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语文教案

2024-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寓言》语文教案(推荐12篇)

《寓言》语文教案 篇1

让学生理解作者设置这样的极端情节的典型意义。

③“我”是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然而,厄运也落到的“我”的头上,这一情节说明了什么?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2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提示]作者的目的在于告诉读者——人生在世,不幸和灾难可能不期而至,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与其担惊受怕,不如勇敢面对。

④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提示]王子落难的故事还会不断发生,而旁观者的叹息也将无限循环地延续下去。只有经历厄运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的头上,谁都得受,而且都受得了。一——厄运能使人的性格变得坚强起来。

⑤只有落难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研讨二)

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辩证地来谈,谈透彻,让学生接受挫折教育和人生观的教育。

四、互动释疑,讨论交流

五、比较阅读与《白兔和月亮》比较阅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辨析:两篇课文在表现主题、安排情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有什么异同。训练学生的赏析能力。

学生可自由评说,教师不必加任何框框,可适当点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将问题归结到以下几点。

①在主题上,两篇寓言都是写人生态度的。但角度不同,《白兔和月亮》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落难的王子》写人在受难后的状态。

②在情节上,都表现了大起大落,而《白兔和月亮》写“好事”可以变为坏事;《落难的王子》写“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与“坏”都是相对的,决定于当事者的思想观念。)

③在表现手法上,都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而寓言的特征就是用比喻,以小见大地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但《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成分更浓些,而《落难的王子》写得更像是事实。

④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以叙事为主(这是叙事作品的主要特征)。而《白兔和月亮》在叙事的基础上,多有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且多议论;《落难的王子》则重在叙事。

以上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教师引导得当,还是可以完成的,可根据情况处理。

六、体验反思

①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此我们应怎样面对?

②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是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的。

③实际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喜大悲的事毕竟不多。我们应当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

七、教师小结

我们学习了两篇寓言故事,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应当怎样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在这里我要告诉你们: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2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八、作业布置

①积累警句

《寓言》语文教案 篇2

一、品味语言, 感知形象

寓言的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有明显的区别, 寓言的语言具有独特的魅力, 其语言通常具有简洁性和概括性。寓言的表现手法也具有多样性, 或是比喻, 或是象征, 或是拟人, 形象地告诉人们深刻的哲理。寓言作家总是借助比喻, 运用讽刺、夸张的手法, 塑造生动的寓言角色, 如狡猾的狐狸、井底的青蛙、掩耳盗铃的人等都是可笑而又发人深思的角色, 作家对这些角色不做形象的描绘, 主要是通过角色出人意料的语言、行为、思想方法, 用可笑而可悲的结局构成一个完整的、耐人寻味的小故事。在寓言教学中要使学生能概括出寓意, 理解题意, 教师必须充分地感受寓体形象, 在充分感受寓体形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利用寓言运用的讽刺夸张的表现手法, 再现寓体生动的情境, 要让学生看到寓言中的角色。教师可以运用图画表现的手段, 可以是简笔画或是剪贴画, 与绘声绘色的语言描绘相结合来创设寓言情境。寓言的教学应以文本为依托, 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感悟, 利用寓言人物鲜明、适合朗读的特点让学生感知形象。

二、揭示寓意, 启发学生明理

揭示寓意的过程就是把寓言中的形象转移到现实生活中去的过程, 就是把故事中描写的动植物转移到社会或把此人此事转移到彼人彼事中去的过程。

1. 从分析故事情节中揭示寓意

《小鹿遇虎》这篇寓言则是通过曲折动人的情节让我们了解老虎与小鹿这两种动物身体的特点与它们因此而所遭受的险遇。让学生明白实用的东西不一定漂亮, 美丽的东西不一定实用的深刻含义。

2. 从分析关键性的句子中揭示寓意

教学寓言应特别重视抓住课文的关键词语、句子、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分析。这些关键词句一般都直接揭示了寓言的中心思想 (寓意) 。如《叶公好龙》这篇文章中叶公的衣服、帽子、墙柱等地方都有龙的描写, 后来见到真龙来后的神态、动作、得出叶公不是真的喜欢龙, 由此可见做人处事要表里一致, 不能虚伪。

3. 从分析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中揭示寓意

在教学《守株待兔》这一寓言故事时要让学生懂得野兔撞树这一现象的偶然性, 如果没有认清这只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把它看成一种期望值很高的必然现象, 那么只会自食其果。

4. 从分析现实去揭示寓意

我们在引导学生分析了语言的艺术形象之后, 就要引导学生把寓言中的艺术形象与现实生活中人的不同性格加以比较, 从现实的日常生活中找到类似的事情。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到寓言的深刻寓意。例如, 在教学《南辕北辙》时, 让学生认识到无论做什么事情, 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 方向错了, 会适得其反。

三、联系现实, 理解寓意

从寓言的写作方法上来看, 寓言往往是运用很多拟人、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 谈古论今, 拿小比大, 借物喻人等。但是, 小学生往往不理解寓言讽喻的对象并非限于艺术形象本身, 经常不能脱离直观形象, 仅仅是停留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理解上, 并而出现就事论事的倾向。例如三年级的学生读了《掩耳盗铃》一课后, 一般只得出“那个人掩住自己的耳朵就认为别人听不见, 真笨”。这样的认识, 是学生未能很好地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寓言来自民间, 其作者是人民大众, 它是为适应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人们常将自己在生活和斗争中积累的某些经验和教训编成生动的故事, 让别人从中受到启发, 以便吸取经验教训, 少走弯路、少吃苦头。它是人们规劝和自我教育的生动形式, 也是抨击坏人坏事的有效手段。对此, 我们在教学寓言时应该先向学生讲清其写作特点, 使学生明白寓言的针对性和讽喻的所在性。然后, 在启发和引导学生感知形象的基础上,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展开类比联想, 并列举一些与故事相类似的实际例子, 帮助他们分析寓言故事和生活实例的相似之处, 然后归纳和概括其中共同说明的道理, 从而理解和提示寓意。

