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歌剧茶花女对当代大学生的现实意义(共4篇)
姓名:佐夫
学号:20122410001 闻名世界的歌剧《茶花女》,是由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所创作的。威尔第在阅读由法国作家小仲马所写的小说《茶花女》之后,因为被小说中的情节所打动,于是邀请了作家小仲马对这部小说进行了改编,截取了一部分故事情节,从而完成了歌剧《茶花女》的创作。虽然这部歌剧主要是以当时法国上流社会为故事背景所写的,但自从该歌剧首演以来,直到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一直都是全世界被表演次数最多的歌剧,有着特殊的艺术魅力,并成为歌剧中的经典。同时,这部歌剧中一些经典的唱段,也常常被成为声乐名家们经常表演的曲目。
这部歌剧讲述了十九世纪巴黎城中,一个著名交际花薇奥莉塔和一个乡下的富豪之子阿尔弗雷德的爱情故事。薇奥莉塔因为喜爱茶花而被人们称为“茶花女”,再一次交际舞会上,茶花女邂逅了阿尔弗雷德,并与之相恋,坠入爱河。而后,为了与阿尔弗雷德过上幸福的生活,她依然变卖掉自己的资产,决心与阿尔弗雷德到乡村一起生活,然而,阿尔弗雷德父亲却此时突然出现,他为了他的子女而来,说服了薇奥莉塔离开阿尔弗雷德。薇奥莉塔为了保全阿尔弗雷德家族的名声,依然离开了他,回到巴黎。最终,在一系列徘徊反复的情节之下,在薇奥莉塔生命弥留之际,阿尔弗雷德知道了事情的原委,理解了薇奥莉塔的痛处,并恳求她的原谅,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
这部歌剧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因为一次相遇,两人勇敢的跨越等级界限而走到一起,而因为一个误会,却最后遗憾终身。丰富的故事内容,鲜明的人物特色,使其足以突破时代的界限,受到人们的欢迎。
音乐具有美育的功能,可以给人带来审美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三种。而歌剧作为一种典型的音乐艺术,《茶花女》也是非常经典的歌剧作品,它对我们当代的大学生有着一定的意义。
同时,近年来由于我国的文化产业不断发展,歌剧演艺事业也不断升温。而作为经典歌剧,《茶花女》首当其冲的出现在各大剧场中,配合专业的演出团体,《茶花女》的艺术魅力也带给了人们一次次冲击。同时,各大艺术院校声乐歌剧类专业的师生也经常将《茶花女》作为演出的经典曲目,例如,中央音乐学院每一次校庆,就会邀请学校老中青三代的歌唱家们相继登台,连演四场《茶花女》。这足可见《茶花女》不管在专业领域,还是大众演艺市场中,都有着较高的曝光度。
而另外一方面,众所周知的是,在我国演艺市场中观看歌剧的主力军无疑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群体。这一部分人群有着对歌剧音乐艺术强烈的兴趣,但却缺乏一些对歌剧背景的了解,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阻隔,无法很好的欣赏歌剧。另外一方面,《茶花女》作为经典歌剧的代表,也由于自身的时代背景所限,难免会和当下的观众们的认知观念产生一定的阻碍,影响作品本身的表达。因此,分析歌剧《茶花女》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有利于寻找歌剧本身演出的营销宣传导向,使歌剧本身的魅力得以更顺畅的传播。
歌剧《茶花女》对于当代大学生有审美作用。音乐对人的三种教育功能首先作用与什么作用,只有当听众感到好听,才会继续听下去,体会音乐中的感情与深意。因此,审美作用也是音乐自身魅力表现的最明显的一点。
《茶花女》歌剧中的旋律具有丰富的形象性,抒情性,生动的表现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情感状态。如歌剧中的唱段“还是永远自由地追逐快乐吧”,刻画了薇奥莉塔的侧面,象那些带有复杂装饰音,自然使我们感受到这薇奥莉塔原本轻浮的性格。除此以外,《茶花女》的一些唱段是从民间音乐改变而来,朗朗上口,有些亲切朴素的特色。例如唱段“祝酒歌”,这段唱段流传之广以至于许多人先知道这首歌,而后才知道歌剧《茶花女》。
对当代大学生而言,由于当前我国流行歌曲的质量普遍不高,立意也非常浅薄单薄。而《茶花女》作为歌剧史上的经典作品,通过对它的欣赏可以培养大学生们更加高雅的艺术情趣,促进他们对于歌剧艺术的了解,从而有益于他们对于日常精神文化产品的选择。
歌剧《茶花女》对于当代大学生有一定的认知作用。音乐有利于人们认识时代的精神和当时的人们内心生活。《茶花女》是意大利歌剧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也是作曲家威尔第最有影响力,最具社会意义的作品。这部作品以法国小说家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为蓝本改编,具有当时法国社会的一些典型特征。例如,歌剧中将一个薇奥莉塔这样一个社会底层的交际花形象搬上舞台,并由她的故事来传达一些为人们所歌颂的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精神,这在当时是一个轰动性的举动,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启蒙运动的发展。
