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智力因素与语文学习 后记

2024-07-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非智力因素与语文学习 后记(精选15篇)

非智力因素与语文学习 后记 篇1

学习,是一种心理活动;研究学习,就必然要研究学习者的学习心理。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早就告诫我们,如果不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就必然会出现“他要吃白米饭,你倒老是弄些面条给他吃,事情是会两不讨好”的教与学的矛盾;著名语文教育家朱绍禹教授(1999)预测,21世纪的语文学习,会“越来越靠近心理”,会吸收和反映更多的“语文学习的心理学”;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2001)研究发现,“当前语文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语文学习心理”问题等等。由此可见,研究学生语文学习心理,全面而准确地掌握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在教学过程中顺应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调控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和历史发展趋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是,朱绍禹教授(1999)曾经十分遗憾地说:长期以来,“单从语文学习心理方面着眼、落笔的相对少些”。关于这一问题,我们查阅了近20年来,国内最有影响的《心理科学》、《心理学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心理学》等杂志,发现研究语文学习心理的文章确实较少,研究语文学习心理的著作则更是空白,这种情况是令人遗憾的。

有鉴于此,在教育部语文出版社的组稿下,笔者从1999年开始了《小学语文学习心理》的研究与写作。该书目前已通过教育部师范司组织专家的评审,作为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的参考书,应该说该书的研究目的,研究思路,研究体例,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得了权威的认定。

这本书是从“智力因素”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众所周知,“学习心理”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部分。根据沈德立教授的自然实验研究,二者在一个人的学习和成才过程中的关系是“智力与非智力相互影响,而又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因此,我们仅仅从“智力因素”方面来研究“语文学习心理”是不够的,是残缺的;还应该从“非智力因素”方面来研究“语文学习心理”。于是我们从1999年下半开始构思这本书,2001年开始调查,搜集资料,2002年开始撰写这本书。

根据朱绍禹教授的研究,“单从语文学习心理方面着眼、落笔的相对少些”;根据我们的了解,专门从非智力因素方面来研究语文学习心理的著作还是空白。因此,本书的写作是探索性的,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诚望读者们批评指正,一则是帮助我们改正提高,二则是推动语文学习心理研究的发展。

本书在调查过程中,得到了重庆市荣昌中学王明万主任,荣昌铜鼓中学唐国学校长,永川北山中学陈铁钢校长,南岸区下浩小学朱静萍校长,渝中区实验一小李阳萍老师,永川市三教镇小学赵玲老师的大力支持;此外,郝一波先生也对本书的写作给予了大量的鼓励与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重庆教育学院中文系本科班学生谭本领、郭连友、陈孝军三同学的帮助,三位同学分别为“兴趣与语文学习”、“意志与语文学习”、“策略与语文学习”章查阅了一些资料,并撰写了一部分文字,在此表示感谢!

本书的出版社,得到了重庆教育学院科研处的大力资助。长期以来,重庆教育学院始终把“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促教学”作为生存、发展的战略目标,极力鼓励老师们科研,并大力资助老师们科研。科研处根据学院的战略目标,制定了一系列的鼓励、资助措施,大大促进了重庆教育学院科研战略的发展。本书的出版,要感谢重庆教育学院,要感谢重庆教育学院科研处。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重庆出版社领导和编辑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谷生华

非智力因素与语文学习 后记 篇2

不同于翻转课堂一般意义上的微课,考虑到当前教学实践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我们将本次评比的微课定义为:以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一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灵活、合理地运用教育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突破难点、传授技能、培养兴趣、启迪智慧等教育教学目的的数字化资源集合。还特别要求:制作成型的微课须可嵌入教学活动中,可用于课堂教学、网上学习或两者融合的混合式学习中。

整个评比活动共选出80余个微课参评,选择的内容丰富多样:拼音、识字、写字、朗读、阅读、习作;知识、技能;课内、课外等均有。形式上有解说型,也有互动型。特别是优胜作品,体现出选点精巧、设计新颖、重点突出、兼顾情趣等特点。

当然,因为是雏莺试啼,问题必然存在。后续研制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凸显价值。要考虑微课的必要性,如果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常规手段,如PPT、实物展示等方式完全可以达成目标的,就不一定有必要制作成微课(用于补课或课后复习等的除外)。

2. 指向明晰。内容选择、目标定位等一定要符合学生特点,兼顾适用时机。适用年级要清晰,目标定位避免偏高或过低;内容应精要,避免课前预热、课中学习、课后拓展糅杂不清。

3. 形式新颖。要更多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当增强情趣性、互动性,避免单一解说形式(但不提倡过于花哨)。

4. 时长简短。微课播放总体上控制在5分钟左右为宜,特别是适用于课中学习的微课,从一节课40分钟考虑,微课更要短小精悍。如低年级写字指导微课最多不能超过3分钟,因为必须保证学生有充分的动笔练习时间。

