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险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精选8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保持了30%的平均增长率,是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保险之所以能保持如此好的发展成绩,最根本的原因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体制的不断完善,保险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保险市场发展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根据中国保监会统计,2010年全年原保险保费收入达14528亿元,其中人身险10632亿元,财产险3896亿元,养老保险公司企业年金缴费357亿元,尽管保险业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但与国民经济发展相比,我认为i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社会大众保险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由于我国发展水平的限制,许多人对保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者认为自己不会发生事故,或者以为保险公司是赚钱为目的,保险实际并没有什么好处,没有充分认识到保险是转移和分散风险的手段,对工作和生活中的人身与财产风险认识不足,缺乏分鞥险防范意识,这导致对保险的需求不足。同时,有部份人又错的认为保险可以赚更多的钱,可以令人爆富,或者报保险单纯的当做投资手段,忽视了保险产品的本质特征。
2、保险市场有效供给不足。
目前我国保险市场存在供给主题少、垄断程度高、保险商品少等情况。全国人寿保险公司与财产保险你公司总共不足100家,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和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占中国保险市场份额的70%—80%,其余保险公司所占的市场份额仅为20%左右,这说明中国保险市场属于寡头垄断型保险市场。由于垄断度高、有效竞争不足、导致险种少、保险产品同质化严重、服务质量低劣。一方面有些保险产品供不应求;另一方面,有些保险产品过剩。
3、保险市场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我国保险法律法规体系已经初具规模,基本涵盖了保险合同行为、保险经营和监管的各个环节。保险经营和保险监管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一定程度上建立了适应我国保险实践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险监管机构的严格执法对于规范保险经营行为,提高保险的经营管理水平、保护保险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加改善保险监管具有重要意义,有利的推动了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但我国保险立法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表现为:(1)法规体系的层次不高。我国目前仅有一部保险法律,大量指导保险经营和保险监管的规范属于规章和一般性规范性文件,低层级的法规影响了对保险市场进行规范的权威性。当与别的相关法律发生冲突时,就不能适用专为保险市场制定的法规,这将影响到保险市场的调整。(2)部分法规不能适应保险市场创新和发展变化的需要。目前,针对保险市场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有的还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加以调整。特别是对保险市场的日新月异的业务创新,缺乏预见性,有时存在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随着保险业内外情况的变化,一些规定已不能适应保险实际的需要,与保险市场发展相脱节,一些新的保险违法行为缺乏相应的法律予以规定,原有的相关规定需要加以修改。(3)部分法律法规与上位法相冲突,比如某些监管方面、市场准入方面的规定,实际上与保险法或其他法律相冲突。监管部门存在扩权冲动,导致保险市场的规范和发展存在障碍。同时,一些法律法规过于教条,缺少可操作性,需要制定相应的实施细节。
4、市场竞争还不充分。
5、保险市场主体存在很多问题。
6、保险投资渠道过窄,投资收益较低。
1.1 保险市场缺乏适度竞争, 垄断格局依旧
从目前的产险市场供给主体来看, 参加产险市场的保险公司数量偏少。虽然河北省主要产险公司已达到19家, 但是只有人保、平安、太保及中华联合这四家财产保险公司存在较强实力, 能够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业务, 并且在经营费用支出上明显低于排在后面的中小保险公司, 经营费用率 (经营费用合计/已赚保费合计) 都在40%以下, 而人保财险更是以32.7%的费用率成为费用控制的排头兵, 而且在管理水平上居于国内财险公司的领先地位, 而其他个别公司在经营管理能力和水平上存在缺陷。这种情况与我国多层次所有制的经济形式及尽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相适应, 并充分说明河北省产险市场垄断程度依然偏高, 市场竞争不充分。这种寡头垄断的格局难以给保险市场的竞争者带来真正的压力, 也使消费者无法享受到优质全面的服务。
1.2 险种结构不合理, 市场有效供给不足
目前, 我省产险公司的险种结构以机动车辆保险和企业财产保险占主导地位, 二者相加一般占80%左右, 险种结构失衡问题比较严重。这主要是由于认识不到位, 适销险种少造成的。保险供给是保险人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保险市场可能提供给全社会的保险商品数量。河北省多数产险公司都是分公司建制, 缺乏独立开发产品的能力, 直接销售由总公司从全国层面出发而设计的产品, 导致产品雷同, 不能很好满足地方的需要。从供给方来看:险种单一, 保险产品同构现象严重;竞争加剧, 违规竞争现象日趋严重;内部管理混乱, 会计核算, 账户管理有漏洞, 内部控制薄弱;资金运用方式单一, 影响支付能力等这些因素始终制约着我省产险市场的有效供给状况。
1.3 无序竞争致使产险费率下降, 降低了保费收入的增长速度
目前, 我省财产保险虽有发展, 但是就整个保险业来说, 产险业务的发展与其他保险业务相比相对较缓, 产险业务已提前进入低增长时期。从总体来看, 没有完善的监管系统, 使得无序竞争现象愈演愈烈从而致使产险费率下降, 降低了产险市场总保费的增长速度。而我省产险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 市场主体和消费者都还不够成熟, 市场竞争就主要集中在价格竞争上, 如果运用得当, 企业和消费者都受益, 但是在不够成熟的市场中也能演变为恶性价格竞争, 使得市场竞争处于无序状态。从供给方来看:供给主体之间的无序竞争是影响产险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保险供给产品老化, 落后于市场需求, 从而使消费主体不断减少, 保费收入降低, 阻碍了产险业务的增长。供给主体的内部经营机制不能适应产险发展的需要, 主体本身的潜在能量尚未完全发挥。供给方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高, 保险服务升级缓慢。从需求方来看:适应我国经济通货紧缩状态, 对产险市场的需求带来了重要影响。消费群体风险预期变低, 预期的损失也偏低, 从而使保费收入减少。产险公司大多转向行业自保或转移风险。消费群体投保方向也发生了变化, 只投保风险大和经常遭受损失的项目, 投保选择理性化。因此, 尽管产险业务量仍保持增长, 但产险市场总保费收入的增长速度却逐渐趋缓。
1.4 中高级管理人才及保险专业人才匮乏, 无法符合保险监管的要求
一方面, 新兴产险公司在壮大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机构网络布局, 而网点的铺设理所当然需要具有丰富经验的管理人才;另一方面, 产险经营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对精算、承保、理赔和查勘等方面保险专业人才的强烈需求。但是, 中国保险业由于长达20年的停办, 带来严重的人才培养断层, 而河北省虽然地理位置良好, 经济发展水平较好, 但是从业人员总体水平参差不齐, 缺乏实践性和专业性相结合的人才, 各级管理人才的选拔无法符合保险监管的要求。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保险年鉴》 (2005-2009) 整理得出
1.5 保险中介机构发育迟缓, 制约了承保面的进一步扩大
在国外产险市场的发展经验来看, 产险市场的迅速发展依赖于保险中介机构的发展。在保险业发达的国家, 由保险代理人和经纪人等中介机构所提供的产险业务量占总业务量的50%~60%, 而我省的保险代理业务主要集中在具有经济厉害关系或行政管理权力的银行、车辆管理所等兼职代理人上, 代理人所提供的业务量仅占总业务量的20%左右。我省保险中介机构发育迟缓, 制约了产险业务承保面的扩大, 直接导致产险业务量下降, 在总体上也影响了产险业务量的增长速度。
1.6“两核”环节存在风险漏洞
“两核”是指核保与核赔。保险人需要确定是否接受一份保单的投保申请, 并且在接受投保人申请的同时, 确定一个合理的费率基础, 这个过程就被称为“核保”。核赔是审核事故是否属于保险责任范围, 理赔资料是否符合保险理赔要求。核保与核赔环节是保险公司业务经营风险控制最主要的环节之一。核保是业务经营的入口关核赔是业务经营的出口关。“两核”不能把好关, 对理赔工作起到阻碍, 引起赔付率居高不下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从核保方面来看, 具体面临的风险有:缺乏精算所需要的准确规范的基础数据和熟练的精算技术与精算师, 对于费率及自留额等的厘定往往由管理人员凭经验决定, 容易造成误区;人为因素影响较重;缺乏可靠的风险管理技术和风险评估系统对风险识别和判断能力较差;缺乏整体发展战略反馈评估体系, 对核保中心贯彻规定影响较大;核保人员素质不高, 利用职业之便绕过核保环节的做法时有发生。
从核赔方面来看, 具体面临的风险有:因条款不严谨和实务不规范产生的诉讼或仲裁;保险公司缺乏对虚假的案件调查的权威和手段, 致使案件数量和金额都急剧上升;理赔定损人员缺乏专业技术知识与理赔实践想结合的人才, 时查勘定损不够科学, 金额过低使得保户不满而导致案件的中断;理赔系统不全面, 不完善, 理赔服务不到位, 责任心不够强, 人员素质不够高;内部理赔管理不够规范, 理赔人员利用职务之便, 对自己的保户或有现实关系的保户偏袒, 并对有些保户的虚假报案事实得过且过的现象屡见不鲜。
1.7 车险赔付率高且理赔方式不够完善
车险赔付率较高和车险理赔方式不完善是车险赔付率存在的风险漏洞。机动车辆保险是财产保险的一大支柱险种。近几年来我省车险保费收入稳定增长且稳中有升。但是相对而来的是车险的赔付率居高不下而且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具体数据见表1所示。
2 进一步推进河北省产险市场发展对策
现阶段, 我们已发现我省产险市场存在的诸多问题, 针对我省财产保险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下面提出几点针对性的建议。
2.1 完善对我省财产保险营销问题的再次认识, 积极推进产险营销
