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精选8篇)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农业国际化趋势日益增强,国内农产品市场面临着国际市场的巨大冲击。就怎样结合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以参与国际竞争,应对农业国际化的挑战。本文从分析宁夏农业产业结构现状以及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入手,提出了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两篇大文章放在一块做的思路:即一方面在加快农业增长中,保持农业生态平衡和保护农业环境;另一方面,在农业资源相对贫乏的前提下,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有限的农业资源,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高速、高效,满足国民经济和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需求。本文认为,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和比较优势原则确定农业的发展方向,确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观念,大力发展林果业、精准农业、生物工程、舍饲畜牧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特色农业、订单农业、加工农业等十大农业,是新世纪宁夏农业发展的战略性选择。
[关键词]宁夏
农业 农业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调整
一、引言
根据经济学的原理,农业结构调整可以定义为:农业生产活动中劳动、资本、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供给与使用的重新配置。因此,农业结构调整范畴应包括与农业经济结构的各个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同时还应包括国民产出的增加以及其他一些相关因素的相互作用,它是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提高农业效率、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的战略措施。在诸多因素中,生产力是决定因素,因此,农业结构调整是随着农业、农村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步进行的,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优化的动态过程。
二、宁夏近年来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西北内陆黄河中上游,地域虽不大,但从地貌生态类型上讲,基本涵盖了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气候特点的各种生态类型,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缩影。按照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主要分为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三大区域。北部引黄灌区地势平坦,是全国四大自流灌区之一,素有“塞上江南”的美誉。中部干旱带土地广袤,草原辽阔,日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农产品绝少污染,是发展特色旱作节水农业适宜区。南部山区气候温和凉爽,雨热同步,水草丰美,物种多样,环境洁净,是发展生态农业的较佳区域。
近年来,我区顺应自然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照“三分法”(即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区域发展方略,确立了加快构建引黄灌区现代农业、中部干旱带特色农业和南部山区生态农业“三大区域”产业体系。遵从经济规律,立足区域资源禀赋,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市场条件及生态环境等因素,注重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构建,突出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有效衔接,主攻标准化生产、科技保障、质量安全、农民素质提升、产业化经营和政策扶持等六大支撑体系建设,促进了枸杞、清真牛羊肉、奶牛、马铃薯、瓜菜五大战略性主导产业,优质粮食、适水产业、葡萄、红枣、农作物制种、优质牧草六大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以及苹果和道地中药材等地方特色产业集聚升级。
饮誉中外的红色产业——枸杞产业。形成了以中宁为主体、以贺兰山东麓和清水河流域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产业带。这里土地肥沃,以微酸性与微碱性为主,排水良好,昼夜温差较大,日照充足,农产品绝少污染适合枸杞生长,属于枸杞原产地。2008年种植面积60万亩,干果总产8万吨。全区枸杞建园良种推广率达100%,其中有机枸杞认证面积达到1万亩以上。在此基础上,先后多达百家大小企业上马。现有加工流通企业13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7家,自治区龙头企业9家,国家龙头企业2家。形成了枸杞酒、枸杞籽油、果汁、叶茶等10大类50多种产品,加工转化率近20%;宁夏枸杞干果流通量占到国内市场总规模的46%,中宁枸杞专业批发市场成为全国最大的枸杞“集散地”和枸杞价格的“晴雨表”。代表民族品牌的特色产业——清真牛羊肉产业。产业带由引黄灌区肉牛肉羊杂交改良区、中部干旱带滩羊生产区和六盘山麓肉牛生产区构成。这些地区远离城市,相对人口较少。地区回族农村人口居多,有养殖牛羊的习惯和便利条件。2008年肉牛饲养量160万头,肉羊饲养量达到1100万只,牛羊肉总产量16.6万吨。全区标准化养殖场(区)累计达到2200多个。现有加工企业13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8家,自治区龙头企业12家,国家龙头企业2家,有7家企业具备出口肉品加工资质。建成了平罗宝丰、吴忠涝河桥、西吉单家集等较大的区域性牛羊肉专业交易市场,吸引了周边省区养殖、贩运户入市交易。清真牛羊肉产品已进入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并成功出口中东、东南亚国家。
乳香飘四方的优势产业——宁夏奶产业。形成了以吴忠市和银川市为核心区、石嘴山市和中卫市为发展区的产业带。这几个城市都是宁夏人口最多的城市。在城市近郊或远郊建设农产品基地尤其是奶牛养殖场可以有很好的市场以及方便的运输。在中小养殖场的基础上,一个以本省自主产业夏进乳业为首的牛奶产业逐渐形成。2008年全区奶牛存栏数38万头,成母牛年均单产突破6000公斤,居全国第4位;人均鲜奶占有量154公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倍以上。有加工企业3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1家,自治区龙头企业10家,国家龙头企业1家,旺旺、娃哈哈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在我区建厂投产。鲜奶年加工能力100万吨,生产液态奶13万吨,各种奶粉5万吨。
全区在区政府的带领下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改善农业投入不足,影响农业发展后劲,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足,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农资价格上涨过快,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科技支撑不足,服务农业经济的意识不强等问题。加快宁夏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1、农业投入不足,影响农业发展后劲
由于宁夏特殊的自然条件,农业抵御自然灾害需要大量政府财力投入,这些投入需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不断强化财政投入才能实现。从目前情况看,一些地方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陈旧老化、蓄水灌溉能力减弱、防洪抗旱能力不强的问题依然严重。受自然条件和抗旱涝能力的限制,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难度增大。比如,同心县扬黄灌区共有主、干渠道784公里,有近80%的渠道老化较为严重,20多年来对原有渠道进行过系统的维修和改造的渠道仅有160公里,占总量的20%。
2、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足,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
2006年中部干旱带旱情在前两年持续干旱的基础上继续加重,造成宁夏夏粮播种面积和产量的大幅度下降。春季的霜冻和冰雹灾害,使部分水果受灾,水果产量严重受创,造成枸杞结果期推迟、单产下降,以及进入秋季发生的洪涝灾害,都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造成较大影响。
3、农资价格上涨过快,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
2006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全面上涨,2006年比2005年,种子上涨 6.5 %,农膜上涨 3.2%,农用机油上涨 32.2 %,混合饲料上涨 8.7 %。农业生产服务费上涨 28.4 %。农资价格的过快上涨,加大了农业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农产品价格上涨给农民带来的收益。同时,部分生产资料一方面受区外市场价格上涨的影响,货源偏紧,价格有所攀升,另一方面随着优质良种推广面积不断加大,一些品质好的种子受到农民的青睐,需求量明显加大,价格也随之上扬,近年宁夏设施农业发展迅速,对农膜的需求不断增加,从而促使其价格上扬,将对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产生不利影响。
4、农村劳动力整体过剩,但季节性紧缺十分突出
2006年全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超过一百万人,但灌区出现了枸杞采摘难,山区出现了牧草无人收割的现象。枸杞采摘期需要大批的采摘工,但目前各地普遍存在采摘工难找的现象。山区收割一亩牧草大约需要收割三亩小麦的劳动力,但山区强壮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牧草收割期劳动力十分紧缺。
