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科学区教案(精选11篇)
磁铁可以吸什么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操作了解区分磁铁可以吸的物质,感知磁铁特性。
2、了解磁化现象。
活动过程:
1、课前让幼儿了解磁铁可以吸什么,再让幼儿相互自己已知的哪些物体可被磁铁吸住,哪些不行。引导幼儿进行分类。
2、组织幼儿讨论:这些不能被磁铁吸的是什么材料的?能被磁铁吸的是什么材料的?
3、让幼儿在活动室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能被磁铁吸住,哪些不能?
4、磁铁不能放在什么地方?了解磁化现象。
磁力可以穿过什么
活动目标:
让幼儿操作、探索、发现磁力具有穿透性的现象。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猜想磁力可以穿过什么,并在活动室里寻找磁力可以穿过的物品。
2、幼儿分类验证材料:纸、木头、玻璃、布、瓷、植物叶子、橡胶等。
3、教师小结:磁力具有穿透性。
磁力的大小
活动目标:
通过操作,让幼儿感知磁力的大小。
活动过程:
1、准备布、被子带领幼儿观察实验:磁铁能穿过布,但不能穿过被子。
2、引发幼儿讨论:为什么磁力可以穿过布穿那不过被子?
3、师生再次实验:用磁铁透过木盒盖使别针动起来,引导幼儿认识到,随木盒盖的加厚,磁力最终动不了别针。
4、幼儿自己做实验并记录:
为幼儿提供大小不同的磁铁和别针,让幼儿记录大小磁铁一次分别可吸多少别针。
好玩的电动玩具
活动目标:
1、通过玩电动玩具,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2、让幼儿了解电池的正负极会影响玩具的启动或静止。
活动过程:
1、准备一些电动玩具先让幼儿玩,并让幼儿思考:电动玩具为什么会动起来?
2、师幼共同探索。装反电池的正负极,启发:“老师这里的玩具也有电池,谁来试试电动玩具能动起来吗?”
3、教师总结:电池的正负极的不同,会影响玩具的动或静。
4、引导幼儿了解不同的玩具里面装的节数也不一样。
好玩的摩擦起电
活动目标:
1、探索什么东西能摩擦起电。
2、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活动过程:
1、指导幼儿用尺在丝绸、皮毛、头发上做摩擦起电的实验。
2、提出问题:尺在别的地方能摩擦起电吗?
3、幼儿自由实验。
4、小结。
分散和聚集
活动目标:
1、知道颜色聚在一起深,扩散开来淡。
2、培养幼儿爱做实验的兴趣。
活动过程;
1、出示滴管,介绍滴管的用法。
2、提出问题:如果用滴管吸一滴红墨水滴到餐巾纸上,会发生什么情况、3、幼儿做实验。
4、小结:当红墨水聚在一起时颜色很深,当红墨水慢慢扩大,它的颜色就淡了。
探索各种声音
活动目标:
1、知道物体振动会产生声音。
2、通过操作各种材料,体验声音的产生。
活动过程:
1、课前做实验“会跳舞的娃娃”,交代任务。
2、幼儿自由操作,体验物体振动而产生声音的现象。
3、用多种材料尝试,体验它们发出的不同声音。
4、师小结。
玩镜子
活动目标:
1、通过自己观察、探索,知道各类镜子的特点及作用。
2、发展幼儿观察力,提高求知欲。
活动过程:
1、交代任务:玩有趣的镜子,提醒大家要爱护这些镜子。
2、操作一:每个幼儿自选一种镜子,探索怎样玩的有趣。讨论:各自玩时,发现了什么?
操作二:幼儿另选几种镜子,观察照出的物体发生的变化。讨论:各自玩了哪些镜子?照出来的物体是怎样的?
操作三:根据不同的镜子照出物体的不同变化,让幼儿寻求答案。讨论:为什么镜子不同,照出的物体和原来的不同?
3、老师总结。
玩磁针
活动目标:
1、了解磁针转动的原理--指南针。
2、培养幼儿对科学产生兴趣。
活动过程:
1、交代任务:玩磁针,并提出要求。
2、幼儿自由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3、老师小结。
使球停在斜坡上
活动目标:
1、探索使物体停在斜坡上的方法。
2、培养幼儿的合作性,体验合作带来的快乐。
活动过程:
1、提供多种材料,让小朋友自由探索。
2、小朋友相互讨论探索结果。
3、再次操作。
4、师生共同讨论探索方法、结果。
好玩的多面镜
活动目标:
在了解两面镜夹角变化与物体数量变化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三角镜夹角变化与数量变化的关系。
活动过程:
1、带领幼儿进入活动室玩两面镜,并引出如何制作三面镜。
2、幼儿对三面镜进行探索,了解三面镜的夹角变化与物体成像的规律。
3、玩万花筒,进一步了解物体与两面镜、三面镜成像的规律。
搭纸桥
活动目标:
1、了解纸的形状与纸的承受力的关系。
2、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
活动过程:
1、幼儿自由搭桥,并试一试桥的承受力,引出如何让桥变结实。
2、幼儿尝试改变纸的形状和结构,增加纸的承受力。
3、幼儿相互讨论,并介绍自己成功的经验。
玩斜坡(一)
活动目标:
幼儿通过尝试,了解同一种形状、大小、材料的球在斜坡上滚动的速度与斜坡的高度、曲直有关。
活动过程:
1、幼儿比较高度不同的斜坡、曲直不同的斜坡。
2、先猜测物体滚动的速度,再动手实验,观察并讨论物体滚动时的速度与什么有关。
3、教师小结:同一种物体在高的斜坡、直的斜坡上滚动的速度快。
玩斜坡(二)
活动目标:
比较同一高度、同一曲直的斜坡上,不同大小、不同重轻的物体在斜坡上滚动时速度的快慢。
活动过程:
1、分别出示两组斜坡:一组是同一高度的直斜坡;另一组是同一高度的弯斜坡。将幼儿分成两组,分别在两组斜坡上尝试。
2、提出问题:在同样的斜坡上,什么东西滚下来最快?什么东西滚下来最慢?为什么?幼儿相互讨论。
3、教师小结:在同样的斜坡上,轻的、体积大的物体滚下来速度快,反之依然。
瓶中吸物
活动目标:
1、体验磁铁隔瓶吸物的乐趣。
2、探索瓶中物体运动与大气压力的关系。
活动过程:
1、出示瓶子,放入一些铁制小东西,问:不把瓶口朝下,怎样取出这些小东西?引导幼儿运用磁铁的吸铁功能,把瓶中物体吸出。
2、幼儿操作,并讨论:瓶口用盖子盖好时与没有瓶盖着两种情况有什么不同?得出结论:有盖子时容易吸,反之难吸,为什么?幼儿讨论。
3、教师小结。
神奇的吸管
活动目标:
通过吸乒乓球的尝试,引发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
活动过程:
1、幼儿用吸管吸乒乓球。
2、吸管除了可以吸动乒乓球,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让乒乓球滚到你所想的位置?幼儿讨论(用吸管吹乒乓球)3、幼儿尝试吸动或吹动其他物体,并交流各自的感受,交换各自的经验。
跳舞的纸屑
活动目标:
1、通过自己的操作,发现摩擦起电的现象。
2、激发幼儿探索物体更多的有趣现象。
活动过程:
一、启发性谈话,激起幼儿探索兴趣。
1、谁来想个办法,使纸屑吸起来?