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历史时,由于史料的局限性,对于历史的认识更多的只能基于以文字为主的内容。《茶花女》作为十九世纪的歌剧作品,在丰富大学生对于西方歌剧艺术认识的同时,也能更加生动的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以促进大学生对这段历史的认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丰富知识的储备。
歌剧《茶花女》对于当代大学生有积极的教育作用。音乐的教育作用评分体现在音乐家在作品中对现实做出的情感、政治、道德、伦理方面的评价,如果这些评价被听众所接受,就能影响听众、教育听众。在歌剧《茶花女》,薇奥莉塔在发现自己爱上阿尔弗雷德之后,她放弃了公爵的关系,失去了自己经济来源。为了维持与阿尔弗雷德的生活,她变卖掉自己的资产。而后来,由于阿尔弗雷德父亲的请求,她又因为爱,宁愿牺牲自己的幸福,回到巴黎远离他。这样纯真坚定的爱情深深的感人了无数观众。
而当代大学生,往往却因为受到整个社会大风气的影响,在自身的感情生活上往往会受到事业和物质的干扰。爱情在所谓现实的压力下显得单薄无力,更有甚者会为了财富和地位扭曲自己爱情的选择。而薇奥莉塔对待爱情的态度无疑会影响这些大学生观众们,使他们拥有一个正常的爱情观,重寻爱情的忠贞和美好。
歌剧是一门以音乐为主,集合表演,喜剧,舞蹈等于一身的综合艺术,有着丰富的内涵。而《茶花女》更是歌剧中的经典作品,我们应当通过分析这部歌剧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意义,对《茶花女》歌剧的演出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策划和宣传,使得大学生们可以更加主动的欣赏这部歌剧,接收高雅艺术的熏陶,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丰富大学生的内心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关键词:传统伦理,大学生德育,意义
全球化也为我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尤其在思想道德领域, 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 西方一些社会思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击着我国本土文化, 对我国思想道德建设构成了威胁。大学生作为接受新鲜事物最快的群体, 极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目前, 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令人堪忧, 高校德育工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我们呼唤传统伦理道德精神的重现。
一、传统伦理道德对个人的现实意义
(一)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政治品质
传统伦理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其优秀的政治思想观念至今广为流传。这对于当代大学生良好政治品质的形成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第一, “以德治国”思想。传统政治观讲求仁义原则, 倡导统治者“以德治国”。《论语·为政》载:“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者要想使自己的政治地位稳固, 就必须以德治国。第二, “民贵君轻”思想。“以民为本”是我国优秀的政治思想之一, 《尚书》载:“民可近, 不可下, 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儒家、道家、墨家均提倡“民为邦本”的思想。第三, 爱国主义思想。儒家的“忠孝观”和“舍生取义”思想铸就了大批的民族英雄。战国末期的屈原, 在无力挽救楚之危亡而又无法实现政治理想的情况下投江自尽。汉代司马迁有“常思奋不顾身, 而殉国家之急”的名言。
传统伦理道德的优秀政治观对我国高校的政治教育具有促进作用, 它为高校的政治观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丰富的素材, 同时也对当代大学生的良好政治品质的形成具有极大的意义。传统的“以德治国”思想、“民为邦本”思想使大学生有了明确的政治理想, 坚定的政治信念, 正确的政治方向。传统的爱国主义思想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 也有利于大学生形成集体主义思想, 抛弃个人为中心的观念。
