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断想作文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春日断想作文

春日断想作文 篇1

我是一个初三的小孩,考试成绩在诸多学员里也算不上出色。老师们说;l这是你鲤鱼跳龙门,枯木逢春的机遇。r父母说;l这是你改变人生的時刻,将来把握在你自己手里。r但是拼了命读书也是为了什么,终究还并不是一张惨白的考卷和无穷的哀伤。就算是进入了高等学府进修,最终又有何异同。

窗边一开始有雨滴漂落,仿佛这不是打在路面上,而打在我支离破碎的心里。

扭头看一下窗前,那翠柏朝气蓬勃地往上,好像要够到天上,天地之间暴发出令人震惊生命力,四季的循环,那就是生命拔节的响声,一阵清香拂过,令人心醉。

啊,我懂得了,松柏往往氤氲清香,是由于他对天上有固执的追求完美,人生往往异彩纷呈,是由于他在通向取得成功的路面上勤奋努力,奋发向上。

对啊,珍惜现在学习培训的時间,像松柏那般活著。

闲趁风和日丽,呼友唤朋,同携手并肩、揽尽云霞。

登高处,试香茶。

朝游古寺,夜宿农家。

便忘来时,莫管后事,赏心绘画,动听琵琶。

春日断想作文 篇2

案例1.我要做一条狗

《我的理想》:爸爸在我小的时候, 他对我说, 你要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长大做科学家, 妈妈却要我做公安, 我的理想是变成一条狗, 天天夜里守在家门口。因为妈妈胆小, 怕坏人, 我也怕, 但妈妈说, 狗不怕, 所以我要做一只狗, 这样妈妈和我就什么都不怕了……

作文很短, 字也歪歪斜斜的。那一页, 老师画了一个大大的红叉, 没有给成绩。说不定还会在班上严厉批评, 并责令其重写, 直至写出他心中崇高的理想。

的确, 乍一看, 天底下哪有谁要变成一只狗的?简直荒谬透顶, 不可理喻。甚至你也会一时愤怒, 狠狠地打上一个大红叉, 并将之扔于一旁, 等待这位学生的将是“暴风骤雨”。老师们, 再次捧起这篇尚还稚嫩的文章细细咀嚼吧!你会为这样的理想而感动, 为这样的理想而震撼, 这是世界上最感人的理想!

案例2.农贸市场真臭

一节写参观记的习作指导课上, 老师让学生说说参观农贸市场后总的感觉如何。“早晨, 农贸市场真像一锅沸腾的水。”“还没进市场, 就传来一阵喧哗声, 真是热闹非凡啊!”“走在农贸市场里, 仿佛置身在欢腾的旋涡中”……美的现象, 美的语言令老师频频点头。“老师, 今天我到了那里, 觉得环境比较差, 一股股恶臭味迎面扑来。”老师一愣, 忙说:“总的来讲, 农贸市场是一派热闹、繁荣的景象, 你说的我们可以忽略。”

孩子略显一丝惶恐, 也让听课老师多少感觉有点失望和遗憾。也许这个孩子眼中的农贸市场是热闹非凡的, 而在另一个孩子的眼中却是臭味冲天的———这样的现象在如今不是已司空见惯?老师一味用自己的思想、观点去要求学生, 学生写出的作文如出一辙, 这样的作文训练只能磨灭纯洁的童真, 泯灭学生的个性。

“孩子的话”变成“大人的话”

一名同学在描写运动会场面的作文里写了这样一句话:“一声枪响, 亮亮冲了出去, 跑得比刀还要快……”老师毫不犹豫地在“刀”上画上一个大圈, 并改为“离弦的箭”。

这样一改, 约定俗成, 看似顺理成章。可静下心来想想, 古人有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那“离弦的箭”是真的快, 但让你我之辈去拉, “离弦的箭”只会慢吞吞地飘落下来。更何况今天的孩子有多少见过箭, 又有多少孩子玩过那个玩意。没有这样的体验, 但他可能知道刀是锋利的, 是“快”的, 所以才有了“比刀跑得还快”。

孩子毕竟是孩子, 他们有他们的思维。在他们眼中, 雨是不听话的娃娃, 偏要从天上跑下来玩耍;秋叶是大树公公寄出的信;水上漂的蝌蚪是自己没收藏好的黑瓜籽……

如果教师以儿童的心态、蹲下来看学生, 或许你会觉得这些都不足为奇, 也不再苟同于“冰雪融化过后就是水”, 不再认为小白兔的眼睛就是“红宝石”, 而不可以说成是“红玛瑙”……

习作是学生思想的自然流露, 学生更喜欢发表自己的感想, 他们心里有话藏不住, 总想说出来。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尽情释放生命的活力, 倾吐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不要总以“思想健康”为由去压制他们。

过多的苛刻和要求最后只能是千人一面, 压抑学生个性的发展, 扼制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这样的作文缺失个性, 读了味同嚼蜡, 谁还会欣赏?只有充满个性魅力的文章, 见人所未见, 发人所未发, 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才能让个性得到自然彰显。

让儿童语言随机生成

由于个性的差异, 知识背景的不同, 经历的不同, 小学生的作文在语言表达上也必然会有不同的个性。各具特色的语言才是自由表达的效果。教师不能习惯于凭自己主观的感受, 以自身的好恶, 用成人的哲学和经验, 来要求和影响学生。

关于幽默的断想 篇3

幽默探源,可能得从检讨人生着手。想想自己,看看他人,大抵自七岁或八岁发蒙开始,便难得再有太平日子了。且不说时难年荒,世事蜩螗,就以私人生活的狭小圈子论,谁个没有无穷无尽的烦恼?谁家没有一本难念的经?诸如:婆媳反目,姑嫂勃;儿孙大有出息抑或不孝不肖;“铁饭碗”还是“金饭碗”的两难选择,考不考“托福”的思想斗争;股市的涨落,置屋的利弊;雀战的手气,饭局的胃纳;误人的庸医,伪劣的茅台;今是昨非的懊悔,失之交臂的喟叹;待价而沽的殷切,铢积寸累的辛劳;繁文褥节,礼尚往来;沸羹似的谣诼,足以铄金的众口;上司铁青的脸色,同事“绿荧荧”的目光(套用莎士比亚green-eyed语,意义类乎中文“红眼病”),还有售货员那始终懒洋洋又冷冰冰的鄙夷睨视;头顶震耳欲聋的电钻噪声,持续逾月的35℃以上高温……这不?信手写来,就是这么一大堆。我敢说,“进取——挫折——心理失衡——再进取——再挫折——再次心理失衡”是个大致不谬的人生轨迹,对王子和贫儿一样适用。宿命的真谛大概也在于此。

试问:在这样一个周转不止的轨迹中跌打滚爬,何人能够愁眉苦脸地穷于应付而全然没有抚掌呵呵或莞尔开颜的调剂?谁能成天挺着一个充斥闲气、怨气和火气的鼓胀大肚子而不求纾解?谁能象唐吉诃德般挺一杆银样枪,策一匹老弱驽马,冲击风车而一无温馨的慰藉?