2、幼儿相互结伴探索。
3、请幼儿说一说探索结果。
二、比较纸摩擦和毛皮摩擦后吸纸屑的不同现象。
幼儿探索,相互交流。
三、整理好操作材料。
四、鼓励幼儿探索更多的物体,找一找什么东西也会吸起来?
探索飞机模型
活动目标:
1、了解制造飞机的简单材料和过程。
2、激发幼儿对科技产品的兴趣。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活动过程:
一、谈话:“除了鸟儿,还有谁能在天上飞?”“屈,老师.教案,网出,处!”飞机是什么样的?"
二、看飞机模型,了解飞机的好处。
1、你们知道飞机有哪些用途吗?
2、向幼儿介绍各种飞机的外形特征和功用。
3、飞机是谁制造的?他们是怎样制造的?
三、了解造飞机的简单材料和过程。激发幼儿对科技产品的兴趣。
四、回班级选择材料制造飞机。
教学反思:
1、材料的准备可更加科学性与严谨性。比如每个杯子里的盐的量,存在一定的差误;再是提供给孩子们操作的水杯,可贴上标记,这样孩子们更加容易发现水的多少与加入盐的多少的关系。
2、在交流与讨论环节可更加深入,以便让孩子们更加充分的表达自己的发现。
以《指南》为引领,通过对大班科学区活动中有关材料现状的梳理,笔者尝试从幼儿科学区域活动中挖掘科学区材料以及活动形式的因素,从材料的来源、呈现方式和丰富性展开思考与实践。
一、材料的来源
(一)生活中感兴趣的材料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有兴趣的材料是学习最好的刺激。着眼于幼儿爱玩的事物:石头、水、各种镜子、吸铁石、各种玩具等。笔者平时注意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点,设计活动目标,有意识收集相应活动材料,充分让幼儿与材料互动,从而实现活动目标。我们在班级里设置了一个“百宝箱”,收集来自家庭的各种废旧材料。同时在班级里设置一个“玩具分享区”,允许幼儿将自己收集的各种物品,展示出来。经验表明,这些“玩具”很有可能引发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
练习颠乒乓球是我们大班下学期的体育锻炼重点,孩子们都在如火如荼地练习,期间有些乒乓球瘪掉了,扔掉了怪可惜,那这些废旧的乒乓球可以用来干什么呢?一番思索之后,我带领孩子们把这些废旧的乒乓球利用起来,将乒乓球用剪刀剪成半月形或花瓣形,做成小花瓣。将球板沾上少量水之后,剪好的乒乓球片放上去,略为倾斜,乒乓球就可以旋转起来,很好玩。孩子们对此充满了兴趣,玩得不亦乐乎。一片花片旋转成功后,再尝试加花片,两片、三片,可以叠成很多片花瓣一起旋转。我请幼儿自己探究小花旋转的方法:小花为什么会在板子上掉下来?怎样使小花转得又稳又快?通过探究明白:必须有水小花才不会掉下来,板子倾斜的角度决定小花旋转的速度。我还组织幼儿分组进行小花旋转比赛,看谁的小花旋转的时间最长。
(二)自然中熟悉的资源
大自然是我们科学区材料的不竭来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可以让幼儿在感受、观察与记录的过程中,对自然界中的生物形成一个较为客观和科学的认识。我们利用教室外连接操场的一条走廊和空地,创设了一个实验性的自然角。大班幼儿喜欢探究、操作、实验,对事物变化发展的过程感兴趣,因此实验性的自然角为他们提供了探究发展的平台。
例如“种子发芽旅行”实验——设计不同的实验条件,让种子分别经历了浸水、浇水、不浇水等条件,观察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样的条件;“不同的家”——让植物分别生活在泥里和水里,观察比较在不同环境下植物的生长情况;在“植物爱阳光”的实验中,我们和孩子一起寻找没有阳光的角落,自建各种暗房。每天孩子们都起劲地去看住在小黑屋里的植物,细心地记录变化,通过观察比较理解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春末夏初的自然角里,总会有很多植物进行“爬高比赛”,孩子们用自然物、尺子进行测量统计,评选爬高冠军。他们不但萌发了观察的兴趣,还体验了简单的测量、比较的方法,可谓一举两得。春季,班级里会养蝌蚪、蚕等,教师引导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蝌蚪变青蛙的过程(卵——蝌蚪——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缩短——青蛙),用图画等方式做好记录。
二、材料的呈现方式
班级科学区的材料越丰富越好,但对于幼儿来讲,一次呈现的材料却不是越多越好。如果把所有的材料都乱七八糟地堆放在桌上,或者堆放在筐里交给幼儿,会让幼儿无所适从,甚至有可能会让他们把探索材料变成打闹的玩具,所以,材料最好是按主题循序渐进地分层次呈现。
(一)材料主题化
材料呈现时最好结合主题教学活动,按年龄段发展目标层次递进,不要一股脑地把搜集到的材料都展示出来。根据幼儿园主题课程的计划安排,我们也对科学区的材料作了相应投放。主题“弹性”中,我们在科学区投放了长方形积木、塑料尺一把、橡皮一块和长方形纸板一块。让幼儿根据预测取出相应的积木数量,将积木叠放整齐后,将塑料尺的一头与积木一边对齐,用手按压牢固,把橡皮放在塑料尺的另一头,用手指压住,放开手指,观察橡皮的跳跃现象,引导幼儿猜测橡皮跳过长方形纸盒所需要的积木数量。通过预测、探索、实施、修正/确认结论这一系列的科学探究过程,材料的投放巩固延伸了主题教学活动的成果。
(二)材料目标化
因为材料能物化科学探索的目标,所以教师应该尽可能注意材料的呈现方式,使呈现的材料整齐、有序,既能体现明确的目标指向,又能引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在第一次玩“有趣的纸桥”游戏时,我提供了同样大小的罐子、固定罐子之间距离的模型纸片、同样大小的纸和围棋子若干。请幼儿来探索如何在纸桥上使棋子站立。开始游戏后,孩子们开始尝试让棋子站立。大家反复多次,棋子放上去,纸桥却总是掉下来。在反复的失败后,孩子们有些气馁,开始拿纸和罐子玩其他的游戏。这时候,老师再次提醒幼儿游戏的目标是使棋子在纸桥上站立,并鼓励孩子们:“再试一试,有什么好办法。”陈嘉行开始动脑筋,把纸对折了下,把棋子放上去,这次真的成功了,陈嘉行开心地拍起手来,“一颗、两颗……”一下子放了十多颗。李紫菡看见陈嘉行的纸桥后,也开始把纸对折做纸桥,一下子放了二十颗棋子。在讲评时,老师给予梳理、小结,得知:改变纸的形状可以使纸桥的承受能力发生变化。材料投放的目标化可以让材料发挥目的化作用,让幼儿轻松地获得科学体验。
(三)材料层次化
