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登记管理条例

2024-10-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团登记管理条例(精选8篇)

社团登记管理条例 篇1

申报条件

1、有50个以上的个人会员或者30个以上的单位会员;个人会员、单位会员混合组成的,会员总数不得少于50个;

2、有规范的名称和相应的组织机构;

3、有固定的住所;

4、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专职工作人员;

5、有合法的资产和经费来源有3万元以上活动资金;

6、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7、社会团体的名称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违背社会道德风尚。

申办手续

(一)社团筹备登记应提交的材料 1、3个以上发起单位或5个以上发起人签字(或盖章)的筹备申请书(一式两份);

2、业务主管单位出具的同意筹备的文件;

3、发起人和拟任社团秘书长以上的负责人基本情况。包括本人工作简历、职务职称、在其他社团兼职情况、奖惩情况以及身份证复印件。上述材料应由本人所在单位人事部门盖章予以确认;

4、单位发起的,应提供发起单位基本情况,包括单位名称、性质、注册资金(企业)、业务范围、办公地点、法定代表人、联系人、联系电话等;

5、《筹备成立社会团体申请表》;

6、筹备机构组成人员名单,包括姓名、性别、工作单位、职务职称、联系电话等内容;

7、按照《社会团体章程示范文本》拟定的章程草案;

8、拟发展的会员名单(单位会员或个人会员总数不少于30个)。单位会员须具有法人资格。单位会员名单包括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姓名、办公地址、联系电话等;个人会员名单包括姓名、性别、职务职称、工作单位、联系电话等。

9、社团的宗旨、性质、业务范围、会员分布、活动地域以及活动方式的书面说明;

(二)社团成立登记应提交的材料

1、以筹备机构名义提交的社团成立登记申请书(一式两份);

2、业务主管单位出具的同意成立的文件;

3、经登记管理机关初审并经会员代表大会通过和业务主管单位审查的社团章程(一式三份);

4、会员名单(个人会员不少于50个,单位会员不少于30个,混合计算总数不少于50个),单位会员名单包括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姓名、办公地址、联系电话等;个人会员名单包括姓名、性别、工作单位、联系电话等;

5、不少于3万元的注册资金验资证明;

6、会员(会员代表)大会会议纪要;

7、《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表》、《社会团体法定代表人登记表》、《社会团体负责人备案表》、《社会团体办事机构备案表》、《社会团体专职工作人员登记表》、《社会团体章程核准表》、《湖北省社会团体办公用房证明》,非行业协会性质的社团如有副处以上现职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兼任社团负责人(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的,还需填报《党政领导干部兼任社会团体领导职务审批表》。

8、会长(法定代表人)、副会长、秘书长的身份证复印件;

(三)社团分支(代表)机构设立应提交的材料

1、社团设立分支(代表)机构申请书。

2、业务主管单位签署意见的《社会团体分支(代表)机构登记表》;

3、会员代表大会(会员大会)或理事会通过的会议纪要,内容须载明:经审议,同意设立分支机构或代表机构;拟成立的分支(代表)机构的职责和业务范围等。

4、办公场所使用权的证明,须载明办公场所的地址、邮政编码、电话号码、面积等。属于自有产权的,要提供产权证明;属于租赁的,要提供合法有效的使用权证明,并注明使用期限。

5、拟任分支(代表)机构负责人填写的《社会团体负责人备案表》。负责人是党政领导干部的还须填写《党政领导干部兼职表》(行业协会分支(代表)机构负责人除外)。

6、拟任负责人的身份证复印件。

7、分支(代表)机构设在异地的,还须有设在地民政部门的审查意见。

办理流程

1、筹备机构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登记机关的“材料清单”要求提交成立登记材料

2、登记机关自收到全部有效材料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工作

3、对符合条件的,登记机关下达《社会团体准予成立决定书》,对不符合条件的,下达《社会团体不准成立决定书》

4、登记机关对批准成立的社团颁发《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

5、登记机关公告

6、新成立的社会团体依法申请组织机械代码、开设银行帐户、刻制印章并报登记管理机关备案。

办理机构

省民政厅民间组织管理处(厅民间组织服务中心)

办理时限

1.社团成立登记办理时限

筹备阶段:登记管理机关自收到发起人(包括发起单位,下同)的全部有效材料之日起60日内办结,作出是否批准筹备的决定。

成立阶段:登记管理机关应当自收到社团筹备机构提交的成立登记申请书及有关文件之日起30日内完成审查工作,作出是否准予登记的决定。

2.社团分支机构(代表机构)成立登记办理时限

登记管理机关自收到社团分支(代表)机构申请成立登记的全部有效文件之日起60日内作出是否准予登记的决定。

3.社团变更登记办理时限

社团(含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的登记事项、备案事项需要变更的,应当自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之日起30日内,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变更登记或变更备案,登记管理机关应在收到全部有效材料后30日内办理完毕,作出是否准予变更登记的决定。

4.章程核准办理时限

社团制订或修改章程,应将章程草案送登记管理机关初审后,提交会员大会(会员代表大会)通过,再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并自业务主管单位同意之日起30日内,报登记管理机关核准。登记管理机关应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章程核准工作。

5.社团注销登记办理时限

社团注销的,由业务主管单位负责组成清算组对社团财产进行清算。拟注销的社团应自清算结束后15日内由社团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注销登记。登记管理机关应自收到全部有效材料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准予注销登记的决定。

6.社团年检办理时限

社团登记管理条例 篇2

按照1998年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 社团是指公民自愿组成, 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 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一般将社会团体简称为社团。这一定义既将社团与国家权力机关相区别, 强调自愿成立而非强制性;又强调社团与公司的盈利性质不同, 社团是为了实现会员共同意愿而组成的组织, 并不一定追求盈利。社团管理体制是政府对社团加强监督管理的最重要的制度工具, 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社团在政府严格控制下的有序发展, 从而既发挥社团的积极功能又能确保社会政治稳定。