不能。于是,人类需要幽默。

幽默既是调剂、抚慰和娱乐,更是宣泄和排遣。我们看漫画,读小品,听相声,认同他人的幽默,发出会心共鸣的笑,当然都有排忧解乏的作用。但是,幽默的实质更应是一种秘藏于你我心底的无声的笑,一种自我调节的心理机制。幽默是哲人的睿智,是善于“大事化小”的纾解功能,是始终不失顽皮的童真。我很欣赏弗洛伊德的说法:幽默激起的“欣快”(euphoria)实际上只不过是返璞归真,是“童年的复现”。(见弗氏之BasicWritings)中国尝有民谚云:‘笑一笑,十年少!”西方的现代心理学家沉溺于他们的科学实验,从中发现:婴儿吮吸母乳之后心满意足睡去时“眼速动”(REM)期的表情,实与成年人或成年猩猩的笑容无异。不管是东方式的直觉洞察,还是西方式的科学实证,中外智者似乎都想证明幽默具有返老还童的神效。是否有此神效,恕我存疑;我更看不出猩猩呲牙咧嘴的狰狞面容与人类灿烂的笑有什么相似之处。不过,受到启发,我倒是信手翻开案头的一卷《名人录》,结果发现多位世人公认的幽默大师确实都活到八九十岁的高龄。肖伯纳享年九十有四,卓别麟卒于八十八岁。还有一位华夏同胞林语堂老先生,也顽强活到八十一岁。时至今日,不知道是否还有人继续视林氏为“帮闲”甚或“反动”。不是说评判古人(如秦始皇)都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吗?那就历史唯物地对待林氏吧,勿以某一家在一时一地的情绪化之言作为亘古不变的绝对终极真理。严肃的研究工作者更应以开放的胸怀细读林氏各种作品,诸如评国民党四届三中全会(一九三二年)的《得体文章》和当年惹起轩然大波的剧作《子见南子》,引出公正的结论。

我又时常琢磨:究竟什么是幽默?

一种狭式的界定,如十九世纪英国文人黑慈里特、梅瑞迪斯等所主张,把幽默视作绅士风度十足的含蓄谈谐,不可张狂,更容不得低级趣味。用林语堂当年的话说,幽默应是“谑而不虐”,“庄谐并出”,表现“宽宏恬静”,而不是“尖刻放诞”。另有一种宽式的界定,把幽默与机智、滑稽、喜剧和逗笑完全等同,认为幽默和笑犹如一个钱币的正反面。依此判断,街头巷尾的俏皮调侃,大众化的插科打诨,甚至手舞足蹈,乖张荒诞,只要发噱逗笑,无一不属幽默范畴。德国作家让·保罗和法国哲学家柏格森都持这种见解。

从语言学所谓的“能指”角度看,幽默这个字眼既用以指主观脾性,如人们常说的幽默感,又指客观效应,如毛荣贵近作书题所示;既可指民族性的一种特质,如十七世纪英国《诗论》作者威廉·坦普尔曾武断认定幽默乃英人特有的天赋气质(vein),是英伦三岛“土壤丰腴,气候多变,政治宽弛,舆论自由”使然,又可指一个流派(如“黑色幽默”)乃至个人(如“肖伯纳式幽默”)的创作特色。我们的港台同胞近年来把幽默二字分拆用作动词,以致书刊上“幽他一默”(仿“将他一军”而成?)之类用法屡见不鲜。这倒是在任何一门外文迄今未见的创新,把幽默这个字眼的文法功能也扩大了。

我的看法,幽默第一位的本质属性是主观的,天然的。这也是humour一词溯源到拉丁文本来作“体液”解的意会所在。大千世界每时每刻不知发生多少事情。这些事情作用于每个人的感官,激发反应。反应的方式因人而异,有灵敏和迟钝以及强烈和淡漠之分。具有幽默感的人,其反应必灵敏又强烈,且能见常人之不见,在他人习焉不察的事物中发掘笑料,在常情中辨识悖理,在俗例中寻究别致,在平凡中提炼神奇,更能把强烈的反应稀释淡化,以从容潇洒的态度和亦庄亦谐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幽默感首先是一种盱衡人事的独特视角和洞察力,一种敏锐的易感性,属于人的天然气质范畴,可能是体液、血型等人体化学组织的合成。当然,表达幽默观感的形式,诸如英文幽默三百句等等,是可以在后天摹仿或修习的。

至于幽默的界定,我倾向于宽式。理由有三。

第一,当年林语堂“谑而不虐”的狭式界定,说说容易,待到真正落笔行文,怕难以做到。人非木石,一息尚存,必有火气,化作文字,便是锋芒,总要刺人。英国老牌绅士式幽默杂志《笨拙》(一译《潘趣》)在关门大吉前曾是我喜爱的读物,亦曾从中选文用作教材。《笨拙》的幽默文章固然大多斯文,但讥诮的锐利,照我一名学生在读书报告中所说,“只有患了‘象皮病’的人才不觉刺痛”。林语堂本人当年在《论语》等处发表的小品,有不少也是够“虐”的,除去“满腹鱼翅燕窝取代满腹经纶”、“‘养疴’是政治上斗争的武器及失败后撒娇的仙方”等锐语外,指名道姓的揶榆亦不少,想来被林氏刺痛的大人先生们当不在少数。

第二,今天,我们生活在超音速时代,细嚼慢咽的阅读方法已经不合时宜。兼之电视崛起并普及至家庭,一切信息,包括幽默,莫不以声音和图象结合的方式,直接传送到每人的眼前耳畔,一切想象都成为多余。于是,一目十行的扫描式速读法应运而生,正儿八经地以科学姿态进入课堂教室。幽默如果继续追求含蓄,在字里行间深藏不露,只怕就等于幽默主旨的埋没和失落。

第三,不管你我喜欢还是不喜欢,世道变了。就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英国王室继一名王妃婚变消息之后又闹出另一王妃的裸照丑闻,可见绅士淑女的雍容谦和只是一则过时的神话而已。愤世嫉俗,标新立异,放浪形骸,恣肆徘谐——世风如此,幽默也必然要挣脱“宽宏恬静”的桎梏,争取“尖刻放诞”的自由,变得百无禁忌。曾从英美几所大学抄录学生的“涂鸦”文字,兹附三则如后,加译注文字,以为世纪末期英语幽默的佐证。

(一)——What’sthedifferencebetweenadeadskunkandadeadlawyerlyinginthe middleoftheroad?——Thereareskidmarksinfrontofthedeadskunkbutnoneinfrontofthedeadlawyer.

