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方案(精选6篇)
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部决定会同有关省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
一、指导思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实施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以建设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解决农民最关切的实际问题为着力点,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坚持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多方支持,集成资源,形成合力;创新机制,省部共建,以点带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行动目标
通过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村二、三产业健康发展。示范村经济增长率高于其所在县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左右。农民持续增收,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农户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示范村农民收入增长率高于其所在县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以上。村容村貌整洁,适宜农户全部使用洁净新能源,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80%以上。民居适用,饮水安全,道路硬化,街巷干净,环境优美。农村劳动力培训率达到80%以上。培养一批农村实用技术专门人才。农村公共事业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更加完善,农村基层民主法制更加健全。农村财务公开制度进一步完善。
三、主要任务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以培育主导产业为切入点,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和经济基础。结合现有农业重大工程项目和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按照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的要求,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现代工程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能力,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推进科技进村入户,推广良种、良法、病虫害防控和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实施沃土工程,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发展保护性耕作,改善耕地质量,提高投入产出水平。通过良种繁育基地、标准粮田、农业综合开发、农机装备推进等项目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机装备水平。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推进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促进品牌农业建设。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广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产品加工转化,(二)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积极开展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建设,改善农民饮水、能源、道路、居住、通讯等条件。围绕村容整治和环境美化,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依托现有基础,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加强村庄规划。具备适宜条件的农户全面普及户用沼气,在农户院内开展家居环境清洁工作,净化、美化庭院。发展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沼气工程,实现村内或养殖小区集中供气,减少面源污染。发展秸秆成型颗粒燃料、秸秆气化等新型能源技术。在适宜地区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等农村小型可再生能源设施。建立电话、电视、电脑“三电合一”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配合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硬化村内道路、普及安全用水、开展环境整治等项工作。
(三)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
推进农村先进文化建设,普及科技知识,全面开展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为主的多种形式的农民培训活动,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以提高增收致富能力为核心,以培养种养加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乡村科技人员为重点,多层面、多渠道结合,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专门人才。培养一批农村实用人才,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促进科学种田。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进一步搞好农民转产转岗就业培训工作。开展农民技术职称评审试点工作,引导农民学科学、用科学。
(四)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积极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活动,切实维护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权益。鼓励、引导和支持发展各种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提高农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引导农户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实行村务公开,加强村集体资产的监督。围绕主导产业,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引导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完善自律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五)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配合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
四、行动步骤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的工作重点,在于把各方面建设内容在示范村上集成和综合,与农业部实施的其它八大行动相辅相成,协调配合,为不同资源条件、不同经济结构、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提供新农村建设示范。
(一)起步阶段
2006年确定示范村,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编制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此阶段以农民最关心、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农业部制定下发申报办法,确定申报条件、申报程序,各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申报。考虑不同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主导产业类型等因素,先选择具备一定基础、经过建设试点能够较快取得明显成效的100个村,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各地因地制宜地制定示范村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和实施方案,经主管部门确认后组织实施。
(二)全面推进阶段
2007年到2008年。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加强对试点村指导和服务,创新建设机制,进行建设项目跟踪检查监督等。按照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特点、资源基础条件等,将示范村分成城乡一体化、城市辐射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带动、农业(畜牧业、渔业)主导等多种不同模式,根据不同的建设方案,因地制宜,分类建设,激发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示范行动绩效评价办法。实行工作报告制度。
(三)完善提高阶段
2009年到2010年。进行中期评估,补充完善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进一步提高建设水平,全面完成建设目标任务。进行全面总结,交流推广经验。此阶段应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以构建农民自觉参加、政府参与的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为重点。
五、行动原则
(一)政府引导,农民自愿
发挥省部共建的优势和作用,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加强政府引导。切实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实行民办公助,不搞包办代替,不搞强迫命令。
(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根据各地资源条件、发展基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强求一律。坚持规划先行,稳步推进,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三)突出产业,全面发展
以建设现代农业为主攻方向,进一步转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培植壮大主导产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四)循序渐进,整村推进
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示范村的自然、社会基础,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整村推进,不搞盲目攀比,不增加农民负担。
(五)深化改革,创新机制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探索和创新新农村建设的组织机制、投入机制、评价机制,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农村民主管理水平。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
农业部成立由部领导牵头的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领导小组,统筹安排、决策新农村建设行动的重大事宜,研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各部门协作,建立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和分工负责、相互协作的工作推进机制。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具体协调、指导、监督和考核,制定阶段性目标、落实政策措施。
(二)保障投入
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实行政府引导、农民为主、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中央和地方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将现有各渠道项目、资金、技术等资源进行全面整合,集中力量加强示范村建设。积极争取计划、财政部门的支持,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凡是能够市场化运作的,都要积极引进市场机制。
(三)强化管理
按照责权一致的原则,建立新农村建设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保证建设项目扎实有效运行。通过建立项目公示制度,设立监督电话,确保新农村建设示范项目实施公开、公正、公平。对项目执行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及时解决。
(四)创新机制
加强政府引导,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创新建设机制。形成领导挂帅、部门协同、分级负责的工作机制;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形成民主参与、民主管理的决策机制;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结合起来,把改善物质生活条件与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形成有序的运行机制。
(五)扩大宣传
创建中国新农村建设信息网,并在中国农业信息网、农民日报等网络和媒体开辟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宣传专栏专版。定期组织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工作交流和学习。各级农业行政部门要重视做好宣传工作,宣传典型事例、好的做法和经验,扩大影响,为开展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营造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七、责任分工
农业部协助有关省政府共同指导做好示范行动推进工作。
农业部主要负责加强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工作,协助地方政府开展现代农业建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清洁能源,培育新型农民,协助地方党委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省级政府主要负责加强新农村建设的领导,与农业部共同做好建设现代农业,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培养新型农民工作,重点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等具体实施工作。
农业部与有关省(市)政府签订共建协议,明确各自职责。各责任单位针对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培养新型农民、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等五方面的内容,分别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按照行动责任单位包县包村的原则,部省相关部门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开展对口指导与服务,实行责任单位和联络员负责制。同时,在农业系统的事业单位中选择一批具备条件的单位和人员,作为示范行动的具体指导单位和指导员,协助责任单位开展具体工作。
部领导及部内各司局职责分工。
(一)负责人
尹成杰副部长、贾幼陵首席兽医师总体负责本行动的组织实施。
(二)牵头单位
发展计划司总牵头,负责牵头制定方案,组织各项工作开展,协调部门分工,组织开展绩效评价等。农垦局协助发展计划司做好牵头工作,牵头开展现代农业建设工作。
(三)具体责任分工
农业部相关司局在各自的职责内负责相关工作,明确责任处室、责任人。相关责任司局要细化工作方案,明确协助配合单位。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由农垦局负责,发展计划司、财务司、科技教育司、种植业管理司、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兽医局、乡镇企业局、渔业局参加。
2.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由发展计划司负责,农垦局、办公厅、产业政策与法规司、财务司、科技教育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兽医局、渔业局参加。
3.着力培养新型农民。由人事劳动司、科技教育司分工负责,发展计划司、农垦局、办公厅、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财务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兽医局、乡镇企业局、渔业局、直属机关党委参加。
4.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由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人事劳动司、直属机关党委分工负责,发展计划司、农垦局、办公厅、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财务司、科技教育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兽医局、乡镇企业局、渔业局参加。
5.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以省政府为主负责,部内由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负责联系,办公厅、人事劳动司、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发展计划司、农垦局、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财务司、科技教育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兽医局、乡镇企业局、渔业局、直属机关党委参加。
附件2: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方案
为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业部决定从2006年起组织实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
一、指导思想
粮食安全不仅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更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战略性问题。实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战略目标。要强化政策支持,完善宏观调控;保护基本农田,稳定种植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实施重大粮食项目工程,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提高单产,转变增长方式,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工作部署上,立足2006年,着眼今后五年。
二、行动目标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全面加强,粮食种植面积总体稳定,优质专用粮食比重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基本能够满足国内需要。行动的具体目标是,“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0亿斤,粮食单产提高1个百分点,力争到“十一五”期末粮食平均亩产达到650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0000亿斤水平;进一步优化粮食品种品质结构,充分发挥主产区和大型垦区作用,加快优势粮食产业带建设。2006年要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力求做到种植面积基本稳定,粮食单产稳步提高,优质率提高5个百分点,节本增效有新的进展,为全面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起好步。
三、主要任务
紧紧围绕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面积稳定;加快484个县(场)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大型商品粮基地、种子工程、植保工程和新一轮沃土工程等五大项目建设,切实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加快主要粮食作物优势区域规划实施,构建优势粮食产业带;大力开展主推品种、主导技术和主体培训,加快重大增产增效技术推广应用,提高技术入户率、到位率;落实好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充分发挥政策对粮食增产和优化结构的带动效应;加强种子等农资市场监管,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
(一)提高资源保障能力
2006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5.6亿亩左右水平。全面开展耕地地力建设,力争到2010年使2亿亩中低产田的基础地力提高一个等级,亩产出量增加200斤;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45提高到0.5。
