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调研报告(精选8篇)
特色小镇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功能、社区特征的发展载体,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情况调研报告,欢迎阅读查看。
为加快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小城镇差别发展与特色发展,提高新型城镇化干部队伍理论与实践水平,新型城镇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浙江大学举办了“特色小镇建设浙江经验”研修班,全市各乡镇主要负责同志及相关部门人员共65人参加了培训,除聘请专家和当地领导进行授课以外,还组织学员赴玉皇山南基金小镇、丁兰智慧小镇、西湖云栖小镇等特色小镇现场考察,与当地政府官员、企业高管进行咨询互动,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浙江特色小镇建设情况
规划建设100个特色小镇是浙江省委省政府为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和城乡统筹发展,贯彻国家新型城镇化和产城融合发展战略作出的重大决策。
今年5月,浙江省出台《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用五年时间通过“自愿申报、分批审核、考核、验收命名”,创建100个特色小镇的目标,对特色小镇的概念及如何创建等作了具体规定,目前,浙江省首批37个特色小镇按照3年近期5年远期的规划正在稳步推进,其中约三分之一的特色小镇建设已初具规模。如杭州西湖云栖小镇,依托阿里巴巴、富士康等优势平台资源,集聚各类涉云企业近300家,涵盖APP开发、互联网金融、数据挖掘等多个领域。宁波市江北动力小镇,以高端海洋工程动力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发展新材料、机电与电子、信息与控制、新能源等上下游配套产业,打造了国内一流的高端海洋工程动力装备制造业。再如杭州市龙坞茶镇,以“龙井茶文化产业”为主导,集乡村旅游与民宿体验、文创产业及文化商业、运动休闲产业、养生健身产业于一体,成为全国最大的西湖龙井茶集散地和最具茶文化竞争力的特色小镇之一。
——什么是特色小镇:“特色小镇”与“特色镇”,虽均有一个“镇”字,但指向却不尽相同。“特色镇”更注重行政地域概念,乡镇一级的意味更加浓厚;“特色小镇”则是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具有社区特征,传承和展示独特地方文化的载体。“特色小镇”区块概念更强,它既不是行政区划单元的“镇”,也不是产业园区的“区”,而是产业发展载体,是同业企业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企业社区,是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空间边界明确的创新创业空间。一个乡村、一个园区、一个区域,均有可能成为特色小镇的建设对象。通过培育特色小镇,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要素,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产业、小载体大创新”,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产业发展导向:根据浙江省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特色小镇将聚焦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支撑浙江未来发展的七大产业,兼顾茶叶、丝绸、黄酒、中药、青瓷、木雕、根雕、石雕、文房等历史经典产业,坚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
——具体要求:
空间规范围,特色小镇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
运作方式,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原则,规定每个特色小镇都要以企业为主推进项目建设,凸显了企业投资主体地位。
投资规模,每个特色小镇原则上3年内须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左右(不含住宅和商业综合体项目),金融、科技创新、旅游、历史经典产业类特色小镇投资额可适当放宽。此外,浙江省还要求所有的特色小镇必须建设成为3A级以上景区,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则要按5A级景区标准建设。
——政策支持:
在组织协调方面,建立了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由常务副省长担任召集人,省委宣传部、发改委、经信委、科技厅、财政厅、国土厅、建设厅、商务厅、文化厅、统计局、旅游局、省政府研究室、省金融办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办公室设在省发改委,为创特色小镇建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在土地资源保障方面,对纳入创建名单的特色小镇,新增的建设用地由各地先行办理农用地转用及供地手续。对如期完成规划目标的特色小镇,按实际使用指标的50%给予配套奖励,信息经济、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类特色小镇则按60%奖励。3年内未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加倍倒扣省奖励的用地指标。
财政支持方面,特色小镇在创建期间及验收命名后,其规划空间范围内的新增财政收入上交省财政部分,前3年全额返还,后2年返还一半。
二、浙江省推进特色镇建设的几点启示
目前,浙江省通过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城镇化发展水平已跃居全国前列,全国千强镇浙江已占三分之一。浙江特色小镇的发展思路,为我市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如下:
一个产业(一个特色)。特色小镇以一个产业为龙头,拉长产业链,做真正的产业集聚。浙江提出,特色小镇必须是产业特色明显、自然资源丰富或历史文化悠久的地区,在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并将其打造成为产业集中、专业化强、富有特色的地方特色产业集群。同时,注重引进资本、技术改造,不断提高产品档次与竞争力。在这方面,我市虽然也强调“一镇一业、错位发展”,但实际乡镇产业集中度较低,有的虽有特色产业,但市场优势不明显,产品档次以低端为主,如头桥镇医疗器械特色产业主要生产一次性输液产品,杭集镇日化特色产业主要生产宾馆一次性洗漱用品等。
一个主体(一个投资主体)。浙江提出,每个特色小镇均应明确投资主体,投资主体可以是国有投资公司、民营企业或混合所有制企业,政府重点做好特色小镇建设的规划引导、资源整合、服务优化、政策完善等工作。因此,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政府只提供规划、土地指标、税收返还(有税收才有返还),不但减轻了政府负债压力,也厘清了政府与企业的责任与分工。如杭州西湖云栖小镇以阿里巴巴为战略合作伙伴,打造基于云计算产业的特色小镇;嘉兴海盐核电小镇围绕秦山核电站,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共建“中国核电城”;衢州龙游红木小镇则由年年红家具(国际)集团公司投资80亿元建设等。这种以企业为投资主体的运作方式,有效解决了城镇化融资难的问题。
一个区域(打破行政管辖权)。此次浙江出台的《关于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意见》的最大突破,就是明确了特色小镇既可以设在市区内,也可以依托乡镇传统特色产业设在乡镇工业区或者某行政村里,且面积一般不超过3平方公里,体现了“小而精”的理念。如杭州市9个特色小镇中有5个位于城市区域内,这既有利于提高投资密度,又有利于节省土地资源。相比我市城镇化的传统理念,重点抓乡镇经济发展,容易忽略城市对城镇化引领带动以及城市产业对农业人口的吸纳作用,如江广融合地区虽属市区范畴,但也可成为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与平台。
一个运作方式(市场化运作)。特色小镇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功能、社区特征的发展载体,是同业企业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平台,也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推进创业创新的重要举措。在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对特色小镇的发展具有关键的意义。浙江明确以市场化运作为主,借助企业招引企业,通过产业集聚产业,政府主要做好规划编制、完善政策、设施配套、评估奖惩等,大部分特色小镇成立了管委会,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开展沟通协调与服务,不直接干预企业的市场行为。
三、对推进我市乡镇特色发展的建议
当前我市乡镇经济实力总体较弱,2014年全市乡镇GDP在25亿元人民币以下的占50.7%,GDP在10亿元人民币以下的占15.49%,急需要通过特色发展,做优做特进而做大培强特色产业,强化产业就业支撑能力,实现转型升级。