财产保险营销不是对市场营销或是寿险营销的简单模仿, 它的存在有其客观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是财产保险营销的前提条件;保险买方市场的形成是财产保险营销的直接原因;创新是财产保险营销的推动力量。产险业要想进一步发展, 必须特别重视产险的营销, 把市场营销作为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要使各地都讲究营销, 重视营销, 通过培养高素质的营销专业人才, 来不断强化产险营销在整个业务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对于产险营销的发展空间当前人们普遍认为, 产险没有寿险发展潜力大, 相对于寿险广阔的发展前景来看, 产险的前景似乎显得较为暗淡。尽管产险存在着财产实际价值 (进而在保险金额上) , 超额保险下的惩罚性措施等方面的限制, 使得产险发展会有困难, 但是由于市场基础条件的日益完善, 保险意识越来越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各界对财产保险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 这是一种必然趋势。据统计资料显示, 2008年, 河北省财产保险保费收入为84.2亿元, 比上一年度增长33.3%, 而寿险增长33.7%, 由此可见, 财产保险保费收入增长速度快, 我省财产保险营销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2.2 积极培育保险中介市场, 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
由于我省的保险中介尚处于初级的起步阶段, 要提高保险中介全面参与保险交易活动的能力, 提供更快捷、更方便、更贴身的保险服务。要沿着市场化的发展方向运用市场化的机制和手段来发展保险中介体系。通过客观理性的分析, 制定出保险中介的发展规划, 并认清其过程是曲折的, 不要急于求成, 要做一个长期的规划。在保险中介模式选择上, 产险应采取代理人为主体, 经纪人与公估人并重的中介模式。建立保险中介机构资信评级制度, 对保险中介的资信评级, 可由具有权威的资信评估机构进行。
2.3 大力开发新险种和对老险种进行改造, 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
运用新的观念, 科学策划, 准确定位制定新型发展方向。加入WTO以后, 各产险公司更要与时俱进, 积极推进产品研发机制的创新, 尽快建立保险超市。其中新险种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研究:一是为农业及自然灾害风险提高保障;二是要大力开发各类责任保险产品, 如安全生产责任、环境污染责任;三是发展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高科技保险, 为我国的自主创新提供风险保障;四是加强巨灾风险管理, 尽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巨灾保险制度及相关险种。加强银保合作力度, 合作开发集方便性、保障性、储蓄性、投资性为一体的金融新产品, 建立泛保险的合资服务机构, 利用银行广阔的分支网络、电讯系统和其他渠道, 综合开展金融咨询服务、项目经营管理、资金投资等业务, 从而使产险产品成为一种广义上的金融投资工具。实行银行与保险的联网, 从银行代销产品到开发带有保障储蓄型产品和带有银行产品特点的保险产品。
2.4 加强对保险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
在此, 引入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玉泉的一段话, 他说“保险业的发展, 必须建立人才战略, 拓宽人才培养的渠道, 建设高素质的、适应保险业发展的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保险营销人才队伍。第一, 就是要注意培养人才的宏观思维和国际视野。保险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国内保险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也越来越高、竞争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保险从业人员, 尤其是经营管理人才, 思维层次要高, 眼界要开拓, “眼界决定境界, 思路界定出路”, 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我国保险业发展的规律, 尽快的把保险业做大做强。第二, 要充分利用和借助高校的综合资源, 加强保险公司和高校的合作, 解决当前保险教育中保险行业与教育行业联系不够紧密, 保险人才培养与保险市场需求联系不是很紧密, 保险教材和保险教育联系不够紧密的突出问题。第三, 注重培养实用型人才, 实施人才兴业发展战略, 运用现有的各种机会与渠道加强对保险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
2.5 加强保险市场监管, 规范经营主体的市场行为
要进一步加强河北省保险监管队伍建设, 完善对保险资金运用和产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强化对保险市场的监督, 努力防范和化解保险经营风险;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协调、服务作用, 促进行业自律约束, 加强同业间的协作和配合;要加强保险公司内控制度建设, 提高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健全和完善“政府监管, 行业自律, 企业内控, 社会监督, 四位一体的监督约束机制, 强化市场行为监管, 改进现场非现场检查, 严厉查处保险经营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提高市场行为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建立起公平、有序、规范、竞争的保险市场秩序, 保证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2.6 车险赔付方式要与国际接轨
目前, 国内车险费率厘定已从最初的从车因素逐渐向国际化 (即向从车、从人因素靠近) , 费率厘定以及车险服务措施均预示着车险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的国际化必将加快。具体做法是:完善客户信息, 加强客户分析;理赔代表一站式服务;加快人才国际化。由于车险理赔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 国外保险经营公司具备了技术、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优势, 国内保险公司除了尽快提高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外, 可考虑引进部分国际化人才, 作为车险经营的规划、管理顾问, 以加快国内车险经营的国际化进程;加快信息技术、新技术的运用;服务创新, 服务创新是车险经营永恒的主题。在具体的理赔中, 应加大与相关行业的合作。如与汽车服务商合作, 建立全国性的事故救援、车辆修理体系, 与银行、医院等服务机构合作, 为客户提供高层次、多方位的延伸服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问题 捆绑缴费
1、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意义
城乡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经济结构是否合理,对整个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我国,城乡经济结构表现为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于教育、医疗、保险及其他公共服务资源的享受,城市居民是高水平的、较全面的,农民则是低水平的、极其有限的。在工业化过程中,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还造成我国城乡分割状况加剧及其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拉大趋势。为改变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尽管我国进行了包括户籍制度在内的多项有益改革,逐步清理了城乡分割的屏障,促进和加强了城乡的沟通,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现象依然严重存在。新农保建立后,农民也有了基本养老保障,这在很大程度上校正了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对农民的不公,也为农民能和城市居民一样参与市场竞争创造了一个基本平等的社会条件。所以,新农保的建立,对于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实质性的意义和作用。1
2、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保障能力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
新农保缴费标准灵活,农民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但也存在弊端。由于传统观念的存在以及多数人对新农保制度缺乏信心,大多数人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即使有能力多缴费,也总是选择最低的投保标准参与。同时有些农民保障意识不强,加上财政补贴办法不尽科学,新农保财政补贴包括两部分,即参保补贴和基础养老金。不管农民选择何种缴费档次,财政每年都补贴30 元。选择100 元缴费档次补贴30 元,占缴费数的30%,选择500元补贴30 元,只占缴费数的5%,没有体现“多缴多得”的原则,况且年老后享受基础养老金的待遇全都一样。虽然具备缴纳高档次的能力,但缴费时能少缴则少缴,不愿意选择高档次的标准缴费。
2.2缺乏持续稳定的政府财政支持,筹集能力弱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条件在提高,但是总体来看,除部分东南沿海地区之外,大部分农村的产业基础还是很薄弱的,集体经济不够发达,地方财政困难,政府财政在新农保的投入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当地方财政补贴不能到位的情况下,农村居民由于自身经济能力的限制,参与新农保的积极性也就大大的降低。统计资料显示,当新农保制度的覆盖率达到50%时,一些中西部地方財政的补贴负担就会开始出现压力。
2.3缺乏法制保障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主要是以政府部门的政策性法规和民政职能部门制定的实施方案为主,没有法律上的保障,立法层次较低。这使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缺乏制度上的稳定性,农民与政府之间没有建立起稳定而持久的契约关系,可能出现两个后果:一是基金筹集得不到有效保证;二是基金管理缺乏统一的设计和协调,增加了基金的运营风险。地方政府挪用、挤占基金的情况时有发生,影响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3、完善我国新农保制度的建议