(二)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 人们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对物质的追求上, 而与物质生活同样重要的精神生活被渐渐地冷落到了一角。原本重要的道德品质被人们渐渐忽视。而传统伦理道德精神的重现, 有利于改变这一局面。
首先, 传统伦理道德的重现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当前社会, 人与人的关系被一层层紧闭的防盗门所隔开, 门里门外的人很可能出现“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处在同一空间而又互相熟知的人关系也好不到哪去, 勾心斗角成为家常便饭。“市场经济的普遍存在, 使诚信成为稀缺的东西, 人与人之间原本纯纯的感情无形中就渐渐变成了谎言。”[1]当人际关系这种冷漠态势越来越严重的时候, 我们呼唤传统伦理道德精神的重现。它所提倡的“仁爱之心”、“和谐之品”、“诚信之德”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相互尊重;有利于促进平等、友爱、互助、团结的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形成。
其次, 传统伦理道德的重现有利于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传统伦理道德注重集体利益的精神以及“义以为上”、“见利思义”的高贵品质有利于使大学生在利益面前能够明辨是非。孔子一再的提醒人们“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以此警示世人应该重义轻利。传统的伦理道德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 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 想到集体利益;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 要以集体利益为重。
再次, 传统伦理道德的重现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形成求真务实的态度。许多大学生怀揣着“一夜成名”的梦想, 期盼着“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在各种选秀场地来回奔波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本职工作——学习, 最后造成两手空空而归的悲剧。而传统伦理道德中一些警世名言时刻提醒着大学生不要被物欲冲昏了头脑, 在追求物质生活时要把握住度, 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二、传统伦理道德对家庭的现实意义
(一) 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婚恋观
俗语说得好:“男怕入错行, 女怕嫁错郎”, 婚姻是人生的头等大事。传统的婚恋观虽然以“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为其婚姻基础, 虽然存在“指腹为婚”、“童养媳”等丑陋习俗, 但是传统的婚恋观有其精华之处。
首先, 传统的婚恋观较注重人的品德行为。古语有云:“女子无才便是德”, 一位称职的妻子可以没有文化, 但是她必须具有良好的品德。“娶个贤德妻, 垫好孝子贤孙基”, 唐朝的长孙皇后以其贤德著称, 在盛世群芳中登上了人间巅峰并流芳百世, 以至于在她去世后的许多年, 李世民再也没立过新的皇后, 她以贤德成为世人敬仰的绝顶人物。
其次, 传统的婚恋观注重家教家风。《礼记·礼运》载:“何谓仁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我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 家教家风相当严格。人们到了谈婚论嫁年龄, 挑选配偶非常慎重, 每个单身男女都喜欢挑家教好的伴侣缔结婚姻、组成家庭。
然而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似乎没有沿袭传统婚恋观的优秀成分。很多大学生都崇尚“宁可坐在宝马里哭, 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婚姻。伴侣的品德行为被放在了其次, 更多的是追求物质方面的享受。传统的婚恋观有着注重人的品德行为的美德, 有着注重家教家风的光荣传统, 这些精华之处在今天仍不过时, 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它将指引着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婚恋观。
(二) 有利于弘扬家庭美德
传统伦理道德蕴含着丰富的家庭美德观, 几千年来, 传统家庭美德观制约和规范着我国的家庭生活, 维护着家庭关系的稳定。