我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初步提出了“培育一批工业主导型、城郊农业型、生态休闲型、文化旅游型、商贸物流型特色镇”,结合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的经验与启示,我市下一阶段推进乡镇特色发展有两条路径,对比如下:推进特色镇建设其优势是符合省“十三五”规划对乡镇发展的要求,若“十三五”期间我省出台特色镇建设扶持政策,我市可迅速对接争取,且乡镇整体推进组织领导有力,打造成功后对乡镇自身转型升级推动作用明显;不足之处是乡镇整体推进投入大、周期长,在各乡镇现有经济结构下,形成显著特色困难,我省是否出台扶持政策具有不确定性。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其优势是从规划策划以及建设规模、周期和投入等方面来看易于打造,其形成的特色更加集中和显著,示范效应明显,且有成法可学;不足之处是小镇建设更多依靠市场运作,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缺乏省级政策支持的背景下,地方招商引资压力较大。
当前,随着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不断上升,整体推进特色镇建设难度较大。而各乡镇在原有基础上,打造特色小镇,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与原来发展特色、发展基础和发展需求形成良好的互动,形成一种新的区域经济形态更加符合当前乡镇发展实际需求,符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
下一阶段,建议以特色小镇建设为抓手,配合以下措施,进一步加快我市乡镇特色发展和优化提升。
一是完善城镇规划体系。在《扬州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5-2020年)》、《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基础上,加快推进《扬州市新一轮镇村布局规划》、《扬州市城乡统筹规划》及各县(市)规划编制工作,学习浙江省特色小镇做法,启动编制重点中心镇、特色镇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扩大“美丽乡村”村级规划编制范围,形成市、县(市)、镇(乡)、村四级较为完整的城镇规划体系。
二是出台乡镇特色发展工作意见。围绕培育特色小镇,出台培育相关工作意见,针对我市产业优势和特色,按照自主申报、专家评审、市新型城镇化领导小组批准等程序,培育一批工业主导型、城郊农业型、生态休闲型、文化旅游型、商贸物流型、科技创新型、金融服务型特色小镇,打破行政区划,在市区、县市城区的周围或部分乡镇,探索设立一批特色小镇进行培育。如宝应县曹甸镇可围绕教玩具产业设立“教玩具小镇”,仪征市月塘镇可围绕茶叶种植加工和捺山生态公园打造“生态休闲小镇”,江广融合地带可围绕信息和文化产业打造“信息小镇”、“文化小镇”等。
三是完善工作协调推进机制。进一步发挥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整合成员单位资源力量,制订完善加快城镇特色发展和优化提升的政策意见。同时推动各县(市、区)出台相应配套政策,建立健全特色小镇组织领导机构等。借鉴浙江特色小镇创建模式,研究制订我市特色小镇创建标准、考核办法,探索引入第三方机构对创建成果进行客观评估。
四是完善配套扶持政策。市级特色小镇范围内的建设项目整体打包列入市级以上重大项目的,所含子项目可享受重大项目优惠政策。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出让收益共享机制,将建设用地不紧张的一般乡镇通过土地增减挂钩获得的建设用地指标,有偿转让给所在县(市)的特色小镇所在地。按照节约集约的原则划定边界范围,对确需新增建设用地的,所在市和县(市)国土部门可适当给予指标倾斜。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按照市区每年1亿、县(市)每年5000万的盘子,分别设立市区和县(市)特色小镇培育专项引导资金,按照20%的比例给予补助,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特色产业项目建设,优先考虑特色小镇需要。对特色产业集中区规划范围内的新增财政收入上交财政部分,前3年全额返还、后2年减半返还。推动商业银行、市金融集团、小贷公司为小城镇提供中长期贷款,各级财政视项目情况给予利息补贴。
随着国际产品市场的细分, 要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 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较高的综合竞争力, 企业就需要不断的投入创新, 企业自主创新对自身的发展有着决定性意义。自主创新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但自主创新不仅仅指本土创新或完全依靠自己的创新, 还包括内外技术的集成创新和对外生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创新包括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二次创新。
1 我国集成创新的研究现状
集成是指一种创造性的融合过程, 即在各要素的结合过程中, 注入创造性思维, 当要素经过主动的优化、选择搭配, 相互之间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 形成一个由适宜要素组成的, 相互优势互补、匹配的有机体时, 这样的过程才称之为“集成”。我国学者也逐渐认识到, 在技术创新中各种要素的集成是保证技术创新效果的重要条件。陈劲 (2000) 提出集成创新是技术集成加知识集成加组织集成的概念。许庆瑞的“全面创新管理”则是企业集成创新管理的雏形。慕玲、路风 (2004) 指出创新集成的关键并非是各种供给要素的集成和融合, 而是以把握需求环节为起点, 通过开放的产品建构和企业互动模式来集合成各种各样的技术资源, 以获得更好的产品开发绩效和更快的生产率提高。李文博、郑文哲 (2004) 提出基于技术集成层面、战略集成层面、知识集成层面、组织集成层面的集成创新联结层面模型, 企业集成创新系统的各层面间在很大程度上是复杂的、非线性协同关联。总之, 技术集成层面是集成创新的基础, 战略集成、知识集成是集成创新的保证, 组织集成则是落实技术集成、战略集成、知识集成的关键。
2 浙江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调研总体情况
为了解民营企业的创新水平和创新环境, 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更好地推动创新型企业的成长。笔者随同市委中青班8名学员走访了浙江50余家民营企业, 自主创新工作受到地方政府和企业经营者的重视, 民营企业中有许多创新成功者。特别是在调研中意外发现民营企业集成创新能力初现端倪, 并孕育着极其旺盛的生命力。以集成引领创新, 通过集成创新进一步完善整合机制, 在战略、资源、能力、组织上实现集成, 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正如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朱森第 (2006) 所认为的那样, 民营企业现在引进技术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 从目前来看, 最有可能实现的是集成创新。
本报告介绍浙江民营企业集成创新的模式, 梳理了浙江民营企业集成创新的特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是我国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而各种集成创新模式, 也不失为浙江民营企业的制胜法宝。
3 浙江民营企业集成创新的模式
3.1 战略集成 (浙江绿盛集团和杭州天畅科技公司)
浙江绿盛集团是一家生产牛肉干的企业, 在集团总裁林东的带领下, 创造了以“绿色环保”为核心的品牌, 2001年产值仅仅是1300万元, 2005年高达3.2亿元, 每年以超过100%的增幅高速增长, 缔造了传统食品行业超常规发展的神话。电影产品安插关仔风、田程郁 (2005) 认为在当前的经济条件下, 仅靠农民和私营经济自身的力量发展和建立龙头企业, 并且达到一定的规模层次, 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②。因此, 很多地方龙头企业的发展是依靠地方政府强力的扶持, 同时带来很多问题:一些缺乏潜力的企业却通过各种关系被误扶;行政力量向企业的渗透影响了企业的市场化选择。再加上龙头企业生产水平比较落后, 资金、技术和管理能力都比较弱, 抗风险能力弱, 难以支持农工商或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体系并实现产业链条的延长和优化。集成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 集成最大作用在于通过融合不仅能发挥原来各自的优势, 而且重要的是突破了固定化边界的产业限制, 打破了传统生产方式纵向一体化的市场结构, 塑造出产业集成化经营模式, 即在纵向一体化的市场结构基础上, 增加了产业环节上的横向联系。如图2所示, 在产品加工中融合了传统方式和现代技术, 在销售服务过程中融合了文化因子和现代物流理念, 从而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集成聚集并能释放出原产业内部所具有的潜力。
在集成化经营模式作用之下, 传统价值链的合理性正在逐步消失, 价值链的组成不像过去那样简单、单一, 往往是多个行业的企业纵横交错地纠缠在一起, 价值的创造以及价值的传递方式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不再是单向的运转而是相互流动形成一个复杂的循环系统。
秋梅食品公司之所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源于其集成理念。秋梅食品其集成理念是:既注重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纵向一体化的经营模式, 也把握农产品的特点, 同时兼顾产业横向一体化的经营思路。
(1) 基地与农户的集成。
