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写作素材

2024-12-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生语文写作素材(精选8篇)

小学生语文写作素材 篇1

每个生命都有得到温暖的权利

慈善的救助对象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其尊重的是生命与人性

“23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23岁也许正在享受着甜蜜的爱情„„然而,他身患重病,情况危急。”10月15日,崇明县新闻办官方平台发出了这样一条消息:年仅23岁的农村小伙子王佳韬近日被确诊患上急性白血病,病情危重。小伙子自幼父母双亡,一直靠打零工生活,因此急需社会关爱。信息发出后马上引发社会关注,不少人慷慨救助。

不料意外很快降临,朋友圈有人留言:小伙子有犯罪前科,提醒大家不要上当。还有人向12345热线投诉崇明官微隐瞒真相。但也有人认为:“有无犯罪前科,不应该成为我们献爱心的障碍啊,可能是初期信息不完整造成的吧。”一位捐款者就说,不管小伙子之前犯过什么错,在他生命危难之际,我们都应该伸出援助之手。

对此,崇明县新闻办的工作人员表示,在发布消息前,他们向村里、镇里核实了基本情况,但没有核实过小伙子是否有犯罪前科。即便如今得知小伙子有犯罪前科,他们还是认为,“我们有倡导向善的责任,每个生命都有得到温暖的权利。”

●媒体评点:慈善的道德性在于,其救助的对象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美丑善恶之别,其尊重的是生命与人性。因而以“有犯罪前科”作为是否给予救助的依据,本质上就是一种身份的偏见,有失公平、正义的本质。所谓“善者善之,不善者也善之”,当公众在行善时能越来越多地考虑受助者需不需要而非有无前科,能为了挽救生命而摒弃歧视,这种温情涵养的,其实也是社会慈善观的渐趋成熟。(堂吉伟德,齐鲁网;林翰《新京报》)

◎话题拓展:每个生命都有得到温暖的权利;向善的力量;慈善的本质;偏见;平等与宽容„„

9岁男孩写诗走红,妈妈就像小贱猫

多想想自己为什么失去了一颗诗意的心灵,为什么把生活过得索然无味?

近日,北京9岁男孩梁胜杰(笔名铁头)的一组诗作在网上广泛传播,其中《爱情》《如果妈妈是只小贱猫就好了》《出口》等作品引起广泛争议。

在《如果妈妈是只小贱猫就好了》中,他称“我觉得妈妈就像只小贱猫/ 因为她符合一只贱猫的所有标准/猫爱抓人/ 妈妈符合/ 猫很贱/ 总是黏着我/ 猫像妈妈/ 还有接我的时候/ 妈妈一声/‘喵’/ 我就知道是谁来身边/妈妈很贱/ 我爱她”。

有网友表达了对他诗作的推崇,“孩子的诗充满想象力”,也有网友质疑铁头所写的不是诗歌,“是段子”。甚至有些网友尖锐地指出,其中一些词句显得低俗。也有网友质疑,孩子的诗是“虎妈逼出来的”。

据铁头妈妈回忆,铁头曾说出“我想到阳光里洗洗手”的话,她觉得很诗意,鼓励孩子记录下来。针对网上质疑孩子的诗比较成人,铁头妈妈称那些人没有看过铁头全部的诗,并表示“诗歌是少数人的共鸣”。在妈妈眼里,铁头是个有语言天分的孩子,“他的诗有点离经叛道”,但她觉得写诗是孩子情感的出口,用语言方式抒发感情。

●媒体评点:在我看来,9岁的男孩铁头和他的诗,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暌违已久的纯真的想象力,没有被缺乏想象力的大人们限制和遏止的澎湃想象力。他未来如何发展,能否继续创作出更多更杰出的作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在童年时自由地、放肆地张扬他的想象以及才华,这是我们这个浮躁时代难能可贵的质朴。

中国教育一直被诟病和批评的其中一点就是,教条和狭隘的教育扼杀掉了孩子们的想象力。缺乏想象力的大人们用他们缺乏想象力的眼光来看待孩子,早教、学琴、择校、补课,恨不得把孩子的时间、空间和脑袋塞得满满的,他们以为这样就是望子成龙。不!缺乏想象力的大人们,别闹了!让我们安静地欣赏和祝福一个坚持写诗的男孩吧。(唐映红《新北京报》)

◎话题拓展:稚拙的眼光看世界;“另类”与迷失;是什么扼杀了孩子们的想象力;警醒与反思„„

种子的奇迹

有一个女孩,没考上大学,被安排在本村的小学教书。由于讲不清数学题,不到一周被学生轰下台。母亲为她擦了擦眼泪,安慰说,满肚子的东西,有人倒得出来,有人倒不出来,没必要为这个伤心,也许有更适合你的事情等着你去做。

后来,她又随本村的伙伴一起外出打工。不幸的是,她又被老板轰了回来,原因是剪裁衣服的时候,手脚太慢 了,质量也过不了关。母亲对女儿说,手脚总是有快有慢,别人已经干了很多年了,而你一直在念书,怎么快得了?

女儿先后当过纺织工,干过市场管理员,做过会计,无一例外都半途而废。然而每次女儿沮丧回来时,母亲总安慰她,从没有抱怨。

三十岁时,女儿凭着一点语言天赋,做了聋哑学校的辅导员。后来,她开办了一家残障学校。再后来,她在许多城市开办了残障人用品连锁店,她已经是一个拥有几千万资产的老板了。有一天,功成名就的女儿凑到年迈的母亲面前,她想得到一个一直以来想知道的答案。那就是前些年她连连失败,自己都觉得前途渺茫的时候,是什么原因让母亲对她那么有信心呢?

母亲的回答朴素而简单,她说,一块地,不适合种麦子,可以试试种豆子;豆子也长不好的话,可以种瓜果;瓜果也不济的话,撒上一些荞麦种子一定能开花;因为一块地,总有一粒种子适合它,也终会有属于它的一片收成。

听完母亲的话,女儿落泪了。

【素材点拨】因为女儿终于明白了,实际上,母亲恒久而不绝的信念和爱,就是一粒坚韧的种子;她的奇迹,就是这粒种子执着而生长出的奇迹。

【适用主题】信念和爱;每个人都是奇迹;适合才最好„„

平淡

即使是我国外科医学界泰斗级人物的沈克非,也免不了摊上“医患矛盾”这档子糟心事儿。

1934年,36岁的沈克非对一名16岁的女患者实施了切除阑尾手术。不幸的是,术后两个多小时,患者死于肺动脉栓塞。

与今天的医院里时常上演的戏码截然不同:悲痛欲绝的家属没有打砸医院,没有拉花圈、设灵棚,更没有拉着年轻的沈医生外出游街,而是选择了诉诸法庭,起诉沈克非“过失致死”。

而这场耗时两年的医疗纠纷案,在公堂之上,也显得毫无“亮点”——家属没有当庭殴打、谩骂被告。根据当年的新闻,法庭上的情状是:公诉方提出疑点,沈克非据理力争。仅此而已。

最终,法院宣判沈克非无罪,但仍需赔偿死者家属丧葬费。

与今天关于医患矛盾的新闻相比,这则80年前的旧闻,从头至尾都“平淡”至极,字里行间,甚至感受不到矛盾双方的冲突感。

【素材点拨】或许,一地鸡毛与和平了事的区别,就在于医患双方是否都站在法理的语境下。法律也许不是万能的,但必定是当今社会中最为公平合理高效的解决途径。遵守法律,尊重法律,遇事诉诸于法律,这才是现代社会应有的运行规则。

