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瓷器鉴定

2024-06-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乾隆瓷器鉴定

乾隆瓷器鉴定 篇1

乾隆朝的青花瓷器仍是当时瓷器生产的主流,它承袭康熙、雍正青花的特点,并不断创新、提高,在制作技巧上取得了前无古人的成就。从工艺制作上看,其胎体的成型、青料的绘制等等,每一道工序都是一丝不苟,精工细做,精益求精。

清乾隆青花瓷器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胎釉 :

胎体洁白细腻,瓷质坚密,胎壁比雍正青花略厚。釉面匀净,多数是青白釉,少量为粉白釉,光泽莹润。

二、青料:

乾隆青花所用的青料,是浙料,呈纯正蓝色,发色明艳,但难分浓淡层次,多仿宣德青花中的铁锈状黑斑,但与明宣德青花瓷中的铁锈斑是有区别的。宣德青花瓷色泽浓艳、晕散、铁锈斑凹陷至胎骨,且闪银白色“锡光”.乾隆青花瓷就显得浮躁,成色不稳定,且有晕散现象,釉底带有气泡,釉色白中泛青,所有器物皆施满釉;亦有部分仿成化,呈青色,发色淡雅平和;少量仿嘉靖,呈蓝紫色,发色鲜丽纯真;乾隆青花瓷品种丰富多彩,大致有豆青釉青花、青花矾红彩、外酱色釉里青花、外豆青里青花、哥釉青花;乾隆还首创了青花斗彩玲珑瓷、黄地青花、黄地青花加胭脂红和淡描青花填绿彩等新品种壶类:有各式茶壶,壶形较雍正时期的壶大,盖面多数隆起。还有执、僧帽壶、葫芦壶式两截壶、各种形状的小鼻烟壶等。

尊类:有双耳鹿头尊(因形似鹿头而得名)、兽耳衔环尊、鸠耳尊、贯耳大尊、敞口尊、灯笼尊、鱼篓尊、象耳尊、石榴尊、镂空交泰尊、三牺尊、包袱尊等等。尊胎体厚重,形体高大,造型古朴。除了传统的白地青花外,乾隆青花还是派生出许多新品种,把原有的传统工艺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如青花红彩、青花加紫、青花胭脂彩、青花油红、青花斗彩、青花粉彩加金、青花描金、青花釉里红、黄地青花、哥釉青花、天蓝地青花、冬青釉青花、豆青地青花、哥釉青花加紫、冬青釉青花加紫、米色釉青花、蓝地青花加紫、蓝地白花、洒蓝地开光青花、仿木纹青花等。其中青花红彩、青花加紫、青花釉里红这三个品种传世较多。

三、造型 :

与康熙、雍正青花式样大致相仿,但也有仿制明永、宣青花式样。其它仿古铜器式样,外销式样,以及其创新式样,造型丰富多彩,目不暇接。品种主要有日常生活用瓷、陈设观赏瓷、文房用具等。整体讲究上下对称、规矩。乾隆青花在工艺技巧上远远超过了康、雍青花。

盘碗类:

有圆口、敞口、花口、菱花口、板沿镂空、腰圆形、高足形,攒盘(九件)、暖盘、盖碗等。器足一般比雍正青花宽厚,足根有滚圆和矢状两种,前者居多,但不如雍正青花的足根圆滑。仿明代永乐青花式样的有:

青花描金缠枝花纹碗。

仿明代宣德青花式样的有:

青花锦纹壮罐、折枝花果纹执壶、人物图盘,后两种均六字篆书本朝官款“大清乾隆年制”,鉴定材料《乾隆青花瓷器鉴定》。

一般来说,乾隆仿明永乐、宣德、成化青花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明显不如雍正时期的仿品。

仿古铜器式样的有:

花觚、爵杯、盉壶、炉、尊、等。花觚造型与康、雍熙时期的相比算是中等身材。

乾隆青花还有一些常见造型:小酒杯、高足杯、杯、双耳方杯、镗锣洗、格碟、盏托、三足盆托、渣斗、盆奁、八方奁、七孔花插、八方花插、书灯、双半圆几、钵缸、盖缸、兽耳圆花盆、蟋蟀罐、绣墩等。

总体上看,乾隆青花造型已达到包容万象的程度,秀巧的壁瓶、高雅的赏瓶、精湛的镂空转心瓶,以及成双成对的大型陈设瓷如瓶、尊等都非常华美壮观,小件器皿制作上有新意,大件器皿端庄古朴,华贵典雅。

四、纹饰:

乾隆官窑在纹饰上,仍有明代遗风,纹饰有繁缛之嫌,在器物上总画得满满的,勾染并用,线条挺直,生硬,画工一丝不苟;纹样陈旧、拘谨和呆板。部分仿成化,布局疏朗;其纹饰内容主要有缠枝、折枝水果,云龙纹,山水,人物,花卉,八宝纹以及各类吉祥图案,如朵花“寿”字、鹊梅、三星图、百子图、博古、福寿、百福、团鹤、麒麟送子等;此外,乾隆常将他自己得意诗词烧制在青花瓷上,这也是乾隆青花瓷纹饰上的一个特征。

仿古铜器纹饰有:

回纹、夔纹、兽面纹、饕餮纹等。多数是用在瓶罐等琢器上。

人物纹:

有山水人物、柳下钓鱼、渔家乐、八仙过海、山水牧樵、人物楼阁、婴戏纹等。人物头部多采用渲染手法。

乾隆青花纹饰题材广泛,主要是以植物花卉为主,富丽繁密,细致精巧。每件器物都有多层图案装饰,有的多达数十层无论是写意还是变形,都画工严整细腻,纹饰清晰,排列整齐,具有图案画的效果。另外,经常看到一些盘、碗采取里外绘画的装饰手法,如青花里博古外折枝花盘、青花里外缠枝牡丹花碗、里青花垂云团花外浅蓝地盘、里青花缠枝宝相花外霁蓝盘等,这种装饰手法在晚清瓷器也常出现。在乾隆青花的纹饰中,吉祥图案增多也其特点之一,就是用各种动物或植物及物品的谐音,画出象征吉祥或祝福寓意的纹饰,如蝙蝠象征红福齐天,鱼象征年年有余,松鹤为长寿的象征,表示长寿,鸳鸯表示有情侣等。此外“山高水长”、“万寿无疆”等寓意长寿的词语也经常出现。

五、款识:

乾隆瓷器鉴定 篇2

粉彩瓷器最早在康熙中期出现, 器件底部的年代如果早于康熙, 很显然就是假的, 不过造假的一般也不会这么低端, 下面分享一些初级鉴定经验:

粉彩瓷器鉴定关键词:蛤蜊光 (哈利光)

在古玩界, 对一些古瓷彩釉上以及釉边出现的类似蚌壳内侧的珠光样的光晕, 称做“蛤蜊光”。

尤其是明万历年间的“红、黄、绿”三色的“大明彩”, 不仅在彩釉上能见到这种光彩夺目的“蛤蜊光”, 有时连牙白色的底釉上, 也有这种令人目迷神移的光晕闪现。由于这种光晕显得珠光宝气, 因此也有人把它称做“蛤蜊珠光”。

到了清初, 黄、绿、蓝等釉色以及此类釉色的边缘部分, 也常常可以看见这种正视难看见, 侧视则分明的“蛤蜊光”, 并且在绿色的部分尤为明显。这种特有的迎光显现, 避光消退的光怪陆离的光晕, 成了古瓷的特征, 因此也成了鉴定古瓷的重要依据之一。

“蛤蜊光”和釉色中的铅元素相关, 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之后, 铅元素渐渐游离到了瓷面上 (泛铅) , 因而形成。一般来说, “蛤蜊光”的形成需要很长时间的积淀, 有学者曾考证其时间循环大概在250年以上, 接近300年, 但是在实际收藏中, 同治、光绪年间的器件也出现过类似的“蛤蜊光”。也就是说, “蛤蜊光”的出现, 需要一定年纪, 但不一定要等到250年以上。当然, 也有的古瓷, 年纪不小, 却没有出现这种光晕。因此, “蛤蜊光”也不是判断古瓷的绝对的惟一依据。

但是, 根据“蛤蜊光”来判别古瓷真伪, 在目前来看, 还算是比较重要比较可靠的手段之一。尽管目前市场上也出现了仿古者以某种药水浸泡等手法, 制造假“蛤蜊光”来仿造古瓷。但和别的制假手段同样难以避免地产生缺陷:假“蛤蜊光”也和假“包浆”、假“火石红”一样, 不够自然, 缺少灵气;真“蛤蜊光”的颜色由内向外生发, 非常自然, 在侧光下若隐若现, 如虹似霞, 像是具有生命一样, 闪闪烁烁, 显得十分灵动;假“蛤蜊光”则是浮于表面, 显得呆板生硬。说得通俗一点, 假“蛤蜊光”和假“火石红”、假“包浆”一样, 是死的;而真“蛤蜊光”是活的。

当然, 要识别“死”和“活”, 说难也不难, 只要经过几次比较, 就能具有“火眼金睛”, 学会识别真假“蛤蜊光”的本领了。

初学收藏者的手头如果没有, 可以从藏友处借一件或数件具有“蛤蜊光”的真古瓷, 平时多看看, 多捉摸捉摸, 那么以后看到那种假古瓷上的假“蛤蜊光”, 立即会觉得像是老妪脸上硬涂的脂粉, 和真古瓷上的真“蛤蜊光”相比, 简直可以说是相形见绌, 真假就可以立判了。

当然, 民国初年出现了大批的“仿古”瓷器, 这是需要谨慎的, 民国初年至今已有近百年, 很多仿古作品亦有出现真“蛤蜊光”, 这可以说是一个收藏的难点。不过民国初年的仿品, 无论是其时代背景还是至今保存的年份, 还是有其历史文化价值和较高的收藏价值的。

粉彩瓷器收藏鉴定关键词:气泡

首先向大家推荐一款便携式古玩鉴定显微镜, 在一些古玩店或者淘宝上都可以买到。

显微镜下, 陶瓷等文物的表面都会有一层气泡, 关于气泡的形成, 一般认为是由釉层中的水分子变化而来的。在陶瓷烧制过程中, 窑内的高温会使釉层中的结晶水或液态水都变成气体, 当釉层厚时, 气态水分子被釉膜包住, 释放不出来便形成为气泡。当釉层薄时, 气泡冲破了釉层, 则在釉表形成无数小坑凹 (麻点) 。