5、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2006年的干旱对畜牧业特别是养羊业的影响较大。全年干旱造成247万只羊、6万头大牲畜缺草缺料,人工种草也受到了很大影响。二是畜禽良种比例低,饲养整体水平不高。从总体上看,宁夏畜禽良种比例只有50%,还处在较低的水平上。宁夏畜牧业生产仍以千家万户的小规模、分散饲养为主,批量小,整齐度差,难以适应现代畜产品加工的需要;规模养殖户占畜牧业生产的比重不到50%。畜牧业重点技术、关键技术的推广运用未得到全面普及,科技入户率低,农民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技术服务。另外,饲料价格不断上涨,部分畜产品价格下跌,导致农户养殖成本增加,收益减少,也影响了农户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三是草畜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存在。种草和养畜没能有机结合,草畜搭配不合理。以草定畜,以畜促草,加快草畜转化的进程比较缓慢,宁南山区500万亩优质牧草由于缺乏专用的收获机具,饲草浪费现象十分严重,造成夏秋饲草相对过剩,而冬春饲草严重缺乏的局面,使有限的草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6、渔业生产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一是旧池塘普遍老化,部分淤积严重,鱼类病害频发,渔业生产能力下降。二是除鲤鲫鱼外,其它苗种全部依靠外调,质量参差不齐。三是一些养殖户重产量轻质量的观念依然存在,在全区大范围推广无公害养殖任务仍然相当艰巨。四是渔业专业合作社组织整体发展水平仍处于较低层次,渔业中介服务组织的管理方式与现代企业的运行机制还有一定差距。
7、科技支撑不足,服务农业经济的意识不强
农林牧渔业中重点技术,关键技术的推广运用未得到全面普及,科技支持体系建设滞后,机制不活,技术推而难广,科技人员严重缺乏,科技的含金量低下,科技入户率低,农民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技术服务。科技服务与政府的产业结构调整不能形成协调的同步共振,致使产业结构调整难以实施。如:林果经济发展的培育技术、修剪技术、育肥及防病虫害技术的服务体系还没有形成,果农盲目生产,将会影响林果经济的发展壮大。
8、农民综合素质较低,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
由于全区农村二、三产业生产规模较小,农民在本地的工资性收入缺乏新的增长点,不能有效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而从宁夏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情况来看,普遍存在文化程度较低、掌握技能较少等问题,致使宁夏农民在外出务工时工作选择性不宽,技术性不强,以体力劳动为主,收入较低。
三、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及方法
一、调整的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导向原则。面向国内外市场,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增强产业竞争力。
2、坚持农民自愿原则。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合理流转土地,充分调动农民调整产业结构的积极性,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强迫命令,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注重实效。
3、坚持重点突破原则。以设施蔬菜、设施杂果、高效畜禽、苗木花卉、优质梨为重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打造示范典型,以点带面,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聚集度。
4、坚持科技支撑原则。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实施科技进村入户工程,普及实用技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育新型农民,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名牌产品。
5、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推广健康、生态的种养殖新模式,以“畜—沼—菜”、“畜—沼—果”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发展。
6、坚持财政扶持发展原则。区财政每年拿出500万元专项用于产业发展,采取以奖代补的政策,重点对规模连片、优质高效的生产基地和产业进行扶持。
7、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把市场需要和本地的优势结合起来,注重发展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突出特色,发挥优势。
8、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与强化引导相结合的原则。既要依法保护农户的生产经营主体地位,保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又要用政策和市场信息引导农民自主调整农业结构,培育发展高效替代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从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收入结构来看,农业内部结构发展单一,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要想规避风险,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力度,重点是农业内部结构。结构调整应遵循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品牌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发展农村经济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工业化的理念、产业化的思路、市场化的思维、大力发展“珍品、精品、旅游观光” 农业的思路,统筹兼顾,多业并举,稳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化发展进程。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若干对策
2、大大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主导产业给予大力支持,对农林牧等基础产业,要狠抓以农田水利为中心的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在近几年内从根本向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农业生活、生产用电也要有所突破,为发展节水型农业、农业工业、乡镇企业提供必须的能源保障。同时还要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招商引资的环境条件。
3、加大科技工作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
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知识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最强大的决定性因素。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实施需要科技创新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人类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和人才成为最重要的资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实施,科技要先行。只有大力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培养各类人才,重视民族科技人员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素质和创新能力,才能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强培养和使用人才应采取四条措施:一是在农业利用冬闲大力开展科技之冬活动,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行理论培训。在生产季节通过观摩、开现场会等方式,针对关键性技术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二是县、乡利用职业教育,学习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有关知识,培养初级人才。三是委托高校为该绿洲代培中、高级科技人才。四是稳定现有科技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地人才为我所用。
4、认真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
着重抓好“五补一免”政策的落实,及时做好补贴资金发放工作。提前向农户足额兑现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粮款补助,缓解因干旱造成的困难。要按照“加大、规范、整合、提高”的要求,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对扶持特色产业发展各类项目和资金的整合,力求形成投资合力;稳步提高财政支农资金,逐步形成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保护、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切实加强化肥、农膜、种子、柴油、农机具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管理和检查,采取强有力措施抑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同时加大对假冒伪劣农业生产资料的打击力度,严防伪劣种子和农用物资坑农害农现象的发生,切实保护农民利益。近年来,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发展的热情十分高涨。这种良好的局面来之不易。我们要保持和维护好基层和农民的这一热情,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各项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支持保护农业和农民的长效机制。
5、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进一步加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实施力度。重点规划、优先发展奶产业、清真牛羊肉、马铃薯、设施蔬菜和优质粮食产业,同时积极培育区域特色产业。通过推进农业区域化、专业化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加快形成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在奶产业发展上,加快优质奶牛核心区建设,在促进奶牛扩栏增量的同时,将“奶牛出户入园上挤奶台”做为奶产业提质上档的突破口,全面实现手工挤奶向机械化挤奶转变,切实推动宁夏奶产业发展,确保奶牛养殖园区、规模养殖户、奶牛专业村走全面机械化挤奶的路子。种植业上,大力实施冬麦北移,在关键技术的运用上有所突破。根据市场需求,抓好日光温室秋茬和冬春一大茬的育苗和品种布局工作,进一步挖掘日光温室的生产潜力。积极推广新技术的示范种植,增加蔬菜新品种生产面积,为有效提高蔬菜产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打好基础。