3.1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
农村居民的经济水平是影响农民参与新农保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一直在增加,但是增长幅度不大,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自然条件恶劣,农民增收更困难。当前,我国新农保覆盖率一直很低的一个主要症结就是农民的收入水平低,即使部分农民有参保意愿,但由于经济能力的限制,也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之外。所以,各地应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经济,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农民增收。
3.2加强宣传,增强农民对政策的信任度
新农保作为一种新事物,由于开展时间比较短,要想被大家普遍接受需要时间,尤其是农村居民,由于获取信息的渠道不畅,对新农保政策的了解比较少,对新农保的保障作用更是缺乏信心,有的甚至还存在抵触情绪,部分农民即使有参保的能力也不愿意投保。所以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做好新农保的宣传工作,转变农民群众的思想认识,尤其是农村的基层干部更应该发挥与群众沟通容易的优势,加强与当地群众的沟通和交流,要及时把中央和地方关于新农保的政策贯彻落实。
3.3制度建设法制化
尽快出台农村养老保险法律,提高立法层次,这是构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以立法的形式确立农村养老保险的法律地位,可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相关制度内容能够进入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的时代。
参考文献:
[1]李洪娟,刘亚平.基于公平视角的新农保制度现状分析及展望[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12,(01).
[2]管祉妍.浅议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工作[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0,(06).
[3]鲍震宇.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风险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1,(09).
[4]方昌勤.关于新农保实施的困境与思考[J].现代商业,2012,(06).
中国的土地市场的发展是打破计划手段而以市场方式配置资源的过程,表现为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演进路径。近几年虽然土地的市场化进程发展较快,但原有体制的惯性、土地市场的二元性、政府参与土地经营等方面的因素,使我国的土地市场发育不是很完善,目前土地市场存在许多急需改革的方面,主要问题如下:
1.农村与城市分割的二元性土地制度以及相关的国家对城市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现象,造成土地市场的“价格双轨制”,扭曲了市场功能。
中国的土地制度是土地为国家和集体所有,归属各级政府进行管理。根据相关法律,所有土地进入城市市场必须首先由城市政府当局进行强制征用,集体土地转为建设用地时必须收归国有,然后通过几种方式将之再配置给城市使用者。因此政府拥有从农村获得土地及将之转换给城市使用者的排他性权力。这种二元制土地结构在土地转换中的价格双轨制造成了以下问题:农村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不能参与土地市场的交易,不能参与分配土地在城市市场所产生的增值收益,所获土地补偿远远低于农用地在城市被作为建设用地和商业用地的土地价值;由于可以强制低价从农村获得土地,助长了对土地的无效利用,造成城市“摊大饼”式粗放扩张,加大了农田流失率;地方政府通过土地征用获得大量预算外收入,形成“土地财政”,助长了地方政府对土地转让收入及土地相关融资的过度依赖,也导致土地储备制度功能异化;由于土地价格双轨制的价格差,出现了大量的寻租现象,为腐败创造了可能。
2.管理土地的制度和法律框架不适应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中国近些年在界定土地使用者与国家的权利及责任方面所进行的改革已取得进展,但依旧存在沿着城市土地和农村土地两个轨道分别进行改革的问题,管理土地的制度和法律框架相互矛盾或不完整:首先是法律涵盖面不健全。在我国宪法中表明政府为了“公共利益”有权征用土地,但在《土地管理法》中对“公共利益”没有进行明确的阐述和界定,也没有对其具体范围进行严格限定。这类限制的缺乏,为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提供了便利。在此框架下,政府既作为土地的惟一供给者参与市场,同时又是市场的仲裁者,政府角色的双重性导致强制性征地范围过于宽泛;其次在土地补偿方面存在法律缺陷。在土地管理法下,土地的价值是根据其在城市的位置来确定的,它与补偿的目的无关,而土地征用的补偿标准是与过去三年农业年均产值的倍数相关联。在土地被作为商业用途时,给农民的补偿明显会低于政府从最终使用者那里获得的转让费。考虑到城乡之间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及扩大趋势,补偿标准过低。
总之,我国土地方面的法律法规在一些重要的活动领域缺乏明确、适当的规则,缺乏规制土地储备的框架,缺乏规制土地收益权质押贷款的政策,等等。为进一步完善土地市场,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
1.进一步完善市场土地配置机制,限定政府在土地市场中的权利、责任范围,建立透明公开的土地市场。
土地公有制从各方面来分析都是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的,应坚持土地公有的地位毫不动摇。在此框架下要进行的制度安排就是修正土地市场的利益主体的权利范围,建立透明公开的土地市场,有效地制约部分地方政府的行为,减少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土地问题涉及的利益主体主要包括既是经济社会管理者又是土地管理者的政府、土地的实际占有者及土地需求者,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前两者。因此在加强政府作为土地管理者地位的同时,要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改革和完善土地税费改革,合理分配土地收益,强化土地实际占有者尤其是农民的权益。
(1)以完善土地税费改革为途径,降低地方政府“经营土地”的冲动,将政府配置公有土地的权利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要界定国家征地的“公共利益”的范围,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此要进行明确规划,必须对政府强制性征地进行严格限制,对征地的目的和范围要有严格的界定,国家不能滥用征地权。国家征收、征用农民的承包地时,应当考虑土地由于城镇化和工业化产生的巨额级差收益分配方向,应当按照土地的公平价格对失地农民进行补偿,不能牺牲农民利益来降低城市建设成本。这就需要对现行的土地税费进行改革,合理分配土地收益,一是对地方政府进行城市建设获得的稳定的收入来源进行制度安排,统一土地税费,统一征收土地财产税;二是统筹安排土地收益,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将更大比例的土地收益用于新农村建设;三是在完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可考虑将农村集体土地直接进入市场。
(2)进一步发育土地市场。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城市各种建设用地更大范围地通过市场公开出让,完善推行土地“招拍挂”制度。严格划分土地利用的性质,对于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必须实行“招拍挂”出让,防止国有土地资产的流失,加强对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的管理。将采取协议出让的工业用地也开始采用“招拍挂”制度,允许和规范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流转,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转化用途时应该同城市土地“同地、同价、同权”。
(3)限定政府在土地市场上双重角色的功能,界定政府在涉及土地市场方面的行政空间和职能范围。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政府要推动甚至主导土地市场化发育和发展的进程,必须代表市场经济发展方向,政府参与土地市场的建设应从创造和经营市场向培育和服务市场转变。通过培育市场主体、加强市
场监管等,推动土地市场发育。首先,明确划分各级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及职能部门的职责范围,明确权力分工,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第二,健全法律制度,实现政府经济职能的法制化。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政府的行政行为,切实保护市场中各方的利益。第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合理确定供应土地的数量、时机、出让方式、年限、价格等,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和节约利用。
要提高行政行为的透明度,公开办事程序,严格界定并向社会公开有关出让方式的适用范围,从而防止土地市场中的“寻租活动”、“隐形市场”。完善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土地行政管理部门、银行、财政、工商、税务等)的内部工作制度和程序,让所有土地使用者明确办理的条件和要求。更有效地监督各部门的行政行为,加快土地督察员制度建设,加强社会有效监督,防止个别执法机关和管理部门的非理性行为等。
2.改革深层次的体制缺陷以完善土地市场建设。
根据公共选择理论,政府也是有自己目标偏好的“经纪人”。当前土地市场、土地制度存在诸多问题,重要的原因在于存在体制缺陷,政府官员有追求政绩、扩大自己权利的冲动,可通过膨胀自身的土地配置权利获得相关利益,这些偏好导致市场发育不充分甚至扭曲。因此改革体制缺陷也是土地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是改革现有的不合理的政绩考核体系和不完善的行政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目前考核政绩的重要指标就是经济发展,有些地方简单地把经济发展等同于GDP增长,加剧了地方政府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和城市建设的冲动。单纯追求GDP的增长速度同任用干部挂钩,导致地方政府一味追求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由于政府拥有最大的国有资源——土地,利用配置土地资源实现GDP增长就是实现其目的的重要手段,这必然促使地方政府过多地参与市场、经营土地获利以进行其他方面的建设或投资;二是改革现有事权、财权不匹配的财政体制,从制度上