(二)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粮食单产要在2005年较高的基础上,从2006年开始使科技进步对单产的贡献率年均提升1个百分点,到2010年达到54%以上。
(三)加强物质装备能力
提高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利用率,农机装备水平要明显提高。2006年化肥利用率提高1个百分点,到2010年利用率达到35%;2006年农药利用率提高1个百分点,到2010年达到35%;农机作业水平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到2010年达到43%。
(四)增强抗御风险能力
粮食生产生物灾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同时,把自然灾害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五)强化政策支持能力
逐步充实完善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政策支持保护体系,建立落实政策的有效工作机制和方法。
四、重点工作
(一)主攻优质高产
以实施良种补贴和科技入户工程为手段,促进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和杂粮优质高产,重点推广南方水稻免耕抛秧、超高产栽培以及机插秧、小麦氮肥后移和精量半精量播种、玉米覆膜及增密、大豆窄行密植等10项增产增效技术。每个作物跟踪1~2个省份,比如小麦重点跟踪安徽小麦高产攻关活动,水稻重点跟踪湖南超级稻和黑龙江垦区叶龄诊断模式栽培技术,玉米重点跟踪吉林节水高产栽培和内蒙古青贮玉米种植,大豆重点跟踪黑龙江垄三栽培和窄行密植等技术。同时,重点联系13个粮食主产省(区)和 今年受我部表彰的50个粮食生产先进县的优质高产创建工作。选育高产优质品种,建立和完善主要粮食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示范体系,2006年在全国建设400个展示示范区。
(二)扩大测土配方施肥
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推进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优化肥料结构。2006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计划覆盖面积6.8亿亩,免费为1亿农户提供培训服务,赠送500万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图,力争2006年项目区亩节本增效25元以上。
(三)推进耕地质量建设
通过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和启动新一轮沃土工程建设,实施“增、提、改、防”技术措施,开展保护性耕作,加强土地平整和田间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建设高标准粮田,全面提高耕地质量。
(四)加强生物灾害防控
以植保工程和优粮工程病虫害防控项目为带动,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和新型药械,加强蝗虫、条锈病、稻飞虱、玉米螟等重大病虫鼠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控力度,完善灾害应急预案,抓好防控措施落实。
(五)促进粮食生产经营产业化
进一步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促进粮食加工转化、增值。抓好郑州小麦交易会、长春玉米产销衔接会和优质稻米博览交易会等产销活动,强化信息引导和服务,推进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的产销衔接,发展订单生产,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五、行动原则
(一)坚持市场导向,注重宏观调控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引导生产要素向粮食生产领域流动。根据市场需求,组织优质粮食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稳定粮食价格,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
(二)突出优势产区,兼顾非主产区
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要求,调整和优化粮食生产区域布局和品种品质结构,培育有竞争力的优势粮食产业带,壮大地方经济实力。加大对13个粮食主产区的投入,充分发挥大型垦区粮食生产现代化水平高、商品率高的优势,稳定全国粮食生产大局。同时,兼顾粮食非主产区,提高粮食自给水平。
(三)依靠科技进步,推广增产、增效技术
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目标,选育推广优良品种,推广增产增效技术,增强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提高农民素质,提高技术入户率、到位率,不断增加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
(四)推进产业化经营,构建新型经营体系
以粮食加工企业为龙头,积极发展“订单”生产,推进粮食加工转化和过腹转化,构建新型的粮食生产、加工、消费和经营体系,不断提高粮食产业的整体效益。
(五)提高资源利用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强化耕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藏粮于库”转向“藏粮于地”,走一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粮食发展新路子。
六、保障措施
(一)整合系统力量
继续坚持部粮食生产联席会议和部领导粮食生产联系点制度,充分发挥我部有关方面的作用,整体、协调推进工作。同时,部种植业系统根据职责和任务抓好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
(二)做到上下结合
按照开展行动的具体方案,对各省区市,要明确任务和责任,落实到农业厅局主管负责人和有关处室站,确保行动开展扎实有效。
(三)发挥专家作用
建立专家组,发挥专家咨询、指导、培训的作用,使行动开展更加科学和规范。
(四)细化实化工作措施
要制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工作月历”,每项工作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对行动实施进行定期检查、定期通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五)建立绩效评估机制
组织专家研究制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评价体系。结合每年的粮食生产先进县和粮食生产大户的表彰,将开展行动的绩效作为表彰的重要考核内容,充分肯定并调动地方政府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六)政策支持和宏观调控
协调落实项目资金。继续争取新的投资渠道,加大投入。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机制,科学合理利用进出口和储备吞吐,调节粮食市场,保持粮食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
七、责任分工
根据工作措施和要求,落实任务到司、责任到处、工作到人。
(一)负责人
范小建副部长、薛亮总经济师总体负责本行动的组织实施。
(二)牵头单位
种植业管理司,责任人陈萌山,曾衍德协助。负责牵头制定实施方案,协调并督促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组织开展绩效评价。
(三)具体责任分工
相关司局根据任务分解,明确一位司局级领导为责任人,并落实责任处室及责任人。
1.主攻优质高产工作。责任人种植业管理司曾衍德、农垦局丁力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李立秋,具体工作由种植业管理司粮油处万富世、种子处李恩普、行业发展处杨志维、财务司专项资金处李洪涛、科技教育司综合处杨礼胜、农垦局农业处杭阿龙、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粮食作物处谢建华、经济作物处张毅等负责。
2.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工作。责任人种植业管理司李昌健、财务司王正谱、农机化司刘恒新和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栗铁申,具体工作由种植业管理司耕地肥料处许发辉、行业发展处杨志维、财务司专项资金处李洪涛、农机化司监管处张汉夫,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土肥技术处高祥照等负责。
3.促进耕地质量建设工作。责任人种植业管理司李昌健、发展计划司邓庆海、农机化司刘恒新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栗铁申,具体工作由种植业管理司耕地肥料处许发辉、行业发展处杨志维、财务司专项资金处李洪涛、发展计划司行业发展一处曹华、农机化司科技处范学民、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土肥质量监测处辛景树等负责。
4.加强生物灾害防控工作。责任人种植业管理司王守聪、财务司王正谱、发展计划司邓庆海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钟天润,具体工作由种植业管理司植保植检处陈友权、行业发展处杨志维、发展计划司行业发展一处曹华、财务司专项资金处李洪涛、农机化司监管处王国占、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病虫测报处张跃进、病虫防治处朱恩林、农药与药械处邵振润、植物检疫处王福祥等负责。
5.促进粮食生产经营产业化工作。责任人农业部优质农产品中心刘新录、种植业管理司曾衍德、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李立秋,具体工作由种植业管理司粮油处万富世、农业部优质农产品中心产销促进与信息服务处陈永民、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粮食作物处谢建华、经管司产业化指导处王维友等负责。
附件3:
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行动方案
为进一步提升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的质量和发展水平,农业部决定从2006年起组织实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行动。
一、指导思想
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实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为依据,遵循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规律,准确把握我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形成和发展所处阶段及其特征,扩大优质专用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着力提升农产品品质,促进产业链条对接和延伸,培育知名品牌,积极推进产业整体开发,不断提高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质量和发展水平,把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成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促进农业产业集聚,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
二、行动目标
通过实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行动,全面提升产业带的规模化建设,提高产业整体开发水平,实现“四个促进”:
——促进产业聚集。产业链条进一步有效对接和延伸,产业带内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进一步协调发展,订单农业面积年均增加5个百分点以上,农产品加工率年均提高3个百分点。
——促进生产上规模。产业带的生产集中度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
——促进产品上档次。优质化率年均提高3~6个百分点,90%以上的初级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质量达到国家标准。
——促进服务上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检测能力能够满足现有国家标准的要求,检测参数在现有基础上年均提高10%,动植物疫病虫害防控能力进一步增强,灾害损失率控制在5%~8%以内,农产品市场和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2006年,选择8个产业带进行重点推进,即:黄淮海中强筋小麦、三江平原水稻、新疆棉花、西北黄土高原苹果、浙南闽西粤东柑橘、桂中南“双高”甘蔗、东北奶牛、黄渤海出口水产品等产业带。
三、主要任务
促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必须发挥比较优势,坚持产业整体开发,在促进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专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知名品牌带动上下功夫。
(一)提高良种覆盖率
围绕提高良种覆盖率和集约化供种水平,在专用小麦、水稻、棉花、“双高”甘蔗的产业带,建设完善一批新品种研发、良繁、质检和种子加工处理等基础设施,加快优质专用品种推广应用步伐;在柑橘、苹果产业带建设一批无病毒苗木繁育基地,使新发展和改造的果园实现无病毒化;在奶牛产业带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场,加快品种改良;在出口水产品产业带建设一批种质资源保护及原良种繁育场,提高优良品种的选育、引进和推广能力。
(二)提升标准化水平
在产业带内选择100个重点县市,建设一批生产(养殖)基地,主要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技术服务体系、质量检测体系和机械化作业服务体系等,在此基础上,按照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的要求,加强标准培训,推动标准入户,进一步推进生产技术规程、产品质量的标准化,把生产(养殖)基地建设成为优势农产品的出口基地、龙头企业的原料供应基地和名牌产品的生产基地,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延伸产业链条
立足产业整体开发,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的加工企业,加大对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基地建设、新产品开发的支持力度,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加强基地与农户、基地与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积极推行“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模式,延长产业链,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优势农产品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四)增强保障能力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和方式,推广一批节约资源,降本增效的实用技术;加强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完善一批基层检验检测机构;健全动植物疫病虫害防控体系,重点建设县乡两级基层防疫体系,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
(五)培育知名品牌
借鉴发达国家农产品名牌开发策略,帮助企业搭建国内外市场营销平台,加强农产品营销促销,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产品商标和品牌。
四、重点工作
(一)推介一批优良品种
小麦重点推广藁9415、豫麦
34、郑麦9023、济麦20等中强筋专用品种;水稻主推空育131、垦稻11号、垦稻6号、01562等优良品种;棉花主推新路早19号、21号、24号及中棉所35号、41号、43号等优良品种;苹果主推美国8号、藤木1号、嘎拉、元帅系、新红星、红富士、秦冠、粉红女士、国光、澳洲青苹等优良品种;柑橘主推早熟温州蜜柑、椪柑、蕉柑、脐橙、柚类、杂柑类等优新适宜品种;甘蔗主推新台糖16号、22号、台优、新台糖25、26和27号、桂糖21号、桂引9号、粤糖93/159和赣蔗18号等优良品种;奶牛重点推广荷斯坦奶牛;出口水产品重点推广对虾、贝类和藻类等优良品种。
(二)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基地
选建、改造、升级一批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完善新品种研发、良繁、质检和种子加工处理等基础设施。其中:新建小麦良种繁育基地5个、小麦改良分中心2个、区域技术创新中心4个、新品种推广示范基地11个、续建小麦良种繁育基地8个;新建水稻改良分中心1个、水稻良种繁育基地1个、区域技术创新中心2个,续建水稻良种繁育基地1个;新建棉花改良分中心1个、棉花良种繁育基地2个、棉花原原种基地1个、天然彩色棉花良种产业化基地1个;新建苹果苗木繁育基地建设3个;新建柑橘良种繁育基地4个;新建甘蔗良种繁育基地1个;新建奶牛良种场3个,建设一批对虾、扇贝、蛤、梭子蟹、牡蛎、皱纹盘鲍、裙带菜和海带良种场。
(三)制修订50项标准,建设100个生产基地
实施《农业行业标准制修订专项规划》,重点制修订农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50项。通过实施优粮工程、粮棉油糖基地项目、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专项等,重点建设100个农产品原料生产(养殖)基地和出口农产品生产(养殖)基地。其中:在黄淮海中强筋小麦优势产业带建设26个生产基地,在三江平原水稻产业带建设41个生产基地,在新疆棉花产业带建设3个生产基地,在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优势产业带建设1个生产基地,在桂中南“双高”甘蔗产业带建设1个生产基地,在东北奶牛产业带建设3个生产基地,在8个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内建设25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四)推选产业带建设50个典型县,扶持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在8个产业带核心区内,推选产业带建设50个典型县;选择一批较为成熟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以重点扶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组织一次现场观摩会,参观洛川苹果产业带建设成果,学习陕西促进苹果产业集聚经验。
(五)推广一批关键技术
在专用小麦、水稻和棉花产业带重点推广一批节本增效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在“双高”甘蔗、柑橘、苹果产业带重点推广一批高效栽培、病虫害防治和产后处理技术;在奶牛产业带,加快推广人工受精、胚胎移植、配方饲料、规范化饲养和鲜奶收集与运输等先进实用技术;在出口水产品产业带重点推广一批健康水产养殖技术;在产业带内鼓励和扶持农机大户、联户和专业化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提高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运销等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在8个产业带优先开展以“绿色证书”、“青年农民培训工程”为主的农民技术培训。
(六)提升检验检测能力
建设和完善一批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农业环境质量、药物残留等监督检测机构。其中,在黄淮海小麦产业带建设3-5个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检测分中心,加强对生产过程、生产投入品和产品质量的监测。
(七)加强疫病虫害防控能力建设
全面完成东北奶牛和黄渤海出口水产品产业带基层防疫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在黄淮海小麦产业带建设一批县级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加快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产业带非疫区建设,新建8个监测站。
(八)开展品牌认定和推介工作
继续开展注册商标、名牌产品认定工作,制定推进农业品牌化工作的指导意见,起草《中国名牌产品评选认证办法》,通过组织参展、媒体宣传、开设专柜等办法,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举办第二届“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与奥运经济论坛”,开展产品展示、引资交流、交易洽谈、产品推介、技术讲座等活动,向奥运会组委会市场部推荐一批名优产品。
五、行动原则
(一)遵循发展规律,分类指导
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要在正确把握产业带形成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不同产品的产业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克服产业结构雷同,选择最佳产品开发技术路线,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促进产业带持续健康发展。
(二)把握阶段特点,重点突破
针对规模扩张阶段的特点,重点解决品质不优、服务水平不高、产品销路不畅、加工深度不够、产业链衔接不紧等问题,明确主攻方向,采取有效措施,实施重点突破,全面提升产业带建设质量。
(三)加强政策引导,扶优扶强
