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2024-10-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试论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精选8篇)

试论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篇1

3.1 质量认证是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多元化与国际化,国际市场上垄断与竞争愈加激烈。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更带有浓厚的贸易保护主义色彩,贸易集团 对内实行自由贸易,对外统一壁垒。20 世纪70 年代,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以非关税壁垒替代关税壁垒作为贸易保护的新的主要手段。世界贸易组织(WTO)1995 年1 月取代关贸总协定(GATT)正式运行后,涉及标准化领域的贸易技术壁垒(TBT)在非关税壁垒中的比重变得日益突出,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障碍。为了适应国际贸易与经济技术合作的需要,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87 年发布了ISO 9000系列标准,从而把世界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活动统 一起来,成为GATT 中贸易技术壁垒协议的统一协调、消除技术壁垒的依据和共同遵守的准则。只有在等同或等效采用这一标准的基础上,各国开展的质量认证才能获得世界上的普遍承认。据统计,在世界贸易中,因质量认证不一致而造成的技术性壁垒竟占25%左右。因此,世界范围内的国际互认与认可制度,也就成为各国对产品和企业进行质量评估和监督的惯例。特别是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依据本国的科技优势,利用技术壁垒作为推行

贸易保护主义的手段,认证就是其中一项措施。如欧共体成员国规定,凡要进入欧共体市场的商品,必须有欧共体标准化委员会的认证合格证书;同时还做出规定,从1995 年1 月起,对没有质量认证和“CE”标志的电器产品禁止进入欧洲市场。

3.2 增强职工责任心

通过认证对企业的促进作用最明显的一个特征,不但解决了各岗位的职、责、权,而且构成了相互关联的网络,任何工作和责任及相互关系皆用文件形式确定下来,改变了以前好事有人争,错事互相推诿,质量保证变成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真正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统一,规范与操作的一致。产品(包括产品和服务)质量能够起到有效的追溯,一件不合格品(产品、材料、服务)很容易追溯到责任人,查明不合格的原因。

3.3 提高市场竞争力

增强企业的整体实力(包括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公司信誉及资源配置)才能够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创立品牌战略。ISO 9001 正是在积累和总结世界发达国家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由国际TC 技术委员会制定的统一国际标准。它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产品(产品和服务)质量,能够向顾客和第三方提供足够的保证和信任,也拓宽了市场,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3.4 实行质量认证带来的效益

试论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篇2

关键词:管理哲学,哲学命题,框架

大凡成功的企业家, 都有一套自己的管理哲学, 指引着企业朝着预想的方向发展。而且企业家、管理者们每天的工作都蕴藏着丰富的管理哲学。但对绝大多数的管理者来说, 管理哲学却是一个模糊、笼统的概念———有的认为管理哲学太高深, 企业高层会用就行, 对一般管理者也没什么用;有的则认为企业文化就是管理哲学或认为最高管理者的管理思想就是管理哲学;还有的认为管理原理是管理哲学但管理方法不属于管理哲学……

以上对管理哲学的错误或片面认识, 都是因为我们缺乏对管理哲学体系的框架性把握。鉴于此, 笔者觉得很有必要提出一个明晰的管理哲学体系框架, 以更好地体现管理哲学在整个管理科学中的母系学科地位, 并更好地指导管理科学的研究和企业各级管理者的管理实践。

一、管理哲学研究的现状

我们不难发现, 当前国内管理哲学的研究基本上分布在三个领域:一是传统管理哲学与现代管理哲学的研究及其比较研究;二是美国、日本、中国等国家管理哲学的研究及其比较研究;三是管理哲学定律的研究。这些研究, 都只是把管理哲学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 对管理哲学的内容组成部分及其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清晰和具体的认识。

笔者认为, 把管理哲学研究内容形成具体认识的, 国内具有代表性的管理哲学著作是钱学成、全林的《管理哲学》, 该书把管理哲学分为四大部分, 即管理价值观、管理思想论、管理方法论、管理系统论。而以前的研究, 往往只是把管理伦理 (价值) 归到企业文化当中去研究, 把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系统归到管理学原理当中去研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它把管理价值、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系统统一提升到管理哲学的研究高度, 比较全面的反映了管理哲学的研究内容, 是对管理哲学体系框架的最大贡献。不过, 它也仍未清晰地体现出管理哲学体系框架的来龙去脉。

二、管理哲学的定义及其理解

要搭建出清晰的管理哲学体系框架, 首先要理解好管理哲学的定义。

先来看看目前理论界对管理哲学的定义。清华领导力培训机构专门分析过国际和国内学者对管理哲学的定义, 它的概括很全面:一是把管理哲学等同于管理价值观、管理思想论、管理方法论、管理系统论的任何一个或几个, 都将削弱管理哲学的内容基础;二是把管理哲学等同于管理学原理, 虽然抓住了管理哲学的基础性、普遍性和价值层面的特征, 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模糊了管理哲学与管理学的界限, 降低了管理哲学的学科地位;三是把管理哲学看作是指导管理行为, 特别是指导高层管理者决策行为的哲学, 虽然从概念本身揭示了管理哲学的内涵, 容易理解和把握, 但把管理哲学的主体局限于“企业最高主管”, 缩小了管理哲学的概念外延和研究范围。此外, 把企业文化等同于管理哲学也是片面的, 企业文化以人为本, 可以凝聚、激励和指导员工, 它里面的确蕴涵着管理哲学的精髓, 但管理哲学的作用却不仅仅限于此。

再看管理哲学的学科特征和形成由来。一方面, 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所以, 作为一门学科来说, 管理哲学兼具管理学和哲学二者特性, 是管理科学的哲学基础。另一方面, 管理哲学是管理者 (即执行管理职能的主体) 在管理关系和管理活动中进行一系列权衡、判断和选择等价值观和思维方法倾向的反映。这种反映也是通过不断学习、实践而积累起管理经验和知识, 并不断提炼和内化形成的。可见, 作为管理者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反映来说, 管理哲学决定或支配着管理者的价值观、行为、风格, 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综上, 笔者认为, 管理哲学是指对处于一定文化背景和管理关系中的管理者 (管理主体) 的思维、意识、行为对管理对象 (管理客体) 起指导作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种文化背景和管理关系包括对人、组织、环境、管理等基本范畴及其由此派生出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组织与环境等基本关系的理解, 特别是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通过认识管理历史、提炼管理规律、积累管理经验、指导管理实践所形成的, 并由此形成管理哲学的四大研究内容, 即管理价值观、管理思想论、管理方法论、管理系统论。一般来说, 管理哲学对企业高层的应用性大, 一方面可以指导自身工作 (公司治理、战略规划、决策机制、用人理念、市场竞争、技术创新、风险防范等等) , 另一方面还用来领导企业、激励团队和教育下属 (企业文化、团队建设等) 。管理哲学对基础管理者的应用性减小, 主要是由于越到管理基层, 他们的工作越通过制度、流程进行规范, 发挥应用管理哲学的作用相应减小。

三、管理哲学的研究内容

笔者对管理哲学四大研究内容 (即管理价值观、管理思想论、管理方法论、管理系统论) 的具体理解。

1. 管理价值观

管理价值观, 主要研究企业 (管理客体) 或企业家、管理者 (管理主体) 的道德伦理观、企业文化理念和管理价值理念, 涉及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对与错、虚与实、远与近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其中, 企业文化理念是管理价值观的集中体现;真与假集中体现在信息判断上;善与恶集中体现在人性假设上;美与丑集中体现在道德伦理上;对与错集中体现在规则建立和执行上;虚与实集中体现在策略选择和领导艺术上;远与近集中体现在时间取向、距离取向和人群关系上。