5. 细节精致。微课光线、声音、图像质量等都要尽可能精致,避免出现其他干扰因素。个人专长有限,则可以邀请其他人员友情配音、示范、作图等。

非智力因素与语文学习 后记 篇3

不同于翻转课堂一般意义上的微课,考虑到当前教学实践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我们将本次评比的微课定义为:以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一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灵活、合理地运用教育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突破难点、传授技能、培养兴趣、启迪智慧等教育教学目的的数字化资源集合。还特别要求:制作成型的微课须可嵌入教学活动中,可用于课堂教学、网上学习或两者融合的混合式学习中。

整个评比活动共选出80余个微课参评,选择的内容丰富多样:拼音、识字、写字、朗读、阅读、习作;知识、技能;课内、课外等均有。形式上有解说型,也有互动型。特别是优胜作品,体现出选点精巧、设计新颖、重点突出、兼顾情趣等特点。

当然,因为是雏莺试啼,问题必然存在。后续研制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凸显价值。要考虑微课的必要性,如果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常规手段,如PPT、实物展示等方式完全可以达成目标的,就不一定有必要制作成微课(用于补课或课后复习等的除外)。

2.指向明晰。内容选择、目标定位等一定要符合学生特点,兼顾适用时机。适用年级要清晰,目标定位避免偏高或过低;内容应精要,避免课前预热、课中学习、课后拓展糅杂不清。

3.形式新颖。要更多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当增强情趣性、互动性,避免单一解说形式(但不提倡过于花哨)。

4.时长简短。微课播放总体上控制在5分钟左右为宜,特别是适用于课中学习的微课,从一节课40分钟考虑,微课更要短小精悍。如低年级写字指导微课最多不能超过3分钟,因为必须保证学生有充分的动笔练习时间。

5.细节精致。微课光线、声音、图像质量等都要尽可能精致,避免出现其他干扰因素。个人专长有限,则可以邀请其他人员友情配音、示范、作图等。

学习用品课文教后记 篇4

学习用品在学生学习中必不可少,并且种类繁多,《学习用品》教学反思。所以同学们对它们应该再熟悉不过了。于是,我请同学们说出各种各样的学习用品,用课件的形式把学习用品图片展示给同学们,使学生的印象更深刻。

《学习用品》这一课第二课时主要学习句子及其中的生字“也”。学习用品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要联系生活帮助学生学习本课,本节课的目标是要求学生会认读文中生字新词,能够用“……是……,……也是……”句式说句子。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基本掌握了“也”的`写法,会用句式说句子。在备课的时候,我考虑到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学生的词汇量较少,书写能力较弱,口语表达能力比较好一点。

因此尽量考虑到B类学生的特点,通过安排一些图片帮助他们说句子,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表象,变抽象为形象,通过直观的图像使他们很快的说出句子,减少思维的难度,便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A类生语言丰富一点,可以适当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实际,发展挖掘他们自身的语言,联想课文上没有的词语说句子。例如王诚和陈诚。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练习从而加深理解“也”、“文具”的意思,学会用句式说句子。

课后,我着重反思了以下几点:

1.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事情,增强学习的兴趣,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

2.良好问题情境的设置,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重要前提。教学时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合理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3.学生的思维比较束缚,学生有模仿现象,自我激励较少,说句的拓展意识还不够强。

小学语文第十册教学后记 篇5

——第5课《古诗词三首》之《牧童》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我问道从哪些字词感受到牧童怎样的心情?学生纷纷回答。有的说从“铺” 感受到草地的草长得很茂盛,生机勃勃,而且一大片一大片,软绵绵的,舒舒服服,真想马上躺下去,可以感受到牧童心情很好,无忧无虑;有的说从“卧” 感受到牧童在吃饱之后,没有人命令他做什么,他很随意地躺在软绵绵的草地上,可能在欣赏月亮的美;可能在明亮如水的月光中遐想;可能回味今天快乐的生活。。。但很少有学生谈到“弄“。于是我就启发学生采用换词法,能够用什么词来替换?比较一下哪个效果好?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就明白了这个字让人感觉到牧童无忧无虑的心情。之后再让学生通过朗读把牧童的心情读出来,大家都深刻地体会到了牧童生活的无忧无虑。在此过程中,学生在理解时遇到了障碍,我没有像以前那样生气,而是从学生的角度帮他们铺桥搭路,使他们受到了启发。

2、先感动自己,才能打动学生

——第7课《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一课之前,我查阅了萧红的相关资料,了解到她在写作这篇文章时是在病得很重的时候,而且当时的中国处于黎明前的黑暗。作者在这么恶劣的情况下没有放弃写作,而且还使大作问世,同时当时深受压迫的中国社会使她被禁锢的身心更渴望得到解放,所以坚韧不拔地写出了举世闻名的《呼兰河传》。在开课前,我就介绍了这番背景,鼓励孩子们要向她学习,即使条件再恶劣也不能被打倒。在声情并茂的讲述中,在充满激情的呼吁下,学生受到了感动,带着崇敬的心情很认真的学习这篇文章,并在课后很积极的寻找原文来读,达到了效果。在此过程中,我不但收获了知识,本身也受到了感动,自己感动了才能打动学生。

