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情况汇报

2024-09-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情况汇报(推荐8篇)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情况汇报 篇1

各位领导: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指对基本药物目录制定、生产供应、采购配送、合理使用、价格管理、支付报销、质量监管等多个环节实施有效管理的制度。我县作为湖南省最后一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县,从2011年6月20日起,所辖11个乡镇卫生院全部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和省增补药物共505种,实行网上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从实施的情况来看,老百姓是受益了,但乡镇卫生院却举步维艰。

一、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相关文件精神 根据省卫生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物价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关于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通知‣(湘卫办发„2011‟21号)精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范围:全省所有县市区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实施内容:一是统一配备使用基本药物。二是统一实行网上集中采购。三是统一实行零差率销售。四是落实医保报销政策,基本药物报销比例明显高于其他非基本药物。五是建立多渠道补偿机制。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所有乡镇卫生院的人员支出和业务支出等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基本医疗服务主要 通过医疗保障付费和个人付费补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通过政府建立的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补偿;经常性收支差额由政府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补助。六是全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保障措施:加强财力保障。各县市区财政、卫生部门要认真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采取先预拨后结算的方式下达补助资金,确保基本药物制度顺利实施。

二、实施绩效工资的相关文件精神

根据邵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卫生局•关于印发邵阳市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办法的通知‣(邵人社发[2010]72号)、•转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省卫生厅†关于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有关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的通知‣(邵人社发[2011]90号)精神。

按国家规定执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的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正式工作人员,从2009年10月1日起实施绩效工资。

上述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包括县疾控中心、县卫生监督所、县妇幼保健院、县皮防站、县医学辅导站、县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等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包括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和县卫生系统财务集中核算中心。公共卫生事业单位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由相当于单位工作人员上12月份基本工资的额度(包括岗位工资、薪级工资、护士基本工资标准提高10%部分、)和规范后的津贴补贴构成。

绩效工资总量=(上12月份平均基本工资额+规范后津补贴年平均水平)×总人数。规范后津补贴年平均水平为:2009年10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1万元,从2011年1月1日起1.2万元,以后按相关政策予以调整。

通过对单位前三年发放的津补贴的清理核查,下列项目不予规范,可在绩效工资之外、经县人社、财政部门批准后发放。

①卫生防疫津贴 ②护龄津贴 ③女职工卫生费 ④疫情值班费

⑤有医疗卫生服务的单位的值班(加班)费,目标管理奖(经费由单位自筹)。

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所需经费及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发放生活补贴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全额安排,按现行财政体制和单位隶属关系,由同级财政负担。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和退休人员发放生活补贴所需经费,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方式补助,单位核定的经常性收入不足以弥补核定的经常性支出时,差额部分由县政府在预算中予以足额安排,并在对其任务完成情况,患者满意度、居民健康状况等进行综合绩效考核的基础上,采取预拨和结算相结合的方式拨付。县级财政要保障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所需经费,加大力度争取省级财政和中央财政对本县的财力支持。

三、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情况

城步苗族自治县现有乡镇卫生院11所,工作人员523人,其中正式职工341人,临时工182人。2008年至2010年三年平均收入1984.4万元,其中财政补助收入474.1万元、医疗收入678.3万元、药品差价收入835万元。药品收入占收入比例为42.1%。

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以来,呈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基层医疗机构职责更加明晰。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前,卫生院和其他医院一样,都是以诊疗业务为主,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出台后,规范了基层医疗机构的业务范围,制约了卫生院的诊疗行为,凸显了卫生院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两大职能。

二是滥用药品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也是对基本药物合理使用进行有效管理的制度。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以来,斩断了“以药养医”“开单提成”的利益链,基 本杜绝了开高级药、开高价药的现象,小病大处方和滥用抗生素的现象也得到了有效遏制,医生选药更科学、开药更规范,老百姓用药更安全。

三是就医群众药品费用明显降低。县卫生局联同县物价局采取普查、抽查、暗访等方式,进行不定期督导检查,对价格执行未到位的极个别品种,现场指正、现场整改。监测数据显示,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以来,全县药品价格降幅达32%。卫生院首月门诊人次比去年同期上升36%(其中儒林镇卫生院比去年同期增加220%),门诊次均费用46元,比去年同期减少35%;住院人次比去年同期减少23%,住院次均费用472元,比去年同期减少27%,基本达到了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的目的。

四是门诊业务量急剧增加。住院病人明显减少,医院收入大幅度下降。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医疗服务的压力增加,业务收入显著下降,乡镇卫生院生存堪忧。

乡镇卫生院门诊医疗服务的压力增加。一方面,随着基本药物零差价的实施,患者真正得到了实惠,原来在村级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的部分患者向卫生院转移,同时,在基本药物零差价的基础上,实行了一般诊疗费用由患者自负2元,其余8元纳入其所参加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 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统筹基金报销范围。虽然有效缓解群众看病贵的问题,但卫生院的就诊人次持续增加,现有的人员、设施和场所难以承担繁重的医疗服务;另一方面,由于乡镇卫生院门诊量的增加,势必要求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卫生院在服务态度、医患关系、医疗纠纷、服务成效、群众满意度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药品零差率销售,使“以药养医、以药补医”的运行机制被切断,乡镇卫生院业务收入显著下降。按2008年至2010年三年平均数计算,2011年实施药品零差价销售后,11家卫生院减少药品利润835万元,平均业务收入下降了一半以上,如儒林镇卫生院去年每月业务收入达120多万,利润50多万,而实施基本药物后,一个月的收入纯利润仅7万,根本无法保障正常运转。而我县乡镇卫生院由于历史原因,目前都还要偿还基本建设债务、承担医疗赔付风险,如财政补偿配套措施不能及时跟进,乡镇卫生院无法实现收支平衡将陷入困境。

2、卫生人才留不住,农村卫生网络面临严峻挑战。按照“中央补助、省级统筹、县级保障”的财政补偿原则,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财政补偿是中央、省级财政出小头,县级财政出大头。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之前,我县乡镇卫生院职工年平均工资收入为2.87万元,要维持这个水平,在国家政策补贴外,县财政还要有较强的补贴能力。实施基 本药物制度之后,个别乡镇卫生院工资水平降幅较大,(如儒林镇卫生院2010年人均收入4万元,西岩镇卫生院3.5万元),如果财政补贴不能及时到位,可能会出现技术骨干往公立医院、民营医院跳槽现象。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的维系面临严峻挑战。

3、正式职工中临床一线人员少,临时工处境尴尬 我县11个乡镇卫生院现有正式职工341人,临时工182人,正式职工中有相关职称的不足1/3,而临时工中有相关资格证的为143人,如儒林镇在岗的26名有资格证护士中15名都是临时聘用人员,兰蓉乡卫生院5名有资格证护士中有4名是临时工。由于现有一系列的政策只针对正式在编人员,加之我县财政相当困难,实施基本药物制度零差价销售后,乡镇卫生院根本没有什么收入,临时工的工资待遇等根本无处解决。而我县乡镇卫生院承担的工作越来越多,正式职工中由于后勤人员多(如退伍安置的)、有执业资格证的太少等原因,部分乡镇卫生院的业务开展主要依靠临时工,临时工基本上是各乡镇卫生院根据自身需要来聘请的,而且基本上都是有相关执业资格证的临床一线人员,如果全部辞退,这些乡镇卫生院就会陷入瘫痪。

