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思考》的说课稿(通用11篇)
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打电话》,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诠释这节课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
《数学思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总复习中的内容。在本套教材中,从一年级下册开始,每一册都安排了一个单元“找规律”或“数学广角”的内容。其中“找规律”是让学生探索给定图形或数字中的简单的排列规律,“数学广角”中渗透了排列、组合、集合、等量代换、逻辑推理、抽屉原理等方面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此基础上,这里通过三道例题进一步巩固、发展学生找规律的能力,分步枚举组合的能力和列表推理的能力。
因此,我们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讨和交流,初步学习掌握利用列表法进行逻辑推理的方法。
2、会初步搜集信息并借助列表法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与应用。
3、在交流探讨中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的简洁美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并在体验问题与信息间的的逻辑关联中感受事物间的辨证联系。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自觉运用表格法进行逻辑推理。
【教学难点】有条理地表达的自己的推理过程。
二、教法与学法
1、学法
(1)、自主探究法
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教学的引导性以及师生双方情感的交流。因此教师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转变为了知识的引导者,基于此,采用了讨论法与自主探究法进行教学。通过讨论法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师生可以共同提高,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
2、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以下的教学方法。
1、三学循环教学模式与学习力相结合
课前注重对学生已有知识进行检测,课中有效进行自学、议学、悟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的同时关注对学生学习力的渗透,如科学坐姿、1分钟速算、手指操等活动。
2、借助电子白板进行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
趣味游戏,揭示课题:
1、玩一个游戏,趣味抢答,我说一句话,请你们根据我所说的话进行推理,说出你想到的结论。
1、明明不是女生。
2、张老师上课从不讲英语。
3、不是男生的同学请站起来。
4、小华是明明的哥哥,但是明明却不是小华的弟弟。
5、数学考试考了前三名的小红既不是第一名也不是第三名。
2、这是美国智力趣题专家奇尔出的一道观察力测试题,许多成年人对此不知从何入手,而一些聪明的少年却轻而易举地解开了难题。
图中有辆公共汽车,有A和B两个汽车站。
问:公共汽车现在是要驶往A车站,还是驶往B车站?
第二环节
1、指导画图,探究最优方案
(尝试推理)
六年级有三个班,每班有2个班长。开班长会时,每次每班只要一个班长参加。第一次到会的有A、B、C;第二次有B、D、E;第三次有A、E、F。请问哪两位班长是同班的?
利用列表法、推理法
【设计意图在例题教学时按排了两次“说”的过程。第一次在一位学生借用文字信息进行推理的启发下,先让其他学生复述思路,并且鼓励有不同的思路;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入表格,随机将信息内容数学化,使之更简洁明了,然后又让学生进行“说”方法,促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更富有逻辑性的同时,也使学生的思维过程更具有清晰感;在单一信息推理的基础上出示复合信息推理练习,让学生学着如何抓住突破口,促使推理思维在深度和广度上有进一步的发展,为今后更复杂的推理做好了思想和方法上的准备。
三、悟学
1、模仿练习
2、综合推理
3、拓展练习
【设计意图】利用书本上两道练习题,突出矛盾——引出综合(隐藏)信息的价值——方法沟通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总结
师:今天的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总结:打电话是生活中一件平常的事情,却蕴含了这么多的数学思想和规律。今后我们要注意节约时间,学会合理使用时间,提高效率。
一、活动目标
(1) 幼儿能够利用等量代换法判断出物体间的数量关系, 初步发展推理能力。
(2) 幼儿愿意参与到活动中, 并且体验到快乐。
二、活动重点
幼儿能够利用等量代换法判断出物体间的数量关系。
三、活动过程
1.“巧引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活动的情境来源于幼儿的生活, 活动里面的灰太狼和喜羊羊角色深受幼儿喜爱。角色之间的竞争、斗智斗勇的情节很适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笔者将这些幼儿喜欢的元素用信息技术呈现, 有趣的动画效果使他们立刻就投入到活动中, 有效地激发了幼儿的参与兴趣。
2.“闯三关”解决重点问题
在闯第一关时:利用隐藏功能使题目依次出现, 幼儿可以认真有序地观察理解题目。通过拖动副本功能可以为幼儿的操作提供充足的操作物。“照相机”的区域快照功能记录下幼儿猜想讨论的结果。隐藏功能可以使幼儿的思维过程清晰地呈现在画面上。
在闯第二关时:代换的方法不变, 代换的数量增加, 利用符号叙述题目。检验一下幼儿的掌握情况, 巩固一下所学的方法。
在闯第三关时:增加了难度。幼儿的思维不再是单向的, 而是双向的。方法多种多样, 如正着想, 倒着想等, 从而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3.“齐欢庆”体验成功快乐
在活动的最后环节, 创设了庆祝羊羊胜利的情境。伴随着《喜羊羊》的音乐, 孩子们与白板上的羊羊们一同跳舞、歌唱。此时灰太狼已经被孩子们丢进了垃圾箱。信息技术的使用丰富了孩子们的听觉和视觉, 直观地呈现了欢庆场面, 让孩子们在成功与快乐的氛围中结束活动。
四、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 通过白板的各种功能巧妙地解决了活动的重点。例如, 活动中多次运用“插入文件链接”功能插入了许多声音 (引入情境时、闯关时、集体庆祝胜利时等) 。声音的播放, 使幼儿的多种感官进行参与, 可以极大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让幼儿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活动中多次运用“隐藏”功能把主题背景隐藏起来, 幼儿听完音乐后可以进行猜想, 然后再打开主背景, 增加活动的神秘感, 幼儿更加感兴趣。比如在闯第一关的时候, 通过“隐藏”功能使题目依次出现, 幼儿可以认真有序地观察理解题目, 还可以使幼儿的思维过程清晰地呈现在画面上。“隐藏”功能虽说简单, 但是通过灵活地运用, “隐藏”可以是“显”, 也可以是“隐”, 可以“连续显”, 还可以“连续隐”, 或者“部分隐现”, 比如揭示答案、人物消失、体现步骤、突出重点等, 运用的方式不同, 效果也就不同。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课。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流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学好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也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相关知识的基础。经过第一学段及本单元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直接经验,获得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为了开展有效教学,更好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体现知识形成的过程,本节课对概念的形成不直接给出学生结论,而是提供丰富的动手实践的素材,设计思考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来获得。从而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更好的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啊?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初步形成验证结论的意识;培养学生之间良好的合作学习的合作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在探索中体验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导出过程,能运用这一规律进行有关的计算。
教学难点: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啊?