按照我国现行法规, 政府对社会团体的管理体制可以概括为12字方针:“归口登记、双重管理、分级负责”。现行管理模式从社团的成立和日常运行两个方面入手, 对社会组织进行重点管理。

(一) 社团的审查成立

具体到社团的成立, 目前世界上有两种模式, 一种是备案登记制, 另一种是审查登记制。两种登记制度都要求社团符合法律规定的各项条件, 后者更强调相关政府部门对申请登记的社团进行审查, 符合政府需要的社团将被允许登记并取得合法活动的资格, 而不符合政府需要的社团则不能赋予其合法活动的资格。而我国目前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 都将继续采取审查登记制。

审查登记制度, 即所谓的“归口登记”, 即除法律法规规定免于登记的某些社团类型之外, 1998年以后, 所有社会团体都由民政部门统一登记, 其他部门登记的则不能视为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国务院民政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民政部门是本级人民政府范围内社会团体的登记管理部门, 而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国务院或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授权的机构, 是相关行业、学科或者业务范围内社会团体的业务主管单位。这强调了在社团成立阶段, 民政部门和业务主管单位的“双重管理”。业务主管单位负责社会团体筹备申请、成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前的审查, 而业务主管单位决定社团是否有资格在民政部统一登记成立。可以看出, 社团成立与否更多地取决于政府意志。

(二) 社团的日常管理

社团日常运行服从于“双重管理”, 即, 管理部门依据相关法规对社团进行监督检查, 业务主管单位协助管理部门履行职责并指导社团开展活动。《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通过强制性方式要求每个社团必须挂靠到一个行政单位, 这样无疑会使得行政权力渗透到社团组织中, 一方面很可能使社团成为政府的利益附庸与权力傀儡;另一方面过强的依赖性也很可能使得社团无法忠实于自身的宗旨与目标, 难以满足社团成员的需求, 甚至导致我国社会力量薄弱的现状进一步恶化。

另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团管理方式则是“分级负责”制度, 是指依社会团体的规模, 全国性社会团体由国务院的登记管理机关及相应业务主管部门负责管理监督, 地方性社会团体由地方各级登记机关及相应的业务单位负责管理监督。社团的活动被严格地限制在以地域为体现的各级政府的严格控制之下, 从而便利和加强了政府对社团乃至社会的管理和控制能力, 却大大降低了社团的活力和发展壮大、交流合作的可能, 限制了社会力量的联系、发展与壮大。

二、小议现行社团登记管理体制的弊端

出于维稳促发的目的, 政府必然强调其对社团的合理利用、有效监控;而社团为了满足成员需要、实现成员权利, 也必然坚持要求有关社团的政策制定和行政管理以社团健康快速发展为目的, 给予社团足够的空间和自主。政府与社团二元主体对于社团审查成立与管理有着不同的出发点与目的、要求, 因而相关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便会出现意见分歧, 而这势必导致矛盾和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一) 就政府主体而言

就政府主体而言, 制定社团审查登记和管理的相关政策, 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政府更好地利用社团、控制社团, 从而助力经济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然而, 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 突出存在着以下问题, 严重影响了上述目标的实现:

一是过于控制社团的数量。政府为了实现和保障对社会力量的有效控制, 一方面, 在有些地方进行“总量控制”, 实行计划指标制, 限定本级社团与下级社团的规模与数量。另一方面, 越是重要领域和全国性质的社团, 越是完全排除竞争而只允许唯一一个社团的合法存在。

无论是对社团的数量控制, 还是对某些全国性社团的排他性保护, 实质上都是人为地制造某一或某些社团在一定领域的垄断。垄断有助于政府实现控制社会力量、保证社会稳定的目的;但行政控制使社团成为政府的下属机构, 空有社团之名而无社会力量之实, 无法发挥调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 政府支持下的社团垄断损害公民结社权、违背市场经济下社团自主发展的原则, 不利于社团在竞争合作中优胜劣汰、壮大进步, 也无法满足公民不断增长的多样化需要。

政府控制社团数量的初衷是监督社会力量、保障社会稳定;但这样的社团无法满足民众需求和社会发展要求, 甚至会加剧民众与政府的矛盾。长此以往则既无法促发, 也不能维稳。

二是双重管理体制“缺位”与“越位”并存。双重管理体制下的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机关互相推诿, 存在“缺位”现象。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 业务主管单位具有5项职责, 登记管理机关具有3项职责, 但实际上业务主管单位偏重申报活动而疏于日常管理与监督, 有的甚至放弃管理。登记管理机关也嫌人手紧经费少而无暇顾及社团的具体活动。业务主管单位与登记管理单位互相“踢皮球”, 既不能有效引导约束社团力量, 也不为社团发展提供支持与指导。另一方面, 无论是登记管理单位还是业务主管单位, 都存在明显的“越位”现象。社团从其成立宗旨来看, 应该是自愿组织起来开展活动的。但在实际过程中, 政府部门往往按照行政管理方式组织安排社团的各项活动。尽管这种处理方式会使社团在经费与办公场所上带来一些便利, 但政府的“越位”也会使社团失去自主性, 成为业务主管部门的附属机构, 乃至成为政府部门延伸利益的工具。

政府的“缺位”和“越位”说到底是一种“趋利避责”的表现, 如不加以限制, “双重管理”变成“踢皮球”和“抢山头”, 就更加违背政策制定的初衷。

(二) 就社团主体而言

就社团主体而言, 突出存在社团组织的行政化倾向严重这一问题。当前相当数量的社团是政府机关领导授意成立、由机关领导兼任社团主要职务的;即便是民间自发成立的社团, 也往往会请党政领导兼任社团会长、理事长等职务, 以寻求政府的支持和庇护。这些导致了社团组织结构与行政管理纠缠不清, 社团管理的工作方法有着深入骨髓的行政化烙印。大多数社团的组织模式都没有采用扁平化结构, 而是沿用政府机关的科层制结构, 科层制“分科管理, 分层负责”的特点使社团活力不足而结构僵死, 创造性和实务性被制度化所抹杀。

在这样的情况下, 社团组织成了行政部门的低劣仿品, 社团不是躬身实干、谋求改变, 而是报告会议、文件讲话, 社团内部组织结构官僚化, 社团工作人员官员化, 社团本应发挥的作用便大大萎缩。

摘要:首先明确当前我国的社团管理体制, 在此基础上, 从政府和社团的二元主体视角出发, 探讨现行社团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社团,二元主体,弊端

参考文献

[1]范履冰, 刘长春.制度变迁视角下的社团管理体制创新[J].学术界, 2007 (5) .

