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境界散文

2024-09-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的境界散文(共8篇)

人的境界散文 篇1

一山一高度,一人一境界

今年的天气是真热呀,立秋时节已过,可中午的大太阳似火烤,等车一分钟,出汗两小时。

昨天乘坐大巴,车上寥寥几人,司机师傅接个电话,可能是常坐的.一女乘客打电话说在什么地方等着,司机爽快答应,然后大家在谈孩子教育,各抒己见,人不多恰如朋友聚会,你一言我一语,场面热火朝天,司机师傅铃声又响,他瞥了一眼电话,大喊一声:“坏了”,其实是刚刚聊天太投入,竟然忘了在路口等人,电话又是那位女乘客打来,但车已开过好远,司机很想推卸责任,开始说路过了没看到,又害怕人家就在路边死等,后又改口说忘了,挂了电话,他可能觉得不妥,沉默半天又掏出手机,打电话过去,那女乘客没接,于是他便唠叨,“一个女的,经常带一个比她自己还高的一孩子,每次就买一张票,一次没拉还牛上了,算了,拉不拉无所谓”,话毕,前面的老师傅说话了:“买一张票是你愿意的,下次可以和她商量再买一张,但这次是你的不对,误人事大,下次见了好好解释一下,免一回票,即使人家没挡咱车,见了主动停下捎上,以后记住,千万做到心中有数,尤其是大热天让人白等,过意不去。”

老师傅一席话,大家纷纷点赞,后来是我们一致同意等等那位乘客,就当我们在空调房里来茶话会,乘客自己坐出租车赶上,当然司机不要她买票,是乘客自己主动把钱塞进师傅口袋。

人的境界散文 篇2

1.社区教育的背景与发展趋性

教育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先导, 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而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我国已经进入到物质条件极为丰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时代。而教育在这个历史时代的地位和作用也愈发重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 整个社会都在出现这重大的变革和更新换代, 而教育作为其中的一种具有独特作用的社交活动, 同样也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在当下, 教育体系正在由基础教育过渡到素质教育。在此过程当中, 催生出如何促进全民的文化素质、使教育的普及率进一步提升和怎样令社会对教育产生更多的谅解、支撑和发展等一系列的问题。在这种条件之下, 对如何有效地探究出一种可以促进社会与教育均衡发展的体制的想法也应运而生。因此, 社区教育就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产生并慢慢地发展起来。

我国正处一个由传统的工业时代向信息经济时代转变的历史阶段, 社区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 紧跟时代的步伐。在社区教育的发展过程中, 我们应致力于社区教育在培养社会的人文精神和推进人文教育中的应用, 注重培养人们的精神境界, 从而促使社区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既是提高我们精神文化水平的客观要求, 也是新时期之下社区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 也同样是在新的历史阶段之下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2.社区教育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

在社会的发展历程当中, 任何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都是通过社会的实践和在实践中不断地演进而发展的。人们对世界的正确认知都是首先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而得来的。因此, 要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要靠教育的知识传播作用。教育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主要途径。教育在培养人的思想素养、提高人的思想道德境界和塑造人的身心形态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过程当中,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主要精神动力。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 归根结底是要促进人的思想精神境界水平的提高。而教育是精神文明传承的主要手段, 是真正提高人们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

社区教育所涉及的范畴是以社区为中心, 辐射到社区的每一个家庭单位。其教育对象主要是社区内全体居民。社区教育的目的是设法促进社区民众的切身利益和加快社区的发展相结合。它的社会功能包括有建设和发展社区成熟性、及时有效地解决社会民生问题、从质量上努力促进社区成员的素质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升等。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与人们思想素质和生活的质量息息相关。因此, 应该努力促进社区教育与精神境界的功能性融合。这种功能性融合就是通过各自发挥其自身的功能去促进对方的发展。在交融的过程中, 双方并不是一个单向的动力过程, 而是一个双螺旋的上升过程。因此, 社区教育与精神境界的融合, 并不是在社区教育与精神境界之间做非此即彼的选择, 或是一方以另一方的发展作为支点去发展的过程;同时, 它也不是两种内容的功能性的简单相加, 它们之间也没有一个严格的成分构成准则;它们之间的融合, 是两者各层次之间的紧密结合。

伟大的领导人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说过,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的现代化是我国目前所经历的主要历史阶段, 促进教育的水平内容的发展是摆在教育部门的首要任务。因此, 在开展社区教育的过程中, 我们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 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从而促进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为主要目标。立足于社区教育系统, 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贯彻落实到社区教育和精神境界的融合阶段当中去, 使社区教育在促进人的精神境界的提高中有着强有力的政治理论支持。

利用社区教育来致力于强化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使人形成正确向上的价值观。在实现这个目标之前, 有几项工作是需要我们去落实的。一是充分发挥社区的宣传资源优势, 努力建成一个社区教育的学习体系。宣传教育的好处在于可以在人们对于社区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的精神品格不会在一朝一夕形成, 它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通过宣传教育的逐渐影响, 可以在根本上促进人的精神境界的提高, 从而提高人的思想素养。二是通过灵活多样的社区教育方式把社区教育的理念贯彻到人的发展全过程中去。通过各种的社区教育场所, 例如周边学校、志愿者大本营、妇女权益部门、街道办社区组织、社区相应的从属机构等去开展内容丰富的教学内容。利用社区讲座、名人演讲等宣传手段去让教育的方式富于多样化和趣味性, 使教育的施教者和教育的接受者可以在整个社区教育过程中都可以得到思想精神境界的进一步提高。

3.小结

综上所述, 社区教育在社会瞬息巨变的过程中起到推进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作用。我们应该重视社区教育的精神层面的贡献, 把社区的各项工作的落脚点放在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上, 从而为居民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做出应有的努力。

摘要:社区教育在社会瞬息巨变的过程中起到推进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作用。我们应该重视社区教育的精神层面的贡献, 把社区的各项工作的落脚点放在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上, 从而为居民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做出应有的努力。

关键词:社区教育,提高,精神境界

参考文献

[1]刘洋.中国农村社区教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

[2]赵艳立, 徐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区教育政策的演进[J].中国成人教育.2011 (19)

人的胸襟 城的境界 篇3

日本学者松田寿男眼里,天山等同于长城。

这条山脉,还有一个不能等闲视之的作用,这就是引导草原牧民流入绿洲,并且使之转变为农业民族的作用。

在准噶尔盆地,天山这个伟大的作用借助玛纳斯河而有了结果。

玛纳斯河跳出天山中部的依连哈比尔尕冰川,先一路穿山越涧,汇百水成一河,从肯斯瓦特脱离天山的约束后,挟裹着数以亿计,朴素中透着高贵的鹅卵石,冲向天山北麓的大小河床,一番缠绵缱绻后,义无反顾地再次聚合,恣意纵情地巡游辽阔的准噶尔盆地。直到精疲力竭,巡游者才归宿于阿雅尔淖尔。

巡游者激情地巡游出了数百公里的冲积扇,巡游出了伸人古尔班通古特的梭梭林、红柳林,巡游出了“中亚游牧文明的摇篮”,又巡游出了培育农耕文明的片片绿洲,巡游出了凤凰城,又巡游出了石河子。

