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融入美感教育的意义论文

2024-08-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数学教学中融入美感教育的意义论文(精选11篇)

数学教学中融入美感教育的意义论文 篇1

[摘要]:要充分意识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不仅仅是锻炼学生的数学理论知识的过程,更需要让小学生在感悟小学数学知识中蕴涵的美育元素之所在,并在美育维度下充分地发掘出小学数学教学的内涵,有效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与此同时,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注意结合小学数学教材中所包含的美育知识,从美育维度总结出如何通过对于小学数学课程的优化设计,寻找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心所在,在陶冶小学生身心的同时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美育维度;小学数学教学;教学探析

一、将美感教育融入数学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充分重视到从美感教育的角度下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重要意义,这就导致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脱离了小学生的实际学习过程。加之数学知识在表面上呈现出的是枯燥乏味的表象,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就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与此同时,在进行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重视对于数学知识理论的教学,便会很容易导致小学生难以发现小学数学中的美感,进而导致小学生对小学数学知识学习产生厌倦感。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进行美育维度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可以将小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美学元素和小学数学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将本来抽象枯燥的知识赋予更多的知识美,让小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过程带给他们的快乐。从这样的情况可以看出,进行美育维度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美育维度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类型探析

1.发掘出小学数学教学的知识美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小学数学具有着规律性强的知识美。但是,截至目前为止,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还没有形成对于数学知识美的研究,对于小学数学知识中所具有的美感也没有形成足够的认知,这就导致小学数学教学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效果。与此同时,对小学数学知识内在原理探析的研究也没有形成足够的教学认知。由此可得出,目前的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知识之美的探索研究还需要提升。

2.发掘出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美

截至目前为止,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内容主要是数学知识点记忆和数学习题解题方法的分析,并没有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之美进行发掘。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数学教学内容的单调会导致小学生的学习方式缺少主动性,只是机械地学习,而没有真正理解知识,这也会产生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不够高的问题。针对这样的情况,要重视并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数学的内容美是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的助力,小学数学作为数学教学的基础教学部分,承载着系统性的数学知识。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掘隐藏在小学数学知识背后的数学文化,发现小学数学的内容美,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

3.发掘出小学数学教学的规律美

作为自然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数学学科对于学生的应用能力的重视程度逐步提升,这也就提出了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规律之美的追求。但是,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存在着对于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进行强行灌输的情况。与此同时,教师进行教学方法优化设计的的时候,也忽略了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规律之美的研究,这就使得所制定出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实际的教学需要,导致教学效率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规律之美的总结研究,发现数学基本方法的应用特征,展现出小学数学教学的规律之美。

三、美育维度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美发掘不足

数学知识体系具有很强的串联性和系统性(这是一个从小学到大学的连续性过程,数学知识体系的形成也是一个逐步的发展过程),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充分把握住这一特点,就可发掘出小学数学的内容。但是,在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对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进行串联分析研究,对小学数学内容的探索度也明显不足。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内容也就难以展示出自身的内容之美,进而导致小学数学课堂学习过程成为机械的学习过程,学生也就难以真正地理解知识的精髓。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知识美发掘不足

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理论考试仍然占据了重头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对小学数学知识美的发掘,通过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美感,加强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兴趣。但是,在多数的教学中,往往存在着对于小学数学的知识美发掘不足的情况。因此,教师在未来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美”的追求,提高教学效率。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规律美发掘不足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没有形成对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明确目的,这就导致小学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规律之美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掘。与此同时,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育的过程中,由于小学生难以通过对知识的把握,形成对数学规律美感的认知,导致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一团乱麻”,学生数学课堂学习兴趣也难以得到有效保证。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规律美发掘不足的情况严重地制约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作用的发挥,是未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四、美育维度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1.发掘出知识美

为了有效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实现美育策略研究之前,要结合教学过程的各项具体要求,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知识美的深刻研读,来制定出合适的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率,充分地发挥出小学数学美育教学的作用。

2.勾勒出内容美

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以及小学数学内容的实际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美的展示。第一,要保证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运行过程贴合小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第二,要保证教学过程可以充分地展示出数学知识蕴含的内容之美。例如,在进行小学数学习题解析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系统学习。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足够的理解,并让学生充分地了解到数学知识的内在美,进而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的提升。

3.引导出规律美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数学的实际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方式的改革,引导出小学数学教学的规律美。综上所述,通过将美感教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合理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中蕴含的美感分析,对小学数学教学效率提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过程中,要从美育维度出发,合理规划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平.关于小学数学教育专业课程的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06).

[2]俞航.让学生面对生活中的“原始问题”[J].黑龙江教育(小学版),,(15).

[3]佟娟,王琦.“整理和复习(二)”教学设计与评析[J].黑龙江教育(小学版),2004,(36).

[4]陈好兰.合作学习与促进学生发展[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3,(02):38-39.

[5]陈敬秋.走进数学新课程[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4,(01):45-47.

数学教学中融入美感教育的意义论文 篇2

一、新时期民间美术教育现状

目前, 我国美术教育的摆放地位仍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美术教育被当做是一个“副科”, 可有可无, 但是有些时候美术教育又被追捧为提高升学率的“特色”, 令美术教育处于一种较为尴尬的位置。这就直观体现了我国美术教育的限制。与城市教育相比, 农村的美术教育更显薄弱。初中阶段的美术教育, 更加注重的是对美术相关知识进行程序化的讲解, 进而导致学生只会单纯临摹的现象。让学生参与不同类型的比赛, 成为了衡量美术教育的标准。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 目前我国的美术教材普遍缺乏的是民族特色与地域的特色。在高中阶段进行的美术教育以特长的形式为主, 通常都是为考入大学做铺垫, 教学模式普遍都是“学前班”。

我国高师的美术教育以“求新求异”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创新的精神。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削减了对民间美术知识的教授, 他们普遍比较担心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担心学生在审美方面会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 进而影响创作。倡导学习民间美术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全面掌握不同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美术知识与文化, 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 促进其在中国元素方面的设计能力。

二、美术教育与传统民间艺术的相互作用

1. 美术课堂教学有助于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

美术课堂教学将学生作为主体, 将知识寓于丰富的技能之中, 在互动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进而使美术学科成为一门有趣、生动的科目。学生通过学习技能、欣赏交流等方式进行学习, 特别是现在“人文性”融入到教学的时代, 师生的交流不再局限于“你教我学”, 更重要的是人文价值, 也就是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好。美术课要想上好, 不单单取决于美术老师,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要上升到一定地位。美术课堂中民间美术的课程因为条件限制, 现多处于停滞阶段, 但是它自身却有着非常有利的条件, 民间美术多以劳动人民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物为题材, 所以带有良好的、“先天的”:直观性、视觉冲击性、情感表达性。

