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大纲(精选8篇)
一、课程的性质与要求: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也是地理教育硕士的必修课程。该课程以研究地理教学现象和问题、揭示地理教学规律并应用于指导地理教学实践为主线,结合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对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学科性质及理论基础、研究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同时还分别对地理学习、地理教师、中学地理课程、地理教学方法、地理教学技能、地理教学媒体、地理课堂教学、地理教学实践、地理教学评估、地理教学科研进行了深入研究。《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具有边缘学科性质,是教育科学与地理科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它也是一门应用性理论学科,其理论在应用于地理教学实践方面要比普通教育学更直接而具体。所以,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地理学科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基础,又要紧密联系中学地理教学实际,特别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了解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产生发展、学科性质、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熟练掌握地理课程标准要求,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技能和媒体组织实施地理课堂教学,完成地理的学习任务,并能够进行学校地理教育质量的评估和地理教学科研。
二、课程考试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课程考试的目的是全面检查学生掌握本课程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情况,测试学生应用这些基本概念、基本
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考试体现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整体性,覆盖到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的各个章节,同时又突出教学重点,对课程的重点内容进行重点考核。课程考试难易适中,既考查学生对课程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的掌握,也考查学生利用本课程知识结合教学实践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考试主要内容:
1、了解地理教学论的发展演变历程和研究对象。
2、了解地理教学论的学科属性。
3、掌握地理教学系统和过程的构成要素及作用。
4、了解地理教学中的教与学的关系。
5、了解地理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包括的类型及在教学中应注重的方面。
6、掌握地理学习中智能的类型及其培养途径。
7、掌握地理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学习兴趣与动机”的培养策略。
8、掌握地理教师职责中“学校教育工作”、“地理课程教学”职责的组成部分。
9、掌握义务教育和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
10、掌握讲授法、谈话法等常用地理教学方法的优缺点及运用时需注意的方面。
11、掌握地理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施程序、功能和局限。
12、掌握中学地理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13、掌握地理教学语言技能的基本要求。
14、掌握地球仪、地理图片等常用地理教学媒体在教学中运用时需要注意的方面。
15、掌握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16、掌握地理综合课的基本步骤。
17、了解地理实践教学的发展趋势。
18、掌握地理研究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要求和范围。
19、掌握中学地理试卷的设计和分析的方法与步骤。20、了解地理教学科研的方法和选题原则。
四、考试题型与分值:
1、名称解释题(共5题,每题5分,共25分;
2、简答题(共5题,每题10分,共50分
3、论述题(共3题,每题25分,共75分
五、考试时间与形式: 共180分钟,闭卷,满分150分。
六、参考书目:
1、《地理教育学》,袁书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要真正在新课程改革中树立这一理念并非易事, 需要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 甚至考试评价等方面真正贯彻这一精神, 下面我就谈一谈我的浅显认识。
首先, 我们作为地理教师, 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始终如一地体现这一观念, 要能够让学生们认识到地理非常有用, 这才能唤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从而让地理走进学生的生活。例如, 地理课程标准规定“初步学会观云识天, 推测天气的变化趋势, 并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与天气状况来选择生活方式, 合理安排生活”。我们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就要尽量结合生活实际, 指导学生学会看卫星云图等, 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培养学生根据气候特点和天气状况合理安排生活的能力。
其次, 在我们给学生安排课下活动, 甚至是进行自然和人文的调查活动时也要注意这一点。例如,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能够评价生活环境质量, 根据自己的需要以及个性与爱好选择居住地的区位, 并能对环境采取积极态度与保护行动”。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与之有关的章节时要注意结合社会与自然现状, 合理安排社会与自然调查。这最能体现我们地理学科的特点, 那就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这说明地理科学与人类的活动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也最能体现我们地理学科的价值, 是最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
再次,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测试, 特别是在地理试题的命制时, 也要注意地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回归生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落实到我们的地理考试中, 也要体现这一特点。
《地理教学论》作为一门专业课程,把它立项为精品课程,是基于以下几方面因素:一是学校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我校是一所1999年新升本科的地方院校,学校的发展历史和地域特征,决定了师范类专业的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为立足地方,为地方培养应用型的优秀师资队伍。二是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基于我校地理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教师素质、能在中等学校从事地理及环境教学、地理教育研究工作的地方应用型人才,因此,师范教育是本专业发展的特色所在。《地理教学论》课程教学正是突出师范特色的具体体现,其课程目标主要包括:地理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渗透、地理教育教学基本素质的提升、地理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功的加强、师范素质的培养等。三是本课程的发展历史。本课程历经夯实基础(1979—1986年)和快速发展(1986年至今)两个重要发展阶段,课程名称由最初的《中学地理教材教法》替换为《地理教学论》。经过30余年的建设,本课程教学已形成一套较完整的独立体系。课程由内容单一、教学方法简单发展至现在形成一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教学手段先进的综合性专业方向课程,其中包括地理教学技能、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地理微格教学、中学地理教育教学研究等课程。当教育部组织实施“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时,本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得到了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正是基于以上背景,本课程于2010年立项为湖南文理学院精品课程。
二、建设内容
1.师资队伍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相辅相成,两者存在必然联系。精品课程建设的主体是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提升是提高课程建设质量与水平的重要保证。近3年来,本课程组先后晋升教授2名、副教授和高级实验师各1名,获得博士学位教师3名,既逐步扩大了教师梯队的高学历、高层次比例,又不断强化和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技术操作能力以及教学研究能力等,为课程师资的丰富和整体水平的提升提供了重要保障。
