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2024-07-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预防一般违法行为(精选8篇)

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预防一般违法行为》。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阐述我的说课设计。

过渡句:首先我来说一下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职业道德与法律》,是国家课程改革规划新教材,符合中职生的知识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本课选自第四单元,属于本教材的法制教育范畴。在第三单元讲述宪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细化、具体化对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讲解。本法是一部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同时在教学大纲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明白违法无小事;违法要承担法律责任。中职生需从自身加强防范,杜绝严重不良行为;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学好本课内容也为第十课学习刑法打下必要的知识基础。可见,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其地位不可忽视。

二、教学目标分析

过渡句: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联系我校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违法行为的内涵和分类,知道违法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

(2)了解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种类,治安管理处罚的方式;明确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要受法律处罚。

(3)深入理解不良行为对未成年人以及社会的危害,理解自我防范的重要

性,增强自我防范能力与自我保护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讲授等方式来了解法律,并将课堂中学到的法律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中,将知识内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要认同法律、自觉守法;树立以守法为荣、以违法可耻的观念,自觉维护社

会公共秩序,预防一般违法行为。自觉警惕与远离不良行为以及自觉纠正不良行

为的意识。

过渡句:围绕以上教学目标,在充分考虑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程度和学习

能力的情况下,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处罚种类和方式。加强自我防范,杜绝不良

行为。

教学难点: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处罚种类。

过渡句:我在教学中观察发现,本班学生

三、学情分析

我授课的对象是护理四班的学生,她们都是女生,比较敏感,辨别是非、区

分良莠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差,自控力弱,喜欢结成小团体,对法律的理解和认

识还处于模糊阶段;只是零星的了解;

我根据他们的学习能力、学习程度,性格等方面因素的考虑分成了5个小组。

过渡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融入课堂学习,我采用了以下三

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分层次教学法,同时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和小组合作进行辅助学习。

在上课之前根据学生的对这门课的学习程度和学习能力,兴趣所在进行分组,把相同的学生分在一组,加强引导。通过制定利用符合教学需要的任务单,让学生提前预习新课知识,这样有利于课堂教学,具有可操作性。通过任务单,让学生提前预习所学知识并感兴趣,从而在课堂上对所学知识“有话可说”。这样才能够很好地展示自己,增加学习的兴趣。

本课在参照教学大纲基础上,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分为三课时。

下面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展示图片,问题导入导入。(约3分钟)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这些图片是各小组按任务单中任务一的要求所搜集的图片,我从中选择6幅具有代表性的图片进行提问:说说每幅图片所表达的意思,这行为是违法行为吗?有什么危害性?学生以抢答的形式发言。

设计意图:图片比文字形象生动,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课

知识点一:究竟什么是违法?违法有哪些类别?违法有什么后果?

教师活动:结合展示的图片,教师带领各小组总结、归纳违法行为的含义,危害性。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现有知识动脑思考、自主探究,调动学习主动性,提高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知识点二:(1)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含义。(2)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类别。

(3)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处罚方式。

这是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点二就是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调整对象和处罚方式。因为法律理论内容比较抽象,不好理解,需要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教学。探究活动一: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步骤一:教师:(1)用ppt展示第95-96页活动框中的四个案例,出示的问题:你身边有类似事情发生吗?你知道这些行为是违法的吗?(2)针对学生举出的类似事情,一一点评属于哪类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学生活动:教材第95-96页活动框中的四个案例,五个小组各选择3个你感兴趣的案例进行讨论、交流,归纳或者直接说说自己身边是否有类似的事情。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定的选择权,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案例进行思考,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习效果。

知识应用:

步骤二:(1)安排两名学生上台表演小品“他为何被拘被罚”,思考、讨论、回答问题:李某为何被拘被罚?给我们以何启示?请第四小组组建模拟法庭进行断案。

设计意图:采用情景教学法的优点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能力。

知识点四:不良行为的含义及内容。

步骤一:请同学对照书本上不良行为检查自己是否具有以上不良行为,提问三个学生说说自己身上的不良行为并说说你如何看待的,很多同学对自己身上的不良行为不以为然,觉得是小毛病,没什么可重视的。

步骤二:针对这样的学生情况,让学生谈谈最近的“李天一案”,思考,讨论,分析李天一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通过对同龄人的犯罪解读,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不良行为,如果不及时改掉会引发这么严重的后果,引起学生重视,并要求改掉。

步骤三:填写扫雷卡。

设计意图:教师不应该把知识硬塞给学生,而是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知识点五:“黄、赌、毒”的危害。

步骤一:每个学生对黄赌毒都很好奇,但是又了解甚少,作为老师应该详细讲解和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黄赌毒,并对黄赌毒有一个全面的客观的认识。步骤二:通过讨论、回答问题:镜头一中的船波为什么会犯罪?镜头二中的阿萍为什么会跳楼?“黄、赌、毒”有哪些危害?认识到黄赌毒的危害,从内心警惕。远离黄赌毒。

步骤三:让学生制作一期有关黄赌毒的手抄报,到班级去宣传,既教育了自己又教育了他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学以致用,起到警醒自己和他人的作用,这样的学习效果是好的。

品味名言

学生活动:大声朗读下列名言,感悟体会其中深刻的含义。

填写学习评价表,学生快速思考回答,进行训练,来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评价三个目标的达成情况。目的是,巩固反馈和提高。评价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时,不仅根据课堂中的自评、互评、点评。还请学生在课后上网填写小组合作学习测评表。还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也让每一个学生通过评价都能看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三)拓展延伸(约2分钟)

根据心理健康课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并结合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我布置如下作业:

1.宠物咬人主人挨罚。

邓某与邻居王某一直不合,一日,王某因琐事到邓某家的院子里与邓某理论,后两人发生争执。争执期间,邓某放出院内拴着的狼狗,咬伤了王某。

(1)问纵容动物咬人这种行为,属于违反治安管理处罚行为中的哪一种?该行为将受到什么处罚?