【适用主题】法律与规则;医患关系;社会风气;平等与尊重;理解与沟通„„

兑换一张200 年前的存单

八十多岁的美国老太太赖斯,她的丈夫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去世了。或许是对逝去丈夫的思念,她养成了一个特别怪异的嗜好——一有空闲就翻出丈夫的遗物,或擦拭他的遗像,一遍又一遍。

那天,赖斯又去翻动丈夫的遗物,忽然从一本褪了色的厚书里掉下一张纸。赖斯拾起来一看,竟然是一张200年前的手写存单,金额恰好是100美元。开户行,是瑞士银行某分行。

赖斯拿着这张“过期”存单去瑞士银行某分行碰碰运气,她对能否兑换并没有抱多大的希望。

该分行的工作人员接到这张200年前的存单后,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让老太太赖斯留下电话号码和详细的家庭住址。

第二天,瑞士银行总行行长从总部巴塞尔坐飞机抵达美国纽约,并找到老太太赖斯的住所,亲自将50多万美元利息款交到她的手中,还奖励了她100万美元。

原来,工作人员接到这笔业务后,马上向分行行长作了汇报。分行行长十分重视这件事,立即上报总行。总行马上派专人核对存单上的账号,在公司的老账本中,真的查到了该笔存款。总行行长说,这是该公司到目前为止发现的前来兑换的存单中最老的一张。

对于瑞士银行的做法,很多人表示不理解:200年前的一张存单,已经物是人非,随便找上一个理由,都可以拒兑这张存单。瑞士银行的回答则是:“我们兑换的是对顾客的一个承诺,诚信才是瑞士银行不倒的招牌!存在我们银行,只要地球还在,您的钱就永远不会丢失。”

这句承诺,连同这张200年前的手写存单,被装裱在瑞士银行展馆的大厅上,也刻在了每个瑞士银行人的心里。

【素材点拨】真正的诚信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承诺。不管沧海桑田,时代变迁,都不会变质。那张200年前的手写存单虽然已经褪色,承诺本身,却永不褪色。

【适用主题】诚信;契约精神;承诺永不褪色„„

写满记忆的报亭

最近,有一些北京街头的报刊亭被拆了,这消息不让人感到高兴,却又无可奈何。各位读者,如果你们此刻还习惯端着报纸,也许我们可以一起重温几个美好的故事。

西班牙巴塞罗那有一个报亭。它诞生于上世纪40年代,是卖报人亚历山大的祖产,他的父亲和爷爷都曾是它的主人。在70多年里,这个报亭“1米都没有挪动过”,就像是这座城市的老朋友。当然,它还不够老,亚历山大说,和巴塞罗那那些留存了上百年的报亭相比,自己这个只能算是小字辈。

美国密西西比大学有一个叫胡斯尼的教书匠。他喜欢游历世界,每到一个国家,他总要与当地的报刊亭合影留念。他将这个小小的东西,视为当地文化的一种投射。“有什么是比到其他国家的报刊亭转一转更激动人心的事儿呢?我真想不出其他选择。”他是个怪人,所以人们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做Mr.Magazine。

古巴学者加西亚最近收到了一份礼物——一本出版于1942年的古巴画报。当加西亚打开这本旧杂志时,他看到了爷爷爱用的护发素,阿姨必备的粉饼,以及在他童年记忆里的那个古巴。他与另一位古巴学者分享了这本杂志,那位女士感慨道:“这就是印刷的价值啊,你能想到我们会在50年以后坐在这里共同浏览一份从前的网页吗?”

时代不断奔跑,技术的洪流让那些老朋友成了往日英雄。但我仍然抱有期待,期待巴塞罗那的百年报刊亭不会消失,期待胡斯尼的环球报亭旅行不要结束,更期待50年后,我们还能够和自己的亲人、朋友坐在一起,翻开一本写满记忆的老杂志。

【素材点拨】传统纸媒与电子媒体的区别,在于实物承载着记忆和时光的痕迹。数据信息固然方便快捷,然而在世界上,总该还有一些小小的角落,可以让人们暂时抛开现实的嘈杂,静静回味昔日时光。

【适用主题】传统与现代;抹不去的回忆;时代的记忆;深藏在记忆里的_____ „„

创新就是让你稍稍有点不适

1889年,高达300米的埃菲尔铁塔在巴黎塞纳河左岸建成,莫泊桑、左拉、小仲马等300多位文化名流联名抵制,他们还组织了一场示威游行,理由是“巴黎不适应这么一个丑陋的铁家伙”。不过,抵制不久后就消弭了,参与游行的莫泊桑后来经常到铁塔的二楼就餐,他说,“这里是唯一看不到铁塔的地方。”好吧。

2008年,北京为了奥运会修建了鸟巢、水立方和鸭蛋圆一样的国家大剧院,很多人痛心疾首,极尽嘲讽挖苦之能事,理由是“北京有故宫和四合院就足够了,不适应这些太西方、太现代的东西”。不过到了今天,在一部关于北京的宣传片中若没有这些建筑的影子,你会怀疑地问,“这是最近拍的片子吗?”好吧。

2010年1月底,我在台湾参加书展,就在那几天,乔布斯发布了第一代iPad。我去一家著名的平板电脑公司总部,那里的工程师向我演示了iPad的所有功能和数据,最后,他们告诉我的结论是:“这个东西不适合看书,不适合打电话,也不适合当电脑用,没有人会适应它。”好吧。

在我个人的写作经验中,貌似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14年前,我写出《大败局》的时候,很多人说:“这到底是报告文学还是纪实小说,哪有这样写企业案例的?”后来大家读着读着就喜欢了。六年前,我写出《激荡三十年》的时候,很多人又说:“这不就是‘剪刀加糨糊’吗,哪有这样写当代商业史的?”现在,大多数人都把它当“信史”来读了。

【素材点拨】在很多时候,创新并不是干一件开天辟地的事情,而是用一种新的方式满足了原本就有的某一个需求,它紧挨在“传统”的旁边,因而让人稍稍有点不适。这种不适感要么被排异,要么被接受,世界就是这样被 一点一点地改变着,这个过程非常的微妙和美好。

【适用主题】传统与创新;打破思维定势;创新源于生活„„

特别的“指南树”

在非洲大陆的马达加斯加岛上,生长着一种奇特的植物叫罗盘树,它能代替罗盘确定方向。不论生长在高山还是平原,它的叶子永远像指南针似的指向南极,人们又称它为“指南树”。罗盘树为人们提供了方便,因此当地居民非常珍爱它,并十分注意保护它。那么,罗盘树为什么会有这种神奇的本领呢?

对此,植物学家解释说,马达加斯加岛处于非洲,岛上干旱缺水。罗盘树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于是将叶片的排列方式进行了巧妙的变化:叶片不是平面向着太阳,而是以刀刃似的叶边向上,与地面垂直生长,而且都按南北方向排列,就像磁针指着南北级一样。罗盘树的叶片这样排列,其优越性在于叶面与阳光平行,仅叶边受到强光照射,这样叶片的温度比整个叶面受到阳光垂直照射时要低得多,而且水分散失量也大大减少。同时,它的叶子背面和腹面还可以接受早晨和傍晚的斜射阳光,有利于增强光合作用。

不过,也有人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叶片指向南北,或许跟地磁有关。对此,美国犹他州大学的两位植物学工作者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将罗盘树分别栽培在温室里和树荫下,结果它们的叶片指南特性消失了。这个实验充分说明了罗盘树的指南特性是为了适应干旱、炎热的环境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本领。

在恶劣的环境中,罗盘树经过不断地进化和适应,形成了独特的叶片排列方式,练就了能辨别方向的特殊本领,令人叹服。

【素材点拨】托尔斯泰曾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观望者,一种是行动者。大多数人都想改变这个世界,但没有人想改变自己。事实上,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调整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很多时候,要改变现状,就得先从改变自己做起;要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更需要主动改变自己。

【适用主题】改变世界与改变自己;观望与行动;学会适应„„

偏 见

朋友家的狗,只要一随地小便,就会被带到厕所里教育一番,训它下次不要再犯„„结果,后面的状况是:那狗狗每次在客厅撒尿后,总是自觉地跑到厕所去待一会儿再出来。

这就是偏见。偏见常常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世界上第一高峰是哪座山?”老师问大学生。同学们哄堂大笑:“珠穆朗玛峰啊!”“那第二高峰呢?”同学们面面相觑,无人应声。老师在黑板上写:“屈居第二与默默无闻毫无区别!”