3、学习名师,要注重灵活运用 ——第11课《宴子使楚》教学反思

名师窦桂梅老师也曾执教过这一课,在教学前,我就找了她的教学实录来看,看的时候还真是大开眼界,觉得受益匪浅,就按照她的方法来上。在教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确实比较容易接受,回答的效果比较好,但某些后面环节的问题答案学生在前面已经答出来了,我没能随机应变,还把后面的环节照常上下去,浪费了不少时间,看来名师的教案一定要记得滚瓜烂熟,还要灵活运用才行。

4、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第12课《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在文本、教师、学生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在教学中,我注意体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让学生自由读文,告诉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还学生自主权。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让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自由选择学习伙伴。如教学中,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者让学生从文中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人物学习,还可以离开座位和你最信任的小伙伴讨论交流。学生情绪很高,讨论得很激烈,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会合作学习。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课堂中让学生自由表达,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写一句自己认为最精彩的话,学生各抒己见。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

5、学会语文,学会做人

——第17课《梦想的力量》教学反思

在理解课文内容后后,我设计了一道填空题:瑞恩给

送来了,送来了,送来了。。。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再指名说。学生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练习说话,有的说瑞恩给非洲人送来了水井,送来了关怀,送来了 温暖 ;有的说瑞恩给送我们送来了坚定的信念,送来了不变的追求,送来了 不断战胜困难的信心。。。同学们异常兴奋,不但学会了表达,还在在回答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梦想的力量,并学会了要为了目标不断努力,更懂得了要关心他人。

6、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 ——第19课《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在上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周瑜和诸葛亮的特点,我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后排了一个商议军事时的短剧。角色分别有诸葛亮、周瑜、两个侍从。先在 四人小组里进行,演完后各自评比,再指名上台演,剩下的都当评委,学生兴趣盎然,把此次剑拔弩张的明争暗斗表演得淋漓尽致,不但深刻体会了两者的特点,还发展了学生思维,激发了学习语文和阅读课外书的兴趣。

7、分清褒贬,端正是非观

——第22课《人物描写一组》之《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说说从文中的那句话看出王熙凤有何特点?有一个学生说从王熙凤提到黛玉的母亲继而拭泪──因为她想到贾母定会为女儿去世而悲伤,所以便抢先“用帕拭泪”;最后又转悲为喜──因为她见贾母笑了,便匆忙完成了这个感情的转变。看得出她是个随机应变的人。我就问学生,“随机应变”是个褒义词用在王熙凤身上是否合适?她在《红楼梦》是个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学生读过原著的不多,不太了解,我便举了一些例子说明她在里面是个反面人物,在这里应该用个贬义词。学生就纷纷回答应该用见风使舵等词。学生平常的习作说明,使学生明确了使用词语要注意感情色彩。

8、从课中升华,指导现实

——第25课《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大家知道了德国人种花把花最美的一面都朝着阳台给别人看,而自己却能看到了更美的花。让学生谈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什么相应的例子?在学生纷纷回答之后,得出结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班上有个别同学总是不愿意为别人做事,自私自利,让他们结合所学的内容谈谈感想,他们在谈的过程中思想有了新的认识。

9、运用媒体,开发思维

——第26课《威尼斯的小艇》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我是先让学生查阅了相关文字、图片资料,并在课堂上进行了交流。在学生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后,为了让学生清楚小艇和这城市的关系,我出示了两幅图:白天的威尼斯、夜晚的威尼斯。让学生说说两者给他们的不同感受:如果白天的威尼斯是

,夜晚的威尼斯就是。有的同学说如果白天的威尼斯是活泼开朗的,夜晚的威尼斯就是沉静内敛的;我说能否用个比喻句让人更容易理解?于是有同学说如果被天的威尼斯是火热的太阳,夜晚的威尼斯就是温柔的月亮;有同学说如果白天的威尼斯是精力充沛的小伙子,夜晚的威尼斯就是温柔多情的少女。。。学生在说话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威尼斯由于小艇的作息而产生的不同的美。

10、让文章色彩丰富

——第28课《彩色的非洲》教学反思

非智力因素与语文学习 后记 篇6

小学语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后记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上完课后,反思本堂课的教学,觉得在第二课时教学时,如果采用另外一种教法,可能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时会更容易一些。像先让学生找出第二部分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伯父说的那句话,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及作用,再引深到伯父关心青少年,善于教育的层次上。再由扶到放,让学生按照这样的学法来学习剩余的几个部分。这样一方面便于学生理解鲁迅是个怎样的人,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发展。

教学后记与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篇7

一、为什么要记教学后记?

