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教会学习心得

2024-05-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全教会学习心得(精选8篇)

全教会学习心得 篇1

寒假期间,我积极响应学校号召,认真学习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它包括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温家宝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刘延东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谋百年大计兴千秋伟业——党中央关心教育改革和发展纪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宣讲提纲等内容。

从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我国现阶段的教育需求。都使我认识到: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一切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现对我学习感受最深的地方谈两点认识:

一、首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都指出:“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这充分显示出党和国家把教育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各级党委政府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教育优先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有国家政策的支持,教育将会借此东风得到深入全面的发展。这足以看出党和国家对我们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政府对我们教师寄予的厚望。作为一名教师,我在自豪的同时,也感到肩上责任的重大。《纲要》中指出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作为学校工作得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注意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纲要》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育人”,这里的发展是以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它强调各级各类教育的育人功能,彰显了德育的先导地位、核心地位,这也是《规划纲要》的特色和亮点。

二、其次,我在《纲要》的第十七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里看到:“建立教师管理制度。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国家明确指定教师资格标准,明确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

以前,我也认为教师这个行业是神圣而充满严肃性的。虽然知道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从事教师这个职业,但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都应该相差不多。后来认识到,同样的孩子,在不同的老师的教育管理下截然两样。究其原因,无非两个:一是学识水平,二是德行修养。水平决定了他(她)是否能教好、教对,而德行修养则决定着他(她)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等软指标。所以我特别赞成教师准入制,因为这的确是牵一发而动全局的壮举和善举。同时《纲要》提出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心,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教师的知识和业务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我们广大教师要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和广泛的兴趣,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和独特的教学艺术,具有出色的教学效果和对教育教学的深入研究。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业,教师为本”这句话来形容这一举措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全教会学习心得 篇2

胡锦涛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 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 充分强调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深刻阐述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思想和基本要求, 号召全党全社会齐心协力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 为我国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阐述了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对实施《教育规划纲要》进行了全面部署, 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重要任务和明确要求, 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 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中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的战略思考, 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 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实现新的更大的发展。

《教育规划纲要》描绘了2010年至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 是一份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也是新世纪我国继科技规划纲要、人才规划纲要之后的又一个支撑国家战略的纲领性文件。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作出的战略决策, 是对我国未来10年教育事业发展进行的全面谋划和前瞻性部署。《教育规划纲要》提出,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 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优化结构, 办出特色。这是今后10年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方略。

9月16日至17日, 河南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省召开的首次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学习贯彻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分析研究了我省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 认真讨论了《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征求意见稿) , 为我省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勾画出了美好的蓝图。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近年来, 省委、省政府根据河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全省人民的强烈愿望, 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 抢抓机遇, 改革创新, 加大投入, 推进高等教育快速、健康发展。从2000年到2009年年底, 全省普通高校由52所增加到99所, 普通高校在校生由26万人增加到137万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8.7%提高到22%, 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跨越。然而, 我省高等教育的发展还不能满足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全省人民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为此, 我们必须借助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和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即将颁布实施的有利时机, 努力推动我省高等教育再上新台阶。

深入学习领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积极实施《教育规划纲要》, 就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要求和部署上来。全省高校广大师生要通过深入学习, 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 更新观念, 形成合力。结合河南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 当前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实施《教育规划纲要》要着力抓好以下工作。一要学习好、宣传好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全省高校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 认真安排、周密部署。要把学习活动贯穿于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的全过程, 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从而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二要把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作为方向。要加强宏观调控, 科学规划高等教育改革发展, 构建科学合理、分层分类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 更好地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高层次、多样化人才的需要。三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以改革推动发展, 以改革提高质量, 以改革增强活力, 进一步消除制约教育发展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 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

当前, 我省正处在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关键时期, 处在全面实施《教育规划纲要》、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关键阶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 实施“科教兴豫”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 为中原经济区的构建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教会学生学习 篇3

