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阶段发展方向

2024-12-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现阶段发展方向(共8篇)

中国现阶段发展方向 篇1

自从二战之后,世界开始了广泛的革命浪潮,并纷纷走上了和平与发展的道路。在调整过程中,一些国家经济蓬勃发展。如我们中国、印度、巴西以及古巴,他们代表着新型的发展中国家。他们希望世界能倾听到新兴国家的呼声。另一方面,偶这偶已经实施统一货币、开放国界,正在逐步走向联合、统一。一个统一强大的欧洲希望在世界舞台上扮演一个重要的独立角色。而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则不愿放弃既得利益,妄图建立“一超独霸”唯我独尊的单极体系。中国要巧妙地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开展强有力的外交活动,构建和谐世界,实现和平发展,这是中国外交战略总目标,而正确处理好中美、中俄、中日、中欧、中印等大国关系则是中国实施总目标的基石和重点。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更加活跃,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共识,国与国相互联系更加紧密。

3.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4.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现阶段发展方向 篇2

1 以市场为导向, 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 大力发展派生专用产品及其规模生产

长期以来, 我国小功率电机产品品种少, 产品结构不尽合理, 表现在基本系列产量多, 派生专用产品产量少;一般品种多, 专用品种少;经济型产品多, 精密型产品少。远远不能满足改革开放后的国民经济各行各业对其品种、性能、可靠性等方面的需求。着眼未来, 我国小功率电动机应围绕国家的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工业及机械、电子、石化、建筑、轻工等产业, 根据不同环境、结构和性能的技术要求以及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开发生产更多更好的专用电机产品。如各种精密型准精密型特种电机, 各种无刷直流电动机, 交流变频调速电动机, 工业电气驱动与控制用电机等。在专用产品开发的基础上, 应把重点放在扩大派生专用产品的产业化规模生产上。在市场经济形势下, 只有适度规模生产, 才能实现快速、低耗、优质生产, 才能求得最佳经济效益, 才有资格进入市场竞争行列。从而使我国小功率电机在产品结构上、数量上逐步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对外贸易的需求, 为国民经济各行各业和外贸出口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笔者认为, 组织行业力量对小功率电机的两个地理市场 (即国内与国外市场) 和两个应用市场 (即消费类与装备类市场) 进行深入调研, 制定出符合国内外经济形势和产业发展的政策。

2 积极采用国际标准, 提高产品质量, 扩大外贸出口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 欧美工业发达国家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将劳动密集型产品向外转移, 从而促使世界小功率电机生产和采购日趋国际化, 即小功率电机的主要产地由欧美转移到亚洲、中南美洲。在这种形势下, 我国的小功率电机得以迅速发展, 形成了国营、民营和三资企业三足鼎立格局, 使生产量达到世界电机总产量的40%, 一跃成为在世界小功率电机生产大国。小功率电机具有劳动密集和技术密集的特点, 十几年的发展证明这个产业较适合我国国情, 是我国的优势。但是, 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对我们又是一种挑战, 技术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使得我国小功率电机产品想进入国际市场并想具有一定的竞争力的话, 必须要求其在安全、效率、电磁兼容、环保等技术方面以及产品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模式上贯彻执行有关国际标准, 这不仅是外贸出口的需要, 而且也是我国社会、经济、科学发展的需要。我国生产NEMA标准高效率的小功率电机不仅可供出口到美国市场, 而且可预计对我国那些长期运行在高负载率设备的用户也会逐步能接受。还有在IEC标准中所规定的噪声指标正逐渐降低, 并补充规定了负载噪声指标的考核要求。另外, IEC还制定了电磁兼容标准。由此看出, 小功率电机新一轮产品更新将以节能、环保为目标, 贯彻有关国际标准, 推动相关技术进步, 如新型电机冲片绕组设计、通风结构改进和低损耗高导磁材料、稀土永磁材料、降噪减振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控制技术、降低电磁干扰技术等应用研究。另一方面, 在现代国际贸易中采购商还要求制造商必须提供内外部质量保证条件, 为使我国经济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国家从政策上和组织上积极贯彻国际先进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 从中央到地方成立了各种管理和认证机构。这些认证机构正积极地开展工作, 从而促进了小功率电机在技术上和管理上与国际接轨, 加速了出口产品的品种、质量、档次的提高, 增强了产品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能能力。

3 以技术创新为先导, 积极采用高新技术, 促进小功率电机向电子化方向发展

电机在其实际应用中, 已由过去简单的起动控制, 提供动力的目的, 发展到对其速度、位置、转矩等精确控制, 特别是工业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和家庭自动化方面, 几乎都采用了电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等相结合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小功率电机的电子化发展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行业整体技术上看, 小功率电机的电子化表现在设计、制造、检验电脑化, 产品结构机电一体化和应用市场电子产品化方向发展。目前在我们行业大部分企业电机产品图纸设计采用了AUTOCAD, 出厂检验采用了电脑自动检测, 多种机电一体化产品研制成功并得到推广应用。我们认为小功率电机电子产品化发展方向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

3.1 小功率电机交流调频变速驱动产品。

变频器及其适配电机所构成的交流调频变速控制技术20世纪60年代在国外出现,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的发展, 交流变频器在欧、美、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 几乎所有需要调速的设备都采用了变频调速器, 变频器的出现带来了电气传动技术和电机节能技术以及工业自动控制技术的一场革命。当今交流变频调速之所以发展应用十分迅速, 几乎覆盖了所有工业领域并渗透到家用电器领域, 主要取决于技术上四个方面的突破和进一步发展:一是PWM控制技术的完善与进一步发展;二是全控型电力电子器件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完善;三是矢量控制技术、直接转矩控制技术的应用, 进一步向智能控制发展;四是大规模集成电路、微处理器的迅速发展, 从而大大简化了变频器的控制电路, 并使其可编程, 促进了智能化发展。