[2]徐家良.中国社团管理:制度安排、职能协调与影响力[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02 (1) .

[3]朱世海.社团管理体制创新与公法应对[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0 (5) .

社团登记管理条例 篇3

(一)身份证和户口证明;

(二)所在单位或村(居)民委员会出具的婚姻状况证明。乙、出国人员

(一)护照;

(二)所在单位(国内县级以上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出具的婚姻状况证明;或我驻外使、领馆认证的居住国公证机关出具的在国外期间的婚姻状况证明。持在国外期间的婚姻状况证明且出国前已达法定婚龄的,还须提供出国前所在单位或村(居)民委员会出具的出国前的婚姻状况证明。在我驻外使、领馆办理结婚登记的,须提供国内公证机关出具的婚姻状况公证。婚姻状况公证的有效期为六个月。居住在国内的中国公民同出国人员在国内登记结婚的还须出具婚姻登记管理机关指定医院出具的婚前健康检查证明。离过婚的,须提供有效的离婚证件。丧偶者,须提供配偶死亡证明。第八条 已办理出国护照、签证并以注销户口尚未出国的人员,应持护照和所在单位或村(民)民委员出具的婚姻状况证明,到注销户口前的户籍所在地或对方户籍所在地的婚姻登记管理机关办理结婚登记。第九条 出国六个月以上,现已回国的人员,应按本办法第七条的有关规定提供本人在国外期间的婚姻状况证明;回国一年以上确实无法取得在国外期间的婚姻状况证明的,须提供经现住所地公证机关公证的未婚或者未再婚保证书。第十条 申请复婚的,按结婚登记程序办理。第十一条 一方为出国人员,一方在国内,双方自愿离婚,并对子女抚养、财产处理达成协议的,双方须共同到国内一方户籍所在地或出国人员出国前的户籍所在地的婚姻登记管理机关申请离婚登记,并须提供下列证件和证明:甲、居住在国内的中国公民

(一)身份证和户口证明;

(二)所在单位或村(居)民委员会出具的介绍信;

(三)离婚协议书;

(四)结婚证。乙、出国人员

(一)护照;

(二)离婚协议书;

社团登记管理条例 篇4

特种设备使用登记管理制度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压力容器使用的安全监察工作,提高压力容器安全管理水平,加强统计工作管理,根据国务院《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暂行条例》有关规定,制订本规则。

第二条 本规则适用于:

1、《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适用范围的压力容器;

2、超高压容器。

第三条 压力容器的使用登记,包括登记、注册和办理使用证。

第四条 压力容器使用登记的一般要求:

1、我工区使用的固定式压力容器,必须逐台向地、市级(或有条件的县级、下同)劳动部门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机构申报和办理使用登记手续;超高压容器车的使用单位,必须逐台向省级劳动部门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机构申报和办理使用登记手续。

2、经注册并领取《压力容器使用证》的压力容器,应在悬挂的《压力容器注册铭牌》上打上注册编号。

第二章 新压力容器的使用登记

第五条 新压力容器使用登记的申报

新压力容器投入使用前,我工区必须填写《压力容器使用登记表》一式二份,并携带下述资料向劳动部门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机构办理压力容器使用登记申报手续。

1、产品合格证;

2、产品质量证明书;

3、产品竣工总图;

4、劳动部门检验单位签发的产品制造安全质量监督检验证书;

5、进口压力容器应有省级以上(含省级)劳动部门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机构审核盖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压力容器安全性能监督检验报告。

第六条 新压力容器的安全状况定级与注册

1、《压力容器使用登记表》中“安全状况等级”,按《压力容器安全状况等级的划分和含义》的规定,由我工区评定并填写。

中交一公局沪昆客专贵州段工程指挥部二工区 新建沪昆铁路客运专线贵州段土建工程四标段

特种设备使用登记管理制度

第十条 在用压力容器使用证的发放

1、安全状况等级核定为1、2级或3级的在用固定式压力容器,由地、市级劳动部门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机构发给《压力容器使用证》;安全状况等级核定为1、2级或3级在用超高压容器,由省级劳动部门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机构发给《压力容器使用证》。

2、安全状况等级核定为4级的在用固定式压力容器,办理注册手续后,允许在满足检验报告所限定的使用条件和检验周期内监控使用;经妥善处理,安全状况等级达到3级以后再发使用证。

3、安全状况等级核定为5级的在用固定式压力容器、办理注销手续后,予以报废。

4、《压力容器使用登记表》分别由压力容器使用单位和发放使用证的劳动部门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机构各保存一份。

第四章 变更、判废与报废

第十一条 安全状况等级变更

在用压力容器经内外部检验或修复后,检验单位应在出具的检验报告中重新评定安全状况等级。如安全状况等级有变更,使用单位应持《压力容器使用登记表》和检验报告,及时到负责使用登记的劳动部门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机构办理安全状况等级变更手续。

第十四条 判废

1、经检验评定判废的压力容器,由检验单位向我工区出具书面报告,同时报送该压力容器使用登记的劳动部门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机构。

2、压力容器报废后,我工区应持该压力容器的《压力容器使用证》,以及《压力容器使用登记表》、检验报告及时向原使用登记的劳动部门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机构办理报废注销手续。原使用登记的劳动部门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机构确认后,应在上述文件上加盖报废和注销标记,并收回《压力容器使用证》和注册铭牌。

社团登记管理条例 篇5

(第250号)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已经1998年9月25日国务院第8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总理 朱镕基

