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判力读后感(共9篇)
-读《谈判力》所想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位谈判者,每天都不可避免地要与谈判相伴,或为己,或是为公,但要谈出好结果却不容易。如何在千差万别的各类形式的谈判中获得更多利益,是否有一个不变的原则能去遵守。《谈判力》中所介绍的 “原则谈判”便是众人追寻的谈判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发掘出远大于预期的目标利益,书中也详细的介绍了有关原则谈判的方法。
一、什么是原则谈判
谈判是从别人那里寻求自己所需的一个基本途径,是与谈判双方存在相同和不同利益时寻求解决方案的相互交流。而原则谈判更是对这个概念的体现。相对于温和的谈判和强硬的谈判,原则谈判是进行一种不卑不亢的谈判。
温和者的谈判为了达成共识,早点解决事情,往往会轻易的让步或者表述观点时没有气势,其实往往希望有一个愉快的解决方案,却常常被利用;强硬者的谈判是一种非对即错的谈判,对于谈判的结果认为是一场意志的较量,谁更极端,更盛气凌人谁就能站到最后。往往很多人都认为强硬的谈判就是一场完美的谈判,因为整个过程华美而又精彩,让人更是有一种精心动魄的感受。
书中所提的原则谈判则是介入两者之间,不温和也不强硬的谈判,即刚柔并济。原则谈判的目的是寻求一种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一种相互交流、不断调整的过程,而不是进行一场各抒己见、你死我活的讨价还价!这种方式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寻求解决方案,强调把人和事分开,着眼于利益而非立场,当双方利益发生冲突时,让谈判结果基于某些公平的标准,而不是某一方的意志为转移。通过对原则谈判的学习和了解,更深刻的体会到谈判中,更需要对自己有一个反复提问的过程,将遇到的情形和问题实现设想出来,那么尽早的设计出最好的解决方案,方能让谈判朝良性进行。
二、原则谈判的四种方式
1、把人和事分开
谈判对方是活生生的人,不是一个抽象的对方的代表。人是感性和理性的组合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性,包括感情、价值观、不同的背景、性格特点以及看问题的角度等。谈判中人性的一面有其益处,一个建立在信任、理解、尊敬和友谊的基础上,并经过时间考验的合作关系会使谈判一次比一次顺利。人们期望给别人留下一个好印象,这会使他们更注重考虑对方的利益。另一方面,人们的自我意识很容易被否定,他们用自己的角度看待世界,把感觉与现实混淆在一起。他们通常会误解对方所表达的东西,误解加剧便会形成恶性循环,这种谈判最终会变成一场你争我斗的游戏,会使双方实际利益均遭到损失。
谈判者作为“人”。在任何一个谈判中首先要了解对方的性格特点等,针对对其“人”的特点,准备谈判的策略;其次不要因对方个人情绪的表现而影响自己的判断,不要让对方用情绪把我们引向错误的理解,比如对方很愤怒的要终止谈判,那么我们就要根据事情的本身去判断对方是否确实不愿谈判下去了,而不是根据其情绪的表达来判断;要让自己的视角和思维始终围绕着要解决的事情本身。
谈判是围绕着促进而不是有损人际关系以及为以后的谈判铺路的目的而展开的。把人际关系的基础放在准确的认知,明白无误的交流,恰当的情感和长远的目光上,直接与人际关系打交道,把人和事分开,不能指望牺牲实质利益来换取良好的人际关系。
2、着眼于利益,而不是立场。
利益是谈判中的焦点,而非立场。不同的立场,定会存在不同的利益,但却不意味着不同的立场背后全部都是相冲突的利益,只能说利益的不同是基于立场的不同产生的。而谈判却不能改变对方的立场,双方只需考虑在谈判中各自的利益是否能够实现即可,而不需把自己的立场看的太重而影响自己对利益的判断。劳动者要挣钱就需要到企业上班,有企业支付工资,企业要创收需要雇劳动者,给劳动者相应的报酬。这就是基于双方的利益而产生的一种合作谈判。
利益的确定要尽量摆脱立场的因素,而对于利益的确定则是谈判中问自己“为什么”的开端。为什么我需要这个利益?而且是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问为什么。想象着自己是谈判的对方,问自己这一方为什么需要这个利益?确定对方认为的我们希望他们所做的决定,然后对方不这么做时,问“为什么不”!要用一连串的问题来确定我们的利益和对方会希望我们争取的利益。谈判在考虑到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安全感、经济利益、归属感、获得他人的认同、能主宰自己的生活。这些需求是每个利益中最基本的要素。要注意到对方的利益更是需要这些基本要素。充分的考虑、重视对方的利益,对方才会重视我们的利益,讨论我们的提议。成功的谈判就是将强硬与灵活有机的结合起来。
3、为了共同利益创造选择方案
“创造解决方案”是整个谈判中解决问题的关键。对于之前的沟通,和利益的商讨都是为解决方案埋伏笔,做准备。解决的选择方案越多,达成合意的可能也就越大。
在传统的谈判模式中追求谈判的目标,而非谈判开始的目的,谈判的目的是解决纠纷,双方都最大程度的维护自己的权益。而不是简简单单自己的权益要实现多少这一单一的目标。
对于解决方案的创造,是对思维的考验,如果没有可选择的解决方案,那么这个谈判方案就是形同虚设,毫无价值!因为只知道如何谈,却不知道如何解决,就失去了谈判的意义。
在创造选择方案中要反复的强调共同利益,如果没有(基本不可能)则需要尽可能的让对方选择方案,给对方决策权。因为单方或双方经过讨论创造出选择方案,让对方决定是,对方就会在思想上觉得是自己愿意这么做的,而不是被胁迫的。
因而,可选择的方案一定要:对自己代价最小,对对方好处最大的方案。这个看似矛盾的问题,双方分别站在自己的角度时就会迎刃而解。
4、坚持使用客观标准。
客观标准,是原则谈判的前提,即“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因为自由的意愿很容易使谈判陷入僵局或者决裂,自由意愿的谈判,更容易陷入立场谈判中,而立场谈判则又会使谈判双方放弃共同寻找解决方案,只为自己的利益进行讨价还价,甚至不欢而散。
客观标准也是俗语所称的“以理服人”!我们在谈判中所遇到的每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都要共同寻求客观标准,而不能一味的说对方的错误和不应该!客观的标准包含两个方面:公平的标准和公平的程序。公平的标准是为了解决实质利益,即能拿多少钱的问题;公平的程序是解决利益的冲突,即如何拿钱的问题!客观的标准并不是单方定的,而是在每一个问题中双方讨论确定的,在确定客观标准后,后面的每一个问题都可以进行借鉴和引用,虽说在讨论客观标准是用了不少时间,但是在解决问题时却是省下了更多的时间。
三、总结
谈判是一个思维创造的过程!创造谈判的开局,应对谈判的分歧,创造谈判分歧的解决方案等等。要学会谈判,首先就要学会灵活创造,不拘泥于传统。在谈判开始及中间,都会遇到谈判的拒绝,对方随时可能离开,因观点的冲突、利益的冲突、解决方案的不一致等都会让谈判不欢而散,那么谈判就需要随时创造出谈判的新开始,让谈判开启或维持谈判的继续。分歧是致使谈判陷入僵局的最原始的原因,那么如何解决分歧,更是需要在分歧产生时不忽视,不逃避,勇于讨论和面对,创造出对自己代价最小,对对方好处最大的方案。
当然,无论我们的谈判技巧如何丰富,通过谈判所能获得的总是有限的。我们不能奢望着,谈判就能最完美的解决我们的问题,但是可以通过谈判去努力争取自己的利益,只有我们的条件比对方的最佳替代方案,或者对方的条件比我们的最佳替代方案更有吸引力时,才有可能谈判成功,并最大限度的寻求自己的利益。
谈判是一种交流,很多观点和利益不是表达一遍就可以的。比如共同利益的表述等,需要反复多次的提起和交流,才能让对方确认和重视,对方不重视的东西可能是我们没有很明确清晰的表达。同时在谈判者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可以增加谈判的力量。如果双方相互理解,即使存在分歧,至少可以做到相互尊重和理解彼此的情绪,从而使谈判更加顺畅。
一、坎昆会议是气候变化谈判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
《坎昆协议》是关于加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以下简称“《公约》”) 和《京都议定书》 (以下简称“《议定书》”) 实施的一系列决定的总称, 是在《公约》和《议定书》两轨谈判中取得的平衡结果, 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是根据“巴厘行动计划”, 就加强《公约》实施作出框架性安排。在共同愿景问题上, 确定了将温升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的全球长期目标, 并要求在今年的南非德班会议上审议2050年长期减排目标及全球排放达到峰值的时间框架。在减缓问题上, 要求发达国家承担全经济范围的绝对减排指标, 发展中国家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采取国内适当减缓行动。决定启动提高发达国家减排指标可比性的国际进程, 对发展中国家自主减缓行动进行国内“三可”, 并以非侵入性、非惩罚性和尊重国家主权的方式对有关信息进行“国际磋商和分析”。在适应问题上, 决定建立“坎昆适应框架”, 设立具有明确职能的适应委员会, 帮助最不发达国家制定和实施国家适应计划。在资金问题上, 决定建立“绿色气候基金”, 要求发达国家落实快速启动资金, 并承诺到2020年每年动员1000亿美元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在技术转让问题上, 决定建立技术开发与转让机制, 明确该机制由技术执行委员会和技术中心网络组成。
