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山墙的安妮》班级读书会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兰州市西固区陈坪中心校小坪学校 俞小平
教学目标:
1、使课内阅读得以延伸,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巧妙地结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感受作者高超的语言表达水平,尤其是书中对绿山墙周围的环境描写,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丰富的充满童话色彩的想象力。
3、通过对书中人物的讨论,体会人物个性,感受人物魅力。
教学重、难点:
1、乐于讨论,与他人分享阅读感受。
2、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能用书中的具体内容、片段加以论证。
设计意图:
如果一个人称赞某部作品好大家不一定相信,可如果一群人称赞它那你就不得不信了,更何况是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一群人。设计让学生了解该著作的影响能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能在“兴趣”这位良师益友的引领下更好、更主动、更乐意地去畅游在作品中,品味作品的文字魅力,使学生的收益达到最大化。
一提到教育教学,好多人都会用到“工程”一词,这足以说明教育教学这一任务的艰巨,而只有把建造这一“工程”的方法教给学生,我们才能完成这项“工程”。分享读书方法,可以让学生从读一本书中走出去读更多的书,有利于长期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交流故事内容、人物形象,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整本书的轮廓,达到读书的初步目的;感知文章细腻的环境描写,使学生在对整本书已有大致了解的基础上作细致的品味,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帮助学生树立环境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烘托作用,学习作者高超的观察能力和写作技巧,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铺石筑路。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以及该著作的影响。
这部小说的作者是——(加拿大的蒙格玛丽)
这部小说是作者一时灵感突现,花费两年时间创作的,它自一九零八年问世以来,已被译成数十种语言,在全球销售达几千万册,并在加、美、英、法、德等国相继被搬上银幕或拍成电视剧,风靡欧美。主人公安妮成为许多女孩子的偶像。著名的美国作家马克•吐温高度评价这部小说,称“安妮是继不朽的艾丽丝之后最令人感动和喜爱的形象”。我想同学们也一定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这本书,跟随安妮一起走进绿山墙。
二、谈谈这本书所讲述的精彩故事。安妮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得热病死了,他成了孤儿。好心的托马斯太太收养了安妮,8岁时由于托马斯太太家庭的变故,安妮又和哈蒙德太太一家生活了两年,10岁时进了惠普顿的孤儿院,11岁时被马修和玛莉拉老兄妹收养,住在了绿山墙。在绿山墙她冲林德太太发火,误把止痛油当香料做蛋糕给艾伦太太吃,请戴安娜喝茶误把醋栗酒当悬钩子汁灌醉戴安娜,“挑战”游戏摔断脚踝,想拥有黑发结果把头发染成了绿色,演伊莱恩船破差点儿丧命。他聪明而勤奋,凭着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大学,但为了照顾玛莉拉,他又放弃了学业。
三、分享读书的方法,随机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预设:
学生甲:我读书之前喜欢先阅读著作前的内容提要,通过这种方式了解本书的主要内容。
学生乙:我通常通过目录了解本书的主要内容。目录是书中内容的高度浓缩,通过看目录,我们就可以把书本读薄了。(板书:预读)
学生丙:我一般会从头至尾按顺序阅读。(板书:泛读)学生丁:我喜欢在对整个故事的梗概了解的基础上,选择最想阅读的章节细细读。(板书:精读)
学生戊:我喜欢做读书随笔,将自己的感想写下来,而且发现每读一次的感受也不一样。老师小结:利用板书指导学生,这些读——记——写的方式都是好习惯。
四、理清故事中的人物,说说他们留给你的印象。
黛安娜·巴里:会安慰人,胆小听话,待人真诚,善良,开朗,漂亮,充满热情,是安妮的知心朋友。
马修·卡思伯特 :绿山墙农舍的主人,沉默寡言,性格内向,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在他的坚持下,才最终把安妮留在了绿山墙农舍。是安妮在这世上最像亲人的亲人。
玛丽拉·卡思伯特:马修·卡思伯特的妹妹,绿山墙农舍的主人。玛丽拉是个外表冷酷却心地善良、古板严肃的人。对安妮的教育十分严格,有时候甚至有点过分了。但心里却是很喜欢这个喋喋不休喜欢幻想的小家伙的,有一个晚上,玛丽拉就因为想念安妮而痛苦流涕。因为爱她,所以害怕自己会过于放纵她,就不自觉地变得十分严厉。
蕾切尔.林德太太:善良,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有些好管闲事。
巴里太太(戴安娜的妈妈):固执、偏见,爱恨都很强烈的女人。艾伦太太:和蔼、善良、热情、有同情心,是安妮在安维利除了戴安娜、马修以外非常喜欢的人。
吉尔伯特.布里兹:在安妮童年的时候,俩人发生争执。安妮讨厌他。后来,他把职教本校的机会让给了安妮,两人关系和解。
五、讨论主人公安妮的性格特点。
1、通过阅读,大家跟安妮越来越熟悉,你觉得她是个怎样的女孩呢?说说你的理由。
用“安妮是个()的孩子,故事中她()。”的句式来说说他留给你的印象。
(爱幻想、善良、勇敢……)
2、用简洁的语言讲述自己最喜欢的安妮故事。
3、教师小结:
安妮是马修和玛莉拉兄妹托斯宾塞太太从孤儿院领来的一个11岁的小姑娘。他富于想象,活泼可爱,心地善良,勤学上进,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善解人意,生活经验丰富,有朗诵的天赋,倔强,具有乐观精神的想象力,懂得感恩,天真、有责任心,深受同龄人的喜爱。
六、开展“书中人物我喜欢„„”讨论会。
预设:
学生甲:我喜欢马修。每当在安妮孤独、无助的时候,都是他在身后默默地帮助,因为有了他的坚持安妮才能留在绿山墙。他虽然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但他时时处处都在关心这安妮,看到别的孩子都穿着灯笼袖的衣服,而安妮只能穿着玛莉拉做的简单而且颜色极深的衣裳,他偷偷去商店买衣服,但由于自己的羞怯而无果。他又去求助林德太太,在圣诞节将一件漂亮的灯笼袖新衣服送给了安妮,使安妮的美梦成真。在安妮的求学生涯中,也正是因为有了他给安妮的鼓励和信任,安妮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可以说,没有马修的默默支持,也许就没有安妮后来的人生。
学生乙:我喜欢斯苔丝小姐。他是个聪明而且有同情心的年轻女子,她快乐的天性抓住了学生们的情感,并将这种情感深深扎入学生的心中。它独特的教学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发现安妮在历史课上看课外书,他没有讽刺挖苦,而是告诉他这是在浪费时间,在欺骗自己,并且原谅了安妮。在去绿山墙征求安妮是否上奎恩学校时并没有向玛莉拉告状,处处维护孩子的尊严,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丙:我喜欢安妮。安妮在马修和玛莉拉的抚养下快乐成长,虽然在此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件,但每次事情的发生,只会让玛莉拉越来越喜欢这个满脑子古怪想法的孩子。他珍惜学习的机会,勤奋刻苦,在学校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为马修和玛莉拉赢得荣誉。马修离世后,他为了照顾玛莉拉而主动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他认为这是他的责任。他真是一个懂得感恩和有责任心的人啊!……
七、体会书中自然环境描写的精妙之处。
环境描写1:“外面一棵硕大的樱桃树,枝条轻轻拍打着这幢房子,花长得非常茂密,根本看不见一片树叶。屋子两边都是果园,一边是苹果树,一边是樱桃树,都开满了花朵。草丛间密密地洒落着蒲公英。下面的花园里是紫色的丁香花儿,芬芳的香气顺着清晨的风飘浮到窗口。
花园上方的坡上是青葱的苜蓿,一直延伸到小溪流淌的山谷中。在那里,伤痕累累的白桦轻盈地跳出了能引起美妙联想的低矮的蕨苔丛,还有许多树林里常见的植物。再往上,就是一座毛绒绒的的绿色小山上的云杉和杉树,那儿有一条小沟……”
这是安妮留在绿山墙的第一个清晨看到的景色。环境描写2:“巴里花园茫茫一片如荫的花儿在任何时候都注定会点亮安妮的喜悦,他被大片的老柳树、高高的杉树围成一圈,树底下生长着天性喜荫的茂盛花朵,整齐的直角小径用干净蛤壳镶上了边,如同被分成两条潮湿的红色缎带,中间这些经年的花儿疯狂蔓延,流血一般的玫瑰,灿烂的深红牡丹,芬芳的白色水仙花,多刺却甘美的苏格兰玫瑰,粉红、蓝、白色的耧斗菜,丁香色的肥皂草,一丛丛的青蒿,薄荷、紫色油灰根,黄水仙,大片大片的草木樨喷出如白雾般精致、芬芳的羽毛般柔软的花朵,洁净的白色麝香带着猩红的光彩喷射出一支支炽热的长矛。花园里阳光游移着、逗留着,蜜蜂嗡嗡叫着,风在花园里穿行,发出咕噜咕噜和沙沙的响声。”
这是安妮与戴安娜初次见面地方的优美环境。
环境描写3:“星期三的清晨,晴朗而明亮,如同为野餐特意定制的天气。鸟儿在绿山墙上唱歌,花园里的圣母百合散发出缕缕清香,携着风穿过每扇门、每扇窗,如同善意的精灵般在房间、厅堂里逗留游荡。山谷里的白桦枝像每个早晨一样,远远地挥舞着手召唤安妮……”
这是安妮去野餐当天早晨的美景。
环境描写4:“这是一条狭窄弯曲的小径,长长的盘绕着小山,直接穿过贝尔先生家的树林。在那儿,阳光洒落下来细细审视这绿色的天然屏障,却找不到一丝缝隙。就像钻石的心,镶满了细瘦的嫩枝条,还有白色的树茎和柔软的大树枝。蕨,还有星状的花儿,山谷里的野百合,一丛丛繁茂地生长,空气中弥漫着令人喜悦的馥香,鸟儿的音乐,树木的咕哝声,欢笑声在风中回荡。偶尔,要是安静的话,会看见一只兔子穿过小路……”
这是安妮和戴安娜去上学路途中的景物描写。
……
这些自然环境的描写,为安妮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把读者带进了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使读者情不自禁地跟随安妮在此间陶醉,流连忘返。
八、总结。
很高兴我们一起度过了一节课的美好时光,徜徉在绿山墙,走进了安妮,深深地爱上了她,她真是一个有个性的不平凡女孩。绿山墙给了安妮浓浓的爱,让她收获了幸福、快乐。
九、好书推荐。
受到读者喜爱的同时, 《绿山墙的安妮》也得到了评论家的关注。他们认为被归类为儿童文学的《绿山墙的安妮》蕴含着许多童话元素。伊丽莎白·沃特森认为灰姑娘与安妮有着相似的“核”。安妮的故事是灰姑娘这一古老童话的变形;更为显著的是蒙哥马利的叙述将对个人和国家的关注融入其中。
原型批评理论的创始人诺思洛普·弗莱认为最初的文学样式是神话。在每一个时代, 作家们深切关注“人类从何而来、命运如何、最终愿望是什么”;而属于文学能够表达出来的任何主题, “他们很难找到与神话主题不一致的文学主题”。在世界文学范围内, 灰姑娘都算得上是一个重要且有代表性的神话原型。
灰姑娘的故事在世界各地流传广泛, 类似的版本不下于1500种, 可见千百年来人们对“灰姑娘”存在难以割舍的情结。故事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纪。古希腊学者斯特拉博在《地理学》提供了现存历史最久的版本。希腊少女洛多庇斯在溪边清洗衣物。一只鹰飞过, 叼走了她的鞋子。那只鹰飞到了孟菲斯, 把鞋子掉到埃及法老的面前。法老惊讶于鞋子的精巧, 也觉得这件事别具深意, 便派人去找鞋子的主人。人们在诺克拉提斯找到洛多庇斯。法老对洛多庇斯一见倾心, 最终娶她为妻。欧洲最早关于灰姑娘的记录见于意大利童话采集者巴西耳于1635年出版的《五日谈》中。这一版本为后来广为流传的格林兄弟版本奠定了基础。
加拿大没有自己钦定的“灰姑娘”。或许这是因为加拿大文学的历史太过短暂, 抑或者是这位“灰姑娘”太过现代。
