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美术馆感悟

2024-12-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参观美术馆感悟(推荐12篇)

参观美术馆感悟 篇1

有一颗星即使陨落也在天空涂抹绚丽的轨迹;有一种人,即便故去,也给后人留下无限精神财富。陈达同志便是如此。这个周末,在图书馆一楼的一隅,这一方小小的精神世界折射着院士的过往和种种,也传达着他的为人处世,他的人生追求。都说苦难是一个人的财富,因此,陈达院士可以算得上是“富有”。但是王后将相宁有种乎?英雄莫问出处!陈达院士实现了用聪明才智、勤奋努力、改变现状,拓宽人生道路的目标,成为一个有骨气有志气有才气的人。

成功的背后都是辛勤的汗水,点滴积累终完成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东挪西凑走上求学路,借光偷闲只为把书读;没有纸笔树枝也能撑起横竖撇捺,课程轻松图书馆里习题九千足见功底毅力;聚精会神争分夺秒每日奋战十几小时苦练坐功基础打牢,责无旁贷知恩图报十年寒窗一朝功成扎根隔壁报效祖国。就这样默默无闻不声不响的,核试验成功,核技术兴起,在军事领域开始突飞猛进的发展,陈达院士也在不知不觉间和核这个词汇扯上了一点关系,一点血脉般的仿佛刻在骨子里的关系,雪和水一旦融在一起就再也分不开了。

“到南航,总要做工作,我是搞核的,总得有一座核装置,反应堆建不起,加速器品种多、花钱多,建一钴源辐照装置是可能的.....这是一门关怀人类的科学,是为民谋福祉的事业,一定要有人去做。”就这样,陈达同志把最后的时光献给了南航,在他的耕耘下,南航收获了一茬茬的硕士、博士、教授。在他的手里,核科学与工程系有了雏形并渐渐长成了充满朝气的“年轻人”,我相信,头顶有星光闪耀,他定会有更好的明天!

向陈达同志学习,学习他的勤奋和乐观,蚊虫可怕?十个蚊子一盘菜;学习他的扎实和苦干,科研迷茫?废寝忘食攻必克;学习他的奉献和坦荡,礼贤下士!甘当人梯为树人。

参观美术馆感悟 篇2

一、今日美术馆·未来馆开幕

今日美术馆未来馆《想象的未来》开幕仪式就这样在8月28日下午4:30分正式拉开了序幕。这是今日美术馆作为中国第一家民营美术馆, 也是目前生存最久的一家美术馆, 想要表达更加自由思想的态度。它的不断探索与革新也被更多的美术爱好者所关注和期待, 因此未来馆的开幕式也吸引了很多观众和多家媒体的采访。而对于我来说每次参观今日美术馆都会被不同的新奇元素所触动, 大量独具想法和创新的作品给了我很多想象的空间, 在脱离了传统程式和毫无新鲜感的作品后, 这里总会让观者耳目一新。

未来馆是用现代的技术展现一种艺术面向未来的态度。未来馆是由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与艺术家隋建国、建筑师王晖、策展人黄笃、苏磊共同发起, 旨在探讨美术馆最具先锋、未来性的空间概念。“今日美术馆·未来馆”将由实体展览、虚拟展览及第三方的现实展览三部分组成。“未来馆的出现不仅仅是一个现象的呈现, 更是一个话题探索的开始。如何组建一个新的制度、在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上迎接挑战与机遇是新的形势下应该讨论的问题。”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黄笃说。

二、美术的发展与时代的关系

纵观艺术史的发展过程, 美术与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古代美术时期是人类文明史的最早阶段, 从公元前17000年的塔尔米拉洞窟壁画到公元476年的美术作品均归纳为古代美术作品。那时生产力低下, 手工业相对发达。艺术领域里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的美术以建筑、绘画和雕塑为主, 且各具特点, 对后来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是人类历史中璀璨的文明发展的开始。公元14世纪到16世纪是著名的文艺复兴时期, 基础是以人为本。那时的中欧和西欧处在文化思想的发展时期, 生产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在宗教思想和行为上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 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到了20世纪, 经过了两次世界大战, 各种新的哲学和美学思潮活跃了人们的思维, 又带来极大的混乱。现代美术是西方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后产生的, 当时艺术家的作品表现出他们思想中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当代艺术在经济、科技、文化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 在这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又该是以怎样的面貌亮相这个舞台呢?我们所看到的、所经历的正在回答。

由此可见艺术是与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的, 可以说艺术就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正在真实的反映着生产力的发展, 代表着文化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三、媒介的运用与拓展

未来馆的新奇之处在于媒介的运用。随着时代的发展, 各种信息的大量涌入, 移动终端的广泛应用, 艺术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改变。很多当代艺术家受时代发展变化及文化的冲击, 突破原有的局限, 使美术作品走出画框, 从一个点打开, 在更自由的空间展示。

传统的艺术形式从观众的角度来讲是个体的接收, 而未来馆的艺术作品多数可以做到作品与观众的互动, 这也成就了观众与作品之间的“游戏”及参与带来的更多更形象的体验。未来馆除了展现更加自由的艺术观念, 很多作品也符合了现代人对未来猜测和想象的心理需求。现代高科技移动终端与艺术相结合的运用, 也将会带来更多的受众群体, 以及伴随而来的教育意义。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 未来艺术也在被推动的同时不断萌芽, 以新颖的与大众联系更加紧密的方式来分享艺术。艺术的领域将会突破二维空间和材料工具的限制, 把想象变为能够呈现在大众面前的影像, 也将会有更多更年轻的受众群体, 因而走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四、体验未来馆

这次的观展感受与以往有很大的差别, 在这之前, 并不了解未来馆所展示的作品情况和大致内容或者观念, 所以完全是即时性的参观和体验。

走入未来馆一楼, 一个名为《星际大战》的装置作品呈现在眼前, 漆黑、神秘是它的主调, 这件作品有一种不确定感, 一种对未来星际之间战场的想象, 高科技作战的紧张和神秘感营造充足。穿过这个展厅里面有许多的小型作品展览, 比如《远程传感系列》《三千世界》《未来颗粒》等, 均是由实体作品与虚拟作品的结合。