2. 管理思想论

管理思想, 主要体现在历史的角度, 内容丰富、深刻、系统且在一定范围内有长远影响。笔者认为, 管理思想论主要有三个层面的研究:

(1) 研究管理发展史上典型管理学派 (标志性人物及其管理著作) 的管理思想。比如, 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思想, 经济人假设, 侧重于物、制度、标准 (工业工程) 和生产效率等方面的研究;以法约尔、韦伯、巴纳德为代表的组织管理思想, 侧重事、原理、结构规律等方面的研究;以梅奥、赫茨伯格、马斯洛、斯金纳、麦格雷戈、威廉*大内、布莱克、沙因等为代表的人本管理思想, 社会人假设, 侧重人、人性、人际关系、激励、领导力、组织文化等行为科学方面的研究;以波特、钱德勒、安索夫为代表的竞争战略思想, 侧重环境、经营战略、竞争力等方面的研究;以德鲁克为代表的目标管理思想, 侧重目标、原理、方法、效果等方面的研究;还有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管理思想, 等等。

(2) 研究和比较各国文化的管理哲学思想。比如, 美国 (个人主义) 、日本 (集体主义) 、中国 (交互主义) 的管理哲学比较, 中国传统管理哲学与现代管理哲学的比较, 中西方文化差异形成的管理哲学特征等等。

(3) 研究具体企业 (或企业家、管理者) 自身发展和经营实践所形成的管理思想 (经营思维、管理风格、管理习惯、管理模式等) 。比如, 联想集团柳传志提出过著名的“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管理思想;又如, 新中国伟大领袖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实践中总结出“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枪杆子里出政权”等政治军事管理思想等。 (注:管理模式是在管理理念指导下建构起来, 由管理方法、管理模型、管理工具、管理制度、管理程序组成的管理行为体系结构。)

3. 管理方法论

管理界公认的管理观点、方法、技巧, 侧重于管理实践应用, 且有零散性的特征。一般表现在三个方面:

(1) 研究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管理本质、管理规律 (原理、原则、定律等) 的方法。比如, 权责分明、责权利对等、能岗匹配、分工协作等管理学原理的概括, 以及对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的要素、结构、运动规律和二者相互间关系、二者与周围环境关系的研究;又如, 以顾客为中心、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系统管理、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与供方互利等全面质量管理八大原则, 反映了管理原则在质量管理方面的总结应用;再如, 二八原则、ABC分类法、PDCA法、帕累托最优、彼得原理、木桶原理、磨菇管理、奥卡姆剃刀定律、不值得定律、手表定理、零和游戏原理、华盛顿合作定律、酒与污水定律、马太效应、多骨诺米牌效应、蝴蝶效应、破窗效应、马蝇效应、冰棒效应等等, 都是管理定律的提炼。

(2) 研究应用于具体管理领域上的管理模型、管理工具的方法。比如, 应用于战略管理上的波特五种产业竞争力分析模型、BCG矩阵法 (增长与占有率矩阵模型) 、SWOT分析法、PEST分析法、生命周期理论 (企业、产品、设备等) 、价值链分析、利益相关者理论等;应用于运营管理上的杜邦分析法、盈亏平衡分析模型、成本与利润分析模型、内部与外部问题分析模型、供需管理模型、7Ss管理模型 (战略、技能、共同价值观、结构、员工、制度、风格) 等;应用于决策管理上的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决策树、鱼刺图、线性规划等等;应用于计划管理上的甘特图、网络计划技术、统筹学原理等;应用于营销管理上的3Cs管理模型 (公司、竞争者、客户) 、STP营销、4Ps策略模块 (产品、价格、渠道、促销) 、SPIN技巧、FAB法则等;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上的标杆管理法、EVA (业绩评价体系) 、BSC (平衡计分卡) 、KPI (关键绩效指标) 等等。

(3) 研究具体管理领域上的管理技巧和哲学性思维的方法 (区别于管理规律、管理模型和管理工具) 。比如计划、组织、领导、沟通、控制等方面的管理技巧, 品牌、市场、销售、研发、技术、采购、生产、质量、服务等管理方面的管理技巧, 员工、客户、产品、物资、财务、信息、知识、时间、风险、创新等管理方面的管理技巧, 运用联系和全面、运动论、过程论、矛盾论等唯物辩证法思维以及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历史与逻辑等逻辑思维去分析和处理管理问题等。

4. 管理系统论

主要研究能够发挥出具体功能的企业管理模块的系统性、体系性管理。一般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按管理职能分类的系统论研究, 如计划系统、组织系统、指挥系统、协调系统、控制系统、决策系统等;二是按管理层次分类的系统论研究, 即战略管理系统、执行管理系统。其中, 战略系统集中体现在发展战略规划和经营计划系统;执行系统的集中体现在基础管理体系建设上 (包括制度、流程、标准、信息、计划、组织、会议、沟通等) , 且执行系统又可进一步按部门职能划分, 如人力资源系统、营销系统、研发系统、采购系统、生产系统、品管系统等等。又如, 应用于信息化管理上的ERP (企业资源计划) 、CRM (客户关系管理) 、SCM (供应链管理) 、PDM (产品数据管理) 等等。

四、管理哲学的基本问题和管理哲学命题的探讨

前面研究的管理价值观、管理思想论、管理方法论、管理系统论等管理哲学内容方面, 基本可概括为三个基本问题:管理是什么 (what) 、管理为什么 (why) 、如何管理 (how) 。管理是什么, 研究管理的本质、属性、特征、内容、分类、规律等;管理为什么, 研究管理的目的、作用、效果、意义等;如何管理, 研究管理的过程、技巧、方法、经验等。

一般来说, 管理价值观, 侧重于“管理是什么”、“管理为什么”的问题, 管理方法论、管理系统论侧重于“如何管理”的问题, 而管理思想论在三个基本问题上都有涉猎。

笔者发现, 在研究管理哲学内容的具体问题时, 往往会衍生出一系列管理哲学命题的讨论。不过, 目前对管理哲学命题的专门研究很少。下面谈谈对管理哲学命题的具体理解:

1. 管理价值观涉及的主要管理哲学命题

在管理价值观上, 常常涉及企业环境与社会环境 (包括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企业伦理与社会伦理、企业责任与社会责任、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等) , 涉及企业与股东、员工、客户、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 涉及家族、合伙、国营、民营、外资、有限责任、股份公司等企业性质和类型, 涉及品牌、技术、资金、人才、质量、服务与市场等, 涉及整体与局部、系统与部分、内部与外部、专业与综合等等之间的关系取舍、权衡、安排问题。

2. 管理思想论涉及的主要管理哲学命题

在科学管理上, 常涉及科学与艺术、规范与经验、理性与感性、过程与结果等方面的关系问题;在人本管理上, 常涉及善与恶的人性假设, 涉及情、理、法的排序问题, 涉及道、术、法的应用问题;在决策管理上, 常涉及多数与少数、机遇与风险、成本与利润、团队 (集体主义) 与个人 (英雄主义) 、公与私、为与不为等方面价值取向和选择问题;在领导理论上, 常涉及德与才、领导与管理、经营与管理、战略与执行、复杂与简单、务实与务虚、理论与实践、效果与效率等方面的关系问题;在企业发展理论上, 常常涉及经验与科学, 粗放与集约, 人治、法治与文治等先后发展路线关系, 涉及竞争与合作、开放与封闭、创新 (冒险) 与保守 (稳健) 等之间的关系权衡问题……