(二)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学具:不同类型的三角形、量角器和剪刀。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改理念强调:“数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数学活动的过程,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主要采用情境激趣,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猜想验证等方法组织教学。首先,我将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大胆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然后给予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看一看”“说一说”等活动,在经历感知、验证、理解到概括总结的过程中,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啊钡慕崧邸U庋冉谈搜剿髦兜姆椒ǎ痔逑至硕质导⒑献鹘涣鞯刃碌难胺绞剑治暮笮按蚝媚芰 =翁没垢顾钦嬲晌翁媒萄е兄匾牟斡胝哂氪丛煺摺?
三、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他们探究的欲望,我设计了一个隐含矛盾冲突的情境:一个锐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在争论谁的内角和大?自然地引出了课题。这样有效地吸引学生参与到探究新知的过程之中。在学生强烈的质疑、争论中进入了下一个学习环节。
(二)自主探究,操作验证
1.通过前面“谁的内角和大”这一问题,让学生大胆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2.学生猜测后,鼓励验证猜测。我将引导“三角形有无数个,要想验证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埃迷跹プ瞿兀俊贝耪飧鑫侍猓柚延械闹督辛硕淘莸慕涣鳎懒丝梢酝ü掷嗬囱橹ぃ矗喝窠侨切危苯侨切危劢侨切巍H缓螅攀秩醚ゲ饬咳切蔚娜鼋牵⒓扑愠鋈鼋堑暮汀T诩扑愕墓讨校岱⑾郑蛭饬恐谢岢鱿治蟛睿饬康慕峁皇呛茏既罚蛔阋灾っ鹘峁N医徊揭肌坝忻挥懈玫陌旆ɡ囱橹つ兀俊狈攀秩醚俅翁致邸⒉僮鳌⑻骄俊⒔涣鳎岱⑾滞ü簟⑵础⒄鄣确椒ǘ伎梢匝橹と我庖桓鋈切蔚哪诮呛投际?80€啊5贸鼋崧酆螅俜垂唇饩隹吻啊八哪诮呛痛蟆钡奈侍狻;乜壑魈猓由盍硕浴叭魏稳切蔚哪诮呛投际?80€啊!闭飧鼋崧鄣睦斫狻?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我把放手让学生操作和引导有机地结合,鼓励学生开动脑筋,从不同途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分析、推理和想象的活动过程中解决问题,发展空间观念和论证推理能力。)
(三)解决问题,运用提升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设计了以下题目:
1.完全一样的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
(设计意图:两个三角形在拼成大三角形时,有两个角不再是大三角形的内角,所以拼成的三角形内角和仍然是180€埃皇?60€啊8徊嚼斫夂凸塘吮窘诳蔚慕崧郏靼兹魏稳切蔚哪诮呛投际?80€罢庖豢蒲Ы崧邸#?
2.他们说的对吗?
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之和大于90€埃?
任意锐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之和正好等于90€埃?
等腰三角形沿高对折,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90€啊?
【设计意图:本题是判断题,根据不同三角形的特点和内角和去判断对错,既是对本课知识的巩固,又是对前面知识的复习。】
3.拓展练习
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埃蟪鏊谋咝巍⑽灞咝蔚哪诮呛汀?
(设计意图:这道题是一个拓展练习,通过对本课所学知识的迁移就可以完成,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小组合作完成。既对学生进行了思维训练,又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与创新意识。)
(四)互谈收获,分享成功
请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回顾,也是总结。学生可自由发言,收获可以是多方面的,既可以是对学到的数学知识的梳理,也可以是对学习探究方法的总结等等。)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充分体现“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形散而神聚”的教学理念,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设计有层次性,让学生在经历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
1、让每个学生亲自经历分类的过程,理解分类的必要性。
2、初步感知分类有一定的标准。
3、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整理事物的好习惯。教学重点:不同的事物按单一标准分类的方法。
说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挂图、文具图片、服装图片、玩具图片、动物图片、实物投影学具准备:
1、房间图、文具图片、服装图片、玩具图片(每小组一份)
2、学具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1、小朋友在家里一定能帮妈妈做做很多事情,谁愿意告诉大家你都会做些什么呢?