“在家庭关系中, 由婚姻结成的夫妻关系和由血缘结成的亲子关系是两种最基本的关系。”[2]首先, 夫妻关系是家庭伦理道德的核心。在一个家庭中, 先有夫妻, 后有父子和兄弟。《礼记·婚义》载:“婚姻者, 合二姓之好, 上以事宗庙, 下以继后世。”夫妻双方要“夫义妇顺”、“相敬如宾”、“和睦相处”。虽然传统家庭关系有着“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的“三纲”之糟粕, 有着“未嫁从父, 既嫁从夫, 夫死从子”的“三从”之恶习, 但是其基本价值取向是积极的, 是值得后人肯定和借鉴的。
其次, 父慈子孝是家庭伦理道德最具特色的道德要求。《大学》载:“为人子止于孝, 为人父止于慈”, 孝顺父母乃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为子女, 孝敬父母天经地义, 《孝经》载:“夫孝, 天之经也, 地之义也, 民之行也。”在当今, 传统的“孝子”观念被曲解为“孝敬儿子”的时代、“啃老族”越来越“盛产”的时代, 传统的孝亲观念应该被予以高度重视, 继续发扬光大。
最后, 兄友弟恭是家庭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子曰:“入则孝, 出则悌。”以血缘为纽带的兄弟关系有利于家庭的和谐发展, 长幼有序是很重要的。《史记·五帝本纪》载:“使布五教于四方, 父义, 母慈, 兄友弟恭, 子孝, 内平外成。”兄友弟恭被看成是“内平外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总之, 兄友弟恭是维系家庭稳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中国人自古重视家庭美德的培养, 它是维护家庭和睦的重要因素。同时,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 家庭的和睦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在离婚率逐渐上升、“包二奶”已成为普遍现象的今天, 夫妻和睦的传统美德应被大力宣扬。“传统的家庭美德内容丰富, 不仅提倡夫妻和睦, 也大力宣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重要内容。”[3]如果我们将这些优秀的传统美德深入到学校德育的课堂, 深入到每个大学生的心灵深处, 那么我们的社会会少千千万万个支离破碎的家庭, 取而代之的是千千万万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我们的社会这个大家庭也会少许多不稳定因素,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安定平稳的社会, 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
参考文献
[1]肖松涛.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初探[J].中国建设教育, 2007.
[2]杨新亮.中国传统诚信观的历史解读[J].赤峰学院学报, 2011.
[3]汪东慧.中国传统道德在家庭美德建设中的作用[J].新疆社科论坛, 2003.
【关键词】歌剧;茶花女;灯光设计;色温;电脑灯
文章编号:10.3969/j.issn.1674-8239.2014.08.013
Brief Analysis of Lighting Design of Opera La Traviata Produced by NCPA
SUN Fang, ZHU Yao-yu, LI Bin, DUAN Ji-wen, DU Bao-min
(National Centre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Beijing 100031, China)
【Abstract】The paper briefly analyzed the lighting design of opera La Traviata produced by National Centre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Key Words】opera; La Traviata; lighting design; colour temperature; moving light
近期,国家大剧院版歌剧《茶花女》再次上演,其演员的精彩演绎、精良巧妙的制作编排和令人惊艳的舞美设计再次得到观众的肯定。本文从视觉呈现角度浅析《茶花女》的灯光设计及其与舞美布景的配合。
《茶花女》剧情
三幕歌剧《茶花女》是最早在中国上演的西洋歌剧。这是意大利浪漫主义作曲家朱塞佩·威尔第(Giuseppe Verdi)“通俗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也是世界歌劇史上最卖座的经典作品之一。
《茶花女》的故事发生于19世纪的巴黎。交际花薇奥莱塔因为喜爱茶花,经常佩戴一朵或白或红的茶花,而被称为“茶花女”。薇奥莱塔与青年阿尔弗莱德坠入爱河,毅然离开纸醉金迷的巴黎社交圈。不料这段爱情却受到了阿尔弗莱德父亲的阻拦。无奈中,薇奥莱塔为了爱人的前途和家族的声誉选择了放弃,回到巴黎重操旧业。而不知道实情的阿尔弗莱德无法理解她的举动,当众羞辱了她。爱人的怨恨让原本就患有肺痨的薇奥莱塔病入膏肓。此时,阿尔弗莱德的父亲无法再忍受内心的煎熬,终于将真相和盘托出,但为时已晚,薇奥莱塔已怀着遗憾、孤独离开了人世,如茶花般凋零陨落。
