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精选8篇)
小学生认识事物带有很大的形象性,只要提供较多的具体事例,使他们在思维过程中积累起丰富的感性材料,就可以帮助他们逐步学会抽象出数学概念的方法。基于这种状况,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儿童观察力显得尤为重要。
在培养儿童观察力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仅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透过现象观察事物的本质。要指导他们逐渐懂得看问题应该从什么角度看。同时,要教会他们特别注意进行分析、比较。例如:在讲对长方体、正方体认识的时候,教师手里拿着一个长方体教具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几何图形长方体,然后要求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的?教师将学生举出的物体贴在黑板上,再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认识到虽然这些物体的形态、大小不同,但都是长方体。这时,学生只看到了长方体的表象,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引导他们观察长方体的本质特征。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将课前准备的长方体物体拿出来,要他们从三个方面观察(面、棱、顶点)长方体共有几个面?有几条棱?相对棱的长度怎样?有几个顶点?然后由各小组报告观察结果,教师将这些数据分别板书出来。据此,教师进一步要求学生观察长方体有什么特征?这时已有许多学生能够说出长方体的本质特征就是: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面的面积相等;有12条棱,相对棱的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教师在肯定了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后,把几种长方体斜放在不同的位置,问学生是否还是长方体?通过观察,学生认识到判断长方体要看面、棱和顶点,与放置无关,这样就加深了对长方体本质特征的认识。这时教师拿出正方体教具让学生再观察,并说出现在这个形体与长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观察后,学生认识到它们都有6个面,相对面积都相等;都有12条棱,相对棱长度相等;都有8个顶点。不同点是长方体每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而这个形体,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由此引出正方体的概念。
为了把问题引向深入,接着教师拿出一个长方体活动教具问学生这是什么图形?当学生肯定是长方体后,教师把长方体切下一块变成正方体问:“这个图形是长方体吗?”在仔细观察后学生发现,现在6个面都是正方形了,并且其它都符合正方体所有特征,所以说:“不是长方体,是正方体”。到这时,学生的观察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已能在变化中观察出本质特征。为了巩固成绩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教师又拿出一个泥做成的长方体,然后请学生观察并想一想从哪里切下后,可转化为一个正方体?有的说:“6个面都是正方形时”。有的说:“棱长都相等时”。有的说:“长、宽、高都相等时”。至此,可以说学生已从观察表面现象发展到观察本质特征,同时比较牢固地形成了关于长方体、正方体的概念。这种先用教具给学生一个清晰的形象,再通过语言的解释,使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建立形体的概念,学生易于接受,又发展了观察事物的能力,教学效果较好。贵州省黔东南州麻江县碧波乡又诗小学
一、对观察以及观察力的内涵分析
1、观察和观察力的定义
教育学、心理学上将观察定义为:个体的一种有计划性和目的性, 较为持久的知觉行为活动过程。观察力是个体在通过不断的观察实践或者相关的观察训练过程中, 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对事物进行观察的能力, 观察力属于智力体系的一个主要构成内容。
2、幼儿园儿童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幼儿园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等特点, 使得幼儿园儿童的观察力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 幼儿园儿童的观察力缺乏一定程度的稳定性。幼儿园的儿童很少会进行较为自觉的、有目的的观察行为, 大部分的观察行为都是受到周围事物独特的形状、声音以及儿童兴趣和情绪的支配完成的。而且幼儿在观察的过程中对观察任务的识记性、持久性不强。其次, 幼儿园儿童的观察行为的持续时间短。通过相关的实验表明, 三岁左右儿童的持续观察的时间在五分钟左右, 在年龄增长的情况下, 六岁时候能够达到十二分钟左右。观察事物引起的兴趣度, 也会直接的影响幼儿的观察持续时间。再次, 儿童的观察行为缺乏系统概括能力, 科学的实验研究表明, 三岁儿童在进行实物的观察时候, 他的眼球运动的轨迹是没有目标的, 四到五岁的儿童在进行观察的时候, 其眼球的运动轨迹接近观察对象的大致轮廓。即幼儿园儿童的观察能力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概括性。与此同时, 幼儿的观察行为也缺乏对观察对象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
二、培养和塑造幼儿园儿童观察能力的意义
1、培养儿童的观察力, 是教育塑造人的基本要求
我国颁布实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对幼儿园的教学工作提出具体的要求, 在科学部分, 要求首先要注重对幼儿常见的周围事物、现象等进行引导, 以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的兴趣。其次, 幼儿园等部门要积极的创造优良的教育环境, 提高幼儿参与尝试的机会, 鼓励和促进幼儿的探究能力的发展。再次, 幼儿园等部门要为每个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操作素材, 提高每个幼儿的探索对象和范围。
2、培养儿童的观察力, 能够促进儿童其他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儿童在具体的观察行为的引导下, 表现出对事物的认识, 以及观察、表现、思维能力等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不断引导幼儿进行观察, 还能够培养孩子敏锐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提高儿童眼、手、脑综合运用的能力。幼儿观察能力的培养对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也有很重要的帮助作用。
三、幼儿园教学中培养和塑造儿童观察力的途径
1、幼儿园教学过程中, 为儿童设置具体的观察目标
教学的过程中给儿童设计具体的观察目标, 这一方法真要是因为幼儿在观察事物的时候起观察的稳定性较差而设置的解决对策。通过对儿童进行具体的观察目标的设置, 使得观察的任务更加的详细和具体, 帮助孩子明确了观察的目的, 这样就容易收获较好的观察效果。
2、幼儿园教学过程中, 注重儿童兴趣引导和显性对象的使用
观察对象的独特性和趣味性设置, 是针对儿童在观察事物时观察行为的持续时间短而设置的。由于幼儿园儿童受到生理和心理发育程度的制约, 造成了儿童在观察事物的时候注意力不能集中, 持续的时间也较短。所以, 为了有效的培养幼儿园儿童的观察能力, 需要我们设置一些能够激发儿童兴趣或者较为独特的观察对象。例如, 在进行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中, 可以采用面具、音乐等富有趣味性的教学辅助工具进行教学, 从而有效的提高儿童的观察能力, 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3、幼儿园教学过程中, 注重引导儿童对观察规律的探寻