秋梅食品的生产原料有公司种植基地生产和当地农户种植两种。公司创办初始, 几乎都是到当地农户家里收购, 公司集中精力开拓市场和保证加工过程, 公司节省了有限资金, 降低了公司的市场风险。初具规模后, 为了保证原料的种植质量, 公司拥有了自己的生产基地, 聘请一些有经验的农户来耕种, 质量由公司严格把关。公司生产基地的产量基本用于供应固定市场需求量, 新开发的市场增量是个不确定数, 其生产原料仍然与农户挂钩。经理秋梅女士认为农产品生产原料的新鲜度要求高, 只有将种植技术传授给农户, 与农户紧密融合, 才能促使企业成功, 也能带领大家致富。
(2) 传统与现代的集成。
秋梅食品的生产原料全部出自新安江千岛湖, 如“倒笃菜”即是人们常说的雪菜, 生产原料全部来自新安江流域的“倒笃菜”生产基地;新安江千岛湖野生山茶树, 是名贵的木本油料树种, 其果实山茶油素有“东方橄榄油之称”, 历属皇家贡品, 公司将它开发成“秋梅牌”山茶油。秋梅食品就地取材保证了生产原料的新鲜, 保持了原料原有的营养成份, 是打造真正的素食产品和绿色食品的基础。秋梅食品注重挖掘农村传统的配方和民间加工工艺, 使产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不加任何添加剂, 保持原有的营养成份和传统、独特的美味;目前农产品的质量问题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 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 由于加工设施落后, 直接影响了产品质量, 秋梅食品公司一直用工业发展理念、工业标准体系进行生产加工, 非常重视开发现代食品加工技术, 特意聘请了浙江大学生物工程食用营养系和浙江省农科院教授为技术顾问, 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传统加工工艺与现代技术开发、质量管理的融合, 保证了从流水线下来的食品依然保持着农家淳朴的特色, 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和信赖。
传统农业与现代科学技术融合起来, 才能增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原动力, 才能扩大农产品的市场。这也是农产品加工企业提升竞争力、做大做强的一个重要方面。
(3) 生产与市场的集成。
其实, 许多农产品企业发展缓慢, 甚至衰退、倒闭破产, 很重要的原因是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市场销售处于分离状态, 特别是远离城市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由于受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农产品生产企业把脉不了市场行情。秋梅食品公司密切关注市场, 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当感知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已开始向营养、健康型转变, 公司迅速将产品定位于健康营养和天然绿色, 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当市场上休闲、方便食品的需求量较大时, 公司很快研制出新产品, 甚至在产品的包装上, 也专门设计了袋装简易型, 方便包装, 开袋即食, 适于外出旅游购买。
秋梅食品公司与上海世纪联华超市、康师傅 (顶益) 集团公司、香港华润万家超市等多家知名企业合作。分别在北京、上海、杭州、建德等地开设窗口连锁经营, 产品畅销国内各大城市和东南亚地区。
2003年12月, 开设了浙江省首家旅游土特产超市, 秋梅食品还和建德的一些酒店 (如严州府) 联合, 把公司的产品直接在酒店销售, 并及时收集顾客、酒店的反馈意见, 不断改良产品。生产与市场多层次、多渠道的融合是秋梅食品销售量不断增加的原因。
(4) 产品与文化的集成。
秋梅食品公司主打产品“方腊酱”、“严州干菜鸭”、“倒笃菜”均是从当地传奇故事中挖掘出来的, 如“方腊酱”是以800年前水浒传中方腊的故事命名, “严州干菜鸭”更是有着悠久历史。秋梅食品公司把美丽的传说印在“严州干菜鸭”的包装盒上, 适当的产品描述, 体现了当地传统文化内涵, 加深了产品的文化底蕴, 巩固和提升了产品的品味和价值, “严州干菜鸭”成为杭州三十六道名菜之一。产品与文化的巧妙集成, 使秋梅食品公司的地方菜, 登上了大雅之堂, 一跃成为杭州的知名产品。
3.3.5 资源集成 (杭州动漫产业)
动漫产业是以动画卡通、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多媒体产品等为代表的知识经济产业。目前, 国际动漫产品主要集中于欧、美、日、韩等国, 当今的动漫产业已形成动画、漫画和游戏三位一体的新格局, 如漫画小说畅销后可以拍成动画片, 成名的动画片也可改编成游戏软件, 而游戏中的人物和故事又可变成漫画书出版。动漫产业不仅仅以动画片播放收入、图书和音像制品的销售来收回成本, 而且能依托大量的衍生产品获取丰厚的利润。以数字技术为新特征的动漫产业, 是传统的美术文化业和现代IT产业的真正融合;是艺术、商业和高新技术的融合;是资金密集型、科技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融为一体的新兴产业。
作为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 杭州的经济总量连续多年居全国省会城市第2位、副省级城市第3位, 城市综合实力在国内同类城市中名列前茅, 顺应经济的迅猛发展, 杭州市政府根据城市的定位及杭州在人才、创意、策划、组织、技术、设备、资金、经营方式等方面的优势, 倡导发展“创意、休闲”产业, 把动画产品列入市文化精品工程, 每年安排专项奖励基金, 培育动画品牌, 让动漫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05年初, 杭州从众多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 夺得中国首届国际动漫节的举办权, 着力打造“中国动漫之都”。2005年6月份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国际动漫节。目前, 从事动漫的企业不断涌现, 全市已有动漫游戏企业150多家, 初步形成了动漫产品加工、研发、制作、运营和周边产品开发的产业链, 逐步从加工国外动漫产品转向自主原创研发。
产业集成在微观上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 在宏观上能改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 有利于提高产业的竞争力。不论是发生在三大产业间的产业集成, 还是产生于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之间的产业集成, 并不一定都是自然生成的, 或可以“无”中生有的, 由可能性变为现实, 需要产业集成的资源基础。
杭州动漫产业融合有其特殊的人文基础、产业技术基础、人才基础、产业环境基础。杭州独特的历史文化, 留下了许多美丽的民间传说和经典故事, 为动漫产业的原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杭州是国家信息化、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字电视试点城市和国家软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 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杭州的一大特色和优势,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具备了发展动画产业应有的先决条件;动漫产业是智力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 对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 杭州的动漫人才储备非常充足, 动漫教学科研实力雄厚, 已经初步显现出杭州动漫产业的“硅谷”效应;杭州大多动漫企业基本属非国有资本投资, 其拥有的市场意识强、灵活机制尤其使杭州在动漫原创方面拥有很大潜力。
杭州动漫产业发展, 外部资源同样不可忽视。 (1) 优良的创业环境。杭州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社会各项事业的长足进步。杭州优良的创业环境, 正吸引着民营企业和软库香港、创大基金等国际资本涉足杭州的动漫产业, 使杭州离“动漫天堂”越来越近。 (2) 政府的产业引导。动漫产业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几乎为零、就业机会多。对定位于旅游休闲城市的杭州来说, 无烟的动漫游戏产业是一场不可错过的盛宴。市政府充分利用动漫产业在杭州已经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高度重视动漫产业的发展, 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动漫交流活动, 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都盯住了新兴的动漫产业。 (3) 产业扶持政策。杭州市政府为营造动漫产业的“政策洼地”, 用优惠的政策和周到的服务来形成了孵化动漫产业的“高地”。 (4) 动漫播出平台齐全, 展览活动丰富。“杭州市首届卡通动漫节”等大型动漫展览, 成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卡通动漫互动交流展之一, 在国内外动漫行业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摘要:集成创新日益成为产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 也成为现代浙江民营企业的制胜法宝。本文通过解读浙江民营企业的创新战略, 从多个角度阐释了集成创新的实质过程、特征与方式, 并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和归结。
关键词:民营企业,集成,创新,调研
参考文献
[1].周振华.信息化与产业融合[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2].李江帆, 李冠霖, 江波.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分析[J].旅游学刊, 2001, (3) :34~36