民间艺术能够完整存留, 需要做到两点:第一是重建历史, 恢复它曾经兴盛的模样。第二点是通过历史博物馆等进行历史遗物的收集整理。当然, 这些都是无奈之举, 我们通过这些方式仅仅是让民间艺术保存下来而无法使其传承下去。所以, 传承是让民间艺术真正发挥它存在的意义最正确的方式, 传统美术以一种朝气蓬勃的姿态传递下去。因此, 美术教育是传统美术发展的关键因素。青少年作为文化传承的关键力量, 应该在学习和思想上提高, 培养自身对民间艺术的兴趣, 为保护和拯救民间艺术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 传统民间艺术可以使美术教学更加多元化

在美术教材中, 民间美术是最直观易懂、丰富生动的表达方式。小学生追求个性, 它独特的装饰味、情趣都符合小学生的心理诉求和欣赏角度, 更与他们从单纯到复杂的心理过渡过程相符。越早接触我国的民族民间的优秀美术作品, 越有益于小学生对美术的基本知识和美术技能的掌握, 同时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对美术的鉴赏能力, 在不断了解民间美术的过程中, 有助于民间美术的弘扬和传承, 使中华文化百花园更具有活力, 让他们认识到我们国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提高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使他们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族, 增强民族感情, 以及作为一个中国人深深的民族自豪感。能在提高审美的同时还能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另外, 美术本身的特殊性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影响, 思维得到发散, 学会多角度分析和看待事物, 从而多元化对待美术教学。

3. 在美术课堂上渗透民间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民间美术欣赏群体

在美术教育中, 民间美术的特色和异彩纷呈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中国民间艺术的精神和内涵, 对于促进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有积极作用。对于学生来说, 经历是非常重要的, 即时今后不能从事与美术相关的工作, 但是因为对于中国的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并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就会或多或少对其进行关注。一个人如果对于民间美术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在今后就有可能帮助找到民间美术的传人, 促进民间美术的发展。在基础教育中对民间美术进行传播与传承, 有助于对民间美术资源得加以保护, 能够使更多家庭对民间美术的精神、价值有所认识与了解, 从而促进民间美术的发展。

三、民间美术在基础教育中的传承意义

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进化导致很多人的想象力逐步下降, 学生在美术方面的创作灵感也越来越贫乏。因为民间美术具有单纯和不受思想限制的特点, 因此在基础教育中引入民间美术符合目前学生的欣赏特征。民间美术能够直观反映出现实生活, 且具有通俗易懂、较强的可操作性等特点,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对于促进学生想象力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 民间美术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 深受人们的喜爱。它产生于地域比较广阔的农村地区, 切实反映了劳动人民勤劳朴实的生活, 具有较强的表现力, 与喧闹的城市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民间美术的最显著特点就是直观易懂, 具有丰富的内容, 容易理解与接受, 是美术教育中较为朴素的一种教材。它与文人画不同, 没有高深的理论, 相对来说比较随意, 没有受到条条框框的束缚。民间美术体现了最早时期人们的审美与想象力, 符合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审美。同时, 民间美术是一种民间产物, 集中体现了人们质朴的生活, 新时期民间美术在基础教育中进行传播能够有效加强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认知, 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结语

民间美术作为侧面历史, 对社会起着一定的还原作用。在这个叫响“保护民间美术”口号的阶段, 时代赋予其良好的发展机遇。在我看来现如今最大的传承系统莫过于教育, 尤其在强调人文性, 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 如果民间美术能够更好地运用基础教育这艘“快艇”, 民间美术的发展与传承必将指日可待。基础教育中具体美术课程结构设置, 应依据一个国家的社会、民族、文化与教育的历史传统进行选择。

参考文献

[1]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2.

[2]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2011.

[3]吴筱荣.关注民间美术教育及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 2008, 08:107-108.

[4]刘忠红.少儿美术教育应重视民间美术审美意识的承传[J].美术, 2012, 06:60.

数学教学中融入美感教育的意义论文 篇3

关键词:初中美术 民间艺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族文化

民间美术是普通劳动群众在漫长的历史过程和日常的民俗生活中创造、应用并与生活相融的美术形式,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像人类的“基因”一样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文明史,包括民间美术在内的民间艺术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美术教育在初中教育中得到了教师、家长和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把散落在民间中带有乡土气息的民间美术带进课堂,是宣传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媒介,是拓宽学生的美术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美术实践和欣赏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拟结合多年从事初中美术教育时思考的结果,就民间美术进入初中课堂的重要性、功能定位和主要路径作一些梳理和分析,提出一些观点,供同行们参考。

一、民间美术需要通过融入初中教育而得以传承弘扬

民间美术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现形式有绘画、雕塑、服饰、建筑、手工艺品,甚至是一些风俗、器具、生活方式也可以成为其表现载体,堪称民族文化的艺术宝库。经过五千年发展,流传下来并比较得到大家认可的中国民间美术包括:年画、剪纸、蜡染、扎染、彩印花布、刺绣、织锦、风筝、泥塑、彩灯、土陶、花瓷、香包、布老虎、面具、玩具、竹编、草编等。传承这些民间美术,就是要通过各种方式让一代一代的中国人了解我国民间美术的成就与特点,从中感知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才智,感知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增强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为民间美术的发扬光大奠定最根本的群众基础。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留给人们通过师徒相传、口口相传、家里祖传等方式来继承传统文化的机会越来越少,如何传承并弘扬这些宝贵的民间美术,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必须要认真应对的现实问题。

初中教育不同于以灌输知识为主的小学教育,也不同于以应考为主的高中教育,更多的是强调基本能力的形成。无论是将来进入普通高中和大学,还是进入职业学校并开始就业,初中阶段接受的教育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都具有十分基础而重要的作用。抓住这样一个阶段,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民间美术通过初中美术课堂而进行基本的普及,对民间美术的代代相传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中国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后继无人,与一定时期忽视了民间美术在人人都要经历的初中教育的地位不无关系。唯有在初中这个中国最普及的教育平台上,把民间美术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地了解,才能因此而获得其传承下去的群众基础,发现有兴趣、有潜质的民间美术传承人。

二、感知民间美术有利于初中生的快乐成长与提高美术素养

民间美术具有特殊的审美情趣和魅力,它往往是学生比较耳濡目染的内容,是人与物、用与美、形与神、心与手、材与艺的有机统一,具有较强的手工性、原真性,极大地区别于机器重复制作的方式,更容易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喜爱和探究。它率直、不拘一格的质朴特性与初中生在艺术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倾向有相通之处,因此,也更容易走进初中生的生活和创作。民间美术创作美的过程也是创造欢乐的过程,学生在赏析和参与民间美术的过程中也会因此而体验并感受美术的欢乐,实现身心的更加和谐发展。通过民间艺术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制作过程中,体会到创造性地、富有成效地使用手和大脑的乐趣,是深受欢迎的在“玩”中学的教学方式。

将民间美术引进初中课堂,是初中美术教学模式的完善,也是初中美术教学内容的升华。初中生处于比较叛逆好玩的阶段,传统的美术教学有太多理论知识,课堂教学比较枯燥沉闷。让民间美术进课程,鼓励学生从最熟悉的东西入手,甚至是自己动手学习并完成美术作品,会使学生充满成就感,充分激发出他们对美术的兴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对民间美术的兴趣。在学习民间美术的过程中,学生的审美能力会因此而得到提高,学习压力会得到一定的缓解,有利于他们放松心情,热爱生活。