3. 管理方法论涉及的主要管理哲学命题

比如二八原则, 引出投入与产出、成本与利润、均衡与非均衡 (资源配置) 、主要与次要等管理哲学命题的讨论;PDCA, 引出开放与封闭、运动与静止、创新与保守等管理哲学命题的讨论;鱼刺图, 引出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主要与次要等管理哲学命题的讨论。

4. 管理系统论涉及的主要管理哲学命题

比如, 在战略管理系统中, 常常研究企业生与死 (生存与发展) 、强与弱 (做大、做强与做久) 、快与慢 (快速与稳健) 、扩张与收缩、多元化与专业化、相关多元化与非相关多元化、家族化与公众化、本土化与国际化、自有品牌与代工贴牌等等涉及企业发展关系的管理哲学命题。

又如, 在组织系统上, 常常涉及责任、权力与利益, 管理幅度与管理层级, 集权与分权等关系权衡问题, 涉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 个人行为、群体 (或团体) 行为与组织行为,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治理结构、组织结构与规章制度, 人、财、物、信息与时间、空间等之间的关系安排问题, 涉及硬件与软件、确定与随机、稳定与变革等关系问题。

再如, 在控制系统上, 常常涉及内容与形式, 重要与紧急, 涉及时间、成本与质量, 涉及质量、速度、结构与效益, 涉及风险与收益, 涉及企业利益走向、权力走向、发展走向等等之间的关系管控问题。

综上可见, 管理哲学命题是从管理哲学内容研究中衍生出的一系列对立统一命题的关系权衡、选择、管控和发展问题的研究。笔者认为, 研究管理哲学命题, 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企业管理规律、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 并更好地运用到管理实践中去, 所以它是管理哲学体系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管理哲学体系的理论框架及其意义

通过以上对管理哲学定义、研究内容、基本问题和哲学命题等方面的论述, 引出管理哲学体系的理论框架。具体见下图:

最后, 希望本文阐述的管理哲学体系框架和见解, 能进一步推动和丰富管理哲学的理论研究, 能给管理学者们一些思路和启发;同时更希望管理实践中的企业家和管理者们, 不断创建和总结出自己的管理哲学, 并在本企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钱学成, 全林编.管理哲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9年04月

[2]清华领导力培训机构.《管理哲学定义》[EB/OL].www.thldl.org.cn/news/1001/31584.html.2013年7月.

试论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建设 篇3

【关键词】财务管理;会计核算会;计体系完善

1.企业财务管理自我完善的必要性

1.1完善财务核算体系是保障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需要

企业财务管理是一个必须与时俱进,并伴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完善、发展的动态概念。企业面对的市场经济格局,企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整合,管理层对所处环境感受认知度的深化,都要求企业财务管理机制必须自觉地、不断地自我完善,以保持生机和活力。企业的财务管理职能单一,是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的迅速发展的,因而,企业要想实现长远的发展,获得持续性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完善财务管理,这既是适应客观形式发展的需要,也是财务管理本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完善企业财务管理职能,应完善财务管理体制,完善财务流程,完善以会计控制为核心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建立信息披露体系。完善财务管理体制可以增强投资效率和抗风险能力,确保企业战略计划、方针的贯彻执行,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使企业的发展适应市场变化,为企业绩效的飞跃打下坚实的基础。

1.2完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是充分发挥会计监管职能的需要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地向纵深发展,经济领域中不规范的经济行为与违法犯罪出现的频率也呈逐步上升趋势,强化企业财务管理从而维护经济秩序、防治腐败、在提高效益等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要。企业财务管理中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是导致会计监督职能弱化的内部原因。所以通过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建立和完善内部监控体系,能够真实、客观、全面、公正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过程和经营活动结果,并把加强监管与企业完善管理紧密结合,寓服务于监督之中。

2.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完善的途径

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完善,应着重从加强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系统、财务指标分析系统、绩效评估系统、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方面进行。

2.1企业的会计目标

企业从事财务活动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所有者财富最大化,力求人力、物力、财力得到最大化利用,实现资本金的盈利,确保资产保值增值。

2.2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

内部控制是一个单位内部为保护财产安全和完整,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保证经营方针和目标的实现而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和调节的总称。内部控制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属于“动态过程”。所以内控制度必须适应单位经营理念,紧跟业务创新,达到促进企业贯彻经营方针以及提高经营效率的目标。要做好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必须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第一,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产权清晰,代理关系明确”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设置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从管理层面上理顺经营者、监督者、所有者的关系,从而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资产流失,降低经营风险。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负有维护企业财产的安全与完整的经济责任,并通过所有者委托经营者以受托责任方式加以体现。

第二,完善单位内部会计制约机制并实现内部会计控制内容的创新。利用会计活动进行内部控制具有直接、具体、能够切中要害的特点,在日常财务服务工作中强化各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开展建章立制,搞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创新,依据有关的法规政策,认真分析解剖自己存在的问题,抓住改进和改善企业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这个中心,围绕减少企业风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赢利水平这个核心,制定切合企业实际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或具体的实施办法。做好资金管理,减少坏账风险,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资产流失,降低经营风险。使会计行为有据可依,会计监督有章可循,并造成一种执行制度的氛围。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企业资产形态,企业的资产范围由单一的物质资产扩展为包括人力资产、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会计核算内容也将由有形资产转向无形资产,内部会计控制的重心将由物质资源的控制转向多种资源组合的控制。因此,必须实现内部会计控制内容的不断优化与创新。

2.3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估系统

根据项目的生命周期(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设立可行的绩效评价指标,用客观的数字信息和可计量指标,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评估工作,将各项投入与绩效结合起来进行考评,反映投入产出效率,反映经营单位发展潜力。把外部机会与挑战及内部优势和劣势综合起来,进行分析,作出环境因素的综合数量化评价,使绩效评价指标成为考核的重要指标,使目标责任体系得以落实和完善。同时通过效绩评估,还可以对加强财务监督产生积极作用。

2.4完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建立完善的财务分析体系,可以确定企业的资信状况、财务风险的大小,衡量企业经营是否稳健,从而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建立完善的财务分析体系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第一是分析反映企业综合实力的指标,可采用资产负债率、资本收益率、流动资产周转率等指标进行分析。第二是分析反映,企业运行绩效的指标,主要反映投资回报和盈利能力,通过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回报率反映,同时采用资本保值增值率、主营业务利润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和成本费用利润率指标进行分析。反映运行绩效的指标是加强成本管理的着眼点。第三是分析反映企业发展潜力的指标。可采用杜邦财务分析体系通过对自有资金利润率、总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自下而上地分析,从而揭示出各项财物指标间的结构关系,为决策者优化经营状况提供思路。

2.5搭建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防范财务风险

第一,树立风险意识,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财务风险是指一个潜在事项的发生对财务目标实现产生影响,从而影响财务受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并因此造成损失的可能。全球金融风暴中不乏一批企业破产清算的实例,因此,企业都应着力加强财务管理,作为防范风险的主阵地。第二,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提高财务风险预警效能。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就是在现有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基础上设立一些科学化的敏感性指标,如建立一套定量的指标体系。通过这些指标体系将各项管理对象、管理过程和管理结果表现出来,如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现金净流量、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本利润率等,使与管理相关的事项都做到心中有数。通过观察企业相关财务数据随设立的指标的变化,并对这些指标分析,可以及时发现一些暂时还没有显现出来的问题,可以切实提高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效能。

3.结论

只有完善了多层次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才能使各项控制措施有制度上、程序上的保证,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对于提升竞争力和加快企业进一步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继红.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工作标准规范全书.中国知识出版社,2006.

