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教案

2024-09-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教案(精选15篇)

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

2、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大小

3、了解地球基本形状

4、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特点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观察地球仪,2、经线、纬线的意义及其特点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4、东西半球划分

难点:

1、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2、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判定

三、教学准备:

教学地球仪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明亮的圆球;在十五的晚上,我们可以看到月亮像明亮的圆盘。但是,我们自己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状?我们自己却不容易地球的整体面貌。古人如何认识地球呢?我们现在呢? 板书: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大小(1)地球的形状 展示地球仪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是一个球体)引导:

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已经得到肯定,不过这个问题在古代却是有许多的争论。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能完全反映事实(地球真实形状)吗?(不能)引导:

可是,我们却能够从某一些方面推出事实。好像比如。。(举出远处船只、发生月偏食的例子并做出必要解释)其中,我们地球仪和麦哲伦环球航行更可以证明地球是圆形的

除了以上方法,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小组充分讨论)

总结:最能准确、科学反映的就是太空员在太空拍下的地球卫星图片 讨论:从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你领悟到什么?

总结:如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生命

过渡:我们看上去地球是圆的,那么地球真的是一个完全、精确的圆形吗?(不)板书:(2)地球的大小

让学生读出地球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4万千米)讲解:

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所以说,地球其实是一个中间略扁的椭圆的球体。不过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通常我们就用平均半径来表示。

展示地球仪:

提问: 观察地球仪,请同学们想象一下:(1)地球仪和真实地球的原貌有什么差别?

(凹凸、国界、地轴、经纬线等等)(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定位、绘制国家边界、地理事物的总体观念、分辨地理事物)小组讨论

板书: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总结 特点: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这样可以方便我们了解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4)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5)读图识图:

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尝试画出地球仪标出地轴、南北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经线、纬线。

人类第一次测量地球 篇2

黄昏,亚历山大里亚港的灯塔已经点燃,阿基米德和埃拉托色尼来到了海滩。他们仰望云天,思想的翅膀却在翱翔。突然,阿基米德提出了一个奇怪的问题:“假如我把沙子撒开去,让它塞满宇宙,一共要多少粒沙子?”

阿基米德找来一只球形的橄榄核,算出它的体积相当于多少粒沙子,接着他准备根据当时认为的“宇宙半径”算出宇宙的体积及相当于多少枚橄榄核。可是当时还没有方便的阿拉伯数字,最大位数也只是万位,再大就无法计算和表示了。

阿基米德找到了一种新的技术方法。

阿基米德用“阶”来计算,终于算出了一个庞大的数字:填满宇宙要用一千万个一个万的第八阶单位粒沙子。宇宙是无边的,这个数字当然不能成立,但他却找到了一个数学新概念“阶”,这相当于后来数学上的“幂”。第三天下午,他如约来到了海滩。

不料,埃拉托色尼却告诉阿基米德一个惊人的消息。他说:“离亚历山大里亚城5000斯塔姆(埃及长度单位)有个塞恩城,夏至那天阳光可以直射到井底,说明这时光线和塞恩城的地面垂直,而在亚历山大里亚的物体却有一个短短的影子,我在这天拿这根竹竿在亚历山大里亚广场上一插——”

原来太阳光线可以看作平行光线,光线与竹竿间的夹角就是两城市间地球球心形成的夹角,再根据两城市的距离,很快可以算出地球的周长。

埃拉托色尼计算出地球的周长是25万埃拉姆(合4万公里。与近代计算结果仅差400公里),二人仰面大笑。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 篇3

1.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3.1.运用教材相关插图、数据资料,分析归纳天体系统的层次、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2.通过分析“太阳系示意图”和九大行星基本数据表,归纳出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3.通过本课的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科学的宇宙观,培养自己热爱科学的精神和

教学重点1.2.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进行月相观察,通过互联网或查阅有关资料,搜集整理近年来的天文趣事,及人类对宇宙的一些

课时安排1 板书设计 第一章

第一节

1.2.可见宇宙:半径约140

1.2.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

活动与探究

教案:第一课地球――人类的家园 篇4

看图:1.这幅图表现了什么样的自然环境?2.人们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中从事什么生产活动、怎样生活?给人们提供了什么资源?3.教师指给学生看:这样的自然环境在地图的什么地方?