古人云:“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为了能引导学生学会一些语文学习方法,我们几个语文老师进行讨论研究总结出语文学习的一般通用方法(即:学习文章之前,先学习与作者及本文相关的辅助资料,为学习文章打好基础。然后通读全文解决字词问题并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然后再选取重点段落精读、细读,深入理解、领悟,分析总结,最后进行迁移、再现。)后对各种课型认真设计,研究探讨总结出要素切入法、研究性学习法、阅读学习法、对比学习法、诵读赏析法、评注式学习法、统揽式学习法等几种学习方法,并对哪种方法适用于哪类文章做了初步界定,以便选准学习方法,正确引导。

一、要素切入法

所谓要素切入法,就是以文章的要素为切入口,从而突破全文的语文学习方法。它主要适用于学习那些文体类型要素明显的文章。记叙文可从记叙的六要素入手来学习,譬如学习老舍的《我的母亲》这篇写人的记叙文,就可以从写的什么人(母亲)的什么事(关心爱护思念自己的孩子,勤劳、热心、乐于助人、最能吃亏、深明大义),这些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从母亲出嫁一直到母亲去世),这些事发生的过程结果如何等入手,进而到母亲的品格,“我”对母亲的歌颂赞美及未能尽孝的愧疚之情,然后这些事是如何叙述出来的等等,一篇文章的学习就迎刃而解了。议论文可以从议论文的三要素切入,从论点、论据和论证这三方面入手来学习全文;说明文可从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入手来学习;小说可以从情节、人物、环境三方面入手来学习。

二、研究性学习法

所谓研究性学习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学习方法。学习文学作品时常常会用到这种学习方法,譬如《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学习方法的最好范例。在我们的教学实验中就选择了这种学习方法,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从中发现了很多细节方面的东西,并发表了他们独到的见解,令人欣喜不已。

三、对比学习法

对比学习法适用于那些有可比性、同中有异或异中有同的课文,通过比较来学习不同风格的作品,领悟不同作品的不同风格。譬如学习《唐诗二首》或《宋词两首》,就可以采用这种学习方法,在对比之中学习两种不同风格的作品,能给人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四、阅读法

广一点讲,它适用于各类作品的学习,窄一点讲,它主要适用于学习那些信息量比较大的文章,譬如《海洋与生命》这篇文章信息量比较大,就可以采用这种学习方法,快速阅读获取其中传递的信息,精读一些段落,突破课文的关键点。

五、诵读赏析法

这种学习方法适用于那些经典而篇幅又不太长的文言文和古诗文的学习。学习时通过反复诵读领悟作品内容,体悟作者情感,然后鉴赏分析,体会其妙处。如《琵琶行》、《劝学》、《师说》等均可采用此法,非常有效。

六、评注式学习法

这种学习方法适用于一些经典的佳作的学习,边读边点评、标注,点出作品的精妙之处或不足之处,评出自己的感受,如学习《明湖居听书》、《林黛玉进贾府》时,若采用这种学习方法,那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七、统揽式学习法

这种学习方法适用于那些抓住一点就能够统揽全篇的文章。譬如《荷塘月色》、《项链》、《守财奴》等,就可选用这种学习方法。

原来我们不少语文老师总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以为语文教学无非是老师讲解学生听记,在课堂上教学生学习一些知识即可,因此,只注意学生是否认真听课,是否掌握住了课堂上老师讲的知识,而忽视了学生是否学会了学习,只是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被动的容器。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实现了从教到学的转变,课堂上,教师不再是唱独角戏的演员,而变成了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策划者、组织者、指导者,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去听、去说、去读、去写、去思,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研究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来,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

