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青春的门槛作文(精选8篇)
当我拿起《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就被她深深地吸引了。
她,是一个不惧挫折的坚强女士;她,是一个在黑暗中度过无声的87年的不幸妇女;她,是一个坚强不懈,艰苦求学,最终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哈弗大学的著名文学家;她,是一个慈善心肠,关心残疾人的爱心人士。她就是海伦@凯勒,一个自强不息的女子,一个用生命塑造的奇迹。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充满了悲伤和艰辛,同时也体现出了海伦对光明的渴望,对黑暗的坚强意志。海伦在又盲又聋时,暴躁不安,直到莎莉文老师的到来,老师就像一盏明灯,带着海伦慢慢走出心灵的黑暗。老师改变了海伦的人生轨迹,让她懂得了爱,懂得了勇敢面对,懂得了为辉煌而奋斗。
海伦,在挫折的攻击下,盲聋的打击下,抱持着对生活的勇气与决心,不畏挫折,不畏盲聋,不断的超越自己,不断的努力奋斗,最终换来了一片辉煌。
当我们遇到挫折时,总觉得连天都要塌下来,开始变得灰心意冷、无所事事。根本不知我们的烦恼根本无法与海伦的经历相提并论,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坚持下去呢?就算再困难,可以对自己说我好累,但绝不能在心底承认我不行。我们不能预知明天,却可以把握今天;我们不能拓展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
如果人生是涓涓细流,挫折便是水流中的乱石,阻挡行进的方向;如果人生是一缕飘飞的云彩,挫折便是怒啸的狂风,吹散软弱的信念;如果人生是滔滔江河,挫折便是飞流直下的瀑布,摔打伤痕累累的躯体;如果人生是那片蔚蓝的海洋,挫折则是海上肆虐的风暴,卷起人生中最美的惊涛骇浪。
跨过门槛吧,去迎向成功吧!
一、“理”在作前———各个击破解难题
作前准备, 是起步作文教学不可疏忽的重要一环, 也是“砍柴”之前的“磨刀工”。这里所说的“理”, 是指分理, 理清。对于三年级学生, 需要跨越的作文门槛很多, 比如, 最容易犯的就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毛病, 很难写出“特性”, 写出“与众不同”。自然, 这些入门之槛, 不可能一夜消除, 而是要从长计议, 各个击破。
1. 重在平时———缺啥补啥。
海南师范大学张所帅先生曾尖锐地指出:“由于作文教学周期长、投入多、要求高、见效慢的特点, 很多语文教师对它怀有一种胆怯、懈怠、逃避的心理, 在平日教学里能应付就应付, 能回避就回避。结果是, 最需要动脑筋、费心思的一项内容, 教师真正投入的精力和智力却可能是最少的。一旦面对考试, 在功利心的驱使下, 语文教师又往往会传授给学生一些‘投机倒把’的招数, 结果‘真功夫’没教多少, ‘歪门邪道’倒是教给学生不少。”
作文是一种功夫活, 来不得半点马虎和疏忽;尤其是起步阶段, 更要一步步地引领, 做到:理清思路, 缺啥补啥。比如, 写开头结尾的功夫、写片段的功夫、写过渡段的功夫、直至布局谋篇的功夫等。这些功夫, 靠的是“作前”, 也就是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 唯有铢积寸累, 才会水到渠成。须知, 作文教学没有“一夜暴富”的神话。
2. 迎难而上———活学活用。
在倡导学生自主的前提下, 如今, 有的教师有些“怕”指导, 其实, 作文教学中, 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黄艳梅老师曾指出, “放手让学生去写”的同时, 不见写作方法的指导, 就算有, 也往往简单引导一下, 就让学生动笔去写, 学生作文处于一种规范不足、自由泛滥的“假性自由”状态。
笔者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 选取了“人物描写”这一重点, 对学生写作进行重点指导。在教学《我的自画像》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篇习作) 时, 为了降低难度, 在这篇习作前, 我总会要班上的学生完成一篇小作《我们的李老师》。目光聚集在我一个人身上, 便于方法指导的渗透。而把老师当一个写作观察的“靶子”, 无疑又增加了学生写的动力与乐趣。尤其在说到我的“瓜子牙”时, 他们更是嬉笑成片。在教学第三篇习作《野外春景》时, 可以结合第二组课文的教学, 在练笔中重点抓好“比喻、拟人、排比”三个修辞的句式训练, 那么在完成这篇习作时, 写好“景美”就会显得十分轻松。
二、“活”在当下———巧妙运用显轻松
这里所说的“活”, 是指灵活, 不生搬硬套。唯有灵活运用, 才能化繁为简, 化整为零, 从而拆毁学生写作难以跨越的道道门槛。笔者通过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即合理地有所取有所舍, 让教更有效, 让学更轻松。
1. 重组, 让习作目标更清晰。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安排了八篇习作, 分别是“自由作文”、“我的自画像”、“野外春景”、“秋到人间”、“动物名片”、“介绍文具”、“编写童话故事”、“写研究报告”。从安排上来说, 线状的顺序有点乱, 对学生掌握一种写法来说是不大有利的。因此,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 除了最后一篇“写研究报告”, 它是属于一种报告类文体写作, 与一般的写作有差别之外, 我将其余的七篇习作重新整理了一番, 归纳为三组。第一组, 写好一件事 (“自由作文”、“编写童话故事”) ;第二组, 写好一个样 (“我的自画像”、“动物名片”“介绍文具”) ;第三组, 写好一处景 (“野外春景”、“秋到人间”) 。这样的重组, 训练的目标性更集中, 指向性更明确, 延续性更流畅。
2. 添补, 让习作内容更丰满。
需要指出的是教材安排的第一篇习作“自由作文”, 编者的用意是让学生觉得写作是件轻松的事, 想写啥就写啥, 写作是一片自由的天空。殊不知, 很多学生在写这篇习作时, 也是困难重重, 绝大多数学生的“杰作”只是憋出来的干巴巴的几个文字。这不能怪学生, 小学阶段重点强调的就是“记叙文”这一文体, 而在这一册中, 写事的就只有两篇习作, 这个力度是太显单薄。所以为了让学生懂得“如何写好一件事”, 在平时的小作中我分别渗透了以下三组内容。第一组, 《吃西瓜》、《买菜》、《花瓶碎了》、《文具盒里的争吵》、《呀, 怎么又是粥》, 这五篇指向人物的语言描写;第二组, 《啊, 鸡蛋浮起来了》、《洗衣服》、《吃蛋糕》, 这三篇指向人物的动作描写;第三组《受骗以后》、《紧张的三分钟》, 这两篇指向人物的神态及心理活动描写。我认为, 小学三年级第一学期前半个学期, 若能把这一系列的习作作为重点, 对提高学生的整体写作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苏教版小语教材主编张庆先生曾指出, 当前作文教学的主要问题是:对作文教材照本宣科的较多, 未能在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上下工夫, 所以学生的写作平庸敷衍者居多, 没有明显提高。若教师能脚踏实地, 精益求精, 摒弃照本宣科, 唤醒生命灵感, 方能唤醒学生潜在的写作潜力, 学生也会因此乐写、能写。看到莘莘学子轻松跨越道道作文门槛的轻松局面, 怎能不让人心悦诚服?
三、“趣”在笔先———心湖翻腾见自由
当代作家毕飞宇先生曾深情地说:“ (孩子们) 怕作文, 骨子里是害怕表达的方式不符合别人的要求。他们有许多话想对别人说, 他们还有许多话想在没有人的地方说, 他们同时还有许多话想古里古怪地说。”“古里古怪”地说, 自由自在地说, 也许, 这就是孩子们所青睐的“趣”。
1. 指导要“善变”, 让学生对习作怀有期待。这主要指教学内容和指导方式要多变。
同样以上面的三组小作为例, 十篇写作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有课堂上的吃和做, 有回家后的实践活动, 有材料作文, 有想象作文等。而这些内容的设置, 又是把学生写的兴趣放在第一位的。因此, 每次小作或是大作, 学生在课前就会在讨论:下节作文课, 李老师又会玩什么花样了!