这就是偏见。偏见就是侧重与忽略。

1960年,美国史上第一次电视竞选辩论,尼克松与肯尼迪对决,也在电台同步直播。看电视的人都认为肯尼迪赢了,而听收音机直播的人均觉得尼克松赢了。

这就是偏见,过分依赖于一种感觉,千里眼和顺风耳,你偏袒谁?

有一位白人,生在美国南方,从小认为黑人低人一等,不和他们有肢体接触,可在读研究生时发生车祸,双目失明。“我最苦恼的是弄不清楚对方是不是黑人!”他向心理辅导员倾诉,当辅导员最后说自己就是黑人时,他的偏见消失了。“我失去了视力,也失去了偏见,多么幸福的事!”

小学生语文写作素材 篇2

一、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真实情感

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是提高学生写作的前提,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写作是源于生活的, 因此, 教师应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同时, 培养学生写出真实情感。要想让学生写出的文章具有真实情感, 教师应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力求学生的每一个观点都要有例证和说明来支撑事物发展和存在的规律, 培养学生的因果逻辑分析能力, 这些都对学生的写作大有好处。只有运用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本质, 才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 可以使学生写起作文来言之有物, 写出来的作文注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 文章内容也会丰富充实。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 教师还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接触各种文体, 注意训练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想深度和语言功底。加强对学生逻辑归纳和概括能力的训练, 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深度。而以前填鸭式教育培养的学生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不会独立思考, 没有自己的独立观点。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初中阶段是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阶段, 在写作训练中, 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如何通过语言体现出来便是写作教学的一大重点。我认为, 在初中写作技法指导和写作训练中, 教师应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 将写作素材、写作物象用直观、生动的方式体现出来, 使学生感受到写作的乐趣;利用不断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多媒体呈现, 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沉淀, 想象得以发挥。对于作文的批阅, 教师要多一些赏识, 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表达环境。教师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 赏识学生的习作, 绝不会显得教师水平低、缺乏鉴赏能力, 而是恰恰显出了教者的智慧。学生毕竟是孩子, 对学生多一份赏识, 多一分理解, 学生就会多一份信心和兴趣。在宽松的气氛中, 学生也就会捧出更多、更有情趣、更精致的文章出来。

三、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使学生学会言为心声

初中作文的要求基本着眼于现实生活, 因此, 教师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领悟生活的能力和水平。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写作要言为心声, 我手写我心, 通过现实的生活事例表达所思所想。只有学生有了现实的生活感悟, 有了对作文写作的现实思考, 有了对所写之物的基本价值判断和感情升华, 才能写出真实的感受, 因此才能发掘出成功的习作。对于人生, 有些人认为很平淡, 而有的人却认为很精彩, 是因为人们对于社会的价值认知和道德评判不一致。当前的作文教学中, 学生经常感到无处下笔。究其原因, 就是对生活观察不深, 感情不细腻, 因此, 教师就要训练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就是要他们学会领悟生活, 有感而发。对于作文教学, 我们要学会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维和观察能力, 让学生去融入社会, 融入到自然万物中, 让他们理解和亲近原生态的写作。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理解作文教学的真正意义, 从而使学生学会表达、学会抒发和领悟欣赏。因此, 作文教学的目的之一也是让学生在写作中产生自我思维和自我情感, 那是有意义的。而这些就是学生要表达的, 要倾诉的, 也是我们要培养的, 要鼓励的。只有让学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对世界的感知能力, 学生的作文才会有血有肉, 才会丰富多彩。

四、正确对待学生作品, 做到善意的评价

不同的学生经历不同, 家庭教育背景不同, 而且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存在差异, 使得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不同。作为教师, 我们就要尊重学生的先天个体差异, 对学生要以鼓励和正面评价引导为主, 学会赏识教育, 不能以自己的思维价值观来否定学生的习作, 更不能搞特殊。对于学生不成熟的习作, 我们要指出不足, 鼓励优点, 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创作灵感的写作激情, 更不能将学生作文批得毫无是处, 不能用成人的思维和想象力去批阅, 要学会亲近学生想象和学生形象思维, 换位思考, 以学生的角度和视角去评价和指导学生作文。中学生的年龄还比较小, 生理上和思想上都不成熟, 所以教师对学生习作要从字词句的层面进行初步批阅, 然后再从情感角度进行审视, 不能将所有作文都提高到成人的思维层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写作的个体差异, 尊重他们的思维层次。学生作文中的优点要在课堂以及作文批语中大加赞赏和充分利用, 要帮助学生通过作文写作建立自信心和自豪感。比如, 教师可将好的作文在班上进行交流, 发表在校报、校刊或者期刊杂志上, 通过正面引导和帮助, 不断刺激学生写作的积极心, 培养学生在写作方面的兴趣。这是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写作中提高了信心, 才能真正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浅谈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素材积累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素材积累

积累是写作的前提,如果没有量的积累,又怎会产生写作质的飞跃呢。只有积累各种写作素材才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写作,攒足可供写作之“米”,避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我在写作教学的时候总是采用各种方法来促使学生更好地积累素材,这包括观察的积累、生活的积累、阅读的积累和情感的积累等多种不同的积累方式。

一、观察,发现美丽

正如一句俗话所说的那样,“不会观察就不会作文”“学生必须有意观察才能够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我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总是让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观察,辅导学生正确观察事物的方法,帮助他们从多种感官入手更好地观察。

我经常告诉学生,在观察的时候不仅要调动自己的视觉,更要将自己的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其他感官也都调动起来。例如在学习了《荷花》这篇课文之后,我让学生练习如何“写一种植物”。在学生观察植物的时候,我告诉他们要将自己的五官统统都叫醒。“首先,我们要将自己的眼睛叫醒,先看一看,这种植物是什么颜色的,它的花瓣是什么形状的,叶子是什么形状的,根须和茎又是什么样子的?”“其次,我们要将耳朵叫醒,听一听,是蜜蜂在花上嗡嗡叫,是蝴蝶在拍打翅膀。”“闻一闻,看看这种植物是什么气味的,香不香呢?是什么类型的香味?浓香还是清香?”“摸一摸,要小心不要碰坏植物,感受一下茎上有没有刺,叶片上有没有绒毛,花瓣光滑吗?”只有将五官都调动起来,才能够更好地收集素材,发现这种植物的美好。此外,我还告诉学生,有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将五官综合起来观察,通过我们的头脑进行推理观察,比如说,“看见雨水打湿了竹叶,我们就可以想象自己是不是会闻到竹叶的清香呢?雨水会不会让竹叶变得更加嫩绿,更加鲜亮了呢?”这样的观察和联想联系在了一起,可以帮助学生开阔思维,收集到更多的写作素材,他们的文笔也会因为观察的深入细致而变得越来越好的。