3.2 小功率无刷直流电机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无刷直流电机是电机领域中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它是随着当代微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逐步成长起来的。由于它克服了有刷直流电机传统结构的弊端, 具有高可靠、长寿命、低噪声、无干扰、低损耗、高效率、高可控等一系列优点, 已渗透到工厂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家庭自动化、专用设备、仪器仪表、军用装备、医疗器械等各个领域。我国小功率无刷直流电机目前尚处于成长发展期, 但是现阶段我国小功率无刷直流电机进一步商品化、产业化和普及化的条件已经成熟, 主要表现在设计实践有了基础, 控制器件有了来源, 永磁材料有了新发展, 专用生产设备有了制造, 国内外市场有了迫切需求。这给我国小功率无刷直流电机大发展奠定了较好的技术基础、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无刷直流电机与其它微特电机一样按国际通用分类有经济型、专用型和精密型, 按应用领域分有民用类和军用类, 而民用类又可细分为家用电器、视听设备、办公设备、工业设备、汽车电器和医疗器械等。预计未来我国小功率无刷直流电机将在家用电器上得到广泛应用, 而且主要是专用型、经济型的产品。

4 以专业化生产协作为基础, 健全完善配套体系, 促进小功率电机社会化大生产发展

论中国经济发展现阶段的特征分析 篇3

关键词:经济发展;制度;GDP;消费

经过30年的经济改革与经济转型,我国逐步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工业化逐渐成熟、开始迈进工业化高级阶段和经济稳定增长阶段,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表现为:

一、工业化进入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过渡时期

2003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当年价格1090美元),2007年我国GDP为246619亿元,比1978年的568018亿元增长了4214倍多。按照钱纳里的标准,我国进入到了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时期,工业化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也进入到了由1000美元向3000美元的过渡期,这一时期既是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0,也是经济发展的/矛盾凸显期0。在这个发展阶段,中国将迎来一个大规模固定资产、设备的更新阶段,并由此带来三方面的经济机遇。一是固定资产的大规模更新,必将带动中国经济的继续增长;二是重型机器制造业正在逐步建立和形成;三是自主创新的开展必然介入成套机器设备的更新。从所处的矛盾凸显期来看,/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以来,经济的结构性变化和矛盾更为显著0。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发展不平衡、社会转型期的矛盾,以及国内体制和外部环境中的新问题开始集中显露出来。产生了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地区差距扩大,经济结构失衡、失业和通货膨胀等问题。

二、整体经济发展进入双重转型期

改革30年的经济发展不是一般的发展,而是一种典型的转型发展,经济发展呈现出显著的/双重制度变迁0的特征,在双重制度变迁背景下整体经济发展进入到了双重转型期:一方面要实现发展的任务,实现由贫穷落后向富裕状态的转变,缩小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另一方面要加快经济转型,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统一为一个过程。从经济发展来看,既要加速实现传统经典工业化时代的任务,又要迎接信息化时代工业化的挑战。从经济转型的任务来看,面临着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工业化由传统工业化向现代新型工业化的转型,城市化由人口城市化向以产业为支持的功能型城市化转型,经济发展从规模扩张型向效率提高型转型,社会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型。双重制度变迁既增加了制度变迁的成本,又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结构调整成为新阶段经济发展的主题

经过30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以结构调整为特征的新阶段,从产业结构的演进来看,2006年我国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214B4713B4013,对照工业化先行国家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目前中国产业结构演进阶段转换的/拐点0已经出现。从就业结构来看,2006年中国劳动力在三次产业的分布结构为4418B2318B3114,/非农0产业占就业的比重仅为5512%,比之工业化先行大国最低2/3,平均70%以上的比重低得多。从城市化来看,中国的城市化率尚未突破50%,按照/常住人口0统计的/城市人口0占总人口的比重,2007年仅仅为4419%。因此,结构调整成为新阶段经济发展的主题,在新的发展阶段需要在产业结构调整与需求结构升级方面做文章。在需求方面,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在供给方面,重點发展装备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要形成以住、行为主要增长点的需求结构和以高加工度、技术密集、创新推动为特征的产业结构。

四、消费的增长效应逐步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消费结构变化显著,消费方式逐步从生存型转向发展型和享受型。在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中,住房、交通、文化教育、医疗保健、通讯等方面的消费比重不断上升,食品消费不断下降,恩格尔系数由1993年的01869逐渐下降至2003年的0155,进而下降到2006年的01428。这说明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发展性的消费正在加速增长。

消费结构对发展度的贡献率不断增长,1993年为111%,2003年为218%,而2006年上升至413%,这是由于收入快速增长,资产市场上财富效应不断扩大,以及社会服务与保障体系改革的进展等因素所致,并且消费增长很可能最具活力。中国经济正在由投资驱动型向消费拉动型变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正在逐步超越投资,2006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大大高于投资(36%)和净出口(15%)的贡献率。这些变化预示着中国经济发展迎来了大众消费时代。