[3].陈劲, 林东, 郭羽.正在爆炸[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
[4].胡鞍钢, 吴群刚.农业企业化: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J].农业经济问题, 2001, (1)
[5].牛若峰.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特点与方向[J].中国农村经济, 2002, (5)
[6].刘风芹.不完全合约与履约障碍——以订单农业为例[J].经济研究, 2003, (4)
[7].关仔风, 田程郁.从农业产业化到农业产业区——竞争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性分析[J].管理世界, 2005, (7) :64~73
[8].傅蕴德.国内外集成创新研究现状综述[EB].//sns.chinavalue.net/Circle/
2007年9月,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对省人民政府提请的《浙江省气象条例(草案)》(以下简称草案)进行了审议。会后,法制委员会将草案印发各市县区人大常委会、省人大代表、省有关部门、部分地方立法专家库成员征求意见。同时,法制委员会赴宁波、衢州、瑞安等地进行调研,听取有关部门意见。10月26日,召开省有关部门座谈会听取意见。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和各地、各方面的意见,法制委员会对草案作了多次研究、修改,并与农业和资源环境保护委员会作了沟通。11月6目,法制委员会召开会议,对草案修改稿进行了审议。现将审议修改情况报告如下:
一、草案第四条对加大资金投入,保障气象设施建设、运行以及气象事业发展所需要的经费作了规定。农资环委和有的地方、部门提出,气象法规定气象事业所需经费纳入中央和地方同级财政预算,但实践中我省不少地方对其所需经费只作适当补助,未列入财政预算,随意性较大。气象事业主要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服务,除中央拨付等以外,所需的经费应当列入地方财政预算。为此,建议修改为:“加大气象事业资金投入。气象事业所需的基本支出以及设施建设、运行等专项经费,除中央财政拨付等以外的部分,列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本级财政预算。”(草案修改稿第四条第二款)
二、草案第七条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建立健全气象信息传播网络以及会同政府有关部门建立大气、水文等信息资料共享制度作了规定。农资环委和有的地方、部门提出,建立健全气象信息传播网络和信息共享机制,需要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实施,并由政府保障相应投入,气象主管机构难以作为责任主体承担上述工作。为此,建议将其中的“气象主管机构”修改为“人民政府”(草案修改稿第七条、第八条)。
三、农资环委和有的地方、部门提出,目前县级气象主管机构及其所属的气象台站是最基层的气象工作机构,乡镇一级气象服务不足,影响了灾害性天气警报信息传播等工作的落实。近年来,我省一些乡(镇)指定了气象协理员,协助开展防灾知识宣传、灾害性天气警报信息传播等工作,成效明显。条例应当对乡(镇)指定气象工作人员作出原则要求。为此,建议增加规定:“易受气象灾害危害的地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确定专职或者兼职人员,协助气象主管机构开展防灾知识宣传、灾害性天气警报信息传播、气象灾害报告和灾情调查等工作。”(草案修改稿第十七条第二款)
四、草案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设区的市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大型工程、省重点工程等建设项目及重点爆炸危险环境进行雷击风险评估。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和部门提出,国家已有相关防雷标准,对不同类型建(构)筑物规定了相应的防雷要求,没有必要规定对所有区域内的大型工程等进行雷击风险评估,但对雷击高风险区域内并直接影响公共安全的建设项目进行雷击风险评估,可以弥补目前国家防雷标准未区别不同区域雷击风险差异的不足,有效维护公共安全。同时提出,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事先加强雷电监测分析,确定并公布雷击高风险区域。为此,建议将其修改为:“雷击高风险区域内的公共建筑建设项目和生产储存易燃易爆物品的建设项目,应当进行雷击风险评估。”(草案修改稿第二十一条第一款)并建议增加规定:“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对本管辖区域雷电分布规律的细化监测分析,根据监测分析结果划定雷击高风险区域,并向社会公布监测分析结果。”(草案修改稿第二十条)
五、有的部门提出,目前对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本身的防雷装置已有相应规范和标准,但对高层建筑、信息收发设施等采取防范措施避免增加周边雷击风险,缺乏规范,条例应当增加相应规定,以解决实际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为此,建议增加规定:“因建(构)筑物和其他设施建设,增加周边雷击风险的,建设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相应防护措施。”(草案修改稿第二十二条)
六、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和部门提出,应当加强对安装户外广告、太阳能热水器等行为的管理和规范,避免其影响建筑物防雷装置的应有功能。为此,建议增加规定:“建(构)筑物安装的户外广告、太阳能热水器、信息接收装置等设施,不得影响建(构)筑物雷电灾害防护装置的功能。”(草案修改稿第二十三条)
七、草案第二十九条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依法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作了规定。农资环委和有的地方、部门提出,为增强操作性,应当明确气候可行性论证的程序和范围。考虑到气候可行性论证涉及的对象比较复杂,条例难以确定具体的项目范围和要求,为此,建议对气候可行性论证的项目范围以及要求,授权省发展和改革部门会同省气象主管机构确定(草案修改稿第三十五条)。
此外,还对草案的其他一些条款和文字作了相应修改。
法制委员会认为,《浙江省气象条例(草案修改稿)》经过多次修改,内容已比较成熟,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切合浙江实际,建议常委会本次会议审议通过。
1.该县(乡)以什么产业为主?产业结构如何?各产业的生产面积?
西湖乡以西湖龙井茶为主。
产业结构为种植业、初加工、精加工、深加工、外销、收购。龙井茶的生产面积主要集中在梅家坞、龙井村、满觉陇、灵隐等13个村,大约共5000亩左右,以梅家坞生产面积最大,占主产量的三分之一,龙井村群体种植面积达97%,近800亩高山茶地。
2.从事各产业的人员数量与比例?
各村从事茶农人数90%以上,采摘茶叶2-3人/亩,炒制茶叶1人/亩,比例为2:1。
3.各产业的机械化程度?设施栽培面积与比例情况。
西湖龙井能居于中国名茶之首,主要原于热锅(手工)炒制,按照国家原产地保护标准规定,必须手工制作,手工炒制的茶叶外形、香气、叶底、都远胜于机器炒制。手工炒制与机械炒制的比例为7:3。
4.各产业收入状况及人均收入?
全乡年产龙井茶2000担左右,一担约100斤。一年一亩地大约3-4万,一户家庭一般2-3亩地,人均收入2-4万。
5.该乡是否有农业合作组织?如果有,其运转情况如何?
大部分茶叶公司,与其运转情况良好,去年收购价以400-3000/斤成交。
6.该乡有多少人注册了农民信箱?
有10%的村民注册了农民信箱,来了解农业科技信息的来源
7.各产业销售形式及其渠道?产业链长度如何?
1、集市贸易:将自己的茶叶送到集市上摆摊销售,新产品单一,多为散装、初制茶。价格低廉,季节性强。也有贩运到外地集上的。
2、批发市场:一是茶叶企业众多、经营规模小、企业实力有限,不可能组织自己的销售网络;二是茶产品的多样性和需求的多样性。市场上交易的商户,产区市场以生产者为主,销区市场以中间商居多。
3、交易会:有展览会、博览会、展示会、订货会。以交流信息、展示产品、客户订货、结识朋友、宣传企业为主要目的。
4、茶馆销售:泡茶又卖茶。茶馆天地小,茶叶市场大。茶馆是销售茶叶的好地方。
5、商场专柜:方便顾客选购。
6、专卖店:有各种小包装茶、品牌茶、礼品茶、散装茶。有的以散茶为主。现在有两个趋势,一是由多品牌向独创品牌转变;二是由单一向连锁、加盟和产加销一体化转变。
7、网上交易:产品必须标准化、质量稳定、信誉良好、交货及时、结算有效。
8.您认为该地区产业发展的趋势和阻碍在哪里?如何解决?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阻碍:
1、产能过剩应该引起重
2、茶叶生产技术落后
3、茶叶生产分散
4、品牌建设和技术创新滞后
5、销售渠道单
一、价格混乱。
如何解决:
1、生产保特色。
2、流通抓规范。
3、消费重价值
4、文化存多元。
还有一些外地茶商打着“龙井”的品牌推销自己的产品,西湖龙井的名誉严重受损,2011收购时仅为1千多元,在梅家坞等地的市场价,可售出三千元甚至八九千元的高价,而稍后降至200~600左右的价格,带到西湖区销售,亦可卖1000~3000元左右。所以制定有关龙井茶基地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很有必要。杭州茶叶产业发展的趋势: 一是茶叶消费稳步增长。二是茶叶生产向规模化方向发展。三是茶叶产品趋向多样化。四是良种需求向多元化发展。五是茶树栽培技术向高效生态型发展。六是茶树有害生物防治向无害治理发展。七是高新技术不断引入。八是茶产业的现代化改造进程加快。九是茶保健产品开发将成为产业发展的新生长点。十是茶叶质量安全越来越受关注。
9.各产业农业科技信息的来源?