2、看来同学们都是热爱劳动的好孩子!可是呀,老师家的宝宝林林,一回家就把房间弄成这个样子了,你们看看(出示房间图)。你们有什么想法?(好乱)
二、创设时空、自主探究
1、说说房间里有些什么呢?
2、你们都是她的哥哥姐姐了,你们愿意帮助她吗?
3、师:这么多东西要收拾,好麻烦哦!你们准备怎么收拾呢?(同桌说一说)
4、讨论:一窝蜂的上来会有什么后果呢?我们怎么避免呢?(分工合作)我们怎么分工呢?强调: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注意不能乱抢。比一比,看哪一组合作得最好!老师给这个小组奖一颗合作星!
5、生汇报,并说一说为什么都愿意把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
6、师小结:把同一类的东西放在一起,在数学里叫做分类。(板书:分类)衣服放在――柜子里;文具放在――书桌里;玩具放在――玩具箱。林林的房间现在怎么样了?想拿衣服,上哪找?想玩玩具了,上哪找?想学习了,上哪找?
7、现在的房间变得怎么样了?
看来,我们要学会把各种物体按照它们各自的特性进行分类,这样就能使乱七八糟的东西变得整齐起来。
三、应用拓展、自主构建
1、分类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呢?你能说说吗?
2、把同类的圈起来。(找相同) 先说说分别是些什么物体,再进行分类。
3、每行中不同的是什么?(找不同)
4、给动物分类
(1)教室里这么热闹,可把一群小伙伴可急坏了,它们好想和大家一起玩啊!想知道他们是谁呢?闭上你的眼睛,千万别睁开,你会得到一份惊喜!(师分发动物图给学生,并出示挂图)
(2)睁开眼睛看看,你们看到了什么?(生说)师:蓝蓝的天空,宽阔的草地,潺潺的小河……多美的大自然呀!
(3)想想你手中的小动物该回到哪里呢?(回到大自然!)那么这些可爱的动物该放回到大自然的哪个地方呢?你能把它贴到合适的地方吗?(生有序地上台贴动物)
(5)谁能说说你是怎么分的呢?会飞的――天上;会跑的――草地上;会游泳的――水里。
(6)同学们把小动物们送回来了大自然,真是爱护动物的好孩子!老师还听到这些动物们悄悄地对老师说:谢谢你送我回家,我愿意和你们做朋友!你们想对小动物说什么呢?
5、整理学具盒
(1)看来呀,大家都是有收获的!下面一轮把学具盒打开,看看你们的学具盒整齐吗?如果不整齐,你能用今天学习的分类的方法把学具盒整理好吗?如果整齐,你能帮帮你身边的同学吗?
(2)汇报:你是怎样整理的?
(3)把学具有序地进行整理,放到学具盒里。
四、评价反思、自我体验你今天有哪些收获和感受?还有什么遗憾?
五、教学反思
分类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的划分和组合的过程。学生分类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能够自己提出分类的依据,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分类整理既是方便我们的生活,又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根据数学课堂教学“有趣、有序、有用”的新思想,组织系列教学活动。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分、画一画、贴一贴、摆一摆,在数学活动中经历分类整理的过程,从中体会分类的结果在不同的标准下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分类、有序整理事物的能力。
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体会到分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方便。利用十一长假休息期间,带孩子去北京旅游,恰逢北京新鸿儒教材教法研究所举办全国四市十二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课交流研讨会。带孩子玩了两天后,放弃了游玩时间,和孩子一起听课了。
因此,有幸听到了吉林市船营区实验小学的张秋菊上的一节课《分类》,所不同的是这是北师大教材的。张老师的教学中,通过几个活动――整理房间、分水果和蔬菜、贴动物、分卡片、整理书包,体会了分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课后,听取了湖北省特级教师梅安妮老师的指点,整节课虽然体现了分类的思想――按标准分类,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但是新课程倡导的生活问题数学化,几乎没有类似于给同类物体画圈等练习,是本节课的一个缺憾。在张老师这节课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上完课后,感觉比较舒心。但是,美中有很多不足。例如,什么是类?什么是分类?这个重点突出不够,学生尽管已经会分类了,但是还没弄清楚什么是类。在学生整理完房间后,还有个小结:“衣服放在――柜子里;文具放在――书桌里;玩具放在――玩具箱。林林的房间现在怎么样了?想拿衣服,上哪找?想玩玩具了,上哪找?想学习了,上哪找?”这部分其实就是突出类和分类的,这只有下一节课中强化了。
又如,给动物分类,还欠考虑。学生出现了“狮子老虎放远点!”的呼喊,是我史料不及的。看来我对学生的了解还是欠缺,低估了学生的思维方向。还有对学生的组织还不够,课堂虽然活,但是感觉有点乱。努力做到活而不乱,是我们所有老师共同的祈望。因为活,导致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是这不重要,学生已经掌握了分类的方法。听了贺老师的评课,我更清楚该怎么上好这节课了。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图形的认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后的一节综合活动课。该课通过小小运动会的情境,综合复习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渗透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思想。并让学生动手操作,运用平面图形制作奖杯;使学生从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学生团队合作与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本课的设计,主要体现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一、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数学
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乐学、爱学。本课按运动会的开幕比赛发奖回家四个环节,用主持人机灵狗串成活动情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出看开幕表演发现图形、看比赛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赛结束制作奖杯、运动员回家估算乘车问题等四大环节,让学生自始自终置身于运动会情境中,积极而又自然的参与每个环节的学习,真正的感受生活,体验数学。
