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春运感言

2024-10-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的春运感言(推荐12篇)

我的春运感言 篇1

电话的那头传来一声长长的叹息,继而专为无尽的怨念和吐槽,“每年春节都那么难买票,年年都说要采取措施,年年买票难,现在预售期变成了60天,我一天抢不到票,一天就无法安心工作睡觉。

好不容易已经安慰好暴走的小A,这边又接到妈妈的电话:“今年我们准备去你外婆家过年,你大年三十那天有班吗?”我轻声、慢慢吞吞的回道:“那天我还在交路上,回不了家了。”隔了几秒钟电话那头传来:“行!没事儿…那我先跟你爸回去,你想吃什么就买…别不舍得啊!”

过年一件喜庆而又沉重的话题,一年365天的团聚,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无论因为什么离家,也许因为学业,也许因为事业,又也许为了爱情,家永远是一个牵挂。家是剪不断的纽带,割不裂的根。家中也许有翘首以盼的父母,也许有留守在家的孩子,也许有多年未见的亲戚和老友。

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回家,铁路将承载着无数的希望,和团聚,据统计,春运期间铁路客流人次高达3亿多。“铁人”将全程跟随你,从不离开。这就是我们的职责,当你们能平安到家,脸上洋溢出满意的笑容,我们何尝不觉得满足?虽然我们无法与家人团聚,但是我们在路上与你们团聚。依然在铁路的第一线维护线路的良好运营。

我的春运感言 篇2

心头一惊, 为何疑问是针对于“这个城市”而非“这个学校”?也许, 社会的发展导致城市与学校之间已不再棱角分明的界限。亦或是在我们愈发清醒的头脑里, 只有面对这个巨大的都市才更清晰的看清个人的渺小与若有若无。大三这个称谓着实有些危机感。感觉自己就是一只校园昆虫, 爬行在用年龄做成的格子上, 处在即将通过终点的前线, 忽然看见等候的是一条岔路, 向左走、向右走?一不小心, 错过季节。总之, 身在大三不由萌起了这样一份尴尬的困惑和无奈。

无奈, 自己偏偏是一个喜欢纪念和总结的人。总是想找出这样的一些特别的日子, 总是有一些积蓄已久的思路和回忆要流泻出来。三年前, 身披一缕远离故乡的惆怅, 顺便夹杂一点忍不住对新生活羞涩的憧憬, 第一次踏上开往北京的火车。穿过塞外绵亘的山脊, 一路风尘。三年中, 数次往返, 同样的那条盘卧在原野上的黑油绵长的铁轨, 承载了我所有寂寞单调的旅程。不同的是, 耳塞中用来打发时间的流行歌从《童话》唱到了《青花瓷》。于是, 一直感觉在路上。这种感觉即是下了火车也从未间断。匆匆的大学生活依然是行走在路上, 虽然我们知道终点在远方, 但却不能确定远方究竟是哪里。所以, 只好格外珍惜在路上的这段行程, 尽管并非每个片段都很精彩。

现在, 喜欢静静的走在校园的路上。安静的专心的找到一份简单的心情, 去充分体会。这三年来的点点滴滴。大学究竟是什么, 是小桥泉水边妖冶夺目、春开春谢的满塘碧荷;是新主楼前四四方方、重叠错落的台阶;还是深沉讲台中央侃侃而谈、尽显风度的白发教授……然而, 这显然不是全部的定义。我想, 我们都曾或多或少的带着一份征服的心境, 只是在时间的冲击下渐渐销蚀。理性的人可以镇静的从过去中慢慢的找出条理清晰的得与失, 那些构成了宝贵经验的代价。年复一年, 我们就这样单调的重复, 重复着本该是激情燃烧的岁月。也许这是这个年代的宿命, 表面风平浪静、波澜不惊的环境渐渐的磨平人的志趣。

