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先进事迹(精选10篇)
“**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事迹材料 **,男,1975年9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1996年8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现任高青县公安局高城派出所副所长。从警十六年来,他始终把“立警为公、执法为民”作为自己的从警之本,不断完善各项治安管理工作经验,最大限度地为人民群众挽回经济损失。近年来,他和同事先后侦破各类刑事案件80起,协助刑警大队破案90余起,查处治安案件321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376名,其中刑事打击155人,挽回经济损失400余万元。2010年以来,他与同事先后抓获各类上网逃犯37名,其中外省逃犯6人,本省外市逃犯3人,本地逃犯28人,所在辖区内无一名上网逃犯。尤其在2012年“破案会战”、“一打四防”等专项行动中,他不畏困难、敢于拼搏,冲锋陷阵,先后辗转聊城、枣庄、济宁、潍坊、滨州、**等6个城市,行程6000余公里,在40余天的时间内连续抓获网上逃犯7名,破获了10余起盗窃、抢劫、拐卖妇女儿童等积案要案,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案件当事人的高度赞誉。先后获得山东省优秀人民警察、**市公安系统优秀法制员、**市公安系统优秀案件主办人、高青县政法系统公正执法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服务大局城建之花用辛勤汗水浇灌
当政之道在于兴一方。孙基刚同志于2007年2月调任河东区建委主任以来, 担负起了全区土地拆迁整理出让、招商引资、建筑市场管理等城建工作重担。在土地拆迁整理工作中, 他本着“和谐拆迁, 造福于民”的理念, 坚持靠前指挥, 现场接待, 定期听取基层拆迁工作汇报, 分析实际情况, 根据困难户的具体诉求制定切实有效的动迁方案。为推进拆迁项目进展, 孙基刚同志创新工作方法, 在全市首创了售房超市, 将全区的还迁房、二手房房源信息集中起来, 供老百姓选择, 免费安排专车接送群众看房、现场办理过户、公证手续, 通过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 真正把惠及民生的好事办好, 使拆迁居民能够得到合理的安置。近两年来, 累计完成32片、66万平方米的拆迁任务, 占全区拆迁任务总量的70%, 为做大做强河东区土地经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2009年以来, 面对世界金融风暴的冲击带来的严重影响, 孙基刚同志统筹全局, 带领建委干部职工, 树立“大城建、一盘棋”思想, 从规划、设计、整理、出让、招商、建设等方面, “一条龙”开发整理土地, 全方位服务企业, 实现了新的突破。整合了10个重点地块, 先后成功摘牌了大连万达、十二经路地块、第四调料厂等六幅土地;完成了营门口、李公楼等14个地块的规划方案设计, 全力推进了红星国际广场、金地国际广场、御峰广场、水岸银座等重大项目工程建设, 为河东区经济发展积蓄了能量, 为完成全区财政指标做出了贡献。在建筑市场管理方面, 孙基刚同志带领相关职能部门, 围绕质量、安全和建筑市场开展了综合整治, 使建筑市场监查、区管工程招投标、合同审查备案以及区属建筑施工企业资质审查率达到四个100%, 所有在监工程未发生重大质量事故, 2008年安监工作在全年建筑安监工作大检查中排名各区县榜首, 2009年在监工程中有14个单位被评为市级文明工地, 获得了市区有关领导的好评。
关注民生城建之花用满腔热血培育
论政之道在于求安民。河东区建委的工作不仅关系到全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工作中, 孙基刚同志牢牢把握“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原则, 以满腔的工作热情和对人民群众负责的工作态度投入到工作之中, 及时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配套设施、供暖、房屋管理等涉及民计民生的热点问题, 做到了为百姓造福, 替政府分忧。2009年, 相继对中山门和睦西里、互助南里、荣泰公寓等10片住宅小区、156栋住宅楼、94万平方米, 进行了供热计量与节能改造, 免费为居民安装节能门窗, 使居民享受到“冬暖夏凉”的舒适生活, 大幅促进了区域的节能降耗, 区建委的这项工作已走在全市的前列;在全市率先完成了小锅炉并网工作, 陆续并网了76座锅炉房、114台小锅炉, 并网总建筑面积达68万平方米, 受益群众达14000余户;先后为向阳楼街临池里18#楼至21#楼630户居民安装了一户一表电表;打通了八纬路与十五经路交口的铁路道口;投入167.9万元, 维修房屋11栋1.95万平方米;积极打造示范小区建设, 完成了水控厂、丰盛园二期等6个项目56万平方米还迁房的主体封顶建设任务;安装路灯3100盏, 完成幼儿园、垃圾转运站、居委会等非经营性公建配套8处, 7700余平方米。
清正廉洁城建之花用自律正气感染
施政之本在于洁自身。城建工作责任重大, 使命光荣。孙基刚同志作为河东建委的一把手, 不仅承担着城市建设管理的重大责任, 而且还要时刻抵御不正之风的侵袭。他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常以“仕宦芳规清慎勤”来勉励自己, 用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廉政准则》的规范约束自己, 做到了在腐败的危险面前“自重、自警、自律”, 保持了一名共产党员领导干部清正廉洁的本色。孙基刚同志在为全委干部职工做出表率的同时, 十分注重机关廉政文化建设。2009年, 以“和谐、高效、创新、廉洁”为主题, 在建委机关组织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机关廉政文化建设活动, 营造了一种抬头望廉、坐下思廉、心中想廉的良好氛围。组织领导干部签订了廉政承诺书, 组织党员干部70余人参观了天津市新中国反腐败第一大案展览, 开展了《廉政准则》学习月活动, 增强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廉洁从政意识, 强化了责任意识, 凝聚了人心,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2009年全市廉政文化进机关先进单位申报评选活动中, 河东建委并被评为天津市“廉政文化进机关示范单位”。
A Broad Mindset of Self-Care
According to the authors of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ompassion," self-care is just one of several factors needed to promote compassion satisfaction, or feelings of fulfillment from helping others. The authors introduce a model for compassion satisfaction, writing that resources also make a difference, including physical, intellectual and social assets. And family and youth workers who feel positive, grateful and upbeat have been shown to use more flexible and creative approaches when solving problems.
Looking past self-care to the bigger issue of compassion satisfaction, the authors say, builds on most social workers’ desire to help others. They also point to research showing that people with high degrees of positivity were more likely to be viewed as “flourishing” in school or the workplace compared to their more negative counterparts.
Caring for the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Self
While self-care is only a piece of the puzzle, it's a crucial one. "A Self-care Framework for Social Workers: Building a Strong Foundation for Practice" explores self-care as a way for social workers to support their own physical, psychological, social, leisure and spiritual well-being. Self-care strategies generally focus on activities the person finds enjoyable and rejuvenating, anything from playing football to talking to a friend. This personalized approach, the authors write, makes it difficult for researchers to identify a common definition or consistently measure self-care’s impact.
The article also looks at the way individuals can practice self-care in a professional setting. Organizations can support employees by asking them to develop their own self-care plans and encouraging strategies like mindful time management and self-advocacy.
Looking Beyond Self
You may have noticed that you are more likely to feel positive about your work if the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t your workplace promotes a supportive, healing environment for everyone. The Sanctuary model, a trauma-informed intervention developed in the early 1980s, is one evidence-informed approach that seeks to create that kind of atmosphere. Proponents of the model bring a structured approach to creating an organizational culture that allows clients and staff to build healing relationships. The model also requires organizations to commit to a core value system, which includes tenets like open communication and nonviolence.
"The Sanctuary Model: Theoretical Framework," published this year in Families in Society, describe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n which the Sanctuary model is based. It uses a socioecological logical model to incorporate activities and outcomes at the individual, interpersonal, organizational and community levels. While the conditions for youth workers to practice healthy self-care in and out of work operate at each of these levels, the researchers emphasize individual or group meetings where staff can discuss experiences with secondary trauma and self-care and update their safety plans. Taking this approach, they write, creates a structured, healthy environment in which service providers can promote resilience for clients and one another.