科学活动是幼儿在操作中将科学的核心概念转化为本体经验的过程。科学区的层次性也体现在材料的提供上,应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首先,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发展的不同特点与实际情况,同一区角材料的投放要呈现差异性。如:同样是“纸”的科学区角活动,中班的活动是各种各样的纸、纸宝宝站起来等活动,而大班孩子的经验比较丰富,可以提供纸牌等,开展“扑克叠叠高”的游戏。其次,同一年龄段中幼儿各方面能力的不同,对材料的要求也就不一样。例如当一些孩子们在测量温度的时候,教师提供的一些辅助材料又促使发展较快的孩子探索怎样让升高的红柱子又降下去。材料层次化应让每一名幼儿都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实际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达成相应发展目标。
三、材料的丰富性
丰富性首先可以理解为选择材料种类的多样性,再则体现在材料的充足数量上。一些低结构材料和美术作品等也是科学区的常用材料。
低结构的游戏材料指的是半成品的材料,低层次材料允许幼儿对材料进行千变万化的摆弄,尝试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所以,在材料的投放中,教师需注意高低材料的结合。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普通的物品被孩子们制作成了件件工艺品:拆开的半成品玩具被幼儿装好了,在鞋盒子上挖个洞成了幼儿探索光的工具,饮料瓶、罐成了探索沉与浮、水的特性的绝佳材料。
幼儿美工活动的成品如能合理利用,也可作为科学区的探索材料,让幼儿有再次动手的机会。如美工活动制作的小风车投放到科学区时,幼儿通过玩风车,可以感受风车的旋转速度与形状的变化关系;幼儿自制的弹性小玩偶可以让幼儿探索并进行科学分类。
此外,为方便幼儿记录实验操作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记录单和笔,便于幼儿随时交流和分享科学研究的结果。为方便幼儿查找资料,丰富知识经验,教师还可以在科学活动区域的附近区域提供与探索主题相关的图书或画册。
例1 大班区域活动“相邻数”的目的是让幼儿了解一个数与两个相邻数之间多1少1的关系。教师刚开始是提供一枚数字骰子、一张记录单,请幼儿抛骰子并记录被抛到数字的相邻数。如骰子显示的数字是6,就记录“5、6、7”。这种操作类似于完成数学作业单,比较单调,幼儿体会不到过程中获得多种经验的乐趣。后来,我们进行了调整。幼儿手持相同数量的1~10的扑克牌,桌上朝下摆放数字为2~9的扑克牌,用“石头、剪刀、布”的方法决出第一个翻牌人,任意翻出一张牌后,两人快速出牌接出相邻数,谁先正确接牌谁就赢,并获得下一次翻牌的机会。随着活动的推进,不仅可以增加人数玩,还可以改变游戏规则玩,甚至是扩展到10以上数的相邻数。在这种有趣的活动中,幼儿不断获得经验,逐步形成关于相邻数这一概念。
例2 大班区域活动“摆数字”的目的是尝试学习100以内的数数。教师刚开始是提供100个空格,让幼儿按序排列数字1~100。这种投放方式没有考虑到不同幼儿的发展水平。因为,如果有的幼儿只会数1~20,那么20以后的数数对他来说有难度,他可能就会放弃操作。而那些数数能力较强的幼儿只能重复操作,不能满足思维发展的需要。于是,我们进行了调整。首先提供1~20、1~50、1~80、1~100的空格及数字卡片,幼儿可按需选择操作材料排列数字卡片。在此基础上,在空格纸中某几处放置一些数字卡片,让幼儿观察后确定数字究竟该怎么排,如倒着排、顺着排、单双数排、五个五个排……幼儿根据数字线索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思考,经历分析与综合、判断与推理的过程,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例3 大班区域活动“密码锁”的目的是学习加减运算。教师一开始投放了一把密码锁,要求幼儿先完成几道计算题,然后根据计算结果来打开密码锁。这种单一的投放方式比较注重结果,幼儿体会不到探索、思考、解决问题的愉悦感。因此,我们进行了调整,策略有二:首先是“宝箱探秘”。准备几个可以套叠的箱子,在最后一个小箱子里放一样幼儿喜欢的礼物(可以不定期更换物品,以便给幼儿新的惊喜),在每个箱子上装上密码锁,幼儿需要逐一打开所有的箱子才能拿到礼物。幼儿可以通过完成不同的操作单来解密,从而打开密码锁。解密成功与否就是幼儿的自检过程。这个游戏设计利用了幼儿喜欢探究的心理,激发了幼儿的主动性。其次是“整理小书包”。提供一个有密码锁的小拉杆书包箱,箱内有一张文具整理清单,幼儿可以通过计算解开密码,根据清单提示摆放不同种类、数量的文具用品。或者也可以在一箱内放一张课程表,幼儿根据课程表上每天的课程安排来摆放学习用品。这种操作与大班幼儿即将上小学的需要紧密联系,不仅激发了幼儿对入小学的向往,而且有利于幼儿逐步养成主动学习、探索的能力和习惯。
为了使数学区的材料投放更有科学性,我们要根据数学学科本身的知识体系、幼儿学习规律和教育价值,先梳理出幼儿各年龄段的数学学习内容,最后把适合区域操作的内容和材料按阶段投放,从而避免教师根据个人喜好随意投放材料,造成幼儿操作的盲目和发展的不平衡。
1、知道物体振动会产生声音。
2、通过操作各种材料,体验声音的产生。
活动过程:
1、课前做实验“会跳舞的娃娃”,交代任务。
2、幼儿自由操作,体验物体振动而产生声音的现象。
3、用多种材料尝试,体验它们发出的不同声音。
4、师小结。
玩镜子
活动目标:
1、通过自己观察、探索,知道各类镜子的特点及作用。
2、发展幼儿观察力,提高求知欲。
活动过程:
1、交代任务:玩有趣的镜子,提醒大家要爱护这些镜子。
2、操作一:每个
幼儿自选一种镜子,探索怎样玩的有趣。讨论:各自玩时,发现了什么?
操作二:幼儿另选几种镜子,观察照出的物体发生的变化。讨论:各自玩了哪些镜子?照出来的物体是怎样的?
操作三:根据不同的镜子照出物体的不同变化,让幼儿寻求答案。讨论:为什么镜子不同,照出的物体和原来的不同?
1、了解同伴之间对玩具的喜好。
2、回用累加的方式计算出同伴对玩具的喜好程度。
活动重点:
统计最喜爱的玩具。
活动难点:
排列统计结果
活动准备:
玩具若干种,幼儿用书《玩具统计表》、彩笔。
玩具统计表
玩具1
玩具2
玩具3
玩具4
玩具4
全班人数
活动过程:
1、说说最爱的玩具:“你知道你的朋友喜欢什么玩具吗?你知道我们班上欢迎的是什么玩具吗?”
(猜猜朋友最喜欢的玩具,介绍自己最喜欢的玩具,看看你的朋友猜对了吗?)