利用财政、金融、税收、科技、服务等政策,对带动作用强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生产经营大户,以及产业带发育较成熟的县市予以重点倾斜,促进生产上规模,产品上档次。
(四)坚持市场导向,多方参与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农民的关系,发挥相关主体的积极性,创新建设机制,增强发展活力。
六、保障措施
(一)完善政策措施
围绕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进展、有关扶持政策落实情况、推进产业带建设的成功经验、存在问题等,针对不同产品的典型区域,组织部内有关司局及专家分片进行专题调研,提出进一步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的对策措施。
(二)整合现有资源
按照“目标统一、渠道不变、合理分工、管理有序”的要求,适当整合我部现有的各项建设投资和财政专项资金,重点向8个优势产业带倾斜,加强衔接,形成合力,提高整体效益。
(三)建立统分结合的工作机制
依托地方农业主管部门,充分发挥行政部门、事业单位、科研院校和专家的作用,形成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生产与科研相互配合、协调互动的工作格局。
(四)加强总结交流和扩大宣传
及时总结交流各地的好做法和典型经验。同时,在中国农业信息网上开辟专栏,在农民日报上开辟专版,组织系列宣传报道,推广各地产业带建设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把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行动不断引向深入。
七、责任分工
按照任务落实到司局、责任到处、工作到人的要求,明确工作分工和责任。
(一)负责人
张宝文副部长、朱保成组长总体负责本行动的组织实施。
(二)牵头单位
发展计划司总牵头,负责牵头制定行动方案,协调落实建设措施。牵头责任人杨坚,邓庆海协助,具体工作由计划司发展处胡元坤、王晋臣负责,投资处、行业一处、行业二处、资源区划与开发处、监管处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相关工作。
(三)参与单位
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财务司、科技教育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兽医局、农垦局、乡镇企业局、渔业局等司局在各自的职责内负责相关工作,明确责任处室、责任人。相关责任司局要细化工作方案,明确协助配合单位。
(四)具体责任分工
1.提高良种覆盖率。该项活动中推介一批优良品种由科技教育司具体负责,种植业管理司、畜牧业司、农垦局、渔业局等司局配合;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基地由发展计划司具体负责,种植业管理司、畜牧业司、农垦局、渔业局等司局配合。
2.提升标准化水平。该项活动中制修订一批生产标准由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具体负责,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农垦局、渔业局等司局配合;建设100个生产基地由发展计划司具体负责,市场与经济信息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农垦局、渔业局等司局配合。
3.延伸产业链条。该项活动中召开现场观摩会由发展计划司具体负责,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农垦局、渔业局等司局配合;扶持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具体负责,市场与经济信息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兽医局、农垦局、渔业局等司局配合;推选50个产业带建设典型县由发展计划司负责,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财务司、科技教育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兽医局、农垦局、乡镇企业局、渔业局等司局配合。
4.增强保障能力。该项活动中推广一批关键技术由科技教育司具体负责,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兽医局、农垦局、渔业局等司局配合;提升检验检测能力由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具体负责,发展计划司、科技教育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兽医局、农垦局、渔业局等司局配合;加强疫病虫害防控能力建设由发展计划司负责,种植业管理司、畜牧业司、兽医局、农垦局、渔业局等司局配合。
5.培育知名品牌。该项活动中品牌认定和原产地保护由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具体负责,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财务司、种植业管理司、畜牧业司、农垦局、乡镇企业局、渔业局等司局配合。推介一批知名品牌由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负责,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财务司、种植业管理司、畜牧业司、农垦局、乡企局、渔业局等司局配合。附件4:
农业科技提升行动方案
为加快建立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农业部决定从2006年起组织实施农业科技提升行动。
一、指导思想
农业科技进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建设,是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实施农业科技提升行动,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创新强源、转化增效、培训增智、服务增力”的总体思路,以提升农业科技支撑和引领能力为核心,以提高优势农产品竞争力为主攻方向,促进科研攻关由跟踪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转变,技术推广由注重单项技术应用向系统集成技术应用转变,农民培训由注重数量向数量和质量并重转变,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二、行动目标
农业科技提升行动的总体目标是,在“十一五”期间,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框架,形成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基本能力;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的快速通道,突破农业技术成果扩散的“瓶颈”;构建农民科技培训的骨干网络,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高;构建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综合服务体系,拓展现代手段改造传统农业的发展途径。行动的具体目标是,到“十一五”末,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5个百分点,重点区域先进适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0%以上,培训1亿农民;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7.5个百分点,达到45%左右;全国80%以上的县级区域建立起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每年拉动全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0.5个百分点。
三、主要任务
(一)农业科技创新
着眼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重点攻克农业重大科学技术难题和制约“三农”发展瓶颈的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突破性”重大科技成果,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技术储备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有效支撑未来十年国家食物安全、生态安全、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2006年,建设完善10个农作物改良中心分中心,5个农作物区域技术创新中心,1~2个国家级农业重点实验室。
(二)农业科技推广
以示范户能力培养为核心,强化农业科技推广能力建设,完善政府组织推动,市场机制牵动,科研、教学、推广机构带动,农业企业和技术服务组织拉动,专家、技术人员、示范户和农户互动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新机制,形成人、财、物直接进村入户的科技推广的新模式。积极推进科技入户工程,推广应用重大农业技术,到2010年,培植100万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2000万农户,重点示范区内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达到90%以上,农业综合生产成本降低15%以上,引导农民发展新型农业技术服务组织1万个,使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三)开展农民培训
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民转岗转业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平和转移就业能力,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到2010年,农民科技培训5000万人,受训农民的科学种养水平明显提高,适应市场能力明显增强;农民转岗转业培训5000万人,农民遵守法纪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明显提高,转岗转业的职业技能明显增强。
(四)农业机械化
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扩大保护性耕作面积,提升农机跨区作业水平,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及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到2010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5%左右;保护性耕作示范应用面积达到1800万亩以上;水稻主产区生产全程机械化程度达到45%。
(五)农业信息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要加快运用信息技术全面改造和装备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完善农业信息网络,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全面满足推进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和建设新农村对农业信息服务的多样化需求。通过实施“农业信息化专项行动”,“十一五”期间要形成功能齐全、体系完备、高效共享、反馈灵敏的农业信息体系,基本满足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充分信息与完善市场的客观要求,整体运行功能接近同期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
四、重点工作
(一)加强超级稻研究与示范
全面实施《中国超级稻研究与推广规划(2006-2010年)》,加快超级稻育种方法和材料创新;加强广适性超级稻品种培育;深化亩产900公斤超级稻新品种探索研究;切实抓好超级稻示范推广,在全国16个省(区、市)推广超级稻品种和配套技术,推广面积达到6500万亩。
(二)组织实施十大农业科研项目
针对目前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情况,组织开展矮败小麦育种、高产栽培、动物重大疫病、三系杂交棉、动植物基因资源挖掘、飞蝗草地螟、现代奶业、畜禽水产健康养殖、生物质能源开发、新农村发展模式等十大科研项目。
(三)集成九大农业核心技术
通过组织实施农业科技跨越计划,以优质高产水稻、优质专用小麦、专用玉米、抗虫杂交棉、饲料添加剂、名优水产养殖、粮食收获机具、重大畜禽疫病防控和农作物秸秆转化技术为核心,组装和集成相关配套技术、设备、工艺,加快关键技术成果的中试和熟化,完善技术规程和技术标准,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四)引进40项农产品加工与产业升级技术
以解决农产品加工企业关键技术问题为重点,以为企业服务为切入点,主要进行40种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引进、合作、创新和应用。同时,通过联合执行项目,推动科研单位与企业之间建立起内在的有机联系,解决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力量薄弱、技术人才缺乏、科研与企业脱节的问题。
(五)提升20个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创新能力
重点对20个不同类型的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探查并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和适合我国农业高技术产业化发展的运行机制,争取实施一批产品新、规模大、对行业发展带动力强的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培育出60名左右的农业高技术企业家。
(六)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
扩大实施规模,在200个县组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培养20万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400万农户。完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发布制度,拓展实施内容,由单一作物的种植示范模式向多种作物种植示范模式转变,由单一种养技术推广应用向生产、生态、生活综合技术推广应用转变。在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生猪、奶牛、农机、渔业的基础上,新增肉牛、肉羊、果树、茶叶等示范产业。颁布《“十一五”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规划》、《关于加强农业科技入户技术指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农业科技入户技术指导员管理办法》等相关配套文件。
(七)推广10项重大农业技术
根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超级稻栽培、小麦氮肥后移优质高产栽培、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玉米青贮、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种子包衣、水产养殖水质调控、奶牛及生猪人工授精等10大农业技术。确定实施区域、规模和内容,探索重大农业技术推广补贴的有效方式。
(八)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绿色证书培训
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在全国选择500个县1万个村,围绕当地特色农业和支柱产业发展要求,以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知识为重点,开展示范性培训。中央财政扶持培训50万人,带动地方培训200万人。以绿色证书工程为载体,通过集中授课、发放技术手册和远程培训手段,采取多元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按照农业生产的岗位规范要求,对农村的生产骨干开展农业科技知识的系统培训,培养250万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
(九)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以阳光工程为载体,对农村有转移就业意愿的农民开展转岗转业培训。对1000万农民开展权益保护、法律常识、城市生活常识、安全生产、卫生健康等知识的引导性培训,提高农民遵守法纪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在此基础上,通过中央财政扶持,对300万农民开展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带动地方培训300万人。
(十)积极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积极争取扩大资金投入和补贴规模,以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改善装备结构和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以推进水稻、大豆、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为重点,充分尊重农民购买农机自主权,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补贴政策的拉动效应,进一步调动和保护农民积极性,发展农业机械化,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十一)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在北方旱作地区,继续示范推广以秸秆覆盖、少免耕播种、病虫草害控制、深松4项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建设91个保护性耕作示范县,实施保护性技术示范县达167个,新增实施面积133万亩,使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通过示范区建设、宣传指导和技术培训等措施,强化关键技术要领到位,加快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
(十二)开展水稻生产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示范培训
在水稻主产区的50个县,开展水稻生产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示范培训,培训农民10000人以上,新增机械化插秧面积10万亩。到2010年,在水稻主产区250个县(场)建设机械化育秧培训示范区,带动水稻主产区种植机械化水平每年增长2个百分点。
(十三)加快玉米收获机械化试点
以实施购机补贴政策为依托,在河北、山东玉米种植大省推广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培育玉米机收市场,促进玉米收获机械化快速发展。
(十四)组织好农机跨区作业
每年组织百万台大中型农业机械进行跨区作业。作业季节由“三夏”扩大到春、夏、秋三季,作业领域由机收扩大到机耕、机播、机械化秸秆还田等作业环节,作物由小麦扩大到水稻、玉米、马铃薯等重点作物;扩大帮扶作业队数量,加强帮扶作业服务;加强场县共建,促进农场与乡镇合作,开展跨区作业。
(十五)搞好主要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和信息发布工作
在密切跟踪监测农村经济形势和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走势的同时,重点就小麦、玉米、稻谷、大豆、棉花、油料、糖料等主要品种,开展生产、进出口、供求、价格及国际市场动态等方面的市场监测 预警工作,完善农产品监测预警制度,提高预警分析报告的质量。编制印发《2006年农业部经济信息发布日历》,1月底前发送到各省(区、市)及地、县农业部门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发布。
(十六)加快推进网络延伸并整合开发涉农信息资源
采取典型示范、扶持引导的办法,狠抓信息服务网络延伸。2006年继续扩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合作及中介组织、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农村经纪人和行政村的信息服务覆盖面。力争发展5万名农村信息员。会同22个有关部委对涉农信息资源进行梳理,摸清各部门信息资源状况及信息需求意向,研究提出信息交换共享工作方案,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初步实现涉农信息共享。
(十七)新建设一批“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利用电话网、电视网、电脑网三种载体的优势,建设公共数据库平台,整合农业信息资源,依托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开展多样、交互、个性化的农业信息服务。2006年要在总结推广前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加强组织协调和引导,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加大项目建设力度。通过建设,使“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达到100个,覆盖200个县以上。
(十八)推进“金农”工程建设
抓紧编制“金农”工程可研报告,完成初步设计并着手实施。建立“金农”工程建设工作机制,明确相关单位职责与任务。成立专家顾问组,为项目可研编制和项目实施提供咨询服务,同时着手组织制定项目建设标准规范,开展项目建设培训与项目启动工作。通过“金农”工程建设,建立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等三大信息应用系统,整合国际国内两类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国家和省级农业数据中心,建设一条从中央到地方基层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
五、行动原则
(一)坚持长期谋划与近期安排相结合