作为时代中的一名青年,我们和祖国的关系从来都不是单纯的被裹挟在时代变换浪潮中的一颗颗不起眼的小石子,青年从来都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奉献者和铸造者,作为青年,用奋斗和激情将历史催化,为新时代的到来推波助澜,这便是青年和祖国。
当1919年五四运动的旗帜飘扬在街头的时候,擎旗屹立的正是那不屈奋进的青年一代,那时的青年用自己的声音去呼唤了一个时代的风潮;当抗战烽火遍地燃烧在中国大地的时候,挺起胸膛奋起反抗的正是那热血的青年一代,他们用自己的血和肉守护了我们祖国不容侵犯的尊严;当建设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在中华大地上徐徐展开的时候,撸起袖子坚持奋斗的也是青年一代,他们用自己的气力努力建设了一个更好的家园;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大江南北的时候,冲在最前面的还是热血的青年一代,他们用理想构建了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当历史的车轮走到十字路口的时候,总是少不了中国热血青年的身影,因为这既是青年的伟大使命,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要敢想,敢做,敢拼,敢试,因为青年所需要继承的不只是前人留下的幸福生活,更需要铭记那些历史,从历史的过往中汲取向上的精神力量,并最终在“未来”这张无限希望的历史画布上写下属于自己的篇章。
青年是祖国的血脉,作为青年的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更多的人传递强大的正能量,在这个信息时代,青年的我们容易失去专注感,这是因为生活的匆忙和信息的爆炸,让青年的我们身陷泥沼,因此要诚诚恳恳做事、踏踏实实做人,这并不是说要放弃所有的梦想与渴望,我们抛弃对哲学的真理追求是提醒青年的我们要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我们要做的仅仅是从成为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开始。
说起邓小燕,她就是大伙儿眼中扎根乡村的“小燕子”。,邓小燕放弃在沿海地区的高薪工作,返乡创业。经过数年的磨砺,历尽艰辛的“小燕子”,终于让家乡的东宝贡米走出了大山。事非经过不知难,正因为长期浸润在乡村基层,邓小燕对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矛盾有了更直观更切身的感受。她感叹说,当下很多乡镇产业发展单一,国土空间规划布局受限,群众可发展的空间偏少,所以很多人不愿意回乡发展。
然而,邓小燕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在农村的广阔天地中仍然大有可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一系列部署给邓小燕提供了更加充足的底气。接下去怎么干?悠悠万事,粮食为大。邓小燕结合家乡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认为发力点是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一组跟邓小燕相关的数据显示,她已经带动剑阁县规模种植水稻面积1万余亩,覆盖8个乡镇19个村,助力两千多名村民致富奔康,被乡亲们亲切称为“贡米幺妹”。
“以一粒米撬动大产业”,这是邓小燕曾经说过的话。如今,让邓小燕信心更足的是,今年我省将启动“天府粮仓”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咱们四川的粮食有了这样一个响亮而富有深意的名字,这极大地增强了我的种粮信心和决心,未来我将和更多的老乡一起种更多好粮,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贡献剑阁力量。”邓小燕的话语坚定而充满自信。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加强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年的爱国热情,引导广大青年继承和宏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坚定跟党走特色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共青团中央在广大青年中以“我与祖国共奋进”为主题,深入开展了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作为这项活动之一的“百场宣讲”活动主要面向大学生、企业青年、农村青年、城市青年等青年群体,邀请党政领导、专家学者、青年典型等,通过形势政策宣讲、理论热点宣讲、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宣讲、失节青年宣讲、优秀青年志愿者宣讲、青年创业典型宣讲、优秀大学生村官宣讲七个系列活动,在全国范围内直接组织一百余场宣讲活动,并通过媒体宣传、网络直播等形式,使宣讲活动影响更多的青年,在广大青年中,大力唱响“中国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种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
今天,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宣讲团一行四人来到滨海新区,与滨海新区各界青年进行面对面宣讲交流。宣讲团的成员有: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研究所华大方瑞司法物证鉴定中心主任邓亚军同志,广州锐丰音响器材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锐祥同志,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外一科外科医师洛桑次仁同志,北京中澳联合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潘亚文同志,团中央组织部组织处副处长邹小龙同志。
在宣讲中,四位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分别为在座各位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邓亚军是近年来中科院涌现出的杰出青年女科技工作者的代表。她先后参加并主持了人类基因组和水稻基因组的测序、SARS病人ELISA试剂盒的研制工作等重大项目。2003年SARS来临的时候,为了尽快研制出检测SARS病人的试剂盒,快速确诊和排除SARS病人,她主动请战,先后四次前往当时疫情最严重的广州去采集SARS血样,并随身将样品携带回北京,保证了捐赠给国家的30万份用来检测SARS病人的ELISA试剂盒的研制成功。在2004年东南亚海啸救援工作中,她主动请战,带领基因组所的国际DNA专家小组赴泰国进行国际救援,承担起了为上千具高度腐败的遇难者尸体进行DNA鉴定的艰巨任务,在生存环境十分恶劣的海啸重灾区坚持工作了16天,用实际行动赢得了泰国政府的高度赞扬和其他国际救援队的好评,最终出色完成了任务,为国家争得了荣誉。
王锐祥,20多岁时就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多年来,他凭着不懈努力和坦诚待人,成为多个世界级品牌音响的经销代理,使企业迅速发展,实力不断壮大。1995年,王锐祥开始着手打造自己的音响品牌——“LAX”,用百倍的努力来实现他多年来的理想。凭借他那份执着的爱心和对事业的热爱,他一步一个脚印地带领他的企业和“LAX”踏遍了全国各地,在专业声光领域屡建奇功,先后承接国务院、中央办公厅、中宣部、故宫、颐和园、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广州新体育馆、广州国际大酒店、广州长隆夜间野生动物世界等一大批极具影响力的专业灯光、音响工程,成为行业瞩目的佼佼者,逐步实现了他自己的奋斗目标。2006年12月8日,锐丰音响公司与国家体育场签订合同,锐丰公司成功竞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会场的扩音系统,中华民族品牌LAX专业音响正式落户国家体育场,实现了奥运主场馆采用中国音响零的突破。作为一名成功的青年企业家,多年来他积极参与社会工作,扩大对外交流,开展了多项助学行动、爱心行动,受到全社会的高度评价。
洛桑次仁十余年如一日地忠实履行医务人员的神圣职责,以仁爱之心对待每位患者。在2008年拉萨3·14打砸抢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中,他舍身救助遭到暴徒攻击的无辜群众,彰显了青年医务工作者爱国爱民、不畏强暴的英雄本色。洛桑次仁冒死抢救群众,被暴徒打成重伤的事迹传开后,当地各族群众纷纷自发赶往医院慰问。自治区领导对洛桑次仁的英勇行为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号召广大医务人员向他学习。
潘亚文先生在经商初期,就开始资助贫困学生、贫困人群。从为福建老家架桥修路到2004年的印度洋地震海啸、福建洪涝灾害、新长城助学基金,到2007年9月青艾工程捐款,他一直在积极参与慈善公益活动。身为北京福建企业商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的他还组织其他企业家为灾区捐款。他曾荣膺2006中国慈善家排行榜第86位。曾荣获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爱心人士”、“首届福建青年创业成就奖”、“中华慈善总会青艾工程爱心人士”等荣誉称号。
四位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从不同角度讲述了他们成长、创业的艰辛经历;讲述了他们为了国家荣誉,在困难面前表现出大无畏精神的感人事迹;讲述了勇于自主创新,打造民族品牌的奋斗历程;讲述了多年来多年来默默无闻,奉献爱心的真实故事。宣讲结束后,他们又与现场的观众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四位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来自祖国不同的地区,从事不同的职业,但他们都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了不平凡的光辉业绩。他们的先进事迹集中体现了当代青年报效祖国、热爱人民的的崇高思想,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不断进取、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不畏艰难、不折不挠的坚韧品格,爱岗精业,脚踏实地的实干作风,充分反映了党和人民对青年一代的期望和要求。他们的事迹集中体现了当代青年崭新的时代风貌,昭示了在新世纪的伟大征程中当代青年成长、成材的必由之路。他们是当代青年的楷模,是全团广大青年学习的榜样。
当前,滨海新区正在掀起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五个下功夫、见成效”的指示要求,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全面推进“十大战役”的新高潮。我们将牢记四位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的先进事迹,学习他们的高尚情操,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投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攻坚战,为开创滨海新区的美好明天再立新功!