指导方式的多变, 主要是指教师要放掉“说教”的形象, 而全程参与到习作过程中。我常对学生说, 我们是边玩边写的。举例说, 在《吃西瓜》这篇作习作指导时, 我抱来两个大西瓜, 在教室里现场切开, 一起吃一起聊;在指导《呀, 怎么又是粥!》这篇习作时, 我站在孩子们的中间一起跟“妈妈”吐槽一番;在《紧张的三分钟》这篇习作的情境创设时, 一上课, 我一改往日的笑容满面, 而是一本正经地装出十分生气的样子, 用怒气冲天的神情及掷地有声的话语, 让孩子们经历了忐忑的三分钟。就这样, 指导全都无痕地渗透在活动中, 学生写起来自然是情趣盎然。
2. 激励要“出新”, 让学生对习作充满喜爱。
赏识教育已深入教师心间, 其好处已不需要一一赘述, 在习作上通常体现在“优秀”加五角星和鼓励性的评语两个方面。这些做法的确是能很好地增加学生写作的愉悦感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我总觉得这份愉悦感保鲜期不够长, 因此, 始终无法激发大多数孩子对习作的一种喜爱之情。于是, 在最近带的一届三年级学生中, 我借鉴了管建刚老师办《作文周报》的积分活动, 制定了如下的奖励制度: (1) 奖项设置:作文高手 (10000分) , 作文能手 (6000分) , 作文水手 (3000分) , 作文新手 (1500分) 。 (2) 分数设置:优秀100分, 得一颗星加100分, 良好扣50分, 及格扣100分。 (3) 额外奖励设置:作文新秀, 和李老师一次拥抱, 并加150分积分;作文水手, 免做一篇日记, 加300分积分;作文能手:免做一周语文作业及两篇日记, 加500分积分;作文高手:和李老师一次合影, 期末考试语文成绩加3分。
从陌生到熟悉,从尝试到规范。十年来,拥有自主选拔的高校数量逐年增加,参加自主选拔的考生越来越多,高校的选拔程序越来越规范。自主选拔录取已经成为备受考生关注的一次测试。由于通过高校组织的自主选拔测试能获得一定的录取优惠,也有部分考生将其当成以低分进入更好大学的“敲门砖”而频繁赶考。
那么,自主选拔录取适合哪些类型的考生,考生如何选择到适合自己的高校,又该怎样准备笔试和面试?请跟随本文一同去发现。
选择:特长、分数卡位战
方曼:目前已经有将近80所学校拥有自主选拔的资格,其中囊括了几乎全部的国内知名的大学。考生在选择的时候,一定要看准自主选拔高校的招生政策(报名条件、测试方式、优惠政策、专业选择等),更要看准这所学校的专业中,是否有自己喜欢的专业,以及这所学校的相关专业在全国的实力等等。总之,自主选拔录取时候选择的专业,有可能就决定了你今后进入哪所大学读书,读什么专业,更远一点说,可能决定了你今后的人生走向。所以选择学校的时候,一定要慎之又慎。只有将个人特长、兴趣爱好和学校买力、学科实力以及社会需求较好地统一起来,才能够实现考生利益的最大化。
作为高考选拔人才制度的补充,自主选拔录取的入选考生,一般都是具备某些特长的学生,却不一定是全面发展、适应高考评价体系的。为了给予这部分学生有继续升造的机会,学校都在高考的录取分数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有些学校可以在调档线下若干分以内给予录取,有些学校上重点线就可以录取,甚至有些具备特殊才能的可以降至同批次控制线予以录取;在专业上也相应有一些适应学生兴趣发展的优惠政策。正是基于通过自主选拔测试可获得录取优惠,许多考生“一稿多投”“脚踩多只船”,频繁参加多所高校组织的考试,甚至为了增加通过的几率,还花高价参加各种培训班。但通过电子科技大学近几年的统计,有20%-40%获得合格证的考生因为高考未达到享受优惠的分数,结果未能被录取。这说明,就算获得了高校自主选拔录取的合格证,在高考时不能取得享受录取优惠的成绩,结果也是白搭。因此,考生在选择高校时切忌“盲目攀高”,不要选择那些即使在享受录取优惠的情况下,也达不到录取分数的高校。
李振宇: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对自主选拔对象的要求是不同的。学生在选择高校时,要充分的以自己的志趣和兴趣为出发点,结合高校人才选拔的条件,选择适合自身未来专业方向和学习兴趣的院校。
此外,还可以从高校设置的笔试内容来判断自己是否适合填报该高校。如天津大学与同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组成“卓越联盟”统一进行笔试,试题的命制由卓越联盟九校成立的命题委员会负责。由于这些高校都属于在理工科比较有特色和优势的院校,因此笔试的科目更侧重数理知识,测试科目为数学、自然科学(涵盖物理与化学)、社会科学(涵盖语文与英语)。如果考生数理方面知识比较薄弱,参加由“卓越联盟”高校组织的笔试通过率就会比较低,选择此类高校就不太明智。
虽然说获得自主选拔录取的合格证,并完成高校公布在《招生简章》中流程的考生一般能在高考录取时获得相应降分录取的优惠。但降分录取有一定的范围要求,各高校对自主选拔录取合格对象的优惠录取一般是参照高校当年调档线从降5分、10分、20分、30分或降分到一本线不等,但降分最低线一般不低于当地重点线(即一本线)。相对来说,降分超过30分,甚至达到一本线就可录取的高校特别少,而且能享受此类优惠的考生也是凤毛麟角。如果考生的成绩分差,远远低于所选择高校要求的话,选择此类院校就算取得合格证,也可能因为高考成绩未达到学校的要求而不能被录取。所以,参加自主选拔录取的考生要对自己的成绩水平有一个正确的评估,尽量选择那些自己感兴趣、通过测试几率大、高考成绩加上录取优惠进档几率较大的高校。
李振宇:自主选拔录取由阅读招生简章、选择高校、网上填写报名表格、准备高中阶段成绩单、撰写个人自荐书、复印各类证书、向高校邮寄资料、等待高校审核、缴费、打印准考证、参加考试、参加复试等环节组成。从近年自主选拔录取的过程看,从每年的11月中旬开始到来年3月底结束,历时4个多月。这势必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建议学生要理性选择,切忌选择过多高校,打乱高考复习节奏,因小失大。另外,即使报考多所高校的自主选拔录取,高考时也只能有一所起作用。因此,一般建议报考两所高校为宜。
方曼:自主选拔录取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应该说,自主选拔录取的实施,让原来“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变得更加多元化,让更多有着特殊才华的学生圆了理想大学的梦。
真正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应该结合自己的情况和心仪学校的情况(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招生计划等),适当选择合适的高校参加自主选拔。一般而言,选择的学校不宜过多,一般在1-2所为宜,这样既能够选择心仪的大学,也不至于耽误过多复习时间。
李振宇:自主选拔录取不是成绩一般学生进入重点大学的捷径,也不是成绩优秀学生迈入名牌大学的保险箱,而是高校选拔有特殊才能或学科特长学生的有效途径。因此,如果学生通过高考就能考上理想的大学,也并非说一定要参加自主选拔录取考试。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高校将倾向于选拔具有学科特长的学生,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请广大考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理性报考。
方曼:并不是所有符合条件的学生都应该参加自主选拔。一般而言。高校为了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学生,往往将报名条件设定较为宽泛,较低的报名门槛就给考生“一定能够进入这所大学”的错觉,如果考生不能够非常准确把握自主选拔的实质,就很容易走入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误区。2013年教育部将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作为主要招生对象,充分说明了,自主选拔录取仅仅是针对小众的一种选拔模式,并非所有学生都适合,过度沉迷在自主选拔中,反而容易打乱了正常的复习节奏。
另外关于自主选拔录取是否需要提前准备,我的建议是不需要。一般来说,自主选拔由面试和笔试两部分组成。至于两方面比例如何,则由学校确定。目前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同一天进行笔试和面试,先进行笔试,再进行面试。当然,也有一部分学校只进行笔试或者只进行面试。由于测试方式较为灵活,题目也是千差万别,所以并不建议同学对自主选拔测试进行专门的准备,只要将自身水平发挥出来就好了。而对于网上流传的各种题目,我认为没有必要进行突击训练,因为这样反而打乱正常复习节奏,给高考复习带来不利影响。
笔试:展现知识的积累
自主选拔笔试部分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题多、面广,且变化大。题多是指题量大,相对答题时间都是比较紧张的。面广则指的是试题所考查的除了知识性的题目外,还有一些是考查考生理解、认识、观点的题,一般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观点清晰、逻辑分明并言之有理即可。这类型试题在自主选拔录取笔试中占据较大的比重。如语文科目的阅读分析题、写作题,文综科目的材料分析题都是这种。2012年综合性大学自主选拔录取联合考试的语文试题中,有一题是让考生根据散文《生命的滋味》中作者提到的“自杀是人生中最深刻的哲学问题”,结合自己的经历来写感悟;“华约”则有一道要求考生对比分析俄罗斯作家的小说《马车夫彼得》和鲁迅的《一件小事》。变化则是指自主选拔录取笔试题不会像高考题一样有固定的分值与题型,每年的分数分配与题型都会有变化甚至是很大的变化,因此要做好自主选拔录取题,就必须要理解到题目本身以外的精神内涵。
下面我就以最为了解的“北约”(注:指由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组成的“综合性大学自主选拔录取联合考试”,俗称“北约”。)试题为例,分科目列举一些2012年的笔试题。