《未来颗粒》中的实体作品与虚拟作品相呼应, 实体作品要通过ipad中的虚拟作品来更好的呈现, 只需拿起手边的ipad扫描实体, 画面中就会完整的呈现这件作品在特定的空间内的影像, 观众可以参与其中自由调节画面, 使作品做到全方位立体旋转, 使作品每一个部位都可清楚完整的呈现在参观者面前。这样即突破了空间的局限又使作品具有趣味性, 而ipad当中的影像为整幅作品营造了更深层的含义。未来人类的进化、性别模糊、感情关系、人与动物、宇宙、宗教……所有的点都会成为未来的颗粒让我们深思。

《运动的张力》可说是一件大工程, 占用了二楼至楼顶的所有空间。顶棚的射灯使地面的球体呈现艺术性的效果, 在ipad当中呈现出宇宙的视觉效果。分别在场馆的四个角通过移动终端观看这个球体的角度与投射光感都是不一样的, 在虚拟空间中它是一个可远可近运动的星球。场馆的两侧有两幅画, 其中一幅是实体作品, 可结合到眼前以科技编织的虚拟世界中, 人类在宇宙虚拟空间中的游荡, 一切尽在运动中。另外一副作品, 绘有三个钢结构的人物形象, 其中一人正在碰触另外一个人的身体, 用ipad扫描后图像开始运动。运动的张力通过现代科技的参与, 体现的更为贴切。身在其中, 仿佛处在一个巨大编织的虚拟网络中, 亦真亦幻。“只有虚拟馆可以做到摆脱地心引力的限制, 这就是未来馆的优势, 通过虚拟空间实现作品更多的可能性。”高鹏说。

这次参观的体验完全是现在科技使虚拟空间与现实作品的对接, 但所有新事物的诞生都需要有成长的空间, 未来总会给艺术一个更好呈现的方式。馆长高鹏也不确定未来馆到底是一个什么模式, 他希望它有很强的实验性和探索性, 在他的概念里, 未来馆应该是这样的:它可以承载成千上万个展览, 有无数在这个云空间的虚拟点, 不断架构、不断生长, 像无数个宇宙中的分子或者说一个独立的空间, 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一个空间, 像一个行星一样存在, 这个空间就是他自己的展览世界。也期待新生的未来馆在未来能够为观众呈现更多更自由的思想意识和启发的艺术作品。不管是传统作品还是当代艺术, 都会在未来更广阔的空间、更包容的环境中以自己的语言存在方式进行探索和延伸。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信息化时代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信息技术在美术领域的应用也相当广泛。如在美术市场信息化、美术教育信息化、美术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化、数字展馆信息化……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其中数字展馆信息化更是开启了美术馆的新纪元, 新型美术馆将以往传统的展馆与现代科技结合, 将实体作品与虚拟影像相结合, 拓展了传统美术作品的空间概念, 带给观者更高参与度的新奇体验。

感悟藏区小学美术课堂 篇3

关键词:甘南藏族自治州;美术;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6-185-01

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高原,资源较为丰富,但小学美术教学,特别是农牧区小学的美术教学,多年来一直在一层不变的教学内容和长期一贯的教学模式之间徘徊、教师照本宣科、学生依样画葫芦。这样的现状,让我们在新课程实施中颇感困惑,那么如何在藏区小学进行美术教学呢?就此我对多年的美术教学工作作了回顾和总结。

一、注重周围课程资源的开发

小学美术课标规定工艺美术课时占教学内容的50%左右,藏族农牧区有其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人文环境以及艺术文化,这就给我们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把学生引向工艺美术的殿堂提供了绝佳的先决条件。

1、利用石子、树叶、松果进行贴画造型艺术教学

在小河旁、小山上,形态各异的石子随处可见,这些都是教学中十分不错的素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按教材要求选择不同形状的石子,结合造型,设计加工成各种形状的手工制作作品。

2、合理利用周围环境

根据周围的环境,组织学生采集黏土、翎毛、菜蔬瓜果等,经过美术课堂加工,做成了联系课本实际的泥塑造型、粘贴画、小头饰、小挂件、瓜果雕刻等。春天到了,带他们出去找春天、画春天,夏季我带领学生到大自然品读祖国秀丽的山水,通过引导让孩子们创作出结合本地区文化艺术特点的佳作,秋天到了,带他们去捡落叶、松果、树皮,回来做树叶(树皮)贴画、工艺作品。

3、利用秸秆、麦草秆、树枝进行造型教学

在农村房前屋后、地头田边,麦草秆、秸秆、树枝随处可见,而这些对造型教学有着不小的作用。教师在“巧妙的穿编”一课之后,可让学生收集一些秸秆、麦草秆、树枝等整理干净、修剪整齐,指导学生学习课本中介绍的纸条穿编一样进行构图穿编,设计精美的图案。

二、利用多媒体设备,让课堂丰富多彩

如今我们农牧区大多数小学,投影仪、幻灯机、录音机、电脑等普通的电教设备已经基本配齐。因而,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多媒体器材进行美术教学,把学生带进一个绚丽多姿的美术世界。

1、利用多媒体教学

每一堂美术课总是有不同的呈现形式,教师的板书演示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同时有许多色彩、明暗、位置关系,然而这些很容易受粉笔、黑板等的局限,再加之小学生理解能力的直观性,这就会给实际教学过程带来诸多麻烦。鉴于这样的情况,在课前,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绘制一些投影片,上课时用投影仪、电脑等展示出来。 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课堂兼容性,同时也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把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本课时教学内容,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

2、利用好教材,就地取材

新的美术教材上有大量的手工制作、绘画、电脑制作作品,合理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因地制宜的教学。同时,要引导学生对课本中的作品与自我感受过的民族艺术作品进行比较、分析、讨论,引导他们体验不同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其共通的内在美感。

3、美术课堂音乐的应用

把美术知识融合于趣味性和情节性很强的故事中,制成录音或幻灯片进行教学,结合相应的音乐,展开情景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增强自我知识吸收及经验积累意识