[2]谭文浩.基于绩效考核的内部控制体系构建.财务与会计,2001(5).

试论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篇4

【摘要】本文围绕如何提高基层电大教学质量中心问题,论述了基层电大教学质量监控的目的、意义和作用,着重探讨分析了基层电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构与运行机制的完善。

[主题词] 电大

教学质量

监控

机制

教学质量监控是通过调查,研究影响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有针对性地解决影响教学质量的难点和关键,通过科学地设计和建立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机制,完成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建立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规范化教学管理有着重要意义。基层电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构与运作要充分考虑开放教育的特点与内在规律,结合自身的实际去进行。

一、基层电大教学质量监控的目的、意义和作用

(一)基层电大教学质量监控的目的

电大开放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而对人才质量的评价方式可分为社会评价和自身评价。就社会评价看,更注重于结果性评价,其评价对电大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和模式等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为进一步进行教学改革提出了方向。电大开放教育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修订、完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建立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最终目的应是通过对教学质量的科学评价,实事求是地找出影响质量的因素,并提出改进措施,而不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而教学质量的高低又取决于教学过程的运作情况,教学质量受到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影响。因此就学校自身评价看,应重视学校教学的全过程,即更多地采用过程评价的方式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把每一个培养环节规范化,对每一个环节提出质量的目标要求,力求使其质量得到保证。

(二)基层电大教学质量监控的意义

1.教学质量监控是电大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学生培养质量的高低,是由各方面因素所决定的,例如师资力量、学生素质、教学设施的水准,教学管理工作的水平等等,而且这些因素十分活跃,处于不断的运动与变化之中。这些因素自身的条件和活动情况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的合谐程度,都会对人培养的质量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必须对这些因素实行监控,及时检测,以便学校领导和教学管理部门及时调整工作,纠正偏差,协调关系,促进各方面充分发挥潜能,确保对人的培养质量达到预期目标。2.教学质量监控是基层电大分校教学管理优化的重要手段。

根据管理原理,任何一项管理工作,其过程均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监控)四项基本活动所构成。其中控制的职能在于及时准确地接收处理和利用各种反馈信息。如果某项管理工作在执行中出现了偏离预定目标和要求的情况,监控系统便可及时了解并作出分析,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予以纠正。由此可见,监控是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是优化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教学管理是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为建立正常教学秩序,保证人才质量而实施的一系列工作与活动,教学管理同样需要监控这一环节。否则,教学管理的整个过程就没有得到优化,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就难以保证正常运转,教学管理的有效性也难以得到保障。

3、教学质量监控是突出以教学为中心的重要途径。

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始终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通过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工作的开展,可以使学校领导、师生员工了解学校教学工作现状,找出差距,为学校提供宏观管理的依据,促进学校及有关部门重视教学。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重点,增加对教学的精力和财力的投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推进教学管理现代化、规范化、科学化,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二、基层电大教学质量监控管理体系的建构

结合电大的开放教育实际,各分校可以把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和教学评价理论与实践三者结合起来,建立以教学评价为核心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科学、规范的全面教学质量管理系统。

(一)建立教学质量目标体系

教学质量目标,即是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奋斗目标,又是质量检查和评价的标准。根据全面质量管理原理,可以建立以下目标体系:

1.建立一个能调动校内各方面积极性的全校性教学质量奋斗目标,该目标应为学校每一个成员所认同,并发动全校师生员工为该目标而奋斗。

2.建立教学全过程各主要环节质量目标,主要有招生、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实践环节、毕业论文(设计)等质量目标,树立全过程质量意识。

3.建立影响教学质量主要因素的质量目标,包括教师教学质量目标,学生学习质量目标和管理人员工作质 量目标,树立全员教学质量意识。

4.建立教学条件及教学保障体系的质量目标,包括教室、图书馆、宿舍、运动场地、实验室、教学设备、教材、图书资料等的配备数量及质量标准,树立全面质量管理意识。

5.建立教学管理质量目标。包括学校教学管理职能部门的工作质量目标,系级教学质量管理目标及专业责任教师教学质量管理目标,树立全校系统化管理的意识,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

(二)建立教学质量信息系统

教学质量信息系统是为了全面及时地掌握教学过程各环节,教学活动各因素在教、学、管过程中基本状况的网络组织系统。其工作任务是为教学质量评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反馈,保障信息工作的真实性、全面性、群众性。1.建立教师教学质量信息系统,其主要任务是收集教师对教学质量状况的评价信息及教师对教学工作的建议、意见。2.建立学生教学质量信息系统,其主要任务是收集学生对教学质量状况的评价信息和学生对教学工作的建议、意见。3.建立教学管理人员教学质量信息系统,其主要任务是收集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信息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建议、意见。4.建立校外用人单位教学质量信息系统,其主要任务是收集有关毕业生质量评价信息。

5.建立教学质量信息系统的运行机制,主要是指教学信息系统的工作形式、工作规则、工作程序及奖惩制度等。6.建立教学质量信息处理系统,其主要任务是负责教学质量信息的整理、分类、分析和反馈。在反馈机制上,各分校可以通过“教学简报”等形式进行反馈。

(三)建立教学质量评价系统

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是根据所制定的目标系统,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教学质量进行检查、评价的系统。

1.成立教学质量评价专家组,可以外聘,其成员由学术造诣较深,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或教学管理经验的专家组成,是校内经常性教学评价活动的权威机构。2.设置教学质量评价办公室,负责教学质量评价的日常工作。当前许多分校的教学评价工作由教学处或教务处来组织,设置教学评价办公室,从教学(务)处分离出来,更有利于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开展。

3.根据需要,成立单项教学质量评价的专家小组,负责如课程、专业、教师等单项教学质量评价工作。

4.确定教学质量评价周期,形成周期性的评价体系。

(1)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和学生学业成绩考核,每学期进行一次;

(2)教师教学水平的综合评价及学生学习质量的综合评价,每半年进行一次;(3)专业及课程质量评价,每二年进行一次;

(4)校级管理,系级管理水平的评价每一年进行一次;(5)教研室教学管理水平的评价每半年进行一次;(6)不定期地对某些个别教学环节进行评价。

(四)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信息处理系统及奖惩条例

教学质量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给被评价对象及有关领导和部门,以改进工作,保证教学质量目标的实现;并要把处理意见及改进工作的状况及时反馈给评价办公室。对完成教学质量目标好的要给予适当的奖励,以激励师生员工为达到更高的目标而努力。对目标完成较差的要给予适当的批评,并帮助进行完善和改进。

三、基层电大教学质量监控管理体系运行机制的完善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一个全流程的动态开放体系,它以各种教学管理文件、管理制度、实际控制和激励政策为基本要素,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管理和监督,以保证培养方案在各个环节上落到实处,保证教学最终目标的实现,确保教育质量符合社会的要求。基层电大在教学质量过程的监控中,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通过整章建制,建立以科学、合理的教学规章制度为中心的规范运行机制。