译文:——公路当中有黄鼠狼和大律师各遗尸一具,可知两者有什么区别?

——黄鼠狼尸体前有紧急刹车的轮辙,大律师的尸体前没有。

评注:公路行车蓦见死鼬还记得踩闸刹车,而看见大律师的尸首,照样风驰电掣,扬长而去。由此可见人恶律师之甚。究其原因,当与法学院入学之难、律师薪酬之丰以及趾高气扬的“雅皮士”(Yuppie)派头有关。堂堂大律师不如散放臭气的黄鼠狼,“虐”之极矣!

(二)Upwithminiskirts,downwithhotpants!

黄色笑话,恕不译。但是不能不承认这是一九六○——一九七○年代孩子们的幽默,而对仗也颇为工整呢。

(三)Lovethyneighbor,butdon’tgetcaught.

译文:爱你的邻人,只是不要被人抓获。

断想900字作文 篇4

穿行在篮球场,我看到了同学们快乐的背影,他们在尽情地享受着运动的乐趣,可走到教室,眼前却是另一番景象,同学们有的正在拼命地算着,而另一些趴在桌上睡着了,他们,应该累了吧!

他们其实不快乐。

每每看见那些忧伤的文字,有的人都会说这是无病呻吟,说我们现在什么都不缺,哪来那么多的忧伤。可我想说:他们其实不快乐。

莫名的忧伤,我们总是无理由的难过,那些快乐,似乎与他们无缘。寒风中灯下拉得好长的影子是不是他们的悲伤?

小J总是在人群里笑得一脸灿烂,可为何我在她的眼里看到了难过。她曾告诉过我,她只会在一个人的时候流泪,她说她不想让别人看见她的泪,她只想快乐,可却快乐不起来。我还记得她低着的头和低沉的语调,那么叫人心疼。我不敢看她的眼睛,我害怕看见她难过的眼神。

疼痛不是他们想要的感受,他们也想要快乐,他们也想拥有世界上最干净的笑容,可是他们不快乐。

流浪――他们只是想要自由。

总是看到这样一个词:流浪。充满悲壮。

一遍又一遍得穿行在同一片土地,一次又一次得翻开同一本书,一次又一次地算题算到头痛

被禁锢的自由是否还有重新放飞的.希望?

所以他们想要流浪,为了他们的自由。

现实总是残忍地束缚着我们的脚步,让我们无法拥有真正的自由,不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一切都只是为了高考。

高考让太多人失去了自由,让太多人翻来覆去的死,也让太多人难过地忘记了坚持的理由看着他们日记本上一遍又一遍地写下流浪,一大篇一大篇满是,我的心总是微微地颤动,他们渴望的仅仅是可以到草原上奔驰在一片绿海之中,可以听见荒原上飞鸟飞过的痕迹。可是他们做不到。

还记得小J说过,你说,我们可不可以去流浪,不要在管什么高考,不要在管什么责任。

我只是坚决地说,不可以。这一句就那么突兀地划过天际。我看到她脸上紧锁的眉头,我知道,她只是难过,难过她会失去的自由。

现在小J离开了,到了她父母的身边,她会不会快乐,会不会还要想去流浪。

小J你一定要快乐,要真正地开心微笑,因为总有一天,你会重新得到你想要的自由,总有一天你会有你自己的天地,到那时,所有的美好都会跟着你!

曾经看到这样一句话:学习曾可贵,考试价更高,若为自由顾,二者兼可抛。可我们却为了前两者而抛弃了后者。

生死断想作文 篇5

人生,紧握双拳而来,平摊两手而去。回头望,只剩下两个字:生,死。用生和死的端点连成的长线即是人生矣。

一个人生下来,注定要走向死之,这是作为世界上的每一个生灵都无法避及的事实。然而,有的人潇潇洒洒的活,轰轰烈烈的死;有的人平平淡淡的过,悄无声息地走。每个走向死亡线的人都将会是两手空空,因为他带不走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样东西,哪怕是金钱、亲人、知己。可是他能带走他的心情。最理想的生死是心情的满足。

回望历史,南山下“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老者,他不问世俗污浊,不满名利富贵,他退隐山林,躬耕田园,享受“人生得意须尽欢”。他回归自然,安贫乐道,自由自在。他的人生,在寻觅“世外桃源”中变得充实而超然物外,结交有道朋,撒放无心手。他在生命的旅途珍惜了他该珍惜的,抛弃了他该鄙弃的。这样的人生看似平淡,但内在的华彩又是怎样的一种洒脱?他过着那种心灵上的“世外桃源”,躯体上的自然满足。又有《陶渊明集》、“六一居士”、“五柳先生”流芳百世已是足矣,他还有什么可顾忧的呢?凛然迈向死亡,了无遗憾,了无牵葛……

屈原、项羽。两位伟绝男儿,同在美丽的湖畔选择草草结束自己惨淡的人生。然而屈原的那一步成就了他爱国情怀的高峰,他的人生也因此被画上了完美的句号,一步踏上生死之德脚,将他的人生抒写的淋漓尽致。我认为他并没有怀着遗憾的心态投向死亡那波涛汹涌的河流,即使他悲壮的身影被许多后世的人描述,即使他形容枯槁,面色憔悴,在死前,他一定是满足的,他满足他的举动;他满足,他相信未来世界终有一天会国泰民安……而项羽,他却扬起了那双本该指向敌人的剑,刀光闪烁间,挥向自己的脖颈之间,一抹鲜艳,染红了汩罗江畔的芦苇,染红了江面微荡的涟漪,慢慢的运开去……痛苦随着这位霸王含恨离开了这个他所留恋的尘世,悲哀的高歌在江面吟起,他却庄严地倒下了,在那还在干段涌流的`血泊中。一代枭雄,带着满心遗憾逝去,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惋惜而又无奈,留给了后世经典悲剧传奇。后世的人永远只会在“悲哀”和“遗憾”中为他挥笔。他饱尝了人间苦水,既没有享受到生的快乐,也没享受到死的淡然。我想到了李清照那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人生,不过就是对“生死”的考验,活的满足,死的满足,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生,就要像史铁生那样,敢于同命运对峙的毅力,坚强的活下去。

生,就要像谭嗣同那样,“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死,就要像在地震中那些为救人而身先死的志愿义工们,他们在完善生命的价值中满足地死去。

清明断想作文 篇6

清明时节,举起一把伞,游走与淡烟疏雨之间,看山河在“哗哗”的雨声中忽近忽远,忽大忽小,伸手想捉住它,却又不见了。这扑朔迷离的朦胧虚幻之美,不正是“断”去一切杂念,置身与虚幻世界吗?