第一, 这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一个必要环节。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应该包括课前准备和设计、课堂讲授以及课后总结和反思三个主要环节, 而且, 这个教学过程应该是开放的。课后的反思和总结, 既是上一个教学过程的结束, 又是下一个教学过程的开始。平时, 绝大多数教师都非常重视课前的准备和设计, 以及课堂的知识传授, 能够做到课前深思熟虑、精心设计, 课上运筹帷幄、滔滔不绝, 但往往忽视课后的反思和总结。事实上, 一节课结束后, 教师平心静气地从教和学等多方面来审视自己原来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 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和评价, 必然会有新的认识和体会, 将之记录下来, 更好地进行下一次教学。

第二, 有助于克服备课“闭门造车”带来的弊端, 提高备课的针对性和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目前, 大多数教师的教学任务是非常繁重的, 每周十几节课以上。教学时间紧迫, 导致教师对学生情况了解和分析不充分, 同时也造成教学思路的过于狭窄。因此, 即使是精心设计的教案, 也可能脱离教学实际, 有闭门造车之嫌。在具体教学中, 教师希望能按部就班地进行, 但是课堂上的情况往往并不如教师先前所设想的那样, 而是充满了变数。如果教师只是一味按照教案所设定的教学顺序进行教学, 则不能应对教学现场发生的意外情况, 则很难保证教学质量。因此, 通过记教学后记, 将原来所设想的与教学实际脱节的方面, 以及具体教学中出现的意外情况记录下来, 在以后的备课和授课中就会做到有的放矢, 并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第三, 能够完善教案, 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促进教学不断改进和发展。如前所述, 由于教师对学生情况了解不够, 分析不充分, 在第一轮备课中, 只能翻阅各种资料或参考书, 不仅劳动量大, 且效率低。即使是精心设计的教案, 也都会或多或少存在不足之处, 令执教者不满意。上一次的课堂教学已经结束, 遗憾虽不能更正, 但可以在下一次教学中弥补。将这些不足或遗憾记录下来, 既可以为下一轮备课提供宝贵的参考资料, 完善教案, 同时也使教师从繁忙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减少无效或低效劳动, 与日俱增地把握、驾驭教材, 做到轻车熟路、事半功倍。随着教学时间的推移, 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 教学将不断得到改进, 教师的业务能力将不断得到提高。

第四, 为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提供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现代的教育观要求教师不仅仅做一名教书匠, 而且要成为“学者型”的教育家。既要搞好教学, 也要重视科研, 通过教育科研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工作在教学实践第一线, 对教学往往有很多的心得体会。教学后记, 作为教学的精髓, 既为教师确定科研的课题提供帮助, 又为教师撰写教学论文提供丰富而宝贵的第一手资料。长期坚持写教学后记, 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

第五, 有利于克服教学的单向性, 加强师生交流, 密切师生关系。过去, 有些教师只注重对学生传授知识, 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情况, 特别是学生的意见反馈。根据“信息反馈”原理, 传播与接受信息的双方要进行必要交流了解, 才能有利于双方的改进与提高。教学是一个师生双边交流、双向活动的过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他们对所上的内容是否接受?接受效果如何?对该节课有何意见、希望和要求?等等, 这些都需要教师在上了课之后, 及时与学生交流, 了解情况, 并记录在案。比如高三一模之后, 针对物理考试中, 学生对讲过的原题不会的情况, 我对下一课堂做了调整, 将过去教师讲的题变为学生在课堂上边说边解, 让学生独立思考, 独立完成。改了之后学生反映如何, 是否所有学生都能跟上?课下我采取了和学生谈心交流的方式, 了解情况, 并将学生的信息赶紧整理, 记录在案。这不仅获得学生对上课质量的客观评价, 有利于改进教学, 而且易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使学生觉得教师很重视他们的意见, 从而对该门课程的学习会更专注、更感兴趣, 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后记中很重要的一块内容就是教师的自我总结。其主要内容包括:1.教材处理是否合适;2.教学目的是否明确恰当, 重点是否突出, 难点是否突破;3.教学内容深浅与量是否适度;4.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否适用;5.教学效果如何, 查找成功或失误的原因等等。

《爱莲说》教学设计与后记 篇8

一、教材分析

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

2. 教学重、难点:掌握重要的文言文实词、虚词,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对比衬托、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些文言文知识,应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1.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情景教学法;2.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多媒体配乐,展示荷花图片,学生交流咏莲的诗句)从古至今,有很多人赞美莲花,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就是咏莲作品的典范,今天我们就去看看周敦颐是如何赞美莲花的。(板书课文题目:爱莲说,并出示教学目标。)

(设计意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上课之初就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听朗读录音,划出朗读节奏及重音;2. 学生自读(大屏幕显示已划分节奏的课文),把握语气和节奏;3. 检查朗读情况,教师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意自现。通过反复朗读,学生逐步了解课文内容,为赏析课文打下基础。)

(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学生结合注释,小组交流,理解文意,有不懂的提出来,大家一起交流。

1. 文言实词、虚词:独、自、甚、谓、鲜、宜、焉;2. 特殊句式。判断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3. 疏通文意。师生合作完成。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探究课文,整体感知

多媒体展示探究的内容:

1. 什么是“说”?2. 文章开头为什么先写陶渊明和世人的爱好?3. 文中写了哪些花?重点写什么?为什么要写其他的花?4. 哪些句子是写莲的?从莲的哪些方面来写的?5. 作者为什么喜欢莲花?6. 文章仅仅是写花吗?采用了什么写法?7. 作者为什么发出“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感叹,这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完善:

1. 说是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2. 对比、衬托莲花;3. 菊花、牡丹和莲花;重点写莲花;写其他花更能衬托莲花高洁、正直的形象;4.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生长环境,体态、芳香,风度几方面来写的;5. 因为它高洁、庄重、正直、芳馨;6. 不是,托物言志;7. 感叹爱莲的人更少,洁身自好的人更少;说明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人越来越多,世风日下。

(设计意图:在合作探究中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对比衬托及托物言志的写法。)

(五)拓展延伸,各抒己见

师:学习本文后,你打算做一个像菊一样,牡丹一样,还是莲一样的人?为什么?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熏陶。)

(六)本课小结,教师寄语

今天,我们学习了《爱莲说》,莲的美好品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做人就要做莲花一样的人,做个君子。

(七)作业布置,学以致用

1. 积累描写莲的句子。

2. 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你喜爱的一种植物。

(设计意图:把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写作实践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五、教学后记

1.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本节课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设计易于学生把握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自主完成。然后,品味文章语言,把握本文主旨,使学生对文章的认识逐步深入,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地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最后,结合课堂内容,联系现实生活,设计易于学生把握的口头训练,既锻炼学生的表达,又有利于学生价值观的树立,一举两得。

非智力因素与语文学习 后记 篇9

游戏引入,形象感知春天色彩明丽的美景,不仅让学生进入优美的教学情境,获得身心的愉悦,而且巧妙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后面的自主学习做好铺垫。从整体入手,以读为主感知课文,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识生字,初悟文章的美。读画结合,将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使文章的情趣与学生的感悟融为一体,使朗读变成一种享受,也体现了学科间相互沟通这一教学思想。

对学生的评价语言: 作为老师的我们在评价时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评价方式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形成。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也应讲究方式、方法,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关注学生个体间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内发展的不均衡性。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标准分层,重视评价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愿我们教师的评价语能像交响乐队的指挥那样,注意到每个学生参与的每个细节,让一个班级象一支乐队一样演奏出一首首美妙的音乐。《春雨的色彩》教学反思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好的课堂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一开始就投入到学习活动当中,并积极地参与思考。这节课我注意导课的针对性,导课的趣味性,导课有趣味才能吸引学生。导课的简洁性,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我还注意阅读的指导:

一、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

1、带着题走进课文。通过读找出课文中的答案,使学生有兴趣走进文本,使阅读带有目的性。阅读课文畅谈感想。给孩子表达独特感受的机会,引导他们发现阅读的乐趣。

2、提出质疑加深对话。引导孩子抓住文章重点,提出疑问,激发学生进一步与文本对话、探究课文的兴趣。

3、边读边想探索答案。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疑问再次走入课文,边读边想象仿佛看到的景色,并从中寻找答案。

通过以上教学,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学会阅读。

二、重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相信学生,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选择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并根据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老师适当提出或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的方法与步骤。如:在探究学习时通过“读、想、说”理解课文的重点段,使自主学习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3《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反思

在阅读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无论课文描述的景色怎么迷人,叙述的事情怎么感人,可学生就是无动于衷。其重要原因是学生角色模式的定势,使得他们在阅读课文中多把自己置于文外,语言内容难以引起学生体验,语言情感难以激起学生共鸣。可见,要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必须以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变旁观者为当事者,变阅读课文为经历生活,变感受人物情感为自我流露情感。从而,最大限度地缩小学生与课文、与文中人物之间的情感差、心理差,以促进学生真心地阅读,真切地体会,真情地感悟,真实地感受。课堂表演让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通过角色的转换,从而与文中的人物想在一起,以深刻地感受语言的蕴涵,理解语言的意义。课堂表演,十分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是有效促进学生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本案例抓住“移”字,通过表演,学生不仅领悟到“插”和“移”动作不同,而且更深刻地到体会“移”字在表现人物品格方面的作用,也由浅入深地体味了文章用词的精确巧妙。

4《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春晓》是一首富有情趣的五言诗。这篇讲读课文有一幅插图,画的是几只鸟站在开满桃花的枝头上,春燕和鸟在空中飞翔,正是诗的意境。这首唐诗有四行两句。作者描述了一幅雨后春天早晨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景。第一句讲春天的夜里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地天已亮了,窗外传来了一片婉转悦耳的鸟叫声,这是通过所闻描述春天早晨的情景。第二句讲朦胧中想起昨天夜里听见刮风下雨的声音,经过风吹雨打,不知有多少花朵凋落了。这是通过所想来描述春天夜里的情景。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古诗的特点,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再现古诗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了解古诗的意思,通过朗读领悟古诗的意境和韵味。