将观察和联想结合在一起能爆发出更大的火花,也能帮助学生积攒更多的写作素材,丰富他们的写作思路,让他们创作出更多精彩的作文来。

二、体验,感悟生活

叶圣陶说过:“作文教学必须着眼于训练学生掌握生活中工作中必须的书面表达的本领。”也就是说,写作是为了生活和工作服务的,而同样的,要更好地写作也必须从生活和工作中寻找素材,进行感悟。

例如学习了《诚实和信任》这篇课文之后,我便让学生思索一下,从生活中收集素材,看看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曾经发生过什么事情,体现了“诚实和信任”这个主题的。我用《诚实和信任》作为例子,指导学生如何从生活中积累素材。“首先要从自己的家庭做起,家庭是人们生活的港湾,家中发生的事情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大家可以用记日记或者写记录卡的方法,将家中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任何事情都可以是写作的素材。比如说,有没有发生过父母让你们不要上网,但是你们却偷偷上网的事情呢?大家想想,这是不是和‘诚实和信任’有关的话题呢?”除了家庭生活以外,社会生活自然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外活动,在社会活动中积累素材,并鼓励大家对一些社会热门话题进行热议,以此来分享彼此收集的素材。“比如说,在路上看见有人摔倒,旁边有人将摔倒的人搀扶起来,但是却被那个人讹诈了,大家说,这是不是和‘诚实和信任’有关的事情呢?如果大家遇到了这种事情,要怎样体现自己的‘诚实和信任’呢?”通过这样的讨论不仅能够让学生懂得如何从生活中积累素材,而且还可以让他们养成关心家庭、关心社会的好习惯,对积累的素材进行观点讨论,这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一定促进。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大部分的写作材料其实都是来源于生活的,所以如果能够更好地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留意并记录生活中的各种事情,这将对写作的进步有很大的帮助。

三、阅读,拓展视野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由此可见,中国人自古就是十分看重阅读的,我在教学中也让学生多多阅读,用来开阔自己的视野,弥补生活经验不足的问题,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我经常鼓励学生以点带面,从课文中的经典文章出发,阅读与之相关的其他作品,并且将其中的好词好句、名言警句、事例典故等摘抄下来,并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这样就不怕写作的时候缺少可以使用的素材了。

例如在学习了《三顾茅庐》之后,我就让学生去阅读《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和《三国演义》等中国古典名著,摘抄其中的经典段落,概括小说的故事梗概,撰写阅读之后的感想,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来帮助他们理解从阅读中搜集素材的方法。例如在《红楼梦》中有很多关于品茶、品酒等的描写,还有对于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外貌描写,这些都是经典的美文段落,都是可以作为素材在写作中借鉴使用的。而《水浒传》中“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等经典段落对于人物动作的描写也相当深入,也是写作的好素材。《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等计策的描写展示了人物的智慧,这也是能够让人增长见闻的,我建议学生将这些计策都记录下来,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在搜集素材的同时也可以锻炼自己归纳和总结的能力。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从来都不缺少可供借鉴引用的材料,只要掌握了方法,多多阅读,多读好书,自然能够积攒更多的素材,让写作变得更加轻松。

促进阅读能力的发展对于写作能力的提高是有很大帮助的,学生由于接触人群不多,年龄太小等原因,生活经验可能并不丰富,而阅读则能够很好地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从书本中可以学到各种知识,见识各种新事物,并将它们都作为自己写作的素材。

四、唤醒,升华情感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对学生的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写作的内在动力便是兴趣,而用丰富多彩的素材来激发写作兴趣则是再好不过的,用各种丰富多彩的方式来唤醒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在积累素材的过程中达到情感的升华,这对于学生来说便是“最好的刺激”。

我常常告诉学生,不要靠着死记硬背来记住自己所积累的写作素材,这样的话囫囵吞枣,就算收集再多,在写作的时候不懂得灵活运用,也很难提高写作水平。最好的方法就是和这些素材中的内容达到情感的共鸣,通过唤醒自己的情感,升华自己内心的情绪来点燃这些素材,更好地运用素材进行写作。

例如在阅读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文章之后,就要和司马迁形成共鸣,要理解司马迁所说的“死有轻于鸿毛,有重于泰山”等经典句子的寓意,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司马迁为何要发愤写《史记》。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思索,我将“发愤”和“发奋”联系起来,让学生思索,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叫《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而不是《司马迁发奋写〈史记〉》,学生在进行情感共鸣之后提出“发奋”只有努力、奋斗的意思,而“发愤”还隐含着司马迁不平则鸣的心理,体现了他对于自己遭受的不公正待遇的愤怒。我对学生的理解表示同意,并表示如果能够感受到这点的话,那么就说明他们已经和自己搜集的司马迁和《史记》的写作素材之间产生了共鸣,在整理其他的写作素材的时候也要多思索、多感悟,这样才能够在写作的时候选择出最好的素材用于写作之中。

从收集的材料中达到共鸣,这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写作之中,同时也达到感情的升华,有助于牵动他们内心的情感共鸣。

新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也就是说,写作要从生活中寻找材料,从观察生活、认识世界、了解自我入手,通过情感的升华来进行创作。在这其中,生活是关键,只有从生活中积累各种写作素材,才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并进行创造性表述。

参考文献:

[1]缪旭芳,戴正兴.厘清写作概念,找准教学定位[J].新课程研究,2010,(1).

[2]陈明明.浅析小学语文写作水平的现状和解决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1,(6).

编辑/于金苗

小学名言名句写作素材 篇4

2. 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自由是一种能做法律许可的任何事的权力。——孟德斯鸠

3. 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孟德斯鸠

4. 支配和统治一切的,在君主政府中是法律的力量,在专制政府中是永远高举着君主的铁拳,但是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孟德斯鸠

5. 法律是一切人类智慧聪明的结晶,包括一切社会思想和道德。——柏拉图

6. 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着。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宋·苏洵《辩奸论》

7. 尘羽之积,沈舟折轴。 ——晋·葛洪《抱朴子·嘉遁》

8. 没有绝对的平等,也没有绝对的权力。人在天性上类同,就法律而言不平等,在政治上不平等,又不同类。——巴尔扎克

9. 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义是财富。——爱献生

10. 如果说就某特定国度的特定时期而言法律是命令,那么把它放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考察,法治社会的法律又是一种永恒的理性对话过程。它是一种“对话”(discourse),乃是指法律是在各种不同的观点及利益的交锋与辩论中不断获得产生、变更与发展;它是一种“理性”(retional)对话,乃是指这种对话在本质上是一种平和而非暴力的说理过程。——张千帆

11. 法律人不应该倡导过于激烈的变革,因为激烈的变革导致的结果是社会秩序的进一步的丧失,所以西方有一句古老的谚语叫:枪炮作响法无声。枪炮作响的时候,法律就没有办法生存。所以我们都不希望这个社会发生太过剧烈的变化。——贺卫方

12. 只要不违反公正的法律,那么人人都有完全的自由以自己的方式追求自己的利益。——亚当·斯密

13. 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

14.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汉书·董仲舒传》

小学语文写作课教案汇总 篇5

一、写人的文章:

一、抓住人物的语言举止,体会人物的个性和品质。

二、通过典型事例,分析人物形象。

三、分析写作目的。正确归纳中心思想。

主要内容的归纳方法有:综合个段段意,抓关键词句;抓重点段,抓过渡段句;抓标题等。

一般写人类文章以人物描写为主,通过对人物在具体事例中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及细节的描写,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在阅读此类文章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分析人物的外貌。

外貌描写是作者对人物容貌、神情、姿态、服饰等方面的描绘。人物的外貌往往反映人物的个性和内 心。阅读时可以分析人物外貌来了解人物的内心变化及个性特点。

(二)、读懂人物的语言。

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文章对人物语言的描写能反映人物一定的思想、个性和心理特点。读文章时分析揣摩人物的语言,有助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三)、分析人物的动作。