民间美术还具有很强的乡土特色。让学生在初中课堂上感知民间美术,可以很好地促进他们感受本土文化,领略民族、民间特色的艺术风格,理解民间美术的价值与深刻内涵,启发他们珍惜家乡宝贵的文化遗产,更加关注自己的家乡文化,增强对优秀民族民间美术的认同感和乡土情怀。

三、初中课堂民间美术教学的重点

民间美术内容繁多,难易不同。有的技术难度大、制作工艺复杂、工具材料要求高,如蜡染、织锦等,仅能给学生以欣赏为主,了解其基本特点。有的制作工艺相对容易、工具材料要求简单,但花时间较多,如陶艺、编织等,可以安排在课外活动中进行教学,鼓励有兴趣的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艺和方法。也有的工具材料简单、制作工艺不太复杂,而且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如剪纸、染纸等,可大量进课堂,让学生参与学习。因此,初中课堂上的民间美术教学,应该依次递进,实现三重目的。

(一)普及鉴赏知识

民间美术是一种文化,具有丰富的知识内涵。要引导学生首先在知识层面上掌握民间美术,学会如何去发现民间美术的审美趣味、造型、色彩、材料,在通晓其知识的过程中感受、体会和鉴赏民间美术。中国民间美术种类繁多,首先要引导他们分清民间美术的概念和种类,了解每种民间美术的一般审美特征。民间美术作品大多是人民日常生活、节日活动或祭祀活动中的实用物品,具有强烈的装饰性,质朴率真、随意大方。要让学生了解民间美术作品的基本寓义、基本表达方式。

(二)掌握基本理论

要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民间美术的种类和特色,知道民间美术的创作题材源于生活,其作品大多是与生活有关的实用物品,多采用常见的材料,制作的技术相对简单,但实用性很强。要告诉学生,民间美术作品的作者大多是普通的劳动人民,他们在劳动之余,将自己的想法通过一件件工艺品或者其他作品表现出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劳动人民的生活是热烈而丰富的,反映在作品上是一种热烈的色调,夸张的造型。

(三)操作与传承

要多一些关于民间美术的操作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会、感知民间美术,增强学生对民间美术的深入认知。要通过操作课让学生学会根据制作对象的功能、范围选择合适的材料和表达思路。在锻炼操作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发现和培养民间美术的传承人。要鼓励那些对民间美术表示出浓厚兴趣,在操作中表现出独特潜质的学生,大胆地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民间美术上,争取成为民间美术的掌握者、发扬者。

参考文献:

[1]贾洁.如何实现初中美术教学与民间美术的结合[J].考试周刊,2013(92).

[2]朱俊青.初中美术教学与民间艺术相融之谈[J].文理导航,2013(4).

数学教学中融入美感教育的意义论文 篇4

佛山市实验中学

石涌志

内地西藏班散插班是国家1985年为了促进民族团结,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而做出的一项重要民族政策,2010年下学期我校开始承担内地西藏班高中班,是属于广东省第一个内地高中西藏班。作为西藏班的音乐老师,我尽快的熟悉了所有西藏学生。在一开始组成学校合唱团时,我就选中了藏族44人中的38人(其中有人因身体问题,声带问题没有参加),另外再在其他汉族班内选出22人(其中大部分为学生干部,大部分为文艺积极分子)。在整个训练和演出中,充分实施民族团结教育,取得很好的效果。

合唱能够体现一个群体以及民族的精神风貌,在高中积极广泛的开展合唱教学课,让学生接受正确积极的合唱训练,对培养学生高尚的艺术情操,和谐的团队关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合唱的训练中,我首先考虑的是由于地域关系,汉藏学生的生活习惯,语言等方面都存在一些交往方面的些许隔阂,所以我首先让合唱队的同学大家互相先熟悉起来,多次点名,或者介绍,很快汉藏同学间就互相熟悉了。总所周知,合唱以人声的多声部演唱作为主要特征,是一个整体合作的歌唱活动,对于培养团队精神、群体意识是学校教育极好的选择。所以我要让学生学会团结协作,分工有序,分成四个声部,每个声部都选出一个唱歌好、能负责的同学做声部长,他们分别是霍森、丹珠拉姆、平措朗杰、平措卓玛。训练中,我发现西藏生天生就喜欢唱歌,声音特别原声态、高亢,而且表现欲望比较强,而汉族学生相比之下还显内敛一些,所以我就大力表扬藏族学生,并要求他们示范给汉族学生看,大家一起练,取长补短,先是有些拘谨,不过很快大家就放开了,相处也愈加融洽。

因为合唱必须组织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和场合排练,合唱的训练需要每一个合唱队员的参与,要求遵守纪律,有较强的时间观念,只有好的纪律保证才能有效的进行合唱训练。在这方面,西藏生的时间观念明显差很多、生活习惯较为自由,因此他们会习惯性的迟到几分钟;而汉族学生方面大多是学生干部或文艺积极分子,他们在训练中就比较准时。这时候,我就想办法委婉的表达,迟到是一个不好的习惯,表扬汉族学生,并要求他们做出表率,几次以后,西藏生就会觉得迟到会不好意思,所以时间观念就明显加强了。歌曲的训练中,我会选择一些好听的、兼顾到藏族作品的一些歌曲,譬如《多彩的哈达》、《卓玛拉》等歌曲,并查阅大量有关西藏风土人情的资料,讲解给汉族同学听,藏族生也觉得很亲切,把汉族同学的思维带到那片神奇的土地,要他们主动问及藏族同学,加深了解,然后再回到作品处理中,全部同学一下就了解了,歌唱就更加投入了,《卓玛拉》这首歌我安排了藏族学生平措朗杰与霍森领唱,并叫他们用藏文翻译歌词,用藏语演唱,给汉族同学看藏文,并让西藏学生教他们用藏文演唱,大家都觉得非常有兴趣,气氛非常好。

合唱训练过程中,我会积极组织参加各种演出和活动,让学生在舞台上体会集体付出所带来的荣誉和快乐,在这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就加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也加强了汉藏两地学生之间的的友谊。在与香港圣丽亚女子学院学生的交流活动与演出中,我把合唱队的同学混合分成多组,让他们与香港学生围成小圈进行交流,并互赠小礼物作纪念,鼓励他们交朋友,活动气氛在两地学生同唱《友谊地久天长》中达到高潮,歌唱时两地学生都是用真心、真情演唱,声音响彻整个体育馆会场,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学生们都觉得活动很成功,活动结束很久后两地同学才恋恋不舍地分开,他们都很有收获。(附照片)