一、加拿大的灰姑娘
作为最古老的艺术形式, 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有丰富的童话资源。这些通话都有着相似的主题:美德得到回报, 英雄拯救公主和世界, 以及纯情男女坠入爱河等等。沃特森认为《绿山墙的安妮》与这些童话是一样的;揭示了全世界范围共有的恐惧、罪恶、幻想以及希望。这提示我们以一种新的视角来解读此书。
通过仔细研读, 我们可以发现, 尽管存在着细节上的差异, 《安妮》与灰姑娘有着结构的相似性。两个故事的推进几乎是并行的:
与继母和两个丑陋的继姐妹为伴的灰姑娘整日忙碌、满身灰尘。安妮则因被马修和玛丽拉兄妹收养而来到了绿山墙。仙女的出现给灰姑娘带来了转机;她才有机会穿上水晶鞋、参加舞会。在绿山墙, 巴里女士和史塔西小姐的出现给安妮枯燥的生活带来了一线生机。有了她们的帮助, 安妮才得以穿上漂亮的蓝裙子参加远足和演讲。最后, 灰姑娘和王子愉快的生活在王宫里;而安妮选择留在绿山墙陪伴玛丽拉。她和吉尔伯特也终于言归于好。
灰姑娘被继母虐待, 不得不生活在“灰”里。心理学将此解读为一种无价值、不被重视的状态。安妮同样是一个生活在“灰”里的孩子。她因为被前任收养家庭遗弃而来到绿山墙。安妮与灰姑娘一样都是被忽视的孤儿。
二十世纪的爱德华王子岛是一个典型的农耕文明的世外桃源。在这样一个环境中, 儿童对农业劳动和家庭生活的贡献就是他们的价值。一开始不被欢迎的安妮帮忙放牧、洗碗;她不再毫无用处了。安妮摆脱了她生活中的“煤灰”, 逐渐赢得了马修和玛丽拉的欢心, 融入了爱德华王子岛。安妮因她的可爱、热心和刻苦而克服种种磨难, 获得了女王学院的奖学金, 并获得了大家的尊重。虽然安妮决定放弃奖学金, 留在绿山墙照顾近乎失明的玛丽拉。她的聪慧和爱心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在绿山墙, 安妮获得了她梦想的完美生活, 不再是那个无依无靠的小孤女。
两个故事都讲述了一个小姑娘历经痛苦忍耐, 期冀美好的未来, 最终她们都美梦成真。安妮是一个全新版本的灰姑娘。这个全新的版本是古老童话原型在新的环境中的表现形式。《绿山墙的安妮》以灰姑娘的故事为核, 融入了二十世纪加拿大社会文化和爱德华王子岛的迷人风光。
灰姑娘原型在各类文学作品中不断涌现, 而这些作品除运用同一个童话原型表达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外, 还反映了新的社会历史环境下个人以及社会的变化。每个作家都生活在独特的社会文化和历史环境中;他们采用同一个原型用以表达不同的思想。蒙哥马利也是如此。采用传统童话叙述结构的同时, 蒙哥马利对灰姑娘原型做了必要的改动来传达心声。
二、仁慈的“继母”
收养人玛丽拉是一个守旧的老姑娘, 非常讨厌安妮的奇思幻想。试图让安妮循规蹈矩的玛丽拉曾表示, 所有的希望就是安妮能跟其他小姑娘一样顺从、守规矩。除了玛丽拉, 邻居林德太太也让安妮倍感困扰。作为一个传统妇人林德太太认为自己对社区有维护职责, 很喜欢留意别人的事情。“如果要从林德太太家门前经过而不适当地注重体面与礼节的话, 就无法从林德太太那敏锐的目光下逃脱。此时, 林德太太正端坐在窗前, 犀利的目光监视着外面的世界, 从小溪到顽童, 无论发现任何不同寻常的事情, 她都要想办法探个究竟, 不然就无法安心。”林德太太反对收养安妮, 认为马修兄妹不会教养孩子, 且初到绿山墙的安妮过于乖张。因此, 试图亲自调教安妮的林德太太攻击安妮的长相。两人之间剑拔弩张。玛丽拉和林德太太不认同安妮的行为, 试图驯化她。小说中, 林德太太初次见到安妮, 便告诉玛丽拉“这个孩子太丑了;头发像胡萝卜一样红”。蒙哥马利所生活的年代, 人们相信孩子是不需要发言权的。孩子的感受丝毫不受重视。这深深地刺伤了安妮的自尊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父母经常被视为不可亵渎、难以反抗的权威存在。从心理学角度解释, “继母”代表的是孩子对独立自主的向往和内心深处对父母控制力的不满。这种感觉来自于日常生活中被父母命令和呵斥的行为。
幸运的是, 玛丽拉和林德太太不像灰姑娘的继母般残酷和暴力。事实上, 她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认为安妮过于古怪, 但愿意接纳这个小孤女。批评和严格要求的同时, 两人都尽力的宽容看待安妮的离经叛道。可以说, 在绿山墙没有真正的“继母”。安妮的处境与加拿大社会有极大的相似之处。长期作为殖民地的加拿大也曾受压制、不被尊重。安妮期待用一种平和的民主方式来取代粗暴的管制。这也是加拿大国民对国家隐隐的期待。
格林童话里, 灰姑娘的继姐妹们因为她们的不友善得到了惩罚。分别失去脚趾和脚踵的姐妹俩被鸟雀啄伤了眼睛。然而在绿山墙, 同伴并没有给安妮任何恶意的实质伤害。依照评论家的观点, 安妮最好的朋友戴安娜充当了继姐妹的角色。然而, 乐观的蒙特利尔没有涉及任何邪恶的成分。戴安娜甚至充当了纽带作用, 将仙女带到了安妮面前。蒙哥马利试图在绿山墙建立一个和善、宽容、平衡的家庭和社会典范。
三、不会魔法的仙女
在仙女的帮助下, 灰姑娘才能穿上华衣美服、完美变身。在绿山墙, 有两位不会魔法的“仙女”为安妮照亮了前行之路。戴安娜的姑姑巴里女士送给安妮一双漂亮鞋子, 并赞助了安妮的旅行。旅行开拓了眼界;在途中收获的肯定与赞扬也让安妮获得了自信。安妮默默树下了人生的下一个目标:进入女王学院学习。
另一位“仙女”史塔西小姐教授给安妮丰富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 为安妮树立了人生的榜样。史塔西小姐新颖、自由的教学方式使安妮认识到课堂同样可以成为自己想象力发挥的天地。安妮日后选择了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 史塔西小姐的影响可谓深远。史塔西小姐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愿意付出努力发掘安妮的长处。爱的教育将安妮从一个普通的小孤女脱胎换骨成为一名成熟、聪慧的大学生。
四、前行的伴侣
如果说每个童话故事都要有一个王子, 那么在绿山墙, 吉尔伯特是当之无愧的。身材修长、乌黑卷发的吉尔伯特被聪明、自信。广受爱戴的“王子”有点骄傲。头一次见面, 吉尔伯特给安妮取了个绰号“胡萝卜”。深深自卑于红色头发的安妮扔石板反击, 拒绝吉尔伯特的示好。在格林兄弟的笔下, 灰姑娘最大的梦想是遇到王子, 期待王子可以带给她幸福快乐的一生。安妮却故意忽视吉尔伯特;两个人看起来没有什么浪漫后续可言了。