结合实际,各分校应建立并完善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教学检查、教学评估、教学信息员、教学督导、考试工作、毕业论文(设计)、实践教学管理、开课评审、听课评课、停课调课、教学事故处理及认定等各方面制度,并汇编成册。落实到全校师生,使教学质量监控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建立多渠道的教学信息收集和反馈运行机制

全面收集教学信息是进行教学质量监控和管理的重要依据,也对教学质量起到间接的影响作用。电大各分校应建立校内外信息收集网络,主要教学信息,通过多种渠道反馈到教学(务)处,及时组织处理。一方面,将统计结果分类归档,提出分析意见及时送校领导决定并参考调控;另一方面,将统计结果转到有关部门并提出决策和调控意见。教学信息主要来自二条渠道。一是校外,校外信息收集方式主要以毕业生跟踪调查、实践教学基地为主;二是校内,主要来自学生信息员、教师、管理人员、院(系)和教学督导员等。信息反馈是质量监控体系能否顺利运转的前提。学校对于所获得的质量信息,建立一套顺畅的反馈系统,提供给教学管理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和后勤管理部门,并以制度形式要求有关责任部门给予解决。通过对收集的教学信息的分析整理,通过校务会、教学例会、教学简讯等形式反馈给相关部门,逐步建立一整套可行的措施,保证教学管理有序进行。为加强教学信息的管理,及时有效、科学的将有关信息系统进行统计分析,学校可以积极研究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充分发挥教学信息的作用,大大提高管理工作效益。

(三)建立健全教学督导工作运行机制

为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学校应积极推进教学督导工作制度,组建一批由退休的老教授及部分在职的、有丰富管理经验的教师组成教学督导团。他们不仅参与日常教学检查、听课评课、听取并反映教师和学生的意见,检查各教学环节开展情况,而且还参与学校教学改革,指导教学管理,对学校教学工作提出决策和参考意见。

(四)建立教学质量的激励和约束运行机制

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是一个多种因素相关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使其发挥高效能,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一方面激励教师及教学单位在教学活动中加强教学质量意识;另一方面,激励学生自觉学习,不断提高各种能力,促进学风建设。为此,第一,要加强教学规章制度建设,严肃查处教学事故和违纪行为。第二,建立系部教学工作评价奖惩办法,通过对系教学工作及教学管理进行监控和评价,奖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系级搞好教学工作的积极性。第三,加强对教师的综合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职称晋升、工资晋级等相挂钩,真正体现优者受奖,劣者受罚。同时还可以通过设立有关奖项来奖励那些质量好的优秀教师。第四,学校领导应对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本身加以一定的制约,必须加强监控人员队伍的教育与管理,同时,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明确其职能、责任、权限,定期检查考核,奖勤罚懒,奖优罚劣。

(五)建设高素质教学质量管理队伍

目前的质量监控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主要还是依靠人员监控,这些人员一般包括教学管理干部、教学督导、巡视员、学生信息员等。他们的基本素质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监控的效果,懂得教育科学的规律,有专业特长,具有客观公正的态度,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调查研究的能力,那么,就能形成健全的人员监控网络,教学质量监控就能真正取得成效。教学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可通过进修、培训和在实践中学习提高等方式进行。

另外,系部教学管理是教师与学生双方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是教学活动过程的直接监督者,是教学效果的直接检测者。让系部教学管理发挥教学质量监控的职能,不仅是学校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基础和保证,而且也是系部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所以,必须加强系部教学管理建设,充分发挥其教学监控的效能。

总之,基层电大教学质量的监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管理任务。需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丰富完善。

参考文献:

1、《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省级监控研究》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7年02月

版本:第1版、黄刚、贺祖斌等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3、常维亚等

谈教学过程监测与教学质量控制系统的建立与运行.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年。

试论基层乡镇农技推广体系的完善 篇5

摘要: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科学技术转化为实现农业生产力的主导力量。乡镇农技人员是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主体力量。如何加强基层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稳定农技推广队伍,使广大农民尽快掌握农业科学技术,依靠科学技术来实现增产增收、脱贫致富,已成为当前农村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当前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 农技;推广;体系

正文: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科学技术转化为实现农业生产力的主导力量,没有积极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就没有农业快速发展。现实情况是,基层乡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乡镇农技人员数量减少,力量弱编内人员改行现象十分突出;农技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综合业务素质较低;农技服务手段滞后;农技推广经费严重不足;农技人员工作待遇相对比较低,工作热情受挫。这些问题阻碍了农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不利于农业新科技的迅速推广与展开,迟滞了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因此,很有必要多如何完善农技推广工作进行一些探讨。我认为,要完善基层乡政农技

推广体系,我们应该做如下的相关工作。

一、加快乡镇农技推广站建设

各乡镇要成立专业技术推广站,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乡、村、组、户农业技术推广网络,深入开展以“有农技队伍,有工作场所,有服务实体,有服务设备,有试验基地”为内容的“五有”乡镇农技站建设,达到增强农技推广的实力和活力。特别要组建一支精干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改变目前基层乡镇农业技术力量严重不足的状况,保证农技人员有足够的精力从事本职工作。支持乡镇农技人员而向“二农”搞好服务,支持农业技术人员参加各类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加快知识更新,补缺补差,及时充电。提高为农服务水平,努力造就一支门类齐全,综合业务素质较高的农技队伍。乡镇农技推广站要以服务为下结合服务开展农资经营,改变当前农资市场经营混乱的局面。切实改变在农技推广工作上“看得见,又管不着”的现象。

二、建立技术、信息一体化服务的快速反应机制

充分利用电视、电话、电脑等现代化设备,设立全天候智能电话农收技术咨询热线和农技专家咨询服务热线,开通农收信息网站,将农收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村里,变“一张嘴,两条腿”为“三电合一”的现代推广模式,为农民提供高效、快捷的技术和信息服务。这种信息共享的农收服务快速反应机制,使农民在生产中有何疑难,需要什么服务,通

过咨询热线、信息网络便可及时反馈,基层农收部门就能把平时下乡所讲所送的农收技术内容与农民的所需所盼准确对接,减少技术推广的盲目性,使技术服务更加有的放矢。

三、建立物质、销售连锁经营的服务机制

挑选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与信誉好、实力雄厚的农资公司建立松散型的连锁经营站,统一形象、统一货源、统一管理,推广技术、信息、物质“三位一体”模式,把最好的品种、技术以及安全可靠的优质农资直接供应农民,使农民用前放心,用后高产。同时连锁经营站的服务范围由单纯的农资经营向产前的信息、产中的技术、产后的销售等服务各层面拓展,使其以服务促经营、以经营养服务,既壮大了自身实力,又使当地农民足不出村就享受到技术、信息、物资、销售等一体化服务。

四、拓宽服务领域,转换农技推广方式

乡镇农技站要逐步由促进农产品数量增民向提高质量和效益转变;服务方法要由单一服务向综合服务拓展;服务内容由产中服务向产前产后服务延伸。在完成国家赋予的公益性职能的前提下,农技人员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经营活动。各级政府应当积极支持农技部门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深化改革,转换农技推广机制、服务机制和经营机制。鼓励农技人员积极参与技术入股,技术承包,利用当地资源,领办、创办新型