近期以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加大先进技术成果推广应用力度,支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中长期以夯实基础、强化源头创新为主,加强原始创新,增强科技储备,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二)坚持整合资源与创新机制相结合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安排,协同行动。创新科研、推广、培训、服务机制,构建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的长效机制。
(三)坚持植根产业与服务全局相结合
以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为依据,以实施重大科技提升项目为切入点,突出产品产业导向,强化辐射带动,全面促进各产业技术进步,推动农业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成立由部领导为组长的工作小组,成员由科技教育司等相关司局领导和专家组成,负责整个行动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管理。各省区市也要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明确工作责任。根据五个方面的工作内容,分解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措施。
(二)集中优势,形成合力
整合农业科研、推广、培训、农机和信息服务的项目和资金,同时充分发挥各级各类科研、推广、培训单位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技术协会、农业龙头企业的技术力量和人才资源的作用,选择重点地区和重点产业,集中优势,上下联动,合力推进,形成突破。
(三)规范管理,加强督查
根据各项工作的具体要求,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评估办法,形成有效的管理、评价、激励和监督机制。组织力量定期对行动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保证整个行动的目标任务能够按时足额完成。
(四)及时总结,扩大宣传
对农业科技提升行动的进展情况进行跟踪,及时总结经验,探索建立工作的长效机制。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农业科技提升行动的成效,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农业科技的良好氛围。通过典型事例宣传,调动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
七、责任分工
按照任务落实到司局、责任到处、工作到人的原则,明确责任分工。
(一)负责人
张宝文副部长、朱保成组长总体负责本行动的组织实施。
(二)牵头单位
科技教育司,责任人张凤桐。
(三)具体责任分工
1.农业科技创新
责任人科技教育司张凤桐、分管责任人科技教育司石燕泉。参与单位有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种植业管理司、市场与经济信息司、人事劳动司、财务司、畜牧业司、农垦局、渔业局、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乡镇企业局、科技发展中心、农广校、农学会。
具体工作由科技教育司科研计划处程金根、引进开发处刘艳、综合处杨礼胜,发展计划司郭永田、行业一处李睿,财务司专项资金处李洪涛,种植业管理司经作处周圃国,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科教质量处李安宁,畜牧业司畜牧处王俊勋、渔业局科技处董金和,农垦局热作处董宝凤,乡镇企业局科教处杨泽钊负责。
2.农业科技推广
责任人科技教育司张凤桐,分管责任人科技教育司陈凤秀。参与单位有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市场与经济信息司、人事劳动司、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财务司、畜牧业司、农垦局和渔业局。
具体工作由科技教育司科技推广处朱岩、种植业管理司综合处何才文、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科教质量处李安宁、畜牧业司行业发展处刘继业、渔业局科技处董金和、农垦局农业处孙克俭负责。
3.农民培训
责任人科技教育司张凤桐,分管责任人科技教育司陈凤秀。参加单位财务司、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农业部农民培训中心。
具体工作由科技教育司教育处寇建平、财务司李洪涛、产业政策与法规司黄延信、农业部农民培训中心陈肖安负责。
4.农机化促进工作
责任人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王智才,分管责任人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刘恒新。
具体工作由农业机械化管理司产业发展处王家忠、科教质量处范学民、监督管理处张汉夫负责。
5.推进农业信息化
责任人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张玉香、分管责任人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张兴旺。参加单位发展计划司、财务司、科技教育司、农业部信息中心。
具体工作由市场与经济信息司信息统计处陈丽水、财务司专项处李洪涛、发展计划司投资处郭永田、农业部信息中心韩福军、科技教育司朱岩负责。
附件5:
畜牧水产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方案
为加快我国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部决定从2006年起组织实施畜牧水产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
一、指导思想
转变畜牧水产业增长方式,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关键环节。实施畜牧水产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优质安全动物产品、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大力倡导、推广健康养殖,重点发展畜牧业养殖小区和规模场户,积极推进水域滩涂资源合理利用,进一步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强化疫病防控基础设施建设,使养殖业尽快从单纯追求数量向数量与质量、效益和生态并重的方向转变,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做出新的贡献。
二、行动目标
畜牧水产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的总体目标是,推进畜牧水产业养殖品种良种化、养殖生产标准化、质量监管全程化、生态环境友好化、市场经营产业化,加快畜牧水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组织化建设步伐。畜牧水产业继续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转变,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养殖水域环境状况得到改善,现代畜牧水产业生产体系初具规模。具体行动目标是,到“十一五”末,畜牧水产业生产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整体科技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左右。初步实现畜牧养殖方式人畜分离,适度规模饲养比重进一步提高;完成主要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推广普及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水产养殖方式,部分实现水产工厂化和池塘养殖循环用水和废水达标排放,健康养殖方式在养殖业中的采用率达到60%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推广良种,提高养殖业科技含量
一是全面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建设一批畜禽、水产原良种和优良草种的种质资源保护场(区)和基因库。二是培育自主育种能力。建立国家育种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我国独立和相对完整的畜禽、水产和草种育种体系,减少对引进国外良种的依赖。三是加大良种推广力度。加快良种工程二期规划的实施,继续进行草种基地建设。加大奶牛良种和草种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探讨水产良种补贴途径和方法,提高良种覆盖率。到2010年对10个主要畜禽水产养殖品种开展选育工作,重点培育3~5个优良新品种。肉牛良种覆盖率由目前的35%提高到40%,奶牛由70%提高到80%,羊由60%提高到65%,蛋鸡、白羽肉鸡和猪基本实现良种化。主要水产养殖品种良种覆盖率由50%提高到70%。
(二)推行健康养殖,改变落后的养殖方式
一是加强畜禽养殖小区的规范化建设。制定和实施严格的管理制度,规范饲养方式,实行统一的良种繁育、饲料供应、疫病防治、饲养管理、市场销售服务。突出做好畜禽排泄物、废弃物和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重点对养殖小区污染处理设施设备的建设进行补贴。二是全面推进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开展重点养殖水域滩涂资源及养殖容量调查,加快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的颁布实施,科学确定养殖密度,合理利用水域滩涂资源。三是加强标准化示范。加大畜牧水产业标准的宣传推广应用力度,加强标准化技术培训和知识宣传。选择一批畜禽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进行标准化示范,按照标准化管理要求,实施对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环境监管,为标准的广泛采用提供良好的模式。四是建立水产生态养殖示范场。改造传统老化池塘,清淤扩容,配备、完善循环水和废水处理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五是抓好实用技术推广。积极推广优良品种、机械化挤奶、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先进技术,实施良种良法配套,重点推广全混合日粮(TMR)养殖技术。水产养殖鼓励使用全价配合饲料,逐步改变依赖冰冻小杂鱼投喂的养殖方式。六是提高工业饲 料利用水平。制定规划,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引导饲料加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形成较强的加工能力,提高配合饲料普及率。
到2010年,畜禽养殖规模化水平,生猪业达到50%,蛋鸡业70%,肉鸡业85%,奶牛业60%,肉牛业45%,肉羊业50%。水产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全面启动,大水面养殖环境质量符合功能用水标准;工厂化、池塘养殖循环用水、废水达标排放的技术和方法取得突破;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推广面不断扩大。工业饲料总产量达到1.3亿吨,饲料产品总体合格率达到95%以上,工业饲料普及率平均水平达到50%,饲料资源有效利用,全价配合饲料使用率提高。
(三)实施生产全过程监管,提升养殖业质量安全水平
一是制定和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制定完善产地环境、投入品、产品质量标准,重点完善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运和保鲜标准,加强产品质量认证工作。二是建立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开展科学用药培训、指导,逐步实施处方药制度。建立养殖场生产档案、养殖用药记录和产品标识制度,重点对跨地域流通的主要养殖动物活体及产品进行可溯源标识。三是建立完善动物产品质量监管机制。开展配合饲料质量抽检,引导工业饲料市场良性发展。加强动物产品药残、污染物检测。对主要养殖品种进行瘦肉精、孔雀石绿、氯霉素等禁用药残检测,公布检测结果。四是强化公共危机应急反应能力。建立渔业水域污染、生态灾害应急反应机制,跟踪监测重大污染事故、赤潮灾害等发生和变化情况,及时发布公告,加强水产品安全质量检测,防止受污染水产品上市,积极采取工程、生物、技术措施降低污染和灾害造成的损失。五是完善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加快县级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建设,健全水产养殖病害测报和疫情报告制度,提高应对突发性重大疫病的能力。开展生态、免疫预防技术试点,提高水产养殖病害生物防控技术水平。
到2010年,基本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动物产品生产和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质量检验检测和监管体系健全。基本完成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信息处理及疫情通报机制初步建立,重大水生动物疫病蔓延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100%的动物产品达到无公害标准,绿色动物产品达到60%以上,有机动物产品比重不断提高,重大动物食品生产安全应急机制基本建立。
(四)强化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养殖业
一是依法加强草原保护和建设。贯彻实施《草原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的若干意见》,积极推行草原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草畜平衡制度。加大草原执法监督力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灾害防治应急机制。二是以项目实施促进牧区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继续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大力发展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推进牧区畜牧业生产方式向舍饲、半舍饲圈养和以草定畜、划区轮牧、季节休牧相结合的科学饲养方式转变。三是改善养殖水域生态环境。推广鱼、贝、藻生态互补的立体养殖方式,合理利用资源,改善、修复养殖环境。四是推动三元种植结构的调整。做好专用玉米良种补贴工作,抓紧建立优质饲料粮基地,在粮食主产区积极推行三元种植业结构。扶持有条件的地方实行草粮轮作,利用冬闲田种植牧草。
到2010年,草原保护建设禁牧休牧草原面积达10亿亩,全国累计围栏面积达15亿亩,人工种草保留面积3亿亩,改良草原面积6亿亩,天然草原家畜超载由目前的36%下降到25%以下。草原植被逐步恢复,草原生产能力有所提高。大水面养殖环境质量符合功能用水标准。
(五)推进产业化经营,增强养殖业加工增殖能力
一是扶持和引导龙头企业的发展。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财政、税收和金融等各方面给与重点扶持。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和监督,完善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机制,强化龙头企业的责任,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二是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进行财政 扶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提升农户的市场地位,保护其合法利益,降低经营风险。
到2010年,畜牧水产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提高,质量监管有力。产业化经营逐步完善,利益分配和运行机制成熟,造就一批大型龙头企业。
四、重点工作
(一)加快推广畜禽水产良种
建设和完善良种繁育场50个以上;扩大良种补贴范围,奶牛良种冻精补贴95万头以上并对配种员进行培训;建设一批原种场、种质资源保护场和两个畜禽遗传基因库。
(二)推行健康养殖方式
出台畜牧业《养殖小区建设管理规范》,在全国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试点30个,建成养殖小区粪污污染治理示范点30个。制定畜牧业生产技术标准20项,建设标准化示范县10个。开展水产养殖规划布局示范县建设,由省申报、部审批,评选20个农业部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示范县。开展生态养殖示范区创建活动,建立100个农业部生态水产养殖示范场。结合科技入户工程,继续推广畜牧业生产十大主推技术,新增17个科技入户试点县,使试点县总数达到34个;发放资料25万册,培训5万人。水产养殖重点推广中国对虾、罗非鱼、海带3个主导品种和水质调控、无公害养殖2项主推技术,培育5000个渔业科技示范户。
(三)实施养殖生产全过程监管
建立完善饲料、种畜禽、草种和畜产品检测中心10个。开展饲料瘦肉精、动物源性饲料产品的监管行动,检测2万批次。加强水产饲料质量抽检力度,抽检2000批次。开展孔雀石绿、氯霉素等抗生素药物残留及污染物残留监测工作,抽检1万批次。建设150个县级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结合生态养殖示范区建设,选择50家养殖池塘开展微生态制剂等先进技术应用试点。选择20家草鱼养殖池塘开展草鱼免疫预防试点。举办安全用药技术和方法培训班,培训渔民1000户,辐射带动1万户;组织对水产养殖基地的用药记录、生产记录等的养殖执法检查。
(四)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继续实施好退牧还草工程,围栏草原建设1亿亩,禁牧草原4480万亩,休牧草原5520万亩,重度退化草原补播改良3000万亩。组织实施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草原建设项目,完成种草建设任务100万亩,草原围栏800万亩。建设秸秆养畜示范县40个以上,做好饲料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开展5家工厂化循环用水养殖试点。推广专用玉米1000万亩。补贴建设一批规模养殖场沼气工程。
(五)推进产业化经营
继续开展养殖龙头企业的认证,有计划地扶助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30个养殖业专业合作组织,推动养殖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五、行动原则
(一)推行健康养殖,强化科学发展
转变增长方式,重点推行健康养殖方式,规范养殖行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养殖业,实现产业、资源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加强政府引导,坚持农民自愿
整合现有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在政策、资金和技术服务上营造一个适于生产方式转变的大好环境。同时,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保护其生产经营自主的权利,要因地、因规模、因品种、因生产力水平而异地加以推进。
(三)突出技术更新,推进产业升级
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从动物良种、健康饲养、质量控制、环境保护和产业化等方面着手,加快畜牧水产业的设施和技术更新,大力提高养殖的现代化水平。
(四)典型示范引路,以点带面推进
在充分了解各地情况的基础上,认真选择建立示范点、示范区。做好推广和宣传,逐步扩大典型示范对象的范围,借助示范工作推进养殖业增长方式转变。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建立各单位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各负其责的良好领导工作机制。
(二)整合资源。将行政、科教、推广力量进行整合,将资金、项目向畜牧水产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倾斜,发挥系统整体效应。
(三)争取支持。积极协调计划、财政、环保等相关部门,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为畜牧水产业增长方式转变提供条件。
(四)广泛宣传。通过各种形式和各类媒体,大力宣传转变畜牧水产养殖业增长方式的重要意义和典型经验,为增长方式转变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五)统一行动。将畜牧水产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作为2006年行业工作重点,统一协调行动。
七、责任分工
(一)负责人
牛盾副部长、朱秀岩总经济师总体负责本行动的组织实施。
(二)牵头单位
畜牧业司,责任人沈镇昭;渔业局,责任人李健华。
(三)司局和直属单位责任分工
发展计划司:按照畜牧水产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的总体安排,负责组织编制重点建设项目规划、组织项目审批、争取投资,参与项目监督检查及验收总结。责任人李伟方,具体工作由行业发展二处郭红宇负责。
财务司: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支持,监督检查资金使用单位专款专用。责任人王正谱,具体工作由专项处安静负责。
科技教育司:提高畜牧水产养殖业科技创新能力,做好科技入户、规模养殖场沼气池建设和配种员培训工作。责任人石燕泉,具体工作由科研计划处程金根和推广处朱岩负责。
兽医局:做好动物防疫、兽药使用及残留控制以及质量追溯管理等工作。责任人李金祥。
农垦局:做好农垦系统畜牧水产增长方式转变工作。责任人丁力,具体工作由农业处王林昌负责。
国际合作司:做好畜牧水产技术引进、畜禽水产品种资源及外资引进,以及畜牧水产业走出去和有关的国际合作工作。责任人李正东,具体工作由综合处吴昌学负责。
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做好畜牧水产业标准化制定、标准化示范和相关认证工作,做好相关检测中心建设工作,组织农资打假活动。
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做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助工作。