1998年10月25日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

第一章 总则

为了保障公民的结社自由,维护社会团体的合法权益,加强对社会团体的登记管理,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国家机关以外的组织可以作为单位会员加入社会团体。

第三条 成立社会团体,应当经其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并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进行登记。

社会团体应当具备法人条件。

下列团体不属于本条例规定登记的范围:

(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民团体;

(二)由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核定,并经国务院批准免于登记的团体;

(三)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内部经本单位批准成立、在本单位内部活动的团体。

第四条 社会团体必须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不得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不得危害国家的统一、安全和民族的团结,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其他组织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违背社会道德风尚。

社会团体不得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

第五条 国家保护社会团体依照法律、法规及其章程开展活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干涉。

第六条 国务院民政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是本级人民政府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以下简称登记管理机关)。第一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国务院或者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授权的组织,是有关行业、学科或者业务范围内社会团体的业务主管单位(以下简称业务主管单位)。

法律、行政法规对社会团体的监督管理另有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二章 管辖

全国性的社会团体,由国务院的登记管理机关负责登记管理;地方性的社会团体,由所在地人民政府的登记管理机关负责登记管理;跨行政区域的社会团体,由所跨行政区域的共同上一级人民政府的登记管理机关负责登记管理。

第八条 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与其管辖的社会团体的住所不在一地的,可以委托社会团体住所地的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负责委托范围内的监督管理工作。第七条

第三章 成立登记

申请成立社会团体,应当经其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由发起人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筹备。

第十条 成立社会团体,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50个以上的个人会员或者30个以上的单位会员;个人会员、单位会员混合组成的,会员总数不得少于50个;

(二)有规范的名称和相应的组织机构;

(三)有固定的住所;

(四)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专职工作人员;

(五)有合法的资产和经费来源,全国性的社会团体有10万元以上活动资金,地方性的社会团体和跨行政区域的社会团体有3万元以上活动资金;

(六)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社会团体的名称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违背社会道德风尚。社会团体的名称应当与其业务范围、成员分布、活动地域相一致,准确反映其特征。全国性的社会团体的名称冠以“中国”、“全国”、“中华”等字样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过批准,地方性的社会团体的名称不得冠以“中国”、“全国”、“中华”等字样。

第十一条 申请筹备成立社会团体,发起人应当向登记管理机关提交下列文件:

(一)筹备申请书;

(二)业务主管单位的批准文件;

(三)验资报告、场所使用权证明;

(四)发起人和拟任负责人的基本情况、身份证明;

(五)章程草案。第九条 登记管理机关应当自收到本条例第十一条所列全部有效文件之日起6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筹备的决定;不批准的,应当向发起人说明理由。

第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登记管理机关不予批准筹备:

(一)有根据证明申请筹备的社会团体的宗旨、业务范围不符合本条例第四条的规定的;

(二)在同一行政区域内已有业务范围相同或者相似的社会团体,没有必要成立的;

(三)发起人、拟任负责人正在或者曾经受到剥夺政治权利的刑事处罚,或者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

(四)在申请筹备时弄虚作假的;

(五)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情形的。

第十四条 筹备成立的社会团体,应当自登记管理机关批准筹备之日起6个月内召开会员大会或者会员代表大会,通过章程,产生执行机构、负责人和法定代表人,并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成立登记。筹备期间不得开展筹备以外的活动。

社会团体的法定代表人,不得同时担任其他社会团体的法定代表人。

第十五条 社会团体的章程应当包括下列事项:

(一)名称、住所;

(二)宗旨、业务范围和活动地域;

(三)会员资格及其权利、义务;

(四)民主的组织管理制度,执行机构的产生程序;

(五)负责人的条件和产生、罢免的程序;

(六)资产管理和使用的原则;

(七)章程的修改程序;

(八)终止程序和终止后资产的处理;

(九)应当由章程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十六条 登记管理机关应当自收到完成筹备工作的社会团体的登记申请书及有关文件之日起30日内完成审查工作。对没有本条例第十三条所列情形,且筹备工作符合要求、章程内容完备的社会团体,准予登记,发给《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登记事项包括:

(一)名称;

(二)住所;

(三)宗旨、业务范围和活动地域;

(四)法定代表人;

(五)活动资金;

(六)业务主管单位。

对不予登记的,应当将不予登记的决定通知申请人。

第十七条 依照法律规定,自批准成立之日起即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团体,应 第十二条 当自批准成立之日起60日内向登记管理机关备案。登记管理机关自收到备案文件之日起30日内发给《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

社会团体备案事项,除本条例第十六条所列事项外,还应当包括业务主管单位依法出具的批准文件。

第十八条 社会团体凭《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申请刻制印章,开立银行帐户。社会团体应当将印章式样和银行帐号报登记管理机关备案。

第十九条 社会团体成立后拟设立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的,应当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向登记管理机关提交有关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的名称、业务范围、场所和主要负责人等情况的文件,申请登记。

社会团体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是社会团体的组成部分,不具有法人资格,应当按照其所属于的社会团体的章程所规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在该社会团体授权的范围内开展活动、发展会员。社会团体的分支机构不得再设立分支机构。

社会团体不得设立地域性的分支机构。

第四章 变更登记、注销登记

社会团体的登记事项、备案事项需要变更的,应当自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之日起30日内,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变更登记、变更备案(以下统称变更登记)。

社会团体修改章程,应当自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之日起30日内,报登记管理机关核准。

第二十一条 社会团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在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后,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注销登记、注销备案(以下统称注销登记):

(一)完成社会团体章程规定的宗旨的;

(二)自行解散的;

(三)分立、合并的;

(四)由于其他原因终止的。

第二十二条 社会团体在办理注销登记前,应当在业务主管单位及其他有关机关的指导下,成立清算组织,完成清算工作。清算期间,社会团体不得开展清算以外的活动。

第二十三条 社会团体应当自清算结束之日起15日内向登记管理机关办理注销登记。办理注销登记,应当提交法定代表人签署的注销登记申请书、业务主管单位的审查文件和清算报告书。

