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背后的文化心理

2025-01-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秋节背后的文化心理

中秋节背后的文化心理 篇1

中秋节第二个特点是有浪漫的抒情性。中国人看月亮绝不是一个寒冷的星球,而是一个有男(吴刚)、有女(嫦娥)、有植物(桂树)、有动物(玉兔)、有宫殿(广寒宫)、有故事的神话世界。月亮是仙境,是与每一个人幸福相关的碧空明镜。月亮是人的朋友,可与人心灵沟通,“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通过对月亮人性化的描写,反映了中国人民是一个多么富有想象力和浪漫情怀的伟大民族。

中秋节第三个特点是紧迫的时间感。俗话说“年过中秋月过半,星期就怕礼拜三”。意思是一过中秋就快到“年终算总账”的日子了,要抓紧时间完成今年该办的事。在古代北京,中秋还是一个结账的日子,是时间段落的标志,又叫“节关”,届时要清理债务。北京宣武区今年中秋节要举行空竹比赛会,抖空竹是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北京空竹有单轮的,有双轮的。二轮相照,抖动起来有“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含意,激励人们珍视大好时光。

中秋节的第四个特点是温馨的骨肉情。花好月圆之夜,骨肉团圆之时。团聚、团圆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因为家族生活的关系,中国人有很强的家族伦理观念,重视亲族情谊与血亲联系,形成了和平、和谐、和睦团圆的民俗心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家族团聚成为人们生活中体现幸福的大事,中秋节的存在就为民众的定期会聚提供了良好的时机。每逢佳节倍思亲,节日是加强民族凝聚的促进剂,人们不约而同地对民俗事象的认同并实践,是一个伟大而又神秘的力量。月饼是点心的一种,作为一种社交的礼物本来是传递情感,“知恩必报”。“点心,点心”,点到而已,并不求奢华,重在情意。对月饼进行豪华包装是不符合“点心”之原意的。如果包装过度豪华,不好降解,造成处理上的困难,有悖民俗“不怕重复”的原则,是不利对节日的民俗事象进行保护的。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渴望统一、团结心理路程的见证,又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认同、沟通、凝聚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资源。传统节日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好时机,是展示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中秋节是个大团圆的节日,这种向往团圆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我们要过好中秋节,就要将传统的文化元素、当代人的审美追求、现代的科学技术三者结合起来,丰富我们的节日民俗事象,让中秋节过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把人们的情感充分表达出来,增强节日的吸引力、感染力,让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们真正感受到:美在中秋!

专家提醒:中秋过后要提防父母心理失落

中秋节,一家老小欢聚一堂,享受天伦之乐,真可谓其乐融融。在此,特别提醒大家的是,假期结束,送走了儿孙,突然的冷清容易让老人的情绪陷入低谷。很多老人在聚会刚结束的一段时间里,会产生失落、伤感、寂寞、抑郁等感觉。给父母充分的思想准备。

家住得近的儿女吃完饭不要马上起身对父母说“我们要走了”,而是要陪老人聊会儿天,在走之前应该暗示“我们要走了”,比如让孩子整理书包,或者向父母提起一会儿回家后还要做些什么事情,比如说:“我想一会儿回家后把明天的早饭准备一下。”

中秋节背后的文化心理 篇2

淘宝网购衍生了一系列网购用语。打开网购页面, “限时、限量、疯抢、清仓、折扣、特惠、包邮、特价、秒杀、团购”以及“聚划算、秒杀价、冰点价、淘金币、支付宝、淘宝客、淘江湖、秒杀族、团购券”等网购新词新语当即映入眼帘。其中, 常用的网购动词有淘、秒、抢、拍、团、刷、赞等。这些动词的来源途径主要有两种, 一是新词的产生, 二是旧词的新用。

(一) 新词语的产生

所谓新词语, 是指内容新、形式新, 原来的词汇系统中没有或虽有但内容是全新的词语。如“团”的动词用法的产生源于“团购”这一网购方式的出现。所谓的“团购”, 就是团体购物, 指认识或不认识的消费者联合起来, 与商家共同协商, 以求得最优价格, 促成买卖交易的一种购物方式。从“团购”衍生而来, “团”成为了网购者在“团购活动”中的专用动词。“我团到了一件衣服”表示我通过团购活动, 买到了一件衣服。“团”在这里跟“买”意义相近, 而“团”所表示的购买意义具体指通过“团购”活动而进行的交易行为。

另一个网购常用动词“秒”, 是由网购“秒杀”活动衍生而来的。“秒杀”最早使用源自网络游戏的“专业术语”。“秒杀”正式走向网购领域, 源于淘宝网发起的“一元秒杀”活动。在众多买家竞相角逐下, “秒杀”成为了网民们耳熟能详的词语。更有人笑称:2009年, 钟情网购的白领如果说“我买到了”, 会被嘲笑为“菜鸟”;说“我淘到了”, 会被认为已经“OUT”了;只有那些兴高采烈地说“我秒到了”, 才是最时尚的潮人。 (1) 在《2006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及《2006年汉语新词语选目》中, “秒杀”一词正式列为171个汉语新词之一。随后, 由《咬文嚼字》杂志组织评定的“2009年十大流行语”中, “秒杀”一词再次名列其中。由此可见, 网购用语不仅以新词的形式出现在网络世界, 而且还“脱去”了“网络新词”的外衣, 融入了人们的生活, 改变着人们的语言生活状态。