二、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团队合作与竞争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既能为学生提供参与交流的学习空间与平台,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本课的教学,我安排了两次合作学习,第一次是生生互评,让学生在解决了运动场上的数学问题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并互相评价;第二次是利用图形制作奖杯,根据各种图形,团队先设计构思出奖杯,然后分工贴奖杯。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学生参与面大,考虑问题策略多样化,合作学习促进了学生更加生动活泼的参与学习。
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现生活数学化
数学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本课教学的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渗透着生活问题数学化。如运动会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用它来作为知识的切入点,学生就会感到数学知识就在他们身边;如乘车问题,生活中经常遇到,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一问题,他不仅会觉得有趣,而且会有成功感。这些都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四、充分尊重学生,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
在引导学生观看小动物的比赛时,通过情境的再次创设学生争先恐后提出一系列的数学问题,解决问题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自主选择独立解决,在汇报交流时采用师生共同参与的评价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又充分挖掘了每个学生的潜能。
说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说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2、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小棒、三角形圆形卡片、课件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受平均分
1、这节课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好看的图片,请动手吧图片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卡片分完。
2、各小组观察分配结果,分别汇报。
师总结: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字吗?带着这个疑问,请把课本翻到底8页 出游:糖、面包、橘子、师说:二一班同学要去春游,同学们积极地准备了食品,同学们准备了哪些食品?他们是怎样分配的呢?小组之间观察讨论一下。
总结:同学们把食品分成了3份,每份2颗糖,每份2个面包,每份3个橘子,每种食品都一样多,通过观察讨论,我们给这种分法,取个名字叫平均分
板书: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平均分。齐读
二、实践操作,体验平均的过程。
师:拿出手里的小棒,每人10个小棒,要求把10个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几个小棒?
1、学生动手操作,汇报结果
2、看一看页的做一做,找同学读题,思考后,小组讨论做题。
三、进一步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探究多种方法
拿出手里的学具小棒,要求把15个小棒平均分成5份,该怎么分呢?边分边想,你是怎么分的,用什么方法分的?
1、小组讨论汇报,找同学来黑板前用学具演示平均分的方法。
2、总结分法:第一种方法:把15个苹果先每一个盘子里放1个,又在每个盘子放1个,再在每个盘子放1个,也就是一个一个的分,每份分3个。
第二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把15个苹果先每一个盘子里放2个,又在每个盘子放1个,每份分3个。
第三种分法:在每个盘子里放3个,刚好分得每份有3个,这样分快些。
刚才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方法,把15个苹果分成5份,每份都是3个苹果,这就是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3个。总结平均分的方法,板书: 一个一个的分,几个几个的分。
3、拿出手里的学具,要求吧12个圆片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
小组讨论汇报
1 说教材
1.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教材《急危重症护理》是卫生部护理教改课题研究成果, 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李小民主编, 很好地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 以市场需求为宗旨, 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着眼临床, 注重人文, 实用性强, 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及需求。
1.2 教学内容
本次课所讲的内容是是第六章第二节内容 (需2学时) , 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心肺复苏的相关理论部分, 本次课为实验课, 通过理论的学习, 我们知道《心肺复苏》是院前急救中内容, 属于常用救护技术内容之一[2]。因此它是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技术, 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的急救水平的标志。
1.3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 临床需要,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制定本次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说出心肺复苏的步骤及注意事项;技能目标:能正确实施现场心肺复苏;情感目标:培养争分夺秒的抢救意识及竞争合作意识。
1.4 教学重难点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 教过过程中要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本次课教学重点是:心肺复苏的步骤和方法, 因为它是复苏成功的保证。难点是心肺复苏的动作要领, 因初学者较难准确掌握胸外心脏按压的手法、部位、深度、频率, 而错误的操作很容易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如心脏破裂, 肋骨骨折等[3]。