现代工艺下, 气泡很少生成, 比如家中吃饭用的瓷碗, 在显微镜下很难看到气泡, 即便有也是非常稀少的。而具有一定的时间积淀的陶瓷表面上的气泡则非常密集。

目前收藏界尚有不同说法, 肯定者认为:气泡在古陶瓷鉴定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可以作为鉴别新旧和窑口的主要依据之一;否定者认为, 气泡不过是釉层中的一种自然现象, 气泡无规律可循, 不具有区分标识的功能, 因而不能作为鉴定的依据。事实上, 这两种观点都不完全正确。尽管不同器物的气泡在具体形态、疏密、多少、大小及层次分布等方面的特征千差万别, 有时难以用同一个标准去把握, 但相同窑口或品种的器物在气泡特征方面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相同窑口或品种的器物, 由于釉的原料、配方、施釉方法、釉层厚薄、烧成时的窑内气氛、温度变化等方面都大致相同, 因而烧成后的器物在气泡特征方面会具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这种共性和规律, 在进行仔细分析研究后, 有时也可以作为古陶瓷鉴定的依据之一,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相对于古陶瓷的胎、釉、造型、纹饰等其他鉴定标准来说, 气泡并不是最典型最本质的特征, 气泡标准具有不确定性, 因而不能无限夸大气泡在鉴定中的参考价值。对于一些釉中无明显气泡或虽有气泡但特征不典型的陶瓷种类, 不宜通过气泡特征进行鉴定。依据气泡进行古陶瓷鉴定, 最基本的前提在于对被鉴定对象的气泡特征要了如指掌, 这种了解应是在观察、上手大量真品实物基础上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升华, 而不能只是通过书本得来的未经对照实物检验的似是而非、众说纷纭的所谓气泡特征。

收藏总结:

青州市博物馆藏清乾隆瓷器赏析 篇3

“景德一镇……周袤十余里……民窑二三百区,终岁烟火相望,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靡不借瓷资生。”体制上承袭明代,继续在景德镇设置御窑厂烧制宫廷御用瓷,并实行官搭民烧的办法。

清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形容当时瓷器“至乾隆则华繁及矣,精巧之至,几乎鬼斧神工……为有清极盛时代”,令人赞叹不已。乾隆本人博古通今,精于古物鉴赏,嗜古成癖,.对瓷器狂热地爱好,刻意求精、求工、求巧,常有亲下谕旨指定瓷器器形、品种烧造之事。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制瓷技术的发展,使瓷器生产无论是工艺技巧还是装饰艺术都达到了炉火纯青、鬼斧神工的境界。乾隆时期的瓷器,造型端庄规整,器形多样,大小器物制作均非常精致。风格华丽,不惜工本,讲究镂雕和附加堆饰,新奇的器物不可胜数,为制瓷史上所罕见。纹饰内容丰富多彩,除传统的题材外,尤多封建伦理和福禄寿寓意画面,另外,赞颂和粉饰太平的纹饰也有较多的表现,如安居乐业、海晏河清、人寿年丰等。乾隆时注重制瓷质量,瓷质精细,但晚期略见逊色、渐趋粗糙。乾隆官窑器大部分有款,多见“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楷款及篆书印章款,款字一般以青花写款为主。

现择要介绍青州市博物馆藏清乾隆时期瓷器作品,以飨读者。

窑变红釉瓶

时代:清乾隆

现藏:青州市博物馆

藏品特征:1976年8月7日由山东省益都县(今青州)民主北街赵瑞香处征集。口径10.4厘米,高30.5厘米,底径14厘米。芒口外敞,缩颈,溜肩,鼓腹,圈足外侈。颈处有一周凸纹,并对称贴塑两个象头形环状双耳,象头有眼、有鼻、龇牙,造型生动逼真。器身施红釉,色调以红为主,釉层里同时出现深浅不同的乳絮般的蓝色线条,这些线条在红釉中向下垂流,红蓝相互浸润、闪烁,形成绚丽夺目、美不胜收的图案。

豆青加粉二友天球瓶

时代:清乾隆

现藏:青州市博物馆

藏品特征:1964年从山东省益都县(今青州)出口公司拣选。口径4.8厘米,高40.6厘米,底径12.6厘米。直口,圆唇,细长颈,溜肩,球形腹,圈足。颈上有多处开片纹饰,腹部主题纹饰为浮雕梅竹图:在一支盘折曲伸的老枝上,开着大朵梅花,一丛翠竹飘曳在微风中。并有题诗“材大可同天地老,色坚不畏雪霜寒”。构图疏密有致,使整个画面得到统一。器体施豆青加粉釉,器内及底施白釉,并有几处缩釉点。