逐步消除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分依赖。我国的改革正处于转轨时期,当前政府的“全能政府”的性质没有很大改变,尤其是基础设施的公共物品需要政府的投入,土地的粗放性、扩张性利用成为重要的财政资源。因此要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及对城市基础设施给予专项补贴;加强对地方政府土地融资的管理,改革现有的集体土地补偿制度,完善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方式,进一步推进地方政府融资行为合理化;将土地资产与收益管理纳入到公共财政的规范管理,逐步调整国有土地出让金管理政策,逐步调整国有土地出让金收入分配政策,界定各级政府的土地资本预算权限划分与预算责任,建立预算约束和预算激励相对等的土地资本预算管理体系。
3.进一步加强土地的法律框架建设,完善土地法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建立在科学合理健全的法律制度基础之上。
□社会保障总体目标确定后,缺乏具体目标及长期规划 □政府、企业、个人的权利与责任边界不清晰 □对历史遗留问题的逃避形成制度性缺陷 □统筹层次过低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不同社会群体的保障待遇不公平■大势观察■冯冰
社会保障总体目标确定后,缺乏具体目标及长期规划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建立起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权利和义务相适应、管理和服务社会化的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十四届三中全会还提出“社会保障水平要与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但到目前,具体目标还是不明确。
一是缺少对不同保障层次的目标设定。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保障与保险混在一起。作为公民究竟有哪些权利,社会保障到底保障了人们的哪些权利,基本上是混乱的。哪些方面是应该由政府保障的,哪些方面应该由个人保障,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这样就导致应该被保障部分的权利没有被保障,不该由社会保障的却花费了大量财力物力来保障。
二是缺少不同阶段的目标设定。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与快速发展时期,什么样的社会保障水平与什么样的经济生活发展阶段相适应,以及如何适应,有关方面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更没有长期规划和总体部署。这样,经济社会出现什么问题,就赶紧出台相关政策,难免形成“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局面,临时性政策多,长期性政策少,制度设计越来越复杂,执行成本越来越高,而政策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甚至导致不满。政府、企业、个人的权利与责任边界不清晰
我国社会保障改革是以减轻政府和国有企业的责任为起点的。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责任界定依然模糊不清。全国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由1998年的5.5%增长到2005年的11.2%,年均增长29.8%。仅中央财政用于“两个确保”和“低保”的资金投入就从1998年的96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804亿元,年均增长35.5%。各级地方政府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但是,与此同时,企业和个人都普遍感觉到缴纳社会保障金的负担越来越重。个人的基本养老金缴费比例由开始的3%逐年增加至8%,而且缴费基数也在逐年增加。人们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满意程度也在增加。造成这种各方都不满意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各方责任的界定不明确。政府的钱花在哪里,老百姓并不十分清楚;企业与个人缴费有多少回报率,也没有明确的预期。因此,政府的责任在哪些方面,应承担多大程度;企业与个人的责任在哪些方面,趋于何种水平,都应该进一步明确,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责任共担的机制。对历史遗留问题的逃避形成制度性缺陷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两个基本的现实条件:一是人口老龄化问题;一是历史债务问题。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增高的趋势。21世纪,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程度正在加剧,养老保险基金负担系数逐渐提高,养老保险金支付将进入高峰期。在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及时足额发放的同时,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资金短缺的现象日益突出,养老保险基金进入紧张运行状态,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基金赤字运转的局面。再加上企业改制实行提前退休,使这一问题更加严重,直接影响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及作用发挥。历史隐性债务是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设计方面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此前退休的人员没有缴纳过养老金,也就没有个人账户,此前参加工作的人员个人账户由开始缴纳养老金时算起,个人账户不完整。因此这些人的退休费用就只能由正在工作中的人员来承担。在历史债务压力下,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部分基金积累模式在大部分地区因为个人账户空账运行而名存实亡。一旦我国经济进入平稳发展时期,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当期收取的养老金是不可能支付得起退休人员的退休费用的。如果不能采取多种措施化解由于新旧养老制度转型而形成的对中老年职工的历史欠账,未来终将会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产生重大冲击。
目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存在巨额缺口,支付压力逐年增大,支付风险日益凸显。统筹层次过低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统筹层次过低问题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一个严重缺陷,它引起了其他一系列问题。一是各地方之间的社会保障制度不统一。多年来社会保障改革由地区决策,各地区分别制定仅适用于本地区的政策、标准、措施,形成各地区之间缴纳水平、管理方式不相同的现象。二是区际转移的困难。由于各地保障制度不统一,就使得社会保障在区际之间的转移阻碍重重,不但省际之间很难转移,就是省内地区之间都难以转移。这与市场经济对劳动力自由流动的要求是完全相悖的。在我国人力资源流动性不断加强的现实情况下,区际转移的困难对社会保障资金的征缴和发放都形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是各种社会保障政策缺乏统一标准。社会保障政策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最低社会保障等多个险种,不同险种往往由不同部门制定。然而社会保障覆盖对象既有针对性,又存在交叉性,各种政策的出台往往是为了解决现实中出现的突出问题,不可能经过长时间酝酿,所以出现了各种制度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根据不同的政策可以实施不同的救助或保障标准,新出台的政策会影响以前政策的实施。
四是基金管理的困难。根据我国当前的政策,省及省以下的社会保障基金只能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债。而一段时期以来,我国银行和国债利率都较低,目前银行利率已经低于通货膨胀率。在实际利率为负的情况下,社会保障资金事实上正在贬值。这使我国本来就严峻的社保资金形势更加严峻。另一方面,省及省以下的社保基金管理机构进行投资的话,安全性也难以保障。因此,要想实现基金的保值升值,必须提高社会保障基金的统筹层次,由中央一级进行统筹管理。
不同社会群体的保障待遇不公平
一是各地区之间的社会保障待遇不公平。中西部不发达地区是劳动力的输出地,输出的劳动力在发达地区打工并缴纳社会保障金。但是在社会保障统筹层次难以提高、区际转移难以推行的现实情况下,他们缴纳的资金只能留在发达地区,而不能带回去。这也是造成东部发达地区社会保障资金充裕,中西部不发达地区资金匮乏的重要原因之一,从而形成“以贫养富”的奇怪现象,使原本就不平衡的区域发展更加不平衡。
二是企业与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人员之间的社会保障待遇不公平。一直以来,企业与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人员之间的社会保障双轨运行、调整机制不同,既造成了企业和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在职人员之间不同的社会保障负担,又扩大了企业和事业单位政府机关退休人员的待遇差距,造成不公平现象,已经引发社会不满。
三是不同所有制企业以及不同就业形式人员之间的社会保障待遇不公平。目前,离基本养老保险金覆盖的目标还有不小差距,为数不少的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进城农民工、被征地农民还游离在养老保险体系之外,已经参保的人员实际缴费率不高,缴费年限时断时续。失业保险方面,工作最不稳定的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等职工实际上没有失业保障。工伤保险方面,当前我国面临高风险行业事故率高的现实情况,2006年全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112822人。职业病发病率在增长,2006年全国累计报告职业病676562例。农民工受到职业伤害的问题十分突出。进入城市工作的农民工大多在高风险行业工作,受到职业危害的风险大大高于其他行业从业人员,而他们又常常没有参加工伤保险。
事实上,按照当前的制度,越是需要社会保障的弱势群体反而越因为负担不起社会保障而无法享受到社会保障。以灵活就业与失业人员为例,没有人替他们缴纳企业应缴纳部分,而缴费基数却要以当地社会平均工资为准,因此有很大一部分低收入群体根本缴不起各类社会保障金,成为社会保障的长期欠缴费群体,从而无法享受社会保障。