6、积极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好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实施好“龙头企业振兴工程”,全面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走举龙头、扩基地、创品牌、兴产业的路子,大力发展枸杞、乳制品、清真牛羊肉、马铃薯、羊绒、葡萄酿酒和生物发酵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农民增收。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协助龙头企业争取国家产业政策和资金支持,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产业升级、扩大规模,充分发挥好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八)积极推动农民外出务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继续采取综合措施,加快解决当前农民外出务工面临的突出问题,统筹城乡就业政策,培育和发展城乡统一的劳动力要素市场,提高大中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积极有序地组织和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同时,进一步提高农民工的最低工资,保持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平稳较快增长。继续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输出力度,以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为重点,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多为民工寻找就业门路,增加外出务工人数和有效就业率。
(三)依靠信息技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精准农业。所谓精准农业,是将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全面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它根据作物生长的需要,调节对作物的投入,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更高的收入,并改善环境,高效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取得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精准农业并不过分强调高产,主要强调效益,它将农业带进数字和信息时代,是二十一世纪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从未来农业发展趋势看,甘肃需要发展精准农业,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整合传统农业,促进农业的现代化与信息化,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精准农业注重节水节肥。甘肃农业是缺水农业,又是水资源浪费较严重的农业,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量不到50%,最大程度地提高田间水分利用率是甘肃农业发展资源利用的重要方向。甘肃农业化肥利用率也相当低,仅在30—40%之间,氮肥损失率高达70—80%,浪费相当严重,造成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精准农业,根据田间土壤养分的变异,精确供水施肥,将大大节省水肥用量,降低农业投入,提高农业效益。
深入开展“科技进村入户工程”,组织科技人员入户示范,扩大辐射带动和技术服务面。采取多种培训形式,特别是针对农民蔬菜种植、畜牧养殖、饲草种植、奶牛高产饲喂技术开展一系列的培训,将一大批科技成果与实用技术带进千家万户。
(四)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加快科技兴农进程,大力发展生物工程。目前,我国农业领域的植物细胞和组织培养、花药培养、单倍体育种及其应用研究等生物工程技术已经处于国际先进地位。已经可以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手段,通过生物工程技术把动植物的基因加以改变,制造出符合人类理想的食品种类。可以把马铃薯的胚芽拿出来,放在培养基里进行种植,可以把甲植物的基因嫁接到乙植物上去,比如把高粱的基因输入到小麦上去,制造出高产小麦。两系法品种间杂交水稻、杂交玉米育种、精耕细作的多熟种植技术等方面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获得重大突破。在动物克隆技术、生物反应器等方面的研究都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借鉴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实践经验,甘肃农业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路子,不仅切实可行,而且大有可为。国家应该增加对甘肃农业的高科技投入,在甘肃有计划地投放一批“前无古人”的高科技重点项目,发展生物工程应成为其中之一,依托高新技术,调整优化甘肃农业产业结构,使甘肃农业在更高的起点上发展,真正实现技术跨越。
(六)主动适应未来市场,努力创造绿色食品,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农业”以不使用或尽量少使用化肥、农药为特征,因此也称为“无公害农业”。国内外市场发展越来越清楚地表明,绿色农业、绿色食品的发展将是一大潮流。由于人们对生命科学的追求,对健康与美的追求,在吃、喝、穿、住、行、医、保健、旅游等方面,普遍崇尚回归自然,对农产品的需求更加看重安全、健康、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食品。谁的产品能以最低的成本和优质安全的质量满足市场的需要,谁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主导地位。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甘肃各地应利用当地的资源特点和比较优势,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在农区,应充分利用丰富的光、热等资源优势,在保持传统优势农产品的同时,加快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的生产,不论是粮食作物,瓜类、蔬菜,还是苹果等水果生产,都要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减少甚至杜绝有害化学农药的使用,从生产源头解决农产品品位低、质量不高的问题。在牧区,要转变观念,调整畜群品种结构,加强畜群良种体系和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建设,改革传统养殖方式,提高畜产品的健康、安全质量。发展绿色农业,不但可以满足人们对绿色农副产品的需求,还可以保护生态环境,使得农田土壤疏松,蓄水保墒,农业生产的基础得以保护和重建,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美国有关农业专家在甘肃东部的一些县乡考察后认为,绿色农业对环境无污染,对人体无危害,是农业面向未来的发展方向。
(七)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有机结合,积极发展“观光农业”。甘肃农村有着独特的地貌和气候类型,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无论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还是风土人情和生态环境都独具特色。这些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与甘肃农村民间手工业产品和土特产农副产品,共同形成对海内外消费者独特的吸引力。甘肃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完全可以贯穿观光农业的思路,集旅游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于一体,以退耕还林还草、绿化荒山荒坡、天然林保护、沿沙地区防风固沙林建设、江河上游流域治理、优化生态环境为前提,引进新材料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喷灌节水技术、优良品种繁育技术、节能环保等先进技术,进行包括农、林、牧、副、渔业在内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第一、二、三产业在内的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稳定加强第一产业,调整提高第二产业,突破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林果业、草产业、沙产业、苗木业、花卉业、特种种养业等新兴产业,把农业办成植物园、动物园、花园、高科技园和游乐园,使游客在观赏甘肃农村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同时,了解甘肃农村的风土人情,领略甘肃农村的田园风光,农民还可以就地推销民间手工业产品和土特产农副产品,增加收入。
(九)保证农副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订单农业的内涵是通过市场行为,将购销企业和农民连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农民按照订单要求调整种植结构,以销定产,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并在购销企业按最低保护价收购中避免市场风险,实现增产增收;购销企业以“农业发展我发展,我与农民共繁荣”为宗旨,向农民提供市场信息,赊销良种、地膜、化肥,按最低保护价收购和售后返利,在提高服务质量、扩大购销量中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发展订单农业,将使区域经济特色越来越突出,种植业向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不断加快,长期困扰农民的“卖难”问题会迎刃而解。效益农业是市场农业。按照政治经济学原理,农产品买方市场形成后,农产品的生产由市场决定产量、品种和质量。因此,要教育和引导农民树立市场观念、流通观念、法律观念、合同观念,发展订单农业,实行按订单生产。产前就与龙头企业或农产品经销商签订购销合同,让龙头企业或农产品经销商与农民在发展中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做到产后事情产前办,克服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和不稳定性,实现以销定产,以法律手段保证农产品产得出,卖得了,卖个好价钱。