(2)请说一说面对家人和邻居等之间发生争执,怎么解决?

设计意图:如何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很重要,所以作为老师要经常布置一些联系生活的作业,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

(四)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五、资源整合1、善用现代信息设备,拓展教学资源。采用多媒体教学,为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

2、要善于开发利用图书资源。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阅读图书报刊。也是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一种有效且比较经济的途径。

3、警察等社会资源也是可以开发的德育课程资源,其阅历与职业背景 等,配合和影响,是教师可以有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六、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法学法上以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为主,用案例作教学主线贯穿本课知识,精选案例精心设置问题步步深入。激趣导学从不同角度发掘案例的使用价值,通过学习案例让学生掌握教材法律知识。整体思路清晰线索明朗,理论与实际契合度高课堂教学效果较好。

不足:1.课堂中的不同难度的分层教学体现不够,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关注弱势。2.学生的自我管理有待进一步提升。

改进措施:课外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设计应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上课前,先要求学生自学有关内容,并提出自己的问题。由于学生的能力水平有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不同,老师再选择各层次学生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班级交流,教师也参与指导性的小结。

结束语: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中职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秉承德育课程理念:德育应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服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秉承生本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主张“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我的说课完毕,敬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分层式教学是在现有的班级授课制下,按学生在某一学科的学习程度以及学习能力,因材施教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尊重学生差异,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有效措施。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益,做到事半功倍。情境教学法在情境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让学生扮演情境中的主角,学生在角色中要完成各种学习内容,以达到教师在课前为此预设的目标。它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位子,在注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保证大多数学生能完成学习目标,体验学习的乐趣。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运用案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达到举一反

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篇2

关键词:中学生违法犯罪,不良行为,不良行为的危害,预防矫治

中学阶段是人生关键的一个时期, 它不仅是人生理、智力发育的重要阶段, 更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中学时期也应该是一个人最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时期。但在现实生活中, 在报纸新闻中, 不断出现中学生违法犯罪的报道。人们不禁要反思:这些处在花季的少男少女们, 他们为什么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呢?

探究中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 即有家庭教育的影响, 又有社会环境的作用, 也有学校教育的制约。但通过对一些中学生犯罪个案分析可以看出, 绝大部分的中学生犯罪都绝非偶然, 都呈现出一种日积月累, 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在这里面, 不良行为是导致中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根本原因。

然而, 在现实生活中, 对于引发中学生违法犯罪的这些不良行为, 却没能引起家长、教师的足够重视。许多家长、教师对于中学生身上的这些不良行为, 要不与其他错误一样看待, 批评了事;要不就认为这些不良行为不算什么, 认为是孩子小, 不懂事;更有些家长抱着“树大自然直”的心态, 任由这些不良行为滋长, 其结果, 必然错过纠正预防孩子犯错的最佳时机, 等到违法犯罪的结果发生时, 悔之晚矣。

一中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良行为的种类及危害

中学生不良行为, 是指容易引发中学生违法犯罪, 违背校规校纪, 违背社会公德, 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 常见的中学生不良行为主要有以下三种:

1. 逃学旷课, 夜不归宿

家庭、学校本来是中学生接受教育、管理的地方, 在这里, 中学生受到教师、家长的教育、管理和保护, 不易出现违法犯罪行为, 也不会受到不法行为的侵害。但逃学旷课、夜不归宿却使中学生脱离家庭、学校的监管。由于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的过渡期, 他们身上既有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优点, 也有爱逞能、易冲动、自控力差的弱点, 再加上他们涉世未深, 辨别是非能力差, 脱离家庭、学校监管的中学生很容易在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下误入歧途。

2. 携带管制刀具

中学生处于好奇且易冲动的年龄, 很多中学生为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虚荣心会携带管制刀具, 但这种行为的危害极大。一旦和他人发生冲突, 很可能会拔刀相向, 导致事件性质的升级, 由一般的打架斗殴行为发展为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的犯罪。近年来, 校园内因携带管制刀具导致血案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类恶性事件的发生给学生、家庭、学校带来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

3. 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 好胜心强, 易冲动, 往往通过打架斗殴、辱骂他人来获得征服感和成功感。打架斗殴、辱骂他人会对是非辨别能力不强的中学生产生极大的诱惑性和腐蚀性, 而其他的中学生为了不受“欺负”, 也往往加入打架斗殴的行列, 进而发展成为一个小群体, 通过这个群体, 每一个群体中的中学生有了一种安全感。同时, 他们又会依靠这个小团体大胆地实施其他的不良行为。这种欲望的膨胀往往使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对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预防矫治是预防中学生违法犯罪的重要途径