学习贯彻全教会精神心得体会 篇4

学习贯彻全教会精神心得体会作者:邀月踏雪学习贯彻全教会精神心得体会

兰台中学康华

根据《教育部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实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教办[]8号)精神,推动基层教育系统干部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依据《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远程专题培训实施方案》有关要求,我参加了这次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学习。在这次学习中,我系统地学习了培训课程,按时完成作业,积极参与网上互动交流,积极开展班级沙龙研讨,发帖,跟帖主动。通过培训,我既学习了相关教育法规知识,掌握了许多管理知识,特别是安全常识,增强了管理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了自己和管理学生的安全素质和能力,也提高了计算机操作能力。通过这次培训学习,结合本人分管工作及本校实际,谈谈个人体会。

一.进一步明确了校园安全的重要性。

通过本次安全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学校安全重于泰山”。一人安全,全家幸福;生命至上,安全为天;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生命只有在安全中才能永葆活力,幸福只有在安全中才能永具魅力。在安全的问题上,来不得半点麻痹和侥幸,在安全的问题上,我们必须要防范在先、警惕在前,必须要警于思,合于规、慎于行;必须要树立高度的安全意识,人人讲安全,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必须要筑起思想、行为和生命的安全长城。

因为校园安全事关全体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事关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学校一切工作必须以安全为前提,没有安全保障还谈什么工作,学习和生活,更不用说管理,只要时时事事把安全教育放在第一位,把安全融入所有教育教学及管理之中,就会最大限度地防范与未然,更不可能有责任追究。学生的一切成长必须有安全来作保障,离开“安全”二字谈什么都无任何意义,提高学生自我安全防护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学生自我安全防护内容有:防触电,防火灾,防溺水,防食物中毒,防气体中毒,防拐骗,防自然灾害(雷电、大风、暴雨等)、防交通事故、防偷窃盗抢、防其他意外伤害等。我觉得有必要开设安全教育课,让学生掌握安全防护知识,从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这也使学生终身受益。作为学校分管安全的领导,要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只有认真做好下一步学校安全工作,才能确保广大师生(主要是学生)的安全。

二.只有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师生安全防范意识,才能保证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校园安全管理的成败,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制约着学校的发展。正如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所说:“生命不保,何谈教育。发生在校园的安全事故或”扰乱学校秩序伤害师生的案件都有增长趋势。这些事故、事件的发生、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深思,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被打乱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会受到伤害、死伤学生的`家庭遭受不可挽回的损失。同时,也给社会增加了不安定因素,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社会影响。这些事件、案件的酿成、固然有因,但与我们主观上对安全工作不够重视、疏于管理,防范意识不强以及对社会不法分子斗争不力有很大关系,致使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甚至根本不应该发生的事故、事件发生了这使我们非常痛心。

安全工作的重点是及时消除隐患,在以后工作中,我们要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加强全校师生的安全教育,开展班级每天一分钟,年级每周五分钟,学校每月半小时的安全教育活动,每学期一周的安全教育活动,通过举行各种宣传教育活动,如知识竞赛、演讲赛、安全教育讲座等活动及利用横幅标语、校园广播、班级黑板报、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营造了一个“人人讲安全,处处讲安全、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的浓厚氛围。通过这些丰富多采的安全教育活动,使师生的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得到极大提高,保证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安全管理,落实安全责任,才能杜绝或减少责任事故的发生。

这次的学习内容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校园安全不能忘,安全警钟需长鸣。校园的安全是实行教育教学的保障,没有安全的保障,就没有办法实行教育教学。所以,我们要尽自己所能保障学生的安全。为确保全校师生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保证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我们只有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并根据学校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校安全工作管理制度,真正使学校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层层签订安全责任状,落实各人的安全责任,做到安全工作的指标、任务和要求;分工和职责明,。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带队、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谁检查、谁负责,谁验收、谁负责”的原则,将校园安全工作实绩与各班级和教职工学期末评先相挂钩,实行安全责任事故一票否决制,确保了各项安全工作落在实处。只有严明了学校安全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学校安全工作做到了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不留盲点、不出漏洞。才能杜绝或减少责任事故的发生。

总之,学校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必须做到警钟长鸣,它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的安全工作,我们必须时时讲,天天讲,做到警钟长鸣,时刻警惕,完善制度、加强预防,落实责任,做到有章可寻、有法可依,落到实处,才能建设出和谐、平安的校园环境。