“北约”理科测试科目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文科则是语文、数学、英语、历史、政治。各测试科目满分为100分,上午举行语文、数学考试,下午举行英语和物理、化学/历史、政治考试。因为笔者是文科生,物理和化学我直接跳过了,在此就不作评价,据理科同学说物理考得很琐碎,化学不是很难。
2012年作文题为《暖》,要求700-800字,文体不限。还有一些选择题,的确没有办法准备,只能靠语感来做。现代文是《生命的滋味》,还有文言文翻译,这两道题与高中语文有相通之处。语文题量大,所以要做得快一些以免浪费时间。
北约的英语题有很大的题量,含有1篇完形填空,5篇阅读1篇改错以及20个汉译英的题目,印象深刻的是改错题,内容是伊朗核问题,很多生词,我认识的许多高考英语成绩130分甚至140分左右的同学都说看不懂。所以英语真的很需要词汇量,但我觉得为了自主选拔录取考试而花费很多时间背单词的确没有必要,在做题的时候发挥对英语的感觉,尽量用理性思维排除,应该也能够起到一定作用。
数学题难易分明,有相对简单的题目,难度类似于高考的倒数第二道题,只要数学成绩较好不会动不了笔。难题则与数学奥赛题相似,有一定奥赛基础的同学会相对容易拿分。但是,实际上,参加自主选拔录取的考生中有奥数基础的少之又少,那么怎样才能取得优势呢?我觉得可以找一点往年的题研究,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然后找一点类似的奥赛题做一做,不在多而在精。
历史题包含8个选择题。一般是多选,没有唯一正确答案,但四个选项有分值区别,最佳选项4分,其他选项降分或无分,因此看待历史问题的眼光要多元,要全面,千万不能单一、绝对。还有两道论述大题。其中一道要求写出你所知道的中国三大宗教的所有内容,另一道是论述秦汉至明清中国版图的变化和形成过程。论述题应该是比较好拿分的。个人认为这种题切忌毫无思路的乱答,如果对题目内容没有深刻、详细的了解,大可按照高中历史论述题的格式,从背景(政治、经济、文化……)、内容(可包括多方面)、影响等大方面展开,虽然不算新颖但至少有思路和条理。如果运气好碰到特别熟的题目,在时间允许下可以重新组织思路,比如按照共同点与不同点来比较,如果做得好分会更高。
政治有一道题3个小问,考查的是关于文化艺术品的看法。这道题实际与高考方向有一些重合,文化是近年来高考的热点之一,由此可以知道在备考自主选拔录取考试的时候要结合高考的热点,从新的视角看待这些热点。
以上列举仅是我较为熟悉的北约考题。对于参加笔试,与身边同学交流后。有一些小建议:
1适当准备还是有效果的。自主选拔录取笔试没有考纲,每年变化大,一般不建议准备。但我与身边的同学都觉得准备还是有用的。但这里所指的准备并不是“临时抱佛脚”,而是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对书本外的知识要有所涉猎;平时要形成善于思考的习惯,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求知欲。除了知识方面的准备外,还有心理上的准备。许多同学准备了很久结果还是铩羽而归,所以要正确对待,免得患得患失影响接下来的复习。所以,不要觉得自主选拔录取太多变,准备起来没有用,准备其实是很有效果的。
2考试时间真的非常紧凑,战线太长,精力高度集中,所以吃好早饭睡好觉准备好身体很重要。有同学说最后考英语的时候眼睛已经花了,后悔没带眼药水……所以可以按习惯准备类似眼药水等用品。
3卷子上多写点总是没有错的。数学、物理、化学等不会做的题,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考写出一些步骤,这样即使不能给出正确答案,也能表现自己的思维方式;语文、历史、政治等科目则不能是简单的陈述,还要有充分的阐释,以表现自己与众不同的理解。
(整理:聂延瑶)
笔试看点
1测试科目
自主选拔录取高校笔试试题的科目设置与难易情况都有所不同。目前高中阶段划分文、理科,因此大多数自主选拔录取的笔试也围绕文理科学习科目来设置。文科一般涉及语文、数学、英语、历史、政治;理科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这些测试科目,有些高校是单独进行,比如“综合性大学自主选拔录取联合考试”,上午进行语文、数学考试,下午举行英语、物理、化学、历史、政治考试(文理科分列);有些高校则是将某些相近科目融合成一堂考试,如由北京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五所学校统一组织的笔试内容为学科能力测试、综合素质能力测试。
在考查学科能力之外,还有些高校根据考查选拔人才所具备的条件而设置较为独特的笔试内容,如中国传媒大学的笔试,除了语文、数学、英语科目外,还设有电视节目分析考试,主要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这是由于通过自主选拔后将进入电视学院的广播电视新闻学或编辑出版学(新媒体编辑方向)学习;北京中医药大学笔试由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医学基础知识测试组成,以选拔出对中医药学科有浓厚兴趣,并在中医药学科方面有独特见解与领悟能力的考生。
2测试时间
自主选拔录取的笔试时间,前几年是置于寒假前进行。由于寒假前大多数中学都在进行复习,为了避免打乱参考学生的复习进程,从2012年开始自主选拔录取笔试的时间均置于寒假后进行。
此外,有些高校针对部分生源还尝试了将自主选拔录取的时间置于高考后,如东北大学针对辽宁省考生的自主选拔录取即在高考后进行。
3加试
有些高校在自主选拔录取中会招收一些对学校优势特色专业、学科感兴趣,并希望进入大学后在相应学科、专业进行学习的考生。考虑到部分专业有特殊的要求,高校为了测试参加自主选拔录取的考生是否具备学习该学科、专业的能力,会在笔试后加试。如北京林业大学针对报考园林、风景因林、城市规划的考生,在笔试后还将进行铅笔素描风景画加试。
面试:绽放独特的“闪光点”
蒋宁:在自主选拔录取中,面试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自主选拔录取选拔的目的就是发现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外的科学潜质及学科特长,高考内容则仅限于课程内容,只能检测考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而考生的个性特征、综合素质以及潜在的科学素养等高校更为看重的非知识层面的潜质却很难得到应有的展现。通过面试考官与学生面对面进行针对性交流和深入了解,有益于发掘考生的特质。
目前面试的形式因校而异,一般有群体面试和单独面试两种。群体面试是指一组专家与多名学生进行交流,单独面试则是一组专家与一名学生单独交流。电子科技大学前几年实行的是单独面试,即一名考生与一组专家进行交流。一对一面试的优点在于不管学生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都必须和专家进行互动,有利于完整展示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能力水平。从2013年开始,电子科技大学将采取在部分考点增加群体面试的形式,群体面试能更好地考查考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较容易发现多个考生之间的差异,也使整个面试更加有效率。
徐蔡余:从面试形式上看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独面试,一类是小组讨论。单独面试中考官可能会问些对考生个体针对性比较强的问题,意在考核考生的个人素质,而小组讨论则重在考核考生的合作能力、逻辑能力和领导能力。考生在小组讨论面试中,并不一定是说话越多越好,而重要的是发言有条理、逻辑性较强,面试官通常很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深度,同时诚信和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考查因素,考生自我介绍时对自己的陈述恰如其分,讨论过程中顾全大局思维全面,发言时有条不紊沉着冷静,或许会让考官眼前一亮。
蒋宁:面试时考官所提的问题是事先设定好的吗?据我了解,一般高校会提前设定一些题目。但在面试时考官与考生的交流却并不一定来自于题库,更多是根据考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提问。电子科技大学面试首先由考生进行自我介绍,其中个人的特长和未来的理想是介绍重点。听取考生的自我介绍,考官一般结合考生的兴趣、特长点来提问,比如对某领域的了解有多少、对相关知识点的拓展和深入的程度、对知识的应用、自己曾经做过哪些尝试等。这样考官能通过考生对该类问题的回答,以鉴别考生的兴趣爱好和思维方式及能力,发现考生的“个人魅力”和“闪光点”。
每所高校希望通过自主选拔录取招揽的人才特质不一样,因此对考生具备哪些能力也有不同的倾向。电子科技大学选拔对象包括两类,其一是学业成绩优秀、综合素质突出者,其二是对电子信息学科有浓厚兴趣、或在相关学科有突出特长。所以在面试过程中,我们更希望发现考生的科学潜质。什么是科学潜质呢?我觉得包括以下三方面的能力。首先是较强的思维能力,不同的学习习惯、思考的方式也不同,比如一个定理、公式,可能有的考生只背诵下来以供考试时使用,有的考生就会更深入地思考,去深刻领会和感悟其中的内涵。其次是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知识是理论,只有把理论应用到各行各业中,才能发挥其作用。对于某些考生,如果你询问某个知识点,他可以回答得头头是道,但要求他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时(基于相关知识)则不知所措。此外,考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也是很重要的。
徐蔡余:回顾前几年自主选拔录取面试,在面试中,考官通常更关注考生这样一些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协作沟通能力等。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因要求不同而有所侧重。