不良行为是导致中学生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开始, 预防和减少中学生违法犯罪应当加强对中学生不良行为的预防, 因为“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不良行为的形成有个过程, 如果在这个过程的早期就能有效地加以遏制, 不使其向不良行为方面发展, 就能达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学生不良行为的目的。

1. 预防中学生的旷课、夜不归宿

许多中学生都有过旷课、夜不归宿的经历, 作为家长、教师必须从思想上对这些行为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旦发现有学生旷课, 应当及时与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取得联系, 了解学生旷课的原因, 做好教育工作。并且要明确学生旷课、夜不归宿的去向。对于在校寄宿的人, 学校负有及时查证学生夜不归宿的情况并及时寻找他们的义务, 容留中学生过夜的人应当取得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同意。在紧急情况下, 应当在24小时内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所在学校或当地公安机关。

2. 留意孩子随身携带的物品

对有一些性格好斗、脾气暴躁的孩子, 家长、教师一定要注意他们随身所带的物品, 决不允许有伤人的器具, 以防他们遇到不顺心的事, 持刀害人。

此外, 也要留意孩子所带的物品中有没有一些不良的书籍等物品。中学生正处在性意识萌发期间, 对性充满了好奇。对此, 学校、家长应该从正面、科学的角度正确引导, 不能上一些淫秽、色情的书籍占据了学生的书包。

参考文献

[1]王桂震、宋鲁燕、位国清.中学生违法犯罪现象的原因及预防[J].青少年研究 (山东省团校学报) , 1996 (2) [1]王桂震、宋鲁燕、位国清.中学生违法犯罪现象的原因及预防[J].青少年研究 (山东省团校学报) , 1996 (2)

[2]张文静.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表现、成因及矫正[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1) [2]张文静.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表现、成因及矫正[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1)

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篇3

【关键词】家庭教育立法 ; 法制教育 ; 预警机制 ; 法制监督救济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28-02

一、完善家庭教育质量

(一)家长应该提高自身法律素养和道德修养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谈举止、行为方式对孩子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应该注重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和道德修养,提升家庭教育水平,优化家庭环境,这些对青少年法律权威意识和法律信仰的形成以及道德修养的提高都非常重要。

首先,作为家长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责任感,提升教育孩子的能力。应该积极参加学校或社区组织的家长学校,学习如何正确教育子女的方法,接受普法教育,提高自身法律素养和法律知识水平。只有家长们懂得和了解法制社会中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和正确的为人处事的方式,才能对子女加以正确的教育、引导。

再有,作为家长应该自尊、自律,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在日常生活中多给孩子以正面的影响,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和行为方式,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矛盾纠纷,用积极的方式化解生活中的问题。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多鼓励,提升孩子的存在感,培养上进心和自信心。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身体力行,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与人为善的良好品德,使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能自觉抵制和摈弃不好的事物,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二)家长应该增强法律责任意识,营造健康温馨的家庭坏境

众所周知,亲情是人生中最能给人安全感和心灵抚慰的情感,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亲情看似很普通,但是现实中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拥有和谐温暖的亲情。当今社会中,单亲家庭、暴力家庭已不鲜见,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变化致使家庭教育职能逐渐减弱。经过调查,在当代中学生中单亲家庭的孩子不在少数,并且很多不良行为也大都出现在单亲家庭的孩子身上。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孩子的精神世界是否充满爱和心怀感恩,很大程度源于他是否能感受到家庭的关爱与温暖。只有当他们拥有被爱的感受时,他们才会把爱和关怀献给其他人,从而有效地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因此在人们对于离婚现象已经见怪不怪、熟视无睹,“无过错离婚”盛行的今天,成年人们率性而为,却渐渐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和教养的责任,以至于造成很多单亲家庭、暴力家庭的子女都有情感和性格上的缺陷,一不留神,孩子便会堕入歧途。

(三)呼吁建立家庭教育立法

从法律上讲,教育权可分为三类:家庭教育权、国家教育权、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教育体制的支柱之一,家庭教育的地位迫切需要立法确认。我认为对家庭教育的立法还是非常必要的,家庭的责任问题是目前中职生教育中缺失较为严重的环节,应该加以规范和有效制约。立法应该规定家庭教育责任的主要实施者和承担者是父母或监护人,对其规定一定的职责,比如说要求他们不断学习、掌握有关家庭教育的知识,形成科学教育子女的理念,增强家庭教育的责任感,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等等。同时也规定子女作为接受家庭教育的一方,应该承担一定的义务。通过家庭教育立法,规范家庭教育的实施、监督和罚则,提升家庭教育的科学水平,纠正与制裁家庭教育中的错误,减少与消除家庭教育中怠于负责任的状况,力求通过规范家庭教育行为,达到影响和引导家庭教育向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全民化方向发展。从而有效降低由于家庭原因造成的学生违法犯罪的几率。

二、学校应该加大法制教育和管理力度

(一)加强法律课程教育力度,培养良好行为规范

学校应该加大法律课程改革力度,多增加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机会,并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对学生开设法制教育课程。例如,每个学期都要设置法律课程,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应着重进行法律基础知识和校规校纪的教育,让他们形成初步的法制观念;对即将毕业实习的高年级學生,应着重进行与其专业和未来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学习、以及《劳动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常用法律法规的学习,为将来走上社会作好准备。

