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安徽政府工作报告

2024-06-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24安徽政府工作报告

2024安徽政府工作报告 篇1

[出版时间]: 2018年11月

[交付形式]: e-mali电子版或特快专递

第一章 水泥行业相关概述 1.1 水泥定义及分类 1.1.1 水泥的定义 1.1.2 水泥的分类 1.1.3 水泥命名的原则

1.1.4 主要水泥产品的定义 1.2 水泥性能及用途

1.2.1 水泥的主要技术性能 1.2.2 彩色水泥的特点及用途 1.2.3 快硬高强水泥的种类及用途 1.2.4 膨胀水泥的种类及用途 1.3 水泥生产工艺 1.3.1 湿法生产 1.3.2 干法生产 1.3.3 半干法生产 1.3.4 立窑生产

1.4 水泥的质量标准

1.4.1 水泥生产的质量控制及标准 1.4.2 不同等级水泥的质量鉴别 1.4.3 不同质量水泥的感观鉴别 1.4.4 中国水泥标准制新修订的内容 第二章 2016-2018年中国水泥行业概况 2.1 中国水泥工业发展综述

2.1.1 中国水泥工业发展成就综述 2.1.2 水泥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 2.1.3 中国水泥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期 2.1.4 水泥产业的标准化现状及未来任务 2.2 2016-2018年中国水泥业运行分析 2.2.1 我国水泥产业发展回顾 2.2.2 中国水泥行业运行状况 2.2.3 中国水泥行业热点分析

2.3 2016-2018年中国水泥业兼并重组分析 2.3.1 兼并重组促进水泥业健康发展

2.3.2 兼并重组是延伸水泥产业链的最佳途径 2.3.3 中国水泥工业兼并重组现状分析 2.3.4 中国水泥重组工作的问题与建议 2.3.5 水泥行业兼并重组步伐将加快 2.4 中国水泥行业存在的问题 2.4.1 水泥行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2.4.2 我国水泥行业面临三大困扰 2.4.3 我国水泥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 2.5 中国水泥行业发展的对策

2.5.1 保障我国水泥工业有序发展的措施 2.5.2 我国水泥工业发展的建议

2.5.3 中国水泥行业可持续发展之路探析 2.5.4 抑制水泥产能过剩的措施

2.5.5 水泥行业节能降耗和减排的政策措施 第三章 2016-2018年水泥行业外部环境分析 3.1 政策环境

3.1.1 节能减排政策加速水泥行业整合 3.1.2 新政提出措施化解水泥产能过剩 3.1.3 政策推动水泥行业企业兼并重组 3.1.4 水泥业投资核准下放至省级政府 3.2 经济环境

3.2.1 2016年安徽省经济运行分析 3.2.2 2017年安徽省经济运行分析 3.2.3 2018年安徽省经济运行分析 3.3 社会环境

3.3.1 人口环境分析 3.3.2 自然环境分析 3.3.3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3.3.4 节能环保环境分析 3.4 其他环境

3.4.1 科学技术环境分析 3.4.2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3.4.3 水泥企业的行业环境分析 3.4.4 水泥行业的营销环境分析

第四章 2016-2018年安徽省水泥行业发展分析 4.1 2016-2018年安徽省水泥行业发展分析 4.1.1 安徽省水泥行业发展现状综述 4.1.2 安徽水泥产业发展的支撑条件 4.1.3 安徽发展水泥行业发展的自身优势 4.2 2016-2018年安徽省水泥产量分析 4.2.1 2016年安徽省水泥产量分析 4.2.2 2017年安徽省水泥产量分析 4.2.3 2018年安徽省水泥产量分析

4.3 2016-2018年安徽巢湖市水泥行业发展分析 4.3.1 巢湖水泥产业发展概况 4.3.2 巢湖水泥工业实现大跨越

4.3.3 巢湖水泥产业结构调整获得突破性进展 4.3.4 巢湖市含山县水泥产业发展浅析 4.4 安徽省水泥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4.1 安徽水泥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4.4.2 安徽水泥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第五章 2016-2018年安徽省散装水泥发展概况 5.1 2016-2018年中国散装水泥发展分析 5.1.1 散装水泥的优越性

5.1.2 我国散装水泥发展总体状况 5.1.3 中国散装水泥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5.1.4 加快我国散装水泥发展的战略措施 5.2 2016-2018年安徽省散装水泥发展总况 5.2.1 安徽省散装水泥发展综述 5.2.2 安徽散装水泥的发展状况 5.2.3 安徽散装水泥的发展现状

5.3 2016-2018年安徽省主要地区散装水泥发展分析 5.3.1 巢湖市 5.3.2 芜湖市 5.3.3 淮北市

5.4 2016-2018年散装水泥与循环经济发展分析 5.4.1 散装水泥循环经济基本理论

5.4.2 发展散装水泥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明显 5.4.3 散装水泥循环经济的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 5.4.4 发展散装水泥循环经济的对策及建议 5.5 安徽省散装水泥发展规划 5.5.1 安徽散装水泥未来发展形势 5.5.2 安徽散装水泥发展目标

5.5.3 未来安徽散装水泥发展的保障措施 第六章 2016-2018年重点企业分析 6.1 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6.1.1 企业发展概况 6.1.2 经营效益分析 6.1.3 业务经营分析 6.1.4 财务状况分析 6.1.5 未来前景展望

6.2 安徽铜陵上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6.2.1 公司简介 6.2.2 企业发展综述 6.2.3 企业经营状况

6.2.4 企业节能减排效益显著

第七章

安徽水泥行业投资及前景分析 7.1 投资机会

7.1.1 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为水泥行业带来机遇 7.1.2近万亿贷款松绑利好水泥等产业并购 7.1.3 安徽省水泥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7.1.4 安徽省新农村建设带动水泥需求 7.2 投资风险及策略

7.2.1 政策执行力度及进度的不确定性 7.2.2 投资水泥行业需关注的两个方面 7.2.3 要冷静看待水泥市场的冷与热 7.3 水泥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7.3.1 未来几年水泥产业将保持平稳增长 7.3.2 我国水泥产业成本控制与变动趋势 7.3.3 中国水泥工业的四个技术趋势

7.2018-2022年安徽省水泥行业前景预测 7.4.1 未来安徽水泥工业发展重点与生产布局 7.4.2018-2022年安徽省水泥行业收入预测 7.4.2018-2022年安徽省水泥行业利润预测 7.4.4

2018-2022年安徽省水泥行业产值预测 7.4.2018-2022年安徽省水泥行业产量预测 附录

附录一:安徽省促进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条例(2013年)图表目录

图表 通用水泥的实物质量要求

图表 2006-2017年中国水泥熟料产能分地区比重变化情况 图表 2006-2017年中国水泥产能分地区比重变化情况

图表 2010-2017年我国水泥产业景气指数走势(剔除随机因素)图表 2016年安徽省水泥产量数据 图表 2017年安徽省水泥产量数据 图表 2018年安徽省水泥产量数据

图表 2015-2018年海螺水泥总资产及净资产规模 图表 2015-2018年海螺水泥营业收入及增速 图表 2015-2018年海螺水泥净利润及增速

图表 2017年海螺水泥主营业务分行业、产品、地区 图表 2015-2018年海螺水泥营业利润及营业利润率 图表 2015-2018年海螺水泥净资产收益率 图表 2015-2018年海螺水泥短期偿债能力指标 图表 2015-2018年海螺水泥资产负债率水平图表 2015-2018年海螺水泥运营能力指标