1 舞美特色
巨幅镜面(22 m2×12 m2)的精彩运用是国家大剧院版《茶花女》的最大亮点,也是该剧的一张标志性“名片”,让整个舞台效果既充满时代感,又极富观赏性,很现代也很新颖。依托镜面的系列场景变换,带来不同的空间感。用镜面和光影营造的“太虚幻境”,有一种抽象的美感,浪漫至极,充满了“印象派”的迷离和梦幻,是古典和梦幻的结合。
平铺在舞台地板上的画幕,是镜中内容的重要来源。梯形画幕一共6张,都是画上水彩画的纯棉幕布,如图1所示。
梯形幕布平铺于舞台之上,宽边靠近观众席,窄边贴着镜面开合合叶。超大镜面是由一种特殊纤维制成的膜。灯光在纤维膜两面形成照度差,有时它是一面纯粹的镜子,有时又仿佛薄纱。超大镜面在演出中大多停留在45°,如图2、3所示。这样既可以像镜子一样反射出舞台地面的绚丽画面,又可以利用投光角度的变换将镜子后的舞台空间呈现给观众,瞬间实现“移步换景”的效果,使观众同时获得了两个视角。镜面上的影像有时营造演出环境,有时渲染气氛,有时则是人物内心的生动投射。剧中人仿佛在油画中穿梭,又像在云彩间漫步,游走于现实与虚幻之间,让这部经典爱情悲剧更加唯美动人。
2 布光特点
由于总面积达264 m2的巨幅镜面膜呈45°角斜跨于舞台上空,造成灯具投射可使用角度范围缩小,因此灯具摆放位置也异于传统。该剧的顶光仅限于镜子前区较窄区域的3道顶光,分别位于假台口和贴近假台口的2道吊杆上;镜子前区接近画幕的地板上还对称放置了10台26°成像灯;设计师将舞台分成前后2个部分,以巨幅镜面膜作为分割点,前半部分的布光主要来自于面光、耳光、柱光、前排侧光与前区吊笼;后区布光主要来自于后排吊笼、后排侧光与最后2道灯桥。主题照明全部采用聚光灯与成像灯,和极少的电脑灯点缀效果。灯位图如图4所示。
3 色温控制
演出使用的常规灯具为剧院自备的ADB系列,正常色温3 200 K,按照设计师的思路主要分成3类,卤钨灯的原始白光,雷登82B色纸(其中侧光人物布光还添加了灰紫904号,如图5),雷登85A色纸。
雷登82B色片(如图6)对550 nm~700 nm的可见光有很强的吸收能力,使得橙、黄光的透射量只有原先的30%,光源中的蓝、紫光成份有很高的透射率,使得雷登82的透射光中蓝、红光的相对比例增大,提升了光源的色温,使人物的肤色得到了很好的呈现,与欧洲的白种人肤色接近,白纤靓丽。
雷登85色片(如图7)对300 nm~450 nm波段的蓝、紫可见光有很低的透射率,而对450 nm~750 nm波段的可见光有较高的透射率,即它对光源中黄、橙、红光的吸收较少,有效降低了光源的色温。因此,该色片所产生的新色光具有很高的饱和度。运用这种色光照明低色温红色、橙色或橙红色舞台景物能呈现出艳亮而纯正的色彩。而恰恰舞台上的色系以暖色为主,合理使用雷登85系列色纸可使舞台呈现出油画般的效果。
4 灯光场景分析
大幕拉开,舞台漆黑背景中央投影的一朵纯白的茶花以特有的节奏一层一层渐渐地浸染成了鲜红,观众在这种节奏中屏气凝神,视线被这朵茶花拉入舞台。
伴随着序曲响起,投影幕升起。序曲中,264 m2的巨幅镜面缓缓从0°张开,画幕前舞台地板上的成像灯成对地按序曲的节奏依次亮起,漂亮的光束在镜面与舞台地板间穿梭,打开了《茶花女》的梦幻空间。
nlc202309032242
在音乐中,镜面最终形成了一堵向观众席倾斜45°角的“墙”,巧妙折射出了地面上的画幅。通过镜面膜的反射,一幅巨大清晰的欧罗巴式的戏剧舞台幕布映入观众眼中(如图9)。设计者采用雷登85A色纸的成像灯将整个舞台瞬间带入戏剧环境中,明亮而鲜艳的色彩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心。此刻灯光设计师运用色温的改变,将整幅画面瞬间改变成油画质感。舞台上空用于铺光的成像灯使用的色纸为雷登85A,色彩饱和度极高,将舞台呈现为明亮而纯正的色彩效果。
舞台前区,画面与戏剧人物立体地展现在观众眼前,将人们拉回到了中世纪的欧洲,也预示着演出即将正式开始。
4.1 第一幕
第一幕与序幕间的衔接,是一次大胆的创新,舞台工作者身穿黑色工作服在梯形幕布两侧就位,当阿尔弗莱德将大把钞票抛洒出后,幕布分左右两块依次向两侧拉开,脚下的画幅露出了新的形象。群众合唱演员搬着、抬着、扛着桌椅等道具,欢快地奔向舞台,彼此间追逐嬉戏。
舞台整体布光仍旧以成像灯打出明亮鲜艳的光作铺光,身着礼服的男男女女手持酒杯登场,奢靡华丽的巴黎社交圈聚会展现在观众眼前。顶部和来自耳光与柱光的电脑灯高色温光源经过特殊透镜的虚化雕刻出舞台上男女主角以及具有象征含义的道具,色彩间的对比让人清晰地感受着哪些是虚幻哪些是现实。
这是一个典雅的中世纪宫廷风格的舞会场景,在舞會间隙,阿尔弗莱德向薇奥莱塔表达爱意。设计师用电脑灯刻画出台口前区的男女主人公,将人物从太虚幻境的场景中抠出置于现实表演中,其他所有演员均静止不动,屏息等待薇奥莱塔的回应,仿佛时空停止。当薇奥莱塔接受示爱后,全景又回到油画般的风格,所有演员恢复行动,将美好的爱情再次置于太虚幻境中。
4.2 第二幕
在巴黎郊外的古典农场庄园,薇奥莱塔与阿尔弗莱德两人甜蜜地生活在庄园中,整幅场景宛如室外桃源;与此同时,一张小方桌放置在舞台演区之外,所使用的灯光为电脑灯的高色温光,显得与整幅画面格格不入,光影的对比暗示了未来男女主角的悲情命运。