(十)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上做文章,要效益,大力发展加工农业。所谓加工农业,是把农副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作为主攻方向、生产市场旺销的农副产品加工品的加工业。加工农业的发展是影响农业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我认为,甘肃农业发展加工农业,大有潜力。比如,甘肃的东部盛产苹果,除了上等苹果质优价优、能够卖个好价钱外,中低档苹果赚钱很少,严重制约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怎么办?办法就是搞苹果深加工、精加工。生产浓缩果汁、果冻,就能够卖个好价钱。专家认为,食用甘肃浓缩果汁、果冻,是补钙、补镁、补硒的一个最好、最简便易行的方法。甘肃浓缩果汁、果冻很受消费者青睐,市场前景看好,但是发展不够。就是说,搞农副产品加工能够赚钱。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广东地区通过搞农副产品加工赚了不少钱。甘肃的苹果从树上摘下来拉到广东低价卖出去,广东人加工成浓缩果汁、果冻又高价卖到西部各省。现在西部城市一般超级市场上的农副产品加工品,基本上都是广东那边生产的。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搞好甘肃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促进初级农产品的转化和加工,并逐步实现农业产业化。
按照宁夏经济发展情况、三次产业的比例系数运行轨迹 (见图1所示) 以及国家阶段性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 宁夏产业结构调整的演进路径大致划分为3个阶段。
(一) 第一阶段
1978-1991年, 产业结构初步正常化阶段。期间经历了2个调整过程:一是1978-1984年, 由于改革开放前我国农业基础薄弱, 人民生活物质短缺, 因此开启了产业结构调整, 主要进行农村体制改革。在此阶段, 宁夏第一、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逐步上升, 第二产业占比则明显下降;二是1985-1991年,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轻工业比重上升的阶段。1991年, 宁夏第三产业比重达36.4%, 较1985年提高了5.8个百分点, 同时第一产业下降4.5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比重保持在40%左右。
(二) 第二阶段
1992-1999年, 产业结构逐步升级阶段。在此期间,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金融、财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 国企改革如火如荼, 民营企业发展迅猛。在政府主导经济增长的格局下, 投资带动工业、服务业快速发展, 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1999年, 宁夏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8.17∶39.24∶42.58, 其中第三产业比重持续提升, 较1992年提高5.56个百分点, 但与其他发达省份相比, 经济增长粗放程度仍较高。
(三) 第三阶段
2000年至今, 第二、第三产业加速发展阶段。2000年后, 宁夏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GDP年均增速在10%以上, 第二、第三产业步入了高速增长阶段。产业结构总体呈现为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占比相对平稳、第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的特征。
二、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本文应用经济增长理论分析增长的要素贡献, 建立模型为:ln Y=α+c1ln X1+c2ln X2+c3ln X3。
其中, Y为国内生产总值, X1, X2, X3分别为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 本文选择宁夏1978-2012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作为样本, 参照宁夏产业结构演进进程, 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1992年) 为分界线, 进行两阶段的比较分析。数据来源于历年《宁夏统计年鉴》。
(二) 平稳性检验与协整检验
为避免出现伪回归, 在建立计量模型前需对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先对各变量取对数以消除异方差, 再分别进行ADF检验, 结果表明各变量二阶差分的ADF值都小于10%的临界值, 均为二阶平稳序列。在多元回归模型中, 对于多个协整关系的检验, 需要使用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Johansen检验方法。从检验结果看, 无论迹检验还是最大特征值检验, 都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上存在1个协整向量, 即国内生产总值与三次产业产值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见表1所列) 。
(三) 模型估计与结论
根据建立的经济模型, 代入样本数据对模型进行两个区间段估计, 回归结果见表2所列。
注:*表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原假设H0:最多存在r个协整向量。
从回归结果的检验可知, 各回归系数的t检验均显著, DW的统计量表明不存在序列自相关, R2值也有力地说明了三类产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解释度很高。
从总体来看, 三次产业产出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是显著的, 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第二、三产业, 其中第二产业居于主导地位, 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较大。
三、当前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一) 农业产品结构层次较低, 产业发展受资金瓶颈制约
宁夏农业产业发展起步较晚, 农业产品结构层次低、高附加值产品少等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同时单凭政府投入已难以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 而金融机构因利益考虑, 拓展农村金融市场动力不足。201年, 第一产业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的比重仅为1.1%。
(二) 第二产业对高耗能行业依赖程度高, 资源环境承载压力日益增大
从经济贡献看, 2011年, 六大高耗能行业实现增加值398.59亿元, 同比增长36.66%, 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占比达55.02%。宁夏高耗能行业比重大, 对资源的消耗量日益增加。2012年宁夏GDP能耗高达1.96吨标准煤/万元, 较全国平均水平高1.19吨标准煤/万元。
(三) 第三产业以传统行业为主导, 现代服务业亟需做大做强
宁夏第三产业税收主要来源于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交通运输等传统行业。2011年, 4个行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57.69%。与此同时, 能够提供高附加值、高税收的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较低, 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2011年实现增加值66.08亿元, 仅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7.66%。
(四) 房地产业对地方财政贡献突出, 财政、金融风险隐患不容忽视
宁夏公共财政总收入对房地产税费的依存度逐年上升, 从2007年的0.3提高至2012年的0.38, 增幅为21.5%。房地产业已成为宁夏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但积累了一定的风险隐患:一是对其他行业的挤出效应日益凸显。地方政府将投资倾斜于发展房地产业等行业, 易造成产业结构的失衡, 直接影响财政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二是房地产业对银行贷款的依存度较高。据调查, 宁夏房地产企业的信贷资金约占全部资金来源的50%, 若发生宏观调控或固定资产投资减缓等情形, 将直接影响信贷质量。
四、财政金融支持宁夏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选择
(一) 切实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强化农业产业化的政策引导
一是加大财政支农力度, 着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强现代农业产业信贷支持, 建立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
(二) 加快第二产业升级换代, 增强金融支持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一是以加快技术进步为抓手, 促进传统工业改造升级。二是以做大做强工业园区为突破, 集中发展优势支柱产业。三是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 提供系统有效的金融服务。
(三) 优化第三产业结构,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发展与第二产业直接相关联的配套服务业;稳步促进金融业发展, 积极引入国内优质商业银行, 不断完善金融体系;大力推进信息产业化,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城镇化;充分发挥宁夏的旅游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 积极扶持旅游、教育等新兴服务业。
(四) 合理调控房地产业, 强化房贷风险管理
1.产生要素转移效应
当经济结构发生变动时,必然会产生出此消彼长的现象,有一些产业和部门会在资源、资金等方面出现收缩,而有一些产业和部门则会出现扩张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就会引起生生产资源与生产要素的流动,而生产要素的主要流入的对象则是一些生产效率较高、收益率较高的部门。而当资源与生产要素发生转移之后,从经济总量来看是呈现出一种上升的趋势。经济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就是结构变动所带来的要素转移效应。长期以来种植业在我国的农业结构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所占的比例十分高,即使在如今其也在整个农业结构中占50%以上的比重,相比而言林业、畜牧业以及渔业所占的比例就要少很多。从生产率来看,农业的四个部门中种植业要相对较低一些,因此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变动的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种植业的比重逐渐降低,而其他的比重则在稳步上升。在这个过程中,生产要素从种植业向林业、渔业和畜牧业流动,使得农业产出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