五、规模报酬递增机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得到加强

中国经济增长是一种转型增长,这种转型增长表现为经济体制转型背景下的增长,在内容上表现为传统产业结构向现代产业结构转型背景下的增长。传统产业部门与现代产业部门同时并存于整个国民经济,而传统产业部门和现代产业部门是按照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来进行的。报酬递增的机制与报酬递减的机制并存于所有的产业中,大致上报酬递减支配传统产业部门加工行业,而报酬递增则统治着现代产业部门)))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现代经济也由此分成为两个相互联系的商业世界,对应着两种类型的报酬机制。目前我国经济已经历了从规模物质生产到设计和使用技术、从加工处理资源到加工处理信息、从应用自然资源到运用知识和技术的转变。随着这个转变的发生,/决定经济行为的基础性机制从报酬递减转向报酬递增,规模报酬递增机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得到加强。

六、结论及其建议

中国现阶段发展方向 篇4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要: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编码压缩技术、网络传输技术、存储技术等与视频监控的不断融合,视频监控的发展经历了模拟视频监控、数字视频监控、网络视频监控、高清视频监控的演进,产品的功能、形态和视频监控的组成架构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安全防范系统是以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为目的,运用安全防范产品和其它相关产品所构成的入侵报警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防爆安全检查系统等;或由这些系统为子系统组合或集成的电子系统或网络。据《中国安防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显示,截至2010年,我国安防行业总产值达2300多亿元,其中安防产品产值约为1000亿元。而根据《规划》对于“十二五”期间产业规模翻一番的要求估算,2015年安防行业总产值将达5000亿元。视频监控系统作为安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展、行业规模不断扩大,占据了整个国内安防行业市场份额半数以上。本文主要探讨视频监控发展演变的历程。

模拟视频监控阶段

模拟视频监控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该阶段主要利用模拟摄像机进行视频信号采集,通过同轴电缆将视频信号传输到矩阵主机或显示与记录设备。在模拟视频监控系统中,以模拟矩阵、模拟键盘为主的切换控制设备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而显示与录像设备则多采用监视器和磁带式录像机(VCR,Video Cassette Recorder)。

模拟视频监控系统又称为闭路电视监控系统(CCTV,Closed Circuit Television),它由模拟摄像机、视频分配器、模拟矩阵、控制键盘和磁带录像机(VCR)等组成,可以实现监视、录像、回放等基本功能,主要采用同轴电缆(75Ω,1.0Vp-p)进行复合视频广播信号(CVBS,Composite Video Broadcast Signal,)的传输。

数字视频监控阶段

数字视频监控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该阶段主要利用视频压缩板卡将模拟摄像机采集的模拟信号进行模数转换、编码、压缩,同时利用PC机进行本地存储。该阶段的硬盘录像机采用PC式架构,主要实现了模拟信号数字化和视频编码、压缩、存储功能,在网络传输、软件应用、矩阵控制等方面的功能并不十分完善,因此在实际项目应用中,通常与模拟矩阵配合使用。

PC式硬盘录像机(PC-Digital Video Recoder,PC-DVR)诞生于数字视频监控时代的起步阶段,为数字视频监控能够顺利完成模拟信号的数字化提供了可靠保障,有效解决了模拟视频监控录像存储介质及存储周期的局限性问题。数字视频

监控系统主要由模拟摄像机、PC式硬盘录像机、显示器等组成,可以实现监视(监听)、录像、回放、报警联动、语音对讲、实时控制等基本功能。

PC式硬盘录像机除能实现前端模拟信号的数模转换、编码、压缩外,还能实现压缩数据的本地存储,信号传输介质仍是同轴电缆(75Ω,1.0Vp-p)。

网络视频监控阶段

网络视频监控开始于2005年左右,该阶段初期主要利用嵌入式网络硬盘录像(E-DVR,Embedded Digital Video Recoder)或嵌入式视频服务器(DVS,Digital Video Server)将模拟信号进行数字化、编码、压缩后接入网络,实现联网视频监控。随着平安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金融等行业视频监控规模的不断扩大,视频监控的联网需求日渐明显,对视频监控网络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目前,我国视频监控行业已基本实现网络视频监控。

1、模拟接入方式的网络视频监控

日常应用中,小型监控场景中如果对视频清晰度要求不是很高,可能会选用模拟方案,即采用“模拟摄像机+DVR+显示器+PC(客户端)”的架构。在该种架构下,前端通常采用标清模拟摄像机实现视频信号的采集,通过同轴电缆传输到DVR中进行编码并存储,DVR可接显示器进行实时预览、回放等操作。该方案中一般由DVR实现联网功能,客户端可通过远程访问DVR,实现远程操作。内容选自智研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2014-2020年中国视频监控系统行业深度研究与投资前景调研报告》

2、模数混合接入方式的网络视频监控

前端模拟摄像机的信号可以直接传送到监控中心,也可以通过在靠近前端设备处放置视频编码设备,将若干路模拟视频信号进行数字化、编码压缩,转换为可以在网络上传输的数据包(或直接使用网络摄像机),通过IP网络(有线/无线方式)传送到监控中心。在监控中心内,模拟信号通过视频分配器接入模拟矩阵,而数字信号则通过视频解码设备转换成模拟视频信号接入模拟矩阵,所有的视音频数据存储在混合型硬盘录像机(H-DVR)中。

2010年被视为高清监控的元年,各大厂家纷纷推出以高清摄像机为主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在各大论坛交流中“高清”的呼声也越来越多。

中国现阶段发展方向 篇5

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本国人民的教育事业,教育行业是长青行业。虽然中国早期教育行业发展较晚,以前大多是通过幼儿园的公办教育,随着教育产业对民营、外资的开放,各种民营机构、外资机构都进入了该行业。