所以, 即使再安逸低调的人也会找出以往生活中的遗憾。抱怨无辜的枕头埋葬了青春, 抱怨安逸的日子夺走了上进心。然而抱怨却不必后悔, 因为每个人都在属于自我的一条路上, 自然不必苛求大家都到达同样的终点站。重要的是, 专心过好每一个今天, 以后再回首, 别把这段光阴刻上遗憾的烙印。

我的西马情结:一本书的出版感言 篇3

在这年月,要如此公开宣示,也是不容易的。因为,在斯大林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看来,西方马克思主义不仅不是马克思主义,而且是反马克思主义的;而在西式的自由主义看来,在中国西方马克思主义也是不适合讲的,中国就得老老实实地走欧美国家的道路,不能有任何马克思的影子。

我之所以既不想认同斯大林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也不想认同西式的自由主义,因为我的思想是这个时代诸多矛盾的必然后果。我必须问自己,为什么三十年的学术历程与马克思主义结下不解之缘?

早在1993年,我在撰写《信仰与超越:卢卡契文艺美学思想论稿》一书(湖南文艺出版社)时,就在市场经济控制社会的语境中对西马立场产生了亲近感。卢卡契在苏共二十大以后有一句话足以令人感到振奋、冲动,他说:“在如此强大的自由化过程中,我依然为马克思主义要求发言權。”这句话出自长期受到教条主义攻击批判的卢卡契之口,实属不易。卢卡契“为马克思主义要求发言权”,而正统马克思主义不断批判他。他的学生A·赫勒说得好:“卢卡契相信他的上帝,然而同时他也看出了‘上帝创造的世界’的全部肮脏和恐怖,并且把现存的世界跟那个与他的上帝相称的理想世界进行对比。那些说他代表斯大林主义的人是正确的,而那些把他看作是斯大林在哲学上的最大敌手的人也是正确的,其原因就在于此。”

我亦会不时追问:以自己之家庭背景和人生经历——“文革”之种种痛苦回忆令人不忍提及,尽管“文革”爆发当年不过十五岁尔,怎么会去追逐马克思的思想呢?近年开始悟到,从“世界历史”(取《德意志意识形态》之语意)角度看,此乃西方工业革命掀起的时代浪潮,裹挟着蒸汽机、宗教批判、资本拜物教、马克思主义思潮等等,对全球每一个角落的不断冲刷而已。这一文化冲击现象,与十九世纪末在俄国、二十世纪初在中国发生的诸多故事不无相似之处。

我最早接触马克思主义文献,应该是1967年10月至11月间。当时,在湖南省湘乡二中——日夜听着涟河涛声的院子里,我按顺序开始读马克思的书,从关于普鲁士书报检查令的文章开始。外面的世界,革命正在退潮,各派武装力量的枪支开始上缴,毛泽东美其名曰“对左派进行正规训练”,从而恢复了破溃的秩序,此举被极左派(如青年杨曦光,即后来著名的经济学家杨小凯)称为“复辟”。在此背景下,关注革命的目光只能转向书本,在偶然的因素下,我读起了马克思的著作。应该说,在最初的日子里,我的兴趣还未被调动起来。但是我一直在啃着这块硬骨头,这大概就是一种宿命吧。

这样的日子延续到了1968年,尽管这时整个世界处于革命的亢奋中,美国与西欧的学生运动、捷克的反斯大林主义浪潮——“布拉格之春”、越南的抗美战争,燃烧了世界的天空,但中国的革命之火还是在进一步熄灭。这年春天,杨曦光的《中国向何处去》以被批判的形式挑战了在保守中窒息的后革命秩序,大字报提到了马克思的革命思想,引用了恩格斯的一段名言,这一切像闪电一样地击中了我,马克思!马克思!我不禁感到了马克思的神秘力量。因此,1968年的夏天,一方面普希金的诗歌,一方面是恩格斯的《反杜林论》,成为“红色风暴”中我的精神点缀。