断何曾不是一缕乡愁?清明扫墓,几千年来中华子弟为纪念先祖而举行的怀旧活动。而这不仅仅在于用自己真诚的心去接触先祖们的墓碑,也不在于去聆听前辈们的丰功伟纪,在于的是,把持住那一根似乎逐渐断裂的思想愁。不然,稍微一松手,“绳子”断了,家乡也在浓雾中越来越远,终日里“故乡”这个词眼在脑海里徘徊。再仔细瞧瞧,它似乎近在咫尺,又似乎远在天边,熟悉中带有冷漠。

“哗哗哗”雨似乎越下越大,疾步向前走,朦胧中眼前出现了一块路牌,定睛一看,路牌上颌然屹立着三个残缺的大字:“杏花村”。仔细一想,好像在哪见过,是缅怀先祖是的必经之路,还是那“绳子”的断裂之处。顿时,脑子里又是一片模糊。

雨停了,雨水顺着伞沿滑落而下,多么晶莹透彻。

备课断想 篇7

有人认为备课就是写教案,教案写好了,上课就不成问题了;可是一经实践,效果往往不佳。个中原因,笔者认为,还缺乏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备“情感”。

谁都有这样的体会:老师走进课堂,如果心理处于愉悦的状态,上课时就精神振奋、反应敏捷,学生也会全神贯注,教学效果就好。心理学上把这种教师用自己的情绪影响学生时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力量,称为“情绪感染力”。在教学中,有情绪感染力的教师,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接收信息,而且会使学生在无意中接受教师的情绪影响,包括情感的倾向性和情绪的表达方式等等。所以,有经验的教师在上课之前,总要积蓄情感,这是颇有道理的。

如何发挥情绪感染力的作用呢?一是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感。不仅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还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以积极向上的情绪、乐观自信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二是对学生要有热情,要有期待感,发挥教师的情感主导作用。三是要善于营造能产生积极情绪的氛围,让学生体验到愉快和振奋的情绪,感受到教师的亲切与和善。

教参不是“雷池”

教学参考书是编书者将自己的意见呈献给执教者的“参考消息”,其主旨是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性的指导意见。无论何种层次的教师,在授课之前,先了解编书者的意图,无疑都是有益的。问题在于执教者究竟应当将这种意图或意见置于怎样的位置上。比较突出的一种情形是,有的教师将教参当作备课的唯一“范本”,照搬套用,这种过于绝对导致的结果便是“言必称教参”。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同一内容,由于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和社会背景不同,在处理上会有很大的差异。如有的内容对农村学校的教学或许是一个难点,而对城市学生来说则是生活常识;相反的情况也大量存在。仅此一点就足以证明,在教材的处理上,执教者与教参提供的模型就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教师的做法与教参的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不仅可能,也在情理之中。

说到底,教参的看法仅仅是众多声音中的一种,不应当也不适宜视为绝对的权威,使得教师不敢越雷池一步。否则,教参就不是充当“参谋”,而是独裁教学的“君主”了。这样无疑会扼杀教师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将一门本来充满了生机的教学艺术演变成为“千人一面”“千案一调”的机械式操作了。

所以,对教参的正确态度应当是:重视它而绝不视之为“雷池”。

教案也应有“个性”

面对教案,有人觉得很烦,烦的是检查起来“山雨欲来风满楼”;有人觉得很累,累的是就这样“重复昨天的故事”;有人觉得很怨,怨的是“我的心思谁能懂,想改变你真的好难”……造成如此尴尬的局面,我想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但假如给你一次选择的机会,你会做出怎样的决定呢?

长期以来,学校对教案的要求是相对片面、相对固定的,没有给教师留下一点展示个性的余地。如格式要统一,内容要详尽,步骤要清晰。从导入新课到布置作业,从一般内容到重点难点,从教师引导到学生活动,从提出问题到给出答案……都要求面面俱到,以至教师的教案总给人一种千篇一律的感觉。

然而,教学本身却是充满个性色彩的活动,它最反对程式化的东西。教师的教学个性和风格,应该先从备课起步。因此,在教案的形式和教案的设计上,应该由教师自己去选择,而不是要求教师必须怎么做。可以精雕细刻,也可以提纲挈领;可以单纯的文字表述,也可以图文并茂;可以由个人独自设计,也可以由同事共同合作。

语文教学断想 篇8

我国教育专家严凌君老师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语文“是语言系统和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体”,语文教学最本质的还是应该多关注充满人文内涵的文本。因为,阅读就是与语言大师进行精神对话,在这些雄篇美文中学生可以受到高尚情操、民族文化的陶冶,可以在语言技巧、语言规范性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良好的语言感觉能力。有了这方面的能力,对知识点的解析就会游刃有余。

阅读对写作的莫大帮助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有些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特别关注辞藻、忽视内涵,于是作文满纸空话、假话、套话、学生腔。我们知道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对个性、思想性非常看重。所以我经常强调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关注文章的思想,我很少提到积累字、词、句,倒不是说这些东西不需要积累,而是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最习惯做的就是这个。他们可以整早晨的读拼音、读词语,看文章也是注重那些漂亮的词句。思想贫乏,写作哪里会有深意呢?