农场,开展统一服务等方式,直接而向农民做好各项农技推广与服务工作。

五、建立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网点

随着现代农收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新品种、新技术对农收的贡献比重不断提高,高新产品技术能否在实际生产上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是农收增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建立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网点机制可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全县科学设立、合理布局示范推广点,将新品种及其先进的种植技术在示范点推广应用,通过效益对比使农民迅速接受,并现学现用,达到“以点带面,全面开花”的推广目的。实践证明,高新技术网点示范推广是当前农技推广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且推广成本较低。

六、注重农民培训工作

韩国农业生产能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除政府重视农业生产,投入大量物力、财力建立健全农业科研推广体系外,还与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以农民培训为中心的“新村运动”密不可分的。20世纪60年代末期,韩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为改变农业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状况,政府把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重点目标,开展了大规模的“新村运动”。以技术普及推广为主的田间培训,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主的农村妇女培训,以网络为基础的农民远程教育等,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和接受技术革新的能力,不仅使韩国农村和农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七、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各级政府要严格按照《农业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法》的具体要求,逐年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的投入力度。同时,要加大农业科技示范片的建设力度,通过示范引导农民发展高效种养,提高种养效益。

试论应用写作部类教学体系的创建 篇6

试论应用写作部类教学体系的创建

作者/ 孙百臣

在目前各高校课时压缩、教学时间减少的情况下, 如何多快好省地展开应用写作课的教学? 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创建了应用写作部类教学体系, 收到了以少胜多、举一反三的良好效果。

一、什么是应用写作部类教学体系

教学体系是由某一学科教学知识的基本结构、框架、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结果评价组成的统一整体,包含教学顺序、过程、方式、方法、形式、内容、反馈、评估、总结、比较和推导等一系列教学要素。

应用写作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行文时间”, 即作者撰写应用文的具体时刻, 它包括事前行文、事中行文、事后行文三种情况。行文时间至关重要, 对于庞大、繁琐的应用写作系统具有微观和宏观的制约作用。①根据行文时间, 我们可以把应用文系统界定为事前行文、事中行文和事后行文三大部类系统, 各自的代表性文体分别为计划、控制分析报告和总结。按照这三大部类系统, 对应用写作教学过程中知识的基本结构、框架、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结果评价等进行组织和安排, 就形成了应用写作的部类教学体系。

长期以来, 我国应用写作的教学和研究都是在分析的方式、方法下进行的, 即先将应用文分为两大类别―――私人文书和公务文书, 再将两者(主要是公务文书)进一步细分, 从而具体深入地研究和把握各个文种的特点及写作规律。这是应用写作教学和研究的第一阶段―――微观分析研究阶段。本阶段逐渐形成了总分式个案分析的教学体系。从逻辑发展的顺序看, 应用写作教学和研究的第二阶段是宏观综合研究。我国应用写作的教学和研究, 历经30 多年的学术积淀, 形成了相当丰富的微观分析研究理论成果, 为第二阶段的宏观综合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刘翔飞在《商务文秘写作教程》前言中指出: “目前,流行的各种应用写作书籍大多是按文体逐一讲述写作方法, 形成一种无规律可循的状况。本书作者经过多年摸索, 将300 余种商务文书按其表达方式归结为五种基本体式……首先讲述每一体式的共同写作规律, 然后再选出几种典型体例加以研究、印证, 以使读者做到一通百通。” ②最近,潘峰在其论文《在应用写作教学中构建文种群的设想》③一文中对此作了进一步研究。应该说, 目前是应用写作教学和研究进入第二阶段―――宏观综合研究的时候了。

适应本阶段的特点及要求, 我们应抓住机遇, 乘势而上, 创建应用写作部类教学体系, 科学有效地整合应用写作教学内容,取得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应用写作水平显著提高的效果。

二、为什么要创建应用写作部类教学体系

应用写作与基础写作相比, 具有文体文种数量丰富、行文过程讲究程序、格式结构模式化的显著特点, 因而呈现出复杂性与单纯性的对立统一。由于快捷、高效的实用需要, 应用文具有统一规范的特点。这种规范, 是指民间通过约定俗成, 官方通过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等手段对人、事作出统一规定和要求, 主要表现在对文种的行文功能、格式构成、正文结构、表达方式方法、行文语言文字要求的统一规定上。微观分析研究的目的, 是研究和把握私人文书和公务文书的文种特点及写作规律, 因而一般采用总分式个案分析的教学体系。这样做的结果是, 在准确、清晰地研究和把握了应用文文种特点及其写作规律的同时, 带来了教学用时较长、分析研究成果偏于对象的特殊性而缺乏抽象概括的一般性, 不能收到因事见理、举一反三的显著教学效果的`弊端。这种弊端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阻碍了教学效率的提升。

基于长期应用写作教学实践的总结反思和对应用写作学科理论建设的深刻关切,我们提出创建应用写作部类教学体系构想的主要理由如下:

1.应用文种类繁多, 传统的教学方式需要时间多, 且教学内容时有重叠、交叉。2.现有应用写作教学时间不断减少, 教学只能抓大放小, 择要进行, 难免顾此失彼。

3.创建应用写作部类教学体系, 可以采用科学有效的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教学方式, 展开涵盖整个应用写作的教学。建立应用写作部类教学体系, 可以大量节省教学时间, 显著增强课堂教学的学术含量,必将多快好省地提高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学质量, 有效提高学生应用写作的实际能力。它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很大, 可望对应用写作教学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如何创建应用写作部类教学体系

应用写作部类教学体系的创建, 大体应由总论和第一编“事前行文的应用文写作”、第二编“事中行文的应用文写作”、第三编“事后行文的应用文写作” 构成。每一编的内容可由“代表性文体写作专论”和“同一部类文体写作指导” 构成。具体内容见上表。

创建应用写作部类教学体系, 并以此展开应用写作教学, 可先用6 学时重点讲解事前行文的应用文、事中行文的应用文和事后行文的应用文等三大部类各自的代表性文体计划、控制分析报告和总结的写作, 再分别用4、2、4 学时进行三大部类文体的写作指导, 共用18 学时即可讲完、讲好多达49 个文种、涵盖全面的应用写作课程, 教学效果可谓多、快、好、省, 教学质量必然显著提升。当然, 创建应用写作部类教学体系, 集大成的工作还是研发和编写“应用写作部类教学教程”, 同时做好主讲教师的培训工作, 并展开几轮教学实验, 才能使之完善、成熟。

注释:

[1]孙百臣。试论“行文时间”对应用写作的制约作用[J]。秘书之友,(12)。

[2]刘翔飞。商务文秘写作教程[M]。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3]潘峰。在应用写作教学中构建文种群的设想[J]。秘书,(1)。

试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体系建设 篇7

一、财务风险的内涵

对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被视为财务风险的基本属性。目前, 学术界对于财务风险内涵的认识基本趋同, 只是从狭义和广义两个维度对财务风险进行了不同阐述。狭义财务风险 (亦称“传统观”) 指因企业融资所引发的, 因企业借入资金从而增加了对未来到期偿债能力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对未来收益的双重不确定性。融资额度的大小与财务风险的高低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广义财务风险 (亦称“现代观”) 观点认为, 在企业财务活动中, 由于内外部环境及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 因而存在造成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本文阐述的财务风险观点指的是广义财务风险。

二、财务风险的类型

企业财务风险类型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企业的风险源, 应作为风险因素统筹纳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体系建设之中。