从那时起,连同《马克思传》、《马克思的青年时代》这样的外围著作,我从马克思、恩格斯读到列宁、普列汉诺夫、《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毛泽东,持续数年。我常常回忆起一个叫山枣的地方,那里耗去了我六年多的青春时光。山枣的小丘陵处,有一条小沙河,在冬日暖暖的阳光下,我在枞树林里读着普列汉诺夫的《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及《论一元论唯物史观之发展》,欧洲历史在唯物史观的观照下清晰起来。我当时并没有使命感,也没有任何功利的想法,但我喜欢思想,至少,在思想的阳光里,人生的苦恼被放逐了。

时间列车驰入1987年,我的硕士学位论文《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的主体性》,很快地分章节为多家刊物发表了。这样,我自己也搭上了马克思主义这趟车。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我为自己的选择感到孤独,我不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最艰难的日子其实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最初几年,那时候,对马克思主义表示好感的人,被中国的整个精英界视为不适时宜的人,好像三十年代的共产党人一样,被说是领了卢布津贴出卖灵魂的人。只是形势比人强,今天,在“马克思主义工程”白花花银子的召唤下,相当一些“躲避崇高”的精英也纷纷成了“马克思主义首席专家”,令人感到人生是悲剧和喜剧的混合。马克思说的“资本逻辑”,犹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

在那些日子里,我承认内心的不安。但是,当明智者纷纷认为现实已经剥夺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时,随着市场经济对中国社会的改造,我却庆幸自己遇到了验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时机——20世纪最后二十年的中国文化版图提供了验证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一个机遇,我抓住了这个机遇,其成果是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中国话语:当代审美文化史论》。

实际上,从《中国话语》到新出版的这本书,我都是运用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来描述与分析文化史问题,我看到当市场经济渗透到人的意识与无意识深处时,即使是坚持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社会,也会逐渐走向自取灭亡,无论是中国当下的社会精神危机,还是世界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担忧,资本主义的现代性已经把世界逼到了悬崖上。但是,我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取西马立场的。P·安德森概括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特征是,“谈方法是因为软弱无能。讲艺术是聊以自慰,悲观主义是因为沉寂无为:所有这一切都不难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中找到”。我自己亦是如此,我觉得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渗透力面前个人是无能为力的。

必须理解的是,当资本主义在自我调节中进一步强大,工人阶级在资本向全球转移的过程中逐渐丧失阶级意识时,暴力革命的可能性已微乎其微。左翼知识分子如果要以“秀才造反”的方式去以卵击石,他们只能收获到悲观。但是,他们又不能不看到: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的弊端依然存在并发展着。在后工业化社会的“工具理性”的控制之下,人性的异化更多地表现为被“操纵”,资本主义在将整个人类导向一个文明误区。这样,他们在自己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中找到了新的兴奋点。于是革命的欲望转移向了文化批判。我的著述认同这一点。

这样,我对资本主义持批判立场便很难与自由主义合流了。但我只能西马化,而不能斯大林主义化。这里的中国特色是:“文革”是痛快的,也是痛苦的,而且注定是无望的。在这一点上,我不同于国内的一些激进派。

“文革”为什么是无望的?我不想去说那些“牛棚”的苦难故事,因为没有一个时代能够消灭苦难故事,问题是有多少人生活在这样的故事中。我只想说,文明是不可能倒退的。“文革”作为一种管理模式的颠覆性革命,简单化了巴黎公社原则,带有空想社会主义的色彩,什么“工农兵上大学、管大学”,半文盲的农民当国家领导人之举措,不就是安德森所说的“任何厨师似乎都可以管理国家机器”吗?但这行吗?须知连十月革命后的列宁都是不敢如此的,他还得去请回知识精英。

但是在今天,没有了“文革”又如何呢?当看到这个社会在市场经济和消费主义的控制之下,民间固然是“低层次”地杀人越货、假冒伪劣,但上层知识精英也是奔走于名利江湖,为“人性化欲望”而欺行霸市、制假贩假,甚至蒙骗、误导青年,人的精神世界已无家园可居,你不能不感觉到文化的拯救是社会惟一的希望。

