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蚂蚁的儿童故事

2024-10-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蚂蚁的儿童故事(精选5篇)

小蚂蚁的儿童故事 篇1

它走啊走,遇见了小白兔。

“小白兔,你可以和我玩儿吗?”

小白兔说:“对不起呀小蚂蚁,我在种胡萝卜!”

小蚂蚁有点儿失望。

它走啊走,遇见了牛大叔。

“牛大叔,你可以和我玩儿吗?”

牛大叔说:“对不起呀小蚂蚁,我在耕地!”

小蚂蚁有点儿难过。

走啊走,又遇见了小青蛙。

小蚂蚁又跑去问小青蛙:“小青蛙,你可以和我玩儿吗?”

小青蛙说:“对不起呀小蚂蚁,我在捉害虫!”

小蚂蚁有点儿伤心。

这时候,大象伯伯路过,瞧见了小蚂蚁,问:“小蚂蚁,你怎么啦?”

小蚂蚁说:“朋友们都去干活了,没有人陪我玩儿了。”

大象伯伯说:“你也可以去劳动啊,你瞧,冬天快到了,你该去找食物过冬啦!”

小蚂蚁听了,点了点头。

小蚂蚁的儿童故事 篇2

有趣的是, 当生物学家在这些“懒蚂蚁”身上做上标记, 并且断绝蚁群的食物来源时, 那些平时工作很勤快的蚂蚁表现得一筹莫展, 而“懒蚂蚁”们则“挺身而出”, 带领众蚂蚁向它们早已侦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转移。

原来“懒蚂蚁”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侦察”和“研究”上了。它们能观察到组织的薄弱之处, 同时保持对新的食物的探索状态, 从而保证群体不断得到新的食物来源。这就是所谓的“懒蚂蚁效应”。笔者认为, 相对而言, 在蚁群中, “懒蚂蚁”更重要;而在企业中能够注意观察市场、研究市场、分析市场、把握市场的人也更重要

笔者将懒蚂蚁效应引申为——企业在用人时, 既要选择脚踏实地、任劳任怨的“勤蚂蚁”, 也要任用运筹帷幄, 对大事大方向有清晰头脑的“懒蚂蚁”。这些“懒蚂蚁”不被杂务缠身而长于辨别方向和指挥前进, 能想大事、想全局、想未来, 也可以理解为国内企业呼唤懒蚂蚁思维的企业家。

比如, 国内很多企业都勤于外联, 疏于服务;勤于开发新客户, 疏于维护老客户;勤于销售老产品, 疏于策划新产品;勤于发展, 疏于管理;勤于人际关系, 疏于家庭和谐等等, 总之, 如果每一个从业人员都能有些懒蚂蚁思维, 那么就不会只耕地, 不看前方——像一只牛, 更像一只勤蚂蚁。

如果哪家企业的老板在自己企业里面发现了些许“懒蚂蚁”员工, 那你就有的赚了!他们很好辨认, 有共同特点:他们擅长学习充电, 用智慧去观察, 去分析, 去寻找市场中新的发展机会;他们善于发现企业中存在的问题, 找出企业管理的弊端, 提出建设性意见, 遵守规则并坚持原则;他们立足部门所辖业务, 努力钻研业务, 通过对各种新知识、新理念、新观念的学习, 保持思路开阔, 思想常新。

符合上述标准的懒蚂蚁员工, 老板就要积极给予引导, 方便的时候亲自指导一二, 必要的时候可以提拔上来做经理。

大量的事实证明, 古往今来, 许多成功者既不是那些最勤奋的人, 也不是那些知识最渊博的人, 而是一些善于思考的人。一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 这是最平常的现象, 但牛顿却感到好奇——苹果怎么会往地上掉呢?许多自以为聪明的人闻之哑然失笑, 认为太荒唐了, 但牛顿却偏要寻根究底, 结果发现了万有引力, 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