(二)加强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挫折教育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形势下,在经济发展、观念更新、各种冲击都随之而来的社会形态下,作为学校应该为中职生的心灵健康和平稳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中职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多方面的影响,很多学生变得敏感、脆弱,有的甚至存在心理障碍。因此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帮助中职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增强他们面对所有环境的自信心,以一个健康、自信、自强的心态来面对即将走入的这个社会。同时还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能够正确的认识世界,看待人生,学会不拘于一时的痛苦和得失,放眼于未来,从精神上战胜挫折,从而有足够的动力克服悲观主义情绪。

(三)建立、完善预防中职生违法行为的预警机制

中职学校的生源层次复杂、地域广泛、素质不高,而且大部分学生都是寄宿在学校。这就存在着一个融合和相处的问题。面对这样的局面,学校对于中职生的管理方法和预防中职生违法行为发生的预警机制就尤为重要。比如:1.加强安全保卫部门的监督和巡查,对校园进行全程监控。中职生年龄小,大部分都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因此对他们的管理不能与大学生相同,应该以监督和控制为主。2.加强住宿管理和预警机制,规范学生的课余生活。在宿舍内实行法制化管理,要求学生按时回宿舍,并采取指纹签到的方式,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和杜绝夜不归宿的现象,更有效地促进对学生的安全管理,提升预警机制效力。3.提升法制角度解决和处理学生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已经发生的不良行为和一般违法行为,学校要加强处理和解决的能力,不能草草了事,也不能轻易推向社会。应该多从法制角度制定合理化的惩戒措施,小惩大诫,以引导和教育为主。比如利用职业学校的特点,设立专门的惩戒办法,对犯错误的学生适当地进行专业方面的劳动惩罚,既能让他们认识到错与罚的法制理念,又能锻炼他们的专业技能。endprint

三、建议社会建立预防中职生违法行为综合治理职能体系

(一)加强社会法制教育责任

目前在我国还存在着社会法制教育滞后的问题。虽然近年来我国法律系体系日趋完善,但我们也要看到,人们法律知识的增长和法制意识的提高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校法制教育和社会法制教育的脱节。中职生在校时可以通过法律课、法制讲座等形式获得一定的法律知识。但当他们进入社会后,由于社会法制教育体系目前并不健全,他们缺少获得法律知识的途径,因此就缺乏对法律知识的进一步学习。由此应该注重加强社会法制教育的责任。比如,中职生违法行为的发生不仅仅局限于在校期间,其毕业前实习阶段也是违法行为的高发期。主要原因是学校管不着、家长管不上、企业不想管、社会管不过来造成的。而且在现行的法律法规中,都没有明确规定企业对本企业职工的法制教育责任。因此,应该通过加强立法来明确企业的教育责任,使中职生走入社会后,也能接受到法制教育。

(二)加强社会法制监督救济机制,促进中职生健康成长

对于预防中职生违法行为发生,我认为还应该建立和完善社区和公安机关的救济机制。

在社会环境中,社区在人们的生活中主要起到了凝聚功能、规范功能和同化功能。我们可以借助社區的这些功能,针对青少年学生建立起良好的社区服务系统,组织和宣传适合青少年学生的活动,从而改善中职生的生活及社会行为方式。例如澳门实施的“破茧行动”社会综合帮教模式来防止青少年违法犯罪,有非常明显的特色和成效。

现实中,中职学校和公安机关派出机构的联系可以说是非常密切的,中职生发生的严重不良行为和一般违法行为经常会通过公安机关解决,但是由于我国法律的限制,很多不良行为和一般违法行为都是以调解和罚金方式解决。虽然到公安机关解决问题,对中职生有一定威慑力的,但是这种单一的处罚方式只能起到惩戒一时的作用,并且缺乏实质的教育意义。我认为作为执法部门,公安机关应该针对辖区内的中职生建立特殊的惩罚机制,不仅仅限于罚款、道歉、悔改等方式,还应该相应地设立其他惩罚措施,比如罚其参与社会服务,以此引导其建立社会公德意识、服务他人意识、付出大于索取意识,培养他们建立为他人服务的荣誉感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周虹,苏宜欢:《单亲家庭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载《中小学德育》,2014年第3期。

[2]王素蕾:《家庭教育需要立法》,载《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篇4

一、中小学生交通违法行为的特点 一是占道行驶。上学、放学时,许多学生骑着自行车不是行驶在非机动车道上,而是三个一群,五个一帮,并排地在机动车道上行驶。有的学生还招手叫伙伴从后面追上来,勾肩搭背,边骑车子边谈笑。

二是不走斑马线。为了保障学生安全过马路,现在学校周边的道路上都施划了斑马线,但是由于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差,在上学、放学的高峰时段,学生都是一哄而上地抢着过马路,根本没有斑马线意识。

三是双手脱把。有的同学自持骑车子有“本事”,双手脱把,在公路上骑得直飞,还有的同学在公路骑自行车,你追我赶,这些危险的游戏,等于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四是突然跳车。有不少的中小学生是由大人接送的,有的坐的是自行车,有的坐的是三轮车。到了学校门口,有的同学不看道路上有无车辆通行,从车子上跳下来就奔学校大门,这也是相当危险的。

五是边骑车边吃东西。有的同学一手扶着车把,一手拿着食品往嘴时送,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六是无证驾驶摩托车。有些同学为了赶时髦、赶速度,将家中的摩托车或电动车用来做为交通工具,在上学、放学的时侯骑行,由于速度较快,也容易出事。