人物的动作同样能反映人物的个性。在阅读文章时要细细地品味,并感悟其特别的地方。

(四)、分析人物的心理。

人物的心理泛指人的思想、感情等活动。对人的心理上活动描写能直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一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往往是靠许多心理描写来突出人物个性的。心理活动刻画得好,人物品质就表现得更加丰富多彩,就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注意侧面烘托描写的作用。

注意:

1、抓住人物的特点,体会人物的个性和品质。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也一样。每个人的外貌特征,言行举止都不尽相同,所以在阅读时,认真分析人物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内容,从而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以及人物的美丑善恶。

2、抓住典型事例,分析人物形象。

写人离不开记事,人,是全文的中心,事,则是为表现人物的形象服务的。有的写人文章是通过一件事或几件事表现某一特征,有的则是通过几件不同的事表现某几方面的特征。所以在阅读时,我们应抓住典型的事例,认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道德情操。

3、理清文章层次,明确写作目的。

在理清文章段落层次的基础上,了解文章写的是什么,还要弄清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看文章通过记叙或者描写表现、歌颂了什么,这也就是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明确了中心,有利于更进一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接着应该做:

1、分清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2、弄清文章中记叙的事情,共写了几件事,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

3、分清文章中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以及心理的描写。

4、概括人物的品质和精神。

考查形式:①归纳中心思想;②回答问题——他/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课内练习:

二、记事的文章

一、抓住事情的“六要素”

即抓住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从而感知文章的内容。

二、掌握分段方法,概括中心思想。

1、划分段落.可以把事情经过按起因、经过和结果来分段。另外,记事的文章如果是通过几件事来揭示一个中心,还可以按不同内容的事情来分段。

2、归纳中心思想。可以借助事情篇首或篇尾点题来归纳,也可以通过主要事件或重点段落表现出来的思想、意义来概括。

三、理清叙事的顺序

1、顺叙:按照事情的先后顺序来叙述;

2、倒叙:把事情的结局先写出来,然后再写事情的发生经过;

3、插叙:在叙述某一事件的过程中,要对所叙述的事情进行必要的交代而插入的叙事

四、抓住叙事的重点部分,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叙述文章,一般有详有略,凡是能反应文章中心思想的地方,作者都要选取典型的事例进行详细。

三、写景的文章

写景,也就是描写景物,通过作者有条理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一幅优美的风景画。阅读此类文章要注意:

1、了解写景文章的类别 一般有以下三类:

一类是游记,写的是在游览过程中所见的景物,如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

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一类是描写生活中所见到的自然景象,如课文《火烧云》、《第一场雪》;

一类是写人们生活处所周围的景,如课文《梅雨潭》、《鸟的天堂》。我们如果了解了写景文章的类别,阅读中就可以根据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2、明确写景的描写顺序

写景必须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来写,因此明确了作者的描写顺序对理解全文内容有相当大的帮助。写景文章一般有这样的几种顺序:

1、按空间顺序写。如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从四周到中间或从中间到四周等。

2、按观察的先后顺序写。这类文章一般是以参观游览的进行顺序落笔写景,条理清楚。如参观的顺序、游览的顺序。

3、按时间推移的顺序写。随着时间的变化,描写的景物也发生了变化。如春、夏、秋、冬、早、中、晚,时间变化,景物也随之变化。

4、按景物的不同类型来写。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三自然段,就分别写了小兴安岭夏天里树木、雾、阳光、草地等景物,层次分明。

3、理解写景文的层次

写景文章在结构上一般有这样两种:

一是总分结构。这种结构的表现形式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再总。课文《桂林山水》就是先总的赞美桂林山水,再用两个自然段写桂林的山和水,最后又总起来说桂林山水。

二是移位换景的结构,就是按照观察点的转移来采写。观察点的移动,必然引起景物的相应变化,或者是随着游览顺序安排层次,这时,文章中一般都有“提示语”,告诉你作者走动了,笔下的景物变了,或者观察点移动了,把景物的不同方面并列铺开来写。

4、体会写景文的思想感情

无论是哪类写景的文章,都不是单纯的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借助景物的描写,通过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或对大自然的赞美,或对生活的热爱,或对祖国秀丽山川的赞叹,感染读者,文章字里行间所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借景抒情,景中寓情,“一切景语皆情语”...5、体会文章的修辞手法(1)对比法:把两个相同或相反的景物,或一景一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列写,形成反差,目的是突出所要描写的景色。

(2)拟人法:为了达到更好的表现效果,作者把所要描述的景物直接当做人来描述,赋予其行为、动作、语言来反应景物变化过程。

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修辞手法极其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 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表现手法(写作方法)极其作用:

象征、对比、烘托、反衬、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比较、以小见大、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标点符号的作用:

引号的五种用法:①表引用 ②表讽刺或否定 ③表特定称谓 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⑤特殊含义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 ②表插说 ③表声音中断、延续 ④表话题转换 ⑤表意思递进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 ②表语言断续 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 ④表心情矛盾 ⑤表思维跳跃 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破折号

1.用以表示对上文的解释说明或补充。例如:“亚洲大陆有世界上最高的山系──喜马拉雅山,有目前地球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

2.表示话题的转变。例如:“我在珠海的公司干得挺顺心。老板对我不错,工资也挺高,每月三千多呢!──我能抽支烟吗?”

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表示话语的中断。例如:“‘班长他牺──’小马话没说完就大哭起来。”“他很大了,──(顿)并且他以为他母亲早就死了的。”

4.表示声音的延长。例如:“‘顺──山──倒──’林子里传出我们伐木连小伙子的喊声。”

5.表示引出下文。

6.表示总结上文。

7.表示插说。

8.分行列举,每个分列项前用破折号。例如: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之一。当前迫切需要确立的主要原则是:

──民主集中制法制化原则;

──党的领导法制化原则;

──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原则; ──政企职责分开的原则。9.用在副标题的前面。例如:

语言与哲学

──当代英美与德法哲学传统比较研究 10.用于引文后标明作者。例如: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二)引号

一、表示引用的部分。文章中的人物对话或者是直接引用别人的话(或文章)用引号,为的是把他们和作者自己的话区别开来。如:

“要记住革命!”——我想起他牺牲前说的话。对,要记住革命!(《草地夜行》)

二、表示特定的称谓和需要着重指出的部分。文章中的某些词语具有特殊意义时,多用引号标明。如:我们的“大蜻蜓”已经稳稳当当地飞上了天空。(《放风筝》)

三、表示讽刺或否定的意思。如: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革命烈士诗二首》)(三)省略号

省略号(„„),又称删节号,用于省略原文的符号。“引文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

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举例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 “说话断断续续,可以用省略号标示。”

“用在表示节省原文或语句未完、意思未禁等。” 省略号

省略号是表明文句中省略内容的标号。

省略号的主要用法是表示省略。省略的内容主要有四:一是引文;二是重复性词语;三是类似语句;四是列举。

除省略外,省略号还有以下几种用法:

1、表示沉默:

例:何为:梅伯母的身体已经经不起路上的颠簸了!欧阳平:„„

2、表语言中断:

例:穿长袍的问:“这位是„„”“我的兄弟。”戴礼帽的回答。

破折号也可表语言中断,但两者有不同:破折号表语言戛然而止,省略号表余音未尽。

3、表语言断断续续。

例:上级„„派我„„到这儿„„工作,我没„„有„„完成„„上级„„交给我的„„任务。

4、表含糊其辞,欲言又止 例:我即刻胆怯了起来,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5、表明语意未尽。

例:“可恶!然而„„。”四叔说。使用省略号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不可滥用省略号。一是省略号后语境不明的不能用省略号,而是没有上述特殊语意不能用省略号。