笔者认为:早教在中国属于新兴行业,目前正处在一个发展期。10年来早教行业从无到有,经过了迅速扩张期现在正在逐步放缓新成立早教机构的步伐,更多的开始表现为提升品牌扩大规模。1998年,当红黄蓝第一个早教中心在北京成立时,国内的早教机构仍是凤毛麟角,可是到了2002年,据不完全统计,仅北京就有早教机构100多家。2002年到目前,早教机构快速膨胀发展的脚步明显有所减慢。很多人不再盲目进入这个行业,因为他们也逐渐地意识到,早教是一个靠口碑来生存的行业,没有好的服务、过硬的早教教学研发力量是难以在这个行业内生存的。而且许多较早成立的早教机构在规模和品牌建设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也提高了行业进入门槛。

当然问题也相应产生,行业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的带来了早教市场鱼龙混杂的局面。总体来说,国内的早教行业仍在探索、摸索阶段,还并未成熟。各个品牌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是目前国内早教市场的一大特点。

中国现阶段发展方向 篇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邓小平同志根据_中民主出现倒退的沉痛教训,明确提出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他指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4〕这就为中国的民主建设指出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为了使党自身更民主以推进社会民主,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制订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对党内民主概括了三条要求:一是正确对待不同意见,二是保障党员权利不受侵犯,三是党内选举要充分体现选举人的意志。“党内民主建设的根本: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5〕。尔后,我们党逐步废除了实际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规定国家机关领导职务连续任期不得超过两届。完善了党内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党内领导干部实行了选举制,并且实行了公示制和考察制。恢复了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明确规定党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经过改革,我们党从革命党转变成了执政党,由集权制领导转变成了民主制领导,“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发展,既是我们党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经验,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战略选择。”〔6〕这是中国民主质量提升的重要标志。

在政治体制改革中成绩凸显。加强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完善了人大代表的选举制度,将直接选举的范围扩大到县级,规定选举时一律实行无记名投票。扩大了全国人大常委会职权,设立了县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健全了各级人大的组织机构和议事规则,进一步规范了人大代表的权利与义务。这些改革使人民当家作主在现实中得到实现,民主不再是一般原则而是体现在国家管理的一切环节之中,这是中国民主质量提升的主要标志。同时,我们还改革了干部人事制度,初步建立了国家公务员制度。在干部的选拔中实行民主推荐、公开考试、择优录取制度。改革了国家行政体制和行政机构,实行各级行政首长负责制和地方行政首长差额选举制。建立了审计机关,增设了监察机关,健全了乡镇政权体制,这是中国民主质量提升的现实基础。

完善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恢复和加强了各级政协和各民主党派的组织与活动,明确提出了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是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强调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作用和监督作用。这样,逐步建构起我国政党制度权威。“中国政党制度权威不等于中国共产党的权威,它还包含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一个整体。”〔7〕加强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这两方面是中国民主质量提升以及与西方民主不同的显著标志。 加强了立法和司法制度建设,一大批与现代民主制度相关的法律已经建立,基本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法律规范。重建了各级检察机关,恢复了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制度,建立了行政诉讼制度,恢复了律师、公证与仲裁制度,这是中国民主质量提升并与现代民主制度接轨的标志。加强了基层民主建设,推广了企业职代会制度,建立了村民委员会制度,这是最有特色的中国式民主之一。发展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创建了特别行政区制度。这是中国民主制度的伟大创造,使民主的范围和质量都得到了提升。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民主制度质量的飞跃提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是党自身民主化程度大大提高,共产党不仅是民主的领导者,而且是民主的实践者,党内民主带动了社会民主的发展。二是已经确立了民主的运行机制,特别是民主已经程序化、法制化,民主已经不可逆转;三是社会主义民主不断扩大,公民的自由权利得到前所未有的保护,人权得到尊重和保护,民主政治建设有了更为坚实的民众基础;四是民主制衡、民主监督得到了加强,任何人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五是勇于借鉴人类民主文明成果,肯定了民主是普世价值,为学习世界政治文明成果提供了条件;六是涌现了一大批中国特色民主理论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民主提供了理论基础。中国民主发展质量的飞跃提升特征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中国民主已经实现了质量提升的飞跃,即由民主制度的初创发展到了体制民主的确立。

三、在调整民主运行结构中提升中国民主的质量

新中国民主制度创立以来,民主的质量在不断提高,这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更为明显。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愈发展。”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事物的发展是矛盾运动的结果,民主也不例外。只有不断调整民主的运行结构,使矛盾存在的各个方面发生有利于民主质量提高的积极变化,民主才能不断得到优化。

第一,调整民主的运行结构,一定要提高中国公民的民主意识,形成强大的公民民主力量。在民主制度下,每个公民都能平等得到自己应有的政治权利,否认个人对公共权力的垄断和对他人权利的剥夺,民主作为国家制度最容易为群众接受。但这并不等于说民主就可以自发产生,特别是在中国这样对儿皇帝也虔诚顶礼膜拜的国家,听命于官,受命于官已经在我们的社会中习惯成自然,反民主的情绪根深蒂固,对民主前进潮流有着不可小视的巨大阻力。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民主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国出现了个人迷信和个人崇拜,很多人明知不对也向权贵投降。都说民主好但为了民主舍生忘死的虽然有但不多,因而个人权力凌驾于党和国家之上就一点也不奇怪。这就告诉我们,中国公民民主意识还不强,公民的民主素养不高,我们要通过各类民主教育,在理论与实践的两方面提高公民参与的民主观念,在此基础上形成强大的民主力量,民主才能不断优化,让民主制度造福人民。