二是按照《议定书》工作组相关授权作出的决定。要求《议定书》工作组尽快完成谈判, 以确保在《议定书》第一和第二承诺期之间没有空档, 并敦促发达国家按照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提出的25%~40%整体中期减排幅度进一步提高减排承诺水平。
在坎昆会议成果中, 有一系列值得称道的亮点:
一是首次在缔约方会议决定中明确写入了发达国家的历史责任, 要求发达国家必须率先减排并进一步提高减排承诺。
二是《议定书》的谈判取得积极进展, 明确要求确保议定书第一和第二承诺期之间没有空档, 反映了国际社会延续议定书的主流意见。
三是发展中国家关心的适应、资金、技术等问题的机制安排取得了重要进展。
四是进一步重申了经济社会发展是发展中国家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任务, 并强调各方公平获得可持续发展空间的权利。
五是在会前被视为难点的“三可”和“国际磋商和分析”问题上达成了原则共识, 为会议取得平衡的成果扫除了障碍。
国际社会普遍积极评价坎昆会议, 认为会议取得了务实成果, 符合各方预期, 令国际社会重拾信心。应该看到, 《坎昆协议》是目前情况下各方能够达成的最大程度的妥协, 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坚持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维护了《公约》和《议定书》的基本框架和双轨谈判机制, 在《哥本哈根协议》政治共识基础上把谈判整体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二是增强了各国之间的政治互信, 坚定了各方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和决心, 使谈判重回健康轨道。
与此同时,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 《坎昆协议》作为各方妥协的结果, 尽管确立了巴厘路线图谈判最终成果的基本框架, 但并未完成巴厘路线图授权的谈判, 各方在很多实质问题上的分歧并未消除;会议未能就《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作出明确安排, 在适应、资金、技术转让等问题上的进展也远低于发展中国家的期望和巴厘行动计划的要求。今年的谈判仍将面临巨大挑战。
二、中国为达成坎昆协议做出了重要贡献
哥本哈根会议曾引发了一些缔约方对联合国多边进程有效性的质疑。在此情况下, 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 旗帜鲜明地支持联合国多边谈判机制, 要求2010年增加工作组谈判会议, 为坎昆会议取得务实成果、谈判重回正轨做出了积极贡献。
我们就重大问题从各个层面与各方坦诚、深入交换看法, 增进相互理解, 推动弥合分歧, 凝聚政治推动力。广做各方工作, 利用“基础四国”“77国集团+中国”等机制加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协作, 利用各种渠道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对话, 为开好坎昆会议做了有效铺垫。中方还与会议东道国密切沟通, 为墨西哥当好东道主、办好坎昆会议提供了有益建议和全面支持。我国还于2010年10月在天津承办了坎昆会议前的最后一次谈判会议, 形成了推动坎昆会议“在两轨之间和两轨内各要素之间达成一系列平衡成果”的主流共识, 为坎昆会议取得成功奠定了基础。我们还采取切实行动, 推动“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完成, 基本实现了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的目标, 相当于减少CO2排放15亿吨以上, 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实质性贡献;我们还通过制定“十二五”规划, 将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发展放到更为重要的战略位置, 增强了各方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国际社会高度肯定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
坎昆会议期间, 中国代表团全面参与谈判磋商, 坚持维护谈判进程的公开透明、广泛参与和协商一致, 就各个谈判议题提出建设性方案。特别是在关于全球长期目标、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发展中国家减缓行动的“国际磋商与分析”和发达国家减排承诺等分歧较大的问题的谈判中, 积极与各方沟通协调, 开展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并显示了足够的灵活性, 推动形成了最终为各方接受的妥协方案。墨西哥和卡尔德龙总统多次对中方表示肯定和感谢, 国际社会也对中方的努力和贡献给予积极评价。
三、气候变化谈判仍然任重道远
今年年底, 《公约》第十七次缔约方会议和《议定书》第七次缔约方会议将在南非德班举行, 谈判任务依然艰巨。要化挑战为机遇, 巩固已有成果, 凝聚新的共识, 将政治意愿转化为德班会议的进展, 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德班会议应严格遵循巴厘路线图授权, 落实《坎昆协议》成果, 就加强《公约》和《议定书》的实施达成广泛、均衡的成果, 完成以下四项主要任务。
一是要谈判确定发达国家在《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大幅绝对量化减排指标。《议定书》是双轨谈判机制中的一轨, 其第一承诺期将于2012年底结束。为落实《坎昆协议》关于确保《议定书》第一、第二承诺期不出现空档的要求, 应尽快谈判确定签署《议定书》的发达国家在第二承诺期的减排指标, 这是德班会议最为紧迫的任务。《议定书》第二承诺期是发展中国家坚定不移的诉求, 关系到现有法律框架的延续, 关系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政治互信。同时, 发达国家应根据《坎昆协议》的要求, 进一步提高其减排承诺水平。只有发达国家进行中期大幅度减排, 才有可能实现《坎昆协议》所确立的全球温升不超过2度的长期目标。也只有明确了《议定书》发达国家在第二承诺期的减排指标, 才能为非《议定书》发达国家确定可比的减排指标。
二要明确非《议定书》发达国家在《公约》下承担与其他发达国家可比的减排承诺, 确定发展中国家的自主减缓行动。根据巴厘路线图的要求, 《议定书》发达国家在《议定书》下承担减排指标, 非《议定书》发达国家 (主要是美国) 也要在《公约》下承担与之可比的减排努力, 这种可比性包括了减排的性质、范围、指标和遵约机制。发展中国家也应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 在发达国家资金和技术支持下开展积极的减缓行动。很多发展中国家已经提出了到2020年的自主减缓行动目标, 在发达国家承担有国际法律约束力的中期减排指标的情况下, 可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以适当法律形式明确发展中国家的减缓行动, 认可发展中国家的减排努力。
三要切实落实有关资金和技术转让方面的安排。目前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采取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行动, 但国际社会仍缺乏对发展中国家国内行动的有效支持。只有建立有效机制, 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发展中国家才能有效开展减缓行动, 从而为实现全球温升控制在2度以内的长期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四是细化《坎昆协议》中有关“三可”和透明度问题的具体安排。《坎昆协议》明确了有关“三可”和透明度的原则, 我们支持德班会议就发达国家减排承诺及其对发展中国家资金、技术支持的“三可”, 以及发展中国家自主减缓行动的“国际磋商和分析”作出细化具体安排。同时要保证这种安排充分体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谈判是进行资源分配的一种重要方法。在资源分配过程中,当双方的目标不一致,不想诉诸武力但又没有现成的规则或程序可以解决时,自然而然会选择谈判的方式来解决冲突。谈判的基本要素包括谈判各方、谈判议题、谈判方式、谈判限制条件、谈判过程和谈判结果。作为核心要素之一,谈判结果受到谈判各方所具有的谈判“优势”的影响。这种“优势”被定义为谈判力。谈判力是一个相对性概念,是谈判者在所处谈判环境中能够实现自己预期结果的能力,拥有较多谈判力的谈判者在谈判中更占优势。作为相较于对方的一种优势,谈判力应是谈判者自身能够感觉到的能力。