1、尊重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是农村美术教师必备的先决条件

低年级的孩子们,他们的思想天真烂漫,想象力丰富,爱画什么就画什么,学习随意性较强,同时学习美术的动机缺少相对的高度,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停留在较形象直观的层面上。故此对于孩子们的作品,我们应该多给他们以鼓励和表扬,热情诱导。

2、“要给学生一桶水,自己就要准备好一缸水”

课堂上,由于学生知识面的增加及网络、电视、媒体的不断更新常会出现一些一时难解决的问题,此时深切地感到自身知识的缺乏,所以经常阅读有关新课程的书、杂志,查找有关教学内容的资料,利用课余时间给自己提供充电平台,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素质。

3、把握课堂教学的尺和度

随着新的教育理念进驻美术课堂,学生课堂活动有大幅度增加,这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但是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管理的难度,有时候拟定的教学目标已经完成,但却由于学生的热情过于高涨,不忍心打斷,造成课堂时间延误,所以度的把握是十分必要的。故在课时安排尽量安排适度,在学生课堂情绪的调控方面,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运用口头表扬、奖励、比赛、趣味活动等方法尽量吸引学生注意力、兴趣点引导到学习活动中来,引导至张弛有序学习过程中。

唐山地震参观感悟 篇4

2016年5月12日,在这个“5.12”汶川大地震地震纪念日暨国际护士节,我们全专业一行去到唐山,这个同样曾经经历大地震磨难的坚强城市,去祭奠那些在地震中逝去的英灵,缅怀那些抗震救灾中涌现的英雄事迹。

唐山,简称“唐”,河北省省辖市,位于河北省东部、华北平原东北部,南临渤海,北依燕山,毗邻京津,地处华北与东北通道的咽喉要地,是京津唐工业基地中心城市、京津冀城市群东北部副中心城市。

唐山因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驻跸而得名,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工业基础雄厚,素有“北方瓷都”之称。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座机械化采煤矿井、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第一台蒸汽机车、第一桶机制水泥,孕育了丰厚的工业文明。唐山是中国评剧的发源地,素有“冀东三支花”之称的皮影、评剧、乐亭大鼓享誉全国,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公元1976年7月28日,北京时间3时42分53.11秒。东经118.1度、北纬39.6度,在距地面16公里深处的地球外壳,中国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一带突然发生里氏7.8级强烈地震,23秒钟后,唐山被夷成废墟,682267间民用建筑中有656136间倒塌和受到严重破坏,242769人死亡,164851人重伤,4204个孩子成了孤儿。直接经济损失达30亿元人民币以上。地震罹难场面惨烈到极点,为世界罕见。

中国首都北京摇晃不已,天安门城楼高大的梁柱痉挛般地“嘎嘎”作响。从渤海湾到内蒙古、宁夏,从黑龙江以南到扬子江以北,这一华夏大地的人们都感到了异乎寻常的摇撼,一片惊惧。

弹指一挥40年。唐山人民在战胜灾难、重建家园中凝结成的抗震精神,其所涵容的团结、坚韧、勇于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内核,不仅是唐山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全人类所共同追求的;世界科学家们络绎不绝地来到唐山,依据这个天然“实验场”进行大量研究,使人类加深了对地球的认识,防御地震灾难也迈出了一大步;在唐山抗震实践中,中国诞生了“地震社会学”,为解决全球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灾害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成功的防灾减灾范例。

古今中外,每一次巨大的自然灾难都是以更大的历史进步作为补偿的。唐山大地震使唐山人民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却给全人类带来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早出发,经过近三个小时的颠簸,我们来到的第一个地方是唐山抗震纪念馆。唐山抗震纪念馆原名“唐山地震资料陈列馆”,建于1985年,是全国唯一的一座有关地震、抗震和防震的陈列馆,1986年7月建成开馆。在讲解员的带领和细心讲解下,通过馆里通过大量的资料、实物、照片,我们重温了那段不可磨灭的灰色记忆,了解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基本情况,以及唐山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情形。地震资料陈列馆为两层方形建筑,外镶紫红色陶瓷面砖,建筑面积近1500平方米,网架屋顶,沉稳大方。

纪念馆参观完毕已到饭点,我们就地吃午饭,饭后全部开往第二个目的地--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该公园于2008年4月开始兴建,2008年7月初步建成开放,总占地面积40万平方米,总投资6亿元,是世界上首个以“纪念”为主题的地震遗址公园。公园设计充分体现“敬畏自然、关爱生命、探索科学、追忆历史”的理念,以原唐山机车车辆厂铁轨为纵轴,以纪念大道为横轴,分为地震遗址区、纪念水区、纪念林区、纪念广场等区域。其中的地震博物馆于2009年10月落成。

广场正前方是纪念水池,面积3万平方米,水池内主题雕塑采用石材和青铜质地,用写实的雕塑语言,展现唐山人民在灾难面前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生动场面,激发人们珍爱生命、奋发向上的豪迈情怀。

唐山大地震罹难者纪念墙由5组13面墙体组成,镌刻着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罹难的24万同胞的姓名。纪念墙每面高7.28米,代表7月28日,墙体距水面19.76米,代表1976年,预示着逝者与生者的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让人永远铭记1976年7月28日这个令唐山人悲恸的日子。园内中国·唐山地震博物馆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由纪念展馆和科普展馆两个分展馆组成,是国内目前最大的地震主题展馆。我们怀着一颗对逝者同胞哀悼的心,在讲解员小姐的带领和讲解中,参观完展览馆,心情异常沉重。

第三站 我们来到的是:唐山地震台。这是一处幽深的小院子,环境很好。台站工作人员热情的欢迎了我们的到来,并且给我们详细的讲解了这里所有涉及的测量工作,以及这里遗留的地震遗址。院子的角落养了好几只大狗,见着这么多人,狂吠不止。旁边竖着牌子,上书:动物观测,请勿打扰。讲解完毕后,工作人员带我们参观了GPS基站,GNSS基站,现场演示了跨断层基线测量的方法,以及精密水准铟瓦尺测量以及数据分析的方法。能够看到平时在课堂学的知识在这里很实用,大家热情很高,不断向工作人员咨询各种问题。而工作人员也是热情且耐心的解答同学们的疑问,同学们都有认真听讲解并且做笔记。最后一起合影留念,在下午将近4点,我们恋恋不舍地坐上返程大巴,离开这片土地。