四、合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创设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 使教学信息的呈现多元化, 图文声像并茂, 化无声为有声, 静态的事物化为动态的事物。而如此丰富的教学信息, 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 必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理, 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 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 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激起学生学习的无限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寓言以深刻的思想内容为基础, 通过幽默讽刺的语言, 赞扬真、善、美, 鞭挞假、丑、恶。在寓言教学中, 教师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独特功能, 创设新颖有趣的动画情境, 再现寓言故事中所描述的形象, 从而强化学生注意力, 使学生深刻地体验所描写形象的内在意蕴, 自觉将课文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 在分析对比中提高认识, 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让寓言教学更有“语文味” 篇3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29课。

【教学目标】

1. 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并能用关键词语把课文主要内容补充完整。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内心的想法。

3. 结合课文内容与生活中的事例说一说从寓言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过程】

一、成语导入,介绍扁鹊

1. 一位古人穿越时光隧道来到了我们身边(课件显示头像及名字),他就是扁鹊。

(板书“扁鹊”,学生书空并齐读)

2. 扁鹊究竟是什么人呢?让我们从这些成语里猜想一下。

课件显示:救死扶伤 药到病除 妙手回春 对症下药 杏林春满(生自读)

3. 你们从这些成语里得到了关于扁鹊的什么信息?(说出依据)

小结:这些成语都是对技术精湛、道德高尚的医生的高度赞美,而扁鹊恰恰就是这样一位名医。可有一天,扁鹊无奈地摇着头说:“……臣是以无请也。”到底是谁得了什么病?居然让这位可以起死回生的神医束手无策呢?我想,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一定会在《扁鹊治病》里找到答案。(板书“治病”,补充课题)

【设计意图】学生对扁鹊相对陌生,以成语导入的方式隆重推出主角——扁鹊,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丰富了学生的积累。同时,用古文片段导入,还能够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如果读完一遍,老师还没有叫停,就接着读第二遍、第三遍,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做出标记。

2. 检查自读情况:认读生字,抽读课文。

3. 谁能用简单的几句话告诉我们,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 课件出示课文主要内容,学生按照要求依次正确、工整地填写出生字词。

名医__________拜见__________,几次指出他的病在皮肤、皮肉之间、__________,劝他赶快治疗。但蔡桓公不予__________,原本可以通过敷烫__________、扎针、__________来治愈的病却深入骨髓,无药可医。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认读的方式学习生字,了解并尝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通过填空练习,让学生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以巩固生字,渗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指导。

三、设疑导学,读悟感知

1. 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有一天,名医扁鹊去拜见蔡桓公。”

引导学生理解“名医”(有名的医生)。那么有名的教师叫──名师,有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叫──名嘴。

2. 设疑导学。文章的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扁鹊是一位“名医”,可结果蔡桓公却死了,扁鹊是否徒有虚名呢?请大家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勾画出相关的语句。

3. 学生交流汇报。

预设:

(1)课件出示: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说:“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恐怕会向体内发展。”(“站了一会儿”“小病”“发展”说明扁鹊医术高明)

(2)随病情的发展,课件依次出示:①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说道:“……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②十来天后……对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③又过了十来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只……就掉头跑了。(“皮肉之间”“肠胃里”说明了病情的发展;“会加深”“会更加严重”“老远望见”“只看了几眼”“掉头跑了”说明了扁鹊的判断准确,医术高明)

(3)扁鹊三次请求给蔡桓公治病。几次拜见都只是通过看就知道他的病情,一次又一次地主动要求给蔡桓公看病,不但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说明他确实是名医。

(4)课件出示: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解释病理,可以看出扁鹊是名医)

(5)最后蔡桓公的确如扁鹊所说病死了,这也证明他是名医。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导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逐步深入地了解课文,进行语言积累与思维训练。交流时,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四、立足文本,追根溯源

1. 既然有这样一个名医为蔡桓公治病,为什么蔡桓公最后还会病死呢?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与蔡桓公病死原因有关的句子。

2. 交流探寻原因。(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

(1)病的原因。

师:蔡桓公的病经历了几个阶段?你从哪句话找到的?画下来。(课件出示扁鹊解释的语言)

师:蔡桓公的病经历了4个阶段:皮肤→皮肉→肠胃→骨髓,结果也是大不一样:能够治好→可以治好→还能治好→只能等死。你从中想到了什么?(病从小处医)

师:是呀,“病从小处医”,很多事情何尝不是如此呢,你能举出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吗?

(2)人的原因。

过渡:是小病不及时医治会成大病,小的错误不及时改正会酿成大错。我们应该从小处防范,努力杜绝事态的进一步发展,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防微杜渐(板书)。但是蔡桓公仅仅是死于生病吗?请你再读课文,找出描写蔡桓公的句子。(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课件)

①蔡桓公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②“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医治没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从这句话中,你又读懂了什么?(不相信)③“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这个句子很简单,你能不能用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蔡桓公生气时的样子?④“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扁鹊连忙退了出来。”从“连忙”动作中,你能体会到什么?⑤指导朗读。蔡桓公说这些话的时候,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动作、神态?请你们想象一下,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小结:蔡桓公的固执己见和傲慢断送了自己的命啊!原来罪魁祸首竟是自己!

