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损害赔偿案代理词(通用9篇)
审判长、审判员:
我依法接受原告傅敬美的委托,担任诉讼代理人,出庭参与诉讼活动。现就本案争议事实以及法律适用问题发表代理意见如下:
一、原告与被告曹丹丹之间是雇佣劳动关系。
原告与2010年5月10日到由被告曹丹丹经营的重庆群鑫机电设备厂伙食团打工,直至2010年11月7日在伙食团受伤致残。
二、原告是因被告曹丹丹经营伙食团没有提供安全的生产条件而受伤致残。
原告是在2010年11月7日晨时7点30分左右,在被告曹丹丹经营的伙食团内宿舍(被方曹丹丹自搭隔层)更换衣物下楼工作时,因活动楼梯移位倒塌而摔伤,在从事雇佣劳动中因被告没有提供安全生产条件而受到人身损害,原告没有过错,被告应承担全部责任。重庆獒鉴司法鉴定所出具的鉴定意见书明确原告是因活动楼梯移位倒塌而摔伤,臀部以下感觉减退IX
(九)级伤残;腰1椎体粉碎性骨折IX
(九)级伤残;后续手术费40000元。
三、被告重庆群鑫机电设备厂的伙食团是在被告曹丹丹没有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安全生产不达标的情形下发包给被告曹丹丹经营,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一条,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四、由于两被告的过错行为给原告当事人带来了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伙食补助费,营养费,鉴定费,残疾生活辅助具费,残疾赔偿金,后续医疗费等经济损失,也给原告精神上带来巨大的痛苦,被告人应当给予赔偿。根据《侵权责任法》第十六条、《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七条之规定,赔偿项目及赔偿标准如下:
1、残疾赔偿金:重庆獒鉴司法鉴定所出具的司法鉴定意见书,鉴定意见为两个九级伤残,因此残疾赔偿金为77140元。
2、后续医疗费:重庆獒鉴司法鉴定所出具的司法鉴定意见书,鉴定意见为后续医疗费40000元,因此后续医疗费为40000元。
3、鉴定费:原告于2011年10月28日在重庆南岸司法鉴定所做
了鉴定,鉴定费用为1300元。
4、残疾生活辅助具费:原告受伤致残,不能独立行走,需借助
器具行走,辅助具费用为2000元。
5、精神抚慰金:原告因被告没有提供安全生产条件,在雇佣活
动中摔伤致瘫痪,终身残疾,给原告造成巨大的身体和精神伤害,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八条、第三十一条之规定,请求判令被告赔偿精神抚慰金:30000元。精神抚慰金是不含在残疾赔偿金内的,残疾赔偿金是物质利益的损失,是受害人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能力而导致预期的劳动力价值部分或全部丧失而得到的一种物质性补偿;而精神抚慰金为一种精神利益的损失,是与财产权变动无关的损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将残疾赔偿金规定在第十七条,而将精神损害抚慰金规定在第十八条,分立条文规定可知精神抚慰金与残疾赔偿金是分别均应赔偿的。
6、误工费:原告于2010年11月7日受伤,于2011年12月16
日定残为两个九级伤残,因此误工费为13个月*1000=13000元。
7、护理费:原告于2010年11月7日受伤,于2011年3月11
日出院,因此护理费为30*4*100=12000元。
8、伙食补助费:原告于2010年11月7日受伤,于2011年3月
11日出院,因此伙食补助费为30*4*40=4800元。
9、营养费:原告受伤致终身两个九级伤残,营养费5000元。
10、医疗费:原告先后在渝北区人民医院、中山医院、大英骨科
医院、高新区人民医院治疗,医疗费用为27872元。
11、交通费:1500元。
其中6、7、8、9、10、11项共64172元,被告仅支付了53872
元,少支付了10300元,原告宽宏大量,对上述六项赔偿项目没有提出诉求。原告是起诉要求被告赔偿1、2、3、4、5项共15044元。
五、被告提交的协议书是在原告受伤致残后,以给原告12000元
就不追究被告赔偿责任情况下,胁迫被告无奈签订,这是显失公平,且乘人之危的,它排除了原告方权利,免除被告方责任,因而是无效的。并且这12000元是含在我方没有提出诉求的第6项误工费,是不能从我方起诉要求赔偿的15044元扣除的。
综上,被告曹丹丹及被告重庆群鑫机电设备厂依法应当赔偿原告
经济损失合计为150440元。
残疾赔偿金是指对受害人因遭受人身侵害, 导致残疾而丧失全部或者部分劳动能力时, 由赔偿义务人进行的财产赔偿。因此, 残疾赔偿金是对受害者因丧失全部或者部分劳动能力而导致收入减少的财产赔偿。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五条规定:“残疾赔偿金根据受害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或者伤残等级, 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 自定残之日起按二十年计算。但六十周岁以上的, 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 按五年计算。”[1]从该法律此规定中可以看到残疾赔偿金的额度与受诉法院所在地经济发展水平、城镇或农村户籍等方面有着直接关系。
二、残疾赔偿金赔偿标准存在的不足
(一) 残疾赔偿金赔偿标准依据的法律体系缺乏统一性
在我国有关残疾赔偿金赔偿依据的法规并没有统一规定, 散见于多个法律条款中。《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 残疾生活补助费根据伤残等级, 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费计算, 自定残之月起最长赔偿30年;但60周岁以上的, 不超过15年;70周岁以上的, 不超过5年。[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触电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 残疾人生活补助费根据丧失劳动能力的程度或伤残等级, 自定残之月起按照事故发生地平均生活费计算赔偿二十年;但五十周岁以上的, 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 最低不少于十年;七十周岁以上的, 按五年计算。[3]《国家赔偿法》中规定, 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最高额为国家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10倍, 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为国家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20倍。[4]《民法通则》中的人身损害赔偿标准计算是依据当地居民基本生活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工伤保险条例》依据的是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国家赔偿法》中的基准是国家职工年平均工资;《关于审理触电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和《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则是把当地平均生活费作为计算标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参照的是医疗事故发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费;通过对比, 可见我国在人身损害赔偿的计算基准上存在不同, 而且基准上也存在着差异。