2、分组讨论最爱的玩具:
(1)教师介绍统计表的用法。
(2)让幼儿尝试统计喜欢各种玩具的人数,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统计。
(3)尝试分组记录、交流:(展示个别幼儿的记录方法)
方法一:可以在桌上放几件玩具,每个人站在喜欢的玩具面前,然后统计。
方法二:可以用举手、点数的方法统计。
方法三:可以每个人手里拿一件喜欢的玩具,然后点数统计。
(4)引导幼儿运用同伴的统计经验再次尝试统计。
3、集体统计最爱的玩具:
教师在黑板上将幼儿的统计数累加,得出全班的总数。
《水瓶的秘密》
余祚丹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通过实验,观察物体在透明容器装水前、后的影像变化。
2、注意幼儿安全的操作,培养实验的安全意识。
3、幼儿学习记录物体的影像变化。
活动准备:
各种各样的透明玻璃瓶,图片,毛巾,记录纸等。活动过程:
1、幼儿观察瓶子,了解瓶子的形状,材料。
提问:“小朋友们看,这些都是什么?”“你们看这些瓶子都一样吗?”“他们有什么不一样?”(注意引导幼儿从形状,大小,材料,等方面进行观察。)“刚才我们说了这么多不一样的地方,那么你们看看这些瓶子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吗?”(注意引导幼儿说出瓶子的材料和透明的特点)
2、引导幼儿透过空的瓶子看物体,观察物体的变化并进行记录。
(1)幼儿透过瓶子看周围的物体。
提问:“你们有没有试着用空瓶看东西?”“请小朋友们每人拿一个瓶子去看一看周围的东西,看看他们和我们平时看到的一样不一样?”(注意引导幼儿分批拿瓶子,以免过于拥挤)
(2)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
提问:“你刚才是怎么看的?看到了什么?有没有变化?”
(3)幼儿透过瓶子看记录表上的图片并进行记录。
“刚才我们看了周围的东西,我们的记录纸上有漂亮的图片,你们可以找一张自己喜欢的图片,仔细的看一看,可以想各种不同的方法来看,把你看到的记录下来。”
(4)幼儿相互进行交流。
3.引导幼儿在瓶子里装上水,透过装水的瓶子看图片,并进行记录。
(1)猜想:“刚才我们用空的瓶子看东西,请你们想一想,如果在瓶子里装上水,看东西会有什么变化?”
(2)幼儿操作验证:“刚才小朋友们猜得都不一样,到底谁说得对呢?让我们来试试好吗?装水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注意引导幼儿分批装水并帮助幼儿将盖子拧紧,将瓶子和手擦干)
(3)将观察结果记录在第二张记录纸上。
(4)幼儿相互交流,教师评价总结。
4.引导幼儿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能使所照成像变形。
多媒体技术以形象生动、动态逼真、声音优美, 过程制作合理、科学、规范、直观等“动态呈现”的方式, 符合学前期的幼儿直观、形象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特点。也因此, 幼儿园教学随着多媒体元素的广泛运用而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上。
随着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的深入, 我们在探索有效利用区域游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研究实践中, 逐渐体会到, 幼儿在区域中的学习是自主地、自由的、愉悦的;而教师的教育角色是隐性的、多样的。教师们在幼儿搭建活动的指导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的困惑:要不就是过分地观察, 不能真正地洞悉幼儿在搭建中的需求;要不就是过分地参与, 不能真正将搭建主体归还于幼儿。多样的课程组织形式促进了多媒体技术在搭建活动中运用的多样化, 同时在实际的研究与实践中促进了教师隐性指导的作用。那么, 如何运用多媒体的手段, 在幼儿的搭建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得到使用与发挥, 来支持教师的隐性指导, 从而促进幼儿搭建活动的开展呢?我们确定此次教学实验活动课题为:在积木区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来提高大班幼儿搭建水平的研究。我们进行了以下的研究与实践。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1. 研究对象:大三班44名幼儿
2.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调查法、观察法、分析法、实验法等
三、研究的实施
1. 优化自主的教学情境, 激发幼儿参与搭建的愿望
在我们以往的搭建活动中, 教师一般都使用静态的图片、照片、教师指导语言和参与式介入方式来创设搭建情境, 活动中幼儿往往受教师主观影响, 出现兴趣点的短暂缺失或转移, 从而形成一个“假象”的自主搭建, 幼儿仍然处于被动游戏的状态。而多媒体技术则呈现出轻松、活泼、流畅、自由、紧凑的教学情境, 在幼儿的搭建活动中多媒体教学将教师指导语言和参与式介入方式融入课件的展示中, 营造了轻松自然的搭建活动空间。
幼儿的建筑活动要经历“平铺、围合、搭高、桥式、塔式”的发展过程, 怎样有效地激发幼儿自主的向下一个搭建阶段发展, 减少幼儿原地踏步的“无效探索”, 激发幼儿参与搭建的愿望呢?在搭建活动中, 为了有效地记录孩子们的搭建过程, 笔者结合班级博客的建立, 将幼儿不同时期的作品分别以不同的幼儿名字存到网页中, 在上面记录着班里每一个小建筑师的个人情况和他们以往作品的照片及在他们搭建过程中的照片幻灯文件。想了解哪位小建筑师“建筑资料”只要单击他的文件夹就可以进入该幼儿的个人页面。每当电脑中展示着幼儿搭建作品从无到有的诞生过程时, 同伴间有趣的形象、动作和富于变化的视觉画面, 大大激发了幼儿关注搭建、参与搭建的欲望。幼儿在这种没有引导语言干扰的活动情境, 这样的设计方便了幼儿随时都能回顾自己的作品, 同时也可以参考别人的搭建过程, 把自己当成了搭建游戏真正的小主人, 将自己参与的“情”与电脑中创设的“境”交融, 优化了自主的搭建活动教学情境。
2. 提供直观的物质支持, 解决幼儿搭建活动的盲点
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 使教学内容变得可寻、可视、易感知、易体会, 并能拓宽幼儿知识面, 提高幼儿学习能力, 有利于幼儿感知、理解新知识, 在探索中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变化, 在相互学习中内化解决难题的方法。
通过一段时间对幼儿自主游戏的观察, 发现孩子们总是在几个共性的问题上表现出困惑, 如在“立交桥”的主题搭建中, 桥面没有安全的下坡;第一层桥面总是与第二层桥面无法连接在一起;桥面只能允许车辆单向行驶等现象。针对幼儿无法解决的这些盲点, 只引导幼儿回忆以往同伴的游戏经验是不够的。由于作品不能长时间的保存, 幼儿之间只能暂时地关注同伴游戏中好的想法与搭法, 如“用一块直角三角形的木板放在引桥下面, 桥上的车辆就可以顺畅的下桥, 大大减少了下坡时的颠簸”。在我们的建筑游戏中, 教师用Flash技术代替以往过多抽象不易理解的指导语, 将类似上面难点之处用一个“放大、闪烁、飞入……”的操作功能呈现在课件中, 无论哪个幼儿在什么时候出现相同的困难, 我们只需要调出相关的课件, 幼儿就会在自己观察画面的过程中被“放大、闪烁、飞入……”效果吸引, 最直观的借鉴同伴好的方法。