2 说学生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08高职护理护理三年级学生, 均为初中毕业生考入我校, 特点是:兴奋性较高, 但持续性较差, 表现欲望强, 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差。但根据皮亚杰的青少年认知发展理论, 她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好奇心强, 善于模仿, 集体荣誉感非常强, 这些都是教学的重要资源, 另外学生在学习心肺复苏操作之前已经学习了医学基础课和部分临床专业课, 这些也都为学习本次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说教、学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课堂上采用任务驱动法, 创新运用1-5-50教学模式, 结合多媒体课件、以心肺复苏模拟人为教具, 创造仿真的教学情景, 增强学习效果。所谓1-5-50教学法, 1代表教师, 5代表5个助手, 老师先教会5个助手, 5个助手再作为小老师指导本组其他同学, 这样以点带面,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众所周知,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教学的目的不是教, 而是学, 让学生愿意愿意学习, 快乐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指导学生采用分工合作法、游戏竞赛法, 利用她们的爱表现, 集体荣誉感强的心理特点, 让他们在游戏竞赛中快乐学习。
4 说教学过程
在本次课中, 笔者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路, 从以下4个环节开展教学。首先课前精心准备, 课堂上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5min) , 理实结合、示范操作 (30min) , 分组练习、小组竞赛 (45min) , 复习小结、布置作业 (10min) , 共90min。
4.1 课前准备
课前一周发给学生实训计划书, 明确实训内容, 同时学生已分组, 班级50人, 分5组, 每组选出老师的助手, 助手要求动手能力强, 最好是校技能大赛选手。其他人员都有分工, 有组长负责维持秩序, 后勤主任, 负责物品准备及清理, 新闻发言人, 负责提问和回答问题, 策划师、摄影师、文书等。
4.2 案例导入
课堂上, 首先由案例导入新课:采用鲜活的案例引出课题, 本次场景为一位老大爷在学校附近的公园晨练时突发心跳呼吸骤停, 教师设问, 假如你恰巧经过这里, 该如何帮助他?以案例兴奋学生的神经, 使她们情绪高昂, 各组纷纷回答问题, 但同时也意识到自己是纸上谈兵, 不会操作, 求知欲强烈。此时教师展示教学目标, 明确学习任务, 总任务:现场心肺复苏。提出任务后, 给学生播放两段视频, 一段是专业人员正确迅速实施心肺复苏, 抢救成功的视频。另一段是一位大三女生在宿舍突发心跳呼吸骤停, 而身边同学都不会心肺复苏, 错失抢救时机而死亡的视频。鲜明的对比,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使学生深刻认识CPR的意义, 也意识到护士必须有急救意识, 且反应敏捷、行动迅速, 才能救死扶伤。
4.3 分解任务
要求学生根据刚才所看的第一段视频, 结合已学知识, 小组讨论, 归纳操作步骤, 教师总结出步骤, 并形成口诀“99ABC”, 易于记忆, 第一个9为呼救患者, 判断意识;第二个9为, 求救, 拨打120;A Airway, 开放气道;B Breathing人工呼吸;C Circulation胸外心脏按压。然后教师分5步骤演示操作, 5个助手在各自模型旁模仿, 其他小组成员观察、思考, 记录, 并随时回答教师提出的启发性问题, 如提出疑问:如果我们抢救的是婴幼儿, 如何进行操作?另外教师需拓展知识, 讲解最新的心肺复苏理念。当然在教师示范过程中, 鼓励同学向老师提问, 这样增强教学互动。对于重难点的处理, 我采取分解动作, 减慢语速, 同时配合教学视频等措施, 让每位学生都上台操作ABC动作要领, 每组前3位同学跟老师一起做, 如和老师一起数按压频率, 中间3位同学, 跟随录象一起操作, 后三位同学则自己独自完成, 这样难度系数逐渐加大, 这就要求后面的学生在前面同学操作时, 注意看, 用心记。教师注意观察并纠正错误动作。在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培养学生争分夺秒的抢救意识和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 强调人文关怀, 并以“一名护士以冷漠的态度及粗暴的手法进行操作而导致患者肋骨骨折, 并遭到投诉”的临床案例给学生警示, 使素质教育贯彻到整个教学的始终。分解动作完成后, 教师将完整的CPR予以演示, 小组“摄影师”用手机拍摄, 作为小组课后复习资料。
4.4 分组练习
各小组在老师助手的带领下, 练习操作, 组长负责维持秩序, 教师在学生练习过程循环播放CPR操作视频, 同时巡视并做个别制导, 注意个体差异, 查漏补缺, 同时随时解答各组新闻发言人的提问。分组练习30min后, 为防止学习热情下降, 同时检测练习效果, 我们进入组间PK环节, 采用小组操作, 游戏竞赛的方式评价达标情况,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游戏名称为“现场CPR”, 小组成员在15min内, 比一比哪个小分队“救活”人最多, 救活的标准是多功能模型人复苏成功, 成功时模型会有显示并记录。救活最多的小组, 被评为班级复苏能手, 并给予表扬。当然学生在复苏竞赛中, 仍然会出现错误的动作要领, 如按压手法、部位错误等, 为及时纠正错误, 同时巩固教学效果, 竞赛结束后, 各小组成员人还要归纳复苏失败的原因, 教师播放视频“错误的心肺复苏”, 让大家来找茬, 使学生在娱乐游戏中, 查找自身问题, 同时巩固复苏的注意事项。
4.5 复习总结
完成找茬任务后, 我们回到公园老大爷的案例, 提出思考题, 如果复苏成功, 如何安慰患者?若复苏失败, 如何安慰家属?最后我将朗诵冰心的一首关于爱心诗, 同时配音乐《感恩的心》, 让同学们逐渐感悟到, 我们要有爱心, 责任心, 因为我们是的白衣天使, 责任是救死扶伤。
以上是笔者的教学程序, 5个环节, 环环相扣, 逐渐深化提高。
5 说教学反思
心肺复苏是一项重要的急救护理技术,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充分, 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 1-5-50教学法、游戏竞赛法, 配合多媒体课件, 使学生在边听、边看、边想、边做中, 手脑并用, 从而掌握知识, 提高技能, 增强社会责任感。当然, 本次课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班级学生较多, 虽然采取了1-5-50教学法, 但每组仍有个别同学对CPR要领掌握不是很好, 抢救意识不强, 因此我们的实训室将向学生课后开放, 加强课后操作练习, 使人人达标, 唯有此, 我们才能说我们培养出的白衣天使是合格的, 是符合临床及社会需要的。
摘要:说课是一种课改模式, 随着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说课已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广泛开展起来, 并在诸多的教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智慧生成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心肺复苏,说课
参考文献
[1]张廷均.怎样撰写说课稿[J].教学与管理, 2002 (8) :31-32.
