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村庄标准

2024-07-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绿色村庄标准(通用12篇)

绿色村庄标准 篇1

摘自首绿办字[2009]15号文件

①村组织重视绿化美化建设,列入工作议事日程。

②广泛宣传,村民绿化意识强。群众参与义务植树和绿化美化的尽责率达到90%以上。

③村容整洁,绿化充分,实现村庄周围森林化,村内主干道林荫化,村民庭院花园化。

④村庄绿化要突出特色,以乔灌木为主,选择深受群众欢迎,生长快、易管护、适宜当地气候条件的植物进行绿化,庭院绿化可与本地经济作物种植相结合,有条件的村要建设村级公园。

⑤山区村村域林木绿化率达到50%以上,村内绿地率达到30%以上,规划宜林荒山基本实现绿化。平原村村域林木绿化率达到25%以上,村内绿地率达到30%以上,农田林网化率达到95%以上,荒滩、荒地基本实现绿化。

⑥重视绿化成果的保护与管理,养护措施、资金和人员落实到位,未出现侵占、损毁林木绿地、盗砍滥伐林木案件和责任火灾,对林木有害生物做到有效防治。

⑦完成市、区县、乡镇下达的绿化造林工程任务。

绿色村庄标准 篇2

根据指导意见,对绿色村庄的基本要求是:村内道路、坑塘河道和公共场所普遍绿化;农户房前屋后和庭院基本实现绿化;村庄周边普遍有绿化林带,有条件的村庄实现绿树围合;古树名木实现调查、建档和保护;建立有效的种绿、护绿机制;淮河流域及以南地区村庄绿化覆盖率应不低于30%,以北地区一般不低于20%。

省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按照绿色村庄的基本要求,制订本地区绿色村庄标准并指导市县实施。绿色村庄标准要结合本地自然气候、地形地貌和经济条件等因素分类确定,明确不同类型村庄绿化覆盖率以及村内道路两边、坑塘河道两边、公共场所、农户房前屋后及庭院、村庄周边绿化等具体指标。

绿色革命与村庄共同体幻象 篇3

《弱者的武器》研究的是马来西亚一个叫塞达卡的小村庄。马来西亚是“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典型国家,小农农业和水稻生产的需要,无论在殖民地时代还是后殖民地时代从来都没有被优先考虑过,国家开始重视水稻生产的动力仅仅来源于政治竞争的需要。从一九五七年国家独立到一九七五年,国家用于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财政支出实际增长了六倍多,大部分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上。国家水稻政策试图直接提高水稻种植者的劳动生产率和收入,其核心是通过在吉打州和吉兰丹州实施农田水利灌溉项目,推行种植双季稻。双季稻开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早期,结果使水稻产量比过去提高了二点五倍,平均收入实际上也增加了一半以上。对这一水稻产量在短期内急剧提高的过程,官方和知识分子的术语称之为“绿色革命”,而塞达卡村民则习惯于称之为“双耕”。这场绿色革命或双耕带来的好处主要流向了拥有土地和资本的大农户,贫穷的小农略有收益,能收获足够吃的粮食,但严重缺乏现金收入。好景不长,一九七四至一九七九年,各类农民收入包括名义收入和实际收入都出现下降。从一九六七到一九七九年,塞达卡村人口增加了近三分之一,而土地面积却减少了将近10%,其结果是大农户的数量在下降,小农户的数量增加了一倍,但两者的平均耕种土地面积都有所下降。而耕种面积的减少又抵消了双耕所带来的大部分潜在利润。总之,村庄内收入分配状况比绿色革命以前更加不平等,村庄内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在一九六七到一九七九年的绿色革命中,小农场的数量不断上升的结果是佃农快速的消灭:佃农在一九五五年是塞达卡所在的穆达地区占主要部分,到一九七六年,下降到只占四分之一以下。佃农处于前后夹击的困境中:一是双季稻的引入导致的产量提高以及机械化使地主收回土地自耕变得有利可图;二是人口的增长也使得地主收回出租土地分给子孙。因此,小农激增而佃农被解雇。此外,租佃形式也发生了引人注目的两个变化:一是每季收租的时间和方式由收获之后交定额实物租变为每季耕种之前交现金租;二是土地租期越来越长,大多长至十或十二季(五到六年),且全部租金要一次付清,这种长期一次付清的现金租越来越成为地主筹集资金的方式。小佃农因此事实上被排挤出了租佃市场。而双耕的推广,使稻田价格上涨了大约五倍。佃农再也买不起土地了,传统的向上流动的渠道就此完全堵死。双耕还推动了机械化的飞速发展,结果是村庄中贫苦村民原先与富有土地阶级之间存在于租佃关系的耕种——租金以及临时工作——工资中的相互依存关系,现在则由于机械化而被排斥、被边缘化了。

