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体味文化 教学设计 教案

2024-05-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 体味文化 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5篇)

2 体味文化 教学设计 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内涵,分析文化的力量;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环境,如校园、社区、网络等,体察生活环境中的文化价值;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起学生对文化的兴趣;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认同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懂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提高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教学重难点】

文化的内涵。【教学方法】

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教学设计】

“文化”虽然是一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词汇,但我们却不一定真正懂得“文化”的真正内涵。比如,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究竟什么是“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

P4探究——你通常采用什么方式欣赏自己喜欢的文艺节目? 你怎样对这些舞台艺术进行归类? 有人以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欣赏方式包括观看电视、电影,收听MP3,网上点播等。如戏剧、歌舞、曲艺、音乐等。仅仅把文化看作是艺术,这是片面的,艺术只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不是文化的全部,文化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当我们还在母腹中时,就已通过胎教开始接受文化的洗礼;出生后,又在咿呀学语中接受父母传递的文化信息。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听的音乐歌曲、常看的电视节目和书刊杂志,乃至我们所创造的一切,无不是文化现象。

/ 4

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读书是学习“文化”、吃饭有“饮食文化”、穿衣有“服饰文化”、住房有“建筑文化”;出行有“旅游文化”,在中心都市有“都市文化”,在周边的乡镇有“乡镇文化”,在遥远的村落有“村落文化”„„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间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P5探究——你参加过学校和社区的哪些文化活动?能说说参加这些活动的感受吗? 有人说,芯片的发明不仅为社会带来了技术进步,而且为我们这个时代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景观。你赞同这个看法吗?(芯片就是集成电路。各种高科技芯片为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技术进步,这一点毋庸赘述。而作为其中一族的各种文化芯片,如语音音乐芯片、ID卡玩具芯片、手机监听芯片等各种信息产品,正日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2、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新兴的乡镇,还是偏居边远、古朴的村落,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这些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每年在庄稼黄熟、准备开镰之前,藏族农民总是身着盛装,手捧“切玛”(五谷斗)和青稞酒,来到农田载歌载舞,欢庆一年一度预祝丰收的“望果节”,这在全国其他地方是很少见的。川剧的变脸让人感到神奇莫测;东北二人转,唱出东北人的淳朴豪爽;骑马、摔跤等则体现蒙古人豪迈奔放的性格。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我们讲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晶。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1)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2)张家寨、九寨沟的自然风光(3)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4)大汶口文化遗址(5)宗教活动、宗教教义和宗教建筑(6)克隆技术(7)伦理道德观念(8)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9)乡镇企业(10)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统治机器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 4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西游记》是我国著名的神话小说,其中塑造出的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如孙悟空、猪八戒以及牛魔王等,都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这些神话形象都可以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找到各自的影子。如果人们在实践中根本就没有遇见过猴、猪与牛等动物,作者吴承恩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这些形象描绘出来的。这说明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P6探究——你能否用这个图示,描述人类文化创造和演进的历程?(文字的发明——记数的发明(如阿拉伯数字)一一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工业革命——1969年美国阿波罗登月行动——载人航天行动。)

3、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在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例如,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等等,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而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也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P7探究——你认为,这两个镜头中西装革履的男青年和稚气未脱的学生,谁更有“文化”?(这里的“文化”是“文化素养”“文明”的意思。显然,从图中二人的表现看,稚气未脱的学生比西装革履的男青年更有“文化”。)

三、文化的力量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静态)形式: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艺术、科学;(动态)活动: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P8探究——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说说《共产党宣言》的问世对社会主义运动产生的影响。(《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无产阶级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

/ 4

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蓬勃发展。如1864年第一国际的成立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日本、德国同样是二战的战败国。但两国对战争的反省截然不同。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法西斯文化影响下,日本、德国走上了对内实行法西斯统治、对外实行军事扩张的道路。二战后,德国对法西斯文化进行了彻底的清算,崇尚民主平等和睦的文化,从此走上了和平发展的道路,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包括犹太人民的尊重,促进了欧洲的繁荣和发展。而日本虽然在战后也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对法西斯文化的清算不彻底,否认侵略历史,给东亚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制造了巨大的不稳定因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文化的转化性),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文化的两重性)。文化影响民族和国家发展的道路。【教学反思】

