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测量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2025-01-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有趣的测量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精选5篇)

有趣的测量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折叠,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学生动手的基础上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成功的欢乐。教学重点:

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策略:

在小组间合作的基础上,以做游戏的方式达到本课的目标。教学准备:

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手工课,今天我们上一节手工课好吗?导入新课《有趣的折叠》

二、实施目标

1、出示课本图形,让学生说出各种数据。

2、想一想,按照虚线折叠后是什么图形,指名说出自己的想法。

3、自己用纸按照课本的样子折一折,根据学生的表现评价。

4、提出新的问题:如果开一扇天窗和一扇门,在什么地方?在小组间交流,相互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5、再图上标出天窗和们的位置。

三、巩固目标

1、做一做中的题目:让学生将附页3中的图1剪下来,并按虚线折叠成一个封闭的立体图形,并画出天窗和门,同桌相互交流天窗和门的位置,说出自己的理由。

2、试一试

先计算它的实际长度和面积,然后再做,独立做,全班订正。

3、练一练中1、2题独立折叠,小组中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全班交流。

4、练一练第3题

在小组中解决问题,最后全班交流。

四、课后作业: 第四题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把“仓库模型”的展开图折叠成仓库,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会了关于平面展开图通过折叠得到一个简单立体图形的方法,初步掌握了平面展开图与立体图形的对应关系,我们的空间观念也得到了提升。板书设计:

折叠

有趣的测量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篇2

一、解析教材, 设定目标

“世上本无鬼, 庸人自扰之。”《活见鬼》一文所要揭示的就是这样一个浅显而又深邃的道理。那么,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本篇课文的过程中, 自主、能动地研读、品读、美读文言文, 理解文章基本内涵呢?体会文言文学习的乐趣就成了首要任务, 也是教学的重点。而在趣味盎然、层层递进的解析诵读之后, 学生能否对文章结尾处“二人相视愕然, 不觉大笑”展开丰富多元的解读, 自觉树立“破除迷信、讲求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便成了教学的难点。

就此, 教学目标可以设定如下: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力争达到“熟读成诵”;2.读议结合, 在情境延展与反复诵读中探究文言字句的意思, 感悟寓意;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培养诵读、积累文言文的兴趣。

二、浓妆淡抹, 教学相济

目标的达成需要依靠合理有效的环节设计。在对教材研读、解析的基础上, 我进一步提出了“兴趣先导、研读入境、浓妆淡抹、教学相济”的教学理念。

(一) 制造矛盾, 直视中心。

开课伊始, 我便提出学生极为感兴趣的问题:你见过鬼吗?鬼是什么样子的?这两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之间其实存在着必然的矛盾:我们谁都没见过鬼, 然而对于鬼的样子却了然于心:青面獠牙, 来去无踪, 出没间妖声缭绕……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之后, 得出一个结论, 那就是我们心里有鬼!“心里有鬼, 遇事就会疑神疑鬼”, 这是文章传达的浅显寓意, 也是上演这出闹剧的根本原因。在开课之初, 让学生做好这样一种心理准备, 不仅可以引发学生阅读的期待, 而且可以拉进阅读主体———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实现阅读教学“做文中人”的教学理念。

(二) 深情范读, 整体感知。

文言文教学尚处起步引领阶段, 教师的范读有利于学生直观地感受文言词句之美, 韵律之和谐, 意味之深长, 能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激发学生自主读文的兴趣, 拓展学生对文本丰富多元的解读。

为此, 导入之后, 我并没有让学生直接读文, 而是先进行了范读。在范读过程中, 要读出古文的抑扬顿挫, 读好人物情绪变化的关键词句。然后, 再让学生充分练读, 全凭意会去猜测大意。这正实现了自读文章时的整体感知。而学生仅凭意会去理解文章大意, 难免有对文言词句解释不当之处, 这恰恰又为下一环节的“研读、品读”提供了契机。此处可谓:教学相济, 教为浓妆, 学宜淡抹。