《弱者的武器》描述的正是经历了绿色革命这一重大事件的塞达卡村庄内的阶级关系的变迁过程。对于这一过程的感受与评价,最有发言权的当然是作为行动者的村民本身。因此,斯科特采用的是将行动者置于分析中心的现象学或常人方法学的研究路径。理由有二:其一,新马的结构主义学派忽略行动者,而直接从支配性生产方式、剩余占有的方式等推导结论,但忽略人类行动者经验的做法无异于使理论吞食自己的尾巴;其二,阶级分析法并不能穷尽社会行动的整个解释空间,在这个农民村庄中更是如此,在这里阶级面临亲属关系、村庄内关系、党派与宗派关系、仪式关系等作为人类认同的核心事物的强有力竞争。在某种意义上,绿色革命背景下塞达卡村庄内阶级关系的演进过程就是村庄共同体幻象的破灭过程。

塞达卡是吉打平原上典型的单一种植稻米的村庄,村民生活的场景仅仅在很小的程度上是由他们自己造成。斯科特将其生活场景区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典型的后殖民主义国家和经济的宏大背景,这是很少被小行动者注意到的既定事物,同时这种背景也被视为是“自然”事实,犹如塞达卡村的黏土和雨季。第二是中间背景,即一九六七至一九七九年的经济和社会事实,最明显的标志是双耕引入之后,土地所有制、收入、就业、人口流动、社会分层以及整个地区社会结构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小行动者能感受到、但也很难改变这一背景。最后是流变不居的前景,即塞达卡村发生的剧烈变化,这是小行动者参与其间并能加以影响的,斯科特所着力分析的正是这一前景。

塞达卡村是个小村庄,一九七九年时有七十四户,三百六十人,全村呈直线沿灌溉渠散落在长约一里的土路上。村头有一个大门,阻止卡车进入村庄,所谓大门是一块横跨在土路上、用铰链和链条固定并加锁的大木头。村里公共活动中心是祈祷室,坐落于村庄正中位置,土路的尽头,聚居着村里的穷人。虽然在地理位置上塞达卡村民并不非常明确村庄的具体边界,但在道义与经济意义上,他们非常清楚村庄的边界所在。塞达卡村庄成员之间有诸多的道义经济的方式,在绿色革命之前,这些道义经济方式曾将村庄组成了一个有效的共同体。在塞达卡村庄范围内,传统上有三种馈赠仪式性礼物的主要形式:私人扎卡特馈赠、赛得卡救济和所有村民都参加的筵席。私人扎卡特馈赠是非强制性的村庄内富人对于穷人的宗教或者基于佃种、雇工和亲邻关系的一种稻谷馈赠,这部分馈赠的稻谷总量约等于村庄总收获量的2.5%,穷人收到扎卡特的多少取决于其声誉、庄稼长势以及他们为富人所做的工作量;赛得卡救济则与收获无关,也并不总是以稻谷形式给予,与赛得卡救济相类似的还有德尔马救济,两者唯一不同的是,后者通常是出于慈善目的挨家挨户地收集钱物,主要用于帮助村庄内贫穷家庭支付丧葬费用;筵席是村庄内仪式生活的主要基础,由一个家庭因为家庭内的重大事件,诸如婚礼、搬家、庆生等而邀请村民参加,并提供一顿饭菜。富人和穷人都会发起筵席,但村民期望富人更经常、大方地举办筵席,如果举办者家境一般,村民会承担一部分花费。穷人之所以也愿意举办筵席,是因为这有助于他们在村庄共同体内确定成员资格及地位。所有村民通常都被邀请参加村庄的宗教活动和大型筵席,而通过这些礼物馈赠和筵席仪式,村庄内的富人和穷人联结在了一起,形成了相互依赖的共生关系。实际上,私人扎卡特馈赠可以理解为村庄共同体内富裕村民向其所雇佣的贫穷村民支付的预付工资、赛得卡救济和德尔马救济可以视为某种共同体成员的应尽义务,而筵席则是共同体成员确立其成员地位与声誉的仪式。

塞达卡村作为共同体是被村民从感情和行动上加以确认的。佃农之间并不以高价互相竞争租入土地,理由是每天他们都打照面,抹不开面子。与此类似,村庄共同体内的诸多关系影响了租佃市场价格。地主和佃农有亲属关系、或者处于同一村庄时,地租一般都低于市场价格,而在这两者中,同一村庄关系似乎还优先于亲属关系。斯科特注意到,一个佃农承租同村地主土地的平均租金低于他向外村亲戚承租土地的平均租金;佃农承租村内地主土地有四分之三可以在收获后再支付地租,而从外村亲戚租种土地的佃农则只有不到一半可以得到这种优惠。斯科特因此断言,村庄在适中但显著的意义上是一个共同体。