2 体味文化 教学设计 教案 篇2

1、利用优秀的文化资源为教学 服务

语文学科是初中教学极其重要的一门学科,也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但是现如今在应试教育下的教学模式对于传统文化的渗入是明显不足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只是按照考试大纲规定的内容进行讲解, 学生也只是光靠死板的记忆来掌握这些基础知识,要知道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是培养人的情感,流露真情,思考人生。而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血液,它能挖掘出人内心最深处的那种民族气质,语文教学正是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给学生,还要结合当今现代化的社会不断的创新,利用优秀的文化资源为初中的语文教学服务。

例如,在教师讲授《孔孟论学习》 一课时,绝不能将论语的一些词句只是简单地讲解,要有充分的拓展,要让学生了解到每句真正的内涵是什么,在什么背景下写的什么是真正的儒家思想,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只是简单地掌握了这些概念,并不了解孔子为何有这些个声誉,也不了解孔子怎样宣传自己的思想和在宣传儒家思想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和做过哪些努力。因此,教师一定要对此进行拓展,多方位地引导学生,让学生真正理解儒家仁的思想,通过教师丰富多彩的介绍,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2、多角度看待文化,培养学生 独立人格的形成

在当今社会中,独立人格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现在很大一部分学生在看待问题时都太过片面和极端,不懂得变通,只是单纯的肯定或者否定,久而久之,学生的思想就会变得偏激。教师在教育方法上也稍有欠缺,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释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有一个独立的新视角,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看待问题时,可以从客观的角度加以分析,若总是以应试教育的理念来教学会让学生渐渐地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一旦这种思维模式形成,学生就很难体会到文化的精髓,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全民的历史文化修养就得不到提高,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以客观的方式看待传统文化,让学生的人格特征具有独立性。

例如,在初中的语文课程中,学生都学习了很多关于鲁迅的作品和书籍,教师在教授时也极力地夸赞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赞扬他优秀的个人素养,在国家危难之际为祖国之所需贡献自己的力量,也鼓励学生学习鲁迅先生身上的民族精神,提高自身的内涵修养。这都是传统教学当中的教学理念。但是,也忽略了鲁迅先生另一方面的特质,鲁迅先生也具有人性的一面,都知道鲁迅先生为新文化运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鲜为人知的是在最开始鲁迅先生对新文化运动持着并不完全支持的态度,是有一个人彻底改变了他,他就是许广平, 通过和许广平的交往才使得鲁迅先生选择了新文化运动,鲁迅先生的加入也使得新文化运动增加了一股新的力量。因此,学生看待问题要懂得变通,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物,就要从多方面去看待他,对待文化也要有客观的认识,这样,学生独立的人格品质才会形成。

3、挖掘文化的物质形式,培养 学生文化修养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 史,经久不衰,这其中的文化情感影响着每一位中国人,但是在这五千年的文明中,还有太多的物质没被我们挖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地拓展课外知识,这也就要求教师要具备宽广的知识面,为学生注入新鲜的血液。还要把我们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讲授给学生,通过这样的物质形式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加强情感的培养,提高道德修养,通过挖掘文化的物质存在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传统文化。

例如教学《社戏》一课,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向学生拓展“社稷”一词的含义,分别表示土地神和古神对于古代社会的农业做出的贡献,它是人们的根本,因此人们对其供奉, 用最高的仪式祭祀他们,通过这种方式的尊重和敬畏,使古时候的人们更加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不敢轻易浪费。但在当今物质横流的社会,大部分人都缺乏这一品质。

2 体味文化 教学设计 教案 篇3

体味文化

【新课标的要求】

(一)识记

1、识记文化的内涵。

2、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文化的涵义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展示文化素材和实例,让学生感悟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接触过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两个模块,这学期我们要开设一门全新的课程——文化生活。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

提到“文化”一词,我们都很熟悉,然而“熟知并非真知”,它的真正内涵,我们却不一定懂得。“ 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钱钟书,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第一框 体味文化(从现象和本质两个角度体味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从现象)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师:首先,请同学们思考:你能举个具体的事例说明什么是文化活动吗?在假期你参加过哪些文化活动?(学生思考并回答)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他们都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家有家庭文化,路上有公交文化,上学有校园文化,吃饭有“饮食文化”(比如:东方用筷子西方用刀叉,东方聚西方分),穿衣有“服饰文化”(比如中国唐装,日本和服),住房有“建筑文化”(比如古代有宗教建筑、园林、宫殿、楼阁,现代北京四合院)出行有“旅游文化”,晚上有“网络文化”,而这些都属于文化现象,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师:那同学们再思考:这些文化现象是不是只存在今天,千年前那些前辈们,你们猜猜看,他们有文化生活吗?大概是怎样的呢?(设置悬念,学生探究)

