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实施创新思维教学是以创新教育理论、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接受、理解知识的基础上领悟前人获取知识的方法,经历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塑造创新性人格,促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创新思维教学要求教师教会学生获取、处理和加工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教师应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绝大多数的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培养学生的英语创新思维,其思路如下:
一、优化教学目标
目标教学是构建素质教育、创新思维的重点,它要求教师必须了解、熟悉、掌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大纲,要求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通过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使目标教学落到实处。可以说,目标教学就是将所有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目标,首先做到完成每课的小目标,尔后完成好单元的部分目标,从而达到完成总目标。教师在上新课前,首先弄清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用书上提示的教学步骤,再分析学生达到这个目标的难点是什么。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兴趣爱好,反复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每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把教学目标及时交给学生,让学生心里有数,从而达到了教有目标,学有目标,指导检查也有目标,使之在课堂上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顺利完成制定的教学目标。
二、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在设计中要做到,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会相结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课堂教学应努力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索知识,变“学会”成“会学”再到“创新”。要做到这点必须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脑、动口、动手上下功夫,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形成以学生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育人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时,可采用“启发式”、“学导式”教学法。
三、优化教学方法
课堂上教师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学生就往往采用相应的学习方法,它直接影响着的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努力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围绕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进行教学。经过实践与探索,学生在课堂上思路开阔,思维活跃,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还有游戏法、竞赛法。做游戏能活跃课堂气氛,深受同学的欢迎。轻松、自由的气氛使学生消除了紧张,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开动脑筋主动探索知识,发展创新思维。通过竞赛,迅速联想来训练学生快速的发散思维和求同思维,同时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四、创设情境,发展创新思维
在课堂中经常设置活动场景,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组织交流语言。例如,要求两位同学假设相互碰面,某 A向某B提出某种活动的建议(说明活动的时间、地点)
A: ××,are you free tomorrow?
B: I think so,why?
A: Would you like to play basketball?
B: Oh,thank you.I’d love to.What time shall I come?
A: About half past three tomorrow afternoon,ok?
B: Ok.Where shall we meet?
A: Let’s meet outside the school gate.B: All right.At three thirty tomorrow afternoon,outside the school gate,see you later.A:see you later.通过这种训练学生逐渐会从单纯的方法模仿,发展到思维模仿,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每学完一个对话除了让学生扮演外,还让学生根据所学对话和旧的知识创设情景,自编一个新对话,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激情。
刚升入职校的学生, 其思维的主要方式为具体的形象思维, 因此, 他们对制图知识的领会, 重在于观察。充分利用直观性原则, 是这一阶段教学的重点。比如, 在投影方法、三面投影体系的建立, 以及三视图的形成教学中, 利用现成的教室墙面阐述三投影面。 (V面、H面、W面) 和三投影面体系 (外加三墙面的顶点) 的形成, 使学生在观察之中掌握投影规律, 认识它们的特征, 使学生从身临其境中去体会“三维”空间, 学生就会从具体的实体 (墙面) 中获得对新事物 (三投影面等) 的认识。
记图是培养形象思维的又一途径, 让学生从基本体、简单组合体的图形特征与它们所反映的空间实物形状入手, 识记图与物体之间的特征与联系。因此, 识记不但要求学生分析、理解“图与物”之间的投影联系, 而且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记住“图与物”之间的特征与联系。
从上可知, 形象思维归根到底是表象的储备积累, 形象思维的本质是创造, 这些表象正是我们创新的基础。
二、自由奔放, 立体发散, 营造创新氛围
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基础, 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一种给出条件及已知不充分的情况下, 从各方面去寻求答案的思维方法。其核心是为了求异, 为了创新。因此, 在制图教学中如何培养、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提高画图、识图能力, 尤显重要。
在制图教学中“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等都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有效手段:
1. 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是指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采取不同的途径, 不同的方法, 通过比较, 找出最佳的解题方法。
例1:求作圆台表面点A的三面投影.
解法1:辅助线法:先求作圆台锥顶S, 再通过A点作素线SAM, 利用辅助线SAM的投影求出A点在其他视图上的投影, 如图:
解法2:辅助平面法, 过A点作一垂直于圆台轴线的辅助平面P, 该面与圆台的表面交成是一个圆, 再利用此图的投影求出a与a投影, 见图:
小结:比较这二种解法, 可知解法1的辅助线法较直观简便, 而解法2的辅助平面法更具普遍性, 运用更广。采用哪种解法, 视情况而定。
2. 一题多变。
一题多变, 贵在万变不离其宗, 贵在延伸思维;难在变化中求发展, 求提高。其主要有题型变换、条件变换等形式。
例2:看懂两视图, 补画第三视图
【分析】:根据已知两个视图, 运用形体分析和线面分析的方法, 想出组合体的结构形状, 并补画第三视图。
【变1, 条件变换】:看懂两视图, 补画第三视图。
【分析】:此题在原形体的底部增加一次斜面切割, 改变了条件, 增加了难度。
【变2, 题型变换】:补缺线
【分析】:变2将补视图改为补缺线, 它是根据已知三个视图, 运用形体分析和线面分析的方法, 想象出组合体的结构形状, 补全图中遗漏的图线。
实践证明, 通过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等发散思维的训练, 学生思维的广度得到了拓展, 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也得到了提高, 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求异质疑, 开辟创新天地
制图教学中出现的习题大部分为同式问题, 具有比较明显的方向性和概括性, 容易造成思维定势, 从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而求异思维恰恰相反, 它从广度和深度上, 以其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多思维活动突破思维的定势, 挣脱思维的束缚, 具有较大的广阔性与灵活性。
“疑”是创新思维的关键。“问”是追求的动力, 是创新的前提。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求异质疑开始的。因此, 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求异质疑思维, 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创设情境的内容——学生的好奇之处或教材重点知识; (2) 求异质疑的积极性; (3) 设疑生问的目的性; (4) 释疑的主动性、独立性。
如零件图、装配图的教学, 就可以着力培养学生求异质疑的思维。通过教师对零件的一些工艺结构的改动, 去探讨工艺革新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为将来的技术革新和技术创造奠定基础。
四、培养动态思维, 提高创新能力
空间想象力的培养是制图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有研究表明, 空间想象力越强, 其创新能力也越强。因此, 在制图教学中, 运用动态思维, 通过投影图的运动联系, 空间形体的转换来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能建立大胆的想象心态, 锻炼和掌握符合思维规律的思想方法, 从而科学地、正确地、迅速地实现“形”与“体”的转换。
例如:线面分析中“线”的表述。教材中常将这些抽象的“线”机械的表述为轮廓、面形投影、重影和积聚等, 而如果采用动态的表述则将其描述为形成形体局部结构的“线” (如使用切割、叠加、抽出等术语) 。这就容易使学生较快地建立空间形象, 从而迅速实现“形”与“体”的转换。同样, 在零件图、装配图等的教学中, 教师如能从结构、原理、加工方法等诸因素相联系之中去概括, 并寻找出具有一定“功能”的空间工艺形象, 那么, 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态思维, 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英语教学 创新思维 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60046
传统的教育心理学认为,智力或思维方式是不可变化和不可训练的。因此,教学的唯一内容就是传播庞杂的学科知识并以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识记为最终目标,忽视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维方式的培养。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则突破了这一观点,证明了思维方式是可以通过专门的训练得到提高和完善的。因此,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思考,让他们养成独特有效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交流工具、学科,其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交际能力,从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它的教学过程应该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生熟练掌握一定的英语知识、技巧。二是学生能在实际交际活动中把所学知识转化成具体交流活动。这也是最终目标。要达到第二个层面就需要在英语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和学习习惯。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认为应该注重以下方面:
一、学生要掌握好基础知识