现有理论对谈判力的研究多以权力——依存理论作为基础。该理论认为,己方对另一方权力的产生来源于对方对己方的依赖,而依赖主要分为两个维度:结果的替代方案和价值。一方面, 当谈判一方的可选择替代方案较少时, 另一方相对该方的谈判力会相应增加;另一方面,当谈判结果对谈判一方的价值高于对另一方的价值时, 该方谈判力较对方相比会减弱。基于权力——依存理论研究谈判力, 有利于从两个界定清晰的维度来解释谈判力的来源, 并可为谈判者增加其谈判力提供改进方向。
以权力——依存理论作为基础来研究企业人力资本的谈判力变化,可以让我们分析企业内部劳资关系的博弈。由于在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相对于资本的结构性过剩以及工人与雇主组织能力的不对等产生了劳资之间天然的不平衡,也就是劳资博弈中双方谈判力的不对等。谈判力是解释偏离合作模式的主要因素,包括谈判能力和在冲突中资源、公众意见或其他相关因素的支持,需要考虑社会规范、谈判双方的物质偏好和财力、谈判过程的时间结构(如谈判有利于更有耐心的一方)等。
比如员工的谈判力取决于员工的信息优势、关系优势和技术优势。谈判双方对信息的掌握程度,在博弈论中,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往往更具谈判力。老板可能是靠技术起家的,他自己就是技术发明人和工程师。但一旦当了老板,技术工作由专门人员去做,自己离开技术岗位,将主要精力用于跑资金、跑市场、跑关系,自己在技术方面的优势就会渐渐失去;相反,专门从事技术工作的工程师渐渐拥有公司的技术优势,公司的关键技术不是由老板控制,而是由工程师控制,这时,工程师就有较强的谈判力。
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关系资源。在中国,每个企业都有一项重要的资产,即关系资产。小的企业关系资产主要集中于老板一个人,企业一旦大了,对外交往多了,老板不可能将所有关系资源都集中于已,不得不将众多的关系资源分散于某些中层主管和员工。虽然这些关系资产都是依托于企业的品牌、影响等因素建立的,有些关系资源甚至就是公司拿钱买来的。但只要不是老板亲自请客,不是老板亲自打交道,这些关系资产都不由老板掌握,而是由那些与客户打交道的经理和员工掌握。结果,下属经理和员工有了关系优势,而老板却丧失了关系优势。随着下属经理和员工所控制的关系资源的增加,他们的谈判力也随之上升。
其次,谈判力取决于不同生产要素的供求关系。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失业大国。较多的劳动者争夺有限的就业岗位,其结果必然是最低工资难以提升。这就是说,劳动力总体上供大于求,有利于提高老板的谈判力。但在一般人力资本严重过剩的同时,我国也存在着高层次人力资本和某些专用人力资本较为短缺的一面。因此,在一般人力资本普遍处于谈判弱势的情况下,某些高层次人力资本和专用性人力资本在与老板的谈判中则处于强势地位。
企业知识含量高低的背后,是人力资本存量的高低和对增量的需求程度。知识含量越高的企业,对人力资本存量和增量的需求程度越高,对人力资本的依赖程度也越高,人力资本的谈判力量越强。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在过去的一年半时间里大力推广“首席谈判官”这个概念的原因。首席谈判官作为企业发展过程中软实力的代表,是一个在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应运而生的一个高级商业职务,主要负责架构公司谈判团队,介绍最有效的谈判技能,阐释最新颖独到的谈判理念。
这就意味着企业不仅要吸纳高质量的人力资本,不断加大培训投资,而且让人力资本以更大比例和更广范围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就成为企业明智的选择,让人力资本最大可能地代表公司的利益,在谈判立场上和谈判力上与企业形成合力。
另外,不同生产要素的供求状况,人力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和相关法律制度的确立等也会影响人力资本的谈判力。
一、不同生产要素的供求状况。整个社会的物质(货币)资本与人力资本的供求状况,会从整体上影响人力资本的谈判力。如我国货币资本比较稀缺,劳动力供大于求,因此经常出现企业认钱不认人,甚至发生要钱不要员工生命健康的严重事故,人力资本所有者几乎丧失了维护生命安全的最低谈判力。但就局部行业和企业而言,人力资本的稀缺程度又高于货币资本,如高科技行业和知识型企业经常发生的不是货币资本炒人力资本的鱿鱼,而是人力资本所有者经常以跳槽的形式撤资,把自己的人力资本从企业撤走。
二、人力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人力资本市场的完善为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流动提供了方便的条件。当原有企业给定的契约条件与其人力资本价值不对称,又不能重新修约时,人力资本所有者可以重新回到人力资本市场,以更高的签约条件与其他企业签约。所以,发育完善的人力资本市场间接地提高了高质量人力资本的谈判力。
此外,相关法律制度的建立修改和完善,相关理论的发展也会影响人力资本的谈判力。
基于以上对人力资本谈判力影响因素的分析,我认为影响人力资本谈判力的因素可以分为主观自身因素和客观环境因素。具体来说,主观自身因素就是人力资本自己方面的因素,包括人力资本自身的稀缺与通用程度、人力资本自身的价值贡献程度;而客观环境因素即企业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包括企业发展阶段、企业资源分布、人力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相关法律制度的确立。在上述影响因素中,人力资本自身的价值贡献程度对人力资本谈判力的影响尤为显著。
看了《优势谈判》后,我第一次知道谈判还能有这么系统的方法和规则;我第一次发现谈判原来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下面列举几个感悟较深的观点和大家分享,这些观点在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都能用到。
1一、“谈判开局,开出高于你预期的条件”
平时工作或者生活中,我们总是不敢提出高出自己预期的条件,甚至害怕提出自己的条件。为此,我们失去很多机会,失去本来可以属于自己的优势,只因为我们不敢提出高于自己预期的条件,甚至你连想都不敢想。在销售过程中,开出高于自己期望的条件,这样才会有更大的讨价还价的空间。
2二、“退后一步的同时,也必须要求对方”
这点给我受益匪浅,很是震撼,跟客户谈判之时总是答应退步却不敢提要求,以至于本来可以争取更多的利益的却失之交臂。但是自从看了《优势谈判》这本书的观点:退步的同时必须要求对方也做出必要的让步,我明白单边的让步总是唱独角戏,不好玩的同时也让对方觉得你很容易搞定。
3三、“白脸-黑脸”策略的阐述
两个人,一个感觉很难说话,很严肃,很有原则;一个让我感觉很温和,很替我着想,让我感到尊重。在这样的一唱一和之下,我不知不觉就让乖乖就范了。看了《优势谈判》之后才明白原来他们使用了黑脸-白脸的策略,有时候还会拿出不在现场的上级来当自己的黑脸角色,效果也很好。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无意中使用黑脸-白脸策略。
《优势谈判》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都给予我们很多解决冲突的办法,而谈判无疑是最有效率的手段,书中系统的谈判技巧,共赢的谈判理念,进退可守的谈判策略,定会让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解决矛盾问题更游刃有余,更省时省力。
金小传
读《优势谈判》有感
李小利
一,升华了沟通技巧的概念
原来做管理时,一直学习沟通与协调的知识和技巧,通畅的沟通,无疑是管理的良剂。便是沟通像是在推销自己和自己的观点,让对方是被动的接受,让对方配合性的让步或妥协。而优势谈判,完全改造和升华了沟通的作用,这种奇特的功效作用,让沟通黯然失色。沟通的的技巧性,远不如优势谈判的智慧那么深远。
二,学习的理念收获
优势谈判,带来了如下的理念收获:
1.什么是优势谈判?