五、下一步工作和建议

1、健全财政补偿机制,确保医改顺利推进。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补偿机制,合理制定实施基本药物制 度补偿方案,有效落实补偿政策,保持乡镇卫生院正常运营。积极稳妥地搞好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改革,保证基层医务人员待遇不因医改而降低,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确保深化医药卫生改革顺利推进。

经测算,全县卫生系统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2009年10月至2010年12月应发7236781元,已发5315065元,县财政还应安排经费1921716元,其中全额预算单位123876元,乡镇卫生院1797840元。2011年基层医改经费收入支出测算见附表。

2、对临时工财政适当安排经费。我市其它兄弟县市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对各卫生院临时聘用人员安排了一定的经费。建议我县财政酌情安排一定的经费,确保各乡镇卫生院工作的正常开展。我局将对各卫生院所聘请的临时工予以全面清理,对不是非请不可的予以清退。计划通过招考、送正式职工进行培训、转变乡镇卫生院职能等方法,逐步改变目前依赖临时工的局面。

3、加大招考力度,及时充实乡镇卫生院业务队伍。由于乡镇卫生院现有的正式职工中能开展相关业务人员太少,不得不聘请临时工开展相关业务,建议加大招考力度,每年根据业务需要招聘一定数量的业务人员定岗定编到乡镇卫生院,确保业务的正常开展。

4、确保乡镇(中心)卫生院的社会保险待遇。实施国 家基本药物制度后,我局曾多次与县财政部门协商,确定了社会保险金的缴纳标准为:养老保险金按基本工资的24%,失业保险按我县教育系统预算200元/人/年,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分别依次按社会月平均工资2540元的0.5%、7%、0.6%。在实际操作中,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还应包括离退休人员,且随着工资调整、退伍军人安置、卫技人员招聘和国家政策变化,近几年来我局的实际缴费额均超过预算的缴费额度,如将预算经费拨给我局,再由我局与县社保部门结算,就会超过预算额度。因此,请县人民政府在核定我局所属单位每年的社会保险金缴纳标准及预算经费的同时,明确卫生系统所属单位正式职工(含离退休人员)除承担个人缴纳部分外,单位缴纳部分由县财政局按年初预算经费划拨给县社会保险机构。

以上建议及医改经费的安排情况,请以书面文件形式予以明确。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情况汇报 篇2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 》 (2009版) 日前正式公布, 包括化学药品、中成药共307个药物品种。卫生部明确此目录自2009年9月21日起施行。

目录共分为4部分:第一部分是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 第二部分是中成药, 第三部分是中药饮片, 最后一部分是有关说明。目录中的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主要依据临床药理学分类, 共205个品种;中成药主要依据功能分类, 共102个品种;中药饮片不列具体品种, 用文字表述。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是医疗机构配备使用药品的依据。主要包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和其他医疗机构配备使用部分。这次公布的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其他部分是目录基层部分的扩展, 将配合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尽快制定出台。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情况汇报 篇3

2010年开始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总结实施的特点:①中心所用药品全部为基本药物;②参加统一招标、统一配送,不允许单位自行采购;③全部零差价销售;④政府进行补贴;⑤各级医保对基本药物的报销比例提高了0.5个百分点。本文对国家基本药物在的实施效果及对社区卫生机构的影响和现存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对应的建议,希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可以不断提高和完善。

实施效果

次均处方药品价格下降:根据2010年6月~2011年6月同期次均处方药品价格比较,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药品价格有了较大幅度下降,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前次均处方药品价格87.6元,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次均处方药品价格56.7元,同期相比药品价格下降了35.2%;基本药物使用率达100%;统计结果显示次均处方药品种数、含激素处方比例、含注射剂处方比例三项指标的年度变化不明显。

门诊诊疗人次增加:自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由于药品价格、零差率销售的变化,带来了门诊诊疗人次较大幅度增加,统计结果显示2010年6月~2011年6月同期相比,门诊诊疗人次增加了46%。

促进机构合理用药: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以后,根据国家基本药物应用指南及处方集用药,促进了医师合理用药的积极性,为提高疗效,医师在给药途径、剂型剂量、给药时间间隔、用药时间及疗程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进,如以往术前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联合使用抗生素现象转变为强化术前消毒隔离控制及加强控制院内感染各项措施。

加强了药品监管责任:药品统一招标、统一采购使得药品质量有了保证,避免了各机构分散采购引起的不同剂型不同厂商不同价格问题,省市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平台及药管中心成为药品质量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第一责任人,对药品的来源、质量等问题负责,明确了部门职责,做到了责权统一、管理有序。

产生的影响

建立了稳定完善的财政补偿机制:零差率销售取消了药品加成,机构缺少药品收入,其差额财政足额补助,同时,对机构运行经费、人员工资、设备购置、基本建设支出等也给予解决,通过药品零差率销售,扭转了以药养医的局面。

社区卫生机构功能定位趋于明确: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等项目的实施,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回归公益性、强化了其保障居民基本医疗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作用,社区卫生机构将以往以坐诊医疗为主体的功能定位转变为医疗、预防保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应急救治等综合功能,社区卫生机构成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网底。

医务人员职业操守与社会形象得以提升: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切断了“医”“药”之间的利益链,大处方、药品回扣等问题逐渐消除,医务人员的职业操守与社会形象得以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患关系,减少了医患纠纷。

患者就医流向有了变化: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后社区卫生机构用药受到很大限制,以前在社区就诊的老年人、慢性患者、普通急诊患者、妇科患者、儿科患者等由于无法再在社区卫生机构得到适宜药品而被迫流向专科医院或二、三级医院,统计数据显示,自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以来社区卫生机构门诊人次增加,但住院人次无明显变化或呈一定幅度下降。

存在问题

基本药物目录不能满足临床需要:根据西宁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意见》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全部使用基本药物”“不得再使用非基本药物”。但是,现基本药物目录与社区卫生机构的实际用药需求有较大差距,如已在临床长期使用的心脑血管病用药、消化系统药、肝脏用药、妇科用药、儿科用药等均不在基药目录内,严重影响了群众的基本就医权利和保障医疗公平,也造成医疗资源与医保资金的不必要浪费。

基本药物配送不及时:因社区卫生机构药品使用量小,使用品种分散,基本药物配送企业在药品配送上积极性不高,相关规定又不允许单位自购药品,机构常存在药品短缺现象,药管中心虽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措施,但缺乏有效监管手段,影响了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效果。

基本药物使用缺乏激励机制:虽然国家大力提倡使用基本药物,但在群众与执业医师两个层面均存在使用基本药物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原因为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宣传力度不够,仅有行政层面的强制要求,而群众对过度使用新特药及滥用抗生素损害健康认识不深,用药受药品广告影响深。机构尚未出台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执业医师使用基本药物,因此,基本药物的使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針对性建议

允许使用一定比例的非基本药物及自购部分急救药品:为满足临床需要可允许机构自购部分急救药品及使用一定比例的非基本药物,可规定年非基本药物使用量不超过药品总金额的30%。