一次表演中, 安妮扮演一位孤独的少女, 乘船漂流而下。不幸的是, 船漏水即将沉没。在任何一则童话里, 王子都会适时出现, 拯救女孩于危难之中。吉尔伯特突然出现, 将安妮带上岸。在以后的数年齐头并进, 一直都是“学习上的对手”。直到最后, 同样争取当地小学聘书的吉尔伯特主动放弃了竞争, 以方便安妮照料失去兄长的玛丽拉。历经骄傲、误会、固执, 两个人终于和解了。蒙哥马利暗示了两人的日后良缘。
吉尔伯特给予了慷慨的帮助, 但是他并不是安妮的拯救者。两个人有着同样的受教育梦想, 都为此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品格优秀才是旗鼓相当的两人惺惺相惜的理由。按你从未期待有一位“王子”出现, 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她努力争取奖学金, 选择在家乡工作照顾家人;安妮有自己的梦想, 为未来付出了十足的努力。吉尔伯特不是安妮生命中的救世“王子”, 却是她互相激励、终将携手的朋友。
受爱德华·托马森影响, 这一时期的加拿大文学努力为儿童创作温馨愉悦的心灵读本。加拿大作家们倾向于用广袤迷人的自然风光取代灰姑娘的黯淡古堡。幸运的安妮生活在美丽的绿山墙, 而不是灰姑娘的简陋阁楼。没有残酷的继母、刻薄的姐妹, 安妮生活在友善的家人和朋友之间。乐观的蒙哥马利用花园般的景致替代了小孤女安妮生命中的“灰”。故事的基调也从格林兄弟版的略显阴暗变为明快自然。
获得美满结局的灰姑娘和安妮向我们传达了一个共同的信息:在任何嘲讽、刁难和欺凌之下, 都要坚持活下去;即使极度艰难困苦只要心怀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 保持善良与积极的心态, 最终是会获得幸福生活的。
摘要:蒙哥马利以代表作《绿山墙的安妮》享誉各国。分析作品所体现的灰姑娘原型, 主人公安妮的成长由此揭示。
关键词:蒙哥马利,《绿山墙的安妮》,灰姑娘原型
参考文献
[1]Berton, Pierre.Hollywood’s Canada:The Americanization of ourNational Image.Toronto:MeClelland and Stewart, 1975.
[2]Frye, Northrop.Anatomy of Criticism.Princeton:Princeton UP, 1957.
[3]Gemmel Irene, Elizabeth Epperly.L.M.Montgomery and CanadianCulture.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00.
[4]Montgomery, Lucy Maud.Anne of Green Gables.Toronto:McGraw-Hill Ryerson Limited, 1968.
[5]露西.蒙哥马利.绿山墙的安妮[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2006
[6]诺思洛普.弗莱.《世俗的经典:传奇故事结构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加拿大女作家露西·莫德·蒙哥马利以清晰流畅、生动幽默的笔触,讲述了纯真善良、热爱生活的女主人公小安妮·雪莉(Anne Shirley)的故事。她自幼失去父母,十一岁时被人领养,但她个性鲜明,富于幻想,而且自尊自强,凭借自己的刻苦勤奋,不但得到领养人的喜爱,也赢得老师和同学的敬重和友谊。
该书问世至今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持续发行5000多万册,是一本世界公认的文学经典。如今,这本书仍以电视剧、电影和音乐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在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
Chapter 23 Anne Comes to Grief in an Affair of Honor (Excerpt)
第二十三章危险游戏(节选)
A week after the tea at the 1)manse Diana Barry gave a party.
They had a very good time and nothing 2)untoward happened until after tea, when they found themselves in the Barry garden, a little tired of all their games and 3)ripe for any 4)enticing form of mischief which might present itself. This presently took the form of “daring.”
Daring was the fashionable amusement among the Avonlea small 5)fry just then. It had begun among the boys, but soon spread to the girls, and all the silly things that were done in Avonlea that summer, because the doers thereof were “dared” to do them would fill a book by themselves.
First of all Carrie Sloane dared Ruby Gillis to climb to a certain point in the huge old willow tree before the front door; which Ruby Gillis, 6)albeit in mortal dread of the fat green 7)caterpillars with which said tree was 8)infested and with the fear of her mother before her eyes if she should tear her new muslin dress, 9)nimbly did, to the 10)discomfiture of the aforesaid Carrie Sloane.