(一) 融资风险

企业融资风险指由于融入资金而导致未来企业偿债能力与盈利能力与预期目标之间所存在的不确定性, 因融资方式不同, 具体可划分为直接融资风险和间接融资风险, 其主要表现是融资成本过大、投资失败、债务规模过度膨胀而导致企业过度负债, 到期偿债能力下降, 诱发企业财务风险。因此, 企业在制订短期经营目标和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时, 有必要将企业融资规划、融资活动、融资方式、融资过程管控、融资结果及评价等与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密切结合起来, 作为一项风险体系建设的子系统加以完善和强调。

(二) 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指企业由于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致使所投资的项目达不到预期投资收益率的风险。投资风险的发生直接影响企业的预期盈利目标, 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可能诱发融资风险。

(三) 现金流风险

现金流是企业运营的血液, 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许多企业被迫破产往往并不是因为资不抵债, 而恰恰是因为现金流出了问题, 导致企业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不相适应, 现金流入不敷出, 企业没有足够的现金或资产变现能力差, 一时无法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对资金流动性的即时需要, 由此直接引发企业财务风险, 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所以, 企业在设计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时要特别关注负债的偿还期和流动资产的流动性相互匹配这个问题, 否则将给企业造成很大的财务风险, 甚至导致企业破产。

(四) 收益分配风险

收益分配风险是指由于收益分配可能给企业的后续经营和管理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 收益分配主要包括留存收益和分配股息两个方面, 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企业如果经营效益好, 利润高, 但对股东的股息分配低于预期, 将会影响股东投资的积极性和社会响应度, 进而影响企业股票价值。而如果企业大幅度提高职工福利待遇, 增加薪酬, 给股东的股息分配过多, 又将使企业承担过高的生产和资金成本, 从而对企业持续性正常生产经营带来不利影响, 甚至引发财务风险。所以, 企业的收益分配必须要在加强财务风险的科学监测基础上, 审慎掌握风险平衡点。

除以上财务风险类型外, 有学者还提出了“关联交易风险”和“对外担保风险”等类型。本文认为, 随着全球一体化和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 企业的经营机制和运营模式将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 与此相伴而生的财务风险类型还会不断衍生, 无论财务风险形式如何多样, 抓住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才是有效化解财务风险的基本前提。

三、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企业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定位不清晰, 权责不明确

风险管理组织的权责没有规范, 企业总部及下属机构虽设有部门对风险进行控制, 但缺乏组织职责的统一规范。

(二) 尚未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及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

缺乏对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风险环境评估及有效识别和防范的能力, 特别是对于企业不能承受的风险没有及时进行识别及预警, 不能及时排除风险隐患, 从而降低了企业防范风险能力。

(三) 尚未建立全面的财务检查机制

由于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及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 影响了企业财务制度的执行力。

(四) 企业外部宏观环境的影响

企业所面临的复杂多变的经济、法律、市场、社会文化及资源等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也是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之一。

(五) 企业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导致的财务风险

(六) 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带来的财务风险

业内普遍认为, 目前, 在我国有些企业凭经验决策的主观臆断现象比较普遍, 导致财务决策失误频繁发生。

四、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尽管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类型多种多样, 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 但风险是可以管理的, 其中, 构建科学、系统、稳定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不失为一条有效的解决途径。

樊良等人 (2004) 认为,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地控制企业财务活动和资金活动的行为, 其目的在于将企业因各种风险所导致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 确保企业能顺利实现其既定目标, 并保证其发展能力。”

随着企业财务风险研究的不断深入, 如何构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已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和探讨的热点, 相关理论和方法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深入研究。因此, 本文提出的构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议是以财务治理理论为基础, 依次递进地包括了“财务风险的识别→财务风险的计量→财务风险的处理→财务风险的管控体系建设→财务风险控制评价”几个部分, 力求形成具有内在逻辑的整体框架。

(一) 财务风险的识别

风险识别是指从纷繁复杂的各种可能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不确定因素中找出诱因, 是一个对这些不确定性诱发财务风险因素的判断、分析、筛选、归类和鉴定的过程。能否准确识别财务风险是进一步对财务风险进行计量、对财务风险进行处理, 进而科学有效完成财务风险管控体系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由于各企业所处行业不同、企业自身特点各异, 企业需要根据这些内外部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财务风险识别活动, 有效建立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风险识别机制。

(二) 财务风险的计量

财务风险计量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 对已锁定的、影响财务风险的基本因素进行正确量化计量的过程和行为, 是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对财务风险进行处理的前提和基础, 是科学构建企业财务风险管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企业正确识别、把握和处理财务风险能力的检验。财务风险的计量通常采用质化和量化相结合的处理方法, 通过这些方法对企业财务指标进行分类计量, 进而对影响企业的财务风险等级进行优先级排序, 找出带有共性的、影响重大的风险源, 重点进行处理。

(三) 财务风险的处理

财务风险处理是指结合企业的自身实际和特点, 按照企业既定的财务风险管控治理机制, 通过有针对性的风险处理方式和手段对已筛选确定的财务风险进行有效化解的过程和行为。财务风险是不能消除的, 其主要处理方式包括财务风险转移、财务风险回避和财务风险保留三种。

对于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自身无法承受、或即使承受将付出巨大成本的风险可以考虑采取风险转移的方式加以规避。

财务风险回避是指企业在风险识别和计量基础上、对可能或即将发生的财务风险所采取的主动规避的行为。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既无法转移也无法回避的财务风险, 对此, 企业只能被动接受这种风险的存在, 即财务风险的保留。对于这种风险, 企业必须立即启动有效的风险管控机制把这种对企业有可能造成损失的风险降低到最小。

(四) 建立企业财务风险管控体系

上述财务风险的识别、计量和处理是建立企业财务风险管控体系的基础性工作, 既是前提也是必要条件。而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建立企业财务风险管控体系。主要包括:

1. 建立企业财务控制体系

该体系的建立是有效控制企业财务风险的机制保证。财务控制体系应根据企业财务治理结构及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量身定做、对标设计, 要切实符合企业实际。企业财务控制体系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从宏观层面讲, 企业必须着力解决好财务治理结构和财务治理机制问题。李悦 (2010) 认为, “财务治理结构是企业财权在不同产权主体之间的分配, 既是企业所有权配置的核心内容, 也是企业治理结构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 财权配置是财务治理的核心。财权在公司治理中是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力, 而财权配置可以说是公司治理的“纲”。财务治理机制是企业财权基本配置框架下, 基于财务治理结构安排和一定制度设计, 能够自发对企业财务治理活动进行调节、规范的机制。微观层面主要包括财务人员控制系统、财务制度控制系统、财务目标控制系统和财务信息控制系统等几部分。

2. 强化企业资金集中管理

资金集中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与监督的有效方法之一, 也是化解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途径。资金集中管理的重点是建立内部资金控制系统, 主要包括:现金控制系统、融资控制系统和投资控制系统等。

(1) 现金控制系统。在公司总部按照商业银行模式设立总部级内部资金池, 充分发挥企业全系统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 有效控制或规避资金风险, 各所属成员单位在总部开设账户, 其经营收付结算一律通过内部银行办理。

(2) 融资控制系统。在现金控制系统基础上, 进一步建立企业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相结合的运行机制。企业对外融资统一由总部负责, 对内建立有偿内部资金调剂机制, 做到资金的筹集与使用相结合, 与企业的综合偿债能力相适应。