水开了, 蒸汽便会将锅盖顶起, 也许这是千百年来天天发生的事情, 许多人熟视无睹, 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但英国人瓦特却偏要弄个明白——蒸汽怎么会冲起锅盖呢?结果他发明了蒸汽机, 从而引发一场工业革命。

科学发明是这样, 我们做其他任何事情也不例外。一个人如果不善于思考, 不敢创新, 可以肯定, 不管他学识多么渊博, 也不管他如何刻苦勤奋, 他都不可能有什么大的成就。唯有那些眼光敏锐、思维活跃、具有独立性和创新精神的人, 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儿童童话冒险故事:小蚂蚁历险记 篇3

这天,小蚂蚁趁妈妈不注意,偷偷地溜出了家门。一路上,它看见了蓝天白云、红花绿树……

它爬啊爬,来到了小溪边。它想:“小溪里的水那么急,我可过不去呀。”想到这,一片落叶飘了了下来。小蚂蚁灵光一闪,眼珠子一转,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它捡起那片落叶,又找来了一根小树枝,它把落叶放到了小溪里。小蚂蚁坐到了落叶上,用树枝划起了水。嘿嘿!落叶竟然变成了小蚂蚁的临时小船了!小蚂蚁划呀划,划呀划。没料到,水流更急了,小蚂蚁支撑不住了,它害怕极了,望着回家的方向大喊“妈妈”。可没一会儿,小蚂蚁就被水流冲到了下游。好在这里的水比上游平静得多,真是虚惊一场啊。

上岸后,小蚂蚁看到了一个大果园,它马上爬了进去。这时,一个大苹果从一棵树上掉了下来,差一点儿就砸在了小蚂蚁身上。呀!这个苹果好大呀,而且红红的。小蚂蚁看得口水直流,立刻爬到了苹果上,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不一会儿,苹果上就有几个小洞洞。小蚂蚁咬啊咬,咬啊咬,竟然把这个大苹果吃成了一座房子。小蚂蚁不用在郊外过夜了,它以后就可以住在苹果房子里了。想得正美时,一只凶猛的老鹰扑面而来,看这样子是要叼走苹果。小蚂蚁吓得转头躲到苹果房子里去了。几分钟后,小蚂蚁听到外面没什么动静了,就开始睡大觉了,毕竟离家这么久还没好好休息休息呢。

当小蚂蚁醒来,钻出头一看,“呀!好高啊!”小蚂蚁惊奇地发现。突然,小蚂蚁手脚一滑,直往下掉。这时,一片叶子飘了过来,小蚂蚁随即抓住这根“救命稻草”。乘着它飘啊飘,飘啊飘,小蚂蚁也不知道自己将会飘向何处,心里有些恐惧。“呼呼呼”,风婆婆出现了,它拖起那片叶子,用手抚摸着小蚂蚁的头,语重心长地说:“小蚂蚁,你还小,外面很危险,以后可不能再独自一人出远门了。”说完,它便带着小蚂蚁回家了。

不知怎的,历险回来的小蚂蚁再也不敢离开妈妈的视线了。但那段历险经历可真美妙呀!

儿童故事蚂蚁和西瓜 篇4

一天,一群蚂蚁看到了一个大大的西瓜,就说:“大家快来,有丰盛的晚餐哦!”后来,千军万马只蚂蚁来了,大家看了非常惊讶,啊!不可能!不可能!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西瓜呀!哈哈!哈哈!它们拿来木棒子把西瓜撬开,再爬上去,队长想了个办法,可以分头行动:一队在上面挖,另一队在下面运。在行动中它们有的用铲子把西瓜铲到薯片篮子里,再让蚂蚁们运回家。有的把西瓜往背上扛,有的两个人一起抬……直到把家里装得满满的,它们就敞开肚皮把剩下的吃了,它们吃得很多很多,把肚子撑得圆鼓鼓的。它们都说:“今天的收获真大!”