在司法实践中旧的解释与新的解释相冲突, 理应按新的解释处理, 但未有明确的规定, 这给当事人以及不十分了解法规变化的法官, 在社会司法实践中制造了一定的麻烦。
(二) 地区与户籍不同的差别性仍然存在
城乡差别的户籍制度是我国的一大特色, 这种措施造成了城乡居民在很多方面歧视性、差别性待遇。由于历史以及国家政策倾斜的缘故, 我国存在着严重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这直接导致地区间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化。在我国残疾赔偿金的相关法律规定中, 对于城镇、农村居民的赔偿标准上有着差别性对待, 赔偿额度是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年度城镇或者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基数进行赔偿。这就导致, 由于所在地区不同、城乡户籍不同, 但是残疾赔偿金额却存在很大差异的情况。不同的行政区有着不同的赔偿标准, 不同行政区内划分的赔偿标准也有很大区别, 再加之城乡差别因素, 我国人身损害赔偿标准多标准情况一览无余。
三、完善人身损害残疾赔偿标准的构想
(一) 统一我国人身损害残疾赔偿的法规
早在欧洲工业革命时期, 德国就对人身损害的经济赔偿规范形成了统一和具体的法律体系。我国作为一个单一制国家, 更应当具有统一的法制, 按照统一标准建立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人身损害赔偿制度, 统一人身损害残疾赔偿的项目、范围和标准, 最大限度地保护受害人的人身权益, 最大程度的彰显社会主义法治的优越性。
首先, 应该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制委员会对有关人身损害残疾赔偿的法规进行统一梳理, 提出法律修改和统一意见, 并呼吁社会各方能够尽早确立统一赔偿体系, 尽早的建立一套统一的人身损害残疾赔偿法律体系。其次, 统一的人身损害残疾赔偿标准在赔偿范围和标准上也应该是统一的, 在坚持法制统一和保护公民人身权的原则下, 赔偿的项目的设定要应尽最大可能、全面的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人身受到伤害的赔偿, 不能因为侵害行为的不同, 而规定不同的赔偿范围, 尽量避免以特别法设立特殊赔偿规定, 尽快、尽好的解决我国现有人身损害残疾赔偿范围不够全面和统一的问题。
制定统一的人身损害赔偿标准, 目的是是受害人受到人身侵害时, 能够根据统一赔偿标准更为明确的获得的法定赔偿, 以弥补受到的物质和精神损失。赔偿标准的统一, 要体现出法律的公平正义性, 要尊重人的生命价值。确定统一赔偿标准要尽可能少的考虑案外因素, 要本着市场上能够进行交易和计算的价格, 要以物质实际价值进行赔偿, 对于死亡赔偿金、精神赔偿不能够以市场原则进行衡量的赔偿标准, 要在参照国际做法和结合实际国情的前提下确定统一标准, 设置固定的赔偿标准和期限, 然后统一规定具体赔偿标准, 可以尝试在省级行政区域内进行试行, 然后逐步实现全国赔偿标准的统一。
(二) 逐步取消按地区和户籍划分的赔偿标准
就人身损害赔偿而言, 体现的是民事主体地位的平等性, 不仅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履行义务, 正当的人身权益受损害时, 也应当获得法律上的同等的救济, 而不应当是因地区、户籍不同, 而存在差异。受害人的人身权益受到损害时, 不管各主体在社会地位、财产、教育水平等方面存在何种的差异, 都应当获得同样的法律保护和救济和救济。意大利司法界在计算人身损害赔偿额度时, 以“人的经济价值”为出发点, 除了年龄等因素, “人的价值”被视为等量的。因此, 从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的应然价值取向上说, 当事人合法人身权益受到损害时, 是不应该因地区和户籍的差异, 存在损害赔偿范围的适用、损害赔偿计算标准不同的。但是在我国的现今司法实践中人身损害残疾赔偿标准和赔偿数额差异却是真实存在的, 并且明文写在法律之中, 这是非公平正义的。
取消按地区和户籍划分的赔偿标准的规定, 首先要取消人为制造的户籍制度, 但最根本的还是要,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其次, 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或在省级行政区域范围内统一的赔偿项目和费用要制定统一适用的标准, 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发展, 在全国范围内实行。
(三) 结合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残疾赔偿金标准
目前我国总体规模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社会和居民的经济状况得到了很大提高, 但是有关公民人身残疾损害赔偿的标准规定, 却出现了滞后性, 与现实发展相比赔偿水平明显过低, 这是社会主义法治不完善的体现, 另一方面也是对公民人身权和健康的漠视。我国公民人身损害残疾赔偿标准过低, 与长期以来公民的人身、健康和精神价值被低估有直接的关系, 因此提高我国公民人身损害残疾赔偿标准, 提升对于公民人身权价值判断和伦理尊重, 是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势在必行的一个关键内容。
四、结论
人身损害残疾金赔偿标准的合理与否, 直接影响到公民人身权有效的保障, 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 导致人身残疾损害赔偿制度还存在不足, 使得在司法审判实践中, 法律对受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护和法律救济不够全面。因此, 对于人身损害残疾金赔偿标准问题的研究, 不但顺应了社会发展和民众的需求, 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更具有现实意义。我相信, 通过学理界、法律实践领域和社会的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 更加科学合理的人身损害残疾赔偿标准并非只是期望, 我国的人身损害赔偿制度也会更加完善。
摘要:在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司法实践中, 经常涉及到残疾损害赔偿的问题, 本文从残疾金赔偿标准相关法律法规出发, 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了完善相关规定的一些构想。
关键词:人身损害,残疾赔偿金,人身侵权行为,赔偿标准
参考文献
[1]陈凯.关于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的研究[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0 (04) .
[2]精神损害赔偿呵护心灵第二个里程碑[J].人民公安, 2001 (09) .