平原:地势平坦,一望无际,地面高出海平面高度在200米以下;适宜居住,交通方便,适宜种庄稼,提供农产品等。

山地:有高低起伏的山峦,海拔在500米以上,山上种树、放牧,山下埋藏丰富的矿产等可以发展工矿林业等。

高原:地势起伏较小,周围多被山地或陡崖环绕,海拔在1000米以上,可以放牧、种树、发展林业、畜牧业等。

小结:以上都是土地资源。

海洋:一望无际水域。丰富物产:盐鱼等海产品;石油等矿产。水产动力发电等交通航运。

河流:长长的、曲曲弯弯的、流过很远的地方。运输、灌溉、养鱼、发电(生活用水)等。

湖泊:陆地中小片水域。养鱼、灌溉、生活用水、旅游等。

小结:以上都是水资源。

本段总结;齐读4页一段,勾画重点:

生活离不开土地和水……地球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3. 巩固:

带领学生讨论《说一说》: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教儿歌:

地球是个光球体,

最大纬圈4万千米,

人们生存不能离,

称为地球歌

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教案 篇5

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下文特别准备了这篇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教案以供参考!【教学过程】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1.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学生活动)(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球仪上的经线、地球仪上的纬线(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 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展示地图)五带分布图(学生活动)1.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0、300、60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

(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

第 1 页(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组成的经线圈。(提问)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2.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象、理解。)(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2.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 让学生完成教材的活动中第二问题小明的暑期夏令营,问:小明能否找到夏令营地点?为什么?(总结:找不到该点,400的纬线南北半球各有1条,1160的经线有2条。)(学生活动)1.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

2.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通过上面的练习,强化练习了地球仪的使用,对发言积极、答案正确的同学,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希望为大家提供的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教案的内容,能够对大家有用,更多相关内容,请及时关注!

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教案 篇6

关键词:立德树人;地理教学;地球与地球仪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融合生成。本文依据北京市仁爱教育研究所编著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地理》侧重探讨“地球和地球仪”教学中的立德树人因素,期望抛砖引玉。

一、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通过阅读“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和插图(如图1),这个目标不难达到。牛顿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瞭望得远点,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我们不仅要继承前人的认识成果,还要从前人的认识过程中获得经验教训或者认识上的启迪。

1.对地球球体不同认识阶段的评价

“盖天说”和“天圆地方说”,自然让人联想到熟悉的南朝诗句:“天似穹庐,覆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古代人们受活动范围的局限,把局部的感觉当作认识的真象。

西汉时期,张衡的“浑天说”是对地球形状和天地关系的伟大想象,正确反映了地球的形状。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比欧洲早1 700年。但这种认识也有其历史局限性,主要体现在:①认为天也是球形的。在人们的肉眼看来,天上的星星到地球的距离似乎一样遥远,把天看作以地球上的人眼为中心的球形。实际上,天上的星星到地球的距离千差万别,而且,宇宙是无限的,它在高速膨胀着,河外星系在离我们远去。目前对宇宙现象作出较好解释的是“大爆炸说”。②“浑天说”的地球在宇宙的中心,而今天我们知道,地球只是太阳系的一颗行星,太阳才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麦哲伦环球航行体现了冒险精神。世界航海家葡萄牙人费尔南多·麦哲伦,率船队历经千辛万苦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以确凿的事实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为人类历史作出了杰出贡献,这是人类历史上永远不可磨灭的伟大功勋。同时,麦哲伦的第一次环球航行也体现了航海家勇于探险、敢于冒险的精神以及敢想敢做,敢为人先、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毅力和不畏艰险的精神。教学中在给学生展示这段历史史实时,还可增添一些丰富的材料,如中国明朝航海家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比哥伦布船海探险早了87年,所到之处带去了中国人的友谊与文明。西班牙著名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四次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大陆。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开拓了从欧洲绕过好望角通往印度的地理大发现……这些航海探险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勇敢无畏地面对一切,他们的海上探险行动,也许改变了整个世界!由此激发学生对古人勇于探索精神的敬意以及探索地球奥秘的愿望。

2.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从“盖天说”、“天圆地方说”到“浑天说”再到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球形的,宇宙飞船拍摄的地球照片进一步证实地球是球形的,这一认识历程从感觉到想像或者假说再到实践验证,反映了科学认识的一般规律,也反映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发展过程。

3.“地球球体日常体验”学习行动

教材中的“学习行动”要求利用篮球做实验,体验在球面上看船只航行的情景并交流结论(如图2)。这里着眼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这一课程基本理念。通过充分交流讨论,展示对地球球体的日常体验,如归来的航船,先见桅杆,后见船身;远去的航船,先看不到船身,后看不到桅杆,以至“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向北走,北极星的高度越来越高;月食时地球的影子是圆的;超低空飞行的飞机能躲避雷达的监测;同一个地方,站在高山之巅总是比平地早见到日出等。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如图3)

1.利用数学公式计算

课程内容标准要求“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教材指出:“地球是一个非常大的球体,它的平均半径约为6 371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这里用“平均半径”,说明地球是一个非正圆的球体。为避免死记硬背数据,不妨让学生依据平均半径(R)和圆的周长计算公式(C=2πR)、球体表面积计算公式(S=4πR2)计算赤道周长和地球的表面积,也大体了解数据的约略程度。计算不仅训练学生技能,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