[2]方凯, 张昌宋.“说课”-提高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手段[J].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 (综合版) , 2009, 5 (1) :25-28.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本节教学内容分数除法中的解决问题,问题情境的数量关系表现为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要求这个数,这样的的实际问题,与分数乘法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即数量关系相同,区别在于已知数与未知数交换了位置,因此我有意识地采用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孩子们对分数的运算有了一定的掌握,计算能力的日益提高,也使得孩子们有更深一步探求的欲望,因此,利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开展本节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使学生学会掌握简单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基本技能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基本思想目标:在充分利用教材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分数除法的同时,渗透数形结合、建模、迁移等数学思想。
基本活动经验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树立能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为本节的教学重点;把掌握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确定为本节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法
通过以下的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合作的成功和愉悦。
1.观察发现法,通过观察电脑课件中国王的故事的演示,突出单位1这一重要知识点。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够计算它的面积。
2.使学生初步学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测定直线和沿着直线测量指定的距离;了解步测和目测的方法,能够计算常见的规则形状的土地面积。
说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应用各种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求它们的面积和解决有关面积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认识常用的测量工具及其用途;掌握测定直线和沿直线测量指定距离的步骤和方法;初步学会测定直线和沿着直线测量指定的距离;了解步测和目测的方法,初步学会步测和目测。
3.使学生能够正确计算常见的规则形状的土地面积,并会解决有关土地面积的实际问题。
说教学难点:
1.使学生知道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各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灵活地应用它们解决有关面积的实际问题。
1.使学生初步掌握用简单的测量工具测定直线和沿着直线,测量指定距离的方法。
1.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例题和做一做,练习十七第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 . 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索规律。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说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
1.提问:怎样计算长方形面积?
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
2.口算出下面各长方形的面积。
(1)长1.2厘米,宽3厘米。
(2)长0.5米,宽0.4米。
3.出示方格纸上画的平行四边形,提问:这是什么图形?什么叫平行四边形?指出它的底和高。
4.揭题:我们已经学会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二、尝试
1.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1)请大家打开书64页(指名读第2段)。
(2)指名到投影上数。边数边讲解:我先数,它是平方厘米;再数,它是平方厘米;两部分合起来是平方厘米。
(3)投影出示长方形。提问:数一数,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怎样计算它的面积。
(4)观察比较两个图形的关系,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分别相等,它们的面积也相等。
2.通过操作,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1)自由剪、拼,进一步感知。
①每个平行四边形只准剪一下,试一试被剪下的两部分能拼成已学过的什么图形?学生自己剪、拼。
②互相讨论。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通过操作讨论得出:只有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才能拼成一个我们会计算的图形长方形。这种剪法最简便。
(2)揭示转化规律
任何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在转化的过程中,怎样按照一定的规律来做呢?(教师边演示边讲述)
①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左边的直角三角形。(出示剪刀,闪动被剪掉的部分)。
②左手按住右手的梯形,右手抽拉剪下的直角三角形,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直到两斜边重合为止。这样就得到一个长方形。
③学生根据刚才的演示模仿操作,体会平移的过程。
3.归纳总结公式
(1)比较变化前的两个图形,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互相讨论,汇报讨论结果。根据讨论结果完成填空。
引导学生明确:你发现了什么?互相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①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后,面积没有改变。即长方形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同时板书)
②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相等。(同时板书)
(2)根据这些关系,你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怎样推导出来?强化理解推导过程。
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X高
4.教学字母公式
(1)介绍每个字母所表示的意义及读法。板书S=ah
(2)说明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或S=ah。(同时板书)
(3)提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三、应用
1.P66页例题:一块平行四边形钢板(如下图),它的面积是多少?(得数保留整数)
3.5厘米
4.8厘米
①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试做,指名板演。提醒学生注意得数保留整数。
③订正。提问:根据什么这样列式?
2.完成P.72页做一做第1、2题。
订正时提问:计算时注意哪些问题?
3.填空
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一个,它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原平行四边形的相等。这个长方形的与原平行四边形的相等。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
4.判断,并说明理由。
(1)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2)平行四边形底越长,它的面积就越大。
5.你能求出下列图形的面积吗?如果能,请计算出面积。(单位:厘米)
6.练习十七第3题
四、体验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五、作业
1 说教材