3. 收纳大量的经验准备, 丰富幼儿搭建活动的主题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充分的运用Powerpoint作为照片幻灯的载体, 近几年来电子相册应用越来越多广泛, 它使用的是一种叫MemoriesOnTV的软件, 它的功能强大, 多变的转场、超强的兼容能力, 使照片和音乐能完美地结合到一起。其刻录功能直接将作品刻录成VCD格式的光盘, 使孩子们在电视上就能观看。当孩子们在电视上看到自己收集来的建筑照片时, 都纷纷积极主动的介绍给同伴, 参与活动的满足感得到更大的提升。在幼儿的建筑游戏中, 随时随地的需要各种各样的图片支持游戏的进行。用Memories On TV的软件来提供幼儿在建筑游戏中所需的经验支持, 将幼儿收集来的大量实景图片加上幼儿喜欢的音乐作为背景, 声像结合的电子相册成为幼儿主题建筑游戏中不可或缺的“图片辞典”。
在延庆县“颖泽州小区”的主题建筑中, 虽然幼儿可以通过参观、实地观察和在生活中关注各种各样的楼房, 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和各方面的影响, 在许多幼儿收集来的图片、照片中楼房的细部特征如:窗户的结构、门的造型、楼顶的装饰等并不能全面地帮助幼儿再现参观经验, 幼儿再现楼房窗户时都是用“在搭建好的墙体中拿掉几块和用小积木块象征性的搭建”的方法。那么怎样真正发挥建筑游戏对幼儿创造性使用积木塑造想象目标的功能呢?针对这样问题, 我们运用Flash模拟绘制楼房“窗”“门”等, 在将其转化为AVI文件与幼儿参考的实景照片和幼儿使用积木再现照片作为一组用MemoriesOnTV展现出来, 并配以幼儿喜欢的乐曲作为音响效果。这样, 提供给幼儿的教学资源不但更丰富, 而且还可以让幼儿再进一步观察、提升对建筑物的认识, 引发继续参与建筑游戏的兴趣, 促进对自己建筑游戏主题的延伸。
4. 形成交互的评价模式, 注重幼儿搭建经验的共享
在幼儿建筑游戏中, 多媒体具有灵活、随意的界面交互功能, 教师可以让显示屏上的画面和储存的声音, 根据教学需要进行主动调控、快捷交互, 方便的播放功能避免了录音、录像机因回放而中断教学分散幼儿注意力, 影响幼儿思维等弊端的发生, 使教师能更主动地控制教学过程。更为重要的是, 在游戏的评价环节中充分使用多媒体技术, 会在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之间快速地形成一个交互的评价模式, 幼儿在游戏中观察到的零散经验会在评价中得到整合, 从而达到经验共享的目的。在我班的班级博客中, 我们根据每个小朋友文件夹的浏览次数来评价班级的“小小建筑师”。在积木区, 我们会把明星小建筑师的相片挂在特制的小边框中, 这使幼儿的成功感倍增, 搭建的欲望更加强烈。
现代教育技术在飞跃发展, 信息化教学手段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明确任务:为了适应当前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幼儿园的全面普及将是教育发展的趋势。通过我们在幼儿搭建活动的大胆尝试, 幼儿观察能力、理解能力、交往能力、学习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得到提升。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地解决了幼儿搭建过程中的难点, 还充分调动每个幼儿参与搭建的积极性, 并将不同水平的幼儿在搭建活动中的探索欲激发到极致, 使幼儿的搭建游戏真正成为幼儿自主的游戏。
四、研究效果
(1) 幼儿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积木区的游戏, 并能够有主题的搭建。 (2) 幼儿的搭建活动更加的有目的、有分工, 连续性更强。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编制.北京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实施细则[M].北京:同心出版社, 2006
1.知道十二星座的名称和形状。
2.了解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命名法”。
活动准备
1.ppt课件:十二星座
2.ppt课件:太阳系
幻灯片
幼儿园课件
活动过程
一、航天旅行
教师:今天有一个宇宙旅行团要出发了,小朋友想不想一起去呢?
好的,老师来驾驶航天飞机,(教师双手平举模仿航天飞机飞翔状)
教师:小朋友,上飞机了。
(口中发出飞机马达的声音,把幼儿带入情境)。
教师:小朋友现在要穿越大气层了,······
二、引导幼儿认识星座。
1.ppt课件-太阳系
引导幼儿观看:太阳系的一家,直观的了解各个星系。
2.认识星座
(1)了解十二星座的标示。
教师:小朋友,你们看这么多星星我们怎样才能记住它呢?
(引导幼儿认识新事物的方法,根据特征命名。)
(2)课件-十二星座
通过观看星座的图形,并提问图形像什么,然后介绍星座的名称。
(告诉幼儿,这些星座的名字是以前的科学家已命名好的)。
白羊座:
教师:小朋友看看这些小星星,用一条线把它们连在一起,看看像什么?
(引导幼儿发现,像羊。)
教师:我们叫它“白羊座”
以此向幼儿介绍其它的星座
白羊:
金牛:
双子:
巨蟹:
狮子:
处女:
天蝎:
天秤:
射手:
摩羯:
水瓶:
双鱼:
三、遨游太空,寻找星座。
1.教师:现在我们开始遨游太空了,看看我们能遇到哪个星座。
课件演示
逐一出示星座图示,请幼儿说出星座名字。
2.我自己的星座
请幼儿对照自己的出生日期,了解自己的是哪个星座的。
白羊座 (3.21-4.19) 金牛座 (4.20-5.20) 双子座 (5.21-6.21) 巨蟹座 (6.22-7.22)
狮子座 (7.23-8.22) 处女座 (8.23-...
四、讨论:怎样才能到宇宙去
一天,月月带来一把胡琴,并给小朋友表演了一支曲子,引起了许多小朋友的关注,并围绕“为什么胡琴会发出好听音乐”、“声音是从哪里来的”等问题讨论个不停。之后,在班上经常会看见的幼儿谈论胡琴、小提琴等乐器怎样发出声音等问题。于是,我们开展了“会唱歌的线”这一主题活动。
本活动以问题情境引出主题,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尝试探索能使线扩大其声音的材料,最后请幼儿分享经验和交流结果。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发现能使线扩大声音的材料。
2、愿意与同伴交流探索的过程、方法与结果,分享探索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请班上学习小提琴、大提琴、胡琴的幼儿将乐器带到幼儿园给幼儿表演。
2、欣赏幼儿较为熟知的交响乐、管弦。
3、(各种材质,粗细不同)线、面粉、玉米粉、洗衣粉、松香、纸盒、纸杯、笔和记录纸等。
4、每人一张记录表。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索发现普通的线可以发出好听的声音。
难点:探索用辅助材料使线发出的声音更加洪亮。
活动过程:
1、由演奏引出实验。
教师:今天明明要用胡琴给大家演奏一支曲子,大家欣赏并仔细看看胡琴什么地方发出的声音?
