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高校培养国防生的文件

2024-10-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依托高校培养国防生的文件(精选3篇)

依托高校培养国防生的文件 篇1

(二000年五月三十日)

背景: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广泛运用的新形势,我军要掌握未来军事斗争的主动权,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关键在于培养和造就大批军政兼优、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新型军事人才。随着我军建设由数量规模型、人力密集型向质量效能型、科技密集型的转变,对干部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主要依靠军队自己培养干部已不能满足部队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必须拓宽选拔培养高素质军队建设人才的途径,进一步发挥普通高等教育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为此,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

一、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以国防法、兵役法和高等教育法等法律为依据,以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为根本目的,坚持军队的军地通用专业技术人才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方向,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的总体目标是:按照统筹规划、稳步推进、确保质量的原则,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和吸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毕业后到军队工作,并通过建立制度,制定和完善政策、法规,逐步扩大选拔培养的数量,提高培训质量,保证军队有稳定可靠的高素质人才来源。到2010年,基本实现军队的军地通用专业技术干部主要由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并选拔适量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补充到指挥岗位,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军队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和科学文化水平,形成符合我国国情、具有我军特色的军事人才培养体系。

二、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的方式

选拔培养的方式主要是:军队从普通高等学校低年级在校生中确定培养对象,保证其在完成大学学业的同时,接受必要的军政训练,毕业后选拔担任军队干部;从普通高等学校、科研单位的应届毕业生(含研究生)中,择优遴选热爱国防事业、全面素质高的学生,直接接收入伍担任军队干部;普通高等学校按照国家和军队有关部门下达的定向招生计划,从普通中学高中毕业生中招收品学兼优的学生,保证其在完成大学学业的同时,进行必要的军政训练,毕业后定向分配到军队工作。另外,还可采取军地院校联合培养人才、选送现役干部到普通高等学校学习深造等方式。培养对象数量较多的普通高等学校,可视情单独为军队开设班次。

军队在普通高等学校设立国防奖学金,享受国防奖学金的学生,毕业后应到军队工作。

三、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的管理体制

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实行在国务院、中央军委统一领导下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和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联合成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总政治部,由有关职能部门组成,主要职责是研究政策、制定计划和任务、检查指导工作,日常工作由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指导所属普通高等学校开展为军队培养干部的工作。大军区级单位设立由职能部门组成的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工作指导办公室,主要负责组织、指导所属单位开展对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选拔培养、军政训练、审定接收工作。在办学条件比较好、向军队输送人才较多的普通高等学校,军队设立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工作办公室,普通高等学校派人参加,负责在本校和上级指定的其他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宣传动员、考核选拔和培养输送等工作。普通高等学校要为办公室的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

四、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必须确保质量

依托普通高等教育选拔培养军队干部工作必须坚持高标准。为军队培养输送的人才,应当政治合格、成绩优良、品行端正、身心健康,志愿献身国防事业。

普通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上肩负着主要责任,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帮助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加强国防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国防事业、热爱军队;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着眼军事人才成长的需要,不断完善教学方法,统筹安排军政训练,开设与军事科学相关的选修课程,为学生毕业后到军队任职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普通高等学校选拔培养军队干部,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进行。普通高等学校要把优秀的人才推荐给军队。对培养对象,军地双方要共同把关并加强管理,搞好跟踪考察,实行全程筛选。直接接收毕业生入伍,必须先考核后接收,做到好中选优。毕业生到部队后,应根据其拟任职务的职责要求,在军队院校安排3个月至1年的培训,并纳入军队院校训练任务规划。在军队院校培训期间,经考核不适合在军队任职的,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有关规定处理。

五、切实加强对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工作的领导

依托高校培养的意义: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是加速我军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军队各级党委和领导同志必须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切实加强领导。要选派事业心强、各方面素质较高的干部从事选拔培养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明确所属职能部门的职责,加强对所属普通高等学校开展为军队培养高素质人才工作的指导。为军队培养干部是普通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普通高等学校要把为军队选拔培养干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列入工作计划,优先保证军队人才需求。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工作领导小组要统筹规划,加强具体指导。军、地有关部门以及普通高等学校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积极探索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改进工作。要维护政策和制度的严肃性,加强监督检查,坚决防止和克服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各级主管部门应根据本决定制定配套政策,使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新华社北京6月22日电国务院、中央军委日前下发了《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这是八十年代初,中央军委决定实行经军队院校培训提拔干部制度以来,我军干部培养制度的又一次重大改革。