(二) 旧词语的新用

所谓旧词语新用, 是指词语保留原来的形式, 但意义或用法上有新的变化。网购常用的动词中, 有不少是“旧词”的新用。这些旧词既保留了本身基本的动词含义, 在具体意义表达上又较多地表现为意义的引申和动作的虚化。如“淘宝”的“淘”, 本指用器物盛颗粒后放在水里簸动, 使除去杂质, “淘米”“淘金”等便是此意。而在网购中, “淘宝”指的是“淘宝网”这一专有网名以及“淘宝”这一行为。前者是名词性的, 后者才具有谓词性。“淘”这一动词在淘宝网兴起之初非常流行。买家网购东西一般不说购中买家在琳琅的商品中精心挑出所买商品的特点, 强调了“淘”的乐趣, 也更加贴切地表述了网购商品繁多、选择自由的特质。

又如在网购交易成功后, 买家给卖家的商品和服务评价时, 常常会用到“赞”这一动词。“赞”原表称赞、颂扬的意思, 但一般不单用, 如“赞许”“赞扬”“赞不绝口”等。在网购评价中, “赞”含有称赞、赞美之意, 但在表述上, 往往简化为“赞”或“赞”后面直接加数量短语, 如“赞一个”。这里的“赞一个”是网购评价的常用短语, 表示值得肯定, 表扬一下的意思。“赞”在网购中特殊用法, 体现了网购买卖双方的肯定和支持, 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也体现了网络语言的创造性和活力, “赞一个”更显俏皮、温馨。

再者, “刷”在网购动词中也十分常见。“刷”原来表示用刷子清除或涂抹的具体动作, 而在网络中, “刷”的动词义使用十分广泛。网上论坛、留言版、BBS以及即时聊天室、网络游戏聊天系统等短时间内发送大量信息, 特别指重复发送相同或无意义的内容, 这一动作称为“刷屏”;反复点击某人博客的行为, 并且目的不在于登陆浏览而仅仅是为了“点击”本身, 通过点击提高博客点击率, 以达到提高知名度的行为称为“刷博”, 这是某些名人或明星为了宣传自己, 伪造公众关注热度的假象;微博诞生后博主为吸引更多人关注, 故意利用外部软件点击关注, 增加访问人气和关注度而产生了“刷微博”“刷粉丝”;网购中, 一些商家为快速提高店铺信誉或商品销售量而采用的非正常手段伪造信誉和销量的行为称为“刷款”“刷信誉”等。这里的“刷”淡去了实际动作的“清除”“消掉”义, 而强调了网络中所使用的“使……提高”“使……增多”之义。

此外, 还有如“抢”“拍”等动词, 其旧词意味更加浓厚。在网购中, 也充当了其特殊的功能。“抢”除去了原有动词中的[+非法性][+暴力性]等语义特征, 强调了网购的限时性、资源的有限性, 突出买家必须极力争取才能获得。“拍”的使用, 淡化了原有的实际动作意义, 表现为更加虚化的“购买”义, 在网购中使用相当广泛。

二、网购常用动词的特点

(一) 多为单音节动词

网购常用动词大多可以单用, 如:淘、秒、抢、拍、团、赞、刷、冲等。其中“淘”“秒”“抢”“拍”均可表示“买”的意思, 但在网购活动中则承担着不同的功能。“淘”强调对商品的精心挑选;“秒”则注重购买速度之快;“抢”表示商品数量少, 购买机会不多, 需要买家争取获得;而“拍”是“买”的一般表述, 指网购下单的动作, 如“拍下宝贝”“拍下发货”等。网购中表示“买”的意义用词增多, 一方面说明了网购方式日益普及, 另一方面则说明网购形式在不断丰富, 动词的表意不断细化。此外, 网购常用动词或多或少地保留原来基本的动词词义, 却更多使用单用形式, 体现了语言经济性的原则。

(二) 构词能力强

网购常用动词的构词能力很强, 围绕网购活动大批量地制造了与其相关的网购用语。如从“秒、秒杀”而来的秒杀价、秒杀器、秒杀族、秒杀帮以及秒杀门、秒杀客等;从“团、团购”而来的团购网、团员 (参与团购的人) 、团长 (创建团购活动的组织者) 、开团、跟团等;还有与动词“刷”“冲”相关的刷信誉、刷款、冲钻、冲冠等。这些网购用语产生快、数量多, 但意义多从网购活动中衍生而来, 因此使用较为局限, 一般仅在网购领域中使用。

三、网购动词所折射的文化心理

(一) 精准、高效、快速的生活理念

网络迅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 追求越来越高的生活质量。在网购中常用的动词“淘、秒、抢、拍、团、赞、刷、冲”等, 所追求的是一种快速、高效的购物体验。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左右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件小事。在“秒”“抢”“冲”的背后, 体现了现代人生活的忙碌和时间的紧迫。以最快的速度、最少的时间在有限的资源环境中汲取尽量多的有利因素, 寻求高效率的生活模式和解决办法。这样的生活理念反映在网购中, 表现为商家对产品的夸张宣传, 以低价、超实惠的方式吸引顾客, 用限时、限量的心理暗示促成买卖行动。一方面迎合了现代人的生活需求, 另一方面抓住了顾客的从众心理和贪图小便宜的特性, 让更多的买家投身到网购活动中。