琴声刚落,小朋友七嘴八舌地说:是线,是琴上的线。
教师:我这里有许多线。咱们百宝箱中还有其他材料,大家都可以用。
2、探索能帮助线唱歌的适宜方法。
教师:我们都知道了线能唱歌,但是它们发出的声音有点低,必须离得很近才听得见,你们能不能想个办法让你的线唱出的歌声大一些能让更多的人听到?
幼儿说:能,我有办法,可是没有线呀?
教师:我这里有许多线,咱们百宝箱中还有其他材料,大家都可以用。
孩子们各自选取了自己认为合适的材料进行验证:有的孩子直接选用制作小喇叭;有的孩子干脆在一个纸碗上固定两根线,这时线唱出的歌声是双音的;有的选用高低不同薯片筒帮忙,线唱的歌声也有高低变化;还有的孩子用两个纸杯分别固定粗细不同的线,然后自信地问我:“想听我的线唱歌吗?”我点点头,她拉起我的手到座位前,熟练地操作着手中的“乐器”说:“先昕女高音吧!再听低音!”
“哎!效果还挺不错的。”我竖起了大拇指。显然,她享受了成功的喜悦! 孩子们纷纷选取材料探索着……
3、分旱、总结。
教师:我看你们的实验都成功了,请讲讲你们用了什么方法?
幼儿:因为我们用纸喇叭、薯片筒、纸杯给我们想办法把不同粗细的用纸杯、薯片筒等拉直,再一拨就发出了声音。而且声音很大线装个发声器,像音响的喇叭一样,能使线发出更大的声音。
个人反思:
我首先用欢快的音乐形成轻松的活动气氛。在探索线发出声音时为幼儿准备足够多的材料,使幼儿充分感受音乐就在身边。探索声音学习、生活有很大帮助,从而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促进幼儿主动去探究新知识。还体现了教育与幼儿生活实际相结合。
主要内容:
1、大班幼儿有强烈的好奇心。探索意识很强。探索线发声活动是次新奇有趣的活动,适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发展需要,因此在今天睁活动中,幼儿能够积极专注并大胆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材料进行探索操作由此可见,活动工具和适宜材料的提供可以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
2、应该给幼儿提供更多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经验的机会,这种机会可以在延伸活动中借助记录表进行补充。
3、教师没能捕捉到个别幼儿有价值和有意义的探究行为,并给予有效地支持和帮助,如当一个幼儿在两个纸杯分别固定了粗细不同的线,分为一个是“高音”,一个是“低音”时,教师应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如,“为什么你认为它们一个是高音,一个是低音呢?”这些启发性的怍题可以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究不同线所发出的声音的音质是不同的。
综合评析:
(一) 探究的目的性不强, 探究兴趣易转移
小班幼儿很多时候没有把材料视为工具, 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进行什么样的活动, 只是出于好奇心和好动的本能进行模仿性质的游戏活动, 或者只被操作材料本身所吸引, 导致幼儿的兴趣点只集中在对工具和材料的摆弄上, 并且极易受其他刺激的干扰, 在遇到困难时容易放弃或模仿同伴的操作, 而无意于深入探究。因此, 他们的探究兴趣通常是不稳定的, 容易转移的。
(二) 探究的视角较窄, 自我中心倾向较强
小班幼儿具有单视角叠加累积的认知特点。与中大班幼儿相比, 小班幼儿的探究视角窄, 探究内容较局限, 一般来说, 小班幼儿对自己日常喜欢、熟悉、可反复操作的事物更容易表现出关注与探究的兴趣, 如问小班幼儿会选择探究什么样的车, 会喂养哪种小动物时, 他们一般都集中倾向于选择玩具车, 选择故事、儿歌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小白兔, 可见小班幼儿对探究内容的选择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倾向, 有着浓厚的主观情感色彩。
(三) 探究的过程直接, 多种感官共同参与
小班幼儿认识事物大多依赖直接经验, 通过摸、看、闻、尝、听、抓、举等感知活动来进行探究。幼儿要依靠观察实物来发现问题, 根据已有经验、运用转导推理或初步逻辑推理, 假设可能的情况, 可能的结果和将要发生的事情, 探索过程依赖于直接经验, 看到事实结果就是得出结论的过程。大多数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 这时动作被内化为具体形象思维, 使幼儿直接作用于环境而获得的经验是思维发展的关键。
二、小班幼儿科学区活动环境的创设
根据美国著名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的创始人布朗芬·布伦纳和克劳特 (Bronfenbrenner.U.&Croutou.A.C.) 对环境的定义, 环境可以分为物理环境与社会心理环境。具体而言, 影响科学区中小班幼儿探究兴趣的物理环境是指活动材料的投放和活动区的布置等方面。社会心理环境主要是活动区的心理氛围等, 这些环境全方位地影响着小班幼儿的探究兴趣。
(一) 物质环境的创设
1.材料的选择
科学区材料选择要考虑科学性和操作性。小班幼儿往往只关注事物的表面特征和非常明显的现象。因此, 为小班幼儿提供的材料应简单、直观、有趣, 以引发幼儿饶有兴趣地探索事物间的简单关系, 尽可能地给幼儿提供动手操作、反复尝试的机会。另外, 科学区材料可以将暗示性蕴涵于材料中, 这样无需教师手把手地教, 而是通过幼儿自己的观察分析, 找出规律, 按规律再进行模仿或创造, 包括可以自我纠错的材料。如, 在“闻一闻”的游戏中, 教师提供了四个透明的瓶子, 分别注入酱油、醋、麻油、黄酒, 并提供这些物品的图片, 在四个瓶底也贴有这些物品的图片, 让幼儿通过闻味道找到相应的物品图片。
2.材料的呈现
(1) 材料提供要具有丰富性。在科学区活动中提供数量充足、种类充足的材料。一方面可以给幼儿提供较多的选择机会, 有效减少幼儿“无所事事”及相互间争执等现象。另一方面可以及时满足想模仿他人活动或想与别人共同活动的幼儿的愿望, 使自身的探索活动不断深入并能较持久地维持对该活动的兴趣。
(2) 材料提供要体现层次性。如, 在“有趣的泡泡”活动中, 教师投放了三个层次的材料:第一层次的材料有现成的泡泡水、清水、洗涤剂, 可以满足第一层次幼儿的发展水平, 通过搅拌让幼儿感受到不同密度的液体的阻力是不同的, 区分清水和洗涤;第二层次的材料有各种粗细长短质地不同的工具, 可以满足达到第二层次幼儿的发展水平, 用不同的工具吹泡泡, 比较泡泡的不同。可见, 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水平, 一种材料多种玩法, 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的需求。如果只是投放了同一层次的材料, 只考虑大多数幼儿的发展水平, 就会阻碍一部分能力较强或较弱幼儿的发展。
(3) 材料呈现要体现情境性。根据小班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 材料的呈现要直观且具有趣味性。如“玩天平”游戏中, 我们在活动区张贴了动物玩跷跷板的图片, 以幼儿熟悉的跷跷板引申至天平, 帮助幼儿体会、感知轻重。又如, 在“奶牛吃嫩草”游戏中, 教师提供了滴管、食用色素和奶牛餐巾纸, 让幼儿进行滴管滴色, 观察颜色相互碰撞后的变化, 其实就是颜色对对碰的游戏, 但是提供了滴管、奶牛纸巾这些与小班幼儿生活经验相关的材料后, 他们会非常感兴趣。
(二) 心理环境的营造
和谐平等的师幼关系、互助式的同伴关系是幼儿快乐探究的基础, 幼儿只有在和谐、互动的探究氛围中, 才会觉得有安全感, 感受到被尊重、被关心, 因而也才可能真正大胆尝试、探索、发现和创造。因此, 营造和谐、互动的科学探究氛围相当重要。要做到这点, 教师需注意:
1.呵护好奇心
在日常生活的每个环节里, 教师应注意给小班幼儿充分的自由活动与探索空间, 不过分干预和限制他们的探究行为, 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 始终把幼儿放在探究活动的主体地位, 做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同时, 应注意自己的语气是否亲切、语速是否适中。尤其是小班幼儿, 他们的向师性强, 教师一个不经意的眼神、手势也会影响到他们的探究情绪。因此, 小班幼儿更需要宽松和谐的环境, 他们觉得有安全感, 感受到被尊重、被关心, 才可能真正大胆尝试、探索、发现和创造。
