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四位一体、全面渗透”的德育模式(精选8篇)
一、以学校德育工作为主导,构成“三全”德育工作管理 网络 为了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地位和具体落实,必须建立健全由上而下的德育管理体制,加强德育队伍建 设,树立全员管理思想,强化管理,提高整体效益。系统论告诉我们:整体各要素必须在控制条件下排除干扰,各自按自身规律协调和谐地运行时,才能实现 整体优化效应。为此,学校要加强德育工作的领导,首先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做到三个管理,四个到位,六字措施。1.三个管理即:全员管理、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全员管理、全面管理和全程管理的德育工作管理体制,实现了教育从专职人员向全体教职工的延伸,从教学领域向生活领域延伸、从校内向家庭、社会的延伸,取得 了显著的效果。全员管理,即从校长到教师、职员都积极参与德育工作管理。学校的《教职工量化考核方案》规定了各岗 位德育工作的职责,制定了细致的考核办法。学校有计划地对班主任、政治教师、政教处、团委等专职干部进 行系统培训。全面管理,即从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学校制定了《各科加强思想 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发挥了三个系统的育人作用:教学系统是必修课,要充分发挥主渠道的作用;课外系 统的各项活动作为选修课,要发挥其对主渠道育人的补充和强化作用;隐形系统,即校风、教风、学风和学校 环境,都发挥其感染熏陶作用。全程管理,即抓好德育过程各环节的调控、评价。2.四个到位即:认识到位、职责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认识到位,首先强化全体教职员工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思想。充分利用每周政治学习时间,组织学习《 教师法》,《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 大纲》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从而使教职员工进一步提高认识。其次,要求全校教职工掌握《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开原三中教师师德规范十条》、《开原三中 教师一日常规》,作为师德行为的准则。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政治理论和文化业务进修学习。做到学习有笔记、有心得,有检查、有评比,理论联系实际,定期召开学用讲评会。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提高领导和教 师的素质。由于认识提高了。领导和教师增强了德育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很快地适应了学校提出的构建“ 四位一体、全面渗透”的德育模式实施的需要。工作中我们还强调了职责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组建一 支由校长、教导主任、班主任,团干部及政治教师为代表的德育工作管理机构,按照学校德育工作的总体规划,提出了学校德育工作职责。3.六字措施: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和德育工作的能力,长期以来,我们坚持了“学、看、听、研、比、训”六字措施。学,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每人都分担一定的组织学习内容,事先认真备好课,充分利用每周三午 后的7、8节时间,组织全体教职员工学习德育工作大政方针,学习德育工作科学方法和先进经验,提高德育工 作的水平。看,组织师生到工厂、农村去,看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看改革开放以来的成果,解决了教生对形势看不 清,对改革产生疑虑的思想问题,坚定了改革开放的信心。听,创造条件和机会,让教师多听先进经验和成功的做法,提高教师做好德育工作的信心,增强事业心和 责任感。研,根据“四位一体、全面渗透”的德育模式,学校要求每位教师都要结合自己工作的特点,带着一个专 题进行工作和研究,学期末都要写成专题实践活动报告。比,比德育工作成果,每学期召开一次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树立典型,表彰先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训,校内定期用讲座的形式,对班主任、政治课教师、团干部、政教处主任及骨干教师进行培训。校外培 训,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省市及各级教研部门办的培训班。
二、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体,形成“四会”教育网络 从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入手,培养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真正达到我校构建初中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 :“会学习、会劳动、会健美、会做人。” 1.加强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第一,在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要注入新的内容。学校除了进行“行为规范”、“百分竞赛”、“主题 班团会”、“升旗仪式”、“一分钟演讲”及校园科技文体活动等常规教育活动外,还要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基础知识的教育。通过教育使学生增强创新意识、自立意识、风险意识,在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掌握 是非美丑的标准。第二,教育学生要有创新的方法。变灌输多为启发多,用活一个“导”字,对学生中的思想认识问题,既 不能放任自流,又不能一味封堵。变说教多为激励多,对每学期涌现出来的优秀生、三好生、特长生、竞赛标 兵等,学校都用照片张榜分布,在学生中树立典型,使学生在自己的身边感受正面的道德形象,受到极大的鼓 舞。变封闭教育多为开放教育多。几年来,学校多次组织师生到国防教育训练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新生入 学的军事训练,并组织学生到农村参观。变追求形式多为讲究实效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寓教于乐。学校规定每周五午后为科技文体活动,并纳入课时计划。活动课以学生兴趣、爱好和自愿为编组依据,以发展 全体学生的个性特长为原则,将全校1908名学生分布在文科类、理科类、艺术类、体育类、劳技类共计31个兴 趣活动小组之中,大面积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体活动。第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德育工作,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师德。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有良好的品德。所以,我们特别注重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教育,做到师德和德育一起抓,促进两德相长,使师生心理相容、感情共鸣。第四、坚持搞好科研。德育工作是一门科学,要研究的问题很多,譬如独生子女、个体户子女、单亲子女 等。学校要求每个教师要在工作中选择课题、搞好德育工作信息反馈的政策、探索规律、深入研究,增强工作 的主动性、科学性。2.让学生自我管理,培养学生自立能力。①建立值周班长负责制。每周设一名值周班长。开始由班主任老师任命一些工作能力强、各方面表现较好 的学生为值周班长,后来就由全班同学推荐,采用演讲竞争的方式,进行民主选举。值周班长的工作职责是负 责全班工作,监督值周小组的值日工作,领导各小组长管理班级学习、纪律、卫生和活动。每周作一个工作总 结,这一活动纳入学生思想品德量化考核,激励了学生自我提高的积极性。②建立评比竞赛制度。在值周班长的带领下,以小组为单位,班务工作包干到人,开展比、学、赶、帮、超竞赛活动。《学生思想考评卡》规定:每人的基础分都是80分。《卡》有明文细则规定,在什么情况下加分、减分,由值周班长和各组长记录,根据加分或减分的标准累计出每学期个人得分多少,作为学生行为、学习、纪律、卫生、好人好事、参加活动的量化考核依据,也为期末评选优秀生、三好生、特长生、规范生和学生 的操行评定打下基础。
三、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形成同步教育的联手网络 家庭教育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它可以通过血亲关系的感化作用,家庭生活的渗透作用和父母言行的 示范作用,对子女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要使家庭教育发挥积极的影响,必须提高家长的素质,增强家长的教 育意识,指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家庭教育和学校德育工作保持同步。我校采用以下组织形式建立较为稳定的教育联手网络。1.建立班主任家访制。学校要求班主任利用班后或假日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家访,除了解和沟通学生在家 在校的情况外,要搞好家庭教育情况的调查,家长的观念是否陈旧、教育知识是否贫乏,教育方法是否得当,家庭环境是否和谐,据此做出切合实际的指导家庭教育的计划。2.召开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以年部为单位,每年召开2次,聘请有代表性的家长参加,分析研究学生思想 状况及其发展变化,交流探讨家庭教育经验和方法,树立家庭教育的典型,大大促进家庭教育质量的提高。3.办好家长学校。每学期家长学校活动2次,自编教材11讲。通过这些,帮助家长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 要性,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原则和方法,教育家长克服教育子女的盲目性、随意性或简单的作法,为孩子创 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一、全面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内涵
“模式”一词是从一般科学方法论或科技哲学中引用过来的,原义是“模型”“典型”“范型”等。它用实物或符号形式将原物、活动、理论等仿制再现或表示出来。我国学者张人杰认为模式定义有三个要点:第一,模式是现实的再现,是对现实的抽象概括,来源于现实,不是凭空捏造的或闭门设想的;第二,模式是理论性的,它是一种理论的表达,代表着一种理论内容;第三,模式是简化的形式,是对理论的精心简化,是最经济明了的表达。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概括地说就是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置于开放式的大教育环境中,通过学校内部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以及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施加积极的、正面的影响。它是在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指导下,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组织形式、运行机制、基本条件等做出分类归纳和表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中间环节和桥梁。