面试的题目大体上可归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根据考生提交的材料提出题目,旨在寻找考生的与众不同之处,对于这类题目一般只要好好准备就能够回答好,但要注意材料内容一定要真实,包括考生的一些特殊才能,比如某考生获得发明专利,考官可能会让考生表述发明的初衷、设计思路,由此鉴别是否是本人独立完成的;第二部分是时事热点问题,一般说来,考官可能会问到这类题目,以观察考生对各类事件的态度和见解、表达观点能力以及对外部事物的敏感度,通常不会考很偏的时事,都是当前的热点话题。考生准备这类题目时,可以在平时多关注时事热点,及时积累和整理一些时事笔记,更重要的是要对这些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并且能够条理清晰的把观点表达出来;最后一部分是无法准备的问题,重在考查考生的个人综合素质,这类题目种类繁多,但是总的来说是考查心理素质和随机应变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想象力等。
蒋宁:最后,我再谈谈对参加自主选拔录取面试考生的一些建议。首先是并不需要考前过多准备。面试的问题大多是无法准备的,不同考生考查的重点也不同,考生无从准备。况且,面试中考生的表现,其实不能简单地将其认为是一场临时发挥的表现,考生的表现是与其自身的基础和素养决定的,如果其平时学习扎实、善于思考,那么在面试中,他的这些特点就会流露出来,获得老师的赞赏。所以,我认为面试是无法突击和准备的。有些课程测试分数高,但平时缺乏深入思考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考生在面对老师的提问时,就无法自如地回答。我的建议是考生在平时要多观察生活、自然现象。并将其与知识结合起来思考,对知识深入领会、感悟,善于挖掘自己的潜能。
其次在平时可以锻炼一下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面试毕竟建立在沟通、交流的基础上,如果考生回答清晰、准确、有条理,并突显自己的特质,比较容易获得考官的认同;如果“问牛答马”“含糊其辞”,肯定留给考官的印象会大打折扣。
再次不用过于在意外表。有许多所谓的自主选拔录取攻略中提到面试就是衣着整齐等,但实际上外表并不是决定考官分数最重要的原因。只要不太过于邋遢,考官主要还是希望发掘出考生的内涵。
徐蔡余:了解了面试形式和内容,提高自身修养和加强面试技巧也十分重要。考生首先要把握准自己的特点,在面试中想办法突出一些自己的特长来吸引考官。不要太在意自己面试位次的先后,因为先回答发挥的空间大,留给人的印象深刻,后回答有充裕的时间准备,语言的逻辑性强。回答问题时要简明扼要,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遇到不会回答的问题可以把困惑说出来,想办法通过其他类似问题来补救,千万不能不懂装懂。面试的时候可以适当的沉思,但不能太久,要多和考官沟通,良好的沟通是面试成功的关键。
面试是对考生能力的全面考核,不要过于轻视或看重,以平和的心态面对考官,心态和面貌是整个面试中的关键。体态要自然、大方、得体,回答问题时语速稳定,要有自信,不可慌慌张张,顾此失彼。同时还应当注意礼节,回答礼貌而风趣、交流平等而虚心、物品轻拿轻放,离开告别说再见、出门从容而淡定。面试时的着装、谈吐、坐姿及走路的姿势等,都会影响在考官面前的直观印象。
志愿:条件与诚信的双重考验苏蓝
自主选拔录取考生的志愿“要求”
各拥有自主选拔录取资格的高校都会发布《自主选拔录取招生简章》,其中专门有一节涉及到考生的录取,即明确了考生在获得自主选拔录取合格证的基础上,要享受高校录取优惠的志愿填报“要求”。一般包含以下几点:
1志愿顺序
一般来说,获得合格证的考生须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并且第一志愿填报;采用平行志愿的省份,须填报为平行志愿第一顺序(单独设立自主选拔录取志愿批的省份,须按省级招办要求填报),才能获得录取优惠。如中国人民大学2012年规定:自主选拔录取资格生必须符合教育部规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报名条件,按生源地招生考试机构要求参加高考,且须在自主选拔录取批次报考中国人民大学(未设自主选拔录取批的省份须在第一批次第一志愿填报,平行志愿省份还须在第一顺序志愿填报)。
2专业选择
高校在自主选拔录取时,一般设定有多项报名条件,考生只要符合其中任一即可报名。同时,高校根据不同的报名条件设置几类方向,有些方向会明确进校后将进入哪些专业学习。如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自主选拔条件第4条规定:对学校林学、草业科学(草坪科学与管理方向)、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林产化工、林产化工(制浆造纸方向)、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具有浓厚学习兴趣和较强培养潜力者。在录取时,以选拔条件第4条入选的考生,只能报考相应申请条件中规定的专业。上述两类考生报考规定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者,取消自主选拔录取入选资格,以实际考分按统招生条件录取。
规范自主选拔录取诚信探索
自主选拔录取本是基于选拔不同特质的人才,但免不了有些考生为了录取优惠带着“功利性”的因素去参考。这也造成了在录取时,一旦高考发挥较好,考生就会放弃获得合格证的高校而转投其他高校“怀抱”。因此,近几年,各省级招生部门、高校都为此而进行规范。
其一,部分省(区、市)专门为自主选拔录取设置了录取批次,在本科一批次前进行录取。如天津《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工作规定》中要求,参加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考核合格、并经公示无异议的考生,在高考前填报自主选拔录取高校志愿。录取时与特长生在提前批次后、本一批次前进行录取。
其二,有些省份在自主选拔录取公示名单公布后,就征求考生的意见,与考生签订协议,凡是不签订协议的考生,都不能在录取时享受优惠,即使其按学校的志愿顺序和专业选择填报了志愿。
其三,高校要求考生高考志愿填报后、录取前将相关信息反馈给高校,未按时按要求反馈者,视为自动放弃资格。如北京科技大学规定,入选考生请务必在高考成绩公布且高考志愿填报后,填写《自主招生考生高考成绩志愿回执》并及时传真回学校招生办,未及时回传此回执,视为自动放弃自主招生认定资格。
你也许不漂亮,但你要足够自信;即使不是恒星,成不了太阳,你也可以是流行,称为那划过天空绚烂的一瞥。
你要拥有足够的勇气,因为成长的道路上总是布满了荆棘。你要像雏鹰一样,即使没有丰满的羽翼,你也要有搏击长空的志向和勇气。
慢慢长大的你总是那么容易感动,回为了一篇文章而变的忧郁,会为了一部感人的电视剧而潸然泪下,年轻的你有是那么富有想象力,在读了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后就对栀子树有了别样的感情,闻着栀子花那醉人的香气,你会小声地念出那些凄美的诗句:“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而当你最终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偶尔也会有一颗冰凉的泪滴划过脸庞。;;
慢慢长大的你却拒绝长大,拒绝成熟,因为你讨厌大人的圆滑,讨厌大人之间的勾心斗角,然而你可以保持住你那颗善良纯洁的心方法很简,单,就是每天都用夏天一样的微笑去面对每一个人,当别人也同样回报你时,你是否感受到幸福?虽然幸福爱跟人躲猫猫,可你夏天一样的微笑却把它抓得很牢。原来得到幸福是如此的简单:仅仅需要一个微笑而已!年轻的你是向往自由的,然而却发现自己并不自由,于是你发自内心地喊到:“呜呼!吾之意不在学习,在乎山水只间也!”然后开始拼命嫉妒欧阳修,同时又有了一个伟大的梦想:一定要改革中国的教育制度,把应试教育彻底改成素质教育。
——题记
青春,像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有万千景色可欣赏;青春,像一个浩瀚无边的海洋,有惊涛骇浪可领略;青春,像一片高远深邃的天空,有辽阔空间可翱翔。我渴望青春,期待青春,怀着一颗激动与憧憬的心迎来青春。此刻,我正站在青春的门槛上思绪万千……
目标
青春是一个充满希望和创造力的地方。在这里,一切皆有可能,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一切都将会实现。为自己立一个flag,它会像灯塔一样指引你前进,督促你不断学习进步。这个目标,可以是了解语文课“小楼一夜听春雨”的清幽惬意,也可以是明白英语课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亦或是明白历史课朝代兴亡更替的原因……这个目标,还可以是半期考到班级多少名,也可以是薄弱学科提高多少分,甚至是争取比上学期进步多少名……
不管是长期目标还是每天的小目标,只要能让自己有精神依托,有梦可追,有事可干,充实青春之路,哪怕它最后没有实现,也没关系,因为,这些遗憾,会成为我们青春年华里最美身影的见证。
奋斗
当你为自己立一个目标时,是否付出相应的努力呢?你是否有“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的豪情魄力,是否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勇敢无畏,是否有“积水而为海”的执着坚持?“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成功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和轻松。也许,你会风雨兼程,备受打击;你会披星戴月,辛苦万分;你会迷茫徘徊,失去方向……但这一切都是暂时的,只要咬紧牙关,一切都会成为过去,而那过去了的,会成为青春记忆里最亲切的怀念。
请相信,当你足够努力时,才能较为轻松地收获成功。哪怕暂时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也不要灰心,不要失望,更不要放弃,相信吧,成功终将会来临!