蓝釉描金六角双耳瓶

时代:清乾隆

现藏:青州市博物馆

藏品特征:1964年从山东省益都县(今青州)出口公司拣选。高38厘米,宽25.5厘米,厚11厘米。瓶口呈六角形,沿外展。双耳为珊瑚状,是富贵的象征。瓶身扁平六棱,通身蓝彩描金,瓶颈处绘有兰、梅图案。瓶身正面是一幅山水风景画,一老翁撑船而来,水面微波荡漾,船的前方是一小岛,岛上房屋、凉亭、小树辉映相对,远处层山叠叠沐浴在夕阳之下。整幅画作给人一种宁静、安详、平和之感,这或许就是当时所梦想的世外桃源。画面笔法细腻入微,构图大方得体,景物都借鉴西方绘画方法,有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另创瓷器绘画新法,是西法中用的又一典型作品。瓶身两侧及背面是行书书写的苏东坡的《前赤壁赋》,文曰“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器物整体造型规整,制作精致,工艺复杂,造型与花纹装饰协调一致,给人以端庄高雅的感觉。

瓷器的鉴定 [模版] 篇4

首先谈鉴定瓷器最重要的两个方面——造型和纹饰。造型与纹饰二者密不可分,是鉴定瓷器的关键问题,抓住这两方面,鉴定的可靠系数可达百分之八十五。一般来讲,胎、釉、彩、款识、支烧方法只占很小的比重,但在某个时期有些器物则例外。

一、魏晋南北朝瓷器的造型、纹饰特征

自汉代出现瓷器以来,发展到六朝时期,从墓葬出土情况可以看出,青瓷逐渐代替青铜器、漆器。大陆很多省分的汉墓出土的陪葬品以青铜器、漆器占主要比重,而江南六朝时期的墓葬出土的器物绝大部分是青瓷器,它已经成为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出土的这一时期的瓷器,其造型、纹饰与汉代陶器、青铜器有很密切的继承关系。

西晋青釉洗,腹部有一条印纹装饰,两面贴铺首衔环,具有明显的汉代特征。这类青釉洗出土数量很多。青釉三足尊,也饰有印纹装饰,下为三个熊足,两面贴奔兽纹,另两面贴铺首,造型、纹饰也具有汉代特征。西晋谷仓,上部中心为主罐,周围有四个小罐,是继承东汉五联罐和五管瓶造型而略加变化,上面浮雕佛像、鸟雀、动物,下部为罐。谷仓是墓主生前庄园情况的真实写照,也是其企望死后能过象生前一样仓满粮实的富有生活。谷仓在江南地区吴、西晋稍大一点的墓葬都有出土。有铭文谓之“廪”,是装稻子的。北方装谷的叫仓。虎子,汉代多有提梁,西晋保留这一传统,采用立烧,口向上,臀部触地。东晋虎子吴 西晋 青釉谷仓

也采用这种立烧法。圆形虎子多为正烧。虎身一般刻划飞翅纹。西晋牛头罐,肩上有两个鼠形系,是这一时期比较少见的。从上面器物可以看出西晋瓷器器形、种类及装饰特征。造型上很多取自汉代铜器、陶器。壶、罐类器物造型比较矮胖,装饰上也借鉴铜器,多数壶、罐、洗、碗等器物的肩、腹部饰一条带状印纹装饰,间饰铺首衔环、兽纹等。东晋瓷器种类与西晋相近,造型上的显著变化是器形向瘦高发展,肩部的系多为桥形,习称桥形系,鉴定材料《瓷器的鉴定》。装饰上以光素为主,少量器物的口沿、肩腹部、动物眼睛等部位点以褐色斑点,形成了这一时期器物的装饰特点。从最具有代表性的鸡头壶(罐)的演变,可以看出各时期瓷器造型与纹饰的特征。西晋鸡头罐,肩有双系,双系间饰鸡头鸡尾。西晋早期罐的最大腹径在中间,以后重心上移,最大径在肩部。腹径与罐的高度大体相近,所以给人短胖的感觉。肩部有印纹装饰。东晋鸡头壶盘口,壶头较长,桥形系,有的壶口沿饰褐斑。鸡头有颈约一寸左右,鸡尾

演变为壶柄。壶的高度明显大于腹径,故给人瘦长的感觉。除青釉以外,还有黑釉鸡头壶。黑釉汉代已经出现,东晋继续烧造,目前发现烧黑釉的仅有浙江的余杭、德清两窑,两窑同时也烧青釉。到南朝时期,鸡头壶壶身更长,柄向上发展,装饰上出现复线莲瓣纹。莲瓣纹的出现与东汉佛教传入有关。这一时期其它器形如盘、碗、罐等也饰有莲瓣纹,形成了这一时期的装饰特点。东晋除鸡头壶以外,还有羊头壶,其数量少于鸡头壶,但目前出土数量逐渐增多。东晋香薰,此器型两晋墓出土不少,西晋造型继承汉代特征,球体上有楼孔,球体与承盘之间有 三足。东晋改为以支柱连接球体与承盘。