在参加禅城区文艺汇演比赛准备中,我们利用业余时间加紧排练,大家真正做到力往一块使,团结一致,尽量配合老师,把作品演绎得更好。在这过程中,有时会有同学发烧感冒,耽误排练,大家都会互相帮助、互相关心,问寒问暖,争取不或者少耽误排练影响进度,作为老师,我为他们的互帮互助所感动。合唱轻松、愉悦、团结、紧张的训练方式让学生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能保持良好积极的精神状态,积极健康的抒发自己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品位,锻炼了与人相处和协调合作的能力。合唱的训练就是一个统一的训练。统一的概念包括音准、节奏、起声、换气、发声技巧、咬字吐字、声部均衡、眼神等全方位的统一。在合唱中,只有全体合唱队员拧成一股绳,形成统一的合唱状态,才能达到完整的合唱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全体合唱队员高度集中,听从指挥的安排,发挥团队协作的精神,在排练时注重集中歌唱注意力,不允许有个别的合唱队员出现思想松懈、注意力分散的现象,每位合唱队员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歌唱当中;还有一些作品要求合唱队员做一些表演动作,已达到更好的诠释作品,特别强调团队的力量,这个力量不是要你用多大的力,相反是要学会控制,学会融合,学会理解合唱的和谐的声音。通过几个月的认真训练,我校合唱团在参加禅城区中学生文艺汇演合唱比赛中,一举夺得金奖第一,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也让汉藏两地的合唱队员感受到团结合作带来的成就感和价值。

另外,我感受最深的是,在合唱训练中进行德育渗透是非常好的途径。古人说:“乐者,乐也。“音乐教育应当体现寓教于乐、“乐中施教”的特点,音乐教育可以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其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均使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完善人格,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例如在学习歌曲《七子之歌》时,音乐响起就唤起了学生们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体会了游子回归祖国的感情。歌中唱到“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当唱起这首歌,所有合唱队员的民族责任感由然而升,祖国的命运、荣辱与每个人紧紧相联。当唱到“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在视频中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澳门特区高高飘扬时,不少学生流下了激动的热泪,情绪高涨。通过这一支支动听的乐曲,一声声由衷的赞叹,爱国之情已悄悄渗入到同学们的心田。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寓德育于音乐艺术美之中。

在合唱活动中,无时不渗透集体主义教育。合唱采取的是集体协作形式,合唱一首歌曲,首先必须做到音色统一,学生的音色有明亮圆润的,有尖细高亢的,还有粗糙苍白的,要将他们的音色统一起来,就必须将自己原有音色隐藏起来,从集体效果出发,使数十人的声音统一成一个人的音色。相对来说,藏族学生歌唱的位置偏高靠前,而汉族学生歌唱的位置则偏低靠后,而声部间的和谐均衡是合唱成功的又一关键。在初始训练时往往是几个声部你争我抢,以突出自己的声部为荣,这时抓住时机给学生讲述互相协作的集体艺术,将他们的合唱录音放给他们听,共同讨论分析不足之处以及怎样改善的办法,在训练过程中,让汉藏学生都学会个人服从集体,小局服大局,形成有统一意识和共同感情的团结的学生集体,从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协作意识出发,培养协调一致的集体主义精神。众所周知,在训练中如果声音统一了,音乐就动听,如有人不协作或唱错音,整体效果就受到很大的影响。通过用声音的和谐、音色的统一、表情的一致等训练方法,就可以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公德和团结协作、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这种团结协作、尊重他人的行为,就是符合社会公德、法律、法规的健康的行为,加强了对学生集体化的音乐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到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懂得了互敬互助,懂得了集体荣誉高于一切。

数学教学中融入美感教育的意义论文 篇5

-桃源县九溪乡中心小学

余敏华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时代与现实的要求,是数学教师的教育责任之一。本文从“营造幸福课堂环境”、“积极体验真实数学”、“构建合作学习超市”、“以人为本促个性发展”等几个方面,谈谈我在数学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数学教学

幸福课堂

心理健康

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也要关注情感态度。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教者“不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则会造成学生心理不健康,如“自卑”、“自闭”、“压抑”、“冷漠”、“仇恨”等等。这不仅影响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学生一生的幸福指数。因此,数学老师也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心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我的方法有:

一、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支持性环境

所谓支持性环境,就是指能够接纳、容忍不同意见的环境。接纳意味着支持和鼓励,容忍意味着不批判、不压制,尊重学生直接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之间的认知分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不能分开的,教学需要“沟通”和“合作”。情绪心理学家曼德勒认为:环境刺激引起认识解释,认识解释引起唤醒的知觉,唤醒的知觉导致情绪体验,因此,在教学中营造良好的环境,就可以使师生之间的对话不仅包括知识方面,还包括情感、态度、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通过对话不仅使每个学生,尤其是问题学生可以在宽松的环境中敞开心扉,还可以使一些自卑的心态转变成自信,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和促进身心健康成长。这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三种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其次,要求教师以新角色实践教学。这要求教师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高高讲台,走进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甚至行动,努力当学生的顾问,当他们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一旦课堂上师生角色得以转换和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建立,我们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正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和完成。师生间要建立良好的互动型关系,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学生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出发,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学会有关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经验与认知水平,让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对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之中;应灵活变换角色,用“童眼”来看问题,怀“童心”来想问题,以“童趣”来解问题,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

如在教《时、分、秒》时,可这样编:钟妈妈有三个孩子,大哥时针又胖又矮,二哥分针中等身材,小弟吃饭挑食,又细又瘦。三兄弟淘气极了,老是不 停的跑,结果跑的怎样呢?孩子们听了童话,学了知识,初步感知了时针、分针、秒针的特征。同时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掌握新知架设了台阶。这种生活化、趣味化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二、利用生活资源,引入生活化的学习情境,感受真实数学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标准》中指出:“数学是生活的部分,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上《百分数的意义》时,首先问学生:“我们常德自己生产了一种酒,很出名,叫什么?”学生自然说到了德山大曲,“知道它的酒精度数吗?”“是38%。”“那么谁还在其它地方见过这类似的表示方法呢?”这种谈话方式学生很容易接受,提到本地的特产,学生自然感到既亲切又自豪,再从特产联系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类似的表示方法,引入自然、亲切而又贴近生活,为学习新知陈设了一种民主、科学、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直观、形象、新奇的东西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中直观、形象、新奇的东西或生活经历来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感受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真实数学的力量,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成为学习的主体

实践操作。小学生的思维在很大层面上借助于间接经验与直观感受,有时简单的操作活动与实践经历即可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数学,如对周长面积概念的理解、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等,说百句不如动半分,教师应善于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自主探究。学习过程是一个对外界知识的内化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非常重要,自主探究作为新课标理念下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充分给予学生这仪权力。如学了商不变性质之后,发现分数基本性质和比的基本性质等具有密切关联的知识,教师的放手,能收到更为好的效果,学生能更为自主、有效地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建构其良好的知识结构。

合作交流。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合作交流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应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多利用小组学习、活动游戏等方式,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一方面能促进学习更为高效,另一方面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的习惯、交流的能力,更好地推动学生发展。让课堂成为“知识的超市,学生的乐园,生命的狂欢“。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信对一个人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自信是建立在勇于尝试的基础上的。合作学习可以使一些性格内向和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阐述自己的观点,学会与他人沟通,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关系,并能创造小小的成功,鼓励他们获得自信。