2.学会简易制作学具

“学习行动”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简易地球仪。这里应当提醒学生注意地球仪的地轴与水平面的关系:是否垂直、平行或斜交成任意角度都行?因为地球绕日运行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相交成大约23.5°,制作地球仪时,一般让地轴与水平面约成66.5°交角,地球仪的基座所在平面相当于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公转轨道平面,这样与客观实际更相符。

三、地球仪上的经纬网

教材中的“学习行动”引导学生讨论关于东西半球的划分方案(图略)。在地球仪上,因为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大圆,把地球分为相等的两半,用任意两条相对的经线都可以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依据;本初子午线所在的平面是计算经度的起始平面,用0°和180°经线圈作为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似乎也顺理成章。但是,0°经线穿过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和非洲大陆,为使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和非洲大陆上的各国同属于一个半球,人们选择以西经20°和东经160°为界,把地球分为东西半球。也可教育学生,在做决定的时候,不仅要看到事物本身,还应关注到事物所牵涉的各方面。

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联系天文、地理、数学、历史、哲学、品德与生活,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教案 篇7

一、教材分析

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一系列现象的发生。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以上主要由地球自转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等(以上由地球自转与公转共同所致)。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以地球自转方向为依据引导学生在侧视图和俯视图上判读晨线和昏线,以晨昏线与经纬线的关系为依据确定太阳直射点及日期,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周期及产生的地理意义;在教学生进行区时和地方时计算时,要注意几个问题,如要理解北京时间、格林尼治时间、区时和地方时等概念,要注意时差确定的方法,要注意用“知西求东用+,知东求西用-”的规律判断是用“加时差”还是“减时差”;在帮助学生掌握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时,要抓住“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在赤道上无偏转”这一规律,以降低学生因物理知识不足而带来的学习困难。

二、教学目标

1、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以及角速度、线速度的变化。

2、运用教具或电脑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理解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①会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②明确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难点:建立地球运动的空间概念。

四、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较抽象,学生缺乏足够的空间想象力,所以对知识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时可借助教具或电脑模拟演示,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并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五、教学方法:

1、利用教具(地球仪、三球仪)演示,运用导学法和分析法,掌握地球自转特点、昼与夜的形成及昼夜交替的产生。

2、学案导学,见学案

3、用综合分析、归纳推导

六、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地球仪、三球仪、投影仪等;发学案。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七、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自学质疑:

为什么太阳总是东升西落?从今天的“锄禾日当午”到明天“日当午”要多长时间?通过本节的学习,相信你会找到答案。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地球的自转(板书)

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请同学们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

(说明)教师在观察学生演示时要注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在学生演示后,教师一定要纠正学生所犯的错误。一般而言,学生容易犯错误有:地球自转的方向;地轴的倾斜方向等

1、方向

[教师提问]如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它是作顺时针旋转,还是作逆时针旋转?如果从南极上空看,情况又是怎样呢?请同学画出以下示意图中地球自转的方向。

A图方向为自西向东(箭头从左到右);B图为逆时针方向;C图为顺时针方向。[学生归纳] 侧视:自西向东

35、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昼夜交替的周期是24小时,它制约着人们的起居作息,被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这个周期不长,使整个地球表面增温和冷却不致过分剧烈,有利于地表液态水的存在,保证了地球上的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对于晨昏线的判读是一个难点,要结合不同的图形进行练习,教师引导学生从中总结经验。判断方法如下:

第一种方法——自转法: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线是昏线,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线是晨线。如图一,这是以北极为中心的图,地球的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BC线是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线,为昏线;AB线是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线,为晨线。

第二种方法——昼夜半球法:昼半球东侧为昏线,西侧为晨线;夜半球东侧为晨线,西侧为昏线。也就是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和昼夜半球的位置可判断晨线或昏线。由夜半球转向昼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如图二左图;昏线正好相反如图二右图。

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地理教案 篇8

1.太阳辐射的概念

2.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外部大气结构

由内到外:光球层――色球层――日冕

2.太阳活动及其主要类型

①太阳活动的概念

②主要类型

黑子――发生在光球层,周期,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耀斑――发生在色球层,周期11年,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3.对地球的影响

干扰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

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

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三、月相及其变化

1.月相变化的周期规律

2.月相变化对地球的意义

探究日食和月食发生的规律

【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本内容要求有较高的空间想像能力。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日食和月食的形成规律有严格的科学数据可参考。对高中学生而言,这种活动有利于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活动中来。