四是城乡之间的不公平。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然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至今尚未形成。虽然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一个“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处于探索阶段,大多数地方的农村养老保险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制度模式,各地的发展也极不均衡。制度设计与管理的技术性问题
摘要:出口信用保险具有防范收汇风险的作用,同时具有融资条件宽松、手续简便易行的特点,日益成为中小企业贸易融资模式的首选。针对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发展中的存在问题,银行、企业、政府必须通力合作,积极建立健全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融资的制度体系,开展出口信用保险专项立法,建立风险基金制度,建立有效的国家管理机制,健全风险评估机制,完善效益控制体制,促进中国信用保险健康有序地发展。
关键词:出口信用保险
问题
对策
1.国内外出口信用保险发展现状.......................................................................................3 1.1 国外出口信用保险发展现状................................................................................3 1.2国内出口信用保险发展现状.................................................................................5 2.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存在的问题.......................................................................................6 2.1出口信用保险基金不足........................................................................................6 2.2 支持产品类别范围狭窄.......................................................................................7 2.3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方式有待进一步改进.........................................................8 2.4 出口信用保险缺乏法律保障和监管体制约束........................................................9 2.5投保申请周期过长,投保费率过高......................................................................10 2.6 我国出口企业风险防范意识薄弱,投保意识差...................................................11 3.中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对策......................................................................................12 3.1.健全有关出口信用保险的相关法律法规............................................................12 3.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风险基金制度...............................................................12 3.3 建立有效的国家管理机制...................................................................................13 3.4 出口企业应加强风险意识和投保意识.................................................................13 3.5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应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14 4.结论.............................................................................................................................15 参考文献:.....................................................................................................................16
随着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外贸出口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与挑战。而出口信用保险作为公认的国际贸易促销手段.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出口信用保险对一国的对外贸易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企业防范和控制国际贸易风险,有利于出口企业采取灵活的贸易结算方式,有利于出口企业获得融资便利等。而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发展缓慢,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因此,为实现科技兴贸的计划目标,探讨发展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对策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国内外出口信用保险发展现状
1.1 国外出口信用保险发展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的出口信用保险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积累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英、法、日三个国家为例,介绍其开展出口信用保险的概况和特色。英国出口信用保险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官方支持的力度大。ECGD是代表国家经营的公共业务,其收支列入国家的财政预算,而且由英国贸工部牵头对其中长期出口信贷保险项目开展审查,并通过其电子信息系统为ECGD调查了解其承保的国外进口商的有关资信情况予以支持。二是信息网络和未付款追帐业务完善。通过与世界其他保险组织的合作,以及在30余个国家和地区设立的保险分支机构网络和英国政府在60余 3
个国家建立的企业资信联盟网络,确保英国出口信用保险商时获 得对方企业的信用资料,为出口信用保险的风险分析和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三是出口信用保险与出口信贷相结合。英国出口商在获得保险机构的出口信用担保后,可以以此担保作为抵押向商业银行获得资金融通。特别是通过ECGD使用政府资金代表政府对商业银行的出口信贷提供的中长期信用担保。由于有以国家资信为基础的出口信贷担保,大大调动了商业银行从事出口信贷的积极性,达到了为企业融通资金和提高出口竞争力的目的。法国的出口信用保险体系凭借其完善的服务体系令世界各国的出口商所羡慕,享有提供“慷慨保险”之美称。法国出口信用体系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承保范围广。从一般性商业风险和政治风险到特殊的成本上升风险、汇率风险、投资风险以及市场开拓过程中发生的风险都包括在COFACE的承保范围之内;--是风险评估机制与信息管理系统发达。目前科法斯可提供世界155个国家和地区3500万个企业的资料信息,不仅为出口信用保险的风险分析和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且也使科法斯成为全球最大的企业信息服务商之一;三是官方支持的力度大。COFACE代表国家经营的公共业务,其收支列入国家的财政预算。每年年初COFACE向政府报告当年预期收入及支出情况,政府根据公司的报告编制并批复当年预算,如出现巨额赔款等意外情况,可以向政府直接申请资金,该笔资金的支付不必通过议会。日本出口信用保险发展的50多年,对日本的出口起到了非常大的支持作
用。据统计,日本有39%的贸易额是在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下取得的。日本的出口信用保险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得益予以下几点:(1)完善的基金补充机制。如NEXI出现赔付,日本政府将承担95%的风险。同时NEXI也将95%的保险费收入上缴政府,并转入政府出口专用风险保障基金。如果NEXI自留5%风险的赔付金额超过NEXI的风险基金,则日本政府依然可以通过追加 预算弥补不足。(2)国外厂商信用制度。NEXI从各种渠道得到关 于外国政府、外国企业的信息并建立了相应的信用等级体系。这个体系的建立和及时调整可以有效地降低承保时的风险,最大限度地保留保费收入并对相关外国企业建立长期信用提供了有效的制度约束。(3)行业协会统一投保。即由企业向出口行业协会投保,行业协会作为保险代理人统一再向NEXI购买出13信用保险。这避免了某些当事人在购买保险时经常出现的逆向选择,降低了NEXI的经营风险。日本出13信用保险公司保费收入的90%以上都来源于这个特殊的保险方式。1.2国内出口信用保险发展现状
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是在8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出口信用保险业务从开办到现在,已经走过了10多年的历程。经过这10多年的探索,出口信用保险有力地支持了大陆机电产品、成套设备等商品的出口,在保证企业安全收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蔓延,在此情况下,据中国信保的统计,今年l
—l 1月,中国信保承保金额达565.2亿美元,同比增长63.6%;支付赔款2.1亿美元,同比增长174.5%。今年前三季度为企业提供融资便利约570亿元,累计为企业提供融资便利超过3000亿元。虽然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的看来,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业务与我国作为出口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发展步伐较慢。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成立以来,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市场得到了巨大的扩展。2002年,新成立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刚刚蹒跚起步,其业务规模就达到了27.5亿美元;到了2005年,业务规模已经增长到了212亿美元。其每年业务的平均增长率达到了98%,实现了业务规模“三年翻三番”的目标。但纵观出口信用保险在中国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出口信用保险在我国的发展还是相对滞后的,尚处于起步阶段。