图表

2018-2022年安徽省水泥制造业收入预测 图表

2018-2022年安徽省水泥制造业利润预测 图表

2018-2022年安徽省水泥制造业产值预测 图表

2024安徽政府工作报告 篇2

提交日期: 2013-05-06 考试用时: 8分钟16秒 考试得分: 86.0 未评分试题: 0 答对试题数: 17 正确率: 85% 单选题: 共10题,正确8题 多选题: 共5题,正确5题 判断题: 共5题,正确4题 问答题: 共0题,正确0题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新消费增长点,其中包括旅游业和()等。(分值:5.0/得分:5.0)节能环保产品 电子商务

汽车

住房 新政思路中的调整重点是调整(),转变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式。(分值:5.0/得分:0.0)进出口

规模

发展战略

结构 强化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必须推动()。(分值:5.0/得分:5.0)消费和投资并重

进出口持续发展

城乡发展一体化

四化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加强()建设和环境保护。(分值:5.0/得分:5.0)文化

生活

生产

生态文明 回顾过去五年工作,取得的成就之一是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着力保障和改善()。(分值:5.0/得分:5.0)民生

幸福

民主

公平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包括()、破解城市病难题和改革城镇化体制。(分值:5.0/得分:5.0)住房

教育

就业

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7 2013年扩大内需的难点和重点是()。(分值:5.0/得分:5.0)投资

进出口

政府购买

消费 自主创新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作用,包括微观和宏观创新机制的建设。(分值:5.0/得分:5.0)政策

法律

道德

伦理 9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必须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分值:5.0/得分:0.0)市场倒逼机制

改革体制机制

创新驱动

公共服务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3年综合税制改革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如()的试点。(分值:5.0/得分:5.0)企业所得税

遗产税

个人所得税

营改增 新政,强调发挥消费的基础和战略作用,认为扩大消费应着重从()方面进行。(分值:6.0/得分:6.0)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新消费增长点

扩大信贷规模

提高消费能力

改善消费环境 12 2013年宏观经济政策,必须守住不发生()金融风险底线。(分值:6.0/得分:6.0)全面性

随机性

区域性

系统性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扩大居民消费,具体要在()上下工夫,不断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分值:6.0/得分:6.0)增强消费意愿

稳定消费预期

改善消费环境

提高消费能力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并重。(分值:6.0/得分:6.0)生产性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

生活性服务业

第三产业 2013年主要预期目标“两个同步”是指()。(分值:6.0/得分:6.0)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改革与开放同步

新增就业与GDP增长同步 16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经济增长速度的目标从8%调整为7.5%,该目标不是长期性的,而是临时性的。(分值:4.0/得分:0.0)否

是 新型城镇化的内容主要是解决人的问题和解决消费问题。(分值:4.0/得分:4.0)是

否 2013年宏观经济政策继续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分值:4.0/得分:4.0)是

否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发挥资本市场和民营资本的作用属于微观创新机制建设。(分值:4.0/得分:4.0)是

否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必须强化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分值:4.0/得分:4.0)否

2024安徽政府工作报告 篇3

【发布日期】1985-07-03 【生效日期】1985-07-0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改进接待工作的意见

(1985年7月3日皖政〔1985〕63号)

一、一、外宾接待

外宾接待要体现我国对外工作方针,反映我国外交风格,做到热情友好,不卑不亢。具体接待计划,由省外事办公室制订并组织实施,省行管局和有关部门予以协助。

(一)迎送。迎送人员要尽可能减少,主要负责人的身份要相当或略低于来访客人的身份。

(二)会见。我方主要负责人的身份要相当或略高于来访客人的身份。陪同人员只限有关部门负责人。礼节性会见一般不超过半小时。

(三)宴请。本着从简节约的原则,在一个地方一般只宴请一次。我方参加宴请的人数要严格控制。宴会时间一般不超过一个半小时。直接参加接待外宾的工作人员不能回家就餐的,可安排吃工作餐。

宴请费用标准参照财政部、外交部[1985]财外字第296号《关于调整接待外宾费用开支标准的通知》规定,省委常委,省顾委主任、副主任,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省长、副省长,省政协主席、副主席,或相当于上述级别的干部出面宴请的,每人每次按三十元标准开支;其他人员出面宴请的,按三十五元标准开支。工作餐每人每次按三元标准开支(或发给三元伙食补助费),如对方提出回请,一般应婉言谢绝。

(四)参观、游览。外宾参观、游览时,视外宾身份和工作需要,酌情安排一至两人陪同,不要层层增加陪同人员,陪同人员的身份要低于外宾。

(五)赠送礼品。一般不赠礼,不受礼,身份较高的重要外宾,可视情赠送一些访问活动的照片和有纪念意义的小礼品等。

(六)交通工具。视外宾身份和人数,酌情安排乘小轿车或旅行车。

(七)宣传报道。一般外宾来访,由接待单位的酌情作适当宣传报道,不组织新闻单位记者参加。身份较高的重要外宾来访,经负责同志批准,可组织新闻单位记者参加。

(八)安全保卫。要切实做好外宾的安全警卫工作,合理部署警卫力量,警卫人员要少而精。凡外国政府副部长级以上官员,外交使团,重要的党派和群众团体,在我省举行的重要国际会议、国际体育比赛、大型展览会,重要、大型的外国文艺、体育、科学团体,以及国际知名人士和五十人以上的旅游团的安全保卫工作,由公安部门负责,统一部署,其他外宾的安全保卫工作,由所在单位和接待部门负责。

二、二、内宾接待

内宾接待要做到热情、俭朴、周到,积极提供方便;同时,要减少不必要的礼仪,不要把领导同志的时间浪费在送往迎来上面。

(一)接待原则和分工

中央领导同志来我省视察、检查工作,分别由省委,省顾委、省人大常委会、省人民政府、省政协的秘书长统一组织接待具体接待工作,按中央办公厅中办发[1982]42号、[1983]12号文件规定办理。

中央副部长以上和兄弟省(市)、自治区负责同志来我省视察工作或参观游览,分别由省直有关部门负责接待。省行营局接待处负责安排食宿和交通工具,并及时向省委、省政府等领导机关和主要负责同志呈报来宾情况。

离休老红军和厅局级离休老干部来我省探亲或参观游览,以及中央各部、委和各省市、自治区老干部部门统一组织的老干部参观团,由省委老干部局负责接待,省行管局接待处协助安排食宿和交通工具。

中央司局级和兄弟省(市)、自治区厅局级干部来我省业务对口单位联系工作或参观游览,由省直有关对口单位负责接待,省行管局接待处协助安排食宿。

各地、市、县负责人来省委、省政府等领导机关请示汇报工作,由省行管局接待处负责安排食宿。

邀请外地副厅局级以上负责同志或副教授以上的专家学者来我省参观、写党史、开展经济技术协作和参加各种学术活动,由邀请单位负责接待,省行管局接待处协助安排食宿。

各地市的部门负责人和大中型厂矿企业负责人来省直有关部门联系工作,由省直有关部门负责接待,直接与宾馆、饭店、招待所联系安排食宿。

通过个人关系来我省参观游览的客人,视客人身份,报请有关秘书长同意后,酌情安排接待。

华侨等“四种人”的接待工作,按有关规定办理。

(二)住房和生活标准

中央副部级以上和兄弟省(市)、自治区负责同志,原则上安排住稻香楼宾馆东三楼、西苑、南苑;司局级和地、市、县负责同志安排候稻香楼宾馆东四楼和临湖楼、江淮饭店中楼或省政府招待所三号楼。离休老红军、老干部住房从优安排。