东晋 青釉羊头壶

南朝仰覆莲双系壶,短流,柄上翘,出土数量不多。北方青瓷以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莲花尊为代表。莲花尊北魏墓出土两件,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各收藏一件。通体饰上覆下仰的莲花,洞窟艺术中的飞天也出现在莲花尊上,还有团花、兽面纹、叶纹等,装饰极为丰富。莲花尊南方亦有出土,没有北方的气魄雄伟,北方莲花尊胎体厚重,釉厚的地方近于黑色。可以肯定,南北朝时期,南北都烧造这种器物,但窑址在南北方都未发现。河北只发现有类似莲花尊特征的标本,在山东淄博窑发现了浮雕莲花瓣,这只是一点线索,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查。北朝青釉莲花罐,上有浮雕莲瓣,莲花瓣是印好后贴上去的,肩部六个桥形系,沿用东晋时的,但较东晋时的粗壮。这类器物出土日益增多,北朝晚期釉中含铁量较低,故釉色为浅青色,与隋代的较为接近。北朝贴花罐,含铁量高,釉为黑褐色并有窑变。河南北朝北齐墓出土的黄釉绿彩罐,是唐三彩的前身。唐三彩一般为黄、绿、白(蓝)。其发展过程是:从汉代单色釉到北朝的黄釉绿彩再到唐三彩。北朝褐釉印花扁瓶,高七公分,两面印舞蹈人物纹,其人物形态、串珠纹具有西亚地区作风。此种扁瓶北朝晚期出现,隋唐都有烧造。

南北朝时期瓷器继两晋继续发展,可喜的是北方瓷器发展起来了,而且有一些质量很好的器物。它改变了以往仅南方烧造瓷器的局面,同时为北方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矗

二、唐五代瓷器的造型、纹饰特征

隋青釉印花四系壶,高35厘米,盘口,长颈,长圆腹,平底。肩部四个双条形系,颈、肩、系、腹部作四层印花装饰,印花为扇形花瓣组成的团花和叶纹。这是隋代瓷器的装饰特点。釉施至腹部,厂半截露胎,是隋代青瓷施釉的—般规律。湘阴窑、淮南窑、安阳窑产品多采用印花装饰。常见的有杂花、草叶、莲瓣几何纹等,多为独立的花、叶,连续的花纹不多见。

宋代瓷器鉴定特点 篇5

宋代官窑瓷器,“官窑” 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由官府直接营建。有北宋官窑、南宋官窑之分。官窑瓷器虽然在宋代瓷器中只占极少数,但是由于其所处地位和具备的优越条件,使它在当时烧造了一批宫庭所需的高档瓷器,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工具/原料

 宋高宗南渡后,在临安(今杭州)另立新窑,为南宋官窑。宋叶《坦斋笔衡》载“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宛,号邵局,袭故宫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澈,为古所珍。后效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此文表明,南宋初营建的“官窑”有二:一是“修内司官窑”,亦称“内窑”,明高濂《遵生八笺》说,修内司官窑的地点在杭州凤凰山下,但确切的窑址尚未发现;二是“郊坛官窑”,位于杭州市南郊乌龟山一带,亦称“乌龟山官窑”。1930年发现窑址,1956、1985年冬至1986年春先后进行两次考古发掘,发掘出龙窑与作坊遗迹,并获得大量标本。

在中国陶瓷史中,“官窑”和“官瓷”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官窑产品专供宫廷。以宫廷生活用瓷与陈设瓷为主。流传至今的官窑瓷器有碗、盘、碟、盏托、洗、瓶、炉、尊等,样式多种。以瓶为例,有弦纹瓶、直颈瓶、瓜棱瓶、贯耳瓶、胆式瓶、八方瓶、盘口瓶等,造型各有特点。官窑传世品今多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湾故宫博物院,有少数的精美作品,已于早年流失国外。

方法/步骤

1.11、器型和概貌:宋代造型。大多用来祭祀或陈设,也有部分日用品。一般概括为厚胎厚釉、厚胎薄釉、薄胎薄釉、薄胎厚釉以及胎不太厚(3.5毫米左右)釉也不太厚(0.8毫米左右)适中型等。釉色纷繁。釉质莹润如

玉。釉面开片,大片纹者多。里外披釉并有纹。类似哥窑瓷容易混肴,但仔细看能辨清。在烧制方法上为垫烧(使用匣钵装烧,底部有垫圈)或裹足(釉将底足全部包住不露胎)支钉烧。支钉烧制底部留有支钉痕,支钉数为三、五、七个或更多不等。

1.2、胎色和胎骨:宋官窑瓷胎色从传世和窑址出土两种情况看,为黑、黑紫、灰黑、香灰、浅赭、灰(含深灰)、灰白(有的趋白)、土黄(含褐黄红)。黑胎数量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为香灰、灰、灰白等色。

制成的宋官窑瓷胎骨有厚薄两种,厚者5毫米左右,薄者3毫米左右。宋官窑瓷胎土细腻温润,特别是一些精品由黑或紫黑土烧成胎后其质如同古代笔砚(端砚石类),有笔砚胎之说。如用砂纸打磨可感十分细腻滑润,绝不含砂,玉质感直追或类似古笔砚的效果。这一点,在南宋叶寘《坦斋笔衡》的书中对宋官窑瓷所用胎土已经说得很明白:“澄泥为范,极其精致”,就是指宋官窑瓷胎是用澄泥所做,特别细腻精致。而澄泥,特别是古澄泥这种极细之物是专门用来制作澄泥砚的,其弥足珍贵至今已无法找到。所以要仿出细腻如笔砚效果的宋官窑瓷胎对于现代来说其难度可想而知。