全教会学习心得 篇5

——贯彻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专题培训体会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创办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这是近一个月来,我学习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专题培训的最大感想。我强烈地感受到时代前进的脚步,隐隐地看到中国教育发展的曙光。

下面就贯彻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专题培训,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中国特色的教育致力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人才。

要贯彻素质教育主题,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绷紧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根弦,实行育人为本、有教无类,促进学生素质提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树立正确的教育发展观,要深化课程改革,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要发挥学生特长,尊重个人选择,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不拘一格培养。要立足学校实际,加强学校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发挥家庭和社会的作用。要改进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自主自立、自我成才。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和杰出人才,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并重,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

目前普遍存在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现象,严重影响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我个人认为,减负势在必行。教师应该在新课改的大好形势下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观念,积极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为党和国家及人民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就此问题,《教育规划纲要》有明确的指示。但是,学校的设置的“学习课程、科目”是否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学校的考核、考试是否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各级各类学校的招生标准、招生考试是否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这是能否“坚持育人为本”培养中国新型人才的前提。“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

社会是育人的大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无论是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他们的教育理论都是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强调的都是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强调学校管理的开放性,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生走出教室,置身社会,在生活中学习。我们期待着“和谐社会”的构想尽快变为现实,给学生发展提供成长的肥田沃土。

我认为:国家的考试制度、招生制度、用人制度没有根本上的改变,强调“坚持育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可以说是一句空话;育人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没有连贯性和衔接,单纯地强调在孩子的某一成长阶段实施素质教育,是完全不切实际的,是完全不可能实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国家的考试制度、招生制度、用人制度没有根本上的改变,在教育实践中,始终都会是“穿新鞋,走旧路”的局面。这是一个从上到下的、翻天覆地的教育改革,必须仔细地从方方面面进行周详的考虑、广泛听取意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具有长期性、可持续性的,让广大人民群众可以接受的考试制度、招生制度、用人制度。这也是一项艰巨的、任重道远的工作!

二、中国特色的教育呼唤师德高尚、勇于创新、终生学习型的教育者。

《纲要》在保障措施部分明确提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倡导教育家办学。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教育家。这同时也是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

教育者除了教师,不可缺少的是我们的家长,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举手一投足往往是无言的规范,对孩子的影响胜过千言万语。

当前家长的养育和教育存在很多的问题,影响我们中国孩子的身心成长。养育问题,首先在于家长对营养认识产生了偏差。养育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孩子缺少艰苦的锻炼。很多家长没有认识到吃苦的价值。在教育的问题上,由于中国考试制度、招生制度、用人制度的影响,家长在教育观念中存在重智商轻情商的误区。在教育方法上,家长存在重言传轻身教、期望过高、批评过多、比较不当、奖励不当、要求不当、作风不当等等压抑孩子个性发展、伤害孩子心理的误区和手段。

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纲要》指出:“重视家庭教育。通过家庭访问等多种方式与学生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 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子女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只有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才可能培养出各方面都有成就的孩子。贯彻落实《纲要》的精神,应该致力于提高家长的观念和素质。

第三,中国特色的教育呼唤学校教育环境中教学因素与非教学因素的和谐发展。以课堂为主渠道的教学诸种因素和校园环境、办学理念、制度建设、校风校貌等非教学育人因素的和谐发展,是形成和谐校园整体效应的关键性因素、决定性因素。学校教育环境中的教学因素就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诸种因素,如教师备课,课堂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习惯、作业量、作业批改形式,考试形式等都要紧紧围绕以发展学生能力为主要目的,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针对当前学校存在的实际问题,《纲要》中提出,要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加强学校和师生安全管理,加强校园周边环境和治安综合治理,切实维护教育系统的稳定安全,构建和谐校园。