天津某某公司 某某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越来越取决于一大批高素质的优秀科技人才。青年科技人才是我国科学人力资本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成长决定着科技队伍的未来,也决定着科技事业的持续发展。《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要加大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和资助力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作为人才培养体制改革重点之一。为此,我国持续加大人才培养工作力度,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激励政策,启动了一系列人才培养计划,如国家多个部委共同推出的“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设立的“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院设立的“百人计划”等[1]。“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以下简称“杰青”)是国务院于1994年正式批准设立的国家级重要人才培养项目,旨在支持基础研究方面已取得突出成绩的青年学者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研究。目前,这些基金获得者正在或已经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
杰出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是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内的重要话题之一。美国学者Zucherman等[2,3]以1901-1972的92位美国诺贝尔获奖者为对象,集中研究了他们的成长历程,通过搜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背景资料,总结出这些获奖者在成长过程中的一般特征,即良好的家庭和学校环境的影响、科研职业生涯起步早以及不断地成长并积累优势等。Simonton等[4]系统地总结了运用历史测量法探讨影响杰出人物成长的几个主要因素,它包括个体特征、家庭背景、教育和特殊训练、角色的榜样与导师等。中国和美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存在巨大差异,中国科技人才在成长过程中有着与美国有类似的特征,然而更多的则是不同之处。曹聪对中国老一辈科技人才的成长规律进行了研究[5],结果发现老一辈科技人才在良好的家庭和学校环境上与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相类似,但他们身上又有着中国文化和时代背景的烙印。李素矿等[6,7]以我国地质学领域的青年科技人才为对象,分析了在该领域科技人才专业发展的一般特点。国内相关研究[1,8]还以改革开放之后培养的青年科技人才为研究对象,同样肯定了家庭和学校对科技人才成长的重要作用,也归纳出我国青年科技人才的一些基本特征和成长特点,并提出了关于人才培养的措施和建议。总之,国内有关杰出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还较少,特别是还缺乏对我国各个领域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型人才的整体特征描述,以及早期成长因素分析与整理。
本研究将通过对“杰青”获得者的基本情况、成长历程及早期成长环境的分析,试图在整体上简要描述我国青年科技创新型人才在成长历程中的一般特征及影响人才成长的早期因素,从而为我国的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政策以及学校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式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以2003年到2011年的全部总共1589位“杰青”获奖者为研究对象,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正式批准名单及申报书中填写的基本信息建立数据库。采集的信息字段包括性别、出生年、国籍、出生地、毕业院校及取得的学位和不同的测评子数据库等。同时,在这1589名“杰青”获得者中随机抽取样本300人,填写“早期成长影响因素问卷”(自编),最后获得有效问卷211份。
三、研究结果
(一)“杰青”获得者的基本特点分析
1. 年龄分布。
本研究对“杰青”获得者年龄特征进行分析,主要是从“杰青”获得者的出生年份和获得基金时的年龄这两个角度来分析。“杰青”获得者的出生年份分布如图1所示。其中出生于1963-1966年的获得者占总人数的50.5%,而整个分布图则以这4年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单峰分布(见图1)。
“杰青”获得者的年龄分布图如图2所示。从年龄分布看,1589名获得者中,91.3%的获得者年龄在37-45岁之间,而44岁和45岁的获得者比例高达33.2%。这一方面体现了科学精英的学术研究成果需要一定的积累过程,包括学术研究质量的不断提高,以及人力、物质资源等多方面的优势积累;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国“杰青”评审制度的限制。相对而言,学术积累时间越长,创新成果就越多,成功获选“杰青”的几率也就更大,然而“杰青”获得者的评选对年龄是有限制的,在这样的评选条件下,年龄分布中呈现出“45岁”现象,即在近45岁申请者成功最多。这一方面与成果积累有关,也与45岁为最后关口,人情的因素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 性别分布。
从性别分布上来看,1589名“杰青”获得者中,男性共有1451人,占总人数的91.3%;女性共有138人,占总人数的8.7%。可以看出,在青年科学创新队伍中,性别比例失衡,女性科学人才所占比重很小。
3. 毕业院校。
学历教育水平与质量是创新型科技人才成才的重要影响因素,表1是“杰青”获得者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生毕业院校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985工程”高校培养了一半以上的杰出青年。从三个阶段的学校类型来看,“杰青”获得者在硕士和博士就读期间所在重点院校的比例均要高于其就读的本科院校。
4.“杰青”获得者成长周期特征分析。
本研究对“杰青”获得者的成长周期进行了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本研究将成长周期定义为学者获得博士学位到获得“杰青”的年份,它体现了学者毕业后在该领域的研究和成长时间。数据显示,“杰青”获得者的科技人才,在自身所在的领域研究和成长的平均年限为10.96年。这一结果与国外研究相接近,就是说科研工作者从正式进入一个领域到在该领域取得杰出成就一般需要十年,即“十年规则”。
注:人数为1584人,有5个杰青的博士毕业年份未知
(二)影响“杰青”获得者的早期成长因素分析
1. 对“杰青”获得者成长影响最大的求学阶段。
本研究对“杰青”获得者的成长影响最大的求学阶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54.03%的“杰青”获得者认为大学阶段对他们学术成长的影响最大,有15.17%则认为中学阶段对其成长影响最大。可见大学阶段在培养科技型人才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学阶段是创新型科技人才早期培养的一个重要时期。当然,幼儿园和小学对创新型科技人才早期培养并非不重要,调查中“杰青”获得者认为两个阶段重要性所占比例较低,可能是这两个阶段的儿童还没有发展出独立的人生职业定向。
2. 对“杰青”获得者成长影响最大的阶段的教学方式。
本研究对“杰青”获得者成长影响最大的求学阶段的教学方式作了进一步的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有70.61%的“杰青”获得者认为,让其独立探索、给予充分自由,同时,启发升华、进行必要指导是他们在求学阶段影响最大的教学方式。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兴趣,加强在整体方向的必要引导,是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有效的教学方式。