电视,新闻媒体,网络,农民信箱
10.您认为当地农业发展的出路主要在哪里? 西湖龙井茶闻名遐迩,茶文化源远流长。龙井茶历来为风景名胜区域内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也是杭州的一块“金字招牌”。随着西湖综
合保护“三大工程”的实施和“申遗”工作的推进,保护好龙井茶品牌,发挥这一名特产的优势,尤其是发展以此为特色的休闲观光业,对加快基本实现现代化、加快建设杭州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加快发展以西湖龙井茶为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坚持“观茶、品茶、购茶、兴茶”这条主线,不断延伸龙井茶的产业链,推进“休闲之都”战略。
对策一,积极保护,稳定面积提高质量和效益。
一是保护面积。扎实做好龙井茶基地保护的基础性工作,认真对龙井茶地进行现地测量和划区定界,明确龙井茶一级保护基地和后备基地及其各区块的面积,登记造册,制定龙井茶基地保护规划,绘制龙井茶保护基和后备基地逐块、逐点埋设标桩,设置标志牌。
二是保护环境。要以爱西湖、爱家乡、爱景观为主要内容,加强宣传教育,使广大农(居)民切实履行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的责任。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特别加强对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坚决制止和打击一切破坏风景名胜资源的行为。
对策二,超前规划,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科学区划。发展以龙井茶为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必须着眼于茶区和景区的整体协调、茶产业与休闲产业的完美融合,进行通盘论证,合理布局,科学区划。从整体上衡量,应以中国茶叶博物馆这一中国茶文化展示场所为中心,向梅家坞、上香古道、龙井、满觉陇四个方向辐射延伸,形成不同类型、不同个性、不同特色的梅花状休闲观光农业区块。
二是完善设施。以西湖区村庄(社区)整治建设为契机,加快农居点改造步伐,提高硬件建设标准,以景观化要求搞好农居和茶园面貌的综合整治,彻底改变“景中村”面貌,营造一种靓丽、宽松、怡人、洁净的环境。
三是整合资源。名胜区内特别是各村有一批已经建成、正在发挥作用的基础设施,如龙井山园、龙井御茶园、云栖渔竹、九溪垂钓俱乐部等休闲场所和各村现有的一些宾馆饭店、茶室及其它一些旅游商业网点,要将这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配套硬件,改善功能,串珠成链,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发挥集成优势和综合效应。
对策三,加快发展,走活永续开发茶产业的路子。
名胜区要在风景得到科学保护的前提下,根据区域特点和旅游休闲的需要,挖掘潜力,搞活区域经济,努力走出一条让龙井茶资源永续利用,并有效拉动相关产业发展的路子。
明确政策导向,推进产业市场化。要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继续放宽对个私企业在市场准入方面的限制,给予个私企业与其他企业同等待遇,不限发展比例、发展速度、经营方式和经营规模,放手发展从事与西湖龙井茶相关的个私经济,搞活市场经济。
加快创新开发,促进产品科技化。依托茶叶博物馆、省茶科所,筹建西湖龙井茶研究中心,引进人才,从适合人们休闲旅游及馈赠的需求出发,更替包装材料,创新包装形式,加强新品种的科技攻关,加快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要重视对夏秋茶利
用的研究,使之成为茶农收入的新增点。
4月23日到4月25日,学校组织我们国际导游系去浙江旅游实习.(这次旅游实习中,我们班被分为了两部分,我们组是和韩导班一起.)在这三天的旅游实习中,我们所有的行程都是按照学校和旅行社的行程表运做的.(具体行程略)三天的行程里,我们到过乌镇,杭州西湖,国清讲寺,石梁飞瀑,华顶森林公园..每一个景点都各有特色,但也不乏缺点.乌镇:乌镇给人的整体感觉很好.枕水人家,小桥流水,乌船江上游........乌镇的景点也很多,有:高杆船,香山堂药铺,百床馆,民俗馆,三白酒坊,宏源泰染坊,织布作坊,江南木雕馆,钱币馆,立志书院,矛盾故居,皮影戏,等.在这里,仿佛自己误入了古片拍摄地.这个景区的确值得游览,而且,有很高的游览价值.但是,在这里,人山人海,又让我觉得好象在闹市区逛街.....杭州西湖:再这里,我们是自由活动.那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到了这里我们都很兴奋,有步行游览的,有骑车游览的,我们这一小部分人选择了乘船游西湖.春天的西湖真是柳绿花红,杨柳枝抚岸,别有一番滋味啊.....国清寺:这里寺院五峰环绕,左右双涧萦绕,周围古木参天,环境清幽.石梁飞瀑:丛山翠谷中,高山,峡谷,瀑布.真是如仙境般......华顶森林公园:林木繁茂,生态环境也好,空气清新,而且华顶的云锦杜鹃花正含苞待放.......总体来说,本次旅游实习中的景点都还行,但是,我还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乌镇这样的景区,我认为:应该把每天的游客接待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如果继续这样没有限制的接待游客,这里的环境承载力恐怕会欠缺.而且还应转换经营理念,全面认识价格的功能,合理的定价,坚决放弃“靠门票吃饭”的观念,毕竟价格是一把“双忍剑”.要多创新产品,增加收入渠道,拓展价格发展空间.通过多元化的收入来支撑景点柔性定价.依靠内部产品和服务功能的完善来增加游客在景区内的消费,从而达到增加景点收入的目的.石梁飞瀑这样的景区,我认为:应该创新产品,景区要获得长久的吸影力,使旅游者保持物有所值的旅游经历,就必须创新.要体现新鲜感,所以景区产品就要有特色.要给顾客多种选择,提供给顾客一种独特的旅游体验.为游客创造更多的亲身参与的机会,增强活动的真实性,而且,项目的设计还要对游客有一定的挑战性.在这个景区有氢气球乘坐,和骑马活动,但是还应该多增加一些.华顶森林公园这样的景区,我认为:可以围绕双休日和节假日做文章,开发一些运动休闲的旅游产品,重点开发山林野趣和参与性强的项目或通过庆祝,创办节目的形式推出,如“2007年的云锦杜鹃节”或着森林节,观鸟节,野果采摘节等来吸引游客.同时,森林动物,植物资源丰富,可以借此开发市场,制作一些地方特色鲜明的森林旅游纪念品.比如.动植物标本.石雕,根雕,干燥花及其饰品等等.但一切都以不破坏原有生态为原则.最后,我觉得这次旅游实习中,我还是学到了很多的.具体讲:从导游是如何做的自我介绍,如何讲解,如何调动车内气氛,如何购票,如何处理一些突发小事件等.虽然还有不明白的,但或许要在我们自己成为导游后,多带些团就会揣摩出来的吧.这次的导游,或许他们有些地方做的不妥,但他们毕竟是上海导游中优秀的导游,懂得,见的比我们多的多.还是很感谢他们.也很感谢学校和老师组织我们去实习.这次的旅游实习,我也从新认识了自己,认识了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这一行业,我明白自己接下来该怎么走好以后的路.