2.教材体系建设
教材体系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教材选取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精品课程的“含金量”。关于教材建设应从两个层次来考虑:一是选用当前出版发行的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教材;二是争取自编高水平的教材。目前,本课程主要依托教材《新编地理教学论》(杨新主编,科学出版社,2010)为21世纪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师范类地理系列教材,具有以下特点:①本教材在全国最先提出对地理教材的分析和加工,并做出了全面、系统的论述。②“地理尝试教学”模式是作者主持的教学实验,并在全国首倡的。③以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情况为依据所构建的、全新的地理教学方法分类体系,是国内外首次提出。④本教材十分重视对学生基本素质、地理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⑤本教材具有突出的可操作性。学生学习本教材并结合教师联系实际的讲授,对从事中学地理教学有很大收益。本教材在湖南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南文理学院、白城师范学院、咸宁学院、内江学院、德州学院等院校交流、使用,获得一致好评;并被湖南省教育科学院确定为全省中学地理教师必读书目。
3.实践性教学环境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本课程突出师范特色、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因此,本课程着力从以下几方面营造实践性教学环境:一是抓住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基础课实验室建设的机遇,高标准的多媒体教室建设一步到位。二是现已建成7间微格教室,为学生的师范技能培训提供了平台。三是充分利用和有效融合社会资源,与湘西北绝大部分中学保持广泛联系,建立了6个教育实习基地,其中湖南省优秀教学实习基地1个。这为本课程组教师指导本科生参加、开展地理实践教学活动提供良好条件。另外,充分利用“全国中小学继续教育网”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先进的教学资源;还通过在线讨论、远程答疑、远程布置作业和提交作业、远程考试和评卷、邮件等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教学内容及解决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构成,其重点内容是地理教学论的基本理论、地理学习心理过程、地理教学过程、地理教学内容、地理教学方法运用、地理课堂教学等几个方面;难点内容是如何通过教学加强学生从事地理教学的基本功训练,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师范素质,如地理教学基本功包括:口头表达能力、“三板”教学能力、教材研究能力、地理课件制作能力。为此,课程组采取的解决方法:①通过“微格教学”改进学生教态,提高口头表达能力。②通过对中学地理教材的分析,提高学生教材研究能力。③通过“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课程的学习,提高课件制作能力。④通过课外分组试教,提高“三板”教学能力。⑤深入中学地理课堂,观摩专家讲座,做到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
5.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保障,也是课程建设的关键。课程组在创建过程中,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创新地理尝试教学法,经常运用愉快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②持续开展“微格教学”,训练学生的教态、培养他们的胆量和对教材的分析、初步学习运用地理教学方法、掌握基本的课堂教学规律。③改革教学手段与评价方式,使用标本、模型、仪器、地图、地球仪、录像、电视等诸多教具,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和网络教学,既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增强直观性,又反映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为学生今后从事中学地理教学工作打下基础。课外,经常深入常德市中学课堂听观摩课,时常邀请有经验的中学教师来我院开办讲座,与学生一起讨论。评价上,既通过课程考试来考察学生的条件性知识,又通过学生讲课、说课、评课等形式考察学生的实践性知识。如将学生课堂答问记入平时成绩,这是本课程教学手段改革突出的一点。
6.保障措施与管理制度
健全的保障措施与管理制度是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我校长期重视课程建设,着力打造课程品牌。2004年出台了“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和“精品课程建设实施计划”,明确提出了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建设措施、建设标准及建设管理。2011年,学校将“课程建设”作为年度中心工作来抓,并专门出台了“‘课程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使全校每一门课程都达到合格课程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建成一批优质课程、精品课程”的目标。今后还需要成立专门的课程管理小组,一方面协调解决课程维护中的现实问题,如课程编排、教学大纲修编、课程内容调整、试题库更新以及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另一方面逐步更新和丰富课程资源信息,提高课堂资源的运行效率,进一步保障精品课程的运行质量。
三、建设体会
1.课程建设的特色
本课程创建的特色是旗帜鲜明地回答了课程教学中有机整体的4个关键性问题:①为什么教—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确定,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为了学生学有所成。②教什么—内容:教学内容必须为提高学生师范素质服务,为学生今后从事中学地理教学工作服务。③如何教—方法:采用多种手段、方法,如讨论式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④教得怎样—评价:对学习评价既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既要重期末考核,更要重平时考查;既要重考试成绩,更要重师范素质的高低。
2.课程建设的动力
科学研究是地方高校课程建设的根本动力,精品课程的建设尤其需要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成果。《地理教学论》是一门应用性突出、时效性较强、与中学地理教学衔接紧密的课程。因此,任课教师的科学研究及其成果在课程教学中的转化已成为课程建设的基本动力。教学促进科研,科研提升教学。尤其是要紧跟基础地理教育改革的步伐,实现科学研究主题、课程教学内容与中学地理教育教学改革的完美对接。
3.课程建设的机制
在精品课程的创建过程中,学生处于什么地位,这是现代高等教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是一个新的课题。课程建设不能是单方面的,不能只注重教师的研究及课程内容的改革,还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师生的反馈、课程方式方法的改革。《地理教学论》极强的实践性和对学生今后从事中学地理教育教学工作的极大影响力,特别需要师生在科学研究、教学内容实施和学习评价上充分合作,以师生互动作为课程建设的机制。另外,由于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和动态工程,其中涉及到大量的人、财、物、评价等管理问题,因此,应将精品课程的持续管理和有效激励作为课程创建的机制。▲
本项目为国家“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BIA120067)、教育部高等学校Ⅰ特色专业建设点、湖南文理学院精品课程项目资助。
《中学地理教育》实习教学大纲
一、实习名称:中学地理教育实习
二、实习性质:教育实习
三、适用专业:地理科学(师范教育)
四、采用指导书:
孙从义编著.《地理教育实习指导》.第一版.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
李克东主编.《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第一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五、学时学分:
学时8周学分:8 时间安排:第7或8学期
六、实习目的与要求
1.目的通过实习,使学生接触中学地理教育实际,将所学的地理专业知识、技能和教育科学基本理论综合运用于教学实践,锻炼和提高从事中学地理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和中学地理教育调查的能力,强化做一名合格中学地理教师的专业认识。
2.要求
(1)通过教育实习,使学生树立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学生,为教育事业作贡献的崇高志向。
(2)通过教育实习,使实习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运用于地理教学工作实践和班主任工作实践,培养实习生独立从事地理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
要求学生能独立编写教案、完成课堂教学的相关工作;熟悉班主任工作常规、能独立主持班会。
(3)通过教育调查等方式,引导实习生了解中等学校地理教育教学改革的情况,并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探索教育规律,总结中等学校地理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培养初步的教育科研能力。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份地理教育调查报告。