1.1 本节课的地位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中等职业教育高教版《语文》教材下册说明文单元的第二篇, 是说明文的典范文章。说明文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将来的工作都有很大帮助。在初中的学习中, 学生已掌握了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这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1.2 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教材结构和内容, 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培养目标, 制订了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学习课文逻辑说明顺序,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2) 了解引用、列数字等多种说明方法, 养成严谨、细致的作风。
能力目标:掌握通过观察抓住事物特征的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提升文化修养和学会如何做人。
1.3 重难点的确立
学习逻辑说明顺序和引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 这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严谨的治学态度有深远的教育意义。通过观察, 抓住事物特征, 养成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这对养成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无疑有着深刻的意义。而本节课的关键点是如何利用教学策略讲透课文内容, 让学生熟练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2 学情分析
依据布鲁姆的教育理论, 在教学前首先要进行学情分析。本次课的授课对象是药剂专业新生, 由于他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说明文, 积累了一些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的知识, 这为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但是, 由于说明文给人的印象不如其他文学作品那么形象生动, 不免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精美的科学小品, 写得生动形象, 通俗活泼, 让人读来饶有趣味。因此, 针对文章的这些特点, 笔者在教学中从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入手, 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未来的岗位联系起来, 从而完成了设定的教学目标。
3 说教法与学法
3.1 教法
结合教材内容和学情,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 笔者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 (1) 设疑激趣法:利用实物、多媒体课件设疑,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启发诱导法:启发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对事物进行观察, 突破教学的难点。
3.2 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观察比较以及分组练习等方法, 教会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 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做到学以致用, 养成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
4 教学过程的设计
说课的关键是如何将教法、学法运用于教学过程。本次课1个课时, 共6个部分, 环环相扣, 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新知、掌握技能、提高素质, 更好地适应社会。
4.1 导入新课 (时间2分钟)
通过荔枝实物、图片展示, 预设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兴趣, 并设置问题:“荔枝产地在哪?几月成熟?冬天能吃到荔枝吗?”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课。
4.2 讲解题目 (时间2分钟)
通过对题目中“南州”、“六月”、“荔枝”、“丹”4个词语含义的讲解, 让学生体会到题目的高度概括, 既简洁又富含诗意, 并引出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 具有科学性与文艺性相结合的特点。
4.3 介绍作者 (时间3分钟)
通过作者写作风格的介绍, 使学生在了解荔枝科学知识的同时, 感受到生物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
4.4 掌握重点 (时间25分钟)
采用了精讲点拨法、启发诱导法、分组练习法。本节课包括两个重点: (1) 第一重点, 学习课文的逻辑说明顺序,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精讲点拨5分钟, 分组练习10分钟。通过学生自主学习, 总结出课文的内容结构。利用设疑, 启发学生思考, 师生共同归纳出课文采用了由外到内的空间说明顺序和由主到次的逻辑说明顺序。着重讲透逻辑说明顺序, 就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使学生明白在介绍和说明事物时必须要注意顺序, 遵循客观规律, 这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将来的工作都有很大帮助。通过问题启发学生:“当你们走上工作岗位后, 在向病人或顾客介绍药品时, 是不是也需要讲究顺序呢?”这样, 很自然地将课文的逻辑说明顺序与工作岗位要求中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联系起来。通过“学生分组、分角色介绍药品”的情景教学,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强化职业能力和技能培养。练习时教师边指导边鼓励, 学生边思考边练习, 培养学生关爱病人的意识, 突出训练学生在医疗岗位上表述具体情况时必须要注意逻辑说明顺序, 及时表扬语言条理清楚的小组和个人, 对练习时出现逻辑思维混乱的学生给予鼓励, 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最后, 将学生的练习成绩进行统计, 作为教学效果评估的依据。整个教学过程重视学以致用, 突出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2) 第二重点, 了解引用、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培养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精讲点拨5分钟, 启发诱导5分钟。让学生熟悉课文, 分组讨论课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并体会有什么表达效果, 利用小组发言, 师生共享答案。例如, 课文多达十几处引用了古诗词, 如《过华清宫绝句》, 通过杨贵妃爱吃鲜荔枝需快马运送的故事, 说明了荔枝不耐贮藏的特点, 使学生体会到引用古诗词可增强课文的文学趣味。通过列表总结, 不仅使学生感受到课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还激发起学生努力提升自身古诗词文化修养和工作技能的热情。无论将来从事何种工作, 良好的文化素养和生活情趣以及高超的职业技能对于我们将来工作质量的提高都有很大帮助。再如, 讲授列数字的作用时, 举出文中的语句“荔枝大小, 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 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等,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客观、具体的特点。再选取一份内科病历, 让学生体会什么是准确、什么是平实、什么是周密。通过“平卧位 (不能说成平躺着) ”、“轻度贫血貌 (不能说成轻度贫血的样子) ”以及“未引出病理征”等几乎没有任何修饰的文字叙述, 指出这就是语言的平实、准确和周密, 且这里运用了专业术语, 比说明文的语言更严谨。通过这份病历让学生明白, 学好说明文, 培养准确、严谨、周密的文风对将来工作的重要性, 并为顺利通过医学考试、书写规范的医学文书以及适应岗位要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4.5 突破难点 (时间15分钟)