[3]禹红樱.浅议精神损害赔偿范围[J].邵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04) .
关键词:人身损害赔偿;标准;研究
随着侵权案件的数目上升为仅次于离婚纠纷案件的第二大案件,而侵权案件中又以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为主,因此作为影响我国立法制度、司法实践、学术研究的人身损害赔偿标准问题已经成为最富有争议的问题。我国人身损害赔偿标准自最高人民法院2004年5月颁布的《关于人身损害赔偿若干问题的解释》后有了明显发展,尽管该解释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目前关于人身损害赔偿的各种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不统一的状况,但未能达到完全同意,只能说是仅仅在某些范围内达到了有限的统一。从该解释规定的内容来看,的确是在某些方面放映了我国侵权法理论与司法实践的进步,但其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在司法实践的操作中,人身损害赔偿的一些赔偿项目的具体赔偿标准也需要改进和统一。
一、我国人身损害赔偿标准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在人身损害赔偿标准的立法上有了很大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我国虽然在立法思想上与其他国家基本相一致,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极为不同。在此立法思想影响下,导致我国人身损害赔偿标准存在以下具体问题:
(一)我国人身损害赔偿标准规定不系统
我国人身损害赔偿标准不成体系。其中最完整、最具操作性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为《解释》)已于2004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了。尽管该《解释》有一个目的就是力图解决我国目前关于人身损害赔偿的各种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不统一的状况,但仅仅在某些范围内达到了有限的统一。
(二)计算基数标准规定不合理
我国现行对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及被抚养人生活费采取城乡双重标准,即“按照受诉法院居民人均纯收入在上一年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立法者考虑的主要是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存在着差距,却导致司法实践中出现“同命不同价”及“撞了城里人不如撞了农村人”,难以解决“农村人难以承担侵害城里人后所承担的人身损害赔偿”等问题。
(三)回避了所失利益中机会丧失的赔偿问题
大陆法系规定,因为劳动力丧失或死亡导致丧失本可能获得的利益,按其是否与契约的内容或法规保护的意旨相同而定,至于损害赔偿的计算问题主要以主观计算为主,当主观计算有困难时以客观计算为主。由于机会损害具有不确定性,且不易量化,为了防止不确定性的扩张,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赔偿金计算的准确性,保守的规定就成为当然的选择。然而,这样的选择,是以牺牲受害人的利益为代价的。因此,我国有必要修正对机会利益丧失的救济态度。
(四)对精神损害抚慰金赔偿的规定不明确
《关于人身损害赔偿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受害人及其近亲属除了有权请求残疾赔偿金或死亡赔偿金外,还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精神损害抚慰金,其数额参照《解释》予以确定。但依据新的司法解释规定,精神损害抚慰金不应该是死亡赔偿金和残疾 ,他们分别为独立的赔偿请求内容。因此,精神损害抚慰金未得到确定。
(五)对于定型化赔偿关于年限的规定不合理
大陆法系采用传统做法,按照平均寿命计算定期给付。我国规定了20年的赔偿期限,虽然《解释》第三十二条规定了受害人享有再次起诉的权利,但是对于保护未成年人远远不够,即使如该《解释》的起草者所说的,由于该解释未规定可以请求的次数,可以重复请求赔偿,但与正常的语意理解不符合。所以,此赔偿标准明显不符合赔偿实际损失的原则与要求,应予修改。而且对0岁以上至60岁以下的人的残疾赔偿金都采用赔偿20年的做法不符合客观的损失,使得不同的年龄的人获得相等的赔偿,看似公平实则并不符合客观事实,也很难认定具有合理性。
二、我国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的改革建议
(一)制定侵权法典,统一人身损害赔偿规定
1、尽快制定《侵权行为法》。人身损害赔偿是侵权行为法的重要内容,在制定《侵权行为法》的时候,一定要对人身损害赔偿进行全面的研究,对人身损害赔偿问题作出完整、全面、完善的规定。
2、《侵权行为法》规定人身损害赔偿的基本内容应当统一、具体、可操作性强。
3、在立法的基础上,最高人民法院可以就实践中存在的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进行司法解释,形成基本制度由立法规定,具体问题由司法解释处理的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格局。司法解释的内容,不是基本制度的规定,而是对人身损害赔偿的基本制度在实践中怎样实施和操作,使《侵权行为法》规定的人身损害赔偿制度在实践中得到准确的贯彻执行,真正发挥保护自然人生命健康权的作用和功能。
(二)统一人身损害赔偿标准废除城乡双重标准
现行解释将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的赔偿标准按照受害人的户籍所在地来区分,明显是不合理的,应当废除城乡双重标准,建议仿照国家赔偿法规定的标准进行赔偿,即第一,国家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作为标准,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赔偿10倍,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赔偿20倍;造成死亡的赔偿20倍。第二,赔偿减少收入的标准,确定为上年度职工日平均工资,最高额为5倍。
(三)对机会丧失赔偿建立损害赔偿制度