——题记
人生像广阔的夜空,青春是所有星星中最闪亮的一颗;人生像芬芳的花丛,青春是所有花儿中开得最艳的一朵;人生像一页丰富的歌单,青春是所有歌曲中最动听的一首。
纯真童年
初夏的一天,我在全家人的期盼下呱呱坠地,嘹亮的哭声和着阵阵蝉鸣,这是一首独特的乐曲。
从那刻起,一个小婴儿开始了她的人生……
当我学会叫第一声“爸爸”“妈妈”时,爸妈欣喜万分,我却只会睁着大大的眼睛,懵懂地打量着这个大大的世界,一切干净纯粹。
转眼,我已到了能够在绿油油的草地上活蹦乱跳的年龄。这时的我,调皮得像个小猴子,不怕来来往往的人群,不怕摔跟头,一股脑儿地往前冲,仿佛在表达自我以后的人生也会这样勇往直前,不顾一切,不畏任何艰难险阻。
开心时,大笑。难过时,痛哭。从不掩饰,从不遮挡,随心所欲。
童年,这般无忧无虑,虽有很多不舍,但我依旧挥挥手,与它告别,迈进新的人生之旅。
耀眼青春
时光似水,转眼间,我走进青春。
青春的我,像一个欲飞的风筝,使劲儿向上飞,想要到更高更辽阔的天空去追寻太阳。
慢慢的,我才明白,勇往直前的人生谈何容易,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解不出的几何题,
背不完的英语单词,理不清的历史脉络……一一成为我成长路上的绊脚石,可是,没有人能帮我解决,一切都得靠自我。逃避?挣扎?不甘?痛苦?彷徨?我尝过这些滋味,没有一个好受。青春不言败,如果没有努力,就宣告投降,必须是胆小的懦弱鬼,而我,从来不甘心这样虚度青春时光。于是,我硬着头皮披荆斩棘,迎难而上。虽然有“一山放出一山拦”的阻碍,但偶有的收获和成功总算能抵过那些汗水和泪水。
有人说我越来越明媚,活得像个太阳,恣意欢乐。其实,仅有我自我明白,这些欢乐背后曾隐藏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心酸和泪水。我明白,此刻的辛苦都不算什么,因为,未来它值得我去拼搏和付出,青春就应当奋斗;我相信,我始终如一的坚持和努力,终将会换来不一样的人生,而我也会如同太阳那般耀眼夺目;我梦想,“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我会有属于自我的那片天空,任我驰骋翱翔。
据统计,1978年到2007年,青岛市区面积由92平方公里增加到的1102平方公里,扩大了12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7.6%增加到40.01%,扩大了5.6倍;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1.7平方米增加到12.19平方米,扩大了7.2倍;人均拥有道路面积由3.5平方米增加到19.6平方米,扩大了5.6倍;人均住房面积由3.88平方米增加到23.7平方米,扩大了6.1倍;“十五”时期,青岛市建设事业对全市GDP的贡献率达到9.6%,对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到23.1%,有力地促进了青岛市经济社会的繁荣进步,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做出了巨大贡献。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创造卓越城市理念
多年来,青岛市建委从解放思想开始,通过“四个大力加强”——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加强机构建设、大力加强机关建设,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执法为民、服务群众”的新理念,为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组织保证、智力支持、体制保障和服务支撑,基本实现了由管理型机关向服务型机关的转变。在城市建设管理工作中,全面推行了首问负责制、AB角责任制、服务承诺制、行政过错追究责任制等制度,在全国建设行业率先推出“建管便民e路通”政务服务品牌。政务办理模式由“一站式”服务,发展到“一卡式”服务、“一网式”服务,继而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最终实现“网上”报建和即收即办,2007年荣获全国政务公开先进单位称号。2008年,胜利完成援川建设和清理浒苔以及举办奥帆赛等重大任务,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表彰为“抗震救灾英雄群体”,被山东省建设厅表彰为“抗震救灾工作先进集体”,14个基层单位先后受到山东省建设厅和青岛市委、市政府的表彰。
建设城市,管理城市,创造卓越城市品质
青岛市改变了过去那种“重建设、轻管理”、“先生产、后生活”的旧的建设模式,坚持规划先行、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并重,在城市空间全面拓展和城市承载功能全面增强的同时,努力实现城市建设的观念更新和城市管理的方法创新,创造了卓越的城市品质。
城市建设观念更新,服务功能显著增强。一是城乡建设逐步实现“一体化”。青岛市城市建设始终把拓展城市空间作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中之重,中心城市实现了由“带”状结构向“品”字型布局的转变,由“一线展开”向“拥湾发展”转变,青岛市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二是城市交通逐步实现“立体化”。根据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结合城市空间的拓展,加快完善市区平面、立体交通网络,组织实施了城市快速路网体系建设,建成了东西快速路一、二期和杭—鞍快速路,完成了山东路、辽阳路等30余条城市干道建设改造;实施了奥帆场馆和火车站周边20余条道路改造以及过街设施建设等工程,积极推进跨海大桥、海底隧道接线、快速路三期工程建设,随着青岛市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付诸实施,城市交通“立体化”初现端倪。三是城市服务逐步实现“功能化”。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的逐年加大,2001~2007年达到429.98亿元,彻底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交通、供水、供气、供热、供电等设施建设滞后问题,各项重点项目的顺利推进,在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化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品位和文化内涵的提升。
城市管理方法创新,长效机制基本建立。一是创造了“门前三包”责任制模式。1986年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城市管理“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的“门前三包”概念,在当时及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成为全国各地加强城市管理工作的“模板”。二是创新“三级管理”模式。1997年明确提出“完善市、区、街‘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的概念,明确了市、区、街三级管理的职能与职权,在环卫、园林、市政、房管等行业进行了管理体制改革,实行了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初步实现了权责统一。三是创建综合执法模式。2006年正式颁布实施了《青岛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条例》,进一步扩大行政执法范围,城管行政执法部门综合执法水平不断提高。建立起了城管执法公安保障机制,坚持日常监控与集中执法相结合,大力治理城市管理中的难点顽症。扩大了执法范围,重新确定了城管执法队伍的十项处罚权,促进了城市管理执法工作的深入开展。四是创立“四化”长效机制。进入新世纪以来,连续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按照依法治市、规划统一、重心下移、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市场运作的原则,将城市管理所有管理权限下放到区,实行属地化管理,形成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责权统一的城市管理模式,逐步建立管理手段法制化、管理方式属地化、管理机制市场化、管理目标长效化的城市管理机制。
行业发展,改善民生,创造卓越城市成果
青岛市建委认真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时代,面对风云变幻的市场环境,保持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尤为重要,并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市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行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考虑群众所急、所需、所盼,着力解决广大市民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让城市建设成果直接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着力改善民生,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1998年住房改革以来,到2008年底,青岛市房地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累计完成投资1475.5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20%,年均增长24.83%;房地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水泥、建材、钢材、家具、家电等50多个上下游产业的发展。由青岛市政府主导先后实施的“解困工程”、“棚改工程”、“安居工程”、“两改工程”等“民心工程”功绩卓著,让21.4万户城市居民特别是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现了住房条件不同程度的改善。1998年至2007年投资142.8亿元建成的963.8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又解决了9.92万户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廉租住房保障已使1万多户城市最低收入家庭居住无忧。