鼓励开展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为保证疗效避免经验性用药,应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根据结果使用对应的抗生素及基本药物:①可以有效促进合理用药;②可提高社区卫生机构的医疗技术与服务质量;③有助于减少医保资金的浪费。

加大宣传力度,建立有效使用基本药物的绩效考核制度:一项制度的确定和实施,需要广泛的宣传动员,需要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也需要有效的监督和激励,因此,有关部门需加强基本药物制度的宣传,可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制作公益广告等,多渠道宣传。对在执行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主体执业医师建立有效地绩效考评及监管措施,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以促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廖卫宁.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对乡镇卫生院用药的影响[J].医学新知,2011,24.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情况汇报 篇4

一、基本情况

玉溪市总面积1.5万平方公里,辖一区八县,户籍总人口213万。全市共有75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668个村(居)委会和社区。共设73个乡镇卫生院(其中,中心卫生院22个,一般卫生院51个),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45个村卫生室,乡村医生2097名。市、县区均设有卫生监督局、疾控中心和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均配备有防疫人员和妇幼保健人员。

二、全市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整体推进情况

2009年3月,中央印发《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后,我市高度重视,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开展调研论证,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根据《云南省医改5项重点改革2009年主要任务和工作目标计划》和《云南省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意见》的要求,严格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省卫生厅的各项工作部署和要求,按照省里确定的时间表和工作要求,从2010年 2月25日起,全市73个乡镇卫生院、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45个村卫生室共719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实行集中招标采购并零差率销售,各项综合改革稳步推进。今年3月至9月8日,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网上采购基本药物5887.48万元,药品销售价格平均下降13.5%左右。一是制定了《玉溪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管理办法》,全面启动基本药物采购和配送使用工作。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均按规定参加网上集中采购,不再采购和销售基本药物目录之外的品种,同时,严格执行中标目录,履行购销合同,严格规范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明确医疗机构按药品销售总金额的不同比例使用基本药物,市、县级医疗使用基本药物的比例不低于20%、35%,中医医院等其它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不低于10%。二是科学测算,制定基本医疗卫生机构运行补偿办法。市卫生局去年开展专项调研,对全市747个市、县区、乡、社区、村级医疗机构近3年来基本药物使用、进销差额和财政补助情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分析。结合省相关政策要求,我市通过反复核算,提出了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乡镇卫生院取消药品加成给予定额补助,用于保障乡镇卫生院正常运转公用支出补助,并根据辖区内服务人口分为四个档次进行考核补助的原则制定补偿方案。

三是积极开展清仓盘点、上网采购、配备、使用、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价格公示、培训、宣传等基础工作。各医疗机构均做到了将基本药物价格向群众公示,对基本药品和非基本药品进行了分类管理,对开具处方规范管理,对医务人员开展了《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培训工作,确保了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三、积极谋划,强化领导,确保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顺利实施

(一)加强领导,全力推进

国家医改方案出台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及时成立了玉溪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谢兴荣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常务副组长,卫生、发改委、财政等部门领导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做到组织保障、人员和工作经费三落实。各县区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切实加强了领导,为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在2009年12月18日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出台后,我市及时召开领导小组会议认真学习领会精神实质,加快工作步伐,着手制定实施方案。1月19日,市政府第41次常务会议专题听取关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工作的汇报,强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既要坚定信心、抓紧推进,又要精心组织、稳步实施,要统筹兼顾,立足实际,着眼民生,确保改革顺利推进,达到预期目标。1月22日,我市召开了市、县、乡三级医疗机构责任人参加的全市实施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试点工作准备会,对全市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作出全面安排和部署。1月24日和 2月24日二次分别召开玉溪市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推进会,对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做了工作安排,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为2月25日全面启动并迅速推开打牢扎实的工作基础。3月1日,市政府召开全市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工作督促检查会,对实施保障工作提出要求。3月5日,召开市医改领导小组会议,根据省里的要求,结合玉溪实际,研究我市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配套文件,并于3月7日以领导小组名义正式印发《玉溪市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实施意见》(试行)。此后,市卫生局多次组织召开全市卫生系统医改工作推进会、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培训班和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推进暨培训等会议。总之,从1月19日至8月30日,我市密集召开一系列专题会议,及时传达学习省医改会议精神,就药品网上采购工作、实施意见的拟定、基层医疗机构清仓盘点、基层医改等工作进行了周密的安排和部署,确保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顺利实施。

多方论证

为做好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品零差率销售工作,各级认真学习和贯彻中央、省关于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和要求,深入调研,摸清家底,对照省实施方案的要求,针对基层医疗机构反映的问题,认真分析研究基层医疗机构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改革的相关内容,树立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理念,立足方案要实、要管用的原则,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方式召开不同层面的征求意见座谈会,充分听取基层的意见和建议,对实施方案进行广泛讨论,多方论证。同时,多次向上级部门汇报,不断修改完善,制定了《玉溪市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实施意见》(试行)和补偿政策等相关配套文件。市政府常务会议明确要

求各县区政府要充分准备,落实责任,确定人员,确保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工作顺利开展,对涉及到的补助资金由市、县区两级财政分级负责。明确提出要不折不扣贯彻中央和省的决定,从2010年2月25日起取消药品的销售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全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必须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市、县级医疗机构使用基本药物的比例分别不低于销售总金额的20%、35%,市、县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和市第二人民医院不低于10%。

(三)精心组织,全力推进各项前期工作

一是积极探索全市基层卫生机构药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工作模式。我市自2006年8月起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将73个乡镇卫生院统一开展药品集中采购,实施药品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工作,采取“网上集中竞价(限价)、统一配送、全市同价”的方式进行。到2009年底,全市已集中开展了三轮招标和采购,644个基层医疗机构的临床用药全部实行集中采购。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开展,有效杜绝了药品购销中的不正之风,保证了药品质量,切实降低了药品价格,减轻了群众就医负担。通过三年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启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网上采购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按照省要求,我市研究制定了符合实际的遴选方案,并于2009年12月4日在保留原4家配送企业的基础上,又增补遴选6家配送企业,最终确定10家配送企业负责县及县以下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含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配送工作。

二是组织培训,熟悉采购流程。为全面开展基本药物制度试点,顺利完成药品网上集中采购工作,我市于2009年12月18日、2010年1月23日和3月26日至29日,分三次组织市、县、乡三级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医务人员及药品采购人员开展培训。邀请省卫生信息中心医药招标采购交易平台的技术人员到玉溪就药品网上采购的相关技能知识进行了培训。结合玉溪市“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改革培训工程”要求,6月29日和8月30日,市卫生局按计划专门邀请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王岳和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主任医师李冠烈,围绕基本药物体系及政策、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及入床抗生素治疗策略、激素药物的临床应用技巧等内容进行培训。各县区也组织了相应的培训,1至8月,共开展24场、1900人次参与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了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药品采购工作人员的使用基本药物及网上交易操作能力。

三是责任管理,明确职责。为保证基本药物制度工作落到实处,我市将此项工作任务进行分解,专门制定了《玉溪市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工作责任目标书》,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与各县区政府分管副县区长签订。市卫生局制定《2010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责任书》,明确医改各项工作任务。此外,市政府还将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工作任务细化进《市对县区政府卫生工作目标责任书》中,县区政府又将任务细化至乡镇,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四)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知晓率

