行将其中国境内分行改制为外资法人银行。这些实力雄厚的银行携着国际化的视野和业务多元化的优势,开始直接叫板起中资银行。中资银行们的应对变得更加积极,这就是将触角延伸至海外。

除了中资银行们本身有急切拓展海外市场的需求,中国国家层面也在积极鼓励中资银行们走出去。《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一五”规划》指出,要支持有条件的中资金融机构“走出去”开展国际竞争。在监管部门的鼓励下,“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拓展业务已经成为许多中资银行的战略目标。

从去年10月工行宣布收购南非标准银行开始,到今年3月完成股权和资金交割,最终工行以338亿元的巨资收购了标准银行20%的股权,成为其最大的股东。无论是工行并购南非标准银行,还是国家开发银行成功入股巴克莱银行,这一系列显赫的动作都在昭示着中资银行逐渐膨胀起来的经济实力,以及他们迫切想参与全球范围内的游戏、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决心。

然而,自2006年以来,中资银行收购海外金融机构的步伐加快且交易规模和范围也逐渐扩大,许多中资银行持有外资机构的股份。中资银行最新一轮跨国并购浪潮始于2006年,且仍在进行中。统计显示,迄今为止,中资金融服务机构已经进行了11笔跨国并购交易,其中6笔交易发生在大中华区以外。然而,继贝尔斯登倒闭后,次贷漩涡中先后出现了一系列的金融悲剧,使得国际金融市场哀鸿遍野,这也使得中资银行们的部分海外投资产生了损失。

随着“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国内企业衍生出巨大的跨境金融服务需求。银行盈利的基础是客户资源,这就要求中资银行必须加快境外机构布局,努力提升跨境金融服务能力。众所周知,银行业的海外并购是把双刃剑,特别是对于中资银行来说更是如此。随着金融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资金充裕的中资银行正大步迈出国门,在全球范围内开拓业务和配置资源。国际金融市场在带来机遇的同时,其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给中资银行带来了挑战。那么,中资银行海外并购想获得什么,他们又能获得什么呢?鱼和熊掌是否可以兼得呢?

中资银行最近在并购活动中越来越大胆,自2006年以来,交易步伐加快且交易规模和范围也逐渐扩大,如许多中资银行就持有外资银行的股份。对于一些中资银行来说,跨国并购是其多元化发展,获取技能或者进入新市场计划的基石。对于其他中资银行来说,这更多的是一种机会主义策略,即利用一些西方银行近期市值下降的机遇。

银行的市值高涨使中资银行拥有了更大的雄心和实现这些雄心所需要的资金。在过去的两年中,中资银行大幅增加了跨国并购交易的规模和数量,进入了香港、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市场。银行对跨国并购的热情受到了一些投资者和分析师们的质疑,并购交易通常因无法满足价值创造预期而遭到诟病。跨国并购比国内交易有挑战性,且中资银行在并购交易和国外市场上都欠缺相关经验。尽管中资银行们有诸多的、各种各样的理由走出去实现跨国并购,但是他们也不得不受到一些因素的阻挠。并购交易因为破坏股东价值而遭到诟病,跨国交易的挑战性还在于中资银行们要面对最发达市场的最有经验的对手们,所以说中资银行面临的挑战是非常大的。大多数中资银行在进行并购交易以实现股东价值创造期望时面临严峻的挑战,这些银行的经理一般在并购交易和海外市场方面欠缺经验,因此也不太熟悉海外监管和法律环境,这可能会引起自身机构和交易伙伴的质疑。在运营方面,中国的跨国并购交易会牵涉到更加复杂的文化差异问题。

市场对于中资银行海外收购最初似乎并不表示支持,但这也不是没有依据的。有太多的变数在影响到买家的成功交易额的能力。中资银行将面临来自分析家和投资者的共同质疑,以及一些特别严重的担忧。比如偏离主业,这个代价将是惨重的。尽管国际并购极具挑战性,但是中资银行仍然在不断地努力提升其国际化的形象。现在,中资银行除了拥有巨大贡献的市值规模外,在很多方面可能还不能称为巨人。但是他们必将在全球金融服务市场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些是谁也无法阻止的。中资银行对外并购的长期影响非常巨大,其规模本身就足以影响最大的市场,特别是当这些银行能够利用中国全球挑战者的发展动力学,开发中国巨大的财富和资产资源以及将企业关系拓展到国外时。