第二,调整民主运行的结构,必须强化公民在民主中的主体地位,强化公民在民主中的决定作用,为民主运行提供良好的基础。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民主制度也是如此。我国现在的民主,人民群众在民主运行中的地位十分薄弱,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群众真正能当家作主的地方并不多,特别是在选择各级国家机关领导人的地方,一般都是由上面指定,群众基本上说了不算。民主是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而群众自己作不了主,很难说民主的质量有多高。各类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无论是权力机关、行政机关还是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只能是人民的代表,代表的实质是人民的代理人,代理人理所应当由委托人依据自己的判断选择。现在的问题是代理人权力大,委托人权力小,发展下去必然是代理人有权,委托人无权,民主的运行规则就没有了。我们社会中的权力滥用,权力腐败十分猖獗,关键问题是委托人没有约束力。因此,我们调整民主的运行结构,一定要强化公民在民主中的主体地位,强化公民在民主中的作用。要通过制度安排,让人民选择官员,让人民监督官员,让官员听命于人民,让国家权力在人民掌控中规范运行,中国的民主质量就大大提升了。

第三,调整民主的运行结构,必须实现国家权力配置的科学合理。民主问题就是国家权力的产生和配置问题,提升民主的质量就是要实现国家权力产生和配置的优化。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我国的权力产生和配置,要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上更合理地科学配置。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相当多的是内部控制指定的,人民代表的代表性很差;其次是代表不是职业代表,平时有自己的其他工作,基本上无暇顾及国家大事。三是代表的身份重复,有的既是人民代表,有立法职能和监督职能,又是政府官员或司法机关的人,是其他权力的行使者和被监督者,国家权力的配置无法实现有效制衡。要强化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权力系统中的决定性作用,国家的重大事务要由代表大会决定。要做到政府职能合理定位,做到管理和监督平衡,管理与市场需要对称。现在政府的权力太大,受的制约程度又很小,膨胀的权力和制约的力量相差悬殊,很不对称,因而在市场条件下,很难保证权力不被滥用。要通过改革建立公正有效的监督机制。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家机关相互监督的原则多,具体细化可操作的硬约束监督比较少。我们一定要进行制度创新,在合理分割国家权力、各国家机关相互监督权能上重新定位,在人民代表大会框架内把国家机关相互制约的权能分配好。

第四,调整民主的运行结构,要特别重视民主监督力量的制度安排。实践证明,民主制度仅靠执政党自己监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社会舆论对民主的监督作用。民主党派在我国民主政治中的定位是参政党,是社会各界别中有广泛影响的组织,我们要放手让他们对国家的民主制度进行有效监督。我们千万不能满足民主党派对共产党说几句好话就沾沾自喜,而是要从民主党派那里听到一些平时难得听到的意见,特别是那些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有益意见甚至是反对意见,这才真正有利于民主的发展。要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对民主党派的地位和作用给以新定位,让民主党派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会因为讲了真话而在政治上受到牵连。毛泽东同志很早就说过,有些人什么都不怕,但怕舆论,充分说明了舆论监督的威力。南京市委书记最近也公开讲,舆论监督是最廉价也是最有效的监督。我国现在的新闻舆论受到的控制太多,极不利于对政治活动的监督。舆论控制的结果使多侧面、多角度、多渠道的社会透视变得单一狭窄,所有的社会舆论完全被一种统一口径的宣传所代替,它必然造成信息反馈的失真,有时甚至误导人们把谬误当真理,大大影响人们在民主政治上的判断能力和认知能力,也使社会舆论在政治监督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化归为零,大跃进和浮夸风导致的经济危机就是这样起来的。我们一定要从宝贵的民主政治发展失误的代价中得出教训,在民主体制改革中作出必要的制度安排,充分保证新闻舆论的相对独立和自由,把党自己很难察觉或一时没有察觉的问题,通过新闻如实地摆在党的面前,促使党迅速地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我们的政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府,我们不怕负面报道,我们没有什么不可以舍弃的,这既是对人民负责,也是民主向更高程度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刘少奇选集:上卷〔M〕.人民出版社,1981.432.

〔2〕郑东艳.毛泽东民主政治建设思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毛泽东思想研究,,(9).

〔3〕钟小敏.中国共产党建国理论与实践探索的考察〔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9,(6).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83.146.

〔5〕荆正明.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党内民主建设的新贡献〔J〕.天府新论,,(1).

〔6〕郭玉亮.近两年来关于“党内民主建设”问题研究综述〔J〕.天府新论,2010,(1).

中国现阶段发展方向 篇7

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战略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邓小平时代,第二阶段是江泽民同志为党的总书记时代,第三阶段是胡锦涛同志为党的总书记时代。邓小平时代做了两件大事,一是结束了文革,做出了有关决议;二是开启了市场经济改革之路,强调改革开放,发展是硬道理。目标是到2000年经济规模翻两番,2050年前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提出未来不会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实行战略转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避免参与冷战,发展自己,从全球化中是受益的。邓小平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代表区域应该说是以深圳为中心的沿海经济区,主要是珠三角经济区,被称之为“中国经济增长第一极”,提出了邓小平理论。

江泽民时代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改革、开放、发展,理顺了很多体制问题,比如价格双轨制问题基本解决,两种汇率并轨,对税制、公司治理制度进行了改革,真正实施市场经济制度。物价在此阶段中从高到低。这个阶段最大的考验是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出现的经济过热乱象,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洪水、1999年的法轮功事件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经济增长的代表区域应该说是以浦东为中心的常二角经济区,可以被称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二极”。