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是指根据国防和军队建设需要,把军队部分生长干部与现役干部的培养和提高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逐步实现军队的军地通用性强的专业技术干部主要通过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并选拔适量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补充到指挥岗位。从现在起,将陆续在全国一部分普通高等学校成立后备军官选拔培训机构,专门负责在本校和上级指定的其他普通高等学校开展为军队培养干部的工作。《决定》对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作出了明确的阐述和规划,对培养方式、管理体制、质量要求以及组织领导,都作出了具体规定。《决定》的下发实施,对于充分发挥和利用普通高等教育优势,构成新型军队干部培训体制,造就一批批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必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决定》强调指出,贯彻实施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以国防法、兵役法和高等教育法等法律为依据,以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为根本目的,按照统筹规划、稳步推进、确保质量的原则,设立专门机构和国防奖学金,建立规章制度,采取多种措施,保证军队

有稳定可靠的高素质人才来源。《决定》确定了从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中选拔培养对象、招收国防定向生、直接接收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等主要培养方式。条件成熟时,还要采取军地院校联合培养、选送现役干部到普通高等学校学习深造等多种方式培养军队干部。

依托高校培养国防生的文件 篇2

1998年7月21日, 总政治部干部部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签订了为军队培养干部协议书, 拉开了全军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的序幕。2000年5月30日, 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 标志着我军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走上了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

国防生在普通高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具有大学生和后备军官的双重身份。相对于普通大学生来说, 他们理想信念坚定, 热爱国防事业;思想道德素质过硬, 有合理的人生价值取向和良好的诚信意识;能客观认识国际国内形势, 具有较强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能够遵纪守规, 自觉参加各种军政训练活动。当然, 受各种因素影响, 国防生也表现出一些倾向性问题。如:没有就业压力, 学习动力不足;性格不够成熟, 思想易波动;体能素质欠佳等。正对这些特点和问题, 必须着眼国防生全面发展, 围绕“思想政治素质过硬、文化知识储备深厚、军事素质基础知识扎实、作风纪律要求严格、身体健康心理健全”的人才培养目标, 加强国防生的培养。

一、严把生源质量关, 夯实国防生心里素质

把好入口关是确保国防生质量至关重要的环节, 而要保证把人选准就必须对选招对象的素质状况进行全面考核、科学评价。但是, 目前对国防生考核的主要内容界定在政治表现、学习成绩、特长爱好、身体状况、家庭和主要社会关系等方面, 这些只能说是国防生的一些基本情况, 还远远不能反映出他们的素质状况。现代人才测评理论认为, 人的素质构成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个方面, 身体素质包括体质、体力、精力, 心理素质包括文化修养、品德意志、价值观、能力、气质、情感、需要、动机、心理健康等等方面, 研究还进一步表明, 心理素质是决定一个人事业的发展和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因此, 要把好国防生的入口关, 除了了解其基本情况, 更重要的是要准确掌握选拔和招收对象的心理素质。国防生的心理素质状况如何, 不仅影响高等院校培养后备军官的整体质量, 而且对部队现代化建设产生直接影响。对于毕业任职的国防生虽然总体上反映还不错,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的眼高手低, 大事不会做, 小事不愿做;有的意志力比较薄弱, 受到一点挫折和委屈就灰心丧气;有的建功军营的意识不强, 把国防生当作为就业的一个跳板, 到部队没几年就提出退役。这些问题的产生, 与教育引导有关, 但更多的还是因为在选拔和招收时没有准确掌握他们的心理素质状况。要从根本上弥补目前这方面工作存在的缺失, 就必须把现代人才测评技术引入到国防生的选拔和招收工作中来。要根据军队选拔人才的基本标准和要求, 科学构建测评的标准体系, 合理设计测评的要素和具体内容, 标志符合这一工作特点的测评工具, 运用可行可靠的测评方法, 对选招对象进行全面系统测评, 切实依靠科学的手段和措施, 把预选对象的心理素质状况摸清, 把国防和军队建设需要的人才选准。

二、筑牢思想道德防线, 打牢思想政治根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把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上升到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工程, 事关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工程的高度来全面规划部署。国防生是为国家培养的从事国防事业的专门人才, 对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和标准要更高, 既要求他们具备优秀大学生的基本素质, 还要具备后备军官的基本素质。双重身份决定要以双重的标准, 积极创新、加强和改进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办法。