四、尊重个性差异,促进每个学生获取个性化发展

台湾心理学家杨国枢写道:“人格是个体与其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身心组织,而此一变动缓慢的组织使个体适应环境时,在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念、气质、性向、外形及生理等诸方面,各有其不同于 其他个体之处。”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不同的发展潜能,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多层次性,鼓励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见解,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发新书”时,教师问:“同学们,这里有40本新书,如果我们班每人发一本,够吗?有办法知道吗?请大家想一想、算一算,看谁的方法好?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可能有以下几种方法):数一数全班人数,再比较;把各小组的人数加起来,再比较;把男生和女生的人数加起来,再比较;估计一下,我们班男生19人,女生19人,都比20小,所以够分。„„

五、让学生在应用数学中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

心理健康教育其实是蕴涵在生活中的教育,它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相关。《标准》中指出:“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因此,要求教师带着新的思路和眼光重新认真研读教材、教案,从中挖掘并开发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才能体会数学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融合、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组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教育整体,这不仅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大家知道,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同的教学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但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参考资料:

1、小学数学教材

2、小学数学课标

3、《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莫雷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年

谈在教学中如何融入法制教育 篇6

【关键词】思想品德 法制教育 案例

随着近年来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呈现的两大特征:一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率直线上升;二是青少年违法犯罪渐趋低龄化。面对令人堪忧的状况,思想品德课如何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帮助他们掌握学习、交往和社会生活中必备的法律知识,培养守法习惯,学会应用法律知识来保护自己,使自己能够健康成长。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教师“既注重教书,更注重育人”的一项常规。作为学校的一名思想品德教师,主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受到这方面的教育。

现如今随着学校教育和社会的深入接轨,教学之中或多或少地都要渗透一些法制教育的相关内容,所以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之中要不断给学生讲解和渗透相关的法律法规。我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量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去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从现实的例子中理解法制法规,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为了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能很好的融入法制教育,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提高教师法制意识,率先垂范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首先就要提高教师自身的法制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绝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教师只有提高了法制意识、掌握了丰富的法律知识,才能做到学高为师、融会贯通,使思想品德教学更 加生动风趣、游刃有余,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其次,教师要遵纪守法、率先垂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工作不只是传授知识,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情感才能唤醒情感,教师的巨大力量在于做出榜样、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身教胜于言教,必须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形象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只有身正为范、遵纪守法为先,对学生进行的法治思想教育才能水到渠成。

二、从课堂下手,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案例引入。

在我国,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制教育就必须要从小抓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知识内容选择一些法律当中典型的案例来引发学生对相关法律知识的理解。充分给学生时间,让他们去讨论、辩论,让学生从中去理解法律知识,总结出相关的法律知识,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到引导和总结作用。通过事例向小学生传授一些简单的法律知识,使小学生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我在进行讲课的时候,并没有单纯地讲解法律条文,因为我知道单纯的理论说教得不到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年龄小也不一定乐意听,所以我采用了实例分析的方法让学生讨论后再得出结论。我经常在课堂上举一些很有代表性的例子,让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和具体案例,能够对法制教育有一个形象的理解。比如:一天,学生小丽放学以后,正在校门口等她妈妈来接她回家。这时,一名陌生男子骑着自行车到小丽身边,说:“你在等妈妈接你回家是吗?”小丽点点头。那名男子接着说:“你妈妈在单位里正开会,让我接你回家。”小丽听这人说得有板有眼的,没有半点犹豫,就跨上了自行车。但是,当车子骑出去不远,小丽发现不对了——回家可不是这 条路!啊!她知道上当了,大声地哭道:“放我下车,我要回家!”喊声惊动了行人。行人围拢过来,问明了情况,将骑车人扭送到派出所。原来,此人是专门拐卖儿童的罪犯。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人们保护自己的主要武器便是法律。所以通过课堂上的教学进行法制教育渗透是很有必要的。

三、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与日常管理工作相结合,在课外活动中开展法制教育、渗透法制教育

课外活动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不可缺少的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在课外活动进行法制教育是很有价值的,并且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丝毫不会感觉疲惫。这种组织形式在国外是经常见到的。在我们学校,学生成立了普法小组,经常举行一些小故事比赛,从故事中了解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相关法律法规,趣味性特别强,学生也积极参与。

另外,我还通过谈话的方法,给学生讲解相关的法律法规。有时候也带着学生观看法律知识节目,增强法制教育。小学生形象思维好,模仿能力强,通过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对他们进行法律知识的传授,往往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们可以告诉他们:你们能够在这里接受教育,是《义务教育法》的规定,老师不能体罚学生,这是《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的,父母必须抚养他们,他们长大以后必须赡养父母,这是《婚姻法》规定的,偷东西、杀人要被判刑,把人打伤要赔钱,这分别是《刑法》、《民法通则》规定的等等,使他们能从身边的一些事而了解一些法律知识,并能够按照这些要求去做。使他们了解生活中的法律法规,学会珍惜今天,把握好明天,实现自我价值,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有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关的法律知识,为了开阔他们的眼界,丰富他们的法律知识,我与美 术教师联合起来,利用漫画的形式,宣传法律知识。学生们热情极为高涨,在活动中也受到了很好的法制教育。

数学教学中融入美感教育的意义论文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学语文教学,美育教育,意义,原则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美育的意义

1. 培养学生美的感受力

人对于美的感受能力不是天生的, 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感悟与领略得来的, 而且审美是一种社会现象, 而不是自然现象。引导学生在审美实践中, 对艺术美、社会美与自然美的爱好及兴趣, 以及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进行培养与提高, 就是美育的首要任务。现在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将原有教材的单调、枯燥及繁琐的局面打破, 将教材改革的一个新的春天迎来了。比如在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美丽的南沙群岛》一文, 这就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 文中对南沙群岛美丽的风光与富饶的物产进行了介绍,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与感悟, 与教师课件的辅助, 将美丽的岛屿如串串晶莹的珍珠, 波涛汹涌的辽阔大海, 这样一幅美丽的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 此时学生不仅从课文与课件中获得了美的享受, 而且通课文中优美句子的学习, 还将学生们对于南沙群岛的迷恋与向往进一步提高。

2. 培养学生美的鉴赏力

只有有了对美的感受能力, 才能进一步的鉴赏美与创造美。所以, 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鉴赏美丑的能力, 让学生正确的理解与判断事物的美与丑, 将鉴赏美的能力不断提高, 也是美育教育的重要任务。比如在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美丽的南沙群岛》一文, 如能够细细的品读课文, 不仅课文中迷人的景致及丰富的内涵能将学生的兴趣吸引, 而且文中的文藻辞章也是用的恰到好处, 且恰如其分, 例如课文中的“天是一块蓝玉, 海是一块翡翠。远望水天相连, 翡翠和蓝玉合璧, 蔚为壮观......”等词句, 学生通过不断的诵读及品味, 心灵上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共鸣。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类似这样的表达语句不胜枚举, 学生经常在这样的情境之中耳濡目染, 学生们一定会树立起健康的审美标准、审美情趣以及审美理想, 进而大胆的去追求美。

