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教学设计教案

2025-01-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地震教学设计教案(共9篇)

地震教学设计教案 篇1

19、地震》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第19课时内容,在学生认识了地球构造及火山的形成之后,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和搜集处理信息资料认识地震危害,地震的成因以及地震的预测和自救。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搜集处理有关地震的信息资料,了解地震这种自然现象的发生不可避免及地震灾害。

2.了解地震的成因的知识。

3.了解地震自救的知识,学会地震自救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让学生了解古代、现代对地震的研究和预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关注人类社会的情感。

2.培养学生应急自救的适应能力和临危不乱的心理品质。

4.使学生知道地震自救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用知识守护自己的生命。

二、教学重点、难点

对地震的成因进行推理、想象。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有关地震的文字资料。2.干木棍(每人一根)。教师准备:

地震的视频资料、课件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师:同学们喜欢看电视吗?那你看过这样的画面吗?(播放地震现象视频)你看到了了什么?

生:大地震。(板书课题:

19、地震)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确定本课的中心问题)师:关于地震,有没有问题要提出来? 1.学生提出问题: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震前兆?预测?自救?……(教师板书学生的问题)

2.确定本节课主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师:大家都说出了自己的困惑,提的问题也很有价值。这节课我们就依次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了解地震的成因及危害 1.从身体上感受震动:折筷子。

要求:学生双手分别握紧筷子的两边,均匀用力使它弯曲,直至折断,体会断裂时的感受。

2.从心理上体会地震的危害:搭积木模型。

(看教材71页的要求完成)说说自己做模拟实验的感受。3.地震成因(出示课件)

教师补充:地壳内部是不断运动的,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岩层不能承受时,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振动,这就是地震。大家想,一个木棍在断裂时都会引起我们手的震动,几千米厚的岩石层在压力作用下发生快速、突然的断裂引起的震动,释放出的能量该是何等的巨大。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破坏性地震都是由岩层断裂引起的。另外,火山喷发会引起地震,过度采矿而造成的地表塌陷也会引起局部地震的发生。4.地震危害

师:通过前面的了解来说一说它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危害?(小组讨论地震有哪些危害?)学生汇报。

过度语 :地震的破坏力确实巨大,地震的发生也不可避免,我们怎样来对地震进行预测,减少灾难的发生呢?

(三)地震前的征兆

阅读73页《科学在线》的内容。1.认识地震前兆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地震前地下水、动物、天气都会出现异常现象。(课件展示:谚语)2.爱国教育

师:除了观察地震前兆,还有先进的测震仪对地震进行预测。人们对地震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出示课件)公元132年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预报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比欧洲整整早了1700多年。现在,人们预测地震的仪器越来越先进,现在的测震仪能在地震发生1分钟前测出,但是1分钟是何等的短暂!关于地震的预测人类还在不断探索中,这项研究任务就落在了我们同学们身上。

(四)避震小知识

过渡语:既然地震的发生不可避免,当地震发生时我们该怎样做呢? 阅读手中资料,学生汇报。

老师再补充一点,当地震发生时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沉着、冷静,然后再迅速的进行自救。

(五)拓展延伸 完成判断题(出示课件)

(六)总结全课

师:希望大家在平时的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用知识守护我们的生命。虽然我们懂得了很多,但是对于地震的预测我们仍然没有办法解决,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科学学习中能够做有心人,争取在不远的将来,让预测地震就像天气预报那样平常、准确。有没有信心?!

板书设计:

19、地震

形成?

危害 ?

预测?

自救?

河北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19、地震》 教学设计和说课稿

讲武城学区北白道学校:苗彩兰

地震教学设计教案 篇2

一、选课要求

考虑各院系专业学生的主业课程设置与基础知识现实以及选课人数限制, 为了不浪费选课资源, 目前还是主要是针对有地质学基础的学生开设, 随着以后本课程的不断实践与总结完善会逐步向全校学生开放选课。2012年春季选课学生院系专业统计见表1, 2012年秋季选课学生院系专业统计见表2。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

通识教育在教学内容上, 有别于专业课的专业教育, 重在“育”而非“教”, 在教学内容组织上切近实际, 使“博学与精专相统一”, 地震与地震灾害的“通识”与“专业”相融合, 满足地质类专业和非地质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化素质培养需求。所以, 教学内容组织以教学目的、教学目标为主线, 着重传授学生地震与地震灾害基础知识、抗震防震的法规措施, 提高和增强抗震防震减灾的意识。具体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课时安排见表3。

三、教学方式的选择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 使地震与地震灾害理论与现实地震事件结合, 理性认识与视觉感性相结合。

1. 理论教学与案例结合。

对于课程中涉及到的重点、难点内容都力争联系实际地震事件和地震灾害讲解。在联系具体事件或实际案例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正确理解。

2. 地震实例讲解。

图片、录像片段、三维动画相结合, 从视觉与声音方面让学生感受地震, 感受地震灾害, 突出防震抗震的现实意义。以日本宫城地震、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地震、美国加州地震、印度古吉拉特邦地震为代表介绍世界上板缘地震发生特点以及地震后火灾、海啸等次生地震灾害。以我国唐山地震、汶川地震、台湾集集地震、玉树地震等近现期发生的地震为代表介绍中国内陆的板内地震发生特点及其地震的直接灾害和水灾、泥石流等次生地震灾害。播放有关唐山大地震的视频, 如近万名开滦煤矿工人“生死大营救”;日本阪神地震视频……通过大量图片让学生了解我国大陆活动断裂 (构造) 的分布及其活动性, 总结破坏性地震发生的地质条件、震源机制类型, 并进行具体数据对比说明抗震设防的重要性、我国最新抗震设防标准及其在抗震设防方面取得的成果。同时, 也让学生了解日本、美国抗震措施、建筑抗震结构等抗震防震领域的国际先进水准。