七、教学指导思想
坚持通过实践提高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原则,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中学顶岗教学实践机会。坚持依靠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的原则,精选中学有经验的地理教师担任实习生的导师,确保实习生既能得到教育实习锻炼,又能学到优秀中学地理教师的教育思想。
八、实习主要内容:
1.备课试讲
备课试讲放在校内进行,时间2-3周,采取学生分小组集中备课试讲的组织方式。
备课试讲是教育实习过程中的关键一环。在学生踏上讲台之前,必须通过备课与试讲,备课试讲不合格的学生不准进入教学实习阶段。通过备课试讲实习使学生达到:
(1)明确备课的计划性、目的性、科学性、针对性和预见性要求。熟悉分析教材、设计教学方法、根据中学生实际状态安排教学过程的基本方法。
(2)熟悉教案编写的规定格式。能够独立编写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教案。
(3)通过试讲使学生熟悉课堂教学的常规技能,如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板书板画技能、仪器演示技能、课堂提问技能、以及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技能等。
2.教学工作实习
(1)备课
使实习生学会如何在钻研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写出符合规范要求的详细的课时教案。
(2)上课
实习生根据经实习指导教师批准签字的备课教案组织课堂教学。
注意体会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体验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的技能。
学习如何突出教学重点,分散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课后评议
通过评议,学习课堂教学的评价方法。
3.班主任工作实习
班主任工作是教育实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实习生应在原班主任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班主任工作实习。内容与要求是:
(1)了解、研究学生
包括了解中学生的思想品质、学习成绩、个人兴趣爱好、心理素质、性格特征、成长经历、家庭情况、社会生活环境等,提出教育建议,并写出书面报告。
(2)组织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培养班级集体意识
通过组织1—2次班会活动体验如何培养使用班干部,充分发挥积极分子的作用,正确开展表扬与批评,培养正确的集体观念的方法与技能。锻炼开展班级工作的能力。
(3)做好学生的个别教育工作
根据本班学生的个性和实际情况,集中精力重点帮助一、二名学生,对学生进行单独教育。学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技巧、技能。
(4)协调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教育影响。
根据教育工作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家访工作,争取校外教育机关、团体的配合,开展适应学生特点的教育活动。
4.教育调查与研究
教育调查是教育实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教育实习要求每位实习生必须独立完成一篇教育调查报告。
(1)通过实习掌握教育调查程序
①明确教育调查目的和要求,确定调查的范围、重点和选题;
②拟订调查计划和调查提纲,搜集和阅读有关资料,熟悉基本理论;③确定调查时间,做好调查前的准备工作;
④严格按预定程序实施调查活动,详细记录,整理、分析和统计调查来的材料;⑤撰写教育调查报告,修改并完善。
(2)通过实习进一步掌握教育调查的范围和内容
①范围上,教育调查可以对团体进行调查,也可以对个体进行调查,还可以对活动进行调查,教育调查可以大到一个地区、学校,小到一个班级、小组。②内容上,可根据实习生现有的条件自行选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学习状况、课程与教学改革等。
(3)通过实习掌握教育调查的方式和方法
教育调查方式有三种,一是典型调查(也叫个案调查),就是对调查对象作周密系统的调查;二是整体调查;三是抽样调查。
教育调查的方法多种多样,由于教育实习时间所限,一般采用问卷调查法、材料分析法、访问谈话法、会议研讨法及观察记录法等。实习生可以在指导教师的提示下灵活选择教育调查的方式方法。
(4)实习教育调查报告的撰写常规要求
一般按“篇名—作者姓名—院系专业班级学号—中文摘要(200字左右)—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的顺序写作。
5.实习生的教育实习总结
实习结束前,每位实习生都要完成教育实习小结,总结要全面,并在小组中交流。
九、教学程序及学时分配
1.动员准备阶段(1天)
包括实习动员、实习区概况介绍、实习目的、内容、安排与要求,以及实习成绩评定的方法和指标,从思想、组织和物质上做好准备。
2.校内备课试讲阶段(2-3周)
在教师的带领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教学的模拟试讲训练。
3.中学实习阶段(4.5-5.5周)
以小组为单位,进入实习学校,开展教学工作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教育调查与研究。
4.教育实习总结阶段(0.5周)
每位实习生都要完成教育实习小结,并在小组中交流。
十、考核内容与标准
1.考核内容
(1)课堂教学:包括课前备课、编写教案、课堂讲授、课外辅导、批改作业、考查成绩。
(2)班主任工作:包括调查了解学生、班主任工作计划、做学生思想转化工作、解决班级实际问题、家庭走访、社会活动等。
(3)思想作风:包括组织观念、纪律、为人师表、尊师爱生、文明礼貌等。
2.评分标准
(1)积极参加各项实习活动,课堂教学质量高,能用普通话讲课,班主任辅导工作成绩突出,能出色完成实习任务的,评为“优秀”。
(2)积极参加各项实习活动,课堂教学质量较好,班主任辅导工作好,能够较好完成实习任务的,评为“良好”。
(3)参加各项实习活动,课堂教学质量一般,班主任辅导工作较好,基本完成实习任务的,评为“中等”。
(4)参加各项实习活动,课堂教学质量较差,班主任辅导工作一般,勉强完成任务的,评为“及格”。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
体育教学论属于体育教育专业基础课;总的培养目标就是利用教学论原理结合体育锻炼 的实际,使学生掌握体育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内容
体育教学论的基本概述,构成体育教学论的各个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学习体育教学论的意义,体育教学模式,如三段式教学模式、目标学习模式、小群体学习性的模式。
理解内容:体育教学原则,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研究,课程教学的管理与组织。
掌握内容: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规律,体育教学的主体,包括体育教师和学生及其 两者之间的关系,体育教学评价,体育教学环境的创设。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教学要求】了解体育教学论学科基本概况,掌握本学科的形成与发展、意义及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重点:现代体育教学理论研究与发展概述、“体育教学全景图”及对体育教学基本要素的分析。
第一节 体育教学论概述
一、教学论的形成与发展小史
二、体育教学论的形成与发展
三、近代体育教学理论问题研究的起步
四、现代体育教学理论研究与发展概述
第二节 体育教学诸要素的分析
一、“体育教学全景图”及对体育教学基本要素的分析
二、体育教学基本要素与本教材各章的关系
三、本教材对体育教学论的定义
第三节 学习体育教学论的意义和要点
一、学习体育教学论的意义
二、学习体育教学论时的注意事项 第二章 体育教学目标
【教学要求】正确理解体育目标的基本理论知识,体育目标与体育学科功能、价值的关系,以及体育教学目标的结构特征和体育教学目标评说。
【教学内容】 重点 :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学科功能、价值的关系,体育教学目标的内部要素。
第一节 体育教学目标概述
一、体育教学目标以及相关的概念
二、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学科功能、价值的关系
三、合理制订体育教学目标的意义
第二节 体育教学目标的结构
一、体育教学目标体系的外部特征
二、体育教学目标的内部要素 第三节 中国现行体育教学目标评说
一、中国体育教学目标的课题
二、中国体育教学目标的完善 第三章 体育教学过程
【教学要求】充分理解教学过程的含义与性质,以及体育教学中的五大规律和怎样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优化和管理的作用。
【教学内容】重点:体育教学过程的含义、体育教学的五大规律、体育教学过程的优化。
第一节 体育教学过程的含义与性质
一、体育教学过程的含义
二、体育教学过程的性质
第二节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几个客观规律
一、体育教学规律的含义
二、体育教学的五大规律
第三节 体育教学过程的优化与管理
一、体育教学过程的管理
二、体育教学过程的优化 第四章 体育教学主体
【教学要求】正确理解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的关 系。【教学内容】重点:发挥体育教师主导性的条件、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主体性的内容与形式:“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一节 体育学习的主导-体育教师
一、体育教师主导性的含义
二、体育教师主导性的内容
三、发挥体育教师主导性的条件
第二节 体育学习的主体-学生
一、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的含义
二、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主体性的内容与形式