接待单位要提前与省行管局接待处联系,向有关宾馆、饭店、招待所预定房间;各宾馆、饭店、招待所要切实予以保障。

内宾就餐安排四莱一汤,伙食费和粮票接规定标准收取,或按客人选定的标准收费。

接待内宾不举行宴会,不赠送礼品和土特产。

(三)交通工具

中央副部级以上和兄弟省(市)、自治区负责同志在我省活动期间,由省行管局接待处按轻车简从的原则,视人数多少,酌情安排小轿车或旅行车。业务对口单位的陪同人员用车,由各单位自行安排。

来我省的中央司局级和兄弟省(市)、自治区厅局级干部用车,由各对口单位安排。

来我省的离休老红军、老干部用车,由省委老干部局安排。

(四)接待经费批准权限

接待经费批准权归秘书长。凡省委、省顾委、省人大常委会、省人民政府、省政协交办的接待任务,由省行管局接待处统一安排,并负责办理报批手续,呈有关秘书长审批后,在切块的接待经费中核报。省委老干部局接待的离休老干部,由省委老干部局负责同志审批,在老干部接待经费中核报。副部长以上负责同志来我省业务对口单位检查工作或参加会议,其食宿、交通费用原则上自理,如有免收或少收的费用,由业务对口单位核报。

三、三、省政府办公厅值班室的接待工作

各地来省人民政府联系工作的人员,由省政府办公厅值班室人员负责接谈,一般性问题,由值班室按照有关规定直接处理。县级以上负责同志来省联系工作,由秘书三处负责同志接谈,必要时可按照业务分工,介绍到有关单位接谈,或请办公厅负责同志和秘书长、副秘书长接谈。地、市负责同志来省联系工作,由办公厅负责同志或秘书长、团秘书长接谈;确需找省政府负责同志接谈的,可按照省政府负责同志分工,由值班室与有关负责同志联系安排。