3. 课堂讨论。

就一些敏感的、有争议的、易于混淆的、各地抗震设防标准等问题展开课堂讨论。讨论涉及问题广泛具体, 如建筑抗震设防的意义、地震预测预报、抗震防震对策、各地抗震防震的标准、地震前兆与民间预测、地震谣言、汶川地震中最坚固的教学楼、中小学地震逃生演习等问题。同学们自主提问、回答, 教师给予引导, 课堂气氛活跃, 并对于是非题目给出正确答案, 对于正确的分析建议给予肯定。有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地震发生情况、抗震设防烈度、抗震防震状况, 并提出自己忧虑, 表示有机会一定给家乡的抗震减灾作宣传。也有同学参加过抗震防震社会实践活动, 形象生动地介绍了地震发生后如何正确避险、逃生、自救、互救或等待救援的基本常识。在课堂讨论中, 有学生自主介绍, 也有学生自问自答和老师提问学生解答, 老师掌控课堂秩序, 鼓励学生踊跃发言, 引导学生科学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 锻炼了沟通能力, 强化了抗震防震减灾的意识和社会责任。

四、教学效果的考核

文字报告。由于学生来源于不同的院系专业, 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有差异, 可以视具体情况选择几个题目范围。主要分为两种:读书报告。把所学的知识点串起来, 以读书报告的形式反映出来;科技论文。查阅信息资料、文献, 就地震监测、预报、抗震防震等涉及某个专业性比较强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证, 得出结论。可以当作是科技论文的练习;课堂笔试。开卷, 可以带笔记参考书, 但必须独立完成。平时听课记录。最后课程成绩由文字报告成绩 (40%) 、课堂考试成绩 (40%) 、平时听课成绩 (20%) 综合构成。

通过书面调查, 同学们普遍反映良好, 掌握了许多有关地震和地震灾害方面的基础知识, 了解了许多抗震防震减灾的对策, 开拓了思路, 提高了抗震防震减灾意识。同时也反馈了一些具体问题, 如:有些地质学知识比较薄弱或不具备的学生听课比较吃力;节假日调课使通选课与专业课、实验课、社会活动冲突。有些问题教师可以自行解决, 有些问题需要学校教务、学生、教师共同协调解决。《地震与地震灾害》通识教育课, 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 既要体现通识教育的特点又区别于概论类课, 基础内容与专业性内容有合理比例切分, 要具有一定的学术标准, 随着课程的继续与总结, 一定会更有特点。

摘要:《地震与地震灾害》课程是面向全校地质类和相近地质类专业学生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 体现了中国地质大学地学优势资源的共享。本文立足于《地震与地震灾害》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 主要从教学内容的组织、学时安排、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效果考核几方面对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进行了介绍和总结。

关键词:通识教育,地震,地震灾害,抗震防震

参考文献

[1]杨叔子, 余东升.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今日审视[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03) .

[2]周晓辉, 等.通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高教探索, 2007, (03) .

[3]郑旭辉.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高校教育管理, 2012, 6 (3) .

[4]李曼丽.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实践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0, (1) :23-24.

地震教学设计教案 篇3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有哪些变化,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父爱的伟大的。

2.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

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在父母的关爱中健康快乐地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亲情有了越来越深切的体会。亲情犹如黑夜里明亮的烛光刺破夜幕,亲情犹如冬日里温暖的阳光,驱走严寒。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一起去感受那浓浓的父爱。(板书课题)

二、抓住重点,合作研究

1.回忆上节课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研讨学习填写读书报告单。

2.以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1)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学生汇报后,教师提问:想象一下父亲为了解救儿子可能克服哪些困难?让学生用“不论……总……”说句话。

(2)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引导学生抓住父子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句子体会。通过朗读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3.老师这里还有两个问题想和大家一起探讨。

(课件出示问题一):让学生发现感叹句所表达的不同情感,教师相机配乐导读带叹号的句子。

(课件出示问题二):你能为本文重新拟一个题目吗?

三、拓展文本,加深体验

师配乐朗诵《伟大的名字叫父亲》(课件出示),然后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父母曾做过的饱含浓浓的父爱的小事,并把它珍藏在日记里。

四、总结

爱是一曲不老的歌,是一首感人的诗,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愿我们都能成为故事中了不起的人物。

五、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与子 了不起 语言

不论发生什么 动作

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神态

地震教学设计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读懂课文,感受父爱的执著与伟大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一、明白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有关地震的影像、幻灯片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人类最害怕的自然灾害有哪些吗?(地震、火山爆发、洪水、海啸、龙卷风…)对极了,这些自然灾难所到之处,房屋倒塌、树木折断,人们流离失所家园尽毁,给人类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现在老师播放一段关于地震的录像,请同学们看一看、想一想,地震过后的人们都在忙些什么?(救人、清理废墟、重建家园…)是啊!尽管自然灾难给人类沉重的打击,但是人们不会放弃拯救亲人、重建家园。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发生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对父子感人的故事。

二、自主阅读感悟

(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幻灯片展示自读问题)

1、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课文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3、人们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

(二)学生汇报

1、自己解决了那个问题。

学生一般都会找到以下四个需重点揣摩的句子并谈自己的体会:

①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②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③“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④“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2、老师适时点拨,如: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你为什么这样说?