(三) 文白对译, 感悟精练。

文言文中译文的出现有两个目的:一是做好工具性的帮助理解, 二是做好人文性的对比赏析。在此, 教师要把握好“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的原则, 对于译文能用则用, 该用才用。什么时候能用?学生需要准确的解释, 教师需要牵引过渡的时候。为了使学生在文白对译的过程中, 体会文言词句的精练与传神, 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 划出文言文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 反复诵读体会。此处教渐淡抹, 学愈浓妆。

(四) 适度拓展, 内化情感。

本篇课文短小精悍, 借小喻大, 寓较深之哲理于简单故事之中, 具有鲜明的训诫性、讽刺性和哲理性。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文中的思想精髓“古为今用”, 真正让文言文教学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 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所以, 在课末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1.故事的结果怎样? (用古文回答更好) 2.此时这两人明白了什么道理?他们会说些什么话?通过这些问题, 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 回答的问题不落俗套且更丰富了, 当然让学生“不迷信有鬼, 不疑神疑鬼”这一教学目标也就水到渠成。

有趣的测量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篇3

教学目标:1、会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2、掌握几种估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

一、 新知:

1、教师出示课件与问题:小华出生时,脚印的面积约是多少?

2、 学生自己先独立进行估计,然后小组内进行交流。

3、小组推荐人员进行全班交流。

小组1:我们是用数格子的方法来进行计算的,我先数了数整个格子的大约是11个,其他不够一个格子的我进行了拼补,这样大约是17 cm。

小组2:我们的方法也是这样的,我们把不满一格的按照一格进行计算,这样大约是18 cm。

3、师:归纳一下同学们的做法,基本上都是利用数格子的方法进行估计的。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的做法?

生1:我把这个脚印看成了近似的长方形,长6厘米,宽3厘米,所以面积是3×6=18(cm)。(学生在实物投影前画出他看的近似图形,学生们表示认可)

生2:我有个不同的方法,我是看成了近似的梯形,上底是2厘米,下底是3厘米,高是7厘米,根据梯形的面积公式,即(2+3)×7÷2=17.5(cm)。这样和生1的差不多。

师:回顾一下刚才大家都用了什么方法。

生1:我们用了数一数的方法。

生2:我们把这个脚印看成一个近似图形进行计算。

二、 练习

1、 用练习纸估计自己的脚印有多大,同桌互相检查。

2、 P78的练一练

先独立估计,在交流方法。

3、实践活动:怎样计算出树叶的面积?

先讨论,在交流做法,回家之后独立完成。

三、小结,

教学反思: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现实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的运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进而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

2、应用假设的数学思想,在解题中数形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鸡兔同笼”的活动中,通过列表举例、画图分析、尝试计算等方法解决鸡兔的数量问题。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师:今天这一节课,我们要共同研究鸡兔同笼问题。(板书:鸡兔同笼)你们知道鸡兔同笼是什么意思?

生:鸡兔同笼就是鸡兔在一个笼子里。

(媒体出示课本第80页的情景图)

师:请你猜一猜,图中大约有几只兔子,几只鸡?

生1:我猜大约是7只,兔子5只鸡。

生2:不一定。因为有一棵树把鸡和兔子挡住了,所以我不知道各有几只。

(二)探求新知

师:如果告诉你: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脚,鸡、兔各多少?能求出几只兔子,几只鸡吗?(媒体出示题目的条件)

师:想一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想好了,可以写在作业纸上。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看那个小组的方法多样。

师:哪个小组说说你们的想法?

小组1:我们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实物投影展示小组的成果)先假设有1只鸡,19只兔子,脚就有78条。脚太多,然后又假设有2只鸡,18只兔子,脚还是太多了。这样试下去就得到了有13只鸡,7只兔子。

师:还有哪些小组采用不同的列表法?