第四,中国特色的教育呼唤新型教育管理者。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正像郭振有老师所说的:“校长是设计师、导师、公仆。”即学校的发展靠校长来设计;校长是老师的老师,提高教师的素质需要校长的辅导;做全校员工的仆人为他们服务。校长作为学校的第一责任人,要在办学思想的形成上下功夫,要用自己的实力、活力、魅力和对人的亲和力去影响其他学校领导和教师以及学生形成共同的价值观,群体 意识,行为规范等等。要为教师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做到人尽其才,人事相宜,甘当人梯,注重教师主体诸要素间的和谐发展。并采取积极的措施,留住人、培养人,才能稳住人、发展人,构建和谐校园。

全教会学习心得 篇6

一、《纲要》特别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纲要》在保障措施部分明确提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温总理提出,让全国人民做有尊严的人。所以,保障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提高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心得体会《学习贯彻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专题培训心得体会2》。倡导教育家办学。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教育家。那么,要创建一流的教育模式,就一定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障。因此,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是教师真正成长为一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学习、特别能教育的教师队伍才可能实现建设一流学校,培养顺应时代发展和要求的学生才可能实现。我想,这同时也是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

二、《纲要》切实对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做出了要求《纲要》在发展任务部分明确提出,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民族未来。通过减轻课业负担,保证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我个人认为,减负势在必行。现在的中小学生由于课业负担重,几乎没有自己的自由活动时间,更谈不上有自我利用的学习实践。很多中小学生疲于完成作业,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其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着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导致了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匮乏。教师一味追求考试成绩,忽略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对自主学习的强烈愿望。应试教育是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根源。所以,我个人认为,教师应该在新课改的大好形势下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观念,积极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是我们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而不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的考试的奴隶。真正做到为党和国家及人民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浅谈如何教会学生学习 篇7

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趋势是由知识型向发展型转化, 发展型的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 又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的教育, 并强调学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活动。从这一意义出发, 对接受正规教育的学生而言, 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逐渐学会学习则是重要的事情。每一位教师都应把教学生学会学习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始终存在不同学生在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上有着显著差异, 有的学生并不是智力差, 甚至很聪明, 可是对学科没兴趣, 学的就不好, 为了更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会学能力, 发展学生的品质和个性, 我们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的位置:对待语文学习, 大多数从兴趣出发, 我们首先就应该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的愉快、良好的情绪体验, 也是培养学生兴趣, 提高学生成绩, 发展学生个性品质的必要条件之一。

2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 科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来源与好奇心、求知欲, 它是推动学习的重要动力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阶梯。兴趣不是天生的, 而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并在学习实际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 学起来才会精神愉快, 不知疲倦, 越学越爱学, 并且能学到终身难忘, 富有实际的应用性和创造性, 在课堂上对于一个学习兴趣一般的学生来说, 教师如果了解到他的心理活动, 根据他的个人性格、兴趣和爱好的特点, 用几句宽厚、实在、鼓励、激发兴趣的语言, 可使这个学生在这节课上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达到或者超过我们的教学目的。通过兴趣的培养, 让学生在乐中学形成会学的能力,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文中指出,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这告诉我们教师的工作不只把知识交给学生, 而更重要的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怎样让学生从苦学变成乐学, 怎样去学会自己去掌握新知识的科学方法。

会学是人们充分调动自己内部动因,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主动的、独立的探索新知识, 主观的去获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著名的物学家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才是最好的。”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与人们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 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基础性, 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它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应坚持素质教育的原则, 大力培养学生语文素质。语文素质的含义更是多发面的, 它包括语文知识素质 (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等) , 能力素质 (以思维和与语言为核心的听说读写能力) , 心理素质 (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及个性心理品格等) , 道德素质 (道德观、价值观、责任感) , 学习素质和审美素质。其中, 学习素质, 即一定的学习习惯和利用学习方法学习语文的能力, 也就是本文着重探讨的“学会学习”的问题。