全面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即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地渗透于学校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和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之中,是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二、全面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学校全员参与、全程实施,才能实现心育的终极目标。目前,各地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紧缺的问题,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日益普及化、现代化、专业化和本土化的发展趋势,采取有效策略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在走专业化发展之路的同时,它的普及也已经成为现代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学校要通过各种路径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知识和能力,使专业心理辅导和非专业引导并驾齐驱,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的优化、学科教育的渗透、课外活动的熏陶和学校隐性教育的作用,构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另一方面,应使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教合一”,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营造良好的心理发展氛围,消除德育化、课程化和医学化的不良倾向。
三、全面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践
厦门集美中学是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悠久历史的百年名校,是厦门市首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现有专职心理教师3名,兼职教师8名。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为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坚持“教育之道,从心开始”的理念,大力倡导全员育人的“大心育观”,坚持以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完善人格,促进师生健康和谐发展为目标,通过搭建“五个平台”,逐步建立起了一个全员参与、全方位、多角度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搭建家校社互动平台,推进家长与孩子同步接受心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全方位的教育活动,近年来,学校通过搭建家校社互动平台,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促进了全方位、立体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推进。
首先,我们对家长会的模式进行了创新,在家长会中融入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请我校心理专兼职教师或外聘专家向家长宣传心育知识,让家长与孩子同步接受心育。并针对不同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以及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给家长提供一些解决孩子心理困惑的方法,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教育。
其次,和社区合作开展“心灵绿洲工程”活动。定期组织心理教师进社区、进家庭义务开展心理辅导活动,与社区、家庭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为家长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每年寒暑假都把有特殊问题的孩子集中起来开展冬令营和夏令营活动,丰富孩子的假期生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搭建宣传教育平台,积极营造和谐健康的育人环境
整洁、优美、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园环境,是形成整体性心育氛围不可缺少的条件。学校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内设有读报栏、书画栏、宣传栏等,教室里有醒目的标语、心灵园地和黑板报,每学期都有一个心育主题,如“好学生好习惯”“做情绪的主人”“感恩母校”“我自信、我快乐”“学会沟通”“快乐成长”等,使学生在无声的教育中受到积极的心理暗示,使学生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
心理咨询中心也是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校的心理活动中心名为“海蓝蓝心理咨询发展中心”,它不仅体现了我们集美中学独特的文化品位,还告诉学生不仅要有像大海一样宽广的胸怀,还要有像大海一样激流勇进、积极向上、乐观进取、敢拼才会赢的积极心态。
3.搭建学科交流协作平台,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合力
随着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突出,时代也赋予了当代教师更多的教育责任。每个教师都应努力成为心理辅导员,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技巧,熟悉青少年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疏导策略,并以良好的心理特质去影响学生。在集美中学,每个教师都承担着心育的任务。心理教师开设心育活动课、班主任开设心育整合课、学科教学开设心育渗透课;分年段开家长心育专题研讨会、家庭心育经验交流会;组织班主任心育案例研讨、心理咨询个案分析;开展校级心育专题活动等已经成为集美中学日常的工作。
为了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我们除了定期聘请专家为教师开设讲座、培训,还请心理专业教师开设了微博、QQ群为其他教师提供专业的指导,并及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在集美中学,每个教师都有一本《全员心育工作手册》,大家可以在上面随时记录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的感悟和体会。我们还定期举办“教师心理沙龙”活动,为教师提供心理方面的书籍等材料,组织教师一起探讨如何调整教师自身的心理状态,提高工作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我们日常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如语文课,课文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可以直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同时要求学生坚持写周记,在写周记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体验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学会珍视生命。从周记中还能发现学生的心理状态、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及早实施必要的辅导与干预。体育课竞技项目教学同样可以帮助学生增强抗挫能力,增强心理品质。每天上午的体育大课间活动和下午的阳光体育活动,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它对增强体质、磨炼意志、训练肢体的协调性和大脑反映的灵敏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调节身心、促进健康。
4.搭建班级团队活动平台,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坚持开展班班有歌声活动。学校于2006年启动了“班班有歌声”活动,即每天下午第二节下课后的10分钟为唱歌时间,各班在音乐委员和“心灵卫士”的带领下一起高歌,让学生在大声歌唱时宣泄情绪,抒发情感,调整心情,保持健康阳光的心态。
(2)心理健康活动进班会课。2013年11月,我校又启动了心理健康教育进班会课的活动。这项活动以放松和减压为主旨,将心理活动落实到每周的班会课,利用课前10分钟,由经过培训的“心灵卫士”带领学生开展活动,活动形式主要有放松操、心理常识分享、放松训练、观看幽默视频等。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放松,提高应对压力的自我调适能力。
(3)开设青春期心理瑜伽课。瑜伽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能量知识修炼方法,2008年,我校音乐高级教师,福建省音乐学科带头人黄小露老师针对青春期学生的特点开设了瑜伽校本课程,大胆尝试“瑜伽走进中学教育”的课题研究,开创了福建省艺术教育的先河。黄小露老师开设的这一套为青春期的孩子量身定做的、将瑜伽融入音乐课和舞蹈课的课程,不仅有效地缓解了青春期学生心理和生理上的压力,培养了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也成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又一特色和品牌。
5.搭建区域合作平台,拓展心理健康教育交流领域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还应该积极借鉴国内外学校的有效经验,以一些先进的研究成果为参照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自己的特色。今后我们将继续强化区域间的教育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享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资源;同时,依托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高校的科研优势,立足校本,广泛进行心理健康的应用性课题研究,以解决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难题。
一、学校教育重熏陶
学校是德育的主要基地。在儿童成长为青少年最重要的六年时光里,小学德育课堂成为儿童心理发育的培植土壤,对激发儿童的好奇心、提高情感意识、构筑人生观与道德观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儿童的兴趣点与认知心理,寻找与教材的契合点,打造文质兼优的课堂氛围。如教材中安排了“怎样到达目的地”此类生活实践性较强的内容,教学中可引入实践环节,由教师选定一处目的地,组织学生选取抵达路线,并亲身感受一路的风景与艰辛,将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塑造学生的生存技能。其次,扩展学科建设渠道。德育是一个开放性的课程资源,尽管很多学校已经开设了该课程,但德育并非独立进行的。尤其对人生观与价值取向尚在构建阶段的小学生而言,德育是一个广泛的范畴,包括法制、思想、心理、道德与逻辑思维等多个方面,因此德育教学要向语文、自然与社会等学科渗透,扩大学生的德育知识面。第三,培育校园文化。集体精神的锻造,是培养学生大局观与荣誉感的基石。教师要组织多层面、多范围的集体活动,提高学生的协作意识,并考虑学生个性上的发展,给予学生展示的舞台。因为过度的集体熏染,难免遏制学生树立自信与个人发展意识。