3. 因为对扁鹊的不信任、不高兴、不理睬,蔡桓公一次又一次拒绝了扁鹊治病的请求,最后他后悔了吗?从哪个自然段看出来?指名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你从什么地方看出蔡桓公相信他是一位名医了?(抓住“请”字理解蔡桓公的后悔)

4. 当蔡桓公要去请扁鹊治病的时候,已经过了医治疾病的最佳时机,扁鹊走了,病入膏肓、浑身疼痛的蔡桓公只能等死。此时此刻,蔡桓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把你想到的写下来。(生写后交流)

【设计意图】立足于探究“蔡桓公之死”这一问题,依据文本,层层深入,探究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让学生在想象补充中了解蔡桓公对扁鹊的态度,并尝试练笔训练,达到语言文字训练与人文教学目标的和谐统一。

五、理解寓意,古今对照

1. 寓言中出现了两个主人公,你会怎样评价他们呢?(选择一个说即可)

2. 读了这则寓言你明白怎样的道理?(可以从扁鹊、蔡桓公两个方面入手,只要说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

3. 初识古文:这则寓言出自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韩非所著的《韩非子》。这样生动的一个寓言故事,韩非仅用198个字就讲清楚了。今天我们就来读读原文的第一段(课件出示):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学生自读古文)

师:能读得懂吗?我来读原文中的句子,大家尝试找到课文中相关的语句。

【设计意图】由文本内容自然地引出原文,用“对比读”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古文简洁生动的特点,激发阅读的兴趣,为课后拓展阅读打下基础。

六、布置作业,延伸学习

1. 工整书写生字。

2. 推荐阅读《扁鹊见蔡桓公》原文。

寓言语文教案 篇4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准备:生字词语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问:你读过寓言故事吗?你能举例说说吗?

小结:寓言中的“寓”是寄托的意思,言,讲道理。寓言就是用比喻的手法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寓言二则》,二则就是两篇的意思,

齐读:揠苗助长 守株待兔

现在我们学习第一篇《揠苗助长》。板书:揠苗助长 (齐读课题)

二、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圈画生词

2、指读课文,纠正读音

3、课件出示,认读生词

三、细读课文,领悟寓意。

1、课文写的是谁?干什么?结果怎样?

2、这个种田人为什么要这样做?你是从那些词语中看出来的?

课件出示:课后读读想想

理解巴望、焦急的意思

3、这个种田人使用的办法好不好呀?为什么?

4、课件出示: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呢?小组讨论、汇报。

5、这个人的问题出在哪儿了呢?

四、小结

1、归纳、明确寓意。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道理。

2、我想对种田人说……

板书设计:

起因:想让禾苗长得快些

揠苗助长 经过: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做事要遵循事物自身的规律

第二课时

一、课件出示,这幅图用哪个词语?

1、板书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再来学习这则寓言故事

2、齐读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把生字的音读准

2、课件出示(窜出来 树桩 撞死 锄头 庄稼 乐滋滋 )指名读,齐读。

3、质疑:根据这个课题,你能想到什么? 带着问题,再次读文。

三、深读课文,明白寓意

种田人守呀守,等呀等,结果呢?在文中找到画下来?

汇报:

板书:庄稼全完 野兔没来

(一)研读课文,知道不劳动是不会有收获的

1、田里的庄稼怎么会全完的呢?请你找一找,课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把它用横线画下来。

2、学习句子:从此他丢掉了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

(1)自由读读句子,比较句子,看看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2)交流

(3)朗读指导

寓言的朗读和其它课文的朗读有点不一样,它就好像在讲一个笑话故事,听老师来读一读

(4)小结:种田人整天什么农活也不干,也难怪,他的庄稼全完了!

3、学到这儿,你明白了什么?(板书预设)不劳动是不会有收获的

(二)研读课文,知道不能凭着运气生活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因为没有劳动,所以庄稼全完了,可是他整天都在傻等,怎么又没等到野兔呢?

2、理解“窜”,“窜”是什么意思?笔直地向前跑,能叫“窜”吗?究竟怎样的跑才叫“窜”?(“窜”就是没有方向地乱跑)

3、什么原因,野兔要这么慌乱地从树林里跑出来,四人小组想象野兔“窜”的种种原因

小结:你们刚才说的种种情况确实都有可能发生,但是因为这些原因,野兔每天从树林里窜出来就撞死的可能性大吗?

4、种田人意识到这一点了吗?从哪里知道?能给 “乐滋滋”换一个词吗?

5、朗读指导:想到今后每天都能捡一只野兔,种田人更是开心极了,你能把他心里想的这句话读好吗?指导朗读

6、因为有了一次意外的收获,种田人便希望每天都能碰到这样的好运气,正因为有了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所以从捡到兔子的那天起,他便一直坐在树桩旁傻等(课件: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一个星期后……一个月后……)每天,他就是在那儿撞上的运气,可直到最后,他还是没再等到兔子

7、学到这儿,你又明白了什么?(板书:不能靠碰运气过日子)

(三)现在,你想对种田人说些什么,请你把自己想说的话交流交流。

小结:靠碰运气是不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只有实实在在去做,才能有收获。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白捡野兔 高兴

守株待兔 丢下锄头 幻想 别把偶然当必然

再没捡到 一场空

庄稼全完 愚蠢

(五)课外阅读:

公鸡真聪明

公鸡在路上遇见了狼,狼暗暗高兴,心想:可以吃到鸡肉了。

狼问:“好朋友,你上哪儿去?”

公鸡说:“看朋友去。”

狼问:“我们俩一起走好吗?”

公鸡说:“怎么是两个?后面还有一只狗呢!”

语文寓言二则教案 篇5

教学设计示例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l.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

赫 宙 庇 喇 囱 妒忌 矗 擂

2.掌握多音字的读音。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派头 凡人 较量 自吹自擂 不可一世 乏味

4.了解寓言、伊索和《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二)能力训练点

借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点

理解三则寓言所揭示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美好品德。

(四)美育渗透点

本文寓深刻的哲理于生动的故事中,全文玲珑剔透,错落有致,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精巧的构思美。

二.学法引导

1.这是学生上初中以来第一次学习寓言,可以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先简单介绍一下有关寓言的知识。学生在大体了解寓言的基础上,继续阅读课文,体会本文是如何体现寓言的特点。

2.引导学生揣摩想像的合理和巧妙,用精读法理解文章的内容,体味每则寓言所寄寓的道现,体会想像和联想的作用。

3.结合课后练习,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给两则寓言构拟一个合理的结局。

1.了解寓言、伊索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教师结合课前提示进行介绍。

2.重点学习前两则寓言,体会其写作特点,理解作品所揭示的深刻哲理,用教师分析讲解,师生讨论的办法解决。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录音磁带及录音机。