3.“杰青”获得者家庭背景分布。
家庭环境是个体成长最基本的因素之一。本研究对“杰青”获得者的家庭背景进行了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有近一半的“杰青”获得者来自于农村,父母为农民。这反映出我国教育普及程度提高,已改变了杰出人才往往出身书香门第的现象。这也和西方一些研究结论相一致,即创造者往往来自社会边缘家庭环境(marginalized home environment)。
4.“杰青”获得者家庭教育方式。
本研究对“杰青”获得者的家庭教育方式进行了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有63.98%的“杰青”获得者认为父母让其独立探索、给予充分自由是影响其成长的重要因素。这与学校的教育方式有相同点,但也有所不同。在家庭教育的方式中,启发升华、给予必要指导变得相对次要。这种差异反映了家庭与学校功能的差别。家庭主要是个体成长情感滋养和社会化的最初港湾,而学校则是完成学习和为走向社会做准备的场所。
5.“杰青”获得者家庭经济条件分布。
本研究对“杰青”获得者的家庭经济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有超过85%的家庭经济条件处于当地中等水平以下。不利的经济条件有可能是他们追求卓越的动力,而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或许更愿意选择行政、法律、商业等行业。
6. 对“杰青”获得者成长影响最大的人。
对“杰青”获得者成长影响最大的人分析结果见表7。有79.15%的“杰青”感到教师和父母是他们成长中影响最大的人。这些结果与先前的大多数研究是一致的,进一步表明教师和父母对儿童成长的重要作用[9]。
四、结论
我国的“杰青”获得者正在或已经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描述和探讨他们成长的规律,不仅对我国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启示,而且也对现实的学校教育提供了有益的思考。本研究选取2003年到2011年的全部总共1589位“杰青”获奖者,并从中随机抽取300名“杰青”样本,初步探讨了“杰青”获得者的一般特征和早期成长影响因素,得出如下结论与建议:
1.“杰青”获得者在成功申请的年龄呈现出“45岁”现象,即在近45岁申请者成功最多。这种现象背后明显地反映了人为设置年龄对申请“杰青”者的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评价上的系统偏差。这提示,“杰青”评价体系需要调整。
2.在“杰青”获得者中,女性科学人才所占比重很小。虽然有研究表明,女性在空间能力发展要相当弱于男性,但女性在科学上成就更多地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为了鼓励女性科学的成长,建议在“杰青”评价体系中对女性设定一个最低比例。
3.绝大多数“杰青”获得者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阶段就读于全国重点的高校,即“985工程”高校和“211工程”高校。这反映出我国重点院校在科技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和优势,以及丰富的学术资源大都集中在这些高校。
4.“杰青”获得者从博士毕业到获得“杰青”称号一般需11年。相对于西方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年限,我国科技人才的成长周期较长。因此,未来的“杰青”评价体系中更应该关注有潜力的年轻人才发展。
5.近半“杰青”获得者的父母为农村普通农民,而且家庭经济条件处于当地中等以下水平。这反映出我国教育普及程度提高,已改变了“杰青”获得者往往出身书香门第的现象。
6.大学和中学阶段是杰青获得者最重要的成长阶段。他们的父母和教师是影响其成长的最重要的人。而让其独立探索、给予充分自由,同时,启发升华、进行必要指导,是“杰青”获得者成长中最有益的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1]白春礼.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环境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Zucherman H.Scientific Elite:Noble Laureates in the UnitedStates[M].New Brunswick:Transaction Publishers,1996.
[3]Cole Stephen,Cole Jonathan R.Social Stratification inScience[M].Chicago:Univ.Chicago Press,1973.
[4]Simonton D K.Scientific Creativity as Constrained StochasticBehavior: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Process,and PersonPerspectives[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3(129).
[5]Cao Cong.China’s Scientific Elite[M].New York:Routledge,2004.
[6]李素矿,姚玉鹏.我国地质学青年拔尖人才成长过程及特征分析——以地球科学领域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09(01).
[7]李素矿,王焰新.我国地质学青年拔尖人才特征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8]郭美荣,彭洁,赵伟,屈宝强.中国高层次人才成长过程及特征分析——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1(01).
在工作中,她还注重个人言行,无论是接待来电,还是迎来送往,都能做到认真、谦逊、慎重、妥善的完成,从没有因为自己的过失而影响到学校。她始终坚持勤奋、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认真履行职责,服从领导分工,不计个人得失,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迹。她多次被评为天津市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优秀共产党员、年度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事迹三
羊年春节前的一个月(.1.14---2.14):9个航段、5趟出差,春节后的半个月(2.25---3.11):5个航段、1趟高铁、3趟出差。这是机场规划师李峰的羊年节奏,忙碌而充实。同时,也是民航设计师立足本职、勤奋工作的一个缩影。
一 苦干实干 逐梦有行
机场规划是一个憧憬未来、谋划蓝图、富有梦想的专业,既需要理性、讲求务实,又要求设计师敢想敢试、先导先行、站在前沿、冲在前线。无论机场投资规模大小,机场规划自始至终贯穿全过程,把控宏观大局和微观细节,从而协调各专业共同推进项目的顺利完成。
李峰同志,自进入中国民航机场建设集团公司规划设计总院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机场规划与设计工作。本着”为大于其细“的态度,爱岗敬业,立足本职,心无旁骛,埋头苦干,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
先后担任过北京首都机场、重庆江北机场、成都新机场、厦门新机场、南京禄口机场、大连周水子机场、郑州新郑机场等大型枢纽机场选址、前期规划和工程设计项目的负责人。参与了《民用机场飞行区技术标准》、《民用机场总体规划规范》的修编工作。
凭借着过硬的专业素养、扎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团结并带动项目团队攻坚克难,屡创佳绩。他参加的众多大型枢纽机场的规划设计备受业主与行业好评。连续被建设集团评选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师徒对”。