教师启发诱导5分钟, 学生观察比较10分钟。通过分析教学目标, 总结本课的教学难点———掌握通过观察抓住事物特征的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首先, 笔者借助多媒体展示多种与荔枝有相似外壳的水果, 让学生观察和比较, 教师启发诱导。要求学生从荔枝外壳的整体到局部, 再由局部到整体, 带着问题, 全面地、细致地、专注地、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 并将其与有相似外壳的水果进行比较, 从而抓住其特征并进行描写。然后, 要求学生与课文的描述进行对比, 取长补短, 及时表扬写作有创新的学生。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 凡是因为求知好奇而受到奖励的学生, 往往愿意继续进行实验和探索, 产生新的思想。由于进行了认知前提的有效补偿, 我们将观察力的培养引申到药店销售员介绍药品的过程中, 使学生明确全面、认真、细致、敏锐的观察力是药店销售员准确向顾客介绍药品的前提条件, 能为药品销售打下坚实的基础, 进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 最终突破教学的难点。
4.6 总结拓展 (时间3分钟)
采用了归纳总结法。小结是一节课的画龙点睛之笔, 师生共同回顾, 总结板书, 用符号和不同颜色标出重难点。布置课后作业, 让学生试着运用所学的逻辑说明顺序和严谨、周密的语言风格写一篇介绍柑橘的说明文。考核分口语交际和写作训练, 体现了岗位的要求, 既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又提高了其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对学生成绩的统计并评估教学效果, 绝大部分学生完成了教学目标, 极个别学生综合素质较差, 可通过个别辅导予以强化。
5 板书设计
板书分成3个部分, 课文的知识部分包括逻辑说明顺序和引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对应写出技能部分, 包括提高语言表述能力和培养严谨、周密的语言风格, 最后写出相应的态度部分, 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学会如何做人。这样设计层次清晰, 由浅入深, 使知识和技能相互结合。同时, 使态度目标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 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点。
6 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它采用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倾诉真情,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在诗人笔下,“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使人觉得亲切可爱,活泼欢快,充满情趣。在教学这首拟人化的诗时,我们应该在朗读诗歌的基础上,结合课文注释,用心体味,揣摩诗句,体验诗人蕴含的真情,达到背诵这首情诗的目的。
(一)《雨说》的叙述主脚是“雨”,它象征着为大地带来春天,为儿童带来欢笑的爱的使者。注意体会这首诗的拟人化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雨”的形象的象征意味。
(二)这首诗清新明朗,节奏欢快,融典雅的诗句与活泼的口语于一体,特别适合于朗诵。要引导学生加强朗读,理解诗意,体会诗的魅力,感受春雨的美好。建议配乐朗读。
(三)指导学生朗读,要注意把握语气语调,很好地表现“雨”的形象。这首诗长句比较多既要读的连贯,也要在恰当的地方停顿,并掌握好句中的重音。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展开联想和想象,与诗人感情进行沟通;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品味诗歌,理解感情;展开想象与联想,与诗人进行感情沟通。
情感、态度价值观:朗读这首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展开联想和想象,与诗人感情进行沟通;
(3)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烛光里的妈妈》。听完歌曲,师总结:这首歌是儿女对母爱的高度深情赞颂,同时我认为这首歌也是每一位炎黄子孙对祖**亲的热爱所作的真情告白。可是,同学们仔细品味过雨的诉说吗?(大多同学回答没有)在特殊的背景下,诗人郑愁予就送给了我们一首《雨说》,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首优美的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1生用喜悦、轻快地语调朗读这首诗三遍;
2生交流朗读效果,以四人小组互读互查,推选优胜者;
3各组优胜者全班交流朗读,其他组可点评优劣(评时可对节奏语调点评)
4推选班内最优胜者,领读全诗;
5师生齐读全诗(可选喜悦轻快的曲子,生自选)
(3)、细读全诗,理解品味
1、雨“说”了什么话?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
2、副标题为什么取做“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体会诗言志)
对于第一个问题,同学们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能够回答出来。
老师明确
1、这首诗通篇都是“雨”说的话。雨首先说她到来之前,“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雨说要“探访四月的大地……”;雨说她是到大地上来亲近孩子们的……;雨说自己“来的很遥远”,她要教孩子们勇敢地笑……;雨说“来了就不再回去。”这些话主要表达了一个主要意思: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了,“雨”这位爱的使者要给大地带来春天,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让孩子们勇敢地欢笑,有美好幸福的生活。
对于第二个问题,同学们要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而出,教师要点拨背景引导得出答案。
介绍背景资料、欣赏《雨说》,解读《雨说》(王景山)
老师明确
2、副标题点明这首诗特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概括了诗的内容,表明诗人对中国儿童的期待和祝愿,有利于理解诗的主旨,同时也符合孩子的心理和理解程度。此外,也蕴涵着另外一层深意,即这首诗写于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关注着中国大陆,看到她的变化所展现的希望,而儿童是中国的未来,因此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3、品味诗歌语言,探究诗歌语言特色
1、诗歌是作者用丰富的感情、鲜明的节奏、和谐精练的语言以描绘象,反映生活的文学样式。对于语言的品位,是把握诗歌内蕴,与诗人感情进行沟通的基础。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
学生通过找拟人化的语言,会总结出大多好处,师诱导学生理解。这种手法不是拟人手法,点击二者的区别是:前者用于整体艺术形象的塑造,后者仅仅用于语句的修饰。
明确: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雨”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不仅如此,对诗中对诗中其他事物都做了拟人化的生动描写;俯拾皆是。这首诗是献给儿童的,全诗出色的拟人化表现手法,使这首诗具有亲切感人、活泼欢快、充满情趣的风格,它切合儿童的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稚嫩的童心。
2、拟人手法是文学作品一种艺术表现手法,除此以外,这首诗语言还有什么特色?
学生可继续合作讨论并互相交流,小组内选出代表全班交流,生之间谈体验。师生共同明确:(点击)郑愁予的诗往往透出中国古典诗的修养和一种动人的江南文化气息,这首诗也是这样,它的一些用语和诗句,例如“蓑衣”“斗笠”“小燕子笑斜了翅膀。”诗人还善于针对诗的接受对象运用一些适合少年儿童读者的口语,令人感到无比亲切,诗人还善于在事物之间进行一种奇特的诗意的转化。
(4)、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学生在自由背诵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互背,推荐有感情同学领背、齐背,达到共同背诵下来的目的。
(5)、作业 以“‘雨’的自述”为题
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三五百字的小散文,体会这两种题裁在语言表达上的区别。
【《数学思考》的说课稿】推荐阅读:
《面积和面积单位》小学数学的说课稿10-30
数学思考论文07-26
数学教育改革思考论文10-10
用数学说课稿09-15
三年级数学下思考题09-29
高中数学_说课稿(万能)06-23
一年级数学《左右》说课稿10-24
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复习思考题06-22
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思考10-03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数轴》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