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寓言二则练习

2024-12-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苏教版寓言二则练习

苏教版寓言二则练习 篇1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遂()不得履

宁()信度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不亦惑乎()吾忘持度()二.词语理解。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郑人有欲买履者()()2.置之其坐()

3.至之市()4.而忘操之()()5.何不试之以足?()6.及反()

7.市罢()8.遂不得履()9.宁信度()10.无自信也()()11.楚人有涉江者()12.其剑自舟中坠于水()13.遽契其舟)()

14.舟止()b 15.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16.求剑若此()17.不亦惑乎()

(二)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而置之其坐

义:

2.反归取之。

义:

(三)一词多义。

1.【度】①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②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2.【是】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②你不要把他说得一无是处()

③韩非是《韩非子》的作者()

3.【之】①而置之其坐()②至之市,而忘操之()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④何不试之以足()⑤是吾剑之所从坠

4.【其】①而置之其坐()②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③遽契其舟()

5.【者】①楚人有涉江者()

②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6.【而】①而置之其坐()

②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7.【自】①先自度其足()

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三)说说下列语句的意思。(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译文:

(2)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5 译文:

(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译文:

(4)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译文:

四.课文内容理解

1.《郑人买履》选自________,作者韩非,________时期哲学家,________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刻舟求剑》选自________________,这部作品是战国末秦相________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2.请你至少写出两个带“履”的成语。

3.《郑人买履》中那个买鞋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寓意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答:

4.说出《郑人买履》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谈了它的现实意义。

答:

5.《刻舟求剑》的故事为什么要详写“刻记号”这一细节?

答:

6.《刻舟求剑》这个寓言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答:

7.读句子,回答问题。

(1)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这个郑人自己去集市上买鞋,却先要量好自己的尺码。这个“多此一举”的行为反映了什么?)

答:

(2)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答:

8.课文中的郑人和楚人的言行都十分可笑,请按要求默写出有关句子。(10分)(1)郑人最可笑的“言”:(2)楚人最可笑的“行”:/ 5 9.读了这两则寓言后,请说说你对寓言的认识:。

10.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11.这两则寓言中的“郑人”和“楚人”有什么共同点?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12.寓言,就是把深刻的道理寄托在浅显的故事情节中。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如:画蛇添足,请君入瓮,叶公好龙,等等。请你再列举一些!

13.你怎样看待郑人置履和刻舟求剑?你认为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吗?如果有,请举出例子说明。

答:

14.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你在大街上正好遇到买履的郑人,你准备跟他说些什么?

答:

15.你觉得《郑人买履》的买鞋人的可笑之处是什么?《郑人买履》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答:

16.那个楚国人能找到他的剑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

17.《刻舟求剑》中“坠”、“遽”、“入”、“求”几个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

18.试想一睛,如果你是《刻舟求剑》中那个落剑之人,你会采取什么方法找剑呢? 答:

19.试从对比、反问两种修辞入手,分析《刻舟求剑》的写作手法。

答:/ 5 20.说说这两则寓言揭示寓意的不同方法。

【参考答案】

一.lǚ duó dù suì nìng shè zhuì jù qì

二.

(一)1、鞋子 2、放置 3、到了4、集市5、拿,携带;6、为什么时6、到,等到;7、结束

8、遂:终于;

9、宁可

10、不,不要 自己

11、渡,从水上经过

12、掉下去

13、立即,匆忙 雕刻

14、停止

15、寻求

16、像

17、迷惑,糊涂

(二)同“座”,座位 同“返”,返回

(三)①涉江者 ②代“舟”

1.度:①量长短,是动词②指量好的尺码,是名词。

2.是:①这,这儿②对,正确③表示前后两者是同一的(或表示肯定判断)

3.之:①指量好的尺码之②到……去之③指剑④代鞋子⑤助词,无实在意义,不译 4.其:①他的,指郑人的②他,指楚人③指示代词,那 5.者:①……的人②……的地方 6.而:①表顺接②表转折 7.自:①自己②从

(三)(1)等到这个郑人回到集市上,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2)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脚试鞋呢?”(3)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4)船一停,那人便从他刻有记号的地方潜入水底去找剑。

四.1.《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战国

《吕氏春秋·察今》

吕不韦

2.削足适履 如履薄冰 履险如夷

3.答案:(1)《郑人买履》中的买履者是一个十分死板,固执的又愚蠢的人,文章在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之后,用“至”、“忘”、“反”、“取”等动词,勾画了买履者相信量好的尺寸,不相信自己脚的愚态,当别人问他“何不试之以足”时,他“宁信度,无自信也”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市罢,遂不得履“一句讽刺了死搬教条者徒劳无益的结局。

4.寓意:讽刺那些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的人。现实意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

5.答:“刻舟”时把握十足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没有结果的无奈相趣成趣“,这一细节生动刻画了这个愚蠢不知变通的家伙的心理状态。想象“刻舟”时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用自己的话表述。

6.答:现实意义,当今社会是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们在改革进程中,一定会碰到许多新的问题,但我们面对现实,思想不能僵化,而要善于变通,只有这样才能搞好改革,才能将改革不断的推向深入,我们的事业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7.(1)反映他思想僵化,宁可信“度”而不信自己的脚(2)原因是他不知道船和剑的关系是一动一静,而把两者都看成静的了。这启示我们要尊重实际,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8.(1)宁信度,无自信也。(2)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9.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带有讽刺性。

10.《郑人买履》说明了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机械地解决问题的道理。《刻舟求剑》则是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不顾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人,说明了要用发展的变化的眼光来看问题的辩证观点。/ 5 11.寓言常常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课文所选的两则寓言虽然内容不同,但讽刺的对象都是因循旧、不知变通、不会灵活采取对策的蠢人。