二 细针密缕 迎难而上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作为“中国的第一国门”,是我国最重要、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运输生产最繁忙的大型国际航空港,也是我国的空中门户和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启动的首都机场的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影响面大、受关注度高,且机场系统复杂、涉及单位多、协调难度大。刚刚30出头的李峰,成为该项目的项目负责人,一时间,压力和挑战接踵而至。
为准确把握总体规划修编的关键问题和主要矛盾,他带领项目组详细调研,摸透现状,深入运行一线广泛听取意见,与首都机场股份公司、华北空管局的同行们一起组成大课题组,封闭起来共同工作、集中讨论、深入研究方案。
李峰和项目组成员在深入分析首都机场运行特点,评估主要设施容量后,梳理了机场的定位与发展目标,明确了首都机场总体规划修编主要面临的矛盾是“应对北京新机场建成之前巨大的需求压力”,并应对机场未来发展合理控制、灵活预留。
他们制定的规划方案提出要充分挖掘现有设施潜力,找出飞行区跑滑系统的瓶颈,缓解拥堵、提升效率,针对运行暴露出来的突出矛盾补充急缺的机位等资源,并加紧推动新建跑道应对运行压力。
李峰主持的这一总体规划修编切合实际,重点突出,思路清晰,得到了首都机场集团公司、首都机场股份公司等各有关部门的一致认可与高度评价。作为年轻设计师的他,在大项目历练中,收获的不仅是设计水平的稳步提高,也有行业沉甸甸的责任感和大功告成的自豪感。
三 依山就势 胸有丘壑
重庆机场是李峰作为设计师结缘深久的一座机场。自他首次参与重庆机场项目后,便作为项目负责人和机场蓝图的主要勾绘者,全程参加了重庆机场的历次建设与大发展。九载春秋,几番夏暑冬酷,他始终专注重庆机场的规划设计,呕心沥血为规划,精益求精搞设计。在多次踏勘驻场后,他从对山城的陌生不适,逐渐对机场的一草一木、山丘沟壑了然于心,怡然自得,并亲历了机场的规划蓝图一步一步变成现实。
尤其是重庆机场东航站区及第三跑道扩建工程是重庆机场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工程,工程投资约294亿元,规模大、难度高:地基处理与土石方工程量巨大、近160m的高填方边坡是中国民航前所未有,此外工程项目还涉及与APM、城际铁路、轻轨交通的统筹等问题。
建设集团作为项目主要设计单位参与其中,李峰同时被委任为项目负责人。由于设计工作量大、内容复杂、涉及面广,且时间紧、任务重,项目组于6月开始进驻现场设计。他带领整个项目团队与指挥部、运行指挥中心、空管等反复讨论每一个运行流线与平面布置,遇到拿不准的细节随时到现场踏勘,在紧要关头的实行“白加黑”、“5+2”的工作模式,顶高温、战酷暑,经过两个多月的苦干实干,208月底,现场设计工作按期完成。
现场设计的难点在于如何顺应复杂的地形地貌上。重庆机场场地原始地形属构造剥蚀浅丘斜坡地貌,地形总体上呈西高东低,北高南低趋势,场区内最大高差约260m。加之第三跑道南端有一条大冲沟(青山沟),沟底原地面高程与规划的第三跑道设计高程相差近百米,土方填方工程量大,高填方技术难度高,国内罕见。
规划方案每多出一米都代价高昂,需要精打细算、反复推敲,既要依山就势、节省土方,还要立足机场长远发展,兼顾运行效率。李峰带领团队进行了大量的现场踏勘,深入分析研究,组织人员反复讨论、多次优化。他们共测算了64套不同的跑道构型方案的土方代价、飞机滑行效率与延误可能,并从机场发展战略的角度,综合权衡一次性的土方工程代价与长远的航站区运行效益之间的平衡点。最终顺利完成规划方案,开创了国内民航少有的先河:飞行区跑道系统由西向东逐次降低标高,跑道平均标高高差达11m,国内罕有;顺应全场大地势,航站楼指廊考虑高差,指廊外侧站坪高差4m(东、西指廊高差2.8m);工作区依山就势,采用台阶式布置。为重庆机场节省了大量土方投资,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结合地形、经济合理”规划理念的完美体现。
辛苦的两个多月,成为李峰及其团队辛苦而美好的回忆。初步设计的成果,在后来的初设评审会上顺利通过,也得到民航局和重庆机场集团在评审会上的公开表扬。
后来,继重庆机场第二跑道及配套设施扩建工程获得民航局第十一届优秀设计二等奖后,重庆机场东航站区及第三跑道建设工程预可行性研究获得了中国工程咨询协会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
李峰同志在迅速成长为一名专业骨干的同时,也以自身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孜孜不倦的进取精神影响和带动周围的年轻同志。,而立之年的他被任命为建设集团规划设计总院二院的总图专业负责人,当时的设计二院重点项目多、设计任务紧,总图专业是生产压力最为突出的专业,面临人员年轻、人手紧张的窘迫局面。李峰同志处处以身作则,带领年轻同志团结协作、带头加班加点、工作前置、克服困难,确保了各项生产任务中总图专业不拖后腿、不掉队,圆满推进了重庆机场设计、首都机场总规修编、厦门机场扩建、大连机场扩建、厦门新机场选址等众多重点任务。
***同志 1997年8月从部队转业到中国人民银行苍溪县支行,先后被分配在货币金银科发行库管库岗、办公室综合岗等岗位工作。入行近5年来,他怀着对央行事业的一片赤诚之心,脚踏实地地立足于本职岗位开拓进取,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书写了一名普通行员忠诚于央行事业的壮丽篇章。他连续3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行员、先进工作者、工会积极分子,20OO年6月分别被人总行、成都分行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1年7月被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模范军队转业于部“荣誉称号,前不久又荣获全国金融”五一劳动奖章“。[文章-找范文,到] 不计得失淡泊名利 甘于平凡无怨无悔 ***曾是一名中校副团职军官,在条件异常艰苦的雪域高原西藏,一身绿军装伴着他度过了22个春秋。多年的军旅生洁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老西藏“消神磨励了他良好的政治品格。他三次荣立三等功,数十次获得嘉奖,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他转业来到人行苍溪县支行后,被安排在最平凡的发行库管库员岗位上。对此他毫无怨言,愉快地服从组织分配。最初,他的一些亲朋好友对他的选择很不理解,有的说他”划不来“,白当了一回团职军官;有的说他”傻“,不会拉关系。对于这些议论,他部坦然处之。他认为,当官与当管库员,只是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为党为人民工作。作为新时期的转业干部,应当抛弃旧观念,冲出”官位“束缚,淡泊名利,不计得失,有无”官衔“都一样能够为金融事业干出一番成绩来。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管库员岗位,他一干就是3年,丝毫没有失落感,每年劳动优化组合时,有多个科室都争着挑选他,但他仍然选择的是管库岗位。
自上岗伊始,他就自觉摆正位置,在思想上主动与行长沟通,表明自己服从领导和管理的态度;在感情上主动与科室成员融洽;在工作上自觉服从安排,不折不扣尽心尽力去完成。他几年如一日,每天坚持提前上班,不满点不下班,大小工作积极主动,每天上下班前总能看到他拖地抹灰的忙碌身影。他从未向组织上提出过解决职务、待遇问题的要求,每当中层干部聘任、领导班子调整时,有人劝他去争取,他说应该把更多的机会留给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同志。他以自己无声的行动展现了他淡泊名利,甘于平凡的可贵品格。勤奋学习增强素质 开拓进取勇攀高峰