你觉得该怎样读?

为什么你这样读?等

3、指导朗读: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①先读“8、12、24、36、38”再读“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38小时”

②应该怎样读这5个数字才能把父亲坚持不放弃奇迹终于出现了的心情读出来?(递进、一个比一个急迫、一个比一个声音上扬)

③学生自主读、个别读、小组读

(二)小结:

正是因为父亲对儿子的爱是那样的执著和深厚,所以儿子也满怀关爱之心,像爸爸那样即使是在危险的时刻也能关心爱护别人。他们都了不起!

(学生自主朗读)认为父亲了不起的站起来读;认为儿子了不起的站起来读;认为父子都了不起的站起来读

三、拓展练习

读完课文你感受到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四、板书

11、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地震教学设计教案 篇5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教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写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奋不顾身夜以继日地挖了38小时,救出了儿子和他的同学的事,课文内容浅显,但内容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全文中没有出现一个爱,可就在这这扣人心弦的故事、朴实无华的文字中,我们能看到父与子之间浓浓的爱,体会到字里行间浸润的父与子之间那难以割断的情怀。本单元训练主题--父母之爱。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掌握课后生字。正确读写“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

2、过程与方法

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了不起的父与子)。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

1、搜集并阅读同类的颂扬父爱的故事。

2、搜集地震的相关知识及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的相关资料。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细读课文,体会父亲心理活动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学习导语,明确本组专题

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二、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交流资料: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许多感人至深的父爱故事和搜集地震的相关知识

2、师媒体播放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视频(播放音乐《天亮了》),师导入:地震是一种令人生畏的自然灾害。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剧烈地震,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七课--《地震中的父与子》。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要求

(1)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

(2)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在自己读不懂得地方做上记号。(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感悟)

(3)一边读一边用“﹋﹋﹋”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2、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互相讨论读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

(1)出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重点记住“墟、砾、颤”等字形。

(2)用自己的话把下列词语连接起来概括全文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

(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 )

(3)初步汇报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四、再读课文,根据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理清文章脉络。

(1)读文找出描写父亲心理变化的句子。

(2)体会父亲心理的变化,理清文章脉络

五、小结

这一节,同学们被父子俩感动着,对父子俩在大地震的灾难面前表现出的与众不同啧啧称赞。课后请同学们继续认真读课文,试着把你的感动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爱的伟大力量。

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心理变化。

3、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小组内自行检测生字新词。

2、学生自由发言:自己认为最感动的句子。

二、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在读课文中你们有许多的感动,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交流吧。

(这一环节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学生充分表达的基础上,教师指导感悟、朗读.)

估计学生会抓住以下句子进行汇报。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

(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生命危险。“冲”字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自己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从这里可以看出当父亲看到教学楼已变成废墟时以为儿子已经死了,极度痛苦)

失去心爱的儿子,父亲那撕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绝望、失去一切…)指名读、评议、齐读。

3、“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父亲说的这句话课文中出现了几次?(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3次,因为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

4、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引导学生讨论:父亲真的精神失常了吗?

(1)找到描写父亲因悲伤过度而精神失常的段落读一读。

(2)小组讨论

(让学生感悟到:这位父亲3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睡,说他失常,他的确失去了和一般正常人一样的举动;说他不失常,他的确不失常,是一种伟大的父爱的力量充溢着他的全身,是救孩子的顽强的信念支撑着他,是伟大的父爱支撑着他!)

5、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作者不厌其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

6、“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读了这句话你想对7岁的阿曼达说点什么呢?

(多么了不起的孩子,在长达38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与危险。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情况下,还自信地勇敢地鼓励同学们与死神拼搏。这巨大的精神力量来自对父亲真诚诺言的信赖,奇迹的出现来自伟大的父爱。)

指导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7、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唤起的信赖。(生读)

是啊!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朴实而强有力的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三、朗读体验,加深体会

有感情地朗读父与子几处对话,进一步体会这对父子的“了不起”。

四、小结回顾,升华情感

1、联系课文说说为什么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

2、用自己的话夸夸这对父子或说说读完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小练笔:读了这篇故事,你想对这对了不起的父子说些什么?简单地写一写吧!

六、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子

坚强勇敢

责任心强富有爱心

14个孩子脱险

七、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通过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在这部分教学中主要抓住了两个语段:

1、父亲不顾旁人的劝说,依旧执着地挖着。

2、父亲不顾自己的身心俱疲,依旧执着地挖着。而这两部分的教学,我把他们紧紧的整合在一块来展开教学。

3、“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这句话对阿曼达的影响,我们可以发现正是这个信念让阿曼达在身处险境的情况下,依然保持镇定,关爱同学,确实了不起。

4、升华、理解了父子之间的挚爱与信任。

纵观以上教学,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

我在文本的把握处理上,还是有些不是太稚嫩,尚不够丰满。只抓住了文本的主干部分却忽略了其他细微的地方。这样是不够全面的,只会钻进死胡同。例如在教学“劝说”父亲部分,没有强调指出,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到当时的情势是那样的危急。这场地震空前的巨大,这里的损坏程度是及其严重的,人员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倒塌、爆炸、余震等危险。所以其他人基本上认为援救已经没有意义,而我在课堂上却说,他急切的希望得到帮助,而没有人愿意帮助他,会让学生产生错觉:其他父母没有这位父亲爱孩子,其他人对于需要帮助的大不够热心过于冷漠。这便偏离了文本所表达的意思了。