登记管理机关准予注销登记的,发给注销证明文件,收缴该社会团体的登记证书、印章和财务凭证。

第二十四条 社会团体撤销其所属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的,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后,办理注销手续。

社会团体注销的,其所属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同时注销。第二十条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六条 社会团体处分注销后的剩余财产,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社会团体成立、注销或者变更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由登记管理机关予以公告。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登记管理机关履行下列监督管理职责:

(一)负责社会团体的成立、变更、注销的登记或者备案;

(二)对社会团体实施检查;

(三)对社会团体违反本条例的问题进行监督检查,对社会团体违反本条例的行为给予行政处罚。

第二十八条 业务主管单位履行下列监督管理职责:

(一)负责社会团体筹备申请、成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前的审查;

(二)监督、指导社会团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依据其章程开展活动;

(三)负责社会团体检查的初审;

(四)协助登记管理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查处社会团体的违法行为;

(五)会同有关机关指导社会团体的清算事宜。

业务主管单位履行前款规定的职责,不得向社会团体收取费用。

第二十九条 社会团体的资产来源必须合法,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私分或者挪用社会团体的资产。

社会团体的经费,以及开展章程规定的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所取得的合法收入,必须用于章程规定的业务活动,不得在会员中分配。

社会团体接受捐赠、资助,必须符合章程规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必须根据与捐赠人、资助人约定的期限、方式和合法用途使用。社会团体应当向业务主管单位报告接受、使用捐赠、资助的有关情况,并应当将有关情况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

社会团体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和保险福利待遇,参照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条 社会团体必须执行国家规定的财务管理制度,接受财政部门的监督;资产来源属于国家拨款或者社会捐赠、资助的,还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监督。

社会团体在换届或者更换法定代表人之前,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应当组织对其进行财务审计。

第三十一条 社会团体应当于每年3月31日前向业务主管单位报送上一的工作报告,经业务主管单位初审同意后,于5月31日前报送登记管理机关,接受检查。工作报告的内容包括:本社会团体遵守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的情况、依照本条例履行登记手续的情况、按照章程开展活动的情况、人员 第二十七条 和机构变动的情况以及财务管理的情况。

对于依照本条例第十七条的规定发给《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对其应当简化检查的内容。

第六章 罚则

社会团体在申请登记时弄虚作假,骗取登记的,或者自取得《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之日起1年未开展活动的,由登记管理机关予以撤销登记。

第三十三条 社会团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登记管理机关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可以限期停止活动,并可以责令撤换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情节严重的,予以撤销登记;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涂改、出租、出借《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或者出租、出借社会团体印章的;

(二)超出章程规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进行活动的;

(三)拒不接受或者不按照规定接受监督检查的;

(四)不按照规定办理变更登记的;

(五)擅自设立分支机构、代表机构,或者对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疏于管理,造成严重后果的;

(六)从事营利性的经营活动的;

(七)侵占、私分、挪用社会团体资产或者所接受的捐赠、资助的;

(八)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筹集资金或者接受、使用捐赠、资助的。

前款规定的行为有违法经营额或者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可以并处违法经营额1倍以上3倍以下或者违法所得3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四条 社会团体的活动违反其他法律、法规的,由有关国家机关依法处理;有关国家机关认为应当撤销登记的,由登记管理机关撤销登记。

第三十五条 未经批准,擅自开展社会团体筹备活动,或者未经登记,擅自以社会团体名义进行活动,以及被撤销登记的社会团体继续以社会团体名义进行活动的,由登记管理机关予以取缔,没收非法财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第三十六条 社会团体被责令限期停止活动的,由登记管理机关封存《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印章和财务凭证。

社会团体被撤销登记的,由登记管理机关收缴《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和印章。

第三十七条 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第三十二条

第七章 附则 《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的式样由国务院民政部门制定。

对社会团体进行检查不得收取费用。

第三十九条 本条例施行前已经成立的社会团体,应当自本条例施行之日起1年内依照本条例有关规定申请重新登记。

第四十条 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1989年10月25日国务院发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同时废止。

社团登记管理条例 篇6

为了进一步贯彻《物权法》、《房屋登记办法》和《房屋登记簿管理试行办法》, 规范房屋登记簿管理工作, 交流经验, 分享成果, 2011年3-12月, 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房地产监管司的支持下, 在中国房地产研究会房地产产权产籍和测量委员会、全国房产权属登记管理培训基地和《房地产权产籍》编辑部的协助下, 中国房地产杂志社和常州市房产登记中心联合举办了“常州登记杯”全国房屋登记簿设计竞赛。经过网络投票和专家组结合评审, 从14个参赛登记簿中评选出了两个二等奖、三个三等奖 (具体名单见本期封三) 。

一、本次竞赛的基本情况

1. 认真周密策划, 全面细致宣传

本次竞赛是全国首次房屋登记簿设计比赛活动, 为了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主办单位做了周密的策划和准备。为了扩大活动的参与范围, 通过网络和杂志等平面媒体进行全面宣传, 通过设置多个级别奖项吸引各地登记机构参与, 设置投票奖吸引社会各界人士踊跃参与登记簿网络投票, 使活动的各个环节顺利推进。

2. 及时统计网络投票, 多次组织专家组评审

为了保证比赛结果公平、公开、公正, 本次比赛采取网络投票和专家组评选结合的方式。参赛稿件被隐去城市名称后以随机编号方式在常州市房产登记中心网站公布, 社会各界人士可直接在网上按照奖项设置进行投票。投票期间共吸引1191人参与网络投票。

9月至12月, 主办单位多次邀请行业专家、教授、学者、技术顾问等组成专家组召开专题会议, 从对法律法规的理解运用、登记簿模式设计的合理性、登记簿形式和结构的明晰性、电子介质与纸质介质转化的唯一性等方面对所有参赛稿件进行评析。专家组认为, 本次活动的绝大多数参赛稿件对住建部《房屋登记簿管理试行办法》规定的理解和掌握不够全面和深入, 不能完全符合《房屋登记簿管理试行办法》对登记簿规范的要求, 因此, 竞赛一等奖空缺。