浙江精神是浙江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
浙江精神概念的提出及内涵的阐发,标志着浙江精神的自我激励从自发的追求走向了理性的自觉。浙江历史源远流长、人文荟萃,孕育了优秀的区域文化,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作出了突出贡献。当代浙江精神是由七千年浙江历史所积淀并且不断吸收、融通各种外来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大禹的“因势利导,敬业治水”,到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从钱王世家的“保境安民”,到知府林启的“讲求实学”;无论是叶适为代表的“务实而不务虚”的永嘉学派,还是以陈亮为代表的“义利双行”的永康学派;无论是黄宗羲的“工商皆本”,还是龚自珍的“不拘一格降人才”;无论是王充强烈的批判精神,还是王阳明的开拓创新思想,等等,都给浙江精神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浙江人民创造自己灿烂文明史的背后,始终支撑着、推进着和引领着他们的力量,正是浙江人民的精神。承前启后、历久弥新的浙江精神,始终是浙江人民奋发向上的动力。在漫长的历史实践过程中,浙江精神凝炼成了自己的观念、理性、胸襟、情怀、品行、气节和志向,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浙江人具有坚忍不拔、发愤图强的志向,善于在没有条件中创造条件,在没有机遇中创造机遇,不为困难所慑服,不因逆境而动遥浙江历史的客观条件,培养了广大浙江先民反对空言说教、注重社会实际、尊重规律、讲究实效的理性思维。这是浙江人生存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浙江精神中最具本质的东西。有人认为,浙江东临大海,悠久的海洋文明哺育了浙江人民海一样兼容并蓄的襟怀。同时,浙江又山峦连绵,哺育了浙江人民坚忍、刚毅、负重的优良品质。浙江特有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浙江人民兼有农耕文化的勤勉淳朴和海洋文化的大气开拓的特质,形成了浙江精神与时俱进的强大内在动力。有人认为,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优秀文化传承,更是千百年来浙江人民的追求和向往。它一方面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寄情于人与人仁爱、人与社会和睦;另一方面培植“万物一体”的整体关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这种精神追求,使浙江历史上一直保持了较为和谐的状态。有人认为,浙江有悠久的重商传统,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浙江人笃信“义利双行”、“以利和义”的信条,形成了言必行、行必果的儒商文化。还有人认为,浙江的碧水青山孕育了无数坚贞不屈的气节之士,他们又反哺浙江使之增添了刚健有为的气度和坚贞不屈的气节。
总之,浙江精神的优秀历史传承不仅与浙江人民的历史生命相伴,而且与浙江人民的现实生活与未来创造相随,是丰富发展浙江精神的不竭源泉。
浙江精神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发挥了重要能动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民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在“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的感召和激励下,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浙江特点的发展道路。浙江精神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被全面激活,又焕发出新的活力,发挥了巨大的能动作用。这种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浙江精神对经济建设发挥了推动和支撑作用,成为浙江人民加快发展的精神动力。浙江精神哺育了浙江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创业、特别能适应市场经济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浙江人的创业热情,形成了浙江经济的活力,打造了浙江经济的实力。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浙江人不尚空谈,踏实苦干,讲求实效。面对质疑不争论,面对成绩不炫耀;对于探索中的尝试,多做少说,只做不说。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率先进行市场取向改革,培育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市场主体,抓住了改革机遇,赢得了发展时间,形成了体制机制上的先发优势。坚持“两个毫不动冶,在国有经济深化改革,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异军突起,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相得益彰的格局。党的十六大以来,浙江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推动浙江经济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从1978年到2004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1%,跃过万亿大关,由全国省区市第12位上升到第4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2%,由第16位上升到第4位;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7.5%,由第14位上升到第4位。据国际竞争力评价权威机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2005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浙江省在被评价的国家和地区中,名列第20位,是效力提升最快的地区之一。
浙江精神对社会发展发挥了凝聚和激励作用,成为浙江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财富。浙江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全面进步,这同样得益于浙江精神的引领作用。广大干部群众在浙江精神的旗帜下思想更加统一,目标更加坚定,步伐更加一致。全省上下心齐、气顺、劲足、实干,形成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的生动局面。全省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迅速发展,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1978年到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5%,连续20年保持省区第1位。依据国家制定的评价标准,目前我省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51.2%,居全国第4位、各省区之首。全省教育、卫生事业不断发展,成为全国省区中第一个基本普及15年教育的省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0%。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推进。
浙江精神有效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在张扬人的主体意识的浙江精神的引领下,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推进,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进一步增强,参与管理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民主意识的增强,促使各级党委、政府努力从法律、制度和程序上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同时,开展效能建设,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向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上来。对社会事务的管理特别是应对重大社会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大大提高,在抗击“非典”、云娜台风等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性社会事件中,浙江精神的这种整合和激励作用得到充分体现,成为凝聚全省人民的灵魂。面对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省委适时提出了建设“平安浙江”,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举措,对浙江人民产生了巨大的感召力。据有关权威机构调研统计表明,我省人民群众的稳定感、安全感达到90%以上,全社会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浙江精神对文化建设发挥了引领和提升作用,成为浙江人民提高自身素质的文化自觉。浙江精神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浙江生动实践的成果,是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弘扬浙江精神的过程,就是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教育群众的过程,就是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的过程。浙江精神提升了浙江文化的品位,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了构成浙江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浙江精神贯穿于形势任务教育、主题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城乡精神文明创建等思想教育活动之中,坚持用浙江历史教育人民,用浙江文化熏陶人民,用浙江经验鼓舞人民,用浙江精神激励人民,使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思想道德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在浙江精神的引领下,文化大省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深入贯彻《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以敢为人先的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增强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以勇于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弘扬浙江精神的过程,也是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过程。作为文化建设核心的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繁荣发展,越来越成为浙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提炼浙江精神的活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不仅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带动了市、县对当地精神的提炼弘扬,促进了地域文化建设。杭州市充分认识到人文精神是一个城市的“根”和“魂”,是城市文明的核心,通过大讨论,概括出了“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州人文精神。宁波市经过多次大讨论达成共识,确定了“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的宁波精神。曾孕育出“四千精神”,为总结提炼浙江精神作出重要贡献的温台地区,也在进行新一轮人文精神的大讨论,温州市提出了“敢为人先、民本和谐”的人文精神。绍兴市把区域优秀文化传统与新的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提炼出“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敢作敢为、创新创业”的新时期“胆剑精神”。嘉兴市提出了“敢为人先、和衷共济、负重拼搏、敬业奉献、振兴嘉兴”的嘉兴精神。金华市提出了“自信自强、负重拼搏、创新创业、奋力争先”的金华精神。丽水市提出了“勤劳质朴、坚忍不拔、负重拼搏、务实创新”的丽水精神,等等。在市地的带动下,县区也纷纷对本区域的优秀文化进行总结提炼,概括出各具特色的区域人文精神,如杭州市萧山区提出了“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萧山精神。绍兴县杨汛桥镇提出了“永不停步、永不放弃、永不满足”的精神,激励了全镇人民加快发展,一个镇就出了7家上市公司。全省广大企业、村镇、学校、社区在浙江精神的引领下,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提炼企业(村镇、学校、社区)精神,进一步提升了区域文化,让广大群众形成共同的精神认同和文化认同,为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增强了文化软实力。