地震教学设计教案 篇6

1.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看录像图片导入课题

1、同学们,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一场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爱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播放录像)

当地震来临时,人群一片混乱,伴随着火光冲天的爆炸,不少房屋轰然倒塌,变成一片废墟。地震过后,人们在一堆又一堆放的瓦砾中寻找着生还的人。(课件一)

看着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我们不禁感叹,人类的渺小,生命的脆弱。但地震中有这样一对父子却演绎了一段感人的故事。相信同学们也一定被深深打动了。谁能简单的说一说这个故事。

生概括的介绍故事的主要内容。

把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起因、经过、结尾都说清楚这个故事就说完整了。

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揭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这对父子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生说(课件三板书)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这对父子,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课件四)

展开自学、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感悟父亲

让我们先走近父亲,看看这是怎样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件五)

生1

生2

生3

齐读

师:父亲已经挖了36个小时,为什么作者不直接写36个小时,而要这样一一罗列时间词呢?

生1

师:你能读一读吗?

生读

师:你为什么读得这么缓慢?

生1

师:这样把时间词延长,可以感受时间的久,但读时要注意不要太平,要有起伏。

师示范。生齐读

师:谁还读出了不一样的感受吗?

生读

师: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快?

师:你读出了父亲的心理。简简单单的四个数字词我们感受到了父亲的劳累、艰辛和坚持。

这就是作者的独具匠心,这就是语言魅力。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好好地读一读这段话。读好这段话。

生齐读

师:父亲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父亲的回答。

(出示课件六父亲的回答变红)

这三句话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师:是啊,你看到了一位为了救儿子都有些精神失常的父亲。同学们,你们读父亲的话,让我们一起来再现当时的情景。

师:父亲正在挖掘着。有些人上来对父亲说:“太晚了,没希望了。”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生接。

消防队长走来了,父亲多么希望他能留下来帮自己一把,他迫切地问道------生接。

警察过来了,他不但不帮父亲,还劝阻他赶快离开,父亲失望了,生气了,他大声问道----生接。

师:是什么支撑着父亲不顾生命危险不停地挖掘寻找着?

生1

生2

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件七)

师:因为心中的念头,曾经的承诺,使父亲不顾安危,不断地挖掘着,以至于人们都认为父亲-----(精神失常了)

师:你们也这样认为吗?(不)

师:那是因为父亲对儿子浓浓的(爱)

师:当儿子生病时,父亲陪在他身边

当儿子遇到困难时,父亲帮助他

当地震来临时,父亲不顾一切地找寻着儿子都是源于曾经许下的诺言----(生接)

师:这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啊!

师:有一位了不起的父亲必然有一位了不起的儿子。你又是从哪里感受到儿子的了不起。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课件八)

师:阿曼达沉着冷静真是了不起。让我们冷静地读一读这段话。

生齐读

师: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课件九)

这段文字不正是对父亲的赞美和敬意的小诗吗?让我们也来创作一首感人的小诗吧!

生写生读

师:有了感动,笔下才能流淌动人的文字。

师:当父亲挖了38小时又50分钟后,父子终于要见面了。父亲张开双臂迎接儿子时,阿曼达却说:“不!爸爸……”(课件十)

当父亲为儿子打开一条绿色通道,期待能尽快见到儿子时,阿曼达却说:“不!爸爸……”

师:刚刚我听到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把“不”字读得很重,你们为什么这样读?

师:孩子们,你们说得多好啊!当父亲伸开双臂,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阿曼达却说“不!爸爸……”(生接)

师: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他们就要相见了。让我们带着幸福、感动齐读最后一段。

生齐读。

师:伟大的父爱谱写了惊人的神话,这让我想到了一首诗。(课件十一)

师:地震中这位父亲的爱是伟大的,震撼人心的,也许我们一生也感受不到,但是在平凡的生活中我们又何常不时刻沐浴着父母的爱呢?(课件十二)

板书设计: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爱子

挖等

不论……总

汶川地震震害与抗震设计改进 篇7

关键词:汶川地震,砌体结构,框架结构,抗震设计

1 前言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8.0级大地震,给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大量的自建房缺乏抗震设计的基本知识、施工不规范、质量无法保证是房屋倒塌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从震害情况来看:震区房屋大量应用的砌体结构和框架结构中,前者的破坏数量明显多于后者,其破坏情况亦明显比后者严重,因此,建筑设计人员应对震害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以汲取经验教训。

2 砖混结构

2.1 震害情况

砖混结构由于成本较低、易施工并易获取施工材料,因此,目前仍在广泛使用,特别是多用于村镇房屋。从震区两百多栋砖混结构房屋受损情况的随机抽样检查情况来看,震后无法维修、居住的房屋比例高达42%;出现整体或局部垮塌的情况较多,诸如学校等大开间、大开窗的外廊式房屋的垮塌情况最为严重;损坏程度较轻的纵、横墙或窗间墙出现剪切斜裂缝或X形裂缝,甚至破碎;部分墙体或个别墙体出现轻微裂缝的情况大约只有15%左右;底框结构由于上、下刚度的不合理设置分别出现底部框架破坏、倒塌、甚至整体下挫,以及上部结构严重破坏、甚至全部倒塌等情况;突出屋面的结构,包括水箱、楼梯间等,其鞭梢效应明显,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坏或倒塌,其中,楼梯间的破坏情况较为普遍。