2.增强自信心
探究活动不仅是师幼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 更有师幼之间的情感交流。在科学探索活动中, 教师要注意捕捉幼儿的点滴成功, 及时给予鼓励, 使其获得成功的愉快体验与满足感。这样, 不仅能调动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一位幼儿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而且还能帮助幼儿树立自信, 激起他们积极尝试、大胆探究的欲望。
3.鼓励持久性
小班幼儿受生活经验及年龄特点的局限, 探究中的兴趣点往往只集中在对工具和材料的摆弄上, 并且极易受其他刺激的干扰, 在遇到困难时容易放弃或模仿同伴的操作, 而无意于深入探究。因此, 他们的探究兴趣通常是不稳定的, 容易转移。所以, 提供的材料需要引起幼儿兴趣, 并且需要给予幼儿一定的任务意识。如, 幼儿在探索物体的沉浮时对沉浮的现象非常感兴趣, 教师提供了多种操作材料, 如瓶子、弹珠、木头、泡沫、回形针、海绵、棉花球、磁铁、纸片、毛巾等, 教师还设计了记录表, 将所有提供的物品拍照呈现在表格上, 提供给幼儿进行尝试性记录。记录表在整个活动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它有目的地引导小班幼儿围绕着目标去探索, 不仅使操作更具目的性, 避免了幼儿受到较多活动材料的干扰, 出现随意性, 同时也起到提示幼儿的作用, 让他们的操作更具有条理性。
三、小班幼儿科学区活动的介入与指导
适时介入是指教师对干预时机的一种把握。过早地干预会影响幼儿自主性的发挥, 太迟的干预会抑制幼儿的探究兴趣。因此, 教师适时地介入至关重要。
(一) 介入的时机
1.当幼儿认知出现瓶颈时
认知“瓶颈”是指幼儿在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遇到会使其行为受到阻碍并产生停顿的某个问题, 即所谓的认知失衡时刻。这些“瓶颈”的解决可能意味着创造性智慧的产生, 教师要注意到这些“瓶颈”, 并适时介入幼儿的活动, 使这些“瓶颈”成为幼儿注意的焦点, 从而使幼儿对问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如, 幼儿园在走廊拐角处装有一面反光镜, 为的是让来来往往的人在走路的时候看到对面的情况。小班幼儿对这面镜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会问:“为什么这面镜子看上去和平时的镜子不一样?”“为什么镜子能够照到自己?”当幼儿在产生问题后需要深层次去了解问题、探索问题时发生了困难。于是, 我们尝试在科学区中提供了相关的镜子, 有的是凸透镜、有的是凹面镜等。幼儿在教师提供的材料支持下受到启发, 他们在以后的游戏活动中寻找到相应的办法来解决遇到的问题, 培养了幼儿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意识。
2.当积极尝试仍无结果时
小班幼儿的探索兴趣常常会因为身边事物而发生转变, 从而引发他们的好奇心。但当他们遇到困难或是无法解决问题时, 教师这时要“学会等待”。只有当幼儿的探索兴趣即将消失时, 教师的干预才是积极的。教师如果不耐心等待, 过早介入幼儿的活动, 就可能导致幼儿原本富有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因一个标准答案的出现而告终。如, 在科学区中我们投放了玩色板, 试图通过幼儿的自主性探索, 了解不同色板镶嵌后变幻出的颜色是不同的。一段时间后, 我们发现他们没办法找到适合的方式进行游戏, 于是我们尝试提供了图符来提示幼儿, 但还是没法解决。之后, 教师进行了适时的介入, 通过讲评和材料层次性的丰富来拓宽幼儿的探索途径, 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
(二) 指导的策略
1.以游戏语言将真实世界同化到小班幼儿认知结构中
在生活中, 我们常用拟人的语言提问, 激发幼儿的兴趣, 例如, 春天树光秃秃的, 我们要想让孩子们看到植物明显的变化, 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让小班孩子对光秃秃的树枝感兴趣, 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如何激发幼儿的探索热情和愿望, 我们进行了深深的思考, 孩子们喜欢亲切的称呼, 于是我说:“这是柳树妈妈”“这是石榴哥哥”“这是冬青姐姐”“看一看, 摸一摸, 他们的衣服有什么不一样的”孩子们的热情一下子被激发了, 尤其当柳树妈妈、冬青姐姐都长出了绿叶子, 石榴哥哥还沉睡不起, 孩子们每天都去喊“快醒醒八大懒虫”当时石榴树钻出小红芽时, 他们高兴得喊“大懒虫醒了醒了”。
2.以游戏语言提出任务性问题激发小班幼儿的探究欲望
小班幼儿关注的范围比较有限, 眼前好玩的东西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 但不能深入。在玩沙活动开始时, 总是这个邀请老师去吃“馒头”, 那个邀请老师去吃“小豆粥”, 小班幼儿把生活经验同化进了探究活动之中, 更有幼儿会将幻想性的情节同化到探究行为中。有幼儿向老师提出问题:“老师, 我堆的大恐龙的身子总往下跑!”我说:“它是怎么跑的?”龙龙说:“我倒上去就下来, 倒上去就下来。”我对大家说:“怎么才能让沙子呆住呢?”浩浩说:“是沙子太干了。”泽泽说:“我看见电视上做沙雕, 用水枪泚水。”龙龙立刻被点醒了, 说:“咱们加点水进去吧。”小班幼儿在提水的过程中, 感到小桶的水倒进沙子里, 嗖一下子就没了, 大桶倒到沙子里扑哧扑哧发出沙子吃水的声音, 他们纷纷换成大桶来给沙注水, 当他们用湿湿的沙堆砌成了恐龙、乌龟时, 都流露出难以抑制的喜悦。问题的提升使他们感受了不同容积的工具不同的作用, 学会了用行动来说话, 对沙的特性有了初步的认识。
科学教育的核心是幼儿亲历、尝试、探究、发现、感受的过程。发展小班幼儿探究现象、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不仅要求老师关注知识本身的价值, 更重要的是让小班幼儿知道实践出真知, 只有自己动手尝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才会获取对科学知识、科学现象的初步了解, 小班幼儿的好奇心、探究欲才会得到很好的保护。
通过“科学区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探究兴趣”的实践研究, 使我们教师观念上、工作方法上有了很大的改进, 从中我们懂得了不仅要给幼儿科学知识, 更应该给幼儿追求真理的勇气, 注重探索过程, 形成尊重科学的态度。在小班幼儿与科学初步接触的过程中, 他们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 并获得了有关科学的经验, 对周围环境的热爱也从此开始了, 此项研究让教师与幼儿一起获得了成长。
摘要:科学区活动是幼儿园区域活动的一种, 是指教师依据简单的科学原理投放各种可以感知和操作的材料, 幼儿通过观察、探索、操作等各种方式与材料进行相互作用, 从中萌发科学探索兴趣, 获得粗浅的科学经验, 从而提升科学素养的一种低结构、开放性的教育活动。针对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探讨科学区创设和活动指导的研究尚不多见, 可见小班幼儿科学区的创设与研究难度比较大, 但是小班的科学区活动对于幼儿科学素养的启蒙又非常重要。因此, 以“科学区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探究兴趣”为主题, 试图在结合研究者自身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中梳理出相关具体策略。
关键词:科学区,小班,探究兴趣
参考文献
[1]董旭花.幼儿园科学区科学探索活动指导117例[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1-02.