二幕场景切换时,8名舞美人员缓慢向后拉动梯形幕布,与大幕向上升起非常相似,这是从古典的欧洲歌剧开幕方式获取的灵感。如图11所示,此时野菊花的整体背景和简洁干净的几件道具,在镜面中展现出了乡村生活的恬静。
随着剧情的发展,当薇奥莱塔被迫离开,阿尔弗莱德与其父亲在舞台中的对唱,画面切换成老照片的场景,现实感极强。设计师也用常规灯原色铺满舞台,同时使用雷登82B切成照片形状大小,虚化、突出照片中的重点人物,还原了欧洲人白色人种的肤色,使人与照片形成了空间中的对话,仿佛穿越时空彼此交流。
二幕尾声,薇奥莱塔来到交际舞会的现场,画面随着故事的深入,从油画感逐渐趋向原色,把人从曾经的美好一步一步拉回现实,当阿尔弗莱德指责薇奥莱塔背叛忘情时,设计师更是使用耳光、柱光的全部电脑灯,勾勒出演区中心的表演,营造出凄惨而悲凉的气氛。
4.3 第三幕
最后一幕,薇奥莱塔的临终病床前散落着家具、皮箱,凄凉之情不言自明。天幕开启,整个舞台里黑洞洞的,没有一丝光亮,象征这无边无际的沉寂死亡,下场门柱光下电脑灯打造的两束惨白的高色温光束,笔直地照射在晕倒于桌上的薇奥莱塔,异常惨白凄凉。光束边缘模糊的光线忽隐忽现地散落在周边的物体上。薇奥莱塔穿着雪白的宽大衣袍,舞台上只存在着黑与白两种颜色,对比异常强烈。随着薇奥莱塔逐渐步向死亡,场上的灯光只增加了部分顶部的高色温电脑灯,突出重点演出位置的灯光亮度极低,若隐若现,表达着死亡临近。
4.4 尾声
演出临近结束,伴随着最终的咏叹调,巨幅镜面膜从45°缓缓升起,观众席的高亮金属卤钨灯逐渐提亮,依次将指挥乐队、观众投射在镜像中,从模糊到清晰。设计师在此运用了镜面与投影相互结合的手法,先是在镜面移动过程中,用背投影像投射出一幅空无一人的观众席景象,后区灯光微微泛红加亮,当有光亮提升后,镜面呈透射状态,观众看到的是一幅投射的视频影像。空空如也的观众席象征着无人来真正关心薇奥莱塔。
当镜面与舞台成75°,接近直立时,后区的光与影像都收掉,观众席的金属卤钨灯提至30%亮度,通过反射在镜面膜上,满场观众都能够通过镜面反射看到自己的真实影像,观众再次与舞台演出融为一体。
悲壮的乐章声中,薇奥莱塔幸福地死在阿尔弗莱德怀中,所有人共同见证了这一幕。该剧留给众人的除了美妙的音乐、精彩的表演,还有与之相得益彰的灯光艺术。
2010年以来,经过中外创作者的共同努力,国家大剧院版《茶花女》以独特的舞台镜面设计、投影配合和灯光衬托,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每场演出都受到了歌剧迷的热捧。
(编辑 张 翔)
一、持久的理论创新力和现实解释力, 是马克思主义精神品格的灵魂
理论要想把自己变成物质力量, 成为现实需要, 就一定要注重事物根本, 不断提升现实解释能力。而马克思与恩格斯对于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弊端展开了科学性的分析, 并且对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斗争实践进行了全面总结。基于此, 对古典哲学、空想社会主义及古典经济的部分思想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 最终构建了全新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即马克思主义, 其标志就是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自身就是持续进行理论创新的伟大精神品格的体现。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是一位民主主义者, 而后与青年黑格尔派决裂, 逐渐转变为一位坚定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者。这种对各种思潮的学习、批判和发展, 使马克思的哲学观念不断转变。而通过《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克思明确指出个人的观念, 哲学家始终采用不同的方式对世界进行解释, 但是最关键的应当是对世界的改变。由此可见马克思精神品格的真实写照。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都是建立在不满于经典理论的持续的创新意识, 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深入研究和批判, 这对现实世界也最有解释力。
在洞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的种种不合理状况后, 在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 列宁认为社会主义革命最重要的是有一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由列宁所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 已经在落后的沙俄社会创建了首个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政权, 在这种情况下, 科学的社会主义也已经逐渐由理论转变成现实政权国家。