***入行4年多来,始终把学习作为做好工作的首要条件,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孜孜不倦。在政治理论学习上,他坚持不懈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和金融方针政策,积极参加党课教育和各项专题教育,联系实际撰写心得体会。他自费订阅了《人民日报》、《求是》等报刊杂志,利用业余时问勤读报刊,从中吸取政治营养。几年来,他共记政治理论学习笔记10多万字,撰写学习体会20多篇。系统地、不间断地政治理论学习,不仅丰富了他的理论政策功底,也进一步夯实了他淡泊名利,甘于平凡,乐于奉献的思想根基。在业务学习上,他制定了个人学习计划和奋斗目标,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问进行经济金融政策法规、公文写作、货币发行、金融监管、计算机操作、WTO等知识的学习。上班时,他结合业务工作实践,坚持岗位练兵,虚心向行家求教。下班后,他坚持自学,从不问断。1998年,在西南财大人行系统军转干部高等学历证书班培训中,他抓住难得的大好时机,认真学习金融ABC,上课时,他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课外认真复习,周末仍坚持自习或到图书馆看书,就连生病住院,他躺在病床上一边输着液还一边坚持看书。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所学的14门大专金融课程全部取得了优良成绩,获得了《高等学历证书》。
几年来,他在学习中不断攀登高峰,通过勤学苦练,攻克了一个又一个业务难关,由”门外汉“ 变成了行家里手。他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努力运用到实践中去,不仅圆满完成了本职岗位工作任务,而且在撰写调研宣传文章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短短4年问,他就撰写调研文章20篇,被各级刊物采用 15篇,其中获省级三等奖、成都分行二等奖各1篇。撰写各类宣传文章24篇,被各级刊物采用
21篇,报送经济金融信息 100余条,被市级以上采用 60多条。
爱岗敬业力求卓越 本职岗位屡创佳绩
”在岗就要爱岗,爱岗就要敬业“。这是杨兴先问志牢白树立的职业理念。在长达3年之久的管库工作中,他一心扑在管库事业上,兢兢业业,埋头苦于。管库是个”拴人“的岗位,他在工作期间作从不擅自离岗和请假。有一次,他突然胃病复发,痛得直不起腰,为了不让来办理存取款业务的客户久等,他硬是咬紧牙关,坚持办完了全部业务后才到医院治疗。管库是责任非常重大的工作,他视管库的责任重于泰山,随时不忘自己肩负的责任。一次,他利用双休日送妻子到成都看病,星期天乘夜班车返回,至县城10多公里处时,车辆发生了严重故障,无法很快修复,为了不影响第二天办理业务,他便步行赶在上班前回到了行里。在办理业务中,他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认真仔细地检查票据,核对存取款人证件,清点实物,从不马虎。经他手出入库发行基金以数十亿计,无一差错。在他任管员期问,发行库规范化管理连年被中心支行考评为优秀达标库。管库是一份苦差事,成天与钞票打交道,又脏又累,可他无半点怨言,脏活、重活抢着干,有时手上划出了血口,磨起了血泡,他没叫过一声苦。他还把管库岗位作为对外展示央行员工良好形象的窗口,积极开展文明优质服务,热情接待每一位客户,深受客户的称赞,以实际行动带动了”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的开展,他所在的货币金银科被人总行授予为”青年文明号“单位。
去年3月,他被调整到办公室工作,工作环境的变化没有影响他爱岗敬业的热情。办公室是个综合部门,日常事务多,人手少,工作繁忙。他主动承担了双文明创建、职工教育培训、宣传思想工作、劳动考勤等工作。同时,在审核文稿、起草有关综合综合材料、处理来信来访、接待来人来客、配合纪检监察等工作方面,他也积极主动,任劳任怨。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办公室的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年终被支行评为先进集体和文明科室。
几年来,他坚持出满勤,连续3年放弃公休假,把心思和精力都用在了工作上。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不
[1][2]
管大小事情,他都认认真真地去做,而且做得非常出色。他这种敬业精神受到了支行、中支系统干部职工的广泛赞誉,先后被支行、中支树为爱岗敬业的先进典型进行宣传和表彰。
尽其所能勤作奉献 工作不分份内份外 ***对待工作的态度没有份内外之分,只要是对科室、对支行、乃至对社会有益的事情,都尽其所能地去做,默默奉献出自己的光和热。在货币金银科工作期问,他看到该科综合工作比较薄弱,便充分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主动担起了综合工作的担子,包揽了该科全部综合材料的草拟工作。为此他牺牲了许多休息时问,时常加班加点到深夜,从未提出过加班报酬的要求。在支行,他作为一名老党员,积极发挥自身作用,主动做好其它同志的思想工作,影响和带动其它同志积极进取。1999年以来,他相继兼任了支行党支部组织委员、副书记、工会副主席工作,尽管这些兼职不是正式的”官衔“,也没有津贴补助,但他一样尽心尽责地干。他充分发挥在部队从事党务工作时问长、具有做党务工作基础的优势,在创新党员教育管理、开展党员活动、规范党建工作职责制度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新点子。他利用业余时间主笔编写了长达5万余字的《党员须知手册》一书,配合完善了党员活动室的设置。对党建工作的特色做法进行了及时总结和推厂,他先后撰写党建工作调研、宣传文章20篇,有8篇被有关报刊采用,有6篇经验性宣传文章被广元市中心支行、成都分行转发,所在党支部连续3年被中支机关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自1999年5月被选举兼任支行工会副主席以来,他努力学习工会业务,积极探索新时期搞好工会建设的途径,认真配合工会主席的工作,在履行工会职能,规范工会管理,创建”职工之家“等工作中倾注了满腔热忱。他主笔编纂了《支行工会制度汇编》,完善了支行荣誉室、图书阅览室、职工活动室的设置,收集整理15大类”建家“工作资料上千份,归类成册19本,使支行”工会建家“的软硬件达到了较高水平,受到了省、市、县工会和成都分行、广元中支的一致好评,支行工会也相继被四川省总工会和成都分行评为”模范职工之家“。此外,他热心公益,不计个人得失,充分体现了奉献精神。每当为公益事业捐款时,他总比其他职工多,每逢重大节假日,值班总有他,当有了给下岗多年的妻子在支行安排个临时工的机会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别人。在他心目中,工作、事业始终是第一位的,尽其所能作奉献,是他不懈的人生追求。
清正廉洁做表率 奉公守法当模范
***时时处处严于律已,廉洁奉公,遵纪守法,充分发挥了优秀共产党员的表率作用。他从不以”跑关系“、”找靠山“等不正当手段为自己谋取好处;从不以工作之便吃、拿、卡、要和为自己亲朋好友谋取方便;回家探亲从不申请公车;从不涉足”六害“场所,无任何不廉洁行为和违法违纪问题。他和他的家庭连年被支行评为”文明职工“、”文明家庭“和”遵纪守法户“,去年被广元市评为”文明市民“,树立了央行员工良好的社会形象。
鲜继淑, 1969年出生于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的一个农村家庭, 1984年9月初中毕业的她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当时的第三军医大学护校, 1987年从护校毕业后她就被分到了西南医院, 在这里她一干就是23年, 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岁月都无怨无悔地奉献给了护理事业。她先后获得过优秀护士长、全国三八红旗手、2008感动重庆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 她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第一个到达映秀的护士, 她是重庆市第一位获得南丁格尔奖章这一殊荣的护士, 她也只是西南医院神经外科的一个普通护士长。与鲜护士长的见面恰逢西南医院八十周年院庆, 在欢乐喜庆的氛围中, 我们进行了一次轻松愉快的交谈, 也让我见识到了一位简单、朴实、真挚的护士长, 带着一种淡泊名利的心态, 徜徉在平凡与不平凡之间。
最朴素的初衷
为何选择护理这一行业, 热爱护士这种工作?在鲜继淑成长的道路上有两件事深深影响了她。一是童年经历的影响, 她说小的时候, 家里孩子很多, 父母的负担重, 父亲是一名军人, 转业在成都工作, 母亲则在农村务农, 家境不是很好, 父亲为了省钱每年最多回来一次看看家人。那时母亲很忙, 经常累到晕倒, 遇到这种情况时她只知道哭, 好在当时的乡村医生总能一次次地将母亲救醒。出于对母亲被病痛折磨的心疼和对医生的感激, 学医救人、悬壶济世的理想便在她那幼小的心灵中慢慢发芽, 鲜继淑开始对学医有了一种向往和憧憬。