省直各部门负责同志来省政府请示、汇报工作,由值班室酌情安排有关领导同志接谈。

2024安徽政府工作报告 篇4

安徽省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2009年工作总结和2010年工作要点

2009年,应急办在省政府办公厅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厅内各处室的大力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责,充分发挥运转枢纽的作用,积极协助省政府领导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一、2009年工作情况(一)履职尽责,积极协助省政府领导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办始终把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处置工作作为首要任务,积极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不断提升应急管理能力。1.积极参与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2009年4月下旬,甲型H1N1流感发生后,在省政府领导的指示下,我办立即牵头有关部门,制订了《安徽省应对甲型H1N1流感应急预案》,并于5月11日印发,对指导全省防控工作发挥重要作用。在省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协助建立了由省卫生、出入境检验检疫、外事、公安、民航等多部门参加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筹备召开有关会议,并做好决定事项的协调落实。建立疫情日报告制度,及时向省政府领导报告疫情防控工作情况。2.协助处置亳州兴邦科技公司非法集资案群体性上访。1月13日,山东、湖北、江西等省近千名参与亳州兴邦公司非法集资的集资户来省上访,我办积极协助领导同志做好应对处置工作,加强与江西、湖北、山东等省的联系,请他们迅速派出接访人员,并做好对接工作。在成功劝返上访人员后,我办参与了《安徽省应对处置兴邦公司非法集资案引发群体性非正常上访工作方案》制定工作。在日常应急值守工作中高度关注集资户的聚集信息,及时上报省政府领导,并通报省相关部门。3.及时处置了一系列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突发事件。在交通事故、火灾、群众聚集性上访等较大突发事件处置中,应急办快速响应,快速掌握现场情况,实行边报告、边协调。在凤阳县晶鑫矿业有限公司“6·21”爆炸事故、“10·7”南洛高速公路交通事故、“5·24”宣芜高速、合徐高速多车连环相撞事故、“8·16”太和县重大交通事故以及桐城市出租车来省上访、芜湖市开发区保健品厂2次来省上访等一系列事件的处置过程中,应急办把信息渠道向现场延伸,并与当地政府沟通处置进展情况,及时协调省公安、卫生、交通运输、安监等有关部门指导处置,对省政府领导的批示加大督办力度,督促有关方面做好事故救援、伤员救治、善后处理和社会稳定工作。同时,按照突发事件信息级别,将有关情况及时上报国务院办公厅。4.指导全省做好国庆期间应急值守工作。2009年时值国庆60周年,做好国庆前后的值守工作任务繁重,应急办先后起草了4个文件,对做好应急值守、安全生产、维护稳定等工作提出要求,并督促落实。从10月1日至8日,我办先后对全省17个市政府、18个县(市、区)政府、21个省政府组成部门、直属机构值守情况进行抽查,并向全省发出8期通报,确保节假日期间的信息畅通,得到了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5.全力投入强降雪天气应对工作。11月中旬的强降雪天气发生前后,应急办多次向各市、各部门发出预警通知,督促省直22个部门和单位提前制订了防范应对雨雪天气工作具体方案,并与省公安厅、交通厅、省高速公路总公司、省交通集团建立高速公路及国省道路况信息实时通报制度。针对部分高速公路和岳西县、含山县境内的4条国省道受阻情况,应急办连夜协调有关市、县组织人员上路铲雪除冰,确保了道路通畅。针对部分地方因雪断电情况,根据省政府领导要求,及时对省电力总公司下发督办通知,对电力抢修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会同省民政部门汇总上报灾情,并核实因灾倒房户名单。这次应对处置工作见事早、行动快、效果好,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此外,我办协助省领导处置了3月份大别山区低温冰冻灾害和6月份全省4次大范围强对流天气灾害等自然灾害的应对处置工作。(二)不断创新,进一步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根据新形势、新要求,应急办注重开拓创新,不断完善制度,健全工作机制,努力使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1.创新突发事件信息报告手段,提高报告时效。应急办努力创新工作方式,运用办公自动化平台,实现了突发事件信息文字、电话和内网短信报告三种方式并行报送,并将短信报送范围扩大到厅以上领导和厅内有关处室负责同志,及时在厅办公内网上发布《值班报告》,有效提高了工作的时效性。2009年,分别下发《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的通知》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突发事件信息处理办法》,对突发事件信息报送的责任主体、报告时限、报告内容、报告流程和责任追究以及接报后的处理流程、呈报范围等进行了规范,进一步提高了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水平。全年,共接报处理信息2177件;呈报省政府领导《安徽应急管理重要信息专报》485期,其中,省政府领导作出批示478次。2.不断健全应急工作机制,工作运转协调有效。应急办坚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一是灾害性天气预警机制进一步健全。在2008年和省气象局联合建立恶劣天气预测预警发布机制的基础上,2009年又拓展了重大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渠道,通过省电视台、电台滚动播出、播放气象信息,以及通过手机短信等形式告知公众。全年向省政府领导呈报110余份重要天气预警信息,为省政府领导应对处置工作做好服务。二是沟通协同机制不断健全。先后与省军区司令部、武警安徽省总队、省预备役师建立了应急协同机制,应急合力不断增强。三是舆论引导机制初步建立。相继出台《安徽省突发公共事件报道应急办法》、《安徽省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工作应急预案(试行)》,规范了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和新闻报道工作,对于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有效避免、消除负面影响起到重要作用。四是应急处置联动机制运转有序。不断完善与公安、民政、卫生、安全监管等各相关部门的协调联动机制。五是评估分析机制日益完善。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月统计、季分析和年评估制度,分析、研判意见更多地应用于工作实际。(三)加强值守,努力做好运转服务工作。应急办始终把服务全厅、保障运转作为总值班室的工作目标,不断提升标准,努力使工作更细、更实、更高效。1.进一步提升值守工作标准。应急办在人手少、值守任务重的情况下,勇于自我加压,从2009年起全部接手了原本由厅内处级干部轮流排班的重大节假日值班任务,实现了全年365天应急办专业化值守。实行主副班制度,双休日、节假日实行应急办领导坐班,双人值守。全办同志始终保持高度敏感性,全身心投入,值守工作基本做到严谨细致。2.进一步发挥运转服务职能。全办人员牢固树立服务和窗口意识,严谨细致地办好每一件事情,热情周到地接待每一位来人,耐心认真地接听每一个电话,力求服务到位,对外树立良好形象。全年,先后编发218期《值班报告》,52期《省政府领导主要活动及值班安排表》、24期《省政府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主要负责人重要工作预安排》以及每月一期的《省政府大事记》,平均每天接听值班电话四、五十次,较好地完成省政府领导及办公厅领导交办的其他事务。3.进一步加大省长热线督办力度。全年,省长热线共受理群众有效投诉电话1427件,编辑《省长热线动态》46期,省政府领导作出重要批示18次,制作《省长热线电话领导批示督办单》52期,领导批示督办件和省长热线转办件全部得到及时办理。2009年3月,王三运省长专门批示:“对省长热线群众反映的问题,不仅要由各市人民政府和省有关部门认真办理,而且要直送各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我们积极改进省长热线督办流程,加大跟踪落实力度,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6月3日,王三运省长在《省长热线》上再次作出重要批示:“贵在坚持,总结提高。”(四)加强工作指导,扎实推进应急管理基础工作。应急办坚持打基础、上水平,不断加强对全省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有力促进全省应急管理工作开展。1.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2009年以来,我办牵头组织制定了《安徽省应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应急预案》、《安徽省应对甲型H1N1流感应急预案》,这两个预案的制定在全国都是较早的,并先后对《安徽省地震应急预案》、《安徽省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进行了重新修订完善。目前,我省已制定总体应急预案1件、专项预案23件、部门预案65件。应急预案已基本覆盖到企业、乡村和社区,全省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形成。2.加强各类应急演练工作。组织、协调有关市和省有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预案应急演练,2009年相继开展了安徽省休宁县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应急演练、“畅通江淮”2009中国移动南京大区皖苏鲁豫四省联合应急通信演练、安徽省突发粮食事件等应急预案演练,进一步提升了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3.指导各地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在2008年推进应急管理“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工作基础上,2009年5月份下发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应急管理工作的通知》,就进一步建立健全全省农村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农村应急处置能力,促进农村和谐发展提出具体要求。目前,各地应急管理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与此同时,全省建立灾害应急避难场所120处,应急疏散基地10个,已建立1500多个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站,基层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得到加强。淮南市田家庵区洞山街道新村社区等13个社区被评为2009年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4.完成了我省“十一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中期评估。按照国务院应急办部署,2009年上半年,我办组织各市政府和省直40多个部门对《安徽省“十一五”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情况开展中期评估,全面了解“十一五”应急规划确定的十项任务和八项重点项目进展情况,明确了“十一五”后期任务落实的工作重点,为保证我省按时完成“十一五”规划、科学编制“十二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打下坚实基础。(五)加大推进力度,基本建成省政府应急平台。过去的一年,应急办全力推进省政府应急平台建设。3月,省政府办公厅成立了应急平台建设领导小组。通过省政府采购中心,组织了5次公开招标采购,目前,一期工程建设即将完成,将与省公安、安监、民政、卫生、水利、地震、气象等10个省直部门和合肥市实现互联互通。同时,加大力度,积极推进市级政府应急平台建设。(六)采取多种方式,努力营造应急管理浓厚氛围。为努力提高全社会风险防范意识和各级领导干部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不断加大《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宣传力度,应急办会同省有关部门将《突发事件应对法》纳入我省“五五”普法重要内容,并在“江淮普法行”活动中进行了重点宣传普及。在5月12日全国首个“防灾减灾日”,省民政厅、省政府应急办、省卫生厅、省地震局等10个部门和单位联合在合肥市开展了大型广场宣传活动,新闻媒体进行了广泛报道。经省政府同意,在安徽行政学院设立了安徽省应急管理人员培训基地。应急办还应邀到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省教育厅、省气象局、合肥市等单位,开展培训讲座25次。(七)精心准备,圆满完成国务院办公厅对我省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情况的专项检查。去年10—12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在全国开展了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情况的专项检查工作。省政府高度重视,省长王三运、常务副省长孙志刚作出重要批示,提出明确要求。应急办认真贯彻落实,督促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制订具体实施方案。省政府成立6个检查组,于11月上旬对17个市进行检查,并对12个省直部门开展抽查。通过检查,全面了解了应对法施行2年来我省贯彻实施情况以及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总结经验,找出差距,对今后我省应急管理工作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12月6日至9日,国务院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情况检查组来我省检查,检查组对我省工作评价是:领导高度重视,应急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应急预案初具规模,基层基础工作扎实,应急保障工作比较有力,宣传培训工作全面深入,配套的重点制度建设取得新进展,积累了应对重特大突发事件的丰富经验,各项工作成效明显,标志着安徽省的应急管理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八)强化自身建设,形成团结奋进的工作氛围。应急办以提升能力为核心,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全体同志坚持自我加压、严格要求,坚持扎实苦干、默默奉献,坚持相互配合、团结和谐,全办形成了比学习、比能力、比干事的良好氛围。一是进一步营造学习的浓厚氛围。应急办坚持了工作日早会制度,通报情况,点评工作,分析案例,组织集中学习,鼓励业余学习,使学习成为提高能力的源泉。二是进一步发扬奉献的精神。全办同志牢固树立讲大局、讲奉献的意识,许多同志克服困难,经常加班加点、连续作战,在人手少、应急处置任务重的情况下,坚持默默付出、无私奉献,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三是进一步形成团结和谐的局面。全办同志团结配合,相互支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作合力进一步增强。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应急工作中存在着一些困难和不足:主要是工作能力、工作力量还不完全适应工作需要,应急工作机制还不够健全完善,对各地、各部门的工作指导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这些我们都将认真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2010年工作要点 2010年,我们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打基础、上水平,以“一案三制”为主线,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各项工作,全面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水平。(一)继续加强应急值守和信息报告工作。强化应急值守工作制度,推进专业化值守,加强对各级、各部门的值守抽查。完善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机制,建立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年度考评制度,确保信息报告反应灵敏、运转高效。建立网络舆情监控机制,关注社会热点,及时发现并报告苗头性、预警性信息。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月统计、季分析和年评估制度,为省政府领导应急决策提供服务。(二)积极协助省政府领导处置突发事件。及时准确掌握突发事件信息,主动分析研判,提出应对处置建议方案,供省领导决策参考。强化应对处置综合协调职能,建立健全突发事件联动处置工作机制,完善应急处置流程,增强应对合力。对重大以上突发事件,省政府应急办及时派员赴事发现场,并负责做好现场图像的传输工作。(三)健全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加强调研,积极推进市、县应急工作机构建设。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密切同省有关部门的联系,健全监测预警、处置联动、评估分析和舆论引导等工作机制,实现快速反应、高效运转。健全风险隐患排查机制,会同省有关部门对危险源和矛盾隐患建立数据库,实现对各类隐患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开展对应急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应急财产征用补偿制度等前期调研工作。(四)不断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修订安徽省总体应急预案,组织省有关部门修订专项预案、部门预案,并在省政府网站上刊载有关预案简本。会同省有关部门组织开展相关预案演练。建立各市、省有关部门预案演练备案制度。(五)大力推进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全面完成省政府应急平台一期工程,加快综合应用系统软件建设和数据库建设,充分发挥应急平台在值守应急、资源管理、数据共享和辅助决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省政府应急处置工作提供技术支撑。督促指导市级政府和省有关部门应急平台建设,尽快形成全省政府系统应急平台体系。(六)扎实做好各级各类应急队伍建设。着力抓好《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全省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皖政办〔2010〕6号)的贯彻实施,督促各市、省有关部门于上半年制定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具体方案,下半年对应急队伍建设情况开展检查。充实省应急管理专家库,充分发挥专家在决策咨询、预测分析、应对处置、评估分析等方面的智囊作用。完善社会动员机制,会同团省委、省红十字会等研究制定志愿者队伍建设具体办法。(七)切实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完善省应急物资储备目录,组织各市、各部门开展应急物资储备的品种、规模、布局和方式的调查摸底工作,形成全省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动态管理,合理确定储备品种和规模,保证及时补充和更新。加强城乡应急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乡抗灾设防水平。(八)深入开展基层应急管理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应急管理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工作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08〕10号)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应急管理工作的通知》(皖政办〔2009〕22号)文件精神,在全省开展应急管理示范点和示范工程建设,明确目标,争取在年底挂牌一批省级示范点和示范工程,实行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推进应急管理工作深入开展。(九)进一步推进应急宣教培训工作。分两期在安徽行政学院举办全省政府系统应急管理工作培训班。加强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主题的应急知识宣传教育,推进各市和省有关部门组织编写应急知识科普读物,利用各种渠道,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宣传普及活动。编辑近两年我省应对处置突发事件典型案例,供各级各部门参考。(十)着手开展我省“十二五”应急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对我省“十一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督促确定的目标任务和项目如期完成。组织力量,拟订工作方案,着手编制我省“十二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十一)有效开展应急管理工作指导。召开应急管理工作座谈会、现场会,交流经验和做法,推动各级各部门应急管理工作。组织应急管理学习考察活动,进一步开拓视野。继续办好《安徽应急管理工作》,争取在出刊期数和质量上取得新突破。(十二)加强应急办内部自身建设。加强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实行高标准要求、规范化建设、制度化管理、程序化运作,全面提升全办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工作的谋划力、组织协调力、实战能力,努力打造优秀团队。