2.2 原因分析

砌体是一种脆性材料,其突出特点是抗拉、抗剪强度低,延性差,抗震能力较弱,在地震作用下很容易开裂,遭遇强烈地震时破坏严重。由于砂浆的强度远低于砖或砌块,因此,破坏首先从灰缝处开始。按照GB 50003—200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砖砌体28天弯曲抗拉、抗剪设计强度最高只有0.17MPa,混凝土砌块砌体也只有0.8MPa~0.9MPa,由此可见其抵抗水平力的能力之弱。

历次震害的情况都表明,砌体结构房屋的破坏、倒塌均由其整体性不足造成。一种情况是由薄弱部位的砌体破坏引起结构连续破坏,最后倒塌;另一种情况是结构整体性存在明显缺陷,某墙体出现倒塌,从而引起结构的整体倒塌。不论哪种情况,薄弱部位的砌体遭破坏后,其所承担的力必然向其他部位的砌体转移,从而引发因连续破坏而倒塌的情况出现。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某关键部位的墙体具有较高的抗震安全储备,则可以阻止这种连续破坏的发生。目前关于防止砌体结构房屋连续破坏的研究非常有限,而建设者往往更注重的是建设成本,其成本越低则越好的指导思想无疑十分不利于地震时的房屋安全。

2.3 改进设计的思考

改善砌体的整体性能,使其能够通过塑性变形、滑移摩擦来消耗地震能量,增大其延性,是保证砌体结构房屋抗震安全的关键。通过设置圈梁、构造柱来约束墙体,以控制其散落和坍塌,这是通过对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震害进行调查和总结后提出的抗震构造措施,以后的历次地震,包括汶川地震都证明该措施对提高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作用显著。

目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房屋的常规静力设计计算已较为便利,一般的设计人员都能完成,由于这是个非常明确、量化的过程,设计人员易于把握;但地震是一个概率事件,有可能在房屋的设计使用年限内都不会遭遇,此外,对抗震规定、构造措施的执行完全取决于设计人员对其重要性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特别是某些规定由于建筑功能的要求而被突破以后,怎样加强补救措施,采取这些措施后可能引发怎样的情况等等,设计规范并没有予以明确规定,这就造成抗震设计水平的参差不齐。

对于学校、医院等大开间的房屋,必须保证楼、屋盖平面内的足够刚度,以确保其能够传递地震水平力,但对于多大的开间应采用多厚的楼板,是按照连续板还是按照简支板设计,对此时出现的楼板局部不连续情况该怎么处理等问题,只能由设计人员根据所掌握的抗震概念及抗震措施来加以解决,这些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结构的抗震安全。

在平面刚度、质量布置严重不均匀的情况出现时,如建筑布置要求一端为小开间的办公室,另一端为大开间的会议室、教室,那么,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呢?措施之一是可以考虑将结构通过抗震缝划分为两个独立的抗震单元;措施之二是可以充分考虑其不利影响,有针对性地采取加强措施等,但最后究竟应该如何处理,同样取决于设计人员。

房屋的局部尺寸不满足要求时应该怎么办?一般情况下设计人员都会通过设置构造柱来对其进行加强,但问题是采取该加强措施后是否就能保证其抗震安全?汶川地震的震害情况表明情况并非如此。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知:设计人员应当按照概念设计的原则,严格遵守规范的规定内容及采取抗震加强措施来确保砌体结构的抗震安全,当某些规定或措施由于种种原因被突破时,应进行充分的论证、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比规范要求更为严格的、切实有效的抗震加强措施。

3 框架结构

3.1 震害情况及分析

汶川地震中,框架结构的大量震害多发生于柱端和节点,呈现梁强柱弱形态、而非强柱弱梁类型的破坏,即框架柱的上、下端出现塑性铰,形成机构破坏形式。1999年台湾9·21集集大地震也同样反映出钢筋混凝土结构破坏的共性是框架柱,特别是底层柱混凝土压溃;抗震设计的原则是强柱弱梁,而实际出现的情况并非如此。总结目前研究分析的情况,可对其概括为两个主要原因。

(1)未能考虑以楼板来提高梁端抗弯能力的作用

马千里等人在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后认为:按照现行抗震设计规范设计的框架结构,实际上并不一定能保证强柱弱梁的破坏机制,应考虑楼板钢筋参与梁的受弯。

钱稼茹等在对都江堰市某框架进行数值分析后认为:出现柱铰机制的原因之一是楼板钢筋提高了梁端的抗弯承载力,因此,建议计算梁端配筋时应计入一定宽度内楼板内的钢筋作用。

(2)未能考虑以填充墙来增强梁的刚度和抗弯承载力作用

2001年颁布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规定应考虑填充墙对结构抗震的不利影响,但未能提出具体的设计计算方法,汶川地震后对规范进行了修编,将该规定修改为强制性条文,但由于填充墙的情况复杂,目前依然未能提出配套的计算分析方法。