而她14岁那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中毒事件更坚定了她从医的决心。事情发生在她上初三的时候, 有一天她在学校吃过饭后, 不知道吃了什么而引起食物中毒, 老师和同学赶紧把她送往医院, 到医院时她已经昏迷不醒。由于那时候她离家很远, 一个人寄宿在学校, 身边没有亲人。医院在没有收到任何手术费或承诺的情况下就坚决主动对她进行了抢救, 把她及时地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鲜继淑为医院救死扶伤的大爱精神深深感动, 带着满腔的感激之情, 初中毕业那年她就索性填报了第三军医大学护校这惟一一个志愿, 虽然当时对军校、护校还知之甚少。1984年9月鲜继淑如愿走进了第三军医大学护校, 开启了护理生涯之路。
最简单的信念
有两句话鲜护士长时常挂在嘴边, “我是个很简单的人”, “做一件事就要坚持把它做好”, 也许正是在这种最为简单和执着的信念牵引下, 鲜继淑才把自己本职的工作做得如此出色, 在护理岗位上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1986年她就来到了西南医院实习, 从1987年毕业到2000年, 她在骨科做了13年的普通护士。刚开始被分到骨科她未曾预料到, 科室里绝大部分都是卧床病人、瘫痪者多, 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都很重, 护理工作量大, 她记得当时有些同学因为被分到这里都哭了。在骨科当护士的时候, 鲜继淑还是个单纯、天真的小姑娘, 还“不知愁滋味”, 很喜欢和病人打交道, 和老人、小孩、同事相处得都很好, 都觉得她是个单纯的小护士。那时候积累下来的护患情谊一直保存至今, 现在还有很多曾经的患者与她有联系、有来往, 玩得不错。
可能出于自己的性格考虑, 鲜继淑认为自己不太会当一个管理者, 她回忆起当年当上神经外科这个护士长还有一个小插曲:2000年医院有一批人退休、转业, 空缺了很多岗位出来, 医院就实行竞聘打擂的方法, 选拔新的人员。而鲜继淑当时并没有主动去竞聘护士长, 一个优秀护士的缺席引起了护理部主任任辉的疑惑。在一次路上的相遇, 她便向鲜继淑问及原因, 鲜继淑的回答却只是, “我只是想好好做一个护士”。任主任则认为虽然是护士, 也要有远大的理想, 于是故意带着轻蔑的口气, 撂下了一句“原来你只是想当一个护士啊”就走了, 鲜继淑年轻气盛的心被这一句话刺痛了, 她感觉在领导的眼里自己很不上进, 于是决定“打擂台”去, 后来才明白这是领导的一个小小的激将法。
打擂成功后, 鲜继淑成为了神经外科的护士长, 来到新的科室, 面对着角色的变化, 她开始担心自己的能力不够, 辜负了领导的一片信任。没有多想, 她又回到了原来那个简单的鲜继淑, 带领科室的所有护士姐妹默默地努力工作。期间有人劝她去做教员, 离开辛苦劳累的临床一线, 鲜继淑只说了一句:“离开了病人, 我什么都不会干。”鲜继淑很享受和患者呆在一起的时光, 让别人快乐, 她自己也很快乐。她说护士工作更能让人体会到生命的脆弱, 所以她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善待自己、善待生命。
最贴心的知心人
鲜继淑觉得护士应该是善良的、耐心的和善于沟通的, 她时常告诉科里的护士保持一颗平常心, 只有心态平和之后才会变得有耐心, 有利于与患者的沟通。在工作和生活中许多小护士、小患者们都得到过鲜继淑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帮助, 他们亲切地称她为“鲜妈”。他们之间的良好感情, 并非一朝一夕就形成的, 而是凭借着鲜继淑在二十多年的护理生涯中逐渐积累下来的。
在鲜继淑毕业后来到医院的第一年时, 有一次她给一个小病号输液, 两三次穿刺仍没成功后, 情急之下她还想再做一次;家属见状一着急便骂了她一句粗话, 她也顶了一句, 家属就举起手来想打人, 好在张瑰护士长及时赶到, “要打就打我吧, 她没培训好是我的责任”, 张护士长将她从窘境中拉了出来。这是鲜继淑护理工作中少有的不愉快经历和唯一一次顶撞患者家属的经历。之后张护士长找她谈话, 告诉她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 遇到问题要耐心地向患者家属解释。并没有半点责骂, 这件事对鲜继淑触动很大, 在那之后她仿佛一夜间成熟了很多, 每次在遇到患者或家属激动的时候, 她总会以一颗宽容之心去对待, 不计较委屈。方法得当柔可克刚, 当他们冷静下来后, 都会主动来向她承认错误或通过其他的方式委婉表达。
但有时部分患者过激、不公平的处理方式也会令她感到伤心, 为护士姐妹感到不平。有一次, 她见到一个病人对一个护士很凶, 护士怎么劝都没用, 非得坚持找医生来谈;医生来后, 他的态度急转直下, 很温和地与医生交谈。鲜继淑看在眼里, 难过在心中, 某些病人主观上将医生、护士分级分等深深伤害了护士们的工作热情和职业尊严。于是她找了这位病人谈话, 希望他能公平对待护士, 并向那位护士道歉。
鲜继淑不仅对自己的护士姐妹呵护有加, 对患者们更是关怀备至。在她来到脑外科的第二年时, 科里来了个患胶质瘤的老爷爷, 病情复发后, 脑袋上形成了一个很大的肿瘤, 每天都有恶臭的脓流出。刚开始老爷爷的家属还来照顾他, 但由于老爷爷病情的恶化, 护理难度的增大, 其家人就很少来看他。鲜继淑发现后, 就经常抽出时间去陪老人, 护士们被带动, 大家都很积极主动地去帮助老爷爷, 其家人见状, 感动地说她们比家属做得还好, 比家属更亲。在一次浏览患者的病历中, 鲜继淑发现这位老爷爷的70岁生日快到了, 就带领着科里的护士精心的组织了一番, 为老人过了一个温馨的生日。当天老爷爷很是感动, 鲜继淑清楚地看到从老人的眼角里流出了两滴眼泪。两三天后, 老爷爷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或许带着满足、快乐与感激。
最珍贵的财富
2008年5月12日, 一场巨大的灾难袭击了中国人民, 里氏8级的汶川大地震, 震痛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 至今还让人记忆犹新。鲜继淑说08年抗震救灾的经历是她这一生中最珍贵的人生财富, 受用一生。
鲜继淑很清新地记着, 地震的当天她正在家里休息, 朦胧中感觉到一阵摇晃, 意识到可能是地震后, 她一骨碌爬了起来, 惊魂未定之中一口气跑到科室, 发现护士们已经将一半左右的患者安全转移到了医院广场上, 这让她很欣慰和感动, 慌乱的心也平稳了下来。没有时间去喘息, 她立即投入到转移患者的工作中, 从病房到广场, 再从广场回撤到病房, 她和科里的护士们一直忙到深夜十一点多, 5月的重庆, 夜风还透着丝丝寒意吹打在这一群疲惫不堪的护士身上。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第一批抗震救灾医疗队也在这个夜里迅速集结, 第一时间向灾区德阳开赴。得知医院在组织抗震救灾医疗队, 鲜继淑连夜向医院提交了请战书。
正当她还在为未赶上第一批医疗队而遗憾的时候, 13日凌晨6点彻夜难眠的她就接到了医院的通知, 让她在7点之前赶到医院集合, 参加第二批医疗队, 开往重灾区汶川。消息传来, 她既激动又感到不安, 因为家里还有一个上初二的儿子没人照顾, 地震后自己的爱人也在坚守着岗位没有回家。在责任的驱使下, 没有多余的时间来慢慢话别, 她拉着刚准备去学校的儿子, 简单嘱咐了几句后就匆匆赶去集合。
医疗队火速向灾区开进, 当日中午时分就到达了都江堰, 由于道路不通, 他们四处打听通向重灾区的路。终于打听到可以先走一条水路, 再走一条山路到达映秀, 灾情就是军情, 时间就是生命, 大难中的同胞不能等待, 全体医疗队员迅速分散物资, 以男同志60斤, 女同志40斤为标准。让鲜继淑感动的是每个同志都争着要背更多的东西, 就是为了让更多受难的同胞得到救助。大约坐了2个多小时的冲锋舟, 医疗队到达了阿坝铝厂, 他们下船后再步行2个小时即可到达目的地映秀。但剩下的路程远不止2个小时这么简单, 鲜继淑上岸后下意识地环顾了四周, 看到灾后恶劣的环境, 她的心中只有两个念头:能不能走到?能不能回来?
12日晚的大雨造成了路滑, 道路的两旁又布满了深沟和山坡, 这给行军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危险性, 意外随时都可能发生。一边是陡峭的悬崖、一边是湍急的岷江, 队员们手脚并用, 在只能容纳一人通过的泥泞山路上, 一步一步艰难地挪动着。鲜继淑还记得在一段特别险恶的路上发生了惊险的一幕, 路过一个泥潭时, 泥浆很深, 旁边的石头又高低不平, 屋漏偏逢连夜雨, 医疗队员们正在为无处下脚而苦闷时, 更大的险情又发生了, 石崩!巨大的石块从山坡上滚下, 巨石压顶, 不容迟缓, 情急之下, 他们不再犹豫, 一个个视死如归地跨进了泥潭里, 好在所有队员全部安全通过了这艰难的一程。过五关, 斩六将, 医疗队终于到达了映秀, 疲惫不堪的队员们基本上都瘫坐在地上。这批医疗队包括医生、护士、行政和后勤30多个队员, 每一个人都是踩着生命线过来的, 他们能安全到达映秀就已经是个胜利, 他们成为全国全军第一支到达映秀镇的抗震救灾医疗队!