2.生产优化效应
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是对生产的一种优化,通过对不协调的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农业各个部门之间能够协调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业结构逐渐的从低水平向高水平的状态发展。在传统的农业中主要是人力劳动,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如今的农业已经不是单纯的农业生产,还包括了其他众多的生产活动,例如运输、加工等,这些都能够是农产品的附加值得以提高,并形成一定的优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使了农业产业的生产优化,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3.区域布局效应
通过对区域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够使得区域农业的产业结构更加的合理,进而为农业经济的增长打下基础。区域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之一,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够对区域经济结构产生影响,合理的区域产业机构调整能够促使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增长规模与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这两者会相互制约,但与此同时也会相互促进。经济的增长会引起结构的调整优化,而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则又会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增长。
二、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1.积极创新发展新型农业技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现代化进程
对于农业科研的投入,需要更加的重视,必须要加大投入,促进农业技术的改进,增强农业产业内部以及和其他产业之间的联系,并且使得相互之间的联系能够更加的具有深度和更加的广泛,进而发挥出产业关联的作用,促进农业经济结构的改善。通过技术进步对需求结构进行影响,技术的进步能够使得成本不断的降低,进而使得所需要消耗的资源也减少,并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影响农业经济结构。随着技术的进步会不断的出现各种新的工具、生产工艺、新材料等,进而能够使得经济分工更加的明显,从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
2.通过对农产品需求的刺激,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
从长期来看,需求对于经济的增长作用不会十分的明显,但是从短期来看,需求的便会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十分巨大。不同农产品之间的产值结构是农业经济结构的外在表现,当农产品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动时,农业经济结构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动。从我国当前的农业经济来看,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与工业化水平改善的需求。而与此同时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和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动,进而促使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动。
3.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资本化
农业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农业供给的改善。想要使得农业经济能够长期的增长,就需要对当前的农业供给进行必要的调整,通过调整来促进要素的转移,促进农业结构的改善。对农业供给进行调整主要需要考虑的因素十分多,例如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人口因素等等。在进行调整时,自然条件、资源禀赋要求的是必须要建立在对农业用地的最低限度保证的基础上,然后才能够去进一步的讨论如何进行结构调整。人口因素会影响到劳动力的供给程度,因此需要保障人口与资源配置的平衡。农业资金供应资金的丰裕程度与投向偏好会对农业结构产生影响,我国的情况是总体资金丰裕,但是农业供给资金严重不足,而且因为地区差异而存在较大的差距。环境因素则是指的农业生产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总之,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础的部门,其他部门的发展都需要建立在农业部门的大发展的基础上。在农业经济方面虽然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与其他方面相比,农业经济却仍然是一个较弱的方面。希望通过论述能够让广大的同仁对我国农业经济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参考文献:
浅析和林格尔县农业产业化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农业产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既要有重点地优先发展,又要注意各环节的平衡发展.本丈从农业产业化发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出发,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在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取得的`成就与不足,提出以农业产业化来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作 者:高平亮 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刊 名:内蒙古科技与经济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SCIENCE TECHNOLY AND ECONOMY年,卷(期):“”(1)分类号:F3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产业结构调整 龙头企业
近年来,平川区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按照“发展抓经济,重点抓调整”的强农思路,把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高度出发,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呈现出领域拓宽、水平提高、进程加快、后劲增强的良好发展势头。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一)优势产业基本形成,产业基地不断扩大。围绕培育区域优势产业和地方特色产品,通过实施压粮扩经、压夏扩秋、培育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和发展养殖业等措施,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已形成西甜瓜、玉米制种、畜牧养殖、番茄酱、枣旺饮料等一批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
1、优势产业基本形成。大力发展玉米制种、西甜瓜和优质洋芋种植。2007年全区良种繁育面积达1.8万亩,其中玉米制种1.3万亩,年产值达到2400万元。西甜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07年种植面积1.28万亩,产量达到3200万公斤,并建成了5000亩无公害西甜瓜生产基地。复兴、种田的优质淀粉用洋芋生产基地面积达3万亩,产量达4200万公斤。
2、产业基地不断扩大。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因地制宜,1
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着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建成了8个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分别为水泉、王家山等乡镇的万亩枣树基地,水泉、共和等乡镇的万亩玉米制种基地,水泉、宝积等乡镇的万亩反季节蔬菜种植基地,水泉、宝积、共和等乡镇的养殖基地,共和、宝积等乡镇的万亩番茄、胡萝卜种植基地,水泉、宝积等乡镇的万亩西甜瓜种植基地,共和、黄峤的万亩枸杞种植基地,种田、复兴等乡镇的万亩洋芋、小杂粮种植基地。
3、养殖业发展势头良好。根据全区畜牧养殖业区域优势和发展现状,提出了“先城郊(宝积乡、宝积路、电力路)、后沿线(109线、308线)”,“先黄灌区(水泉镇)、后井灌区(红会路、共和镇)”,的发展思路。经过几年的发展,形成了博康养殖有限公司、月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卧牛山养殖场等投资500百万元以上的肉牛养殖户6户,形成了以共和为中心的养鸡、养牛业;以水泉、宝积为中心的养猪、养牛业等。规模化养殖逐年扩大,养殖规模占全区养殖总量的56%,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0%以上,今年,我区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奶牛产业这一号召,抢抓蒙牛入住白银这一大好机遇,出台了《平川区关于发展奶牛产业的扶持办法》等优惠政策,通过引导扶持,总投资2000万元的白银华盛天润千头奶牛养殖小区已完成基础工程建设,11月中旬正式投入运行。
4、资源转型异军突起。共和镇兄弟村是我区唯一一个回汉杂居的村,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该村群众积极向规模
化养殖方向发展,形成了以兄弟村附近的废弃机场厂房、库房等为基地的蛋鸡养殖带和西梁荒山、荒坡改造为基地的蛋鸡养殖小区,通过多种途径启动民间资金3000多万元,新发展了白银鑫河饲养责任有限公司、白银志峰养殖有限公司等多家养殖企业,建成10万只以上蛋鸡养殖场2处,新增养殖户20多户,全村蛋鸡养殖户达到58户,存栏30万只以上。使养殖业在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由2006年的18﹪提高到2007年的44﹪。