二、本次竞赛的特点

1. 针对性和专业性强

《房屋登记办法》将房屋登记定义为“房屋登记机构依法将房屋权利和其他应当记载的事项在房屋登记簿上予以记载的行为”, 由此, 房屋登记机构的工作重心由传统的“发放房地产登记权利证明”向“管理房屋登记簿记载信息”转移, 管理模式由原有的以“房屋产权档案”为基础向“房屋登记簿”为基础转移, 如何建立较完善的房屋登记簿成为全国各地房屋登记机构面临的首要问题。

《房屋登记簿管理试行办法》规定, 登记簿可以采用电子介质, 也可以采用纸介质, 并且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电子介质的登记簿。因此, 本次竞赛面向全国的房产登记机构, 针对电子房屋登记簿设计布局的合理性、记载内容的完整性、功能应用的全面性、转换形式的唯一性、页面设计的直观和美观等方面进行评选。电子房屋登记簿的设计、建立和管理不仅要以法律法规为基础, 还要依托科学的信息化管理理念和先进的电子信息化技术, 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 房屋登记簿的设计往往需要调研、研发、试运行等诸多环节, 因此, 本次竞赛设定了较长的投稿时间, 并且根据实际报名参赛单位的数量和参赛单位的要求, 将原定的五个月投稿期向后延期了两个半月, 最终收到来自全国各省市的参赛稿件共计14件。

2. 操作性和指导性强

房屋登记簿的建立和管理是房屋登记机构的核心工作之一, 由于《房屋登记办法》和《房屋登记簿管理试行办法》颁布仅仅三年时间, 住建部对纸质登记簿的样式作了推荐, 但全国目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电子登记簿样式, 加之各房屋登记机构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同, 各省市的房屋登记簿无论在形式、结构还是内容的建设水平上都参差不齐。

本次竞赛要求参赛单位不仅提供所设计的登记簿文字说明, 也要提供登记簿的电子截屏, 从理论层面更从实际登记业务管理层面进行交流探讨, 以电子登记簿在业务操作中的全方位的功能作用为切入点, 探讨建立完善的电子房屋登记簿的新模式, 对全国各省市的房屋登记簿管理工作具有可操作的指导意义。

三、本次竞赛反映出的问题

1. 对法律法规理解不够全面透彻

由于各地操作模式不同、登记水平不平衡、业务操作人员素质不同、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同, 因此, 对《房屋登记簿管理试行办法》的规定理解不一。房屋登记簿的本质是房屋权利归属和内容的依据, 因此登记簿的内容应当紧密围绕权利设计, 有的参赛稿件将名词解释、档案材料、维护等原本不属于登记簿范畴的内容纳入登记簿中, 反而将原本属于登记簿范畴的业主共有权利登记等遗漏。另如, 《房屋登记簿管理试行办法》规定, 房屋基本单元应当有唯一的编号, 但是有的登记簿却在编码规则上不能实现编号的唯一性, 从而给房屋登记工作带来潜在的错误登记风险。

2. 登记簿的组织结构不合理

《房屋登记簿管理试行办法》规定, 房屋登记簿的内容应当包括房屋基本状况、房屋权利状况和其他状况部分。但是有的参赛稿件将登记簿分为受理、查询和打印三部分, 每一部分下设的子菜单非常繁多凌乱。这种设置不符合法规规定, 同时在实际业务操作中也不能快速直观地反映房屋权利状况。

3. 未能体现真正意义上的电子登记簿内涵

参赛稿件绝大多数采用一个房屋基本单元对应一个房屋登记簿的形式, 在视觉上采用的依旧是传统纸质登记簿的样式。如需查询一个房屋上各种权利归属信息, 必须通过在菜单栏逐个点击查阅相关权利页面的方式才能实现, 而无法将一个房屋上存在所有的权利属性和信息集成在一个页面上, 直观、清晰地反映房屋的所有状况。

四、常州市房产登记中心登记簿的特点

常州市房产登记中心作为主办方之一, 所设计的电子登记簿不作为本次参赛作品参加评审。其电子登记簿具有以下特点:

1. 严格按照《房屋登记簿管理试行办法》的要求, 将登记簿分为房屋基本状况、房屋权利状况和其他状况三个部分, 层次清晰, 内容完整。

2. 树立以信息化管理为理念、动态化管理为基础 (受理录入一初审一复审一终审) 、静态化管理为目标 (终审并记载登记簿) 的指导思想, 建立区域内唯一的、以活页形式表达的电子登记簿。通过登记簿编号将电子登记簿记载信息、GIS地理图形信息和档案原件图像相互贯通、有机结合。

3. 实现电子登记簿与纸质登记簿的直接转化, 通过登记簿清晰的层级区分, 可以在登记簿的查阅和社会化利用上针对不同的对象开放不同的查阅范围, 实现登记簿科学、有效的管理。

五、关于登记簿设计的两点建议

第一, 深入学习相关法律法规, 理清房屋电子登记簿与纸质登记簿的区别和联系, 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设计出真正意义上的电子登记簿, 不仅满足查阅时房屋所有权利信息集成于一个页面的清晰直观的要求, 更能实现电子登记簿向纸质登记簿的唯一转化。

第二, 建立和完善房产信息数据库, 依托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 实现登记簿信息和地理信息系统数据、房产档案信息的联动。进一步加强全国各登记机构的交流和研讨, 促进各地房屋登记簿管理工作的全面改进和完善。