在实现业务多元化方面,跨国交易吸引了那些希望实现业务内容和业务区域多元化的中资银行。许多大型中资银行依赖于基本的存贷款业务,定位于零售和商业客户。这些业务利润丰厚且增长稳定,但是,在能带来高额利润、强劲增长、更好交叉销售机会均等和基本手续费业务模式的资产管理、财富管理和投资银行这些领域,中资银行往往发展不足。同样,大型中资银行在国内主要地区拥有较高的覆盖率,但是他们正试图扩展到新兴和发展的市场中去。相信中资银行没有哪家是愿意仅仅驻足于国内市场的。通过实现各个国家或者地区资产负债表风险的多样化,银行能降低集团内部层面的经济资本,从而留出资本直接用于其他项目。

总的来说,这些好处使跨国并购极具吸引力,跨国并购的增加是一种无法阻挡的趋势。可以说,交易变得越来越频繁,范围更广规模也更大了。尽管跨国交易额规模变大,可是这似乎并没有给中资银行带来多么大的控制力。

中资企业协会篮球赛新闻稿 篇9

新春佳节前夕,驻XX(布)使馆和在刚中资企业协会联合举办XX(布)“友谊杯”中资机构篮球赛。

本次比赛共吸引了威海国际、中水集团、中地国际、中国机械、北京住总、华为技术等8支队伍参赛。经过数轮的激烈角逐,威海国际队夺得桂冠,中水集团和中国机械分获亚、季军。

驻XX(布)大使关键、政务参赞刘存孝、经商参赞沈翔观看了决赛,并为获奖球队颁奖。关大使在颁奖仪式上对全体参赛选手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及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表示肯定,并向大家致以新春祝福。

中资银行 篇10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国有企业改革步伐,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根据国家、省有关政策,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资产评估

企业在改制时应按规定对全部资产进行评估(包括由房地产管理部门按帐面值无偿划转给企业使用、作为国家资本金注入的直管公房)。

1、企业向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申请资产评估立项,经核准后,由资产运行主体或主管部门委托有评估资格的评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评估基准日原则上为改制当日前推三个月,评估结果有效期为十二个月。

2、企业必须在资产运行主体或主管部门的监督下,自行进行清产核资,全面摸清家底。评估机构在企业资产清查中应对企业进行必要的指导、监督,做到帐帐相符、帐实相符、帐表相符。

3、评估机构对改制企业评估应按客观、公正、合理原则,按规定选择评估方法,规范企业资产评估行为。对企业清产核资中清查出来的不良资产应严格按照现行财务制度规定进行界定、处理;对改制前存在的呆坏帐、潜亏等各种有问题的资产,由资产运行主体或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国资、财政部门审批。

4、评估机构出具资产评估报告书,并分别报送国有资产管理和其他有关部门备案。

二、产权转让监管

为规范产权转让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市国资、财政等部门必须按规定对改制企业的产权转让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

(一)资产核销

改制企业在进行清产核资中清查出来的不良资产按照现行有关财务规定进行核销。

1、企业申请核销不良资产时,应附评估基准日当期的财务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利润分配表),报表的数据必须客观真实。

2、改制前6个月内不得非正常压价出售财产;不得非正常突击分配财物;不得隐匿、私分或者转移财产。若有上述情况必须重新调整净资产,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3、填报资产核销审批表。审批表首先由资产运行主体或主管部门提出审核意见,报同级财政和国资部门批准。(具体审批表的格式及填报要求见附件

1、附件2)

4、经批准核销的不良资产及帐销案存的资产,相关企业、资产运行主体或主管部门均应独立设置台帐备查,并签订“帐外资产管理协议”。

帐外资产的处置结果应定期报国资、财政部门备案。

(二)资产剥离

剥离资产是国有企业在改制过程中,按规定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从原国有企业整体资产中分离出来的非经营性资产及剥离但暂时不具备移交给政府有关部门管理的、为企业自身经营服务的非经营性资产。为确保剥离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可采用委托管理的形式,落实委托管理主体。

1、国有企业改制所指的剥离资产包括:

(1)承担社会公益性事业的资产,包括职工医院、职工子弟学校、技工学校、幼儿院、托儿所等。

(2)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后勤服务的资产,包括职工培训中心、内部招待所、职工俱乐部等。