(二) 高品质、超实惠的购物需求

物美价廉永远是消费者追求的购物目标。“淘、秒、抢、拍、团、赞、刷、冲”主导的网购活动背后所彰显的“低价”“零利润”乃至“亏本”买卖, 无一不反映出买家对高品质、超实惠商品的青睐和需求。在伪劣产品横行的时代, 品质与价廉的追求是人们购物的两大硬性标准。“秒杀”“团购”“抢拍”等网购活动所倡导的核心理念:“品质保证下的超低价限时促销”促成了这些网购新模式的生存和发展。这些网购常用动词的使用和普及, 反映了人们对高品质、超实惠商品的需求和对网购方式的认可与肯定。

纵观网购常用动词的来源、特点及其背后的文化心理, 网购动词以网络作为传播平台, 在网购活动的催生下, 以快速、高效的步伐“闯”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使用习惯, 并在网购领域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语言交际功能。

摘要:新兴的网购方式催生了一系列网购常用动词:淘、秒、抢、拍、团、刷、赞、冲等。这些动词既似曾相识, 却又各具新特色, 折射出当今社会的文化心理。

关键词:网购,动词,文化心理

参考文献

[1]毕昕.“秒杀”的意义及其发展[J].语文建设, 2012 (02) .

[2]贾锦锦.从“秒”到“秒X”现象分析[J].现代语文 (语言研究版) , 2012 (01) .

禁忌背后的心理 篇3

The critical quality that leads people to treat 5)rookie cards like 6)rosaries is that of the sacred, whereby an object becomes worthy of boundless7)reverence, commitment, and protection. Actually, it explains one side of the word “taboo” which few people realize. Taboo, the prohibition of an action based on the belief that such behavior is either too sacred and 8)consecrated or too dangerous and accursed for ordinary individuals to undertake.

Generally, the prohibition that is inherent in a taboo includes the idea that its 9)breach or 10)defiance will be followed by some kind of trouble to the offender, such as lack of success in hunting or fishing, sickness, 11)miscarriage, or death. In some cases 12)proscription is the only way to avoid this danger; examples include rules against fishing or picking fruit at certain seasons and against walking or traveling in certain areas. Dietary restrictions are common, as are rules for the behavior of people facing important life events such as 13)parturition, marriage, death, and rites of passage.

In other cases, the danger represented by the taboo can be overcome through ritual. This is often the case for taboos meant to protect communities and individuals from beings or situations that are 14)simultaneously so powerful as to be inherently dangerous and so common that they are essentially unavoidable. For example, many cultures require persons who have been in physical contact with the dead to engage in a ritual cleansing. Many cultures also 15)circumscribe physical contact with a woman who is 16)menstruating—or, less often, a woman who is pregnant—because she is the 17)locus of extremely powerful reproductive forces. Perhaps the most familiar resolution to this taboo is the Jewish practice of bathing in a 18)mikvah after menstruation and parturition.

Taboos that are meant to prevent the sacred from being defiled by the ordinary include those that prohibited ordinary people from touching the head—or even the shadow—of a 19)Polynesian chief because doing so would compromise his mana, or sacred power. As the chief’s mana was important in maintaining the ritual security of the community, such actions were believed to place the entire population at risk.

There is broad agreement that the taboos current in any society tend to relate to objects and actions that are significant for the social order and that, as such, taboos belong to the general system of social control. 20)Sigmund Freud provided perhaps the most 21)ingenious explanation for the apparently irrational nature of taboos, 22)positing that they were generated by 23)ambivalent social attitudes and in effect represent forbidden actions for which there nevertheless exists a strong unconscious inclination.

这是一个经典的情景假设:你的房子失火了,在整个房子被大火吞噬之前,你只能带上三样东西逃走,你会带走什么?除了手提电脑和移动硬盘之外,人们的回答可谓五花八门。人们的回答之所以各不相同,是因为物品被附加的特殊价值因人而异,从一张至亲挚爱手写的纸条到一件别人可能认为一文不值的破T恤,都可以是某人心中的无价宝。

人们之所以会视新秀球星卡若念珠圣物般神圣,关键是这物件被赋予了无法衡量的意义,所以变得备受尊崇、珍爱和呵护——实际上,这种情况解释了“taboo(禁忌)”这个词鲜为人知的一面。“Taboo”,意为对某种行为的禁止——因为坚信这种行为要么太神圣要么太危险,做出该行为的普通人会受到诅咒,所以禁止该行为。

禁忌所蕴含的禁律通常包括这么一个观念:违反或者藐视禁忌会令违反者祸患临身,如打猎或捕鱼无甚收获,生病,流产,或者死亡。在某些情况下,限制行为是避免这些危险的唯一方法,例如制定一些禁止在某些季节捕鱼或采摘果实,以及禁止在某些区域行走或通过的规定。最常见的是各种饮食上的禁忌,对人们生命中重要事件的行为规范也不少,如对分娩、结婚、死亡和各种个人典礼中的规矩。

除了上述的情况,禁忌所象征的危险可以通过仪式来化解。这常常适用于那些目的在于保护群体和个人的禁忌,因为某些生灵或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早成的威胁极大且太过常见而基本无法躲避,而人们相信这些禁忌可以保护他们免受伤害。例如,许多文化习俗都要求那些接触过尸体的人参加净身仪式。还有许多文化习俗限制人们解接触月经期的妇女,或者孕妇(这种情况较少),因为她们身上蕴含了极强的繁殖力。对此禁忌最为人熟知的化解方法也许是犹太人的习俗惯例,也就是月经和生产之后在浸礼池里沐浴。