2.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制度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在其运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 2.1出口信用保险基金不足
出口信用保险作为支持出口发展的政策工具,其根本作用体现在对风险损失的补偿上,而发挥补偿作用的基础是有充足的基金后盾。缺乏保险基金则使得保险机构只有在超风险的状态下承担保
险责任,既影响了业务量,又影响了效率,同时还增加了潜在的金融风险,阻碍了出口信用保险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由国家财政预算拨出40亿人民币,约折合5亿美元的注册资本金。按照目前国际通行的做法,风险基金与承担的责任额通常为l:20。因此,我国目前的风险基金最大可支持100亿美元左右的出口贸易额。但随着我国融人世界经济步伐的加快,我国的出口贸易发展迅速,我国的风险基金有限,因而面对大量的放账交易承保的能力不高,难以应付巨大的风险损失,使保险机构只有在超风险的状态下才承担保险责任,既制约了承保范围的扩大,又影响了业务量和效率,增加了潜在的风险,阻碍了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发挥。2.2 支持产品类别范围狭窄
出口信用保险在我国开办至今,所支持的出口产品类别主要集中于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方而,这与出口信用保险在我国创立之初的定位可以说有非常人的关系。但是作为经营了十余年的保险业务,其业务范围仍然局限于主要支持机电产品、成套设备则显得有些狭窄。作为支持我国出口业务的一个主要力量,其经营原则应该立足于我国的产品出口,尤其是需要支持的我国产品的出口,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的出口。当然,机电产品、成套设备的是我国出口的主要类别,也是我国外经贸事业调整出口商品结构重点扶持和需要人力支持的,况且我国的机电
产品、成套设备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不是很强,尤其在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创立之初更是如此,应该说,在出口信用保险创立之初把出口信用保险支持的产品定位在机电产品、成套设备的出口上并无不对之处,但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的其他类产品出口尤其是农产品的出口,由于缺乏价格优势,将不可避免会受到冲击,出口信用保险如果还是局限于主要支持机电产品、成套设备的出口,在支持我国的出口方而所发挥的作用难免会受到限制,不能起到出口信用保险所应起到的作用。从另一方面来讲,扩大出口信用保险的承保对象也有利十出口信用保险自身的健康发展。从这些年来的实际经营情况来看加人对农产品出口的支持不会导致对出口信用保险业务本身造成冲击,而且还可以使出口信用保险支持的对象与我国外经贸支持出口的方向相吻合,更能体现出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从理论上分析,由于农产品的出口保险均属短期保险,人量小额的投保将使出口信用保险的经营更加接近十人数法则,而大数法则正是一般保险经营的基础,符合这一原则才能保证保险的健康经营。2.3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方式有待进一步改进
中国的出口信用保险迄今仍未建立透明的预算管理机制。发达国家通常将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的费用支出、合理赔付、保费收入及索赔收入纳入国家预算,并进行审核。中国有关主管部门过分强调保本经营,并按商业标准对信用保险机构进行检查、督导,致使出口企业普遍享受不到信用保险的政策性作用,而承办出口信用保险的机构也过分注重商业性经营。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走出去”战略、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以及鼓励成套设备和高科技高附加值出口政策的贯彻实施。中国出口保险承办机构仍沿用1992年的《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综合保险条款》,目前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主要的服务项目有出口买方信贷保险、出口延付合同保险、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出口押汇保险、应收账款管理等,难以满足企业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对于部分发展中国家以及少数高风险国家,保险费率高达2%或4%,出口企业投保从意向接洽及书面申请到正式签订承保合同需1个月,有时甚至需要2至3个月,赔付条款的解释权在承保机构,存在过多的除外责任,以及损失界定和纠纷处理,服务对象仅面向国有外贸公司,难以满足广大中小企业的需求。发达国家的出口信用保险承保金额占出口的15%~30%,而据中国信用网统计显示,中国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企业仅占全国出口企业的3%左右,有些企业甚至不知道有这项业务。
2.4 出口信用保险缺乏法律保障和监管体制约束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专门的出口信保方面的法律规范。所以,迄今我国对出口信保政策,担保政策,保险费率基准,国家风险及限额控制以及具体投保事项,如承保范围,保险费率,损失界定,委托追偿等方面,还没有统一的法律规定来规范和保
障。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受保监会监管,但属于政策性的金融机构,业务有特殊性,因此保监会并不直接干预其经营管理。出口信保机构由国家财政出资成立,故财政部对其盈亏情况有一定程度的审核,而对其日常经营不负监管之责。此外,出口信保机构与商务部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没有上下级的监管关系。由于政府各部门和机构的性质。职责和相互关系不明确,经营体制和管理体制不稳定,严重阻碍了我国出口信保的规范稳定发展,从而使出口信保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2.5投保申请周期过长,投保费率过高
目前,出口企业从申请出口信用保险到最后投保,中间最少需要十几天到一个月,对于中长期的项目来说,时间则更长。出于金融机构的谨慎经营原则,我国平均保费率近1%,对南美、非洲等急需投保的国家和地区,平均保费率高达2%。举一个明显的例子,我国一年期的短期出口保险费率平均为1.5%左右,而法国三年期的短期出口信用保险费率才0.1%一l%。根据对外贸公司的调查显示,外贸公司对出口信用保险的费率普遍认为偏高。偏高的保险费率对我国许多处于本或保本经营的外贸企业及许多中小出口企业来说,增加了成本,削弱了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关于产业链分配的理论中,有一种微笑曲线,即位于左端的知识产权开发企业和位于右端的品牌销售企业,创造并获只能拿到极少的一部分。而在我国出口企业中的整个产业链中的高
附加值,位于曲线低端的弧度部分的成品装配和低端产品为主的制造业,多数为替大型企业代工生产。即使生产自由品牌产品也由于品牌影响力弱而不能取得较高市场售价,从而在生产过程中不能获得规模收益,因此企业利润率相比同行业大型企业明显偏低,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承担保险金额。造成目前出口信用保险高费率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国家对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资金支持不够,出口信用保险的承保面相对狭小,风险集中,加之受信息资料的局限.保险人为了控制风险,高保险费率的出现在所难免。
2.6 我国出口企业风险防范意识薄弱,投保意识差
由于对出口信用保险这项政策性业务宣传力度不够,以及企业普遍存在着保险会加大成本费用的观念,使得外贸公司和出口生产企业对出口信用保险普遍存在着重视和运用程度不够的问题。在投保方面,许多出口企业对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和适应范围、投保程序、费用水平等专业知识了解不多,有些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出口信用保险;有的过份信赖与国外客户的贸易关系,认为与老客户之间的贸易结算较安全、可靠,考虑到保费较高,甘冒信用风险也不愿保险。
3.中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对策
3.1.健全有关出口信用保险的相关法律法规
出口信用保险作为政策性保险尤其需要专项法律确保其合法地位,以保证其促进出口、贯彻国家外经贸政策、产业政策的实现。大多数发达国家采取的是立法指导实际操作的模式。我国可以借鉴英国、日本等国的经验制定专项立法,并以此作为完善政策性外贸金融体系的途径之一,通过立法明确出口信用保险的宗旨、经营原则、管理机构和管理方式,增加信用保险的透明度,为信用保险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参考保险制度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制定和实施一些具有超前性、可操作性和稳定性的战略、政策和措施,推动出口信用保险的进一步发展。
3.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风险基金制度
一是从每年的出口信用刨汇中提取一定比饲的金额来补充出口信用保险基金,增强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也可根据当前外汇储备稳定增长的实际情况拿出一部分资金予以支持,以缓解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在税收政策上可实行免税或较低的税率,体现国家对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政策支持,从而增加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能力。二是建立风险基金制度,改 善基金结构。第一,对政府指令性项目和指导性项目实行严格的
分账管理、分别考核。推动其加快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完善内控机制。第二,改革财政补贴方式,可以考虑采用分账管理后的“一揽子补贴方式”,消除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讨价还价的内在动力,将经营状况与职工的收入结合起来,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第三,改善资金来源结构。鉴于出口信用保险业务专业性强、风险大,政府应考虑在资金来源上给予支持。通过设立基金、财政资金委托运用、低息或无息借款、发债等方式,降低资金成本,改善其经营环境。