小组2:我们也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我们发现鸡增加1只,兔子减少1只,腿就减少2条,所以我们没有一个一个的试,那样太麻烦,而是从2只鸡,18只兔直接跳到10只鸡,10只兔。最后也得到了13只鸡,7只兔。

小组3:我们小组也是列表法。我们是先假设鸡有10只,兔子也有10只。这样比较简便。

师:这三个小组的同学都采用了列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但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要列表呢?

生1:列表可以帮助我们一一举例,从中找出需要的答案。

生2:列表也就是运用假设法,通过逐步的假设,最终找到符合条件的答案。

师:那么,这三种列表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呢?

生3:我认为第一小组的列表方法的特点是逐一列表,这样不容易遗漏答案。

生4:虽说第一小组的方法可以完全地列出全部的答案,但比较麻烦。我认为第三组的方法比较好,可以根据题目的根据情况,确定假设的范围,这样可以很快寻找到需要的答案。

师:这两位同学说得都很有道理,其实同样选择列表的方法,我们因根据题目的实际条件,选择适当的方法,这样可以既快又准确地寻找到我们需要的答案。

(三)解决问题

师:根据刚才的讨论,下面两道题目,同学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独立地尝试解决。

媒体出示两道题

1、鸡兔同笼,有23个头,66条腿,鸡、兔各几只?请你列表的方法解决。

2、老师带51名学生到公园划船。一条大船坐6人,一条小船坐4人,他们租了大船、小船各几条?

(学生练习后,教师组织全班进行交流。交流过程略)

(四)学习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教学反思

点阵中的规律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发现图形特点,从而探索点阵中的规律。

2、通过本活动的教学,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3、通过本活动的教学,增强学生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一)      导入

师:(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画出一个点)同学们,老师在黑板上画的是什么?

生:老师在黑板上画的是一个点。

师:点是几何中最基本的图形,许多点排列起来可以构成一个点阵,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点阵中的规律”问题(板书课题--点阵中的规律)。

(二)      新课

1、出示点阵,提出问题

师:二千多年前,希腊数学家们已经利用图形来研究数(出示点阵),这就是一组点阵,请大家仔细观察,并思考下面的几个问题:

⑴每个点阵可以看成什么图形?

⑵每个点阵分别有多少个点?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师:谁愿意代表你们小组回答第一个问题?

生:每个点阵都可以看成一个正方形。

师:能具体说一说吗?

生:第一个点阵可以看成边长是1的正方形,第二个点阵可以看成边长是2的正方形,第三个点阵可以看成边长是3的正方形,第四个点阵可以看成边长是4的正方形。

师:很好。还有谁愿意回答第二个问题?

生:第一个点阵有1个点,第二个点阵有4个点,第三个点阵有9个点,第四个点阵有16个点。

师:你能说一说你们小组是怎么得到每个点阵中点的个数的吗?

生:我们小组是通过数出每个点阵中点的个数得到的。

师:有谁还愿意谈一谈你们小组讨论的情况?

生:我们小组也认为第一个点阵有1个点,第二个点阵有4个点,第三个点阵有9个点,第四个点阵有16个点。但是我们小组是通过计算得到的。

师:能具体说一说你们小组是怎样通过计算得到的吗?

生:第一个点阵有1个点;第二个点阵可以看成边长是2的正方形,共有2×2=4个点;第三个点阵可以看成边长是3的正方形,共有3×3=9个点;第4个点阵可以看成边长是4的正方形,共有4×4=16个点。

2、探索点阵中的规律

师:刚才,我们在研究这一组点阵中点的个数时,同学们研究得非常好,但是如果每个点阵中点的个数再多一些,又该怎样求出点阵中点的个数呢?

(小组讨论、交流)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讨论的情况?

生:我们小组分析了前面几个点阵图的特点,认为在黑板上这点阵图中,点的个数的规律是:1×1,2×2,3×3,4×4,……n×n

师:总结得非常好。你们能根据这一规律说出第五个点阵有多少个点,并画出此图形吗?

(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第五个点阵图)

师:为什么这样画?