3. 培养学生美的创造力

为了改造世界, 所以认识世界, 因而, 感受与鉴赏美的目的就是创造美, 并能够将更加美好的生活创造出来。学生通过审美教育及审美实践而对创造美的能力进行培养, 并能将其在各个领域中渗透也是美育教育的一大重要任务。比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中《荷花》一文, 这是一篇传统型的课文, 由于课文的“妙”不可言, 因而被保留下来, 当品读课文中的文字时, 心却已经在满池的荷花中, 这种情这种景, 岂有不美之理。而且这篇课文是一片实践性较强的课文,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 教师可以开展一个课后活动, 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 自己选择自己的搭档, 然后自己对活动中要用到的小鱼、蜻蜓及荷花等头饰进行制作, 然后加入一些自己的想象, 将课文中的内容完美的演绎出来。通过这样的教学, 学生利用自己的想象及对美的理解, 学生们的美的创造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美育的基本原则

1. 启发诱导的原则

以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为主是小学生思维的主要特点, 但是依然会有极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思维存在于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中。在这一阶段学生对于审美的欣赏能力、审美表现能力以及审美创造能力已经开始具备, 可是此时小学生们的审美能力依然存在一定的限制。此时教师就要采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式, 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究与思考, 加强学生对美的感受、表现及创造的欲望, 不断提高与发展学生的审美思维能力。

2. 循序渐进的原则

作为一种促进个体情感生命成长的小学语文审美教育, 其表现出了鲜明的过程性特征。而正是这一特征决定语文美育教育一定要循序渐进且逐步培养, 不能一下子就使受教育者达到高层次的审美境界, 由较低层次的审美感受逐渐向较高层次的审美创造转变。因而, 在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以及学习情况等, 开设合适的美育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对美育教育的兴趣, 从而有效的融入到课堂美育教学中。

3. 寓教于乐的原则

爱玩是所有儿童的天性, 而且小学生的注意力不持久且不稳定, 在同一件事物上的注意力坚持的时间不能太长, 且一些新奇的事物很快就能将他们的注意力吸引, 小学生的兴趣很快就能被新颖的对象、生动的画面及活泼的形式有效的激发, 且能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注意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因而在进行小学语文美育教学时, 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童谣或儿歌等来帮组学生进行生字的识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美的创造力等。采取这样寓教于乐、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 能有效激发学生对于美育教育的兴趣, 且能提高学生注意的持久性与稳定性。

结语

总而言之, 美育教育主要是在美的形象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 通过美育将学生引入到道德学习中, 潜移默化中让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实现,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就在发展中将这一目标坚持到底, 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学者要将教材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 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效的感受美、鉴赏美并创造美。

参考文献

[1]李竞云.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践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2.

[2]邵清石.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美育探索[D].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2.

[3]秦宇.小学诗词教学的美育意蕴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 2013.

中职音乐教学中美感教育的培养菅 篇8

【关键词】审美教育 音乐鉴赏 音乐教育 音乐的美

【中图分类号】G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234-01

人的音乐美感属于社会意识.美感必须是”赏心悦目””悦耳动听”的,由感官快乐进而使精神需要获得满足而产生的那种愉悦. 音乐它以其独特的艺术美,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从而使人产生愉快的感觉.

中职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不是让学生认识一两条音乐艺术规律,也不是学会一、两种音乐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提高音乐文化素养及美感能力,也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教育,是渗透于人的心灵的情感教育,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一代新人。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能够喜欢音乐、懂得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接受并创造音乐文明,进而使之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以完善,成为全面发展身心和谐的人。那么,如何培养中职生音乐教学中的美感教育?

一、提高学生音乐美感鉴赏能力

学校音乐教育,要把社会音乐教育纳入自己的视野,把音乐教育与学生的日常音乐生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应该尽一切可能给学生提供各种类型、风格多样的音乐体验,尽力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具有音乐美感鉴别能力的音乐听众。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要想让学生真正领悟音乐的美,创造美的音乐,民族音乐是必上的一课。然而,对于现今的学生,似乎流行音乐或者具体说是流行歌曲离他们更近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并熟悉他们喜欢的音乐,哪怕是那些不良的。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他们的朋友,进而更准更快地替他们去除糟粕,提高欣赏音乐的能力。若自恃清高,和学生们来个楚河汉界,互不相干,只能让学生敬而远之。

例如,在欣赏歌舞音乐时,我先唱起了《大中国》,因为熟悉,很快学生就和了进来,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然后,我将其中秧歌的音乐介绍给了学生,让学生明白流行音乐的创作也会以民族音乐作为素材。在欣赏民歌时,我将腾格尔、彝人制造、阿里郎组合等一些少数民族歌手的音乐引进课堂,同他们的民族──蒙古、彝族、朝鲜族的民歌放在一起,让学生欣赏,并启发他们从中找出不同民族民歌的特点。在完成教材教学内容的同时,我会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们推荐一些学生们喜欢听的,如《同一首歌》中优秀的民族歌曲和优秀的外国歌曲进行欣赏,拓展他们的音乐视野,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只有这样,他们的创造力才能真正被激发出来。

二、培养学生的美感想象能力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音乐课中美感的想象会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同时激发起他们的思维活动。学生每一次美感想象的过程,都是迈向更高层次音乐美感想象的一个阶梯。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给与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的审美想象力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

例如:在欣赏《让我们荡起双浆》这一课时,学生好像真的荡起双浆,在小舟中荡桨,每一个小朋友都产生了情感表现、行为表现得冲动。于是我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发挥自己的想象,同学们高兴极了,都根据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设计动作,积极地、认真地参与表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三、培养学生的美感表现能力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表现人类的情感又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点。在中职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表现意识,让学生知道如何去表现,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目标。当然,在培养学生表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经常体会到参与表现后所获得的美的愉悦感,这样学生们才会敢于表现、善于表现。

音乐学习不是孤立的,它有着丰富的综合内容,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围绕教学安排和设计综合性的音乐活动,充分扩展和调动学生的知识范围,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乐趣,也能同时培养学生对其他学科的热爱。

比如在教授乐曲时可以把它与历史发展相结合起来,因为文艺作品一定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所诞生。在教学前,教师要查阅乐曲的背景资料,尽可能地找到能吸引学生兴趣的材料。比如:在介绍爵士乐时,可以根据爵士乐的出现,对非洲及美国的近现代史进行了一系列的阐述。此外可以在其中穿插点名人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点

四、培养学生的美感合作创造能力

音乐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音乐的表现艺术也是多元的。其中既有独唱、独奏、独舞等个人的表现形式,也有合唱、合奏、集体舞等集体表演形式。学生集体参与合作创造是共同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美感感受能力,美感表现能力,美感创造能力的过程。特别是在中职音乐教学中,合作创造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它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关心、共同进步。