帮助儿童探寻观察行为的规律, 是解决儿童观察行为缺少针对性与概括性的措施。例如, 在进行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帮助儿童总结小蝌蚪和青蛙妈妈的外形区别, 找出青蛙妈妈和小蝌蚪的共同点, 从而有针对性的来引导孩子观察力的发展。
4、幼儿园教学过程中, 加强游戏教学提高儿童的观察力
要科学的利用偶发事件包含的隐性教育价值, 教师要成为儿童互动的设计者、促进者、和引导者。当前我们的教育是丰富扩展的阶段, 书本知识仅仅是教育内容的重要方面之一。教师要注重对身边教育素材和教育资源的挖掘, 要善于组织孩子感兴趣和乐于观察事件、素材等, 顺势利导进行儿童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塑造。让幼儿园的儿童始终生活在一个快乐、充满知识、充满新奇的教育世界, 从而实现孩子观察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5、幼儿园教学过程中, 加强观察方法的传授
观察方法作为儿童观察能力培养和塑造的重要内容, 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 要按照不同的观察环境, 向孩子传授不同的观察方法, 提高孩子观察行为的效果, 增强孩子观察事物的自信心。可以通过在大自然中观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观察、在电视、报纸等媒体上观察等各种形式。对孩子观察得出的结果要予以及时的肯定、表扬和鼓励, 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四、结语
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等之所以能够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骄人的成就, 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刻苦钻研的精神, 另一方面, 善于观察、乐于观察的能力和习惯, 也是帮助他们攀登科研高峰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对儿童进行基本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同时, 要注重和加强对幼儿园儿童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塑造。作为每一个幼儿教育工作者, 更要认真的研究儿童生活中的每一个兴趣载体、闪光点等,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的创设, 帮助孩子的观察能力的顺利发展, 提高幼儿园日常教育对培养和塑造儿童观察能力的效果, 为孩子的成长和进步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摘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个体观察能力的养成关系到孩子的成长。文章在对幼儿观察能力分析的基础上, 得出在幼儿园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儿童观察能力的几个方法, 首先是要对儿童提出具体的观察目标, 其次是要给儿童合适的观察对象进行选择, 方法三是帮助儿童找出观察过程当中的规律, 方法四是通过游戏等活泼生动的形式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以及向儿童传授观察方法、及时的进行表扬和鼓励等等。旨在为提高幼儿园的教学质量和儿童观察能力的培养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观察,观察力,培养塑造
参考文献
[1]何仲娥.幼儿观察能力的培养[J].文教资料, 2005, (30) .
[2]吴蓓.幼儿观察力培养探讨[J].商情 (教育经济研究) , 2007, (03) .
[3]沈明华.如何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J].小学教育科研论坛, 2003, (11) .
[4]朱灵华.幼儿观察力培养浅见[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 2003, (05) .
【关键词】小学数学 培养 观察能力 方法
一、学会引导学生,教贵得法
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相对匮乏,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对数学知识的解读有时候很难现学现用。作为教师,必须了解学情,学会引导学生,突出启发的作用,大教育家孔子在教育的过程中就十分看重启发的作用。小学生由于自身知识的有限性,在日常的数学课堂,要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数学教师就要充当引导的角色,所以作为教师掌握正确、科学的引导学生观察的方法就显得至关重要。分析观察法是一种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以分析事理为目的的观察方法。这种观察要求对观察对象过程中,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如平行线为什么不会相交?三角形为什么只能有一个角是钝角?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其实有很多的数学知识,这些知识很直观,学生也可能很了解,但很难上升到理论知识的层面上,更悟不出其中蕴含的道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要用到对比法来观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事物,比如说: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在日常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就可以充分的启发学生正确的利用比较观察法,这样可以让学生准确清晰的了解和理解相关的知识,同时还可以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差异,避免知识的混淆。另外,如果能充分的挖掘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能提高学生比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講授三角形面积的结算公式时,教师可以有效的利用知识迁移的作用,先让学生回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让学生每人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接着又两个完全相同的任意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最后,引导学生,给学生启迪,让他们明白计算三角形的面积用底乘以高后为什么要除以2的缘故。
二、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观察的注意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如果是感兴趣的问题可能会比较人很,反之,他们就会做出各种怪现状,不会专心学习。我们知道,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凡是乐于学习的人,一般都会主动探究,自觉学习,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势在必行。我们说的观察能力是一种有计划的、有目的的思维活动,具有一定的灵动性,其中知觉又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我们科学证实,知觉的产生事物的本身,而是我们人类的一种信念和兴趣,之后拥有浓厚的兴趣,才能做出一定的举措,产生相应的知觉。小学生的兴趣也极易培养,但是一般都是散乱的,毫无目的的,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每次观察的目的,严格观察时候的要求,实现有效的观察,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能够集中,达到既定的观察目的,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三、讲究策略,突出习惯的培养