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条件
四、“学生主体性”不同于“学生自由性”
第三节 体育学习中的主导性与主体性的关系
一、“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二、“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三、在体育教学中要通过强化“教师的主导性”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第五章 体育教学原则
【教学要求】理解什么是体育教学原则和我国体育教学原则的基本特点。
【教学内容】重点:体育教学特点与体育教学原则、坚持体育教学原则好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体育教学原则概述
一、体育教学原则的概念与含义
二、体育教学特点与体育教学原则
三、体育教学原则的作用
四、体育教学原则的体系
第二节 当前中国的基本体育教学原则
一、合理安排身体活动量原则
二、注重体验运动乐趣原则
三、促进运动技能不断提高原则
四、提高运动认知和传承运动文化原则
第三节 坚持体育教学原则的案例分析
一、坚持体育教学原则好的案例分析
二、坚持体育教学原则不好的案例分析 第六章 体育教学方法
【教学要求】了解体育教学方法的历史与发展趋势,掌握它的分类和应用及其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重点:教学方法与教学行为的区别、当前体育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以探究活动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第一节 体育教学方法概述
一、复杂的体育教学方法概念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行为的区别
三、体育教学方法的层次
四、对体育教学方法的定义
第二节 体育教学方法的历史与发展
一、体育教学方法简史
二、体育教学方法的发展
三、当前体育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体育教学方法的分类
一、对体育教学方法的分类
二、对体育教学手段的分类
第四节 体育教学方法的应用及其基本要求
一、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二、以直接感知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三、以身体练习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四、以情景和竞赛活动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五、以探究活动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第七章 体育教学模式
【教学要求】正确掌握什么是体育教学的模式以及体育教学模式的性质。
【教学内容】重点 :技能掌握式的体育教学模式(三段式模式)
第一节 体育教学模式概述
一、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兴起和意义
二、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和理论结构
第二节 体育教学模式的性质
一、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属性
二、体育教学模式与其他体育教学因素的联系与区别 第三节 对几种较成熟体育教学模式的介绍
一、技能掌握式的体育教学模式(三段式模式)
二、日本快乐体育的“目标学习”
三、小群体学习型的体育教学模式 第八章 体育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理解体育教学内容的概述、内容的特性以及层次与分类;理解什么是隐性教学和今后体育教学内容的发展与改革。
【教学内容】重点 :现行体育教学内容的组成、隐性体育教学内容的含义、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方向。
第一节 体育教学内容的概述
一、体育教学内容的概念
二、体育教学内容的主要由来与发展简述 第二节 体育教学内容的特性
一、体育教学内容与教育内容的共性
二、体育教学内容的特性
第三节 体育教学内容的层次与分类
一、体育教学内容的层次
二、体育教学内容的分类
三、现行体育教学内容的组成 第四节 隐性体育教学内容
一、隐性体育教学内容的含义
二、隐性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
三、隐性体育教学内容的作用 第五节 体育教学内容的发展与改革
一、体育教学内容的变迁与改革的课题
二、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呼唤
三、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方向 第九章 体育教材化
【教学要求】理解体育教材化的含义与意义以及工作内容;什么是体育教科书形式、用途 与方法。
【教学内容】重点 :体育教材化的两个基本层次、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造与加工隐蔽 性体育教材。
第一节 体育教材化含义与意义
一、体育教材化的概念
二、体育教材化的意义
三、体育教材化的两个基本层次 第二节 体育教材化的工作内容
一、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
二、体育教学内容的编集
三、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造与加工隐蔽性体育教材
四、体育教学内容媒介化工作
第三节 体育教科书
一、体育教科书的形式(显性体育教材和隐蔽性体育教材的结合)
二、体育教科书的用途与用法 第十章 体育教学设计与计划
【教学要求】正确理解体育教学设计和教学计划;基本掌握学年和学期以及单元体育教学 计划的制定。
【教学内容】重点 :体育教学设计的含义与意义、学年和学期体育教学计划制定的基本方法与步骤、单元体育教学计划制的案例。
第一节 体育教学设计
一、体育教学设计的含义与意义
二、体育教学设计的内容
第二节 体育教学计划
一、体育教学计划的含义与作用
二、体育教学计划的内容
三、体育教学计划的层次
第三节 学年和学期的体育教学计划制订与案例
一、学年和学期体育教学计划的特点与要求
二、学年和学期体育教学计划制定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三、学年和学期体育教学计划制的案例
第四节 单元体育教学计划制订与案例
一、单元体育教学计划的特点与要求
二、单元体育教学计划制定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三、单元体育教学计划制的案例 第十一章 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
【教学要求】掌握体育课堂组织与管理的基本方面,了解体育教学管理的基本矛盾。
【教学内容】重点 :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内容、运动技能学习的组织与管理。
第一节 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概述
一、对体育课堂教学的理解
二、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概念
三、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内容
四、体育课堂教学的结构
第二节 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基本矛盾
一、讲解与练习的矛盾
二、约束与自主的矛盾
三、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的矛盾
四、成功与挫折的矛盾
第三节 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基本方面
一、运动技能学习的组织与管理
二、身体锻炼的组织与管理
三、体育学习集体的组织与管理
四、体育行为教育的组织与管理 第十二章 体育教学评价
【教学要求】理解体育教学评价的结构与内容;并能在实践中应用。
【教学内容】重点 :体育教学的特点与体育教学评价、各种“教学评价”的地位和运用频数。
第一节 体育教学评价的概述
一、体育教学评价的概念
二、体育教学的特点与体育教学评价
第二节 体育教学评价的结构与评价内容
一、体育教学评价的四个基本构成要因
二、体育教学评价的结构与内容图
三、各种“教学评价”的地位和运用频数 第三节 体育教学评价的技术与手段
一、教师作为结果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方法
二、学生对“学习”进行评价的方法
三、教师对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手段
四、学生对教师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手段 第十三章 体育教学环境
【教学要求】了解是体育教学环境的概念及要素;掌握设计与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的基本理论。
【教学内容】重点 :良好体育教学环境的功能、体育教学的心理环境、设计与优化体 育教学环境的案例。
第一节 体育教学环境概述
一、体育教学环境的含义
二、体育教学环境的特点
三、良好体育教学环境的功能
第二节 体育教学环境的要素分析
一、体育教学的物理环境
二、体育教学的心理环境
第三节 体育教学环境的设计与优化
一、设计与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的原则
二、设计与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的策略
三、设计与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的案例 第十四章 体育教学技能与训练
【教学要求】理解教学能力和体育教学能力的区别;了解我国体育教学的现状;掌握体育教学技能的学习和训练。
【教学内容】重点:现代教师的智能模型、教学技能训练的基本程序。第一节教学能力与体育教学能力
一、什么是教学能力
二、现代教师的智能模型
第二节 我国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形成的现状
一、我国体育教师能力形成的途径
二、我国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形成过程中的缺陷
三、教学技能训练的可行性 第三节 体育教学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一、什么是教学技能