胡锦涛时代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等重要思想,巩固前期改革开放和发展成果,保障社会稳定和国际地位提高,提高效率,重点解决了民生问题,三农问题、金融业的安全问题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有人说美国花旗银行全部利润能把整个中国银行业资产全部买下来,但2003年我国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上市以后,金融业逐渐强大,工商银行在全球资产可排在第一、第二,世界上已没有任何一个金融机构能将中国金融资产都买下来。这个阶段的经济问题是前期高增长、低物价,2000-2006年间,后期出现“高增长、高物价”的现象,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这个阶段的考验和挑战是:2003年的非典,后来的汶川、玉树、舟曲地震,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后来的欧洲债务危机。经济增长的代表区域是以滨海经济开发区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可以称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

二、中国经济战略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十八大以后发展战略目标不会改变,但有几个问题要回答:第一个是指导思想和理论。前三个阶段提出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那么下一阶段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这是需要我们考虑的。第二,经济战略发展的重点是什么?小平时代主要是改革开放,坚持翻两番的战略目标,江泽民时代主要是体制改革、公司治理等,胡锦涛时代是巩固前期成果,加强和谐社会建设,解决民生、三农问题等。下一步的重点在哪里,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第三,与此相关的经济增长的代表区域在什么地方。前面有了所谓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第四增长极在什么地方?第四,继续推动目前经济高速增长,还是强调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问题。介于这些问题需要解决,有必要对中国经济战略发展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都是重要问题,但这个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可以说到现在为止,压力越来越大。要研究十八大的经济战略,研究与战略实施相关的一些现象问题尤其重要。

(一)规划问题

我们制定的五年规划、十年规划中出现实际结果和规划、计划差较大的现象。目前国家的每一个五年规划、每年的计划和实际结果基本相差30%-40%,有时候相差更大。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官员需要业绩,地方政府发展劲头十足,比较关注经济增长的速度问题,导致计划总被超额完成。而结构调整、转型、提高质量作为战略目标长期一直没有解决。

(二)产能过剩问题

从80年代中期以来就一直在强调产能过剩的问题,而产能规模却在讨论中越来越大且市场也很好。家电、钢铁的产量都在持续增加。包括2010年初官方调研做出了太阳能、风能过剩的判断,但该判断做出不到3个月,国际市场就发生了逆转,太阳能光伏产品整个国内产能短缺30%,当年出口增长150%以上,2011年增长了50%以上。当然,2012年的情况又出现了很大变化,这是一个周期性的波动,包括我们的煤炭。为什么总说产能过剩但却越来越大?我们有很多问题、很多规律是否还未认识到?未来是还会否仍出现这样的情况?

(三)宏观调控效应问题

目前的宏观调控尚无标准与操作指标。如经济过热、科学发展,应该量化到具体指标考核。目前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是否属于过热均可操作的衡量标准。实际情况是哪个地方经济增长快,这个地方干部提拔的机会就多,干部就升得快。

与此相关的是宏观调控效应问题。对于规划存在“规划,规划,墙上挂挂”的问题,规划就是发展的指导性意见,不具有约束力。因此,与实际差距大,也带来经济变量与政策安排的不协调。从政策调控来看,出现了房地产价格和消费物价总理(政策)说了不算的情况。如果看历次宏观调控,归根结底都是在调节内资——使用人民币资金的内资企业,不调整外资或调整不了外资。结果每次宏观调控以后,外资企业在中国的份额越来越大,与外资合作的企业数量明显增多,在国内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因为宏观调控只调到人民币,外资没有调,所以外资企业越来越强大。

另一方面,调控对民营经济有效,对国有经济影响有限。我们一直在讲要发展民营经济,但并不理想,机制问题没解决。尤其是每遇宏观调控、政策紧缩时,民营企业首当其冲,而国有经济因为地方政府保护和与外资的合作,受影响小。

第三个方面是只调节市场,不调节地方政府。政府政策都是中央部门政策,管不了“诸侯”,地方政府的很多政策中央部门左右不了,因为它没有标准,也没有判断和监管。比如讲宏观调控,中央政府要控制增长、投资结构要合理,到最后并没有结果显示哪个地方结构不合理、哪个地方增长太快、哪个地方布局出了问题,或哪个地方需要调控。这些问题一直长期存在,并没有解决的想法和认识。由此可见,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实施存在一些潜在规律,这个潜在规律是什么,可以去总结,但这些规律十八大以后是不是会继续存在?还能不能继续发挥其巨大的作用?值得思考。

(四)三架马车动力问题

经济增长有三架马车,即投资、消费和贸易。数据表明,投资一直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2000-2011年,当年投资占GDP的比重从33%增长到66%,翻了一番,2008年我国投资占GDP的比重是55%,2009-2010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其中最高的2010年提高了14个点,整个增长动力主要是靠投资,消费一直拉动不了增长。

另一个增长动力是贸易顺差。2000-2008年,贸易顺差在整个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从2%提高到了6%,最高提高到了4.6个百分点,但消费在2000年是39%,到2010年还是39%。这个特征似乎正在发生变化,数据显示,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最近几年持续下降,从%%下降到2%多,降幅很快。投资虽然很高,但相比2010年也稍稍降了一点,2012上半年最大的特征就是消费在社会商品中的零售总额占43%。

三架马车的另外一个问题是2008年以后,投资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加贸易顺差远远超过了GDP,在这之前最高水平就是GDP的88%,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会带来后期的通货膨胀压力。