避免俗人亵渎神灵的禁忌,还包括禁止普通人触摸波利尼西亚首领的头部,甚至影子,因为这会削弱他的“mana(神力)”。由于首领的神力对于维持部落的儀礼安全至关重要,所以人们相信,上述做法会危害整个群体(编者注:“taboo”一词源于波利尼西亚文化,所以有关“禁忌”的解释会与波利尼西亚文化里的一些现象联系,在此用与波利尼西亚文化相关的例子来讲明“俗人亵渎神灵被视为禁忌”)。

苹果土豪金流行背后的消费心理 篇4

要说最近的网络热词,“土豪金”一定可以算一个,“土豪”是最近在网络上十分流行的一个词汇,原指在旧社会乡里凭借财势横行霸道的坏人,后被网友引入虚拟世界,指代一些在网络游戏上舍得花大钱的玩家。

2013年9月9日,微博上发起“与土豪做朋友”以及“为土豪写诗”活动,诞生了“土豪我们做朋友吧”这句名言,加剧了土豪的走红。而苹果5S的新产品,则让土豪金成为一个新的热词,“土豪金”就成为形容那些舍得出高价买颜色不同但是硬件相同手机的人(iPhone 5S 金色后壳)。

有媒体说,10月6日是乔布斯去世两周年纪念日,乔帮主的传记电影少人问津,而有“土豪金”之称的iPhone5S却正在热销,不仅紧俏,价格还高得离谱仍一机难求,甚至,科技界和时尚界“土豪金”效应“横空出世”,在九月的2014米兰时装周上,T台模特也上演了全套“黄金甲”,美丽说等网站,专门开辟土豪金专区,三星HTC等厂商都纷纷拿出自己的“土豪金”产品,表示与苹果不相上下。

就在大家热议苹果的iPhone5S和iPhone5C缺乏突破性创新的时候,为什么“土豪金”却被如此追捧?

1.面子消费心理。

手机对于消费者而言,目前已经不是普通的日常通讯工具,而演变成了一种社交工具。高档手机自然就成为中国消费者“面子”的构成元素之一,从“大哥大”时代来时,实际上中国这个风潮一直没有褪去,因此,这种金色的手机成自然成为紧俏产品。据中关村手机摊主反馈,最青睐“土豪金”的,包括IT大佬、私企老板、民营企业的高管,而基于商务场合的面子需求购买的核心推动力。启示:很多时候我们常常把消费者心理想得很复杂,其实,他们要的很简单—能让我觉得有面子,这个就足够让我投入重金,你想想,世界上多少产品都是因为面子呢?喝茅台,抽中华,开宝马?制造稀缺的让消费者有面子甚至可以装B装酷的符号,永远都不过时。

2.追逐果粉的“不同”。

人们希望通过消费的差异化,从而证明的与众不同,很多人买土豪金,原因在于iPhone5S的灰色和黑色等产品,和iPhone5在外观上根本没区别,而iPhone5C还没上市就被消费群定义为廉价的代名词(尽管其价格并不便宜),因此,“不买土豪金,谁知道你用的是5S啊”“拿黑、灰版的都不敢出门了”,这种潜在的追逐“不同”甚至是炫潮心理就促使很多人都想入手土豪金。

启示:消费是一种自我的区隔,也是一种对话,当消费者拿着土豪金的时候,他是在寻求和其他人的对话,因此,产品也是一种对话,要想产品流行,一定要制造消费者之间的无声的对话。

3.金色的阶层认同的隐喻。

黄金的价值,赋予了金色奢侈、富足的象征意义,在工业设计中,金色是时尚高贵的含义,但是,在中国,更多人更愿意与暴发户或“土豪”关联,为什么这些消费者嘴上不愿意暴发户或“土豪”为伍,但是却要购买“土豪金”,这同样是中国消费者一种非常有意思的心理,没钱,我也要土豪一把,用得起土豪金,代表我好歹也是土豪阶层,这是文化参考群体的影响效应,如大家都向往权力宝座和皇族宫殿,因此消费“土豪金”,这也是一种屌丝逆袭和寻求阶层认同的体现。启示:消费在中国就是一种阶层演练,不管你是不是土豪,是不是富豪,任何阶层都在通过自觉性的或者偶发性的消费,来试图寻求阶层的认同感,这种阶层演练,将会持续很长的时间,也因此,中国是一个跨界、跨位、跨阶层消费文化风靡的国家,从高富帅到屌丝,消费文化是相互融合而不是完全独立和区隔的,这也就让中国的消费群体以及群体之间的关系变得错综复杂。

4.对苹果产品的报复性消费。

有人说“土豪金”的热销说明苹果很懂中国消费者,其实,这反而说明了苹果在新的产品上的创新颓势,苹果的果粉把购买“土豪金”当做一种没有更好的创新选择的消费狂欢,这种心态对于苹果并非是好消息。

启示:库克时代的苹果,精于数字和会计的计算,也精于运营,但是却在产品创新上缺乏后劲,作为一度是销售想象力和颠覆性产品的公司,今天的苹果没有过去的突破,开始让消费者不知道如何适应,消费者已经凌乱了,土豪金消费的狂欢带有苹果粉丝阵营走向分化的先兆特征,土豪金现象不会维持太久,而苹果在土豪金后再没有突破将面临更大的尴尬。