观察能力不是先天性的遗传,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的,是在学生经历大量的观察活动,积累一定观察经验的基础上锻炼出来的。为此,要想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数学教师应该结合教授的内容及学情,设计相关的观察内容,让学生在充足的观察活动中获得成长,得到经验,猎取知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需要学生调动自身全部的感官来进行活动,并且根据已有的教学实践可以发现,图片、标本、模型包括实物等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好方法,教师还应进行积极引导教给学生一些正确的观察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这是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效率的一大途径。如在学习复杂的四则运算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养成一定的观察习惯,提醒学生仔细观察运算符号和式中的数目特点,运用学习过的运算定律,思考是否可以采取简单结算的方法来结算,不可难道题目蒙头就做,一定要多观察,善于观察,然后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这样就会大大的提高结算效率。
四、突出观察的目的,提高抗干扰的观察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一遇到感兴趣的事物或者事件就可能忽视了观察的任务。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强调观察活动的目的性,要有效的观察学生本身,让学生最大限度的集中精力开展观察活动。在数学课上,学生的观察活动受到的干扰因素也非常多,除了自身的因素之外,还有其它的外在因素,如果在教学活动中没有强化观察的习惯,学生极容易走心走神。要想提高学生的观察效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数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明确课堂教学中的观察目的和观察任务,这样以硬性的规定提高学生的抗干扰能力,使其提高注意力,提高小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从中获取概念,发现规律。例如,在学习《位置与方向》这些教学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要求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数学课本中的情境图,课本上的情境图用整个版面呈现了公园的风景,这就造成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极易被公园的风景所牵制,或者被公园其它的事物所干扰,而忽视右下角小小的公园定向运动图,不排除这样的干扰,观察是起不到任何效果的,为了提高学生的抗干扰观察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有意的缩小观察的范围,然后强化提示,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到与数学相关的信息,观察的目的会指引学生认真观察,仔细观察了,观察的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总之,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实用性的学科,它突出了学生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随着三维教学目标的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和方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基础知识延伸的观察能力,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小学数学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着自身的优势。同时,观察作能力作为一种数学学习的能力,对于学生学习数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师要想方设法的引导学生积极观察、善于观察、学会观察,进而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以促进数学的学习。
【参考文献】
[1]余龚秀.浅谈小学生数学观察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4013(3)
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杨振宁先生在谈到物理教学时指出:“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一种印象,以为物理学就是一些演算。演算是物理学的一部分,但不是最重要的部分。物理学最重要的部分是与现象有关的。绝大部分物理学是从现象中来的。现象是物理学的根源。” 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一种心理品质,是在成长中通过学习逐渐形成的。物理学发展史上,不乏由于细心观察与思考而导致重大发现的例子。伽利略由于观察研究吊灯摆动而发现了单摆振动的规律,奥斯特因细心观察而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那么,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呢?
一、激发观察兴趣,明确观察目的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员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并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的主动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但人对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所有客观事物并不都产生知觉,而只是对其中少数客观事物发生兴趣,然后做出观察行为,产生知觉。所以,若要求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必须首先激发学生对该事物产生兴趣。激发兴趣可以通过设置疑问、引入竞争、趣化知识等方法去实施。
但学生由兴趣引发的观察行为可能漫无目的、杂乱无章,未必能达到教学目的。瓦托斯基说:“观察并不是漫不经心的扫描,而是一种受观念支配的寻找证据的活动。” 观察的效果取决于观察的目的和观察的要求明确到何种程度。观察的目的、要求愈明确,观察者对知觉对象的反映愈完整、愈清晰,观察效果就愈好。因此,激发兴趣的同时,必须对学生的观察加以引导,明确观察目的,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少数事物或事物的重要方面,排除次要事物的干扰,从而收到理想的观察效果。如在做演示实验或者学生实验前,可提出如下问题引导思考:“这两(几)次实验中,有哪些不同?”、“这两(几)次实验中,有哪些共同的地方?”、“此次实验与前次实验,有哪些共同点(或不同点)?”等。另外还可引导学生观察结果,由学生自己获得结果变化的有关情况。如“这两(几)次实验,结果有变化吗?”“此次实验与前次实验,结果有没有不同?”等。在条件具备后,还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如:“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从中得出什么结论?”等。
二、学会观察方法,注意观察顺序
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和独立、系统的观察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拟定观察顺序,告诉学生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再观察什么。
1、全面观察
2、对物理现象和过程进行观察时,往往需要学生全面而系统地观察,不要只局限于某一个点上看问题,而应该全面地进行考虑,这是观察事物重要的环节。有关现象可按如下步骤进行观察:(1)观察分析结果出现的若干场合,以获得结果变化的有关情况。(2)观察分析这些场合中的先行情况,以获得其中变化因素和不变因素。