(2)、用了“等”、“等等”就不能再用省略号。(省略号和“等”、“等等”有不同,省略号表示的可以是各种需要省略的,而后者只能是类似的词语

或意思。)

找中心句:

总起句与中心句的区别:

1、两者位置不同,总起句在文章的开头;中心句可在开头,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也可在文中;

2、两者的作用不同,总起句是对文章或段落内容的概括;中心句是对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概括。

1、从题目去找: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2、从总起句去找:文章开头的总起句,一般都揭示了全文内容

3、从结尾上去找:有些文章的结尾,往往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4、从反复句上去找:

5、从议论性、哲理性的句子上找:

6、从过渡句上去找;

怎样归纳段意

1、摘句法。摘句法,就是摘取最能概括段的主要内容的句子作段意。一般地说,中心句、重点句和过渡句能够概括主要内容,就摘取这样的句子做段意。用摘句法概括段意要注意两点:一是要看看所摘的句子能不能准确、精练地概括段意。二是如果所摘的句子较长,可以进行适当的删减,但不能改变原意。

2、段落归并法。有的意义段是由几个自然段组成的。概括段意时要归纳出每个自然段的段意,然后再归并出意义段的段意。运用归并法概括段意时,一定要抓住段的主要内容,不要面面俱到。用归并法概括段意要注意两点:一是归并各自然段段意要语句通顺、明了。二是可以对原自然段段意的语句进行删减增补。力求做到语句连贯、衔接自然。

3、取主舍次法。

一段里有几层意思,往往有主有次,抓住主要的,舍去次要的,就可以得出段意。

4、借助法。

就是借助段的结构特点进行归纳。如总分段,可借助总述部分;因果段,可借助结果部分;递进段,可借助后一层的意思,但要注意在同一篇文章里归纳段意的方法要统一,不能几种方法同时使用。归纳中心思想

1.审题概括法。

有些记叙文的题目,标题就十分明确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伟大的友谊》标题点明了中心。我们可以考虑用扩句的方法,在题目的基础上,加上适当的词语,扩展成意思完整的句子,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当然,用这种方法概括中心思想,还要先认真阅读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再仔细考虑题目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2.摘句法。在阅读和分析文章时,找出文章中心句,对概括中心有很大的帮助。有的文章在开头和结尾点明中心思想。有的中心句在文章的中间,有的中心句在文章中反复出现

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几次。从表达方法上看,记叙文的中心句又往往在文章的抒情或议论部分。当然,找到了中心句后,我们还必须仔细分析。它是否完整地概括了中心思想。一般情况下,我们还需要对中心句进行适当地加工、修改,才能准确、完整地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3.主要内容概括法。

有的文章中心思想往往不是一目了然的。一般记事的记叙文,是在叙述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反映文章的中心思想的。写人的记叙文是通过主要人物在事件发展过程中的言行来反映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在阅读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再进一步推敲,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小学写作素材:名人读书故事 篇6

一九三一年的一天,法国巴黎音乐学院正在举行入学考试。

坐在主考席上的几位教授,被一个中国肯年的考卷深深吸引了:无论是和声、赋格还是作品分析,成绩都属优秀。而且,作曲成绩也是所有考生中最理想的一个。经过一番品评,主考教授当即宣布,正式录取这位中国考生进巴黎音乐学院作曲班。并且说,由于他考试成绩优异,校方决定给他颁发荣誉奖。按照学校的惯例,受奖者有权选择奖品,就看他最需要什么?

这位考生名叫冼星海,他一直神情紧张地站在主考席前,当听到他被录取的消息后,才如梦初醒。又听说让他自由选择奖品,一时竟不知所措起来,踌躇了半晌,才羞涩而惭愧地说:“我需要饭票。”

是啊,此时此刻,对于冼星海来说,饭票是他最需要的……

一九O五年六月十三日深夜,星海诞生在广东省番禺县珠江边的一条小船上。脸色苍白的母亲取出一件破衣,用颤抖的手将他裹起来。他的父亲因终年在海上捕鱼,积劳成疾,早在半年之前就去世了。小星海靠母亲给人家做苦工拉扯着长大。为求生计,他们母子曾漂泊到新加坡。

一九一八年秋,星海被人推若进了广州岭南大学的华侨学生特别班。一边学习,一边当校役,负责上下课摇铃、擦黑板等工作,以维持读书和日常生活。在这期间,星海利用业余时间自学音乐。他不分寒暑,坚持不懈地弹奏钢琴,练习提琴和其它乐器,阅读了大量的音乐理论书籍。由于他刻苦钻研,虚心求教,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初步显示出了音乐才能,被师生们誉为“南国箫手”。

星海并不满足于己有的成绩。他迫切要求提高音乐理论和演奏技巧,后又到北京和上海半工半读学习音乐。可是在旧中国(编辑注:在伟大的新中国情况更加严重),一个穷苦孩子要学音乐,真比登天还难,他的幻想被现实击玻了。但他并不甘沉沦,他立志要做一个音乐家,用音乐艺术为祖国服务。一九二九年,当他二十五岁的时侯,为了求得深造,他不顾一切艰难险阻,毅然离开祖国,远涉重洋,到法国巴黎去学音乐。

美丽的巴黎,是《国际歌》的故乡,这里的巴黎音乐学院,是世界许多着名音乐家的摇篮,为各国有志于音乐的青年所向往。可是,巴黎,这世界音乐的首府,并没有张开双臂来欢迎冼星海。

冼星海踏上巴黎街头时,口袋里只剩下了五十个法郎,而在那样挥金如土的城市,就连最简朴的一顿饭,也得花十二个法郎呀里冼星海流落在凄风苦雨的巴黎街头,几经周折才在一家小饭馆找到工作。每天天不亮,他就得把牛奶、士豆和牛肉运回来,接着便擦刷店堂地板,然后又忙着挑菜,等侯开门营业。开店之后就更忙了,跑来跑去,紧张地为顾客报菜送菜。他任劳任怨地廉价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终于领到了六百法郎的月薪,他立即给在祖国的母亲寄了一半,用另一半买了一把小提琴。从此,每天深夜,冼星海送走了最后一批顾客,就赶紧收拾好锅盆碗盏,把厨房打扫干净。然后便如饥似渴地开始练习小提琴。拉到实在拉不动了,就在厨房里用桌凳临时搭个床浦睡一会儿。早晨天亮前,再在厨房里拉一阵琴,然后开始干活。中午饭店休息,他又抓紧时间读音乐理论书籍。甚至在报菜送菜时稍有空隙,他也要从碗柜里取出小提琴,争分夺秒地拉上一首练习曲,听到电铃一响,他立即收起琴,快步前去给顾客端送饭菜。

冼星海如痴如迷的练琴,引起饭店老板不满意,有些同事也产生了误解,常常投以冷眼或挖苦嘲讽。每当星海想练琴的时候,有的人就指手画脚地故意找些事让他做,或者说:“快把这一堆碗盆洗出来。”或者说:“再把厨房打扫一遍”不能练琴,这使得冼星海十分痛苦。

后来,冼星海在一位同乡的帮助下,总算找到了一间住房,这是一撞七层高楼顶上的一间小阁楼。房间只有一人来高,仅能放下一张单人床和一张小方桌,房顶有个透气的叫做“牛眼”的天窗。每天凌晨,冼星海就起床,打开天窗,站在桌子上,将身子探出窗外,向着广阔的巴黎上空,尽情地练习小提琴。拉过琴再赶到饭店上班,一直干到深夜再回来,每天十七、八个小时的劳累,使得他情疲力竭,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有一天,冼星海照常不停地收拾菜盘,为顾客勾划菜单,然后又捧着一大叠碗盆赶回厨房抢时间洗刷。刚开始洗,上菜的铃又响了,他扔下手中的活,赶忙端上菜盘去送菜,刚迈几步,忽然觉得头晕目眩,眼前一黑,“哗啦”一声,连人带菜一起摔在楼梯口。