我的春运感受 篇4

第一次出门在外这么远,第一次出门在外这么长时间,也是第一次经历春运。买票的过程从最初的无论如何都不相信小心的车票那么难买,到真的无票可买,直至买到最后一张站票站回家中宣告结束。买完票之后我的内心突然有了一种绝望后的平静,算了,站就站回去吧。看来我真的是高估了铁道部输送旅客的能力,同时自己也在心里抱怨:为什么当年的计划生育不再早些实施。春运买票的`过程可以用“痛并快乐着”来形容,痛的是一千多公里,十几个小时的一夜站票站到家,真不知道当我一路“站”回家中的时候,会用怎样一种精神状态来迎接新年的到来;喜的是不管怎样,出来半年了,终于能回家团聚了……于是,站十几个小时也便没有那么难熬了。

“春运”运的是一颗颗渴望回家的心,是和父母聚在一起的小日子。出门在外的我们不容易,但家中年迈的父母更不容易。儿女在外工作,以后的日子对于父母来说恐怕就更要多一份牵挂和想念,也许天下的父母都是这样,孩子留在身边,日子是欢快的,可又害怕把孩子束在自己的身旁。要把一手培养大的孩子放到更大的世界中去,家中的父母笑容与眼泪也就自然地交替着。

春运是拥挤的,过年回家和父母团聚包含了太多的曲折,平日里工作忙,“常回家看看”的愿望也只能是想想。虽然通讯发达了,但是总也抑制不住对家的想念,对爸妈的牵挂。所以不管春运有多难,回家的路有多远,汇入“春运”,我无怨无悔……

我的感言 篇5

其实我认为两个人都要相互的体贴、相互的尊重、相互的信任、相互的理解,另外都要向对方多付出一点爱,只有这样才会幸福、快了。

我为啥叫人生嘛,人一生的道路是漫长的,但是人的生命是很脆弱的,既然走到一起了就要开开心心、快快了了幸福的走过一生。

再说人无论长的丑与俊,顺看就好,钱多钱少购花就好,不要只是追求好的,追求时髦的,我们活着不是只为了追求好的,只要一生快乐,一生幸福比什么都好,人生之路是自己的,没有谁能帮我走下去,要想走出自己幸福的路,就得去努力、去拼搏。

我的获奖感言 篇6

从幼儿园的“三字经”到小学的“百家姓”“弟子规”再加上“四大名著”和“中外童话故事”,我生活在书籍中,生活在故事中。我也沉浸在中华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我已经成为爸妈眼中的“书迷”和老师常说的“课外阅读强生“。传统文化的熏陶了我,也智慧了我。促使我进入了本届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大赛的决赛。在竞赛中我虽然只获得了三等奖,但我却收获了阅读经典幸福和成就;虽然最后的总分100分远远比不上一等奖的260分,但我也获得了反思自己的机会,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进步的方向,更深入的理解了老祖宗的“人外有人”这句经典名言。感谢这次大赛,让我学会了好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这次比赛,虽然我只拿了三等奖,但看到同学们都为我竖起大拇指,我感觉到:名次不重要,只要你努力了,才是最好的。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一直在思考同学们的行为。猛然间,我明白了,我还感到无比羞愧。因为,同学们给了我一种鼓励。这是无限的鼓励,这是无声的鼓励,这还是一种无声的鼓励。

我感谢知识大赛,因为这样我就有了表现的机会,而这表现的机会是安民学校和妈妈给的。

在我小的时候,妈妈就教我背三字经、唐诗三百首等等。妈妈还曾我说过:“锡悦,你长大后要记住:要用爱心帮助他人;要用孝顺孝敬父母;还要尊敬老师呢!宝贝,记住!知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哦!”那时我听不懂妈妈说的是什么意思。渐渐地,我长大了,也明白妈妈当时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了。这一切,使我成为了一个聪慧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到了许多:帮助他人时,我收获到了快乐;学习知识时,我收获到了乐趣。