二、教学技能训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三、教学技能训练的基本程序
四、对教学技能训练的评价 第十五章 体育教学研究
【教学要求】理解体育教学研究的概述和内容;掌握体育教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教学内容】重点:体育教学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第一节 体育教学研究概述
一、体育教学研究的概念与意义
二、体育教学研究的层次
三、体育教学研究的特点 第二节 体育教学研究的内容
一、体育教学主体的研究
二、体育教学目标的研究
三、体育教学过程的研究
四、体育教学内容的研究
五、体育教学条件的研究 第三节 体育教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手段介绍
一、问卷调查法
二、教学观察法
三、测量法
四、教学实验法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体育教学论是以教学论和课程论为基础,结合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以教学论的理念来指导体育教学的一门课程。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应当先了解教学论和课程论的基本思想、观点、规律和原则,这些都为学习这门课程奠定了基础。体育教学论的学习为以后的体育教 学实践带来指导和帮助。
五、教学时数分配
体育教学论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总学时: 64 学分:4 章次 各章标题名称 讲授学时 辅导学时 备注 第一章 绪论 4 第二章 体育教学目标 4 第三章 体育教学过程 4 4 第四章 体育教学主体 4 第五章 体育教学原则 4 第六章 体育教学方法 4 4 第七章 体育教学模式 4 第八章 体育教学内容 4 第九章 体育教材 4 4 第十章 体育教学计划与设计 4 第十一章 体育教学组织与管理 4 4 第十二章 体育教学评价 4 第十三章 体育教学环境 4 第十四章 体育教学技能与训练 4 4 第十五章 体育教学研究 4
六、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体育教学论》毛振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版。
参考书:
1.《体育教学技能微格训练》王皋华主编,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2.《体育教学论》龚正伟主编,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
3.《教学论》裴娣娜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年版。4.《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丛书》毛振明等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9 年版。
5.《新课程理念与体育说课》周志雄等著,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年版
七、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
本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观摩法等进行教学。需要多媒体教室和相关配套设施。
八、其它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党委宣传部
课程编号:160000-14b,160000-15b,16000-16b,16000-07b 英文名称:Situation and Policy
学时:总计32学时,其中理论授课20学时,观看专题片、课内讨论、考核12学时
学分:形势与政策1、2、3、4各0.5学分
面向对象:全校本科专业
教材:依据教育部每年春、秋两季颁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由校党委宣传部制定每学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
主要教学参考书目或资料:
1.《时事报告》、《时事报告(大学生版)》、《时事资料手册》(中宣部、教育部编辑)2.《瞭望》、《中国新闻周刊》、《国际资料信息》、《环球时报》等时事报刊.《形势政策教育辅导资料》(江苏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主编)
4.《时事》VCD(教育部指定“形势与政策”课音像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5.江苏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航标灯”思政网站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高校培养目标为依据,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它的基本任务是通过适时的国内外形势政策教育教学,帮助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和政策理论,科学地分析国内外形势,正确地理解党的现行政策,引导他们自觉地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学习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基本知识,增强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b本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奋发学习,培养健全的人格,具有重大意义。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第一,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认识形势与政策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即马克思主义的形势与政策观、本程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科学分析形势与政策的方法论、形势发展变化的规律、政策的产生发展及本质特征等基础知识。
第二,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内容,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系列政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不断完善的政策体系。
第三,培养学生掌握正确分析形势和理解政策的能力,特别是对国内外重大事件、敏感问题、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的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
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国家改革与发展所处的国际环境、时代背景,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政策,正确分析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使命感、责任感,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及其基本要求
(一)教学内容、学时分配 1.国内形势方面:(160000-14b2学时,160000-15b2学时,16000-16b2学时,16000-07b2学时 合计 8学时)
(1)“两会”精神及聚焦的热点。(2)中央全会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3)经济形势的分析与展望。
(4)学习了解解决我国祖国统一问题的政策走向。
2.国际形势方面:(160000-14b2学时,160000-15b2学时,16000-16b2学时,16000-07b2学时 合计 8学时)
(1)国际政治形势基本格局。主要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主题,多极化发展趋势、全球战略安全形势及经济发展态势
(2)大国关系及其走向:主要了解我国外交政策和根本原则;了解时下中美、中俄、中欧、中日关系及其特点。
(3)国际热点问题。了解热点的形成、我国对待这一热点的态度及其发展趋势。(4)国际经济形势的基本态势,了解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区域化总体发展格局。
3.结合重要纪念日活动、重大事件进行专题爱国主义教育(160000-14b1学时,160000-15b1学时,16000-16b1学时,16000-07b1学时 合计4学时)
(1)5.12四川汶川大地震(2)2008北京奥运会(3)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4)建党、建国、建军纪念活动
4.观看专题片(160000-14b2学时,160000-15b2学时,16000-16b2学时,16000-07b2学时 合计 8学时)(1)“两会”精神及聚焦的热点。中国经济形势的分析与展望。(2)中央全会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3)国际形势的特点与热点问题。(4)重大事件的纪实与分析
5.课程考核(160000-14b1学时,160000-15b1学时,16000-16b1学时,16000-07b1学时 合计 4学时)
(1)本的国内外大事
(2)对当前国内外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的分析。
(二)基本要求:
1.通过国内形势的学习教育要求学生了解我国国情和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建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理想的基础上,在对国家发展历史进程的了解中,产生荣誉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2.通过国际形势的学习教育要求学生了解国际形势的新特点、世界重大事件和我国的对外政策。认清国际形势变化的多种因素,目的是认清它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利的方面和不利的方面,了解党和国家采取的对策,从而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化解不利因素,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3.通过专题教育,激发大学生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4.通过专题片观看使大学生了解我国国情和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大学生明确社会责任,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以课堂教学专题讲授形式为主,采用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讨论式等多样的教学形式,运用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校思政网站“航标灯”开辟形势与政策教育专栏,同时采取报告会、名人讲坛、专题学习等形式。每学年开展“精彩一课”教学评选活动,每学期组织1-2次教学观摩活动。
建立资料库。鉴于本课程没有相对稳定的教材,根据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教学要求和要点,自编教材和教辅资料,定期订购形势教育音像资料,按教学计划组织学生观看。全面收集和编印上级部门和相关渠道来源的信息资料,保证授课时效性。
六.考核方式及考核方法
本课程是考查课,采用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书面考核和口试、知识答卷和论文写作相结合方式。低年级以形势与政策基本知识答卷为主,高年级以论文写作的形式,结合当前的国内外形势和个人的思想实际进行剖析、认识。总成绩采用五级记分制,平时成绩为40%,期末成绩为6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纪律、考勤、讨论、作业等。期末考核采用统一开卷考试。
七、说明:
本课程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自1987年国家教育部决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设置《形势与政策》必修课以来,对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高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觉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该课的特点是重要、特殊、难度大,需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讲授内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最大特点是理论性与时效性的结合。教学内容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和江苏省教育厅下发的每学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以及结合我校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来确定,每学期由校党委宣传部制定《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组织实施《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
1、教学理念与策略的比较
以学科中心体育课程理念建立起来的体育教学大纲, 必然是以支配式为主的教学策略。在学科中心的体育课程中, 学生被认为是不成熟的, 是为将来“进入社会”做准备的。因此, 唯有体育专家和教师才能决定他们应该学什么和怎么学。体育既然是一门学科, 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就必须是系统的、全面的, 学习的内容 (主要是运动技术) 自然应该是“科学”的 (即以优秀运动员的技术为标准的) , 教师和教材也必然居于支配地位, 反复练习和训练成为主要的教学手段。“教得辛苦, 学得痛苦”成为体育教学中司空见惯的现象, 然而, 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 课程标准提出了有效教学的概念:“评价时应关注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即教学活动对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程度。”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无效的唯一指标。同时指出影响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四个因素:“第一, 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教学是建立在学生‘想学’, ‘愿学’的心理动机基础上的。第二, 学生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理解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第三, 教师是否掌握了让学生易于理解的教学技能。第四, 教师所运用的教学策略是否得当。”[1]
2、体育教学大纲与《标准》的内容标准比较
《标准》“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 五个学习领域实际上由两条主线组成, 一条是身体运动主线, 另一条是健康主线。”[2]虽然课程标准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成五个学习领域, 但五个学习领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每个领域都不能脱离其它领域独立实现课程目标, 拓宽了体育的学习领域。体育教学大纲则是根据运动项目划分学习领域, 如球类、田径、体操、武术等, 这实际上是一种竞技运动的教学体系, 每个学习领域可以脱离其它领域而独立存在。《标准》是按照水平来划分学段, 即水平一、水平二和水平三分别对应于1-2年级、3-4年级和5-6年级, 水平四对应于初中, 水平五对应于高中, 水平六为发展性水平。技术水平划分学段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发展和各地、各校情况的差异性:体育教学大纲则是一个年级划分为一个学段。
《标准》是以目标体系为主的, 以目标来统领内容, 只规定学习的内容框架, 突破了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的内容体系, 对完成课程目标所需的内容和方法只是提出一个大体范围, 各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 对具体教学内容和时数比例不作规定, 即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又给教师留有充分余地和创造的空间, 有利于教师从实际出发达到《标准》的要求, 还有利于开发体育课程的多种功能和实现健康的目标。此外, 课程标准对学生情意和健康方面的要求具体化;《体育教学大纲》是以规定教学内容为主的, 具体规定了各个年级, 各个项目的教学内容和时数比例, 但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意志品质等只作了总的原则规定, 教师的工作只能是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生学习并掌握规定的知识、技能与技术, 便于教师操作, 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十分有限。从两者结构可以看出, 《体育教学大纲》与《标准》的最大区别就是:《体育教学大纲》是对各年级具体教学内容的规定, 而《标准》则是各“水平”的各层次目标的比较宏观和笼统的规定, 既没有对具体教学内容的规定 (只是大项建议) , 也没有对学习考核的规定, 是一目标管理最重要的不是选择什么内容, 而是所选择的内容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从国家对体育课程的管理从规定了很细的教学内容, 变成只对体育课程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的标准。《标准》作为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育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比体育教学大纲涉及的范围更广, 要求更具体。因此, 体育课程突出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应面向全体学生, 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 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在体育课程标准的总体思路中提到“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 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
3、课程目标比较
体育教学大纲提出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思想教育三项任务。《标准》则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目标。主要区别在于:
体育教学大纲所描述的行为主体是教师;而课程标准强调的行为主体是学生, 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 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如学习领域一运动参与:“水平一, 对体育课表现出学习的兴趣。达到该目标时, 学生能够:乐于参加各种游戏活动, 认真上好体育课。水平二, 乐于学习和展示简单的运动动作。达到该目标时, 学生能够:向同伴展示学会的简单运动动作;向家人展示学会的运动动作。水平三, 主动参与运动动作的学习。达到该目标时, 学生能够:组东观察和评价同班的运动动作;示范所学的运动动作。水平四……”[3]