全国畜牧兽医总站:参与畜牧业相关标准制定、畜禽良种和技术推广、宣传示范等工作。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负责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培训、推广工作。具体负责水产养殖病害测报、养殖用药指导工作,参与国家原良种体系建设、良种推广等工作;参与行动检查、总结和验收活动。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负责有关研究成果的筛选,探讨现有科技成果与生产实践结合的方式;具体负责养殖方式筛选、循环用水和水处理设施和技术的研究,确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改方案和养殖模式;参与行动检查、总结和验收活动。
(四)畜牧业司各处室分工
综合处:负责各个处室工作的协调。
行业处:负责整个行动方案业务综合和项目申报、评审、实施和总结,十大技术推广的培训工作,标准的制定,调研产业化经营模式。
饲料处:负责开展饲料瘦肉精、动物源性饲料和水产饲料产品检测的专项行动,秸秆养畜项目工作的具体实施。
草原处:负责草原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具体工作。
畜牧处:负责养殖小区建设管理规范的制定,以及种畜禽场、良种补贴和小区建设粪污污染治理示范工程的具体实施。
(五)渔业局各处室分工
综合处:负责协调有关宣传工作。
计划处:负责协调发展计划司、财务司落实相关工作。
科技处:负责相关技术与标准的制定、修改和实施;组织实施渔业科技入户行动。
市场处:负责水产养殖产品药残检测,协调水产养殖产品贸易纠纷,落实渔业保护政策。
资环处:负责松花江水域水生生物污染物监测、养殖环境影响评价和水产养殖污染事故调查处理等相关工作。
养殖处:负责整个行动方案的制定、实施和总结,协调行动实施过程中具体事宜。
附件6:
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方案
为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的重要作用,农业部决定从2006年起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
一、指导思想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带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实施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要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力统筹协调发展;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关键,重点发展精深加工;以完善带动农户的组织制度和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创新体制机制;以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为基础,提高原料产品的科技含量。通过市场引导、政策扶持和项目带动,逐步实现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由初级加工为主向精深加工延伸,由单一组织模式向多元化组织类型演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基础。
二、行动目标
实施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要始终围绕提高对农户的带动力这个核心,带动能力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紧紧抓住农产品加工增值这个关键,力争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每年提高0.1个点。到2010年末力争达到以下目标:
——龙头企业集群有大发展,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和超过50亿元的龙头企业,培育一批成长性好的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和国际竞争力强的出口企业;
——农产品加工水平有大提高,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超过1.5:1,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初加工以上)达50%~60%,精深加工比重明显增加;
——基地建设布局更优化,根据优势企业、优势产业以及农产品出口需要,建设一大批高标准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带动农户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和质量安全水平;
——农产品品牌建设有大突破,培育一大批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名牌产品,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食品类产品达到无公害或绿色标准,培育驰名商标100个以上;
——产业化经营带动能力有大提升,扶持发展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力争使更多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农户来自产业化经营的收入明显增加。
三、主要任务
(一)以提升竞争力为重点,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围绕优势产业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结合新农村建设,引导优势企业向优势区域集聚,把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创立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到2010年,在种养业、特产业等优势产业,打造一批带动行业发展的大企业集团,发展100个左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培育农产品驰名商标100个以上。
(二)以提高带动力为核心,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通过加快立法、项目带动、示范推广,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稳步发展。到2010年,使更多的农户通过合作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
(三)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建立完善四个机制
经过不断探索,总结不同产业和产品的利益联结机制、风险保障机制、监督约束机制、行业协调机制的经验与模式。到2010年,四个机制建设逐步完善。
(四)以发展精深加工为突破口,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
一是推进技术创新。拟争取国家立项建立农产品加工研究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拟在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的基础上,建设全国农产品加工研究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在优势农产品产区,依托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一批重点农产品加工工程技术分中心。健全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对接,组建农产品加工研发中心或企业技术创新机构,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引进、研发、推广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对经专家筛选论证的140多项粮油、果蔬、畜产品、水产品等行业的重大关键加工技术,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引进、研发和推广。
二是优化加工布局。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优化农产品加工区域布局和产业布局,推动示范基地建设。在粮食主产区建设一批示范基地。在优势农产品区域和大城市郊区,选择一批与资源和市场需求配置合理、已初步形成产业集聚和经济优势的农产品加工区域,建设一批全国示范基地。在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以加工企业为龙头,建设一批与加工业配套、标准化程度高的粮油、果蔬、畜产品、水产品以及特色示范基地。
三是主攻加工增值。培植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加工程度深、产业链条长、增值水平高、出口能力强、符合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要求的产品和产业。
(五)以标准化生产为基础,提高质量安全水平
强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标准化生产、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的作用。到2010年,基本建成农产品加工国际标准跟踪平台,建立全程质量控制体系,推行良好生产操作(GM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和ISO9000等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框架。
(六)以强化服务功能为支撑,构建四个平台
到2010年,基本完善对信息服务、市场开拓服务、技术培训服务、创业发展服务平台的构建工作,形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宏观调控和指导服务的工作体系。
四、重点工作
(一)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开展龙头企业集群试点,在总结经验基础上逐步推开。开展龙头企业创名牌活动,配合有关部门制定实施方案,启动龙头企业创名牌活动,以品牌拓市场,靠品牌提高竞争力。指导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推动优势龙头企业组建企业集团,打造行业“航母”。
(二)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配合全国人大积极推进合作社立法进程,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章程》,鼓励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范围,组织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项目。
(三)建立完善四个机制
1.利益联结机制。开展“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和“农产品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试点,探索适合不同产业、不同产品内在发展要求的利益联结方式。总结推广龙头企业通过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的做法和经验,强化龙头企业为农户服务的功能。发展规范订单农业,完善合同内容,明确权利责任,提高订单履约率。
2.风险保障机制。探索依托龙头企业设立风险基金,帮助农民规避生产经营和市场风险的有效办法,引导龙头企业按照风险共担原则带动农户投保,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保险制度。
3.监督约束机制。重点加强对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动态监测,开展第三次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动态监测,完善两年一次的监测制度。
4.行业协调机制。组织开展对农业行业协会方面的调研,在此基础上,选择部分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引导组建行业协会,探索建立政府引导、以企业为主体,以价格形成、权益保护、争端解决等为内容的行业协调机制。
(四)重点发展精深加工
完成建立国家及重点农产品加工研究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的可行性研究;示范推广20~30项农产品加工适用和重大关键技术。结合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组织粮食加工企业进行技术设备工艺的改造与创新,提高其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的能力。选择具有出口优势的加工产业和产品,进行培育试点。重点从标准化生产及全程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培育。
(五)推进标准化建设
制定并发布实施《“十一五”农产品加工标准制修订指南》。选择10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建立全程质量控制体系试点。
(六)加强指导与服务
1.在信息服务方面。完善农业产业化统计指标体系,加强对重点龙头企业经济运行情况的统计和分析,为制定产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加强和完善农业产业化信息网建设,组织编写《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报告》,举办“中国农业产业化高峰论坛”。健全完善农产品加工信息网络,利用这个平台推动政府与企业、企业与科研、企业与企业间的互动,发挥其行业引导与指导的作用。构建农产品加工市场信息预警机制,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电子商务。
2.在市场开拓方面。继续举办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西部行动,督促落实龙头企业支持四川仪陇县、通江县发展的有关活动。继续举办玉米产销衔接活动、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与奥运经济精品展示活动。千方百计开拓国际市场,大力促进农产品出口,鼓励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加相关国际农产品展销展示活动,建立国内外政府、企业间农产品加工业的交流机制。
3.在技术培训方面:继续开展蓝色证书培训,依托现有培训基地,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和重点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依托中央农业干部教育培训中心及其在华北、华东等地的分院,有计划、分层次地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基层辅导员进行培训。继续开展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厂长经理培训和农业产业化指导部门人员培训。
4.在创业发展方面。制定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创业的实施意见,对新办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创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
五、行动原则
(一)服务“三农”
紧紧围绕“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以农民为本,通过不断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使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真正得到实惠。
(二)政策扶持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一系列扶持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措施。通过政策扶持,把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各项内容落到实处。
(三)市场导向
充分尊重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发挥好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发展农产品加工、建设生产基地、培育龙头企业,要充分考虑市场前景、当地资源条件和技术可行性,立足提高现有生产能力,不盲目铺摊子、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建立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要尊重各方意愿,鼓励多样性。
(四)分类指导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阶段、不同产品和产业的发展情况和特点,因地制宜探索适合实际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子,不搞形式主义。
(五)创新促发展
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更新发展观念;以试点示范为先导,创新发展模式;以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提高发展质量,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又快又好的发展。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
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是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各级有关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切实加强领导,统筹安排部署,整体协调推进。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乡镇企业局按照分工牵头组织实施各项具体任务,落实相关责任。各有关司局按照分工参与实施,做好协调配合。
(二)协调配合
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涉及多部门、多行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优势,形成多方联动、共同推进的工作局面。要积极争取计划、财政、商务、银行、证监会、税务、土地、工商、科技等部门的支持,形成推进行动的合力。在不改变现有计划、资金、项目运行方式及隶属关系的条件下,引导农业综合开发、农产品加工与促销等部内实施的相关工程与项目资金,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倾斜,统筹协调行动的各项工作,形成实施行动的资金保障。
(三)跟踪指导
任务具体承担单位要及时交流工作进展情况,遇有重大情况要加强沟通,确保行动实施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实施目标管理,建立工作绩效考核制度,激励在行动实施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加强动态管理,总结阶段性成果,及时掌握行动实施的进展,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办法,确保推进行动有效实施。
(四)扩大宣传
根据行动实施的不同阶段和具体要求,制定宣传方案,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组织新闻媒体宣传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在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宣传实施行动的重大意义、实施过程中的各项活动、取得的重大成就,以及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促进“三农”发展的典型经验。通过典型宣传,示范带动,推进行动深入开展。
七、责任分工
(一)负责人
范小建副部长,薛亮总经济师总体负责本行动的组织实施。
(二)牵头单位
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责任人郑文凯,分管责任人黄连贵;乡镇企业局,责任人甘士明, 分管责任人卢永军、张步江。
(三)具体责任分工
1.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
农业产业化处:责任人王维友;具体任务:开展龙头企业集群试点,组织龙头企业创名牌活动;开展“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和“农产品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试点,进行第三次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动态监测;加强和完善农业产业化信息网建设,组织编写《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报告》,举办“中国农业产业化高峰论坛”;督促落实龙头企业支持四川仪陇县、通江县发展的有关活动,举办玉米产销衔接活动;开展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厂长经理培训和农业产业化指导部门人员培训。
专业合作处:责任人赵铁桥;具体任务:组织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项目;配合全国人大做好合作社立法调研和起草工作,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章程》;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基层辅导员进行培训。
2.乡镇企业局
农产品加工处:责任人张纪新;具体任务:示范基地建设,培植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西部行动,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与奥运经济精品展示会;对新办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创业服务。
科教质量处:责任人杨泽钊;具体任务:建立国家及重点农产品加工研究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健全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推广农产品加工技术;制定并发布《“十一五”农产品加工标准制修订指南》,构建农产品加工国际标准跟踪平台,建立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继续开展蓝色证书培训。