一九七六年以前,几乎村庄内所有人都从双耕中得到了好处,但在此之后,村庄共同体的欢愉幻象破灭了,而且幻象的破灭是有选择性的,主要影响着村里的穷人。按人均收入计算,塞达卡村有30%的家庭,即二十二户在马来西亚政府公布的贫困线以下,他们是村庄内最穷的人。双耕引入的联合收割机与先前已经存在的拖拉机一起,替代了大部分人力工作,水稻种植的耕地、插秧、收割和脱粒的四个阶段中,只有插秧是唯一没有被机械化的田间劳作。机械化所带来的影响,受损失的几乎无一例外是为村里富人帮工为生的穷人。据估计,仅联合收割机就减少了薪资劳动收入的44%,每季稻每里郎(面积单位)土地的劳动投入平均下降了17%,这一数据大致说明了以短工获取收入的贫苦农民因为机械化所带来的收入损失。但这一数据还遮蔽了更实质的内容:联合收割机和拖拉机的所有者几乎都是塞达卡村外的经营者。显然,原本属于村庄内穷人的收入,现在由于机械化而被转移到了村庄外部。

对村庄内的穷人来说,更为可怕的是需要一次性付清地租的长期租佃也逐渐盛行起来,他们因为付不起高额地租,被确定无疑地逐渐排除出了村庄内租佃市场。塞达卡村不少穷人原先租种村内亲戚和地主的土地,现在则大多都丧失了租佃的土地:儿子不再能租母亲的土地耕种,姐妹不再能租兄弟的土地耕种,穷人不再能租村内富人的土地耕种。村庄的一些土地被地主租给村外的付得起地租的富人耕种,而到后来,更长期租佃的租金总额之高甚至远远超出了村庄内最富有的地主的支付能力,结果是村庄里越来越多的土地被村外的富人所租种。对此,塞达卡村民有一种明确的说法:“钱财正在远离村庄。”

绿色革命带来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原先的村庄共同体的做法正在被抛弃。机械化之后,由于只有富人才能买得起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所以原先属于穷人的收割水稻的工作则变成了富人的专利。富人在地租协议谈判中的地位也提升了,预付地租开始流行,原来相当流行的收成不好时重新商议地租的可能被排除了,在双耕以前,没有商议余地的地租是比较少的,而到了一九七九年,这已经非常普遍。慈善活动的衰弱也始于双耕,到一九七九年,私人扎卡特馈赠很少有了,而赛得卡救济几乎完全消失,筵席也在一九七二年一度掀起风潮后迅速急剧减少。而这一切的背后并非是因为村民的收入下降了,而是因为村庄共同体已经濒临解体,村庄内传统的富人与穷人相互依存的关系已被双耕打破,所有这些维护村庄共同体的方式也就不再是必须的了。对于富人的做法,穷人给予了村庄共同体式的谴责:村庄外的陌生人虽然抢走了他们租种的土地,但他们并不谴责陌生人,他们谴责的是将土地出租给陌生人的村庄内地主。这种谴责背后的逻辑是,对于村庄内的穷人来说,陌生人没有义务,而村庄内的地主在直接的物质利益之外还负有共同体的义务。

村庄共同体幻象既已破灭,社会冲突接踵而来。其中最典型也最有影响的是有关村庄大门的争论。村庄大门可以说是村庄共同体封闭经济体系的典型象征,大多数村庄都有大门。塞达卡村庄大门到一九七九年已经有十五年的历史,大门是上锁的,上写“稻谷卡车、其他卡车以及拖拉机禁止入内”, 主要是阻止稻谷经销商的卡车进入村里,以保证出卖劳动力的村民能得到将整麻袋的稻谷拖运到大门外面的干道上的酬劳。从这个意义上说,大门是村庄共同体强迫富人帮助穷人的义务,以维护村庄成员的生计。但在一九八○年三月,大门被一个富裕农场主法齐勒打开,允许村外两个稻谷经销商的卡车开进村庄里装运稻谷,这引起轩然大波。法齐勒收获后的稻谷需要拖运到大门外的主干路上,与村庄运送稻谷小组接洽时,双方在运送价格上僵持不下,使稻谷迟迟不能运走,天又要下雨了,法齐勒就打开了村庄大门。村民非常愤怒,因为运送稻谷到主干路上的工作及其酬劳是天然属于本村人的,而法齐勒的行为是公然向保护村民正在消失的工资酬劳来源的村庄权利挑战。最后,村庄发展委员会决议在大门被破坏的适当位置重建新大门。大门虽然重建了,但村庄共同体的最后的象征性底线早已被突破了,大门之外的理性化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早已渗透进塞达卡的每个角落。

田坝村绿色村庄工作总结 篇4

司上乡人民政府

关于报送《司上乡田坝村文明生态示范村建设

工作总结》的报告

县文明办:

现随文报来《司上乡田坝村文明生态示范村建设工作总结》,请审阅。

特此报告!