1.3、釉层和釉质:釉层有厚薄两种,薄者小于1毫米,厚者大于1毫米,但都比哥窑瓷和汝窑瓷厚。釉质分三类。第一类为失透润泽型。即釉层透明已很弱或消失,釉呈玉质态似凝脂或堆腊,有一层较明显的酥油光闪烁或呈腊光,显得十分温润玉泽。第二类为失透晶莹型,是指在第一类基础上一些器物在失透的釉层外含一层极薄莹亮的釉水,在玉态的外表上,有如酥光浸润,呈现出玻质般的晶莹华贵感,或用行话说,就是釉好。第三类为莹润型。这类釉层清明玉润,有光泽感,略显些微透明,釉层薄厚均有。在第一、二类失透润泽型或晶莹型中,釉层趋厚者多,也有趋薄的;有的光泽稍多一些,有的光泽稍弱一些。特别是部分真品器物釉表面还带有类似芝麻花弥漫形态的点点发白或带黄闪蓝的土沁花斑点,擦不掉,这是由于釉中含有玛瑙缘故,在汝瓷中也有此现象。以上凡釉层厚者,均是经多次施釉烧制而成,其难度极大,因烧制中厚釉屯留很困难而易流散,今天我们所见的一些精品其釉厚如凝脂般光润,特别是其呈现出的如玉似腊的酥光宝晕效果,是后世仿品无法做到的。

4、釉色:因两宋窑口多而不同,颜色纷繁复杂,粉青、虾青、米黄、蜜腊黄、翠绿、月白等色居多,其中以粉青、米黄、蜜腊黄、翠绿等色最为引人。以上各色中,都有或深或浅的颜色品种。另还有其它多种颜色。

5、开片:分大开片、小开片,有大器小片者为贵,小器大片者为奇之说。具体分三种,第一种为开大小片,即藏家所说的文武片,即在同一器物釉表开大小两种纹片,大片很大且稀疏,小片很小而集中。开片的角边为三角、四角、五角、六角或三边、四边、五边、六边,形成没有规则的不等形。开片的边弯曲回旋多变化,开片的角或钝或尖形状各异。第二种为全大片、全中片或全小片,开片大小相差不太大,开片角边情况同第一种(此第二种开片情况可以布满器物全身或大部)。第三种为开冰裂片(类似冰或云母层层开裂)、百圾碎片,属于纹片较小面积差不多琐碎且光泽感强的一类(从近年出土遗存和传世品看,其中有一些较特殊的明显带有汝窑性质和宋官窑特征的冰裂纹、百圾碎纹器物,被藏界借称做汝官窑瓷。官窑中的汝官瓷同大众熟称的汝窑中的汝官瓷或官汝瓷不同,这种叫法不一定合适)。这类器物釉层比通常汝瓷稍厚一点,带有一定光泽和略微透明度,胎色为香灰,烧制方法也是支钉或垫烧,裹足或露足.6、纹路:开片裂纹不断延长弯曲或回旋形成的纹线。最有代表性的为蟹爪纹,即纹路从一点向多方幅射延伸弯曲支展的形态。被人称做“九曲十八弯”。有的器物常有一条纹从底部曲折延伸到顶部不断,或中途又折返回来到底部,也有称这种纹为牛毛纹的(除颜色如下一条所述的牛毛色外,更强调的是其形态多变化)。但大多为普通的开片纹,有称其为龟背纹,依据开片大小走势形成,或其包围面积大小差不多,或差异较大。但总体上说,纹路状态比较活泛。

7、纹色:鳝血、鱼籽黄、血黑、黑、金丝铁线、白裂等颜色。最著名为鳝血色或牛毛色,即色如鳝鱼之污血或牛毛色,是千百年来于裂纹中自己从内部逐渐生成的,是自然变化的结果,即胎内老色长久渗出所为,在放大镜下可以清楚看到这一点,就像深夹于缝隙间的褐色的已凝结的老锈(褐色偏红或偏黄有深浅,属于牛毛纹的其色有的线段深、有的线段浅、有的线段变白,如同牛毛的自然态),其间或伴有新生成的白裂纹,再过几百年也会逐渐生成鳝血的颜色(如一些器物鳝血纹并未全布满或连续生成,其中不少白裂纹正处在延续生成变化中)。鳝血色这种老锈感对鉴定

非常有效,往往对一件真品的属性起到极关键的作用。此外,白裂纹器物也不少,其纹色属白或无色态。

8、汽泡:以失透润泽型为例。其特点如古人形容该类宋官窑瓷汽泡时所说的“聚沫攒珠”形态,放大镜下可见如吹出的液体沫般一个泡紧挨一个泡,如下面三种:

1)细密形。汽泡极细小密集。30倍放大镜下仿佛密集细小针尖紧挤在一块儿。80倍放大镜下,如煮米粥,汽泡分多层,上层汽泡仿佛从被煮烂雾化的米粒肚子中钻出,而下层有更小汽泡浸在模糊雾状背景之中。

(2)雾态形(难见汽泡型)。30倍放大镜下平润模糊如雾态。能见一些极小汽泡浮出表面或难看到汽泡。80倍放大镜下可见深处球形白色雾团中埋藏有数量不多大小不同、深浅层次不同的汽泡。比正常的“聚沫攒珠”汽泡量少得多,也有专把这类在30倍放大镜下看不到多少汽泡的定为无汽泡型。