二、校家联合重互动
儿童的价值取向受家庭影响比较大,尤其是原生家庭的环境,即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来说,如影随形。儿童作为学生的身份,受教师的影响颇深;但作为孩子的身份时,家长给予的影响却是决定性的。校家联合,实际上是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协作。
一方面是信息互动方面的联合。当前最主要的形式是学校向家长传递信息。多数学校相继构建了“家长短信互动平台”,教师通过这一平台,向家长及时高效地反馈学生信息,使家长能够全面、及时地了解孩子的心理动向。同时,一些学校开始听取家长的心声,开设了贴吧、网络讨论组等形式多样的平台,促进教师与家长的交流,也使教师及时了解到学生在家的情况,便于教师与家长沟通配合,对学生采取统一的教育策略。
另一方面,家长成为教师的帮手,家庭成为德育的第二基地,使德育不再局限于三尺讲台,践行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定期举行家长座谈会,而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家长会,教师除向家长通报学生的学习成绩外,将重心放在与家长聊天上,启发家长攫取生活元素,开展家庭德育,使家长座谈会类似于沙龙活动。家长们可以畅所欲言,交流育子心得,也可以邀请学生一起参加座谈,或举办亲子活动,提高家长对德育的重视程度。
三、校社联合重氛围
很多地区成立了“社区教育委员会”或“德育教育实践基地”,在校社共建的过程中,社会为学校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为学生创造了接触社会、走入社会的机遇;同时,社区的介入,丰富了学校的师资力量,部分社区派专人以“校外辅导员”的身份,负责学生德育的社会实践环节。由于“校外辅导员”并非专职教师,教学语言富于生活化,甚至有些“校外辅导员”直接使用家常话,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而实践环节的授课形式相对宽松自由,少了课堂的束缚,多了户外的新鲜空气滋养,平添了教学的趣味性,颇受学生的欢迎。
社会活动配合教材。实践活动来源于教材,也丰富了教学内容。随着教改的深化,小学德育教材越来越注重生活化与实践性。教育来源于生活,学生只有多接触社会,多融入生活,才能对人生观与价值取向做出正确的评价。
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武汉轻工大学学生综合素质拓展与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高等教育多元化的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人才供给矛盾由总量不足转为人才的质量和综合素质不能充分满足各行各业的多元化需求。武汉轻工大学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构建起自主学习、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和创新教育“四平台”,校、院、班三级协同,教、管、学三方良性互动的“三级三方”管理模式,组织、制度、条件“三重保障”的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体系,走出了一条全面拓展与提升应用型创新人才综合素质的新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社会责任感强、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智商与情商高的大学毕业生大受用人单位青睐。但认真审视,我国高等教育仍然存在重知识传授,轻实际能力培养;重统一标准、统一要求,轻个性发展和创新素质培养;重智商开发,轻情商开发和非智力因素培养等现象,致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武汉轻工大学从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方法和途径入手,大力推进素质拓展教育,实现了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协调发展。
武汉轻工大学作为以轻工食品类学科为特色,农产品加工与转化领域相关学科优势明显的多科性大学,明确提出了“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标定位。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思结合,从知识(学历)本位向能力(素质)本位转变;注重知行统一,从封闭的课程教学向开放的学习体系转变;注重因材施教,从以学科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推进个性化教育,激发了学生的潜能优势。
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了“四位一体”的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创新理念
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人的全面发展,不能将它仅仅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教育范畴,也不能归结为纯粹是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应景教育或功利教育范畴,而是促进全面的人、完整的人的生成教育。无论时代和社会如何变迁,素质教育对教育本然价值的追求是不会改变的,这个价值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与文化的双重建构。中央领导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要求青年大学生要“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可见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而且应具备综合技能和创新能力,具体而言,应具备较高的科学、道德、文化、身体、心理等方面的素质和较强的实践、创新、创业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构建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体系,首先要创新素质教育理念。“一所大学不能只关注学习成果,因为它无法预测一个学生毕业后到底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学习影响人的一生”(哈佛校长德鲁·浮士德)。武汉轻工大学将人才培养目标由“应用型人才”调整为“应用型创新人才”,赋予了人才培养目标新的内涵;构建了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从以知识发展为导向的学科中心模式转向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学生中心模式,通过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与创新教育“三大培养体系”的交互作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实施“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实践教育与创新教育为重点,以专业特长培养为特色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模式,既注重专业教育,又重视发展学生“知、情、意、信、行”等方面的人格魅力;拓展人才培养途径,由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向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不仅教育学生要学会动手动脑,还要学会生存生活、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学校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能力、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就业训练与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拓展内容,结合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的内在规律进行分析、提炼和总结,形成了以“学习、养成、体验、创新”为途径的“四位一体”的素质拓展教育新理念。其中学习是基础,养成和体验是由被动到主动的社会一体化过程,创新是生发和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四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为一体。
遵循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构建“四三三”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体系
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智力因素起基础作用,在一定条件下非智力因素又起决定作用,而且这种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正展示其越来越广泛的实用价值。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的规律,是提高高校素质拓展教育过程的科学性、高效性、合理性的基本前提,对促进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基础性意义。我校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干,工、管、理、文、经、农、艺、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对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一贯高度重视,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着眼于素质教育整体推进的目标要求,根据学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学校“能吃苦、能干事、能创业”的“三能”人才培养特色,统筹规划,明确分工,从学生主体不断学习、养成、体验、创新的成长过程入手,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师资配备、保证学生参与、增强条件保障,通过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明确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在素质拓展教育中的功能与作用,把素质拓展教育固化在人才培养方案之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起自主学习、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和创新教育“四平台”,校、院、班三级协同,教、管、学三方良性互动的“三级三方”管理模式,组织、制度、条件“三重保障”的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体系。