参观养老院感悟 篇5

20年后北京老人将达415万北京市在1990年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当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10.1%。到2004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97.2万,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3.2%;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资料预测,到2025年,北京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415万,约占人口总数的30%左右。让老年人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就要努力保障所有老年人生活上得到保障、精神上得到慰藉,社会地位得到尊重和认同。真正建立起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这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

随着城市人口结构逐步老年化和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显效,更随著城区住房逐步向高层发展的趋势。社会养老问题日益引起关注。现代社会生活频率加快,很多家庭的年轻人忙于工作和学习,照顾父母的精力不足,往往是送小孩入托儿所,留父母孤独在家,生活十分不方便。

我国传统的习俗都是老人在家庭养老,存在“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旧观念。许多人认为人到老年时只有儿孙绕膝、世代同堂才有福气,随著社会的工业化,现代化程度提高,这种传统观念悄然发生变化,部份思想开朗的老年人主动花钱走进养老院,在那里安享晚年。

因为老人院环境优美,设备齐全,护理人员多受过专业培训,能为老年人提供饮食、起居、娱乐、健身、医疗等一系列服务,老人之间互相交往方便,多数老年人住得安乐、开心。

住入养老院的老人思想也比较开朗,不受“托老是儿女不幸”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主动提出到老人院养老,而老人们的子女也都孝顺,承担了托老费用,经常到养老院看望老人或接老人回家小住。

参观学习胖东来感悟 篇6

---狄超

我是带着震撼和疑惑参加了为期2天的胖东来学习的。之前参观学习了胖东来的公司领导和几位店长为我们没有去过的人员做了分享,照片、视频以及个人感受,点滴的真实场景,让我内心震撼又疑惑。直到自己参观学习回来,那种干净整洁、员工积极、到处充满爱心与和谐的场景仍然在我的脑海里盘旋。然而,不仅如此,胖东来这样一家民营企业对整个许昌市产生的深远影响,让我们肃然起敬。

下了飞机就感受到郑州天气的闷热,坐上去往许昌的汽车,天气立刻风云变换,山雨欲来。到达目的地,我们放下行李直奔胖东来时代广场,住所到胖东来时代广场步行几分钟的路,很近,远远的就能望见。

胖东来时代广场外广场很大,保安在有序的指挥停车,大屏幕放着足球比赛,三三两两的人坐在广场的休息椅上惬意的看着比赛,闲聊着。太干净了!红色方砖一尘不染,有一位保洁员不停的在巡视,一旦发现垃圾立刻清理,甚至路人不小心掉在地上的烟灰也不放过。垃圾桶上为顾客吸烟放置的不锈钢烟灰缸里,一汪清水,光可照人,人造大理石做成的休息椅被擦的干干净净,你不必担心会弄脏衣服。一个广场人家都能做到这个程度啊,胖东来,我没白来!这个时候,天空淅淅沥沥下起小雨,我们一行人参观完门口胖东来的“经营理念”进入了商场。

好凉爽!商场内的凉爽与户外的闷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你会诧异门口挂着的棕色棉门帘,将闷热的空气隔离在户外。商场大厅是一排排休息椅,上面坐满了休息的顾客,有位超市的员工在为顾客免费发放塑料袋,熙熙攘攘的人群,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超市在一层,我们稍作观察,直奔超市入口。入口站着一位年轻的小伙子,穿着白色的衬衫和黑色西裤,面带微笑,与我们明亮的保安服装给人的感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锈钢护栏隔离开来的入口和未购物通道,不宽敞但暖人内心。也许许昌人已经习以为常了吧,但作为一名超市人,这样的为顾客着想,我真的自愧不如,小小的一处细节,有着大大的爱!

入口右侧是生鲜区。首先是水果,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你会会心一笑。不错,作为顾客,这就是你想要的水果,作为超市人,这就是你想要的陈列与质量!蔬菜区,新鲜的叶菜散发着生机,拨弄着你的购买欲望,员工不停的整理,不停的清扫,有条不紊,显示着胖东来卓越的管理能力。

主食、熟食、鲜肉、水产海鲜等等整个生鲜在我们看来最难管理的地方,在胖东来这里干净、整洁、新鲜。每一处细节的卫生,在这里都有执行,员工自动自发的在工作,看不到闲下来的时候。

我负责家居与文体文教的陈列拍照,胖东来在商品选择、道具使用都有很深的功夫,这个也是我们在拓展新店可以借鉴和改进的地方。我们连续参观了胖东来时代广场的商场、烟酒、药店、售后维修、书城、以及胖东来生活广场,从胖东来企业文化宣讲的到实际卖场看到的点滴细节,无一不透露着这个企业对顾客的重视程度。“爱在胖东来”这个五个字真的是完美的诠释。

在参观学习过程中,我也与好几位胖东来的员工一起聊天,员工那种发自内心的对企业的爱,正是胖东来企业对员工的爱的完美回馈,一切都在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里,达到这样的一个状态,可想而知胖东来付出的艰辛。

震撼依旧震撼着,疑惑逐渐清晰。胖东来企业的今天必不是一蹴而就,有正确的目标并坚持,循序渐进,才会成就这辉煌。我们企业的今天也付出了10年的艰辛,但我们的路仍然很长,需要改进的地方仍然很多,有方向,有决心,能坚持,从我做起,提高思想高度,关爱他人,我们所羡慕的他人辉煌,必将属于我们自己。