众所周知,只有量达到一定程度,才会有质的飞跃。学习英语也是一样的。首先,学生要学好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奠定知识基础。学生学好基础知识与教师指导分不开,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只有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和思维方法,学生才能更快地掌握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就拿单词来说,这是大家普遍头疼的问题,但不记又不行,就像是有再好的蓝图,没有最基本的建筑材料是不行的。记得有位老师说过,在不同的地方碰到一个单词至少七次才可能记住这个单词,这就需要我们多看一些课外读物。对于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这个方法能让他们积累大量词汇。但是我们面对的中等生和中下等生是偏多的,那么我们还是教他们以课本为主,多读课文。最好是背一些好的课文。经过实践,这个方法对这一部分学生掌握新单词帮助很大。当然如果已经学习了音标,通过音标记忆单词是一种好的方法。在学习基础知识时,把掌握知识的重点放在思考力上,根据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特点,在课堂上释放大量的思维空间,在遇到任何问题时一定要先思考再回答,通过各种渠道,把知识铺垫成学生思维的方法,通过提问,联想,启发,对比等方式鼓励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维,学生逐渐有了深入思考和会记忆的习惯,从而有一种思而后得的成就感和表现的欲望,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能用思维方式来指导学习。
二、创设合作互动的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创新
科学家的事迹告诉我们,人们不可能做的事,往往不是由于缺乏力量和金钱,而是缺乏想象力和勇气。学生的勇敢来自教师的激励。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传递着人间最真实的情感,通过一腔热情来感染学生,形成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具体教学中我想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和蔼对待每一位学生,把微笑带到课堂
创造就意味着“风险”,因为他总是以言人所未能言,行人所未能行为内涵。针对中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如果他们的“不寻常”行为不能及时得到肯定和赞赏,这种特殊时期的心理就不利于他们的创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出现的错误,教师不要急于表态、纠正,以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不愿思考。只有积极肯定的情感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发展,学生的思维才能更活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微笑和鼓励带进课堂,和蔼地,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从教师抑扬顿挫的语调和微笑中找到自信,从而树立“我能行”的观念。教师真诚的微笑会使学生感到亲切、放松、自信,从而敢于和教师交流,乐于思考。只有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才能驰骋,创新意识才更强烈。
2.让学生广泛参与到教学中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关系到学习成就,以教师为中心的英语课堂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现代教育革新的当下,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主动适应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心理特点,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自学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教师应做到新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文让学生主动读,难点让学生讨论。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法,让学生主动动脑、动手、动口。例如,在学习对外貌的描述时,可以叫几个班里的学生当模特,让其他学生分组描述,因为都是熟悉的人,所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每一位学生的思维都围绕这个有趣的问题跳跃。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他们感受和获取知识、技能的效率更高。
三、精巧设计教学
创造就是在知识的基础上,想出新办法,建立新理论,作出新的成绩。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多角度全方位地围绕教学内容,涉及各种教学形式与方法,培养锻炼学生的感知能力。
1.以兴趣为导向,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广泛的可能性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小学英语课程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教师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真实的语境或模拟真实的语境才能使学生触景生情,有表达的欲望。叶澜老师在论述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时指出:“我们的认识是,新的教学过程的形成,首先必须让学生的内在能量释放出来,让他们在课堂上‘活起来,从原有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
2.要贴近生活,尽量真实,能体现开放性
《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并应积极促进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应设计尽量与学生实际生活相仿的活动,以撞击出学生灵感的火花,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拓展,自主、合作、探究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3.充分突出目标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支配、控制和调节着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要围绕着教学目标,并考虑所设计的课堂活动是否生动、富有情趣和吸引力。另外,还要避免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在突出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将趣味活动和有效的语言时间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效果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优化。
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他纠正了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天赋神授”的、与少数人无缘,将创造神秘活动的观念。创造性不是少数人的天赋,而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潜能。在中学生身上,也同样存在着创造有实用价值或学术价值,或道德价值,或审美价值等潜能,长久以来我们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一味地让学生在大堆的题海中“磨炼”应试技巧,导致许多学生“死读书”怕交际。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不注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无疑会给他们的发展带来后患。我们作为教师或即将成为英语教师的人要将创新教育理论与本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教师要用真诚的行动在每节课堂上演出一幕幕活剧;用真诚的话语在每节课堂上播撒下一颗颗爱的种子;用真诚的爱心在每节课堂的每一分钟里创造爱的永恒。让学生全员参与,在积极创新英语课堂教学中体验自身价值,成为创新英语课堂教学的主人,从而实现英语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和高质量。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江泽民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谈话中关于人才素质,教育方向的精辟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通过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创新思维。三.鼓励创新精神,重视创新个性的培养。
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我会学”。
五、通过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创新意识。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个性培养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创造性思维是以问题开始的,教学设疑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之间交流、展开思维常用的途径,通过质疑问题,可以有效地诱导和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先由教师向学生提问,并使学生认识到提问的意义和方法,接着,就鼓励和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鼓励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思考如何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小学教育要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课堂教学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设情境,激发创新热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内在的思维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寻觅、去探索、教师要善于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的创新热情。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良好的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创造动机有着无形的推动力,学生能在较好的气氛下,坦诚交流,敢于发表不同的看法,易于联想,自由地发表意见,积极地寻找不同的途径去解决问题,激发创造求新的动机。因此,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并建立起师生共究、相互合作的精神,使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交流对问题的看法,从而产生出新的想法。
(二)、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宽松融洽的教学环境更能激起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对学生思维的活跃起到平常预想不到的效果。爱迪生小的侯学习成绩不好,老师认为他智力上有点问题,叫他的母亲把他带回家。爱迪生的母亲当过老师,同时她也十分了解自己的孩子。她首先相信自己的孩子并不笨,并用从平常人成为科学伟人的故事激励爱迪生树立求学的信心与志气,然后创设一个开放宽松的环境,让他自主学习,大胆想象,自然地步入到自然科学的奇妙世界里去,增强他的求知欲望。这一宽松民主的环境保护了爱迪生的个性发展,使他勤于思考、爱好实验、善于动手、敢于创新。
二、通过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创新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只不过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什么创新可言。因此,其知识更新的“内化”程度很低。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教学中如果养成合作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而且增强了交流及整体竞争意识,也利于激发学生自我创新精神的形成,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那如何通过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创新思维呢?