2.投影仪及文学常识和相关练习制成的胶片。

3.学生根据本文内容制作漫画。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朗读寓言。

2.复述故事。

3.结合教师的讲解进行讨论。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导语

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寓言。其实同学们对寓言并不陌生,大家从幼儿园到小学,家长、老师经常用寓言故事对我们进行教育。同学们能举几个你听过或读过的寓言吗?(中国的寓言大多凝成四言成语:同学们熟悉的如《拔苗助长》《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外国寓言如《狼和小羊》《乌龟和兔子》《农夫和蛇》等。)同学们能否说一说寓言有什么特点?(学生能回答出篇幅短小,故事中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对人有教育作用等,教师应加以肯定。)教师补充,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常用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

世界上最著名的寓言家是被后人誉为“寓言之父”的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相传伊索原来是奴隶,后来获得自由,他善于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于遭到杀害。《伊索寓言》是后人托伊索之名收集整理的希腊寓言故事。本单元第三则寓言的作者严文井是我国现代作家,儿童文学家。

(-)明确目标

目标(略)

重点

1.了解寓言、伊索及《伊索寓言》的知识。

2.重点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体会特点,理解寓意。

(二)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要求①读懂故事,并能复述。

②查字典、词典解决字词。

③体会寓意。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这则寓言内容上可以分为故事和寓意两部分,下面请三位同学上讲台,不看书把故事 复述一下。三个同学中一个复述讲述的部分,其他两人分别复述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语言。要求复述人物语言的同学要做到表情语气准确。

全班同学对他们的复述进行评价。

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

赫耳墨斯三次问话。神态、语气一样吗?(不一样。第一次问,神态平静,问话简洁,语气也平直;第二问是在得知最高神、自己的父亲宙斯的雕像竟然不值一个银元后“笑”

《寓言》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6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教学重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1、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4、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我们先学习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

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第二课时

一、齐读《亡羊补牢》。

二、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三、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缠”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汇报交流,指导朗读课文

1、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

2、交流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讨论“南辕北辙”、“盘缠”

3、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5、根据评议,再练习朗读

6、练习讲述故事。注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

五、创设情景

练习口语交际

1、出示图:棉队哪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2、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3、回到课始的故事:楚王会不会攻打赵国?为什么?总结: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但是实际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

六、写字练习

1、抄写生字

2、难点提示:“缠”右半部不要写成“厘”

3、抄写词语寓言

窟窿劝告软硬狼群法则后悔盘缠叼走街坊

第三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语

二、朗读课文

并说一说每一则的寓意

三、拓展活动把搜集到的寓言故事,在小组里讲给同组的伙伴听,选一个参加班级寓言故事大赛,评出故事大王奖三名

浅谈小学语文中的寓言教学 篇7

寓言是以言简意赅的表现形式最终体现了对现实经验教训的高度概括。它往往总结人们在劳动和生活中的智慧结晶, 启示人们在生活中掌握规律, 从而改变自己的思想方法。它常常与实现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 语文教师应当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寓意, 让学生们对语言有深刻的体验, 获得情感的熏陶。

解读寓意是寓言教学的重要环节, 解读过程中首先应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原文, 整体感知课文, 概括内容要点;理解文章丰富的寓意。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 应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这样在解读中就会以喻体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开去, 不断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新的创造。还要注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在解读寓意的过程中自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师要正确认识寓言故事的特点, 揭示寓意的过程就是把寓言中的形象转移到现实生活中去的过程, 就是把故事中描写的动植物转移到社会或把此人此事转移到彼人彼事中去的过程。如《小鹿遇虎》这篇寓言就是通过曲折动人的情节让我们对老虎与小鹿这两种动物身体的特点与它们因此而所遭受的险遇, 让学生明白实用的东西不一定漂亮, 美丽的东西不一定实用的深刻含义。

寓言中除了形象性语言外, 还有理智性、概括性很强的语言。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了语言的艺术形象之后, 就要引导学生把寓言中的艺术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的不同性格加以比较, 从现实的日常生活中找到类似的事情。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到寓言的深刻寓意, 以此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道德观。

通过学习, 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地提升:其一, 让学生领略寓言故事简洁、朴实却能表达深刻道理的语言魅力, 提高了他们的文字表述能力。其二, 通过大量的扩展阅读, 丰富了学生的文学底蕴, 对今后的语文学习 (作文、阅读) 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其三, 寓言教学所具有的特殊教育功能启发、激励学生要豁达大度, 要有乐观向上的积极人生态度。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习效率都有着很大的推动力。

小学语文寓言教学中的道德反思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苏教版;寓言;道德;反思

语文学科蕴含巨大的德育潜能,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寓言故事,是道德信息负荷较大的一种载体形式,它以故事性、趣味性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内容,在故事与寓意相联系的过程中,渗透出明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教师要对其进行正确的解读,引

导学生明晰寓言故事中的德育内涵,在教学的过程中影响和建构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智慧。

一、寓言故事对小学生道德成长的影响性剖析

1.寓言故事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相融性

小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的思维阶段,小学语文中的寓言故事由故事(喻体)和寓意(本体)相结合,表现出形象思维与理性的逻辑思维相连接的特性,因而,寓言故事对于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寓言故事体现了诗性的智慧和理性的逻辑,它是对人类知识的想象性表达,其故事性、趣味性的特点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教师要通过寓言故事培养学生的诗性智慧,并提倡“泛灵化”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寓言故事的阅读,理解“人化”的狐狸、乌鸦、风、太阳等的寓意。