我的大学感言 篇7

N久没有写日记了,原因还是因为太懒了!即使有一肚子话想说,可就是懒得动手敲键盘···

四级很顺利的通过了,接下来要准备六级,说是这么说,到现在我连真题都没买··或许还要忍住不快去上校党课(现在还才上,是因为我后知后觉),还要牺牲休息时间上考研班,还要准备今年下半年的导游证考试。有这么多事情做,并不是我有多爱学习,只是觉得自己一事无成,所以什么都去参合,其实什么都不确定,不确定自己是走导游路还是酒店,不确定到底考不考研。

现在每天的消遣就是看小说,发现了几部爱情小说挺好看的(虽然我最爱看恐怖的.,但恐怖现在没什么好新作),于是上课看下课看睡觉还看。有时候发生太多太多不顺心的事,就感叹朋友亲人不在身边,然后趴在桌上,深呼吸,努力让自己平静。毕竟即使大哭一场也没人理会~

最近增加了狂吃辣条的习惯,就是那种5毛一包的辣条,最少一次买四包,然后一瞬间就吃完了,之后再盘算着明天还要去买,多买一些,完全不理会脸上那些有“起义”企图的痘痘~天气回升,火气也会回升,这是我身上的真理。

还有2年就得什么事都自己扛了,但是我怕我扛不住,我连提2瓶水都气喘嘘嘘。在学校就想着过几天还能放假,又可以潇洒走一回,要是以后让我天天上班(如果有班上),我这小牛脾气说不定····

人都说女大18变,我是快20了还在变,oh,my god~老天为何对我如此厚待!我发现自己越来越懒,越来越graceless

这要是以后混不出去,那可就····

我的培训感言 篇8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珍贵的记忆渐渐淡化了,为了工作、为了生计,不停的奔波。转瞬间已是人到中年。蓦然回首,心中生起的更多是莫名的沧桑感,加上自己身处异地,一种悲凉与无助时常萦绕在心头。我曾经这样描写过自己:“异乡的土地上/我是一只孤独的蚊子/想大声的呐喊/却只是几声/轻轻的哼哼/流浪,流浪……”初来师专附中,虽然领导与同事倍加照顾,但还是难免有些生疏感,工作与生活中也时常表现出不应有的拘谨。可是,我没想到,短短两天的培训,却让我找回了太多太多……

开始时的游戏,我并不投入,甚至有写勉强,也许是天性的矜持,也许是太多的观望。但是,随着活动的深入,我渐渐找到了感觉,我可以和并不熟悉的同事手拉手去游戏,甚至和他们热情的拥抱,我身上久违了的活力迸发了出来,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天真的童年,那是怎样的一种轻松与坦然呀!顿时,一种强烈的归属感涌上心田,我对自己说:我已经属于这里,这里也属于我的!

当我们“同舟共济”时,为了不让一个队友“掉”下船,我们想尽办法,人人都在替队友的“位置”着想。我们紧紧地挤在一起,彼此听着对方急促的呼吸、感受到对方心跳的声音,共同度过那异常艰难的6秒钟。那成功时的欢呼,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同舟共济!

当我们一起奔赴“逃亡”之路时,我被这个情景深深的感染了,我早已忘记了这是游戏,而把它当成活生生的现实!面对敌人的高墙电网,生的渴望让我仿佛想不顾一切冲过去。理智战胜了冲动,当被战友们那一双双有力的手高高的举起,那种危难中的真情让我心跳骤然加快,当成功的落地的一刹那,我并没有为自己庆幸,而是立即把目光转向电网那边的战友,久违了的激动已经让我泪眼朦胧。面对高墙外尚未“脱险”的战友,自己的心被撕扯着,恨不得马上飞身而过,将他们一个个救出。

当一个个战友被我从电网中接出来安全落地的一刹那,仿佛真的又挽救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那些被“救”的女战友们,急切中只能为我捶捶背、揉揉肩,这不经意的动作再次激发起自己作为一名战士的热情,从新投入战斗!看到对面一网之隔的战友,他们已经再没有越过电网的力气,自己的心真的要碎了,甚至在想,为什么过来的是我呢?为什么会把他们留下!多么想被留下的是自己,哪怕逃生无望,也可以对着战友们豪迈地高呼:“战友们!永别了!”然后举枪掩护战友,迎接牺牲!