1、营造宽松和谐的合作交流氛围。
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对学生具有吸引力、亲和力的“磁性”课堂。合作学习的情景来源于教师有目的地创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自然地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让学习产生合作的冲动和交流的愿望,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思维。
例如,在教学《课题学习:拱桥设计》时,教师可根据学习要求提出任务:
(1)搜集有关桥梁的图片,了解它们的形状及相关知识;(2)查阅资料或访问专家,了解桥梁的种类、历史及计算公式等桥梁方面的有关知识;
(3)根据教材提供的条件,进行设计并做出设计图,求出桥拱的抛物线表达式;
(4)制作所设计桥梁的模型。
然后根据这些问题将学生分成小组去分别解决这些问题,再在班上进行交流评比,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小组内合作交流的精神,非常自然地达到合作交流学习的目的。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有超越创新的一面,因此合作学习的精神还要靠教师进行有计划地预设,使学生有机会展示自我、挑战自我、完善自我,打破单一的思维定势,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必须正确引导。
由于语文是一门知识性和综合性都较强的学科,它要求学习者要有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培养语文学习的合作交流精神时,一定要准确把握,正确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交流习惯,防止学生出现怕动脑、不思考的依赖思想,靠自己的合作交流伙伴来代替自己的思考,变交流为抄袭,变合作学习为合作应付老师,应付作业和任务。这样,不仅不能促进语文成绩的提高,反而会造成成绩退步。防止的主要方法是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抄袭和产生依赖思想的危害,培养他们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究的习惯,正确理解合作交流必须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交流,才能对语文学习有真正的促进作用。
3、潜入学生心灵,对每个学生都给予期待。
绝大多数学生都有挖掘和发挥自己潜能的愿望,如果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殷切期望或正面的看法,这种潜能就会或快或慢、或迟或早地被激发,从而使学生沿着教师的期待方向,产生积极向上的要求、自我完善的愿望和自我控制调节能力。
例如:教学诗歌《回乡偶书》,教师不再是读——讲——总结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利用电视剧、电影制作过程来教学。教师设计的教学结构是“选导演、演员、观众——理解诗歌大意——编剧本——表演”。教师根据平时学生的表现,把具有组织才能的学生选为导演,愿意受他领导,想表演的学生当演员,其余的学生做观众,观众要给出影评。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大意,接着则由剧组成员根据诗歌大意,展开想象,编剧本,最后分好角色进行表演。没想到,这一节课获得了成功,最精彩的是表演部分,看着学生们活灵活现的表演,让“大观众”、“小观众”捧腹大笑,笑后惊叹:学生的想象力确实丰富,表演确实出众。在这一节课中,不仅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了诗歌大意,明确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鉴赏审美能力。由此可见,课堂结构的创新,确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鼓励创新精神,重视创新个性的培养。
要从小培养学生敢于冲破常规习俗,大胆尝试探索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与创新志向。要鼓励学生不要怕犯错误,鼓励学生在错误中学习。一些教师不允许学生犯错误,一犯错误就斥责,这是窒息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原因。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影响极大,一个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谈道:“教师在创造性动机、智力、好奇心测验中成绩中等以上,他们的学生的创造性能在三个月以内有显著提高,而那些成绩中等以下的教师,其学生便没有进步”。教师往往会偏爱心理类型和自己一样的学生。有创新才能的教师喜欢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缺乏创新才能的教师则不喜欢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如果教师有很高的创新才能,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将会取得极好的成绩;如果教师很缺乏创新才能,那么创新能力低的学生成绩就比较好,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反而会被埋没。
按理讲,教师应该喜欢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却不大喜欢具有创新个性的学生。原因是这些学生或者由于精力充沛、好动好问、被视为“淘气”、“调皮”;或者独立思维能力强,不墨守成规,思想行为常超出教师意料;或专注地钻研、为创新吸引、不善交往、对课堂学习不感兴趣等,因而往往得不到教师的喜爱。研究创新思维的德国心理学家海纳特说:“许多调查表明,创造型学生的形象是被否定的。”确实,如果不改变对具有创新个性的学生的错误态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就只是空谈而已。所以,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首先,在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上,重点应放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要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思维能力联想能力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同时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既要量力而行又不要随心所欲,使各层次的学生的潜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其次,教师不要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在学生身上,有意无意的驱赶着学生走教师自认为的理想道路,其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差异,阻碍了青少年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在学校实施创新教育中,改进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从而使每个学生的创新潜能都能得到开发,使一代新人茁壮成长。
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我会学”。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等等。
在设计好教师“引”的前提下,我还十分注意学生“学”的设计;一是让学生带着教师“引”的问题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懂和会,即求“会”,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带着“为什么”去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达到对新知识解决问题办法的认同,即求“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渡;三是带着“这是唯一的吗?”质疑去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它途径和办法,即求“新”,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当然,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题一课所能完成的,只有坚持持久,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创新意识是会逐步形成的。如在教学《小珊迪》一课,从小利比的话中“我”得知:小珊迪没有及时把零钱送到“我”手中,是因为被马车撞倒,腿也断了,说不定会死的„„时,“我”听后心里是怎样想的?请学生自由读第二段,尽可能多给学生时间去边读边思考。有的说:“我错怪了他。”有的说:“我很着急,很想去看看他。”我对学生的答案不满意,请学生再读这一段,接着我又引导:从我自身去考虑,会怎样想呢?读后,有一个学生回答:“我可能会自责,如果我当时自己去换零钱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这个学生的回答正是后文我愿意永远照顾小利比的一个原因。说明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五、通过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创新意识。
现代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作是有独立人格的人,尊重他们爱护他们,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于发表独到见解,敢于标新立异。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创新学习这种活动来实现的,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构建新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积极努力的探索而产生“新的结果”。就是说,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中产生,并在学生主动探索中不断加以完善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但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确主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现的,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组织作用和熏陶作用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这里,既不能忽视“导”的作用,也不能用老师的“导”来取代学生的“学”。那么,如何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就成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问题。
首先教师在培养创新意识时,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学生,把学生视为自主的人、有潜力的人,相信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主动发展;