2.揭开寓言故事中的道德提升内涵,引领小学生的道德思考

寓言故事以其“理性的诗歌”形态展现在小学生面前,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对其中蕴含的生活真谛和人生真理进行感悟,要由简短精练的寓言故事升华到蕴意深刻的哲理层面,引导学生进行寓言的道德思考。如:由《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寓言故事引导学生明白骄傲与谦逊;由《蚂蚁和蝈蝈》的寓言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勤劳与懒惰;由《狐狸和乌鸦》的寓言让学生明白虚荣与狡猾等等,小学生在寓言故事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尝试着进行对外部世界的触摸,琢磨自我与世界的处境,用学生所能接受的方式,阐述寓言故事中“明理”的内涵。

3.拓展寓言故事之中的思维张力

寓言故事由表面的轻松与活泼到内在的严肃与深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刻的文本解读,要允许学生拥有自主思考的空间,使学生在对寓言故事理解的过程中,联系和贯穿自身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在反复地理解、反思、咀嚼过程中,折射出自身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观念,建构学生自身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同时,教师要在拓展学生的思维张力的过程中,营造多元理解的氛围,鼓励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多元解读和“另类”解读,提供学生自主的、新的思考方向。

二、苏教版小学语文的寓言故事的道德解读与审视

1.凸显角色对比,传递道德价值观念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的寓言故事中,通过对角色的突出对比形式,显现出寓言故事的道德价值观,向学生传递正面的道德能量。例如,在《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寓言故事中,小松树居然向大松树炫耀自己高,大松树没有正面反驳它,而是借助“年长的风伯伯”之口,向小松树讲述和教育,通过鲜明的角色对比,显现出大松树的谦逊和小松树的骄傲,使学生在小松树“惭愧地低下了头”的阅读中,感受到谦逊道德的无形力量和品质。又如,在《蚂蚁和蝈蝈》的寓言故事中,也采用了鲜明的角色对比,将夏天里的蚂蚁“个个满头大汗”与蝈蝈“个个自由自在”相对比,再将冬天里的蚂蚁在洞里“温暖地过冬”而蝈蝈却“又冷又饿,再也无法神气了”相对比,使学生体悟到勤劳与懒惰在生活中的不同情境,并联系自我,进行自我道德的反思和审视。

2.注重寓言的明理教学,寻求道德求异中的平衡

小学语文的寓言故事要剖开趣味故事的“外衣”,引导学生领悟寓言之中的精神内涵,这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寓理的规范性表达,要使学生在对寓言的道理进行规范、正确的表达过程中豁然开

朗。例如,在《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中,教师要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表达种田人为什么愚蠢、他的愚蠢体现在什么地方?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关键词语的引导,使学生在规范寓意的表达中明白道德内涵。

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在道德求异之中的平衡教学,由于学生可能会对寓言文本产生不同的价值观解读,教师要进行道德求异的平衡。例如:在《学棋》的寓言故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开拓思维,但是还不能脱离文本的主旨,告诉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同时,还要认识到与课文主旨的联系。

在小学语文的寓言故事教学中,由于这些不同的寓言故事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精神,教师要结合文本要旨,引导学生进行寓言的道德内涵与生活的结合,指导学生在趣味性寓言学习的过程中,体悟其中的道德内涵。

参考文献:

[1]李亚.“儿童故事”的教育价值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2]谢静.苏教版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研究[D].扬州大学,2014.

七年级语文人生寓言教案9 篇9

8、人生寓言

课型:新授 时间:2006.10.8 执笔:施分明 审核:初一语文组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读水平。(重点)

2、理解寓言含义,学习精美的表达。(重点)

3、体会寓意,培养应对财富和不幸的审美心态和坚韧意志。(重点)

4、理解《白兔和月亮》对人类的讽刺意味和《落难的王子》的奇妙构思。(难点)学习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自读与点拨结合

3、延伸积累法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风韵.()②险象迭.()生 ③金窖.()④禀.

()告 ⑤厄.()运 ⑥泯.()灭 ⑦慷.()慨.()⑧行乞.()⑨召.()见 ⑩嬉.

()戏

2、借助字典,疏解课文P39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意思,积累在词语本上。

3、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尝试着用自己的话叙述两则寓言故事的内容。

二、学习•研讨

1、导入: 拥有权势或财富是好事,却可能生出得失之患,成为一种负担、一种痛苦,失去乐趣;遭遇厄运是坏事,却可以锻炼人的意志,顽强地挑战命运的不公,如失聪的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而奏响磅礴的钢琴曲。怎样面对财富和不幸呢?阅读周国平的《人生寓言》将会给我们很多的启示。(板书课题、作者)

2、简介作者、作品。

3、内容•研讨。

⑪ 学生自由诵读《白兔和月亮》,整体感知。

思考 :这则寓言主题词“得失之患”,在情节发展中有两处转折,请学生加以概括。白兔从它自己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⑫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从中摘录自己认为优美的语句加以体会。

以“我喜欢,因为。”的形式展开。⑬ 质疑与提问(小组合作探究)

a.“和人类不同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她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求他撤消那个慷慨的决定。”寓言中这样提到人类,含有什么意味?

b.有人认为,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与其拥有,不如没有。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出理由。c.白兔得到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吗?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哪里?

⑭ 本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4、指导阅读《落难的王子》。

⑪ 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

思考:落难王子的人生感悟是什么?

⑫ 文中怎样写王子的脆弱的?找出相关语句。⑬ 寓言为什么把落难王子的遭遇编造得如此凶险? ⑭ 为什么写“我”亲眼见过王子?还跟他交谈过? ⑮ 本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5、把两则寓言联系起来思考,进行比较阅读,看看两则寓言在主题上、情节上、表达方式上有什

么不同?

6、体验反思。

⑪ 人生在世,祸福可能不期而至,我们应怎样对待?