老板暴跳如雷,将冼星海臭骂一顿之后,就把他开除了。冼星海从碗柜里拿出提琴,愤然离开了饭店,他又失业了。

夜巴黎的街道,灯红酒绿。饥肠辘辘的星海在茫然地徘徊着,最后,他象是下了大决心似的,挟着小提琴,鼓足勇气向一家大餐馆走去。

馆子里除了法国男女顾客外,靠墉一角还坐着两个穿着特别时髦的中国官费留学生。他们正在喝着高级香槟酒,谈论着好莱坞女明星的容貌和巴黎的桃色新闻。

冼星海走进餐厅,神情尴尬地开始了第一次拉琴卖艺。他拉了一曲圣·桑的《天鹅》,又拉了一曲比才的《哈巴涅拉》舞曲,人们不理会他。他硬着头皮,拿着盘子走过两个中国官费生面前,这两个官费生拉住他,非要他拉当时巴黎流行的黄色歌曲,他坚决不拉,两个官费生不但不给钱,反把他谩骂、侮辱了一顿……

饥饿、羞辱天天折磨着星海,但他要用自己的音乐去唤醒沉睡的中华民族的崇高理想矢志不移。一天夜甩,寒风呼号,星海没有棉破,和衣躺在床上,冻得直哆嗦,实在没法睡一F去,只得爬起来点着煤油灯写作。忽然,风猛烈地从窗户吹进来,灯灭了,点着又灭了,一连点了好儿次。寒风猛烈地嘶吼着,星海的心也跟着激烈地颤抖起来,他不禁挥笔疾书,借着风声的呼号,倾诉痛苦的人生和对多难祖国的深切思念。

一首非凡的乐曲《风》诞生了,并幸运地得到了音乐大师奥别多菲尔的肯定。由于奥别多菲尔的推荐,《风》在巴黎音乐学院新作品演奏会上演出,立即轰动了巴黎。巴黎音乐学院的杜卡斯等着名音乐家,都深深为星海的苦学情神所感动,他们欢迎星海报考巴黎音乐学院。

洗星海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巴黎音乐学院,院长亲自奖给了他一扎饭票,院方还破例地免费供应他的膳食。但那昂贵的学费书费仍然压得星海喘不过气来,他一面象‘饿汉”一样地拼命吞食学校的每一堂课,一面还得在晚间出去做工,挣几个法郎交学费和房租。

一九三五年春,冼星海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巴黎音乐学院,学校再次给他颁发奖品。他毅然放弃了留在巴黎工作的机会,回到祖国,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成为我国杰出的人民音乐家。他创作了《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不朽的乐曲,是中国新音乐的一位奠基伟人。

名人读书故事:不读书不能生活

一九八六年,孙中山先生颠沛流离地到了英国伦敦。

这个消息立刻引起了一些华侨和中国留学生的注意。这些人有的怀着崇敬心情,有的抱着好奇心理,都想见到孙中山这位赫赫有名的革命领袖人物。其中有些迂腐的人推测,孙中山肯定是一个大字不识的“绿林豪杰”。

待到与中山先生见面后,才知道他原来是一位博学多识、勤勉出奇的伟人。

当时,中山先生经过旅途的辗转周折,所带的费用已分文不剩了,眼看着连一口面包都吃不上。于是,一些热心的留学生便慷慨解囊,你凑一点,我凑一点,凑了三四十个英镑送给中山先生,以暂时维持他的基本生活。不料三天之后,大伙儿再去看望他时,却见他已将这些钱买了一大堆新书。一见面,中山先生便津津有味地指着书告诉众人说,这是什么书,那是什么书,这本书怎么怎么好,那本书又如何如何重要。众人见此情景,一个个不禁目瞪口呆,有的为中山先生的好学精神所惊骇,也有的抱怨他不该将吃面包的钱拿来买了书。

这些人哪里知道在中山先生看来,书比面包更重要得多。他曾经说过:“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够生活。”

的确,在中山先生的一生中,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休假,每夭除了饮食做事以外,总是手不释卷。他每次外出旅行,什么行李都可以不带,却总要带上几本最新出版的书籍。即使是在火线上督战,他也要带许多书籍杂志放在指挥所里多军事上的工作一停止,便把书本拿在手上,从容不迫,一字一句地读起来。

他曾经对一位朋友说:“我几十年来,因为革命,居无定所,每年所买的书籍,读完了之后,便送给朋友去了。至于读过了的书籍之种类和数目,记不清楚。大概在我革命的时候,每年所花的书籍费,至少有四五千元;若是在革命很忙的时侯,所花的书籍费便不太多,大概只有二三千元。”

名人读书故事:徐特立:太老师和小先生

一九一九年下半年的一天,又一批中国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踏上了法国的土地。在这批学生中有两个格外引入注目,一个胡子老长,看上去足有四十出头,而另一个则乳毛未脱,顶多也不过十二、三岁。小的叫老的“太老师”,老的却称小的为“小先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那位年长的就是徐特立同志,年幼的名叫熊信吾,是徐老的学生的儿子。现在这一老一少竞成了同学。

当毛泽东等同志发起组织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时,徐老是一个有二十多年教龄,并在湖南教育界享有声望的老先生了,但他毅然决定参加留法,当一名老学生。许多亲戚朋友都纷纷前来劝阻:“你这么大的年纪了,何苦还要跑到外国去当学徒呢?”

徐老答道:“你们都说年纪大的人不用再求学,这不对。要懂得,年纪大的人大多数在社会上有些权柄,倘若全不求学,不增进新的学识,那么,社会上就会受害非浅。”

亲友们感到奇怪了:“你现在不是已经很有学问了吗?”

徐老谦和地一笑,然后说道:“我现在有的学识,还大大不够用。今年我四十三岁,不觉就到四十四、四十五,一混六十岁就到了。至续了六十岁,还同四十三岁时一样的学识,这十七年的时间,不是白过了吗?到了六十岁再懊悔,那就迟了。”

徐老登上了赴法的征程,途中,他抓紧学法文,积极为勤工俭学做好准备。十三岁的熊信吾学过一年法语,徐老就请小熊当“小先生”。

到法国以后,徐老在圣侠门钢厂一边做工,一边学法语。他年岁大,记忆力差,同伴们都担心他不易学好。可徐老自己却满有信心,总是乐呵呵地说:“我今年四十兰岁,一天学一个字,一年学三百六十五个字,七年可学两千五百多个字,到了五十岁时,岂不就是一个通法文的人了吗?假若一天学两个字,到了四十六岁半,就可以通一国文字。我尽管笨,断没有一天一两个字也学不会的。”

徐老学习外文比其他人要困难得多,因为他缺了两颗门牙,发音特别吃力。他就问老师,问同学,反复苦练,还经常向法国的小朋友请教:“小朋友,我读一个音给你听听,如果读得不对,请你来纠正,好吗?”他一遍又一遍地念呀念呀,直念到法国小朋友点头表示满意为止。

徐老刻苦顽强的学习精神,博得了法国教师的好评:“我教了二、三十年的书,还没有见过这样发愤学习的学生。”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策略分析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问题,策略