《教师专业成长与教师培训》后记 篇10

编完这本书稿,心情是既兴奋又沉重。2004年我校转轨,正式更名为无为县教师进修学校,学校功能随之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教师培训成为我们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任务。为破解集中培训缺乏针对性,校本培训低效重复的难题,我们开始借助现代网络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师培训模式的探索与创新。八年过去了,我们成功地走出了“校本+远程”研训一体的培训之路。

在八年的教师继续教育中,我们根据各培训主题,着力开发远程培训课程资源,一方面聘请檀传宝、伍新春、孔凡哲、王敏勤、王斌华等全国一流专家来无为进行专业引领,另一方面又组织县内外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进行各学科专题讲座和示范教学,介绍教学经验,制作视频课程供参训教师网上学习。在此基础上,我们以校本研修为载体,突出教师岗位实践,聚焦有效课堂教学,2008-2009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2009-2010开展了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2010-2011开展了“课堂教学十佳能手”评比活动,研训一体、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模式特色日趋鲜明,培训效益日益提升。在这些活动中,我们欣喜地看到,王敏勤的和谐教学模式、孔凡哲的凝练教学艺术的方法,导学、自主学习等学习模式已在我县许许多多学校和教师教学实践中得到了运用,有效地促进了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校本+远程”研训一体的培训模式已得到教育部、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专家以及教师培训同行们的充分肯定。我们提出的“同享一个太阳”、“三种态度”、“三心主体”、“研训链条”等观念,被越来越多的全国教师培训的同行认同。八年探索的征程,凝结着各级领导和我县上万名教师的心血。领导的关怀与重视,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支持和参与,既令我们感到肩上担子的格外沉重,也促使我们将教师培训工作做得更深、更细、更实在、更有效。

本书的二十五篇论文,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对教师专业成长特别是有效开展教师培训工作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从中不难窥见我们进行“校本+远程”研训一体培训模式探索难辛历程的全貌,弥足珍贵。在《教师专业成长与教师培训》出版之际,由衷的感谢给我们关怀的各级领导!感谢给我们支持与帮助的专家、全国教师培训同行!感谢和我们一起并肩走过这一历程的全县上万名中小学教师!感谢在百忙为本书作序的安徽省教育厅师资处齐建平处长、无为县人民政府陶光晓副县长!

张淮江

浅谈非智力因素与学习的关系 篇11

一、兴趣与学习

个体一旦对某种活动产生兴趣, 就能提高这种活动的效率, 对学习活动亦是如此。两千多年前, 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浓厚的兴趣会使学生产生积极学习的态度, 推动他兴致勃勃地去学习, 一个对某一学科产生强烈稳定兴趣的学生, 就会把这门学科作为自己的主攻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会自觉的去克服种种困难, 排除种种干扰。总之, 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效率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

二、情感与学习

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就充分的说明了情感在人对真理追求中的作用, 在学习过程中, 情感虽不起直接作用, 但其间接的影响却非常明显。有人将学习活动中的智力因素比作是汽车的发动机, 而情感比作是汽车的燃料, 此话不无道理, 学生有了对学习的热烈情感, 就会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 主动地探求新的知识, 大胆的进行创造性思维, 顽强的克服各种困难,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意志与学习

马克思曾经有这样一句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 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路攀登的人, 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段话讲了“不畏劳苦”和“达到光辉的顶点”之间的关系。所谓“不畏劳苦”从心理学上说, 即指坚强的意志。意志坚强与否, 是事业上能否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

对于意志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古今中外的学者都有很深刻的认识。荀子指出“骐骥一跃, 不足十步, 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 锲而不折, 金石可镂。”宋代文学家苏轼也曾说过“古之立大事者, 不惟有超世之才, 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在学习活动中, 光有智力不行, 有了学习的热情也不够, 还必须有坚持到底的意志, 才能克服大的困难, 使学习取得成功。一个具有坚强意志的学生, 不仅能促进其情感和智力的发展, 而且可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感, 主导和支配自己的认识活动, 按照自己的预定目标克服困难、勤学苦练, 向知识的高峰顽强的攀登。

四、性格与学习

性格是个性活动中的核心特征, 是足以支配一个人的个性的那些核心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 性格主要是一个人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 人的性格一旦形成以后, 颇为稳定, 较难改变, 但是随着社会生活、学习环境的变化, 性格仍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一个具有优良性格特征的学生, 可以保证其有正确的学习动机稳定的学习情绪, 持久的学习兴趣和顽强的学习意志来提高心智的活动水平, 获得学习的圆满成功。

非智力因素与语文学习 后记 篇12

《最雅的中国:春秋时代的社会与文化》后记

这是一本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书。说意料之中,是因为最近几年我一直在做准备给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研究生开一门“《左传》与周代社会”的课程,原计划是先写出讲义,讲上几年,然后调整充实为书。说意料之外,是因为这门课才刚刚开讲,讲义也还在编写完善之中,科学出版社就邀请我写一本面向社会大众的读物介绍春秋时期的历史与文化,这自然令我颇感压力。