3.3 建立有效的国家管理机制
出口信用保险从性质上来说仍然属于保险,为避免权责不清的问题,应该明确规范保监会对出口信用保险的监管职能,正式在保监会成立一个专门的部门,管理出口信用保险日常的事物。同时借鉴外国的经验,进一步完善部际委员会制度,由经济财政部牵头,外交部、国防部、农业部等部门组成,吸收更多政府部门、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建立由保监会牵头的经常性的出El信用保险例会制度和重大事件的紧急处理制度,对重大事项作出决策。
3.4 出口企业应加强风险意识和投保意识
金融危机使欧美大量银行倒闭,信用证不再保护出口商的利益,国外银行开不出信用证,信用证结算方式下银行要挑不符点很容 13
易等,这些都影响到出口企业安全收汇。所以,灵活的贸易支付 方式也逐渐成为竞争的鼋要手段,非信用证结算方式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节约流通费用。另外通过投保,可使出口企业获得银行的融资便利,缓解资金紧张状况,增强企业竞争力,金融危机环境下,国外买方及其融资银行的流动性趋紧,要求供应商接受“放账交易”的方式,并且延长付款期限,导致交易风险增加,通过投保来规避风险,提升贸易信心,破除出口企业“有单不敢接、不愿接,无力接”的难题。
3.5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应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
(1)加强对出口信保的宣传力度。目前90%的出口企业是中小企业,多数不了解出口信保,又不敢采用赊销等贸易方式,失去了 许多贸易机会,因此应加大对出口信保的宣传力度。可通过开设网站等栏,对其进行全面的介绍。还可经常举行一些出口信保的业务推广活动,如召集一些出口企业学习出口信保的知识,对一些需要办理出口信保的企业,可以譬门派人到企业去进行宣讲。(2)完善出口信保的信息服务网络。对内通过建立健全客户信息库,缩短客户保险的申请期。对于出险少、损失少的续保客户,考虑给予一定的优惠待遇,对外通过加强与国外同行的信息交流,充分挖掘政府机构等渠道获得有关信息,向投保企业提供国外客户的信用风险信息,防范交易风险和追讨风险。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的信用风险评估和控制体系。
(3)开通快速.简易审批、赔款通道。目前中国信保对出口企业投保的审批时间为22天,一些出口企业可能因为过长的审批时间而失掉达成贸易的机会。因此应尽快缩短审批时间,并进一步改 革其理赔机制,简化手续,缩短理赔时间。通过及时赔付,酌情预先赔付,真正为发生损失的企业提供及时赔偿。
(4)加大对重点行业和产品的支持力度。应对一些以农产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和家电等鼋点行业的龙头企业加大承保支持,提供专门的支持和服务,协助这些企业。走出去”,为它们能够迅速做大做强,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提供有力保证。(5)不断推进业务品种和服务的创新。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出 口信保机构应根据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保险产品,满足出口企业的多种需要。随着保险领域业务不断创新,我们可以通过培训和引进相结合的方法造就高素质、精通出口信保业务的人才队伍,以适应我国出口信保事业的发展。
4.结论
在当今激烈竞争的国际贸易市场上,如何按照符合国际规则的运作方式,支持和促进外贸行业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企业提供一个安全的出口和融资环境,作为提供风险保障的出口信用保险,其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同。虽然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问题很多,发展缓慢,目前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促进作用有限,但我相信随着我国对出口信用保险在承保方式、承保机构和出口信用
保险的保险机制等方面的改革,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能够迎来美好的明天。总之,我们要认清目前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借鉴出口信用保险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出口保险的实际情况,找出解决出口信用保险存在的问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对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现状分析及发展思考 张莉娜
【2】论我国现阶段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对策 宁波大学商学院 邱波 【3】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现状与方向 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学部 王雪华 【4】我国出口信用保险问题分析及对策 中国经贸 方丰霞 【5】 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现状及问题研究 黑龙江对外经贸 王晖
【6】中国出口信用保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张亚军
【7】浅议出口信用保险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山东教育学院报 吴洋
【8】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中国商界 梁星玉 马扬 2010 【9】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发展对策研究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刘浩
【10】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问题论析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婓子英 王丽娜
1 医保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挂名住院套取医保基金
自从有了医保, 解决了很多患者的后顾之忧, 但也不乏有些医院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进而铤而走险, 违反医保政策过度检查、过度治疗, 以及冒名住院套取医保基金。
1.2 分解住院费用
有些医院为了自身利益, 避免超次均费用, 将本不该出院、未完成治疗的患者进行费用结算, 人为地将1次住院费用分解成2次或3次的住院费用, 以降低次均费用;或将本应记入住院费用的自费项目或药品, 由患者到门诊交费, 以降低自付比例。这样做会损害参保患者的利益, 加重患者家属的负担。
1.3 限制用药未加限制
医保用药规定:必须按照《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执行, 其中规定部分药品必须按照限定条件使用, 称为受限药。当符合受限条件, 统筹基金按比例支付, 不符合受限要求, 在取得患者同意的前提下, 由患者自负这部分金额, 但并不意味着临床不能使用。个别医生由于对医保政策不熟悉, 只考虑到病情需要, 而忽略了该种药品是否为医保限用药, 当医保管理科检查发现要求其退药或处罚时, 往往患者意见很大, 增加了医患矛盾的发生。
1.4 参保患者对医保政策知晓率低
由于个体差异及文化背景的不同, 参保患者对医保政策理解参差不齐, 对报销流程、报销比例等常识不够了解, 当在就医或报销环节中发生冲突, 对医保政策的不满和怨恨以及未尽告知义务的责任就会转嫁到医保管理部门, 造成医疗纠纷的发生。
1.5 医患利益趋同, 导致医患合谋, 共同侵蚀医保基金
当患者身份是离休人员或工伤患者, 由于个人自负比例很低或全免, 患者出于看病基本不花钱或花很少钱进行看病, 甚至有一人持卡, 全家享受免费医疗现象;某些医院也愿意为此类患者服务, 不用考虑医疗费用的问题, 过度检查、过度用药、过度护理, 不仅造成过度医疗现象, 也浪费了国家的医保基金。
2 对策
2.1 加强与上级管理部门的联系与沟通
医保管理科应积极促进医院与上级医保管理服务中心的联络, 掌握更新更全面的医保政策与动态, 加大对内的监督管理力度, 并与绩效考核挂钩, 给予奖惩, 医院领导应给予医保科适当的权限, 以便更好地管理。医院应加强与医疗保险管理部门的协调联系和增进与社会的沟通, 以利于医院顺利实施医疗保险有关规定[1]。
2.2 做好医保政策的宣传培训工作
医保工作是一项政策性非常强的工作, 加之新的医保政策不断出台, 一定要不断做好相关医务人员的培训, 使每名医务人员都能熟悉医保政策并严格执行。我院对新进入医院工作的医务人员都要组织医保相关知识的学习, 并每年组织4次全院医务人员医保知识讲座, 以及不定时的下科室培训等。通过就医指南、就医流程图、医保政策宣传展板等形式, 加强参保患者医保政策宣传, 让患者真正了解基本医疗保险的相关内容, 并公示医保药品与诊疗项目名称、类别、价格等, 让参保患者放心。
2.3 正确处理“医保患”三方关系
贯穿医改全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医保基金筹集的有限性和患者对医疗需求的无限性以及医疗机构对经济利益追求之间的冲突, 这些矛盾的焦点都集中在医院身上。医院管理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只有规范自身医疗服务行为, 协调处理好“保患医”三者之间的关系, 才能在激烈的医疗服务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2]。
2.4 推行单病种管理模式, 完善结算方式
长期以来, 医保中心和医院结算时, 一般采用按定额付费, 这种结算模式不容易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而单病种管理模式按病种付费, 具体的用药治疗项目由医院内部控制, 通过以自查为核心的自我约束机制, 既能够较好地保证医疗质量, 又能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2.5 让患者明白消费, 确保一日清单的发放解释工作
要加强对定点医院的监督, 要求定点医院在医保患者的医疗消费上增加透明度, 确保每日的费用清单能按时发放到患者手中, 做好相应的解释告知工作, 且及时上传到医院的医保信息系统中, 以备核查。这样既维护了医保患者的知情权、健康权, 又便于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给予解决, 避免了以后发生医患纠纷的隐患。
医院处在医保改革的最前沿, 承担着控制医疗费用和提供医疗服务两大任务。医保改革的各项规定, 只有通过医院的贯彻落实, 才能最终实现改革的目的[3]。医保工作开展得好坏, 直接影响到医院未来的生存和发展[4]。
参考文献
[1]李伟, 王莹, 李岩.试析医保实施中医保管理部门、医院和参保人员关系的协调[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 2007, 27 (1) :26-27.