(学生思考并回答)

个人:当我们还在母腹中时,就已通过胎教开始接受文化的洗礼;出生后,又在咿呀学语中接受父母传递的文化信息。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听的音乐歌曲、常看的电视节目和书刊杂志。社会:龙文化-儒家文化-信息高速公路社区文化

校园文化(黑板报、桌凳、宣传栏、校报)企业文化-快男 网络文化,这又证明了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2、文化特色:不同区域文化各具特色

师:生活在农村和生活在城市文化生活一样吗?比如在都市、乡镇、偏远的村落

3、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师:我们都生活在这个繁华的社会,用我们雪亮的眼睛来窥视着种种文化现象。在我们的校园中,将要进行什么样的文化活动?(校文艺演出、演讲比赛、蓝球比赛、上课、自习、作业、上网、交友、聊天„„),结合教材P8页总结。

过渡:我们在日常用语中会说:你真有文化或是你这人咋这没有文化呢?在这里,我们把知识等同于文化,文化就是知识,有知识就是有文化。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我看到有的同学摇头)那究竟什么是文化,让我们在生活中细细体味,来真切感悟“文化”的内涵与文化的力量。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涵义

我们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师:把握文化的内涵,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的词语:(1)人类:文化的具体内容是与人类直接相关的,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人是文化的主体。那么我们来反思一下,除了我们人类,别的物种朋友具有这些活动吗?牛弹琴?猪跳舞?疯狂的石头?猴子创造文字?(学生气氛活跃起来,归纳出);(2)区别与经济、政治现象,作为社会现象区别与自然现象

(3)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精神活动如: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精神产品如:思想、理论、科学、文学、艺术等,都是文化。

练一练: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①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②参加学校运动会③参加演讲会、辩论会④购买蔬菜水果⑤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⑥合唱团、舞蹈队、装表演队⑦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⑧某国议员竞选⑨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九寨沟的自然风光、2、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结合定义分析的第一点,得出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请同学们看课本P7两幅图,思考:文化在这里体现为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小学生相对于那位西装革履的青年来说显得更有文化。因此,这里的文化体现为一种文化素养,那这种文化素养是不是和我们与生俱来?

(2)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所以我们同学们要注意啦,你们的一举一动都可以体现出你是否具有文化素养,可别被人说没有文化,没有素养哦!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是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例如,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等等、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而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也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因此,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4)本质:是精神现象。(注意是不同于纯粹的经济、政治现象)过渡:同学们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当我们看电视、电影或者小说的时候,被其中的某个场景感动的热泪盈眶或者热血澎湃,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思考并回答)电视、电影、小说他们都是文化形式,我们被感动,那说明这些文化具有一种精神力量,能够感染我们的情绪,甚至为我们提供精神动力。

三、文化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双重性)【板书设计】

一、文化“万花筒”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2、文化特色:不同区域不同文化。

3、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内涵

2、文化的特点

三、文化的力量 【课堂总结】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知道了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政治现象、经济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民族、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要从中体会文化的涵义以及发展文化事业,特别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文化与经济政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理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意义。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总结出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已经成为当前国国际竞争的重要砝码,从而提高参与文化活动的自觉性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文化竞争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自觉抵制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侵蚀,在实践活动中宣传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危机感、使命感和责任心。【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2、难点: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方法】

1、情景分析法

2、讨论法 【学生分析】

学生看书能够大体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但理解的不深刻,特别不明白文化的“反作用”,不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学生知道文化的重要性,但不能联系实际理解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教学过程】 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体会了文化的魅力,我们知道,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那么,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课堂探究:第9页

问题:你能对上述活动按经济、政治、文化分类吗?

学生:经济活动4,政治活动1、5、7,文化活动2、6。

老师: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他们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老师:相互影响表现在:(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2)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3)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材料:北京奥运会给我们送来了巨大的经济蛋糕,被称为奥运经济。奥运会带来的收入包括门票收入、转播权收入、赞助商活动、广告、旅游收入、投资等。2004—2008年间,奥运因素共拉动北京GDP增加1055亿元。

问题:奥运会作为一项体育赛事,属于什么活动?奥运经济说明了什么?

学生:属于文化活动。体现了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老师: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专家点评 问题: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是否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同步?是否经济发展了,精神文化自然就好了呢? 学生:不是。

老师:例如,在新中国最贫困的时代,中国出现了雷锋、王进喜;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的今天,出现了法轮功、马加爵、艳照门、上网成瘾的少年。

所以,文化的发展并非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是进程中

过渡:有时我们很容易判断某种现象属于经济活动、政治活动还是文化活动,但有时我们又难以判断。讨论:中国举办奥运会属于什么活动?