初中美术课教学的几点感悟 篇7

1. 创设情境, 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美术。

以往上美术课, 教材中的美术作品虽然很精美, 但往往距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远。学生虽然内心有欣羡之情, 但有“高不可攀, 爱莫能学”之感, 渐渐地学习兴趣就越来越淡。我想, 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和认识的对象, 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有较大距离, 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无法满足学生对美术知识的需求。认识到这一点, 上美术课 (中国结之蜻蜓结的编法) 时, 我在课前先布置每位学生上课时都带一些彩绳、剪刀之类的寻常物品。上课了, 学生带着物品疑惑地看着我。我先检查学生带来的物品, 学生课前准备工作做得很好。随后, 我跟学生聊起野外春游时看过的蜻蜓及其形状, 学生的兴趣提高了, 并能简单勾画出蜻蜓的造型。但当我拿出蜻蜓结的手编样品时, 课堂却顿时安静了。“你们想不想学编蜻蜓结呢?”“想。”我在黑板上写上这堂课的课题, 说:“美就在我身边、手尖上”。接着, 我一边讲美术与生活的关系, 一边示范摆弄学生课桌上的彩绳, 学生看得入迷, 听得专心, 随着我指导的步骤开始不由自主地摆弄起来。第一部分是头, 第二部分是腹, 第三部分是尾。十分钟以后, 我选择了比较典型 (分上、中、下三类) 的作品让同学们评议。我也顺带把有关造型的知识、技巧做了总结性的讲解。后来, 学生把编成的蜻蜓结做成钥匙坠、拉链坠等, 装饰着自己, 美化着生活。学生看到自己亲手创造的作品, 别提多高兴了。

下课铃响了, 同学们却仍然舍不得离开。从他们的神情、状态, 我似有所悟:美, 来源于生活, 从学生生活出发, 才能引领学生走向美的殿堂;美术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学生不但能感受美, 而且能自主探索美的原理。因此, 创设情境很重要。当然, 创设情境不仅是为了激发兴趣, 更应当是学生学习的素材。

2. 走进童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术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理性科目, 它靠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激励打开学生心灵的大门, 不能有任何强制性。

首先, 要让学生对所画的内容、形象有强烈的兴趣, 走进童心世界, 观察学生的所思所想, 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创作欲望, 让他们在头脑中有鲜明清晰的形象, 内心产生创作欲望。其次, 可配合教学, 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认知活动, 如: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 能使学生逐渐从感知表面形式美过渡到理解作品的内在美, 提高审美能力。与学生的艺术兴趣越来越浓厚, 这时就抓住时机设法将他们头脑中丰富的美感知觉体验引入到美感体验的表现阶段, 激发表现欲、创作欲。在春天, 让学生去公园摸一摸柔软的小草, 看一看花丛里的蝴蝶张着几个美丽的翅膀, 翅膀上有什么美丽的花纹。去动物园看看大象的长鼻子, 湖里的白天鹅, 知道大自然和人们的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最后, 可配合教学开展游戏活动, 寓教于乐, 让学生边学边玩, 如:可把要画的人物或动物都做成活动的教具, 学生通过玩活动的教具, 掌握其结构, 自由变出各种动态, 还可以听配乐故事、说寓言、看录像、玩拼图等, 开展多种活动, 增强学生对所画内容的体验, 激发学习兴趣。

3. 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兴趣是求知的源泉, 学习的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条件。孩子的求知欲望一般都很强, 除了书本外知识外, 他们更想了解的是课外知识。对于大千世界他们总是充满了好奇, 利用孩子的这个特性, 在课堂中, 我通过互联网、多媒体的教学, 让学生看到更多相关的知识, 了解更多的知识层面, 使课堂不至于因为课本的局限而过于沉闷。这样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了起来。虽然如此, 但电脑多媒体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要有分寸, 它不能包含美术教学的全部, 因为美术课包括的内容很多, 如:手工制作、写生绘画、欣赏, 等等, 这些电脑都代替不了。我们更不能因为多媒体而忽视了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因此, 美术老师应该正确地利用多媒体, 扬长避短, 让多媒体为教学服务,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4. 设计周密的教学步骤, 围绕教材安排提问, 引领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

我听过一堂这样的美术公开课, 教材内容是《标志设计》。老师课前先布置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找找生活中的标志并分类, 上课时改变学生的座位编排, 由单独排座变成小组合作的形式。老师从讲台上走下来, 改变讲台上的控制者形象, 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怎样理解标志设计?你喜欢哪些标志设计作品, 为什么?结合实际生活中所见谈谈它的特点。”老师采用分组公开记分的方式, 鼓励学生小组讨论、积极探索、大胆表现。有的说标志是公司企业的形象标识, 设计是“设想和计划”;有的具体举例说, 设计是由思维引发出的并通过计划实施的过程;还有的说标志设计就是围绕一个主题或中心绘制的图案名称, 应用在交通、金融、通信生活中, 等等。虽然在讨论过程中也有错误的答案或偏激的争论, 但是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有的学生从实际生活所见娓娓道来, 有的从个人的理解评论其他同学的观点, 并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思想。老师在课堂中始终追随学生的思路, 参与其中并给予提示, 及时支持或肯定学生战胜自我、参与讨论。老师的鼓励态度给了学生正面的导向, 同学们兴趣盎然, 课堂气氛活跃, 对标志概念有了自己的认识, 积极完成作业, 并有自己的创意, 他们甚至带着讨论的问题打算在课外寻找答案, 课堂发展处于自然生发的状态。通过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教学方式对比, 我们发现, 教师的行为改变, 可达到相异的教学效果, 其内涵是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的不同。现在的学生往往喜欢主动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如果教师还是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身份出现, 把知识讲透, 学生被动接受, 也许从短期效果来看, 学生学会了, 但从发展的角度看, 学生就失去了自我探究的习惯。虽然美术新课程有了新的标准、新的教材, 但至关重要的是新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会深深影响到教学内容, 过程比内容更起作用。这中间美术教师非常关键。美术教师能否自觉调整自己教学行为, 直接关系到美术新课程能否真正有效实施。

5. 将其他学科内容引入美术课堂, 让学生积极思维。

把音乐融进美术课堂。音乐的情绪感染作用是强烈的, 能调动人的情绪, 在美术课中相应地引用音乐教育会更好地辅助教学。在大学上油画专业课, 我们经常边听《蓝色多瑙河》, 一边欣赏凡·高动人心魄、绚烂夺目的色彩魅力, 一边为画家潦倒、贫困孤寂的一生感叹不已。