[2]张萍萍.浅议如何使参保人员得到良好的医疗保障[J].卫生经济研究, 2003, 3 (1) :41.
[3]马春鹏.医保“新政”引导资源整合[J].中国社会保障, 2008, 9 (7) :82-83.
【关键词】农村医疗保险;医疗卫生;疾病
一、农村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
1.原先的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短期内难以恢复
自从1976年之后,我国开始推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基层的农村合作医疗模式开始成为一种形式彻底瓦解,主要原因在于资金的来源不稳定,资金支出的现状呈现出显著失控,除此之外,干部和村民对于医疗保健服务的享受呈现出不平等的情况,导致我国的合作医疗很难恢复,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收入机制发生变化,彻底瓦解了合作医疗存在的资金基础。
2.城乡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资源配置不合理
就农村地区来看,医学水平很高的人才几乎都在大医院,多数人经常利用的卫生资源是村卫生室或者个体的乡村医生,但是村里面的卫生人员多数是没有正规的培训,且很多村卫生室缺少必要的消毒设备。农村地区主要的疾病有三种类型,包含呼吸系统的疾病、肿瘤和脑血管疾病三种,以上三种重大疾病会导致患者家庭的收入减少,甚至将家庭带入穷苦的环境,很多疾病的发生都可以通过保健知识的传播和普及的来减少疾病发生率,但是由于政府在我国农村地区的设施和预防工作等存在很大不足,导致宣传活动无法展开。县级的卫生医疗机构多数是自成体系的,自己对机构实施建设,很容易出现卫生设施水平低和重复建设的状况,导致卫生技术人员浪费,非专业人员的数量很多,提升了整个机构的运行成本开销。
3.农村合作医疗政策不稳定
自从我国实施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国家对合作医疗的态度很随意,其已经从国家政策成为地方政策,以上使得我国农村地区合作医疗不具备强制性的特征,主动性显著降低,缺少充足动力促进合作医疗政策落实。除此之外,我国为了减少农民的负担,已经取消了“合作医疗”的强制性,该项政策和国家为了促进合作医疗的发展政策出现矛盾,提升了我国发展合作医疗的难度。
4.农村医疗缺少保险立法
我国农村地区没有专门设立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落实,因此我国农村的医疗无法走上正轨,缺少法律制度的维护,导致我国合作医疗的性质无法确定,导致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很难定位,缺少稳定性和持续性,很容易出现混乱的状况。农村医疗保险立法需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和农民的需求来制定,避免使农民发生反感。
二、完善我国农村医疗保险的对策
1.政策要向农村倾斜
早在2002年10月底的时候,我国就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确立了农村卫生服务的主要目标,2010年在我国农村地区确立了卫生服务体系和合作医疗制定。因此为了落实该项工作,我国需要从财政着手,做好资金的划拨,强化对农村医疗人员的培训,将支持的重点放在乡镇两级卫生机构上,利用仅有的资源来扩大资源的利用效率。
2.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根据我国中央和国务院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的农村地区合作医疗制度的思路来看,将农民的大众统筹工作转换成新型的农村的合作医疗,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主要 融资方式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或者政府补贴的方式,属于一种融合的融资机制,筹资的标准不能少于30元/人,就目前来看,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还在试点推动的过程中,能够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提升医疗服务的便捷性,促进农村地区医疗工作的有效进展。
3.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基金筹集机制
就目前来看,我国农村地区建设医疗保险制度的资金筹集不断减少,出现集体和政府补助严重不足的问题,根本无法有效解决看病难的问题,第一,中国农民的收入很少,农民自己负担社会医疗保险的能力不断降低,因此需要将医疗保险制度的金额开销维持在5元到10元之间,如果出现负担过高的情况,农民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意愿就会不断降低,就会失去医疗保险制度的社会保障功能。第二,就政府投入的来看,部分是中央财政的投入,部分主要是地方财政的资金投入,其能够使部分盈利良好的企业进入到社会的医疗保险制度中,例如,江苏省XX县的合作医疗发展中,政府负担的8元中5元是当地企业的负担,由此能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同时还能降低农民的经济负担。
4.建立解决农村医疗人才缺乏的长效机制
人才问题是制约我国农村卫生服务的主要阻碍,农民看病最关注的是资金开销,愿望就是花最少的钱看病,但是该项要求和实际的服务对比差距很大,其中主要的瓶颈是缺少解决农民实际需求的专业人才。受到农村地区生存条件的限制,同时受到城乡差距的影响,利用分配和派遣的形式根本无法解决农村地区医疗人才匮乏的现状,为了缓解这个问题我国制定了很多的优惠措施,希望能吸引高素质人才流向农村地区,采取城市支援农村的措施,还可以采取城市医生升职前进行农村地区服务一年或者半年的服务举措等,可见解决农村地区医疗人才缺少的状况还需依赖政府的组织和支撑。
参考文献:
[1]王杰敏,赵梅,刘玉茹.当前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26:57-58.
[2]冼青华,杨家华.台胞在大陆就医问题的解决途径探讨——基于两岸医疗保险制度衔接视角[J].学术论坛,2014,06:130-134.
[3]王健,郑娟,王朋,齐力.中国的迁移与健康:解决流动人口医疗卫生服务政策目标与现实的差距[J].公共行政评论,2014,04:182-183.
作者简介:
【中国保险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推荐阅读:
养老保险存在问题10-30
中国建筑业存在的问题05-29
中国汽车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10-09
中国保险产业分析报告05-31
中国人寿保险话术06-10
中国汽车保险发展历程07-05
中国保险业发展现状06-21
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06-28
中国人寿保险产品策划书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