普通音乐的教学中的音乐创作,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的音乐教学,而是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增加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感受音乐和体会音乐,并且音乐课堂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积极的培养音乐创造能力,创设学生活动实践的领域,拓展学生学习的范围显的尤为重要。例如在欣赏不同国家的乐曲时,学生对各国家的音乐作品的旋律会给人完全不同的感受,教师可以抓住这次很好的激发创作互动的契机。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着手,让同学们自己创作旋律,首先教师可以把欢乐颂的旋律写出来,说明这首乐曲的基础旋律基本上是do、re、mi、fa、sol的简约组合,并给学生说明白伟大的乐曲并不是最难的乐曲,作曲家是写给最广泛的大众欣赏的。让同学们感觉旋律创作不是很难,随即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中国五声音阶创作一段旋律,为降低难度,只要求用五个音符自由组合,喜欢哪个音就让它出现得多一些,放在重音位置上。而小结线和节奏由教师来添加和修改,而且将一部分学生的作品当场演奏出来。听到自己即兴创作的音符化成优美的旋律,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许多,之后课上的节奏创作、伴奏练习,学生互动参与都很踊跃。而且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和音乐的实践能力,拓展了实践领域,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被真正的调动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自发情趣和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音乐的审美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热爱,更能让他们的情感随着音乐的情感而起伏变化,因此,审美能力的培养能让学生从气质、形象、情感等各方面去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提高音乐鉴赏力,从而净化心灵、启迪智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为成为高素质人才打下堅实的基础。

小学音乐教学美感教育探究论文 篇9

一、小学音乐教育中融入美感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1.多媒体的应用能激发学生思维创新

多媒体是现代新兴的教育工具,能够将视觉和听觉一体化,小学生正处于生长阶段,对外界的敏感度很高,对新兴教育工具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很好地利用学生的这一兴趣,不断地用多媒体教学给他们以视觉和听觉的冲击,让他们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发挥自己无限的想象力,生成对不同音乐的感受和诠释,这种从传统音乐教育到现代音乐教育的转变更加开阔了小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2.美感教育的融入培养了学生审美意识

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核心,小学生音乐教育中美感教育的融入强化了小学生的审美意识。小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体验了不同的情境,自由地想象发挥,把自己对音乐的审美更好地表达出来;在产生不同情感体验的同时,师生共同分享,这样不仅鼓励了学生要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保持了学习热情,而且学会了交流,体验了学习乐趣。

二、小学音乐教育中融入美感教育的问题探讨

1.有效地设定和完成教学目标

小学音乐教育中美感的融入给了我们轻松的教学环境,这种轻松的教学环境会让教师忽视教学的根本。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应有效地设定和完成教学目标,而且对设定的教学目标必须认真对待,努力完成。教学目标的制订应该符合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学习水平而制订,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适合学生的发展。同时对待所制订的教学目标应该努力完成,不能因为教学课堂的轻松而有所松懈,在轻松教学的同时完成每一个目标,让我们和学生都能更好地发展。

2.把教材与实际更好地结合

多媒体的应用会给小学音乐教育带来生机和活力,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但是过多地依赖多媒体,往往会让我们忽视教材。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把教材与实际更好地结合。教材是传授知识的关键,也是音乐教育的`基础。小学生对音乐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地接受和表达音乐的内容,培养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深入地分析,把复杂的话用简单的知识讲述出来,把教材知识用到音乐的情感中,让小学生对音乐有更好的理解,提高欣赏能力的同时,也能提高知识水平。

3.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的素养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所以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积极与同事之间进行交流,互相提高。只有教师不断地接受更高的知识洗礼,学生才能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多媒体的广泛应用会增加教师获取知识的途径,但是绝不能因为多媒体的便捷就忽视教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教师需要有丰富的文化积淀、专业的备课内容,才能生成精彩的教学,要以学生为本,结合多媒体教学,丰富自己的同时更好地教学。

4.丰富音乐教学的方式

音乐教学的方式比较单一,多媒体的应用丰富了教学方式,但是仍然不能解决目前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多学习、多创新。例如,在课堂上以游戏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被动变得主动;以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平竞争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知识;鼓励学生积极创作,小学生有着丰富的想法,对音乐有一定的敏感度,利用他们的敏感度打开思维。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度,提高了现代小学音乐教育的水平。

三、总结

语文多媒体教学中的美感熏陶 篇10

夏邑实验中学袁玉侠

美感是人对客观物体美的体验,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美的事物的主观感知、欣赏和评价。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上世纪之初就提出不同凡响的“以美育完美人格”的主张。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学习课文中人物的崇高品质,让他们在情感和思想上都得以熏陶以养成良好审美和言行习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的数字化已成为现实。多媒体辅助教学集图片、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其信息资源的丰富和教学的直观性强等特点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而语文课中集各种美之大成,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美学体系,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的侧面、角度反映了不同的时代、民族、国度的审美情趣、要求和观念。它有美伦美奂,令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的自然美:有至真至纯的,让人崇尚向往,竭力追慕的人格美;有尽善尽美,催人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社会美„„运用多媒体电脑进行语文辅助教学,可将这些美的因素更为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抽象的语言具体化,让他们迅速而准确地把握,从而受到美的陶冶,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

一、运用多媒体领略自然风光美。

数学教学中融入美感教育的意义论文 篇11

关键词:英语课堂,英语教学,美感教育

“新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 应该注重陶冶、感染, 潜移默化地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 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 情感和信念端正。”同时他也提过:“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 那是不可思议的。”达到一定艺术境地的教学, 不论其教学内容还是教学过程都应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以美求真、以美激情、以美育人。那么怎样才能使英语课堂教学充满美感呢?本文将结合实际从教师立美、教学内容的内在美、语言的幽默美及情感升华美这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教师自身之美——教师自身素质的综合体现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 要使美育充分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 让教学能在“美”的氛围中进行, 满足学生对美的渴求。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创设“审美因子”, 使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带给学生美的享受。作为一名英语教师,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掘美的因素:

1. 仪表美。

教师应该朴实、大方、高尚、文雅, 表现教师“学高身正”的风范。一名优秀教师每次走上讲台, 一定要给学生以美的印象。这种美一方面包括教师自身形象、衣着打扮等直观因素所带来的美, 另一方面也包括通过教师自身较高素养内化而形成的抽象美, 即独特的气质美, 让学生感受到一个人在追求外在美的同时, 更应该追求一种内在美。

2.教态美。

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 教师和蔼可亲、仪表端庄、循循善诱以及自然流露和表现出来的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示范作用, 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审美心理的发展。

3. 语言美。

英语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学生学习口语的示范, 因此, 为了使学生感受到较为纯正的英语, 英语教师在备课时应仔细模仿原版教学录音, 感受其韵味, 使自己在授课时的语音语调能和录音磁带尽量保持一致, 从而排除母语和方言的影响, 形成语音美。这样, 一方面有助于学生随时纠正自己不准确的语音语调, 另一方面能激发他们学好英语的欲望。英语语言本身音调的升降, 读法的爆破、连读, 犹如一首和谐、婉转的诗歌, 散发着无尽的美。教师流利和恰到好处的课堂英语表达还能给学生创造一个难得的语言环境, 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用英语与教师交流的积极性, 培养他们学会用英语思维。