刚刚抵达映秀, 面对现场密密麻麻躺着的600多名危重伤员, 鲜继淑顾不上长途行军的疲惫, 立即投入抢救伤员的紧张工作中。她迅速组织成立现场救护小组, 划分轻伤和重伤救护区, 分派护理人员分组担任分类后送、现场急救、配合手术、常规处置等工作, 在最短时间内规范救治和后送秩序。现场绝大部分是挤压伤和开放性骨折的伤员, 鲜继淑凭借自己多年骨科和神经外科的护理工作经验, 带领护士迅速对伤情进行评估、对危重伤员进行分类处置。清洁伤口、包扎固定、留置导尿、止血注射……在她的组织指挥下, 现场救护工作紧张有序地展开。在映秀镇半个多月的日子里, 鲜继淑和队员们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 冒着生命危险, 以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精湛的技术和无边的大爱, 与时间竞赛, 与死神搏斗, 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宝贵的生命。
西南医院赶赴映秀的第二批、第三批医疗队先后达到, 为他们分担了一部分压力, 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二、三批的医疗队员为了带上更多的药品与器械, 他们甚至舍弃了被褥, 三批医疗队加起来有70多人, 却只有30多床被子供使用。在鲜继淑的安排下, 男同志3人共用2床被子, 女同志4人共用2床被子, 这种时候没有人嫌别人脏, 对极度疲乏的身躯来说仅有的少量被褥是极其珍贵的。没有被子的队员则只能烤着篝火, 忍受着饥寒, 刚开始还有说有笑, 但随着夜深, 队员们便不由自主地相互依偎着睡着了。鲜继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醒来, 她看见医疗队中年龄最大的朱主任左右肩上各靠着两个人, 左右腿上也托着两个人, 就这样他们依然能睡着, 到第二天朱主任的腰一直都没能挺起。鲜继淑抑制不住内心的感动, 她说:“这次的抗震救灾经历是我一辈子护理工作中最难忘的, 是我一生的财富!我很为我的同行们敬业、奉献和牺牲的精神而感动。”
医疗队的工作并没有因为艰难的条件而受到影响, 他们和其他救援队紧密地配合着, 发现伤员, 条件允许的话就地治疗, 伤势危重的就通过直升机运送到有条件的医院去。15日的凌晨, 医疗队发现了被埋在废墟下的小春梅, 由于空间狭小, 医疗队又没有专业的救援工具, 几经努力后, 他们也无法将小春梅从废墟中救出来。但是所有医护人员都没放弃, 鲜继淑和另外两个同事决定留下来照顾小春梅, 等待救援队的到来。为了给小春梅以希望, 减少她的恐惧, 鲜继淑三人一直守着小春梅度过了十余个小时, 不时地送上食物和水, 直到上海的一个救援队将其救出。
在映秀小学看到的场景, 深深地震撼了所有的医疗队员, 他们赶到这所小学的时候, 这里早已成为一片废墟, 空地上摆放着200多具早逝花朵的遗体, 并还有遗体被陆陆续续地挖掘出来。原有的500多学生, 幸存下来的不到一半。一夜白发的校长跪倒在自己学生的遗体前, 拿着全校学生的名单薄, 挖掘出来一具遗体, 他就勾掉一个姓名;他似乎忘记了身边所有的一切, 哭喊着“天啊, 我的娃娃, 我的学生……”鲜继淑相信这是发自内心最深处的悲痛, 这是世间最揪心的呼号。大灾后的一切, 足以让观者悲恸得撕心裂肺, 鲜继淑和她的同事们却都欲哭无泪, 他们一心只想救人, 情况紧急、责任重大让他们暂时忍住了悲痛, 但是他们从灾区回来之后, 每每想到这些, 总会忍不住流泪。
在这次大灾中, 抗震救灾医疗队给灾区同胞带去的不仅仅是救死扶伤, 更多的是希望, 活下去的希望, 他们的到来及时地稳定了灾区民众的情绪, 安抚了他们深受重创的心灵。鲜继淑也一直为本医院在这次灾难中应急响应之快感到欣悦与自豪, 她觉得这得益于军队医院良好的应急机制, 以及迅速、统一的组织效率。西南医院更是在这次抗震救灾行动中创造了三个第一:第一支到达德阳的医疗队, 第一支到达汶川的医疗队和第一支到达映秀的医疗队。2009年5月, 包括鲜继淑的医疗队部分人员重返了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进行义诊, 前来就诊的人不多, 因为大地震吞噬了太多的生命, 幸存者本来就不多。随后他们祭拜了埋葬着地震中罹难者的公墓, 没有太多的言语, 只有沉重的心情。
最温暖的手
鲜继淑多次提到能获得南丁格尔奖章, 这不是个人的因素, 获奖是整个第三军医大学团队的力量和荣誉, 甚至可以说是全体中国护士的荣誉。她觉得自己只是做了很多平平常常的事。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无论多平常的事, 做好了就不平凡;护士的工作看似平凡, 但只要认认真真地去做就能获得成功。”
进京领奖, 接受胡锦涛主席亲自颁发奖章, 让鲜继淑感到无上的光荣, 同时她也感到身上压力的巨大, 深怕出现意外与纰漏。作为一名军人, 鲜继淑在心中暗自下了决心, 一定要努力地展现好军人的风采。在颁奖前一天晚的彩排结束后, 她回到了休息的房间又开始了独自的练习, 对着镜子, 她用了两个多小时不厌其烦地练习着步伐, 之后又花了好一阵子工夫, 反复练习了敬礼动作。直到自己感到满意后, 她才带着兴奋、紧张与憧憬睡去, 这时已是夜深。
也许是因为高度的紧张, 10月27日的凌晨4点多鲜继淑就醒了, 由于所有的与会人员都要在上午8点半之前到位, 所以她与其他代表在6点多就从住处出发, 开向颁奖大会地点——人民大会堂。鲜继淑说, 当人民大会堂第一次出现在自己这样的普通人面前时, 她顿时感觉到神圣与庄严。六名获奖者被安排在面向主席台的会场第一排就坐, 在主持人一一介绍她们时, 全场最热烈的掌声为她们送来, 她们起立致敬, 鲜继淑说那一刻她真的很激动, 有种想哭的感觉。在介绍结束后, 她们六人甚至激动地忘记了坐下。
在整个颁奖过程中, 鲜继淑一直处于高度激动与紧张的状态中, 当她听见自己医院的名字被念到时, 心情开始澎湃起来, 通向领奖台的那一段路似乎变得极为漫长, 她担心自己走出同手同脚的情况, 弄出笑话, 影响了军人的形象。就在自己思绪混乱地走向前时, 她看见胡主席已为前一个获奖者颁完了奖章, 并向自己投来了一个微笑。就在那一瞬间, 鲜继淑觉得身上的所有紧张感完全消失了, 步伐也轻快了许多。来到了主席面前, 主席亲切地问她了一句:“你是三军医大的?”她简单地回应了一声, 却忘记了之前想好的要和主席说的话。在与主席握手的那一刻, 鲜继淑感觉主席的手非常温暖, 暖流传遍了全身。令她还感动不已的是, 由于她站得离主席稍微远了一些, 在挂奖章时, 主席为了照顾她还特地向前弯了下腰。
在经历了一次美好而略带遗憾的盛会后, 鲜继淑回到了西南医院。面对所有前来迎接她的领导与同事, 鲜花与掌声, 她就像一个远游多日终于回到家的孩子, 积压了多日的情感得到了释放, 绷紧许久的神经得到了放松, 与亲人相拥, 热泪盈眶。
【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先进事迹】推荐阅读: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宋庆国先进事迹01-19
人民英雄称号获得者张伯礼抗击疫情先进事迹01-26
学校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个人事迹材料10-12
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朱永丰事迹材料10-22
助学金获得者学生代表发言稿01-20
体验中获得经验01-04
获得电力优质服务09-30
获得成功的经典句子11-25
人民的获得感心得02-01
获得成功的作文1000字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