2.优势谈判、步步为营。开局谈判技巧:开出高于预期的条件、永远不要接受第一次报价、学会感到意外、避免对抗性谈判、不情愿的卖家和买家、钳子策略;中场谈判技巧:应对没有决定权的对手、服务价值递减、绝对不要折中、应对僵局、应对困境、应对死胡同、一定要索取回报;终局谈判策略:白脸-黑脸策略、蚕食策略、如何减少让步的幅度、收回条件、欣然接受;
3.巧用策略、坚守原则。不道德的谈判策略:诱捕、红鲱鱼、摘樱桃、故意犯错、预设、升级、故意透露假消息;谈判原则:让对方首先表态、装傻为上策、千万不要让对方起草合同、每次都要审读协议、分解价格、书面价格、书面文字更可信、集中于当前的问题、一定要祝贺对方;
4.解决问题、化解压力。解决棘手问题的谈判艺术:调解的艺术、仲裁的艺术、解决冲突的艺术;谈判压力点:时间压力、信息权力、随时准备离开、要么接受要么放弃、先斩后奏、热土豆、最后通牒;
5.知己知彼、互利双赢。与非美国人谈判的技巧:美国人如何谈判、如何与美国人做生意、美国人的谈判特点、非美国人的谈判特点;解密优势谈判高手:肢体语言-阅人之道、听话听音、优势谈判高手的个人特点、优势谈判高手的态度、优势谈判高手的信念;
6.谈判高手、优势秘笈。培养胜过对手的力量:合法力、奖赏力、强迫力、敬畏力、号召力、专业力、情景力、信息力、综合力、疯狂力、其他形式的力量;造就优势谈判的驱动力:竞争驱动、解决驱动、个人驱动、组织驱动、态度驱动、双赢谈判。
三,心得
1.你所开出的条件一定要高出你的心理预期。原因主要有5条:(1)对方可能会直接答应你的条件;(2)可以给你一些谈判空间;(3)会抬高你的产品在对方心目中的价值;(4)可以避免谈判陷入僵局;(5)可以让对方在谈判结束时感觉到自己赢得了胜利。
2.永远不要接受对方的第一次报价或还价。因为这种做法通常会让对方立刻产生两种反应:我本来可以做得更好(下次一定会注意);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千万不要先入为主地设想对方会对你的报价作出怎样的反应,当对方接受你看似不合理的要求时也不要过于吃惊,一定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这样才不会因为出现意外而放松警惕。
3.“不情愿的卖家”这种谈判技巧可以在谈判开始之前就把对方的谈判空间压到最低。当你使用“不情愿的卖家”这种策略之后,对方通常会放弃一半的谈判空间。个人真实案例:2012年8月,我做为一家公司体系部经理时,河南一家工厂请我过去做生产副总,我当时在深圳公司上班拿8000一个月,因为正在上“清华大学工商管理总裁班”,也已经填报了“河北工业大学EMBA学位班”,对方给我开出12000时,我的报价是18000,否则我不会去。对方开车送我到家,分开时叮嘱我仔细考虑12000并给他电话,我过了三天都没有给他电话,第四天晚上,对方打来电话:你要求18000没问题,我们给你订好了机票,请你三天内去河南给我们讲一次课。这样工作就谈成了。到了2013年年初,我因为车祸回到深圳上班,也同时满足了学习的时间安排。对方再次电话邀请我参加该公司的一周年开业庆典,并提及工资加到超出18000,并报销往返上学的机票,请我回去为该公司完善体系、品质、行政等管理工作,不再负责生产。我这次回复没有提及钱的事,我指出了该公司老板不授权并随意改变策略、相信小人打报告、老板掌大权老板娘掌小权职业经理人没实权的问题,任何公司请我去做管理,务必要责权利相等,否则一个管理人员的责权利不平衡时,管理的无力或失败,责任在公司(老板),不在(职业经理人)。这个谈判并没有改变什么,但至少我没有再次鲁莽地离开重新回来的公司、也没有重新回到工资很高的工作,但至少我的选择、我的沟通技巧、我的优势谈判体现出来了我的个人价值:搞管理我有一定的实操经验,深入现场并深得民心,走动式管理在现场解决及时的营运障碍和品质异常,与一线员工在寒冷的冬天里共进退始终鼓舞着士气,及时的奖惩,让劣者生惧、让优者欣慰、让公司体现公平正义、让管理体现在文化建设中、、、、、、让许多人想我并怀念过去,不再接受其他低于我的管理模式和管理人员(在我离开后,该公司请了我曾经的上级过去任总经理、并半年内替换了数批高管接替我的位置,甚至还把我原来的工作同时聘请两人来管理,也并没有改变什么甚至更糟)。
四,有感
——读《商务礼仪与谈判之谈判篇》有感 谈判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实,不管你喜欢与否都是一位谈判者。小到家庭事务的处理,大到国与国之间的协作。
对于谈判这个词,脑子里一开始闪现的就是争得面红耳赤,你死我活的场面,总以为只有一方的利益最大化,只有一方是胜者,我不喜欢那种唇枪舌剑,咄咄逼人的感觉,因此说实话我不会讨价还价,我喜欢去明码标价的商店,尽管我很清楚我需要这样的能力。但是,书本纠正了我的观念:谈判之一种合作事业,必须追求共同利益;谈判是一种行为过程,而不是一盘棋赛;在一场成功的谈判中,每一方都是胜者。谈判的实质是交换利益,切割利益,是一种竞合关系。而通常,在我的思想中,竟是占主导地位的,和很难想象。一到谈判,似乎气氛凝固,严肃紧张。
商场如战场,但是战场往往不一定是刀光剑影的,战场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商务谈判其实就是一种沟通,而并不是真正的战争。商务谈判充满着沟通、充满着妥协、充满着一种把可能的机会确定下来的一种情况。
不同国家、不同经济体之间的这种经济实体为了彼此的利益,协调各自的关系,通过沟通、协商、妥协最终达成一致,把一种可能的商机确定下来的过程。商务谈判必须要有沟通,彼此进行磨合,找到利益的交叉点,让双方达成一致的协议,而不是双方拼的你死我活,没有利益的交叉点,最后一破裂告终。通过沟通形成妥协,把一种你也看中的商业机会,我也看中的商业机会最终通过我们的沟通和妥协把它确定下来,这样的谈判才能认为是一种成功的谈判。我们在进行谈判或者学习谈判时也应该将商务谈判看成是一个交流沟通的过程,而不能充满敌意,只有有一定的利益让步,或者与对方的合作才能最终达到谈判的目标和效果。马基雅佛利曾经说过:“智者不悟理由地认为,不管是什么人,要遇见未来都必须先重温过去,因为人世间的事情不过是过去时代的翻版。所以如此的原因在于,使这些事情得以产生的人始终受到同样情感的激励,过去如此,今后仍将如此,因此,事情的结果也必然相同。”所以对于谈判的准备工作,必然少不了预习准备,就是了解他的过去,因为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再联想,我似乎又一次从另外角度理解了为什么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为什么在金融市场技术分析中有“历史往往会重演”这一假设。