学校通过拓展自主学习的平台,不断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学习,丰富文化底蕴,开拓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吸取知识的能力;通过养成教育平台对大学生施加系统影响,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水平,塑造成功的人格;通过体验教育平台引领学生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引导他们在体验中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唤醒、开掘与提升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通过创新教育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校实行以教师、管理人员与学生良性互动为基础的素质拓展教育管理模式,搭建教管学良性互动的平台,让管理者、教师和学生有充分的交流与互动空间,使素质拓展教育效果在互动中不断改善。加强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条件建设,为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三重保障。
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效
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校建立了书海扬帆、文明习惯养成、感恩行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会工作、学科竞赛、科研活动、科技创新基地、人文环境等20余项重点项目,形成了党员自我教育领航工程、团支部风采大赛、中华诗词经典诵读大赛、书香伴我成长读书节、常青之春文化艺术节、心理健康教育节、社团文化节、感动校园人物评选、创十百千文明寝室、走进社区志愿服务行动、大学生科研立项、科技作品和创业计划竞赛等200余个大学生素质拓展“套餐”选项,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全面协调发展。我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与创新教育研究成果,获得2013年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近五年来,每学年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业优秀、学生进步、科技创新、社会工作、文体活动、志愿服务等7个方面,受到校级及以上表彰的人数达到在校生数的65%以上,在省级及以上各类学科竞赛、“挑战杯”和湖北省高校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评选中屡创佳绩,获奖700余项。学生中有100余人受到国家和省(部)级表彰,涌现出了“中国好人”李健,“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获得者方小苗、刘畅、琚琳虹、梅运超,“全国三好学生”熊雪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武丹,以及“全国先进班集体”、“湖北省先进班集体标兵”、湖北省高校“优秀学生社团标兵”等一批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学校是湖北省仅有的荣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优秀组织奖”的省属高校,先后荣获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项目奖、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志愿服务集体、湖北省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湖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高校、湖北省大学生就业工作先进高校等荣誉称号。毕业生以“能吃苦、能干事、能创业”和“基础实、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良好素质受到中粮集团、益海嘉里集团、富士康集团、华润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以及中储粮总公司、中纺集团、湖北福娃、山东鲁花、湖南克明面业等行业龙头企业的广泛欢迎。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唐人神集团董事长陶一山,“改革开放三十年推动饲料工业发展十大经济人物”、华农骏通集团董事长李旭荣,第十届“上海IT青年十大新锐”、曼恒数字技术有限公司CEO周清会等一批优秀校友已成为行业科技与管理领军人物,他们的成长更有力地证明了学校践行素质拓展教育的自信和决心。
(武汉轻工大学党委书记 王祚桥
北京市商业学校
长期以来,北京市商业学校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德育观指导下,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任务,坚持‚成人、成才、成功‛的育入主线,坚持‚三贴近‛的德育原则,面向人人,尊重、关爱、服务于每一名学生的健康发展,构建了以打造‚德能兼备‛现代职业人为目标的全员化、全方位、全程化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在德育课教学改革方面,学校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和德育新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遵循职教规律和德育规律,明确提出‚育人教书‛的教育理念,努力探索德育教学的新途径、新模式。学校将德育课教学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把‚德能兼备‛作为学校教育的共同目标,不断探索学校各门课程的教育教学一体化,形成课内课外的一体化,学生活动和课堂教学的一体化,日常管理与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体化。学校形成了教育教学的合力,营造了浓厚的德育氛围,通过生动的实践德育和丰富鲜活的教育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看到希望,收获信心,提高了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造就了一支优秀的德育课教师队伍,为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建设人才。
一、建队伍,树楷模,言传身教,实现德育教师专业化
为了有效推进德育课程建设,学校创建了德体美教学部,把学校德育课程、美育课程和体育课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建设,并为教学部配备了9名专职德育课教师。
教师的高素质是实现德育课改的关键,是最有效的德育资源。教师对学生的爱心、责任心,教师执著的追求和敬业精神,教师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本身就是最好的德育实践。学校引导教师有意识地学习新的职教理念,明确德育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主动深挖课程中蕴含的显性的或隐形的德育因素,将德育融入整个教学活动中;组织教师分别参加国家级、市级的德育大纲及教材的培训;学校要求每一位德育教师必须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要求教师必须在第一时间学习新大纲,研究新教材,掌握新政策,做到入脑、入心。
学校不仅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而且在学校形成了人人参与的良好育人环境,促进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近几年,学校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德育教师,形成一支有特点、有创新精神、乐于付出、肯于钻研的优秀教师团队。在他们的努力下,学校创建了一批高质量的有特色的精品课程。学校有两名教师参与了新一轮德育课新大纲的编制研讨工作,有九名教师分别参与了四门德育课新教材和配套教辅的编写、担任了两本主教材的副主编、两本新教材教学辅助用书的主编,有三名教师到全国各地为德育教师做新课改大纲、教材、教法的培训。近年来,学校德育教研室先后三次获得全市德育课教师教学设计说课一等奖,多次代表德育课教师在全市交流大会上发言。
二、定目标,明方向,通力合作,实现德育改革与专业建设一体化
德育课教育教学改革必须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局限,必须打破德育课单打独斗的局面,必须想办法在学校创设、营造出整体教育的氛围,在学校形成教育教学的合力,形成统一的课程教学德育目标,实现德育目标一体化,并使之落实到学校的每一节课的教学之中,做到节节有德育、处处有德育。
为了实现德育课教学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体化,学校要求德育课教师必须参与各系部的‚学生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定,必须将职业道德培养和行为习惯养成等作为综合职业素质中的关键能力纳入学生培养目标中。学校组织德育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一起,聘请近40家企业的人员,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围绕学校八大类专业,集中调查研究与各专业特点和要求相适应的岗位职业道德能力,形成了具有不同专业特点的职业道德能力培养方案,突出了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能力培养的重点。
学校要求各专业和德育课教学都要落实这个职业道德能力培养方案,教务处、督导室和各系部形成三位一体的督促检查机构,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有效地促进了德育的落实。
三、抓落实,课管联动,实现德育改革与班级管理一体化
德育重在行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不仅需要课程教育,还必须与学校的管理工作相结合。学校一方面以管理工作为依托,强化行为习惯养成;另一方面,以德育课程教育为主题,带动班级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从而形成德育课程与学生管理工作的联动机制。以管理促教改,以教改提升管理效果。
学校为了强化学生管理工作,一方面,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针对中职生特点,坚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制定了从起床、早操、早读、课堂教学到课外活动、晚自习、就寝,以及外出、回家请假等一整套严格的行为规范标准和考核制度。细化每一个环节,制定一日常规,实现对学生全时空、全过程的覆盖。加强日常校规、班规等行为规范的监督检查,强化课堂教学秩序的管理,通过对违纪的学生实行‚绿色警戒‛,达到感化自己、教育他人的目的,使学生日常行为日趋规范。
在严格管理的同时,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学校结合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制定了‚学生职业礼仪规范‛,并引入课堂教学,要求每堂课前都安排了礼仪训练,从师生问候礼仪开始,到学生的站姿、坐姿训练,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使学生日常行为职业化、行为规范标准化,把外在的强制要求转化为内在需要,促进学生自觉地以职业规范要求自己,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为了进一步强化德育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结合,学校充分利用学生住校的特点,开发了晨读训练,让学生在晨读中读出理想,读出信念,同时在晨读中进行礼仪训练。把晨读训练作为实践德育的一部分,把德育延伸到了更广阔的空间,拓展了学校育人的途径。