⑫ 实际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悲大喜的事情也不是很多,我们应当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

7、名句积累。

⑪ 灾祸是一个人的试金石。(鲍蒙特与弗莱彻《荣誉之胜利》)⑫ 苦难磨练一些人,也毁灭另一些人。(富勒《至理名言》)⑬ 在厄运中满怀希望,在好运中不忘忧虑,这样便能泰然担待祸福。(贺拉斯《歌集》)

三、拓展阅读。

有那么一只猫,它总是把自己吹嘘得了不起,对于自己的过失,却百般掩饰。它捕捉老鼠,不小心让老鼠逃掉了,它说:“看它太瘦,只好放它走,等以后养肥了 再说。”

它到河边捉鱼,被鲤鱼的尾巴劈脸打了一下,它装出笑容:“我不想捉它—捉它还不容易?我就是要利用它来洗洗脸。刚才到阁楼上去玩,我的脸搞得多脏啊!”

一次,它掉进泥坑里,浑身糊满了污泥。看到同伴们惊异的眼光,它解释到:“身上的跳蚤多,用这办法治它们,最灵验不过了!”

后来,它掉进河里,同伴们打算救它,它说:“你们以为我遇到危险了吗?不,我在游泳„„”话没说完,它就沉没了。

“走吧。”同伴说,“现在,它大概又在表演潜水了。” 1.“对于自己的过失,却百般掩饰。”这句话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是

《寓言和神话》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情感领域:通过为寓言、神话配画,激发学生的艺术情感,领悟传统文化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2、认知领域:体会寓言、神话的内涵,了解配画、插图的画法风格,进一步了解文学与艺术形式的联系。

3、操作领域:用单幅(连环画)形式给寓言、神话配画或结合学校社区活动,与其他学科相联系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创造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住寓言和神话故事的中心寓意,并选择恰当的情节把它表现出来。难点:寓言或者神话故事中最能体现寓意情节的选择以及画面绘画艺术的个性化设计。

课前准备:

教师:寓言、神话资料,范作,学生作品,实物投影仪等。学生:寓言、神话资料及颜料、彩纸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用优美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讲述神话故事。

教学设想:优美动听的配乐故事,使学生很快进入故事中的角色,并创设了特定的审美情景,渲染了良好的教学氛围,为后面的启发创作作好铺垫。

二、了解故事内涵,启发联想创作。

1、想一想,说一说该寓言神话中最动人的情节,最精彩的场面是什么?

教学意图:通过想一想,说一说,让学生对故事进行取舍,提炼其中最精彩的部分,为后面有意思的配画作好伏笔。

2、引导学生讨论:寓言神话中主人公的品质是什么?体现出什么时代精神?

教学意图:一连串的问题设计,将寓言神话中的配画具体化,极大地活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强烈的创作欲望。

3、学生作业:用自己喜欢的形式为寓言神话故事配画。

学生作业交流:说说你画面的寓言神话故事?评评你最喜欢谁配的画? 教学意图:作业交流,一方面能让学生体验成功后的喜悦感;另一方面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科渗透、互相作用。

三、说一说

学生讲述你要给哪则寓言、神话配画?选其中哪一精彩部分来配画?

四、画一画

画出你最喜欢的寓言神话故事,并在班级展示,讲述你画面中的寓言神话故事。

五、作品评优

《寓言》语文教案 篇11

一、寓言教学对人生的启迪

寓言以拟人化的故事形式代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其中,主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就是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能够尽情投入学习当中,而寓言教学的加入,也明显让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得到很大的提升。

比如说,在小学语文苏教版的教学《螳螂捕蝉》这一个寓言故事中,讲述捕食者的天性,为了专注捕食,而忘记自己也是被捕食者的一员,从而未能了解到黄雀就在自身的后面,给自己带来潜在的危险。这个故事告诫学生在为生活做斗争的时候,也要把一切危险排除在外,这样才能在不顾一切奋勇向前时,不至于被其他危险所打败。所以说,一个寓言故事就是一次人生的忠告,所有寓言故事都可能成为教学题材的一种,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寓言故事教学可以帮助教师教会学生人生哲理。

二、寓言教学提升小学生的想象力

由于有些寓言故事在讲述的时候,掺杂一些神话色彩的元素在其中,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得不也运用这种教学的模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这种教学方法也能够提升小学生的想象力。为何呢?在小学语文教学《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中,讲述一个人为了想要把阻碍前行的山移走,带领全家坚持不懈、一点一点地把山移走。而在真正的现实当中,很少有这样的人有勇气去用尽全部生命去做某一件事,所以,更需要在教学中谈及这样的事件,给予小学生人生的启发。在最后的故事情节中,愚公坚持不懈的行为感动了上帝,上帝派仙人为愚公解决了挡在他们前行道路上的山,这样具有神奇色彩的结局,是告诉小学生在人生中,一定要有信念,有了信念,才能有可能成功。这个寓言故事,采用了夸张的手法,但是同样是告诉小学生在生活中要像愚公一样,为了目标坚持不懈地去做好某一件事,才能不负这一生的使命,同时这样具有神奇色彩的故事,给予小学生一定的想象空间,让小学生学会在寓言故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想象能力。

三、寓言故事改造人的行为与思想

从许多的小学语文寓言教学故事中,可以得出,寓言故事可以给予人类思想,人一旦有了正确的思想、正确的方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弯路,为赢得人生而不断努力艰苦向前。所以,在小学语文寓言教学中,寓言首先改变人的思想,从而改变人的行为,再到改变人的一生,最终达到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

例如,在小学语文寓言教学故事《守株待兔》一文中,讲述一个农民在无意中发现一个飞快的兔子撞死在旁边的树上时,农民开始不务正业,等待兔子的再一次自我死亡,但是,世界上没有这么多便宜而又不劳而获的事情发生,一个人要懂得只有付出才能得到回报。所以,在寓言故事的最终结尾,农民等不到兔子的再一次到来,而要接受被命运抛弃的制裁。从这个故事中,可以得出结论,人类只有在付出的时候才能得到回报,付出的少回报也有可能少,付出的多,回报相对应也会增多,告诫小学生不能够不劳而获,需要在人生的道路上,去不断追求,不断付出,才有可能成为人生的赢家,要相信:性格决定命运,但是,思想可以改变命运。