Then Josie Pye dared Jane Andrews to hop on her left leg around the garden without stopping once or putting her right foot to the ground; which Jane Andrews gamely tried to do, but gave out at the third corner and had to confess herself defeated.
Josie’s triumph being rather more pronounced than good taste permitted, Anne Shirley dared her to walk along the top of the board fence which bounded the garden to the east. Now, to “walk” board fences requires more skill and steadiness of head and heel than one might suppose who has never tried it. But Josie Pye, if deficient in some qualities that make for popularity, had at least a natural and inborn gift, duly cultivated, for walking board fences. Josie walked the Barry fence with an airy unconcern which seemed to imply that a little thing like that wasn’t worth a “dare.”
Reluctant admiration greeted her exploit, for most of the other girls could appreciate it, having suffered many things themselves in their efforts to walk fences. Josie descended from her perch, flushed with victory, and darted a defiant glance at Anne.
Anne tossed her red braids.
“I don’t think it’s such a very wonderful thing to walk a little, low, board fence,” she said. “I knew a girl in Marysville who could walk the 11)ridgepole of a roof.”
“I don’t believe it,” said Josie flatly. “I don’t believe anybody could walk a ridgepole. YOU couldn’t, anyhow.”
“Couldn’t I?” cried Anne 12)rashly.
“Then I dare you to do it,” said Josie defiantly. “I dare you to climb up there and walk the ridgepole of Mrs. Barry’s kitchen roof.”
Anne turned pale, but there was clearly only one thing to be done. She walked toward the house, where a ladder was leaning against the kitchen roof. All the fifth-class girls said, “Oh!” partly in excitement, partly in dismay.
“Don’t you do it, Anne,” 13)entreated Diana. “You’ll fall off and be killed. Never mind Josie Pye. It isn’t fair to dare anybody to do anything so dangerous.”
“I must do it. My honor is at stake,” said Anne solemnly. “I shall walk that ridgepole, Diana, or perish in the attempt. If I am killed you are to have my pearl bead ring.”
Anne climbed the ladder amid breathless silence, gained the ridgepole, balanced herself uprightly on that 14)precarious footing, and started to walk along it, dizzily conscious that she was uncomfortably high up in the world and that walking ridgepoles was not a thing in which your imagination helped youmuch. Nevertheless, she managed to take several steps before the catastrophe came. Then she swayed, lost her balance, stumbled, staggered, and fell, sliding down over the sun-baked roof and crashing off it through the 15)tangle of Virginia 16)creeper beneath—all before the dismayed circle below could give a simultaneous, terrified shriek.
If Anne had tumbled off the roof on the side up which she had ascended Diana would probably have fallen heir to the pearl bead ring then and there. Fortunately she fell on the other side, where the roof extended down over the porch so nearly to the ground that a fall therefrom was a much less serious thing. Nevertheless, when Diana and the other girls had rushed frantically around the house, they found Anne lying all white and 17)limp among the wreck and ruin of the Virginia creeper.
“Anne, are you killed?” shrieked Diana, throwing herself on her knees beside her friend. “Oh, Anne, dear Anne, speak just one word to me and tell me if you’re killed.”