需要指出的是,过去多年的投资比重提高,投资资金的来源来自哪里?新加坡原副总理吴庆瑞讲过这样一句话,“发展本身可以生成资金”,可以形成资金的良性循环,创造资金。中国2000年以后的发展资金从哪儿来呢?可以说,很大一部分也确实是从发展中来一一国际收支顺差导致外汇储备增加,因普遍预期人民币汇率升值,将外汇卖给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拿出基础货币投入购买外汇,现金投入后导致整个市场人民币流动性增加,即外汇占款。2000-2011年,外汇占款增加了23万亿元,外汇占款占当年经济的规模从2000年的14%提高到2011年的53%,也就是说,我国每创造的一个GDP就有一半是基础货币投放所创造的,如果将外汇占款与当年投资规模做比较,已经达到了80%以上。换句话说,过去投资有来源,是因为有国际收支顺差,有外汇占款,导致了我们资金的供给增量很快。2012年以来,外汇储备增加不那么快,未来还有可能会继续下降或不那么快地增加,也就意味着投资供给资金的来源一一由基础货币投放来推动投资扩张的动力衰竭,而贸易这部分占GDP比例的动力也在衰竭,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在发生转变。投资动力在逐渐衰竭,贸易顺差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在衰竭,这意味着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在发生转变。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消费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重笔者计算。2011年以后顺差数据占比为简单计算数。

三、中国经济战略发展的国际环境分析

中国经济战略发展的国际环境尤其是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对中国将会产生相应的挑战与压力。具体来说是两个方面,一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结构的调整,二是因应对气候变化而产生的一系列产业革命。

(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结构的调整

2008年以后金融危机以后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结构在调整。具体表现为虚拟经济比重在下降,实体经济比重上升。危机国家在发展实体经济,增加出口。目前发达国家已经提出了“再工业化”,“制造业回归”,“第三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结合——数字化制造技术。如用打印机打印一个产品,打印飞机、机器等。技术已达到相当的水平,正往新型材料方向发展。这说明,前文所提到的“产能过剩”问题实际上是通过国际市场消消耗了。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发展实体经济,发达国家发展虚拟经济,二者有了短期的平衡。2008年后,这种平衡被金融危机打破了,现在发达国家也在发展实体经济了,这样就会与中国在国际市场上产生实体经济贸易的竞争。我们不缺增长,但还能有那么高的增长速度吗?如果出口不增长甚至稍有下降会对中国目前的产能产生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国家统计局网站,相对数笔者计算。

(二)应对气候变化而进行的产业革命

新能源和低碳经济已经是美国下一步发展的重点,也是摆脱金融危机的战略选择,因为每次金融危机都是一次产业革命、技术革命,也是行业规则和话语权的新革命,美国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准备。欧洲所做的准备比美国更充分。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发展IT产业,包括2000年以后发展虚拟经济,以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虚拟经济时,欧洲就一直在应对气侯变化、环境治理方面进行战略转变,并建立了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目前欧洲已经落实到了行业标准、产品标准、技术标准层面,并已将其应用到设备上,所以将来在这方面中国面临的压力很大,低碳发展和绿色发展可以说是中国未来无法回避的问题,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技术和产业革命。

四、中国经济战略发展的动力与方向

在上述背景之下,十八大以后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应该说,指导思想目前很难概括,但这个指导思想相比之前要有继承,也要有发展和创新。普遍认为要更加重视环境、生态、技术创新,要更加重视人的发展,重视民生,也要重视民主,重视经济发展,更要推动政治体制改革,这些在指导思想上也许要有所反映。

(一)城镇化是未来经济增长的侧重点

现代化的过程包括工业化和城镇化,过去我们强调工业化比较多,也是增长的主要因子。现在提出把城镇化作为现代战略规划很重要的部分,提升到和工业化相同的高度。因此,城镇化可以作为未来经济增长的侧重点。

(二)政治体制改革将为经济增长带来红利

经济增长的动力方向的第二选择可能是政治体制改革。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为什么增长那么高?因为我国有制度改革的红利,人口红利,储蓄红利,外汇储备的红利,参与全球化的红利等等。但这些红利现在基本都在消失,未来的红利笔者认为将是政治体制改革可能带来红利。政治体制改革目前还未从中央文件中看到全面与系统的论述,但从资料分析,可窥见一些思想。2010年温家宝总理在深圳的讲话中指出,不仅要推动经济体制改革,而且要政治体制的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受到影响。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2011年他在访问英国时又提出了民主、法治、平等、自由、人权等观念是人类精神的一次大解放,人民民主是社会的生命,民主离不开自由,真正的自由离不开经济权利与政治权利的保障,作为总理、政治家在国际舞台与中国的政治会议上提出这样的概念与观点,笔者认为是值得关注与探讨的。此外,还特别提出了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建立对政府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机制。最早谈到政治体制改革的是邓小平同志,他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上总共涉及四个观点,一是权力不宜过分集中;二是权力过分集中会妨碍民主集中制和党的集中民主制的实行,妨碍社会主义建设,妨碍集体智慧的发挥,容易造成社会专断,造成阶级领导;三是兼职、副职业不宜过多,解决好以党代政的问题;四是从长远着手,解决好交接班的问题。政治上民主公平正义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核心是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待遇的终身制要解决。人权问题即平等、自由、公平、正义是我们社会的目标与思想的大解放。与此相配套,是领导干部选拔制度改革与终身制改革。如新加坡等一些国家推行任人为贤、以德、以贤来挑选治国人才。我们应该在制度上、表达上往这方面靠拢,但仍存在一定的距离。