重温生命之树时,随着培训老师动情的话语,我不由地对自己的整个生命历程尽情地回味。那一幕幕我生命中的感动化为一个个鲜活的场景浮现在我的脑海中:那平平淡淡而又真真切切的感动、那深沉而绵长的友情、那甜蜜而温存的爱情、那让人痛彻肺腑、肝肠寸断的亲情,曾经灯下共读的同窗,眼下朝夕相处的同事……顷刻间无数的感动让我心潮澎湃,自己接受了一次彻底的精神的洗礼,心中那积淀已久的尘埃被荡涤一空,心灵仿佛一下子清澈、透明了许多。听着同事们那动情的诉说,夺眶而出的泪水,使疲惫甚至麻木的身心得到彻底的润泽!倾诉、倾听、交流、交融,我们心与心的距离近了,我们真的成为了兄弟姐妹!

我的大学军训感言 篇9

经过高中三年的埋头苦读和残酷而激烈的高考竞争之后,我如愿的来到了梦寐已久的大学。步入大学之后,我所要面临的第一堂课便是大学的军训。

累,无疑是大学军训的代名词;苦,无疑是对我们身体和精神的考验。

对于东北来的我,九月的石家庄依旧给人一种酷热难耐的感觉,烈日炎炎下,我们的汗水尽情的挥洒,此时的我真正的体会到了汗水浸透衣被是哪般感觉,那一滴滴落在训练场上的也不单单是自己辛苦的汗水,而更是一种锻炼和考验。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勇气,一种坚持,一种将会伴随我们一生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不可限量的,它将会指引我们去克服各种困难,进而取得成功。

我们的军训生活丰富而充实,站军姿,齐步走、正步走和一些基本队列练习,培养了我们行如风,站如松的习惯和气质;内务整理养成了我们干净卫生的生活习惯;几个学时的理论课学习强化了我们的军事理论素养……其间每当夜幕降临时我们也会学一些军歌,做一些游戏。轻松而又愉快的拉歌比赛团结了我们的团队,鼓舞了我们的斗志,拉近了我们的距离。短小而又不乏趣味的游戏让我们敞开心扉,默契配合,消除疲劳,了解彼此,增进友谊……

在教官和辅导员老师潜移默化的教导中,我们懂得了什么是军人的精神。若把这种精神比喻成一种物质,那它就具有钢一般的坚强。所以每当我踏着金色的阳光,喊着嘹亮的口号来到训练场开始一天的军训时,我便时刻提醒自己:你是新时代的铁道兵,要以军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现在回想起来,正是因为具备了这种军人的精神,我们才能够战胜军训中的各种苦与累。

虽然不到两周的大学军训紧张而短暂,但它却起到了桥梁性的过渡作用,让我们学会了团结,懂得了坚持,同时也除去了我们内心的焦躁和虚浮,培养了我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