司上乡人民政府 2009年3月20日

报:县环保局。档

(二)西乡县司上乡田坝村文明生态示范村建设

一、基本情况

司上乡田坝村位于西乡县城以南33公里处,210国道纵贯全境,是全县“一镇十村”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之一。全村环境优美,交通十分便捷。全村6个村民小组,共有473户,总1670人口人,全村党员54名。现有耕地2630亩,其中水田570亩,农户主要经济来源依靠茶叶、生猪、林果、食用菌及劳务输出为主。2009年人均纯收入3300元。县级党员示范户标兵5户和党员示范户18户,党员帮扶贫困户53户,治保、调解、妇女、民兵和共青团等基层组织健全,全村涌现出“十星级”文明户80户,“五好家庭”110户,村民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基础。经济产业以茶叶、生猪、林果、食用菌为主。村党支部共有党员54名,近年来,村“两委”带领党员干部群众立足村情,以培育绿色产业为主攻方向,以提升一产,壮大二产,发展三产为抓手,实现了主导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小城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协调发展。

二、创建过程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

2006年,自我村被确立为创建文明生态示范村以来,我村成立了以村党支部书记为组长,村主任为副组长,各村民小组长为成员的创建文明生态示范村领导小组。把创建工作落实到各家各户,为创建活动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二)广泛进行宣传,营造创建氛围

为使创建工作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创建文明生态示范村领导小组加大了创建文明生态示范村的宣传力度,利用广播、板报进行和召集村民代表大会、群众会等形式,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创建活动的目的意义、创建内容和应尽的职责。为增强宣传效果,村上组织了送文化、送科技、送卫生活动,发放文明生态示范村宣传资料460余份,营造了良好的创建氛围。

(三)结合地区实际,编制发展规划

创建文明生态示范村,科学规划是基础。结合自身地理环境、地域特点、资源优势、立足于地方区位优势,制定了创建文明生态示范村规划,经相关部门充分论证和详细规划,对我村的文明生态示范村建设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

(四)整合各方资源,加大资金投入

县委、县政府整合各方资源,采取多种途径,实行多项目覆盖,资金捆绑安排,集中投向文明生态示范村。落实了文明生态示范村建设的相关项目,为创建工作提供了资金保障。

(五)选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努力推进项目实施

在创建工作中,以打造新农村建设试点为重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创建村以道路绿化、庭院美化、改水改厕和民居改造为切入点,带动其他各方面工作,为发展生态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我村创建文明生态示范村的初步成效

(一)改变了农民的人居环境。通过创建活动,村容村貌有较大改变。昔日“草木杂陈、建房无章、有屋无路、杂物乱堆、污水横流、粪臭熏天”的现象大为改观,治理“五乱”取得较好效果;房前屋后栽种了树木花草;所有农户饮上了卫生清洁的自来水和用上清洁能源,部分农户室内环境、通风条件有了较大改善。樱桃沟景区已发展成为全国晓有名气的生态旅游境地。

(二)发展了农村生态经济,累计发展速生密植茶园1340亩,载植母本园80亩,发展茶叶加工企业1个,种茶、制茶大户50余户,70%村民从事茶叶种植,全村年产干茶12吨,产值120万元。年生猪饲养量4700余头,户均9头,建成年出栏生猪千头以上标准化规模养殖厂一个,发展百头以上养猪大户21户,50头以上养猪大户90户。在巩固茶叶、生猪主导产业的基础上,突出以林果、食用菌、劳务输出等效益产业,紧抓退耕还林机遇,发展核桃、板栗2058亩,年均生产袋料香菇22.5万段,年均输

出劳务400余人,同时,村内企业水晶坪锰矿实现年产矿7000吨,产值392万元,年税金72万元,解决当地220人剩余劳动力就业,全村劳务净收入208万元,主导产业年人均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65%,户均形成1—2个经济发展项目。

(三)密切了党群、千群关系。在创建活动中,各级干部率先垂范、帮助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赢得了农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农民群众从各级干部为民服务和实实在在的创建成果中认识到了创建活动的意义及所带来的实惠,拉近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增强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

(四)提高了农民素质。一是通过创建活动,群众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家乡建设得干净、漂亮,倍加珍惜创建成果,保护绿化环境的意识有所增强;二是通过农经网信息传播和开展农业适用技术培训,农民的科技意识逐步增强,素质不断提高;三是农村中长期存在的铺张浪费、愚昧落后等陈规陋习有了改变,公民道德意识有了增强,社会治安状况有了好转;四是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自信心大为增强。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自创建文明生态示范村活动以来,我村在县级部门和乡党委、政府和关系帮助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由于创建活动是一项新的工作,文明生态示范村建设还具有很大难度,仍存

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

(一)创建宣传工作力度不够。虽说我村采取了一定方式进行了宣传,但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仍有部分群众不了解创建文明生态示范村的主要内容。