其次要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用探讨、商量式的口吻组织教学,使学生敢于参与也乐于参与探讨与学习; 教师课堂上多一些微笑,多几句鼓励的话语,主动与学生沟通,这样学生才能精神放松,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打开创新思维的闸门,课堂上才能出现积极举手,各抒已见的学习场面,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问,由被动学变成主动学,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尤为重要的是要重视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和组织作用,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激发作用是采用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作用可以采用外在的激励措施,如赞许、表扬和奖励来达到其目的;但是更多的是运用知识内在的激励因素,运用学习要求与学生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并把这种矛盾转化为学生的自身需要来实现的。我们还重视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组织作用,重视学生的感知、讨论、分析、抽象、概括、归纳过程,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学习的主体作用。
应该注意的是,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必须有个“度”,这个“度”就定在“激趣、启思、导向”上,至于新知识“新”在什么地方,它与原有知识有什么联系与区分,怎样运用原有知识来学习新知识,什么是新知识,新知识学来有什么用等等具体问题,就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去主动探索,通过自身的努力自己解答这些问题,老师决不能代替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教程中是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在引导学生发展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有一个与时代步伐相融的新教育思想。与人的发展相协调的教育观念,不能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的教学,而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学和独立工作能力,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探索,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不气馁,成为不断进取,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总之,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那么,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参考文献
l、《创造性想象》,[美]奥斯本,王利明等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语文创新教育探索》,苏盛葵,四川教育出版社。3.《当代语文教育学》,刘淼,高等教育出版社。
4.《语文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杨再隋,语文出版社。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的改革,“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在实际教学中主要着重以下几点:
一、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营造创新氛围
陶行知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平等、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气氛,这样一个充满创新思维的环境,可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可以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能够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无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已的创意和“心理安全”及“心理自由”的情感,为其创造性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激发探索未知的欲望,诱发创新意识。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只有师生关系和谐,才能使他们的心理距离接近,心情舒畅,才有可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获得最大限度地表现和发展。而传统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强迫学生服从教师的意愿,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分析教育哲学主义认为:教学不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强迫,而是一种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活动。在共同的教学 情景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际上是一种相互探讨和共同学习、共同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是整体的,有机的,全面的,而不是只让学生参与练习、回答问题等局部过程。这有利于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有利于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不要一棍子打死,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少一些打击和嘲讽。
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下,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亲密朋友,平等相待,和蔼可亲,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民主、愉快,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
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方法是很多的,例如教学中,教师把自己融在学生之中,与学生同做同乐,参与学生的操作、体验与讨论,必要时给予指导。还要鼓励学生不要盲目迷信教师,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因为在不同见解的背后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往往闪耀着学生智慧的光芒。这样的师生人际关系,不仅有利于发扬民主,而且是一把打开学生思维的金钥匙。例如在教学活动中,采用教学新用语:“你是怎么想的?” “还有不同的想法吗?”“愿把你的想法介绍给同学听吗?”对同学们精彩的发言,可以说:“你的发言很精彩,谢谢你”,“棒极了”,“让我们来分享你的快乐”等等。在这种民主平等气氛下,学生学习心 态是平静的、坦然的、积极的,没有紧迫感,学生可以没有心理负担而积极地投入学习,可以充分发表自己观点,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经常的参与到学生中间,与他们一起讨论研究活动,有时练习时我还充当学生,甚至有时故意出错,再和大家一起评。数学课堂因为有了我的参与,更何况也有了我的一些“错误”,使得师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有思维的撞击。在民主、宽松、愉悦的气氛中,学生敢说,敢想,如沐春风,如饮甘泉,人人轻松愉快,个个心驰神往,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注重学生数学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动力
数学兴趣是学生的一种力图接近、探究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它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还使学生在集中精力获得知识的同时,努力地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成为创新的动力因素。数学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决定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往往使学生视如畏途。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我国伟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喜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夸美纽斯也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积极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打开智慧的一把钥匙,是学习的强大动力,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解决学 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教师应抓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的这些心理特征,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唤起学习数学的热情。因此,在教学时,我注重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充分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导入新课,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的进入学习氛围;培养创新的兴趣可以潜心挖掘教材中的乐学因素和“内蕴”,采用幻灯等直观手段为教学“添趣”;也可以在教学语言上反复锤炼,尽量采用精炼、风趣的语言激励学生。如针对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在群体中开展比赛、晚会、故事演说等等,借助学生的聪明才智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如我在教学“指数函数”时,从教学素材中选取通俗生动的事例,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用一张薄纸对折若干次后,“可与珠峰试比高”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星期天以后的第22000天是星期几?也能引起学生对二项式定理的兴趣,等等。在兴趣的形成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而成为创新的动力。