我的生日成长感言 篇10

34岁的我,学会了感恩。在生日的这天,要感谢我的父母给予了我生命,都说:“儿的生日,母亲的受难日。”想想我那勤劳质朴的母亲,六十岁不到的年龄却已是满头的.白发,虽然是退休在家该享享清福的时候可还是日复一日的为我操劳,而我却还是这样没心没肺的生活着。借口工作忙、家里忙、事情多,虽然近在咫尺可是却很少回去看望她老人家。记得小时候,父亲当兵复原转业来到十堰支援二汽建设,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够回家,母亲独自一人在老家拉扯着我和年幼的弟弟,她一人又当爹又当妈。过了几年,父亲先行把母亲和弟弟接到了这里,只留下我一人在老家上学,那时十堰这里的住房条件差,两个孩子没有办法住,只有让弟弟先行过来了。曾经的记忆是那样的模糊,有时跟母亲聊起过去的往事,她还是难以克制的留下了眼泪,觉得把我一人独自留在老家受苦好几年,心里就特别的难受。母亲曾跟我说起,有一次父亲单位分苹果,母亲带着弟弟去领,看着那一筐筐的苹果,母亲跟父亲说:“不知道妮子在家有没有苹果吃?”。说完这句话,顿时脑袋一阵眩晕,母亲晕了过去,自那时起“高血压”这个顽疾就一直跟随着母亲二十六年,原来思念也是会让人得病的啊!也是从那时候起在母亲的强烈要求下,父亲把我接到了这里,那一年我八岁。每年我的生日,老公不记得了,我也忘记了,只有母亲打来了电话,只有母亲她记得我的生日。参加工作后,可以送母亲礼物了,在山城住久了,很想送她一次旅行,可是她却没有办法出行,因为晕车的缘故再加上有高血压和心律不齐,成家了,平时偶尔回去看她捎带些吃的穿的,她还会责备我乱花钱,说是要抚养炎炎长大要花多少多少钱呢!写到这儿,已经是泪流满面了,想想我的母亲,勤俭节约、善良质朴,虽然没有多少文化,可是她在我心里却是天下最好最好的妈妈。在今天我的生日,特别想对母亲说上一句:“妈妈,我爱你!”……

34岁的我,学会了宽容。转眼间,跟老公已经步入婚姻生活七年半之久了,在生日的这一天想跟老公说一声:“谢谢你,老公。”从我们开始相知相守的这两千多个日日夜夜中,尽管有过争吵、有过误会,有过伤心、有过失落,但是你依然是那么的包容我,包容我的坏脾气包容我的一切,现在的我已不再每天为谁做饭谁洗碗谁拖地谁带孩子而跟你喋喋不休,我也不再无法忍受你放在沙发上的臭袜子,因为34岁的我理解了男人和女人有不一样的难、不一样的累!写到这里,那首《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一直萦绕在耳边,当时光流逝,我们都不再年轻的时候,在蓝蓝的天空下,在绿绿的草地上,牵着你的手慢慢的散步,慢慢的回忆一路走过的点点滴滴,轻轻地哼唱着:“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直到我们老的哪儿也去不了,你还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

毕业感言——别了,我的大学 篇11

毕业前的这些日子,时间过的好像流沙,看起来漫长,却无时无刻不在逝去;想挽留,一伸手,有限的时光却在指间悄然溜走,毕业答辩,散伙席筵,举手话别,各奔东西……一切似乎都预想的到,一切又走的太过无奈。

每一天,我们都会有意无意地再逛逛校园,看一看它今天的样子,想一想四年前它如何迎来稚气未脱的我们。走了四年,似乎又走回到了起点。突然觉得,四年的同窗、身边的朋友,比想象中要和善、可爱得多!星光下的夜晚,每一个都温柔如风。

再看一看吧……

那赫然相对的男生楼,就在去年的这个时候,还曾经硝烟四起;窗外的晾衣绳,飘荡着不知哪个宿舍落下来的白衬衫;插着爱护花草牌子的草坪,记不清什么时候已经被抄近路打水的兄弟们踩出了一条小路;路旁的女生楼,对男生来说,几乎成为永远的禁区……

一幕幕的场景就像一张张绚烂的剪贴画,串连成一部即将谢幕的电影,播放着我们的快乐和忧伤,记录着我们的青春和过往,也见证着我们的友谊和爱情!