“郑人”和“楚人”都思想僵化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问题。因此事情都没有做成。

12.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智子疑邻等

13.郑人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他错在做事很呆板,不尊重事实,只会按照原来的想法去做事,而不懂得做事要有灵活性。楚人不懂得船既然离开了河中心,而刻记号的地方已经不是掉剑的地方了。这两人都很愚蠢,思想僵化,不知道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的,不能随机应变的处理处理问题,最终都是失败者。

14.您好!您上次买鞋没买到,您想明白原因了吗?任何事情,我们都可以亲身实践,根据具体的情况处理问题,这就叫做随时机应变。祝愿你今后生活,能够不迷信书本,多动脑子,灵活机动地处理好一些问题。

15.他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他错在做事很呆板,不尊重事实,只会按照原来的想法去做事,而不懂得做事要有灵活性。讽刺那些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

16.不能找到他的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17.“坠”写出楚人的慌乱;“遽”写出楚人反映速度之快;“入”、“求”又写出其行为的愚蠢。

18.(1)让船夫立即停船,找船上识水性的人潜入江中,下去找剑。(2)可以在水中竖一竹竿,上曰:剑落此处,如果有一个足够长的竹竿,这应是一个很好的办法。等到船上岸后,找一个水性好的人,回到插竹竿的地方下水找剑。(3)立即停船,选择一较重的铁块、石块之类的重物,用一根长绳把其系在一端,再找一漂浮物系在绳子的另一端,然后把重物从落剑处投入水中。等到船厂上岸后再找人来到该水域,根据漂浮物的位置及绳子的方向下水寻剑。

19.答:文章结尾处说:“舟已行矣,而剑不行”,这一句中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揭其错误实质。“舟已行”与“剑不行”对比,指出“求剑若此”不仅找不到剑,而且太糊涂了。“不亦惑乎”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是对楚人如此求剑的深刻讽刺。看来不应静止地看问题,要联系客观实际,相机而变,才能切实解决问题。

苏教版寓言二则练习 篇2

一、指代有误

《六国论》曰:“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课文注:“送给他东西越多, 侵犯他们就越厉害。前一个‘之’指奉秦之物, 后一个‘之’指赂秦的各国。”编者把文中“奉之弥繁”句中的“之”字注释为“奉秦之物”, 细细琢磨, 这个注释显得不是很妥当, 值得商榷。

对此, 我们不妨参照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 (2003年12月第1版) 对该句的注释:“送给他越多, 侵犯他们 (就) 越厉害。前一个‘之’指秦, 后一个‘之’指赂秦的各国。弥、愈, 都是更加的意思。”两者比较, 不难发现苏教版和人教版的注释, 对句中前一个“之”的指代义的注释有所不同:苏教版指奉秦之物, 而人教版则指秦国。孰是孰非, 笔者认为还是人教版的注释较为恰当, 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 苏教版的注释不符合古文句式结构方面的特点和规律。“诸侯之地有限, 暴秦之欲无厌”和“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两组句子, 简洁有力, 它们各自组成了一组句式整齐、对比鲜明的对偶句。为了痛切说明诸侯赂秦之弊, 作者特地巧妙地使用了这一修辞, 既增强了语气语势, 又加强了说理的力度, 甚是得法。而古文在结构方面具有以下这一特点:在并列短语、排比句、对偶句的对应位置上使用意义相同或相对、相反的词, 来关照对应, 从而由已知可以推知未知。具体分析也就是说, 该句中的“暴秦”与“诸侯”相对, “有限”与“无厌”相对, “奉之”与“侵之”相对, “奉”与“侵”相对, “繁”与“急”相对。依此类推, 前后两个“之”相对, 后一个“侵之”的“之”指代前句的“诸侯”, 与之相对的前一个“奉之”的“之”则指代前句“暴秦”。而苏教版的注释“奉之”的“之”指代“奉秦之物”, 明显与之不符。从整体上看, 诸侯“奉之弥繁”与暴秦“侵之愈急”作比, 两相对照, 进一步说明了赂秦的弊端, 从而得出“赂秦”导致六国破灭的必然性。

同理, 由已知“侵之” (两者解释相同并无异议, 即侵犯他们) 是动宾结构, 可以推知“奉之”也应是动宾结构。而按苏教版的解释, “奉之”即“送给他 (的) 东西”, “奉”就相当于作为定语, 代词“之”则充当了中心语, 从而组成名词性结构。显而易见, 苏教版的名词性结构“奉之”就不能与下句的动宾结构“侵之”相对应, 不符合古文在结构方面的这一特点。而按人教版的解释, “奉之”即“送给他”, “奉”为动词, 即送、给的意思, 代词“之”充当宾语, 从而组成动宾结构, 则在句式结构上恰好能与之相对应。

其次, 基于历史史实及表意的角度分析, 该句中的“之”指代秦国较为恰当。如果前一个“之”指奉秦之物, “奉之弥繁”就仅仅只能强调诸侯赂秦之物之多。而前一个“之”指秦国, “奉之弥繁”的表意就会变得更为丰富, 它不仅仅是强调赂秦土地之多, 而且还强调了赂秦次数之多之频繁。其中“弥繁”极言割地次数之频, 极言割地数量之多, “愈急”极言苟安时间之短暂, 极言秦人入侵之急迫, 对比鲜明, 实为绝妙讽喻。这不仅与下文“今日割五城, 明日割十城, 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 而秦兵又至矣”的描述相符, 而且也符合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 紧靠秦国的韩、魏、楚三国纷纷向秦赂地求和的历史史实 (公元前290年, 韩割式遂予秦;前280年, 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前275年, 魏割温予秦;前273年, 魏割南阳予秦) , 当然也含有一定夸张的成分。无怪乎作者在文末哀叹道:悲夫!有如此之势,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日削月割, 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最后, 该句也没有必要用代词“之”来指代“奉秦之物” (明确地说就是指“土地”) , 因为联系全文, 我们不难发现诸侯送什么, 送土地, 送给谁, 送给秦国, “土地”在该句里也其实只能算是省略成分, 仅是为了翻译详备、语句通顺的需要而作出的增补而已, 因而也没有必要用代词“之”来指代。