(3) 投资控制系统。内部投资管理是企业财务控制系统的重要环节, 应遵循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相结合原则, 事前定目标、定制度、定操作程序;事中严格遵循制度要求进行;事后进行跟踪、考核, 并反馈结果。

3. 加强企业财务监督控制

企业的财务监督与控制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建立风险管理的整体架构, 明确风险控制的目标, 以及各级财务部门的职责分工, 建立财务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的系统性管理制度和流程。进行统一的风险定义、分类, 描述风险具体表现、确定风险衡量指标并评估风险等级。建立规范的定期风险报告制度。明确各类主要风险的应对策略, 设计应对措施。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及财务预警分析指标体系;制定并不断修订、完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策略;提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中要集中精力抓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大决策, 要采用压力测试、返回测试等多种方法对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进行检验;要努力建设一套刚性的企业全面预算管控体系, 健全预算管理组织, 建立标准的预算管理流程, 搭建全面预算管理编制模型, 预算执行中, 对于预算内事项及预算外事项的管控处理、授权体系、流程等进行严格界定, 建立完整的预算分析模型及预算预警反映机制, 进一步明确预算调整的范围、依据、原则、授权等方面的规则, 使其充分发挥为经营活动服务的作用, 逐步建立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企业系统内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

(五) 企业财务风险的评价

定期进行财务风险管理评价。这是企业实施财务风险管理措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主要包括建立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流程, 及时收集财务风险的初始信息, 并对其进行必要的风险辨识、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

建立风险评级模型, 借助该模型, 反映企业财务风险水平的高低, 为发现问题和寻找差距提供线索, 对风险水平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估财务风险水平, 综合考虑潜在风险损失和风险发生概率, 确定风险级别。

构建EVA (Economic Value Added) 风险控制系统。EVA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有效工具。基于EVA自身性质, 其应用于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可以有效规避企业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治理结构风险、战略风险、决策风险、人力资源风险、资本市场风险, 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统一的风险控制系统, 使企业在有效规避风险的情况下正常运转。

摘要:财务风险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不可避免、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 经济增速显著提升, 企业所面对的财务风险也随之增加。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及后金融危机时代, 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正面临严峻挑战, 研究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本文试图在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内含、类型、成因等基本特征进行论述的基础上, 提出构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初步设想与思路, 以期对企业实践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财务风险,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樊良, 樊利平.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财会通讯, 2004 (1) .

[2]李悦.公司财务治理:理论与实证研究分析.国际商务财会, 2010 (4) .

[3]大卫·格拉斯曼, 华彬.EVA革命:以价值为核心的企业战略与财务、薪酬管理体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年.

[4]伍柏龄.企业集团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

试论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篇8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体系建设;安全监管

中图分类号:F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046-2

农产品质量是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重大民生问题。近几年,我市积极探索实践,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总体看,这项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加快建立健全相关体系,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重大任务。

1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按照省农委下达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责任目标要求,丹东市相关部门认真落实监管责任,完善监管措施,大力推进数量农业向质量农业的转变,围绕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不断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在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已对1850万亩食用农产品产地进行环境监测与评价,科学划定了无公害农业生产区和污染整治区,制定了产地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规划。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以下简称“三品”)质量标准要求,围绕我市粮果菜、肉蛋奶等大宗食用农产品生产,制定并下发了89项安全生产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开展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全市粮果菜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150万亩,占种植业生产总面积的50%。全市种植业安全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达到132万亩,占生产总面积的40%,安全农产品质量认证99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8个、绿色食品认证51个、有机食品认证10个。加强质检体系建设,对全市蔬菜生产基地和部分农贸市场蔬菜质量开展了例行检测。开展了农业投入品市场专项整治,由农业、公安、工商、质监和动监等部门联合开展的农资打假专项行动,进一步净化了农资市场环境。建立了农产品安全事故报告和责任追究制度,制定并下发了《丹东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2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市在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仍十分突出。一是生产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生产组织化程度较低,大多数农产品没有实施标准化生产,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仍然滞后;二是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速度慢、规模小,无公害农产品、特别是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品种少;三是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IS09000和HACCP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少,只占注册登记企业的9%;四是全市农业质量检测体系不健全,监管手段不强,监控范围小;五是农产品市场准入机制尚未建立。

3解决思路与对策

3.1建立健全标准化实施保障体系

3.1.1建立农业标准体系强化农业质量标准意识,加快农业质量标准的修订速度,在采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前提下,建立一套符合我市实际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储运等相关方面的技术规范,使全市农产品在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都有相应标准可依。同时要加大宣传和技能培训力度,形成干部群众思想认识到位、农户生产技能过硬的良好势头。

3.1.2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要加速建设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并在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农产品质量快速检测点,从而形成市级检测中心与县级监测站和产地、市场监测点配套的检测体系,实现农产品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

3.1.3建立安全生产技术服务体系以市、县、乡现有的农业科研部门和技术推广部门为依托,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服务体系。围绕提高农产品质量这个核心,制定农业科研计划和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加大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技术的研究力度,以及对相关标准和生产技术操作规范的推广力度,推动农业标准化的发展。

3.1.4建立农产品认证体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是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必要措施和有效手段,也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有效载体。要大力推行农产品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工作,包括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并对认证实行统一归口管理,逐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3.2加强农产品生产及流通全过程监督管理

3.2.1加强产地环境监测丹东市完成了农产品产地环评任务,为今后发展安全农产品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还应加强以农业用地、农业用水、农业大气为重点的农业资源管理,保证可持续利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为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3.2.2加強农业投入品监督管理各县(市)区农业主管部门应定期向社会公布国家禁用、限用农业投入品目录;加大了对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及时查处经营剧毒、高残留农药和禁用肥料等行为。农资经营者和农产品经营单位要建立产品进货台账和销售台账,如实记录产品名称、规格、数量、供货商及其联系方式、进货时间等内容,进货台账和销售台账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同时,销售者应提供符合法定条件的检验机构出具的产品检验报告。

3.2.3加强生产过程监督严抓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的落实。科技服务队伍应把粮果菜、肉蛋奶等大宗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以作业历的形式下发到农民手中,同时加大指导力度。各基地要建立详细的土壤、大气、肥料、农药、品种、灌溉、农产品生长时期、加工包装环节、产品销售流向和市场信息反馈等档案记录,逐步推行产地编码和包装标识制度,在产品出现质量和安全问题时,能够方便地查明原因,确保系统的溯源性。

3.2.4加强农产品认证与管理要积极组织认证培训,深入企业和农户了解情况,宣传认证的意义和所带来的效益,提供全方位服务,协助企业和农户解决认证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指导其完备认证材料,履行认证手续和认证程序。

3.2.5加强市场流通管理为适应农产品质量监管需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大型农贸市场应定期自检,确保上架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亦需对蔬菜生产基地和农贸市场蔬菜开展例行检测,规范生产者,约束经营者,引导消费者。同时,各县(市)区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检测设备,定期开展农产品生产基地质量监测,指导标准化生产,确保农产品的安全生产。

3.3加强组织领导

农业标准化是一项量大、面广且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工作,也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政府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经费的投入,成立相关组织机构来制定发展规划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包括标准体系的建设、标准制订修订与标准的推广示范。要把该项工作纳入到各级政府目标管理当中,建立目标考核责任制,确保规划任务的顺利实现。各级农业部门和相关机构要明确分工,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确保农业标准化的顺利实施。

3.4多元化投入机制

上一篇:情人节诗下一篇:百花精神伴我成长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