着力管理创新,建筑业走在全国前列。青岛建设行业整体发展率先实现市场化,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率先实现标准化,招标投标管理率先实现规范化,工程建设监管率先实现信息化,建筑农民工管理率先实现网络化,建筑业产值由1978年的6.8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422.7亿元,年均增长14.8%,行业结构更趋合理,施工队伍发展壮大,走在全国前列。
着力精品建设,勘察设计咨询业成果丰硕。建设行业规模不断壮大,资质体系不断完善,勘察设计水平不断提高。青岛市勘察设计企业数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30多家增加到180多家,从业人员由改革开放前的不足千人增加到现在万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超过7000多人,具有国家执业注册资格的人员达1200人,总数位居山东省首位。
着力成果应用,建设科技成就斐然。青岛市建设系统以企业为主体的科研开发与生产应用体系初步建立,以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快,以数字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办公自动化模式基本形成。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广泛应用了卫星遥感、三维虚拟、地理信息系统等高科技。高效实用的环保技术逐步改善了寻常百姓的生活环境和质量。“四新”技术广泛应用,工程质量和功能水平显著提高,以标准化工作为先导的科技保障制度基本形成。
着力统筹发展,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青岛市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加快中心城区、区市驻地和重点镇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投入,促进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规模快速膨胀,县域经济实力增强,农村建设展现新姿,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60.7%,农村城市化水平达到49%,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提升形象,提升品位,创造卓越城市特色
青岛市坚持注重培育城市特色,注重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城市文脉的传承,营造浓郁的现代化氛围和独特的城市个性,彰显“山海城”一体的城市特色,塑造富有特色的现代化城市风貌;坚持把良好的外部景观、独特的文化空间、鲜明的城市风格、和谐的生存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目标,城市形象和品位得到了全面提升。
全力承办奥运,打造“帆船之都”。青岛市高效率、高标准组织建成了世界一流的奥帆场馆,国际帆联主席约伦.彼得森说“是我所见到的最棒的奥林匹克水上运动场馆”、“成为奥帆史上的一个典范”。青岛市把奥帆赛的筹办作为一项普惠百姓的民生工程,向世界彰显了“帆船之都”形象。
构建绿化体系,打造“绿色之岛”。青岛市以创建首批国家生态园林试点城市为目标,构建起“山、林、河、路、院”全方位立体城市绿化体系,市区园林绿化面积达11939万平方米,生态绿地建设的数量和质量大幅度提高。同时,对城市河道实施了以截污、清淤、砌筑、绿化景观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治理工程,从根本上改善了河道流域周边生态环境,优化了城市防洪排涝设施体系,成为青岛市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优化人居环境,打造“生态之城”。青岛市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观,居民生活质量持续改善。全市新型墙体材料革新工作稳步推进,应用比例达到100%;建筑节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占全市当年竣工的民用建筑的比例达到86%,新开工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程100万平方米以上,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进入规模化发展的阶段。
延续历史文脉,打造“特色之市”。青岛市根据城市特点,在编制的《青岛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及《青岛市城市风貌保护规划》中,将城市重要的风貌街区、重点建筑进行了统一规划,划定了一城九区88个点的保护范围和保护内容。随着滨海步行道建设、汇泉湾和浮山湾等综合整治以及奥帆赛场馆周边道路、建筑、雕塑、绿地等景观美化亮化和风貌建筑保护、海水浴场改造、“平改坡”等工程的实施,成功营造了“一线展开、三湾辉映”前海一线及奥帆场馆景观环境,被称为世界上最具魅力的海湾之一。
展望未来,豪情满怀。青岛市建委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要求,将力争用十年左右的时间,把以“一主三辅”为主体的环胶州湾核心圈层,逐步建设成为布局合理,组团有机衔接,主体功能突出,城区形象交相辉映,充满生机活力的国际化、生态化、花园式现代化新城区。
但另一方面,整个市场缺乏行业巨头,80%市场被“游击队”占领,年销售额过亿的企业非常少,整个行业处于一种相对滞后,混乱的状态。
分析其中的原因,大概可以有三千方面:首先,家装市场消费群体大,但每一个消费者的需求细分度高,每一个消费者的需求都不太一样:第二,家装行业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北京有资质的家装公司就有1000多家,没有资质的大概有3万多家;第三,这个行业产业链非常长,需要整合的产品很多,管理难度很大。
在这样一个鱼龙混杂的市场中,陈辉1997年创立的东易日盛却跨越了产业规模的门槛,连续好几年保持了80%以上的增长率,成为家装行业的领头羊。
从公司成立之初坚持“工装再大也是副业,家装再小也是主业”,到如今“回头客”已占公司客户总数的50%以上,陈辉坚持做家装的高端市场,创造了许多行业第一;第一个全面实施“电子报价系统”,第一个引入ERP信息管理系统……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东易日盛率先提出“设计也要收费”,东易日盛将市场空间拓展到家装行业附加值最高的部分——室内空间整体设计。
“我们的胃口很大,但是我们动作很慢。规划拿出来了,但是没有产品研发的深度和产品整合的深度与广度时,我们是不会去做的,而是继续研发,等达到了我们的预期时才去做。”陈辉坚持准备好了再行动的策略。
那么,在这个消费者需求细分度非常高、产业集中度非常低的市场中.东易日盛依靠什么跨越了产业规模的门槛,对于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强烈而企业需要集约化的规模生产,东易日盛是如何做到二者的平衡,家装企业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在于难以和顾客形成很深入的关系,东易日盛如何实现超过50%的“回头客”,设计师对家装公司来讲,既是公司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又由于个性化十足难以管理,许多公司根本就不敢管理设计师,东易日盛是如何造就一支稳定的设计师队伍?
本期,东易日盛装饰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辉与著名市场营销专家施炜博士走进《销售与管理》,一同解读东易日盛成功之道和多年积累的管理经验。
产业规模门槛如何跨越
郭星:家装市场都是面向散户,比较零散,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小公司,而消费者的需求集中程度很低,需求多样又多变。东易日盛以家装作为自己的主业,请问东易日盛的规模化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成功经验?
陈辉:打造标准化的流水线管理系统
家装市场确实很零散,我们在进入之前就做了个体化和规模化的研究,可以用工装来和家装做对比。
以前做工装的时候,工地再大也只是一个工地,人员管理、施工现场的监督、质量检查、工期把握等等都在一起,个人只要有能力,把这些事情都协调好了,勤恳一些就可以做好,但是做工装看不到发展前途。因为工装其实是项目化的管理,营销模式也是项目营销,项目的成败都维系在项目经理一个人身上,项目经理好就什么都搞定,项目经理不好就一塌糊涂。因此工装公司不可能干很多项目,干多了就得找别人做项目经理,那么靠什么来制约他,让他尽最大努力把项目做好?于是工装公司就自己做一小部分,其他的就“挂靠、承包”,这样利益主体就改变了,由公司改变成个人,个人只要给公司交管理费即可。所以做大的工装公司很大一部分都是靠“挂靠、承包”出去的,靠个人去做。