来到这片校园之前,想象大学生活是白色的。因为象牙塔是白色的,整个生活就好像它折射的光:纯净而自由。

大一的时候,觉得生活是橙色的。太多新生活扑面而来,新鲜而灿烂,热情而紧张。橙色的记忆里,有第一次见到知名教授的激动,第一次加入社团的好奇,第一次考试的紧张……

大二的时候,生活是绿色的,青春拔节生长,旺盛得像正在生长的树,梦想也一点点接近现实。跟老师讨论问题时,看见他脸上满意的微笑;跟老外对话时,给自己打了个满意的分数;开始熟悉校园里任何一处美食,也常常在bbs上呆到很晚……

大三的时候,生活变成蓝色。我们冷静了下来,明白自己离未来究竟有多远,并要为此做出选择:出国,考研,还是工作。所有与这个决定相关联的一切都可能会变化,包括我们的爱情,那还年轻没经历过风雨的爱情。

大四的生活,像有一层薄薄的灰色。在各种选择里彷徨,每一个人都忙忙碌碌,一切仿佛一首没写完的诗,匆匆开始就要匆匆告别。

离别的日子将近,学校周围的饭馆总是挤得满满的。所有的朋友在那里举杯,为过去的日子和情感,为将来的分别和感伤。

还记得入学第一天我们的自我介绍么?

还记得我们的新生杯篮球赛么?

还记得我们一起买了电脑,没日没夜地反恐,星际么?

还记得“小花”的梦话,“疯子”的鼾声么?

还记得我们一起逛街,一起喝酒,一起聊天,一起唱歌么?

那些荒唐的,搞笑的,忧郁的,飞扬的,愤怒的,喜悦的,无比快乐的时光一去不返,而那种放肆的幸福我想以后也不会再有了。我会用心记住你们每个人的样子,记得那青春的容颜,因为那里有我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和永恒的怀念。

对着空无一人的宿舍说了一声:“拜拜,我走了”,我轻轻掩上门,在夜色降临以前,告别了我四年的大学生活,离开了这一片留下我青春与热血的土地。

别了,我的大学!

依依不舍地关了灯。那一刹那,心里迅速划过一阵尖利的痛。想起四个字,青春散场。四年以前,我拎着简单的行李来到这里,而今天,我重新拎起新的行李,将要开始下一站的生活。

像这四年里的每一天一样,我沿着再熟悉不过的路线走出公寓的大门,不过当我的脚步跨出门槛的一刹那,我将不再是这里的一员。

这一次,我不是去买盒饭,去附近的网吧上网,去校外的小店闲逛,或者是睡眼惺忪地跑去上课。这一次,我会很郑重地对这个留下我四年青春的地方说一声--再见!

再见了,我的宿舍!

再见了,我的兄弟!

再见了,我的青春!

再见了,我的大学!

青春散场,我们等待下一场开幕。等待我们在前面的旅途里,迎着阳光,勇敢地飞向心里的梦想;等待我们在前面的故事里,就着星光,回忆这生命中最美好的四年,盛开过的花……

我的生日感言的作文 篇12

在特别的节日里,有一样人们非常喜爱收到的物品,那就是--礼物。它可以带来人们的祝福、喜悦、祝贺的心情。送人一份礼物,不但可以表示永恒的友谊,甚至可以带给对方愉悦的好心情。

在除夕夜那一天晚上,爸爸拿给我一个又大又重的礼物,我等不及拆开这盒礼物。我问爸爸:“爸爸,这个礼物里装的是什么东西呀?”爸爸开心的说:“你打开它就可以知道了!”我抱着期待又紧张的心情,慢慢的把它打开,发现这是我从小就想要的.游戏机耶!我开心的一直对爸爸说:“谢谢!谢谢!”爸爸也开心的说: “不客气!”

今天是我一年一度的生日,但我非常伤心,一回到家,就马上躲到棉被里大哭一场,妈妈看到我哭得这么伤心,就急忙跑来问我:“你怎么啦?”我没有回妈妈的话,我以为妈妈一定会怒火中烧,但是妈妈却没有,反而拿了一本书送给我。我看了看,里面却是一片空白,我以为妈妈弄错了,妈妈却说:“用心去看,就不是一片空白了!”听了妈妈的这一句话之后,我才知道,原来妈妈给我那一本书,是教导我,不是只看事情的外表,要用心去看内在。虽然我没有举办今年的生日派对,不过,有妈妈送我的那一本书,就够了。

上一篇:教师教学课堂评价语下一篇:文化人类学相关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