学会学习不单是学习的手段, 而且是学习的目的, 是语文素质的核心。那么, 在语文教学中, 如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呢主要应教学生做到以下三个方面:a.学习心理的自我调整, 形成和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b.认识语文学科特点, 掌握学习规律, 学会基本的学习方法;c.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终身学习做好准备。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注重对学生语文基础素质、基本能力的了解和掌握, 具体分析研究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状况, 从思想上、心理上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兴趣及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 锻炼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 使学生不断调控自己的学习心理, 形成并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教师要使学生懂得:a.语文是一门受益终生的学问, 博大精深, 它和人的一切生命活动息息相关, 因此, 人人都要学好语文。b.语文知识和能力是螺旋式的结构形式, 不同于数理化的线性结构。在语文学习中, 相同知识不断重复, 反复出现, 逐步强化、深化、充实、拓展。在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同时能力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态势。因而, 任何阶段的语文教学都能使基础素质不同, 能力水平不一的学生找到并确定适合自身学习状况的相应的知识点, 使自己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收获和提高。教师恰好藉此引导基础素质较好的学生, 积极探索, 努力向更高层次发展。鼓励基础较差的学生, 积极探索, 努力向更高层次发展。鼓励基础较差的学生从头开始, 从现在做起, 使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c.语文学习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劳动, 语文素质的提高是长期学习积累的结果, 讲求循序渐进, 不能急于求成。要了解语文学习中的进步和成绩潜滋暗长这一特点, 虽然表面上看不见, 摸不着, 实际上内在素质的提高则时时伴随着学习过程的始终, 最终渗透在人的思想、灵魂深处, 体现于人的修养、气质、风度之中, 形成不同人之间所独有的个性特征和文化底蕴。并进一步明确语文学习尤其需要耐心和恒心, 不能追求短期效应急于求成, 更不能丧失信心。

在此基础上, 教师应结合具体讲授内容指导学生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习惯, 这是教会学生学习最直接的, 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具体说来,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a.上好新学期的起始课, 尽量使学生更多地了解要学的这门课的基本情况, 教材的基本情况, 教材的处理和使用, 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 整体进度计划和安排以及重点、难点的把握和教师教学上的设想等等。使学生在新课伊始便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从而有利于学生更积极、更主动、更自觉地学习, 也为今后课堂教学师生更紧密的配合打下基础。b.明确提出学习要求, 进而指导学习方法。例如讲课文中的阅读课文就必须着重突出"自学"二字。要求学生课前必须先行自学, 内容包括扫清文字障碍, 查字典解决生词, 读懂课文, 把握整体脉络、层次大意, 初步体会文章写作特点, 语言特色, 找出疑难之处等等。课上则要求学生认真听讲, 记好笔记。在教师点拔、提炼、分析、归纳、概括的基础上, 精心梳理知识要点, 解决预习中的疑难问题, 按大纲要求逐个加以掌握和落实。

在写作教学中, 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学会思考, 关心时事, 提高思想觉悟、理论水平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博览群书, 学会欣赏, 勤于表达, 注重平时的点滴积累。

总之, 教师在教书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育人, 在具体讲授知识的过程中更重要的则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兴趣是学习先导, 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教会方法让学生学会终生学习, 让他们自己去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在轻松和快乐中得到更多的知识。

摘要:a.学习心理的自我调整, 形成和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b.认识语文学科特点, 掌握学习规律, 学会基本的学习方法;c.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终身学习做好准备。

明确目标 教会学习 篇8

阅读教学是凭借课文进行的,课文是教学的主要资源,但是阅读教学不能以让学生读懂课文为最终目标。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就提示我们在教学中,我们的教材要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服务,而不是被教材所束缚。

“教学”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教”,指教师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二是“学”,指学生以教师的讲授和自己的阅读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教师教得得法,学生学得扎实,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当前,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只重视教,而忽视学的不良倾向。不少教师对如何教会学生读书、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尚未引起重视。上课时,始于解题,分析;终于串讲课文,抄笔记,留作业,把学生置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脚步走,无机会展示自己,更无能力独立学习、探究。其结果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只能从教师的口中获得一些现成的知识,再用机械重复、死记硬背的方法去复习、巩固,以致知识越学越死,最终没有学会学习。