1、坚持学习文化知识与国防知识并举, 注重引导国防生认清军队的性质

要针对国防生首先是大学生, 又是后备军官的特点, 要求他们必须以学为主, 完成大学生必须完成的学业;同时又要符合军人的要求。这种双重性的身份, 使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鲜明的特殊性, 必须在系统完整地学习文化知识的基础上, 抓好国防知识和创新理论的学习, 帮助广大国防生增强国防意识, 增强学好文化、献身国防的自觉性, 认清肩上担当的责任, 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2、坚持育专才和育通才并举, 注重培养他们的军官潜质

国防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起点要高, 眼光要远, 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放在由培养专才到培养军地兼能的通才上, 放在按军官的基本素质要求全面发展上。一要用心培养他们对党对人民对祖国忠诚的意识。培养他们自觉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意识, 始终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忠于社会主义。二要用心培养他们的组织指挥能力。可采取轮流代理连、排长, 模拟召开会议、授课、组织训练等形式锻炼实际带兵能力。三要用心培养他们率先垂范的作风。在平时的学习、劳动、训练和开展各项活动中, 要有意识地给国防生交任务、压担子, 让他们内有动力、外有压力, 激励他们硬活敢揽、艰难敢上、第一敢争的精神。四要用心培养他们严格自律的形象。在学习、日常生活和集体活动中, 对国防生从严要求, 促使他们事事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自觉用纪律约束言行, 令行禁止的良好习惯。

3、坚持课堂主导和实践摔打并举, 注重磨砺他们的军人素质

国防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基础抓起, 从当合格军人抓起。要着眼军人的特点, 着眼打赢信息化战争和建设信息化军队的特点, 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学校教育规律, 加大实践摔打、磨练的力度, 注意提高他们当合格军人的素质。一是要坚持课堂主导。发挥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学习生活相结合, 与教学、管理、服务工作相衔接。二是要坚持师德向导。加强师德建设, 教师队伍坚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教育学生。三是要坚持活动引导。深入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探索和建立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的新机制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四是要坚持训、管督导。要通过严格的军训和日常严格教育管理, 帮助国防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培养甘愿牺牲、无私奉献、吃苦耐劳、英勇顽强、珍惜荣誉、雷厉风行的军人素质。

4、坚持学生组织与党团组织教管并举, 注重帮助他们修养做人的品质

第一, 要高度重视学生党员发展工作, 把大批优秀国防生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对国防生党员要加强先进性教育, 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 提高党性修养, 充分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第二, 发挥共青团和学生组织优势, 服务保障国防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三, 发挥班级、社团组织优势, 充分调动国防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第四, 发挥校园文化优势, 满足青年人的精神文化需要。广泛深入开展理论学习、学术科技、文化体育等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活动。

三、树立以学为主观念, 丰富知识储备

国防生具有“双重身份”, 作为一名大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学习成绩上不去、不过关, 依托培养就失去了根本的意义。通过调查发现, 有的在校国防生感到自己没有就业的后顾之忧, 刻苦学习的劲头不足, 导致学业上有所放松。为此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国防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制定《国防生学习管理规定》, 对国防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在校表现、课程设置、考评指标等实行量化管理, 把学习成绩与日常奖惩、评比先进、评定奖学金、报考研究生、组织发展和毕业分配挂钩, 极大地调动了国防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监督检查, 采取国防生集中自习的学习方式, 不断改善学风, 强化国防生的学习意识;加强与各院系国防生辅导员的沟通, 积极掌握国防生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建立督学机制, 出台评比奖励办法, 通过评比先进, 树立典型来推动国防生争先创优, 浓厚抓好学习的氛围。对国防生的学习态度、钻研精神、课堂表现、作业完成等情况进行考评, 成立班级助学小组, 对国防生个人学习情况实行自我管理, 互帮互助, 相互监督。

四、实施科学组训, 确保军政训练效果

军事素质是军官基本素质的重要构成要素。必须在军事理论教学系统化、军事技能训练基地化、军事素质养成经常化上下功夫。将国防生军事理论教学纳入到学校总体教学计划进行整体筹划, 由学校军事理论教研室和驻校选培办教员担任教学, 同时聘请军队院校、训练机构的专家进行辅导, 使国防生接受系统的军事理论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训练科目内容, 充分利用驻地部队资源, 确定相应的军事技能训练基地, 每年假期分层次定科目安排国防生进入基地集中训练;完善国防生军政训练质量管理和评估体系。严格国防生的军政训练考核评价制度, 能够在保证国防生军政教学质量的同时, 营造国防生相互竞争、积极向上的氛围, 而且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反馈信息, 可以为进一步改进国防生的教学方式方法提供客观依据, 使国防生的军政训练日益科学化和规范化。