二、预防对策

一是群防群治。中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和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只能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发挥各个职能部门和广大居民的工作积极性,特别是要发挥教育、公安、交通、广电等部门和广大学生家长的积极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大整治整改力度,才能防患于未然。

二是加强教育。中小学生交通安全问题,近几年已经呈现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影响家庭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一大不安定因素。因此,加强对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势在必行。学校应该设立道路交通安全有关课程,向学生讲述有关法规和相关常识;公安交警部门要深入辖区学校,经常开展“交警护学岗”、“大手牵小手”活动,采取讲安全课、放光盘、展览交通事故图版、交通安全演讲和征文等形式,让中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交通安全知识,遵守交通安全法规,自觉做到遵章守法,从每一步做起。

重婚是违法行为 篇5

重婚,是指有配偶的人又与第三者结婚的行为。有配偶的男女,又与他人登记结婚,即构成重婚。有的虽未登记,但与他人以夫妻关系同居生活的,实际上也构成重婚。它的特点是重婚者已经有了一个合法的婚姻关系,而后叉和别人结婚,前面的称前婚,后面的叫后婚,即同时存在着两种婚姻关系。

从重婚的表现形式看,大致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法律上的重婚,是指重婚者与一方的婚姻关系还没解除,又和他人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这种重婚通常是和第二次结婚登记时的欺骗行为相伴而行的。重婚者为了达到结婚的目的,故意谎称自己同他人不存在婚姻关系,欺骗其所在单位或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与婚姻登记机关。这种情况多见于夫妻长期两地分居,当事人有空子可钻。另外,由于某些人不懂法律常识也会造成重婚。例如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实行两审终审制。一审法院的离婚判决之后,二审法院的判决才发生法律效力鲁例如:有一位李某当地位发生变化之后,多次到法院要求与妻子离婚,法院经多次调解无效口后来,一审法院判决准予离婚。接到判决书后,他很快又和另一个女人办了结婚登记手续。结果二审法院查清事实后,依法改判不准离婚。这样,李某的行为就构成了重婚。

常见的合同违法行为 篇6

1.最终解释权归本公司(商场)所有

《合同法》第五条规定:“当事人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这一明显权利、义务不对等的规定,排除了消费者的权利,扩大了自己的权利,有失公平、公正,属于违法条款。商家只是订立合同的一方,对合同没有最终解释的权利。

《合同违法监督处理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经营者与消费者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经营者不得在格式条款中排除消费者解释格式条款的权利。

2、买一赠一,赠品、奖品不予“三包”

商场举行各种有奖销售或买一赠一活动是为了扩大销售。消费者获得赠品和奖品是以购买商品为前提的,商场已经将赠品、奖品的成本转移到了售出的商品之中。所以,商场的这种“赠与”其实是建立在消费者履行付款购买商品的义务基础上的一种附义务的赠与。《合同法》第一百九十一条规定:“附义务的赠与,赠与的财产有瑕疵的,赠与人在附义务的限度内承担与出卖人相同的责任。”商场单方面免除自己作为出卖人应当承担的质量担保责任,免除对奖品和赠品依法应承担的“三包”责任,是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限制,不具有合法性。

《合同违法监督处理办法》第九条规定:经营者与消费者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经营者不得在格式条款中免除自己对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依法应当承担的保证责任。

3、打折商品概不退换

打折销售也是经营者常用的促销手段,《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经营者应当保证在正常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情况下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应当具有的质量、性能、用途和有效期限;但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和接受服务前已经知道其存在瑕疵的除外。”如果不是法律规定由国家定价的商品,商家可以对商品自由定价,但价格高低与商家是否应承担质量担保责任无关。如果商家在出售特价、降价、减价、打折商品时未向消费者说明商品存在质量瑕疵,那么就应该依法承担“三包”责任。

《合同违法监督处理办法》第九条规定:经营者与消费者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经营者不得在格式条款中免除自己对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依法应当承担的保证责任。

4、商场儿童乐园规定:儿童在此游玩,发生事故本商场拒不负责

《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宾馆、商场、银行、车站、娱乐场所等公共场所的管理人,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因第三人的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管理者或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

一些大型商场为了给带孩子的家长提供购物方便,专门为孩子设置了游乐园。故儿童在此游玩,如发生事故,商场在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的情况下,有可能承担全部侵权责任或补充责任。因此,如果因商场的过失,如提供的设施有安全缺陷,或者没有提供必要的秩序管理和引导,导致儿童在游乐园内发生事故的,商场应当承担其过错范围内的赔偿责任。商场以“儿童在此游玩,发生事故本商场拒不负责”作为店堂告示,来规避应尽的法律义务,是没有法律依据的。

处理窃电违法行为的对策 篇7

1.1 查处行为不当带来的法律风险

如果供电企业有关人员对违章用电和窃电行为的查处主体的认识没有到位,误将供电企业认为是行政机关,不当行使行政机关的行政职权,可能因此引起纠纷。电力体制改革后,供电企业作为平等民事主体存在,对改革后职能转换的认识上的偏差,容易给供电企业带来法律风险。

1.2 证据收集不充分带来的法律风险

对窃电人追究法律责任,必须收集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行为人实施了窃电行为。电能是一种特殊商品,其不可储存性使用户在窃电的同时也完成了的消费,不像其他有形商品,可以“人赃俱获”,这使供电企业难以收集到非常直观的证据。