4. 教学过程美。

审美化的教学是将所有的教学因素转化为审美对象, 使整个过程转化为对美的欣赏、美的表现和美的创造活动。它提倡有效、愉悦地进行教学内容的传授和学生能力的培养。而要使教学过程真正美化, 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 而且还要善于在实际教学中捕捉美的因素, 并能引导学生自觉欣赏美、感受美, 从而激发他们对美的渴求, 自觉走上审美的学习道路。

现代课堂教学中, 如果还仍以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张嘴巴来完成一次又一次单调乏味的英语教学, 那就很难体现英语之美。我们能否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来代替我们的辛劳, 用多种美育形式打开学生的心扉呢?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颇具吸引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集图像、声音、文字、动画于一体, 能起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比如在教学What can you see?What ar e t hey doi ng?What can you hear?等句型时, 我用形象的动画、悦耳的音响, 把学生带入了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中, 使其获得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还可以将形式多样的游戏贯穿于教学中, 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及喜欢游戏的心理, 训练他们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而且能在课堂上体现教学手段的美, 把他们牢牢吸引在教学磁场里, 对学生产生一种吸引力。笔者经常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摘花法”、“卡片法”等。

还要精心设计板书, 这直观体现了教学的艺术美。板书是教师课堂教学思路的高度浓缩, 也是教师对教材的一种艺术再创造。板书设计醒目, 并恰当运用彩色粉笔和巧妙应用各种字体、图像、表格等, 都有利于形象地传授知识, 开发智力, 引导思考, 加强学生记忆, 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审美情操。

二、教学内容的内在美

蔡元培先生说:“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 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各学科都蕴涵着丰富的美育因素, 教师要有一颗爱美的心和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能够敏锐、准确地发掘、提炼教育教学中的审美因素, 将其与自己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相融合, 并艺术地展现和传递给学生, 使教学活动充满美感, 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提高学习兴趣、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 用词生动传神美。

请看下列英语句子:New York nev-er sl eeps.

在例句中的sleep一词将纽约这座昼夜繁忙的国际大都市展现得淋漓尽致, 特别是赋予了纽约“人”的特性。在我们未见到此英文表达之前, 让我们来英译“纽约是一座不夜城”这句话时, 很多人都可能译成New York is a cit y wit hout any ni ght s.此英译从语法角度讲, 它没有问题, 但其传达的意义与客观实际不符, 也不生动。英语中像这类例子很多, 细心的学生会体会到英语表达无穷的魅力。教师要启发学生朝着这方面去体会, 并培养语感和灵活多变的英语思维。

2. 句子结构体现思维美。

请看句子:

First aid, if given correctly and quickly, can save a lot of peopl e’s lives.我们向学生讲解此句时, 不能只停留在让学生弄懂意义这一层面, 而是要引导学生去仔细品味和体会它, 并将其灵活多变的句式与我们一般的思维进行对比。如果我们要求学生用英文表达同样的意义, 绝大多数人都会将其表达成First aid can save a lot of peopl e’s lives if it is given correctly and quickly.或If it is given correctly and quickly, first aid can save al ot of peopl e’s lives.这两种情况,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都是正确的, 没有不妥之处, 但它们所体现出来的思维模式给人感觉好像是一种呆板和程序化的模式。这正是我们中国人学英语普遍存在的情况, 不能走出语法规则对我们的思维限制。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 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 教会他们学会欣赏、品味英语, 变枯燥无味的英语学习为一个寻美和赏美的过程, 从而学到真正的英语。

3. 单词构成韵律美。

众所周知, 词汇量多、记忆效率不高是很多学生学习英语头疼的事情。而事实上很多英语单词是有规律可循的, 记忆单词并不是一个死记硬背、枯燥无味的机械过程。请看下列单词:

care-careful-careless luck-lucky-unlucky

like-dislike honest-dishonest possible-impossible polite-impolite

construct (v.) -constructive (adj.) -construction (n.)

instruct (v.) -instructive (adj.) -instruction (n.)

以上列举单词的形式或意义的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一些常见构词法的前缀或后缀来帮助学生记忆, 不但可以让学生欣赏到英语单词构成的这种规律美, 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英语单词的兴趣。

三、语言幽默美

教学语言的幽默感是课堂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巧妙地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幽默语言, 可使教师的授课变得风趣诙谐、幽默睿智, 可使教学顿时生辉。施教于乐, 把娱乐和学习恰当地结合, 幽默可充当最佳桥梁。

1. 幽默能使学生松弛紧张感。

获取知识需要紧张感, 但是课堂40分钟的紧张学习会使学生产生很大的精神压力。如果教师不时地给学生造些幽默的句子, 引学生发笑, 他们的紧张情绪就会得到缓解,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 幽默可以解除疲劳。

心理学研究表明, 长时间地保持同一姿态会使人产生厌倦, 若让厌倦无止境地蔓延发展, 即使最优秀的人也会变得平庸。学生长时间集中于课堂学习, 若产生厌倦感, 会有情绪低落、精力不集中的表现, 这对课堂学习极为不利。为了振奋学生的精神, 让学生思想集中, 教师可发挥其幽默才能, 讲个笑话, 这样学生在笑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振奋, 使学习兴趣更浓。于是, 我在教学中时常运用这样几个步骤:

(1) 以幽默导入新课, 抓住学生的有意注意。

英语教学应有一个吸引人的开场白。因为成功的开头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经常利用每节课前的三分钟, 组织学生轮流讲笑话, 或播放一些搞笑的视频来导入新课,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以幽默调节课堂, 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幽默在英语课堂中的应用还体现在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起到课堂调节的作用。教师可以在课程中穿插一些幽默的讲解, 也可以组织多种多样的小组活动使学生感到快乐, 如小组对话表演、小组单词接龙竞赛、小组猜谜、小组谈论物品、小组测试互评等。这就给了学生一个愉悦的自主学习的空间, 让他们在谈笑中培养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情感升华美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注重对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传授, 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意志品质和爱国主义情操等, 即我们经常所说的“情感目标”。如我在教学九年级第一单元如何学习英语时, 最后放了歌曲《trouble is a friend》和《I believe I can fly》, 来鼓励学生Never give up when you meet with any difficulty!

由此可见, 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妙用英语歌曲, 因为音乐是情感的载体, 音乐的语言是美妙的, 也是强烈的, 它给人以丰富的美感, 往往使人心驰神往, 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音乐形象, 把人们带到特有的意境中。英语课堂教学切忌古板、机械的重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 把握他们的情感所需, 适时将音乐融入英语课堂教学中, 使学生在语言与音乐的快乐旋律中得到审美愉悦, 同时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英语教学中运用音乐主要有以下作用: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开发非智力因素;

3. 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4.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上一篇:关于加快发展我市电子商务产业的建议下一篇: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各类题型的解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