四、寓言教学可以提高小学生的文学素养

寓言故事中经常采用拟人的手法,或者是夸张的手法,来讲述故事发展的始末,并且这样的写作手法为寓言故事赢得了最高好评,使得寓言故事能够如此吸引人心,触发人类的真实情感,从而提高人类整体的文学素质。而且在寓言故事当中,也有许多成语或者俗语,小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可以采用举一反三的形式运用到生活中来或者写作中去,使人生能够更加自信,使文章更加优美,从而提升个人的精神世界。并且在寓言故事中,常常出现一些优美句,小学生也可以以此为本,把自身的文学素养推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从这些方面来讲,寓言故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了小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小学生在寓言故事中不断成长。

通过对寓言故事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作用进行分析,得出寓言故事对小学生起到四个方面的作用:一为启迪小学生的人生;二为改造小学生的思想行为,从而改变命运;三为提升小学生的想象能力;四为提高小学生的整体文学素养。从这四个方面,来达到寓言故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意义。

《寓言》语文教案 篇12

一、深深植根于中唐社会的土壤, 彰显鲜明的社会讽刺主题

柳宗元寓言深深植根于中唐社会的土壤, 把先秦寓言的政治哲理主题转变为社会讽刺主题。他的寓言从各个不同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唐朝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内有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官僚党争、皇帝昏庸, 外则异族侵扰、险象环生。

《罴说》就是一篇针对唐朝藩镇割据所写的寓言。一个没有实际本领的猎人, 企图利用动物之间相畏的这种自然现象, 用竹管吹出各种动物的声音来捕获猛兽, 最终被罴吃掉。从结句“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可以看出这篇寓言的针对性是很强的, 直言不讳地揭露了当时朝廷那种“以藩制藩”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 如不革除弊政, 加强中央集权, 而继续采取“以藩制藩”的错误政策, 就必然会落个与猎人一样的可悲下场。其矛头直指朝廷, 嘲讽大胆, 批判尖锐, 揭露深刻。

《永某氏之鼠》则是对朝廷中宦官掌权这一现象的批判。通过描写在主人的庇护、纵容下作恶多端的老鼠, 嘲讽了那些抓住侥幸得到机会就任意胡作非为之徒。在文中, 柳宗元无疑是把“窃时以肆暴”、贪婪暴虐、恃宠放纵、无恶不作的宦官比作老鼠, 指出他们的丑恶。

《鞭贾》则揭露了官场腐败这一事实。其中写一个精通经商之道又善于玩弄权术的商人, 用诈骗的手段将一条用栀染成黄色并涂上一层蜡, 而“其内则空空”的马鞭以惊人的价格卖个一个富家子弟, 后来鞭子折断, 富家子弟落马摔伤, 险些丧命的故事。揭露了当时那些没有真才实学而善于自我吹嘘、阿谀奉承, 去猎取高官厚禄者。

此外, 《捕蛇者说》严格意义上虽是一篇有关政治的散文作品, 但其深刻寓意不容忽视, 一直以来, 其也被看作是广义上的寓言作品。柳宗元在文中通过记叙以捕蛇为业的蒋氏一家及其邻居的不幸遭遇, 反映了劳动人民悲惨的现实生活, 揭露了“苛政猛于虎”的黑暗现实。

柳宗元还有少数几篇寄寓精微哲理的寓言, 这些寓言从正面说理, 表达了政治改革思想, 把深刻的教训性与强烈的讽刺性自然地融会一体, 表现了朴素的辩证思想, 发人深省。例如《种树郭橐鸵传》, 作者巧妙地把郭橐鸵“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的种树之道“移之官理”, 说明做官治民必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和劳作规律, 使得他们“蕃吾生而安吾性”, 对那些“好烦其令”, “虽曰爱之, 其实害之”, 骚扰百姓的昏官庸吏给予了辛辣的讽刺。

二、善于对动物进行人格化的创造

我们熟知的先秦寓言故事常用历史故事、民间故事或生活故事为题材, 除了庄子寓言有一部分以自然物为主人公的故事外, 其他寓言极少用拟人的写法写自然物, 寓言最有效的手法之一的拟人法在先秦以至汉魏时期寓言中都运用不充分。这成为中国古代寓言的弱点,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寓言的发展。柳宗元受到了印度佛教寓言的影响, 创造性地继承先秦寓言的传统, 借鉴并出色地运用拟人化的艺术手法创作了大量以动物为主体的寓言, 如《临江之麋》、《永某氏之鼠》、《黔之驴》等。柳宗元根据自己的视角, 在选取庞然大物的“麋鹿”、“驴”的同时也将视角关注于前人不轻易触及或未曾触及的鼠、屎壳郎的身上。在《骂尸虫文》中更是将寄生于人身上的“尸虫”作为选取的对象, 其选取形象之大胆在当时可谓开古今之先河, 令人叹服。

柳宗元在塑造这些寓言形象之时, 特别善于捕捉各类大小动物的特征, 采用白描手法勾画, 把动物拟人化描摹其各自的性格和行为。如写“虎”, 是“蔽林间窥之”、“远循”、“甚恐”、“荡倚冲冒”;写“狗”, 是“扬尾皆来”、“时啖其舌”。这些形象已深入人心, 成为具有典型意义的寓言形象。特别是《黔之驴》中的“驴”以“出技以怒强者”的可悲形象, 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成为文学艺术形象画廊中不朽的经典, “黔驴技穷”这一成语也流传至今。

三、故事情节完整, 曲折有致

先秦寓言已经具备了寓言的基本要件, 即有故事情节, 有比喻寄托, 不过故事情节一般还比较简单。如我们熟知的《韩非子·五蠹》中的寓言“守株待兔”, 其只用了一个长句子讲述故事, 以讽刺“法先王”的保守主张。