(4)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运用计算机展示探究成果的能力。

【活动步骤】

(1)布置资料搜集任务:通过因特网或《天文爱好者手册》,查阅和日食月食相关的资料。

(2)课内成果演示:要求学生掌握了基本原理后,将自己搜集的资料制作成可演示的多媒体课件(如ppt格式的文件)。注意,应该将学生分组制作。比如日食月食发生的基本原理,日食月食的种类,日食月食出现的规律和周期等。若没有条件,可以让各组派代表上讲台演说。并安排一定时间让听众学生提出相关问题,让演示者回答)。注意:所有这些问题,都应该有比较准确的数字来说明。应尽可能用相关的图片(或者自己画的示意图)来说明问题。

“地球与地图”专题 篇9

一、考纲解读(表1)

二、考点层析

考点1: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

【图释考点】(图1)

【疑难突破】

1.定“位置”

地球上除了极点外,任何地点都有一定的经度和纬度,这是区域定位的重要方法。

2.定“方向”

理论依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方格状经纬网图。①确定南北方向:在南北半球的两点,北半球在北,南半球在南;同在北半球,纬度值大者在北;同在南半球,纬度值大者在南。②确定东西方向:同在东经度,经度值大者在东;同在西经度,经度值大者在西。若分别在东西经,二者之和小于180°,东经度地点在东,西经度地点在西;二者之和大于180°,东经度地点在西,西经度地点在东。

(2)弧线式经纬网图。①两点位于同一纬线上,根据自转方向判断东西;②两点位于同一经线上,根据极点位置判断南北;③两点既不在同一经线上,也不在同一纬线上,根据经度、纬度分别判断东西、南北。

3.定“距离”

两点位于同一经线上根据纬度差定经线长度,纬度相差1°,实际距离长约111千米;两点位于同一纬线上,根据经度差定纬线长度,纬线长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经度差1°,其长度大约是111×cosα千米(α为该纬线的纬度数值)。

4.定“范围”

相同纬度且跨经度数相同的两幅图,其所示地区的面积相等;跨经纬度数相同的地图,纬度越高,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

5.定“最短航线”

地球上两点间最短航线为球面最短距离,即经过两点的大圆劣弧长度。(注:所谓大圆指过地心的平面与球面的交线,如赤道、经线圈、晨昏圈等)

6.定“对称点”

关于赤道对称的两点:经度相同;纬度相反,数值相等。关于地轴对称的两点:经度相反,度数互补;纬度相同。关于地心对称的两点:经度相反,度数互补;纬度相反,数值相等。

考点2:等高线地形图

【疑难突破】

1. 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相关计算

(1)计算两点的相对高度和温差。读出任意两点的海拔高度或范围,计算出两点的相对高度或最大可能值和最小可能值,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0.6℃/100米)可计算两地间的气温差:T差=0.6×H相/100。

(2)估算陡崖高度。①陡崖的相对高度ΔH取值范围是:(n-1)d≤ΔH<(n+1)d。②陡崖崖顶的绝对高度:H大≤H顶

(3)闭合等高线区域内海拔高度的判断。位于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闭合区域,如果其值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低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高度低于其等高线的值;如果闭合等高线的值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高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高度比其等高线值更高,即“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如图2所示,图中等高距为100m,A地的海拔高度在400m和500m之间,B地的海拔高度在200m和300m之间。

2.部分特殊地貌的等高线地形图

(1)冲积扇:河流(山间洪流)在出山口处因流速减小,其携带物质铺散沉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冲积扇的地面由扇顶到扇缘坡度由陡变缓,等高线多呈圆弧形,且上密下疏(如图3)。

(2)梯田:在坡地上分段沿等高线建造的阶梯式农田。梯田等高线图表现为梯田田埂处等高线较密,田面等高线稀疏(如图4)。

(3)岱崮(方山)地貌:“崮”的顶部平展开阔,外表呈圆形或方形,峰巅周围峭壁如削,峭壁下面坡度由陡到缓。等高线地形图中崮顶等高线稀疏,外围为陡崖(等高线上标有示坡线),向山麓过渡等高线由密集变稀疏(如图5)。

(4)蘑菇石:由于基岩岩性的差异常被侵蚀成顶部大、基部小,形似蘑菇的岩石。等高线地形图中蘑菇石基座因被高处蘑菇石遮挡,用虚线表示,而高处则用实线表示(如图6)。

(5)新月形沙丘:在风力作用下由沙粒聚成的沙堆。等高线地形图中沙丘迎风坡凸而平缓 ,背风坡凹而较陡(如图7)。

考点3:地形剖面图的绘制与判读

【疑难突破】

1.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以图8为例)