一、引言

在现实社会里, 组织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是现代人们必须具备的素养。小学语文是学生与人交际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提升的启蒙阶段。在小学阶段, 学生的组织语言进行写作的水平提升需要有系统化的、多元化的教学实现。一般在三至六年之间, 小学生的汉字量有了一定的储备, 这时候真是开展写作能力培养的关键黄金期。教师在进行小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时候, 不仅需要教会学生组织语言写作的技巧, 同时还需要教会学生进行写作的一种习惯, 让小学生喜欢上语文写作训练, 对其产生兴趣[1], 这样才能使得学生更好地融入语文写作的氛围之中。同时还有真情流露是写作的必备条件, 让学生养成一种真实感觉的流露。这些小学语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在实际的教学执行贯彻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教师重视技巧讲解, 忽视真情流露

语文写作能力的高低关键不在于文章中使用了多少比喻句, 也不在于文章使用多少华美的辞藻, 语文写作的关键在于文章是否流露出作者的真情实感。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 教师简单地认为学生在写作学习的初级阶段需要重点突出写作技巧等方面的讲解, 对文章的真情流露的要求不是很高, 这恰恰是我们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误区之一[2]。在写作培养的初级阶段, 需要关注写作技巧的练习, 但是真情流露的写作要求也是现代文章的基本要求, 没有真实情感的文章是没有生命力的, 人们阅读的欲望不是很强。

( 二) 写作评价缺少鼓励, 学生写作信心不足

严师出高徒, 很多教师都坚守这样一个信条。在批改学生作文的时候, 在批语中更多的是一些问题的指出, 对学生的一些优点没有及时鼓励, 学生在批语中只能发现写作的问题, 没有认识到自己写作的优势和能力, 这种批语虽然可以及时给学生纠正写作过程中经常发生的错误, 但是这种缺少鼓励的批语也大大打击了学生写作的自信心, 长期面对这种习作批语, 学生写作的自信心不足, 对写作就逐渐失去信心。

三、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策略

( 一) 生活化眼光看待语文写作

语文习作练习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训练过程, 需要有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散文描述的情景构建, 学生构建出描写的场景之后, 学生才能更好地融入语文的习作之中, 更多的学生参与作文写作练习的积极性才能有效激发, 实现学习效率的提升。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秀的文章, 都是我们写作的标杆, 让学生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意境和思想。文章作品都是来自生活, 是作者通过多年的文学积淀, 将自己生活、工作学习中的情景用文字表现出来。没有生活的文章, 是没有生命力的, 只是一些没有意义的、华丽辞藻的堆砌, 这样的文章没有学习的意义。由此可见, 一篇优秀的文章可以是来源生活、来源当时的社会, 因此, 教师在教学相关的文章时, 需要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3], 集中整合的文章所描述的东西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 这些学习散文的方式可以实现学生对相关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具体。

( 二) 多读一些文学作品, 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语文写作的教学需要多读一些文学作品, 这样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有更多的认知空间, 阅读是一种可以迅速体验文章意境的方法和手段。每一次阅读, 学生对文章的意境理解将有不同的层次, 通过多次的阅读, 学生可以更加全面、系统的认识文章的意境, 对学生掌握文章写作的技巧和一般规律, 同时文学作品的阅读可以提升其人文素养。其中教材就是一个优秀文章比较集中的书籍, 例如, 在人教版六年级上第五组教材中主要集中了鲁迅的几篇文章, 在这些文章的阅读之前, 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鲁迅这一人物的基本情况, 这几篇文章写作的历史背景, 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总结一下鲁迅文章的写作特点, 情感抒发等。然后, 学生对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回答之后,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阅读, 这样可以尽可能的实现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阅读的教学活动之中, 更好的提升学生对文章写作技巧和一般规律的有效认识。

( 三) 评价方式优化, 学生写作习惯的养成

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需要全面的、客观的、系统的开展相关评价。过程评价方式是更加具有现代化的的评价方式, 可以实现语文写作练习的有效评价, 对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独立思考, 创新观点等方面可以进行准确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表现量化为相关的考核指标, 例如学生对写作的学习态度, 写作练习参与的积极性, 实践过程中的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等元素都可以进一步融入教学之中, 从评价方式上倒逼学生参与写作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小学生的写作处在初级阶段, 需要多鼓励, 教师需要善于发现小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和优点, 在作文的批语中, 教师需要多使用一些鼓励的话语, 进一步构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教师在进行写作练习的教学中, 不仅需要树立学生写作的自信心, 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构建他们参与习作的积极性, 使用一些生活化的话题作为写作的主题, 不断培养学生写作习惯的养成。

四、结语

小学阶段是语文写作水平提升的启蒙阶段。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新教师的写作教学理念, 不断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优化评价方式, 实现学生写作习惯的养成, 从而建新型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

参考文献

[1]李诗群.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现状研究及策略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 2009.

[2]廖海蓝.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学生写作素材的挖掘 篇8

老生常谈的写作素材积累的问题。笔者就三十余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尝试。

一、学好语文,积累素材。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是经过专家的精选精编,文质兼美,典范性强,是我们用以指导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载体,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达思想的方法。如教朱自清《背影》,让学生震撼,就是通过人物外貌、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的特征来写,表现刻画人物,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及内心世界等。课本里词汇最为丰富,而学生作文语句淡而无味,最缺乏的就是词汇,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课本丰富学生的词汇。

作为中学生学写议论文,学语文读课本,不仅仅是通过课文感悟素材的获得,而且要为寻求有表现力的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以便作为最有表现力的论据。如《论骨气》的三个事例,最能说明自古至今中国人最有骨气。文天祥以死明志,闻一多拍案而起,古人不受“嗟来之食”,都是写议论文的好素材。总之,要从课文中学习作者观察方法、表现方式、积累词汇、积累素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课外阅读,扩充素材。

单从课本里学到知识,积累素材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引导学生除了认真学习课文外,还要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书是前人经验、智慧的结晶。在不同的作者笔下,同一事物是千差万别、绚丽多彩的。每个作者都有自己观察世界的方法、自己的风格和语言。那些动人的画面,精彩的描绘、形象的比喻等优美词句、语段、表达方法都是写作的精华。我们要引导学生将外物转化为内物,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会使文章增色生辉。

近年来,笔者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名著导读方面的综合性学习,以学校开展读书节为契机,以学校推进书香校园建设为载体,积极鼓动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笔者还将中考满分作文中的精妙开头与结尾打印给学生,将自己的“下水文”张贴在黑板旁以飨读者。还利用早自习让学生专门读学生自己的“妙文”。除此,笔者还将“知音精品屋”里的选文与《故事会》中的“三分钟典藏故事”有选择性地推介给大家。这样,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作文素材。

三、观察生活,捕捉素材。

要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必须借助对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我们要引导学生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景、物,用耳朵听取大众语言,听取生活中种种声响,用心去感受生活脉搏,训练学生通过多种感觉认识世界,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充实,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这从根本上说,就是让学生捕捉素材,开发学生写作的源泉。同时,培养学生做日记、周记的习惯,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一一记下来,作为鲜活的写作素材。

为了观察生活,从而捕捉素材,笔者每年至少要求学生“踏一次青”,郊游一次秋,欣赏美丽的大自然,感受时下乡村的巨大变化。每周双休日,鼓励学生在做好家务和家庭作业的前提下,多看电视,捕捉新闻中的亮点,关注社会动态。每年漫长的暑假,建议有条件的学生走向外地探望父母,去观察都市生活,感悟民工丰采。每年的短暂寒假,更是捕捉素材的最佳时机,家长难得回家过春节,外面的精彩世界从他们的口中身上折射出来,一种新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综上所述,教师的作文教学,不光要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摄取写作材料,在名人名篇中吸收营养,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作文表达能力,让丰富的生活在学生的作文里激情燃烧,流光溢彩。

上一篇:仓库物资管理制度下一篇:银行会计主管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