生:因为前面四个都可以看作正方形,所以第五个图也是正方形。

师:说得很好。请同学们再想一想,如果我们把第5个点阵中的点,按照这样的方法进行划分(出示教材第82页第(3)题图),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生:小组代表汇报。

生:(总结)每用折线画一次后,点阵中的个数是:

1=1

1+3=4

1+3+5=9

1+3+5+7=16

………………

生:(总结)这样划分后,点阵中的规律是:1,1+3,1+3+5,1+3+5+7,……1+3+3+7+……+(2n-1)

有趣的测量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篇4

学习

目标 1、在观察比较中,体会整数运算变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2、利用分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学习

重点 能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创设问题情况,引出新知。

1、理解题意,用图来表示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2、解决问题

○1统计图,让学生理解“第二天成交量此第一天增加了1/5”这句话的意思是第二天增加的是第一天的1/5。

○2用线段图来表示第二天和第一天成交的汽车辆数之间的关系。

4、把握算法之间的联系。

二、试一试

1、比较每组两个逄式的关系。

2、尝试解决问题

三、练习反馈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条件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2、进行混合运算步骤不超过三步

3、解方程

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

4、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情况图用图来表示题目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尝试画图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先独立计算,再找出每组两上算式之间的关系。

学生画图分析题意,列出算式,

集体订正。

5/6×1/7×2/5与5/6×(2/5×1/7)的计算结果相同,即运用了结合律。

5/6×17+1/6×17与(5/6+1/6)×17的分配律的关系。

1、用分数加、减、乘、除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分数混合运算(二)

整数运算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试着画图,体会画图是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题 分数混合运算(三) 教时 (34)

学习

目标 1、利用方程解决与分数运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2、结合具体情况,发展估算意识和能力。

学习

重点 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出示问题:

1、小刚家用水九月份用12吨,比八月份节约了1/7,八月份用水多少吨?

2、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依据

3、引导学生尝试画图来分析数量关系。

一、分析数量关系

()

思考:比上月节约了1/7列出等量关系式:是什么意思?八月吨一节约吨数=九月吨

八月份用水吨数减去节约的吨数就等于九月份的用

水吨数。引导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二、改变练习

三、改为:“此上月多用了1/7”,引导学生利用线段图再进行分析题意

○1找出等量关系

○2列出方程计算

○3全班交流

四、巩固练习

练一练2.3

○1引导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2找到基本等量关系

○3列出算式

学生活动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让学生结合问题情况进行结算。

估计八月份的用水量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1、学生尝试自己画图

2、反馈线段图,以及数量之间的关系。

3、全班交流。

学生尝试列方程。

解:设八月份用水x吨

(1-1/7)x=12

6/7x=12

x=4

答:

2题独立完成,3题有难度。

板书设计分数混合运算(三)

小刚家用水九月份用12吨,比八月份节约了1/7,八月份用水多少吨?

教学反思

有趣的测量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篇5

1、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灵活运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2、,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难点:

小数的性质的运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小数的性质。

1、下面个数中的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1.80     0.250     703.050     17.000

60.0     0.060     300         80.040

学生互相交流。

集体交流。

2、化简下面的小数。

0.400        0.080      1.750      29.00

10.830       20.10      0.0350      80.040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说说你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3、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三位小数。

0.5400      30.6      80        10.200      60.0

0.5040      3.60      8.0        1.20        0.0600

指名回答。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4、用元作单位,把下面的钱数改写成两位小数。

2元5角    7角      1元零8分      35元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回答。

对1元零8分和35元进行重点分析。

二、小数的大小比较。

1、谁能说说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2、做P37的第6题。

指名回答比较的方法。

3、做P38的第9题。

从表中你都知道了些什么信息?

利用这几天学的知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4、    中能填几?