(1)找控制点。剖面线与等高线所有的交点、剖面线与河流所有的交点和剖面线经过山顶或山谷底部的点均为控制点。

(2)定比例尺。根据数据,确定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

(3)画矩形(或直角坐标系)。根据已确定的比例尺画出合适的矩形(或直角坐标系)。

(4)标注水平点。根据水平比例尺将所有控制点标注在横坐标上。

(5)作虚线。按高程作横坐标的平行虚线;按水平点作纵坐标的平行虚线。

(6)连线。将各控制点按其海拔在相应的垂直虚线上标出相应的点,并用平滑曲线将各点连接,即为符合要求的地形剖面图。

2.通视问题

通视问题可通过作地形剖面图(如图9)来解决。如果过已知两点作的地形剖面图无障碍物(如山地或山脊)阻挡,则两地可互相通视。特别注意“凹形坡”与“凸形坡”的不同。从山顶向四周,等高线先密后疏,为“凹形坡”,可通视;等高线先疏后密,为“凸形坡”,“凸形坡”容易挡住人们的视线。

考点4:其它等值线图

【疑难突破】

1.等值线的共性特征

(1)同线等值:同一线上的点数值相等。

(2)等值距相同:在局部图中任意相邻的两条等值线的差值为0或一个等值距(可大于或小于一个等值距)。

(3)等值线是闭合曲线(在一幅图中因受图幅限制,局部等值线不一定闭合)。

(4)等值线不相交(陡崖除外)。

(5)弯曲处:低值凸向高值,凸处的值变低;高值凸向低值,凸处的值变高。

(6)疏密:等值线越稀疏,单位距离的差值越小;等值线越密集,单位距离的差值越大。

(7)局部小范围闭合区:位于两等值线之间的闭合区域,表示数值不在两线数值的正常范围之内,判读方法遵循“大于大的”或“小于小的”规律。

2.常见等值线图的应用

通过等高线判断地形的种类(山地、盆地、高原、山脊线、山谷线、陡崖等)、坡度陡缓,确定山脉走向、选择水库大坝的位置、确定公路线的走向、绘制地形剖面图及估计工程土方等。

通过等压线判断气压系统名称,如低气压、高气压、高压脊、低压糟;判断不同气压系统的天气特点、风向与风力大小等。

通过等温线判断所在地位于的南北半球、季节与天气以及该季节大陆与海洋上的气压中心、季风盛行方向(亚洲东部和南部)。

通过等降水量线结合具体的地形轮廓判定山地的迎风坡与背风坡、距海远近、山脉走向等。

三、图像突破

1.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图型解读】

等高线地形图中主要地形部位如图10所示。

【判读方法】

(1)根据海拔判读地形类型: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为平原;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200米为丘陵;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200米,等高线密集为山地;海拔高,相对高度小,等高线边缘处密集,顶部稀疏为高原;四周海拔高,中间海拔低为盆地。

(2)根据等高线形状判读地形部位:山顶为闭合等高线,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盆地或洼地为闭合等高线,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鞍部为两个山顶中间的低地,形似马鞍;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

(3)疏密程度:密集处坡度陡;稀疏处坡度缓。

2.等值线图的判读

【图型解读】

图11为某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单位:mm)。等值线上最大值为1 500,最小值为900;A与B相比,A处等值线密集,B处稀疏;C处等值线由南向北弯曲。

【判读方法】

(1)读图名:明确等值线图所要反映的地理事物。

(2)读数值范围和极值:最大值、最小值,不在线上的点为范围值。

(3)读疏密程度:等值线密集,表示其数值变化幅度大;等值线稀疏,表示其数值变化幅度小。

(4)读弯曲方向:确定弯曲部分为高值区还是低值区,一般采用垂线法和切线法(如图12)。①垂线法:在等值线图上弯曲最大处的两侧作各等值线的垂线,方向从高值指向低值。若箭头向中心辐合,则等值线弯曲处与两侧相比为低值区;若箭头向外围辐散,则等值线弯曲处与两侧相比为高值区。②切线法:在等值线弯曲最大处作某条等值线的切线,比较切点与切线上其它点的数值大小。若切点数值小于其它点的数值,则该处为低值区;若切点数值大于其它点的数值,则该处为高值区。

(5)读局部小范围闭合等值线:闭合线内数值应用“大于大的,小于小的”规律来确定。

(6)读延伸方向:等值线数值递增或递减方向反映该地理事物的变化规律。

(7)读特殊部位:关注等值线图中特殊部位,如等高线相交处的陡崖;等值线特别密集处,如等压线非常密集且气压较低的环形区域可能存在台风等。

四、思维建模

1.地形特征的分析思路

【典例精析】

(2015年四川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蓉欧快铁”运行线路图(图13);甲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图14)。

据图14,描述图13中甲区域的地形特征。

解析:由等高线高程数值为1 500米到4 000米,相对高度大于2 500米,结合所处位置,再根据等高线分布的疏密,可判读该地地形及地势起伏。

答案:高原、山地为主;高原分布在西南(南)部和东北(北)部,山地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势起伏大,西南(南)高,东北(北)低。