而家装市场的客户很分散,每个都很小,不可能靠个人去做。所以我们把家装设计成“流水线管理”,充分体现出企业化管理,而不是项目化管理。从开始的客户咨询、洽谈、登记、设计师设计、报价,到后来的签约、工程报单、工程管理、维修、回访等都是流水线的,每个人干其中的一两个活。
如果在这样一个流水线上作业的话,就需要有一个很好的流程。但流程也还只是一个片断,光有流程还不行,必须让流程串接起来形成系统,这样才能保证客户满意。所以,要解决规模化的问题,首先要具有制定、打造、执行流程的能力,其次是要让多个流程无缝连接在一起,发展成系统(体系)。
我们的规模化是基于设计打造一套流水线式的流程系统,能够把千家万户的个性化需求在流水线上完成,同时,还要保证这个流程能够以一种高效率的方式运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培训的标准化。比如说设计师或客户经理来了以后上岗,公司对他的培训是一种快速培训,如果让他成长两年的话,那黄花菜都凉了。于是我们就制定标准,比如“回答顾客36问、72问”等等,制定好后要求客户经理和设计师背熟。
其次是接待流程的标准化。第一步谁接待?接待时和顾客谈什么,在系统上怎么登记客户信息,怎么转给设计师,转给什么样的设计师等等,都要制定标准,以保证接待的效率。以前,我们没有客户经理制,哪个设计师碰上了就由哪个设计师负责,有些好的设计师躲在后面,不好意思出来,就没有客户。而顾客对设计师不满意时也不好再找其他设计师,只好去找下一家,导致顾客满意度不高,也流失了很多顾客。后来我们发明了“客户经理制”,设计师不允许先接触客户,必须由客户经理先谈,客户经理谈完以后再分给相应的设计师。那么如何分配给设计师呢?为了公平公正,我们除了有设计师的评级系统,还有评分系统,让顾客在某个分段里挑选一个设计师。如果设计师接到的活太多了,我们通过部门经理来调节,不至于忙不过来。
第三是分工越来越细。以前设计师什么都要做,现在可以让客户经理介绍公司、回访客户,同时还引入了家居设计师(主材设计师、配饰设计师等)协助方案设计师工作,这些设计师不是做创意而是给做方案的设计师做服务,他们熟悉各种产品,只需要根据设计师的创意把产品方案做出来。但是这样分工细了之后,设计师之间“打架”怎么办?我们又制定各种流程来合理分配收入。
第四是建立短信系统以提高客户效率。在整个流程里,有很多材料和人员的加入使流程复杂化,谁来协调工厂、供应商、设计师、客户、工程队,就变得非常复杂。因此,我们在后台建立了一个客户服务系统,前台由一个客户经理来整体协调。同时,我们把材料代码化,通过建立短信平台把一线和后台的协调信息储存下来,留下依据,有利于追查结果,落实责任,这样就督促人不犯错误。我们做了这些流程系统的标准化操作以后,运作起来就比较顺畅,效率自然就高了。
而去年我们上ERP的时候,尽管我们最早运用流程来管理,但是仍然有一些流程串接不起来。后来经过排查梳理,发现很多流程衔接得不是很好,所以会出现问题。于是我们再次对流程进行调整改进,使整个运行效率再次得以提高。
施炜:清晰的战略依靠管理能力来实现
家装这个市场的顾客非常分散,而且每一个顾客的需求不太一样,需求的细分程度很高,同时这个市场的进入门槛低,但要真正和消费者形成深入、持久的关系比较困
难,这个行业的产业链条非常长,需要整合的产品非常多。因此,在需求很分散、客户集中度很低的市场环境下,如何能够脱颖而出,迅速形成规模化,东易日盛做了很多有意义的探索。归纳一下有这样几个方面:
(1)对行业有很清晰的理解和战略思考。这听起来比较平淡,里面有很深的理论内涵。加拿大著名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的主要思想里强调“战略应该是事后自然形成的,战略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他认为战略有两个极端:一个是自然而成的战略,一个是深思熟虑的战略。从东易日盛的经验来看,一开始对这个行业的理解,以及从进入这个行业起对管理模式的设计、运营体系的设计,就已经超越大部分竞争对手。
从战略角度来看,东易日盛不仅建立了一套以客户为龙头的标准化操作、管理体系,很重要的一点是对高端市场的定位。
(2)企业有超强的管理能力。东易日盛的组织形态是比较复杂的,通过复杂的组织形态来应对行业的竞争要求。这个行业的竞争要求是什么?第一要回应顾客的个性化要求;第二要在技术上、工艺上、材质上、设计上形成优势,培养出专业性的优势。而这两个竞争要求再落实到组织上,需要较为复杂的组织结构设计。比如说以客户为中心,客户经理在整个过程中要从头盯到尾,而客户管理部门同时要有其他职能部门支持,如方案设计部门、研发部门、材料管理部门,这个时候要求职能部门来组织营运流程,导致组织内部的接点非常多。我看到东易日盛内部的分工比较细,整个组织架构设计得比较适当。
另外,我感觉到东易日盛流程的横向衔接做得比较好,组织复杂以后横向的衔接就变得非常重要,一旦关系恶化衔接不了,组织也就可能割裂了。要有好的横向衔接,就要做好以下两点:①要有很好的企业文化,大家愿意去衔接和协同。如果设计师根本没有意愿和客户经理打交道,看不起客户经理,一旦这样就横向衔接不起来了。②衔接要有机制,最重要的是要有好的责任机制。因为横向衔接的时候要有横向衔接的机制,这个时候责任的机制就很重要,而建立这种横向的责任机制是一个管理难题。责任机制必须要建立在对事实真相的充分收集、了解的基础之上,也就要求信息系统要好,如果客户丢了,究竟是谁的责任?如果企业没有很详细的实施真相的记录的话,就很难落实责任。其次责任机制要有客观的考核标准,对一些岗位、职位,尤其是有一些岗位需要别人协作的时候,这个岗位用什么样的考核标准进行评估,这也是管理上的要点。
个性化和集约化的有机结合
郭星:不同的消费者对自己家庭生活空间可能有不同的需求,每个人都想尽可能地体现出自己的个性元素,但企业要想形成规模化的管理和生产,就必须要能够在顾客的个性化和企业集约化生产之间实现平衡,东易日盛是如何把握二者的平衡关系的?
陈辉:在相对集约的基础上满足个性化
个性化是全部放开的,非常个性化的东西根本无法集约化,也无法形成规模化的管理和生产。这个矛盾是我们这几年一直在解决的,我们认为是有办法解决的。比如我们先把一部分可以标准化的东西先标准化,比如说门,刚开始的时候全部个性化,结果麻烦很大,因为尺寸稍微差一点就装不上了。后来发现一些规律,我们把门的规格相对定死,定出几个规格来,把常用规格的产品提前生产出来,把市场上客户普遍接受的品种先生产出来,把半成品先生产出来,最后再根据顾客的具体要求进行精加工。
尽管材料提前生产了,但客户还会有不同的款式要求,这对工厂来说也是非常复杂的,那么如何把这种标准、款式要求跟工厂对接呢?
我们是通过研发制定了几大类款式,尽量囊括目前市场上的主流喜好。然后画一个二维表格就可以知道要生产哪几类:一边的要素是工艺、材质,另一边的要素是款式风格,两者的交集就是一类产品。这样从大类上就满足了个性化,市场上有的我都有,甚至比别人还全,所以要满足个性化,研发一定要跟得上。很多工厂没有系统的研发,产品看似生产了不少,其实都集中在一个种类上。个性化也是相对的,如果客户想要一个非常个性化的装饰,而我现有的产品无法满足,我们也可以手工制作,但客户必须要先认同我们的造价和工期。
另外,在体现个性化方面,我们还倡导设计师的个性化。很多公司追求集约化后压制设计师的个性化,而我们是倡导个性化。但是倡导了以后怎么办?我们给设计师一个体系,一个更广泛的选择范围,让设计师明白在什么样的个性化范畴内才不影响到工厂的标准化。比如,我们每年都参加意大利米兰的展会,把世界上最前沿的东西带回来,我们在2005年推出了“八大风格”,今年我们把东易日盛定位为引领中国家居时尚的企业,在“八大风格”的基础上推出与欧洲同步流行的“四大风尚”,这些都是在集约化的基础上体现出个性化,在推出之前就要考虑到跟我们的产品、人员匹配。我们把“四大风尚”确定后,产品的研发跟着就出来了。这样就保证了这些个性化是可操作的,给设计师更多的选择。
施炜:把需求类型化,塑造消费者期望
面对千千万万的顾客不同的需求,既要尊重顾客的个性化又要适应企业的集约化生产,实际中怎么把握平衡?我们设计师怎么理解消费者?如何来满足客户的需求?使个性化能和集约化统一起来。
东易日盛在解决个性化与集约化平衡这个问题上提供了非常好的经验。我们深入的分析一下的话,可以发现有这么几个方面值得我们思考。
首先是了解消费者,同时要塑造消费者的期望。个性化肯定是以顾客为导向的,你不把握消费者肯定是不行的。而东易日盛对消费者的把握有“八大风格、四大风尚”,提出这些风格类型肯定是基于消费者需求的。现在许多消费者比较喜欢西化的家装风格,而东易日盛提出“八大风格、四种风尚”概念正是源自于消费者需求,适应消费者的需求特点的。而对消费者需求的概括和整理本身又在调节和制约着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这就使得把握顾客的需求有了可操作性:你把需求概括出来就这几种模式,消费者你选择吧!这样,实际上在塑造消费者的期望,同时也在引导消费者。
这实际上也是把需求类型化,而类型化是现代时尚产业里面非常重要的原则,弄清楚顾客需求的几种特征,再把需求特征提炼一下,变成若干种需求类型,类型化最极端的就是好莱坞电影:枪战、警匪、西部、特技、打斗、情感、伦理等,不符合这些类型的电影就没有人看,但是类型也有衰老期,要不断地更新、与时俱进,比如今年奥斯卡最佳电影不是传统的动作、特技片了,而是给了生活伦理片《撞车》。企业也一样,当消费者产生审美疲劳的时候,就要用新的类型引导他。类型化本身也要不断创新,要与时俱进。
第二,装修提供给消费者的是一个价值的组合。在这个价值组合里面更多的是融人了主观价值,比如说这些风格、风尚,充分考虑到了装修的文化价值、情感价值、审美价值,也正是由于这一点,使得东易日盛的附加值比较高。一旦价值脱离了物质形态的时候,那附加
值空间就会比较大。
第三,按照消费者价值观来进行市场细分。现在的装修风格、装修理念实际上是针对不同的顾客、不同的细分市场的,如果没有细分市场,就没必要搞“八大风格、四大风尚”。那么对细分市场,我们究竟按照什么来分类?实际上按照消费者的价值观来分类:按照喜欢什么而不喜欢什么,按照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来选择一批顾客。东易日盛选择了高端,在高端市场里面有不同的产品线来对应不同的细分市场。
借助系统升级强化顾客关系
郭星:对家装企业来讲,消费者的需求多变,行业进入门槛低,真正要和顾客形成很深入的关系是非常困难的,但“回头客”却在东易日盛的客户总数中超过了50%,请问东易日盛在这一方面采取了哪些办法?东易日蛊现在的顾客关系管理系统有哪些特点?