(3)具有集体福利性质的资产,包括职工集体宿舍、职工租用的住房等。

(4)其他按规定剥离的非经营性资产及其他经批准的经营性资产。

2、占有、使用剥离资产的企业应与委托方签订“剥离资产委托管理责任书”(附件3),明确受托方的责任、义务及其他具体事项,确保剥离资产的安全和保值。

已授权经营的控股公司所属国有改制企业的剥离资产的委托管理责任书由授权经营的控股公司与占有、使用剥离资产的企业签订,并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备案;其他占有、使用剥离资产的企业与主管部门签订,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核。

3、占有、使用剥离资产的企业应定期向授权经营的控股公司或主管部门报告使用、管理和维护剥离资产的情况,报送剥离资产占用状况表,并在“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年检表”的备注栏中说明;应严格履行“委托管理责任书”中规定的各项责任和义务,自觉接受上级部门的监督和检查。

4、剥离资产应采取有偿使用原则,收取使用费(占用费)。剥离资产的使用费和出售收入全额返还用于理顺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或资产运行主体和企业主管部门的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

5、剥离资产的资产划转手续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办理。

(三)资产提留

提留资产是国有企业在改制过程中,为了理顺企业的劳动关系从原国有企业整体资产中按规定标准分离出来的部分预留资产。提留资产其标准应严格按照市人民政府 “关于批转市劳动局关于市属企业理顺劳动关系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甬政发[2000]34号)文件规定及具体实施细则提留。

(四)资产转让管理

资产转让按规定程序进行后,资产运行主体或企业主管部门应书面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办理资产处置批复,及时办理有关资产转让手续。办理企业产权变动、注销手续,应提交以下文件、资料:

(1)企业制订改制方案必须征求职工意见,并报资产运行主体或主管部门审核同意。

(2)资产评估报告书、帐外资产管理协议、剥离资产委托管理责任书。

(3)经有关部门审核的受让人的资格证明、资信能力证明。产权交易成交协议书及其他成交确认文件。

(4)其他有关资料。

三、产权转让实施

企业资产的处置必须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规范转让操作程序。企业产权转让原则上应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采取公开竞价的方式转让,对确实无法采用公开竞价的,经市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同意,可以采用议价转让方式。

(一)转让基价的确定

1、原则上以评估结果的净资产为基准价,评估结果净资产为负资产的,按零资产作为基准价。

2、对于以下内容,要在评估价基础上进行合理调整:

(1)经审计并由资产运行主体或主管部门认可、国资管理部门审核的自资产评估基准日至产权转让时发生的损益。

(2)资产运行主体或主管部门收回的资产(含债权债务)。

(3)资产运行主体或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划拨的资产。

(4)合并或分立转让资产。

(6)无形资产。

(7)按现行有关规定不能核销但企业确实无法收回的呆坏帐、各类存货削价损失。

(8)包括资产评估费用等及其他经批准调整的资产。

3、资产转让基价由资产授权经营的控股公司或主管部门确定。对确定的基价低于评估价的必须有足够的理由说明,并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查、备案。

(二)产权转让公告及实施

1、企业产权转让应由资产运行主体或主管部门在一定的范围内采用适当的方式公开。公告的内容包括:

(1)企业名称、法定地址。

(2)经营范围、经营规模。

(3)资产负债权益评估情况,不动产地址及规模。

(4)经批准的转让基准价。

(5)转让条件:付款方式、职工安置、债务承接、产权转让有关税费承担、支付;其他须明确的条件。

(6)报名办法:填写受让意向申请,并交付一定的定金(具体由资产运行主体或企业主管部门确定)。

(7)公告时间:公告时间一般为七个工作日。

(8)受让主体、资格:意向受让主体为自然人的,应具备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能力;意向受让主体为法人的,应具备法人资格和良好的财务业绩、商业信誉。资产运行主体或主管部门负责对意向受让人进行资格审查。

(9)报名地点、联系人、联系电话。

2、企业产权转让的公告可采取报刊、上墙、电视电台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运行主体或主管部门产权发布公告后,在公告期内必须有专人值班,设立咨询电话,认真做好产权咨询服务工作,提供必要的查阅资料。

3、企业产权转让应面向全社会,在同等条件下原企业职工有优先受让权。对已落实受

让企业或个人的资产协议转让,资产运行主体或企业主管部门应在企业所在地、资产运行主体或主管部门所在地专设产权转让公告窗公开发布。

上一篇:公司借据范本下一篇:渔父教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