1.3 窃电量不准确带来的的法律风险

窃电数额关系到窃电人承担法律责任的形式。窃电性质的认定,主要依据之一是否“数额较大”。如果“数额较大”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1.4 未制止窃电采取中止供电程序不规范带来的法律风险

合同法中明确规定中止供电是供电企业在面临窃电行为时行使不安抗辩权的法定情形,但中止供电程序不规范,也易引起法律纠纷。

2 预防窃电的措施

2.1 预防窃电应采取的组织措施

窃电行为的发生,与供电企业的管理、供电企业的内部职工的素质等有着紧密的联系。为了有效防范和打击窃电行为,供电企业必须加强预防窃电的组织保证体系建设。

1. 要加强内部职工的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2. 要依法建立、健全供用电管理制度。第一,所谓依法,是指依照与电力生产、经营、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指定各项管理制度。第二,管理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 :供用电设法违纪行为的制裁制度等。第三,认真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尤其是对供电线路、用电计量装置和用电户用电情况进行检查。建立健全对供电线路和用电计量装置进行日常检查的制度,并切实执行。建立和执行这种制度关键是明确检查的周期、检查的人员、检查范围、检查方式和要求、检查档案的存留时间等,要实行严格的检查责任制,做到定任务、定人员、定责任,为认定违约、窃电行为、违约电量或窃电量、相关责任提供可靠的证据。

3. 要建立健全预防窃电领导层、管理层和三级组织保证体系。要加强预防窃电工作的组织领导,负责组织制定有关预防窃电的各种管理制度和有关预防技术计划和措施,随时掌握和了解线损和反窃电情况,积极推广采用现代化预防技术手段,协调当地公安机关,警企联手,查出打击窃电违法犯罪行为。

此外,线损专责的主要责任就是要认真做好理论线损的计算和线损管理的调查和分析,定期组织召开线损分析会,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认真制定降损措施计划和线损考核方案,进行线损考核,积极指导开展好反窃电和降损工作,参与组织和指导用电营业大普查,随时掌握科技发展动态,积极推广应用防窃电的新技术、新产品。

2.2 预防窃电应采取的技术措施

预防窃电行为的基础是做好反窃电的技术性工作。做好反窃电的技术工作,可以起到增加实施窃电行为的难度,发现窃电行为的发生,确定窃电行为的时间、地点、额度、行为人,提供窃电行为的证据等作用。

1. 加大反窃电技术措施投入。包括财力和人力投入。财力投入是采取技术手段预防窃电行为的前提,供电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反窃电资金投入机制,定期、定额、定向提供反窃电资金。人力投入应当配备能够适应反窃电工作需要的技术人员。

2. 采用先进、实用的技术措施和设备。供电企业要加强对反窃电措施的研究,掌握窃电活动的特点和规律,随时看了解窃电技术和方法的发展和趋势。在电力设施的设计、安装等环节要充分考虑防窃电的需要,采用防窃电技术措施和设备。

3. 进行预防窃电技术改造。窃电技术改造的主体是供电企业,改造的内容主要是易砸、易拆、易改的电表、配表箱等设备,改造的技术要求是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供电企业在进行防窃电技术改造时,对用电户的房屋、设施和财产应当尽可能妥善保护,谨慎施工。用电户也无权组织、妨碍供电企业的改造施工。

4. 供电企业要采取一些具体有效的措施。采用专用计量箱货专用电表箱 ;封闭变低出线端至计量装置的导体 ;采用双向计量或逆止式电表 ;规范电表安装接线 ;规范低压线路安装架设 ;三相四户改用三元件电表计量 ;禁止在单相用户间跨相用电。

3 线索收集

根据反窃电的经验供电企业可从以下几方面收集有关线索 :

1. 抄表员直接发现窃电线索。例如抄表员对计量装置的检查,看铅封是否完好、正常,表壳是否有机械损伤或变形,电能表容量、型号与铭牌是否一致,电能表运转是否正常。

2. 通过电量对比法查找窃电线索。抄表员应经常将用户每个月的用电量与以往同期的用电量进行对比,从中需找窃电疑点,发现窃电线索。

3. 呼吁社会大众提供线索,鼓励群众监督举报。针对不少窃电户在窃电时经常心存侥幸心理,供电企业可发动用户互相之间进行监督,一旦发现疑点,及时举报。

4. 开展用电普查。供电企业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集中开展全方位用电营业大普查,对普查中发现的窃电线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以打击严重窃电违法犯罪活动。

5. 会同公安部门查处窃电行为。警企联手,追查到底,依法严厉打击,依托执法机关的行政执法权是反窃电取得实效的关键。

4 证据收集

1. 收集、提取证据必须严格依照法定的程序进行。收集证据的主体、证据的表现形式、取证的方式必须合法。收集证据的主体合法是指要求取得相应资格的检查人员,证据的表现形式合法是指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试听资料、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只有上述七种证据可以成为有效证据,取证的方式合法是指严禁以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手段收集证据。

2. 收集证据要主动、及时。如果拖延时间则可能失去收集证据的机会,给以后查处窃电案件带来更大的困难。要想收集证据就要采取以快治快的方针。

3. 收集证据要客观、全面。所谓客观就是要在收集证据时收集客观存在的证据材料,要尊重事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所谓全面就是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收集能证明所有案件事实要素的证据。