石河子原是湖名。《新疆图志·土壤志》记:“绥来县治西有苇湖、草湖五处,即铃铛湖、花树林子、石河子、马厂湖、张家尾河,纵横共约六七十里。”

由湖名而地名,始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清王朝设绥来县治,绥来城西三十里置一乡镇,定名石河子。

时至今日,在民间流传的说法是,石河子的由来和遍布大小河道、苇湖浅滩随处可见的鹅卵石有关。那些石河子人不以为然的鹅卵石,无论数量之众还是外观的精巧华美,都足以让来到石河子的外地人叹为观止。

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绥来县置东、南、西、北四乡,领属四十三庄。西乡领属有石河子庄。

清末民初,西去东归的行旅商客踩出的百米长街,已经很有些模样儿了。街道两边铺面挤着铺面,有杂货店、车马店、铁匠铺、粉坊、芝麻作坊,也有维吾尔清真饭馆。有商会,代为处理街面的民事纠纷。这就是石河子最早的一条街——老街,它是石河子作为城出现的历史源头。老街东北角有关帝庙,娘娘庙,财神庙,山神土地庙。

老街百年记忆,“三区革命”刻骨铭心。1945年秋,战火从伊犁、塔城、阿勒泰蔓延到玛纳斯,国民党军与三区民族军隔玛纳斯河对峙。老街只剩下一家铁匠铺,一家馕铺,别的都关门走人,汉族、回族居民逃命去了河东。关帝庙、娘娘庙、财神庙、山神土地庙尽数焚毁。

老街又是幸运的,没过几年,历史就把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给了老街,使它一夜成名。

这一天暮色时分,一行军人走进卡德尔的车马店。刚从战火余烬中走出来的小店很简陋,一围干打垒的院墙,一排土坯泥屋,泥屋对面是投宿客人喂马的马棚。只能住这儿。1945年三区民族军进驻老街后,车马店只余卡德尔这一家了。

卡德尔怎么想也不会想到,走进他店里的军人,主宰着石河子今后的命运。

这一夜,卡德尔车马店的灯火是老街最亮的。新疆军区司令员王震,二十二兵团司令员陶峙岳,二十二兵团参谋长陶晋初,九军政治委员张仲瀚……戎马一生的将军灯下围坐,他们面前的长条桌上摊着石河子及附近地区地形图。

土屋里蚊虫扑面,卡德尔点燃蒿草驱赶蚊虫。两天来,这支由将军和专家组成的队伍穿行在玛纳斯河流域荒原。有路乘车,无路骑马,古榆挡道毒蛇拦路,弃车舍马,将军们一人一根红柳棍,打草惊蛇,牵马前行。

在这之前,将军和专家们已经遵彭德怀将军令,三进荒原踏勘新城城址。彭大将军说:“无论打仗还是建设,凡成大器,必有个天时、地利、人和的讲究谋划。”

夜深了,卡德尔告诉将军,房顶凉快,又没有蚊虫。王震将军第一个登上了屋顶。果然,月明风清,平展展的屋顶,可比又闷又热蚊虫侵扰的泥屋舒坦多了!

将军们却没有睡意……榆树枝头的小鸟牵来第一线晨曦,王震将军挥动手臂:“我们就在这里开基立业,建一座新城留给后人!”

无论是将军,还是未来的新城,这个夜晚的星辰,卡德尔的车马店,老街,都将定格在历史记忆深处。

1950年7月28日,是石河子的诞辰。老街,就像一株古榆的根脉,石河子的城市蓝图从这儿展开。

苍茫的境界散文 篇4

不知从何时起,你喜欢上了苍茫这个词组,喜欢上了苍茫这种独特的境界。在你的眼里,苍茫是一种静,一种远,一种大美。苍茫就是苍凉和迷茫的完美组合,苍茫不同于苍凉,更不同于迷茫。在很大程度上,苍茫就是一幅悬挂在你前方的恢弘深遂的画卷。在这样的宏篇巨制里,你看到了自然的旷世美,你看到了自己长长的影子,你甚至体验到了人生终极的那种况味。

这种喜欢,首先源自于落日无声的启迪。在东北大平原上一小村落,少年的你纯净困惑的目光,不止一次好奇的凝视着庄严而壮丽的乡村日落。那是造物主潇洒的大手笔,那是大自然叹为观止神奇造化的一种。这是夕晖将尽之时,这是夜幕将要拉开的前奏,你呆呆的立在村头,你身后的村庄,已经披上一件朦胧的橘黄的外衣。你守望中遥远的西天,是光与影共舞的诗意的世界。伴随宁静而辉煌的日落,少年的你满眼惊诧,仿佛那浑圆的日落,就是某种神秘的昭示和预言。你被日落奇异的景观慑住了魂魄,那是来自自然深处无法征服的强大力量。这种力量推拥着你,逐渐寻找和接近自然之核。在古老的乡村,你就这样一次次守望着日落,守望着黄昏。但你并不知道,在光明与黑暗的交汇处,正在溅起一种超凡的声音,就像一种神性的启示。所以你许多次留连忘返,在巨大的夜空下,你身披一件黑色的外衣,对西天的日落充满了深深的敬畏。

但是,自然的神性启示不止于此。当你走过生命的早晨和上午,当你伫立在中年的高地上,你会惊奇的发现,有一种声音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你日渐繁复的内心。在既往的旅程上,你每迈出的一步,都准确的踩在了回家的`路上。在青春躁动的驿站,你一个人出现在洪荒大野。你不知道,你再一次抵达了苍茫的境界,抵达了宁静致远。你站立在一望无际的沙海上,那层层叠叠的沙浪,从你的脚下扩散开去,一直伸展到无际的天边。你感到了自然的博大和自身的渺小,渺小的你就像沙海中的一粒沙,一阵大风就可以将你卷到未知的远方;你渺小的像瀚海里一只游弋的蝌蚪,你奋力的游啊游,却始终找不到坚实的岸。在大漠的腹地,你有幸观赏了奇异的大漠日落。在沙浪堆积的远方,在摇曳的地平线,你再一次看到了光与影神秘的舞蹈。此刻正在陨落的夕阳,就像垂垂老者眼里汪着的最后一颗泪,迟缓地眷恋地没入地平线的那端。就像回光返照的炫目的晚霞,有着一种穿透灵魂的力量。这时候,你蓦然惊觉,你无数次阅读过宁静的日落,你无数次困惑过的夜与昼的交汇处,其实就像生命的过程,就像生与死的临界点。只是太阳落山了,明天还可以周而复始;而生命的日出和日落,却只有唯一的一次……那次难忘的大漠之旅,使你逐渐贴近了一个无比真实、无比虚幻的词组。苍茫就像一首朦胧的抽象的诗歌,在你的内心深处,无数次被鼓荡的大风吟咏。

苍茫绝不仅仅是暮年的写意。暮色的苍茫,人生暮年的苍茫,只是苍茫绝好的注脚。在漫漫的既往的旅程上,只要你蓦然回首,你的身心就会被苍茫之水紧紧环绕。你站立在人生的某一个高地,回望的目光就像缠绵的雾一样迷蒙。你已经走得很远很远了,你已经无法辨清来路了。关于童年、少年甚至青年,它们似乎都丢在路上了,它们似乎被风沙掩埋。就像你无法看清岁月的源头,你的记忆已经支离破碎,千疮百孔。一切的一切恍然如梦,恍若隔世。这时你抬起一张潮湿的脸,深情的转过身目视前方,你再次被苍茫的雷电所击中。你好像又站在了大漠的中心,你前不见来路,后不见归途,你就像浩瀚沙海里一尾游弋的蝌蚪,你始终无法靠岸……

在汗牛充栋的的书卷里,你无数次读到了苍茫。就像宋朝的阳光,就像唐朝的月光,始终无法沐浴你焦灼的内心。就像生死相依、海枯石烂的男女之情,生发出诗人千年的感喟: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生死两茫茫。就像枯藤老树昏鸭,就像他乡的清风明月,又怎能使你读懂苍茫深奥无穷的意境?那种大美、大静谧甚至大寂寞,会不会就是一种永恒呢?有几分玄机,更有几分混沌,使你无法深入进去,看得明明白白。就像这苍茫的人世间,你无法看破红尘。你就是穷其一生,又能从时光之砂里觅到多少颗闪耀的珍珠?