《标准》“确立了体育课程的目标体系, 包括具有递进关系的层次目标, 即课程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 这使得课程目标更加具体化、更具操作性, 避免了以往习惯用的套话;”体育教学大纲则只有比较笼统的、操作性不强的课程目标, 且教材内容、评价内容与目标要求不一致。
4、教学时数比较
教学时数规定不同, 《标准》没有规定学习内容的时数, 提倡根据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状况, 教师可以随时对不同教学内容的时数和进度进行调整。如果学生较快掌握学习目标的内容, 教学时数可适当减少, 反之可适当增加, 加大了教学内容的弹性和选择性, 同时又给教师改造教材、灵活的运用教材留有很大的余地。这就避免了那种只按教学时数和进度要求, 不管学生是否已经掌握的机械做法:体育教学大纲则明确规定了各项教学内容的时数要求。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学的灵活性与弹性, 限制了教师的创造性。
5、教学评价比较
在传统教学大纲下的课程评价, 基本上是一种终结性评价, 是一种固定比值的、僵死的结构考核法。它的基本特征是在公平、公正的旗号下, 用统一的运动成绩考核作为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及课程实施的主要 (更多时候是唯一的) 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在实践中常常是教什么, 考什么, 偏重于生物性的评价, 评价内容也与教学目标脱离。它既不能全面反映课程目标的要求和学生学习的结果, 也不能很好地发挥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而且很容易挫伤由于遗传等客观原因造成的运动技能学习方面存在困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更不是评定学生健康状况的最佳手段。
《标准》中的体育教学评价主要是根据, 运用科学的方法, 对体育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以及影响教学的各种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价值判断。体育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评价要具有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促进功能, 同时指出教学评价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体育课程标准还要求评价应以学生为中心, 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 同时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评价的内容应包括课程目标所规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防止仅仅将体育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唯一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应具有科学性、灵活性和实践性。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生, 以便及时改进学生的学习。课程标准还要求“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评判应该采用各种评价方法, 避免以笔试作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评价方法”。通过评价, 不仅了解学生体育学习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存在问题, 还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标准》一改过去体育教学大纲“以内容为主, 以目的和评价来指导内容”的文件格式, 改为了“没有内容, 以目标来指导内容的选择, 以评价来落实内容教学的效果”的新文件格式, 以此, 体育评价的分量是大大加强了, 体育评价也由过去的态度 (出勤率) 、知识、运动技能 (素质+”技评) 变为了重组的“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运动技能”等, 因此无论从评价的视角和评价的作用上都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
《标准》力求突破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 提出了强化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而淡化其甄别、选拔功能的基本原则, 并根据这样的原则对课程评价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标准》把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体能、知识与技能纳入学习成绩评定的范围, 并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 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标准》中提出的建立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是一个全新的体系, 需要在反复实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完善。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并未做出统一、具体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的规定, 而是要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确定的范围和原则去探索。这种评价方法, 给地方、学校流出了很大的空间, 各地、各学校可以本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 认真研究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评价体系。
6、课程实施方面比较
《标准》在体育课程的管理和教学模式将发生重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国家将放宽对中小学体育课程的统一管理和硬性规定,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管理体制。三级管理体制既有利于国家的宏观管理和指导, 也有利于地方和学校实施课程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从而真正体现课程实施统一性和灵活性的结合, 这对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地方性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形成以后, 该地区的各个学校应在这个实施方案的指导下, 根据自己学校的具体情况, 如师资力量、学生基础、场地条件、学校传统等, 考虑制订适合本校的课程教学方案。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方案不同于以往的教学进度安排。由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根据学习目标的达成来设计的, 因此, 学校的课程教学方案就是以学习目标达成作为主线来进行教学安排, 而不是以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来设计教学方案。这样可能对同一学习目标的达成, 不同的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完全不同的现象, 达成目标所需的时间也可能不一样。例如, 对于“能在体育活动中担任不同的角色”这样一个学习目标, 教师就可以根据自己对“角色”、“行为”、“分配”等概念的理解, 在教学方案中设计多种活动形式, 让学生充分理解“角色”的含义, 以及“角色”在集体活动和人际交往中的不同作用。有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游戏, 如合作跑、传递与搬运等来实现角色的变换;有的教师可以采用球类比赛的形式, 让每个学生都去体验一下前锋、后卫等不同角色的职责。因此, 未来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将更有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 更有利于学校体育教学呈现百花齐放、精彩纷呈的大好局面。除此之外, 体育课程标准还要求根据内容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的不同层次要求组织教学, 注重拓宽体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 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体育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 注重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 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体育, 培养发现体育问题和解决体育问题的能力, 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以此改变被动接受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式。
摘要:目的是比较中国原体育教学大纲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差异, 总结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新变化, 以期体育教师和各界关心体育课程发展的同仁对新《标准》更好的理解, 更有利于推进体育课程改革的进行。文章从6各方面对两者进行了比较。具体比较内容是:教学理念与策略;内容标准;课程目标比较;教学时数;教学评价;课程实施。同时总结出了《标准》的新变化。
关键词:体育教学大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比较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7:8-9.