五、规范日常管理, 强化纪律作风养成

作风纪律的养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加强国防生作风纪律养成, 要坚持循序渐进、潜移默化, 防止浮躁过急, 搞简单化。对国防生采取“准军事化”管理, 在国防生管理上找到军队院校与地方高校的结合点, 切实加强国防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制定各项规章制度, 对国防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军政训练、宿舍管理、一日生活制度、违约等情况都做出明确规定。实施公正公平的量化管理。通过量化, 把政策分解成许多指标, 落实到国防生日常生活的考核中, 通过量化管理的结果, 来考核每个国防生执行政策规定的情况。建立国防生模拟代职制度, 将国防生按照年级编成模拟连队, 实行统一教育、统一管理、统一训练, 加强日常养成。

六、注重岗前培训, 提高第一任职能力

从国防生在部队的发展来看, 国防生具有科学文化知识上的优势, 但对部队熟悉的程度和管理带兵的能力明显不足, 并且他们接受的军政训练还远不够全面、系统、严格、熟练, 而这些又恰恰是第一任职所必需和急需的, 这些问题制约了国防生在部队的顺利发展。加强国防生的岗前培训, 注重在系统性、针对性、实用性和操作性上下功夫, 着力提高他们的第一任职能力;定岗定位, 利用假期坚持安排国防生到重点部队专业对口或相近的岗位任职, 以利发挥他们的特长;在校学习工作中, 注意给他们多交任务、多压担子, 让他们在完成急难险重和大项任务中摔打磨练。这些措施为国防生的成长进步创造了一个比较好的外部环境, 激发了他们建功军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到部队后能够缩短适应期, 尽快发挥他们的优势为部队建设做贡献, 切实提高国防生资源的使用效益。

摘要:随着军队对高素质复合型军事人才的迫切需求, 随着国防生占部队生长干部比例的不断加大, 国防生的培养工作日益重要, 抓得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干部队伍建设的基础和未来。要确保国防生队伍建设质量, 提高国防生的培养使用效益,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就此作了一些陈述。

关键词:国防生,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学林:国防生培养问题研究[M].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5.

依托高校培养国防生的文件 篇3

关键词:高校;国防教育;创新人才;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036-01

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国家加大了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高校相继开展了普通高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系列引导大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项目与战略。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国家未来建设和发展的生力军,更是西方国家开展和平演变容易利用的对象,在大学生中强化以国防教育为内容的人才素质培养教育,加强国家高素质人才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他们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显得尤为迫切与必要。

一、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作用与意义

在大学生中开展国防教育就是要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造就一批思想素质过硬、专业知识和能力较高的优秀人才。

(一)是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国家并不太平,日本军国主义有所抬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忘我之心不死,周边国家涉及领土、领海、领空的争议不断。大学生有了强烈的爱国意识、正确的国防责任观念和国家利益观念,就会对国家和民族的安危产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极大地激发爱国热情。

(二)是培养高质量的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一支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是当今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特别是对我国来说,地域面积大、边境线较长,海域面积辽阔、海防任务重以及周边环境复杂多变,强大的、高质量的国防后备力量更是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所不可或缺的力量。

(三)是培养建设国家和捍卫国家安全的优秀人才。高校国防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具有极强的育人功能,对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防教育对对对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奉献国家、奉献事业的使命感、造就一批建设国家和捍卫国家安全的优秀高素质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普通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现状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来看,在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授奖三大项目中,全国高等学校共获得183项,占总计266项的68.8%,高等学校的科研实力在不断增强,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贡献越来越大。教育部科技司司长谢焕忠认为, “高校是一个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地,开展原始创新的主要场所。”但是,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发展,受原有制度、观念以及各种因素的制约也越来越厉害,普通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主要表现在:

(一)是创新教育理念没有真正确立。培养目标重视单一的专才教育而忽视了通才教育,教学过程以传授知识为主,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人才的标准有失偏颇。