学生:奥运会作为一项体育赛事,属于文化活动。老师:奥运会仅仅是一种文化活动吗?

学生:举办奥运会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奥运经济,所以奥运会属于经济活动。

学生:政府为举办奥运会做了大量工作,从申奥成功到开幕式,从场馆建设到安保工作,都离不开政府。政府提出“平安奥运”的口号。所以奥运会又属于政治活动。老师:这体现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老师: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表现在,(1)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2)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3)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小词典:

文化产业,指生产文化产品的产业。如课本中提到的图书出版、影视音像、广播电视、卡通动漫、工艺美术等。

文化生产力,指文化产业创造的生产力。具体是指具有一定智能和知识的劳动者,运用和掌握文化资源创造社会财富、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讨论:能否举个例子说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老师:电脑芯片是一种高科技,属于文化。但是电脑芯片的发明、应用、改进,促进了电脑行业的发展。学生:电影,图书,流行歌曲,书法绘画,企业文化,教育。。。NBA成就姚明亿万身价。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表现在:(1)国内: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2)国际: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这就是文化霸权主义。

材料:从2000至2004年中国引进了88部海外电影,其中有70部来自美国。2005年中国引进电影20部,其中16部是美国电影。

问题:你最喜欢的一部美国电影是什么?

学生:《变形金刚》:暴力美学,武力解决问题;展示美军实力,树立美国军人的正面形象;美国人拯救全人类,充当救世主;把战争对手妖魔化,为发动战争寻找理由。

《功夫熊猫》:绿眼珠,父亲是鸭子(唐老鸭),师傅是浣熊(美国产)。《加勒比海盗》:个人主义,民主和平等。

《泰坦尼克号》:美国自由主义爱情观。《云水瑶》 《007》:个人英雄主义

老师:你在看美国电影的时候,是否有以下感受:

1、看美国战争片、动作片,里面是否充斥着暴力场面和血腥场面?看完后是否会增加你的暴力倾向?

2、看美国爱情片,你是否被其中自由式的浪漫爱情深深感动?你是否羡慕、向往?你是否因此变得早熟并且早恋?

3、看美国好莱坞电影,你是否向往美国人富裕的物质生活、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高尚的政治文明?你是否因此对中国现实状况表示不满?是否对中国政府进行否定和怨恨?

4、看美国好莱坞电影,你是否向往美国式的自由、民主、道德和教育方式?你是否会鄙视或公开反对我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思想?

老师:美国好莱坞影片中注入了美国人的价值观,人们在观看电影的时候会不知不觉受到美国价值观的影响。这就是文化渗透、文化霸权主义。美国学者约翰•耶马在《世界的美国化》一文中说:“美国真正的‘武器’是好莱坞的电影业、麦迪逊大街的形象设计厂、马特尔公司和可口可乐公司的生产线。” 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过渡:上面我们学习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那么文化在综合国力中重要不重要呢?大家听一段材料。材料: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美国文化产品的出口收入已经占到了其外贸总收入的38%,已经取代航空航天业,成为美国第一大出口产业。日本的文化产业产值已超过汽车工业。问题: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明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材料:中国的文化产业产值仅占GDP的3%。中国文化产品出口少,进口多,文化贸易一直是逆差。多年来中国图书进出口贸易大约是10:1的逆差,影视等众多领域的逆差更高得惊人。我们每年都要引进大量美国电影、韩国电视剧,而中国出口的电影电视剧几乎没有。问题: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滞后,文化竞争力弱。老师: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老师:我们应该怎么办?

学生: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结语

文化是解读人类的文本,是人类的DNA。文化的独立性和民族性,是民族的尊严。【板书】

一、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1、反映,2、决定

3、反作用

二、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是进程中

1、文化与经济 表现

2、文化与政治 表现

三、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1、地位

2、挑战

3、措施

【作业】

学生自己阅读22页综合探究“聚焦文化竞争力”。如何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竞争力?