任蒙散文的审美境界 篇5

黄叶斌

近些年来,任蒙的文化散文以其杰出的艺术成就和广泛的社会影响而引起文学批评界的密切关注和高度评价。人们把他誉为精神家园的守望者、散文领域的开拓者、文学高地的殉道者、文化布道的领军者,对任蒙创作成就的类似定位,在我看来都不会与其创作实绩相差太远,至少任蒙是正在逼近那个令人仰望的高度的。我以为,他的作品所散发出的艺术感召力和感染力,正不断显示出他在审美性和思想性、文化性和启蒙性的结合方面所做的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和贡献。根据越来越多地来自理论界和读者层面的评说与首肯,可以断定任蒙已经跻身于中国散文创作的“旗手”行列之中,并且以散文大家的丰硕成果和文化风度赢得读者的称赞和效法。他的作品接连获得全国性散文大奖(如“首届全国孙犁散文奖唯一大奖”和“第四届全国冰心散文奖”),并且得到很高的评价,从一个重要侧面证实了社会对任蒙散文艺术成就的认同。

这里,笔者对任蒙散文只能作一次粗略的扫描,主要从文本的思想性、诗意性和在场感的三个方面的特色进行一次大致的解读和审美猜想。

一、强烈的批判精神与深刻的哲性思辨

任蒙散文凸现的理性审视与哲学思辨,使读者在接受文化信息的过程中获取一种思想冲击波的震撼和启迪。审美主体的文化理念、文化内蕴和文化情趣,一般在文本语言的描述和情感的宣泄中自然地流露或暗示出来,并且成为散文具有审美价值和思想底蕴的重要评判标准,是文章的核心或灵魂。现代散文园地里许多被誉为“美文”的散文,在文采上的确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但在思想性上却未免显得苍白和肤浅,不能唤起读者的思索,不能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思想启迪,其审美意义自然也就要大打折扣。而任蒙在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中,越来越注重以其鲜明的人文关怀、文化担当和批判意识,注入作品的思想重量,努力为当代文学史在思想高地上增添亮色。

在对客观事物和人文景观的审视中萌生出独到的主体审美意识,再于具象和想象的联想中形成丰满的理性思考的成果,这也许是任蒙作为一位思想者的文学审美发现与实践的过程。如在《草堂朝圣》中,作者简略地对武侯祠和杜甫草堂作了某种历史对应,但对草堂的遥想却充满着敬仰之情,它“把你的心灵留在那里,让你一步步地走进它。一旦你真的能够走进它,走进伟大的诗人,你就会不由自主地匍匐下去,那丰厚的文化内蕴和永不熄灭的力量令你的心灵颤抖不已”。同时,作者将杜甫与李白、白居易等唐代诗歌巨星进行比较,然后故设一个疑问:“在中国古代巨星闪烁的诗歌天空,为何唯有杜甫身后拥有这等规模、这等影响的纪念性建筑,享尽如此哀荣?”他以这个设问引导读者思索,大家就会被他领入一个思辨课题,即如何认识杜甫作品的文学意义与历史意义。接下来,作者在考察了“一个政治上的失败者和艺术上的成功者”的历史必然之后,终于为诗圣杜甫写下了一段足可作为其永久“墓志铭”的文字:“他以自己的全部生命,自塑了一个集知识分子的可贵良知与儒家文化精神于一体的大师形象,成为几千年间不可多得的精神象征。草堂,就是这样一座精神的圣殿!”这种理性思考几乎贯穿全文,任蒙从更深的层面为我们诠释了杜甫诗歌价值以外的精神遗产、杜甫身后的人文精神传承与现实意义等等。这肯定不是一种通常意义的游记,任蒙将学术性的考察、文学性的描述和思想性的申论有机地融合到一起,是一种大文化、大手笔、大意境的书写,因而给予读者的启示当然是深层次、多角度的。

将人文关怀融入对客观事物和历史真相的追寻中,将批判意识融入对既有定论和世俗偏见的质疑中,将哲学思辨运用于对美学对象的诘问中,是任蒙散文的思想力量和文化内蕴形成的主因。比如,尽人皆知的长城,在任蒙看来不过是一个民族的统治者垒筑的一道围墙,正如故宫是一个显示帝王安稳舒适显赫生活的院落一样。作为一道风景和一笔遗产、一座丰碑和一种象征,曾经有人以此嘲笑先人,嘲笑自己的民族。对此,作者严正地反驳:“无论怎样,长城不是一个民族的笑柄。相反,可笑的恰是把一段漫长而悲壮的历史当做笑柄的‘高论’”。在任蒙的文化散文中,他对许多千年无语的古遗址作出过类似的思辨与“正名”。其实,到了现代社会,长城的实际效用和军事价值(除了文物价值、旅游价值和史学研究价值以外)已经基本消弭,更多的是一种意义符号罢了。正是这样,处于创作状态下的任蒙,其思绪在历史的纵深处来回驰骋,在有形的“围墙”和无形的“围墙”中反复突围。

任蒙在近十多年里致力于文化散文创作,先后创作了一批历史题材的作品,对于李自成、白居易、李白、苏轼、黄庭坚、秦始皇和王昭君等诸多历史人物作出了自己的文化评判,当然不是固守既有的学术评价,而是必有自己的思考,能够从新的角度提出某种质疑、追问与反诘,其新论也就在破中而立了。因此,一些能够表现优秀散文家智慧的“格言警句”,也在他散文的字里行间随手可以拈来。有些句子读来,确能让人感受到某种阅读的温暖与满足,感受到哲性的睿智与思想的光芒,确能让人生发出仰望之情。——“历史把一个巨大悲剧的结局安排在这里,让李自成命断于一帮乡勇的手中,这是他的不幸,但对这座大山来说,却是莫大的哀荣。”(《悲壮的九宫山》)作者竟从大山的自然角度,对“荒谬的封建历史遗留给我们的荒谬”发出了一种人们不曾想到过的深切慨叹。

——“漫长的时间使腐朽化作了神奇,而我们通过神奇更透彻地看到了腐朽。”(《放映马王堆》)这是作者以其历史哲学的深邃目光,对长沙马王堆汉墓文物意义作出的一种辩证评价。

——“斜塔反次为主,并且成了一座城市的标志,是因为它的病态。它倾斜欲坠的姿势拖延得越久,便愈能创造奇迹,便愈能使人惊叹。”(《手撑斜塔》)从这种视角来反思人文景观美学价值的作品,我们能够读到多少呢?