(二)创建规划指导性不强。虽然有创建规划,但仅是理论上的项目堆集,缺少实际的产业发展安排。

(三)资金投入不足。农民的投入绝大多数仅是投工投劳,基础设施的建设还需要项目资金的投入。

五、今后工作思路

(一)继续加大村庄环境综合整治

1、优化村庄人居环境的规划建设。根据现有村民住宅分布情况,结合实际,对新建村民住宅实行统一规划,集聚建设,生活污水全部经过处理。对现有村民住宅中尚未建成无公害卫生厕所的农户要制订整改计划,加紧整改。

2、加强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臵以及河道的保洁、清淤工作。要进一步加强村庄生活垃圾的收集处理及河道的保洁、清淤,要完善生活垃圾收集和无害化处理的建设,切实开展河道的“三清”工作,努力改善地表水的观感和水质质量,防止因河道积杂、积淤而造成对水环境的污染。

3、加快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按照绿色示范村建设的要求,加快村庄河道整治。村庄内村组道路全面进行硬

化,做到村到组,组通户,道路严格按照规划要求进行建设。着力改善村庄面貌,加快自来水建设,并在适当的地域建造标准化的公厕,以方便群众。

4、加强绿化建设,美化村庄环境,减少水土流失。村庄内要合理规划绿化建设,着力扩大绿化面积。道路、河道两旁种植苗木、花草、草坪等,美化环境。禁止乱砍乱伐现象,以确保不造成水土流失。

(二)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

1、强化农业生产的技术指导和管理。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的施用。

2、合理发展规模化畜禽养殖业,逐步减少家庭散养畜禽数量,加大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力度。

3、加强秸秆的综合利用工作。要积极开展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的工作,采用过腹还田作有机肥等形式提高秸秆的利用率。同时要加强管理,全面推广液化气等清洁能源的使用,逐步减少村民用秸秆做燃料。

(三)加快主要绿色建设项目

田坝村开展绿色示范村建设,必须落实上述绿色建设项目,并计划实施以下重点绿色建设工程。

1、绿色农业。每年引进新技术新品种1至2项。

2、污染防治

①、争取上级投入400万元建一个集中垃圾处理厂。

②、争取上级投入500万元建一个污水处理厂。③、投入5万元对河道进行整理、清淤、保洁。④、投入2万元进行改厕防治工程。⑤、投入5万元进行生活污水治理。

3、村庄道路、绿化、桥梁建设。投入15万元对桥梁维修、新建,投入8万元种植绿化并对其做好养护工作。

绿色村庄标准 篇5

虎头村位于铜川市印台区同官路北侧,全村辖三个村民小组315户1092人。现有土地2332亩,耕地面积588亩,全村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为房屋租赁、第三产业、服务业及外出打工,是典型的城中村。2007年2009,先后被评为陕西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铜川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协调小组、印台区委区政府、铜川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评为“省级卫生村”、“铜川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区级文明村”、“区级先锋支部”、“铜川市平安建设示范村”,在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及卫生村创建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我村绿色村庄创建工作总结如下:

一、集中精力,加强领导,制定创建规划

我村自今年年初申报创建“绿色村庄”以来,按照相关文件要求,村两委会对这项工作十分重视,并把此项工作列入我村的中心工作。成立虎头绿色村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村党支部书记乔玉良担任,副组长村主任张万龙担任,组员由村内干部组成。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和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提高干部、群众整体素质,增强党支部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真正使他们得到实惠,建立创建“绿色村庄”长效机制,工作求真务实,使群众满意。

二、大力宣传,积极营造创建气氛

创建“绿色村庄”不是几个人可以创建起来的,而是需要全村人的投入和支持。村民是我村创建“绿色村庄”的基础,全面发动村民参加创建活动才能保质保量,顺利创建“绿色村庄”。在整个创建中,我村始终把宣传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先后张贴宣传标语100多张、悬挂横幅十余条,并利用墙报经常性宣传教育,做到创建工作家喻户晓,不断加强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卫生意识,积极配合村上工作,从而保证了整个创建工作的有序实施。

三、抓住重点,全面整治,改善人居环境

我村通过实施“绿色村庄”创建规划,对各类基础设施进行全面的升级,为人民群众创建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

一是抓巷道路硬化。投资26.4万元,对同官六巷、七巷和14条支巷道进行硬化,共硬化巷道1400米,修建虎头村上河护坡工程280立方,刷新门面房和巷道墙体11000平方米,在主巷道设了以青少年修养创卫常识和党建、廉政、综治及计生知识等内容的宣传文化长廊350米。