课文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课程资源。因此,阅读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学”的重任,是语文这门基础工具课的基础教学。作为基础教学,不能只使学生学得一些现成知识,而应着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切实教会学生学习,掌握运用学习的工具和方法。教与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有机结合,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就“教”的过程来说,教师起主导作用,但同时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通过教,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及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学”的过程来说,学生是主体,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是一种独立的、主动的认识活动。教师的教只是外因,学生的主动学、善于学才是内因,内因则起决定性作用。那么,怎样教学生“学”呢?

一、突破旧框框,调动“学”的积极性

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诸方面素质的教育。可见,阅读教学的改革以素质教育为终极指向,则必须努力实现使教学面向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实现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真正实现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为此,首先要创设一种无顾虑,愿意学习,喜欢与老师、同学交流见解的学习情境,设法把学生真正引入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应在知识上、感情上进行传递和交流,特别要注意形成学生自己积极参与的局面。要形成这种局面,就必须冲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旧的课堂教学框框,在阅读一篇课文的开始,提倡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自己读、讲,把初读课文结果分两步进行发散性汇报。先逐段谈对其内容及生字词的初步理解;再根据各段内容谈全文梗概及脉络。这样做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一方面教师可以检查学生“学”的情况,发现疑难,摸清难点,以便更好地有的放矢地教学生“学”。在学生汇报的同时,提倡学生自己议论,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议论,当出现疑难时,可以问同学、老师、查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随时肯定学生自我探究的积极性,也要善于引导,提出明确要求,还要创设问题的情境,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和学生不同的心理需要进行点拨。在阅读课文的重点、难点时,更要提倡学生“议”,大胆发表个人见解。使学生在读一篇课文时由读生思,思而想议,议而求解,才能萌发积极性、主动性。

二、教给学法,“学”落到实处

在对旧的课堂模式有所突破,确立以学生“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同时,教师应把改进教法与指导学生的学法结合起来,其“主导作用”尤其体现在教会学生“学”的过程中。

1.初读课文阶段

开始读文章时,应教学生读得慢些,做到眼到、口到、心到,重点放在读准字音和读得连贯上。教学生熟练运用字(词)典,自己去学习生字词。遇到难理解的词语,可以用分解词素、组词、换词、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去解决。在初步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再要求学生按自然段去理解内容梗概,教给诸如摘取重點词语,分析句子关系,层意归纳等概括方法。在读懂自然段落以后,进而学习把握全篇文章思路、脉络。此时,要教会学生认识段与段的联系,划分段落的方法。在学生初读的过程中,教会学生读书方法,提高初读能力。

2.精读课文阶段

在学生掌握了初读课文方法以后,还要教比较深刻地理解课文,学会精读文章的方法。

(1)要教会学生如何了解各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学习读书要领会其中的线索,把握作者的思路。(2)教会学生精读重点段落。在精读重点段落时,教师指导下的读书、思考、交流、练习应当成为教学的基本环节。如《紫藤萝瀑布》一课,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语句表述的意思。其中一些比喻句、拟人句更应指导学生理解。如:让学生从内容上体会并从中感悟出“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的道理。

3.总结课文阶段

在学生掌握了精读文章方法之后,还要教会学生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如《紫藤萝瀑布》这课,可先让学生通读的基础上,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然后指导学生用小标题或短语概括出来。在其他课文教学中,也可以根据不同特点教诸如文题启示,抓重点句,理解重点段,理解全篇中心的归纳方法,还可以把课文中的重点或精彩词句、段落摘抄于笔记中。当然,教师应教学生怎样归纳、总结,怎样摘录,提示项目,指点疑难,培养记笔记的习惯和能力。

上一篇:09工商行政管理班论文参考选题下一篇:英雄雷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