备课资料 美国电影的总产量仅占世界电影产量的6%,而在世界电影市场的总体占有率却达到80%。

美国利用自己的文化霸权地位推行强权政治,对那些违逆其政治意志的国家和民族加以妖魔化。

欧洲朝野不断发出抵制美国“文化霸权主义”呼声;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对美国的文化霸权保持高度警觉。

作家冯骥才说过:“文化似乎不直接关系国计民生,但却直接关联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言语和气质。抽出文化这根神经,一个民族将成为植物人。”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国家要独立,不仅政治上经济上要独立,思想文化上也要独立。--江泽民 文化竞争力的构成,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文化创新能力,即是否能够既充分地发掘本土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价值,又能够有效地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在创造性的两相融合中形成先进的文化价值体系和强劲的人文魅力机制。二是经济参与文化的规模和高科技支持文化的力度。文化产业的兴起,把科技、市场和文化结合在一起,赋予文化以新的发展形态。文化上的优势,已在很大程度上转化为文化与科技、市场相结合的优势。三是文化生产、管理、运营的体制和策略,通过完善的、高效的体制和策略,把文化创新、经济参与和高科技的支持,组合和协同成为一种整然有序、运转灵便、功能强劲的系统工程。四是充足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储备,并且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这种人才应该具有开拓精神和国际视野,深晓国际行情和规则,并能加以富有责任心和创造力的运用。

在热闹背后是否藏有忧虑?

我国是服装出口大国,然而50%以上的服装出口为来料加工,30%左右由进口国提供商标、款式、纸样进行复样加工,自己的品牌仅占10%左右。——我们仅仅缺少的是自主品牌吗? 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商品文化。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的独立性和民族性是民族的尊严

西方的和平演变和美国中情局的《十条诫令》

在中央情报局极其机密的“行事手册”中,关于对付中国的部分最初撰写于中美严重对立的1951年,以后随着中美关系的变化不断修改,至今共成十项,内部代号称为《十条诫令》。

◆ 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条。„„让他们不以肤浅、虚荣为羞耻。一定要毁掉他们强调过的刻苦耐劳精神。◆ 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传播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和新式的宗教传播。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的方式,就是成功的一半。

◆ 一定要把他们青年的注意力,从以政府为中心的传统引开来。让他们的头脑集中于:体育表演、色情书籍、享乐、游戏、犯罪性的电影,以及宗教迷信。

◆ 要利用所有的资源,甚至举手投足,一言一笑,都足以破坏他们的传统价值。我们要利用一切来毁灭他们的道德人心。摧毁他们的自尊自信的钥匙,就是尽量打击他们刻苦耐劳的精神。

1998年,2004年,美国迪斯尼电影公司先后推出了动画大片《花木兰》Ⅰ、Ⅱ,中国的文化资源经国际传媒按照它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转化为美国的文化产品,有价返销中国。

我国是服装出口大国,然而50%以上的服装出口为来料加工,30%左右由进口国提供商标、款式、纸样进行复样加工,自己的品牌仅占10%左右。——我们仅仅缺少的是自主品牌吗? 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商品文化。

问题:结合课本12页、23页、24页材料,思考,为了改变中国文化产业进出口逆差的现状,中国具体应该做什么? 学生:发展航空航天事业;鼓励创新,多出优秀的图书和影视作品;奥运会、世博会;文化走出去战略。材料:美国利用其迅猛发展的文化产业,已经在世界文化市场建立起文化霸权地位。目前,美国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许多国家的电视节目中,美国节目占到60%~70%,有的占到80%以上。材料一 中国举办奥运会所具备的条件有:

1.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从未举办过奥运会。

2.具备举办奥运会的经济实力。北京是一座极具发展潜力的城市,近十年来经济始终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3.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在世界主要首都城市中,北京是刑事犯罪率、交通死亡率、火灾发生率最低的城市之一。

问题:奥运会作为一项体育赛事,属于什么活动?中国具备了举办奥运会的经济、政治条件,所以申奥成功,这说明了什么?

3.1.1体味文化教学反思 篇4

第一堂课总是很重要的,第一堂课如果上的好的话,下面的教学就会顺畅些、圆满些,要是讲砸了,当然还有弥补的机会,但是,实际弥补起来确实很困难的。

《体味文化》这一框是《文化生活》这本书的起始,起着开篇立论和探究导引的作用,后面个单元都是在此基础上展开并进行深入探究的。为了上好这节课,让第一堂课有个好的开始,我是结合学生暑假生活以一问一答的形式来引入本节课的内容,来说明文化现象就在我们身边。

事实上,如果老师能够持久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堂课算是成功一半了。因此,为了持久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要充分利用多种资源,如视频、故事、图片。在这一框中,我就设置了一个故事和视频,关于李云迪的故事和视频,用以解说“人的文化素养是靠后天逐步培养而得来的,不是天生就有的”,也用这个故事和视频来解说“文化的力量”这一知识点。