7.31>    .4            0.542<0.5    3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互相交流。

集体交流。

三、全课总结:今天着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第六课时   数的改写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将大数改写为用“万”或“亿”做单位的数,掌握点小数点的方法。

2、培养学生理解空间想象能力。

3、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数的改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非整万、非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数,对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1、将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做单位的数。

60000                  250000

800000000              500000

学生改写,说说改写的方法。

小结:这些数都正好是整万和整亿的数。

2、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一下数的改写。

二、新授。

1、出示例8的(1)

把3844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多少?

师将384400和60000及250000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384400为非整万的数。

学生集体读数。师:这个数里有多少个万?剩下的就是几个几?

师:你知道如何改写吗?

学生试着改写,指名说说改写的方法。

师:把这个非整万的数改写成“万”做单位的数,小数点点在了哪个位置上?然后呢?

提问:如果要你将一个非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亿”做单位的数,小数点应该怎样点呢?

3、出示例8的(2)

把149600000改写成用“亿”做单位数。

学生试做。

说说改写的方法,分析149600000的组成。

试一试:在八大行星中,水星距离太阳最近,大约是57910000千米。水星离太阳大约是多少亿千米?

师:这道题要我们做些什么事情?

学生试做,发现问题。师:你有什么问题吗?

师:这个数比1亿小,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整数部分应该是几?

小结: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练习。

1、教材P40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改写的。

2、教材P40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改写的。

说说这道题应该注意哪些地方?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了哪些知识?

第七课时 求近似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近似数的精确程度,即理解“精确到十分位”“精确到百分位”的含义。

2、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3、培养学生知识过程的能力。

教学重点:

求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对近似数的精确程度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将下面各数改写成整百、整千的数。

180     320       5100     3900    69000

刚才我们运用了什么方法把这些数改写成整百、整千的数?

引出课题。

二、新授。

1、出示例9。

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大约是1.496亿千米。

(1) 精确到十分位是多少亿千米?

师:精确到十分位就是说保留几位小数?

师:用什么方法求近似数?

师:精确到十分位我们应该看哪个数位进行四舍五入?

师:1.496亿千米和1.5亿千米用什么符号连接?(强调“≈”号)

(2) 精确到百分位呢?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强调近似数1.50末尾的0能去掉吗?为什么?)

(3) 比较:1.5和1.50的精确度。

你认为谁更精确些?为什么?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求近似数跟以前学的有区别吗?(都是精确到哪一位,就看它的后一位进行四舍五入。)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

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平均距离大约是38.44万千米,保留一位小数大约是多少万千米?

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集体订正。

2、求下面各小数的近似数。

(1)7.54      0.365      2.962(精确到十分位)

(2)0.158      6.454     0.503(精确到百分位)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每一小题抽出一个数进行具体分析)

3、填空。

252158人=(       )万人≈(        )万人

144310人=(       )万人≈(        )万人

107848人=(       )万人≈(        )万人

指名回答,说说改写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在求近似数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第八课时练习七

教学目标:

1、巩固将数改写为用“万”或“亿”做单位的数的方法以及求近似数的方法。加强学生对精确度的理解。

2、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下面是世界各大洲的人口情况。把它们先改写成用“万人“做单位的书,再改写成用”亿人“作单位的数。

洲     名 人口/人 人口/万人 人口/亿人

亚     洲 3769000000

欧     洲 725000000

美     洲 854000000

非     洲 832000000

大  洋  洲 31000000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

2、写出表中各小数的近似数。

保留整数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3.8215

9.9674

1.0495

二、提高练习。

1、教材P6的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之间交流。

集体订正。

2、王强参加飞行员体检时,量得身高是1.748米,体重是65.25千克。他的身高精确到百分位是多少米?体重精确到个位是多少千克?

学生读题,分析题意。

指名回答,集体交流。

3、,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30670000吨,其中稻谷产量160656000吨,小麦产量86488000吨,玉米产量115830000吨。把它们改写成用“亿吨”作单位的数,再保留一位小数。

学生读题,分析题意。

指名回答,集体交流。

上一篇:输电工程质量评估报告下一篇:致青春观后感 (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