5.网络文化的推波助澜。

“土豪金”兴起于网络,这是一种网友原生态文化的产物,除掉“土豪金”,中国网友还为iPhone 5s/5c的配色都做了命名:高端黑、土豪金、东北银/茶婊绿、古德白、武藤蓝、脑残粉、大便黄。同时,各种商家也希望借此热点搭乘顺风车,比如淘宝上出现了“土豪金”手机壳,它能让iPhone5手机瞬间“高端上档次”,各大手机厂商纷纷计划推“土豪金”产品,三星推“土豪金”Galaxy S4、HTCone甚至将推出24K纯金手机,价格在1.9万元左右;当然,汽车、冰箱、戒指……只要和金色搭上边的商品统统换上了“土豪金”包装。一时间,土豪金成为一个短暂的热点。

启示:网络文化就是年轻人文化,这种文化的扩散力非常强,任何一个品牌都需要借助互联网,但是也需要成为互联网文化的一部分,这种原生的互联网文化正在改变品牌的形态,甚至在颠覆品牌固有的特性。

有网友如此调侃:“我拿着‘土豪金’打电话,会有妹纸想和我做朋友吗?”您喜欢土豪金吗?

中秋节背后的文化心理 篇5

最近,姚强的家长打来,说姚强今年上高一,有网瘾,为了上网,有时连学校也不去,只想在家玩游戏。不过,这孩子有个好处,就是说好了玩多长时间的游戏,能够说到做到,到时候真的能刹住车不玩了。这就有点奇怪了,说不玩就不玩,这还是网瘾吗?

我跟姚强的家长约好第二天见面详谈。第二天,他们带姚强来了。经过沟通,我发现姚强的问题不是有没有网瘾,他逃学上网只是表面现象,隐藏在其网瘾背后的有更深层次的问题。

据姚强家长介绍,姚强听话、内向、不善交际,从小学到初中,学习一直很好,是班里的尖子生。可是到了初三下学期,他的学习开始退步,考试名次一再下滑。就在这时,他有了厌学心理,不想上学了。有了厌学心理之后,他的名次下滑得厉害,更加不愿意去学校了。

姚强说,每次被迫走进教室,他的心里都会想不知同学们怎样看他,谁说点什么他都特别在意。一次,老师说他弓腰缩背的姿势不好看,他认为老师轻视他,看不起他,久久难以释怀。之后,体育老师也说一个人要是总弯腰缩背的,干什么都难以成功,他更是耿耿于怀,还气愤地对妈妈说,他将来一定要当大官,好好修理一下这两个老师。由于担心别人说出伤害自己的话,他平时在学校总是躲着大家,以至于后来说什么也不去学校了。

姚强除了和父母说话外,很少和别人交流,包括跟我对话时都是吞吞吐吐的。姚强的父母说,这孩子后来越来越不愿意与人交往,就喜欢自己一人待在家里,不是看电视就是上网。姚强说,自己上网时最舒服,不用担心与人打交道的问题。

背后的敌人-文化软实力 篇6

摘要: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大国争雄的角力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已成为我国发展的关键,应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发掘文化软实力,需要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需要系统研究“和”文化,需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需要不断地进行文化创新;提升文化软实力,需要政府主导和引导,加强媒体宣传,需要充分抓好文化体制改革,加速文化立法,需要注重文化产业发展,加大扶持力度,需要利用文化创意拉动相关行业发展,加入国际竞争。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提升

正文:书架上的《时事报告》已经静静地躺了大半个学期,某个晚上百无聊赖的我拿起来它,随便地翻了一翻,有个词语跳入了眼帘,文化软实力,这个有趣的词语不禁吸引了我的阅读兴趣。虽说这个词语不是第一次听,但是联系上最近对中西电影的思考,让我想要对它进行更深层的挖掘。

软实力,用百度百科的标准词条来解释就是“Soft Power,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实际上,我们所说的“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基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传播力而形成的体系,它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指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及制度体系;二是指建立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上,以人的精神,品格为核心的国民素质,发展文化软实力就是要继承、培育和发展一种独特的民众精神和品格;三是指包括音乐、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出版、会展、动漫游戏、新媒体等可以产业化运营的文化产业。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现状实在令人担忧,中国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介处于“原生态”状态,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文艺演出、语言文化、图书出版等文化领域面临着“文化赤字”;对于中国文化形象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忽视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和改造。针对这个现状,中共十七大报告洋洋洒洒,生态文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服务型政府等新名词不断涌现,解读它们,需要新的实践。报告这一新提法,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文化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支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而繁荣兴盛中华文化,必然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为根本途径。为此,就要树立“文化软实力是重要国力”的观念,把文化产业列入国家战略,大力推动和扶植文化产业。要详细制定文化发展战略目标、战略措施和文化发展政策,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推动其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做到“国家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回归现实,近些年来,中国经济日渐崛起令世人瞩目,与之相匹配的文化魅力和影响则亟待拓展。有数据表明,目前美欧占据世界文化市场总

额的76.5%,亚洲、南太平洋国家19%的份额中,日本和韩国各占10%和3.5%。美国文化产业创造的价值早已超过了重工业和轻工业生产的总值。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我们需要培养一批具有世界眼光的知识分子和文化工作者,他们知道什么是最中国的、最优秀的、最能成为世界性的文化;知道什么是全球市场;知道谁在消费中国,谁在了解中国,否则很可能将导致文化生产过剩或者错位。