To the immense relief of all the girls, and especially of Josie Pye, who, in spite of lack of imagination, had been seized with horrible visions of a future branded as the girl who was the cause of Anne Shirley’s early and tragic death, Anne sat dizzily up and answered uncertainly:
“No, Diana, I am not killed, but I think I am18)rendered unconscious.”
在安妮应邀到牧师家做客一个礼拜之后,黛安娜·巴里举行了一次社交聚会。
聚会的气氛很轻松、愉快,也没发生什么问题。但一用完茶点,大家都来到院子里。因为对先前的小游戏都有点玩腻了,他们想玩点什么新奇古怪的。于是,她们就玩起了“挑战游戏”。
“挑战游戏”是眼下在亚邦里孩子中间极为流行的游戏,开始时只在男孩子中间玩,后来又渐渐扩展到了女孩子中间。如果把整个夏天在亚邦里玩“挑战游戏”的愚蠢可笑的事件全都列举出来的话,足够写本书了。
一开始,卡丽·斯隆向鲁比·吉里斯挑战的是爬到大门前那棵高大的老柳树的某个高度。这棵树上盘踞着许多粗粗的绿毛毛虫,鲁比怕得要死;而且,鲁比眼前还浮现出如果把新的麦斯林纱裙给弄破的话,被母亲训斥的可怕情景。但她还是敏捷地爬了上去,挫败了卡丽·斯隆的挑战。
接下来是乔茜·帕伊向珍妮·安德鲁斯发起挑战,让她只用左脚在院子里单腿连续跳着绕圈。珍妮虽然勇敢地接受了挑战,可是当跳到第三个墙角时,终于坚持不住,惨败下来。
乔茜趾高气扬,看上去很令人讨厌。于是安妮问她敢不敢在院子东边的板墙上走。没玩过这个游戏的人也许不明白,在板墙上走时要让头和脚后跟保持平衡需要高超技巧。虽然乔茜·帕伊也许不太讨人喜欢,但她好像天生就有在板墙上行走的本领,再加上她此前勤于练习,因此她在巴里家的板墙上走起来毫不费力,似乎在炫耀这种小事算不上是什么“挑战”。
因为大家都曾在板墙上试过,有过失败的经历,因此,女孩子们虽然不是出自内心,但还是勉勉强强地对乔茜赞扬了一番。乔茜的小脸因占了上风而涨得通红。她从板墙上下来,挑衅地看了安妮一眼。
安妮猛地一甩红发小辫子。
她说道:“在又低又矮的板墙上走,没什么了不起的。在梅利斯维尔有一个女生可以在屋脊上走呢。”
“那实在让人无法相信,”乔茜以不容分说的口气说道,“我不信有人能在屋梁上走。至少你不能。”
“我要是能呢?”安妮急忙喊道。
“那就请你走走试试吧,”乔茜也不服气地顶嘴说,接着她又挑战道,“我看你不敢爬到巴里家厨房屋脊的梁上走走看。”
安妮听完脸色都变了,然而话已出口已经别无选择了。厨房墙边上立着一把梯子,安妮走了过去。所有五年级的女孩子们一半兴奋,一半惊恐,都“噢”了一声。
“安妮,你不能在那上边走呀!”黛安娜带着恳求的语气喊着,“你会掉下来摔死的,你别在乎乔茜说的话,她让你干危险事儿,她太耍赖了。”
“我一定得做,不然我的名誉就会受到损害了,”安妮严肃地说道,“我只能在那根屋脊梁上走了。黛安娜,我要是死了,我的珍珠戒指就归你了。”
在女孩子们屏住呼吸紧张注视下,安妮登上了梯子,在屋顶上找了一个立脚点站稳,然后开始挪步。安妮觉得有些目眩,她很清楚这个高度对她来说太高了,这个时候,想象力对人在上面走起不了什么作用。虽然这样,在大祸临头之前,安妮还是走了几步。紧接着,她晃了一下,失去了平衡,绊了一下,踉跄了几步,失足踩空,顺着被太阳晒烤得很烫的屋顶滑了下来,摔到了下面茂盛的美洲常春藤中。在下面惊惶失措的女孩子都还没来得及叫出声来,这一切就在瞬间发生了。
安妮若是从爬上去的这侧屋顶摔下来,黛安娜可真的就当场成了那个珍珠戒指的继承人了。然而幸运的是,安妮是从另一侧的屋顶上摔下来的。这侧的屋顶一直向下延伸到门廊顶部,房檐离地面非常近,从那里摔下来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尽管如此,黛安娜她们还是像疯了一样,绕过房子跑了过去,看到安妮倒在乱糟糟的美洲常春藤中间,脸色苍白,有气无力。
“安妮,你死了吗?”黛安娜尖叫着,跪倒在安妮的旁边,“噢,安妮,我的安妮,求求你,你就开口说一句话吧,你是死是活,快说话呀。”
这时,安妮摇摇晃晃地抬起身来,含混地开口说了句话。女孩子们这才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尤其是乔茜·帕伊把悬起来的心放了下来。乔茜尽管想像力匮乏,但也深知如果造成安妮这种悲剧性的早逝,对自己来说后果是什么,她的脑海里浮现出了许许多多可能会出现的可怕景象。
“没事儿,黛安娜,我没死,好像是神志不清了。”
书中的安妮是一个孤女,刚生下三个月,妈妈变得热病死了,几个月后,爸爸也死了,她被邻居抚养到六岁时,又被一家看中帮着带孩子。可几年后,这家不需要她了,于是安妮被送到孤儿院,十一岁时被马修和玛莉拉收养。安妮是一个可爱的孩子,她有很多优点,比如:充满幻想、积极向上、心地善良、勇于承担··· ···
No.1爱想象的安妮。
充满幻想是安妮的最大特点,安妮随时随刻都在想象。她喜欢一边想象一边给景物取名字,她把林荫道叫做“喜悦雪路”,把巴里池塘叫做“阳光水湖”,把树林和小溪叫做“森林女神泡泡”。另外,她还给窗台上的天竺葵取名叫“漂亮爱人”,给窗户外面的樱桃树取名叫“白雪王后”,因为有了想象,安妮变得非常快乐。
但是爱想象也不完全是好的,有时候它也会把事情闹砸:一次安妮在做蛋糕的时候,她却想象戴安娜得了天花,结果蛋糕里忘放面粉了。还有一次,安妮准备把布丁沙司的盖子盖上,但安妮在想象自己是一位修女,没有把盖子盖上,第二天,布丁沙司里就淹死一只耗子。
No.2积极向上的安妮。
安妮在学习上非常积极,在学校,她有一个对手——吉尔伯特·布里兹。安妮和吉尔伯特的成绩都非常的好,他们两个每次竞争的都非常激烈,总是不分上下。为了不输给吉尔伯特,她激发了自己积极向上的心态,专心听讲、认真做功课,努力学习。最后以优异的成绩,击败全岛,得到了安维利岛的第一名!因此,她考上了大学,并且得到了学校的奖学金。
No.3勇于承担的安妮。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当安妮十六岁时,暴风雨接二连三的降临到他们家头上——先是银行倒闭了,马修玛莉拉存的钱无法取出来。接着更可怕,马修死了。然后,就是玛利拉的眼疾导致眼睛失明。
就在这时,玛莉拉准备把绿山墙卖掉,但安妮知道后,坚决不让卖,不管玛莉拉怎样劝说安妮,安妮依然坚定地保留自己的家园。可这时候家里没钱呀,于是,安妮就放弃了自己的大学梦,放弃了自己学习的机会。安妮在附近找了一所小学当教师,来维持家里的生活。她要永远陪伴着玛莉拉!
可是没想到,大家却帮她带来了一个小姑娘——安妮。她下巴尖尖,棱角分明;一双大眼睛,充满活力和精神;天庭宽阔饱满,嘴角线条优美,表情丰富。总之,这位无家可归的女孩子,身上藏着非同一般的灵气。
我觉得安妮是一个生性活泼乐观,想象力丰富的小姑娘。虽经历种种困难,但她还是尽量往好处想。她很善良,博得了老师、同学、乡亲们的关爱;她很聪明,又很努力,她坚持着上学,还要去表演,直到玛修离开。为了陪伴孤身一人的玛丽拉,她才放弃上大学,开始找工作,为玛丽拉减轻负担。所以安妮在我心中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我虽然也有安妮身上的特质,但是我有时候,经常会为了一点小事和爸爸妈妈争论,不太懂得感恩。
还有安妮特别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她想象力丰富。她能把一个普普通通的湖想象成“闪光之湖”;一个有柳树的小池塘,被她称为“柳池”;一棵开满鲜花的树,被她想象成“白雪皇后”。我真是太佩服安妮的想象力了!在写作文的时候,老师经常提醒我们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我往往只写自己感兴趣的,以后还是要向安妮学习。为什么安妮有这么丰富的想象力?我想也许是她的感恩之心,让她怀揣美好的梦想;也许是她的乐观好学,让她拥有想象的翅膀;也许是她的坚毅镇定,让她想象空间更加宽广!