1、我班个别幼儿在平时的活动中不合群,不喜欢和小朋友分享玩具,也不喜欢和小朋友合作,活动是为了引导这样的幼儿多参与活动。
2、我班有的幼儿礼貌用语用的不好,活动是想让幼儿更懂礼貌。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爱动脑、爱实践的好习惯;
2、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使幼儿感受伙伴合作带来的快乐,要上幼儿学会分享玩具,分享快乐。
3、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幼儿活动中的灵活性与协调性的培养以及锻炼
2、培养幼儿对活动参与的积极性,懂得用分享和合作来探索气球的玩法。
活动准备
1、带毛线绳的红、黄、蓝、紫四色气球若干。(至少要每个小朋友一个,要有一些备用)
活动过程
一、出示气球,引起幼儿的兴趣。
1、教师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出示气球,小朋友看这是什么?小朋友们喜欢气球吗?想玩气球吗?老师这里有几种颜色不同的气球,那么它们分别是什么颜色的?(教师一边提问题一边发气球给每位幼儿,要把红色的气球发给那些不喜欢和小朋友分享玩具的幼儿,把黄色的气球发给平礼貌用语用的不好的小朋友。这里要一边发气玩一边复习幼儿学过的颜色。)
二、探索气球的多种玩法,体会分享和合作带来的快乐。
1、教师:小朋友气球的玩法有那些?你会怎样的玩法?(教师要鼓励、引导、启发幼儿多动脑多思考。)
2、还有那些新玩法?大家都来玩一玩吧,看看谁的玩法最多!(教师观察幼儿,对遇到问题的幼儿给予提示,鼓励幼儿探索多种玩法。)
3、教师:你会玩几种?那位小朋友能来演示一下你的玩法(幼儿会说出许多种气球的玩法,我在其中选几位玩法多样的幼儿做演示,激发幼儿大胆的创造玩法。留意一下有那些小朋友是互相合作的。)
4、教师:现在请手拿红色气球和黄色气球的小朋友把气球放到箱子里,然后站到我这里来。小朋友说没有气球的小朋友现在玩什么?和谁玩?对了,小朋友要有玩具,有快乐大家一起分享。那么谁愿意和我这的小朋友一起分享玩具呢?请举手。现在老师就让没有气球的小朋友去找寻找伙伴,请小朋友和他们一起分享气球好不好?(在这里要让幼儿知道什么是分享,要和伙伴一起分享自己的`玩具;分享自己的快乐。由其是那些平时不喜欢分享的小朋友一定要让他们感受到分享带来的快乐。)
5、教师:现在我们没有气球的小朋友找到了伙伴,那么你们就玩一玩吧,看看那一组的小朋友玩的花样最多,我要请他表演给大家看。(如果找到伙伴的小朋友没有合作玩,老师可以找一位幼儿合作玩一次,让其他幼儿观看,激发幼儿的合作欲望,然后鼓励幼儿合作游戏。)
6、教师:老师找一组玩法多的来表演给其他小朋友看。他和伙伴合作玩的好吗?小朋友想一想气球除了两个人玩还可以几个人玩呢?全班小朋友可不可以一起玩一个气球?怎样玩?有那些玩法?现在小朋友就试一试吧!(教师观察幼儿,适当的给在游戏中有困难的幼儿以帮助和启发,教师可以和幼儿合作激发幼儿创造新玩法。)
7、教师:谁能说一说多人合作玩可以怎样玩?老师请几位小朋友来说一说。下面我们就要试一试小朋友说的多人合作的玩法。(鼓励幼儿大胆回答问题,只要能回答问题的小朋友都要给奖励。只要是小朋友说出的玩法都要试一试。)
8、教师:气球好玩吗?小朋友想一想气球最少可以几个人玩?最多可以几个人玩?那在玩的过程中是一个人玩有意思还是多个人玩有意思?对,多人合作最有意思,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最多。(教师要引导幼儿说说合作游戏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要让不喜欢合作游戏的幼儿感到合作带来的快乐。)
三、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发现了气球的很多种玩法,小朋友表现的都很棒,表现最棒的是当有人没有玩具时小朋友能和伙伴一起分享自己的玩具,这样的小朋友我们要向他们学习。还有就是小朋友能互相合作想出的很多新玩法。老师希望下次活动小朋友能更好的互相合作,那么小朋友回去要思考一下气球除了能给我们做玩具在日常生活中还会有那些用处。
教学反思
这一课我选了常见的气球,小朋友会很喜欢同时小朋友也会有玩气球的经验和方法。这样互相交流起来容易些。在活动的过程中老师是引导者,给幼儿自由想象和发展的空间。气球的一次减少使幼儿有了分享玩具的体验并感受到分享带来的快乐。多人合作玩气球使幼儿在活动中感受伙伴合作带来的快乐,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气球是易爆的这点要向幼儿说明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注意一下。在这里幼儿可能不太理解分享和合作的意义。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经常给幼儿提供分享和合作的机会让幼儿进一步理解其意义。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气球》】相关文章:
1.关于小班科学教案:大气球和小气球
2.气球吃什么中班科学教案
3.幼儿园大班游戏教案《踩气球》
4.幼儿园大班磁铁的奥秘科学教案
5.《沉与浮》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5篇
6.幼儿园大班有趣的溶解科学教案
7.幼儿园大班奇妙的彩虹科学教案
8.幼儿园大班水的三态变化科学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区教案】推荐阅读:
《力》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09-14
幼儿园大班《蒜宝宝》科学教案07-28
幼儿园大班《有趣的静电》科学教案06-07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鱼儿水中游06-09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吸管》06-23
幼儿园大班科学单数与双数教案07-06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好玩的报纸11-06
大班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 小小气象员10-16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影子》及教学反思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