书中还提到习惯是行为不断重复而永久化或固定化的形式。这句话同样令我印象深刻。或许正是你的某种习惯暴露了你的缺陷,使谈判对手找到了谈判的切入口,并且屡试不爽。因为这在你的行为中这种习惯已经深入骨髓,根深蒂固,想要改变非常之艰难。这一点,与
博弈论也不谋而合。博弈论中,非常忌讳的就是让对方知道你在特定情况下会做出特定的决策,而你一旦有某种习惯,就说明有规律可循,对谈判对方来说相当于拥有完美的信息,知道你会用什么手法,此时已研究并制定相应的策略,已胸有成竹。而你,并不知道对方知道这件事,所以在谈判中,你也会很震惊地发现为何对方对你的决定了如指掌。其实对方已做了充分的准备,你在不知不觉中已陷入了危险,这是一场注定会损失利益的谈判。
而我写的这篇文章相当于是《谈判力》这本书读后感的读后感。说起来有点惭愧,读后感已经相当于是速效药了,再来篇读后感的读后感,感觉有点急功近利。不过没有关系,学一招是一招。生活工作中处处需要谈判,比如,跟业主、供应商、领导、下属、家人。我最近就在为自己的升职加薪谈判。王烁有另一篇文章,写了《忠诚的限度》,用脚投票还是用手投票,选择发声还是选择退出。当然我现在选择的肯定是先发声,发声不灵以后果断退出。
下面简单复述一下文章:
一般的谈判有“软”有“硬”两个立场,“软”就是为了保住关系,可以答应对方所有要求。“硬”就是不惜破坏任何感情,也要达到目的,一定要让对方按照自己的想法做。那么“软”遇上“硬”,只能被吃干抹净;而“硬”遇上“硬”,既伤感情又办不了事。
所以聚焦立场的谈判,最后都在比拼意志,转向了对人不对事,很难有好结果的。
正确的谈判姿态
谈判不需要是彼此的压力测试和意志之争,它可以变成双方共同寻找互利的合理协议之旅。但是,面对面变成肩并肩,这事不会自然发生,它来自对谈判的系统重构。
四条哈佛谈判术
1、谈判不是立场之争,而是利益之争。
2、对事不对人
3、寻找差别
4、不要比拼意志,要寻找客观标准
前三条的目的是拿你不重视的东西但对方重视的东西,来交换你重视但对方不重视的东西,对方也是一样逻辑。双方互惠互利,共谋发展。
但总有一些地方,双方利益针锋相对。正和游戏的空间全部用尽以后,还是的面对零和游戏。一块蛋糕,你多分,留给我的就少了。
那就得第4条出场,有标准讲道理,不能乱来。
比如,有没有类似先例?或者平分蛋糕?或者你来分我先选?总得有一个标准。
最后,绝不能对压力让步,对于坚持客观标准要坚决,至于在哪个客观标准上达成一致则可以相对灵活。这才是既有原则又现实的谈判术。
再回到发声与退出的话题,既然大家都没有选择直接退出,或许是因为退出也是有成本的.。很大概率是因为你手里刚好有我想要的,而我手里刚好有你想要的,读后感这也就是上面第3条所要寻找的差别。假如一个下属去找公司谈薪资,公司说你爱干不干,有的是人干,那是因为公司找一个代替你的人很容易;反过来你果断退出,那是因为你找一个相当薪资的公司也很容易。这种情况下其实就没有什么好谈的,谈判基本不会存在。
再比如,房价飚涨,房东非要涨1000房租?如果他对你无所求,那你不交,他马上可以租给别人;但是你说,我这么爱惜房子,你再找一个租户,你们又不熟,也不了解,万一不爱惜你房子的话,那不是得不偿失嘛。这样的话房东或许说涨500吧那就。这样你也省了再去找房子的麻烦。大家最后双赢。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这么几个情节:
1,当刚走下飞机时,重庆的记者问他:毛先生,你亲赴重庆来和谈判,不怕蒋总统摆的是鸿门宴吗?毛主席机智地回答:在抗战胜利后国内一片欢庆祥和的情况下,蒋先生会摆鸿门宴吗?我第一个不相信!的机智和气魄、胆识让在场记者十分佩服。可见,正义与光明磊落的一方是无所畏惧的,怀抱着美好、正确的愿望亲赴重庆谈判的中共领袖其实不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万一出了什么意外,那么策划意外的一方定会付出其无法承受的代价;
2,重庆的一个早上,在户外散步时与不期而遇,两位手里都拿着《资治通鉴》这本书。看来,两位领袖都在空闲时间里研读古籍,从古人的治国方略和历朝历代兴衰的经验教训里汲取营养,毛先生在和蒋先生的言谈中,暗讽蒋总统丢了南京,中华民国实际已经亡了,暗示对于亡国的领袖来说,和中共组成联合政府其实是最好的选择,蒋总统是面不改色、毫无愧意,看来,两位领袖都对于自己的计划胸有成竹。
3,在具体和谈时,中共的谈判负责人周恩来在代表指责中共军队消极抗日时,严厉斥责对方:九一八事变后,当杨靖宇将军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东北孤军奋战时,你们在哪里?!赵一曼烈士被日军残忍杀害时,你们在哪里?!令民国政府代表无言以对。大家都知道,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正在井冈山围剿“”,红军于1935年初开始长征,一年后胜利到达陕北,开辟出另一个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在抗战全面爆发的1937年的七七事变前,国军从没有停止过剿共,蒋总统的口号是“攘外必先安内”,大概意思是当一个家里来了小偷流氓时,要先解决好家庭纠纷,家人和睦后再和不速之客理论,哈哈哈!更让人觉得蒋总统不义的是,他竟然调集东北军去陕北剿共,置全东北主权于不顾,陷全东北人民于水火之中于不顾,可见当时的政府有多么的邪恶和愚蠢!好在东北军里有汉子,有深明大义的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这才有了后来的西安事变,蒋总统是自己不陷入绝境不知道什么事情是最重要的!联想到当今,据说也有某个人被国际法庭起诉了,但是好像其并未陷入绝境,于是仍旧苟延残喘地“按既定方针办”,哈哈哈!