小蚂蚁的儿童故事 篇5

那是新学期的第一堂语文课, 我深知“初次见面”尤为重要, 于是, 我着实认真地准备了一番。我上了一堂关于“老师·语文·我”为主题的口语交际课。选择这个话题, 我还是颇有用心的, 我希望从今以后, 通过语文, 能把自己和学生的关系拉近, 心贴心了, 才有望让他们更喜欢语文, 喜欢我这个语文老师。

我跟学生说:我想知道“语文”在你心中的分量, 想知道你们在语文课堂上难忘的回忆, 想知道你们对我这位新老师有什么希望?我是有心“蹲下身来”和学生交流, 学生也感到意外的惊喜, 他们畅所欲言, 那么激动, 那么坦然, 课堂沸腾, 我暗自窃喜, 有点得意, 看来我的预设奏效了。接着, 我让学生记录这堂课, 写一篇作文, 题目就是“老师·语文·我”。因为是第一次作文, 我没作过多、过高的要求, 只是希望他们尽力写。结果交上来一看, 多数学生只写两行, 写5行的已经不错了。

我傻眼了, 这是怎么回事啊?一个班, 总有几个优等生的嘛, 他们该知道作文的基本格式, 应该有头有尾。三年级学生的作文要求, 应该是写一段话了, 少说也得有150个字左右。再说只要把那堂课, 即便是流水账似地记录下来, 起码也有300多字。

我着急, 这问题可严重了!课后, 我好好寻思、分析, 发现学生作文有以下特点: (1) 选材单调, 不知道写什么。 (2) 三言两语, 不够具体。 (3) 照本记录, 缺少创意。这不正是作文的基本要求吗?看来, 孩子们连门都没有入!我想, 我没有时间, 也没有理由去责怪学生, 我需要做的是, 如何把他们领进门!

该怎样下手呢?作文的规范有很多, 我不可能数管齐下, 短时间就把他们教得下笔如有神。但我又不可能由他们任其自然, 得赶快引上路才对。

于是, 我决定连续上两堂作文课, 让他们写写最常见、最不起眼的小东西, 一来培养他们细致的观察力, 因为这是入门作文最少不得的能力, 二来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 让他们产生一种感觉:那么小小的东西, 我都可以把它写成一篇长文章, 以后, 还有什么文章我怕写呢!

我先找了《语文报》上一篇写蚂蚁的文章, 给学生仔细介绍, 这样让最差的学生也有个模样可学。然后布置任务:到操场上与小蚂蚁亲密接触一次, 用老师给他们准备的糖果、饼干、水果等去和小蚂蚁玩一玩, 观察一下小蚂蚁搬食物……而且要使点坏, 绝不能让蚂蚁一次就成功搬走你提供的食物。这一次, 学生写出来的作文特别具体、特别生动有趣。如“会走动的瓜子”“蚂蚁军团”等等, 一看题目就很有创意。有些文章, 我看了都忍俊不禁:我把饼干放在一只小蚂蚁前, 它竟然转身离去, 好个不领情的家伙!我耐着性子等了一会, 看它转来转去, 就是不碰饼干, 我再忍, 倒数“5———4———3———”, 终于急死我了, 我捏起小蚂蚁, 把它扔在饼干上, 乖乖, 它竟然连滚带爬地逃走了……

后来, 我又专门带学生到多媒体教室去, 好好地上了这篇作文的讲评课。当学生欣赏着自己图文并茂的佳作时, 神情是那样激动, 笑脸是那样灿烂, 原来, 作文课也可以这么开心啊!我呢, 则在一旁更是偷着乐!

从这一次、这一课、这一篇作文开始, 很多学生有了转折性的变化。以后的每次习作, 都有让我相当满意的文章。更重要的是, 每次作文, 学生不再愁找不到材料可写, 因为他们懂得细小的事物, 只要用心观察, 照样可以洋洋洒洒地写。而我们的生活, 我们的身边, 鸡毛蒜皮的事, 要多少有多少!他们还懂得了“折腾”的效果, 故事越折腾越曲折, 越曲折越写不完, 越写不完越想写。引进源头活水来, 哪愁笔底无材写!

上一篇:诗歌教学之我见下一篇:动物学思考题级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