医药卫生事业关系广大人们群众的身体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为确保这一重大民心工程取得实效,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看病贵的问题,我市各级、各部门立足于在多渠道、多形式宣传上下功夫,突出基层医务人员的宣传发动,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采用宣传标语和宣传单对广大群众进行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工作宣传,制作“2010年2月25日起玉溪市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实施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有效降低药物价格”、“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好处多”、“基本药物平进平出花钱少”等群众通俗易懂的横幅,印发了“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知识问答”宣传单,对改革政策进行宣传,及时解答群众关心的问题,为改革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确保社会稳定。同时,我市各县区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专门召集医务人员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基本药物用药目录进行培训,打消顾虑,改变医务人员用药习惯,在接诊中主动宣讲,热心解答群众的疑问,使群众减轻用药负担,拥护使用基本药物,切实让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深入人心。

(五)加强检查,跟踪服务

为进一步掌握全市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情况,自2月25日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以来,市、县区、乡镇都组织调研组深入基层,了解实施情况,掌握工作动态,及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对发现的问题责令整改,保证改革工作顺利开展。同时,加强服务协调工作,对实施过程中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按照特事特办的原则进行处理,没有出现一个卫生院或一个村卫生室停业的情况,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平稳,工作有序开展。

四、全面统筹,积极稳妥,推进基层卫生机构综合改革

(一)创新工作思路,扎实推进5项综合改革

我市在扎实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的同时,及时制定出台了《玉溪市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实施意见》(试行),《意见》中包括《玉溪市乡镇卫生院改革方案》、《玉溪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改革方案》、《玉溪市行政村卫生室改革方案》、《玉溪市乡镇卫生院改革机构编制标准办法》、《玉溪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办法》、《玉溪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补偿办法》、《玉溪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管理办法》等7个配套方案。我市出台的《实施意见》,既认真贯彻了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改革方案精神,同时又结合我市实际,坚持政府举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为主旨,不断探索管理体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基本药物制度、投入保障制度等5项重点改革力求有新的突破。

一是在改革人事制度方面,按照《玉溪市乡镇卫生院改革机构编制标准办法(试行)》,全市乡镇卫生院事业编制原则上按照农业户籍人口的l‰实行总量控制。要求每个村卫生室原则上不少于3名乡村医生(其中至少有1名女村医、1名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的乡村医生),2008年12月底在册村医人数为2人的可保持原有人数,以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乡镇卫生院定编定岗,先选择1至2个县区开展试点工作,总结经验后再向全市推广,确保改革更符合客观实际需要。按照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科学合理设置岗位。其中,卫生专业技术岗位不得低于总岗位的80%。

二是履行政府公共财政职能,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市政府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取消药品加成给予定额补助,新增预算600万元,主要用于乡镇卫生院正常运转公用支出补助,根据辖区内服务人口分为四个档次进行考核补助。中心卫生院每年定额补助11万元,服务人口4.5万(含4.5万)以上的一般乡镇卫生院每年定额补助9万元,服务人口2万(含2万)以上、4.5万以下的一般乡镇卫生院每年定额补助7万元,服务人口2万以下的一般乡镇卫生院每年定额补助6万元。以2008年底村医人数为基数,县区财政对村医补助每人每月不低于60元、市级财政对村医每人每月补助40元、省级财政对村医每人每月补助200元,同时实行绩效管理。实施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教育工程。从2007年起,投入500万元开展贫困山区、民族地区乡村医生脱产免费中专学历教育项目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实现乡村医生学历水平达到中专以上要求,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快基本药物制度网络化建设进度,市级财政今年投入100万元为各乡镇卫生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信息网络平台建设配备设备。

三是改革分配制度,实施绩效考核。按照《玉溪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办法(试行)》,对乡镇卫生院的绩效考核。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对辖区内的乡镇卫生院进行考核,财政、人事部门对考核结果进行审核;乡镇卫生院 在县卫生行政等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对其工作人员进行考核。

四是创新工作思路,探索分配制度和基层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早在2008年,华宁县开展了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卫生资源整合的试点工作,将县医院、中医院、宁州卫生院进行联合管理试点改革,在机构建制不变、单位名称不变、人事隶属关系不变、现行财政补助政策不变的前提下,对三所医院人、财、物统一管理,资源共享。通过实施院长目标责任制和绩效考核和年薪制,调动工作积极性。通过一年多的实施,强化了卫生行政部门的宏观管理能力,整合了卫生资源,实现了资源共享,提高了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益,促进了医院的健康发展。

我市自2005年推行乡村一体化管理工作以来,不断加大基层医疗机构的改革力度,特别是我市借2006年率先在全省推行新农合制度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之机,进一步深化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改革,全市90%以上的村卫生室实现人员、行政、业务、财务、药品“五统一”管理,进一步规范乡村医生聘任管理,实行乡村医生全员聘用制和药品统一由乡镇卫生院采购,为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顺利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员、管理保证。在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的要求,我市将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使5项综合改革更切合实际,更能推动工作落实,更能提高健康保障水平。

(二)全面推行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

以落实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和“重大妇幼项目(农村妇女乳腺癌检查项目)”为抓手,积极推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截止2010年8月底,我市共建立居民健康档案648470份;发放宣传资料110余万份,设

置健康教育宣传栏2086块2915期,举办健康知识讲座744期;新生儿访视13487人;孕产妇产前检查24613人,产后访视14985人;有55911名老年人接受健康管理;管理高血压患者25204人,管理糖尿病人2262人;管理确诊重性精神疾病患者4214名。

此外,我市自加压力,率先在全省新增免费婚前医学检查服务项目,并将其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市、县区按4:6比例配套,投入资金,将免费婚前医学检查项目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畴。

为解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近乎海量的信息管理问题,提高信息利用率,市卫生局充分调研,坚持“保护既往投资、整合现有资源;坚持需求导向、分期实施建设;部门联合共建、实现优势互补;统一标准规范、保障信息安全”的原则,决定建立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市级区域卫生信息管理平台。目前,相关工作正在进行中。

(三)不断完善新农合工作,提高基层群众保障水平

我市通过巩固参合率、提高筹资标准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参合农民的受益水平,不断完善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2010年,我市新农合覆盖农业人口174.9737万人,实际参合159.7954万人,参合率为94.57%,顺利完成中央和省提出的参合率达90%以上的工作目标。筹资标准由每人每年100元调整为140元,农民个人自筹20元。截止8月,新农合共筹集到位基金22385.68万元,各级资金已全部到位。

为了提高参合农民的受益水平,经过测算,我市对新农合补偿方案进行了科学调整。乡级住院补偿比例统一调整为70%以上,住院补偿封顶线由每人每年累计20000元调整为30000元,同时,积极开展住院大病再次补偿和门诊慢性病补偿工作。1月至8月,共减免补偿212.31万人次,补偿新农合基金11781.10万元,总受益率为125.65%,基金支出占已到位基金的52.63%。参合群众的受益率和受益水平正在稳步提高。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情况汇报 篇5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保障群众基本用药、减轻医药费用负担、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基本保障制度。是突出惠民措施,提高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现将我中心具体工作汇报如下:

一、基本药物制度工作相关任务完成情况、工作成效、经验做法。

1、加强领导。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基层医疗机构回归公益性的重大改革举措。为保障这项新的惠民政策得到顺利实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综合配套医改实施方案,明确了各部门职责,形成了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局面,保证了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

2、加强宣传。基本药物制度是一项全新的制度,为了提高人民群众对基本药物的认知度和信赖度,采取了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方式,通过电视讲座、印发宣传资料、悬挂横幅、科技下乡、进村入户向群众宣传基本药物制度,让这项利民惠民政策,做到人人皆知。各基层医疗机构还通过基本药物价格公示栏、健康宣教窗口等,公布使用的基本药物品种、品规及价格。医务人员主动引导病人使用基本药物,减少制度实施过程中的矛盾,争取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

3、确保基本药物的配备使用,报销政策执行到位。基本药物只有得到配备使用,制度才能有效运行,群众才能得到实惠。我市各基层医疗机构严格执行国家307种基本药物目录,和以省为单位增补的216个品种。基本满足了群众用药要求。我中心并严格按照省招标付款要求,按时将药品款结清

4、确保基本药物的网上采购配送,零差率销售。从全面启动基本药物制度,实行网上采购基本药物,执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以来。我中心严格按照规定要求,全部药品有省招标平台购进药品并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一是及时对库存药品规格、数量和进销差价等登记造册,并统一按进价实行零差率销售;所有药品明码标价,张榜公示;二是实行药品网上统一采购,专人负责采购、验收、入库。严格执行基本药物配备使用规定 作为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我们深知我们是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关键环节。完全贯彻执行基本药物制度,才能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5、确保医疗机构正常运转。严格贯彻执行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各项规章制度与要求,虚心接受上级领导的督促,积极配合上级领导的安排。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打破了多年来基层医疗机构“以药养医”“以药养院”运转机制。

二、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取得的成效

1、原来由群众负担的药品加价的由政府承担;

2、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以来,用药范围大幅缩小,特别是一些高价格、新特药限制使用,大处方、贵处方被杜尽,有效降低了群众医药负担。

3、药品价格彻底公开 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受到了群众如潮好评。药品价格不再虚高,群众对药品价格一目了然,在公示牌、互联网上都可以知道,钱花的明白,看病更安心。

4、群众用药真正得到实惠 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销售价格大幅下降,让老百姓享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5、规范了进药渠道 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前,由于行业竞争,医疗机构各有各的进药渠道,这直接关系到药品正不正规,同时也为老百姓的健康埋下隐患。基本药物实施后,进药渠道明确规定,从根本上杜绝了假冒伪劣药品充斥市场,有效保证了老百姓能够用上放心药。

三、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过程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1、基本药物品种不齐,用药受到局限。部分常用药物不在目录之内,不能满足群众需求

2、基本药物价格招标价仍存在虚高,个别基本药物价格比原销售价格高。

3、医疗服务水平不高。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以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服务站的门诊人次大幅增加,基层诊疗条件和技术力量都比较薄弱,医疗服务水平还不能满足群众需求。

4、做为基层医疗机构,以我们小范围的宣传力量尚且不够,还有更多的群众不了解基本药物制度政策。

三、基本药物制度工作建议

1、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医疗水平。

基层医院医务人员大多专业技术职称不高,医疗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乡村医生年龄结构偏大,基础知识不扎实,不利于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有关部门应加强基层医院医务人员的培训,特别是乡村医生要有系统全面的培训及考核,建立淘汰机制,提高整体医疗水平,有利于基本药物的实施。

2、加强监督检查、切实做好“统一采购、统一结算”。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基层医院实施基本药物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成立药品采购中心和结算中心,切实做好“统一采购、统一结算”工作,保证基本药物制度规范、顺利实施。

3、扩大基本药物制度覆盖范围。扩大基本药物制度的覆盖面。要求企业配齐基本药物品种。鼓励其他零售企业零利率销售基本药物,并给予政策指导,让群众用药享受真正的实惠。

胜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情况汇报 篇6

摘要:自2009年各地开展城市社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工作以来,取得了一些成效,门诊和住院费用下降,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以药养医”机制,规范了医疗机构用药行为。但是不完善的补偿机制、基本药品价格、流通和使用环节存在的问题,制度宣传效果不好,这些都制约这制度进一步推进。重点分析了社区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现状,指出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社区;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16-0012-02

2009年4月新医改提出要加快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将“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作为近三年要着力抓好的五项重点改革之一。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目标是:2009年每个省(区、市)在30%的政府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30%的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到2010年,这种比例要达到60%。而到2011年,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到2020年,全面实施规范的、覆盖城乡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自2009年正式启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工作以来,各地进行了有益探索,政策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为了了解制度在城市社区实施情况,课题组前往部分省市的社区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方法

本研究所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课题组现场调研获得的统计数据和访谈信息,居民问卷结果分析,部分数据来源于卫生行政部门网站。调查的试点地区包括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和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调查采取居民问卷调查(定量)和相关人员访谈(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定量资料主要采取描述性分析方法,对定性资料按主题进行分类整理、归纳和提炼。结果与分析

2.1 制度成效分析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核心内容是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以及基本药物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该制度实施必定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社区居民产生很大影响。这里以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为例。

表1 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业务情况对比表

社区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只能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地方增补目录内选择使用药品,并采取零差率销售。这就使得社区可使用的药品品种数量大幅度减少,对各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产生了很大影响。

2.1.1 门诊人次和住院人次都有所减少

如表1所示,顺庆区自2010年4月份在社区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以来,门急诊人次和住院人次与2009年同时期相比分别下降28045人次和4022人次,下降百分比分别为26.17%和33.05%。原因之一是基本药物目录内的品种不能完全满足患者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不够用”和“用不着”。如一些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过去习惯使用的药品不在基本药物目录内,又由于担心副作用和疗效问题而不愿改用新药,只能去医院或药店。另一方面,社区不常用的药却在目录内。如乙醇中毒抢救药纳洛酮出现在目录内,但是患者酒精中毒后一般很少去社区卫生服务站抢救。

表2 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财务收入情况对比表

注:自2010年4月1日起,南充市在顺庆区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率先试点基本药物制度。

2010年实质为从4月1日到12月31日,即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的一段时间。

2009年为2009年同期情况。

2.1.2 门急诊均次费用和住院均次费用下降

经过基本药物的集中招标采购和配送,中标后的基本药物价格与政府最高指导价格相比明显下降。有数据显示,采取基本药物招标采购的地区,招标价格平均降幅为25%~55%。而社区卫生服务站药品实行利差率销售,使得药品价格下降,从而门急诊和住院均次费用下降。如顺庆区降幅分别达45.7%和33.3%,其中药品费用下降率分别为46.2%、27.5%。

2.1.3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入大幅度降低

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之前,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收入主要来源于财政支持、业务收入和其他收入。其中业务收入包括医疗收入和药品收入,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61.6%。实施制度后,药品实施零差率销售,而且由于药品使用品种受限制,使得社区卫生机构的收入大幅度减少。如顺庆区2010年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社区医疗机构业务收入同比去年同期减少673.9万元,其中药品收入减少359.3万元。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社区卫生机构“以药养医”的运行机制。