4,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即使是在重庆谈判的四十多天里,国军也没有和共军停火,可见国军是自恃军事实力优于共军,当交火的中共部队向在重庆的毛先生请示时,指示:狠狠的打,胜利越大自己越安全!这个指示可以看出毛先生过人的判断力,较之抗战初期政府里在面对日军的超强军事实力时的亡国论、求和论不知道要高明多少倍。
5,在和谈几近结束时,对随行的同志说:美国的代表临走时还在威胁我们不要和蒋先生作战,但我告诉他们,如果要打的话,我们一定能打胜!蒋总统有美国人的军事支援,自认为实力远超共军,毛先生有对国军长达十多年的作战经验,当年要不是苏共代表在井冈山指手画脚,是不可能进行长征的。于是,国共双方都认为自己一定能够搞定对手,那么看上去好像谁后发制人谁就会赢!那是因为谁先发制人谁就破坏了抗战后的和平局面,谁就将自己陷入了不义之境地,谁就成为了非正义的一方,岂有不输的道理,后来的事态发展是蒋先生撕毁了“双十协定”挑起了内战,结果毛先生笑到了最后。影片最后有几句画外音,大意是在1945年中华民族大喜的年度里,天空中出现了国家可以长久和平的一线曙光,但是这道曙光不久就被战争的乌云掩盖了长达三年之久。大胆设想下,若是当年在重庆毛、蒋两位都扔了手中的《资治通鉴》,改为长时间的握手言欢,蒋先生一句:渡尽劫波兄弟在,毛先生接句:相逢一笑泯恩仇,国共双方成立一个联合政府,两党轮流执政,那么新的国家岂不开了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风气之先?新的中国又有了一层新的涵义。可惜,历史不可重演,时光不会倒流。也许,存在的就是最合理的,即便不是最好的。阿们。
首先,对未来活动的准备作用。例如,对于一名学生来说,对化学感兴趣,就可能激励他积累各种化学知识,研究各种化学现象,为将来研究和从事化学
例:瓦特发明蒸汽机,牛顿发明万有引力定律都是因为兴趣的指引。兴趣是一支兴奋剂,他促使人们永远充满希望,对事业和生活充满信心,并能激励人们拿出足够的勇气和力量面对事业上的难题。郁达夫曾说:“现在我因为常常写作而感到很累,但我的精神是不累的,这都缘于我对文学的情绪,促使我不断努力,永保青春。”郭沫若先生年近80高龄时对身边的人说:“我还不老,戏剧文学的创作使我时时像小伙子一样有劲,我还能写出很多东西。”郭老正是凭着他始终不渝的兴趣爱好,坚持创作到86岁,整整70的春秋。
愿每一个为兴趣爱好而伸开勤奋双手的人,在收拢双手时握住的都是成功的喜悦。
人生是要活的,必须活得兴致勃勃,充满好奇心,无论如何也决不要背对着生活—— 安娜·罗斯福
当你对这个世界不再有好奇心时,你不是在长大,而是在慢慢变老。好奇,是一种天性,是一种自然,是真情实感的火花。
在生命之初,每个人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为世界是未知的,是陌生的,一切都是那样新奇。但随着年龄增长,人们被凡尘世俗侵扰,心湖翻滚激荡,思绪杂乱。在追名逐利中,渐渐失去最初的好奇,渐渐习惯于机械的生活,内心世界也变得空虚而苍老。
其实,好奇心不是孩子们的专利。只要我们对生活充满热情,充满渴望,就会有收获,就会从中得到乐趣。
凝视花开,看花瓣缓缓舒张开来,楚楚动人。每开放一点,就露出一个胜利的笑靥。待完全开放,柔嫩的花瓣几乎吹弹即破,却又仿佛傲气十足地在宣扬着澎湃的美。怀着对花开的好奇,欣赏一幅被赋予了魔法的画在轻轻微笑,心也变得温柔多情,枯竭的心河得到滋润。
远望流星,奔驰是流星的形影,璀璨是流星的华装,燃烧是流星的性格。流星,匆匆逝去,义无反顾,生命短暂而辉煌,给宇宙增添了一道凄美的风景。没有依恋,没有彷徨,没有哀伤,他彻底地牺牲自己,换取灿烂的一瞬,演绎青春的绝唱。怀着对流星的好奇,惊诧于那夺目的一瞬,思索生命的价值,空虚的心灵得以充实。
仰望蓝天,看它的可爱、洁净、梦幻与浪漫。忧伤的时候,看它的博大,看它的宽广,看它怀中的乌云,看它面前的黑烟。知道它不以乌云为袍,不以黑烟为纱,总会等到烟消云散。看得心开了,不轻言悲。兴奋的时候,看它的澄净,看它的无限,看它眼前掠过的飞鸿,看它掌中亘古的日月。理解它不以明日为荣,不以圆月为耀,它不用光明彰显自己。看得明了了,不轻言喜。怀着对天空的好奇,从天空的内在品质中得到启迪,心灵得到洗礼与升华。
迎接黎明,看它拥有的一天中最纯澈、最鲜泽的光线,那是生命最易受鼓舞、最能增强信心和热望的时刻,也是最能让青春荡漾、幻念勃发的时刻。像有神力的水晶球,它唤醒了我们对生命的最初印象,唤醒了体内沉睡的细胞,使我们看到远方的事物,看清即将忘却的东西。怀着对黎明的好奇,我们有机会和生命完成一次对视,有机会认真审视自己,获得对个体更细腻的感受。迎接晨曦,是一种被照耀和沐浴的仪式,它给生命以新的索引,新的知觉,新的启示,新的发现……
心怀好奇,接近自然,感受生活,是一种独特的心灵体验,是一次全新的情感历程,能让人从纷繁的事务中得到解脱,让人冲破世俗的樊篱,获得心灵的涤荡。好奇心,让人心不致在时光流逝中老去,而是在季节变换的档案中将最初的情感完好保存。
让我们心怀好奇,一起成长
你就是等待开发的金矿。一个人的潜能是他本身具有,但自己不知道或者含糊的但确实具有的一种能力。那开发潜能的第一步就是让他知道喽。怎么知道呢?走出家门,多去尝试,多参加活动,多与人交流交朋友,把朋友作为让自己知道了解自己的一面镜子。比如打篮球吧,不去看别人玩,不去关注比赛,不和朋友打,永远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投三分、抢篮板的弹跳等潜能。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尝试,多尝试,别懒惰。但知道了自己的潜能,从潜能中体味生活,体味成就吧。
精神的开发就是精神集中在集中,身体就是突破极限在极限
你的进取心很好,非常难得,这会让你不断进步的,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取得进步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你坚持你的这种进取心,不断努力,你一定会成功的,到那时,你就不会单单是超越身边的人了,你会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人才的,相信自己,你会成功的!