【以例得法】

(1)分析角度。①获取信息: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读出海拔和等高线分布的疏密。②描述表达:地形类型,地势高低、起伏大小。③知识应用:根据等高线图还可进行相关计算,选择水库大坝的位置、修筑公路线的走向选择,工农业生产区位选择等。

(2)以例建模(图15)。

2.等值线图的分析思路

【典例精析】

(2015年福建卷)图16示意我国沿海局部海域波浪能密度的分布,回答问题。

指出该海域波浪能密度大小的南北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解析:从图示波浪能密度等值线数值分析,北部密度较小,南部密度较大。其原因是受海域水深影响,从等深线数值及分布分析可知,北部海域数值小,分布稀疏,表明大陆架宽浅,海底摩擦作用大,波浪能密度较小;而南部海域水深,海底摩擦作用小,波浪能密度较大。

答案:差异:北部密度较小,南部密度较大。原因:北部海域大陆架宽浅,海底摩擦作用大,波浪能密度较小;南部海域水深,海底摩擦作用小,波浪能密度较大。

【以例得法】

(1)分析角度。①分布特点:哪儿多(大),哪儿少(小);总体趋势,特殊部位。②成因:明确其影响因素、主导因素、能论证结果的因素。③数值变化:从哪儿向哪儿递增(递减),变化幅度大(小)。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篇10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

课型

新课

授课时间

9月5日星期三

第1课时(共8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读图片、资料,感知人们对地球的形状认知过程。

2、能够说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3、能够用相关数据描述出地球的大小。

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大小。

教学难点

举例并且能够解释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

主要教法

启发式导学法

教具

PPT课件、图册、地球仪

学法指导

观察法为主

板书设计

1、1在地球上寻找我们生活的地方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形状:赤道略鼓两级略扁的椭球体。

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

2、大小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教学后记

优点:

1、对学生作业本的`要求具体、到位。

2、包本皮有助于保护学生的作业本,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本好看,学习起来也更认真一些,符合学生心理。

3、课件制作时有意渗透历史学科知识,体现地理这门边缘学科的综合性。

4、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将地球仪这部分内容提前讲,对后面讲经纬线内容做知识铺垫,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不足与措施: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_1 篇11

第一章 地球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方法

谈话法和讲授法。

教学媒体

教学挂图、地球仪和学生用小型地球仪,自制投影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线和经度与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过程

【引入新】

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板书】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引导学生阅读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来愈正确。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引导学生观察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

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板书】 1地球是一个十分接近圆球体的不规则球体

运用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板书】 2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来观察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板书】

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讨论】(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地球仪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点。

(4)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

(1)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2)球面上绘着地图,地图上标有南北极和经纬度,颜色、符号、文字、表示陆地、山脉、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4)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

【板书】

三、地轴和两极

【教师演示】 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指导学生转动自己的小型地球仪,让学生领会“一轴两点”并领会地球上东西方向的确定。

【板书】

四、经线和纬线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提问:

(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极的线称为什么线?(经线)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称为什么线?(纬线)

(2)观察地球仪,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圆?

(3)所有经线长度是否相等?所有纬线长度是否相等?

(4)纬线自成纬线圈,那么,经线如何组成一个经线圈?

()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学生小组讨论以后,代表发言,全班总结。

学生填表:

线纬

线

定 义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圆弧状况半圆,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经线圈圆,每一条纬线自成纬线圈

长 度每一条经线长度都相等就半球来说,每一条纬线长度都不相等;就全球来说,纬度相同的纬线,长度相等

指示方向南北方向东西方向

【板书】

五、经度和纬度

继续观察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经线?学生说有无数条。为了区别出每一条经线,人们给经线规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经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到0度和180度经线,由0度经线向东西各划分出180度。分别称为东经度和西经度。观察0度和18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同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哪一个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大?哪一个小?(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线组成的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小)。

【教师讲解】 国际上习惯用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组成的经线圈,将地球分成东西两个半球。

学生活动:观察地球仪,找到赤道,由赤道向南向北各划分90度,分别成为南纬和北纬。观察本“低、中、高纬度的划分”图,说出它们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根据自己学校所在的纬度,说出它大致位于哪个纬度带。观察本“南、北半球的划分”图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图,南、北美洲和南极洲在哪个半球?亚洲主要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中哪个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东西半球中哪个半球的海洋面积大?