(三)经济增长的代表区域——第四经济增长极的选择

第四增长极在哪里?西部、中部还是沿边省区?我国沿周边国家的省区,属于西部地区,也是经济最不发达的地方,也是发展潜力最大的地方。沿边的问题比较多,但深圳开放的经验表明,一个地方越开放,经济越发展,矛盾就越少,社会就越稳定,因为群众的利益在增长。从广西、云南到西藏、新疆、内蒙等,如果这片地带开放临近国家的口岸,就可以形成一个新的开放经济带,我国经济开放先从三角开始,接着是走圈走带(弧),后续是走带还是走圈?笔者认为可能会有很多不同的选择。当然,中部地区也可以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

在选择区域的过程中选择怎样的突破点,选择金融突破还是产业突破?这需要考虑。目前推进的人民币国际化从深圳、香港开始,还是沿着原来的老路,笔者认为不应该从这里走,外币可以,但人民币要再往外走,从深圳、香港走,将来问题会比较大。没有一个国家的货币化,是从离岸业务开始的。如果要走,应该是在“沿边”,这样有可能更能带动整个中国经济的平衡发展、协调发展,更能真正带动人民币走出去,香港使用人民币,就是自家人做自家业务。当然,最终的选择方案是什么,还需要依据整个发展态势来琢磨与推敲。

(四)经济增长速度、转型方式与质量的选择

在经济增长速度、方式与质量的选择问题上,何者更重要的问题。首先要涉及速度问题,总体趋势是下滑而不是上升,目前,经济速度总体趋势在下行,这个“下”,笔者认为可能是在7%以下,其原因如上文所述,产能过剩、面临着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压力的改变,投资来源趋向枯竭(从外汇占款角度)是主要原因。出口下行从国际环境、长期趋势、发展规律、资源来说,会持续比较长的时间,贸易顺差贡献趋小。目前,拉动消费推动经济增长还有很多障碍,所以将来再想达到8%以上的经济速度可能比较难。

没有周期就没有调整,经济不可能持续发展。我国经济周期原则上是“3上8下”,即逢3的年份速度加快,逢8年的年份困难和问题多,速度下降。2008年也遇到这个问题,但周期被“熨平”了,通过采取一揽子计划,2009年政府出台4万亿投资计划,当年信贷增加9.75万亿,投资大概二十几万亿,2011年投资达31万亿,通过投资扩张、投资比重的提高,周期消失了,但它带来的问题比较多,全球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结构调整,发达国家内部经济结构转折,给我们带来新的压力,被“熨平”的周期,可能还将出现。

如果速度降到7%以下,从社会上来说,压力未必很大。8%、9%的增长,可以说普通百姓没有拿到什么利益,只是利益集团、政府拿到的利益比较多一些。如果速度真的下降,周期来临,分配公平问题、质量、技术与社会保障建设的重要性将会更加突出,应对气候变化的转型和结构调整是关键,环境治理和污染治理、低碳发展及其技术标准在产品和技术上将逐渐体现,小城镇的发展是一个动力点,民生诉求可能扩展到民主诉求,经济为重点可能扩展到政治体制改革。

所以适度增长、公平分配,低碳绿色发展,结构调整和发展转型是重点,城镇化、环境治理是抓手,民主政治成为社会期待,企业更多要准备的是如何应对市场,包括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而不是只靠政策的支持。

摘要:中国经济战略经历了三个阶段,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极是深圳、广东,沿海与珠三角,第二极是长三角,第三极是滨海开发新区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开发圈。提出要关注战略制定和实施的规划效应、产能过剩、宏观调控效应和经济增长三架马车结构转变问题。未来中国经济战略发展的动力是城镇化、政治体制改革,第四经济增长极以及对速度、方式与质量的重点选择。

关键词:经济战略发展阶段,经济战略发展动力方向,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结构调整,城镇化,政治体制改革,第四增长极

参考文献

[1]陈炳才.国际经济失衡的另类解说.全国美国经济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Z]2007.3

[2]陈炳才国际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及对我国的影响和对策[J].武汉金融,2008,(1)

[3]许云,陈炳才.应对通货膨胀实行从紧货币政策[J]经济学动态,2011,(5).

[4]汪同三.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经济“两难”问题分析[J]中国市场,2012,(20)

[5]宋国青.中国经济的周期性正在消失[J].中国市场,2012, (33).

中国智库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篇8

在峰会发言中,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表示,2015年中国出台鼓励智库建设意见后,中国智库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高潮阶段,日趋加速的全球化进程、汹涌的互联网大潮和国际人才大流动等大趋势,也为中国智库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智库必须通过内容、运营、人才以及理论支撑、体制机制改革等全维度的行业持续创新,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全球竞争中取得优势。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席、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龙永图在发言中表示,要打造高质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库,最根本的方法是“开放”。一是中国各种智库之间要建立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联系机制,形成一个真正相互联系的网络;二是中国智库与国际智库之间也要建立各种不同层次的联系、交流。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TTCSP)主任詹姆斯·麦甘认为,中国智库在全球化和中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国智库要推进中国的现代化改革进程,必须通过改革实现自身的现代化。

点评:中国发展需要智库,智库建设则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人才的聚集、智慧的眼光和开放的胸怀。智库高速发展,仅有数量当然不够,因为质量才是更为重要的。

上一篇:建筑制图基础实训答案下一篇:小学作文比赛一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