另一方面,学校以班级德育课为依托定期开展班级主题教育,德育课教师与班主任教师定期沟通,通力合作,积极参与班级主题教育,不仅实现了德育课教育教学在班级活动中的延伸、拓展,而且进一步加深了德育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反过来又促进了德育课教育教学的效果。
四、重参与,促成功,实现德育改革与课外活动一体化
学校德育工作和德育课程教育教学都要坚持以活动为中心,要提高活动与教育教学的效果,必须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课外的学生活动为课堂教育教学的有效载体,丰富课堂教育教学的内容,使课堂教育教学生动化、生活化,不断增强德育课教育教学的生命力和活力。为此,学校一方面根据学生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在开足、开齐国家规划的德育课必修课程基础上,开发创建了校本德育活动课程作为补充。一是针对新生,开发了全校公共平台课程《综合职业素养训练》;二是针对毕业前学生的需要,开发了全校公共平台课程《综合职业指导训练》;三是针对某些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开发了活动课程《合作与创新能力训练》。这些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仅是对国家规划德育课程的有效补充,而且进一步丰富了德育课程的内容,拓展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另一方面,学校着力开发建构课外学生活动体系,丰富学生课外活动。通过构建校级、系部、班级、社团等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的‚德育活动体系‛,提出‚体验一感悟一成长‛的德育思路,结合不同学生的发展潜力、学生的成长需要及兴趣爱好、各系部的专业特色,全面开展‚体验式德育‛。活动覆盖了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项目由学生自己申报,活动方案向学生征集,活动过程由学生自己组织,充分给每个学生创造体验并获得成功的机会。
尤其是在德育课教学中,把文明风采竞赛的内容纳入课程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大赛。以大赛促学习,以大赛促成长。
旅游服装专业一名学生从小就对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历史古迹充满浓厚兴趣,而且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和演讲能力。在参加全国中职学生‚我爱我的专业‛文明风采竞赛的征文中曾写道:我选择商业学校,学习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从来就不后悔,因为,我找对了人生的坐标、找到了热爱的专业,我对未来的职业充满了向往和期待。虽然,在我的初中时代曾经刻下过伤痛的记忆,中招落榜曾让我一度心灰意冷,然而,选择商业学校又使我重新扬起了乘风破浪、不屈不挠的风帆,我逐渐明白了,其实我的优点也很多,这个专业很适合我,只要自己不放弃,就一定能够到达理想的彼岸。
五、重激励,树信心,实现德育改革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一体化 德育课教育教学评价重在激励,重在帮助学生充分发现自我的潜能,看到自己未来的发展希望,树立起信心。因此,德育课教育教学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之中,要与学生的综合评价相结合,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评价方面,学校以‚德能兼备‛、‚服务于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目标,在学生评价方法上,引入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多元化的评价取代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自信心。
具体有:一是改期中、期末考试为分模块考核;二是改单一试卷方法为有选择的多种方式考核;三是改以知识为主的考试为以实际操作为主的考核;四是改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为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评价;五是改单一分数成绩评价为分数成绩与非分数成绩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在学生日常行为评价方面,学校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和不同特点,制定了学生操行评分制度、学生多元奖励办法等激励制度,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多个方面来积极、客观地评价学生,眼光看学生不足,为学生搭建展示个性、用赏识的眼光看学生优点,用发展的多元发展的舞台。我们每年举行‚商校之星‛、‚商校吉尼斯‛的评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份感受,收获一个启迪,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个习惯,学会一种本领,实现一次成功,感受一份愉悦,树立一份信心,促进学生个性而全面的发展。
持续的实践德育一体化的改革创新,使德育课成为学生喜欢上的、体验式的、与专业结合、与成才结合的行之有效的德育,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德育课的育人效能。
六、实践德育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效果
通过实践德育课程一体化改革,制定课程育人方案,充分发挥了德育课程主渠道作用,实现德育与专业、德育与管理、德育与活动的结合,直接带动了教师全面素质的提高,激发了全体教师主动参与德育建设的热情;全面推动了课程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等的改革;提高了德育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吸引力。
1.丰富了德育课程教育教学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的目标
在实践德育一体化中,德育的目标落到了实处。德育与体育、美育的结合,与专业的结合,不仅使德育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教育载体,而且为德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通过德育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体化,使得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发展目标,有了前进的动力。
在德育与专业的结合中,使得德育课教育教学的重点更加突出,更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此,学校专门组织德育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共同参加企业调研,与企业人员一起探讨、归纳出不同专业的职业道德能力点,以及职业道德能力点的内涵、表现形式、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并以此作为德育课和专业课共同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形成了学校教育的合力。
2.突出了学与做的结合,促进学生能力的增长和习惯的养成 实践德育的核心就是在做中学,在.行动中成长。实践为中职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实践使中职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德育重在知与行的统一。对于中职生来说,正处于成长之中,理性能力和自制能力相对较差,而智力并不一定低。也就是说,对于他们来说,简单地进行知识方面的传授的作用有限,甚至不起作用,因为他们缺乏对于知识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尤其是缺少前进和发展的目标和理想。对于他们更起作用的是情感和成功的体验。
对于中职生来说,对于道德的概念和基本行为规范,大都有一定的了解。从小学开始他们所接受的学校教育和从小就接受的家庭教育中,或多或少地有所接触。但是在行为方面,他们与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差距,往往形成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尤其是在心理方面出现了或多或少的不良状态,最突出的表现是缺乏自信。同时,由于长期学习成绩不好,在以应试教育为主的环境中,得不到应有的肯定,甚至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看不到自身的价值,缺乏成功的体验和喜悦。所以尽管他们对道德、理想和社会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在行为上却得不到体现。这与他们自身在实际生活中缺少切身的、积极的体验有直接的关系,同时也与他们接受的各种环境的影响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要改变他们的价值观和态度,仅仅传授相关的知识是绝对不够的,还必须创造一定的环境和氛围,引导他们在实际活动中、在行为中获得真实的体验,让他们看到将来,看到希望,获得一定的成功的体验和喜悦,形成一定的情感,从而引导他们认同我们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评价标准。职业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应该是以活动(做事)为主的教育。因此,应该重点研究实践德育的教育教学模式。这样的教育教学才能使德育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更好地与我们职业教育的全过程紧密地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如,一位学生在课后的总结中写道:‚通过学习,我懂了很多,感受不少,体会了很多道理,而更多的是有了紧迫感。同学们都自觉地学习了,打字速度也提高了,从以前的30字/分,到现在的70字/分,能够熟练地使用OFFICE办公软件,设计信纸、信封、班刊杂志等。最后经过大家评比,发现自己的不足,吸取别人的优点,课业完成得一次比一次好,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真正地体会到了我们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认识到社会对我们的要求,要试着去适应社会,这都是我们必须学习的。‛
通过学习,一些学生对于学习内容有了比较深的了解,并且有了比较深的感受。例如,一位学生在感言中写道:‚我是学习文秘专业的,没有学习工作的意义之前,我就想,不对口的单位不去,劳累的工作不干,给钱少的岗位不去。学习了‘工作的意义’。的内容后,我的想法改变了。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不管从事何种工作,都会满怀敬业之心,立足本职,踏实肯干。像我们的老师那样,把工作不仅仅看做是谋生的手段,更是积累经验,增长才干,锻炼自己,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
3.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德育的效果最终是通过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实现的。德育的实效性要求由被动教育转变为主动教育。实践德育的改革,带来了教学方法的变化,教师通过多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热情,使学生由被动的学生变成了主动的参与者。例如,在课前安排学生准备案例进行课堂展示时,大部分学生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参与热情,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准备,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去翻阅自己家的报刊,有的还在网上查寻,甚至有的学生还电话咨询律师……搜集资料之多,呈现形式之丰富以及所设计问题的启发性都大大出乎教师预料,展示案例时制作的幻灯片更是精彩纷呈。4.教师真正成为教学的主导