为此, 针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 在获取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上取得政权并组建国家, 这一问题的解答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的一次重大理论创新和现实实践。这种理论创新从精神品格上分析, 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持久创新力。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历挫折和磨难, 通过不断总结和探索、实践, 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及资本主义水平较低的经济发展状况相结合, 最终将俄国的城市工人阶级暴动经验转变为更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 即农村包围城市并武装夺取政权。而这也同样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理论创新实践。邓小平吸取了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经验和教训, 深入思考科技进步和资本主义的演进以及当时的国际经济和政治形势巨变, 系统地总结了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经验, 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
一次又一次的理论创新, 一次又一次的革命实践, 使马克思理论的表现形式从一种模式演变到多种模式, 社会主义政权从一个国家拓展到世界多国, 都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品格。
二、从实际出发, 与时俱进, 是马克思主义精神品格的核心原则
马克思从来就不是思想僵化的学究, 更不会囿于自己原有的理论观点固步自封。在1872年, 《共产党宣言》德文版面世, 其中, 在序言中马克思明确地指出了:原理在实践中的运用是需要随时根据历史条件来转移的。理论源于实践, 又能指导实践, 并在实践中检验其真理性。正确的理论必须是从当时的实践条件出发, 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状况, 从实际条件出发运用于实践, 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自己。而恩格斯在晚年同样指出了马克思世界观并不仅仅是教义, 而且是一种方法。马克思世界观并不是现成教条, 是深入研究的出发点, 也是为研究提供保障的一种使用方法。因此, 纯粹的马克思主义者, 都不是教条主义者, 而是与时俱进的, 善于用源于实践的理论指导鲜活的实践。
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 列宁和毛泽东有着深刻的认识。针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中与宗派封闭理论类似的内容, 列宁是不屑一顾的。他认为, 马克思主义与宗派主义之间不存在相似之处, 而且并不是与世界大道相偏离所形成的固步自封的一种学说。通过对理论的学习可以得出:“为科学奠定坚实基础, 社会党人要想赶超实际生活, 就要从不同层面对理论科学进行深度分析和解构。”另外, 毛泽东同志也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建立在发展上的思想, 要跟随实践的进步集中发展, 不能一直原地踏步, 一旦前进的步伐停滞了, 生命力也就消亡了”。
三、为人民代言, 为人民谋利, 是马克思主义精神品格的阶级立场
始终坚持为无产阶级、为绝大多数劳动人民谋利益是《共产党宣言》赋予共产党的天生使命。毛泽东创立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路线, 也是我党在奋斗中获取武装胜利的重要基础, 并且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提出的“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党领导建设的标尺和指南针。从中我们可以看到, 无产阶级政党从来都是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的, 为人民代言, 为人民谋利, 是党的宗旨。习近平指出:“要对马克思理论思想的观点和立场进行分析, 在实际工作中也要将其深度贯彻并落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 这也是马克思理论思想最重要的要旨。”
只要存在阶级, 阶级对立就是无法调和的矛盾, 阶级立场就是根本上对立的, 阶级利益就不会是“细小”或者是“微不足道”的利益链条。要在工作开展过程中, 秉持为人民谋取利益以及妥善处理民众关系的原则,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实际利益出发, 充分结合长远利益和近期利益, 也要利用有效的管控手段和管理措施确保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能得到有效的平衡。只有对这些关系进行正确引导, 才能保证各方利益均等。