综上所述, “奉之弥繁”的“之”理应指代秦国, 而非“奉秦之物”。

二、称法含糊

苏教版的注释, 不仅“奉之弥繁”的“之”字指代有误, 而且注释中“东西”、“奉秦之物”的称法, 也显得过于笼统含糊, 从而很容易使学生对此产生不必要的混淆和误解。

课文注释说明作者写此文的目的即在于借古讽今, 讽刺北宋王朝用银、绢、茶等物贿赂契丹、西夏, 以求苟安。联系这一写作背景, 注释中“东西”、“奉秦之物”的称法, 就很容易让人误以为当时的诸侯除了用土地赂秦以外, 也可能还有其他许多诸如钱帛之类的赂秦之物。其实, 作者苏洵早已在文章里对此作出了非常明确的交代:联系全文和历史史实, 从前文“诸侯之地有限, 暴秦之欲无厌”, 就可以清楚地得出, “奉秦之物”并无他物, 特指韩、魏、楚三国贿赂秦国的土地。所以课文注释不应使用“东西”、“奉秦之物”这些笼统含糊的称法, 理应对此作出明确的注释即“土地”。

苏教版寓言二则练习 篇3

检测题 基础题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7分)

(1)郑人买履()(2)遂()不得履

(3)宁()信度(4)遽()契()其舟

2.你觉得下边的字容易写错的部位是什么,或容易与什么字混淆,试作说明。(3分)(1)遂:(2)涉:(3)坠:

3.解释下列加粗的词。(6分)

(1)置之其坐 坐:(2)而忘操之 操:(3)反归取之 反:(4)遽契其舟 遽:

(5)楚人有涉江者 涉:(6)宁信度,无自信也 无: 4.辨别下边语句中的“度”的不同意思。(4分)(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度:

(2)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度: 5.解释下列语句中“是”的意思。(6分)(1)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

(2)你不要把他说得一无是处 是:(3)韩非是《韩非子》的作者 是:

6.解释下列“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4分)先自度其足,而置之①其坐 至之②市,而忘操之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③(1)做代词,代物的:(2)做动词用的:

7.说说下列语句的意思。(8分)(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4)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8.读句子,回答问题。(8分)

(1)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这个郑人自己去集市上买鞋,却先要量好自己的尺码。这个“多此一举”的行为反映了什么?)

(2)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个刻舟求剑的楚人“惑”的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9.课文中的郑人和楚人的言行都十分可笑,请按要求默写出有关句子。(10分)(1)郑人最可笑的“言”:

(2)楚人最可笑的“行”: 10.填空。(4分)

(1)《郑人买履》选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刻舟求剑》选自《________________》。

(2)读了这两则寓言后,请说说你对寓言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综合题

这两则寓言中的“郑人”和“楚人”有什么共同点?你认为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吗?如果有,请举出例子说明。

参考答案

基础题

1.(1)lǚ(2)suì(3)nìng(4)jù qì(5)duó dù

2.(1)容易与“逐”混淆。(2)右下边容易多写一点。(3)容易与“堕”混淆。

3.(1)同“座”(2)拿,携带(3)同“返”(4)立即,匆忙(5)渡,从水上经过(6)不,不要

4.(1)量长短,是动词(2)指量好的尺码,是名词。

5.(1)这,这儿(2)对,正确(3)表示前后两者是同一的(或表示肯定判断)6.之①:指量好的尺码之②:到„„去之③:指剑(1)①③(2)②

7.(1)等到这个郑人回到集市上,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2)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脚试鞋呢?”(3)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4)船一停,那人便从他刻有记号的地方潜入水底去找剑。

8.(1)反映他思想僵化,宁可信“度”而不信自己的脚(2)原因是他不知道船和剑的关系是一动一静,而把两者都看成静的了。这启示我们要尊重实际,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9.(1)宁信度,无自信也。(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10.(1)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 吕氏春秋·察今(2)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带有讽刺性

综合题

两人都思想僵化,不懂得实事求是的道理。因此,事情就做不成:郑人买不到鞋,楚人找不到剑。

联系实际举例,可以举死搬教条,硬套框框,而不顾客观实际的人,也可举一味凭主观想像从事,无视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的人。等第评定参考意见:

苏教版寓言二则练习 篇4

教材分析

寓言是一种文体。寓,寄托的意思;言,话语。寓言,所寄托的话。作为一种文体,它使用假托故事或者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这类寓言作品,往往短小精干,生动有趣,发人深省。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2.继续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4.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懂词句,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教法学法:启发诱导,合作交流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生初读课文,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二)学习《揠苗助长》。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揠苗助长》一文,通过读懂词句,理解寓意。

三、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生字、新词。

(二)学生按要求查字典自学生字、词。本课生字要掌握以下方面: 例:

(三)带着问题读课文。

1.寓言故事中的两个人都是怎样的人? 2.他们做了些什么?结果怎样?