文化传播机制是一个大问题。美国用三大片(薯片、芯片、影片)策略就征服了世界。从1996年开始,美国的文化产业已经超过航空、重工业等传统领域,成为美国最大的出口产业。美国的文化产业已经占美国GDP的25%左右。这种情况下,中国不得不借鉴西方的模式,如制作模式、宣传模式、广告模式、营销模式、收回成本模式等。

最近几年,一些中国电影逐渐走出国门,在为世界所认知的同时,也赢得了部分海外市场,其中贡献大者如张艺谋、陈凯歌等。但恰恰是这些大踏步走出去赚取海外票房和美元的电影导演,在很多人眼里,他们的作品不仅“媚洋”、“求大”,而且“没有思想”。结果,钱投得越来越多,电脑制作越来越虚假,画面越来越残酷。成本越高,就越期待从市场获得高回报。这在美学上被称为“形式取代思想”——即以形式的视觉狂欢取代了思想的深层感动和内在灵魂的拷问。面对美国文化三片齐下的文化战略,中国文化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处于“失声”状态。

中国文化要出好作品,不能仅仅停留在号召意义上,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模仿层次上,必须批量生产,规模推出文化精品,这就需要市场的投入。但文化市场也是个难题,因为中国人懂文化的不懂市场,懂市场的不懂文化,甚至是懂文化的看不起市场,懂市场的也看不起酸文人。

因此,需要解决以下四个层面的问题:第一,官方应有文化的高度。第二,熟悉市场,了解西方和全球的市场,知道谁在消费和需求中国的东西,否则就会导致产品过剩或者严重错位。一方面,一些人受“名牌”机制影响,人云亦云,喜好消费那些宣传海报里的商业“大片”;另一方面,相对于全国平均收入水平,文化产品总体上仍属于奢侈品,很多人受经济条件约束却消费不起。这些都制约了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良性发展。第三,中介环节问题,主要是体制性问题,需要有一种弹性的合作性的制度、财务制度等,否则从事文化产业的人最后很可能是债台高筑,官司缠身。第四,专业和思想的介入,即邀请一批真正的专家、学者和撰稿人,吸收、改编他们的思想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除了文化传播机制的问题,国民对于本国文化保护意识低下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什么某些亚洲国家先行一步进入现代化以后还要进而争夺文化领先权呢?为什么在经济领域成功后还会有对文化领域尤其是古代文化领域优越性的图谋呢?为什么有人不断想从文化上做文章大谈分裂中国的“七国论”?对此中国应该怎么办?是继续跟在别人后面作为第三世界欠发达国家?还是渐渐地学会同西方他者对话呢?是继续全盘西化使中国文化成为即将消逝的文化?还是在对话中逐渐进入国际文化共识并强调自己的文化特性,从而生出一种真正的文化精神并使中国文化成为人类精神的一部分,而不沦为博物馆文化?这些文化问题需要每一个中国人深深思考!

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一个现象,就是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过西方节日,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却视而不见。中国是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的文明大国,我们的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应该是世界各国所学习,研究的榜样。怎么会被历史短的西方文化、或韩国文化替代呢?我认为,时代的发展,我们的古老文化不能固守本色,应该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搞好宣传,让外国人来过我们的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端午节已成为韩国的合法节日)。所以我们希望,在将来我们看到过春节时,世界各地都挂满红灯笼,在过元宵节时,世界各地都在吃元宵、汤圆,猜灯谜。.在端午节时,世界人都知道那是中国人的节日。那个时候,中国不仅是拥有各种强武器的大国,而且也是文化强国。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实的文化根基。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要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行为相联系,自觉实现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转换。要大力推进民族文化创新工作,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加快构建文化传播体系,使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通过各种媒体传递到世界各地。

参考文献:

中秋节背后的文化心理 篇7

待了一会,过来一位大婶问我:“小伙子,你卖东西怎么不吆喝呀?”我说:“我不好意思,喊不出来。”她说:“哪有这么做买卖的,不喊谁知道呀?看你文文静静的,不像个卖东西的。我以前做小买卖的时候,刚开始也不好意思,后来喊惯了,不喊还不舒服呢。”我连说:“是,是!”可是还是喊不出来。大婶急了:“我帮你喊。”大婶便大声喊了起来:“卖晒衣架了。”

大婶喊完后,果然有人探出头来问价钱,我说150元一个。一个人从楼上跑了下来,左看右摸的,问我能不能再便宜一些。旁边的大婶说:“那你问问邻居要不要?多买肯定便宜。”这个人就把楼上的一个人叫了下来。两个人一合计,问我:“120元可以吗?”我说:“130元一个,一个就挣10元。”旁边的大婶也说:“行了,前两天来的最低还要160元呢。”就这样,在大婶的帮助下,我卖了两个。

接着我到了后面的家属楼,没发现有人。我想想大婶说的话很有道理,她都能帮我喊,扪心自问:自己的生意难道还要别人帮忙吆喝吗?我鼓足了勇气,大喊一声:“安装晒衣架喽!”我永远记得这一声喊,当时觉得头都嗡了一下,赶快四周看看,发现并没有人看我。

以前不敢喊那是因为心理作怪,一是不好意思,二是觉得这喊着叫卖和卖水果、卖豆腐的没什么区别。现在想想,觉得那时自己还是太虚伪,太好面子。生意人就要喊出来,不喊你永远也突破不了自己。我接下来又喊了几声,慢慢觉得也自然了,楼上的人听到,就又有人问价钱,一会就把剩下的几个晒衣架给卖掉了。