一直以来,周代的历史与文化是我最感兴趣的课题,或者说对于文武周公孔子,我始终抱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虽不能至”而“心乡(向)往之”。由于以前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多集中在西周时期,所以我早有意愿作一点扩充,对春秋时代也作一个比较全面的考察,并为此做过一些资料上的准备。我之所以不敢轻易应承出版社的邀请来写这本书,是因为我深知它难度很大,要研究春秋历史,至少要具备三方面的知识: 一是礼学知识。春秋是个讲礼的时代,那时候的人是“不学礼,无以立”,要写春秋时代的社会与文化,不知礼,可乎?但三礼之学现在几乎成了绝学,很少有人重视,也很少有人懂。十几年前,我念硕士的时候,因为要写西周的葬玉制度,导师李伯谦教授要求我读《三礼》来了解当时的丧葬习俗。我读出点兴趣,一度甚至想专攻三礼之学,但冷静一想,觉得自己的知识储备太薄弱而最终放弃。一直到现在,对于《三礼》,虽然在研究中经常会用到,但我是十足的野路子和门外汉,自己瞎读,不知对错,只有点感性认识,最大的积累是当时的读书笔记和卡片,现在拿来用很方便。二是《左传》。我们对于春秋历史的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左传》。但迟至大学阶段我才开始读《左传》,完全没有先贤们的童子功。最初是通读,但读完后只记住几个比较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齐襄公和他妹妹哀姜私通一类的——因为这和我想象中的礼乐文明差距太大。后来因为写文章的缘故,经常查阅,认识就多了一些。特别是有几年工作重点在晋侯墓地,经常要用到晋国史事,就想到把《左传》中的晋国史事单独抽绎出来做个汇编,这样使用起来很方便。念博士期间,为了重构周代的用玉制度,就把《左传》中所有与玉有关的内容做了梳理,写了一篇《所见用玉事例研究》。虽然该文的考察重点是用玉事例,但由于周人用玉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讨论的问题比较多,我也受益匪浅。随着对《左传》的了解慢慢加深,深感到它是夏商周考古研究者必须了解的一部经典,所以至少从2006年开始就想为研究生开“《左传》与周代社会”这门课,也就是把《左传》分为若干专题来读,如会盟、婚姻、丧葬、祭祀、礼仪、伦理、称谓、氏族、种族、宫室、战争等,大体本书各单元的内容都涉及到了,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本小书是我的《左传》读书心得。第三是考古材料。如果纯粹是读文献,那么今人几乎没有超越前人的可能性,所幸的是我们有考古材料作支撑,而考古材料中墓葬资料又居于特殊地位,因为每一座墓葬几乎就是一个浓缩了的社会。我博士论文写的是《周代墓葬所见用玉制度研究》,切入点在玉,但基础是周代墓葬。论文分析了三千八百多座两周墓葬随葬玉器的情况,但事实上涉及的墓葬数量更多,这让我对周代社会有了大体而又切实的了解。这部分内容,虽然本书用得比较少,但能够保证写作时能顺手拈来,不但省了不少时间,个别地方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以上三方面都是专门之学,而治春秋历史却都不能偏废,我深知自己的知识储备远远不够,所以书中的讹误浅陋在所难免。这里还要强调的是,因为本书的定位是面向社会大众,要兼顾学术性与可读性,所以行文和体例均有别于一般的学术论著,对称引的各家观点未用注释标明,而仅在书后列出主要征引书目,敬请谅解;至于书中所引古文献,则随文注明出处,以便于有兴趣的读者核查原文或进一步阅读。至于书名,则是从许宏先生《最早的中国》直接套用过来的。

这里要衷心感谢科学出版社考古分社闫向东社长和迟雁程先生对我的信任、理解和支持,没有他们的策划和帮助,就不会有本书的出现。感谢责任编辑范雯静女士耐心细致的工作,她的辛勤付出是本书顺利出版的重要保障。也特别感谢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人文社会科学学术交流基金”为本书提供出版资助。

钱钟书先生在写完《围城》后说,献书于他人“只是语言幻成的空花泡影,名说交付出去,其实只仿佛魔术家玩的飞刀,放手而并没有脱手”,况且“大不了的一本书,还不值得这样精巧地不老实。”只有才子才说得出这样“精巧”而又“不老实”的话。这样的一本小书,确实不值得献给谁,但为了让我按时交稿,在我写作阶段,我的妻子冯颖几乎承担了所有的家务,上要伺候生病的老人,下要照顾上学的孩子,自己又有一摊工作要负责,着实辛苦,所以在这里要衷心地说声谢谢。孙庆伟 2014年12月22日冬至于陕西周原遗址

非智力因素与语文学习 后记 篇13

英语学习中制约自主性学习因素调查与分析

自主学习是一种充分体现学习者个性特点、个体需求和主观能动性的学习方式,其实现受诸多因素制约.学习者由于其个性特点的不同,其自主学习能力也呈现出强弱之分.自主能力较强学生与自主能力较弱学生在许多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如认知风格、元认知策略的`使用及责任意识等.教学过程不应仅仅拘泥于知识的传授,而应对学习者在认知风格、学习兴趣,元认知等方面的显性及隐性因素有一定的了解并进行研究,以便进一步开发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