——“事实上,在匈汉和睦中起根本作用的不是(也不可能是)公主外嫁。联姻只是一种形式,通过这种形式宣告结盟或归附和体现友好。能否实现友好,关键还在于双方政治和外交方略是否正确。”(《历史深处的昭君背影》)作者所以能够对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作出这种评判,所需要的当然不只是一种冷静与客观。

——“战胜者为了文明,而采取了极不文明的手段。战争疯狂地摧毁文明,但它却以疯狂的方式保存了这份文明。”(《走进卢浮宫》)这是作者对人类文明成果悖论的一种反证。

——“每一个王朝在它们建立的那天,就预示了它们的覆灭。„„绿林,成了封建历史无法走完的里程标记,成了封建统治无法摆脱的怪圈轮回的一种最可怕、最醒目的转折符号。”(《绿林之光》)这是作者对漫长封建时代“绿林现象”周而复始的历史规律的一种总结式的解析。

——“在君权世袭的极端专制社会体系里,所谓兼济天下,不过是虚幻的社会理想和孤独的良知表白。”(《伊河岸边的那条小径》)这是作者对具有双重人格白居易的一种悲喜剧命运的深刻揭示。

——“茫茫大漠上崛起这么一个王国,如果从具体的历史背景看,它是宋代王室重文抑武、军事上软弱导致的恶果;但如果将其置于整个封建体制的背景下,它不过是封建武装割据现象的一次寻常表现。”(《遥望远去的神秘王朝》)这是作者对西夏王国兴亡历史的一种感叹,也是作者历史观中所具的开阔视野的又一次展现。

——“那一刻,我越打量,越觉得泰山像个被层层缠裹的病夫。泰山伤痕累累地带给今天的许多古董、故事和历史痕迹,由于浸透过漫长的时光,使人们无法否认它们的文化价值。但是,无论是从自然审美的视角,还是从文化演变的视角看,泰山在其几十个世纪的所谓荣耀历史中堆积起来的不过是一处深蕴着悲剧意义的荒诞文化。”(《辨识泰山》)这是作者打破泰山头上的神圣光圈,从深刻的历史批判角度对其作出的文化解读。——“它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革命,也是一次最让人遗憾的革命。‘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导师遗言明白如话,却包含了他宏大的政治理想,让我们足足读了几十年还似懂非懂.”(《江城的辛亥秋夜》)这是作者在他为纪念辛亥百年而创作的长篇散文中,对那场伟大革命所进行的一次理性回望。

通过以上列举的实例不难看出,任蒙散文中理性思辨的张力,主要源于作者深刻的人文反思和强烈的批判意识。而批判意识的确立,不是出于对历史文化的漠视和反感,恰恰需要的是作者对丰厚的历史文化保持一种敬畏与虔诚,需要作者对历史文化具备不解的情结。正如任蒙所说:“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散文,不是为了文化普及,而是通过文学手段去引导读者对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保持敬畏之心,去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去辨识和抵制历史文化中种种反文明、反民主的消极意识,是在更深的层面上去唤起一种文化觉醒。因此,文化散文是以文学形式做的一种文化提炼、文化筛选的工作。”

二、丰富的表现手法与深厚的诗质内涵

散文诗意的营造,使读者在诗情画意般的文字海洋中遨游,能够享受到一种审美快感。

诗意眼光,也就是一种人文的视野,一种参照的角度,一种坐标的选择。任蒙早年以诗人的身份享誉文坛,且在诗歌理论方面颇有建树。因此,他的散文作品不乏以诗意眼光表现出的文化情趣与艺术韵味,写景的篇章自不待说,即使是他的历史散文,也时时在文字的空灵与飘逸中展示出一种老庄寓言的古风神韵。

任蒙散文的诗意营造大概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对客观事物对象的感性认识和情感展露,抓住其典型意象或画面的特征进行描摹、联想、想象和渲染,以写意或写实的手法表达一种臧否评价。如在《泸定桥遐思》一文中,通过对早晨的宁静、稀疏的游人、弥漫的雨雾、清凉的空气、静卧的铁索桥、湍急的河水等意象的素描,将今天的深山峡谷原生态的静美和壮观与往日的红军勇士抢占铁索桥的激战和惊险形成对比,使读者在视觉和心理上产生一种怀念与震撼的效应。又如对长江三峡的描述,以少年之旅的探索和艰难、壮年之路的沉稳和庄严来比喻三峡气势的变化,讴歌一种奋斗的执著和征服的威力:“撞击。咬噬。那浪舌不是柔软的,每撞击一次,都伴有一次坚硬的舔磨。层层坚岩无不被浪舌舔穿。”作者笔下这种浪涛的神力何尝不是一种人格的礼赞?

二是以通感、移情、象征、借代、拟人、映衬、比喻和夸张等丰富的表现手法,对审美对象进行诗意形象的描绘、诗质内涵的提炼和诗学境界的开拓。比如,同样是写白云,它在川藏高原上是“像鱼群闲游在大洋的海沟里,又像鹤群在巨大的天笼中来回漫游。白云飘累了,就一动不动地紧贴在山体上,把群山装扮成一块块黑白相间、晶莹剔透的碧玉”;而在滇西高原上是“白云在蓝蓝的天幕上悠然自在地游移变幻,做着各种图案的游戏„„它游戏够了,便扯出一片片飞絮,很随意地晾在天上,晾在远远的山峰上,把天空衬托得更蓝”;而庐山的云海生活,使作者“领略了另一个人间的静谧、飘渺、幽空和柔润”。同一种景物的描写和感受,完全依凭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转换而表达出不同的感知与情愫,是多种修辞手法运用的结果,更是作者心灵的透明和敏锐眼光的捕捉使然。

三是以主动参与和角色融汇的主体意识、以心灵与自然的对语方式、以独到的观察视角和内心体悟,为文本的诗意美感留下耐人寻味的画外音。行走在滇西高原,任蒙对那里的河流也作了细致的观察。在《永恒的石头》中,他写道:“我轻轻地走进河边,拾起一片青石,十分虔诚地敲击了两下,终于听见了那久远的声音:地未老,天未荒。接着又加重敲击了一下,那声音更加悠远而凝重:石头永恒!”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与情感交流,在细节安排上的独具匠心,难道不是一种人文情趣和美学意蕴的张扬吗?

还有,在《清晨,叩谢天一阁》一文中,文章结尾处有一段意味深长的神来之笔:作者告别之际,看见院落出口的屋檐下有一组身着长袍马褂的清末绅士和西装革履的洋人围坐于麻将桌旁的铜雕,因为三缺一,于是就“饶有兴致为几位冰冷的古人凑了个‘角’,拍了最后一张留影”。这幅画面看似一个闲笔,实际上是作者精心预设的一个阅读“陷阱”。其良苦用意和内化诗意是需要我们慢慢咀嚼消化的——面对范氏家族给中华民族留下的文化财富、文化传奇和文化坚守,我们后人应该怎么取舍呢?