“知识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没有广泛的阅读,作文的水平是无法提高的。

唤起学生诵读的热情

我们要想办法唤起学生诵读的热情,哪怕是到了高三也要舍得花时间开展一些活动,像美文欣赏,诗歌诵读,即兴演讲等。发现和培养班上有朗诵天赋的学生,让他们先行动起来做示范性表演。中学生大都好表现,渴望掌声,只要得到了认可,他们自然会积极演练,争取参与。现在的学生是很追求直观美感的,也很浪漫,他们很容易被这种氛围感染。有时这样的活动并不是要实实在在掌握多少东西,而是一种激情的召唤。有一次诗歌朗诵比赛,学生要我朗诵一首诗,于是我背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同学们听的时候异常专注,还闭上眼睛摇头晃脑,有的同学轻声地跟我一起背诵。背完以后同学们掌声经久不息,我当时很高兴,其一说明我可能读得好,其二说明同学能欣赏。于是我说:“是啊,这首诗写得太美了,有同学能说一下美在哪里吗?”学生说,不知道。我说:“那你们为什么听得这么投入呢?”学生说,反正觉得很好。我说:“是啊,大家能直观地感知艺术的魅力也是很不错的,有了这一步,再去具体鉴赏就容易多了。”

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文学作品,文学如同浩瀚的大海,里面有科技的进步,更有人文精神的飞扬。那里是灵魂的栖居地,是精神的乐园。气质美是人的永恒美,只有博览群书、饱诵诗书,才能气质不凡,永远美丽。

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

教师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学生的热情。搞了一次比赛活动就要给予一点物质奖励,哪怕是一个作文本,礼轻情意重,学生在乎的是发奖的过程和掌声。另外,批改作文打高分,多肯定。我们已经深深地知道,作文是学生写出来的,不是老师改出来的,所以激励他写是要着。除了行文结构上的问题可以多谈一点以外,其余的语言思想方面的缺憾不是一个月两个月能解决的问题。说到作文打高分,我给自己留一个退路,我说有的同学的作文在别的老师手上可能没有那么高的分。为什么呢?因为我熟悉你的语言风格,看惯了你的字,特别是有些卷面书写很差的同学,越是大考越是不容易得高分。所以我们作文要想得到真实的分数,你必须追求最规范的语言,最有条理的结构,最整洁清晰的书写。这种善意的欺骗,促使学生异常注意书写和行文的条理。每次作文后,我还要把好作文选出来,给予加工润色在班上去声情并茂地诵读,让学生觉得自己的作文像文学作品一样美。并鼓励他们说,你们现在是要参加高考,没有时间去参加投稿的活动,否则,书上的作者或许就是你。而且我把这些优秀作文打印出来,装订成小册子,悬挂在教室里,学生看到自己的文章成了打印的铅字,是很有成就感的。况且,挂在教室里,班主任看,其他科任老师也看,月考的时候别班的同学也看,你说学生多有面子啊!展示过一次的同学想多几次,没有展示过的同学不想有一次吗?

在批改现代文阅读题和诗词鉴赏题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宽松的。只要他行文像模像样,打了擦边球,我就尽量往高分打,多肯定。因为我觉得,老师做题有时也是对照答案按图索骥,或查资料才能说得头头是道。而我们的学生,一点背景信息也没有,能做到这个样子就很不错了,特别是有些试题出得也不是很科学,不看参考资料是很不容易做准答案的。如果学生常常被老师否定,他会很灰心的。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一句著名的话:语文的外延几乎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也就是说语文关涉的内容和生活关涉的内容几乎相等,语文是敞开门的课堂,因此,语文学习要“处处留心,时时在意”。我们要“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就是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我常布置学生写新闻或通讯,是身边的生活更好,来自于报刊电视也行,也就是说是第一手材料更好,第二手材料也行,比如有的学生看了防艾滋病日的新闻报道,写了一篇周记——《艾滋病并不可怕》,很有见解;还有一位同学写了一篇《感动中国,感动世界》作文,表达了对SARS病毒育苗接种者的崇高敬意。可见实践中能发现很多闪光的东西。(作者单位:南昌县莲塘三中)

□责任编辑 熊义勇

生活断想作文800字 篇9

生活中,你播下一种心态,就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就收获一种行动;播下一种行动,就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命运。

生活,就是飘浮在心头的一缕美丽的诱惑,它使平凡的你,再也不能容忍往日的庸俗和无聊,蓦然悟得日子应该充满美好和诗意;生活,就是闪亮在眼前的一副灿烂的惊奇,它使渺小的你,再也不肯在卑微中压抑和空耗本来的生机,油然涌出天高地阔的.境界和魂牵此境的渴望。

生活,就是一方沃土,你播下什么,你就收获什么。

20岁忽然残了双腿的史铁生,为自己播下一种心态:死是一件无须着急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将自己从死亡的诱惑里“摆渡”出来,决定“活下去试试” 。正是如此,他收获了一件件成功的作品……

正攻读博士学位,却患上了运动神经细胞病,不能说、不能动的史蒂芬?霍金,做了一场自己被处死的梦。梦醒后,万念俱灰的他突然意识到:如果被赦免的话,还能做许多事情。于是,他播下一些思想的种子:黑洞、夸克、“带味的粒子”、“自旋”的粒子、“时间”的箭头等等,而且这些东西,很快地在他的头脑中发芽,长大,开花,结果。

当你慨叹机遇的风为什么不能鼓起你生命的帆,幸运之神为什么不翩然降至你的身边时,你是否问过自己,“我播下了什么?”当你徘徊于人生十字街头,不知所措的时候,你是否又问过自己,“我播下了什么?”当你悔恨自己年华虚度、碌碌无为的时候,你是否又问过自己,“我播下了什么?”

自古以来,成功者很少,而失败者很多。面对这,你播下什么样的心态呢?逃,懦弱;避,消极;退,无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只有播下坚定的信念,播下坚韧的品质,才能在收获鲜花的成功大道上,昂然前行!

播下你的梦想,无路也有希望。

0的断想作文800字 篇10

在漫长的人生路上,我们不断地拥有,却又不断地失去。零,意味着一个起点,又意味着终点。我们注重的不应该是结果,因为它终将被埋没,而那柔软从容的过程,却永远不会归零。

我的父母从小就开始“逼迫”我学习竹笛,尽管有时我独自一人吹得意犹未尽,但是父母日日夜夜地催促,似乎怎么考也考不完的考级,都会使我苦不堪言。我多次想要放弃,却总被那深红色的考级证书硬生生地逼退。

当我拿到证书的那一刻,我欣喜若狂,把它挂在墙上。而当我望着它,内心却闪过一丝迷茫。

我到底是为了自己考级,还是为了它们?