(3)密集形。30倍放大镜下可见汽泡密集紧挨如阵,泡比第一种略大些,个别偶尔可见一两个大汽泡在某一区域,可称为“寥若晨星”。80倍放大镜下可见多层泡,大泡于上,中小泡于下,泡外均为雾态充斥粘连。需要提示的是,宋官窑瓷汽泡的“聚沫攒珠”态,在80倍放大镜下可见深浅大小层次,而在30倍放大镜下则显平齐、紧密,这种两重性特点或称做有“立体感”,是现代仿所达不到的。

还有一些属于黑胎器物中的露紫黑或灰褐色足脚的器物,因年代久远其足脚底常含有一种褐黄色土沁(一种洇在胎骨中的带褐黄色的土锈,含氧化铁所致)由里向外渗透出,擦不掉,可在底足见渗印到表面的土沁呈黄红色或褐黄色。

靠近足脚的胎釉结合处往往屯积厚釉,有两种情况:(1)结合处釉层边缘一圈修整得大体上看去较齐整,但仔细看仍有或上下或左右或薄厚或多少的偏差之处,给人的感觉是既认真,又随意,有点信手拈来的意思。这一种情况和清代不同,清代仿品胎釉结合处修得过于认真刻板齐整,其一圈看下来平直如一条线。再就是这种情况的宋官窑瓷胎釉结合处以下露出的足墙宽度有的器物为1至2毫米左右,有的为2至3毫米左右,最宽的北宋器物有达5至6毫米左右不等。

(2)结合处釉层边缘齐整型。这一种往往由于施釉过足墙直达足脚底边,釉屯至足脚边缘一圈嘎然而止,似乎把足墙一圈齐齐埋住,细看却还留有一线尚存,即所留足墙宽度最多不过1毫米左右。此种情况的结合处一圈很齐整,所屯之釉厚而不淌,其工艺相当高超,和清代的刮釉修整是两回事,可说是一个不解之谜。这一点在和清代器物的比较时一定要认真看。

9、口部特征:宋官窑瓷口部大多呈上扬状态,口部边沿比较尖薄,有刮手或挡手感,釉汁下淌微露胎色或胎体。黑胎器物则呈现一圈微黑或紫黑色,被称做“紫口”。有一些器物由于历史阶段造型工艺不同或口沿较平润不能使釉汁下淌则没有明显紫口。灰胎器物也没有紫口。“紫口”一般只在黑胎器物上得以表现。有的口部釉下淌较多在口部以下还形成一圈很明显的屯釉现象。极个别器物还在口部的芒口部位如同定窑那样略施酱色护胎釉进行装饰。注意事项

 市场上有一些带“官”字款的瓷器明显是赝品。宋代官窑瓷器没有“官”字款,原因是宋代官窑瓷器都是单色釉,另外,官窑瓷器只供皇家使用,所以没有“官”款是一般规律。五大窑中定窑有“官”字款,因为它是民窑,专为皇家烧造瓷器,是应该有个标志的。钧瓷多为花盆宋徽宗喜欢养花,建了一个大花园,花盆多用钧窑。钧窑瓷器的特点是釉厚,形成了特有的纹路,叫做“蚯蚓纹”。这种纹路,后仿的瓷器很难做到。钧窑瓷器上面的编号,从1到10号,1号最大,10号最小。而后仿的“钧瓷”,其编号正与之相反。

新的瓷器,表面上都有一层很亮的光,行话叫做“贼光”。.现在最通常使用的去光方法,先用氢氟酸泡半个小时,然后用高锰酸钾和泥包起来闷一个小时。用这种方法处理的瓷器有一种“旧”的感觉。鉴别方法:摸,有拉手的感觉;闻,有酸的味道。

瓷器收藏鉴定小窍门[范文模版] 篇6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瓷器的收藏鉴定小窍门》的内容,具体内容:对于爱好收藏瓷器的新手来说,现在下手收藏一些瓷器仍是很好的时机,然而在收藏瓷器的时候也要注意很多的问题。下面为您精心推荐了瓷器收藏鉴定窍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瓷器收藏鉴定窍门...对于爱好收藏瓷器的新手来说,现在下手收藏一些瓷器仍是很好的时机,然而在收藏瓷器的时候也要注意很多的问题。下面为您精心推荐了瓷器收藏鉴定窍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瓷器收藏鉴定窍门

首先拿造型说,各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特点,而且有一些瓷器的造型就这个时代有,别的时代没有。比如明嘉靖皇帝信道教,是历史上很有名的一个道君。这个时候,瓷器不管是造型还是图案纹饰,都出现了大量与道教有关的题材。卢钧窑艺术家们尊崇宋代美学简约、古朴、雅致、平衡的韵味,无论是雅玩陈设,还是在餐器、酒具、水器等蕴含生活艺术品质器皿中,都融入了人生从容的味道。

其次看纹饰。还以卢钧窑为例,卢钧窑钧瓷完全没有任何花哨的纹饰,简单素雅的造型和万千变化的天然釉色形成的强烈对比,犹如现今极简主义大师的作品,有一种精雅的内涵,和经久耐看的质感。像这种东西,是卢钧窑特有的东西。

再次看胎釉彩。釉彩与窑口特殊工艺是分不开的,现在搞仿制的有些彩就配不出来的。比如天青釉,这种彩是任何窑口也仿不出来的。为什么?