2024安徽政府工作报告 篇5

【发布文号】皖政〔2007〕85号 【发布日期】2007-08-27 【生效日期】2007-08-2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安徽省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意见

(皖政〔2007〕85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省委、省政府将其列为民生工程。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对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7〕20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精神,现就我省全面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出以下意见:

一、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目标任务。到2007年底,列入国家2007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城市的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80%以上;其他市、县参保率达到50%以上。到2008年底,全省基本实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全覆盖。

(二)基本原则。坚持低水平起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各方面承受能力,合理确定筹资水平和保障标准,重点保障城镇非从业居民的大病医疗需求。随着经济发展和群众收入水平的提高,逐步提高筹资水平、财政补助标准和医疗保障水平。坚持自愿原则,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通过政策引导,调动城镇居民参保积极性,鼓励群众连续参保,对参保居民实行属地管理。坚持统筹协调,做好各类医疗保障制度之间基本政策、标准和管理措施等的衔接。

二、政策衔接和试点要求

(三)搞好政策衔接。已出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办法的市、县,要按照《指导意见》的要求,在参保范围、困难群体缴费和补助、基金管理、社会监督、基金风险防范和调剂等具体规定上,进一步完善和衔接。未出台办法的地方,要按照《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实施十二项民生工程配套文件的通知》(皖政办〔2007〕10号)有关要求,结合《指导意见》精神,尽快制定实施办法,抓紧启动实施。

(四)认真开展试点。合肥、芜湖、马鞍山3个国家试点市,要严格按照《指导意见》精神,坚持试点原则和基本政策,于2007年9月底前出台试点实施方案。同时,着力抓好参保缴费、管理服务等现行制度与试点方案的衔接过渡,确保稳健运行,为全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创造经验。

三、加强管理和服务

(五)落实财政补助资金。各级政府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投入,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助资金足额纳入财政预算,保证财政资金及时到位。对低保对象、丧失劳动能力的重度残疾人、低收入家庭60周岁以上老年人等困难群体,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更多的资助。

(六)加强基金管理。各地要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切实加强基金的管理使用。要将基金纳入社会保障财政专户统一管理,严禁挤占挪用。要严格规定高价药品、新增诊疗项目、大型医用设备检查及高值医用耗材的准入和使用条件。

(七)强化公共服务和管理。充分发挥街道社区等组织的作用,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公共服务和管理服务网络。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医疗保险定点范围。通过降低起付标准、提高报销比例等措施,积极引导参保人员有效享受社区卫生服务。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动态监管,对违法违规的机构坚决取消定点资格。要探索建立健全基金的风险防范和调剂机制以及门诊费用统筹办法。有条件的市、县可结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的实际,进一步整合基本医疗保障管理资源。

(八)做好在校大学生的基本医疗保险工作。教育部门要会同劳动保障、财政等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险办法,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围。

(九)继续完善各项医疗保障制度。要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制度框架内,着力解决国有困难企业、关闭破产企业等职工和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问题。进一步完善现行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解决好非公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群体的参保问题。对长期随父母在城市上学和生活的农民工子女,要按照属地参保原则,积极解决其基本医疗保险问题。

四、加强组织领导

(十)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领导组织。省政府成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联席会议,负责统筹协调和指导全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领导组织,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加强政策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十一)提高经办和服务能力。根据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需要,加强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建设。研究建立与服务人群和业务量挂钩的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医疗保险管理服务的奖惩机制。各级经办机构要优化经办流程,建立健全统计报表体系,拓展和完善计算机管理系统,不断提高经办管理机构的管理和服务能力,逐步实现服务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

(十二)加强部门配合。劳动保障部门要切实担负起组织实施职责,组织制定有关政策、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及时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发展改革、卫生、药监等部门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药价管理,做好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质量监督管理。财政部门要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资金列入预算,支持医疗保险经办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社区劳动保障服务平台的建设,加强基金的监督管理。教育部门要协助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医疗保险。民政部门要协助做好社区居民参保组织实施工作以及医疗救助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衔接工作,形成做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合力。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七年八月二十七日

2024安徽政府工作报告 篇6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政府纠风办《2011年全省纠正不正之风工作要点》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四月一日

2011年全省纠正不正之风工作要点

省政府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

2011年全省纠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和省纪委八届七次全会关于纠风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标本兼治、纠建并举,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切实加强政风行风建设,为实现我省“十二五”良好开局,推进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提供坚强保证。