地方政府土地违法行为探析 篇8

摘要: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时至今日,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土地已成为食物生产、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争夺”的焦点。各类“中国特色”的土地违法案件层出不穷,其中以地方政府土地违法问题最为突出。因此,从体制、机制、法制的角度认识和完善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土地违法行为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地方政府;土地;违法行为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8-0129-03

自2004年以来,国务院统一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土地市场秩序的治理整顿工作,查处了大量的土地违法案件。然而,面对人多地少的现实情况,发展经济与占用土地的矛盾越发显得尖锐,土地违法案件愈演愈烈,且查处的难度越来越大。这些问题表面看来是个人与企业等违法乱占土地,但其本质却在于地方政府的违法行为。

一、地方政府土地违法行为的表现及特点

(一)土地违法行为的表现

随着我国经济活动的日益国际化,各地经济建设项目增多,特别是民营企业、招商引资企业,城市(镇)建设以及国家能源、交通、通讯等设施建设对土地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大,且时间紧迫,有些地方政府以“发展是第一要务”为理由,不惜违反国家的土地法律与政策。

有些地方擅自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采用拆分的手段。化整为零批地,把审批权下放;有些地方在挂牌出让过程中,搞违规操作,按照事先约定的开发商的情况,“量体裁衣”制定相应的竞争条件,与“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原则背道而驰。还有些地方县、乡政府公开出面以“以租代征”的方式,违法、违规占用大量耕地甚至基本农田。最主要的是有些地方政府或者默许企业违法占有土地;或者违法审批土地使用权;甚至直接帮助企业规避法律等等。这些都说明了地方政府以各种形式变相违法,是土地违法案件中的核心主体。

(二)土地违法行为的特点

1政府违法用地的盲从性

一些政府或领导在思想上没有与党中央提出的科学發展观保持一致,更没有认识到十七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使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成为一纸空文。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在个别地区的土地问题上比较明显。地方政府仍盲目地将土地作为调节经济的杠杆,牺牲国有资产、破坏生态环境成为其大搞经济建设的主要手段。这种一切都要给经济建设让路的陈旧思想观念,不仅严重侵蚀着我国有限的耕地资源,更不利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给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带来巨大的威胁。

2政府违法用地的侵害性

地方政府土地违法或地方政府主导下的违法占地行为,直接侵害了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一些地方政府或领导法制观念淡薄,违反国家法令和人民群众意愿,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农民土地,甚至动用警力非法羁押反对非法征地的农民,低标准土地补偿和拖欠征地补偿费现象普遍存在。土地补偿采取低标准,是与土地低地价出让相联系的,政府手中的钱不多,又互相攀比低地价出让土地;要征地,就只能少给农民,实行低标准的补偿。不仅如此,还拖欠征地补偿费。

3政府违法用地的权威性

地方政府作为当地最高的行政机关,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为了地方经济发展或政绩,政府只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行事,无视国土管理部门的监督和制约,想怎样干就怎么样干。为了一个或一批重大项目的尽快落实,往往自行规划、自行用地、自行审批、自行收费等。如为了招商引资,可以任意减免土地税费,个别地方甚至“零地价”,根本不受法律约束。

4政府违法用地执行难

对以政府为主导的土地违法行为的查处,领导庇护、干预,另外就是土地执法监察部门没有过硬的查处手段。由于此类土地违法行为大都涉及政府,因此,土地管理部门立案查处一件违法案件,公开说情者纷至沓来,干扰了土地部门依法查处,而现行的土地管理体制又相对薄弱,使得执法部门又很难严肃执法,久而久之也就雷声大雨点小了。

二、地方政府土地违法行为存在的根源

众所周知,土地是农民的命根,也是国家的命根。我国虽然国土面积较大,但耕地面积却很少,人均耕地面积更少,我国的耕地面积只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却要养活占世界总人口21%的人口。可见,耕地对我国多么重要。然而,如此严峻的问题,对地方政府官员来说却熟视无睹,一例例鲜活的土地违法案件摆在眼前,一个个过去曾经提供粮食的农民,由于耕地的大量被占用,如今也变成了消耗粮食的“城市居民”。而地方政府的不法行为仍在继续,这不仅是私欲的膨胀,也有机制和体制的原因。

(一)发展地方经济诱使政府违法

地方政府土地违法最主要的原因来源于发展地方经济。虽然经济发展是第一要务,但对于如何发展、怎样发展才能使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等一系列的相关问题互相协调、不相矛盾却成为当前的关键。地方政府对于本地区的经济建设,没有做到宏观调控、规划引导、审查监督。而是采用直接参与的手法,对地方经济进行干预。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不从当地的实际出发,不从全局的利益出发,更忘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为了局部利益,为了完成经济指标,为了政府和个人的政绩,想方设法招商引资,或在背后支持、默许非法搭建、私占扩建等公开的土地违法行为,造成了地方政府主导下的土地违法行为的屡禁不止。

(二)土地法律法规体系存在缺陷

我国已基本确立和完善了国有土地资源管理体制和制度,以及围绕土地管理体制和制度而制定的各项法律、法规。但就地方政府土地违法的各类案件来看,却没有专项的法律、法规作为依照,如现行的法律无法解决农业用地与宅基地财产权归属的相互转化问题。而对于政府主导下的非法占地,给予农民低标准土地补偿和拖欠征地补偿费现象也无法律规定。即便有所规定,法律法规执行性与操作性差也使得此类土地违法案件久治不绝。