5、订单农业呈现雏形。通过招商引资、激活民间资金等方式,建成了洪达临冬淀粉厂、雄征酒业有限公司、白银赛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平川区种子公司、白银特澳特蕃茄制品有限公司、白银熙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为龙头,发展玉米制种,加工型番茄、菊竽等订单农业3万余亩,有效地解决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脱节的问题,延长了农业产业链,使农业的整体效益得到提高。
(二)龙头企业日益壮大,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围绕农产品加工销售,通过招商引资、激活民间资本等形式,已建成平川区种子公司、赛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51家,其中市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今年新引进建设农产品加工项目3个,分别为北京大北农集团公司投资2200万元、年产30万吨饲料生产线,投资1100万元的白银嘉禾农产品有限公司和白银赛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宁夏丰达凯莱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签订的2000万元的产权转让及技术改造项目。龙头企业的日益壮大,有
效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三)加大良种推广力度,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通过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科技下乡、实施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引进农牧业新品种等活动的开展,目前,我区农业科技普及率达92%以上,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先后引进筛选推广高效、优质、低耗、多抗新品种127个,畜禽良种2000只(套),年推广良种种植面积19万亩,年养殖畜禽良种65万多头(只)。
(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区共有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32个,入社社员2500人,比较典型的有黄湾小康专业养殖合作社、月河养殖合作社,水泉镇中村制种协会、水泉镇养鸡协会、共和镇养鸡协会等,行业协会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五)不断加大培训力度,逐步提升农民素质
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30项农业科技推广等项目的实施,2007年完成农民实用科技培训30场次6000人(次),完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1000人的培训任务,开展劳动技能培训1200人,培训专业有纺织、电焊、装潢、建筑等,通过培训引导,全区劳务输转共计2.6万人次,其中有组织输出1.13万人次,自谋输出0.55万人次,就地转移0.98万人次,创劳务收入7587万元。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制定优惠政策,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制定并出台了《平川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若干规定》,建立了中区经济开发区,所有招商引资项目和进入园区的项目均享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入驻园区优惠政策,区财政每年拿出150万元的资金,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的发展。
(二)注重项目建设,为农业产业化建设搭建平台。始终把项目建设抓在手上,放在心上,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的资金扶持。与此同时,论证、筛选、储备了一批农业发展项目,通过项目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向深度和广度迈进。
(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业开发水平。一是深入开展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劳动技能。二是加强农业技术指导,采取农口部门领导包片、农技人员包项目、聘请资深专家讲座等形式,深入基村社、农家院落、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三是积极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
(四)坚持面向市场、突出效益、因地制宜和农民自愿的原则,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依托平川区种子公司、白银特澳特番茄制品有限公司、白银枣旺食品有限公司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制种、番茄、菊芋、大枣、西甜瓜、小杂粮、反季节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逐步建立和完善了8个农业产业化基地,初步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经济格局。
(五)在稳定粮食生产和支农惠农各项政策措施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区域条件科学布局,全区划分为发展不同特
色农业的三大区域,以水泉镇为主的沿黄灌区,主要发展高效立体农业;以宝积乡、共和镇为主的井灌区,主要发展高效农业;以黄峤乡、种田乡、复兴乡、王家山镇为主的干旱半干旱山区,主要发展洋芋和绿色小杂粮。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近年来,我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较快发展,在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中也存在突出的薄弱环节和明显的制约因素。
一是区域性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水平不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育不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化程度还有待于提高。
二是龙头企业规模小,势力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强,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
三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比较完善、比较紧密的组织网络,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还不强。
汇报材料
今年以来,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县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各项工作正常有序开展,现将我镇2012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谷里镇位于黔西县东部,距县城17公里,经贵毕高等级公路距贵阳102公里,距毕节135公里,总面积6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584亩,其中田5991亩;全镇辖16个村1个社区,共8283户、33264人,森林覆盖率达41%。境内矿产资源丰富,除探明煤炭上表储量达2.5亿吨外,还有大量的硅、铝、铁等矿产。谷里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明朝洪武年间,奢香夫人设立“龙场九驿”,谷里驿就是其中之一。同时,谷里镇素有“煤海茶乡”之称,现有生产型煤井7对,2011年累计生产原煤149万吨;拥有规范种植的茶园近万亩,其中“谷里毛尖”更是享誉省内外的优质明前茶。
二、2011年完成情况
我镇按照全县农业产业化要求,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着力建设茶叶、金瓜、大葱、辣椒、青蒿、马铃薯、经果林等示范基地。在贵毕路和运煤大道沿线流转土地种植经济作物,完成了500亩二金条辣椒,2022亩日本钢葱,1000亩金瓜种植任务。在乌木、牛角等村流转土地种植青蒿,完成了3139亩青蒿种植任务。在五里、新金、天桥等村流转土地种植福鼎大百茶,完成了4135亩福鼎大白茶种植任务。带动农户种植早熟马铃薯、大蒜、白菜等作物,完成了5000余亩早熟马铃薯,2000余亩大蒜,5000余亩白菜种植任务。
三、2012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工作目标:按照全县农业产业化“54321”工程及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要求,沿袭去年“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以无性系福鼎大白茶推广、青蒿和蔬菜种植为突破口,完善产业链,推进产业化,增强产业的整体竞争优势,实现谷里产业化发展的新飞跃。主要目标是:一是完成县下达的8000亩茶叶示范园种植任务;二是完成万亩青蒿和万亩蔬菜示范园基地建设;三是完成经果林和烤烟种植。
(二)主要做法:为确保我镇茶叶种植工作顺利进行,将种植任务进行分解落实,我镇成立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和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全体干部共同抓,一级抓一级,级级抓落实的强大合力,让责任落实到人。在茶叶种植方面,继2011年我镇完成4135亩茶叶种植任务后,继续与黔西艺鑫有限公司合作,拟在五里、新金等村完成8000亩茶叶种植任务。目前,已平整土地4500余亩,已栽种茶叶2500余亩,其他各项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当中,预计4月底基本完成全部种植任务;在蔬菜种植方面,继续沿袭“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在贵毕路沿线涉及的香山、中狮、龙井等村建设万亩蔬菜核心示范基地,主要种植1000亩二金条辣椒和1000亩大葱。目前,土地平整工程已全部完成,育苗工作正在进行中,预计4月份开始移栽;在青蒿种植方面,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在乌木、牛角、健全等村流转土地9800余亩种植青蒿,着力建设万亩青蒿示范基地。现已完成土地平整工作,育苗工作正在进行,预计三月底开始移栽;在经果林种植方面,我镇拟在五里、天桥、中狮、龙井等村流转土地3833亩,规划种植葡萄500余亩、核桃3333亩,截至目前,已完成100亩葡萄种植任务、2200亩核桃种植任务,预计4月底全部完成。在烤烟种植方面。我镇拟在新阳、仙鹅等村规划种植烤烟3000余亩,各项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当中。
四、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打算