三、引导学生大胆联想,求新探索,培养创新能力。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是创新思维的起点。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想象是创造力”。总之,我们应当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要充分挖掘一切可以调动学生思维活跃的因素,通过多种途径,培育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对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联想,从中发现新结论。即精心设计“最近发展区”,让学生通过联想,唤起他们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开阔思路,产生新的设想,提高创造性能力。但要明白,想象不等于胡思乱想。数学想象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的支持;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摘要:教学质量与教学模式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科学的创新教学模式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充分结合中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思维模式,利用艺术的创造性、灵活性、表现性、多样性,从而在音乐教学模式中探索出一条创新之路。
关键词:教师;学生;创新;教育模式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国家教育方针提出了“德、智、体、美、劳”的五字方针和推行全面的素质教育,教师作为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引领者,除了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和音乐素质,还应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陶冶情操,塑造高品质人格。因此,对教师而言,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探索出一条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在一定的知识积累上,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并产生新思维的思维活动。首先,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创新的概念与意义。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教师自身必须是拥有创新思维的人。敢于打破传统、勇于提出富有别具一格的见解,在教育过程中逐渐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其次,找出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口,不要一味依赖音乐课本教学,要善于利用身边各种要素进行教学。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结合我自己多年教学,针对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经验与大家共同分享。
二、创建和谐课堂环境,利于学生思维发展
首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传统教学中,老师就是老师,总是高高在上,老师永远是叔叔辈,爷爷辈的关系学生对老师有种畏惧感。老师与学生沟通少,距离远,不利于课堂教学。因此要建立师生朋友关系,让大家有彼此的尊重,信任感,利于良好的课堂气氛。其次改变课堂教学角色。传统教学中老师就是一言堂,学生就是听众,老师怎么说,学生怎么做。学生不用思考机械照做就行,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来当导演,让学生当演员,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智慧共同参与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
三、根据音乐的特点,启发“求异”思维
“求异”是寻求不同的途径,求异的重要性来源于思维的活跃,是思维的主动性和探索性精神。例如当教师为学生教授歌曲《大海啊,故乡》时,通过教师准备的画面,启发学生参与、思考、讨论、交流的积极性,为他们创造思维散发求异提供外部环境支持。在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并循环播放该歌曲,逐渐引导学生从欣赏音乐过渡到如何准确把握表达音乐情绪的技巧,反复思考,反复讨论,再 由学生各自不同的理解去演唱,去发挥,从而达到“求异”目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再者,可由教师领学生听一遍《大海啊,故乡》,让学生自己选择一首曲风相似的歌曲进行对比,因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所选的乐曲存有差异,但作为一名教师允许这种差异的存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显示出学生的个性,达到欣赏感悟的巧合,使人的感情、情绪表达出来,使学生成为自主理解艺术、自主学习艺术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体会出不同学生对同一首歌的不同理解,也能把握学生理解歌曲的不同程度,进而加以引导,适时配合。
四、根据音乐课的特点,鼓励学生质疑精神。
爱因斯坦曾强调:“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物理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有了疑惑,是学习过程中错误和正确的分歧路,敢于质疑,是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知识累积产生的肯定和把握。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敢于质疑是一种值得鼓励的学习态度,在质疑后能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更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极力达到的目标。
五、利用自制乐器的特点,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乡镇中学教学条件有限教学设备不足不能满足教学。为了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师生动手共同制作乐器进行教学。我和学生从身边、从生活中最常见水杯、木棒、塑料瓶、易拉罐、食品盒、水桶等物品制作打击乐器。学生自己有了乐器,学习热情很高,他们总拿着打击乐器敲呀打呀,简直乱成一团糟,此时,教师抓住学生的这种热情,告诉学生要听从统一指挥,敲打出悦耳动听的节奏才是最棒的。学生带着强烈好奇,跟着老师学习科学的演奏方法,自己试探着更加完美的敲击方最开始教师在音乐课堂上播放简单的歌曲让学生利用简易的打击乐器进行伴奏。老师加以鼓励和指导,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思维活跃了。经过一段时间练习他们大多都能轻松、准确的演奏。熟练以后学生尝试自己找歌曲进行伴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六、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创建“合作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课堂上,通常由教师进行音乐知识的授课,在平时课堂上教师对个别学生进行考查,对学生个人把握音乐的准确度停留在“孤立教唱”层面上。而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当受到规矩方圆的约束,便失去了艺术的实际意义。音乐是一种需要分享的艺术,一种需要沟通的艺术,在分享中,领悟艺术,在沟通中,产生共鸣。因此将“合作教学”引进音乐教学课堂,其实是“个体”学习模式的升华,也是具有创新性的教育反馈模式。例如,在教师教授一首歌曲后,可随意由几名学生组成小组队,每一个小 组队对该曲做一份音乐报,分工演唱、分工表演,分工排练,分工写作„在分工合作中,既能发挥出学生各自的优势,又能锻炼学生合作团结精神,全新的音乐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觉到枯燥和乏味,相反,刺激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全方面的素质人才。
七、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重在发展个性和创造性,改变传统的考试模式,正确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
传统的音乐考试分为笔试和口试,无法体现出不同学生之间的个性特点,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因此,音乐考试的目的,不仅在于考查学生的成绩,更主要的是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和创造能力得到展示,充分客观、公平的做出评价。例如在评估考试中,不约束考核范围,可以有唱、奏、舞、讲、说等,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在创新教学模式里,让学生理解音乐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而是一门与文学、美术相结合的艺术。例如,教师可以从同学们写的游记(春游、秋游)中,选出一两篇声情并茂的文章,再配上相适应的图画,由同学自选符合意境的歌曲进行演唱一小段,再由学生自由组队,自选戏剧、乐器弹奏、歌舞表演、最后由教师针对动作变化、队形变化、演唱方式进行评分。参考文献:
一、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历史教师在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摆脱“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等方面,任重道远。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历史教师的自身水平亟待提高。
首先,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长期以来流行着一种错误的观念,即历史研究是学者们的工作,教育研究是各地市、县教委教育局的专职。中学历史教师只是一个对知识的消极传播者。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带着这种观念教学,显然离教育的发展市场人才的需求相差甚远。这是极为危险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转变,如何去培养合格的中学生呢?要做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随时了解和掌握历史专业内容发展变化的脉络,在更高层次上驾驭教科书,而不是照本宣科地使用教科书。
其次,教师在教学时应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从本质上讲,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发展统一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是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的。因此,教师应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不要把自己当作权威的化身, 应该是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而不是压制学生的见解, 即使学生的想法非常的离奇,教师也不简单粗暴地否定,而是要大量引导。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发表的见解,即使有一些不合理的成份,也应看到其中蕴含着创新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耐心认真的姿态予以回应,创造出民主平等的活跃气氛。