有人通过多种模型的计算分析提出:目前在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计算中,填充墙通常仅是作为作用于梁上的荷载进行分析,而忽略了填充墙对框架结构刚度的影响,只是在周期计算时乘以折减系数加以考虑,该方法存在较大的误差,有时会导致对地震作用估计不足,从而使结构抗震失效。通过实例计算分析和比较,提出填充墙参与框架结构计算的方法,建议将填充墙作为剪力墙输入,并考虑填充墙与框架的接触模式,如柔性连接、刚性连接或分缝接触等,认为这样的计算模型才能反映与实际框架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类似的受力情形,才能为抗震设计提供正确的内力结果。另外,半高填充墙会使框架柱形成短柱,应尽量避免,确实无法避免的可采取措施,如加密短柱箍筋,或用缝隔离填充墙与柱,缝中填柔性材料等。

3.2 对抗震设计的启示

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基本上是“三分计算、七分构造”,抗震设计的可量化程度比砌体结构要好得多。因此,设计人员执行相关抗震规定也容易得多,但同样存在抗震设计规范已经考虑到,但由于计算方法不成熟而未予以统一规定的因素,其中包括梁强柱弱的问题。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3.5节提出了宜使楼层(部位)的实际承载能力与设计计算的弹性受力之比在总体上保持相对均匀的变化。梁强柱弱就是因为梁的实际承载能力与设计计算的弹性受力之比远大于柱的实际承载能力与设计计算的弹性受力之比,简单地说:梁的抗震能力储备远大于柱的抗震能力储备,这导致了大震情况下框架柱上、下端首先出现塑性铰,形成机构破坏形式;但如何使楼层(部位)的实际承载能力与设计计算的弹性受力之比在总体上保持相对均匀的变化,规范中并未明确规定,这导致该规定的实施完全取决于设计人员对其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因此,设计人员应从抗震概念设计的角度出发,充分理解规范的编制原则,全面掌握其概念、思路,严格执行规范中的有关规定。

4 楼梯的震害及抗震设计改进

不论是框架结构还是砌体结构,不论是在低烈度区还是高烈度区,汶川地震中楼梯的破坏都比较严重,框架结构中楼梯的震害更为突出,这是本次地震中发现的新问题。震害较严重的,楼梯板钢筋屈服,平台梁板混凝土崩落、钢筋外露;尤其严重的情况是楼梯板被完全拉断,梯梁扭断,支撑柱出现短柱破坏形式。

究其主要原因是一直以来都没有将楼梯考虑纳入抗震设计,仅仅对其进行静力分析计算,而实际上楼梯对框架结构提供了较大的抗测移刚度。修编后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明确规定了抗震分析计算中应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但从性能化设计的角度来看,这依然是不够的,作为逃生通道的楼梯应当具备更高的抗震安全性能,以形成避灾空间。因此,设计人员应明确楼梯的抗震性能目标,对其进行专门的抗震设计计算,并采取相应的抗震加强措施。

5 结语

总结上述论述,可以得到这样一些认识:

(1)汶川地震的震害情况表明:严格执行现行抗震设计规范可以实现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但不论是砌体结构还是框架结构,抗震设计规范基本上都是通过严格的规定、构造措施来确保房屋的抗震安全,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必须从抗震概念设计的角度出发,全面掌握,严格执行规范的有关规定;

(2)抗震设计规范中存在许多已明确要求,但并未明确怎么样实施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结构的抗震安全,设计人员应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妥善解决这些问题;

(3)设计人员应通过性能化设计在房屋内形成一定的避灾空间,以提高房屋的抗震设防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08年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图片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清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震害调查组.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A].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调查与灾后重建分析报告[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GB50003—200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S].

[4]傅学怡.汶川、台湾建筑震害启示——改进规范的几点建议[A].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调查与灾后重建分析报告[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5]马千里,叶烈平,陆新征,马玉虎.现浇楼板对框架结构柱梁强度比的影响研究[A].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调查与灾后重建分析报告[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6]钱稼茹,赵作周.砖填充墙刚度和楼板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震害影响分析[A].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调查与灾后重建分析报告[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地震教学设计教案 篇8

[摘 要]勘探地震学是煤炭类高校地质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现行教学方案基本照搬石油类高校地震勘探课程内容,并不完全适应煤炭行业地震勘探生产现状。为适应煤炭高校勘探地震学的课程教学,从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实践三个环节进行讨论,对教学方案进行优化设计,补充传统地震勘探课程内容,增加煤炭行业特有的矿井巷道中槽波地震勘探内容,探索更适应煤岩行业地震勘探的本科教学模式和方法。

[关键词]煤炭;地震勘探;教学;实验;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7-0145-02

一、引言

勘探地震学是煤炭高校地质工程等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该课程综合性强,包含了地质学、计算机、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等学科基础知识,具有概念抽象化、公式复杂化、应用具体化的特点,学习该课程具有一定难度。目前地震勘探教学,不管是教材还是辅导书,内容主要是针对石油系统。石油行业地震勘探只能在地面布置检波器,利用地震反射波或折射波进行构造探测,而煤炭行业地震数据采集方式有多种选择,既可以在地面进行地震勘探,也可以在煤矿井下巷道中布置检波器,利用地震槽波进行煤层厚度或者构造探测。可见,煤炭类高校不能完全照搬石油高校地震勘探教学模式。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我们将勘探地震学课程设定为三个部分:一是理论教学,二是实验教学,三是实践教学,三个环节紧密相连,综合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