“解读马克思主义思想, 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每个人都获得自由且全面的发展, 这不仅仅是理论要义, 也能鲜明地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基本立场”。正是基于此, 著名哲学家陈先达曾在文章中指出:“《共产党宣言》一书中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宗旨进行了阐释,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 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每个人都能获得最符合实际的发展诉求’这个论断被简化为‘自由是一切人获得发展的前提条件’, 也是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基本路径, 更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即自由人联合体的基础。”
当前, 有些外商和私营业主及其代言人在不同场合发表意见, 在媒体发表文章, 采取多种形式反对政府出台的最低工资法、劳动合同法等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法律法规, 无论其以何种形式和面目展现在世人面前, 其阶级本质和立场是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政权所不能接受的, 必须坚决予以反对和抵制, 应加大正确的舆论引导和思想教育, 把他们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站在人民的立场上, 为人民谋利是党和政府制定各项政策法规的根本出发点, 通过制定各种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 并严格执法监督, 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同时, 采取提前调节、主动调节、缓和矛盾、正确引导等方法策略解决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利益矛盾。这是与资产阶级执政的非人民政府有着本质区别的。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 为人民代言, 为人民谋利, 这是马克思主义精神品格对共产党人的本质要求, 是我国建立多元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建设框架的根本, 更是我国社会进步以及生态项目优化的源动力。
马克思主义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其伟大之处就在于其理论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力, 这种有力的解释力就源于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精神品格。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需要我们中国共产党从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精神品格中汲取力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57.
[2]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5.
[3]习近平.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J].求是, 2010 (7) .
[4]王伟光.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J].北京社会科学, 2002 (1) .
【浅析歌剧茶花女对当代大学生的现实意义】推荐阅读:
歌剧12-13
浅析中国武术文化对我们大学生的影响09-15
中外歌剧舞剧鉴赏09-24
浅析经济扶贫政策的意义10-03
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设计的应用浅析09-12
浅析当代早期教育的教学质量现状10-12
浅析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01-08
《歌剧魅影》观后感07-08
浅析中等职业教学中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10-09
当代青年婚恋问题浅析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