(四)检查自学。

1.指名读课文,指正读音。

“揠苗助长”的“长”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zhang,不要读成“chang” “窜出”的“窜”应读“cuàn”不要读作,“cuān”。2.出示卡片,让学生看拼音读词。3.分析字形结构,识记生字。

“寓”上下结构,第7笔是“竖”,第8笔是提。“筋”上下结构,下面左边是“月”,右边是力。“锄”左中右结构,中间“且”字,最后一笔变成提。

(五)理解词语。

1.学生提出预习中不理解的词语,质疑。2.教师释疑,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六)学习《揠苗助长》。1.读题,知题意。

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读题目,解题意。从中知道寓言是一种文章的体裁。“寓”是寄托的意思。“言”是话,比喻故事,寓言就是以比喻的手法讲一个有趣的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则”是量词,二则就是两篇的意思。

2.知作者。

《揠苗助长》这则寓言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一书。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邹国人(现山东省邹县),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

3.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检查自学。

(1)《揠苗助长》这个故事中讲的是怎样一个人?(2)他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上述问题,初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①知人物:古时候一个种田人。②知情节:种田人用拔苗助长的方法帮助禾苗长高。③知结果:禾苗都枯死了。4.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种田人为什么要拔苗助长?从哪些词语看出他很焦急?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第1自然段,标画出有关词句。

(2)指名回答,读句子。

“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法帮它们长。”(3)“巴望”是什么意思?“天天”、“去看”说明什么?

“巴望”是盼望的意思,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急切,所以他“天天到田边去看”,既反映了他时刻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又为他下面采取行动作了铺垫。

(4)“转来转去”、“自言自语”说明什么?

“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形象地描绘出他当时急切的心情和焦急的样子。“我得想个办法帮助它们长。”这句话表明他下决心,要采取行动,再也不愿等下去了。同时这句话在第1自然段的结尾,也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

(5)指名读第2自然段。

(6)出示句子,抓重点词,比较句意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经过讨论,让学生懂得第二句中用“终于”一词表明种田人费尽心思苦想了好几天,到底想出了办法。

(7)“筋疲力尽”说明了什么?

“筋疲力尽”是形容非常劳累,没有一点力气了。联系课文内容种田人“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说明他下了很大功夫,费了很大的劲。

(8)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种田人做了这件事后,自我感觉怎样?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种田人告诉儿子“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从“总算”一词可以看出种田人自认为力气没白费,心里很得意。

(9)指名读种田人说的话,从中体会他得意的心情。5.细读悟道理。

指名读第3自然段,讨论。(1)什么都枯死了?种田人错在哪里?

(2)论要让学生明白禾苗的生长要靠自己的力量。人们希望它长得快些,只能采取合理施肥,浇水,适时锄草,灭虫等办法。如果硬是把禾苗拔高,损伤了禾苗的根,禾苗自然会枯死。这是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种田人违背了这个规律,想借助外力强求速成,结果把事情弄糟了,导致禾苗枯死。

(3)学生口头归纳寓意。

(4)言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道理。(5)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

(6)际生活中,有没有做过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事情?

(7)程中可采用分组或全班集体讨论的办法,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寓意。(8)总结学习方法:初读知大意,读题解题意,精读解句意,细读悟道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熟练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懂得复述课文。3.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4.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教学重难点:

了解寓言这种体裁,并掌握寓言的基本特点,基本能复述课文。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我们今天继续学习第24课《寓言两则》,板书课题《鹬蚌相争》。2.让学生齐读课题,要求把字音读准。

3.老师出示“鹬”和“蚌”字,请学生把它们放到相应的图下。

二、初学寓言,了解内容

1.师问:这两个小动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请朗读课文,等会集体交流。

2.请学生把故事的大意说出来。

3.老师出示口头训练题:河蚌刚刚张开壳晒太阳,鹬(),蚌(),双方(),结果()。

4.同桌练说,指名表述。

三、细读寓言,深入理解

1.再读课文,思考:为什么鹬蚌互不相让呢? 2.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巡视指导。3.指名朗读,教师点拨。4.联系文本,理解人物

(1)引导学生抓住:鹬猛得用尽力气——威胁筋疲力尽 蚌急忙——牢牢地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这些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和语言表现两人互不相让的态度。(2)问:就在这时,渔夫看见了,他怎么做呢?(指名回答,朗读)(3)全班分角色朗读。

(4)换位思考:这样一个结果,三个主人公:鹬、蚌、渔翁会怎么想呢?(引导学生理解:鹬:后悔不该轻易吃蚌,而且身处困境,还威胁蚌。蚌:不该赌气不放开鹬,造成两败俱伤。渔翁:嘲笑鹬蚌互不退让,结果让他轻易获利)

四、拓展延伸

1.发挥想象:对于鹬蚌来说,这是多么悲哀的结局呀!假如上天再给它们一次机会,它们会怎样解决这样一个矛盾呢?(让学生拓展想象,可以课后练笔,可以当场练说)

2.引导思考: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指名回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

3.布置课外作业:把这个故事告诉爸爸妈妈听,听听他们的评论与意见,并且自己再去阅读其他的寓言故事。

板书设计:

鹬——啄——威胁

蚌——夹——毫不示弱

互不相让

苏教版四下教案--练习3 篇5

1、练习诵读《关云长温酒斩华雄》,了解跟“三国”有关的故事,进一步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2、写好“墓、恭、幕”三个字。知道撇捺在字的中部要写得如同鸟翅,要舒展。

3、熟记描写诸葛亮的八个词语,进一步了解诸葛亮的事迹。

4、练习口语交际《学会安慰》,学会主动关心别人。

5、练习写好毛笔字“猪、验”。教学时间: 四课时 课前准备:

师:如果你有什么苦恼或忧伤不便于当众讲出来,建议你写在小纸条上,让大家一起帮你想想办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处处留心)

1、教学第一部分

(1)谈话导入:同学们,中国有四大古典名著,你们了解吗?是哪几部?

(2)今天,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三国演义》中写得非常精彩的一段,叫做“关云长温酒斩华雄”。(3)学生借助字典读通。

(4)有读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学生间交流,教师相机点拨、讲解。

注意正音:

(5)同学们再认真读一读。看看文中的关云长给你留下什么印象。(6)学生练习诵读,要求能把关羽的神勇气概读出来。(7)指名交流,学生品读。

2、教学第二部分

(1)“三国”的故事实在精彩。课前老师要求大家阅读《三国演义》,你们都看了吗?