二、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首先,对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要注意一大误区,那就是放弃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播去抓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因为历史学科也和其它学科一样,基础知识的传播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忽略了基础知识的教育,那么其它的任何教法都无从谈起。就象我们的工程队修建高楼大厦一样,没有夯实牢固的基础就不可能建出高质量的楼房。因此,脱离了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播,那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播历史基础知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并重的,更无主次之分,没有必要作一个“排队”。轻视历史知识的传授而专注于创新精神的思维训练也违背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初衷。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忽略了能力的培养。 在反思传统历史基础教育的弊病时,就“出现了一个极端的倾向,即轻视书本知识”。即“把历史教学改革要从过去的重视知识的传授,转到重视能力的培养上来。”这种僵化的误解必将阻碍能力的培养。其实,学生历史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必须从搞好历史基础知识的教与学入手。
其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从本质上说,即培养学生形成自己在接近客观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对历史现象的一点认识, 而不是去死记模式化的固定结论。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僵化定势,展开思维飞跃的翅膀,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寓论于史,史论结合。我认为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应做好以下几点:
(1)角度创新。对历史教科书所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探究结论是从哪个“角度”或“视角”得出的,绝对不能拘束于某一个固定的角度或视角。应从不同的角度或视角去看待某一历史现象,得出不同的历史结论,帮助学生自己去评价,完善结论。
例如,在讲到对华盛顿会议的评价时,教科书上的评价是:华盛顿会议对中国来说是一次失败的会议。中国的多项要求遭到拒绝。这次会议以共同宰割中国为结束。从另一角度评价华盛顿会议可得出: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取得了外交胜利。 中国自1840年与西方列强打交道以来,这是第一次没有丧失更多的民族权利,而争回了某些东西。山东权利的归还虽然带有附加条件,但已没有像日本当初提出的那么苛刻。两种评价, 结论切然不同。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讲是评价的角度不同而产生的。
(2)理论创新。如果我们的学生思维不被已有的结论所束缚;不相信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不屈服专家学者的权威。 那么这样的学生就是具有新型人才的人格特征。因此,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质疑的精神是我们教师的当务之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对传统固定的结论进行一定的分析探究,看其是根据何种原理或理论推理出来的。这个结论是否严谨,是否完善,是否“放之回海而皆准”。
(3)知识创新。长期以来,人们把历史知识看成是已经固定不变的东西,没有研究的价值。其实,历史知识在很大的程度上不过是人们对客观历史的一种主观认识而已,在研究时,根本不可能再现历史的原貌,也只有尽量使二者趋于接近。随着历史创新思维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伴随历史研究的深入,新的史学材料就不断出现,对知识的更新已成为必然。这样,通过知识的更新和重新排列组合来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此达到当今教学的需要。
一、创设质疑情境,营造创新氛围
“学起于思恩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注意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他们学会多方位思考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课堂教学中每一教学步骤都应多设信息淘,层层递进,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编制适量思考题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可通过编制句子理解题、阅读理解题、课文讨论题等来进行训练,通过这类设疑,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引起和调动积极思维。例如学了Lesson39(JBll)后,让学生回答“Why doesn’t heuse the lift for the last threefloors?”可先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教师再收集答案,学生可能从不同角度作答。
可能的答案有:A,He wantstO Climb up tO the 15th floorOn foot,because he wants tO dOsome exercise,B,He is nottall enougb,He can’t reachthe button for the 15th floor,C,The lift doesn’t Stop atthe 15th floor.等。通过这类思考训练题的设计,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三论”能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活化思维。“三论”到最激烈之时,是问题解决之时,是思维升华关键时机。既调动了学生积极运用语言材料组织新的语言内容,又训练了他们从同一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
二、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根据吉尔福特的智力理论,发散思维是创新性思维的主要成份。发散思维可以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侧面横向拓展思路,纵向深入探索,逆向反复比较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之一。发散思维具有多维特征,它能从一种问题情境中取得一个或多个合理设想或猜想,是向空间的各个方向延伸的思维方式。由美国人A?奥斯本提出的大脑激荡法(Brain storming是训练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其目的是集思广益,在一定时间内采用极迅速的联想作用,大量产生各种主意。针对某些语言现象或语言材料,教师可通过设计一些训练题,让学生一题多解,一题优解,最大限度地以旧引新,以新复旧,呈现、学习、复习、巩固、运用已学语言现象,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常用的题型有一词多义、一句多译、句型转换等。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题多解的精彩局面,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特认为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而集中式思维则具有普遍性、稳定性、持久性的迁移效果,是学生掌握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因此,在这一交替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都有所发展,能够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例如在初三学习完成时后,可让学生翻译“这位老人过逝三天了。”答案有①The oldman has been dead for threedays,②The old m龇1 died threedays ago,③It is three dayssince the old mall died,学生既区别运用了过去时和完成时,又巩固了die/dead等的用法,同时让学生回忆并列举已学过的终止性动词或词组及用法,如begin,finish,come,close,get up等。这种发散性思维训练既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又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复现、运用语言材料,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发散训练使学生思维灵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随机应变,让思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呆板、不僵化,能随机纠正自己的错误,提高思维的变通和流畅性。
三、营造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为创新教育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学生应该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让他们更多地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去获得知识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创新的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想方法培养其独立获得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
浅谈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许焕英
时代与社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要大力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创设科学探究的教学情境,组织开放式探究学习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那么在科学课中如何开发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在科学探究中质疑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是一个创造品质的具体表现。科学的发现始于问题,爱因斯坦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小学科学教学中,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引导方式,大胆鼓励学生“求异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创新思维。
1、为学生储备敢于提问的素材
例如,教学《看不见的空气》时,为了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堂:孩子们用很多方法“捕捉”空气,挥动手中的风车;挥动扇子;把空的塑料瓶子放进水里……他们尽情地“捕捉”快乐无比。这时我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把空气装起来,用手摸一摸、压一压、拍一拍、抱一抱,有什么感觉呢?于是教室里,走廊里都有学生们的身影,当同学们在比较中发现了不同现象的时候,他们就很想提问了。有的追着我问:空气占据空间吗?空气是否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什么特点?我们身边哪些地方利用了压缩空气?我微笑地肯定了他们问题的价值,并请学生在玩中想到的问题记录在专用问题本上,这便成为他们敢于提问的宝贵素材!