二是抓卫生整治。拆除临时建筑55户,400平方,清理176户,门前三堆200余吨,整治乱搭乱建7处,新建虎头村三类公厕1个,60平方米,20立方米化粪池,8米深水井一口,设有10个蹲位,实行了垃圾袋装化管理,在村巷道放置了10个果皮箱。同时购买2辆环卫车等设施,对巷道和沙堤进行全天保洁和垃圾集中收集,要求垃圾必须日产日结,落实了10名专职保洁员,每天早晚7时定期全体干部检查卫生,使虎头村脏、乱、差的现象得到了有效地遏制。

三是抓路灯亮化。在主巷道安装路灯10个,为群众生活提供了方便。

四是抓天然气入户工程。在教场地区实施天然气入户工程,共实施126户,受益村民达500余人,解决了村民日常生活,美化了人居环境。

绿色乡镇检查标准 篇6

一、乡镇机关及直属单位庭院植树、种花、种草,绿化美化达到建绿标准的计30分。超过绿地比例(35%)1个百分点加1分,最多加5分;低于绿地比例1个百分点扣1分,以此类推。植树数量和标准未达到要求的,视情况扣1-5分。

验收办法:

1、绿地比例,指庭院绿化面积与实际用地面积之比。

2、现场测量,计算绿地比例,按标准计分,乡镇机关庭院周彪、正大门两边及进院通道两旁种植1-2排高大乔木和花卉,没有的酌情扣1-5分。

二、乡镇机关所在地主街道两边各栽1排阔叶大苗。绿化、建设1-2小游园和0.5公里的标准绿化带,完成任务的,计30分。主街道绿化未达到规定标准地(包括应绿化的长度、绿化大苗标准、种植的数量、成活情况等),扣2分,没有小游园扣2分。主要通道达到绿化规定标准超过0.1公里加2分,少0.1公里扣2分,以此类推。

验收办法:

1、主街道绿化,各栽植1排大苗,没有的扣2分。

2、小游园建设,没有的扣2分。

3、0.5公里主要通道高标准绿化带,指辖区内的国、省道、高速公路,两旁栽植大苗5排左右,少0.1公里扣2分,超0.1公里加2分。

三、完成县区分配乡镇的各项造林绿化任务,并落实了管护措施的,计20分。没有完成上级下达绿化任务的,每亩扣0.5分。

验收方法:对照县里下发的造林计划和自查验收统计表,统计完成情况。没有完成的,每亩扣0.5分。

成都绿色环保家装服务标准 篇7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只有一次生命,爱您,也爱地球

绿色环保家装,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全行业做起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对于建设绿色健康住宅越来越重视,强调住宅建设“四节一环保”,近年住建部相继出台了许多关于绿色健康住宅的标准和规定。然而,由于我国现阶段住宅建设的现状,不少城市全装修住宅的比例还相当低。在毛坯房和二手房装饰装修过程中,存在着不少与绿色环保低碳原则相背离的情况,造成极大浪费,并直接影响着居住者的身心健康。

为了把国家各项绿色环保规定要求落实到住宅装饰装修行业,进行了对家装行业广泛深入的学习考察和艰苦细致的研讨,吸取了国内以及德国、瑞士和日本等国外先进的绿色节能环保住宅的措施经验,制定出《成都绿色环保家装服务标准》,在全行业普及推广绿色环保家装理念和服务措施,努力创建绿色环保家居环境,推动成都住宅装饰装修行业低碳节能环保,努力保障人民群众居家身心健康。

绿色环保家装是系统工程,是满足居住物理、生理、心理需求,引导和创造高品质绿色生活方式的过程;是在充分了解建筑居室特性的情况下,综合运用声、光、热、气、风、水、能、电、色等等基本要素,营造有益居住者身心健康的室内绿色环保空间环境。绿色环保家装提倡运用先进技术、传统技术和培养环保生活习惯三者并重,强调重在传播实施现代绿色环保家居生活理念,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成都市建筑装饰协会将采取多种形式,推广《服务标准》,开办市民家装学校,开设公益讲座,宣传普及相关知识,为广大市民提供绿色环保家装咨询服务。

绿色生活的倡议书标准 篇8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绿色生活是实现可续持发展的重要方式,“倡导绿色生活反对铺张浪费”是我市百万职工“创建文明城市,争当文明职工”的重要内容,汕头市总工会向全市广大职工发出倡议:

一、弘扬优良传统,厉行勤俭节约。各级工会组织要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广大职工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节水节电,减少一次性物品(如纸杯、塑料袋等)的使用,切实增强节约意识、珍惜物力财力。

二、提倡绿色出行,引领社会风尚。各级工会组织通过工会活动日等形式,组织职工开展健步走、骑行等绿色出行活动,将绿色出行融入职工的日常生活中,积极向身边的亲朋好友宣传“绿色出行、文明出行”,争做绿色出行的践行者和推动者。