浅谈幼儿美术活动学习感悟 篇8

【关键词】幼儿美术活动 学习感悟

我是美术专业出身,从高中开始学习美术一直到大学再到进入工作,当初感觉绘画理论、绘画实践就是我的强项、我的专长,以自己的功底教3-6岁的孩子画画太简单了,太没有技术含量了,完全不在话下。当来到幼儿园后,真正面对着孩子拿起画笔时,我却不知道该怎么画,不知道怎么把我所学的专业知识教给孩子。我四五笔画出了水果、汽车等,小朋友们却瞪着大大的眼睛说:“老师,我不会画”。那一刻我呆住了,我迷茫了,是示范画?还是一笔一笔地教?还是让孩子自由发挥?……

带着诸多的疑问和不解,我去请教老教师,听他们的课,学习视频,模仿上课。慢慢地,情况开始好转,我知道了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去因材施教。我曾经看到蒙台梭利关于儿童的31个敏感期中说:“绘画是孩子最会使用的一种语言,他们从涂鸦开始一直到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整个过程都是一种自然的发展,孩子天生就具有高级的艺术欣赏能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说,幼儿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与幼儿一起感受发现欣赏美,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支持幼儿自身表现和创造。

学习了《指南》,我对幼儿美术活动又有了更深的认识,如何把理论应用于实践,我在每次的课堂实践中,每次的听课学习中都不断尝试、不断探索。例如,一次暑假在上海的美术学习中,我参加了一节大班《雨花石》的美术活动,受益匪浅。这节课分为两课时:一节是《神奇的印染》,一节是《色彩斑斓的雨花石》。下面我试着谈谈我对这两节课的学习感悟:

一、《神奇的印染》——玩色彩

将装有调试好的水粉颜料和清水容器放在桌上,教师边示讲解玩颜色的流程边示范。小朋友分工,三位小朋友倒颜料,一位小朋友倒水,三种颜料要紧挨在一起,最后一位小朋友在颜料上洒上水。(这个过程体现了孩子分工合作,认真听取老师的要求,老师的这种示范让幼儿有自己抓紧想试一试的兴趣。)

观察讨论多种颜色混合在一起发生的变化,黄色和蓝色混合在一起变成了绿色,洒上水的地方发生了什么?颜料变得稀薄了等等。(看变化、观察颜色,给幼儿带来了乐趣:“哇!原来会变色。”“黄色和蓝色会变成绿色,好神奇!”“老师,老师,这个颜色和这个颜色变成了哪个颜色?”“五彩缤纷的好好玩呀,还有什么变化啊?”在这个环节中,幼儿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创造、自己寻找。)

印染颜料开始,教师示范用纸轻轻盖在颜料上,轻轻地压一压,把纸拿起来翻过来,五彩斑斓的颜色就印到纸上来了。然后幼儿印染,轮流印染完成了,小朋友把纸放到前面来晒一晒。(这一步的教师示范又引起了幼儿的兴趣:“哇!原来颜料可以变成这么漂亮的图画。”幼儿通过动手实践,自己完成了色彩斑斓的图画,多么自豪,多么开心。一节活动课最主要的就是让幼儿开心,让幼儿快乐,欣赏作品感受它的美。)

二、《色彩斑斓的雨花石》

首先,欣赏雨花石的图片或实物,介绍雨花石,观察雨花石的花纹色彩,看看能想到什么动物或人物?(以前我们上课可能直接在黑板上画出雨花石的样子、花纹,叫小朋友直接模仿。现在的教学方法是先看实物,让幼儿真正自己去观察事物的真实模样。)

其次,欣赏上次的印染作品,变一变,把印染好的彩纸变成雨花石。把印好的色块剪成一个个不同大小的椭圆形。有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有孤孤单单地跑到一边,还有些调皮地跑到了外面去了。(在这个环节,教师让幼儿把剪好的雨花石错落有致地布置在画面上,教师运用精炼而到位的语言加上生动的图片让幼儿自由地创作,将上一节课的作品运用到这节课中。美术不仅仅是画完一幅作品,这个作品可以无限地变魔术。)

再次,想象添画上背景。想一想,你的雨花石放在哪里?浴缸里、花盆里、小溪里……除了雨花石外,还有什么动物在小溪里?有谁在看花盆?画出小动物的眼睛和细节,比如花纹、鼻子、嘴巴、耳朵。把画面画得满满的,你就成功了。(教师运用语言提醒幼儿去想象,而不是教师画个小动物让幼儿去临摹,要让幼儿自由地想象去发现动物,去寻找不同的动物。如果示范画,每一个幼儿画的都是一样的,而让幼儿自主画,那么每一个都有自己的色彩、有自己的故事。美术活动原来可以有这么多的形式和乐趣。从没有情境到有情境的背景添加,幼儿独自完成了一幅有情境的画面。)

最后,评价作品,幼儿互相点评,自己点评说故事。(原来的美术课完成了作品就等于结束,因为幼儿都画的一样,只能说“好漂亮呀,你们都好棒呀”,千篇一律。而在这节课中,每个幼儿的雨花石摆放位置都不一样,色彩花纹都不一样,想象的情景都不一样,画出的动物都不一样,每个幼儿的画面都有一个神奇的故事,共同构成了课堂的丰富多彩。)

参观河南美术馆有感 篇9

这次学校组织我们集体参观河南美术馆,我们开阔了眼界,感受到了艺术无限魅力。非常凑巧的是,这次参观刚好赶上“工• 在当代”为主题的工笔绘画展览。其中有两幅画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喜欢第一幅画的原因是因为我个人非常喜欢夜空的景色,画中漆黑的夜幕上繁星点点,那一轮明月让我浮想翩翩。这幅画上半部分就是那浩瀚的夜空,而下方则是几个小孩用天文望远镜正在探索着这神秘的夜空,体现出中国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的新景象。甚至小孩子们都可以利用先进的仪器去探索那些我们未知的神秘事物。

喜欢第二幅画的原因是因为这幅画所表达的主题是主题“保护环境,还动物一个家”。这幅画描绘的是小鸟的一家,他们的巢是建造在电线杆上的,而用来筑巢的都是一些人们生活垃圾。背后是灰蒙蒙的天空,看不到一朵云彩。小鸟们都张着嘴向母亲寻求食物,而母亲却不知周围的这些有多少是能吃的.......看到这样的场面,你不会感到心酸吗?人类的贪婪和对环境的污染使多少生灵失去了生活的家园。所以我们要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保护环境,还动物一个家!