教师从重书本、重知识传授,转变方重实践、重学生的感受。从了解课本,到了解学生,从备知识点到备学生,从课堂的主望童型堂生学习的帮助者,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生的人生导师,从重视自我的知识储备,到重视自我的行为举止教师在实践德育一体化过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教师真正理解了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激励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实现了师生的和谐关系,实现了共同成长。
教师的作用进一步拓展,不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而是要深入班级活动之中。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的原因不可能完成行动模块的内容,所以课堂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解决认知、理解和评价方面的问题,活动模块的其他内容则可以放在班级活动之中。这种课堂学习过程和班级活动的结合,符合态度和情感教育特点的要求。工作态度和情感教育的重点应该是知与行的统一,态度的转变只有落实到行为中才有意义。而学生态度的转变也绝不是一堂课、一门课程就完全能解决的,要使课程的效果更充分,有必要结合班级活动,有必要结合学生的课外活动,让学生有一个践行的过程,同时对学生也能起到一种鼓励和督促的作用。将课堂的内容向班级活动进行拓展,还有利于进一步加深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感情,可以更有效地提升教师的感染力,提升学生的兴趣。
5.德育课真正成为学生的‚希望工程‛
建青实验学校小学部濮志芃
《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意见》一文中强调要加强未成年人的“生命教育”,要通过开展“生命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爱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健全发展。
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迅速发展,物质条件日益丰富的时代。科技的发达、物质的丰富在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的同时,却又走入了另一个怪圈。这就是精神的失衡,生命意义的缺失,使现代人陷入了深深的精神迷惘和意义危机。成人的世界如此,儿童的世界也是这样。2000年春季,新学期开学仅10天,某市便有3名中学生自杀。一名14岁的中学生因觉得自己难以承受来自老师的责怪,一念之间自缢身亡。一名小学三年级学生因为老师的两记耳光而自杀……有资料表明,中国每年有20万人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自杀成为15——35岁人群死亡的第一位原因,近两年,且呈现出明显的低龄化趋势。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使我们不得不深思: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如此之多的人宁愿放弃自己生存的权利,结束自己的生命?
与此相反,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学校和身边也涌现出许多身残志坚,与生命顽强抗争,从而创造出绚丽的生命乐章的动人事迹。张海迪就是其中的一位。5岁就因疾病而下肢瘫痪的张海迪,生活对她虽然是残酷的,但她一直酷爱着自己的生活,感谢着自己的生活,追寻人生的梦想,创造出了辉煌的人生。她出版的《轮椅上的梦》、《生命的追问》,叙说着她的生命指向。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他们或身体残疾,或失去双亲,或经济拮据等等而陷入困境,但是凭借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意义的不懈追求,用超人的毅力,谱写了一篇篇动人的生命乐章。他们对生命的珍惜,对自我尊重的态度,对生活的热爱,令听者动容。
因而,我以为,推行生命教育更为急迫,引导学生走出生命的误区,关键在于通过教育使他们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它将成为现代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环。
一、让教育人的人先受教育。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形成教育人的人先受教育的机制。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为人处事的启蒙老师;在学校里,老师是学生的道德表率;在社会上,公民大众也承担着未成年人道德示范的任务。为此,我认为必须让教育人的人先受教育。
其一,利用各种各类培训教育阵地,加强对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队伍进行教育。帮助教育人的人先学一步、学
深一些、学好一点。从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入手,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身教言传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加强他们自身对生命的价值、意义的理解。
其二,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请国内一些在生命教育方面理论修养较深,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和实践工作者,来启发思路,介绍经验,交流信息,帮助拓宽视野,提高素质。
其三,要向实践学习。组织教师、家长和实践工作者到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取得优异成绩和成功经验的地方、部门、学校、社区进行对口学习,现场观摩,寻求最佳途径,改进教育方法,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
二、让学校成为开展生命教育的主渠道。
生命贯穿全人生,以生活为载体,所以,生命教育是全人生的终身教育,是蔓延于生活的全方位的教育,生命教育的实施必须是学校、家庭、社会多种教育力量的共同参与。学校对青少年儿童生命的发展赋有主导的作用。学校中推行生命教育必须从课程、教学方式、教师素养、学生文化等方面着力。我们说,珍视生命不仅包括维护自己的生命,还要熟悉与他人相处的法则,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学会共同生活。所以生命的教育,必须开展人际交往的教育,一方面使学生掌握交往的规则,学会与人沟通,与人和平相处;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社会关怀,学会接纳他人,欣赏他人,与他人、与世界共融共在。生活中很多残害生命的事件,都是由于交往不当而引发的。
1、以思想教育课为主体,在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实施生命教育的主体,它以儿童为主体,以儿童的生活为逻辑,设置了例如“我和我的同学”,“我要安全回家”,“我的成长与家庭”等一系列主题单元,教会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学会保护自我,正确地与老师、同学、家人进行交往,学会共同生活。小学的生命教育以珍视生命,保护生命为主,中学以体悟生命的意义,确立正确的人生观,陶冶健全的人格为主。理想和未来是中学生最关切的事情,生命教育要围绕理想的选择,帮助学生构建生命的远景,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彩绘亮丽人生。
2、实施分享与体验的教学,使生命教育触及灵魂。
真正的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而主要不是传授知识、技能的教育。所以生命教育必须通过体验教学来实施。所谓体验教学是通过戏剧、角色扮演、模拟情景等各种方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表演,分别感受“真实情景”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然后经过彼此分享。在有实际体验的背景下,更能理解别人的需求和处境,进而学会体谅别人,学会与人共处。例如,模拟盲人的生活,体验盲人活动的艰辛,可以增加对盲人的敬佩和关爱。再如设计一个歧视或不公正的模拟情景,让优势群体深切体会歧视对心灵的折磨和弱势者的痛苦,从而放弃歧视,与他人共生共融。
3、启发教师的生命关怀和生命智慧,实施生命化的教育
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实施生命教育,必须培养教师的生命情怀,让其在教学实践实施生命化的教育方式。从已经产生的中小学生的生命问题看,不少是由教师反生命的教育方式所导致,这方面的表现很多,如教师的体罚和变相体罚;教师的病理性语言的讽刺挖苦;对学生冷眼相待的精神虐待;对学生的无端指责和偏心、不公正,等等。这些反生命的教育,轻则造成学生沉重的心理问题,重则导致学生的轻生。
所以,进行生命教育,首先要求教师提升自己的生命意识,热爱学生,关怀学生,赏识学生,创造一个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我你”关系,创造一个温磬、和谐和充满生命活力学生成长的环境。
4、遵循儿童的天性,关注儿童的生活。
生命的教育,必须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人的生命,在生理层面上具有自组织性,在精神层面上具有自由性,可见自主是生命发展的灵魂。儿童发展的自主性,要求我们高度尊重儿童,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内在本性,而不是用成人的世界,用成人的眼光去过滤他们的生活,使他们被迫服从。这方面18世纪的教育家卢梭早给我们以启蒙:“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儿童是有他们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先哲的这些话都值得我们今天用来检视儿童的教育。我们的教育本质上是师本的教育,把教师的意志强加给儿童,以教师的思考代替学生的思考。所以,我们现在必须把儿童身上失落的东西——主体性还给儿童,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儿童,使他们拥有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的权利,把儿童的世界还给儿童,使儿童的教育真正成为“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成人教育的模仿和演绎。
三、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网络。
学校、家庭、社会是进行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的三个主要环节,要紧紧抓住,建立和巩固以学校为主导,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形成生命教育综合系统。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良性互动来达到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目的。