农业产业结构在理论上可以划分为3个不同的层次:一是种植业内部结构;二是农林牧渔结构;三是农村区域的产业结构。本文以统计分析为工具, 以三大粮食作物为案例, 以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农业劳动力的替代及其由此引发的农业劳动力在农业产业之间的结构调整为线索, 探讨农业机械化如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现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在二元经济结构条件下, 由于农业劳动力的富余, 农业劳动力在农业产业之间运动的研究不多, 同时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农业劳动力的替代作用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第一产业劳动力的数量变动分成两个阶段:第一是1978-1991年, 呈年均上升趋势, 1991年以后, 呈年均下降趋势。且这种上升的趋势被认为是由于农业劳动力富余引起的劳动力追加投入, 下降趋势是农业劳动力的富余引发的劳动力转移。为此, 本文利用统计资料, 分析了农业机械化发展与农业劳动力在农业产业之间的运动关系, 阐释了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结构调整的作用。
1 农业机械化与种植业内部劳动力调整
1.1三大粮食作物单位面积用工数量和总用工数量变动情况
首先, 以三大粮食作物为例, 分析粮食作物单位面积用工数量的历史变化与农业机械化投入的关系。1978-1985年期间, 我国粮食作物每公顷用工数量从508.79工日下降到268.86工日, 而同期单位面积农业机械化投入增加不多。笔者认为这一时期三大粮食作物单位面积用工数量的减少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关系不大。
1978-1982年期间, 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处于集体所有制阶段, 市场经济体制没有确立, 农业劳动力没有出路, 农业劳动的效率不高, 确实存在出工不出力的现象, 这是单位面积用工数量偏多的主要原因。1985年以后,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逐步确立和稳定, 农产品市场的开放, 农业新领域的迅速扩张和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 农业机械化成为三大粮食作物单位面积用工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尽管生物劳动力替代技术 (化肥替代农家肥, 除草剂、免耕技术等) 的应用对单位面积用工数量的减少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不是主要的。三大粮食作物用工数量变化情况, 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 1978-1985年, 我国粮食作物用工数量迅速下降, 主要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1985年以后, 逐步缓慢下降, 主要是由于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农业劳动力的替代转移。
我国三大粮食作物单位面积农机化成本历史变化情况, 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 1985以后, 我国三大粮食作物农机成本不断上升, 与农业劳动工日不断下降呈现出了明显的相关性。结合没有农业机械化时的单位面积劳动力需求调研资料, 笔者认为, 1985年以后, 农业机械开始成为农业劳动力替代的主要力量。
我国三大粮食作物总用工数量历史变化情况, 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 我国三大作物的理论用工量从1.67亿个农业劳动力减少到2004年的0.44亿个, 净输出农业劳动力1.23亿个。其中, 三大粮食作物通过农业机械化在1985-2004年期间减少了农业劳动力0.34亿个, 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减少0.05亿个, 富裕劳动力的自然转移和机械化的捆绑转移0.84亿个。
1.2 种植业劳动力内部结构调整情况
从农业劳动力使用的角度来说, 我国的农业产业可以划分为劳动密集型农业产业和土地密集型农业产业。在二元经济结构阶段情形下, 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向劳动力密集型方向发展, 农业机械化通过对农业劳动力的替代也积极地支撑了种植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的劳动力密集型农业产业主要是蔬菜、水果、花卉、桑蚕茶叶等, 其中面积增加最多的是蔬菜和水果。1990年蔬菜面积6 338khm2, 2003年增加到17 953.76 khm2, 增加了11 615.76 khm2。在11 615.76khm2的蔬菜地上, 需要农业劳动力0.35亿个。假设新增蔬菜用地全部由粮食作物土地通过结构调整转化而来, 则减去粮食作物用工0.08亿个, 蔬菜地新增用工数量达到0.27亿个。1990年果园面积5 179 khm2, 2003年增加到9 436.52khm2, 新增面积4 257.52 khm2。水果面积大部分由荒地开发出来, 按每公顷571.8个劳动工日计算, 需新增劳动力0.13亿个。果园和蔬菜需新增劳动力0.40亿个。如果没有农业机械化促成劳动力从粮食、棉花等土地密集型农业产业向蔬菜和水果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 则农业结构调整就得不到所需要的劳动力, 如此大规模的农业产业调整就难以实现。此外, 在劳动力价格较低时, 我国牧业和渔业也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 其产业发展所需劳动力也是通过农业机械化从种植业中替代出来。其中, 牧业和渔业劳动力的年均增加量分别为100万和50万个左右。
2农业机械化、农业资源利用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
在工业化迅速发展阶段, 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下, 农业机械化对促进农业资源的利用尤为有效;在农业资源有限, 农产品需求规模较大的国家, 强化农业资源的利用尤为必要。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对提高农业资源利用,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上起到了巨大作用。我国的两大油料作物播种面积由1900年的10 900khm2扩大到2003年的15 000khm2, 扩大了4 090khm2, 面积扩张了近39%;每公顷用工数量由318个劳动工日减少到191个。果园面积由1978年的1 657khm2上升到2005年的10 034.8khm2, 面积上升了506%, 而这些多数是在闲置和新垦荒地上实现的。由于农业机械在农忙季节的投入, 增强了抢种抢收效率, 提高了复种指数;由于农业机械投入减少了单位面积用工数量, 使更多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农业闲置资源上, 促进了农业劳动力资源和其他闲置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从而保障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以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乌村的蔬菜产业发展为例, 2004年该村以农业机械化为依托发展冬种蔬菜。如果用人工和耕牛起垄, 每公顷需75~105d, 起垄费用高达3 075元 (耕牛费450元, 人工费2 625元) ;用起垄机, 1台1天起垄0.5hm2, 每公顷收费900元。由于起垄机起垄节约了时间, 加快了种植进度, 起到了扩大种植规模, 统一种植规范和降低生产成本的作用, 使得蔬菜产业迅速发展。3年来, 该村蔬菜种植面积由6.7hm2迅速扩大到40hm2, 使蔬菜产业成为了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
3农业机械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物质基础。只有农业机械化才是整合农业生产资料、农业劳动力资源和农产品市场的有力工具, 对推进农业区域布局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起到协同作用。农业区域布局的主要作用是地尽其利, 使得土地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业产业化主要是促进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 满足和创造市场需求, 使得劳动力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比如美国, 由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1969年以经营1种产品为主的专业化农场已达农场总数的90%以上。据美国专家计算, 仅此一项, 使美国农产品大约增产40%, 而成本降低50%~80%。
农机化对农业劳动力的替代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由于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劳均作业能力, 为劳均农业资源占有的扩大提供了可能, 使得劳均农产品市场份额增加, 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力生产率。譬如我国小麦理论劳均作业面积2004年比1978年上升了279.01%, 玉米上升了211.94%, 稻谷上升了386.8%, 棉花上升了194%。此外, 由于农业劳动力价格的不断上升, 农业机械化发展对降低农业劳动力成本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对提高农业劳动力生产率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全国的三大粮食作物生产费用变动情况为例, 从1985年到2004年劳动力日工价从1.5元上升到13.7元, 上升了8.13倍;农业机械价格总体上升2.53倍, 远远低于劳动力价格上涨速度。通过有无项目比较分析, 农业机械对农业劳动力的替代, 使人工成本费用从56.41%下降到41.38%, 下降了15个多百分点。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从农业机械化引起的农业劳动力在农业产业结构之间的数量变动关系, 说明了二元经济结构下, 我国农业机械化对促进农业劳动力的合理利用, 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所起的历史性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和国际农产品形式的变化, 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正面临着新的一轮调整。
在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和价格不断提高的情形下,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大。因此, 必须更加合理地发展农业机械化, 支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参考文献
[1]周天勇.农业科技进步关键在规模经营[N].南方日报, 2004-04-20 (2) .