参观红色景点感悟(最终版) 篇10

放寒假了,在忙忙碌碌的过年里,我和爸爸妈妈抽出一些时间,来到了武昌区毛泽东旧居及中央农民讲习所旧址纪念馆,进行红色景点的参观和学习。

通过资料和讲解员的介绍,使我知道了很多知识,原来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位于武汉市武昌解放路红巷,于1963年建成开放,周恩来总理亲自题写了馆名。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倡议创办的一所培养全国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毛泽东实际主持全所工作。现展出的有常委办公室、教务处、总队部、大教室、大操场等复原陈列和反映农讲所历史的辅助陈列。

1926年11月下旬至1927年8月毛泽东在武昌时的旧居,于1967年按原貌重建并开放,也成为农讲所的一部分。毛泽东旧居位于武昌都府堤41号。1927年上半年,毛泽东在武汉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偕夫人杨开慧,儿子毛岸英、毛岸青在此居住。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即在此写成。当时在这里住过的还有蔡和森、郭亮、彭湃、毛泽覃、夏明翰、罗哲等人。故居为一坐东朝西的中式平房,砖木结构,三进三天井,面积为430平方米。一进右边用木制板壁隔成两间,为毛泽东及其亲属的卧室。1956年因修建武昌公园时将原房拆除,1967年按原貌重建开放,供来访者参观、瞻仰。

每一处“红色景点”,背后都有着鲜活的英雄人物、感人的历史事件。认识到革命先烈为争取革命的胜利,获得幸福的生活付出了很多很多。缅怀革命先烈、铭记患难历史、传承革命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处“红色景点”,就是一本活的教材和一个历史坐标,刻录着曾经的“烽火岁月”。有了这个教材和座标,后人才可真切认识先烈、直观感悟历史。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的我们青少年活动、娱乐根本不差“场所”,什么网吧、游泳馆、溜冰馆、博物院应有尽有,“红色景点”只在清明时节才会光顾一次。殊不知,这些现代化的场所,除了给学生带来欢乐和知识之外,只会令他们远离历史。不少青少年学生不识雷锋、董存瑞等历史人物就是明证。今后,我将告诉我的朋友、同学、哥哥姐姐、弟弟妹妹,让我们一起学英烈、知荣辱,缅怀英雄烈士,弘扬民族精神。

参观美术馆感悟 篇11

关键词:基础教育;美术教学;学习主体;美育;自我完善

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实施全民教育,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人才,实现国家和民族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基础环节。基础教育段美术学科对美术文化的学习,对美术知识技能的掌握,对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促进全面发展,进而培养终身学习习惯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怎样认识其特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我简要谈一些自己的感悟。

一、对于基础教育段美术教育价值的客观认知和定位,有利于对美术教学价值做出符合时代与现实要求的判断

1.认识到我国基础教育段美术教学价值定位演进的四个阶段

(1)“工具性”阶段。1878年英国首次把“美术”列为基础教育必修课,美教着眼于社会经济需求的实用目的,教学价值定位在实用的“工具性”上面。各国纷纷效仿,我国也不例外,20世纪80年代以前基本上是照搬苏联模式,教学的中心目的是向学生传授图画技能。(2)“人文性”阶段。1979年教育部顺应时代将“图画”课改为“美术”课,突破了以传授图画技能为中心的狭隘的美术教育目的论,从实施美育、促进智力发展、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方面比较全面地阐述了美术教育的人文性目的。其后美术教育价值的“人文性”定位成为主流。(3)“工具性”与“人文性”并置阶段。1992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公布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美术教育涵盖了情感、智力、技能、创造四大价值系统。(4)进入21世纪,社会文化突现出多元化的时代特征。2001年教育部制定颁布《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把美术与音乐、戏剧、舞蹈以及影视、书法、篆刻等过去分散的多个艺术学科综合起来构成艺术综合课程,“使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整合发展”,统一为“人的素质”的发展,摒弃了简单的“工具性”或“人文性”又或“两性的并置”式定位,目的直指“塑造健全人格”,对艺术课程目标的定位已提高到教育本位的高度,符合人们多元化的教学价值期望。

2.认知基础教育段美术教育的客观定位

基础教育段美术课程标准对美术课程的性质和价值做了这样的描述,“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能够“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以及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能帮助学生实现提高审美情操、理解美术文化新课程。基础教育段美术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比较美的。其中有些课业侧重对社会生活美、欣赏美、表现美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有些侧重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有些侧重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应有的放矢地利用不同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认知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正确树立基础教育段美术教育观念

1.基础教育段学生美术心智发展呈阶段性变化特征

处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学生,美术心智的发展经历多个不同阶段:涂鸦(2~4岁)、前图式(4~7岁)、图式(7~9岁)、写实萌芽(9~11岁)、拟似写实(11~13岁)。儿童心理学家柏特把儿童美术心智发展阶段作如下描述:搔画(2~5岁)、线画(4岁)、记述的象征(5~6岁)、记述的写实(7~8岁)、视觉的写实(9~10岁)、压抑(10~14岁)、艺术的复活(15岁)。两种描述方式和角度不同,但共同点是:儿童美术心智发展呈阶段性变化,但发展趋势并非叠加式或递进式关系,而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演进式”关系。如,由“图式”—“写实”—“压抑”—“复活”,说明了美术教育在实现方法上的演进性特征。教师要把握好不同年龄层次段、不同美术心理时期与整体的关系,才能在不同阶段给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要求的教育价值定位,从而制订出合理的教学计划,为实现美术教育的总体价值提供理论支撑。

2.基础教育段美术教育观念的认知

基础教育段美术新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构建各学科教学的知识目标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强调美术学习的文化属性,把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一部分介绍给学生,不仅传授美术知识,培养美术素养,还要使学生掌握艺术中的人文精神,突出艺术教育的人文性。关注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认识事物的方法和过程,更多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形成共同的社会价值观的同时还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美术学习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育要以人为本。这个教育观念首先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上。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还体现在对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上,需要重新认识和反思我们的教学活动,也需要重新调整我们的知识结构,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三、教育学生观察生活,融入美术学习中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美术创作离不开生活。对于基础教育段美术课的学习,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美,同时要示范讲解。这样,学生不仅能逐渐发现和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的一般人所不能发现和感受到的微妙的美,而且能使学生具体地、深刻地感受、理解客观事物的美,从而丰富学生对美的认识。