由于现实中确实存在大量机会丧失损害赔偿问题,因此我国人身损害赔偿制度应该参照大陆法系对机会丧失的相关规定根据全部赔偿原则,计算机会丧失赔偿时应以主观计算为主,但当主观计算有困难时,采用客观计算,当事人能够举证可以采用主观计算时,则采用主观计算。
(四)通过斟酌的具体情节确定人身损害抚慰金
关于确定人身损害抚慰金赔偿数额的基本原则,确定精神损害赔偿的“基本方法是由人民法院斟酌案件的全部情况,确定赔偿金额”,这一意见对于确定人身损害精神抚慰金的赔偿数额也是适用的。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司法解释中,关于斟酌的情节又规定为:“(一)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二)侵害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等具体情节;(三)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四)侵权人的获利情况;(五)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六)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水平。”在决定人身损害赔偿抚慰金的数额时,应当根据这些情况,酌定抚慰金数额。
(五)采用人均存活年限作为赔偿年限
我国确定赔偿期限为20年的原因有:(1)与现行有关法律法规相一致,我国《国际赔偿法》对死亡赔偿金、残疾赔偿金和残疾者生活补助费都规定了20年的赔偿期限;(2)由于赔偿金需一次性给付,且不扣除期前利息;(3)指向未来的一次性赔偿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缺点是期限过长难免加重实际生活与实际利益不一致的情形,可能造成不当得利。(4)赋予赔偿权利人就赔偿期限届满后再次起诉的权利。因此,对年限过长可能导致不当得利一项,可以通过大陆法系因果修补原则给付定期金的赔偿方式得以弥补;而对应与现行法律相一致一项,可通过法律位阶效力来解决,且因为此规定是法律制度中一直存在的漏洞,应当予以改正。对再次起诉权已无必要且诉讼成本过高,不具有实际操作性。(作者单位:沙县人民法院监察室)
参考文献:
[1]黄松有:《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1月1版,第260页。
[2]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松有在公布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3]张新宝:《对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若干赔偿问题的质疑与探讨》,《民商法学》,2005年第5期。
[4]杨立新:《人身损害赔偿问题研究》,《民商法学》,2005年第6期。
民事答辩状
答辩人:李双龙
被答辩人:谭顺辉
答辩人李双龙因财产保全错误赔偿纠纷一案,现针对被答辩人的起诉提出如下答辩:
一、答辩人申请对自己的财产而不是对被答辩人的财产进行保全,答辩人申请保全自己财产不受损失没有错误。因为按双方约定林木所有权转移的前提是受让方一次性付清转让款,但受让方并没有一次付清转让款,所有林木的所有权仍然属于李双龙。答辩人因对方违约而起诉并要求保护自己的林木不被对方恶意盗伐,主观上没有任何过错。
二、被答辩人的损失并不存在。所诉支付灵川县华城胶合板厂6万元违约金属于间接损失且没有合同依据;所诉支付看守林场工人工资1.8万元并不属于因查封而产生的额外支出,因为不管是否查封林场均得雇人看护;所诉支付1.8万元砍伐工人违约金更不符合法律规定,因为伐木合同是以劳动成果来结算报酬的属于承揽合同性质,依法定作人随时可以解除承揽合同,如造成承揽方损失的则赔偿损失,不存在违约金问题。
三、即使存在损失,也是被答辩人没有采取任何补救措施放任损失扩大及自身自愿赠付所致,与答辩人的行为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综上所述,答辩人认为被答辩人的起诉缺乏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请求驳回其诉讼请求。
此致
灵川县人民法院
答辩人:
二00九年十月十九日
代 理 词(李双龙与谭顺辉财产保全案)
审判长、审判员:
受本案被告李双龙的委托作为其诉讼代理人,现提出如下代理意见:
一、本案作为适用一审普通程序审理的民事案件,原告没有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提供证据证明其主张的基础事实。作为代理人本人于10月26日到法庭查阅案卷时发现原告除了在立案时提交了一份桂林市中级人民法院桂市民终字2219号民事判决书复印件外,没有再提交任何证据材料。经询问法庭书记员及查阅法院送达回证得知原告已签收了法院送达的《灵川县人民法院举证通知书》并已超过了法院指定的30天内举证的期限。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三十四条规定,视为原告放弃了举证权利,对于原告逾期提交的证据材料,人民法院审理时不组织质证,由此产生的不利后果应由原告自行承担。原告在曾经起诉过并且经过开庭审理不能代替本次的开庭审理,毕竟本案不是重审案件及中止诉讼后恢复审理的案件,而是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一审民事案件。
二、由于财产保全系对他人财产使用权和处分权的限制,对于被采取保全措施的财产,权利人不能充分、完整地行使使用和处分方面的权能。因而,如果财产保全申请错误,造成不当限制他人对其财产的使用和处分,申请人则违反了诸如民法通则等保护他人所有权的法律。民法理论上将这种违反保护他人之法律造成损害的行为定性为侵权行为。事实上,民事诉讼法第九十六条“申请有错误的,申请人应当赔偿被申请人因财产保全所遭的损失。”,也是将申请财产保全错误这种损害责任归于一种过错责任。据此,申请财产保全错误,在法律关系性质上应归属于民事侵权行为,申请人对此应承担一种民事侵权责任。由此可见,认定申请财产保全是否错误,申请人是否应承担民事责任,则应当分析是否同时具备民事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即加害行为、损害结果、损害结果与加害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以及申请人具有主观过错。具体到本案,本代理人认为:
(一)申请人主观上没有过错。原告诉称被告是恶意诉讼、恶意保全林木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本案当事人双方存在一个基础诉讼,即发生于的其他林木转让合同纠纷。在该案中,由于被告没有按双方合同约定一次性将林木转让款付清(因按原告在原审中的陈述他是分四次在不同的日期支付了26万元给被告,尚欠被告2万元未付清),被告基于其违约行为起诉要求终止合同是正当的,是法律上的正当权利。申请人系基于现有事实和证据提出诉讼请求,并确实尽到了一个普通人的合理注意义务,即使法院判决最终没有支持或仅支持其部分诉讼请求,也不能认定被告是恶意诉讼或者滥用诉权。被告并非明知或非因重大过失而不知诉讼请求得不到法院支持,基于该诉讼请求而申请财产保全的目的是为了保障自己的权利,并没有恶意保全的目的,从而也不构成侵权。被申请人即使因财产保全而受有损失,申请人也不承担责任。而且按双方约定林木所有权转移的前提是受让方一次性付清转让款,但受让方并没有一次付清转让款,所有林木的所有权仍然属于被告。被告申请保全的对象是自己的财产而不是原告的财产,被告主观上没有过错。即便林木所有权已转移给原告,由于合同具有相对性,作为第三人的被告很难了解原告已与灵川县华城胶合板厂签订木材供应合同的事实,因此被告也没有侵害原告合同利益的故意。
(二)、原告的损失即损害结果并不存在。首先,所诉支付灵川县华城胶合板厂6万元违约金属于间接损失且没有合同依据。因为原告与该厂签订的《松原木购销合同》中只有定金条款而没有违约金条款,该合同第八条件也只是约定“如一方违约造成对方损失的,应当赔偿对方的损失。”因此根据《合同法》第114条规定在没有合同约定的情况下不存在违约金的赔偿问题,原告起诉要求赔偿违约金的损失并不存在;其次,所诉支付看守林场工人工资1.8万元并不属于因查封而产生的额外支出,因为不管是否查封林场均得雇人看护,因此不属于原告的损失;第三,所诉支付1.8万元砍伐工人违约金更不符合法律规定,因为伐木合同中约定承包砍伐的单价为松彬原木100元/m柴火每吨60元说明双方是以劳动成果来结算报酬的,属于承揽合同性质,根据《合同法》第268条“定作人可以随时解除承揽合同,造成承揽人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的规定,双方签订的砍伐林木合同作为承揽合同,定作方不用找任何理由可随时解除合同,如造成对方损失就赔偿损失,不存在违约问题,因此也就谈不上支付违约金。本案原告由于自己的失误向他人支付违反法律规定的所谓违约金,相当于原告的一种赠与和施舍,不属于必然发生的`损失。
(三)、即使存在损失,也是原告没有采取任何补救措施放任损失扩大及自身自愿赠付所致,与被告的保全行为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首先,如前所述,原告分别向华城胶合板厂及向伐木工人支付的违约金6万元和1.8万元,依法均不是必然发生的损失,在对方没有向法院起诉确定其支付的情况下原告不但不加以抗辩反而擅自支付,就算造成了损失也与被告无关。其次,根据《民事诉讼法》第99条规定,当事人对财产保全或者先予执行的裁定不服的,可以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不停止裁定的执行。作为购销合同当事人,在法院下达裁定查封合同标的物时,原告应当向法院提出异议并要求进行复议,并完全可以通过复议法院保全合同价款而继续履行合同,但原告却没有进行复议。可以认定,是原告自己的行为导致其对华城胶合板厂违约。第三,被告申请保全的行为,只是原告对华城胶合板厂违约的条件而非原因。同时该条件不是不可缺条件,即被告的申请行为在一般情况下也不会发生相同结果,其行为对原告的违约只是提供了一般条件,而非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因而不构成相当因果关系。现代理人提供最高人民法院主办的中国法院网案件点评栏目发表于209月10日的《申请财产保全发生错误是否必然承担侵权责任?》这一典型案例,与本案事实情节基本相似,供法庭办案参考。
综上所述,本代理人认为作为财产保全错误赔偿对方损失案件,一般情况下所发生的损失必然经过司法机关以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书给予确认才能认定,因为合同当事人双方协商赔偿问题如果不涉及第三人利益则双方认可就行,如果涉及到第三人利益即所谓损失最终要由第三人承担则应当由法院或者仲裁机关进行处理,否则合同当事人双方的协商结果则有可能因恶意串通而损害第三人的利益而无效。而且从本案来说,原告方在与华城厂的购销合同的标的物被法院查封时,仍然可以通过组织其他货源来履行合同,毕竟本案木材是种类物并不是特定物。也可以提供相应担保要求法院解除查封,更可以请求法院给予活封,要求查封期间给予伐木销售履行合同将林木款交由法院保全等均可避免损失的形成和扩大,但原告都没有采取以上任何一种救济手段,可以说造成违约或者损失均是其自身原因,与被告的申请保全行为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原告起诉要求被告赔偿所谓损失理由并不充分,建议法院驳回其诉讼请求。
被告诉讼代理人:
乙方:________________ ,身份证号: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方式_________________,住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乙双方就乙方于___年___月___日在________________发生的人身损害相关事实(乙方头部两处伤口,一个3厘米,一个4厘米,目前缝了十针)进行确认,并经过双方友好协商,就赔偿事宜达成以下协议:___________
一、 甲方自愿承担乙方因上述人身损害已发生的医疗费用_______元。
二、 乙方在头部伤口缝合后,对于继续治疗头部疤痕以及植发的费用,甲方应该承担赔偿责任。
三、 上述两项费用凭医院有效票据结算为准,如乙方弄虚作假,甲方有权追回乙方虚报的费用。
四、 乙方收取上诉两项费用后,本协议中乙方人身损害赔偿事宜即处理终结,乙方不再向甲方及相关人员、单位主张任何权利。
五、 双方约定,凡因履行本协议发生的一切争议,当和解或调解不成时,选择下列第______种方式解决:___________
将争议提交______仲裁委员会仲裁;
依法向______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六、 本协议未尽事宜,双方可以补充规定,补充协议与本协议有同等效力。
七、 本合同自双方在本合同上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八、 本合同-式两份,具有相同法律效力,双方各执一份。
签订地点:___________
甲方: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
依据《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21条第3款的规定,受害人伤残后的护理,应当根据其护理依赖程度并结合配制残疾辅助器具的情况确定护理级别。所谓“配制残疾辅助器具的情况”是指致残的受害人再配制残疾辅助器具后在多大程度上恢复了生活自理能力。之所要考虑这一因素是因为