四是在文字的流畅中显示机智,在平实中蕴藏灵动,在对传统的继承中力求创新。如《昏黄午后的明祖陵》、《残阳古兵寨》、《千山夕照的旅程》、《灯山平谷》和《走进春天》、《夏天的清香》、《北欧的秋色》、《冰雪俄罗斯》等篇章,同是游记散文,作者却在题材的选择、结构的布局和意象的取舍方面各具匠心,让自己的足迹和心灵在清晨、午后、傍晚和夜色的不同地域的时光中穿行,在春夏秋冬的季节里发现自然的瑰宝。从他对标题的精心设计,就可看出作者在内心突破自我和常规的写作情致,就可看出作者的匠心独运。

在平凡或世俗中发现而描述诗意美的表相,与认识并揭示诗意美的内在意蕴,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只是在写作表达上的侧重点不同而已。散文的诗意表达,并非要刻意寻求一种文采上的彰显和妖娆,或者致力于语言躯壳的打造和装饰。任蒙散文的诗美内涵,是“将文本内的那种文采的脉动溶进并转化成了一种文本内质的独到寻求”(何炳阳论任蒙散文),是一种人格定位、审美标示以及人文胸襟的集中展示,是一种诗意想象的飘逸、诗性气质的内敛和诗化风格的展露的综合体现。这种诗意的感染和感动,应该是洞箫曲的悠扬,是月光下的浪漫,是踏青时的惬意,是炎热时的清凉,是偶然发现的惊喜;应该是一种文气的交融与文心的和弦。它需要人文精神的长期浸润与创作实践的反复修炼才可能达到这一高度。

三、鲜明的在场意识与成功的现实蓝本

作家在表达生命体验和审美判断时所展示的亲临其境的在场感,不但增强了作者与读者的情感传递和发现交流,而且使阅读者能够从中获得一种近距离对接的亲切感。

阅读任蒙的历史散文,也能给人一种强烈的“在场感”,这种“在场意识”已经形成了他的个性化表达风格,也是他的散文艺术能够俘获读者心灵的一个重要环节。这种表现方式以“穿越”的感觉将我们引入古老的历史现场,为我们再现典型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让读者从中受到震撼。他对历史的审视和叙述,至少不完全是站在今天的时空隔岸观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把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和感觉融入对历史对象的观察、描绘、审视、阐释、解读和思辨之中,为揭示其真相和真理的本义与意蕴发出独到的直言。

前几年,散文界有人提出一种名为“在场主义”的写作主张。如果说这种提法真能成为一个创作主张的话,那么早在这种主张问世之前,任蒙已经将这种创作思路融入他的创作实践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初,他创作的历史散文《围墙》和《放映马王堆》等篇可以证实。并且他曾经多次宣称,写文化散文,作者必须将自己置于某个古代遗址或历史现场去展开描述。他认为,从故纸堆里拎一两个典故,再加上一点自己的感言,这样的文字不具备散文的构成要素,称它们为“文史札记”可能更恰当。

“在场散文”视“在场”为显现的存在,或存在意义的显现;主张“面向事物本身”,强调经验的直接性、无遮蔽性和敞开性。认为散文写作“在场”的唯一路径是介入,介入就是“去蔽”、“揭示”和“展现”。“在场散文”所主张的介入包括:对作家主体的介入,对当下现实的介入,对人类个体生存处境的介入。认为只有通过对以上三个方面的介入,才能去除那些自称为真理的谎言、去除那些制度化语言、意识形态用语、公众意见对作家心灵的遮蔽、对人类个体生存处境的遮蔽、对当下现实的“真实”与“真相”的遮蔽,使散文之笔直接进入事物内部,与世界的原初经验接触,并通过本真语言呈现出来。在此意义上可以确认:“在场”就是去蔽,就是敞亮,就是本真。

看来,任蒙的散文已经为这种创作理论或主张提供了一个成功的现实蓝本。

展现生命体验的在场意识,一直是被读者和批评家看好的散文创作的“秘诀”之一。笔者以为,任蒙散文的烛照光芒和魅力所在,是他对客观表现对象的深度开掘,是以亲近的姿态、楔入的笔力、触摸的方式、再现的手段和穿行的气势游走于字里行间,是一种历史厚重感和现实真实感的交融。

众所周知,再现是与表现相对应的一种行为或动作。表现是对原汁原味的情景或人事的复制与克隆。再现是一种还原的艺术,是一种原本意识的复苏,是一种主观感受与客观事物之间产生的共鸣和融合的产物,也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放大或缩小的语言技术。再现的媒介运用及其成功概率取决于作者的知识、见解、情商、智慧和想象力。许多散文家深谙此道,以小说的笔调和超凡的才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生动形象逼真感人的历史画面,如余秋雨、周涛、余光中、张承志等人。任蒙的文化散文同样如此,并且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前者。比如,他写王昭君出塞时的心情和告别的场面,对长沙马王堆汉墓女主人生前奢侈生活画面的“放映”,描写一千八百年前赤壁战场的萧杀与悲壮,以及汪伦与李白千年送别的小调和潭水、二百五十多年前乔家大院的老祖黯然离家走西口的凄凉、古罗马角斗场废墟上的杀人场景、百年前武昌首义暴动前夜意外事件的回放与复活,等等。从内容上看,这类散文的描述客体都是历史人事、山水游记和古老文化,其中包含着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现代与传统的碰撞、山水与人文的对接。任蒙在写作中,注重以凝视的姿态挖掘深厚的文化沉淀,怀着文化寻根的责任去追问史实的真相、倾注悲悯的情怀去解读过去漫长时代的社会人生。任蒙对史实的开掘和再现,有的是对切实经历的还原,有的是间接想象的创造,其历史的真实感也就借助于这些典型“画面”的显现,生动而立体地鲜活于我们的面前。

快乐是一种境界散文 篇6

“有两个人去酒馆,可是他们两个人的钱都不够买菜和酒的,于是,两个人就把各自的钱合在一起,买了一瓶酒、一盘菜,然后两个人一起分享了一顿快乐而美好的晚餐。”这是一个关于快乐的小故事,虽然不知道是否真实,但却让我深刻地感受到:快乐是一种境界。

知足的人会快乐。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人,不满足自己的生活现状,总是和一些比自己条件好的人相比,有的人为了能过上自己羡慕的日子,有的人做起了犯法的事情,不光给自己带来了麻烦,也给别人带来了烦恼。还有的人为了将来能过上富裕美满快乐的日子,便不顾健康地拼命在外工作挣钱,。可这能有什么结果呢!这些不知足的人的身体只会变得越来越虚弱,最后只有可怕地疾病缠身,失去了那份快乐,英格丽说过:“其实只要你拥有一颗知足的心,快乐就在你身边。”我家附近有个收废品的奶奶,她虽然很穷,但是每天总是笑呵呵的,一点也不因为自己的贫穷而苦恼,。对于那些过于追求金钱损人利己的人而她老人家更值得我们敬佩,知足的人才能有最朴实的快乐。

勤劳中我们也会快乐。“勤劳者的胜利果实是快乐的喜悦,”这句话在我脑海里印象深刻。当辛劳农民们终于盼来了丰收的果实,辛勤的劳动得到了回报,他们的心情是多么的快乐!当勤劳奋斗的`科学家们又研发了一项科学成果的时候,他们同样是快乐的;当勤奋学习的山娃娃终于走出了大山,他们又会多快乐;勤劳是美德,快乐是对勤劳者的赐予。