作 者:龙云飞 LONG Yun-fei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外语学院,宁波,浙江315211刊 名: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0830(3)分类号:H319.3关键词:自主学习影响因素 调查分析

雷雨教后记 篇14

张守兰

曹禺先生的代表作《雷雨》历经了大半个世纪,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至今仍以其无与伦比的真实性、进步性和艺术感染力而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面对世纪之交的青年学生,要让他们去体验积淀了几千年的封建伦理给主人公造成的悲哀和苦难,的确太难,太沉重了。一方面需要学生去了解一段特定的历史,即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历史,另一方面,作为一台撼人心魄的话剧,我们更应当让学生品味、鉴赏、更深刻的认识作品的思想意义,从艺术的角度汲取这朵长开不败的话剧奇葩的精华。

优秀的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既是鲜明的又是“模糊”的,富有张力,往往能激发读者的丰富想象。以《雷雨》中的人物形象为例,无论你站在什么立场上,从什么角度去分析,结果都不免片面。我采用的办法是腾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朗读,自己去品味,自己去想象,自己去评论,我只在关键的地方点拨一下。对人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是中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之一,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

一位哲人说过这样一段话:“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刻。”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的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基于这一点,我在备课时,注意设计帮助学生打开情感之门、疏通情感之路的途径。就是学生课本剧片段表演,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置身于作品所设置的时代背景之中,情感投入的去体味,去理解,与剧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沉浸于剧中人物的情感之中,给剧中每位角色以深切关注。

《雷雨》的悲剧性结局,正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在起决定性的作用。从今天的高度重新审视周朴园、鲁侍萍的爱情悲剧,可以明确的说,剧作家要从封建婚姻制度的野蛮性这一角度,通过一个封建的大家庭的必然崩溃来展示他们所处时代民族的悲哀,揭示这个时代必然灭亡的趋势。学生对这一主题的深刻认识,是在品读作品,怀着对主人公爱情悲剧的理解、同情的感情,对当时社会的憎恨过程中,逐步得到的。

在教学设计中,我没有向以往教学那样以周朴园一方来探究,而是以鲁侍萍出现以后周朴园的情绪变化为突破口,在分析周朴园情绪变化的同时,着重理清鲁侍萍情感变化和性格发展的线索,在充分了解了两位角色的情感世界后,再来认识形成这种不合人情却又合乎那个时代伦理的历史必然。对于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通过学生的辩论,在剖析他伪善本质的同时,对他灵魂深处怀念侍萍那份情感予以特别的关注,从而准确的把握人物的复杂性格。良好的课堂氛围是交流感情的媒介、启迪智慧的前提、陶冶情操的温床。

教学后记 篇15

线条是最基本的绘画语言,他直接简便的表现出所要描绘对象的形象。本课以《线》绘画为造型手段,引导学生造型元素和造型组织原理进行创造表现。

在设计本课时先让学生了解线有长度,密度与厚度的区别,再欣赏教材图例:浩瀚的沙漠留下了一条条蜿蜒的线,由疏密伸向远方、碧绿的梯田裹上了一层层排列的曲线,时而互相环绕,时而相互伸展;无数冲天散落的烟花为寂静的黑影画上明亮的光线;凝聚的线向四周分散、倾泻···自然界得美丽图形和纹理千变万化,是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学生欣赏完图片后,对线条有而来深刻的感知,在接下来的听看赏环节学生通过多形式多角度的发现线的秘密,为后面的创作提供的深入的素材。在师示范时,引导学生发现表现的多种方法及注意的地方,并大胆尝试制作的乐趣。学生作业时以描绘秋天的秋叶为切入点,重点如何装饰秋叶。学生在动手创作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大胆的想象,充分发挥形象思维能力,充分肯定和鼓励学生的闪光点。美术课中不在于学生画得像不像,也不在于跟老师画得一摸一样。关键在于创新、大胆,学生作业不要受老师范作的约束和限制,老师要想办法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打开思维,要有独到之处。

课堂上学生的感知还是比较落实的,也能大胆描绘出线条的特点,教师则引导学生发现线条的特点,如改变长短、粗细、弧度、排列方式等就能变出许多不一样的线,充分发现秘密所在。本节课重点是认识和发现线条的特点,学生能大胆运用表现不同的线条,不需要拔高,对一些线条的专用词汇不用灌输于学生,让学生用最直接最生活化得方式去感受乐趣所在。

本节课的对话流程是这样展开的:

1、导入。(绘画小游戏)

2、发现身边的线条。(从生活中展开)

3、从大自然中找寻线条。(线条也来自于大自然)

4、通过音乐感知线条的特点。(多角度的感受线条)

5、欣赏线条灵动的一面。

6、通过大师作品了解线条的巧妙运用。

7、师示范表现作品,学生发现方法。

8、学生创作作品。

9、课堂讲评,对本课知识有一个归纳及小结。

上一篇:改造工程投标邀请书下一篇:合格评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