依据《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21条第3款的规定,受害人伤残后的护理,应当根据其护理依赖程度并结合配制残疾辅助器具的情况确定护理级别。所谓“配制残疾辅助器具的情况”是指致残的受害人再配制残疾辅助器具后在多大程度上恢复了生活自理能力。之所要考虑这一因素是因为,依据《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17条第2款的规定,在受害人致残后赔偿义务人要承担残疾辅助器具费的赔偿责任,因此当配制了残疾辅助器具后受害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生活自理的能力,自然其护理依赖程度降低,护理级别降低,护理费也相对较少。至于具体的护理级别的判断,可以参考卫生部1982年4月7日颁布的《医院工作制度》中确定的护理级别。《医院工作制度》第2条规定,病员入院后,应根据病情决定护理分级,并作出标记。护理级别分为以下几类:(1)特别护理:病情危重,需随时进行抢救的病员。派专人昼夜守护,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备齐急救器材、药品,随时准备急救;制定护理计划,并预防并发症,及时准确地填写特护记录。
(2)一级护理:重症病员、大手术后急需严格卧床休息的病员。卧床休息,生活上给予周密照顾,必要时制定护理计划和做护理记录;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每30分钟巡视1次;认真做好晨、晚间护理;根据病情更换体位,擦澡、洗头,预防并发症。(3)二级护理:病情较重、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病员。适当地做室内活动,生活上给予必要的协助;注意观察病情变化,每1至2小时巡视1次。(4)三级护理:一般病员。在医护人员指导下生活自理;注意观察病情。根据病情参加一些室内、外活动。
第三十二条
原告李某与妻子张某 (本案受害人) 步行回家, 当走到一路灯电杆旁时, 张某突然扑倒在水中 (当天有大雨路面积水较深) , 李某在路人的帮助下将张某送到医院, 张某经抢救无效死亡。此后经法医鉴定:张某系因电击死亡。因张某出事地点附近有某供电局的杆上变压器1台, 上方有某供电局的10千伏架空电缆, 另有某市政工程管理处的路灯控制箱1个、路灯杆2根, 某电信有限公司的电话交接箱1个。因此李某等将某市政工程管理处、某电信有限公司及某供电局诉至法院, 索赔304449元。
原告诉称:各被告对各自的设备管理不善, 是导致张某死亡的根本原因, 要求三被告共同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被告某供电局答辩称:该局在受害人事发地附近共有2样电力设施, 即距事发地点约12米远的变压器和距地约7米高的10千伏架空绝缘电缆。该局的电力设施装有漏电保护装置, 一旦发生漏电接地, 漏电保护装置将启动, 自动跳闸。受害人经过变压器约3米处时都未受到电击也无触电的感觉, 事发地点距变压器约12米, 由此可见不存在变压器漏电的可能。对10千伏架空电缆因距地约7米高, 与受害人事发地点的水面并无任何接触, 且绝缘线完好无损, 无破裂情况, 也不可能漏电, 该局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事发地有某市政工程管理处的220伏电缆及路灯杆, 电缆在事发时已浸泡在水中多时, 电缆与路灯之间有接头, 在水中浸泡时间过长或次数过多已脱落, 无疑会产生漏电, 某市政工程处对张某的死应承担主要责任。市政管理所也应因电力设施被积水浸泡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一审法院经过多次开庭审理, 最终推定张某触电死亡是因某市政工程管理处的路灯电力设施漏电所致, 排除了其他各家单位设备漏电的可能, 判决由被告市政工程管理处一家承担, 赔偿原告236426元。被告某市政工程管理处不服提起上诉, 二审法院经审理后判决驳回上诉, 维持原判。
2 法律评析
根据我国的司法实践, 本案若审理法院依现有证据不能查明是哪个被告的电力设施漏电导致了损害的发生, 法院将会按共同危险行为判决几个电力设施均可能漏电的被告承担连带责任, 但若某个被告能证明自己的电力设施不存在漏电的可能, 那么将不承担赔偿责任。本案的几个被告恰好都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即自己的电力设施不漏电。但法院最终推定被告某市政工程管理处的路灯电杆漏电, 判决由其承担所有赔偿责任。这是否正确呢?
笔者认为法院的判决是正确的, 虽然各被告都没有能提供直接证据证明自己的相关设施不漏电, 但通过现场勘验, 确定被告某市政工程管理处的设施在事发时浸泡于水中, 其他被告的设施与地面没有直接接触。并且如被告某供电局所说一样, 受害人在经过这些电力设施时并未被触电, 只是走到被告某市政工程管理处的路灯电杆旁时才触电, 这些都表明只有被告某市政工程管理处的设施有漏电的可能。所以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九条之规定, 就不需要其它证据予以证明了。因此, 法院的判决是正确的。
3 启示
精神损害就其本质而言,不属于财产上的损害,而是由于侵权人的行为致使受害者不仅在人身权利、人格权利等方面受到侵害,而且进一步导致其心理上的损害,而这种损害更是无法用金钱可以加以衡量的。[1]本文所称的人身伤害,是指侵权行为所造成的人的身体伤害以及死亡结果,即侵害身体权、健康权和生命权的结果。所谓的“人身伤害精神损害”,是指自然人因他人的不法行为侵害其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所感受到的生理与心理痛苦,它与财产之减少或增加无关。[2]而对于人身伤害精神损害赔偿,在理论上一般认为人身伤害的抚慰金赔偿就是精神损害赔偿,没有必要再对一般的精神损害赔偿和抚慰金赔偿作进一步的区分。
二、域外制度
纵观世界各国立法,最早以法律形式确立人身伤害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十九世纪末期的《德国民法典》。该法典第253条规定:“损害为非财产上的损害时,仅以法律规定的情形为限,得请求赔偿相当金额。”即受害人所提出的精神损害赔偿被严格限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而该范围仅限定为第847条的规定,即“不法侵害他人的身体或健康”,“被害人所受侵害虽非财产上的损失,亦得因受损害而请求赔偿相当之金额。”[3]因此,德国的人身伤害精神损害赔偿只限于法律所规定的直接损害,而法定情形以外及间接损害则不在赔偿范围之内。