因为卢钧窑承载百年底蕴,不惜成本精选各种顶级原材料,融入健康环保技术,经由 1300℃高温精烧方制成名贵的天青作品。卢钧釉色强调天然窑变色彩之美,摒弃刻意的人为涂抹反对矫揉造作和无畏的装饰雕琢,完全以“窑变”而形成天然色彩变化,有“窑变无对、卢钧无双”之称。

最后看款识。明清官窑瓷器,从永乐年间开始有款。现在见到的永乐瓷器,虽然开始写款,但是写款的并不是很多,而且它只有“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没有楷体的,也没有“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款,所以如果见到有瓷器上写“大明永乐年制”六字,你可以大胆地判定,它就是一件仿品。又比如,卢钧窑钧瓷款式,均有卢钧窑标志,标志为繁体“卢”字形,整体形象似古代宅院大门,款式运用了中国独有的毛笔字体,具有浓郁的中国古典韵味。

判断瓷器收藏价值的方法

一看图案。看民窑瓷器上绘画图案是否精美,大致可分人物、山水、动物花鸟、简单图案 4 档。在各种图案中有字的比没字的值钱,诗文题赋的价格最高。有些民窑青花瓷器上书有特殊的文字款识,其价格也相对较高。

二看器型。陈设瓷、琢器的价格高于日用瓷、圆口器。近两年市场中收藏最热门的是书房中用的印泥盒、笔架、笔筒等文玩小摆件,其中以笔筒的价格升速最快。买一些康熙时期绘画水平比较高的香炉、笔筒等,比较有升值潜力。

三看工艺。在选购民窑瓷器时,要从它的工艺、装饰、窑火 3 个方面来考虑它的价位。2013 年春季拍卖会上,天津文物公司上拍的一件康熙青花暗缸,在康熙时期是比较普通的器型,由于它的画工比较精细,颜色烧得很好,但沿口上有伤,当时的估价在 20 万元左右,最终以 138 万元成交,说明了拍卖市场对这类民窑精品的认可程度。如嘉庆至道光时期的青花釉里红山水人物天球瓶,可以估到 15 万至 30 万元。在选择这类收藏品时,一定要选择文人气息比较浓、画法精细、器型完整的瓷器。

四看品种。目前投资晚清、民国粉彩瓷器,特别是粉彩陈设瓷器具有升值潜力。晚清、民国的粉彩器比同时期民窑青花器价格高,现有“一粉彩器顶三青花”之说。特别是清同治、光绪、宣统和民国初期江西景德镇“珠山”生产的署“同治年制”、“光绪年制”、“官窑内造”或有准确纪年款的各类粉彩器,特别是陈设器最具升值潜力。

一件古陶瓷器的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收藏研究者中是不完全一样的。比如:宋代、明代的民窑陶瓷,20 世纪三四十年前几乎不为人们所重视。近些年,人们又特别看重它们,特别是民窑器绘画的挥洒豪放、含蓄精炼、拙朴茂美,为艺术家们所倾倒,崇拜得五体投地。又如:有些人酷爱青花瓷,另一些人则对青瓷一往情深。

尽管如此,评定古陶瓷价值还是有一定的标准的,如:完整器比不完整者价值高;“物以稀为贵”,历史上生产少的、难得一见的、出土传世极少的科学价值高(如、汝瓷、官瓷、明代窄白朝代器等);名窑精品,如邢窑、钧瓷等价值也很高;见于文献着录的瓷器(如水乐青花压手杯,成化斗彩鸡缸杯等)高;官窑器由于胎釉细润、造型规整、绘画精妙,历来价值比较高(清末民初,凡带官款的器就能卖高价)。

瓷器收藏的鉴别方法

购买古董的时候鉴别古董的真假好坏,可以试试藏家们自创的“六看鉴

别法”——

一看造型。古瓷器不同的朝代是有不同的造型的,有的时候从器形就可以判断出大致是什么时代的瓷器。

二看胎质。不同年代的瓷器在胎质上有所不同。

三看纹饰。不同的时代的作品纹饰也是各具特色。

四看款识。有些古瓷器的底部印有款识,每个朝代的款识都有不同的写法,从款识上也可以鉴定出一个古瓷器的年代及价值的高低。

五看工艺。在收藏的时候不仅要看这件瓷器的年代器形,工艺的高低也是体现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比如影青碗,北宋时采用仰烧,故碗底留有印记;

而南宋时则采用复烧(碗底朝上,一个叠一个),故碗沿留有“芒口”,所以南宋时的碗,多数是有包边的,宫廷用的碗是包金边的,有钱的大户人家是包银边的,而普通的百姓用的碗就只能包铜边了。在收藏的时候,从这些碗采用的包边残留材质就可以推断出这瓷碗以前的主人的身份,从而认定它们的价值。

上一篇:主题餐厅开业宣传方案下一篇:荷包蛋之征三年级优秀作文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