(三)执法机关监督无力,监察人员力量薄弱

地方政府或地方政府主导下的土地违法案件往往与某些部门领导相牵连,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对于此类土地违法案件的查处慎之又慎,畏首畏尾,给执法监督检查工作设下了重重障碍。因此,执法机关在处理地方政府土地违法案件过程中,往往不能坚持原则,以罚代法,敷衍了事,批评了事,罚款了事,或者只处理事,不处理人,对土地违法主体产生不了震慑作用,致使这类特殊主体的土地违法行为愈演愈烈。再加之。土地执法监察人员有限,没有独立的办案权力,办案过程中又时常遇到政府领导插手干预,也助长了政府土地违法的不正之风。

(四)土地管理体制漏洞百出

现行的土地管理体制实行的是省以下垂直管理的土地管理体制。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隶属同级人民政府,市、县国土主管部门为当地政府的工作部门,人员编制由地方政府管理,土地管理部门领导班子的任免还需要征求地方的意见,实际工作中难免要受地方的制约。这种管理体制决定了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同级政府违法行为的无能为力、监督失

效。个别地方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实际上已成为政府违法行为的策划者甚者操作者。

(五)不顾法律和政策,政绩就是硬道理

一些地方政府本着错误的“政绩观”或口头同意或支持默许,或暗中运作指示违法批地行为。而用地者往往也得了关照口风紧闭,使违法批地难以取证。致使违法行为无从查处,支持违法的党政领导也得不到应有的惩罚。由于善于利用土地这个“资源”,不知有多少地方政府官员因此“荣升”,因此获得诸多殊荣。但是,因此而带来的耕地大量减少的问题,却放在了我们的面前,放在了后人的面前,放在了各种矛盾和问题的面前。更重要的,面对这么严峻的问题,地方政府官员似乎并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他们在继续着前任的做法、高举着前任的“旗帜”,继续用土地换发展,用土地求政绩。以至于继续顶风作案、顶风违法批地。

三、制止地方政府土地违法行为的对策

面对地方政府如此不顾全局、不顾长远、不顾人与自然的和谐、不顾中央的三令五申,任意的土地违法,我们应当通过以往土地违法行为的分析,真正、切实地加快制度建设的步伐,从源头上加以解决。

(一)规划法律法规,增强法律威慑力

我国近年来在土地立法上的成效还算显著,但现行的地方政府土地违法案件所能依据的法律、法规仍不完善,基本属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状态,而且效果也不明显。因此。我国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改革应从制定“专项规章”着手,建立一套独立、完善的特殊主体土地违法的依据和查处法规。使得各类政府及政府主导下的土地违法案件出现之后有法可依,以达到保证耕地安全,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目的。同时,应增设法律条款,赋予土地执法部门可操作制止权、查封权和强制拆除权,根据我国国情、土地执法的艰难性,应制定出一套简便易操作的土地行政执法新程序,提高执法效率。

(二)建立一个严格高效的土地监察委员会

我国现行的土地执法监察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监察不到位,监察力度弱的现象,使我国的地方监察机制形同虚设。因此,笔者建议,建立隶属于国土资源部的土地监察委员会,其派出机构可以分布于全国的各个地区,本着预防为主、预防和查处相结合的原则,加大对地方政府土地违法的巡查力度,做到早发现早处理,争取将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另外,由于土地执法监察人员有限,地方政府土地违法案件量大,往往多发生在农村和城乡结合地区。所以,我们必须充分调动农村基层组织和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在农村设立土地执法监督员,建立群防群治的土地执法体系,使农民真正参与到土地违法案件中去,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三)从根本上改革土地征用制度

地方政府滥用征地权利,导致耕地急剧减少和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通过改革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一方面,建立市场化的征地补偿机制。征购农民集体土地应按照公正、公开、平等的市场价格定价的原则进行。另一方面,要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农民失地,失去的不仅是土地本身,而且还失去了包括土地財产权、社会保障权和就业权在内的一系列权益。失去土地的农民在再就业问题上应当得到政府有效的扶持,并享有当地城市居民享有的所有失业、医疗、养老保险等同等待遇。

(四)增加对地方政府领导的考评问责制

首先,帮助各级地方政府领导转变思想观念,树立起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当今,我们已不再把单纯的追求经济增长作为实现人类发展的首要目标,取而代之是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平衡生存。因而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就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和资源保护的关系。其次,中央政府应采取切实的措施使地方政府领导仅从宏观调控、监督协调等方面扶植经济发展。不要直接参与、干预,或成为违法主体。最后,对于参与、支持土地违法的地方政府及领导要坚决地实施司法问责,或追究刑事责任,或查处相关问题,要做到“有责必问”,决不手软。

(五)利用司法手段介入地方政府土地违法行为

对于地方政府的土地违法行为,受侵害的主体大多都是农民,而农民往往又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笔者认为,应允许受到侵害的农民有权利向法院提起诉讼。而法院更应该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依法办案,决不偏袒。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在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如何使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相互协调,如何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持续发展,都是一个关乎我们国计民生的战略性的大问题。

上一篇:《航天飞机》下一篇:战争不如和平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