陈辉:完善客户关系管理
我们最早是靠客户回访制度来做客户关系管理的,从项目开始的回访到施工的回访,再到保质期的回访。客户回访制度最关键的一条是:客户的满意度跟职能部门员工的奖金是挂钩的,客户满意不满意会影响到他的奖金。但是这种人工回访会遗漏很多客户,经常会忘记给客户打电话,引发客户投诉。
我们去年上了ERP系统后,客户关系管理变得非常周全。当一个客户登记了以后,系统会强制操作人员记录,如果不记录,连给客户做报价都做不了,因为不做记录的话,报价系统就打不开。另外,客户咨询后分配给哪个设计师了系统都有记录,客户咨询15天后没结果的,要打电话回访,看是对客户经理不满意还是对设计师不满意,为什么不选择东易日盛?整个系统有一个客户服务预警系统,登记后15天没签单的客户,系统会报警,5天到部门,15天到集团,如果没有原因,就要追查责任,并且和个人的收入、奖金挂钩。所以上了ERP系统以后,帮助我们理顺了流程,包括对设计师的监管、对客户关系的监管、对工程队的监管都有很大的飞跃。
施炜:建立全程跟踪的客服系统
这个行业需要与客户进行深入的沟通才可能产生长久的品牌效应,东易日盛的客户关系管理,概括起来有三个特点:
第一个是全程化。把与顾客接触、合作的全部过程纳入到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里来。客户关系管理是从与顾客初次接触,一直到服务完成,以及事后回访。其实还可以把时间延长一些,延长到两三年应该没有问题。
第二个是回馈化。在很多环节上形成了一个回馈系统,对顾客管理过程进行控制,比如说顾客登记完了就流失了,追查什么原因?是设计师不好还是其他原因?东易日盛在每一个环节都有回馈机制,使客户关系在可控的状态下,这样可以大幅度提高成交额和顾客满意度。
第三个是信息化。没有信息系统是没法做好顾客关系管理的,信息系统里面有大量管理经验的沉淀和凝聚,不是简单的技术手段的导入。
重视员工行为背后的需求
郭星: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对家装企业来讲是另外一个挑战,特别是对设计师的管理,能否管好设计师是一个家装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师个性化要求强烈,流动性很大,很多设计师自己拉上七八个人就能组成一个作坊式的家装公司,这就使得许多家装公司根本就不敢管设计师。而东易日盛却拥有一支稳定的设计师队伍,请问东易日豆是如何管理这支几百人的团队?
陈辉:打造强势的企业平台
设计师的管理和施工队的管理是这个行业里面最难的。设计师的工作习惯和生活习惯都是天马行空、我行我素,但是客户不管那一套,认为出钱了就是老大。有的设计师个性很强,如果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客户,就可能把客户逼急了;有的设计师个性不是很强,客户说什么就听从什么,让客户产生怀疑;有的材料商、施工队找设计师,说“我们走私单吧”;设计师和施工队部是在公司外边工作……你对这些环节该怎么管理?管急了他们就走人。很多企业过不了这关,不敢管设计师,也就根本实现不了客户满意。
研究管理我们首先要研究人,管理型人员做管理是发散式的,最终的目的是要达到既定目标,而设计师是内敛型的,长期形成“钻牛角尖,深入钻研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钻得进去但是出不来,做管理“出不来”肯定不行,所以,以前我们公司有的设计师出去开公司了,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设计师看到了一种现象:自己开公司的赔钱的多,自己当老板还没有在公司挣得多;跳槽去别的公司,虽然有股份,但还不如在我公司当普通的设计师。而我们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摸索、改进、打造,设计师的忠诚度得到很大提高。有的离开后又回来了,公司有培训,有学习的氛围,设计水平提高得非常快,我们打造了一个平台,凝聚了一批非常优秀的设计师。
我觉得首先要搭建一个平台,企业文化好,企业平台给设计师提供培训,提供多人的服务;客户经理、家居设计师、项目经理等等,有一大堆人给设计师营造了一个平台,最后表现出设计师的业绩不错、客户满意度高。有的设计师一个人出去开公司,这个多事情都要自己做,一个根本做不了;有的设计师被别人挖去以后,尽管他确实有这方面能力,但由于缺乏平台、系统的支持,最后也就不行了。
我们通过平台、系统、产品体系、研发体系、管理体系,弱化了设计师个人能力在整个项目当中的作用,而强化了设计师在设计方面的作用。同时我们还有设计师的评分评级系统,设计师可以不学习,不学习级别就上不去,级别上不去好的客户不找你,收的设计费也低;而加强学习的设计师,不断地否定自己和提升自己,级别高了收的设计费也就高,而且接单也大,更有创造的空间。
做管理就是要研究人的需求,而不是搞“厚黑学”。我们经过研究认为设计师的第一需求是挣钱,因此我们让设计师赚到钱(主要有设计费和工程奖金);设计师的第二个需求是自我实现、自我提高,在东易日盛能学到很多东西,不断地积累,不断地提高,而且我们请研发人员和外聘专家不断给设计人员灌输新知识、新理念;第三个需求是荣誉感和归宿感,在行业里在客户面前一提到东易日盛很受尊重。让设计师的这三大需求一实现,好的设计师就都到我这儿了,也让东易日盛的设计水平提高了,在设计方面的竞争力也就强了,而且人员相当稳定。
施炜:关注需求,调控组织 “水温”
对设计师的管理跟社会上经常谈到的知识型员工管理都属于一个大的管理范畴。现在企业都要搞自主创新,但知识型员工管理对企业来讲是个难题。而知识型员工里,那些做有创意内涵的设计员工还有一些特殊性,他们可能要强调自己的风格,可能对审美理念有自己独特的追求。从陈总的经验介绍来看,东易日盛有几个方面是处理得比较好的。
(1)把企业的理性和市场理性注人设计师管理中,引导设计师。所谓企业理性就是面向企业的时候要遵循的原则,所谓市场理性就是面向市场的时候要遵循的规则。设计师创作风格有时高度的个性化,我们对他要进行组织理性和市场理性的塑造,这个塑造过程应该是客户导向,客户认为什么是对就是对,客户认为什么是错就是错,但是你要引导顾客需求。鼓励设计师进行个人创新,但是不鼓励他钻牛角尖。
(2)善于调控组织“水沮”。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设计师比较特殊,他们好比是敏感的“大鱼”,对水温、含氧量的要求比较高。这跟工人的管理不一样,工人做得好大多是物质激励,但是对知识分子不能这样;另外要设计相对简单的人际关系,不能政治化,不能有权力文化,要营造相对民主的氛围。东易日盛鼓励个人创新,尊重个人的创造性,不像有些小公司那样不鼓励甚至压制个人创新。
(3)处理好个人和组织的关系。东易日盛这样的企业要重视个人但是不能依赖个人,在人力资源上强调组织的整体功能,包括组织提供的学习机会、组织内部知识的激荡、组织的客户资源积累、组织内部设计经验的沉淀。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场”,这样的“场”使优秀人才不离开,另外,即使有个别人才离开也不要紧,所以强调组织整体功能以后,很多经验、程序、方法、技术、工具等都沉淀下来了,来一个新人很快就可以上手,另外组织功能也使得吸引力变得非常强。另外,在处理个人和组织关系上,东易日盛可以把设计师的隐性知识显性化,让隐性知识变成可传递、可感知、可共享的显性知识,比如可以让设计师带徒弟、设计师模板展示、沙龙讲座、编著文集、要求设计师写一些随笔和感想之类,这样组织就不太依赖个人了。
(4)对人的管理其实是对人的需求的管理。其实现在很多人,包括理论工作者在讲人力资源的时候其出发点是有误区的,他们认为对人的管理是对人的绩效的管理,眼睛盯着“绩效”,把人简单化了。其实我们要盯住人行为动机背后的深层因素,绩效只是一种结果,要管理绩效行为背后的需求。东易日盛整个管理体系和出发点是对人的需求的管理,包括利益、荣誉感和归宿感等等。
【跨越青春的门槛作文】推荐阅读:
跨越优秀作文10-06
跨越母亲的河06-28
跨越那道山初中优秀作文07-02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设计07-17
18课跨越百年的美丽10-11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11-07
对山西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思考06-20
文学名著跨越百年的美丽读后感09-21
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06-08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公开课 (第一课时)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