[2]薛国琴.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关系[J].农业经济, 2003 (3) :22.
买车盖房供儿上大学生活有奔头
讲述人:魏连富(旅顺口区长城街道周家村村民)
魏连富今年57岁,和妻子都是当地的农民,在种蔬菜大棚之前,夫妻两人都是老老实实的农民,但是那个时候,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尽管每天不停地干活儿,可是每年都剩不下几个钱,家里的花销总是捉襟见肘。
几年前,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他和妻子干起了两个蔬菜大棚,正是这两个蔬菜大棚,让他们家的日子开始好过起来。短短几年的时间,他们家的生活发生了变化,现在,他不仅买了卡车,还盖起了新房,儿子和女儿也都很争气,大女儿大专毕业后在大连市内工作,小儿子正在念大学,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和妻子现在的生活太有奔头了。
魏连富说,在种植蔬菜大棚之前,他们夫妻就是种地,种玉米等常规作物,春夏的时候,也在露天的菜地里种一些蔬菜,然后拿到附近的菜市场去卖,尽管那个时候,夫妻俩很辛苦,但是每年只能有不到2万元钱的收入,除了供两个孩子上学,再加上自己家的花销,每年基本都是捉襟见肘。五六年前,当地政府开始引导建设设施农业,他们夫妻就下决心建了蔬菜大棚,当时建设2个蔬菜大棚,投资了20多万元,夫妻俩还借了不少外债,当时觉得压力很大,担心还不上。没想到,这几年政府的政策和服务越来越好,他们的蔬菜大棚盈利也越来越稳定。他们的两个设施农业蔬菜大棚,占地4余亩,每年产三茬蔬菜,年产量6万~7万斤蔬菜,年收入达到8万余元,每年的净利达到6万余元。魏连富告诉记者,他们夫妻两人现在只管种植好蔬菜,因为销售的问题,他们不用担心,村里的农业合作社将他们的销售都包了。原来,几年前,周家村成立了绿缘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这个合作社的股东就是村里的农民,魏连富就是合作社的社员,他种植的蔬菜通过这个合作社流向市内的各大批发市场,这个合作社减少了他们销售的后顾之忧。
家庭农场经营模式带动农民奔往致富路
讲述人:刘志杰(旅顺日源家庭农场主)
大连市旅顺日源家庭农场,坐落在旅顺口区三涧堡街道韩家村,也是大连市的首个家庭农场,占地面积为105亩,日源家庭农场特色是“多种经营”,其中果园70亩、玉米地35亩、1个饲料场、1个兽药店、1个千头生猪饲养场、1个屠宰场,3台农机具、2辆运输车,果园里有1000多只鸡、鸭、鹅。家庭农场主刘志杰介绍说“独具一格”又相互依存,运转方式看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态产业链条——将玉米地产出的粮食加工成饲料,用饲料来喂猪,猪粪用来喂果树,给玉米做底肥,可谓是粮丰、果甜、猪也肥。农场还注册了“臀源”牌猪肉商标。整个过程不仅使家庭农场注入了工业化的理念,还有商业化轨迹,推动了家庭农场的生态化发展。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和实践,家庭农场发展很快,已有雇工12名,年产值1200万元。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概念,旅顺口区三间堡街道的刘志杰踩住了时代鼓点。当年3月20日,她就登记注册了大连第一张“家庭农场”营业执照,由此成为全市首位身份明确的家庭农场主。现在,刘志杰家庭农场出产的猪肉和鸡蛋拥有自有品牌——臀源牌,在镇里还有专卖店;她还经营一个兽药店,为家庭农场里的猪、羊、鸡、鹅等提供兽药……“我们一家三口全都扑在这个家庭农场上,农忙时最多还要雇20来名临时工。”刘志杰告诉记者。
这几年,该家庭农场的机构健全了,一条产业链也逐步形成。“大田玉米以及果园落果、杂草等给猪、羊、鸡、鹅等作饲料——猪粪和鸡粪等给果园和大田作物提供肥料——出栏的农家猪自家屠宰、分割、包装——猪肉、鸡蛋等都有自有品牌,在自家专卖店里售卖——兽药、饲料能够自我提供——各种经营所得再投入到家庭农场里……”刘志杰一边说,一边慢慢梳理思路。经过这两年的尝试和创新,脚下这片熟悉的土地竟能延伸出如此多的产业支点,恐怕连刘志杰及其家人都感到吃惊。
过去五年,全市每年新发展设施农业10万亩
从大连市农村经济委员会了解到,截止到“十二五”期末,大连市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95.2亿元,增长3.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667元,增长8.3%,增幅连续9年超过城市居民收入。实现农产品出口额33.8亿美元,分别占全省、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70.5%和5%,其中水产品出口额突破20亿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中近一半来自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市民“菜篮子”实现了四季均衡供应,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产品产值的比值达到3.1∶1,优势农产品市场占有率显著提高。
【宁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荐阅读: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价值选择07-27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几点思考10-04
对办事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09-12
宁夏新能源产业12-10
调整陕南农业产业结构的基本思路与对策07-27
临高县农业产业结构及优化配置06-01
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会议讲话稿10-26
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论文11-21
节水农业发展下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论文10-14
09农业结构调整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