柳宗元的寓言, 故事情节不但完整, 而且复杂曲折, 生动有趣, 富有艺术感染力。仍以最著名的《三戒》之一的《黔之驴》为例。文中先写一个好事者用船载了一头大驴到贵州, 因无用“放之下山”;接着写林中老虎见后的反应:由“以为神”到“窥之”、“稍出近之”;由“大骇远道”、“甚恐”到“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由“近出前后, 终不敢搏”到“稍近益狎, 荡倚冲冒”, 终于发现驴只有“蹄之”的本领;最后写虎“断其喉”、“尽其肉”。整篇故事写得波澜起伏, 曲折多变, 扣人心弦。

四、寄寓机智巧妙, 灵活多变

寓言不同于一般故事的显著特点是比喻寄托, 言在此而意在彼。故事是寓体, 寓意是本体, 而寓意就暗含在故事之中。柳宗元寓言通过各种方法将寓意寄托在故事之中, 机智而巧妙, 灵活而多变, 含蓄而深沉, 使得寓言形象的描写和讽刺内涵的深刻寄托水乳交融, 浑然一体。且其极善于抓住寓体与寓意的契合点, 用一两句话就能使得内涵得以深化。再以前面所举寓言《鞭贾》为例, 从故事的内容层面来看, 是讽刺那些平庸无能的小人求其过分的欲望, 然而作者笔锋陡转, 又从商场联想到官场, 对那些玩弄市侩手段骗取朝廷信任的世家豪族、宦官等政治投机分子进行了抨击, 甚至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当朝皇帝。

柳宗元寓言题材广泛, 体裁多样, 内容丰富, 思想深刻, 形象生动, 结构完整, 语言凝练, 体现出其独有的艺术特色, 也有着很高的成就, 在中国寓言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标志着中国古代寓言由政治哲理寓言转变为社会讽刺寓言;第二是标志着中国古代寓言在文体上完全独立。

首先, 柳宗元寓言促成了寓言文学的独立性。所谓寓言文学的独立性, 就是指寓言作为一种纯粹的文学样式以独立的身份出现, 它不附属于其他非文学, 也不是作为实现非文学目的的手段。它所要实现的只是教育、感化或审美的单纯的文学目的。中国早期寓言的载体是以诸子书为代表的哲学著作和历史散文。他们的创作无一出于纯文学的教育、感化和审美动机, 而是以一种具有故事情节和性格形象的高级比喻形式出现在散文中, 是诸子散文的一个有机部分。这些穿插于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故事与所著述的观点水乳交融, 浑然一体, 难以截然分出独立成篇。中国古代寓言文体的独立是到唐代柳宗元时才得以实现的。柳宗元的寓言有了全新和完整的故事情节、典型化的形象、十分讲究的语言表达形式, 成为一种有意识的创作, 使寓言成了文学创作的一种独立的样式。柳宗元把寓言从别的文体之中分离出来, 自称篇章, 单独命名, 发展成为具有独立地位的新颖别致的文学样式, 使中国古代寓言产生了质的飞跃, 完成了历史性的跨越。

其次, 柳宗元寓言促进了寓言创作方向的转化。先秦寓言的主要内容是阐述不同学派的哲学观点和政治主张, 以阐述政治哲理为主, 可称为“哲理寓言”。如庄子寓言宣传“逍遥”、“齐物”, 韩非子寓言宣传“因时变法”、“法术势”结合。他们的寓言都是为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服务的, 其目的不在于塑造现实形象, 而在于批判对立的理论。其后的两汉、六朝寓言基本沿袭先秦寓言这一传统。柳宗元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社会现实的认识, 结合自身对封建社会的深入观察和对人民生活的体验, “发之以激愤”, 创造出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和独特风格的寓言文学, 促进了中国古代寓言创作由政治哲理寓言向社会讽刺寓言的转化。

最后, 柳宗元寓言塑造了众多丰满的经典艺术形象。我们熟知的先秦寓言主要是通过简单的故事, 使用比喻的方法, 说明某种哲理, 提供某种借鉴, 如人们所熟悉的“守株待兔”、“滥竽充数”、“刻舟求剑”、“狐假虎威”等。它们既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 又没有丰满的形象。而柳宗元创作的寓言故事则塑造了众多的正面、反面形象, 如种树者、捕蛇者、工匠、猎人、耕牛、尸虫、王孙、驽马、驴、鼠等。其通过塑造各种类型的形象, 广泛地概括社会生活的内容。从其题材的多样性和艺术形象的丰满程度看, 其成就是非常显著的。

柳宗元的寓言创作既异于魏晋的鬼神戏谑格调, 又不拘泥于对历史资料的加工改造, 而是直接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结合, 赋之于寓意, 揭露社会黑暗, 讽刺统治者。他创作的极多蕴含丰富、技巧精妙的寓言, 为寓言的创作开辟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柳宗元在寓言创作上的成就是巨大的, 对中国古代寓言在唐代的复兴所作出的贡献有口皆碑, 对唐以后的寓言创作的影响更是深远。

摘要:柳宗元的寓言创作继承了先秦寓言的创作经验, 借鉴了印度寓言和六朝传奇的艺术手法, 深深植根于中唐社会的土壤, 彰显鲜明的社会讽刺主题;善于对动物进行人格化的创造;故事情节完整, 曲折有致;寄寓机智巧妙, 灵活多变, 体现出其独有的艺术特色。柳宗元的寓言促成了寓言文学的独立性、促进了寓言创作方向的转化, 对中国古代寓言在唐代的复兴所做出的贡献有口皆碑, 对唐以后的寓言创作的影响更是深远。

关键词:柳宗元寓言,艺术特色,创作成就

参考文献

[1]陈蒲清.中国古代寓言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3.

[2]陈蒲清.中国古代寓言的范畴、起源、分期新探[J].求索, 1994, (4) .

[3]柳宗元集[M].北京:中华书局, 1987.

上一篇:新保健食品广告法下一篇:初中化学《分子与原子》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