二、课堂理论教学内容设定

(一)课程教学安排及授课方式

勘探地震学主要讲授利用震源激发地震波,通过地震波传播特征进行构造探测的原理和相关概念。该课程实践性强,在油气、煤炭等矿产资源勘查领域应用广泛。由于本课程涉及多门基础学科,一般安排到基础课都讲授完的大三阶段来开设,否则很多理论概念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困难。此外,该课程最好放到野外地质填图实习之后,学生经过野外露头考察地层及构造,认识到要想研究地下地质构造,必须借助其他专业知识。这样他们就有兴趣去学习如何对地下地质构造进行探测。

勘探地震学研究地震波在岩层中的传播规律和特征。由于地震波传播看不见、摸不着,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困难大。这就需要充分利用好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或者通过类比的方式,用一些身边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间可以播放生产单位野外数据采集工作录像,让学生获得更直接的现场感官认识。在理论课讲授的同时,要随时结合生产上面临的实际问题,扩充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白学了这门课,到底能解决什么生产上的问题,以此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二)理论教学章节的内容安排

地震勘探工作内容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野外数据采集、地震数据处理和地震资料解释。理论课程共分为八个部分。首先是绪论,主要讲授勘探地震学的相关概念,以及在生产单位的作用,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这门课的重要性。第一章讲授地震波几何运动学。由于课时有限,课堂上只讲授地震波几何运动学,地震波动力学作为课下自学内容。第二章地震信号频谱分析。主要讲授信号频谱的相关概念,以及进行频谱分析的方法。第三章地震勘探数据采集。内容包括观测系统的设计、数据采集的方式、地震组合原理等。第四章共中心点叠加原理。本章是地震勘探的核心,重点是让学生明白进行共中心点叠加的目的及原理。第五章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速度是地震波的核心参数,可以从地震波速度概念、速度影响因素和速度之间的转换关系三个方面进行讲解。第六章地震勘探资料解释,主要讲授地震资料解释的相关概念和方法,包括层位的解释,构造的识别,构造图的制作等。第七章矿井地震勘探方法。主要讲解煤矿行业特有的槽波地震勘探技术,该方法只有煤炭行业井下巷道中进行地震勘探才有。

(三)煤炭与石油系统勘探地震学的差异

煤炭行业地震勘探既能够在地面进行数据采集,也可以到井下巷道中进行数据采集,也就是槽波地震勘探,这个技术在煤矿应用多年,效果良好。目前,国内多家煤炭企业都已购置相关仪器设备,并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对于矿井巷道中的采集方式,国内规划教材中都没有涉及,学生到了生产单位,还得重新学习为适应煤炭行业快速发展的井下地震勘探技术,在课堂理论学时中单独拿出四个学时讲解这种只有煤矿行业才有的数据采集方式,重点讲解和地面数据采集方式的区别,强调这种方式利用的不是地震纵波,而是煤矿中特有的“顶板-煤层-底板”组合条件下,在煤层中相互干涉形成的一种特殊波,既槽波。槽波地震数据采集方式分为反射法和透射法。反射法将炮点和检波器布置在矿井同一巷道内,接收来自工作面内的反射槽波信号,适用于对煤层内地质构造(断层、陷落柱等)进行探测;透射法将炮点和检波器布置在工作面不同巷道内,接收工作面内的透射槽波信号,适合煤层厚度和煤岩类型的探测。

(四)紧跟学科技术前沿重视软件操作

由于国内外石油公司众多,开展地震勘探技术服务研究的公司发展迅猛,很多新技术不断涌现,并很快应用到企业实际生产中。授课教师必须紧跟学科技术发展,以适应地震勘探领域信息快速发展的需求。在课堂中,教师可以穿插介绍国外最新地震勘探进展情况,把每年美国地球物理年会和中国地球物理年会上的研究进展和科研动态介绍给学生,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这也有利于大四阶段的毕业设计选题。目前地震勘探许多技术都已经商业化,都有成熟的商业软件,在企业实际工作中,基本上都离不开专业软件的使用,如地震数据采集中进行观测系统设计的KLseis、Mesa,用于静校正的TomoPlus等。地震数据处理相关软件有Promax、CGG、Omega、Focus等,地震解释软件有GeoFrame、LandMark、Epos等。因此,在课堂上除了讲授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应该重点介绍相关的软件。如有条件,最好能够让学生都能动手操作,使学生能够快速上手,利用相关软件解决实际生产问题。

三、课内实验教学项目设计

教学安排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的比例约为7∶1或者8∶1,实验室课时相对较少,主要安排地震数据采集和地震资料处理两个项目实验。地震数据采集实验,包括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由于实验室模拟矿井巷道中煤层槽波传播难以实现,所以仍以地面数据采集方式为主,利用实验室拥有的重庆奔腾仪器厂产的BTW24道工程地震仪,采用锤击震源进行激发,产生地震波,接收地震波。实验采用分组的方式,每组学生各自设计观测系统,布置检波器,并操作主机进行数据采集。这可以锻炼学生野外地震勘探数据采集水平,培养学生地震仪操作、观测系统设计、检波器布设、线缆连接、组织施工协调等能力。