学生活动

学生根据下表提供的内容,分小组讨论,完成下表:

度纬

度数起点线本初子午线(0度经线)赤道(0度纬线)

度数划分向东、向西各分作180度向南、向北各分作90度

号东经(E)、西经()南纬(S)、北纬(N)

地球的伤痛与愤怒 篇12

海豚湾

导演:Louie Psihoyos 主演: 里克·奥巴瑞 片长:92分钟

理查德·奥巴瑞是海豚训练领域的权威人士,他曾经以演员和训兽师的身份活跃在非常受欢迎的电视节目《海豚的故事》的拍摄现场。40多年过去了,奥巴瑞一直都对海洋哺乳生物的权益异常关注,可是他却悲哀地发现,就在这样一个拥有高度文明的社会当中,竟然存在着一个对海豚实施无限制捕杀的秘密海湾——TAIJI。当他亲自去考察之后,才意识到那里是一个多么充满悲剧色彩的海豚的地狱。

这部纪录片讲述了一个非常令人震惊的事实。奥巴瑞联同电影人路易·皮斯霍斯、社会活动家和自由潜泳者所组成的强大的精英制作团队,共同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调查。大部分镜头都是在十分隐蔽的状态下偷拍完成的,他们渗透进TAIJI 这个位于日本、地形险要的海湾,将人性最黑暗的秘密公诸于世。本片获得第82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

垃圾勇士

导演:Oliver Hodge 主演:Michael Reynolds 片长:88分钟

Michael Reynolds在新墨西哥州沙漠地带设计并建造了十分有争议的环保房屋。他认为现在环境问题已经危害到了人类的子孙后代,作为建筑师,他把环保当成设计房屋的基础理念。他用废弃的汽车轮胎和塑料空瓶作为建筑材料,低成本、迅速地建立起一座座造型特别、自给自足的小房子。这些小房子可以储蓄雨水,有太阳能板利用自然能量,但是不同于美国传统住房,这种小房子里面没有墙,没有供热系统。

理解他的人加入了他的建造团队,他们不图报酬,相信自己做的事情对后代有意义。但是不理解他的人却因为不满意房屋建造将他告上法庭,最终大大小小的官司使Michael丢掉了建筑师执照。

他解散了团队,停止了建造。不断地问自己:“难道我做的是错的吗?”经过一次次的失败后重新出发,Michael能否如愿以偿,这场环保战能否在商业化的今天大获全胜?

难以忽视的真相

导演:戴维斯·古根汉主演:艾伯特·戈尔 片长:94分钟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透过巡回全球的简报发表,指出全球暖化的科学证据,反驳了一些认为全球暖化不明显或尚未被证实的观点。戈尔在影片中采用大量实例证明他的观点。一幕幕真实的影像令人触目惊心,从而引发我们对于环境问题的思考以及人类行为的反思。

戈尔在纪录片的最后说到,人类制造的温室气体若没有减少,不久后,全球气候将发生重大变化,并提出了一系列合理化建议。该片荣获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片奖。

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教案 篇13

知识与技能:

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用表演的形式模拟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通过对课本的阅读,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通过观察事物和制作地球模型,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

难点:引导学生找出前人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的四个关键点。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讲解地球和地球仪的区别。

【教学准备】

地球卫星图片、地球仪。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早上(下午)好!老师昨天晚上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在梦里,我遇见了三个不同的人,他们都分别问了老师不同的问题。第一个人说:“我是从湖南省来的,你是哪来的?”老师回答:“我是从贵州省来的。”第二个人说:“我是从美国来的,你是哪来的?”老师回答:“我是从中国来的。”第三个人很特别,他对老师说:“我是从火星来的,你是哪的啊?”

教师:同学们,老师应该怎么回答他呢?

学生:地球的。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我们是地球的。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地方。那么我们对地球有多少了解呢?例如:地球究竟是什么形状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了解地球。

板书: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吗?

学生:圆的……

教师:指着课前在黑板上准备好的地球卫星照片挂图。

教师:这是人类进入太空,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很明显的就能知道地球的形状,可在远古时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迷,我们的祖先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认识过程。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二页,看一看图1、1

教师组织课堂讨论:将学生分为四个大组,每一组分别代表对不同时期的探索图进行讨论(1分钟),然后在各组请出一名代表说出那一时期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板书: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形状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第一组讲述:天圆地方……

教师: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们同意这样的说法吗?

学生:不同意。

教师:非常好,古代人完全凭借直觉来认识世界,简单的认为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所以在我国古代,就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第二组讲述:后来人们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

教师:对于这样的说法,我们能充分地证明地球的形状吗?

学生:不能……

教师:下面请第三组的同学讲述。

第三组同学朗读阅读材料。

总结:(指着书上的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加以描述。)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的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球体,那么现在我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又是怎样的情况呢?请第四组同学讲述。

第四组同学讲述

板书:1、对地球的认识过程:

天圆地方→②太阳和月亮→③麦哲伦环球航行线路图→④地球卫星图片

总结:刚才,四组同学精彩的讲述了人类认识地球的探索过程,图1.1①天圆地方→②太阳和月亮→③麦哲伦环球航行线路图→④地球卫星图片四幅图的顺序表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从古代人立足地球上的直觉认知,到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再提升到麦哲伦环球航行实践,最后凭借人造地球卫星图片获得直观认。可见,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是个不断进行科学探索的过程。那么,通过学习古人对地球形状认识漫长的过程,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