故事梗概如下:爱德华王子岛上有一对老兄妹。他们想从孤儿院收养一个男孩来接替马修的工作,但出于同情,他们收养了一个叫安妮的女孩。但是这个想象力丰富的小女孩却给老兄妹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和新的希望。
主人公安妮有一头她非常讨厌的红头发。她是一个脸上有很多雀斑,话也说不完的女孩。虽然她从小失去父母,被孤儿院收养,但她并没有成为一个自暴自弃的孩子,而是终日沉浸在自己美好的梦想和想象中。她想象自己可能是一个被保姆偷走的国王的女儿。在她的想象中,樱桃树是一个穿着蕾丝裙子的美丽新娘;她把松林想象成恶魔的聚集地。
虽然安妮是个孤儿,她的生活和经历是不幸的,但她并没有被这种不幸和痛苦打败。她乐观积极。她通过努力获得了女王学院和艾弗里奖学金。她已经让自己的梦想一个个实现了。想想我自己。每次遇到一道数学题,我都想退让,不想多想。这些“障碍”也阻挡了我前进的道路。我觉得安妮不想和我这样的人交朋友,所以我希望以后能像安妮一样,不怕困难,克服这些“障碍”,让梦想早日实现。
安妮也喜欢交朋友,她感谢每一个帮助过她的朋友,尤其是收养她的玛丽亚需要她的时候,她毫不犹豫的留下,没有考虑自己的未来。有些学生得到了父母、老师、同学和其他人的照顾和帮助,但他们认为自己应该得到。这种心态是不对的。我们应该学习安妮的善良和感激。只要你以一颗宽容善良的心对待每一个人,你就会发现生活是多么幸福。我们应该像安妮一样快乐地度过每一天,勇敢地克服每一个困难。
格林盖布尔斯的安妮写道,爱德华王子岛上住着一对兄妹。他们没有孩子。他们原本想收养一个孤儿院的男孩,然后回来为他们工作,但是那个叫安妮雪莉的女孩被意外收养了。然而,因为安妮的想象力给他们带来了无尽的快乐,让他们的家充满了活力,他们最终离开了安妮,让她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这本书塑造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调皮、善良、倔强的少女安妮。安妮想象力丰富,言辞夸张。她的想象力和文字有时让我发笑,有时让我陶醉。我希望世界上会有这样一个地方。安妮仍然是一个浪漫的女孩,因为浪漫已经把她的原名“安雪莉”改成了“安妮雪莉”!
在安妮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她可以把不开心变成开心,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不认为这些东西都是所有人的,尤其是我前面提到的想象力,已经被成年人失去了。但长大后,我会以安妮为榜样,永远传递我的纯真。我相信一个童心未泯的人是永远不会变老的,安妮――就是这样的人。安妮还教我,如果你用心去寻找,你会在生活中找到无尽的快乐。
安妮的到来让绿山墙变得充满生机了——“闪光之湖”、“情人的小路”、“喜悦的洁白之路”……在安妮眼中,一切事物都可以变得妙趣横生。不管自己曾经历过多少艰苦与磨难,她都执着地相信,世界是美好的。她从不担心愿望不会实现,因为梦想本身就已经带给了她一半的快乐。而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遭遇挫折的时候,又有多少人会这样执着地相信美好的存在呢?我想,这是因为满足吧。她拥有美丽的绿山墙和许多好伙伴,最最重要的是,她拥有一个幸福的家以及爱她的马瑞拉和马修,她满足于自己拥有的一切。同时,她的出现也改变了马瑞拉和马修。有时她犯一些小错误,令他们生气却又哭笑不得;有时她说出一些天真而又幽默的话语,使严肃的马瑞拉和沉默寡言的马修也开怀大笑;而安妮学业上的成就也让他们感到无比自豪……安妮的出现让原本平平淡淡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而马修与马瑞拉也感受着童真的洗礼。安妮的成长一定是马瑞拉与马修晚年里最美好的回忆。
故事的最后,安妮选择放弃上大学的机会,留在绿山墙陪伴年老的马瑞拉与昔日的伙伴。这无疑是最最感人的。她知道,自己还年轻,梦想终有一天会实现,她不能让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亲人感到孤单。绿山墙给了她一个幸福的童年,所以她也将把生命中最美的一部分献给这里。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也应该从安妮身上学到那种对生活的饱满热情、对生命的美丽想象以及对每个人的真诚相待。美好根植于人们的内心,当我们愿意去爱身边的一切、用纯净的心去感受这个世界,生活也会因为我们而变得绚烂多彩!