我不知道答案。

那一天,有人揭开了我心中的疑惑,让我不再迷茫。

又是一个考级的日子。我拖着沉重的脚步走进考级练习区,在一处角落坐下。四面的乐器声犹如潮水般涌来,我四下打量,有人在使劲调整着自己的笛膜,有人在拿着书背曲谱,还有人在端坐着练习。这时,我注意到一个男孩,它在这噪杂中没有受到一丝影响,吹得摇头晃脑,身体摆来摆去。我冷笑了一声,拿起竹笛,觉得他那个姿态毫无美感可言。

考官探出头来,叫了一串考生的名字。我听到了自己的名字也在其中,急忙收拾好走过去,没想到刚才的.那个男孩排在我面前。

这位男孩在考官面前似乎显得更加兴奋,更加自我陶醉,吹完一曲,考官脸上的笑容如同花朵般绽放。我一愣,刚才并没有听出什么花样啊?时间已容不得我思考,已然轮到我了,

我流畅地吹出一曲,自认为吹得不错,却并未看见考官脸上有什么笑容。他叹了一口气,说:“你吹得固然好,但是没有半点情感。我们吹笛之人不是应付考试的机器,我们要能吹出曲子中的情感打动自己,如果你不能打动自己,如何打动别人呢?”

考官挥了挥手,我疑惑地走出了考场。那天晚上,我望着天空,耳边不时响起考官有力的声音,想起了自己因不愿学竹笛而与父母争吵,想起了在老师那里偷偷地把笛膜弄破,以拖延和减少学笛时间……我突然明白了。

幸福时光的断想 篇11

坐在疾驰的列车上,窗外是北方大地无边的寒冷,正是岁尾,腊月将尽,车厢里的人都流露出一种回家过年的期盼与喜悦。于是心底也蓦地升腾起一丝温暖,一种久违的幸福慢慢地漾开。在这些年的奔波辗转中,世事的风尘堆积在心上,那些清如流水的时光,竟是远不可追。

车窗外掠过一个村庄的影子,那一瞥间,积雪覆盖的房屋,早早立好的灯笼杆,每一家窗里透出的温暖,已深深印在心上。很小的时候,家也在一个酷似这样的村子,每当新年来临,心中充盈着的,是巨大的幸福。那时的家境还很贫困,可是心却是那样容易满足。在成长的过程中,当一个个渴望得以实现,却没有了幸福,甚至有了疲惫。

邻座是一位三十多岁的男人,一身农民工的打扮,他痴痴地望着车窗外飞逝而过的白茫茫大地,脸上有一种极宁和的神情。渐渐地和他攀谈起来,他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如数家珍般说自己家里的事,还拿出他女儿写给他的信让我看。我问他在外面打工苦不苦,他一笑,露出雪白牙齿,说:“在外打工哪有不苦的,可是苦归苦,心里却乐呵着呢!每年过年回家,看到家里人那高兴的样子,就觉得一切都值了。我在他们眼中,是这个家的顶梁柱,虽然在外面连孙子都不如,可我也不是为那些瞧不起我的人活着,家里人都好好的,我就安心了!”

心中很是感动,甚至震动。他的幸福如此简单,心愿又如此朴素。也许,自己的心被欲望桎梏得太久,如冰封水面,感受不到阳光的温暖。

那一年,松花江发大水,许多地方遭受了严重的水灾。有一个亲戚家所在的村子,也被洪水冲垮。待水退后,我去看望亲戚,当时他正带着几个儿子修建房屋。而在他们的脸上,没有一点灾后愁苦的神情。向他表示慰问的时候,他笑着说:“没事没事,你看,一家人都好好的,房子冲倒了就倒了,早该重盖了。人没事就好哇,有人在,啥东西都能回来!”

当时的我正处在一种患得患失的心境之中,仿佛对生活有了一种本能的恐惧,那些没有得到的,拼了命想去获得,而已经拥有的,又担心旦夕间失去。于是心情烦乱至极。可以说亲戚的话让我很是震撼,只要有人在,一切失去的终会重新获得。没有珍惜的心情,得到再多,也不会有幸福的感觉。常念幸福的时光匆匆易逝,也许飘逝的,只是自己感悟幸福的美好心境。

上大学时的一个晚上,我在校园里遇见一个失声痛哭的女生。当时看她悲痛欲绝的样子,以为发生了天大的事。便过去询问,原来她和深爱着的男友分手了,三年至爱一朝分离,使得她觉得碎了所有的美好。

竟和她成为无话不说的朋友。当她从那份伤情中走出后,提及往事,仍会有不自禁的伤感与伤怀。在青春岁月里,总会有些猝不及防的伤害,入侵易碎的心。即便平复了伤口,那份痛也会停留很久。直到毕业,我觉得她也没有真正地快乐过。

没想到多年以后,我竟又遇见了她。她早已脱尽了当年的青涩与稚嫩,闲谈间眼中有着一种超然,回首那段前尘,她的言语之中不再有惆怅,不再有怨恨,脸上挂着淡淡的微笑,对往事,对那个曾负了她的人,她甚至有了一份感激一份感恩。她说:“多年过去,才发现那段情感曾是那样美好,时间长了,反而看得更清晰。不管结果怎样,那些幸福的日子都曾真实地存在过。对于他,也有了感谢之情,感谢他给了我那些柔情似水的日子,给了我一段美好的回忆!”

去年,去一所残疾人学校采访。那些十几岁的孩子都坐在教室里,阳光从窗口柔柔地洒进来,每个人都平静得像祥和的小天使。

我在黑板上写下一个问题:你觉得最幸福的事是什么?

一个聋哑学生站起来,用手语比划了一阵,老师翻译说:“他说的是,如果能让他听见世界上各种声音,能让他亲口对父母说出自己的爱,那就是他生命中最幸福的事!”

一个盲人小姑娘说:“我希望能看见这世界上一切的东西,哪怕那些在别人眼中是丑陋的,我也会欣喜和高兴。可我从出生就什么也看不见,一切都要靠手去感知,在心里去想象。对于我来说,能让我看见这个世界,哪怕只有一分钟,也是最幸福的事!”

那些孩子纷纷说着自己想象中的幸福,那是他们对自己无法触及的生活的一种渴望。而我手中的笔却早已写不下去,这些孩子的幸福,对于我来说,都是如此地轻而易得,可我却从未把这些当成一种幸福。只知道时光流逝,而幸福的时刻是那样短暂。在那些残疾儿童简单的幸福愿望面前,忽然惭愧得抬不起头来。

那些孩子回答完问题,在一起热烈地讨论起来,最后,他们的班长站起来说:“那些想象中的幸福,我们永远也实现不了,而我们觉得,作为残疾儿童,我们能坐在这个教室里学习,这就是我们大家最幸福的事了!”