社团登记管理条例 篇7

(二)wad();第五章 复婚登记第二十七条 离婚后,男女双方自愿恢复夫妻关系的,必须共同到一方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管理机关申请复婚登记。第二十八条 申请复婚登记的男女双方除须持与结婚登记相同的证件外,还须持《离婚证》或《解除夫妻关系证明书》。复婚登记的当事人可免婚前健康检查。第二十九条 复婚登记按结婚登记的程序办理,并须在《结婚申请书》上注明“复婚”字样,同时收回双方的《离婚证》或《解除夫妻关系证明书》。第六章 婚姻登记档案管理和出具婚姻关系证明第三十条 婚姻登记档案列为永久保管。婚姻登记管理机关必须建立健全婚姻档案管理制度。对损毁、丢失、涂改、伪造或者擅自销毁婚姻档案的机关和责任人 员,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追究责任。第三十条 婚姻登记档案内容包括:结婚、离婚、复婚申请书;《婚姻状况证明》或协议书;离婚登记收回的《结婚证》、《夫妻关系证明书》,复婚登记收回 的《离婚证》或《解除夫妻关系证明书》及其它有关证明、材料。第三十二条 婚姻当事人遗失或者损毁《结婚证》、《离婚证》的,可持本人户籍证明、居民身份证、所在单位或管理区、居委会出具的婚姻状况证明,到原婚 姻登记管理机关申请出具《夫妻关系证明书》或《解除夫妻关系证明书》。第三十三条 婚姻登记管理机关经查阅婚姻登记档案、证实当事人确实依法办理过结婚或离婚登记的,可给予出其《夫妻关系证明书》或《解除夫妻关系证明书 》。《夫妻关系证明书》、《解除夫妻关系证明书》与《结婚证》、《离婚证》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第七章 监督和处罚第三十四条 婚姻当事人弄虚作假提供假证件、假材料等,骗取婚姻登记管理机关办理了婚姻登记的,由婚姻登记管理机关对当事人处以200元以下的罚款,并宣布结(离)婚无效,收回有关证书。第三十五条 婚姻登记管理机关发现当事人重婚,其配偶又不控告的,须向当地检察机关检举。第三十六条 党政干部利用职权强迫婚姻登记管理机关为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办理婚姻登记的,所在单位须给予批评教育,并视情节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对婚姻 登记管理人员打击报复的,加重处分。第三十七条 婚姻登记管理机关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或徇私舞弊,为不符合法定条件的人员办理婚姻登记的,或对婚姻当事人敲诈勒索的,须给予批评教育,情节 严重的,撤销其婚姻登记员资格,给予行政处分并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第三十八条 单位或管理区、居委会为婚姻当事人出具虚假证明的,由婚姻登记管理机关没收该证明,并建议出证单位对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第三十九条 男女一方或双方未达法定婚龄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的或虽符合结婚条件,但未办理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的,其婚姻关系无效,不受法律保护。第四十条 从本实施细则施行之日起,对不依法履行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实行以下处罚:

(一)对符合结婚登记条件的,由婚姻登记管理机关责令当事人在30日内补办结婚登记手续,并视情节轻重,处以100元以上200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补办的,每超一个月按最高额加倍处罚;

(二)对双方或一方未符合结婚登记条件的,由婚姻登记管理机关责令仍不分居的,每超一个月按最高额加息处罚:

(三)计划生育部门不得发给《生育证》,其所生子女按计划外生育处罚;

(四)不得为当事人出具外出做工或申领个体营业执照的证明;

(五)原是在职干部、职工的,不得提拔使用;

(六)公安派出所不予办理户口迁移和入户手续;

姓名登记条例(初稿) 篇8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公民姓名登记行为,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加强社会管理,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姓名,是指经公民本人或者其监护人申请、户口登记机关依照本条例规定登记的公民的正式称谓。

第三条 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中国公民,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申请办理姓名登记。

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迁入内地定居的,华侨回国定居的,以及外国人、无国籍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定居并被批准加入或者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申请办理姓名登记,适用本条例的规定。

第四条 公民只能登记一个姓名,依照本条例规定变更的除外。

第五条 姓名登记应当使用规范的汉字和少数民族文字。姓名用字国家标准由国务院语言文字工作部门(或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六条 少数民族公民可以使用本民族的文字或者选用一种当地通用的文字登记姓名,也可以使用汉字登记姓名,但汉字姓名应当为少数民族文字姓名的译写(译写标准由国务院语言文字工作部门或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二章 姓名设定

第七条 姓名由姓氏和名字两部分组成。姓氏在前,名字在后。

少数民族可依本民族的风俗习惯设定姓名。

第八条 公民应当随父姓或者母姓。允许采用父母双方姓氏。

第九条 公民姓名由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在申报出生登记时决定。

第十条 查找不到生父母和其他监护人的弃婴和儿童的姓名,由县级以上民政部门或者儿童福利机构决定。

第十一条 被批准入籍的外国人或者无国籍人和被批准恢复中国国籍的人,应当使用汉字书写或者译写的姓名。

第十二条 姓名不得含有下列内容:

(一)损害国家或者民族尊严的;

(二)违背民族良俗的;

(三)容易引起公众不良反应或者误解的。

第十三条 姓名不得使用或者含有下列文字、字母、数字、符号:

(一)已简化的繁体字;

(二)已淘汰的异体字,但姓氏中的异体字除外;

(三)自造字;

(四)外国文字;

(五)汉语拼音字母;

(六)阿拉伯数字;

(七)符号;

(八)其他超出规范的汉字和少数民族文字范围以外的字样。

第十四条 除依照第六条或者第十一条的规定使用民族文字或者书写、译写汉字的以外,姓名用字应当在二个汉字以上,六个汉字以下。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或者民族良俗对姓名的字数有规定或约定的,从其规定和约定。

第三章 姓名变更

第十五条 申请姓名变更,须经户口登记机关审核批准。

第十六条 无正当理由,不得变更姓名。

第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申请办理姓氏变更登记:

(一)因血缘关系成立,变更为父姓或者母姓或者父母双方姓氏的;

(二)因收养关系成立,变更为养父姓氏或者养母姓氏的;

(三)因收养关系终止,恢复收养前姓氏的;

(四)因婚姻关系成立,变更为冠以夫姓或者妻姓的;

(五)因婚姻关系终止,恢复婚前姓氏的;

(六)因夫妻一方死亡或者被宣告死亡,生存配偶恢复婚前姓氏的;