《绿山墙的安妮》有感
合上书,轻轻舒一口气,目光缓缓移到了那阳光明媚、树木葱茏的窗外。刚刚读完的那本书——《绿山墙的安妮》中的小主人公安妮的形象好像浮现在我的眼前。不,应该说是她和他们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安妮·雪莉是个孤儿,当马修和玛丽拉夫妇想在孤儿院收养一个男孩帮助家里干活的时候,阴差阳错地把11岁的安妮领回了家。马修很喜欢这个有趣的孩子。刚开始,妻子玛丽拉并不喜欢安妮,想把她重新送回孤儿院。在马修的强烈坚持下,他们收养了这个可爱的孤儿,玛丽拉也渐渐喜爱上了她。经过安妮的不懈努力,最终考取了女王学校并且拿到了艾佛里奖学金。就在这时,马修突发心脏病离开了自己,如果再不注意保养,玛丽拉的眼睛也会瞎掉。因此,安妮自愿放弃了奖学金和去大学深造的机会,准备在当地找一份教书的工作,留下来照顾玛丽拉。这时,成绩优异的男生吉尔伯特把自己在阿冯利教书的位置让给了安妮。从此,两人忘记过去,成为了好朋友。
我真的盼望这本书厚一点,再厚一点;内容多一点,再多一点。我想,我已经真切的爱上了安妮,爱上了她那丰富的想象力——可以跟一草一木交朋友和对话,还给他们每个人取了一个可爱的昵称,闪光的小湖、闹鬼的树林……她似乎能把一切悲观的事情,想得美好和浪漫。我爱上了她那乐观向上的态度——虽然自己是个孤儿,但还是始终热爱这个世界;遇到枯燥的几何数学题,又想尽办法去攻克它,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女王学院,在女王学院一年后结业,获得了全校独一份奖学金。我还爱上了她天真淳朴的品质——越到正式场合时,她总是会犯一些小错误,如请牧师的太太来家里吃饭,自己做蛋糕时,错把镇痛涂抹剂当成香草香精来使用;请戴安娜来家里用茶点时,把葡萄酒当成甜酒来饮用,使黛安娜大醉。
我爱她太多太多……
兄妹两人修和玛瑞拉领养了一个女孩:安妮。安妮长着一头红发,身材瘦小,满脸雀斑而且自幼失去了父母双亲,是一个孤女。但安妮天生热爱幻想,幻想就像一盏明灯,引领安妮向前。不过过度的幻想让安妮闹出了好多笑话,如:烤面包,心里想着幻想中的世界,而把止痛药当成香草精加进了蛋糕中;过度幻想头发变成黑色而把头发染成了绿色;烤饼干时只顾着幻想而把饼干忘在了烤炉里;粗心大意把葡萄酒当成了葡萄露等等许多事情,展现了安妮幻想影响了正事,顽皮粗心的形象。安妮渴望有一个好朋友,她认识了长相漂亮、心地善良的黛安娜,两个小家伙从此成了形影不离的好伙伴。她们一起为身边的每一件事情、每一个景物都起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情人小路、清幽坡、晶亮胡、幽灵森林。一个个美丽奇特的名字,充分表达了安妮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看到这本书后,我深深地喜欢上了本书的每一个情节、每一个人物。最让我感动的是想象力丰富、为人大方、能说会道的安妮。
这本书的主人公安妮·雪莉,一岁时成了孤儿,终于在十一岁时阴差阳错地被绿山去墙的马修·卡斯伯特和玛丽拉·卡斯伯特收养。由于她直率.善良.乐观.勤劳.珍惜友谊。所以经常闹出笑话
乐观是安妮·雪莉的一个性格,是常人很少具备的。
古时候,一个老人叫塞翁。有一次他丢失了一匹马,邻居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也许是件好事。果然,几天后,那匹马不仅回来了,而且还带回几匹上等的好马。
塞翁与安妮·雪莉一样,同是乐观主义者,其实,乐观也是一件好事。
当你遇到一件不幸的事儿,与其绞尽脑汁地想出路,倒不如乐观地面对现实,也可以往好处想一想,没准问题便解决了呢!
遇事沉着冷静,好好安慰自己,向好处看齐,没准儿峰回路转,问题迎刃而解。与其闷闷不乐,忧郁成疾,还不如从头再来,让自己重新开始,再次挑战困难,将它克服,这才是能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总而言之,乐观是福,懂得乐观的人一生都不会杞人忧天地想这想那,只会快快乐乐.无忧无虑地过完这一生。
这本书的作者是蒙哥马丽,她用天真活泼,热爱生活的安妮为角度,描写了安妮身边发生的一切。
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是爱德华王子岛,世界上最热爱生活的,是安妮。本书就是讲述了安妮由马修和玛瑞娜抚养成人的故事。安妮的母亲及父亲是害热病死的,她由好心的邻居养到六岁,又为河上游的人家看孩子,直至被送到孤儿院。
虽然安妮做事毛手毛脚的,但我很佩服她的上进心。她和吉尔伯特。布莱恩不相上下。今天上午吉尔伯特算术的了第一名,那第二天上午安妮的十进位小数就会的第一。
书中的人物也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如:害怕女人的马修(除了林德太太和玛瑞娜),刀子嘴豆腐心的玛瑞娜,有同情心的林德太太,楚楚动人的黑发小女孩戴安娜……
快乐有很多,比如:你通过辛勤劳动得来的果实的快乐;在校园里交了朋友的快乐;离开了父母,回来与父母交谈的快乐;有一起和朋友去爬山的快乐……。
在我品味的外国名著——《绿山墙的安妮》中的安妮她的生活也和我一样充满了快乐。安妮她虽然放弃去读雷蒙学院的机会感到很可惜,但是安妮想到自己每个星期五都可以回家与玛丽拉相聚,陪玛丽拉聊聊天,给玛丽拉讲讲故事传说传说,感到很满足,很快乐。
但我们还是孩子时,母亲每天都会帮我们做一些普普通通的事;每天都在床边等候我们睁开朦胧的双眼;为我们做好了早餐放在桌上等候;每天早上都送我们去学校。在那时,母亲在为我们做那些细小的事情时,我们是否想过过我们应该怎样回报我们的父母呢?时间慢慢过去,我慢慢长大,而白发已经铺满了母亲的额头,银丝已经布满了她的两鬓。那时,母亲已经老去。假如你离开父母很久了,你难道不会非常想念他们吗?假如你可以常常回家陪父母聊聊天,给父母讲讲你在外面发生有趣的事情,难道你不会觉得很快乐吗?
假如我已长大成人,我出门在外,会非常想念他们,一年回几次家。回到家与家人聊聊天,带家人去玩玩我会觉得非常开心。
【《绿山墙的安妮》班级读书会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绿山墙的安妮》读书心得800字01-09
《绿山墙的安妮》读书笔记800字02-05
绿山墙的安妮读书心得初中700字11-03
读绿山墙的安妮有感精彩04-02
绿山墙的安妮读后心得通用04-13
寒假日记(读《绿山墙的安妮》有感)01-30
绿山墙的安妮读后感初中02-08
绿山墙的安妮读后感1600字01-09
五年级学生《绿山墙的安妮》读后感07-20
中学生读绿山墙的安妮有感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