其后,《日本民法》在人身伤害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上作出了延伸性的规定,即不仅受到人身伤害的受害方,而且因受到人身伤害死亡的受害方的近亲属均有权提出非财产损害的赔偿请求。该法在《德国民法典》的基础上将人身伤害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利主体由受害人扩大至受害人及其近亲属,是对德国民法相关规定的延伸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制也在不断进步,各个国家纷纷制定了人身伤害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且在该项赔偿制度中都遵循了同一个原则,即适当限制的原则。在瑞士的民法典中,第49 条规定:“人格关系受侵害时, 以其侵害情节及加害人过失重大者为限, 得请求抚慰金。”就各国立法而言, 人身伤害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中的赔偿标准的设定,各有不同的规定。如1986年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法律规定,精神损害赔偿金的上限为45万元,即“最高限额法”;日本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以受害人是否为一个家庭的经济支柱来认定赔偿金额,即按照受害人在其家庭中的情况将其分为家庭经济支柱、家庭准经济支柱、其他情况等三种,而这三种情况的精神损害赔偿数额分别在2100-2700万日元之间、1900-2300万日元之间、1700-2100万日元之间,此即为“限幅赔偿法”;秘鲁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规定,赔偿金的额度在其必须医疗费用的50%至200%之间,即“医疗费比例法”;丹麦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规定,精神损害赔偿以是否需卧床养病为标准,在病床上养病的受害人每天的精神损害赔偿为25丹马克,除此以外为10丹马克,即“日标准法”。如此等等, 不一而足。
另外,域外法对于人身伤害精神损害赔偿金的支付方式的规定亦存不尽相同。意大利等国家采用多次支付的方式,即如果侵权人的侵权行为对受害人的伤害并非一时的,而是具有持续性或终身性,那么,法官在判决时将以终生年金的形式计算精神损害赔偿金。其实,在世界其他国家的立法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并非均采用多次支付的方式,同样亦可适用一次性支付原则,只不过以此为例外性原则。例如,在德国,若受害人有相关的重大原因,必须请求侵权人一次性支付赔偿总额的,法官同样会予以支持。
三、对我国的借鉴
首先,在人身伤害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上,我国也应采用适当限制原则。首先,对于精神损害程度较轻的,应当先对受害人进行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非财产性救济;只有当精神损害具有严重情节的,方可进行金钱赔偿。其次是对人身伤害精神抚慰金进行适当限制,其原因在于我国具体国情的限制,对于过高的精神损害赔偿金,法官一般不予支持。
其次,在支付方式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应采取以多次支付为主,一次性支付为辅的原则。这有利于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赔偿义务人的经济状况,在适当的限度内支付精神损害赔偿金额,以免赔偿义务人在较大的经济压力之下拒绝支付,造成受害人得不到赔偿。而一次性支付适用于受害人所受到的精神损害事实基本予以认定、侵权行为人具有相应的经济赔偿能力、受害人与侵权行为人就一次性支付的请求达成共识的,其优点在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诉讼当事人双方的讼累。
在借鉴域外法的基础上,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该项制度:
1.明确受害人可同时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和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
《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生效后,在司法实践中,由于《民事侵权解释》关于残疾赔偿金和死亡赔偿金的规定与其不同,导致造成在个案审判中,法官所引用的法律法规不同,所作出的裁判结果亦不相同。在立法上,已经明确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并非精神损害赔偿,二者是不同的赔偿项目,因此受害人及其近亲属可依据不同的法律规定同时请求人身伤害精神损害赔偿和残疾赔偿金和死亡赔偿金,这样更有利于保护受害人。
2.确定我国人身伤害精神损害赔偿金的具体标准
对于精神损害赔偿金的计算方式及赔偿金额,《民法通则》一直未有具体的规定。但从最高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10条以及最高院《精神损害赔偿解释》第10条等司法解释中,不难看出在人身伤害精神损害赔偿方面,我国法律关于确定赔偿金的规定较为笼统,并无直接规定具体的赔偿数额,而是需要审理的法官根据案件事实的相关因素进行考量,继而综合认定。[4]这就给法院对于该类案件的审理带来困难,由于没有一个明确具体的赔偿标准,对于同一个案件,不同的法官会做出不同的裁决。因此,对人身伤害精神损害赔偿应当有较明确的标准或限度,但如何确定这一标准或限度是司法实践中的难点。在我国现行的相关制度中,人身伤害的伤残划分为十个等级,那么可以依据此十个伤残等级, 每一级的伤残等级对应确定一个限幅幅度较小的精神损害赔偿额,以此确定受害人可能获得的精神损害赔偿额。至于未达到伤残等级标准或者受害人死亡的,则只能依据《精神损害赔偿解释》第10条的规定,综合考虑六个因素来确定赔偿数额,但是也应当确定一个标准以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参考文献:
[1]黄旭标.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探讨[J].学术论坛, 2000,(2):69 -72.
[2]李云飞.人身伤害的精神损害赔偿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法学院,2005.
[3]高建伟.论人身损害案件中的精神赔偿[J].上海市政治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00,(4):33-38.
[4]刘颖,陶江.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5):77-78.