3、4、例如,阿基米德从跨入浴盆洗澡发现水从浴盆中溢出而受到启发,从而发现了浮力定律。又如力学中的例子:在杂技表演中,演员平躺在沉重的钢板下,两个大力士用铁锤轮番敲击置于钢板上的砖块,结果砖碎,人却丝毫未受损伤。对以上现象,我们要全面地观察整个过程,而不只看局部,则可运用动量定理,揭示杂技表演的秘密。5、6、2、重点观察7、8、既要全面观察,又要抓住重点。观察的片面性必然导致思维的局限性,必须防止“挂一漏万”、“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倾向。观察时,尽量调动多种器官参加活动,比较其异同点,得出正确结论,形成完整概念。物理学中很多规律都是在对大量个别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总结而获得的。例如,牛顿在总结了伽利略等前辈对自然界机械运动的观察与实验结果基础上,归纳出了著名的牛顿运动三定律。同时还要注意抓住重点要素进行观察分析,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有的实验现象不很明显,有的实验现象稍显即逝或多种现象并存,教师应让学生由局部到整体,给学生有重复观察的机会,也可以根据实验的特定要求,重点观察实验中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准确捕捉瞬间变化。9、10、3、对比观察 11、12、一般教师在开始进行探究实验教学时,就要教会学生实验观察的一般方法,从变化前、变化时、变化后三个不同阶段进行对比。对比观察法是抓住事物的特点比较其异同的方法,包括异部对比、异物对比、前后对比及分类对比等。这是判断哪一种因素对现象或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有效方法。13、14、例如:为判明引起电磁感应现象的因素是否为原磁场的变化,就要用磁场虽强但无变化的情形与原磁场虽弱但有变化的情形对比,从而判明哪一种因素在电磁感应现象中起决定作用。又如:在河边玩耍时,观察到两位女士在河边散步,一位穿高跟鞋,另一位穿平跟鞋,尽管她们体重看起来相当,但她们留在河边湿地上的脚印深浅有明显的差异,由此自然联想到压强的概念,对正确理解压强的物理意义有很大的帮助。15、16、利用对比观察法,使各项观察点既清楚明白又容易记忆,避免了观察内容的混乱。17、18、4、循序观察
19、循序观察法是按照一定的排列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例如,如对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实验的观察就是这样。第一步,先定性观察电阻变化或电压变化都能引起的电流变化;第二步,固定电阻,定量观察电压变化对电流的影响;第三步,固定电压,定量观察电阻变化对电流的影响。循序观察法是对整个过程进行全面观察,观察详尽而条理清晰,避免了遗漏观察点的现象。
除上述几种观察法外,还有定期观察法、定点观察法、定量观察法等等。具体观察时应根据观察对象、观察内容、观察目的、观察条件的不同,选择适用的一种或多种观察法。不论采用什么观察法,在观察过程中要求做到点面结合,即既要全面了解,又要抓住重点观察。观察方法要用得恰当,观察过程要认真细致,记录、绘制观察结果要实事求是,这样才能为解决问题提供依据,有利于观察能力的形成。20、21、三、坚持长期观察,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22、23、在某种意义上,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比拥有知识本身更重要。例如在物理实验课上常发生这种典型事例:本来只要看一下接线板背面就可了解4个接线柱之间的关系而正确接线,一些学生却习惯于询问教师,或者盲目接线。针对这种反映学生缺乏观察习惯的例子,实验课上应督促学生从观察仪器铭牌、面板旋钮标识、仪表读数系统等入手,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各种物理现象和正确记录这些现象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观察事物的习惯。有了观察的习惯,就会随时随地关注周围的一切,而不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24、25、1、要注意变换方位。同一件事物,方位不同,它所呈现出的状貌将不一样,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便是这个道理。26、27、2、要养成自觉意识。要注意养成自觉观察身边人事的良好习惯,随时做个“有心人”。28、29、3、要善于思考。这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李四光曾说过:“观察是得到一切知识的一个首要的步骤。”在观察中,还应注意思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所获,而不致使观察所得如同“过眼烟云”。30、31、四、做好观察总结,概括科学结论 32、33、观察仅仅是一种手段,而观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是为了得出某些结论。观察告一段落后,要善于把观察到的现象加以比较、分析、归纳、综合等,然后得出结论或总结出规律。34、3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除了教会学生各种科学的观察方法外,还要指导学生按具体要求如实地绘图、记录,并且分析资料,讨论观察结果。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进行积极自觉的观察,才能使他们获取正确的信息,发展思维,获得知识,掌握技能,进而认识自然规律。36、37、观察作为一种物理学习能力,对于物理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观察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物理教师,要经常结合教学内容,说明认真细致的观察在知识学习及科学发明和发现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育学生要做观察的有心人,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
广州市天河区车陂小学
黄海雁
在多年的儿童绘画教学中发现,画画真的是小孩的天性,只要给小孩提供适当的画画条件,哪怕只是一支笔一张纸,每个小孩能够创作出他的杰作,小孩喜欢画,黄翼先生认为“儿童绘画和美术家的绘画不同并不是狭隘的美术,是一种游戏。”既是说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热爱艺术,而是源于一种游戏的天性。当在面对命题绘画的时候,很多小孩却变得束手无策,这时绘画对小孩来说却成为了一道难题,有些小孩会轻易地对你说“我不会画”。在这时候,如果你对学生说我教你画或你照着我来画,这种“依样画葫芦”的教学则会抑制了学生的绘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甚至使学生对你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性,有老师教的我就会画,老师没教的,则画不出来。
新的教学理论指出,现在的绘画教学不再是教学生怎样画而是教学生怎样自己画。怎样来引导学生将自己所想到的,所看到的付诸于画面,完成由“抽象的语言”到“形象的画面”转换,是绘画首要解决的问题。这就涉及到绘画的表现,所谓绘画的表现是指人们按照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而借助一定的绘画工具而做的展示。儿童的绘画表现能力并非与生俱来。它做为一种能力的体现,是建立在观察、分析和记忆的基础上的。
实践证明,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小,绘画的表现力受局限,不具备写实的能力,我们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来要求儿童做画,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绘画表现力,除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表现技法和技巧,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觉得更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兴趣,训练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入手。