其一:家庭教育是基础,家长是未成年人的第一任老师,家长承担着对未成年人道德启蒙的重担,父母的言谈举止,道德观念和行为,对生命的理解、价值观,对子女具有引导和示范作用。
其二:学校是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学校实施生命教育要做到“三进”,即进教材、进课堂、进课外活动。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生命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三:在社会上,公民大众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承担着未成年人的道德示范任务。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未成年人,易于熏溃陶染,可塑性极强,他们常常把成年人作为行为的参照群体,对他们的思想、行为,加以认同并积极模仿。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净化文化环境。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避免由网络文化场所中的一
些不健康的东西对未成年人思想行为产生不良的影响,形成齐抓共管的氛围。
因此说,家庭、学校、社会这三个环节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至关重要。
一、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体系的内涵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体系即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以学校教育为主体, 家庭教育为基础, 社会教育为依托,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德育体系, 三者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 相辅相成。
1、以学校德育为主体
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其导向性、规范性和系统性优于家庭和社会。特别是大学阶段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正是塑造心理品格、道德品质的重要阶段, 高校可以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通过课堂教学和隐性课程, 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 而且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高雅、舒适、和谐的成长环境, 更利于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等思想品德的形成。因此, 高校在学生德育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是学生德育的主阵地。
2、以家庭德育为基础
家庭是孩子一生中最早接触的教育环境,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道德修养等都会对孩子产生源头性、持久性和直接性的影响, 这种特殊作用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 家庭作为人类代际间道德灌输、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重要场所, 担负着对子女进行品德教育的重任。家庭教育的环境和水平如何, 对子女的成长尤其是道德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大学生社会化的起点, 虽然他们已经离开父母, 离开家庭环境的熏陶, 但很多时候还是这种约定俗成的家庭感召在支配着他们的行为, 这种惯性的思维方式将支配人的一生。因此家庭德育在大学生德育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3、以社会德育为依托
社会是学校德育工作落实实践环节的主要阵地, 是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的继续。学生是一个社会人, 最终要进入到社会大环境中, 社会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品德养成。大家所熟知的“孟母三迁”, 就是社会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目前, 我国还处于社会转型期, 各种不良思想观念正腐蚀着青年学生的精神和心灵, 青年学生的品德教育需要有良好的社会大环境支持, 因此, 构建德育体系要以社会德育为依托。
4、学校、家庭、社会的三位一体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 当一种物体由三个不同力拉着时, 它的效益为零, 而当这三种力凝成一股时, 将发挥意想不到的神奇作用。学校、家庭、社会对大学生德育各形成一种力量, 用科学的眼光看, 只有当这三种力量形成合力才能发挥其作用。构建“三位一体”大学生德育体系需要整合学校、家庭、社会这三种资源, 精心搭建有利于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活动平台, 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互衔接, 使其能有效地发挥出其体系优势。
二、当前高校、家庭、社会三者的德育现状分析
当前, 尽管高校、家庭、社会都十分重视德育工作, 但必须实事求是、清醒而理性地看到依然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对学生的德育看, 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异质、异步、异向” (3) 现象, 具体表现为:
1、从价值观上来看
高校力图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家庭教育往往则以关心子女幸福为目的引导学生把个人利益摆在首位;社会上则是物欲横流、功利为本。这种反差和冲突, 大大削弱了学校德育的实效。
2、从道德修养上来看
高校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 强调以德为本, 要求青年学生品学兼优, 德才兼备;现实社会中的道德失范现象却比比皆是, 使得一些青年学生产生误解, 滋生唯利是图的投机心理。
3、从精神生活领域来看
高等院校通过专业教育、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 培养大学生对高尚道德情操的追求, 不断提升青年学生的精神境界;而社会生活中却存在着一些不良的文化现象, 甚至在某些领域黄、赌、毒现象屡禁不止, 对青少年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4、从生活方式来看
高校通过各种方式始终提倡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 反对铺张浪费;但是, 在家庭教育中, 由于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和现阶段在校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父母对孩子溺爱有加, 使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 甚至缺乏基本的社会生存能力。与此同时, 社会上一些大吃大喝、一掷千金的奢侈风气也对青年学生产生消极影响。
面对这些问题, 高校德育工作就必须改变“学校抓得紧、家庭放得松、社会一片空”的状态, 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使德育工作“虚功实做”成为“真功实做”, 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才兼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三、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体系的构建
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的最大困难是:学校教育是相对独立的, 又受到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 学校很难因地制宜地给予指导和帮助;社会教育是非常综合和复杂的, 学校有时无能为力。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 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融为一体, 整体构建“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德育体系。
(一) 调整和改进学校德育教育
1、改革大学德育课程体系
一方面要发挥“两课”教学主渠道的作用,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此外, 学校还应在其他知识、技能等课程的教学中也要融入德育, 真正做到全过程育人。另一方面, 在显性德育教育载体基础上, 充分挖掘隐性德育教育资源, 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或者榜样教育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2、提高大学德育教师的水平
高校人文、社科类学科教师要承担起德育教育的主要任务, 着重提高自身德育研究能力;自然科学类学科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着重提高主动进行德育教育的积极性, 加强师德对学生言传身教的影响;广大政工干部作为大学德育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切实担负起管理、教育和服务学生的重任, 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耐心细致的教育以及全心全意的服务来引导和教育学生, 使德育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 重视家庭德育的基础性地位
1、不断提高家长素质
家长应要转变重智育、轻德育的家庭教育观念, 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自觉加强对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应尽量保持家庭结构的稳定, 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身体力行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平等交流, 在信任、赏识的基础上合理引导。
2、加强与学校的交流与沟通
家长要主动了解高校德育的目标和要求, 了解子女表现, 通过各种形式, 随时与子女进行思想沟通, 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 引导学生胸怀祖国, 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 积极配合学校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三) 加强社会德育的依托作用
1、创设优质的德育社会环境