学生:…

《4 地球仪》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表面的模型。了解地球仪的组成。

2、能在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到七大洲和四大洋,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

3、能用多种方法,研究海洋与陆地所占地球表面的比例。

教学重点

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

教学难点

海洋与陆地所占地球表面的比例估测。

教学准备

地球仪、卡纸、天平、剪刀、铅笔、直尺、橡皮泥、火柴梗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谁能告诉大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最大周长约为4千千米。)

二、探究过程 初步感知地球仪

师:(出示地球仪)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地球仪如何转动的?(学生分组观察、思考、讨论、回答)

师: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地轴组成的;(提问)地球里面是否真正有一根轴? 师:地轴有什么作用呢?演示:篮球不绕轴转动,就会在地上乱滚,而地球仪是绕地轴运动的,始终自西向东绕地轴转动

师:(转动地球仪)说明地球自转时是绕着地轴旋转的。你能找出地球仪的南北两极吗? 师:那么你能找到东西方向吗?先后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并在地球仪上指出东、西、南、北4个方向。

师:(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说明正确方法:面对地球仪,让其自左向右作逆时针转动。活动一:蓝色的星球

1、模拟

师:慢慢转动地球仪,你有什么发现;观察地球仪,地球仪上蓝色的部分是什么? 师:地球仪上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别不同的地貌,蓝色面积最大,这说明么呢? 师:你能给地球再取一个名字吗?

师:地球上绝大部分是海洋,按理说应该叫水球的,那为什么我们的祖先把它叫做地球呢?

(由于古时候人们生活在陆地上,无法认识到地球的全貌,加之航海技术落后,根本不知道大海有多大,而且绝大部分人居住在内陆,当时交通不发达,人们的活动范围很小,他们看见的周围是广阔的土地,所以,人们把我们居住的大地叫地球)

2、填图

师:(对照地球仪)由于陆地和海洋交错分布着,因此地球被划分成七大洲和四大洋。你知道是哪七大洲又是哪四大洋吗?

师:你知道他们分别在地球的什么位置吗? 活动

二、海洋和陆地各占多大的比例

师:你知道海洋和陆地各占多少吗?请你估测一下。

3、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学生的方案进行筛选。活动二:怎样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1、地轴

观察:让学生转动本组的地球仪。演示篮球在地上乱转。

谈谈它们的转法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小结:地球仪是绕着中间这根轴转动的,在转动过程中始终斜着身子。这根轴叫做地轴,当然,地球里面并不是真的有根轴,而是科学家根据地球自转的特点虚拟出来的。

2、经线、纬线

讲解:我们再来观察地球仪,是不是有很多线圈,这就是叫做经纬网,干什么用的呢? 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知道排号和座号就能找到座位。经纬网可以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

讲解: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这就是纬度。找一找:北纬30度在哪?

讲解:为了区别每一条经线,人们给经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这就是经度。找一找:东经125度在哪?

讲解:以赤道为界,赤道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

以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的经线圈来划分东、西半球。(并说说这样分的原因)找一找亚洲、大洋洲分别处在哪半球。

总结:尽管地球有那么大,但是只要我们确定了某一个地方的经纬度就很容易找到它,比如遇难的船只只要报告他所处的经纬度,别人就可以知道船只在茫茫大海上的位置,进而得到救援。

活动三:麦哲伦的航线

讲解:接下来我们也要来体验一下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建议活动小组的成员分别担任“船长”(麦哲伦)、“大副”、“文书”、“水手”等不同角色,合作完成活动中的不同任务。

课件展示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正确路线。

一个人与地球的契约 篇15

执行:张炜王阳李奎

风格视觉:刘征年

特别鸣谢:(排名不分先后)

李皓马军李力柳至和范志勇郭奔驰黄真平

自然之友环境友好公益协会中国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

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

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織(TRAFFIC)

全球环境研究所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IFAW)

金九皋节水工作室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在已经过去的3月28日,我们见证了一个美丽的“黑暗时刻”:从新西兰、澳大利亚到日本、新加坡、中国、印尼等亚洲的城市,再到欧洲、美洲各国的城市纷纷熄灯一个小时,这个活动就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地球一小时”。

4月22日, 我们将迎来第40个“地球日”。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不分国界,无论是富裕还是贫穷,我们每个人在气候变化面前都同样的脆弱。我们每个人都是地球村的村民。

“地球一小时”全球执行总监安迪·里德利(Andy Ridley)表示, 2009年是我们能够决定地球未来的一年。全球各大国将在这一年制定大规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计划。我们必须共同努力促成这些改变。我们共同的行动可以改变历史,并确保我们地球的未来。

上一篇:争创文明班级方案下一篇:小学五年级作文100字:假如我有一对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