信息统计处:责任人傅金凯;具体任务:健全完善农产品加工信息网络。
3.参与司局
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参与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规章的审查和政策性文件的制定。
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共同组织玉米产销衔接活动、龙头企业创名牌活动;加强和完善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信息网建设。
发展计划司:协调农业综合开发等方面的政策,争取对产业化、农产品加工项目给予支持。
财务司:协调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安排具体财政资金投资项目。
科技教育司:建设国家及重点农产品加工研究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开展蓝色证书培训。
种植管理业司:示范基地建设,玉米产销衔接活动。
畜牧业司:示范基地建设,培植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
农垦局:示范基地建设,培植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
渔业局:示范基地建设,培植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
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参与编写《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报告》,参与举办“中国农业产业化高峰论坛”,共同修改定稿《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
乡镇企业发展中心:参与农产品加工技术推广,参与农产品加工重点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参与创业发展平台的构建。
附件7:
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方案
为加快农业标准化,健全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农业部决定从2006年起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
一、指导思想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对于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保障广大城乡居民的绿色消费,应对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意义重大。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质量安全的理念贯穿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以绿色生态的理念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农民增收与资源利用的协调统一,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行动目标
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总体目标是,通过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农业标准化示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农产品市场升级拓展、农产品营销促销服务、农产品品牌创建等6项工作,推进农业生产源头的洁净化、农业生产与经营过程的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制度化、农产品市场运行的现代化和农产品营销的品牌化。行动的具体目标是,经过“十一五”的努力,90%以上的初级农产品质量达到国家标准规定的要求,大中城市的批发市场、大型农贸市场和连锁超市的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96%以上,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在现有基础上有较大幅度提高,力争主要初级农产品出口100%达到国际标准要求,并与贸易国实现对接。
三、主要任务
(一)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工作,从净化源头上抓质量安全
全面贯彻落实《农业生产资料监督管理工作暂行规定》,坚持农资打假属地管理原则,积极落实农资打假工作责任制。在粮食主产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标准化生产基地重点组织实施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工程。到2010年启动部级试点县(市)100个,带动省级试点县(市)200个。五年创建部级定点农资市场100个。
(二)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工作,从农业全过程管理上抓质量安全
切实把农业标准化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一个主攻方向,坚持农业标准的实施与监督相结合、产前产中产后相呼应、示范与带动相配套的农业标准化全程控制。到2010年,农业标准体系基本健全,完成制修订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3000项,地方标准12000项,农业技术标准的国际采标率每年提高5%。建成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县500个,带动各地建成标准化农产品原料基地(含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县、场,无规定疫病区等)1000个,出口基地300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20000个,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显著增强。
(三)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从健全机制上抓质量安全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加强检验检测基础设施建设,拓展例行监测范围,完善信息发布制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依法监管能力。到2010年,重点支持完善90个部级质检机构和1200个县级质检机 构基础设施建设。部级例行监测范围扩大到全国36个大中城市的主要农产品,省级例行监测扩大到所有地市。部省实现检测资源共享、检测信息互补的工作格局,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四)开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拓展工作,从规范流通环节上抓质量安全
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完善市场服务功能,拓展市场经营领域。通过示范带动,全面推进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硬件设施和软件管理向现代化迈进。到2010年改造升级农产品批发市场500个;部级定点的生鲜类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通过场地挂钩进货的交易量达到市场总交易量的60%以上;批发市场上果蔬类产品经包装上市的比例达到70%以上。
(五)开展农产品营销促销服务工作,从促进优质农产品国内外对接上抓质量安全
加强农产品营销促销工作,搞活农产品流通,扩大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全力推进国内、国外一体的农产品营销促销体系建设,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
(六)开展农产品品牌创建工作,从培育优质放心产品上抓质量安全
以农业品牌化建设为中心,积极开展注册商标、名牌产品认定工作。鼓励地方特色农产品申请原产地保护,形成一批地方品牌,提高区域认同度。完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标志管理,提升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品牌价值。整合农业品牌资源,加强对农业品牌的监管和保护。
四、重点工作
(一)加强农资产品质量监管工作
启动放心农资下乡进村部级试点县(市)20个,出台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指导意见,规范农资连锁经营管理制度,推进农资直销和连锁、超市、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在春耕和秋播前等农资购销高峰季节结合南北两地农时,统一组织对重点地区的种子、农药、肥料、饲料、兽药进行质量监督抽检,提高抽查密度,扩大抽查范围,依法公布抽检结果。开展种子市场专项整治,严格市场准入。重点选择20个辐射带动作用强、交易规模大、辅助配套设施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的农资市场,创建农业部定点农资市场,推动农资市场规范管理和自我约束,为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创造良好环境。
(二)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和认证工作
组织编制《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建设规划(2006-2010)》,启动首批100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场)建设,带动各地建成标准化农产品原料基地200个,出口基地60个。继续实施“农业行业标准制修订专项计划”,重点制修订农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350项左右。按照“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统一部署,形成以深入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为主体,以有机农产品及农业投入品认证为补充的认证体系和工作格局,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5000个。
(三)加强与WTO相关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如SPS/TBT等)研究工作
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委员会,启动风险评估等各项基础性工作,加大对国外法规、技术法规、技术标准等方面官方评议工作力度,积极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为推动和扩大我国农产品贸易服务。
(四)抓紧启动《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
重点建设部级农产品质检机构15个,扶持已整合的部级综合性质检中心建设,加快建成一批技术水平高、检验检测能力强的部级质检机构;推动大宗农产品生产县和农产品出口大县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重点建设县级质检机构100个,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技术能力和水平。
(五)强化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控
继续开展种植业产品农药残留、畜产品“瘦肉精”和水产品“氯霉素”等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扩大监测范围。开展水产品中“孔雀石绿”检测。实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专项监测、检查工作。继续开展农药及农药残留、饲料中药物残留及违禁药物污染、兽药及兽药残留和水产品药物残留监控。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推广使用高效低残农药。启动液态奶中复原乳“4100”专项检测活动,连续 开展跟踪检验检测工作,每次抽检四家液态奶主要企业100个样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液态奶生产和市场的监管,指导消费者明白消费。在目前公布例行监测质量安全水平较好和较差城市的基础上,适时公布所有例行监测城市的排序和超标率,提高监测信息透明度。各行业产品质量监测结果,随同全年五次例行监测结果,一并公布。
(六)搞好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
集中改造100个符合现代流通发展要求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对市场地面、水电道路系统、交易厅棚、储藏保鲜设施、加工分选及包装设施、客户生活服务设施、市场信息收集发布系统、市场管理信息化系统、质量安全检测系统和卫生保洁设施等10项设施改造升级。通过标准化市场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和引导其他农产品批发市场特别是产地批发市场建设。通过实行场地挂钩,市场质量安全检测,维护安全交易,发展现代流通,壮大市场主体,开展加工配送,推进规范包装,强化信息服务,开拓对外贸易,完善公共服务等10项业务功能,全面提升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七)扩大农业部定点市场规模
重点选择100家规模大、集散能力强、辐射面广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吸纳为农业部定点市场。使农业部定点市场总数达到600家,充分发挥定点市场在农产品市场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建立一批龙头企业集群示范基地。发展中介服务组织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与企业和市场对接的能力。培育扶持专业大户和经纪人队伍等多种形式的市场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八)推进农产品营销促销工作
组织国内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参加欧洲、日本、美国等10个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农产品博览会、交易会,扩大农产品出口规模。支持部属有关单位和地方举办玉米产销衔接会、全国优质油料油脂产销对接会、海南冬季瓜菜交易会等14个优势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努力搞活农产品流通。办好第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
(九)启动农产品品牌化工作
通过中国农产品博览会、各省农博会、国际博览会等形式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产品展示展销,利用广告、电视、网站、报刊等媒体宣传名牌农产品,开设名牌农产品专销区(柜)等提升农业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制定推进农业品牌化工作的指导性意见,研究起草《中国农业名牌产品评选认定办法》,引导品牌农业发展,规范名牌产品认定。培育、扶持或引进一批有较强开发加工能力及市场拓展能力的骨干龙头企业,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行业协会在农业品牌经营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农业行业协会与龙头企业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系,共同打造农业名牌。
五、行动原则
(一)堵疏结合,强化监管
深入开展农资打假工作,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从生产到市场的全程监管,做到堵疏结合,强化监管与工作指导并举。
(二)重点突破,以点带面
抓住当前的主要矛盾和瓶颈问题,实施重点突破。工作中坚持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三)政府推动,市场引导
坚持上下联动,强化地方政府责任,同时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四)立足国内,着眼国际
在保障国内市场安全消费的同时,通过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开展营销促销,创建品牌农产品,努力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破除技术性贸易壁垒。
(五)各司其职,协同作战
创造必要的工作合力点,使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内各专业部门的管理职能,能够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过程管理的要求有效衔接,做到既各司其职,依法行政,又统一步调,协同作战。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工作指导协调小组,按照农业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负责指导和协调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行政部门相应成立工作小组,负责指导和协调本地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各相关方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明确责任,健全工作机制,切实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
(二)加强法制建设
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涉及诸多法律法规,配合出台《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完善各项配套法规和政策,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执法和技术保障体系,依法开展监管工作。指导各省(区、市)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促进地方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依法进行。
(三)加强教育培训
“十一五”期间,依托现有农技推广队伍、检测力量和质量认证机构的人力资源,培养数百名能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活动并熟练掌握高精尖检测技术和监督管理的外向型高级人才;培养数千名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和技术骨干;培训数万名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推广人员;培养大批按标准化生产的新农民。
(四)整合各方资源
积极争取财政、基建资金投入,力争把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项目计划。在争取外部资源的同时,积极整合内部资源,规范项目建设,加强项目管理,实行统筹安排。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外来资本投入,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和多渠道投资的格局。
(五)建立公共信息平台
强化现代数字化信息技术的支撑。按照统一规划、面向应用、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合资源、信息共享等原则,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纵横向相连、产销区一体化的农产品信息化管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监管能力。
七、责任分工
为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按照任务落实到司局、责任到处、工作到人的原则,确定责任分工。
(一)负责人
牛盾副部长、朱秀岩总经济师总体负责本行动的组织实施。
(二)牵头单位
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责任人张玉香。
(三)参与单位
产业政策与法规司,责任人李生;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责任人黄连贵;发展计划司,责任人隋斌;财务司,责任人王正谱;国际合作司,责任人李正东;种植业管理司,责任人王守聪;农业机械化管理司,责任人刘恒新;畜牧业司,责任人张仲秋;兽医局,责任人李金祥;农垦局,责任人吴恩熙;乡镇企业局,责任人卢永军;渔业局,责任人陈毅德;监察局,责任人王杰之;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责任人马爱国;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责任人魏启文;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责任人邢文英;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责任人马爱国。
(四)具体责任分工
农业部各有关司局和直属单位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相关工作,明确责任处室和责任人。相关责任司局要细化工作方案,明确协助配合单位。
1.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工作
责任人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张延秋,分管责任人分别由产业政策与法规司、财务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农垦局、渔业局、监察局司局级领导担任。
具体工作由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市场秩序处曾庆负责,分管负责同志分别由各司局主管处室同志担任。