三、投身节能减排,共创绿色发展。广大职工要积极响应节能减排号召,自觉抵制粗放型生产模式,注意低碳办公,注重绿色发展。

四、端正消费观念,真正勤俭节约。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广大职工要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把勤俭节约的理念体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珍惜每一度电、每一张纸、每一滴水、每一粒粮。

绿色村庄标准 篇9

声明

我公司已充分了解绿色食品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及标志管理等有

关规定,自愿将XXX牌玉米、水稻、芸豆产品申请绿色食品标志。

现郑重声明如下:

1.保证《绿色食品标志申请书和申请表》中填写的内容和申请提

供的有关材料全部真实、准确,如有虚假成分,本公司愿负法律责任。

2.申请和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期间,本单位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

生产人员熟悉掌握绿色食品有关标准,保证严格按绿色食品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及标志管理要求组织生产、加工和销售,确保申请认证产品符合绿色食品标准要求,并在获证产品及产品包装上规范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凡因产品质量问题给绿色食品事业造成不良影响,愿接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所作的决定,并承担经济和法律责任。

3.愿意接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及各级绿色食品管理机构组

织实施的认证检查和企业检查等监督管理措施,并接受各级绿色食品管理机构所作的决定。愿意接受社会及有关部门对与绿色食品生产和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有关事项的监督检查。

绿色村庄标准 篇10

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基地是指产地环境质量符合绿色食品有关技术条件要求,按绿色食品技术标准、生产操作规程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实施生产和管理并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区域或养殖场所。

一、基本条件

1、基地所在县级政府有专门机构负责农业标准化工作和绿色食品工作,对标准化生产有规划、措施和经费保证。

2、基地环境符合NY/T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要求,基地内无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等污染源。

3、有绿色食品工作基础,已有绿色食品产品和龙头企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4、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健全。

二、建立综合协调组织管理体系

基地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环节多的系统工程。县级政府应成立由主管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统一指导和协调基地工作。

基地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基地建设办公室,负责基地技术服务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并具体承担基地日常管理和协调工作。基地办须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人员,承担基地技术指导和生产管理工作。

基地各有关乡(镇)、村应明确基地建设责任人和具体工作人员。

三、建立完善的生产管理体系,基地统一负责基地生产管理。

基地应建立县、乡、村、户生产管理体系,县乡村三级技术管理簿册齐全,农户应有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有绿色食品生产者使用手册、有基地投入品清单、有田间生产管理记录和生产收购合同。

基地办应按照绿色食品技术标准制定统一的生产操作规程,生产操作规程要下发到乡(镇)、村和农户。

基地应建立“统一优良品种、统一生产操作规程、统一投入品供应和使用、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五统一”生产管理制度。

四、建立产管理档案制度和质量可追溯制度

1、建立统一的农户档案制度,绘制基地分布图和地块分布图,并进行统一编号。

2、农户档案应包括基地名称、地块编号、农户姓名、作物品种及种植面积。基地办应建立统一的“田间生产管理记录”,并下发到农户。

3、田间生产管理记录由农户如实填写,内容应包括生产地块编号、种植者、作物名称、品种、种植面积、播种(移栽)时间、土壤耕作及施肥情况、病虫草害防治情况、收获记录、仓储记录、交售记录等。

4、田间生产管理记录应在产品出售后10日内提交基地办存档,并完整保存三年。

五、建立行之有效的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

1、建立基地农业投入品公告制度。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定期公布并明示基地允许使用、禁用或限用农业投入品目录。

2、建立基地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制,从源头上把好投入品的使用关。

3、有条件的基地应建立基地农业投入品专供点,对农业投入品实行连锁配送和服务。

绿色村庄标准 篇11

绿色建筑除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外,更主要的是能为人们提供健康的居住空间,提高居住的舒适度。昨日,银川市建设局相关负责人称,截至目前,银川市已有7个建设项目达到绿色建筑星级标准,而且今后保障房也要按照绿色建筑标准来建设。

昨日,在一家正在建设的住宅小区绿色建筑体验馆,工作人员介绍,小区在节能、节材、节水等方面做了许多创新。因距离污水处理厂较近,所以小区部分住宅采用污水源热泵技术,利用污水厂排放的污水作为热源,来解决部分采暖问题,这样无疑降低了能耗。雨水、中水的有效利用,可以满足小区绿化、冲洗道路、景观水系补水的需求。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二次处理,这样一来,居民产生的厨余垃圾不用再拉到垃圾场,可在小区就地处理,残余物还可当作肥料。工业废料煤矸石也用在建筑上,新风系统的运用不仅可发挥换气功能,还可以起到加湿器的作用,不受外界温度干扰。“绿色建筑恒温恒湿,住进去人会感到十分舒适。”该工作人员说。

绿色村庄标准 篇12

标准化生产基地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优质高产芦柑、茶叶种植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实行“产加销”联动增值,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努力实现农业发展、企业增效、农民增收、消费安全、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