一、激发和培养兴趣。
教育心理理论告诉我们,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它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或者兴趣等形式,对学习起着推动作用。学习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知兴趣或者叫求知欲。兴趣是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
在一年级的教学中安排教学生如何画海星。课前,我在课室的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了海星实物,学生们一上课就被屏幕上海星所吸引,学生们个个很惊讶地问,“老师,那个海星是不是真的?”于是,我和学生们一起讨论海星美在哪。学生们观察得很细致,把海星的外形特点,颜色,花纹全都讨论遍了,我趁机把不同形状的海星图片让学生观察,“是不是所有的海星都是五个角?”“你们看这些海星象什么形状?有些学生说有的像花儿,有些学生说有的像太阳,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我边说边演示,学生的学生的热情被激发起来了,个个都投入自己的绘画中去,下课了,画好了的学生把他们的作品展示出来,与同学们一起欣赏,没画完的同学还手不停笔地画着。由此可见,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利用教材光盘中精美的图片作为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学生发现所要表现的物体的美,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要用笔去表现它的欲望。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是激发学生主动去表现物体的原动力。
二、培养观察力,学会符号的运用。
儿童绘画动因分析,儿童绘画产生过程应该是:通过对外部事物的观察,经过心理的内部调整,再由手的绘画操作表现出来。影响儿童绘画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对事物的感知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使学生对客观物象观察经过大脑简化过程,将对物象的认识,自己创造一种视觉符号表现出来,是培养儿童绘画表现力的关键。
在命题绘画中,学生不会画,就是不会造型,所以画不出来。造型的奥妙在于每笔一个符号,每个符号一笔的画成,每笔都是一个结构,头部一个符号,身体一个符号,这样简单易学,便于学生掌握。一年级小孩第一次画小鸟,为了让学生感知不同小鸟的形象特征,我提供了各种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小鸟的形态特征,他们兴奋地争着发言,纷纷告诉我他们看到了小鸟有脑袋,嘴、脖子、肚子、尾巴、翅膀,身上还有不同的花纹等。但没有学生说出小鸟的嘴巴各有什么不同,大概是学生没仔细留意吧。于是我先表扬她们观察得仔细,接着问,每只小鸟的嘴一样吗。学生说不同,有长的,有短的,有些是又长又尖,有些是又长又弯。我因势利导,如何来画小鸟?看看,小鸟的头像什么形状,身体像什么什么形状?学生纷纷告诉我可以把小鸟的头看成是圆形的,身体看成是椭圆形。通过观察,教学生把复杂的东西通过一些简单的符号来表现,接着我通过图片演示,展示了飞翔小鸟,静态的小鸟的动态特征,让学生边观察边完成自己的作品,“静态的小鸟有时是低着头,有时是转过头,如何来表现呢?”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告诉我小鸟低着头的时候,嘴巴是朝下的,转过头的时候,嘴巴是和身体是同一方向的。通过观察,给学生个性化表现提供丰富的表象。学生领会到观察的要点,建立画面与所观察事物之间的联系,对表象进行符号性的概括、重组,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三、加强记忆,为表现提供元素。
每节课我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强化记忆自己要表现的物体的外形特点,老师完成示范演示,在讲清方法步骤后,则把示范画擦掉,让学生看不到完成的画,也就无可依据,减少思维定势的误导。从而强迫学生去回忆刚才所观察到的物像的形象,通过记忆把形象默写出来,通过日积月累地坚持,在学生们的大脑将会贮存下大量的形象。为以后的命题创作积累素材。
四、激发想象力,萌发表现的欲望。
黑格尔曾经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想象力丰富的人更享受成功的机会。”想象力更是创造性思维的翅膀,小学生喜欢想象,喜欢幻想。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音乐,儿歌等各 种手段和方法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系统,例如,学生爱听故事,老师可以通过讲故事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感悟道理,萌发想象力,在《美丽的花园》一课中,我运用了课本中的一个故事:七色花的故事,„„七色花有七个花瓣,每个花瓣可以许一个愿望„„,通过我的描述,创设了学生对花的外形,大小,色彩等想象的情景,打开学生想象之窗,有力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对花的表现的欲望。
演绎推理的主要功能在于验证结论,而不在于发现结论。我们缺少的是根据情况“预测结果”的能力和根据结果“探究成因”的能力,而这正是归纳推理的能力。
一般的说,数学推理可以分为: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和合情推理。
(一)归纳推理
归纳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法则,公式都是运用归纳推理,从特殊事实得到一般原理,即通过一些学生熟知的个别生活实例或数学问题,再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中归纳出一般结论。归纳推理必须以概括为基础,也就是首先要把个别事物或现象归之于一类事物或现象,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推理。
(二)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又称为论证推理,是根据已有的事实和正确的结论(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按照严格的逻辑法则得到新结论的推理过程,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它是以某类事物的一般判断为前提作出这类事物的个别、特殊事物判断的推理方法。演绎推理以形式逻辑或论证逻辑为依据,它的过程正好与归纳推理的过程相反,它的前提与结论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只要前提是真的,推理是合乎逻辑的,就一定能得到正确的结论。一般来说,演绎推理的每一步都是可靠的、无可置辩的,因而可以用来肯定数学知识,建立严格的数学体系。所以,演绎推理可以作为数学中的一种严格的论证方法,即是对数学的合情推理中由归纳、类比所得结论的逻辑证明,包括证真和证伪(举反例)。演绎推理的基本方式是三段论证法,即“大前提、小前提、结论”。演绎推理的正确与否取决于两个前提的正确性,只有当大前提和小前提都正确时,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三)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是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它根据两个对象的某些属性相同或相似,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是一种横向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常利用新旧知识间的某些相似处进行类比推理,以学习新的知识。
(四)合情推理
合情推理又称似真推理,是一种合乎情理,结论好像为真的推理,它是根据已有的事实和正确的结论(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实验和实践的结果,以及个人的经验和直觉等推测某些结果的推理过程。
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呢?