2.农业标准化示范工作
责任人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徐肖君,分管责任人分别由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发展计划司、财务司、国际合作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农垦局、乡镇企业局、渔业局、部科技发展中心司局级领导担任。
具体工作由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质量标准处董洪岩负责,分管负责同志分别由各司局主管处室同志担任。
3.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工作
责任人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张延秋、徐肖君,分管责任人分别由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发展计划司、财务司、国际合作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兽医局、农垦局、乡镇企业局、渔业局、监察局司局、部科技发展中心司局级领导担任。
具体工作由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质量监督处宋丹阳、质量标准处周云龙负责,分管负责同志分别由各司局主管处室同志担任。
4.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拓展工作
责任人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张兴旺,分管责任人由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发展计划司、财务司、国际合作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农垦局、乡镇企业局、渔业局司局级领导担任。
具体工作由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市场发展处刘玉国负责,分管负责同志分别由各司局主管处室同志担任。
5.产品营销促销服务工作
责任人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张兴旺,分管责任人分别由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发展计划司、财务司、国际合作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农垦局、乡镇企业局、渔业局司局级领导担任。
具体工作由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市场发展处刘玉国负责,分管负责同志分别由各司局主管处室同志担任。
6.农产品品牌创建工作
责任人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徐肖君,分管责任人分别由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发展计划司、财务司、种植业管理司、畜牧业司、兽医局、农垦局、渔业局、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相关级领导担任。
具体工作由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质量标准处薛志红负责,分管负责同志分别由各司局主管处室同志担任。
附件8:
生态家园富民行动方案
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村容村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部决定从2006年起组织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行动。
一、指导思想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循环利用资源,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行动,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清洁能源开发和清洁生产为切入点,以秸秆转化、农村沼气、有机肥利用、生态种植养殖等技术集成为手段,构建以自然村为单元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探索污染“零”排放的生态新村模式,实现家居环境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消除脏、乱、差;采取项目带动、政策激励、市场运作、物业管理的方式,培育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构建农民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长效机制;突出重点,因地制宜,探索建立不同类型地区的生态补偿机制,保育草原、水域和良田,促进资源的永续利用。
二、行动目标
通过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行动,“十一五”期间,在500个县(场)建设10000个资源良性循环的生态新村。农户清洁能源普及率达到80%以上,推动沼气普及和功能拓展;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利用率达到80%以上,改善环境卫生质量;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化肥农药利用率提高5-10个百分点,保育良田;基本实现草原和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主要任务
2006年,以“百县千村”为重点,启动生态家园富民行动。按照每年滚动增加100个县2000个村的规模,逐年扩展,到2010年,建成10000个生态新村。以点带面,典型引路,辐射带动,全面推进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和能源生态建设工作。生态新村建设优先安排在大别山、井冈山、沂蒙山、太行山、武陵山、大巴山、延安等主要革命老区和血吸虫、地氟病等疾病、疫病多发地区,占总数70%以上;与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和其他相关行动结合。拓展内容和功能,放大示范效应。生态新村要具有代表性,在一个县(场)内集中连片,形成规模。
四、重点工作
(一)开发清洁能源
大力普及农村沼气,推广应用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和微水电等可再生能源,推进省柴节煤炉灶(炕)的升级换代。农村沼气建设以“一池三改”为主要内容,引导农民开展改路、改水、改院。在北方适宜地区建设 “四位一体”能源生态模式;在南方适宜地区建设 “猪-沼-果”能源生态模式;在集约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在牧区与草库伦建设结合,推广“两池(沼气池、青贮池)两灶(太阳灶、省柴节煤灶)两棚(暖圈棚、蔬菜大棚)”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小型风力发电。
(二)防治农业污染
实施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工程,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建设秸秆、粪便、生活垃圾等有机废弃物处理设施,示范引导发展秸秆生物气化集中供气;通过建设暗排沟、厌氧净化池等设施,集中净化处理生活污水;建设农田有毒有害废弃物收集设施,推广化肥、农药合理使用技术,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推广秸秆覆盖还田、秸秆快速腐熟还田和机械化还田技术。实现农村家园清洁、水源清洁和田园清洁,从源头防治农业污染。
(三)保育草原、水域和良田
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与服务,开展增施有机肥的生态补偿试点,鼓励农民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现由“藏粮于仓”向“藏粮于地”的转变;在重要草原地区,实施草原围栏、人工草地、草地改良和饲草料基地建设,开展禁牧、休牧、划区轮牧、牲畜舍饲养,促进草原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在主要海区、31 江河流域等重要渔业水域,建设人工鱼礁和放流站,实施休渔、禁渔制度,开展珍稀濒危鱼类的增殖放流,增殖和恢复渔业资源。
(四)建设乡村物业
按照国家投入引导、资产集体所有、方式灵活多样和服务专业化、运作市场化、管理物业化的原则,以村为单元,建立物业管理站或物业管理服务公司,招聘专人收集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秸秆等废弃物,并负责沼气、垃圾处理、污水净化等设施的运行、维护和服务。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带动,鼓励企业、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广泛参与,形成以村为基本单位、农户为基本服务对象的乡村管理服务体系,带动村级服务产业,壮大集体经济。
(五)推动产业发展
依靠技术集成创新,构建物质能源高效转化利用的生态产业链,推进相关产业在区域内聚集和循环式组合。通过沼气建设,带动沼气池施工、管理维护和配件生产等服务产业发展;通过秸秆燃料、肥料、饲料和基料转化,推进生物质能源产业、有机肥产业、秸秆养畜产业和食用菌产业发展。推广化肥农药合理使用技术、稻田养殖等生态农业技术,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发展。
五、行动原则
(一)统筹规划,分类指导
要从实际出发,科学布局,突出革命老区,兼顾典型生态经济类型区,推广应用适用技术和模式,解决秸秆、粪便、垃圾等资源化利用问题,因地制宜建设生态新村。
(二)科技支撑,创新机制
加大科技攻关力度,着力提升秸秆固化和生物气化、粪便和污水净化、生态种养等关键技术水平,强化科技支撑;坚持民办公助、集体所有、市场运营、民主管理,探索建设乡村物业,发展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培育村级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政府引导,农民自愿
政府要发挥投入的引导和保障作用,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完善政策体系,健全服务机制。同时,切实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及其它社会组织参与建设。
(四)典型引路,整体推进
以村为单元,先行建立一批生态新村,辐射带动,整体推进,形成规模,明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六、保障措施
(一)建立有效工作机制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行动的统一部署,明确工作职责,整合项目资源,合力推进,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分解任务目标,工作措施到村,建立运转高效的项目管理机制。
(二)建立技术支撑机制
建立专家指导组,充分发挥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的作用,把农村沼气技术、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与种植、养殖等适用技术进行优化组合,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充分发挥基层农村能源和环境保护体系的作用,加强技术指导与培训,保证建设质量。引入科技入户的工作机制,组织技术指导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服务。
(三)建立资金保障机制
积极争取财政、基本建设资金对生态家园富民行动的支持。加强协调,整合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探索实施农业生态补偿政策,形成长效投入机制。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和个人对生态家园富民行动进行投入。
(四)建立监督评估机制
明确责任,层层落实,强化对生态家园富民行动的各项工程建设的全程监督和检查。开展生态家园富民行动组织管理的绩效评价,建立奖惩机制。对绩效突出的省、市、县(场)给予表彰和奖励。
(五)建立社会参与机制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对生态家园富民行动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认识,激发自觉参与的热情,形成政府引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人人动手的良好氛围。
七、责任分工
(一)负责人
张宝文副部长、朱保成组长总体负责本行动的组织实施。
(二)牵头单位
科技教育司,责任人张凤桐。
(三)参与单位
发展计划司、财务司、种植业管理司、畜牧业司、兽医局、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农垦局、渔业局。
(四)具体责任分工
1.开发清洁能源。牵头单位:科技教育司,责任人张凤桐,具体工作由能源生态处王久臣负责。
责任单位:发展计划司,责任人杨坚,具体工作由投资计划处郭永田负责;畜牧业司,责任人张仲秋,具体工作由行业发展处谢双红负责;兽医局,责任人李金祥,具体工作由防疫处陈国胜负责;渔业局,责任人陈毅德,具体工作由资源环保处吴晓春负责;农垦局,责任人吴恩熙,具体工作由科技与社会发展处黎光华负责。
2.防治农业污染。牵头单位:科技教育司,责任人张凤桐,具体工作由资源环境处王青立负责。责任单位:财务司,责任人王鹰,具体工作由专项资金处李洪涛负责;种植业司,责任人李昌健,具体工作由耕地与肥料处许发辉负责;畜牧业司,责任人张仲秋,具体工作由行业发展处谢双红负责;渔业局,责任人陈毅德,具体工作由资源环保处吴晓春负责;农业机械化管理司,责任人刘恒新,具体工作由科教质量处李安宁负责;农垦局,责任人吴恩熙,具体工作由科技与社会发展处黎光华负责。
3.保育草原、水域和良田。牵头单位:科技教育司,责任人张凤桐,具体工作由资源环境处王青立负责;责任单位: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责任人黄连贵,具体工作由产业化指导处王维友负责;发展计划司,责任人杨坚,具体工作由投资计划处郭永田负责;财务司,责任人王鹰,具体工作由专项资金处李洪涛负责;种植业管理司,责任人李昌健,具体工作由耕地与肥料处许发辉负责;畜牧业司,责任人张仲秋,具体工作由草原处张智山负责;渔业局,责任人陈毅德,具体工作由资源环保处吴晓春负责。
4.构建乡村物业服务机制。牵头单位:科技教育司,责任人张凤桐,具体工作由能源生态处王久臣负责。责任单位:财务司,责任人王鹰,具体工作由专项资金处李洪涛负责;发展计划司,责任人杨坚,具体工作由投资计划处郭永田负责;种植业管理司,责任人李昌健,具体工作由耕地与肥料处许发辉负责;畜牧业司,责任人张仲秋,具体工作由行业发展处谢双红负责;渔业局,责任人陈毅德,具体工作由资源环保处吴晓春负责;农业机械化管理司,责任人刘恒新,具体工作由科教质量处李安宁负责。
5.推动产业发展。牵头单位:科技教育司,责任人张凤桐,具体工作由资源环境处王青立负责。责任单位:财务司,责任人王鹰,具体工作由专项资金处李洪涛负责;种植业管理司,责任人李昌健,具体工作由耕地与肥料处许发辉负责;畜牧业司,责任人张仲秋,具体工作由行业发展处谢双红负责;渔业局,责任人陈毅德,具体工作由资源环保处吴晓春负责;农业机械化管理司,责任人刘恒新,具体工作由科教质量处李安宁负责;农垦局,责任人吴恩熙,具体工作由科技与社会发展处黎光华负责。
附件9: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行动方案
为有效防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农业部决定从2006年起组织实施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行动。
一、指导思想
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对畜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带来影响,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威胁。实施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行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预防为主,严格执行动物防疫法律法规,按照“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方针,采取综合措施,切实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坚决防止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的扩散和蔓延,坚决阻断禽流感等人畜共患病对人的感染。
二、行动目标
实施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行动的总体目标是,有效遏制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流行,使畜禽发病死亡率稳步下降,提高兽药监管能力,动物卫生水平和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状况显著提高,使兽医工作对畜牧业生产的保障作用和对公共卫生体系的支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2006年具体目标是:(1)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猪瘟、新城疫实施100%免疫;加大狂犬病免疫力度;对布氏杆菌病、炭疽疫区进行重点免疫。有效降低畜禽发病死亡率,降低人畜共患病发病风险。(2)完成动物疫病监测与报告网络体系建设;按国家监测计划实施重大动物疫情监测,全年完成禽流感血清学监测200万份,病原学监测20万份;完成口蹄疫血清学监测10万份,病原学监测5万份。(3)组建农业部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备队,指导各省建立预备队,组织开展培训和演练;完善应急指挥系统和应急机制,储备应急物资,提高应急能力。(4)出台无规定疫病区管理规定及技术规范,完成对无规定疫病示范区国家评估,争取国际认证。引导和带动其他有条件的地区按照标准建立无规定疫病区。(5)开展动物及动物产品可追溯管理试点工作,建立执法联动机制,兽药及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管工作等得到显著加强。
三、主要任务
(一)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
按照“政府保免疫密度,业务部门保免疫质量”的要求,做好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工作。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在全国重点推广使用新型高效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苗;口蹄疫免疫,继续实行春、秋两次集中免疫,对牛、羊用O型-亚洲I型二价苗实施强制免疫。建立完善的免疫档案和免疫质量检查制度,定期进行免疫工作检查和免疫效果监测。同时做好乡镇和村级防疫员的免疫技术培训工作。
(二)重大动物疫情预警预报
实施国家重大动物疫情监测计划。加大重点地区、重点部位的疫情监测工作力度。做好动物疫情监测信息统计、分析,根据流行病学状况,及时做出分级预警。加强动物疫情网络体系建设,村村设立疫情报告观察员,建立健全动物疫情定期通报制度和疫情报告系统,全面实行疫情报告网络化管理。
(三)重大动物疫病应急处置
完善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反应机制。制定和规范疫情报告、预案启动、疫情处置、疫情解除、后续监测、损失评估、生产恢复、调查总结等程序。建立由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组成的应急预备队,定期做好疫情应急演练,建立重大疫情处置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建立统一的应急指挥机制,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四)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建设
加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规章制度建设,引导、鼓励和支持各地按照标准建立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组织开展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国家评估,积极推进国际认证工作。总结推广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建设和管理
的经验做法,扩大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成效,提高动物产品卫生安全水平,促进出口。实施无疯牛病国家监测计划,推进国际认证。
(五)动物卫生执法监督
建立省际检疫监督执法联动协作机制,强化动物防疫监督执法区域协作。开展动物防疫标识溯源信息系统建设试点工作,逐步建立动物及动物产品可追溯管理制度。加强检疫规范化管理,提高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执法水平,有效解决家禽检疫薄弱等问题。开展动物及动物产品流通监管专项整治,加强活畜交易、屠宰、运输监管。开展证章标志专项整顿,规范证章标志的使用和管理。加强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督,防止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泄漏和扩散。
(六)兽药专项治理
全面实施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取缔未取得证书的企业生产资格,加强质量监管。推进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进一步完善兽药及兽药残留标准体系。建立和完善兽药分类管理制度,全面实施国家兽药残留监控计划,加强动物性产品兽药残留监测力度。继续实施驻厂监督、飞行检查、批签发和防伪标签等监管措施,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兽药违法活动,确保产品质量。
(七)动物防疫法制建设