第一、要树立远大志向。
古人讲“非志无以成学”、“志不强者智不达”。所谓立志就是激励自己走向一条进取的、迎难而上的、智慧的人生之路。人有了志向,就会对自己严格要求,就会克服前进路上的任何困难,他的聪明才智才会发挥出来。正如高尔基所说:“我常常重复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的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确信这也是一个真理。”有些同学智商很高,但由于缺乏远大志向,现有的智力都不能得到彻底发挥,更谈不上开发潜能。
第二、要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力、愉快的心情可使人的智力机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反之,人的智力活动就会受到压抑。可见身心健康是开发潜能的基础。要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可以从饮食、睡眠、锻炼三方面进行调整。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需要涵养自己的性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三、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心理品质包括道德品质、意志品质、自信心、责任心等。有一位心理学工作者对1850年到1950年间的301位科学家进行研究,发现这些人不但智力水
平高,而且在青少年时期就表现得十分坚强,有独立性,这些人充满自信心,有百折不挠的坚持精神。可见,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对开发人的学习潜能作用重大。第四、学会学习。
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这没什么特殊之处,最初感觉它和以前我读过的一些励志书和自我调整心态的书籍没什么两样,大致上都是通过一些实验研究作为例证,来得出一些关于人群心理发展规律的抽样结论。
我一直对这类实验或者结论都不怎么信服,毕竟现实是复杂的,不可能有那么理想的实验条件,在现实条件下的人群是否会有实验中所统计的行为取向分布,始终是个未知数。而且事实上我看过另一些书,也是有关于人性研究的专业书籍,其中明确提到,用特定实验的方式研究人性或者心理问题,通常都是不可靠的,因为现实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随机因素,各种突发事件都可能严重影响一个人的选择或者决定,而且往往这种随机因素的决定作用是显著的,这种条件是实验室不能制造的。但是,当看到本书内容1/3的时候,我似乎了解了它为什么被称为最受欢迎的心理学教程。它的实验论据与其说是提高本书说服力,不如说是一种心理学上的巧妙手法,其目的是为了提高读者对于本书的兴趣,书中例举的很多实验其实都是理想实验,在心理学研究上的可靠性并不高,但是这些实验的设计都很有创意,趣味性强,容易抓住读者的心,使读者感兴趣,而非为了让他们信服(本书很好地保留了读者质疑的权利,这也是优秀教材必有的特点,只有允许质疑,才能让学生学习时通过质疑来产生交互,从而更加清楚地知道教材所书的内容为什么有道理)。
我想,很多人把这本书看作是一本鼓舞人心并帮助人们实现自我约束的读物,显然是“跑偏”了。本书实质上并不是那些宣扬“自我救赎”的“心灵鸡汤”类的读物,它实质上是一本教材。它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到关于意志力科学的重重科学论断,而非仅仅是一本教你如何减肥的书,它的内容是系统性和理论性的,尽管它的文字形式非常通俗和生动,但说到底它是一本学术专著。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认识人类的自控能力,以及如何去训练和运用它,更重要的是,它在渗透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给学生,即使你不是专业研究心理学的人士,你多少会建立起初步的科研思考模式,在思考和分析每一个问题时,初步地形成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总结结论,思考结论的应用方式,如何有理论指导自己和别人的行为,如何用理论建立看待世界的新视角等等。
本书与同类心理学书籍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它不是古板的科学书籍,没有充斥第三人称的纯科学性的论述(像法医报告那样),但它的理论架构确实地表明它又不是表面想看起来那样的一本通俗流行读物,它是一本理论专著。用通俗读物的模式来撰写理论专著,虽然不是前无古人,但能够将理论构架保持得如此完好,在同类作品中确实不多见。
下面总结一些我个人的收获:
首先,这本书让我耳目一新的是它提出了意志力损耗极限的理论,这个理论首先包含了损耗意志力的种种条件的论述(其中包括外界诱因、自身心理因素、肌体营养条件,生物钟的影响),然后论述了这些条件如何量化地影响意志力(例如从早到晚意志力是如何衰减的),进而提出了如何减少意志力损耗的理论(例如应该在意志力旺盛期处理繁杂事务,避免在意志力薄弱时处理这类事务大量浪费性损耗意志力,这也是关于如何高效利用我们有限的意志力的理论)。而同类专著通常只包含如何训练意志力的理论,却没有考虑到意志力本身的损耗问题。这使得本书在构建自控力训练模式理论时,覆盖面更加全面。许多人按照传统的自控力训练读物去试图训练自己时,都没有得到过避免意志力损耗这方面的指导,因此大部分人的结果都是以失败告终,原因就是他们的意志力在训练过程中,强化的量远远比不上损耗,尤其是本书所提到的“自我强制心理”对意志力是最大的损耗因素,这一点在同类书籍中都没有得到明确论述和强调。
其次,本书推荐采用的不是强制疗法,恰恰相反,本书反对强制疗法,不提倡自我克制,而是提倡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欲望,将其引导转化成使自己专注于某些事情或者无视诱惑的动力,这与“借债征兵打债主”的思想不谋而合,是一种以战养战的活用,让我们在面对诱惑时,行之有效地利用其他欲望来抵制当前诱惑。这种方法可以算是同类书籍中介绍的最为高明的方法,它考虑到了意志力薄弱者本来就没有意志力去直接对抗诱惑,正如一个本来就欠债的企业没有本钱来扩充规模。这种方法借用了我们对其他诱惑的兴趣,来转化为对抗当前不良诱惑的意志力,相当于为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进行变废为宝的融资,使之自发地利用其在别处浪费的资源来解燃眉之急。
最后,本书不同于同类书籍的第三个亮点是,它指出善待自己的重要性,即很多时候不要强求。这极像博彩爱好者常说的“不要越输越赌”。本书指出,善待自己是给自己减压,而很多时候,人们屈从于欲望往往是为了逃避压力。只有行之有效地缓解压力,才能使人们不再为了逃避压力而被诱惑。这可以说是非常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人们意志力崩溃的最重要原因。而大多数同类书籍则要求我们反复提醒自己要自我约束,而几乎不会教我们如何去缓解压力。作者在本书的最后,介绍给我们一种健康的人生心态:那就是要敢于面对挑战,这样才能获得主动的自由自在,而不是为了逃避挑战去选择慵懒,那只是暂时的惬意。这才是真正的自我放松。
作为人气读物,本书的座谈式写作风格,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通过近似与读者谈心的方式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与读者产生很好的互动,更加容易让读者融入到书中。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常用来形容对客观世界的自我感受。而同时也经常成为面对失望的自我表现结果自我评判的一句牢骚话。
从内心到外部世界,那究竟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行为的最终效果。首先,客观的外部环境是我们我发左右的,这就需要我们心存感恩心,不持偏执念。接受客观世界的无常。使我们的心具备安静下来的外在条件。除却我们不能预测、评判、又不能毫无偏见认知但处处施加绝对影响的的客观世界。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我们的内心了。
现在人们比过去更关注意志力。所谓意志力就是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情绪和欲望的能力。我们知道,意志力会影响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经济安全,人际关系和事业成败。也知道,应该掌控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吃什么,做什么说什么,买什么。
但这些真的像说起来那么容易吗,如果果真,那就不会有那么多人觉得自己意志力薄弱了-自控力只是一时的行为,而力不从心和失控却是常态。凯利的《自控力》被评为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心理学课程。整本书的写作方法属于实验案例探讨形式,这和国内的书有些却别,看起来感觉枝杈繁茂,声情并茂,但找到主干需要你认真的领会:
作者先从一个讨论议题开始:为了成功自控,你必须知道自己为何失败开始。意识到自己多容易失控,并非意味着你是个失败者。恰恰相反,这将帮助你避开意志力失效的陷阱。他的研究表明,自诩意志坚定的人反而容易在诱惑面前失控。认识到自己的意志力缺陷是人之常情这个现实,是提高自制力的重要开始。整本书大都在论述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归结起来提升自制力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1、设定长远切合实际的目标,最好将目标分解。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激励结合。