(2)通过阅读,你们都了解哪些“三国”故事?

(3)出示:空城计

苦肉计

夜走麦城

刮骨疗毒

过五关,斩六将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这些词语都跟“三国”故事有关,是人们经常说的,有的已经成为成语。你知道其中的故事吗?能不能简单说一说?

(4)在这些故事中,你们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个?那么我们就一起来练习讲这个故事好吗?讲的时候要抓住要点,关键的地方要讲的具体、生动。

(5)学生在小组内讲故事,选出讲得最好的 代表小组参加班级的交流。

(6)每组派代表在讲台前讲故事,声音要响亮,举止要大方,并要带有表情。

(7)全班同学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议:有没有讲错的地方?故事的要点有没有抓住?关键的地方讲得是否具体、生动?(8)教师归纳学生评议的意见,小结讲好故事的基本方法。(9)鼓励学生回去后给家人讲“三国”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二题(写好钢笔字)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奈”、“恭”、“慕”三个字。

2、引导学生读贴,要求学生重点观察这三个字的结构和关键笔画的书写要求。

3、这些字在书写时,你认为有哪些地方应该提醒大家注意的?

4、教师重点知道学生写“奈”。提醒学生注意,字中的撇捺要写得舒展,如同鸟翅。下半部分要呈上靠之势。

5、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6、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及时进行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二、教学第三题(读读背背)

1、学生自由地读,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

3、同桌讨论每个词语的大概意思。

4、学生练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5、自由朗读。

6、同座位练习背诵。

7、指名读。

8、集体练读。

9、集体齐背。

10、指名背。

第三课时

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在生活、学习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令自己伤心、委屈、痛苦或烦恼的事?在这样的时候,你希望有人来安慰你、关心你吗?

2、是的,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不顺心的事,在这时候多希望有人向自己伸出友谊的双手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安慰他人,使他们的心情舒畅起来。

3、板书:学会安慰

二、创设情境,指导得法

情境:解小惠是班上的同学,她学习认真、成绩优异,家长对她的期望也很大。这一次考试,因为粗心,答错一题,没能取得满分的好成绩,她伤心得哭了。

1、学生试着从不同角度对解小惠进行安慰。

2、根据学生的发言,指导学生从同情、鼓励、找回自信等方面进行安慰;试着换个角度,从自身方面设身处地进行安慰,安慰时注意得体、语气委婉。

3、小组合作,演一演这一情境。

4、上台表演,全班交流。

(指明一学生扮演解小惠,另外其他几位学生扮演解小惠的同学,台下的学生充当导演,进行指导。)

5、妈妈安慰:试请学生上台表演。

6、自我安慰:听了这么多关心的话语,作为解小惠本人,她又应该如何来安慰自己呢?

三、选定情境,自由练说

导入:考试失手、竞选没有成功、亲人离别等许多小事都会影响心情。我们该如何帮助他们消除烦恼呢? 出示情境,自由选择话题,小组合作,现场交流。

情境1:A同学是四(3)班的班长。这次参加大队委竞选,仅以三票之差落选了,她愣愣地坐在教室里发呆……

情境2:邻居王奶奶的儿子考上了托福,即将去美国留学。最近几天,王奶奶总觉得心里少了什么,很失落…… 小组选定话题,合作自由交流。

四、创设生活情境,融会贯通灵活交际

导入:针对同学们的生活、学习上的许多小烦恼,学校即将开通一条“小烦恼热线”,让大家能有机会倾诉一下心中的烦恼,更主要的是让更多的同学参与我们的节目,来与有烦恼的同学们进行空中交流,从而达到安慰他们的目的。

1、选出嘉宾。

2、划分场内外观众听众,交待参与办法。

开始:(播放音乐)伴着悠扬的乐曲,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大家好!“小烦恼热线”今天与大家见面了。你的心情好吗,你的脸上还有微笑吗,成长的道路上总会有许多不顺心事。当你不开心时,不妨参与我们的节目,把你的烦恼说出来,我们会尽量帮助你的。

接进电话:

嘉宾与观众、听众交流,教师总结。…… 结束:时间过得真快,今天的节目接近尾声了,还有那么多朋友们想参加与我们的节目。希望与你们明天相约在“小烦恼热线“,感谢嘉宾的参与。

五、总结

让我们每个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都去安慰有需要的人。

第四课时

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明确本次学写的部首:反犬旁、马字旁。

2、指导

(1)出示范字反犬旁。

反犬旁由哪几笔构成?反犬旁形体有什么特点?

(2)分析“猪”字。

写右边的“者”有什么要求?

(3)出示范字“马”。

“马”做部首,字形有什么变化?

(4)小结:“猪”与“验”都呈左窄右宽之势。

3、练习

(1)教师范写。

(2)学生练习,反馈,发现问题再指导。

苏教版六年级句子专项练习 篇6

时间: 6月4日 学科: 语文 设计: 谷柱

复习内容:句式变换 修辞手法 修改病句

复习要求:复习句式变换的方法 判断修辞手法 复习修改语段的方法 复习过程:

句子是语言的基本单位,由词按照语法规则构成的,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在小学阶段,要求掌握有关的知识和技能,能把话说(写)得完整、通顺、清楚、明白,并且比较具体生动。正确使用学过的标点符号。

1.句式

有的句子可以变换句子的形式。有的是为了突出强调某种事物;有的是根据具体语言环境的需要;有的为使所表达的语句更简洁,把两句改写成一句。

例1.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改成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真理吗?(把陈述句改成反问句,为了强调突出劳动创造财富这一真理。)