过度补偿心理的背后 篇8

母亲:

我特别心疼这个孩子

我儿子今年念高三。跟您说,我特别心疼这个孩子,也特别关心他的学习。孩子很争气,学习不错,初中还拿过班里的第一名。参加重点高中的升学考试时,蓝印生录取200名,而他考了第80名。顺利进入重点高中后,他的第一次考试成绩很理想,排名年级600多名,我也就放心了。所以,高一孩子一直住校,我也没想着去陪读。

但是到了高二下学期,孩子的成绩下滑,并且一直滑到了年级900多名。更可怕的是,孩子还学会了泡网吧。孩子的班主任给我打电话,介绍孩子的学习情况,提醒我不要掉以轻心。我本来就很关注孩子的学习,听了这话,我下决心请长假陪读,于是在学校附近租房住下。

为让孩子对学习重视起来,我找他谈了几次话,但都是我说他听,孩子话很少,甚至不说话。我什么道理都给他讲了,想激发他的上进心。起初,他还听我说,后来不耐烦了,干脆发脾气说:“你知道啥?别说了,烦死了!”

孩子这么烦躁,为什么?我找孩子的班主任沟通,才知道孩子早恋了。那个女孩也是外地生,两个人都远离家乡,一个偶然的机会两人相识,互生好感。从高一下学期两人好上,到现在已经一年多了。一年多的时间里,儿子说那个女孩給了他很多关心和温暖,还给我看了女孩写给他的信。我感觉女孩比较懂事,但是我也知道,学生来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不是谈恋爱,成绩下降可不行。

当时快放暑假了,我和孩子他爸心想:趁着假期,让儿子赶紧和那个女孩断了。为此,孩子他爸特意从老家赶到天津商量此事,顺便把我们娘俩接回去。我们找儿子谈判,不管我们怎么劝,儿子就是不同意和女孩断。他爸急了,跟儿子动了手。开始,儿子也很冲动,最后还是听从我们的意见,答应和女孩分手。

第二天,我们准备回家的时候,儿子六神无主,根本不知道帮助我们拿东西。我想,他是心里放不下那个女孩,期待能在走之前与她见上一面。当时,我看到儿子的眼里是失望,是茫然,是无奈。

回到家,儿子没精打采,根本没有学习的热情。我问他:“你不是下了决心吗?”孩子说了实话:“我是下了决心,可心里难受,总也放不下她,晚上睡不着觉,总想哭……”

还有件事,我不知道对孩子有无影响。这孩子上面还有一个哥哥,他属于计划外生育,就是所谓的没有户口的小“黑孩”。因为是这种情况,孩子出生后,我就把他送到我小妹家。正好我妹夫和孩子他爸同姓,于是,孩子的户口就落在了我小妹家,被当作我小妹的孩子。他管他小姨叫妈,管我这个亲妈叫姨。这样做,我心里不好受,但实在是万不得已!

后来,估计孩子模模糊糊地知道了自己不是这家的孩子。到了该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干脆把话挑明,把他接回了自己家。回来后,他似乎很不习惯,不知道话该怎么说,事该怎么做。

虽然孩子在他小姨家没受什么委屈,可我总觉得亏欠了孩子,生怕他再受什么委屈,总想多给他一些爱,似乎只有这样,心里才好受些。平时,我事事满足他,迁就他,也让大儿子让着他。今年,我大儿子结婚,但是为了照顾小儿子,让他安心学习,我一共才回去了两天,婚礼一结束就忙着赶回来。

虽然,我尽可能地对小儿子好,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我们越来越没话说,我心里更加不安。每每想起过去,总觉得委屈了孩子,甚至想让孩子把委屈说出来,抱怨我几句。可是孩子并不喜欢听,总是一脸不耐烦地让我别说了。

我担心孩子有心理问题,但他坚持说自己没问题。直到今天,他还偷偷去网吧,还放不下那个女孩。您说,他都上高三了,怎么就不明白事情的轻重呢?照这样下去,怎么参加高考?为了他的事情,我该说的都说了,该管的都管了,能想的办法也都想了,可是孩子就是不在学习状态。您说,我还能有啥招?为了他,我真是愁死了!

孩子:

她让我很烦很烦

真的,跟您实话实说,我——没——问——题。我妈总担心我有问题,总和我说这说那,让我烦,非常烦!最近,我妈看我话不多,三番五次地问我怎么了。一开始,我不想理她,后来听她介绍了您的情况,我感觉您或许能够理解我、帮助我,所以,我妈再劝我来时,我就来了。

我知道我妈和您说了什么,无非是我的学习下降、不该谈恋爱,还有我不能见光的童年……这些我都听了八百遍了,她整天跟我唠叨的也就是这些。

先说我的学习吧。以前,我学习挺好,可以说是尖子生。但是,那不是因为我喜欢学,而是被父母逼着学。对,尤其是被我妈逼的。从我上学那天起,她就特别在乎我的学习。那时候,我还小,什么都听大人的。但是上了高中以后,我有了自己的想法。我开始厌烦枯燥的学习,没完没了地做题,没完没了地考试,没完没了地排名,这有意思吗?