心于感动中慢慢濡湿,他们,不但能想象未知,更能珍惜现在。当下的生活,就是幸福的全部,即使有一天逝去,只要用心活在每一个今天,幸福就会不离不弃。

在书上看到这样一组统计数字。

据说一个人如果身体健康没有疾病,那么他就比几百万人幸运;如果身患疾病却没有生命危险,他就要比几十万人幸运;如果病魔危及生命却依然活着,他就要比十几万人幸运。

据说一个人如果不必流浪还可以填饱肚子,那他就要比5亿人幸运;如果冰箱里有食物,衣柜中有衣服,房间里有床,那么他就要比45亿人幸运。

据说一个人如果双亲健在,妻贤子孝,那么他就要比世界上95%的人幸运;如果一个人身体无恙、事业有成、亲人健在、家庭和睦,那他就是世上最幸运之人了。

也许你正为自己的身高而苦恼,也许你正为父母不给你更多的零花钱而气愤,也许你正为生活的琐事而烦躁不已,想想比你更不幸的那些人,实际上你的境遇可能还不能称为不幸,你就会感觉自己已足够幸福和幸运了。

我们与幸福的距离,其实就隔着一颗对生活的感恩之心。

编辑胡莉莉

钢琴演奏之断想 篇12

一、研之于技

钢琴的演奏需要掌握基本演奏方法, 使演奏技术在练习中不断提升。如果基本功不扎实, 达不到一定的水准, 肯定不能流利的弹奏乐曲。一些走马观花、急于求成的作法到头来只会坑害自己。要想取得高超的演技, 必须苦练基本功。基本功的练习始终都不应该放弃, 特别是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更应该坚持。一些作品对于手指的灵活性、柔韧性都有一定的要求, 如果一味顾及于作品, 在作品里就会遇到一些疑难, 始终不能突破。虽然心里想得到, 而手指却总是不听使唤。有的甚至于忽视音乐的基本要求, 强弱不分、节奏不稳, 快慢无序, 指法随心所欲, 导致弹出来的曲子杂乱无章, 整个音乐失去听觉效果。也有的学生只注重速度而不注重弹奏的质量, 所有的曲子可以谈的很快, 让放慢速度却一点也做不到。在练习中, 不是按照教师的要求扎扎实实、按步就班的加强手指的功夫, 和培养良好的内听觉, 而是机械的去进行弹奏, 什么是音乐却一概不知, 甚至连曲谱唱的都跑调。技巧的练习不是机械、单一的, 它需要建立在扎实的基本功上, 一步步提升的。俗语讲水道渠成。诸如拔苗助长, 急功近利的办法只能会贻害自身。在练习中, 我们应该加强我们的薄弱环节, 要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比如, 小指在弹奏过程中力度普遍不够, 和弦连接时总出现不平稳现象, 我们就应该抽出来重点练习。看似小小的问题, 如果不加以解决, 在乐曲里面就不能达到准确的表达, 这是指的手指功力的问题, 但这也是技巧里面的必不可少的一环。在弹奏时, 不正确的坐姿、手位、手型都会影响到弹奏效果, 。例如, 手臂的紧张, 肌肉不能放松, 就会导致手指失去灵活性, 声音产生沉闷、压抑, 或者虚、飘的感觉。还有, 在弹奏中忽视正确手指触键位置, 胳膊收、放和手方向的不一致性所引起的手指失去机动、灵活性;也有的在弹奏中忽视谱面上符号标记, 弹奏随心所欲, 严重破坏作品的风格。技巧的掌握, 就是靠平时一点一滴垒加起来的基本功, 只有不断地、认真地按照要求练习, 才有可能突破技术难关。如果我们的练习只限于走马观花, 流于形式, 甚至于不能正确弹奏小型乐曲, 那驾驭更难更大的曲目就可想而知了。在练习中我们只有在先要求质量后要求数量, 做到先简后难, 先慢后快, 切记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 到头来捡了西瓜丢了芝麻。只有做到规范性的练习才可以层层深入, 而基本功的扎实是技巧掌握的必然。

二、明之于曲

对于所弹奏的乐曲, 我们必须要寻找弹奏这首乐曲的特点, 首要任务就是先来聆听一些大师的弹奏, 从中抓住其特殊的音乐语言, 其次是要仔细的阅读乐谱, 从中窥探出它的速度、高潮、织体结构、和声分配, 对它的指法、强弱、力度、节奏等进行细致分析。再次, 就是要在视奏中感受出动态的音响效果。在弹奏之前就使大脑建立起一种立体音乐图画, 为练习、演奏做充分的准备。许多人普遍的习惯是, 没有事先做任何准备, 往往摆好谱就开始弹奏乐曲, 对于作品的风格、织体更无从顾及, 对于作者的生平更是不闻不问。要想真正的把作品弹奏好, 另外还需确切的了解作者的生活时代, 以及创作作品的动机, 对作曲家表现的通常手法和思想动态有所了解, 还有其本人的志趣爱好都会为我们弹奏作品有着极大的帮助。也只有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准确、深刻的掌握乐曲表现的内容、风格特点, 才能在弹奏中确定一个审美标标准, 力求更好地去表现作曲家的本意。

三、熟之于勤

“熟能生巧”的成语我们并不陌生, 在钢琴学习中, 大量的练习与熟读乐谱是掌握技巧的关键, 中国古语中也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没有练琴的数量就保证不了技巧的娴熟, 更谈不上高超的技艺。钢琴学习的过程是在技术指导下勤于练习的过程, 在练得过程中才能逐步掌握技术, 同时才能积累、记忆大量的曲谱, 并且熟知作品风格以及作品的技术要求。“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大量的练习是能否弹奏好钢琴的关键, 我们要想掌握钢琴的演奏, 就必须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循序渐进的练习各种曲谱。只有通过大量的练习才会把信息传递给大脑, 才能解决各种出现的问题, 当然要想掌握技术还有很多因素的存在, 但练习至关重要, 钢琴学习者只有坚持长期不懈的练习, 才能达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四、融之于理