一、多等级伤残综合计算方法的出台背景和意义
2002年12月1日之前,《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适用的标准是1992年公安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GA35-1992(以下将该标准简称为“GA35-1992”)。2002年12月1日起,则开始适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在2002年3月11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8667-2002(以下将该标准简
称?quot;GB18667-2002“)。GB18667-2002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了GA35-1992。至此,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从行业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
GB18667-2002是伤残评定工作适用的新标准。这个新标准是在充分总结1992年公安部发布的GA35-1992的执行经验和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基础上起草形成。该标准进一步完善了伤残等级十级分类法,在全面规范人体伤残程度的同时,还建立了多等级伤残综合计算数学方法,为解决多处伤残的评定问题提供了依据。
在GB18667-2002实施前,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GA35-1992对多处伤残的情况是进行综合评定的,不能全面反映受害者综合伤残程度。在GB18667-2002实施后,对伤害造成的多处伤残不再直接进行综合评定,而是按受伤部位分别评定残级,再根据多等级伤残的综合计算方法,确定伤残赔偿指数后,计算出伤残者的伤残实际赔偿额。这样评定的好处在于更准确反映受害人的受伤程度,在残疾赔偿金的计算方法上更科学更合理。
二、多等级伤残综合计算公式及对公式中各因素的解读
GB18667-2002在附录B--B.2 ”伤残标准“中列出了多等级伤残者的伤残赔偿金的计算公式。
公式为:C=Ct×C1×(Ih+∑Ia,i)
中文公式为: 伤残者的伤残实际赔偿额=伤残赔偿总额×责任赔偿系数×(伤残等级最高处的伤残赔偿指数+增加一处伤残赔偿附加指数)
1、公式中各字母代表的因素
C--对伤残者的实际赔偿额,元;
Ct--伤残赔偿总额,元;
C1--赔偿责任系数,即赔偿义务主体对造成事故负有责任的程度,用百分比(%)表示;
Ih--伤残等级中最高级的伤残赔偿指数,即多等级伤残者,最高伤残等级的赔偿比例,用百分比(%)表示;
Ia--伤残赔偿附加指数,即增加一处伤残所增加的赔偿比例,用百分比(%)表示;
∑Ia,i--指若干个Ia之和,即Ia1+Ia2+……Ian,(i=1,2,3……n,)所以,对于上述B.2中的计算公式,也可以通俗的表达为:伤残实际赔偿额=伤残赔偿总额×赔偿责任系数×(多个伤残等级中最高的伤残赔偿指数+伤残赔偿附加指数1+伤残赔偿附加指数2+……伤残赔偿附加指数n)。
2、公式中各因素的取值
C1------------------0%≤C1≤100%;
∑Ia,i--------------∑Ia,i≤10%;
a------------------0≤Ia ≤10%;
(Ih+∑Ia,i)------(Ih+∑Ia,i)≤100%。
3、对公式中各因素的解读
(1)Ct--伤残赔偿总额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五条规定:”残疾赔偿金根据受害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或者伤残等级,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自定残之日起按二十年计算。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排除本条第一句话规定的伤残等级因素,也可以说当伤残等级为一级时,Ct=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20年。该数额是伤残者可能获得的最高伤残赔偿额,所以也被称作了”伤残赔偿总额“。
(2)C1--赔偿责任系数
就是损害事故中事故责任方应承担责任的比例,如对方全责则取100%,如双方对等责任,则取50%,如对方负主要责任且三七分责,则取70%。以此类推。
(3)Ih--伤残等级中最高级的伤残赔偿指数
伤残等级具体等级对应的赔偿比例(即伤残赔偿指数)为:
一级100%,二级90%,三级80%,四级70%,五级60%,六级50%,七级40%,八级30%,九级20%,十级10%。当一个受伤害者的伤残构成多等级伤残时,Ih取其中最高一级伤残所对应的指数。
(4)Ia--伤残赔偿附加指数
指每增加一处伤残所增加的赔偿比例。即,在有多个伤残等级时,由于只计算最高等级的伤残赔偿指数,其他的伤残等级不再计算相应的伤残赔偿指数,而是每增加一处伤残按另外的赔偿比例计算,该赔偿比例是附加计算的,因此被称为伤残赔偿附加指数。Ia用百分比(%)表示,且0≤Ia≤10%。另外,还须满足:∑Ia,i≤10%,即Ia1+Ia2+……Ian,应小于或等于10%;Ih+∑Ia,i≤100%。即,Ih+Ia1+Ia2+……Ian,应小于或等于100%。
伤残赔偿附加指数和伤残赔偿指数不同。对伤残赔偿指数,《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有明确规定的标准,不同伤残等级都有对应比例(指数)。而对伤残赔偿附加指数则没有具体规定,不同伤残等级没有对应比例(附加指数)。所以对伤残赔偿附加指数如何取值,各地做法不一样。有的是在取值范围内(0≤Ia ≤10%)由法官自由裁量;有的是五级以下一个固定值,五级以上一个固定值。综合网上学者的意见,Ia的合理取值应为:二级为10%,三级为9%,四级为8%,五级为7%,六级为6%,七级为5%,八级为4%,九级为3%,十级为2%(存在一级伤残时,其他等级被吸收,不再计算伤残赔偿附加指数)。伤残赔偿附加指数如何取值,还有待制定机关早日对Ia的标准做出统一规定。
三、司法实践中各地法院对Ia取值的做法
GB18667-2002在附录B”伤残标准"中,虽规定了多等级伤残的计算公式,但没有规定具体的计算方法、步骤或各伤残赔偿附加指数的对应数值(即什么等级的Ia为多少),以及该如何浮动,也未对Ia进行举例说明其如何适用,导致在司法实践中确定Ia时随意性很大,致使确定赔偿额时也颇有争议。各地、各司法机关、各鉴定机构、甚
至同一单位的不同人在执行时均不一致。Ia的确定,是由各地根据情况制定相应的规定或由人民法院自由裁量。目前各地法院对Ia取值的做法有:
1、山东、浙江的部分地区
按照最高伤残等级的赔偿比例(Ih)为基数,属二级至五级的,每增加一处,增加附加指数4%;属六级至十级的,每增加一处,增加附加指数2%。附加指数合计不超过10%,赔偿指数合计不超过100%。
2、云南
从一级至十级,分别取附加指数0%,10%,9%,8%,……,2%。附加指数合计不超过10%,赔偿指数合计不超过100%。
3、广东和青海的部分地区
从一级至十级,分别取附加指数10%,9%,8%,……,1%。附加指数合计不超过10%,赔偿指数合计不超过100%。(注:一级的附加指数为10%,存在一级伤残时,其他等级被吸收,不再计算伤残赔偿附加指数。)
4、江苏
每增加一处伤残,即取附加指数5%。附加指数合计不超过10%,赔偿指数合计不超过100%。
5、江西的部分地区
多处不同的伤残等级的赔偿比例相加得到一个伤残赔偿比例,赔偿指数相加之和大于100%时,取100%。
【人身损害赔偿案代理词】推荐阅读:
雇工人身损害代理词07-23
人身损害赔偿答辩状07-19
论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05-29
人身损害赔偿协议书如何写11-05
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范围及标准06-15
关于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思考建议05-30
精神损害赔偿标准07-21
工伤损害赔偿案例11-15
人身伤害赔偿方案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