2.1.4 进一步规范了社区医生用药

为积极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指导基层医务人员合理使用基本药物,卫生部颁布了《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基层部分)》和《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基层部分)》。各地也积极对基层医生进行相关培训。有调查对制度实施前后的基层卫生机构门诊处方中抗生素使用率、多联抗生素使用率以及静脉输液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发现各项指标均有所下降,医生用药进一步得到规范。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医生的收入与药品销售脱钩,没有了经济利益上的联系,没有利益驱使,使得医生用药趋向合理、科学和规范。

2.2 制度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自2009年基本药物制度在各地社区实施以来,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不得不看到,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本课题组通过对调查地区的卫生部门、社区工作人员以及社区居民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2.2.1 补偿机制不健全,影响社区工作人员积极性

从试点地区来看,各地政府制定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财政补偿方案,预留了专项资金支持制度推行。国家也加紧相关配套政策的出台,一是财政补偿机制的完善;二是对社区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补助;三是与现行医保报销政策相衔接;四是医疗服务价格补偿,即增加药事服务费。然而除医保报销政策衔接外,服务价格的调整和补偿机制的完善都不是一个短期过程,“药事服务费”的收取也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调整过程。

2.2.2 基本药物价格和质量以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后,政府实行网上招标直接配送以及零差率销售等措施使得药品价格呈现不同幅度的下降,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药品价格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比实行制度前更高了,主要是由于国家指导价偏高以及不完善的招标机制。

在基本药物品种方面,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居民和社区医生普遍反映药品不能满足需求,一方面是居民长期以来的用药习惯不容易短时期改变,另一方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难以配齐全部品种,制约患者的用药选择。在基本药物招标过程中,生产企业(或委托代理企业)对大部分品种的投标积极性较高,但是对OTC、辅助治疗药物兴趣不大,导致部分基本药物没有中标品种,社区卫生服务站难以配齐全部307种基本药物,采购到的基本药物品种大约在270~280种。

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开展合理的合理用药分析、处方点评等工作,不能及时对医院用药进行评价和评估。虽然出台了相关的临床用药指南和处方集,但是仍然不能保证社区医生会依此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2.2.3 宣传效果不佳,居民对制度知晓度不高

国家和各地区一直将加强制度的宣传作为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在本课题组进入社区进行调查的时候也能看到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周围有宣传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标语、宣传栏。但是在对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的时候却发现居民对政策知晓度并不高。通过对问卷进行分析发现只有一半听说过该政策,只有不到10%的受访者了解报销政策。而且大多数受访者表示对该政策的了解主要来源于各种新闻媒体,自己身边的宣传措施却很缺乏。这种矛盾的现象说明社区层面的宣传效果并不理想,需要使宣传真正落实到居民了解政策,而不是简单地做出宣传却不关注效果。

几点建议

国家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与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体系相衔接,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关系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促进合理用药,改革医疗机构以药养医机制,减轻群众基本用药负担等。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以保证政策的持续推进。

3.1 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补偿机制

实施药品零差率后,政府补偿机制能否尽快到位,将直接影响着医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以及基层对基本药物制度执行力度,进而影响着基本药物制度的成效。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虽然有的试点地区开始实行了绩效工资制度改革,但是绩效考核能否落实到实处,还有待检验。有学者指出,对社区卫生机构实行定量考核,按照每销售100元基本药物,政府补助15元的标准执行。虽然这种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收入和积极性,但是这种补偿方式不利于控制医疗费用,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以药养医”机制。

3.2 完善基本药物招标配送机制,加强合理使用药物的监管

对于政府制定的指导价格偏高,导致中标价格高于制度实施前的药品价格这一现象,需要政府价格制定部门运用药物经济学方法,明确合理利润,合理制定价格。政府应依据社区居民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需求合理调整基本药物目录,补充居民常用药。对于一些用量小或辅助治疗药物和一些特殊药品,政府应对制药企业采取一定的优惠或鼓励的经济措施,以保障这些药品的生产。实施基本药物外包装标识药品价格制度,开展价格监测工作。同时要保障社区基本药物制度不走形、不变样,就必须实行统一品种、统一价格、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使用规范,统一补助标准的“六统一”管理原则,以实现基本药物的同源、同质、同价。

3.3 改善制度宣传方法,注重宣传效果

制度只有为社区卫生工作人员和居民了解和接受才能更好地推行,但是通过调查发现社区居民对制度了解不多,存在着社区卫生工作人员对制度还抱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对基本药物认识不足等问题。这就要求在现今的宣传基础上,改善宣传方法。首先,要加强对医疗机构卫生工作人员关于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合理用药的教育培训工作。其次,国家应采取电视健康讲座,报纸和广告、网络等宣传方式宣传基本药物制度,宣传内容主要集中在什么是基本药物、基本药物的优点,澄清基本药物等于“劣质药”的认识误区,基本药物报销制度等方面。社区层面也应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标语、展板、专栏以及社区医生进行宣传,同时可以借助社区文化活动或其他形式的活动,加深居民对政策的了解,提高公众对基本药物的信赖,了解合理用药的常识。

参考文献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情况汇报 篇7

1 基本药物在中国的发展

1979年,我国政府积极参与WHO的基本药物行动计划,并于同年4月成立“国家基本药物遴选小组”。1981年8月完成了《国家基本药物(西药部分)》的编订工作,此次编订工作未收藏中成药。

1992年,成立由国家卫生部、财政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卫生部、国家医药管理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领导和专家组成的“国家基本药物领导小组”,负责国家基本药物方针、政策和目录的制定,并协调有关部门开展国家基本药物制定与推行工作。药品目录遴选以“临床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中西医并重”为标准,并于1996年发布国家基本药物中成药和化学药品(包括生物制品)目录。

1998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制定工作。到2004年最新版目录共收载基本药物2 033种,其中西药773种、中成药1 260种,覆盖了绝大多数疾病的治疗药物。

2009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正式启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工作,同时发布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暂行)》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版)》(简称2009版基本药物目录)。2009版基本药物目录共307种,其中西药205种,中成药102种。

总体来说,我国对基本药物概念引入已久,并且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正逐步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民众的基本用药问题。

2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现状

据国家卫生部2010年6月公布的数据,截至2010年2月底,28个省份完成30%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任务。新医改基本药物制度提出至今,全国31个省份共有1020个县(县级市、市辖区)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占全国总数的35.7%。该制度覆盖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8万个,占全国总数的38.7%。27个省份启动并完成了基本药物招标采购工作,确定了基本药物品种、品规。在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方面,已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地区共涉及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1565个,占实施总数(1.8万个)的64.2%。部分地区出台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经费补偿政策,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开始显现成效。如湖南省武陵源区在全区基层医疗机构启动药品零差率销售后,药品价格降幅比例近60.0%,群众看病负担得以减轻;江苏省37个先行实施制度的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量已达到当地总量的45.0%以上,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40.0%以上。