(二)是忽视以人为本,弱化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创新教育提倡“以人为本,教育中学生是主体,创新教育学生主体作用显得更加重要。创新教育必须建立在对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充分调动上,依托创造性的活动,不断激发和培养大学生自觉与自主的创新意识。

(三)是重视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现在很多企业在人才的选择与使用上遵循的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有才有德之人----重用,有才无德之人------慎用,无才有德之人-----训练后用, 无才无德之人-----不用;而这个“德”除了做人品格外,很重要的一个就是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政治素质,所以对大学生的创新教育与培养,绝不能顾此失彼。“态度决定一切”,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要重于创新教育本身。

三、高校国防教育在创新人才素质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大学生素质代表着未来世纪国民素质的水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面向未来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学校国防教育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必将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是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提高青年学生国防意识、综合素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措施。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力资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深入、持久、有效地开展学校国防教育,是培养合格的优秀大学生的有效途径,对提高青年学生国防意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是学校国防教育对提高人才整体素质有直接或间接的培养与促进作用。青年大学生是一群热血青年,对国家和民族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攸关国家和民族的荣辱兴衰、生死存亡的大事尤为关注,只要正确的引导,合理的组织与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青年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同时,通过国防教育,可以让学生对国际、国内形势有着清楚的认识和理解,在思想和行动上与国家保持一致,增强大学生对祖国和民族的忠诚度,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对大学生良好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拓展视野,均产生重大影响。

(三)是大学生已成为我国国防建设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国军事战略特别是兵员征集战略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依托国民高等教育培养国防生,一批既有一定思想政治素质又有较强专业能力的国防生走向军营,成为国防建设基础骨干力量;一方面在大学毕业生中实施应征入伍,吸引了一批有志于献身军营、献身国防的有志青年,服役于军队,成为国防建设基础支撑力量;另一方面又选拔优秀军队干部入地方院校深造,为适应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加速更新的形势,国家从2002年开始,在我国26所重点高校率先开始为部队定向培养理工科研究生,使之成为国防建设基础领导力量。

(四)是高校国防教育在大学生创新人格培养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创新人格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个人心理层面的积淀,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内在动力源。国防教育在大学生创新人格培养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强化国防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独立生存的自信心、不进则退的进取心、百折不挠的坚韧心和胸怀祖国的责任心。

四、高校国防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途径与对策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现代人的人格灵魂。创新人才培养是高校当前重要的教育方向,国防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原有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和需要,在大学生中开展创新人才素质培养,就必须在继承和发扬好的教育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与创新。

(一)是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一个优秀、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应该是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在教育中应坚持用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人、激励人、塑造人,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构筑当代大学生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的精神支柱。

(二)是教育的形式要灵活多样、生动活泼、寓教于乐。要充分利用每年的“八一”、国庆节日、纪念日等重大节假日和“双拥’、“共建”等活动以及应征入伍、士官直招、军训等时机,广泛开展参观、主题班会、特色团日、演讲、辩论、知识竞赛等活动,让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深入人心。

(三)是要整合教育资源,增强教育的针对性。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作用,开展潜移默化的教育;要通过军民共建、拥军拥属以及军地两用人才培养等途径,把军队文化引入校园,以军人严格的作风、优良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品格,激励、教育和影响大学生;同时,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占领网络阵地,拓展国防教育空间,建立健康的国防教育网站,突出覆盖面、信息量。

(四)是要优化创新人才教育环境。高校应自觉进行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创新,切实摆正高校国防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地位,让大学生从实践中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培育学生的创新人格;注重以校风、教风、学风为表现的国防教育行为文化,将国防教育贯穿到教育全过程,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创新人才培养已成为现时期高校的神圣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大学生在高校不仅要得到基础理论教育、专业知识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等诸多方面的教育与学习,但是国防教育不能忽视,更不能淡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是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对祖国充满挚爱、乐于奉献、敢于担当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之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成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不可少的坚强保障。

参考文献:

[1]卢萍,中美高校国防教育比较研究[J],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郭善林.普通高校是培养高素质国防后备人才的最佳场所[J].军事研究,2006(3下)。

[3]罗立新.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意义、内容及其素质教育功能[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6-0010-04。

[4]杨邵愈 高校国防教育与人才培养研究[M].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8。

作者简介:

1.肖军(1975--),男,湖北黄冈人,武汉科技大学学工处讲师。

上一篇:高二文科数学选修1-2测试题下一篇:萤火虫之墓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