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兽医管理、兽用医疗器械等法律法规建设,健全完善兽医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到2010年,初步建立起适应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需要的动物防疫法律体系。全面推进兽医行政执法体系建设,优化兽医执法机构设置,整合兽医执法职能,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深入开展动物防疫法制宣传普法工作,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动物防疫法律的认知度。推动《动物防疫法》修订和《兽用医疗器械管理条例》出台,制定《兽药管理条例》配套规章。
(八)兽医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省、市、县兽医行政管理、执法监督、技术支持三类兽医工作机构和乡镇兽医站,健全村级防疫网络,稳定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加强乡镇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2006年底前完成兽医管理体制改革。2010年前,建立起机构健全、职责清晰、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兽医工作体系;2006年强化乡镇兽医站建设,到2010年乡镇兽医站基本配备必要的防疫、检疫所需的设施设备。
(九)兽医科技支撑
加大兽医科研力度,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研究。强化科技创新功能,在流行病学、病原学、免疫学等学科方面,在现代生物技术领域,特别是在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基因工程等方面,提高我国动物医学领域原始创新能力。针对重大动物病种,攻克活载体疫苗、基因缺失疫苗、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DNA疫苗以及重大疫病预警预测、快速诊断技术、流行病学等关键技术,取得自主知识产权,提高集成创新能力。
四、行动原则
(一)坚持依靠法制
深入贯彻《动物防疫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依法开展疫情的监测、报告、诊断、公布和处置。
(二)坚持依靠科学
用科学的思想指导防控工作,用科学的制度保障防控工作,用科学的方法规范防控工作,用科学技术提高防控能力,在新型高效疫苗和防控技术研究上不断取得进展和突破,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领域开展技术集成示范。
(三)坚持依靠群众
发挥制度和组织优势,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部门之间、地区之间以及部门与地区间的协调配合,建立群防群控、联防联控的防控机制。
(四)坚持依靠政策
加快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启动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落实扶持家禽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根据我国不同区域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展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尹成杰副部长任组长,贾幼陵局长任副组长,各相关司局为成员的行动领导小组,统筹安排、决策行动的重大事项,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在兽医局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总体协调、技术指导和监督考核,制定阶段性目标,落实政策措施。
(二)强化基础设施
通过实施《全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加强项目管理,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提供基础保障。全力推进国家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重大项目建设,抓紧建设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乡镇防疫站,完善县级兽医卫生监督站。
(三)保证经费投入
积极争取将兽医行政管理、动物卫生监督、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国家参考实验室等人员和日常运转费用纳入全额预算管理。将动物疫病监测、预防、控制、扑灭、动物产品安全检测、兽药质量及其残留监测和监管等方面的工作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保证强制免疫疫苗财政补贴和扑杀补偿经费及时到位。
(四)做好物资储备
在各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建立紧急防疫物资储备库,储备足够的药品、疫苗、诊断试剂、器械、防护用品、交通及通讯工具等。各级财政部门按照财政分级负担的原则,为突发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提供合理而充足的资金保障。
(五)加强监督检查
成立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行动督查组,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省开展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查,对认识不到位,组织不到位,措施不到位,以及重大动物疫情严重的省、市、区,依照规定追究责任人责任。
六、责任分工
按照任务落实到司局、责任落实到处室、工作落实到人的原则,确定责任分工。
(一)负责人
尹成杰副部长、贾幼陵首席兽医师总体负责本行动的组织实施。
(二)牵头单位
兽医局,责任人贾幼陵,李金祥协助。负责制定行动方案、协调行动和评价绩效等。
(三)职责分工
部内办公厅、人事劳动司、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发展计划司、财务司、科技教育司、国际合作司、畜牧业司、农垦局、直属机关党委、监察局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相关工作。
(四)兽医局内部分工
验收组以实地检查建昌县档案馆、碱厂乡政府、东大杖子村和康龙养猪合作社等单位档案工作为重点, 配合听取汇报和查阅佐证材料、观看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专题片《勇争潮头, 兰台风流》等方式, 对建昌县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
验收组认为, 建昌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 为示范县创建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档案部门主动作为, 扎实做好创建工作;相关部门协调配合, 共同推进农业农村档案工作;乡 (镇) 、村强化基础业务建设, 全面提高档案管理水平。经验收组综合评议, 建昌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达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验收标准》的要求, 同意通过建昌县创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验收。
验收组希望建昌县委、县政府继续加强对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领导, 继续加大对档案工作的投入力度;加强档案安全体系建设, 全面提升档案安全保障能力;认真总结建昌县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先进经验, 为欠发达地区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提供借鉴;整合农村档案信息资源, 积极探索农村档案信息共享的模式和途径, 建立起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发展的长效机制, 为建昌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食用菌;培训;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12.038
农函大食用菌生态培训科研示范基地,二十几年来先后建立占地面积320亩,建设面积8030平方米的菌种野驯科研基地和食用菌商品生产基地,固定资产1290万元。健全了科研与培训示范相结合的社会服务功能,形成了食用菌科研试验、技术培训、菌种繁育、野生驯化、生产示范、贸易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现具备年培训3000~3500人,繁育母种30万支,繁育原种20万袋,繁育栽培种10万袋的生产能力。基地有技术员22名,平均年龄24.7岁,是省级青年文明团队。带动起1.87万农户,生产示范面积2240亩,年出口量2000吨以上,产值1200万元。
1 建立食用菌专业技术研究会,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葫芦岛市食用菌技术研究协会是1992年8月建立的,食用菌协会的建立,从组织上健全了机构、宗旨和任务;在销售上以研究会为桥梁和纽带衔接客商和市场,产品一直无滞销现象;在发展上紧紧围绕扶贫和下岗再就业等弱势群体,把食用菌产业优势向产业化转变,在自身不断完善、不断健全的同时带动了周边地区及省外食用菌的共同发展。
2 建立农函大食用菌培训体系,加强普及扩大生产
农函大食用菌基地结合协会科技人员,组建教师培训体系,建立了科普技术传播的基础和源头,采用多种技术传播途径,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开展系列培训工作。
2.1 函授培训
按农函大招生简章的要求招收函授学员,培养技术全面而过硬的食用菌人才和生产骨干。
2.2 短期培训
基地在每月的25~28日举办一期培训,经过4天的理论和实践学习,增加了农户投产的信心。
2.3 下乡培训
一些农户因农活和家庭等原因不能外出学习,基地组织教师主动到乡村培训,既方便了农户又扩大了普及面。
2.4 发放简报
农函大与研究会合作编写了《农函大食用菌科技简报》,每年出版4期,每期8000份,无偿地发放给会员和农户,让农户了解食用菌发展动态、新信息和新技术,根据市场需求采用新技术生产适销对路的品种,且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3 建立农函大科研攻关体系,不断解决生产难题
农函大基地在技术咨询与指导过程中,发现农户在生产中有一些难题严重影响农户的发展和效益提升,针对这一点,基地组织科技人员和研究会骨干进行立项攻关。自1992年以来基地投入36万元,攻克44项课题,有5项通过省科委鉴定,并获得省金奖和国家优秀项目。在技术上有多项突破,例如滑子蘑无床架立体栽培技术,打破了全国20多年的传统栽培模式,不用床架、不用床帘、不用打包、立体出菇,这一技术的推广可使每户节省成本1/3(近3000元),全省5000多户可节省资金1500余万元。从2001年以来,葫芦岛、朝阳、吉林总投料500多万吨,均收到良好的效果,为规模化精品生产奠定了基础,此生产技术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食用菌生态循环技术,解决了老菇区交叉污染和废料再利用层层增值的问题,实现3~5倍的附加值,这一技术也达到了国内领先;灵芝高级艺术盆景造型是一项食用菌生物工程,利用生物技术培育出多种自然景物,被称为国宝,有较强的贮藏价值和收藏价值,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16年基地又试验成功树下食用菌栽培技术,适用于果树、林地等树阴下生产,将为我省食用菌开辟新的栽培领域,创造新的财富。通过科研技术的推广,使农户不断的吸收新技术创造新效益,促使产业不断发展,农户生产不断扩大。
4 建立农函大生产示范体系,引导产业走向标准化
隨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和国际市场对食用菌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产品的无公害与天然、营养与保健放在首位,为不断提高产品生产的无公害和不断符合国际化市场要求,建立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是农函大食用菌基地的重要工作。
2000年初,农函大食用菌基地选址在兴城市旧门乡民主村,经3年的努力,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食用菌野生驯化、菌种繁育、生产示范三个体系,占地120亩,建设面积3030平方米,健全了科研与培训示范相结合的社会化服务功能。基地于2008年通过了食用菌绿色食品认证,形成了由始端品种选育至终端产品销售的系统工程。这一体系的建立每年将培训示范农户1500人次,逐渐引导生产户由无公害食品向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转化,闯过食用菌绿色壁垒,不断适应出口需要,农函大食用菌基地被葫芦岛市和兴城列为农民科技增收工程示范基地。2005年5月,农函大食用菌基地被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批准为国家级无公害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区,承担全市2220户食用菌无公害生产,为无公害食用菌生产奠定良好的基础。2006年协会在兴城市华山街道建立食用菌生产加工出口示范区,为会员建设117栋大棚共8万平方米,并建立了配套的培训和产品加工体系,总投资750万元,示范区于2009年11月投入生产,年产量4000吨,年产值8400万元。
总之,农函大食用菌科研示范基地在不断发展壮大,发挥食用菌培训示范优势,为当地的新农村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湘潭市人民政府:
响塘乡烧汤河村地处湘潭、宁乡、长沙岳麓区、三县区交界处属湘潭北大门。我村辖19个村民组,1750人,农田2100亩,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前有靳江河环绕,后有金侨医院坐落,纵有响南公路为轴线,横有长韶公路为纽带,交通便利,以金侨医院为中心的小城镇发展格局已成雏形。区位优势独特,自然条件优越,人脉资源厚重。申办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一直是支村两委及广大村民多年的愿望。我村申办示范村具有如下优势和意义:
一是:支村两委班子精诚团结,战斗力强,扎实肯干。敢于开拓创新。村民素质高。加之情系家乡的全国人大代表任玉奇代表大力支持。
二是:村集体经济发展有规模,村民生产、生活水平较高,基础设施建设较好,水、电、路、通讯、文化、教育、卫生、民生
等各项事业在全乡领先,连年乡对村绩效考核得分位列前茅。三是:在湘潭、宁乡、长沙岳麓区三地交界处建设一个示范亮点能突出湘潭区域形象,彰显湘潭实力及特色,为湘潭争光。四是:支村两委正在抓紧筹划全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率先在我乡实行土地流转,调优产业结构,建设上千亩蔬菜基地,实现高效农业、现代农业,提升农民收入。解决人畜饮水困难,拟定以靳江河为水资源兴建水厂一个,让全村人民饮上纯净水。加快集镇开发,狠抓环境卫生整治。发展教育事业,完善村小学基础建设,拟定村小学新建综合楼一栋。继续引导村民投入新农村建设。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落户我村,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兼备。根据科学发展观的整体要求,以政策为向导,以机遇为契机,以建设示范村为平台,全新的烧汤河村必将在湘潭北大门崛起,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窗口。特向上级申请批准我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指针,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村民科技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努力使我村实现“五通、五化、一池三改”目标。
二、总体目标
(一)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
充分利用镇“双千”工程对我村的扶持,加大资金投入,根据我村的发展特色,“围绕市场搞加工、围绕加工建市场”,努力提高我村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1、围绕市场搞加工。充分利用鲁西南第一辣椒交易市场的优势,搞辣椒深加工,做大做强辣椒产业。
2、围绕加工建市场。以我村13家棉花加工企业为主,结合周边30多家零散加工户,利用我村沿枣曹线的优势建立皮棉交易市场。
(二)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环境
全面实现“五通”、“五化”目标,力争在三年内使全村100%的户实现“五通”、“五化”,今年底确保实现户户通水。到2007年底,使80%的户完成“一池三改”。
(三)村民科技文化素质有新面貌
以村图书室、电教室为主,做好村民科技文化知识培养工作,在农忙季节,聘请农业技术专家到村讲解农业生产知识;在农闲季节聘请法律工作者进行公民普法教育。每年开展一次“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好党员”、“十星级文明户”、“计划生育模范家庭”等评选活动,以此来带动全村精神文明建设。
(四)民主管理机制健全
推行政务、财务公开和干部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健全党员民主生活会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建立村干部绩效考核机制。
三、实施步骤
按照全市统一要求的时间步骤,结合卜桥村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下步工作奠定扎实基础。
(一)制定方案,宣传发动(2006年6—7月)。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召开新农村建设动员会议,大力营造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二)调查摸底,编制规划(2006年7月—12月)。总体规划要围绕五新目标,充分体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力争在2008年底之前完成任务。
(三)落实任务(2008年8月—12月)。根据编制规划,逐步实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四)验收阶段(2008年11月—12月)。制定工作考核体系和各种规章制度,要按照编制的规划内容和质量要求进行严格验收。
四、工作措施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惠民、富民工程。要切实增强做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极、全面、扎实地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落到实处。
(一)深入发动,形成合力。全村必须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切实在思想发动、组织动员上下功夫,采取有力措施,扎实的做好思想工作,引导农民群众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与自身利益的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参与的积极性。要强化责任意识和全局意识,密切配合,通力协作。
(二)严格标准,认真考核。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关系到每户农民切身利益的千秋大计,要严格按照上级规定的标准,扎扎实实地抓落实,绝不走过场,对每个单项工程都要进行认真考核验收,保证建一项成一项,群众受益一项。
由省档案局、省农委、省民政厅组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验收组, 对我县新农村档案工作示范县进行了全面的验收。市委常委、秘书长李刚, 市档案局局长于清永, 副局长刘宝山, 县委副书记王景涛, 县人大副主任李精国, 县政协副主席耿忠柱等四家班子领导以及农发局、民政局等涉农部门的领导参与了验收工作的全过程。
省验收组采取抽查的验收方法, 先后对南杂木镇、南杂木村、朝阳村、永陵镇、赫城村、林业局、药监局、山野菜生产专业合作社、药材生产专业合作社等乡村、涉农部门及农村经济组织的档案工作进行考核验收, 验收组按照“档案示范县”的工作标准, 先后查看了土地流转、林权改革、粮食直补等民生档案;文书、财会、科技、声像等专业档案, 以及组织沿革、大事记、基础数字汇编等编研材料, 最后检查了县档案馆的信息建设和档案基础业务工作。
实地检查考察结束后, 评审组召开了专题会议, 对“示范县”的创建工作进行综合评审, 县政协主席刘旭东同志参加了评审会议, 会上, 评审组听取了我县创建“示范县”的工作汇报, 集中观看“创建”工作专题片。根据示范县的创建工作标准和我县创建工作情况给予综合评审, 宣读了评审意见。省档案局赵焕林局长代表省评审组为我县颁发牌匾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县委副书记王景涛同志代表县委、县政府讲话, 王景涛同志表示, 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关注和重视档案工作, 强化领导、加大投入, 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档案工作示范县”的创建成果, 确保档案工作在服务党政、服务社会、服务民生中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方案】推荐阅读:
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方案06-2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07-26
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06-2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12-03
强化农村药品监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0-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07-14
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07-19
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整体规划10-01
浅谈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2-01
村企联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