例2.凡卡说,他在给爷爷写信。改成:凡卡说:我在给爷爷写信。(把第三者的转述改成某人直接叙述的话,使人读起更亲切。

例3.我羡慕他。他聪明。改成:我羡慕他聪明。(把两句合并成一句使语句更简洁。)

例4.我把三百颗菊秧救活了。改成三百棵菊秧被我救活了。(把字句改成被字句,适应语言环境的需要。

另外还有几种特殊的句式:

有的一个句子中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如:王老师推开门走进教室。有的一个句子中两个词说法不同但表示同一对象。如:第十一届亚运会在我国首都北京召开。

练一练

(1)把下列句子改写成反问句。象桑娜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值得赞扬。(2)把下列句子改成陈述句。

人的聪明与愚笨,难道是天生的吗?(3)把下面句子改成用把字的句子。同学们交给我一项任务。

(4)下面句子改成用被字的句子。森林爷爷战胜了妖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把下面句子改变人称换个说法。美丽的姑娘说:我是智慧的女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修饰句子

在学过的课文中,我们要着重掌握以下几种修饰句子的方法:(1)比喻。

俗话叫打比方。一种是明显地打比方。

常用的比喻词有:象、好像、似、好似、若、如、如同等。例如,太阳象个红球,慢慢地升起来。

另一种是暗暗地打比方,常用的比喻词有:是、成为、变为等。例如:老师是辛勤的园丁。

(2)夸张。

运用丰富的想象,把所要描写的事物故意夸大或缩小的写法叫夸张。如:大虫怒吼一声,就象晴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山冈也动了。(3)拟人。

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的方法。

运用拟人的方法可以使人觉得生动、形象、亲切。如:田野里,小虫为他演奏。(4)排比。

用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一些句子或词组排列起来,表达意义密切相关的内容,借以增强语气。

如: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5)对偶。

对偶句结构整齐匀称,读起来琅琅上口。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练一练

读下面的句子,看看是用什么方法修饰的,再仿照例句写出两个句子。飞机排成人字形,像银燕一样飞过天空。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

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

他是那么平凡,那么朴素,那么纯真,那么谦虚。

()茉莉花开,香飘万里。

()4.修改病句

修改病句,先要找出病因,然后再着手修改。修改时,注意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常见的病句有以下几种:

(1)成份残缺。即句子不完整。如:读了《革命烈士诗二首》后,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是谁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呢?没说出来。这个句子应该补上我或同学们一类词语。(2)搭配不当。即句子的主要成份之间,附加成份和主要成份之间搭配不当。

如:春天的苏州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把这个句子简缩后就可看出,苏州是季节,显然不通。只要改成苏州的春天是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就通顺了。(3)前后矛盾。一句话必须合乎事理不能自相矛盾。

如:我的回家作业基本上全部

做完了。回家作业要么是基本上做完(还有少量没做),要么是全部做完(一点儿都没有剩下)。又说是基本上,又说是全部显然是矛盾的,两种说法只能保留一种。

(4)重复罗嗦。有些句子形容词用得过多,意思重复,甚至改变了原意。把句子多余的词语删去,句子就明白简洁了。

如:我一定要改正不好的缺点。缺点当然是不好的,把不好的删去句子就简洁了。(5)不合逻辑。

如:商店的货架上摆满了葡萄、苹果、梨和水果。因为水果包括了葡萄、苹果、梨等,不能平列一起,所以应该把水果删去。

(6)词序不对。即句子里的词语排列的先后不合适。

如:他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艰巨任务。调整为他一次又一次完成了艰巨任务。(7)形容不当。

如:王老师讲完故事,教室里响起排山倒海的掌声。教室里不可能出现排山倒海的掌声,形容不当,可改为热烈的掌声。

修改下列病句

贯彻《小学生守则》以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沿着这条公路,不要一小时,就可到达县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伟大的祖国在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班级的同学是全校开展学雷锋活动最好的班级。宋集乡中心小学六年级每日练习

学科: 语文 班级: 名: 学号: 题人: 谷柱 日期: 6月4日

一、按下列词语的不同意思写句子。

1、骄傲(指不谦虚)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很自豪)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温和(气候不冷不热)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人感到亲切)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耽搁(停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耽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新鲜(〈空气〉经常流通,不含杂类气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没有变质,也没有经过腌制、干制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生气:(指气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生机勃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把句子改成反问句。

1、这个故事使我感动得流泪。___________________ 2坡度这么大,火车爬不上去。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不能辜负老师对我们的殷切希望。___________________

三、把下列句子改为转述句。

1、刘萍告诉老师:“这次的中队会由我来主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位台湾同胞说:“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按要求写句子。

1、厚厚的松脂在阳光下发出金色的光彩。(缩句)____________

2、同学们回答问题。(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蔺相如对赵王说:“我愿意带和氏璧到秦国去。”(换成间接引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马的后蹄踏着一只飞燕。(换成“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外公对小英说:“我告诉你,这是中国最有名的花。”(间接引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那时侯,清政府腐败无能,刚一提出“京张”铁路的修筑计划,帝国主义就出来阻挠,要挟。(换成“因果关系”的说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太阳升起来。(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我看秦王没有诚意,就得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去。(换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换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钱在孤岛上又有什么用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按要求写句子。

1、欣欣向荣

①用来形容花草树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来比喻事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成了

写成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空中的小星星

写成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好像

写成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成不是比喻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妈妈对我说:“我上班去了,你中午在家自己温习功课。”

(改成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块地里的菜秧是我种下的。①(改成反问句)③(改成否定句)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们遇到困难,怎么能退缩呢?(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活泼的小孩是我的好朋友。(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把双重否定句改为肯定句。

(1)作为一名少先队员,不能不讲一点文明。_____________(2)这次活动的经过你不是不清楚。________________

10、把下面的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1)星期天,我们必须去看排球赛。________________(2)学校里只给每人发一张票,这真叫人为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把句子补充完整。