在钢琴的学习中, 无论学琴还是练琴, 许多人不注意动作要领, 甚至基本的方法都丢到了一边, 久而久之, 在演奏时出现很多错误, 其中包括作品风格, 速度、节奏、演奏姿势、指法等, 这个问题的出现就是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没有认真的思考、理解教师的意图, 没有领悟弹奏要领。这些问题的出现就在于我们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应该在练习、演奏之前, 把自己的大脑条理化, 有个合理的布局, 使之合理化、习惯化。做到在练习、演奏时都能够做到有章可循。钢琴艺术需要的感性化, 但是必须是在理性化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支配大脑。使自己一开始就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在进入高级别程度阶段, 我们更要不断地要求各项动作要领的规范化, 在弹奏时更要深思熟虑精益求精, 只有做到心中有谱演奏才会有的放矢。20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格伦·古尔德增谈到, 非常强调内心音乐理解相对于重复练习更大的重要性, 不要用手指演奏钢琴, 要用头脑演奏钢琴。在脑海里形成一种连贯性的音乐思维模式, 从理性思维中演绎出感性的乐曲。钢琴演奏需要手指的灵活, 更需要思维的敏捷, 弹好曲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大脑的正确指挥, 只有获得一个完整的理性定位模式, 才能从手指中流露出优美的旋律, 使弹奏“顺理成曲”的理想状态, 理使我们演奏的视野更加宽广, 驾驭钢琴的能力更加自如。

五、动之于情

有了技术的支撑和严密的分析思考, 就做到了钢琴演奏的必备条件, 而要想使演奏技术真正达到音乐艺术的更高境界, 个人的情感的体现无疑就更加重要了。因为钢琴的演奏不是纯粹的机械运动, 而是利用演奏技巧的娴熟去传递声音, 最终目的是为了体现、表现作品的思想境界, 获得听者情感上的认知。在钢琴的弹奏过程中, 我们需要紧紧围绕作品, 捕捉和酝酿情感, 有意识的设想特定氛围并展开丰富的联想, 并且要充分尊重作曲家的意图, 合理的抑制或者束缚自己的个性, 完全的表达作曲家的音乐符号来展现作曲的性格, 当然, 我们在尊重作曲家的同时, 还要融入我们对作品的理解, 必须强调在弹奏作品时, 首先要唤醒自己的演奏热情。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 很多人丧失了对钢琴特有的激情, 只把演奏当做了一份职业或者工作, 从而失去了音乐的内心视觉, 乐曲尽管弹奏的很娴熟、很完整, 但给人的感觉似乎缺乏一点感染力。音乐艺术需要的是号召力, 钢琴弹奏也是如此, 如果弹奏的平平淡淡, 没有丝毫热情, 那就失去了钢琴艺术的魅力。钢琴演奏者必须自始至终培养、建立良好的情感秩序, 不断地去学习, 走近生活, 要去体验演奏之外的, 能够激发自己情感的人和事物, 因为只有生活当中活生生的事例才能够激发起自身的热情, 借助钢琴来描绘自然、讲述生活、赞美事物。练习、演奏、钢琴本身就是一种愉悦和享受, 我们应该用它来歌唱我们的生活, 在表演时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 并且都能够不断的超越自我, 使钢琴和演奏者融为一体。

结语

钢琴演奏艺术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 本文只从技术、作品理解、练习、情感四个方面做了些许阐述, 以此能给学习者和演奏者一种启示。钢琴演奏需要不断地汲取大量的知识, 冰冻三尺并非一日之功, 钢琴的学习永无止境, 只有我们不断地加强自身的修养, 不断的吸收营养, 在钢琴艺术的探索之路上才能取得辉煌成就。■

参考文献

[1][波]约霍夫曼.《论钢琴演奏》.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年8月北京第一版.

圆的断想400字作文 篇13

看到一个圆,你会想到什么?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答案也十分丰富的问题。但就在一个人回答这个问题的结果上,就能反映出这个人是不是一个敢于打破常规思维,富有想象力的人。

学校里,许多同学都是具有丰富的创造性思维的,他们的回答千奇百怪:鸡蛋。皮球。圆月。地球。镜子,每一个回答都是敢于打破常规性思维来考虑这个问题的。但仍有不少同学认为那就是个圆,没有什么特殊意义。这些同学就是从小就被家长限制了广阔的想象力,只拘泥于传统答案,不敢打破常规性的思维。这也就限制了这些同学未来的道路不如那些具有丰富的创造性思维的同学。

而在家庭社会上,大人们的答案则几乎都如出一辙:“这就是个圆。”这让我很吃惊。为什么大人的.思维方式就这么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不敢打破常规性的思维呢?我问了我的父母,为什么没有一点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呢?结果他们给我的回答是“那很幼稚。”我不禁想到了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说过的一句话:“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在于你长大成之后是否能够继续保持艺术家的灵性。”而当今社会上敢于打破常规性思维方式的大人是少之又少,只有那些艺术家才会给出充满想象力的答案,正是因为他们保持了孩子时期艺术家的灵性,所以他们才有了现在的成就。

地平线前的断想作文600字 篇14

而思想就如同那地平线,看似近在眼前,却无法触及,但它一直存在着。如果没有了那地平线,生命就像那摇曳在大海的小船,没有停留,没有目标,没有终点……

所以我们每个人要有属于自己的地平线,让它切实地存在在你我心中。

那位凛冽在江畔的烈士,他是天生的思想者和梦想家。他把对香草美人的钟情发挥到了极致。他唱着“余亦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他的.一跳成为千古的绝唱,他是思想的捍卫者。他的精神感染着每一个站在地平线前的人,他给了我们捍卫自己的勇气,他是当之无愧的梦想开拓者、思想的引领人。

屈原的思想正是他的导游者,给了他那无尽的力量让他选择头也不回地纵身一跃。他虽没有到达地平线的尽头,但他一直勇敢地追逐着。

陶潜为官多年,却仕途不济、命运多舛。他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明他美好的心境和心中恬淡的追求。正是如此,他的思想才引领着他重返田园,追求心中的世外桃源。

当他后悔迈入仕途,与自己的意愿相违时;当那官场的勾心斗角与他的思想发生强烈碰撞时。他的思想引导着他,给了他那放弃一切冲破樊笼的勇气,让他重返自然。他也因此得到了“田园诗人”的美名。

然而思想并不是指一味的偏执,一定得成为什么样的人、获得怎样的成功。它是指每个人的心中有自己的原则和想法,看待事物的积极向上观,还有目标和追求。思想是让我们向上的引领人,使我们不断的充盈自己。

每个人的心中都应有属于自己的地平线,虽不一定能到达终点,但在不断地追寻中已享受足够的乐趣。

就如切・格瓦拉所说“让我们忠于现实,让我们忠于理想。”

上一篇:中国人民大学试题下一篇:桌子有多长教学反思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