(七)因父母再婚,未成年子女变更为继父姓氏或者继母姓氏或者再婚父母双方姓氏的;

(八)因入赘关系成立,男方变更为女方姓氏的;

(九)因入赘关系终止,男方恢复原姓氏的;

(十)公民出家或者出家人还俗,变更为法名或者原姓名的;

(十一)因其他特殊原因的。

第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申请办理名字变更登记:

(一)同时在同一单位工作或者在同一学校学习姓名相同的;

(二)与社会知名人士姓名相同的;

(三)与声名狼藉人员姓名相同的;

(四)与被通缉的犯罪嫌疑人姓名相同的;

(五)名字粗俗、怪异的;

(六)名字难认、难写的;

(七)名字可能造成性别混淆或者误解的;

(八)公民出家或者出家人还俗,变更为法名、道名或者原姓名的;

(九)因其他特殊原因的。

第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办理姓名变更登记:

(一)因故意犯罪或违法行为曾经被处以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或者劳动教养的;

(二)正在服刑或者被执行劳动教养的;

(三)正在接受刑事案件或者治安案件调查的;

(四)民事案件尚未审结或者尚未执行完结的;

(五)行政案件尚未审结或者行政处罚尚未执行完结的;

(六)个人信用有严重不良记录的;

(七)公民担任法定代表人(董事长、总经理、经理)时,因故意行为造成单位信用有严重不良记录的;

(八)户口登记机关认定不宜变更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条 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依照第十八条的规定申请办理名字变更登记的,以一次为限。民族良俗有约定的,从其约定;宗教教规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一条 公民姓名被批准变更后,仍使用原有的公民身份号码。

第四章 登记程序

第二十二条 公民应当向常住户口所在地的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姓名登记。

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由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申请办理姓名登记。

第二十三条 公民办理出生登记时,即视为同时办理姓名登记,应当出具下列证件和证明材料:

(一)本人的《出生医学证明》;

(二)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三)户口登记机关要求提交的其他证明材料;

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由县级以上民政部门或者儿童福利机构提交有关证明材料。

第二十四条 被批准入籍的外国人或者无国籍人和被批准恢复中国国籍的人,申请办理姓名登记时,应当出具下列证件和证明材料:

(一)国务院公安部门核发的入籍批准书等证明文件;

(二)公安部门核发的定居证明书;

(三)户口登记机关要求提交的其他证明材料。

第二十五条 已满十八周岁的公民和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申请办理姓名变更登记,应当出具下列证件和证明材料:

(一)本人的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二)本人签字的《姓名变更登记申请表》;

(三)户口登记机关要求提交的其他证明材料。

第二十六条 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申请办理姓名变更登记,应当由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办理,并应出具下列证件和证明材料:

(一)本人的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二)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身份证件或者证明材料;

(三)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协商同意变更子女姓名的证明。

父母一方亡故另一方再婚后要求变更未成年子女姓名的,应当区别以下不同情形,准予当事人及其监护人凭上款要求出具的证件和证明材料办理姓名变更手续:

(一)以本人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十六周岁以上未满十八周岁未成年人的父亲和继母,或者母亲和继父要求变更其姓名的,必须征得其本人的同意。

(二)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的父亲和继母,或者母亲和继父经协商同意,要求变更该未成年人姓名的,应当征得其本人的同意。

(三)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姓名的变更,由其父亲和继母,或者母亲和继父协商一致后决定。

第二十七条 同时使用民族文字登记或者变更姓名的,其对应的汉字译写姓名应经本人或者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确认,用字应保持一致。

第二十八条 公民申请姓名登记或者姓名变更登记,户口登记机关应当审查核实。对符合法定条件、证明材料齐全的,应当当场受理;证明材料不齐全的,应当通知申请人补齐;经审查决定不予办理的,应当在十个工作日内向申请人送达不予办理通知书,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九条 依照第十七条或者第十八条的规定申请办理姓氏或者名字变更登记的,户口登记机关应当报县级公安机关核准。

县级公安机关应当自收到申报材料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作出核准或者不予核准的决定。不予核准的,应当由户口登记机关向申请人送达通知书,并说明理由。

第三十条 对公民申请办理姓名登记或者姓名变更登记,户口登记机关不予受理或者县级公安机关不予核准的,申请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三十一条 已满十八周岁的公民申请办理姓名变更登记被核准的,应当自接到批准通知后的七日内,在指定的报刊上发布姓名变更公告。自公告发布后的三十日内,申请人应当持公告到户口登记机关办理姓名变更登记手续。逾期不发布公告或者发布公告后逾期未办理姓名变更登记手续的,视为自动放弃姓名变更登记权利。

第三十二条 公民办理姓名变更登记手续后,户口登记机关应当保留其原姓名资料,并在其《常住人口登记表》、《居民户口簿》等簿册“曾用名”栏目内办理加注手续。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 不按规定申请姓名登记或者姓名变更登记的,户口登记机关不予受理。

第三十四条 出具虚假证明材料申请办理姓名登记或者姓名变更登记的,由户口登记机关给予警告,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五条 骗取姓名登记或者姓名变更登记的,经县级公安机关核准,由户口登记机关撤销姓名登记或者姓名变更登记,在指定的报刊上发布撤销公告,并处八百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六条 户口登记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受理公民姓名登记或者姓名变更登记申请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应当予以纠正,并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责任人行政处分:

(一)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不予办理或者不予核准的;

(二)无正当理由不在法定期限办理的;

(三)违反规定办理的;

(四)超标准收取费用的。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七条 公安机关应当建立姓名登记信息资料库,为公民申请办理姓名登记提供查询服务。

第三十八条 公民办理姓名变更登记应当交纳手续费,收费标准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规定。

第三十九条 本条例规定的《姓名变更登记申请表》的格式由国务院公安部门统一规定。

第四十条 本条例规定的“以上”、“以下”、“以内”等均含本数在内。

上一篇:关于表彰先进基层党支部组织优秀共产党员的通知下一篇:街道年度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