1、例:凶残得像豺狼一样。

(1)狡猾得________(2)红得________(3)高兴得________

(4)白得________(5)笨拙得________(6)黑得________

(6)疼痛得________

(8)苦得________

2、例:小明急得火冒三丈。

(1)商场挤得________(2)小华馋得______(3)喊声震得________

(4)泪水多得_______(5)行人多得_______(6)嘴撅得________

3、例:教室里真安静。

教室里真安静,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也能听见。(1)这座楼真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河里的水真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修改病句。

1、贯彻《小学生守则》以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2、我们沿着这条公路,不要一小时,就可到达县城了。

3、我们伟大的祖国在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

4、这个班级的同学是全校开展学雷锋活动最好的班级。

5、老师的教育下,他明确了学态度。

六、综合改错。

修改短文的三个步骤:

①读文章、明段意②细读句、改别字、改病句(改病句方法见上)、改标点③再读段、理句序

1.王老师对我们要求非常严厉:一次考试卷发下来,我接过是试卷看了一眼,“99分”,便顺手把卷子塞进书包。王老师说:“你一题错了,订正了吗。”我慢不经心的回答,“没有。”王老师严厉地说:“马上改,不要放过一道错题。”我只好拿出试卷,把试题从做一遍。从此,我端正了有错毕改的好习惯。

2.我写的一遍作文“我爱故乡的梧桐树”在作文比赛中中奖了。晚上,我激动地心情翻开日记本,想象着发奖时的情景就像过电影一样一幕幕地出现在眼前。当时,老师新切地对我说:“希望你再接再励,争取更大的成就”。

3.在<<学雷峰树新风>>活动中,学校展现了一批助人为乐的好同学。每天任真完成了各科作业和语文作业后。总是奈心地帮助应病缺课王少立同学见沙波这么帮助自己任真,感动极了。

4.下课了,我的作业还没做完,看到同学们玩得兴致勃勃、兴高采烈的样子和一阵的欢笑声,可是我有点沉不气了,便拿过同桌的作业钞了起来。这事被老师知到了,她不仅没有批评我,还用英雄事绩教育我,我知到自己错了,心情很繁重。从此已后,我不在抄别人的作业,终于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成就。

5.老师傅听了这话,一下子,搂住了徒弟的肩膀,一棵泪珠涌出了多皱的眼角,他异口同声地说:“真多亏你了,否则,还不知怎样结果呢!

6.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小红穿着黄衣服,篮帽子到学校参加连欢会。会上,她首先第一个表演了精致的节目,收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接下来,同学们陆续表演了独唱,舞蹈和许多动听的歌舞。

7.“雷锋的故事”这本书写得深动形象。读了这本书,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雷锋叔叔是我们的好榜样,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像雷锋叔叔学习,向他那样见好事就做的好思想。

8.“六.一”儿童节那天上午。我校全体少先队到电影院看“少年擒魔记”,大家非常高兴极了。到了电影院,我见李华眼睛近视,代着眼睛还看不清,便主动地把我的坐位让给了他。9.我的姑父在外国语学院工作,他会三四国英语。他家里多极了书报,我最 喜欢看“中国少年报”和“少年文艺”这两种报纸,还喜欢看一些医学方面的书籍,可以增长知识,这样我们的健康与疾病就有了保障。

10.我的表哥是个大学生。很爱学习,特别是外语。一读起来,就一切忘掉了周围的。因为他学会了三四国英语。

11.我的妹妹天真活泼;聪明可爱,已上四年级了。由于她学习态度明确,又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并且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加上克苦学习的精神,因为,学习取得了好成绩。

12.学校把优秀少先队员的名单已经公布了,我们班的同学陆续被评为优秀少 先队。结果她一点儿也不骄傲。同学们夸奖她,总是说“自己做得还很不够”。13.一万米长跑比赛非常激动,运动健儿二十几名在跑道上你追我赶。他们都 跑得很快,所以跑得相当轻松。观众不停地喊“加油,”都愿望本班的运动员取得好成绩。观众不停地喊“加油,”都愿望本班的运动员取得好成绩。

14.有一次,作完语文作业,我把本子一推。就要出去玩。爸爸问我:“作业捡察过了吗?”我漫无边际地回答“不用捡察,保证没措!”爸爸庄严对我说:“不

要那么自信。细心一点好,学习可不能有一点马虎!”

15.在个门攻课中,语文是对我最敢兴趣的。其他攻课如数学、自然、历史等学得就差劲了。老师对我进行了严格地批评,并鼓舞我要认真学好个门攻课,我明确了学习目的和态度。学习有了改善。

16.署假里的一天,我在屋里看“水浒传”。正当我看得有声有色的时候,居然听到屋外有人大喊,“快收谷子呀!”我急忙赶快放下书本,像屋外跑去。

17.你看过“昆虫记”这本书吗?这是法国十九世纪的昆虫学家法布尔谱写的一本书。书里计载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它详细描术了昆虫怎样生活、捕食、逃辟敌害等,真是知识丰盛极了。

18.鲁爷爷今年八十多岁了。他身穿一件黑棉袄和一顶旧棉帽,仍旧保持着艰苦朴素。在解放战争时候,他推起小车为前线运送小米、小麦和粮食,不知走过多少城市和村庄?他曾今被评为“支前模范”的光荣称号。他经常对我们说:“他经历过两个新旧社会,深知今天辛福生活来得不容易,你们一定要爱护它啊!”