2、自我形象认知。将一个将来理想中的自己作为这个认知的范畴。提升面对诱惑时的自制力。书中没有对于自我想象进行进一步论述。但这显然是一个更浩大的工程,提升个人修养与境界从来都不是想象画个框框就可以轻松实现的。
3、在面对诱惑的时候适当的做出回避短期行为的措施,适当的回避有助于将眼光放到长期目标上。
但意志力也有很容易失控的时候:当我们面对压力时不能认真倾听自己内心的诉求时造成的自我约束的放松。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呢,作者没有回避这样的问题解决方法:
面对诱惑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自己是可以回避解决的。显然实际中我们越想回避什么自己越是往上面放心思。这时候作者提出的作法是:“用心感受自我忠于你的感受,但别相信你所有的想法。”用对内接受自我,对外控制行动的方法驾驭自我的冲动。作者进一步详细说:你无法控制会出现什么想法,但你不必接受他的内容。换言之你可以对自己说“好吧,那种想法又来了,有得心烦。不过,这就是思维的运作方式,他并不一定意味着什么”但不要对自己说:“好吧,我想这是真的。我真是个糟糕的人,糟糕的事会发生在我身上,我想要接受这一点”。这真是个想得开的好办法,有什么比放低身段,坦然面对自己的想法更能解决问题的呢。
书中还论述了:自控力的极限,为什么善行之后会有恶行,压力会使人屈服于诱惑 为什么我们把渴望当幸福 及时享乐为什么我们的决策趋向于短期利益的决策等。但无非都是围绕提升自制力的方法的几个措施进行的不同角度分析。比如为什么我们趋向于短期利益的决策而不是看的更长,就是对长期目标设置模糊造成的结果。而为什么我们把渴望(多巴胺分泌的生理原理)当幸福就是对目标的模糊导致了没有认清结果的假象,但当我们感受到现实状况的时候就又会调整期望值。比如沉溺于游戏、不停地刷新微博、论坛。。为什么善行之后会有恶行,说的是没有身份的自我认同导致的反复。这些虽然是从各个角度论述的解决问题的一致方法,但无一例外的不是呈现了生活中常见到的种种自我消极表象的深层原因。
怎么样消化这本书呢?认识自我,关心(接受)自我和提醒自己(自我认同下的认知)真正重要的事物(目标)这三种聆听自己内心声音的方法正是自我控制的基石。而自我目标的设置,自我高尚身份的认同感,短期的回避行为将注意力放置于长远目标可以看成是基石上的三棵支撑的柱子,支撑着自求上进者的圣洁灵魂。填充期间的墙体是什么呢,这也是书中没有叙述到的,显然知识、文化、个人修养是联系于身份认
同感这些柱子间的墙体。而个人的目标管理、设置、跟踪、阶段性总结激励的方法又是长远目标设置的关键纽带。而短期的回避措施支撑下面的又是自我感知,观察自我心境的种种方法。
当然这少不了一颗追求宁静、恬淡的心。总结
在读这本书当中,我发现在很多的章节当中,作者总是不断地从不同的视角向我们提出一些问题,一问、两问、七八问不等。其中有提示性的自问自答;有分析性的中肯问答;有启发性的设问不答;有针对性的直接发问等等。难道是作者故意在给我们出难题吗?不是这样的。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经过他这么一番不断的发问,我们常见的诸多问题得以归并,让人感到纷乱的头绪得以理顺。我们的思维由此而活跃起来,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式逐渐明晰起来。以下本人从三个方面谈一谈读这本书第七章的感想:
一.保持自我控制力,就要去自觉坚持“自律”这一良好的行为
作者把自我控制比作控制内心的“战斗”,其中确实是有道理的。
这里所以说成“战斗”,实际就是表明控制内心的行为存在着相当的难度。难就难在内心的自我控制必须是完全彻底的自觉行为,不是靠外在他力的行为,否则,就不是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说“对一个人自身的冲动、感情和欲望施加的控制。跟自我控制力有关的素质有:成熟度、职业道德、跟一般人的关系。而决定或者说左右一个人上述三个素质的是自尊和自我认知度。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自尊和自我认知度直接影响到他的自我控制力。自我控制的本质是自我负责。当一个人自我负责的时候,他就会控制自己所有的情绪,其他任何人都不能控制他的情绪。自我负责的人不会把自己幸福的负担加在别人身上,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而自律,是指控制自己或是个人的欲望、行动、习惯等等。自律,是自我控制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你成功阶梯上考验你的第一个关隘
作者在书中问道:有人对你说过“唉,在那个条件下······”吗?作者认为这其实是一个借口!你可曾对别人说过这句话吗?你说这句话难道不是在抱怨环境······把它当成一个借口吗?
对照这种寻求借口的人,我感到,当工作上出现危机的时候,一个能够保持职业道德、控制情绪并且去找解决危机的办法的人、一个能为这个情况担负起责任、解决危机于当前的人,肯定是一个能够处理好公司危机的好手。理由很简单,因为“自律”已经成为了他的自觉行为。
在书中,作者还这样问道:“你有多大的自信?你对自己的感觉如何?如果你不能跟自己很好地相处,那你怎么可能很好地跟别人相处?你的自尊完整吗?”实际上,这4个需要作自问的问题,又从另外一个方面强调了“自省”两个字对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所以,我以为一个时常反思自己和具有自我负责意识的人,一定会是一个具备良好自我控制力的人。
因此,只要我们学会规避借口,就能向自律靠近;只要我们保持自省和能够自我负责,我们就会走向成熟;只要我们学会克服遇事总是情绪当前的通病,戒激动、戒生气、戒发怒,代之以理性对待的方法面对出现的危机情况,我们的自我控制力就能增强。这是我们需要去记取的要点。
二.保持自我控制力,就要去自觉养成“原谅”这一良好的心态
普遍说法是有些人和事能令一个人生气、失去控制或者控制他的情绪。一旦愤怒起来,会使一个人丧失自控力。其实,人和事不能使我们生气,他们只是触发了我们本来就有的气。作者分析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气愤是由于不接受责任而去找借口抱怨而引起的。究其根源,却在于不能原谅。如果一个人很容易生气,那可能是因为他有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人一旦生气了,就会影响到跟别人交流。而消除生气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原谅。
原谅能使一个人很容易控制住自己。如果一个人内心没有生气,就没有人能使他大动肝火。他将会保持冷静和自我控制。
当然,原谅是建立在宽容基础上的。没有宽容的思想,原谅无从谈起。因为,宽容是就是爱,是一种大爱,是一种最基本的智慧,是精力的喷泉。有了宽容的思想,原谅的心态就会在一个人 的行为当中自然得以体现出来。这也是我们需要去记取的要点。
三.保持自我控制力,就要去自觉培育“耐心”这一良好的品行
耐心是最伟大的优点之一。耐心,是自我控制的另一个方面,它是一个优点。
作者讲到,一个领导者应该做事按部就班、有条不紊,这样他才能保持自我控制。一些能力很强的人往往没有耐心,他们希望自己和别人的努力很快就能带来回报。而当他们想要某个东西却不能及时得到的时候,就急躁不安了。一个高效的领导是有耐心的:他给予人们成长的时间。多数情况下,他宁可漫慢慢把一根湿面条拉长,而不急于去把一根绳索拉断。
其实,作者所言的情形不单单表现在领导者身上,也在我们社会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着。作者之所以指出这种情况,就是要我们记住“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一个人要想成功,就得一个阶梯一个阶梯地往上爬,这条道上没有电梯,急躁要不得,浮躁更是要不得。一句话,急于求成要不得。真正的成功是需要时间的,而时间又是一个充满变数的过程。因此,对于想取得成功的人们来说,自觉培育“耐心”这一良好的品行,进而保持自我控制力,就是至关重要的了。应当明白,耐心、智力和自我控制是同样的重要。这同样是我们需要去记取的又一要点。
以上三点使我得到了这样的启示:
1.具有自我负责意识和具有良好自律行为的人,必然是自我控制力的主宰人;
2.宽容的思想和原谅的心态一旦为谁持有,他必定能够调理好内心的气,凭借冷静的头脑保持住自我控制力。
3.耐心能化解千千结,自觉培养并且践行这一良好的品行,必定会使人保持自我控制力。
当自律、原谅和耐心一经为我们拥有,那么,凭借由此带来的自我控制力,有志者必定有望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
需要我们了解的还有作者介绍的一些方法和建议。
1.保持自控力的三条途径:第一.思考之前先倾听。第二.在评估之前先思考。第三.在行动之前先评估。
2.做一个有梦想并且把它付诸行动的实干者。
3.明白成功是一种内心的工作,是内功;明白一些最基本最重要的资源就人的内心里;明白一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他怎么想这样一个思想领先的道理,善于去寻找自己内心的钻石,经营自己的事业。
4.把自控力带回家。因为自我控制是父母所应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之一。那将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认为,家庭既是生活的“港湾”,又是社会的“细胞”,我们带着一份自我控制下的平静去经营好这个细胞,从一定意义上说,并不比作为一个领导者经营好一个单位逊色。这是因为人文关怀的彰显往往是从小处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