此外,利用了课本第7页的插图,问“在镜头中的两个人谁更有‘文化’些”。借用这个插图来引出“文化与文明的关系”这一额外补充的内容。

这一堂课的内容其实十分的简单,重点是要讲清楚“什么是文化”、“文化的特点”和“文化的力量”这三个知识点。为了巩固这堂课的知识,我还相应地设置了练习题,在练习中让学生对今天所学的内容进行运用。这里要提到的是,我专门找了一道题,是与课本第七也“专家点评”相对应的。借此来强调我们所讲的“文化”指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

最后,一个好的结尾可以加强学生的印象,为学生建立一个整体的框架,帮助学生梳理课本的内容。我主要是让学生不看课本,回忆整堂课的过程,之后强调了这个框的重点。

尽管精心准备,但还是经验不足,很多地方有待改进。

第一,在学习过程中,我主要采用的讲授法和案例教学法。不过有一点不足,就是我讲解的太多,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都证明,老师如果在教学时把知识像剥柚子一样,一层一层撕开,喂给学生,实际上就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挤掉了学生探究的兴趣。确实,什么都是老师在说,学生也不会主动的去思考、动手。这是一个讲授的度的问题,需要好好把握。

第二,在这个框的设计上运用到了多媒体,在我所教的班级中,只有1个班的多媒体可以使用,其他的班的多媒体出了些问题,所用没有用上。所以在教学效果、课堂气氛上可能比不上用多媒体的那个班。刚开始时还没反应过来,对于李云迪的故事、视频的内容只能用嘴讲,显得有些枯燥、乏味。这也是我的一个不足。吸取了这次教训之后,以后一定会记得要两手准备,防止出现多媒体不能使用的情况出现。

第三,板书方面,由于有些紧张,板书有些凌乱,不够清楚明了。

第四,在上5班课时的时,漏了“文化的特点之一:文化以物质为载体”;虽然最后补充上了,不过使得课上得不够连贯。

第五,对知识的运用不够,思想深度不足。在讲“文化的转化性”时,没有具体解释“文化是如何从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的”。

黄蕾

领略汉字魅力体味文化精髓 篇5

——广河一中参加临夏州“聆听华夏之声书写汉字之美”中学生汉字听写大赛 3月19日,由我校八年级1班马卓雅、马正,八年级2班马亚楠、马雪珍,八年级3班张圆圆,八年级4班马欣雨六位同学组成的参赛队,代表广河县参加了临夏州“聆听华夏之声,书写汉字之美”汉字听写大赛。经过八支参赛队激烈角逐,临夏市(临夏市一中)参赛队荣获团体第一名,广河县参赛队(广河一中)荣获团体第二名,永靖县参赛队荣获团体第三名。在获奖的前6名选手中,我校马亚楠、马卓雅两名同学分别获得个人第四名、第五名的好成绩,为县、校争得了荣誉,教导处副主任、八年级语文教师马宝军获得“最佳指导教师”奖。

本次活动由临夏州教育局和州语言文字委员会联合主办,是为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赛甘肃省选拔赛选拔选手,全州七县一市共八个代表队参加。我校于3月7日接到参赛通知,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参赛事宜,成立以分管校长为组长的辅导小组,拟定了周密的辅导计划。3月10日,辅导小组精心命题,依据参赛对象年龄要求,在八年级各班初选30名学生进行测试,最终,筛选出了马卓雅等6名参赛选手。辅导老师利用下午自习、周六、周日等课余时间加班加点,参照省教育厅“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赛题库设置”的要求,重点对《通用规范汉字表》中的二级字表、三级字表上共4605个汉字,按易读错字词、形近字、多音字、热点词、生僻字归类梳理,并结合中国六书造字法及用字法,对参赛选手进行强化训练,通过读、听、写、练等多种方式测练,使参赛选手在短期内掌握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造字用字原理,有效积累大量的字词,为本次大赛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中国汉字源远流长,经历了五千多年的演变,它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是我们民族祖先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最灿烂的瑰宝之一。汉字作为仍在使用着的历史最悠久的文字,记述着华夏文明的历史,承载着中华文化。汉字是中国人的存在之家,书写汉字更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表现出了良好的素质和精神风貌。

赛场上,我校参赛同学密切协作,从容自信,拼搏进取,一丝不苟,在一横一竖一撇一捺的书写过程中,充分显示了对传承千年文化的敬重和传承。

上一篇:看《暖春》的观后感下一篇:2024学年度中学英语教师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