我有了抵触情绪,自然不想努力,考试名次也就下滑到现在的地步。其实,我心里有数,我最差的状态也就是这次的900多名,照这个样子混到高考,也能考个二本,如果运气好,说不定还能上一本。我并不着急,烦的时候就去网吧消遣一下。至于以后怎么办,到了大学再说吧。

事情就是这样,根本不是我妈担心的那样,也不是因为感情问题。

说起我的感情问题,双方家长知道后,我心里纠结了一阵子。我跟父母说不跟那个女孩联系了,是假的。其实,我们还有联系。但是您放心,我们考虑到双方家长,也考虑到即将到来的高考,一致同意先把这段感情搁置起来。对,也就是您说的暂时冷冻起来。这件事对我的学习有影响,但影响不大,我不是因为这件事成绩才下滑的,但是我妈就是不相信,天天提,烦死了!

还有更让我心烦的。妈妈总跟我提我的童年,其实童年的事我都不记得了,但她一遍遍地说,还总问我,是不是有什么委屈,如果有什么委屈就说出来,千万别藏在心里。我说什么啊?我连几岁回父母身边都不记得!起初,我好言好语告诉我妈,我没委屈,也没心事。我妈却置若罔闻,还是一遍遍地问我。我就有些烦了,我直接告诉她:“您别说了,如果我心里有委屈,我会说的。”我以为事情到此为止了,可是没有,妈妈还是说,说得我最后不胜其烦。

nlc202309080931

您说,是我有问题,还是我妈有问题?

这次来访,我一是希望得到您的理解,二是想请您帮帮我,不,是帮帮我妈。我的这些想法,我都跟我妈说过,可她就是不信。您是专家,您说的估计她会信。另外,也请您告诉我妈,让她别为过去的事纠结了,早点掀篇吧,我就不烦了……

咨询师:

过度的爱扭曲了亲子关系

一个故事两个版本,男孩和母亲各有各的说法。这两个版本反映了母子不同的心态:妈妈认为孩子有问题,孩子认为妈妈有问题,而我们又该如何正确解读呢?

不能说男孩一点心理问题没有。很多案例表明,童年离开父母的生活经历,会在其心灵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并影响以后的生活。比如,男孩的早恋就与通常的恋情不同,里面多少包含了由于亲情缺失而导致的情感补偿。很多较早涉足感情的青少年,往往有亲情缺失的心理背景。再比如,人对不愉快的记忆会进行選择性遗忘。男孩对童年经历的遗忘就是一种选择性遗忘,是一种自我心理防卫,也是一种自我心理保护。还有,男孩现在对学习的态度,很大程度上也是对妈妈过去逼迫他学习的一种抗议。

当然,这些都是潜意识里的心理活动,随着生命的成长和心理的成熟,它们可能会被逐渐消化掉,未必需要采取特别措施。再有,男孩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总体上还是比较理性的,比如对学习的认识、对恋情的把控,以及最终同意来访。

可以这样说,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没有谁是没有一点心理问题的。单就他们母子来看,男孩的妈妈问题更大一些。

妈妈存在明显的过度补偿心理情结。早期的母子分离,在妈妈心里留下难以化解的隐痛。她对孩子抱有强烈的愧疚感,于是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心理补偿。

妈妈逼迫孩子学习,无非是想让孩子更出色、更优秀,这是补偿心理的表现。对孩子恋情不满,除了怕耽误学习外,还怕孩子的情感被女孩分割,这是补偿心理的曲折表现。即使是大儿子结婚这样的人生大事,她也只是短暂离开了小儿子,还是补偿心理的表现。对孩子反复诉说童年往事,更是补偿心理的表现。这次三番五次地让孩子来咨询,其实也是补偿心理的表现。

妈妈的补偿心理过度了,爱过头了,凡事过犹不及,过度的补偿、过度的爱,扭曲了亲子关系,男孩的感受就只能是一个“烦”字。

更重要的是,妈妈过度补偿心理的背后,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自己心安。试想,做妈妈的如果总觉得亏欠孩子,心里会好受吗?唯有补偿,才可心安。所以,这种过度补偿心理,貌似为了孩子,其实是为了自己。

既然问题主要出在妈妈身上,那么妈妈该怎么办才好呢?

第一步,从认知上调节。妈妈要从根本上改变看法,认识到自己并不亏欠孩子,当时造成母子分离是出于现实的无奈,并非是妈妈不负责任。丢掉对孩子的亏欠心理,淡化过度补偿心理,有助于母子关系恢复常态。

第二步,从行为上调节。妈妈要放弃过度补偿行为,对孩子的学习放手,对孩子的感情信任,对孩子的童年经历,不要再没完没了地提起。如果妈妈实在难以消除补偿心理,也应该努力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营造自然的亲子关系。

听了我的建议,妈妈表示一定努力照着我的建议去做。

后来,我从反馈的信息中得知,他们的母子关系正逐步回归自然,走向正常。

这个案例看似特殊,其实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现实生活中,不少父母对孩子都存在过度补偿心理。比如,留守儿童的父母、单亲儿童的父母或其他特殊儿童的父母,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觉得由于自己的原因导致了孩子的不幸,从而深感愧疚,想方设法地补偿孩子,结果好心办坏事,导致亲子关系异常,也给家庭教育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我希望,通过这个案例,有过度补偿心理的父母能从中看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顺利找到亲子关系回归自然的出路。

[编辑:杨子]

上一篇:2023届高三语文作文导学案下一篇:换一种心情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