苏教版寓言二则练习 篇7

1.学习有关噪音的知识,了解噪音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2.练习根据形声字构字规律用编顺口溜的方法帮助记忆、区别音近和形声字。3.背诵成语和《小池》。

4.写好钢笔字,知道摆好字的间架结构,把字写得紧凑、匀称。5.练习口语交际,学做鼓励。教学重点难点 处处留心、口语交际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有关噪音的知识,了解噪音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练习根据形声字构字规律用编顺口溜的方法帮助记忆、区别音近和形声字。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处处留心)

1.教学第一部分

导入:同学们,这段时间我们在学校总能听到——(建筑工地发出来的嘈杂声,机器声),有时候,关上了窗户,连老师讲的话同学们都听不到。严重影响了我们学习效率。同学们都很烦。

(1)不光我们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小芳也遇到了。看,小芳最近晚上总是被隔壁装修房子的声音吵醒。于是,她就开始调查小区内还有哪些声音干扰了自己的生活。走到小区宣传栏前,她看到了一段文字,恍然大悟。

(2)我们也和小芳一起来读读这段文字。学生自由朗读文字介绍。

(3)从这段文字中,小芳知道了哪些知识?

(4)同学们,你们还在哪里听到了噪音呢?说说这些噪音对人的生活、学习、工作有哪些影响?(结合学校后面的施工场地带来的噪音影响,谈谈体会)

(5)我们应该怎么对待生活中的噪音?

2.教学第二部分。

(1)同学们刚才谈的都非常好,都认识到噪音也是一种环境污染,必须要治理。

课文中为什么使用“须要“,不使用“需要”呢?讨论后指名交流。(需要:对事物的欲望或要求。须要:一定要)

(2)对这段文字中小芳遇到一些平时没接触到的词语,你能帮她吗?谁能说说遇到一些不懂的词语我们可以有哪些方法解决?

(3)请同学们选择合适的方法,说说什么叫频率,什么叫分贝。

用经常用的尺子做实验,帮助学生了解。(4)学生讨论交流。

3.教学第三部分。

(1)小芳又遇到了一个什么难题呢?她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2)指名朗读形声字及组成的词语。

(3)谁能用简单生动的顺口溜帮帮小芳记忆呢?

(4)分组讨论,大组交流汇报。板书设计:处处留心 ——噪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背诵成语和《小池》,写好钢笔字。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二题(读读背背)

1.熟记成语。

(1)请学生说说我们可以有哪些学习成语的方法。

(2)请学生自主学习词语。

(3)汇报学习成果。请学生表演各种说话时候的样子,教师相机指导读准字音,引导学生理解成语意思,并体会每排两个成语在意义上的联系。

检查个别成语意思:

妙语连珠:形容说话精彩、伶俐,滔滔不绝。妙语:精彩而有趣的话。连珠:比喻连接不断。(4)学生练习朗读和背诵。

(5)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6)指导全班朗读,读出感情并能背诵。(7)给词语分分类。(8)用上一两个成语说句话。说的很高兴,很会说: 不好意思说出来:

2.教学《小池》

过渡:夏天要到了,你会背那些和夏天有关的诗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杨万里写的《小池》。

自读古诗,理解意思。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指名试读,相机正音。

(3)理解句子意思。

①请学生谈谈自己对句子的理解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②全班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句子的意思。

(4)指导学生朗读全文,理解贤文蕴含的道理,并能正确、有节奏、有感情地背诵。

(5)课外拓展。读读杨万里的作品。

二、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通过谈话让学生明确练字的重点。2.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垮”、“碎”、“竭”三个字。

(2)引导学生读贴,重点观察这三个字的结构和关键笔画的书写要求。左边小,偏上一些。

(3)示范写“垮”。

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2)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4.反馈。

(1)出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对写得不够好的字,进行纠正,强化练习。

板书设计 读读背背

小池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练习口语交际:学会鼓励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过渡:同学们当你遇到难过的事或伤心的事时,你的好朋友来鼓励你、安慰你,这是你的心情如何?

(1)这是一项培养学生具有爱心、关心他人,鼓励别人,使其产生信心和力量的口语交际练习。

(2)结合口语交际话题“学会鼓励”作启发谈话。

(3)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

(1)回忆自己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所受到的鼓励和关心等。

(2)想一想: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伸出自己的帮助之手去鼓励他们、关心他们呢?

(3)鼓励别人要有一定的技巧,特别是首次鼓励之后,对方仍信心不足时,如何趁热打铁,继续鼓励。

(4)分组推荐代表到讲台上说,师生评议。对表演欠缺的同学给予鼓励。让学生懂得对别人真诚懂得鼓励和帮助,要表示感谢。

3.反馈。

教师对学生的说话进行评点,并引导学生明白,几句鼓励的话就能给人以信心和力量,鼓励要从现在做起,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需要真诚和友善。

二、对照书上练习。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交流:

1.鼓励张为民:“买了东西,我们是消费者,就受到《消费者保护法》的保护,商家对于销售出的商品应该保证质量,这种伪劣产品应该退给他们,这是忸怩的权利。”

2.茅义军两次实验都未成功,可这样鼓励他:“茅义军,两次失败就打退堂鼓,莱克兄弟发明飞机,瓦特发明蒸汽机不知经历了多少次失败,最后才取得成功的。总结经验再来,你一定会成功的。”

3.对于宗家伟的赛前鼓励更为重要,可这样鼓励他:“宗家伟,你一直都是最棒的!你目前这种状态属于正常现象,只要你放下包袱,轻松上阵,一定会取得好成绩的,再说只要你努力了,同学们一定会为你加油的!”

三、小结:

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伸出自己的帮助之手去鼓励他们、关心他们。鼓励别人要有一定的技巧,特别是首次鼓励之后,对方仍信心不足时,如何趁热打铁,继续鼓励。总之几句鼓励的话就能给人以信心和力量,鼓励要从现在做起,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需要真诚和友善。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

上一篇:验证管理规定下一篇:测井作业安全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