帮助别人,自己也会得到快乐。“一个很富有的老人来教会找牧师,诉说自己的烦恼。牧师让他把自己的钱分一半救济穷人,。来人便走了。一个月后,老人又来了,这是的他精神面貌完全是焕然一新,。还和别人笑呵呵的谈话。”故事中的老人因为帮助了他人,自己也变得快乐了。帮助他人,使他人快乐,而自己也同时会被感染,随之也快乐了。

人的境界散文 篇7

做艺人:“你要觉得搞笑那是你的事,我可不负责搞笑,我是认真的”

访问是从近一年来与瞿颖紧密相关,也是很多人因此对她刮目相看的《百变大咖秀》(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开始的。

瞿颖这样解释她上这档节目的原因:“生活中我就不是一个面面俱到的人。不就想赚点钱吗?干吗搞得压力那么大。其实只有最亲的人才知道,我是找到了一个舞台,以前只能在卡拉OK发挥。现在太多人知道我有模仿才能,很满足了。其实模仿谁我都是认真去模仿,你要觉得搞笑那是你的事,我可不负责搞笑。不过有观众反应不那么热烈,我也特颓。来玩儿的,没人喝彩等于没玩高兴。”

瞿颖最早拍戏是在20年前,那时她觉得拍戏是多么神圣的事—“啊,我的梦想实现了!”

瞿颖说:“拍第一部电影时还有体验生活,那真是一种艺术创作,特别愉快。那时有创作‘热情,到后来这成了一种苦役。可能镜头更华丽了,但演员没日没夜地熬着,怎么能拍好戏?2006年拍《聊斋》时我就彻底不想干了,受不了在野外拍戏连个厕所都没有。又是冬天,贴了一身暖宝还冷得要死。索然说吃苦是一个演员或者任何人应该具备的,但如果要冲进奥斯卡,一分报酬都没有我也愿意,因为我热爱表演!可如果只是一个生产线,我只是其中一个廉价劳动力,只有20%在真正创作,再剩下就是抹不开的面子,掺杂的杂念太多了,我不想干了。”

“是范冰冰还是李冰冰有个外号叫‘铁姐。据说能坚持多少个小时不睡觉地去拍戏,要是我肯定做不到。所以人家今天能红成那样是人家的付出,我今天没那么红,那是我自己的选择,没觉得有什么遗憾。”瞿颖说。再被问到是否遭遇过“潜规则”,她想都没想就说:“潜规则?从来没有,我运气比较好,但我曾有过已经确定好的角色换掉了,就不说是谁了哈。”

瞿颖曾觉得,生命中最大的挫折是失恋、没考上北京电影学院等等。“后来我参加了模特比赛,红了!当时我却有些心酸,非要等这么多年才能熬出头吗?”但问过自己之后,她再回头去看,那叫什么挫折啊!那是给你指出了另外一条路。从那时起,瞿颖的心态就好多了,什么都不叫个事儿。她觉得为了“红”有压力最没必要,不可预知的事太多了。当她把“红不红”看淡了,就快乐了。

从T台模特再到影视剧演员,影视剧演员当烦了,瞿颖转身去做话剧演员。但演话剧照样也很辛苦。“当你享受一件事时就不会觉得累,也不叫吃苦。我为什么喜欢演话剧,就是亲耳听到台下观众笑成那样。在演‘开心麻花时,本来才跟人家签了10场,你知道吗?最后我演了30场!因为它场场爆满,我就不走了,直到最后人家不让我演了—他们的戏成名了,要不要名人演都会受欢迎,所以干吗要找我这种几千块的而不找只要几百块的呢?” 瞿颖很直接。

心中忍不住浮现出她在16年前《有话好好说》里的场景。那时的她多年轻啊!在房间里,她反复换着上衣,展示着玲珑的腰。还留着短短的头发,阳光洒在她素颜的脸颊上,简直光彩夺目。她没有表情,可是那一刻,是她许多许多戏中最意味深长的一幕。获捧当年号称最真实的奖项“大学生最喜欢的女演员”奖,真是实至名归。而此刻,我重新注视着瞿颖,她坐在那里,依旧没有表情。但我看到了她的真实和美丽。是的,如果你能和这个女人面对面聊会儿天,你会渐渐喜欢上她的。

做自己:

我丰衣足食,我感觉良好

采访那天,瞿颖还拍摄时尚大片。她坦言,若不是有大片拍摄,她也许“腾”不出时间接受采访。这个从T台开始为我们所熟知的女人,更喜欢在闪光灯前的感觉。她一直忙碌地配合化妆师,做各种你做梦也不想见到的面部表情。

直到我问她能否吸烟,并说明我对此已经渴望了半个小时。“不,你不能。”她肯定地说,“我已经闻不了烟味儿了!”“你不是抽烟吗?”“我戒掉啦!哈哈哈,我刚刚戒掉的,戒烟是件特牛的事儿。跟你说,就因为戒烟,我又重新爱上了自己。”她猛然对我回眸一笑,粉黛略施,那高耸的鼻梁,那深陷的双眼,看起来就像个二十几岁的外国小妞。她说又重新爱上了自己,难道之前她不爱自己吗?当然,我的问题还没脱口而出,就被要上“第三层”唇彩的摄影师打断了。

我需要一对一的采访,这是最基本的新闻采访学常识。但是瞿颖很忙,没有时间,我不得不在这个充满胭脂味的5平方米化妆室中,待了近1个小时。但我觉得还没有真正了解她,至少,私下里的她是怎样的,我还不是很清晰。“互加微信吧。”听到瞿颖这句话,我立刻竖起了耳朵。

“付征,你好!”她很快在微信里跟我打招呼,我发现自己“幸运”地没有被归入微信的某种朋友圈权限—可以直接看到她的各种生活动态:一个人在家的时候练倒立,体验最新款的瑜伽绳;向朋友们炫耀北京最好吃的十大火锅,她已经吃过了5家。男友张亚东很少出现在她的微信里,而她的母亲,却是瞿颖微信里不时出现的重点人物。她常常和朋友自拍,搞怪的、温馨的,还有热爱文艺的妈妈参加电视台节目的照片,瞿颖也常常会放上来,语气里尽是赞美和羡慕。

瞿颖说,妈妈年纪大了,做女儿的就要以最大能力让她快乐。妈妈热爱文艺,常年热衷于参加各电视台的选秀节目,还常常不让人家知道有个明星女儿。但当节目组需要她时,瞿颖会二话不说推掉自己的工作,陪妈妈去上节目,做妈妈的陪衬。我从微信里,看到了与舞台上完全不一样的瞿颖,比坐在我面前接受采访的她更真实和率性。我发现,自己对瞿颖的偏见,已经慢慢地消失不见了。

瞿颖的微信里除了不时出现的妈妈,剩下的就是美食、旅游和朋友聚会了,没有一点一滴关于拍戏、演话剧赶通告的信息。“美不美,看大腿。”瞿颖时刻不忘自恋;在健身房锻炼时,她发微信道“增强核心力量,拒绝中年发福”;和朋友一起出去吃饭,一帮人黑衣黑裤戴着墨镜,她打趣道:“吃个中饭,搞得跟砸场子似的。”唯一的一次,她在微信里放上了张亚东的照片,还是喝酒后的特写,透露他也就“半杯啤酒的量”。endprint

瞿颖对北京这座拥挤又雾霾的城市又爱又恨。她说:“多次有移民的想法。但情感占了主导,北京是比我在家乡生活还久的城市,十几岁到40多岁,人生中最好的年华在这里,对它的情感远远超过了雾霾和拥挤。再说了,亚东和我父母是那么喜欢这里。”

瞿颖说:“我不管别人对我有没有期待,我对自己是有期待的,就是让自己最大限度地快乐。我不可能从小就是这样,只是生活教会了怎样过得更舒服。”说这些话时,她浑身透着一股无所谓的劲儿。从某种层面上说,瞿颖幸福得让人嫉妒,她可以随时有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在微信里,她说:“我刚从韩国玩回来,下次去哪还没定呢。”她不需要向任何人解释就停止一份“工作”,因为她是自由人。她坦言:“给时尚杂志拍摄就是来玩儿的,又没有收入是不是?哈哈!”