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逐步推进的同时,各地也开始探讨新医改过程中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进情况。如潍坊市在把握社区基本药物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基本药物政策,形成了社区基本药物制度框架,即在基层医疗机构对社区基本药物和非社区基本药物实行分类管理,在相关部门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建立社区基本药物目录[1];武汉市在国家307种基本药物目录的基础上,增加200种,扩建武汉市基层医疗机构常用药品目录,以更好地满足市民的就医需求;浙江省确定了杭州、宁波、绍兴、湖州等30个县(市、区)作为首批基本药物实施地区,在试点范围内全部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浙江省增加的非基本药物目录药品。

3 国家基本药物政策实施中的问题

由于我国新医改推出的基本药物目录实施时间不长,目前现有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新医改中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的理论思考和探索。如对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和评价的经济学思考[2]、我国基本药物制度存在的缺陷及其改进建议[3]、对新医改方案中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思考[4]、基本药物政策的难点分析[5]等。研究认为我国现行的国家基本药物政策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3.1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设置与居民需求相脱节,且与其他目录并存

按照WHO的基本药物遴选标准,应以循证医学为基础,对各药物进行评分,选取高分者纳入基本药物目录。在我国目前基本药物主要依靠专家经验和集体讨论,且参与讨论的人员偏重大医院专家,导致遴选的基本药物有一定局限性[6]。加之地区间经济状况和疾病谱的差异,导致遴选出的基本药物在全国范围内使用时,并不能完全满足当地居民的医疗需求。此外,许多中成药的疗效是基于临床实践的经验,而不是通过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来鉴别不同商品药之间的差异,因此,基于严格临床选择的中成药遴选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设置提出了一定挑战[5]。

目前,我国指导临床医师用药的药品目录众多,除《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外,还有如《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和《国家医保目录》等。同样,在各省、直辖市也有其相应的、独立的药品目录,虽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表明“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这在主观上突出了基本药物的地位,但是客观上损害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权威性,而且多种目录并存,不仅易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容易影响基本药物制度的顺利推行[7,8]。

3.2 国家基本药物供应不能充分保障

我国绝大多数医药生产企业以仿制产品为主,市场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但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强制药品降价,使药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从而出现部分价格低廉的基本药物包括一些急救用药,生产供应缺乏或不足。这些药物有苯海索(安坦)、洛贝林、多巴胺、氨茶碱片和呋麻滴鼻液等。另一方面,一些比较成熟、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仿制药品生产企业数量众多,产能过剩,重复生产严重,市场同质化竞争加剧。此外,现行药品价格体系和招、投标供应方式(现行招标主要考虑价格,而对产品内在的质量差异等较少考虑,如广东省招标中的“拦腰砍价”方式[9])的不合理也会直接导致原本价格低、利润少以及使用量小的基本药物生产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大大降低,生存状况堪忧,最终出现基本药物“断货”现象。

3.3 国家基本药物可及性不高

虽然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我国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但基本药物的可及性还是不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颁布后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保障其推行。加之在“以药养医”的模式下,基于利益的驱动,医生在诊治时倾向于开大处方、选择昂贵的药品,而对价格低廉、没有利润空间的基本药物则采取回避的态度。由于政府对于基本药物或“药品零差率”药品补贴不能及时到位,使得医院管理者出于对医院生存和发展的考虑,并不对医生的基本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有力的监督和管理。同样,由于基本药物制度的宣传不到位,使得群众对基本药物的知晓度不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认识误区,认为基本药物就是“价廉质差”的药品,因此,普遍倾向于在就诊时优先选择新药、贵药,最终导致一些质优价廉的基本药物难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基本药物的可及性不高。

3.4 对基本药物制度的支持力度不够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之后,国家财政和税收政策对该制度的支持力度不够,同样也不利于制度的顺利推行。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卫生总费用的公共投入部分处于较低水平。目前,我国政府公共投入远低于经济合作组织国家,即使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平均公共投入也较少。同样,在国家财力十分困难时,为了满足医院的经费需求,在1954年制定的药品加成政策,把药品销售的批零差额留给医院。该政策保留至今,并且是当前维持各医院生存、发展甚至是创收的合法途径。政府投入长期不足,短期政策长期化产生的“以药养医”甚至是“逐利行为”均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基本药物在医疗机构的推广和使用,最终阻碍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顺利实施。

4 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对策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完善和持续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离不开多方协调配套,针对当前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存在的几项主要问题,专家学者们也从公共政策、经济学、药物学和管理学等角度进行了许多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总结如下:

4.1 确定适宜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适宜的基本药物目录是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障居民合理用药的基础。在基本药物目录制定的过程中,要根据WHO提出的基本药物目录同心圆模式和国家对于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指导原则,采用循证医学和药物经济学的技术理论,从我国已注册的药品中遴选,分级使用,并为某些专科设立补充药物目录,从而最终确定符合居民需求的国家基本药品目录,指导各级临床医师的临床用药。同时,建立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遴选专家库,定期更新国家基本药物目录[10,11];各地区可以根据当地的经济水平和疾病流行情况对目录进行适当调整,以更符合当地百姓的医疗卫生需求。同时,正确处理好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同当前指导临床医师用药的各种药品目录的关系,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和价廉的基本药物。

4.2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

国家除制定保障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基本药物定点生产与基本药物政府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等各环节的具体实施细则外,还应该按照药物经济学原理制定国家基本药物的指导价格[12]。此外,还要对基本药品生产供应情况进行登记监测报告,分类管理基本药物,避免基本药物低水平重复和盲目生产。对生产供应不足的基本药物,要采取措施确保其生产供应;对因利润低而生产供应不足的基本药物,运用价格杠杆机制促进其生产;对于用量小、生产销售成本高的急救用基本药物,可采取政府补贴或税收减免等政策保障其生产[13]。

4.3 加强国家基本药物的宣教工作

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不仅要约束医师的处方行为,更应对患者进行基本药物的宣教。在宣教途径方面,可以社区为单位,采用悬挂条幅、电子显示屏、制作宣传海报和发放宣传单或宣传册等多种形式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行集中宣传。此外,还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如电视、网络、报刊和杂志等途径普及基本药物的常识及内涵;加强医患双方的沟通,医生把基本药物的基本知识及优势普及给患者,患者把用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医生,形成合理使用基本药物的良性循环;对基本药品的宣传和销售要严格管理,对不合理的宣传要坚决取缔,从而最终实现改变不良用药行为,树立对基本药物的正确认识,为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药物的合理使用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14]。

4.4 加大对医疗机构的补偿力度

实践证明,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对于促进合理用药、降低居民医疗费用负担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政府应在不断加大对医疗机构投入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医疗机构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切断卫生服务机构过度使用药品的趋利机制[9]。通过合理核定收支,设立合理的补偿拨付标准,及时拨付应补偿的资金,使医疗机构收支全部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管理,做到应收尽收,应支尽支,从而杜绝医院、医师的逐利行为,根据临床需要合理用药,降低居民的疾病经济负担。

5 小结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情况汇报 篇8

2009年8月,卫生部等9部委颁布了《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暂行)》,标志着基本药物制度在全国正式启动实施。在《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中,基本药物被定义为:适应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品。