2、给学生开启质疑探索的钥匙
问题由学生提出后,教师还要进行指导。有时,我们在课堂也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况,老师提出一个研究主题,请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于是,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问题都被学生提出来,每一个都一起来研究吗?如教学《壁虎与小猫》这一课,当学生看到活生生的壁虎时,天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一下子提出了许多问题:小猫和壁虎是同类吗?壁虎为什么能在墙上爬?壁虎的尾巴断了还会长出来吗?壁虎和小猫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它们的运动方式一样吗等问题。不能打消孩子们的热情,我照单全收,在黑板上全都记录下来,然后
放慢教学进度和学生一起盘点问题,共同确立课堂上能解决的,让学生由模糊宽泛到具体明确,使这些问题更具体化,可操作化。这就是给了他们一把开启质疑探索的钥匙。
3、让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
课堂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有效地训练学生良好的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经常爱问为什么的科学品质。这样的坚持让我欣喜的发现,学生们对真实问题开始有了特殊的敏感。他们常常把生活中看到的一些现象在大脑里加工,然后转化成问题。有时候我也不得不惊叹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现在他们每个人都有一本厚厚的问题本,有时查阅资料,有时和我一起研究,在孩子们的眼中生活就是一本百科全书。
二、在科学探究中分析归纳,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从“学会”到“会学”,是教育理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学会”是知识经验的记忆,没有多少创新的成分,是一种短期的行为;而“会学”是一种长期的行为,它对人的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感知。如何在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成为我们研究的首要问题。
1、发展学生思维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的认识是一个积极的主动构建过程,只有充分发挥儿童的能动性,才能使他们受到扎扎实实的思维训练。”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该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而应让学生多动脑,动口,允许并鼓励学生反复地思考、痛快地表达,尤其是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其次我们要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观察、实验、思考、分析和讨论。例如在教学《植物的根和茎》时,我让学生观察课前准备的完整的植物,仔细观察根和茎,通过对根和茎的作用的猜想,然后通过实验又一次观察猜想,让学生把实验看成是自己的愿望和需要,这样学生对植物观察时就会细致,对动手实验会更积极,思维更活跃,想象力、创造力更丰富多彩,通过教学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探究创造能力。
2、优化教学方式
新教材的使用给了我们教师很大的空间,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善于设计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引导学生走自行探求解决问题的道路。如:教学《果实里的新生命》时,我把丝瓜花从开花到结果的变化过程放在一起,让学生去观察丝瓜花有什么变化。学生们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时,我追问:“果实是由花的哪部分形成的?”学生开始思考,于是我又问“苦瓜、丝瓜茄子等果实的外形各不相同,它们的构造是不是也
不一样呢?”“请自己找找果实藏着什么呢?”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解剖桃子。这时,果实的结构就开始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又例如教学《混合与分离》一课,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在讲台上我不小心把盐撒到水杯里了,怎么办呢?请同学们赶紧想个好办法把盐和水重新分开。这时学生思考地积极性被激发了起来,纷纷提出了解决方案:“把水杯放到太阳底下晒”“把水倒进铁锅里蒸”“用风筒吹水杯”等。此时老师问:那么到底哪一种方法最快把盐和水重新分开?让学生投入实验寻找最佳方法。学生参与设计实验,动脑筋、想办法、提方案,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为证明自己的想法而实验,磨练了意志,培养了勇于实践,探索的科学精神。
3、组织探究活动
教师在指导探究活动时始终要有意识的给学生创设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给学生以层层推进、引人入胜之感,并且不断探究、追求。因而我们应合理的组织好学生探究活动,达到预期的目标。
例如,教学《斜面》一课时,我不是把书上的实验演示一遍,让学生照着去做,也不是让学生按照书上的要求去做,以完成书上实验为目的,而是指导学生探究斜面的作用。
我把“斜面有什么作用?”作为一个研究的问题,教给学生讨论。学生根据以有经验假设斜面有省力的作用。设计实验证明斜面有省力的作用。学生能设计出对比实验,把竖直提起的物体用的力与沿斜面拉起物体用的力进行比较,说明用斜面省力。
由于每一小组物体的重量相同,斜面的坡度不同,学生发现省力的多少不同。什么样的斜面,能省多少力?学生提出不同的假设。有的学生提出:利用斜面提重物省力多少和与提升的高度有关系。有的学生提出:与斜面的长度有关系。有的学生说:与斜面的坡度大小有关系。什么是斜面的坡度呢?斜面的坡度指斜面和水平地面的夹角。同学们根据假设确定不同的实验目的和方法。通过实验学生认识:斜面的长度相同,高度不同,高度越低越省力;斜面的高度相同,长度不同,长度越长越省力。学生还发现:斜面的高度和长度决定了斜面的坡度,坡度越缓越省力。
这样的实验,学生根据所研究的问题,分析相关因素,做出假设,确定实验目的和方法。学生自主意识增强,积极参与到探索科学规律的活动中来,经历了探究的过程,学习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了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三、在科学探究中合作交流,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许多资料研究表明,创新人才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合作交流能有效地提高沟通的能力,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顺利地进行探究活动,并分享探究性学习的成果,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如果教师以平等者、参与者的姿态参与学习活动,融入课堂教学,并在科学探究中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间无拘无束地交流,就会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就会得行激活,学生的创造力也就得以开发。在课堂中学生的兴趣激发,就会产生一种动力,把科学课堂延伸到课外中,使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对科学知识得到拓展巩固。例如:在《蜗牛》一课中,学生提出很多的问题来研究,有的问题与教学的内容相差很远,又花了时间给学生发问,似乎是浪费时间,但在新课程教学中,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应充分给予关注和肯定,并以积极的支持态度,如“这个问题值得讨论研究”,“你的想法可以去试试”等,这样在课堂中营造活跃自由的探究氛围,促进学生科学情感和探究意识。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和学生之间的各种矛盾,引导学生互相尊重、相互交流、相互合作。例如,在学完“简单机械”一章以后,学生对自行车中隐藏的机械知识很感兴趣,课堂中学生自发组成了“自行车中的秘密”研究小组。该研究需要进行原理分析、实验、测量、总结交流等,小组学生分工合作,各展所长,协作互补。其中一位学生担任组长,全面负责课题组的活动安排,包括实验地点、活动内容确定、时间部署、人员分工等全方位的工作,是小组活动的总指挥。另外,还有一名副组长、两名操作员、一名记录员。首先确定该研究所要达到的目标,然后制定方案,确定研究方法,制定具体实施步骤。小组成员通过查阅资料、学习与咨询、实验、分析,共同得出结论,并在交流会上进行论证、探讨。一位研究小组的记录员深有感慨地说:“活动中我学会了如何利用网络查阅资料,从组长那里学到了对问题的正确判断和决策;从操作员那里学到了如何提高动手能力,实际的研究过程让我积极主动地配合其他小组成员,形成了默契,交流的过程锻炼了我的表达能力。通过交流、研讨,学会了与别人分享成果,学会了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了理解和宽容,学会了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
所以我的科学课堂,学生总是以小组为单位活动的,让他们认识到个人能力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现在孩子们很喜欢合作实验,共同完成探究过程。
3、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调查交流
学生的活动场所除了学校,还有家庭和其他社会场所。所以教师应让学生学会如何在这些场所进行交流。我特地在上课时加了很多调查活动,让学生调查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要求调查的对象包括身边所有的人甚至路上的行人,要求注意提问的策略,并将调查时的心情和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记录下来,看看谁调查的最好。
这样的调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刚开始做调查会写到很多遇到的问题,但是时间长了他们的调查记录就做的越来越好了。
外语系 06英语教育(1)班 陈咨菀 0630301129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英语中,英语教学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求教师们转变教育观念,优化英语课堂教学,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信心,创设情景创新,充实课外活动,开拓思维空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践中得以发展,,让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兴趣 学习氛围 语言实践
二十一世纪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靠的是创新人才。培养创新性人才是时代的 历史重任。但小学学生素质差异大,学习水平有差异。教师受教材的限制加之部分老师满足原来传统机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法,单纯以成绩衡量评价学生,导致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低下,丧失信心,培养出不善思考,不具个性,不思创新,听任别人指挥的老实学生。小学英语教育应努力做好创新的启蒙教育,不失时机地培养小学生用英语思维,有良好的英语语感,才能学习致用,交际自如。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在学习英语中的创新思维呢?