虽然我们每个人不是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但瞿颖说,她至少能做到不想做就不做。“我丰衣足食,我感觉良好。”她如此形容当下的生活。“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安全感的问题。人不可能就一下子找到属于自己的安全感,这是本性。就算现在我说吃火锅的钱我有了,为什么还要出来工作?就是一种不安全感。但不能回避这个问题,所以我会去看书,会去听别人是怎么想的,去了解、去交流,然后结合自己,慢慢把这个问题想透彻,才能够踏实。基本来说,我现在还是蛮有安全感,而且还挺踏实的。”

如果非要在42岁时拥有一份体面的“事业”,瞿颖说,那此刻她是将当一个吃喝玩乐的杂家作为“事业”。“我去上英文课,其实都是因为想去更远的地方旅游。不是有一种说法,女人应该把经营一个家当做她的事业吗?我也想成为那样的女人!”

做爱人:只恋爱不结婚,

我依然和张亚东在一起

曾有一段时间,网上传言瞿颖是某深圳高官的情人。当我对此发出疑问时,瞿颖显然很激动:“气死人了!不是说不可以传绯闻,这个圈里可以传。但你怎么也得给我传个好看的吧?我是‘外貌协会的,有没有权和钱一点都不重要。”她就是这样,喜怒哀乐溢于言表,一点都不造作,也无所谓什么可以问、什么必须回避的“场面话”。

瞿颖不忌讳她生命中曾经的感情:“当初又不是人家强奸你,人家逼迫你,是你自己喜欢人家。感情的事没谁负谁,缘尽情散。但是,至少这个人是成千上万人里你能碰到的,曾经这么亲密的关系,就值得去尊重。现在我和曾交往的人有时还互相问候。但不是说和李亚鹏(李亚鹏曾说碰到前女友会主动打招呼),我们没有碰到,可能碰到了也会打招呼吧……”

瞿颖和张亚东(著名音乐人)在一起8年了,2006年她曾说“想结婚”;2008年她说“计划3年内要个孩子”;而在2013年的初冬,瞿颖说:“依然和他在一起。”

“我和亚东严肃地讨论过是否结婚,最可贵的是我们价值观高度统一。很多人找的是‘结婚对象,而不是‘爱的对象,女人更容易‘虚伪,为了家的形式,甚至为了传宗接代。我任何一句话他能听懂,他任何话愿意对我说,我觉得这才是真正持久的安全感。”瞿颖和张亚东简直无话不谈,很多观点彼此都特别赞同,就像多年好友的那种感觉。张亚东和其他朋友的唯一区别,是他可以和瞿颖住在一起。

“我们连7年之痒都没有,情感经历都够丰富了,这些教会我们怎样去珍惜接下来的‘对的时间,如果我们早些遇到也不会在一起吧。平时我们很少吵架,过生日也从不互送礼物,但生活中充满了乐趣。记得有次,我朋友的女儿因为小时长得不好看,问他:‘亚东,她不好看怎么办?结果亚东一边吃一边说:‘女孩怎么办,我不知道。男孩长成这样没事,哈哈。怎么说呢,不管他的缺点还是优点,在我眼里都是优点,我知道怎么去欣赏。”

某媒体曾经“总结”出张亚东当年追求瞿颖的三招:1.帮做专辑;2.后海划船;3.手把手教瞿颖弹钢琴。瞿颖大笑,说:“这个总结太二了!他第一次追我没追到;至于后海,我几乎从来就没有去过;钢琴就更别提了,他倒是有教我弹吉他,但因为我没耐心,所以也放弃了。”媒体后来还说瞿颖和张亚东出现了很多风波,她自己却说,两人之间从来就没有风波,真有风波的话,怎么可能恋爱8年了还不分手?瞿颖说:“张亚东也不是大家想的那种很花心的人,包括我,他总共也就谈过三次恋爱。”

两人曾经谈及过“婚姻”,但是越来越达成共识,那就是:“家庭”并不是一个更好控制人,也不是能更好地对法律和传统顺从的地方。瞿颖甚至也曾怀疑“爱”这个词,如果最初的“激情”称不上爱,那“爱”最终只沦为一种“托付”。让自己沉迷于某个人,不论男人或女人——相当于把自己托付给对方,把相对不变的自己交给一个有限预测的未知。

“最可怕的,人们往往还不经大脑思考屈服于动物本能生出一个孩子,最终以一种觉察不到的方式再试图用一个孩子来守住各种‘未知。”她这样说的时候,我觉得瞿颖就是一个参透一切的哲人,而此刻的她,显然非常美丽和迷人。

享受当下做家庭主妇的生活

瞿颖很喜欢孩子,她也看到了很多拥有孩子的母亲的幸福。“比如我妈妈,她有我这么个漂亮、懂事又孝顺的女儿该有多幸福啊!”瞿颖大笑着自夸。在是否要孩子这件事上,瞿颖和张亚东曾经很纠结,但是两人经过商量后最终决定,这辈子不会结婚,更不会要孩子了。但是妈妈却不这么想,在多次催促无果后,2013年10月,瞿妈妈在浙江卫视的《星星知我心》节目上,在夸完女儿“很顾家、又孝顺又贴心”后,妈妈当着全国观众的面催瞿颖:“你真的该嫁人了,妈妈等得好心急!”不料瞿颖却直接回复妈妈:“我虽然很喜欢孩子,但是我和男友肯定是不打算结婚了。”

对于不要孩子的理由,瞿颖解释道:“要了孩子,你就要担负起这个责任。不想担这个责任,你可能就会失去一份温馨。我选择失去温馨,因为我担心我负不起责任。”

瞿颖觉得教育孩子太复杂。现在的父母,更多是在享受被孩子依赖的感觉,根本把教育放在一边了。“生活中常见的是,儿子苦心钻研经济学,而父亲却因为他四处筹措学费负债累累。我非常认真地思考了要不要孩子这个问题。这和结婚不一样,婚可以离,可孩子不能塞回去吧?何况这个孩子,这个人,他愿意不愿意来到世界上?我不知道,我无法经过他(她)的同意。”所幸,在不结婚、不要孩子这个问题上,张亚东和瞿颖早已达成了统一。

问瞿颖,如何在这个圈子里历经8年感情还一如当初,瞿颖说:“更重要的是两个人可以同步去变,‘不变是存在于众多‘变化中的,最终达到一种默契。而能够达到‘同步,就要讲究所谓‘门当户对,差不多的家庭,差不多的条件,差不多的水平,差不多的价值观。如果隔阂太大,同步的成本就太高了。”