上海市在国家相关文件的总体框架下,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对基本药物制度的贯彻落实进行了实践探索,于2010年12月制定下发了《上海市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方案(试行)》,对工作目标、工作方案、组织保障和部门分工作了明确规定。2011年2月1日起,上海市所有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经全部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实行零差率销售。2011年8月20日,上海市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的药品价格正式执行。据统计,零差率销售和招标采购这两项措施加起来使得社区药价平均下降了39%,使社区患者从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中得到了较大实惠。

上海市实施方案的重点包括:确定基本药物的增补目录、配备使用方案、采购和配送方法、生产供应、生产经营的质量监管、价格管理、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完善、报销政策、优先合理使用和使用考核体系这10个方面。其中,重点是以下3个方面。

1 制定上海增补药物目录

上海市增补药物的遴选是按照卫生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暂行)》的总体要求,结合上海实际情况,以上海市药品集中采购数据库为基础来进行。主要按照以下原则:根据本市社区功能定位,符合常见病与多发病早期诊断、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稳定期维持治疗和一些晚期卧床病人临终关怀的需求,中西药并重,属于本市2010年版医保目录的品种。经过3个多月的工作,于2010年12月公布了《上海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补药物目录》(2010版),共381种药品,包括236种西药、145种中成药,主要遴选过程如下。

1)把2009年上海市药品集中采购数据库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部分的数据格式整理成《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形式,把采购金额按降序排列,累计95%以上且不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品作为增补药物的主要候选者。

2)为尽量减少价格因素对基本药物选择的干扰,增加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较常用的部分廉价经典药品,并剔除了少于3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市共240家)使用的药品。

3)充分听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企和公众等利益相关方对基本药物选择的意见。

4)在纪检部门工作人员的监督下,聘请多领域、多层次、多轮的专家进行评审,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在基本确定381个增补药品种类后,最终得到市政府的批准,并报卫生部备案。

2 开展基本药物集中采购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建立和规范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采购机制的指导意见》的精神,上海市把除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免费治疗传染病用药、国家免疫规划用疫苗、计划生育药品和中药饮片以外的基本药物的采购全部纳入政府主导、全市统一的药品集中采购交易平台进行操作。上海市基本药物集中采购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坚持以保证质量为前提、保障供应为基础、降低价格为目标。目前,上海市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各项工作已全部完成,全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二、三级医院从2011年8月20日开始执行大幅降低后的集中采购价格。

上海市基本药物集中采购方案按照国家的相关要求,一是坚持以省(市)为单位,发挥批量采购优势,采用量价挂钩的集中采购方式,力争明显降低中标价格。二是在评价体系上,按照质量优先、价格合理的原则进行综合评价,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价格因素。三是坚持公平竞争、公开透明,招标范围面向全国统一市场,在纪检等部门全程监督下公开操作。

除以上的总体原则外,上海市基本药物集中采购也结合了本市实际情况进行了相应探索:一是为了维持患者用药的延续性和满足患者对较高质量层次药品的需求,在符合国家政策要求的前提下,上海市基本药物集中采购时,适当区分质量层次,保留了部分较高品质的常用品牌。二是为了确保中标药品的质量,除常规投标资料外,还要求企业提供每个药品的样品和说明书。三是为了保护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对于低价药品则由物价部门核定零售价格,投标产品不再报价、直接按质量评审结果录取。

3 平稳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3.1 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

上海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实行全部药品零差率销售后的业务收入大幅下降。为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正常运转、促进基本药物的合理使用,上海市在实施医保总额预付制的基础上,做实收支两条线管理,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的办法进行管理,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解除它们在经济上的后顾之忧。

3.2 切实做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实施工作

2011年5月,上海市卫生局下发通知要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一步落实平稳推进基药实施的各项政策:一是公开公示本机构药品配备调整情况,重点向居民公示减少配备药品的替代品种。二是进一步做好咨询和引导工作,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立了咨询窗口解答居民问题,建立了安排高年资医生负责接待把关的工作机制,并在日常诊疗过程中向居民耐心解释政策。三是在社区可配备范围之内建立基本药物动态调整工作机制和方案,明确工作制度,细化工作方案。

3.3 加强对医师的基本药物培训

2011年5月至6月,上海市卫生局对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进行了基本药物临床应用培训。对象为全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万余名医师和药剂师。培训的目标是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所有临床医生和药剂人员熟练掌握社区居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治疗。6月底对培训人员进行了统一考试,全市24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 381名临床医师、药师参加了考试,其中10 103名学员通过了闭卷考试,考试合格率为99%。此次培训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临床医务人员的素质,积极发挥了医师和药师在促进基本药物使用方面的协同作用,进一步推进了本市基本药物制度的平稳顺利实施。

3.4 开展基本药物制度公众宣传活动

为争取社会各界对本市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理解、支持和配合,提高本市市民群众对基本药物制度的认知度和信赖度,逐步形成有利于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的良好社会氛围,上海市积极开展针对市民群众的基本药物政策宣传工作。2011年5月15日-6月15日为上海市基本药物宣传月,宣传月期间,在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村委会、企事业单位和咨询点设置宣传海报、折页各2万份、易拉宝240个、版面60套、动漫宣传片播放,在医院门诊及导医处发放各种健康教育处方50万张。5月26日为上海市基本药物宣传日,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市卫生局、市健康教育所会同黄浦区健促委和卫生局在人民公园联合开展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集中宣传。通过开展以上的集中宣传活动,做好基本药物政策和合理用药常识的公众宣传引导工作,达到较好的全社会推广宣传效果。

4 上海市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一年多来,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目前存在的部分地区医药市场无序竞争,一些价格低廉的基本药物短缺、基本用药难以得到保证,引起了群众的不满。这一定程度上与我国药物政策体系不健全有关。

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后,二三级医院尚未与社区建立联动机制,患者在二三级医院就诊后,回到社区一旦发现自己经常使用的药品缺乏,往往不是选择更换药品,而是转向其他机构去购买,甚至返流到大医院。如此一来,反而更增加了居民的负担。

5 为了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用药需求,今后我们需要在以下方面改进和完善

5.1 公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药物配备调整情况

为让社区居民全面了解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药品的调整情况,引导社区居民接受使用替代药品,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将本中心基本药品配备调整情况通过各种形式向居民公示。公示应至少包括以下两项内容:

1) 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整了哪些种类的药品(包括增加和减少两方面),目前配备的药品品种一览表。

2)对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整后不再配备的药品,在目前配备药品范围内有哪些替代药品。

5.2 做好基本药物制度咨询和所涉问题引导工作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设立专门的咨询窗口,安排专人集中接受居民咨询;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在接诊过程中,要耐心向患者宣传、解释基本药物制度;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建立由高年资医生负责接待把关的工作机制,对患者配药中可能发生的矛盾和问题予以妥善解决。

5.3 建立基本药物配备动态调整机制和必备药品制度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过程中,要健全居民合理用药需求的沟通反馈机制,建立基本药物配备动态调整机制,以满足居民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在688种基本药物范围内,对中心配备的药品进行适时、及时的调整和补充。与街道、乡镇沟通协调,积极争取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理解、配合与支持。

5.4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床用药管理

作为今年国家医改的重要任务之一,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过程中,要进一步规范用药和医疗行为,注重抗生素、激素类药品的合理使用,规范门诊输液,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收稿日期:2011-10-17)

上一篇:党员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感悟下一篇:赞美直销老师的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