二、实施目标

通过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全面执行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和全过程质量控制,促进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市场化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提供优质原料,推动绿色食品事业全面加快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生产过程的控制

1、建立基地生产管理制度。一是建立县、乡、村、户生产管理体系,县乡村三级技术管理簿册齐全,农户应有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绿色食品生产者使用手册、基地投入品清单、有田间生产管理记录和生产收购合同。二是按照绿色食品技术标准制定统一的生产操作规程,并下发到乡(镇)、村和农户。建立“统一优良品种、统一生产操作规程、统一投入品供应和使用、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五统一”生产管理制度。三是在显要位置设置基地标识牌,标明基地名称、基地范围、基地面积、基地

建设单位、基地栽培品种、主要技术措施、有效期等内容。四是建立生产管理档案,统一农户生产档案,统一田间管理记录。

2、建立基地生产投入品(生产资料)管理制度。一是在“五统一”的基础上,各单元基地、农户填写好绿色食品(XX芦柑、茶叶)生产资料卡,建立绿色食品(XX芦柑、茶叶)基地生产农事操作和生产资料档案。二是建立基地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制,从源头把好投入品的使用关。三是建立基地生产投入品公告制度。定期公布并明示基地允许使用、禁用或限用的农业投入品目录。

3、建立技术指导和推广制度。一是以省农科院为技术依托,以县农业技术推广站为主体,组建基地建设技术指导小组。二是建立乡镇(场)、村、示范户三级技术服务网络。三是建立示范基地。

4、建立技术培训制度。一是通过培训使基地农户每户至少有一人基本掌握绿色食品(芦柑、茶叶)生产技术要点。二是建立绿色芦柑、茶叶生产资格证制度。对参加培训考试合格者,颁发绿色芦柑、茶叶生产资格证。凡未获得绿色芦柑、茶叶生产资格证者,其生产的芦柑、茶叶不得作为绿色食品(芦柑、茶叶)生产的原料。

5、建立基地环境保护制度。一是加强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不断改善和提高基地的生产条件和环境质量,加强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开展基地环境的保护。不得在基地方圆5公里和上风向20公里范围内建有污染的工矿企业。防止工业“三废”对基地的污染。三是基地内的畜禽养殖场粪水要经过无害化

处理,施用的农家肥必须经高温发酵,确保无害。四是通过各种有效措施,更好地保护和改善基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为绿色芦柑、茶叶的生产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6、建立监督管理制度。一是坚持每年一次的验收检查,经常性地督促基地农户对绿色食品(芦柑、茶叶)生产操作规程的贯彻落实。二是构建消费监督网。加大绿色食品(芦柑、茶叶)的宣传力度,帮助消费者了解绿色食品(芦柑、茶叶),逐步建立由消费者组成的社会监督网。三是建立由相关部门组织监督管理队伍,加强对基地环境生产过程,投入品使用、产品质量、市场及生产档案记录的监督检查。四是定期抽检。由检测机构进行定期抽检,对生产过程中,抽检不合格者,加以整改或取消绿色食品原料生产资格。对检测不合格的,不得作为绿色食品(芦柑、茶叶)原料收购。

四、主要措施

1、统一认识,加强领导。树立绿色生态品牌、建设绿色食品大县,要按照“品种特色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投入科技化”的要求,为了确保基地建设顺利实施,成立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XX芦柑、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各乡镇(场)要成立相应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积极引导基地村成立绿色芦柑、茶叶标准化生产协会,搞好基地村绿色芦柑、茶叶种植技术服务和生产服务。

2、培训人才,积极推广绿色食品芦柑、茶叶生产新技术。要制订绿色食品芦柑、茶叶生产技术培训计划,选派示范区管理和技术人员到外地学习先进农业理念和技术,对于绿色芦柑、茶

叶科研项目和技术推广项目,农业、科技等部门要优先纳入重点科研和推广计划。建立挂点联系制度,各成员单位、农业管理及技术人员联系到各乡镇(场)单元基地,协助和指导各单元基地生产管理和技术指导。建立绿色芦柑、茶叶技术创新体系,依托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技术合作,加快建立绿色芦柑、茶叶生产及加工技术创新体系,发展一批绿色芦柑、茶叶技术创新型的企业。

3、加强服务,促进绿色芦柑、茶叶产业化。采取“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组织形式,形成利益共同体,促进原料基地稳定发展和农民稳定增收。完善市场网络,建立绿色芦柑、茶叶批发市场,形成贯通城乡、辐射省内外的市场网络。加强市场管理,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维护绿色芦柑、茶叶知名品牌的市场形象,保护企业和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强绿色芦柑、茶叶市场供求信息平台建设,推动绿色芦柑、茶叶向现代产业化方向发展。

上一篇:劳动监察大队工作总结下一篇:2024年福建高考文综试卷含答案word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