一、主要任务

(一)坚决纠正损害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深入开展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查“回头看”活动,积极推进强农惠农资金整合,坚决纠正和查处截留、挤占、挪用、抵扣、骗取强农惠农资金等问题。保障和维护农民土地权益,坚决纠正农村土地征占用、土地整治、土地流转及耕地占补平衡等环节中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严格落实被征地农民补偿措施和社会保障基金,完善相关社会保障机制。继续保持减轻农民负担的高压态势,加强涉农收费监管,严格规范“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行为,严厉查处对农民建房、计划生育、农村义务教育等方面以及面向村级组织的乱收费、乱罚款和搭车收费行为。继续开展农资打假,严肃查处制售假劣农资坑农害农行为。加强对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二)坚决纠正违法违规强制征地拆迁行为。规范征地拆迁工作,加大对农村土地征用、流转的监管力度,纠正“未批先征”、“边批边征”、“以租代征”行为,公开征地补偿标准,规范补偿程序,确保征地补偿款按时足额发放到位,严禁发生截留、克扣征地资金的行为。严格依法拆迁,严禁突击拆迁和“株连式”拆迁。严肃查处采取暴力、威胁或者无故中断供水、供热、供气、供电和道路通行等非法方式迫使被拆迁人搬迁的行为。对违法违规强制征地拆迁引发恶性案件或群体性事件的,要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加快建立科学完善的征地拆迁补偿机制。

(三)加强保障性住房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管。加强对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管理、工程质量和分配使用的监管,及时向社会公布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计划、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等情况。加快解决低收入群体和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严格落实政府责任,进一步健全管理机构和工作机制。加强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用地和资金落实、工程进展、政策支持等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约谈问责机制。

(四)认真清理规范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坚持清理与规范相结合,对拟举办的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开展自查自纠和登记审核,按规定履行审批程序,不符合规定的坚决予以撤销。经批准开展的,要从严规范,确保活动数量大幅减少、举办活动逐步规范、基层负担明显减轻。未经批准,领导干部不得参与,不得在活动中挂名任职、发贺信贺电、题词剪彩等。坚决纠正和查处违规举办活动、领导干部违规出席、滥用财政资金、向企业和群众摊派费用等行为。

(五)深化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工作。围绕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对医改政策和投入资金落实情况的监督。强化医改资金监控,健全内部控制机制,组织开展对财政投入医改资金、新农合资金、医保资金使用情况,以及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的监督检查。继续推进和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以省为单位的网上药品集中采购,逐步将部分医用耗材纳入集中采购范围,严肃查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中的违规行为。组织开展医疗机构“三好一满意”活动,规范诊疗服务行为,建立合理用药监测机制,切实解决开大处方、开单提成和收受回扣、“红包”等问题。加强对各级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收费行为的监管,建立基层医疗机构收费公示制度,坚决纠正自立项目、分解项目、重复计费等乱收费问题。强化对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管,严厉打击欺诈骗保行为。

(六)深化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强化对教育经费拨付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严禁在义务教育阶段收取与招生入学挂钩的各种费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范幼儿园收费管理,加强对学前教育收费行为的监管。巩固义务教育阶段改制学校清理规范成果,加大公办普通高中改制学校清理规范力度。严格执行高中招收择校生“三限”政策。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助学金、补助金及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的监督检查,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规范学校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行为,完善中小学教辅材料管理规定,严肃查处借机侵害学生利益问题。继续实行高校招生“阳光工程”,严禁高等学校以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开办软件学院、中外合作办学等名义违规收费。

(七)深化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进一步明确和落实食品安全各环节的监管责任,强化综合协调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完善食品安全事故报告、调查、处理和责任追究机制,严肃查处失职、渎职等行为。强化食品生产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严厉打击食品生产违法行为。组织开展药品安全专项整治,推进药品安全责任体系建设,严格执行药品和医疗器械质量标准,严厉打击违法药品广告、非药品冒充药品等行为。

(八)深化治理公路(水路)“三乱”工作。加强对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绿色通道”网络畅通和免费政策全面落实。巩固车辆超限超载治理成果,强化源头监管,建立健全责任倒查制度。进一步规范涉路涉车执法行为,坚决纠正罚款不开票据、以罚代管、以罚代纠、下达或变相下达罚款指标等问题。

(九)深入推进民主评议和政风行风热线工作。继续开展对政府职能部门和公共服务行业的民主评议工作。要把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基层站所、服务窗口和医院、学校等单位作为重点评议对象。具有行政执法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部门和行业要积极开展全系统的民主评议。进一步规范和创新政风行风热线工作,充分发挥多种媒体联动的优势,推行电台、电视、报纸、网络四位一体的政风行风热线新模式,拓宽群众反映问题、表达诉求和民主监督的渠道。

省直机关在作风建设上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各部门、各行业要加强对系统政风行风建设的检查指导。要以窗口单位和基层站所为重点,以群众满意为标准,规范和优化服务行为,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努力创建人民满意的部门和行业。坚决纠正公共服务行业利用垄断地位指定服务、强制服务以及价格欺诈、乱收费等侵害群众消费权益问题。

继续开展减轻企业负担工作,规范涉企收费行为,严肃查处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向企业乱收费、乱摊派等问题。继续加强对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和扶贫、救灾救济资金以及其他涉及民生的政府专项资金的管理和监督,纠正资金分配、管理、使用过程中的违法违纪行为,确保资金安全。继续巩固清理规范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工作成果,纠正各种违规举办活动的行为,防止反弹。

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

二、认真落实纠风工作责任制 2011年纠风工作的职责分工如下:

加强强农惠农资金监管工作,由省财政厅牵头,省农业、审计、物价、教育、住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水利、林业、人口计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工商、环保、交通运输、审计、监察、纠风等部门配合;纠正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工作,由省农委牵头,省财政、物价、教育、住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水利、林业、人口计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工商、环保、交通运输、质监、审计、监察、纠风等部门配合。

纠正违法违规强制征地拆迁行为工作,由省国土资源厅牵头,省农业、住房城乡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监察、纠风等部门配合。

加强保障性住房政策措施监管工作,由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牵头,省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民政、农业、林业、审计、农垦、监察等部门配合。

清理规范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工作,由省政府办公厅牵头,省监察厅、省财政厅、省政府纠风办配合。

深化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工作,由省卫生厅牵头,省财政、食品药品监管、发展改革、工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质监、物价、监察、纠风等部门配合。

深化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由省教育厅牵头,省财政、物价、新闻出版、农业、审计、监察、纠风等部门配合。

深化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由省卫生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牵头,省质监、工商、卫生、商务、监察、农业、财政等部门配合。

深化治理公路(水路)“三乱”工作,由省交通运输厅牵头,省公安、林业、农业、水利、物价、监察、纠风等部门及上海铁路局蚌埠办事处配合。

深化“四项资金”监管工作,分别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扶贫办、省民政厅牵头,省发展改革、财政、审计、农业、地税、银监、监察等部门以及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配合。

纠正公共服务行业侵害群众消费权益工作,由省工商局牵头,省物价、卫生、交通运输、住房城乡建设、经济信息化、通信、商务、纠风等部门及电力、电信等行业配合。

2024安徽政府工作报告 篇7

【发布日期】1999-06-16 【生效日期】1999-06-1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经办

关于扩大农民专业协会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1999年6月16日皖政办〔1999〕31号)

各市人民政府、行政公署,各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农经办《关于扩大农民专业协会试点工作实施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扩大农民专业协会试点工作是推进我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工作。实践证明,农民专业协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织载体,能够有效地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能够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系起来,形成专业化协作的规模经济。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从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高度,充分认识农民专业协会的地位和作用,加强领导,广泛宣传,积极示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农民专业协会健康、有序发展,使农村经济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关于扩大农民专业协会试点工作实施意见

(安徽省农村经济办公室 一九九九年五月十五日)