大家认为,“十六字”浙江精神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已发挥了巨大的能动作用,是浙江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后的实践中还应进一步弘扬光大。
新的历史时期浙江精神必须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是浙江精神的内在要求。许多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包括基层的干部群众,在充分肯定“十六字”浙江精神的基础上,也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调研中我们切实感到,广大干部群众和社科工作者对省委提出“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这个命题高度赞同。大家普遍认为,浙江精神在传承浙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较好地概括了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干部群众摆脱贫困、走向富裕过程中的精神状态,要充分肯定其在浙江改革开放中发挥的巨大能动作用。但是,历史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世情、国情、省情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后,我省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很多新的进展,省委提出了实施“八八战略”,建设“平安浙江”,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重大决策,实践的内容大大拓展,认识也有新的提高。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胡锦涛总书记对浙江提出了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的殷切希望。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如何用更宽广的眼界,按照时代的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浙江精神,是当前浙江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浙江”、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继续走在前列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省委提出浙江精神要与时俱进,对于深入总结浙江经验、进一步开拓浙江未来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调研中许多同志认为,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一定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对浙江提出的“继续走在前列”的要求,使浙江精神与时俱进、与世同行,使之成为推进浙江新一轮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浙江精神能否引领未来,关键在与时俱进。有学者认为,在深入研究浙江精神时,要以科学精神提升浙江精神,注重可持续发展的激励,注重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方面的和谐协调,注重对浙江人身上欠缺的、未来需要的精神素质的引领性,要特别注意把握“时”的内涵和“进”的方向。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
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增强开放意识。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新科技革命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要有战略思维、世界眼光,兼容并蓄,适应世界潮流,不断开拓创新,与形势俱进,与世界俱进。要更大气更开放,用浙江精神激励全省上下战胜困难,挑战自我,瞄准国际先进水平,熟悉国际规则,加快发展,创新创业。
适应建设“平安浙江”的需要,增强和谐意识。我省人均GDp已接近3000美元,社会矛盾突显,改革和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省委提出的建设“平安浙江”的战略决策,得到了全省人民的高度认同。各市响应省委号召,也都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举措。如杭州市提出了“和谐创业”的战略构想,在市民中引起了很好的反响。在浙江精神中突出和谐的要求,使浙江精神成为激励全省人民实施“八八战略”、建设“平安浙江”、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力量。
适应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增强诚信意识。诚信不但是道德修养之必备和立身处世之本,也是社会交往的基本准则,更是治理国家的基本要求。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增强诚信意识,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建设诚信社会任重道远。要充分发扬中国文化的诚信传统,使之与现代市场经济精神有机结合,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信用道德文化,使诚信成为浙江走向中国、迈向世界的通行证。
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强图强意识。浙江要继续走在前列,既要紧紧把握发展机遇,又要充分认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励精图治、奋发进龋尤其面临国家的宏观调控和我省经济发展中的要素和环境制约,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产业层次。在思维方式上要更具开放性、战略性,在行为方式上要更加认真更加精致,引导经济社会健康安全发展,“腾笼换鸟”,凤凰涅槃,飞向新高。
研究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必须注意的几个关系
调研中许多同志还从方法论的角度,对深入研究浙江精神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浙江精神的与时俱进,本身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要高度关注世界发展的趋势、时代发展的趋势,全面了解客体对主体的要求,使研究的过程成为深入认识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成为自觉体现时代要求、反映时代精神的过程。浙江精神作为规律性的认识、时代精神的体现,就要发挥其能动性。在提炼概括时,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全面与重点、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实现客体与主体的互动,代表浙江历史、现实、未来,为大多数人接受、认同。总的说来,在深入研究浙江精神中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浙江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最稳固、最持久、最强烈的社会意识。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浙江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孕育的结果,又为民族精神的形成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浙江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前,就形成了自成一系的“越文化”。自唐以来,特别是吴越国和南宋时期,随着中国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浙江不仅逐渐确立了重要的经济地位,而且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区域。浙江精神的务实、求真、坚忍等鲜明的个性特色,对浙江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深入研究浙江精神,既要注重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影响,更要突出其独特鲜明个性。
浙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中央号召要弘扬以改革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时代精神。当代浙江精神是在悠久的历史积淀和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研究中要充分重视这种历史的传承性,又要面对现实,与时俱进。要深刻认识到,浙江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因此,必须深化认识浙江精神,注意研究现有浙江精神在新的形势下还缺点什么,应该加些什么。总之,浙江精神与时俱进,既要反映浙江人的性格和族群特征、文化品格、心理素质等,又要赋予新内涵,体现浙江人新的精神素质、新的精神面貌;既要注重历史传承,保留传统精华,又要注入新的时代内容,使之具有时代特点;既要切合当前要求,又要反映新的发展趋势,做到总结历史、指导当前、引领未来的有机统一。只有认真解决好浙江精神的“时”与“进”问题,才能使浙江精神既丰富又发展。
浙江精神与浙东、浙西人文精神的关系。浙江人既有坚忍、刚毅、负重的品性,又有宽容、平和、柔慧的特点,既有闯滩、冲关、冒险的意识,又有守成、从容、适性的传统。两浙由于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等原因,精神品质虽有共性,也有差异,历史上就有“浙东贵专家,浙西尚博雅”的说法。相对而言,浙东人的开拓较多地体现在经济领域,其人文精神具有爆发力的特征;而浙西人的开拓可能更多地体现在人文领域,其人文精神具有持续力的特征。研究浙江精神,就要把历史上这种“两浙”人文精神摆在同样重要的位置。有专家指出,随着形势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既要继续弘扬浙东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更要培育和弘扬浙西文化中崇文厚德、宽厚诚信、兼容和谐等优秀品格。
浙江精神与历代精英学术思想、社会大众文化精神的关系。民间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是社会精英提炼总结学术思想的基础,再经过长期的传承、教化,才能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社会意识。浙江历史上的学术精英对浙江的社会文化精神产生过重要影响,但更不能忽视社会大众群体对推动社会文化生活的体验、创造和积累,还要注意浙江精神汲取各类文化营养、包容兼蓄、融汇创新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商业文化和浙江企业家的精神取向,是浙江文化对中国当代文化贡献的最有特色的部分。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研究浙江精神时,必须有大众情怀。人民群众的社会价值观和精神文化生活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要注意总结浙江民间文化中的精神因素,包括要分析研究宗族中以亲属、亲情、亲缘为基础的理性文化,以及渗透在人们思维、行为、心理上的文化因子。
浙江精神与经济因素、人文因素的关系。浙江精神的与时俱进,不能单纯以经济标准进行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定性,还要注重生存环境的变化,关注社会生活质量,关注大众的幸福感。要倡导一种体现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的社会价值观,在这种社会价值观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充满内省精神的浙江精神,把浙江精神从经济层面提升到人的全面发展层面。还有人提出,在肯定人的主体意识,注重效率、理性、效益的同时,要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社会结构从冲突型转向协调型的变化,更多地关注社会秩序、文化因素、精神需求等,使浙江精神体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构建和谐社会,就要注重协调,着力提高人的素质,关注人的精神生活和全面发展。