中央16号文件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高等学校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全社会都要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要坚持弘扬主旋律, 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2、优化社会德育资源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下大力气整合和优化社会德育环境资源, 充分发挥社会德育资源的辐射作用。要利用历史名胜古迹、革命圣地、博物馆、艺术馆、革命烈士陵园等, 对青年学生进行民族优秀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要为学校组织学生参观访问、社会实践、科普活动等提供便利条件, 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丰富人生阅历, 陶冶人格情操, 培养兴趣爱好, 锻造理想信念。要结合学校课程教材改革, 将社会德育有关资料如先进人物事迹等, 充实进传统德育教材, 提高社会教育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 切实发挥社会教育资源在德育教育中的优势。
摘要:在传统的观念中, 学校教育在德育中占有绝对优势, 发挥着主导作用。然而, 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 社会现实、社会风气、社会思潮以不可抗拒之势漫过大学的围墙, 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强, 由此看来,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已成为教育的重点。
关键词:三位一体,大学生,德育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逯改:《德育责任视野中的家庭与学校教育》, 《思想理论教育》, 2008, (15) 。
[2]华继师:《构建“三位一体”德育新模式》, 《职业教育研究》, 2007, (2) 。
【关键词】德育;中学;学科教学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强有力的德育工作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学习实践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找准问题、弄明根源、理清思路、订好对策、分析问题,分析查找学校德育存在的不足之处,不断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健全德育网络,强化德育措施,优化学生管理,为努力构建和谐校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 从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特点出发
从学科教学中,我们去们能归纳以下几点来进行探讨和解释。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与能力培养。学校充分利用晨会、班会、集会,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核心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养成教育,如开展“我在祖国怀抱中成长”“汉藏民族一家亲”“幸福成长的的我们”等主题教育活动,努力培养学生形成“勤奋、善学、乐思、创新”的学风。积极开展法律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法律法制意识,切实做好不良行为学生的帮教转化工作。学校还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建立學生值日制,学生打饭制,以学生管理学生,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2、加强形式多样活动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学校坚持寓教于乐的原则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发展自我、丰富自我。每周进行集体升旗仪式及国旗下讲话,每天下午利用利用校园广播播放学生作品、健康、心理等教材课程,开展安全防范应急措施的演习活动。配合级有关部门,结合各类重大纪念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与实践体验,组织学生上街进行“环保宣传”、“校园礼貌用语宣传”、“规范现代汉字写法的宣传”及“美化大街”“关心敬老院老人”等学雷锋重行动等实践活动。3、加强体育教育和安全教育。学校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高度重视体育卫生工作,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学校还组建了田径队、篮球队、足球等集训队。高度关注“安全”两字,经常对学生进行交通、消防、治安、食品卫生、地震防范措施 流感预防等教育,每学期对骑车学生进行集中教育,下发致家长一封信关心子女的交通工具安全和饮食安全,教育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多年来,学校无重大责任事故。4、加强家校联系的交流。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是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只有三位一体形成合力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效果。学校充分利用 家长,班主任 学生干部的作用,定期和不定期的与家长进行手机短信联系与交流,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召开家长会,举办家教讲座,家教经验交流,表彰优秀家长学员,特别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组织开放日活动,通过多种渠道,畅通家校联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互沟通合作的网络,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笔者认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也是素质教育背景下另一个大要求 一个大的前提,所以笔者在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特点以及我们应该要注意什么等问题中归纳以下几点的进行简单探讨,以供大家参考并不吝赐教。
一;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特点
1 以知识为载体。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就在于更加重视知识载体的作用,而任何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总是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相联系的。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2 有切实保证。学科德育有固定的课程、相对稳定的教材、排进课表的课时、专职的教师和评价考核的制度,而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在学科的学习上。这些条件切实保证了各学科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教学中实施德育。3潜移默化。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从品德行为的养成、基本观点的确立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经验的积累基础,对教育内容的领会、接受、内化是关键,实践、认识不断反复由量变到质变是过程。各学科教学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知识经验,学科德育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采取灌输的方式,不少又是采取渗透的方式,使学生在接受各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德育渗透是点滴浸润、无声无形的自然的过程。
二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一般原则
1 知识性原则。德育渗透要遵循教学规律,按教学程序展开,要寓德育教育于知识教学实践活动中,不能离开教材知识进行空洞的道德说教。要把知识,能力、觉悟三维目标统一起来,在学习知识的过程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2 情感性原则。情感是人行为的内在动力。情感对于道德认识起着推动和催化作用,是道德行为产生的动力。在学科教学中通过德育渗透使学生在认识、体验和感悟产生道德情感,从而产生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2 随机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发生的偶然事件本身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鲜活的材料,它发生在学生身上,学生有真切的感受和体验,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随机应变及时调整教学环节,采用灵活的
处理方法,不失时机进行德育。
三、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时注意的问题
1 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有效的教育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学科教师进行德育也
要注意方法与效应相对应,注意改善与教育对象的关系。需要借事明理,借物寓情,用爱心换爱心,以信任换信任,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2不牵强附会,避免生搬硬套
学科教学渗透德育,一定要按学科自身的教学特点,结合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自然地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切不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的硬性渗透,不要因为强调把德育放在首
位,就非得在每一节课都戴一顶德育“帽子”,或栽一条德育“尾巴”,殊不知,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培养就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3客观公正,尊重事实。学科教学在渗透德育的同时,还应注意客观公正,尊重事实。对学生、对事物的分析要一分为二,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一种倾向转为另一种倾向。客观公正评价学生,客观公正评价社会,才能增加学生对教育的可信性,提高教育效果。因此,我们既要讲古代灿烂文明,又要讲当前建设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既要宣传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又要让学生看到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既要讲改革开放的意义,又要强调抵制思想侵蚀的必要性;既要赞美祖国的名山大川,又要指出森林、古迹破坏的严重性等。让学生既为之鼓舞,又为之忧心。
【构建“四位一体、全面渗透”的德育模式】推荐阅读:
构建高校课堂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10-12
四个全面五位一体考题12-10
构建“四位一体”大政工体系12-23
构建自主学习历史课堂的教学模式论文10-30
浅析图书馆管理模式的构建论文12-04
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