农民专业协会(简称“农协”)是农民自己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实行自我管理、民主决策、自我服务,在产、供、销等环节互助合作的合作经济组织。按照国务院和农业部的部署,我省从1995年开始农协试点工作,目前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现就扩大我省农协试点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一、扩大农协试点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产品买方市场已经形成,不少农产品出现结构性、区域性、暂时性的过剩,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在新形势下迫切需要探索有效的组织形式,引导农民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主动适应市场,增加适销对路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提高附加值,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扩大农协试点工作,组建更多的农民自己的组织――农协,正是适应了这一新形势的要求。农协以某种专业产品、某项专业技术或某一服务组织为纽带,在自愿互利、平等协商的基础上,把分散的从事专业生产的农民组织起来,逐步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有利于稳定和完善农村家庭承包制和双层经营体制;有利于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有利于同现有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把种养加、产供销、农科教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有效的组织载体;有利于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农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有利于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的多元化,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有利于实现农村劳力、资金、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有利于政府转变职能,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当前,扩大农协试点工作是推进我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快农协发展,把现有的社区经济组织统不起来、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包不起来、农民单家独户办不起来的事情办起来,十分必要,也非常迫切。目前,我省扩大农协试点工作已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1994年7月,农业部将我省列为全国专业农协试点县的三个省份之一,经省政府批准,确定砀山、怀宁、休宁三县作为试点县。试点过程中,省政府出台了《安徽省专业农协试点方案》,省农经委制定了《专业农协组建程序》等配套文件。在实施中,各地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形成了依托产业、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专业大户、经济技术部门(如供销社、科协、信用社、农技站等)办协会的多元化格局,涌现出一批管理体制合理、运行机制灵活、业务内容多样、服务水平较高的好典型。同时,各地还在农协的组织原则、管理体制、经营机制、运行方式以及政策规定、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近年来,专业协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重要的组织载体,又得到了新的发展,已逐步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拓展,由单项服务向综合配套服务发展,由松散型合作组织向紧密型经济利益共同体转变,所有这些都为扩大农协试点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良好的基础。

二、二、扩大农协试点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我省农协试点经验为基础,借鉴国内外发展农业合作事业的经验,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采取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的形式,立足当地主导产业,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建各类农协,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二)扩大试点的范围

在继续抓好砀山、休宁、怀宁三个原有试点县的基础上,根据主导产业突出,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快,农民专业协会有一定基础的实际,再选择亳州、涡阳、蒙城、金寨、枞阳、定远、和县、芜湖、祁门等农业产业化试点县(市)作为扩大农协试点县(市)。此外,其它市地运作较好的农协,可由各地考察上报,经省批准,作为省扩大农协试点的联系点,列入扩大试点范围。

(三)试点任务

要求每个试点县(市)围绕当地的主导产业,至少确定三个试点乡镇,组建相关的专业农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组建村级的、跨村的、跨乡镇的,甚至跨县的专业农协。在此基础上,选择条件成熟的,组建县专业农协和乡镇及县的综合农协。

(四)实施步骤 扩大农协试点工作从1999年7月开始到2000年底结束。试点工作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2个月):从1999年7月起至8月。

1、开展宣传动员,提高干部群众对农协试点工作必要性的认识,增强参与试点工作的自觉性。

2、各试点县(市)成立领导和办事机构,抽调人员,开展调查研究,确定试点乡镇,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3、学习有关文件,培训工作骨干。

第二阶段为组建阶段(3个月):从1999年9月至11月,指导和协助确定的试点乡镇开展以下工作:

1、成立领导组织机构。

2、培训骨干、学习文件、组织参观考察和观摩学习。

3、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乡镇的专业农协应按主导或优势产业组建,可由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技术推广站、农村供销社、信用社以及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等民办技术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公司、农村专业大户、能人牵头组建。

4、根据《农民专业协会示范章程(试行修改稿)》等文件制定当地的农协章程。

5、正式组建乡镇的专业农协,包括召开会员(代表)大会,通过农协章程,选举理事会、监事会,选举理事会理事长,建立必要的工作机构。

第三阶段为实际运行和完善总结阶段:自1999年12月至2000年。

1、各类专业农协开始运作。

2、监测农协运行状况,解决运作中出现的问题,保证农协健康发展。

3、完善农协管理机制,提高农协运行质量。

4、认真总结农协运作的经验,找出薄弱环节,不断改进和完善。

此外,在试点县(市)范围内,根据条件,组建社区综合农协以及县(市)专业农协和县综合农协。社区综合农协要在社区内的专业农协覆盖面较广、正常运行的基础上,扩大服务范围,为会员提供产供销以及生活、文化、娱乐等多方位服务。县(市)专业农协要在乡镇相同专业的专业农协普遍建立并正常运行的基础上,按自愿和合作的原则组建。县综合农协要在乡镇综合农协普遍建立并正常运行的基础上,按自愿和合作的原则组建。各试点县(市)可按上述原则,提出实施方案并予实施,成熟一个,发展一个。

三、三、正确处理农协与各方面的关系

在扩大农协试点工作中,要根据农协的性质,注意正确处理好农协与各方面的关系,以保证扩大农协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正确处理农协与政府的关系。农协是“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合作组织,农协要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指导下依法开展服务活动。各级政府要从多方面积极指导、帮助、扶持农协开展活动,特别在农协初创时期,更要给予较多的关注和支持。但不干预农协具体业务,政府工作人员不得在农协中担任实职。

(二)正确处理农协与国家及合作技术经济组织的关系。国家设在基层的农技站(园艺站、植保站、土肥站)、种子站、牧医站、经管站、水管站、林业站、农水站以及科协等,与农协有相同或近似的业务。农协应与这些组织联合开展服务,也可本着自愿原则,吸收这些组织以团体会员身份加入农协(其原有性质和隶属关系不变)。也可以这些组织为核心组建农协。供销社、信用社原来即是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农协应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与供销社、信用社开展业务合作和联合,共同开展服务。鼓励供销社、信用社牵头兴办农协。

(三)正确处理农协与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农户作为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可同时加入农协,具有双重身份。农协要与集体经济组织相互合作与融合,共同为农民服务。集体经济组织可以牵头组建专业农协或综合农协,与农协融为一体,采用农协的机制为农民服务。

(四)正确处理农协与龙头企业的关系。农协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一头连龙头企业,一头连农户,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在自愿原则下,农协可吸收龙头企业为团体会员,也可向龙头企业参股,组建股份制企业。龙头企业可以牵头兴办农协。

四、四、扩大农协试点工作需要采取的政策措施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1、明确农协的法律地位,确认农协的法人资格,明确县以上的农经部门为农协的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农协的审批登记工作。

2、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农协兴办实体的审批登记、发照工作。凡注册资金在1万元以上不足3万元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可采取企业法人担保或限期补足的办法,给予注册登记。

3、农协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技术服务和劳务所得的收入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

4、农协可以依法经营化肥、农膜、农药、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购销业务。

5、农协组织在新开发的荒山、荒地、荒滩、水面所取得的农业收入,从有收入之年起,免征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1-3年。

6、农协兴办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享受以下扶持政策:

(1)龙头企业加工销售的农业产品的增值税税率按13%计算,收购免税农产品可凭税务机关批准使用的收购凭证,按收购额的10%计算定项税额;

(2)龙头企业为第三产业的,根据其主业,按规定减征或免征所得税。

7、农协的活动经费按协会的方式自行规范筹集,在创始阶段,各试点县(市)政府应适当给予资助。省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向农协重点项目倾斜。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农协项目,农业银行和其他金融组织也要积极予以支持。