地震数据处理内容庞杂,从抽道集、去噪、静校正、动校正、水平叠加到偏移成像,每一个环节实现起来都相当复杂。现有的商业地震处理软件基本上都运行在Unix或者Linux平台,需要有工作站硬件支持,而建设工作站机房成本高、维护困难,学校尚不具备条件。因此,地震数据处理实验项目可以利用现有的普通计算机机房,让学生动手编程实现地震勘探涉及的基本原理。为适应不同学生的编程能力,可自由选择C、C++、Fortran及matlab等程序语言,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对编程语言的掌握程度随意选择。对于编程能力较强的学生,一般建议他们选择C、C++等编译性语言进行编写。如果编程能力一般,那么可以利用matlab这种相对简单的解释化语言进行编程。

四、课程设计实践环节设置

地质类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地质理论基础,走上生产岗位后,更适合从事地震资料解释工作。为此,可以专门安排两周的课程实践环节,进行地震资料解释课程实习。选择某矿区典型地震资料,最好是构造相对简单,断层、陷落柱、采空区等有明显特征。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对煤层和断层的解释,可以让他们充分理解地震勘探资料解释工作的相关流程及方法。如有条件,可在工作站上进行,或者让学生采用手工方式进行地震剖面的构造解释,并完成两张构造图。可采用分组制,四五个学生为一组,每个学生负责不同的环节,每组分为组长,解释员和制图员等。组长总体负责地震资料解释工作,解释员1到2名,负责解释地震层位和断层。制图员负责将数据落实到图纸,并完成构造成图。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专业知识,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助能力。由于地震资料解释多解性强,因此指导教师在实践环节只讲地震解释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剩下的完全交给学生,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构造图完成后,让每个学生写实习报告,并要求每个学生写本次实习的心得体会,以及地震资料解释中出现的问题和处理方法。

五、结语

勘探地震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从理论、实验和实践三个环节加强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对地震勘探的理解,让学生适应快速发展的煤炭行业,为将来学生毕业后进入生产岗位能够直接将学校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 注 释 ]

[1] 云美厚.“应用地球物理学”课程整合教学尝试[J].中国地质教育,2013(87):44-46.

[2] 杨双安.基于“卓越计划”的煤田地震勘探教学模式[J].大学教育,2015(8):146-147.

[3] 冯磊.《应用地球物理》矿业类高校课程教学内容探讨[J].教育聚焦,2011(11):22-23.

地震小常识教案 篇9

2,使学生掌握地震来临时自救的方法和地震后脱险的方法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地震来临时自救与震后脱险的方法 教具:PPT课件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5.12地震发生在我国哪个地方吗? 生:汶川(可能不能说出)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震前这座美丽的小县城(课件展示震前汶川图片),可是就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大地颤抖,山河移位,一切都变了(课件展示震后汶川图片)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些什么?有什么想要了解的吗?

生:(可能说出)地震的威力是这么的大!生:我们这里可能发生地震吗? 生:我想知道地震是怎么产生的? 生:地震能防吗? „„„„„„„„„„„„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地震是如何产生的?(播放视频)师:看了以后你对地震有多少了解?它是怎么产生的呢?它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板块之间相互作用下,地壳中的岩石无法承受时产生破裂造成的。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地震不但给我国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而且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下面来看一组数据(课件展示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造成的伤亡数据)看了以后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师:看了这些数据你是不是感到地震的可怕,由于它是一种自然现象是由地球自身运动形成的,所以它是无法抗拒的。生:它能不能像天气预报那样提前预报呢?

师:现在的科技还不能。不过大家不要害怕,如果你学会了地震自救的方法,就会大大降低地震对我们伤害。这节课就来学习地震自救和脱险的方法。

当地震来临时,有些人认为应该赶快跑,有的人认为应该躲。是跑还是躲,我们来看一下专家的建议(课件展示应急避震)

(一)由于地震不知何时发生,我们所处的环境也就在不断发生改变,也就是说地震发生时我们可能在学校、可能在家里、可能在大街上等。所处的环境不同逃生方法也不同。

⑴如果在学校我们来看一下如何自救(课件展示学校自救): 1.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2.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3.在地震间歇时,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指挥下,沉着有序地按预定疏散路线撤离。

假如此时地震发生我们该如何做?师生共同做此活动 ⑵如果在家中如何自救(课件展示家庭自救): 可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空间小的厨房、因为这些地方结合力强,尤其是管道经过处,具有较好的支撑力,抗震系数较大。

⑶如果在户外如何自救(课件展示户外自救):

在户外 要避开高大建筑物,要远离高压线及石化、化学、煤气等有毒的工厂或设施。在街上走时,最好将身边的皮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无物品时也可用手护在头上,尽可能作好自我防御的准备,要镇静,应该迅速离开电线杆和围墙,跑向比较开阔的地区躲避。⑷发生地震时,如果剧院、商场等人多的公共场所,且离出口较远,就不要急于挤出门去,而应先躲在座椅或其他有柱子、台子支撑的地方,但尽量避开带玻璃的柜台。

(二)如果地震过后不幸被埋圧,我们该如何自救(课件展示震后自救方法):地震后若不幸被废墟埋压,千万要保持冷静,设法自救。⑴如果没有受伤或伤得不重,就设法从有空隙的地方钻出,但要注意不能随意移动身旁的支撑物,以免引起更大的坍塌。

⑵地震后,如果身体受到重伤,暂时无法脱险,就先用衣服等物进行包扎、止血,然后等待有人经过时呼救。沉着冷静是自救的基础,要保存体力,发出敲击声,耐心等待救援。

上一篇: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备案申请表下一篇:应急救护知识培训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