一、示范,教给学生正确的推理方法。
小学生学习摹仿性大,如何推理、需要提出范例,然后才有可能让学生学会推理。小学数学中不少数学结论的得出是运用了归纳推理,教学时就要有意识地结合数学内容为学生示范如何进行正确的推理。例如,教加法交换律时,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1)计算多组算式:
7+ 3=10,3 +7=10,所以:7+3=3 +7 还有:25 +75=75 +25 +40=40+ 18
125+ 875=875+ 125
„„
(2)观察、分析,找出这些算式的共同点:左、右两边加数相同,位置不同,和不变。
(3)归纳出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进而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不同的加数,概括出一般的表达式:a +b=b+ a。这三步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后,还要注意让学生小结一下推理思路,以帮助学生领会如何运用归纳推理来探讨问题的。
二、操作,引导学生参与推理全过程。
现代教育论强调“要让学生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去听科学。”“操作学具学数学”有利于学生有动作思维→表象→抽象思维。因此在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实践操作,让学生参与推理的全过程,引导学生的思维由直观向抽象转化,使学生从个别特殊的事物中发现规律,进行归纳。例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要求学生分别准备若干个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纸板,引导学生动手把各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折拼、剪拼在一起,并用量角器量各种操作结果,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操作结果并进行归纳。由于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是三角形的全部,所以根据完全归纳法得出结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在教学中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参与推理的全过程,不仅是给学生关于“三角形内角和”的准确完整的答案,而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懂得了准确完整的答案的是怎样获得的,学生就会从中受到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
三、说理,养成学生推理有据的好习惯。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组织数学语言的过程,也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判断推理的过程,而与语言最密不可分的是演绎推理,小学生解题时大多是不自觉运用了演绎推理,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通过追问为什么,要求学生会想、会说推理的依据,养成推理有据的良好习惯。例如:判断9和10是不是互质数时,一定要求学生这样回答: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互质数,因为9和10只有公约数1,所以9和10是互质数。这样运用演绎推理方法,经常进行说理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小学里就能在思考事实、现象的过程中掌握抽象真理,他就获得了脑力劳动的一种重要品质—他能用思维把握住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事物、事实、情况、现象和事件,换句话说,就是他学会了思考各种因果的、机能的、时间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推理能力的训练,学生的数学水平就得到提高,也就是我们的培养目标就达到了。
四、把推理能力的培养置于层次性和差异性的关注中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这四个领域的内容都为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1、在“数与代数”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计算要依据一定的“规则”公式、法则、推理律等.因而计算中有推理,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往往有其自身的规律。对于代数运算不仅要求会运算,而且要求明白算理,能说出运算中每一步依据所涉及的概念运算律和法则,代数不能只重视会熟练地正确地运算和解题,而应充分挖掘其推理的素材,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和提高。如: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时,让学生自主探索8+7=?,孩子们想出很多方法算出得数,有一个孩子说,我知道10+7=17,那么8+7=15,这个孩子就是很好地进行了推理,在过去一律用“凑十法”的情况下,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在教学中,教材的每一个知识点在提出之前都进行该知识的合理性或产生必然性的思维准备,要充分展现推理和推理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2、在“空间与图形”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既要重视演绎推理.又要重视合情推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指出:“降低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内在要求,力求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习规律,着眼于直观感知与操作确认,多从学生熟悉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动手做一做,试一试,想一想,认别图形的主要特征与图形变换的基本性质,学会识别不同图形;同时又辅以适当的教学说明,培养学生一定的合情的推理能力。”并为学生“利用直观进行思考”提供了较多的机会。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要不断地观察、比较、分析、推理,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注意突出图形性质的探索过程,重视直观操作和逻辑推理的有机结合,通过多种手段,如观察度量、实验操作、图形变换、逻辑推理等来探索图形的性质。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合情推理的方法为学生的探索提供努力的方向。