1、营造氛围,激发创新思维 1.1、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都是有感情的,特别是小学生。而教学过程是注重师生双向互动,所以师生关系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名教师,想让学生感到教师的亲切感,具体可通过教学环节中的动作、语言、表情、姿态乃至眼神传递给学生,可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当水平基础较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表达辞不达意时,教师可鼓励说:“我知道你心里明白,可就是太紧张。”,“你再想一想,我相信你可以答得很好的!”。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多了一份信心,便会激起进一步求知的信念,这样他们进一步学好英语就更有强大的动力,由此认识到“英语是有乐趣的”、“英语是美的”、“英语不难学”、“英语无所不在”,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助信心,激发学生创新的能力。
1.2、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信心,降低学生学习英语的焦虑感。
英语学习中,要提高学生的信心。一般说来,自信心高的学生更能自如的发挥自己的水平,更不易受约束。为了保持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创造愉快、生动、友好、和谐的课堂气氛,因为这种课堂气氛能克服学生心理障碍,使学生更加轻松地接受知识。
(2)、正确对待学生的语言错误。对于学生所犯的语言错误,只要不影响正常交际的顺利进行,教师应采取宽容的态度,这样减轻学生运用语言时怕犯错误的心理压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课堂练习首先要扫清语言障碍,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确保人人都能开口;另外,为了弥补学生性格缺陷,如可使内向和外向学生互为英语对话伙伴。
(4)、课堂上,教师既要鼓励学生大胆运用英语进行交际,也应允许学生沉默不语。不要勉强要求他们回答问题,表达观点,因为这样会增加他们的焦虑。所以课堂上英语教师的耐心更加重要。
2、在语言实践的情景中创新 2.1在儿歌中创新
小学英语歌曲对于学生学习英语有很大的帮助。诵读儿歌,听唱歌曲能培养学生的语感,锻炼口语,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儿歌,歌曲诵读起来自然和谐,容易记忆,也能提高学生的兴趣。除了很多现有的儿歌,从《ABC song》、《Happy Birthday to you》到《Happy New Year》,我们还可以适时利用教材内容自编自教。
比如学到一些颜色,你可以编造:绿色green春天笑,红色red 夏天闹,黄色yellow秋天到,白色white 雪花飘,黑色black 包公脸,蓝色blue 像天空,粉色 pink 桃花红,棕色brown 老树皮,彩虹colour 七颜色,紫色purple 紫葡萄,橙色orange是橘子,紫色purple 紫葡萄。橙色orange是橘子,由于节奏明快,孩子们会手舞足蹈,拍掌应和,跟着录音一起唱起来,这样就自然地进入了学习英语的氛围。我们的感觉是一开始上课,学生的注意力还比较集中,但到了课中间,许多学生就有点分心了,尤其是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我们这时可以及时利用儿歌调节一下气氛,让他们放松放松,适当休息。2.2在通过创设情景中创新 儿童是善于模仿的,尤其是儿童的语言能力是从模仿开始的。教师应多为学生创设语言实践的情景,运用所教课文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中动脑、动手、动口,从而达到学生间彼此沟通。如在操练Who’s„„?How old is „„?时,先让学生每个人画一副家庭成员的照片,然后互相询问,然后几个一组相互询问。在练习I can„„时,我会采取小组比赛,比一比谁会的多。学生会争着说 I can dance.I can sing.I can jump.I can write.I can„„通过小组学习,给爱玩爱动的小朋友提供一个表现的机会,使枯燥的内容学起来有兴趣,并且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提高创新意识。
2.3 在游戏中创新
游戏应具有全体性,让大家都参与。合适的游戏能够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帮助学生在玩中轻松的掌握好所学知识。比如学习新单词,反复带读、认读,一遍又一遍的机械操练,枯燥无趣,学生不愿意读更记不住。比如在训练学生书写单词的游戏中,可每一排作为一组,将全班分成若干组,教师分别发给每组最后一排的学生一张纸片,上面写有一个单词,只允许这个学生看这个单词,在教师说“开始”后,最后一排的学生即用手指把纸片上的单词写在前面学生的背上…这样依次进行下去,最后第一排的学生把所传的字母写到黑板上,传得最快最准确的组获胜。
比如利用开火车游戏:分组轮流读,速度逐渐加快,出现失误的人淘汰出这列火车,既让每人轮流练读了词汇又加深了记忆。这些集体游戏每个同学都能有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学生要么轮到问,要么有机会猜,要么分组积极抢读,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游戏中去。实践证明我的学生们特别感兴趣,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又在玩中掌握好了新知识。2.4在多样的多媒体中创新
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把文字、图形、动画、声音等结合起来,把静止的文字、符号变为动态的图形、图像,使教学内容更生动有趣。例如,在教“How does she go to school ?”这一对话时,我会设计这样一个动画课件,远处有一所学校,这时Amy出现,老师指着Amy问:“How does Amy go to school?”
接着又按动鼠标,一辆小汽车慢慢驶入画面,AMY坐在汽车里,这时老师启发学生说:“She goes to school by car.”然后用相同的办法来展示Amy上学时所乘的不同的交通工具,by bus、by train、by bike等,在每一个环节中我都让学生根据这个场景做对话,学生课堂气氛格外高涨,顿时提高兴趣。看到动态的画面,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练习积极,表演得有声有色。
比如“Children’s Day”这个单词,我们可以在课件中这样设计:五十六个民族的儿童穿着漂亮的衣服载歌载舞,这时他们背后升起几个气球,上面写着“Children’s Day”。通过这个设计,学生们可以很快明白了这个词的含义。又比如在复习阶段,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情景:一列火车在屏幕迎面驶来,孩子们熟悉而喜欢的小绵羊从天而降,突然小绵羊慢慢变小,最后钻到车厢里去。学生会很好奇,纷纷问:“Where’s it?”,于是我们就打开一节节的车厢寻找,而每一节车厢内均是要复习的内容,小绵羊被安排在最后一节车厢出现。2.5在小组合作中创新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中动脑、动手、动口,从而达到同学间彼此沟通。以小组形式展开唱歌、对话表演、猜谜语、完成调查表等竞赛。通过小组学习,给爱动、爱玩的小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参与表现的机会,使枯燥的内容学起来有兴趣,并且使学生拓展了思维,提高了创新能力。
3、充实课外活动,开拓思维空间
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可以不接受教材和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自主地发展,去接触课内教学无法得到的知识。
比如我们可以鼓励学生们在班会中演唱英语歌曲、朗读英语小诗、背诵英语绕口令、讲英语故事、表演英语小品、玩英语游戏。他们的思维就在这唱唱、读读、讲讲、演演、玩玩的过程中得到发挥。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购置一些英语卡通片、儿童短剧等,定期为学生放映,使学生在观赏的同时,不知不觉增加语言知识的积累。可以说,课外活动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广阔天地。
总之,我们教学实践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利用英语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乐于学习,大胆创新,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包天仁:<<基础英语教改论坛>>,吉林教育出版社。
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03月
《小学英语教学方法》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编写 2003年1月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
杜小宜:《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广东教学研究 》 1999第10期
刘不钰:《让学生乐参与、能参与、想参与、会参与》
《心理学》《教育学》、《新目标英语》简介 人民教育出版
【浅谈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推荐阅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11-10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10-30
浅谈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2-15
《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小结11-23
例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05-25
浅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07-23
浅谈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2-01
浅谈CAD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