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的概括
提炼概括浙江精神是一个不断与时俱进的过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没有止境,对浙江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也没有止境。形成对浙江精神与时俱进的概括,不是对原有的浙江精神的否定,而是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的研究,要立足于原有基础,充分利用已有成果,进行与时俱进的概括和提炼。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继续深入探讨,逐步统一认识,不断归纳提升,可以形成与时俱进的概括”的指示,调研中专家学者和广大干部群众对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的表述提出了不少建议。总的来说,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浙江精神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要与时俱进,不能一成不变,应该有新的提炼和升华。比较认同的词语是:自主、求真、务实、图强、诚信、讲义、崇文、和谐、兼容、公平、正义、卓越、开放、创新、大气、奋进等。
综合调研结果,我们建议将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概括为:“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该表述具有重点突出、比较全面的特点,较好地反映了浙江精神的历史传承,又体现了面向未来的精神追求。“求真”,就是追求真理、遵循规律、崇尚科学,浙江经济社会的巨大进步,靠的就是浙江人善于把握发展机遇,遵循发展规律,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务实”,就是尊重实际、注重实干、讲求实效,充分反映了浙江人一切从实际出发、自主自强、知行合一的优良品格;“诚信”,就是重规则、守契约、讲信用、言必行、行必果,充分反映了浙江人全力打造信用政府、信用企业和信用个人,遵纪守法、诚信友善、信用至上的精神风貌;“和谐”,就是胡锦涛总书记概括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六个方面,包含了中央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全部目标,涵盖了政治经济、民主法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开放”,就是世界眼光、战略思维、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发扬光大过去浙江人“走出家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开拓精神,学习、吸纳和借鉴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图强”,就是敢为人先、奋发进娶走在前列的宏大志向,充分反映了浙江人认真体悟和领会中央对于浙江“继续走在前列”的深切期望和要求,努力将“走在前列”的要求落实到浙江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各项工作中,不仅要把浙江的事业做大,更要做好做强,真正做到抓住机遇不松劲,坚持发展不动摇,万众一心共创和谐美好的未来。
浙江省是豆制品大省, 富阳、浦江是豆制品加工的主要集中地, 除了比较著名的豆腐皮、腐乳产品外, 臭豆腐也是最著名的豆制品之一。臭豆腐作为豆制品的一种, 分为臭豆腐干和臭豆腐乳, 是一种极具特色的休闲小吃, 具有悠久的历史, 从魏代到明清时代均有大量史料记载。在中国及世界各地的制作方式和食用方式均存在地区上的差异。但都是闻起来臭, 吃起来香, 这是臭豆腐的特点。
臭豆腐根据工艺不同分为发酵和非发酵两种。街摊上的油炸臭豆腐一般都是属于非发酵臭豆腐, 而发酵的臭豆腐是腐乳的一种, 学名青方腐乳。
青方腐乳生产工艺过程如下:大豆→筛选→浸泡→冲洗→研磨→除渣→豆浆→煮浆→点脑→压榨成型→豆腐切块→接种→前期培菌→搓毛→腌制→配卤煎卤→装坛→后期发酵→成品腐乳。
发酵臭豆腐的臭味是由于发酵后一部分蛋白质的硫氢基和氨基酸游离出来产生硫臭和氨臭。
非发酵臭豆腐即油炸臭豆腐的生产工艺为如下。
从臭豆腐的生产工艺可以看出两种制作臭豆腐的方法都需要较长时间, 且工艺较为复杂。最近有报道称有人使用化学原料快速制作臭豆腐:使用硫化钠 (又名硫化碱) 、硫酸亚铁 (又名绿矾) 的快速生成法生产臭豆腐, 即硫酸亚铁与硫化钠、发酵物作用后生成硫化铁而使豆腐呈墨黑色, 并发出异臭味, 同时还生成其他有毒物质。这种加工方法只需两三天即可, 成本极低, 而附着在豆干上的黑色比较牢固, 臭味与传统方法的臭味不易辨别。然而硫化铁不能被消化道吸收, 有低毒;并且硫化钠在胃肠道中能分解出硫化氢, 可引起硫化氢中毒, 长期食用化工原料制作的臭豆腐势必对人体产生危害。国家发布的第一批“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名单”中, 硫化钠名列其中。现在市面上豆制品种类较多, 小摊贩也常自制臭豆腐进行销售, 豆制品中的硫化钠等硫化物的检测目前尚无国标方法和相关报道, 对市场上销售的臭豆腐的硫含量一直都没有进行过检测, 也没有关于浙江省臭豆腐硫化物含量的调研报告, 所以运用合适的检测方法对市场上臭豆腐中的硫含量进行检测, 并进行全市多方位的调研不单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更为应对可能发生的食品安全隐患打下基础。
调查研究方法和内容
从2010年到2011年, 本单位通过各种渠道购买了盐臭豆干、白色臭豆腐、青方臭豆腐、自制臭豆腐、腐乳及已炸熟的臭豆腐等6类有特征臭味的豆制品。共购得样品34批次, 其中包装25批, 散装9批, 生制品31批, 熟制品3批, 覆盖面广, 具有代表性。采用无臭味豆腐 (南豆腐) 作为空白对照实验, 自行研究合适的检测方法, 对其中的硫化物含量进行检测 (硫化物主要指溶解性无机硫化物和酸溶性金属硫化物) , 归纳总结并进行调研。
实验步骤和调查结果
实验步骤:
步骤1:对购买的样品进行粉碎取样, 由于豆腐含水量较高, 将每种产品沥下的臭水, 采用国家标准GB/T 16489-1996《水质硫化物的测定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对其进行检测。
步骤2:对样品粉碎处理后, 将臭水和样品一起称样处理, 依然使用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对其中样品按照1克样品100mL水进行稀释, 并进行实验, 计算结果。结果发现样品的平行实验结果较差, 这与粉碎后样品为非匀制流体有关, 测定的结果表明以上样品依然含有硫化物。
步骤3:对样品进行沥干处理, 取基本不含水的干样进行称样, 使用磷酸进行酸化反应, 空白样品 (南豆腐) 中检出含有微量硫化物, 样品中仅青方臭豆腐和腐乳两类有检出硫化物, 其余产品未检测出硫化物含量。其中腐乳中硫化物含量稍高可以达到3~10 m g/kg, 磷酸是强酸, 但是其基本只与溶解性无机硫化物起反应, 或是只和已经裂解为小分子的S2-形式的硫化物生成硫化氢气体, 以上结果说明在干样中都基本不含有可溶性无机硫化物。
步骤4:对样品进行沥干处理, 取基本不含水的干样进行称样, 使用盐酸进行酸化反应, 盐酸也为强酸, 其为还原性酸, 一般情况下还原性酸不会破坏组织中的有机物成分, 比如在G B 5 0 0 9.11-20 0 3《食品中砷和无机砷的测定》中就使用1:1的强盐酸作为无机砷的萃取剂, 在此酸度和低于90℃的温度下都可以视其不会破坏组织中的有机物, 但是盐酸与盐类的反应较为敏感, 与酸溶性金属硫化物或无机硫化合物, SO42-、SO32-、SO2等氧硫化物都能发生反应, 对样品进行检测。发现 (1) 除空白样品南豆腐外其他样品都检出有硫化物; (2) 样品硫化物含量都很高, 其中腐乳类含量较低, 基本在8~15mg/kg之间, 其他种类臭豆腐含量不固定, 跨度较大, 从几十到几百都有, 同品牌的熟臭豆腐较生臭豆腐含量低。
步骤5:模拟化学制作过程。
方法1:采用硫酸亚铁, 在磷酸环境下, 当日无反应。盐酸反应不明显。48小时在磷酸酸性环境下, 有显色反应, 但是不明显。1周后有明显反应, 计算回收率, 不足20%。
方法2:采用硫酸亚铁和硫化钠的混合物, 在磷酸环境下, 有明显反应, 回收率基本为100%。
调查结果:
(1) 一般刺激人感观的臭味主要存在于臭水中, 以硫化氢为主含量较高;
(2) 臭豆腐干中基本不含有溶解性无机硫化物或是已经裂解为有机小分子的S2-形式的硫化物, 发酵的臭豆腐中含有以上成分, 但是含量不高, 猜测主要可能为发酵用微生物自己代谢后产生的有机小分子S2-形式的硫化物;
(3) 所有臭豆腐中都含有较高量的硫化物 (硫化物主要指溶解性无机硫化物和酸溶性金属硫化物的总和) , 其中腐乳含量较低, 并且油炸可以使豆腐中硫化物含量降低。
(4) 在非法制作过程中, 主要反应产生溶解性无机硫化物的化学试剂是硫化钠, 硫酸亚铁基本不与磷酸在短时间内发生反应。
调研结论:
对某市多区域臭豆腐中的硫含量进行了摸底调研, 结论如下:
(1) 臭豆腐的臭味主要存在于臭水中, 以硫化氢为主并且含量较高。
(2) 臭豆腐中基本不含有溶解性无机硫化物比如硫化钠这样的非法添加物, 即本次调研所购的样品未检出通过违法添加硫化钠制作的产品。
(3) 所有臭豆腐中都含有较高量的硫化物 (硫化物主要指溶解性无机硫化物和酸溶性金属硫化物的总和) , 样品不同其含量不同, 无明显的含量区间。
(4) 相比较下, 腐乳中硫化物含量较低, 这个应该与微生物代谢后硫元素存在状态有关系。
在宁波期间,调研组一行与宁波镇海再生金属资源加工园区、浙江中环物资再生利用有限公司、宁波世茂铜业有限公司等会员单位进行了交流,并考察了宁波汇金大通有色金属储备交易中心、宁波展慈工业有限公司;在台州期间,与台州齐合天地金属有限公司、开来丰泽实业(浙江)有限公司、浙江巨东集团有限公司等会员单位深入交流,并参观了台州齐合天地金属有限公司、台州市路桥金属资源再生产业基地。
据了解,尽管春节刚过,不少企业已经开始生产,企业运行状况较往年显得较为平稳,企业用工紧张及用工成本上升现象仍然比较普遍。王吉位秘书长在与部分企业和园区负责人座谈时表示,由于产业政策如行业准入条件等在今年将陆续出台,产业结构调整和淘汰落后的力度将不断加大,建议企业增加先进适用技术装备的投入,努力提高竞争力,以适应产业政策的要求,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针对园区发展,王吉位秘书长建议,在国家大力推动圈区管理的方针指引下,再生金属产业园区不仅要规划建设好“硬件”,更要努力提升“软件”水平,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力争在“十二五”期间,为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更多资源保障,发挥更大的节能减排效益。
宁波展慈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利锋、台州市路桥金属资源再生产业基地管委会党组书记兼常务副主任胡锡勤分别从企业和园区的角度表达了希望与协会深度合作的迫切愿望。他们一致表示,希望协会为企业和园区推荐和引进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利用协会平台优势和产学研资源,共建研发中心,以提高企业和园区的竞争力。
在座谈和走访中,协会一行还与各会员企业就税收政策、废料价格、原料进口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1月31日至2月1日,王吉位秘书长还出席了以辽宁省省长陈政高为团长的辽宁省政府经贸代表团在宁波市举行的招商活动。辽宁省的此次招商以实体经济为主,重点推介了一批工业产业集群和现代服务业项目,位于大连庄河市的大连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静脉产业园)就是其中的重点项目之一。在与王吉位秘书长的会谈中,辽宁省省长陈政高、庄河市市长骆东升均表示,大连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静脉产业园)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合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具有积极意义,希望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从引导行业发展的角度,帮助大连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静脉产业园)建设成为具有示范意义的再生金属产业集聚区。王吉位秘书长则表示,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再生金属产业园区的建设,再生金属分会也把推动园区产业升级作为一项工作重点。下一步协会将与大连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静脉产业园)开展深入合作,立足北黄海,积极打造再生金属东北亚产业集群,推动园区科学发展。
【浙江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浙江特色小镇调研报告06-29
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情况调研报告11-24
浙江高考作文浙江精神09-08
浙江端午节习俗介绍_浙江端午节有什么习俗09-14
浙江诚信系统06-10
浙江大学09-14
浙江食品企业名单06-09
浙江财经学院文件07-06
浙江传媒学院简章09-13
浙江传媒考试经验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