3、在“统计与概率”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统计中的推理是合情推理,是一种可能性的推理,与其它推理不同的是,由统计推理得到的结论无法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去检验,只有靠实践来证实。因此,“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要重视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推断和决策的全过程。如:为筹备新年联欢晚会,准备什么样的水果才能最受欢迎?首先应由学生对全班同学喜欢什么样的水果进行调查,然后把调查所得到的结果整理成数据,并进行比较,再根据处理后的数据作出决策,确定应该准备什么水果。这个过程是合情推理,其结果只能使绝大多数同学满意。概率是研究随机现象规律的学科,在教学中学生将结合具体实例,通过掷硬币、转动转盘、摸球、计算器(机)模拟等大量的实验学习概率的某些基本性质和简单的概率模型,加深对其合理性的理解。
4、在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活动时,如果只以教材的内容为素材对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进行培养,毫无疑问,这样的教学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的发展。但是,除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以教材内容为素材)以外,还有很多活动也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例如,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作出判断和推理,许多游戏中也隐含着推理的要求。所以,要进一步拓宽发展学生推理能力的渠道,使学生感受到生活、活动中有“数学”,有“推理”,养成善于观察、猜测、分析、归纳推理的好习惯。
一、明确观察目的, 既观察实验结果, 又观察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现象
在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实验时, 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清“看什么”即首先明确观察的目的而后再观察。在实验时, 如果不加以指导, 有的学生常常出现无目的、无要求、无方法、漫不经心观察的现象。常常只注意那些感觉新奇或有强烈刺激的化学现象, 而放过了实验所要观察的主要内容。作为中学化学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化学实验, 同样也必须改变过去只让学生观察实验最终结果, 验证知识结论的做法。应该让学生观察实验从始至终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现象。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 以培养观察的敏锐性、全面性和深刻性。
例如, 金属钠跟水反应实验, 不能只观察有氢气生成, 以及反应后的溶液使酚酞变红这两个现象。应该在实验开始时让学生注意观察, 等实验结束时大家报告各自观察到了哪些现象。包括钠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状、不停地在水面上转动、发出“嘶嘶”响声、有水雾及气体生成、燃烧、使酚酞试液变红等一系列现象。并启发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又如, 初中演示氢气跟空气混合点燃爆炸的实验, 必须让学生观察到纯净氢气燃烧形成的蓝色火焰, 以及氢气从铁筒中排出, 空气补入筒中时气体流动形成的“嗡嗡”声。而不能只让学生听铁筒 (或塑料筒) 爆炸的声音。否则, 学生因为没有观察到纯净氢气安静燃烧的现象, 就很难理解氢气跟空气混合爆炸的原因及爆炸极限, 也学不到通过现象探究知识的能力。
二、有周密的观察计划, 既要抓住观察重点, 又要全面观察各种现象
全面观察是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实现物质变化所需的仪器装置等都进行观察.只有全面观察, 才有助于获得完整的感性认识, 才有助于从中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分清主次就是要根据实验的目的、要求、内容分清实验的主要现象和次要现象。这样观察才不至于忽略了主要的、本质的东西。因为任何事物及其发生的变化都不是孤立的, 往往伴随着主要现象而派生出许多次要现象。如果能让学生及时捕捉这些现象, 不仅有利于观察能力培养, 还能对所研究的事物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并从中学到科学方法。
例如, 初中化学绪言课中, 为了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化学变化, 演示镁带在空气中燃烧,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是这个实验的观察重点, 必须让学生看到银白的镁条变成白色的氧化镁。此外, 由于镁带燃烧时有耀眼的白光;现象十分明显, 能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感性认识, 从而认识到发生化学变化时, 往往有发光现象。但如果想让学生知道伴随着化学变化的发生还可能有发热现象, 就必须引导学生观察镁带燃烧时上升的白烟, 分析白烟是什么?为什么会上升?否则, 很难对化学变化这个概念有全面理解。既全面又分清主次地进行观察, 就要求重点观察主要现象, 而不忽略次要现象, 既要观察明显现象, 又要迅速发现易消失的现象.这样才能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三、用严谨的观察态度, 既观察主反应的现象, 也兼顾“副反应”的现象
在观察实验的时候, 要求学生要有一种严肃、认真的观察态度, 仔细地对待每个实验现象。如在制取某种物质或研究某种物质的性质的实验时, 除发生主要反应外, 还可能同时发生“副反应”。特别是当反应物的浓度、温度、压强等因素改变时, 更容易发生副反应。有些副反应的现象还可能影响对主要反应的观察。教学中, 有的教师为了突出重点, 不使教学活动受到节外生枝的影响, 尽量回避副反应, 对异常现象视而不见。例如, 不正视用氯酸钾跟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的氧气中, 因含有少量氯气及氯的氧化物而具有刺激性气味;不让学生观察用无水乙醇跟浓硫酸制取乙烯时反应物变黑色, 以及生成的乙烯具有刺激性气味, 甚至还用混有二氧化硫的乙烯做乙烯性质的实验, 这种不纯的乙烯, 很容易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退色。从形式上这个实验很成功, 验证了所讲的理论, 严格地讲这样做是欺骗学生,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求异思维。为了强化实验的育人功能, 在做乙烯实验时, 应该引导学生观察反应物变成黑色以及生成的气体具有刺激性气味。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 讨论如果不除去杂质可能会有什么影响, 然后提出除杂的建议, 师生共同设计净化气体的装置和方法, 最后付诸实践。这种做法确实多占用了时间, 但对促进学生活学活用知识,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却有极大的作用。
四、注重对异常现象的观察, 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意志和品质