8、农协所办的龙头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和实力,可纳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享受同等待遇。

(二)加强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

扩大农协试点工作在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省农业产业化工作指导委员会作为专业农协试点工作领导机构,全面指导扩大农协试点工作。领导机构办公室设在省农经办,负责日常工作。各有关市地、县(市)也要建立相应的机构。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明确分工,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全力支持,确保扩大农协试点工作健康发展。

2024安徽政府工作报告 篇8

【发布文号】皖政办明电〔2009〕73号 【发布日期】2009-10-14 【生效日期】2009-10-1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安徽省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秋种工作的通知

(皖政办明电〔2009〕73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

9月下旬以来,由于持续高温少雨,土壤失墒较快,尤其是淮北部分地区表墒变差。据气象部门预报,未来一周淮北地区仍无有效降水,墒情将持续下降。当前,正值半冬性小麦播种和油菜移栽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做好秋种工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经省政府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深化认识,进一步增强抓好秋种工作的主动性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秋冬季农业生产,要求各地坚定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目标不动摇,调动农民和地方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性的措施不放松。省政府已于9月14日召开了全省秋种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做好今年秋种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充分认识抓好秋种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精心组织,狠抓落实,扎实推进以小麦高产攻关和油菜高产创建为核心的秋种工作,为夺取明年粮食和农业生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二、突出重点,迅速组织小麦抗旱造墒播种

各地要克服靠天等雨思想,采取有力措施,抓住季节,对播种半冬性小麦品种、墒情不足的田块,抓紧造(补)墒,及时播种,力争10月20日前完成播种任务。积极推广深松、深耕,旋耕田块耕播后要镇压耙实,努力提高整地质量。对已播种田块,要镇压保墒。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既要防止半冬性品种迟播,影响壮苗越冬,又要防止春性品种早播,形成冻害及旺苗隐患。要突出抓好1200万亩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和200万亩油菜高产创建核心示范区建设,加快优质高产品种和节本增效技术推广,努力提高小麦、油菜生产水平。

三、及早动手,科学制定抗灾秋种预案

各地要结合实际,从抗旱播种入手,并考虑多种不利天气影响的可能,研究制定秋种预案,在思想、技术、物资供应特别是作物结构与布局调整上做好充分准备,立足抗灾夺丰收。要结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展农田整治,淮北主麦区要积极推广畦田化种植,沿淮稻茬麦区和油菜产区要开好三沟,做到旱能灌、涝能排,提高农业抗灾能力。

四、加强宣传,确保惠农政策全面落实

国务院已决定,明年小麦各品种最低收购价每市斤均提高3分钱,其中,白小麦每市斤提高到0.9元,红麦和混合麦每市斤提高到0.86元。同时适当提高稻谷特别是优质稻最低收购价格,继续实施油菜临时收储政策。各地要切实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确保政策宣传到村到户,进一步调动农民秋种生产积极性。要认真组织实施小麦油菜良种补贴项目,实行小麦良种补贴统一供种的地区尤其要强化质量意识,加强供种监管,坚决杜绝不合格种子入户下地,确保供种安全。

五、加强组织领导,搞好秋种服务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抓好秋种作为当前农村的一项重要工作,进一步加强领导,搞好服务。各级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过问,分管负责同志要集中精力,协调解决秋种工作中的突出问题,确保政策落实、种植面积落实、管理和防灾减灾措施落实,确保明年夏季粮油生产稳定发展。农业部门要组织广大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秋种技术指导和服务,努力提高秋种质量;水利部门要加强水源调度和抗旱服务,保障秋种生产用水需求;供销、质监、工商、物价等部门要加大农资供应和市场监管力度,确保农资供应充足、质量合格、价格稳定;电力、石油等部门要为秋种提供必要的物资保障;气象部门要及时提供气象信息服务,适时与农业部门会商并组织人工增雨作业;农机部门要组织农机会战,切实提高秋种效率;金融部门要扩大信贷支持服务力度,尽力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确保秋种工作顺利进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九年十月十四日

2024安徽政府工作报告 篇9

【发布文号】皖政办〔2006〕72号 【发布日期】2006-10-23 【生效日期】2006-10-2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安徽省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的通知

(皖政办〔2006〕72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全面、准确掌握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运行情况,进一步提高投资统计数据质量,提升我省投资统计工作整体水平,经省政府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提高对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随着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固定资产投资渠道日趋多元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对做好投资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投资统计工作面临的任务更加繁重。投资统计数据能否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结构以及变化趋势,为宏观决策和管理提供依据,事关全省经济发展的大局。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投资统计工作的重要性,狠抓投资统计基础工作,进一步规范投资统计行为,把好数据的“进口”与“出口”质量关,确保投资统计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同时,要加强对统计部门尤其是基层统计部门必要的资金和设备支持,保障投资统计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二、加强分工协作,严格执行统计制度

各级统计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统计制度规定的口径、范围和计算方法开展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不得随意改变统计起点和统计内容,不得随意扩大统计范围或通过打捆等方式变相扩大统计范围。发展改革、经委等部门在投资项目立项批复前,应要求建设主体单位主动与当地统计部门建立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报送关系。发展改革、经委、财政、扶贫、水利、交通等有关部门在向投资主体下达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等文件以及资金计划时,应将有关文件抄送同级统计部门。各级发展改革、经委、统计、建设、规划、国土资源、房产管理等部门要加强沟通与联系,建立起密切协作、统分结合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投资项目库,全面、准确掌握本地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基本情况。

三、加强数据审核,切实提高数据质量

各级发展改革、经委要加强与统计部门的衔接,按照投资项目管理权限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清理和核实,特别要严把新开工项目审核关,审核无误后由统计部门统一上报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报表。

各级统计部门要按照“有机构、有人员、有资格、有制度、有台账”的要求,加强对项目单位统计基础工作的指导和检查,从源头上做到数出有据。全省统一规定报统计部门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必须附有项目单位上报的原始基层报表;其他单位和部门代填的报表必须加盖项目单位公章。统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严格核实项目数据,对部分项目还要进行实地抽查或电话直接核查。凡没有填报电话号码或号码错误的项目,必须重新补填或更正,否则视同虚报处理。统计部门要加强对基层报表的审核。重点核查项目实际进度与上报的基层表数据是否一致;项目单位上报的基层表与上报的数据库数据是否一致;对没有平衡关系的新增固定资产、应付款、规划用地、实际购置土地及购地单价、生产能力等指标,要加大人工审核力度;加强对建设项目的行业类别、建设地址、注册类型、建设阶段、开竣工时间等属性指标的审查;各地每月上报投资报表前,要严格核实本辖区内亿元以上项目及国家重点调控行业项目各项指标。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支持和保障统计人员依法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和统计监督的职权,坚决制止虚报、瞒报、拒报、迟报统计数据等违法行为;对虚报、瞒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数据的,坚决予以查处并依法追究责任。

四、建立完善投资动态监测、预警与评价体系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及时发布重点行业投资状况和发展趋势等信息,正确引导企业开展投资活动。省统计部门要会同省发展改革、经委等部门尽快研究建立全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动态监测、预警与评价体系,整合各部门信息资源,提高投资信息的采集、监测和新闻发布工作水平。从2007年起,省发展改革委和省统计局将联合编写安徽固定资产投资报告并召开固定资产投资报告专题新闻发布会。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六年十月二十三日

上一篇:乡镇中心医院工作总结下一篇:2022开学第一课学生心得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