众所周知,正因为有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人类的历史才得以快速发展,而真正的艺术创造和表现都需要具有强烈的个性和与众不同的特征。而越是具有突出清晰的个性特征就越能促进人的发展,所以,基础教育段美术课应尽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创造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潜力,表达他们对世界的反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身边的事例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知什么才算是美,把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四、基础教育段美术教学中教师的作用

基础教育段美术教师对学生美育的培养不仅仅在于所教授的内容,而且教师自身也会占很大一部分因素。比如,美术教师自身所要具备的生动、形象、精炼、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仪表美、板书美,都会在学生对于美的鉴赏力方面起到积极的影响。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是“人之楷模”,是现代化文明的体现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面镜子,教师之所以赢得人们的崇敬,是因为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无私奉献的精神给人们以巨大的感染。有些教师对于工作逐渐出现懈怠心理。然而,这不是一名称职的美术教师所应该有的心理,教师应该本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态度,为美术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尤其是基础教育段美术教师,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陶冶情操、提高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应当始终奋斗在教育的第一线,应当具有努力探索的精神,逐步提高教育水平、教学质量。美术教师是在美术的广泛范畴的教育中引导学生观察、运用艺术美、培养审美情操、培养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不断地补充自身的学识,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在不断的教学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接受并进一步信服自己的教师。如果一个基础教育段美术教师本身就不具备过硬的美术素养以及较强的教学能力,真的很难想象他能够培养出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美术人才。

总之,基础教育段美术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已经显得尤为重要。它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方面,更重要的是它在时刻提醒着基础教育段美术教师应该全力完善自身素质,以此来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张明成.基础教育中美术教师的多维角色理想重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

参观美术馆感悟 篇12

一、抓住教学重点, 突破传统教学思想

面对纷繁浩瀚的艺术作品, 怎样使学生始终保持求知的欲望?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 充实课堂内容是切实可行的方法。因此, 教师一定要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内容作为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美术欣赏能力。如七年级上册美术课本中就有几幅古代的作品, 如第一单元的《牛耕》《清明上河图》等, 其所展现的是人类生活的遗迹。在这一单元中主要是几幅体现劳动场景的画,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去了解劳动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在感受优美的艺术作品时, 也要培养起学生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还要让学生初步懂得艺术起源于劳动。

二、整合课程资源, 品味艺术魅力

(1) 把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 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佳的表现效果。如欣赏梵高的《星月夜》时, 紧跟上述欣赏过程, 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稍加提示作品背景、内容, 让学生再仔细观察画面上展现了一个高度夸张、变形与充满强烈震撼力的星空景象。放上一曲钢琴曲《星空》, 音乐和画面交相辉映, 学生就会体验到画面上呈现出的眩目奇幻景象。当学生进入联想境界后, 教师再分析画面“天地间的景象化作了浓厚、有力的颜料浆, 顺着画笔跳动的轨迹, 而涌起阵阵旋涡”。这时学生们原先模糊的、朦胧的审美享受变得清晰了, 逐步进入“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

(2) 把语文中的古诗与美术结合起来, 以达到诗画融为一体的意境。北宋郭熙说:“诗是无形画, 画是有形诗。”在中国美术作品欣赏课上, 把山水画与山水诗结合起来讲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山水画作品。如“诗中有画”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特色, 王维的创作正是在诗情与画意的互相渗透中,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艺术。王维《山居秋瞑》描绘的是雨后月夜山中景色,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是贯穿全诗写景的线索, 尔后景物的展现、人物的活动由此而展开, 有动有静。“空山”因为宁静, 泉声竹喧才可悠然而闻;“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因为有“明月”, 泉的流动才可清晰入目。王维的诗善于描摹多种景物, 动静结合、有序展开, 依次叠现而不觉散乱, 得之于“意在笔先”和“位置经营”之画法。所以, 欣赏他的山水诗犹如欣赏一幅布局得当、情景交融的山水画。

(3) 把数学和美术结合起来, 以达到数形统一的效果。在欣赏古希腊美术作品的时候, 可以和数学学科联系起来, 古希腊人认为“数”是万物之源, 美的形象可归结为不同数字之间的比例关系。例如“帕特农神庙”, 它成为古希腊建筑的杰出代表的原因, 并不是它的规模, 而是它整体比例上的和谐统一和细节的完美。神庙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反复运用了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对美的比例的研究 (勾股定理) , 反映了古希腊建筑审美中对理性和数的和谐的向往。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美是由度量和秩序所组成的”,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 人体的美也是由度量和秩序决定的。而世界上最和谐的比例关系, 是人体的比例之美, 希腊建筑师善于将人体美的比例融进建筑形式的设计中, 这一点, 在古希腊建筑的“柱式”中, 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再如, 希腊人在对和谐美的追求过程中有“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 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黄金分割律”的和谐美是和人性相通的和谐美。“0.618”这个比例数字成为后代艺术家穿凿人体美的准则。断臂维纳斯、雅典娜女神等, 其体形结构比例完全符合黄金分割律, 美妙绝伦。

三、创新教学方法, 让学生感悟美、享受美

(1)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让学生动脑又动手。在学习中国画的时候, 临摹一下构图, 不但对水平一般的学生有帮助, 就是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来说也是很有益的, 能够加深他们对画家创新构图的理解。对此, 学生用铅笔在草稿纸上画就可以了, 这样速度快, 也容易出效果, 一节课可以临摹很多作品。在“我为校园添色彩”这一节内容中, 课本上有很多雕塑作品, 学生单纯地用眼睛欣赏是感觉不到作品的艺术魅力的, 但如果动手临摹一下后, 效果就大不一样。在临摹中, 学生动手、动脑, 充分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果临摹后的作品和原作有差别, 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找出是哪部分元素影响的美感效果。

上一篇:对加强班组安全建设的思考下一篇:关于扶贫调查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