由于受药品的质量、溶液的浓度、反应物的配比、仪器的选用及装置是否合理、反应条件的调控、环境的改变等客观因素的制约, 导致课堂实验失败, 出现异常实验现象。例如初中化学研究金属跟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规律时, 我演示了金属钠跟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想通过实验证明并不是所有活动性强的金属都能从盐中置换出活动性弱的金属, 钠跟硫酸铜反应不是生成铜, 而是生成氢氧化铜等。在实验时由于没有把金属钠表面的煤油吸净, 钠的颗粒又较大, 所以放入硫酸铜溶液后立即起火燃烧, 浓烟滚滚, 溶液中既有蓝色沉淀, 又有黑色沉淀, 盛溶液的烧杯内壁全都变黑色。
此时应该冷静地认识到这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良好契机。及时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分析发生这些现象的本质和发生这些现象的原因。这样虽然多占用了一些教学时间, 影响了讲授新知识的进度, 但由于学生参与了实验从失败到成功的全过程, 在知识、技能、情感、意志、能力等领域所受的影响, 远大于观察一次成功的实验。
五、注重对实验现象的对比观察, 以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科学方法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 为了配合知识的讲解, 演示实验时, 往往只让学生观察实验中的某些片段现象。由于缺乏全面、对比的观察, 不仅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不透, 抓不住问题的关键, 更重要的是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没有让他们积极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 只是被动地接受结论, 长期下去将不利于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例如, 演示镁带能在二氧化碳中继续燃烧的实验, 必须在将燃着的镁带放入盛二氧化碳的烧杯中之前, 先用燃着的木条检验烧杯中的气体不支持燃烧。否则, 学生就可能怀疑烧杯中盛的是氧气或空气。
又如初中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爆炸”概念, 设计了干燥面粉在密闭的纸盒中点燃爆炸实验。如果在实验之前先演示干燥面粉撒在酒精灯火焰上只燃烧而不爆炸, 经过对比观察, 学生就会理解燃烧与爆炸都是剧烈的氧化反应, 区别就在于爆炸是发生在有限空间, 燃烧是发生在无限空间。通过实验进行对比、观察、研究, 不仅使学生对知识有了深刻理解, 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探究的科学方法, 有利于科学素质的提高。
一、观察一定要按顺序进行
我们必须让学生掌握常规的观察顺序;否则,学生写出的作文将杂乱无章、毫无头绪。在小学的作文教学中,主要的观察顺序大致有四种:⒈按时间顺序。⒉按空间转换的顺序。⒊按内容顺序。⒋按事情发展的顺序。
二、观察必须抓住事物的特点
每件事物都有其本身的独到之处,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努力发现那与众不同的一点。为了让学生能够准确地抓住特点进行重点观察,我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采用对比的方法。这样,就很容易发现事物的异同和变化,从而抓住其特点。例如:写一个人的肖像时,学生总喜欢用“弯弯的细眉”、“炯炯有神的大眼睛”、“苹果似的脸蛋”、“樱桃小嘴”、“一笑就有两个酒窝”等,把所有人都美化了,造成了学生作文中的“千人一面”。针对这一现象,在一次写人的作文课时,我让学生用文字来描写本班同学的外貌。我先是请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站在前面,再请一位学生给他们“画像”。结果那位同学把两个学生的外貌描述得差不多,分不出是男是女,其他同学都笑了。我说:“大家先别笑,可能请你们来说也一样,现在我们把两位同学的五官进行对比,看看异同再说,好吗?”学生根据我的指点再进行认真观察、描述,这次基本上抓住了不同人物的特点,说出了那位男生是方形的脸、小而有神的眼睛,而女生脸是瓜子脸、眼睛乌溜溜的又圆又大。这时学生再下笔写人,就不会出现前面的笑话了。
三、观察要细致入微
小学生由于理性认识的能力差,对平常的事情细节很少注意,常常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如果问他们这个东西这个人怎样,都会说“很好”、“很可爱”、“很漂亮”,但要是再追问到底怎么可爱、怎么好,恐怕答案就会是“因为好所以好”。这就是对事物缺乏细致观察所导致的。针对这一弱点,我们要在平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细致观察事物,积极调动各种感官,用眼睛看,用手触摸,用嘴品尝,用耳倾听,去充分感受事物的形味和声色等各方面。为督促学生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在教学中规定必须观察若干方面,并让学生观察后列表格填写。这样训练,就不会出现那种写一句话就没有下文的情况了。
四、观察的同时还要展开联想、想象
想象力是现在的学生最缺乏的能力,但这也是写文章是否形象生动的保证。联想在心理学里被分为四类:⒈接近联想,即从空间和时间方面接近的事物想起。⒉因果关系联想,即从事物的因果方面想起。⒊对比联想,即从相反的事物想起。⒋类似联想,即从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方面想起。就想象而言,我们在实际观察中一般都采用再造想象,即依照语言的描述或根据图样、模型、符号等的描绘在人脑中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观察时综合灵活运用这些知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方法,我曾把学生带到校门口的大树下,让学生仔细观察,进行联想和想象。在随后的作文里出现了许多让我很满意的句子。由此可见,只有引导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进行合理想象,写出的文章才会形象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推荐阅读: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思维能力的培养06-06
小学数学教学中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09-21
数学教学论文: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05-29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09-08
关于小学数学预习能力培养的研究06-09
论如何提高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11-10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10-30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论文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