[2]季浏.体育教育展望[M].华东大学出版社, 2001, 12:12.
[3]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体育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3:1-3.
[4]李晋裕, 滕子敬, 李永亮.学校体育史[M].海南出版社, 2000, 12:2-4.
[5]耿培新.2000年部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的新变化[J].体育学刊, 2001, 9:5.
[6]马凌.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 (试用修订版) 》介绍[J].教育科学研究, 2002, 3.
[7]曲宗湖, 杨文轩.域外体育传真[M].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 1:11-13.
[8]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实验稿) 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5:6-43.
一、《地理教学论》课程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尚未得到学生普遍重视
目前地理科学类专业的本科生较重视对地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学习,对于教师教育理论课程的学习不够重视,所以本课程未能像其它专业主干课程一样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足够重视。对课程学习的轻视,会导致学生出现对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的缺乏,对中学地理教育与教学的研究能力相对薄弱,对地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缺乏系统而深刻的了解等弊端,这可能会使得他们在未来的地理教师职业岗位竞争中处于劣势,甚至会出现在其走上教师岗位的一段时间里,适应期过长、地理教师专业成长受到影响等问题。
2.教学内容缺乏创新
《地理教学论》和当前的地理课程改革联系紧密,是一门动态发展的课程,然而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多以书本为中心,以致教学内容不能及时更新、与学生的兴趣与需求脱轨。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应处于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中,教师除讲授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外,也应时刻关注社会和地理基础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新方法等,顺应基础地理教育改革的发展。同时应加强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学习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以利于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
3.教学手段陈旧单一
课程学习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目前本课程的教学手段还比较单一,停留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层面,没有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乐于合作、勤于动手等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学习上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并未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容易导致学生不能充分体会到理论知识的实际指导价值,理论与实践脱节,忽视本课程的学习。
4.探究意识培养不足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仍然有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学习偏重于知识的积累、结果的掌握而忽视能力、方法、态度的培养、忽视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与结论获得的认识策略实施过程,对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不够。重说教、轻养成,重教化、轻内化,并将学生置于假想的理想环境之中,脱离现实,因此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也就只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对“为什么”、“怎么样”这两方面不能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也不会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思考。
5.忽视价值引导与人文关怀
在对一门课程进行教学时,教师除了要传授本门课程的专业知识,发展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人文精神也尤其重要,这需要教师更多的价值引导和人文关怀。虽然相比科学精神,人文关怀的直接影响体现得不明显,但其对人的影响却至关重要,甚至会影响终生。忽视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学生跟教师也缺少“对话与交流”,容易造成学生主体价值缺失、人文素养单薄,对其今后教师生涯的发展不利。
二、《地理教学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1.优化课程内容结构,转变课堂教学范式
基于“教学学术观、教学民主观、教学协作观”的教学理念,根据课程性质和学生学习的基本特征,以“认知反思-情境体验-生成发展”为框架来架构课程教学范式。通过专题讲座、问题研讨、名师示范等形式,加强学生在地理教师职业素养、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地理教师专业能力方面的认识与反思,激发学生专业发展的动力和热情;通过微格训练、任务驱动、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建立学习共同体、开展情境体验和行动研究,培养学生的地理教学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学生地理教师职业技能的提升;通过自我评估、展示交流等形式来体现学生的教学反思和教学行为的生成和变化。上述三个环节并非线性,而是相互关联并整体体现在课程的各个教学活动之中。课程设置将理论性内容与实践性内容加以融会贯通,有创意地设计课程结构框架,丰富课程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个性活力,以达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
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综合实践能力
培养应用型教师人才要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相互融合,通过具体实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具体操作上,通过建立学习共同体,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对地理教师专业理念、地理课程改革等理论知识进行专题研讨;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展开地理教材分析、地理教学课例研讨、地理课堂模拟实训等实践性内容学习,以学生实践性任务的体验、完成和展示来检验和总结其学习效果;通过教师引领、校友经验交流、名师讲座、在线交流、网上名师工作站的学习等活动来逐步培养学生的教师专业发展意识,使学生主动建构自主、探究、实践的学习体系。
3.深化过程学习体验,实现评价主体多元
制作课程学习过程手册,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基本信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进度与主要教学方法;手册中学生听课记录表和学生课堂讨论记录表的填写能使学生记录学习过程及小组合作学习内容,加深其对所学知识和小组学习的反思和领悟。课程评价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平时学习、课堂活动(课堂发言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课外作业(学习过程手册、课程作业、课程论文)、期末考核。在课程评价上既重视课程的总结性评价,通过学生的课程作业、学习过程手册等评价方式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今后的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依据;同时重视实践性学习内容的形成性评价,做到有实践必有反思评价,发挥其在实践中的诊断、反馈、激励作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重视小组同伴互评和自我评价,特别是把学生的自我评价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学生批判反思能力的发展和教学实践的改进。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大纲】推荐阅读: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践与探索12-02
地理新课程的教学反思07-01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践与探索研讨会心得11-15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纲要09-21
课程与教学论11-26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学方法探讨06-05
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课堂教学五大调控策略01-18
自考课程与教学论复习06-06
自考本科课程与教学论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