瞿颖很享受并喜欢这样的生活,没有婚姻和孩子,但是有一个和自己“门当户对”的爱人;不想工作就不工作,和朋友遍寻美食或随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宅在家里看一整天的书,或发一个下午的呆……瞿颖总结自己42年的人生经历后说,还是觉得做个家庭主妇,被“老公”养着的生活最适合她。而在某种程度上,她此刻正享受着这样的生活。

读出爱默生的境界散文 篇8

这两天读的是爱默生的文集,这个作为随笔家、演说家、更是诗人的美国作家的作品,我刚投入了几眼就感受到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春天的消息永远不会带来陈旧的思绪一样,在那种不可抵御的感染力感召力之下,不知不觉中激起的情绪令人不能轻易释怀。品味细读之下,他的文字更加灵动,敏锐而机智的分说,又富有旋律和色彩的效果,灵魂力量的发挥尤其生动而深刻,仿佛以整个大自然的丰富性作背景来关照整个人生的过程,足够回味还令人憧憬,让你用所有的心情去感触,徜徉不归一直到风景的最酣最深处。

以前读美国作家的作品、连同作者情况一起,常常给我以捧读孤本、获得一种鹤立鸡群孤立的感觉,从没能与背景联系起来进行阅读、不会去想能有一个起贯穿整体作用的因素、更没有聚焦到具体一个人身上的全面思考,是为读书而读书了;今天是爱默生的作品及其人格、让我明白了他们实际上也有足够仰止的“鼻祖”,开山的老大和传授的师傅,亲切感顿时油然而起,从此美国文学的风景在我眼前连成了一片,就象爱默生说的“达到了整体的和谐”,从我自己体会的角度来说,文化的源流和文学的历史,都是一种延承相袭有联系的传统,如同爱默生认为的那样,以时空方式展示的大自然之宽阔、悠久与绵长,其实本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文学就是以此为根本、为性情、为血脉、为方式、为内容的,别无二致的风度,更无他途的追求。

难怪他以这么大的作用影响了这么多的人,从惠特曼(Whiteman)到梭罗(Thoreau)无不因为他的友情而被蒙恩施泽、更在风格和思想上浸透了他的神韵、散发着他的光辉;以前读前者的诗歌所给我的感觉在今天已经找到了根据,而后者的随笔从此我也明白了它的意境的来由,无论是“草叶集”(LeavesofGrass)还是“瓦尔登湖”(Walden),我想都是因为有了他精心的播种、无私的传授,才能在秋天里有如此丰富而辉煌的收获,春风秋雨的恩惠,感人至深的境域,天地人生因你而如此有情有意有感动。

我们只知道自己的古典文学当中,从屈原到司马迁,有着一气贯之的精神,李白和杜甫的实质,更不能不说密不可分,有韵和无韵的“离骚”有难割舍的血脉关系,浪漫主义的追求与现实中的执着更是一脉相承,今天读爱默生后明白了,知道他不但把瓦尔登湖借给梭罗,更把“一双慧眼”借给了他,把一种精神传递给他,这样的鱼水般血肉样的关系,是文学史上最值得称颂的佳话。

都说读书使人快乐,可是真正使人快乐的事情并不是读书,按照爱默生自己的观点,用他的方法来测量,大自然才是快乐的本源。读书的过程正如他欣赏大自然的方式,他告诉你,在这个行为里面,有自然和精神两种因素,在交替发挥作用而形成过程;如果你读书使你快乐,说明此书是真正来自大自然纯净的源泉的,可是即便如此你也不要舍本逐末,你所欣赏的这本书已经是被篡改了的自然本身,多么宏伟的人造景观对比于自然本质来说,也要逊次于你自己从中发现的快乐,你因其而快乐的东西是被捏造过多次的消费品,而如果你感到从自然本身得不到象经由他手制造的那样和谐流畅完整的美感的话,那是因为你的灵魂(Spirit)不能努力集中获得自然的和谐(Harmony)的原因,真正的美是需要去发掘的`,别人呈送给你的毕竟是量级有限的仿制品,大自然才是完美的整体,那里才有真正值得欣赏的无穷价值,从中体会才出真知,一切学问学识都是从一个角度来反映这种完美与和谐的。

爱默生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是整个宏大的景观里,那“完美和谐”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所起的作用放在文学史的长河之中,无论是贯通历史传承、还是协调文学氛围、以及传达精神气息,与他来说都是不可分割、不能代替的,这也是创造,这也是奉献,这也是历史,这也是风景。

最后在这里说一点爱默生个人的情况,幼年的他家境不好,他也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在踏上社会的初期那段时光,遭逢各种难以想象的挫折和打击,丧亲失偶一连串的厄运几乎使他喘不过气来,也留给他一生抹不掉的阴影。他一生的追求和付出,在于他的演讲,在于他的抒写,在于他的豪情。他最感到欣慰和自豪的,是他能以一个诗人的身份面世,这给了他一生追求的力量和自豪的满足,尽管他的诗相较于文章和演讲来说并不多。

一个人的一生,就是到最后的时光,也依然能挺立成风景,晚年的爱默生是状似一株枯树了,而就象他自己形容的那棵冬日里繁华过尽的老树一样,其美好的感受也令人惊叹,最后的爱默生老得都失忆了,演讲中怎么都想不起“雨伞”(Umbrella)这个词了,就说是“客人走后落下的东西”,但他依然坚持没有走下讲台,这是文学最深刻的经验,这是人生最动人的糊涂,在这样的情形里,冬天最荒疏的那棵树,它的氛围还有耀眼的美在那里,只要你带着感情用心地去看。

爱默生的文章都是散文,他说柏拉图是哲学的探求者,蒙田是生活的描绘者,莎士比亚是诗歌的代表者,完整和谐的大千世界因为他们的创造而完美、生动、有力量,生活的得以灵活呈现,各个因素充分集合发挥,这要你的胸襟要有足够的容纳,高山大川无所畏惧,粉身碎骨在所不惜。尽管生活里我常想着了结、私下里真要放弃、不觉中蜕变忘形,但是由此并没有卸掉包袱,打算逃避是达不到效果的,倒不如放心走进大自然的怀抱里去,把所有的风景都看在眼里,把自然的协调真正引进灵魂的领域,注视城市的一角,放眼山村的远景,都能透析出人生满意的信息,当然这是需要力量的,生活本身就是沉重的磨擦纠缠阻碍阻力,能够潇洒得脱逍遥自在的能有几人?但是你可以被淹没,可以被扭曲,只是不要畏缩,更说不得放弃,在这里也只有你自己是真正起作用的,而不是环境和势力。每个人都应该由此找到自己在生活里准确的地位,以自己的方式为世界的和谐增添一点完善,化为一分子更加有一份力量,人生目的基于此就可以有始有终,可以永不枯竭、长绿长青,永远焕发身心的朝气和蓬勃的性情。

春天来了,枯木就该逢春,哲学也要脱骨换胎,文学更要焕发青春,置身风景的你有了新的面貌,不能忍受的冬天已经忍受过去了;风景是你的眼睛创造的,只有放眼远望才能找到遥远的地平线。对于写文章的诗人来说,纷乱复杂的只是外部环境,强力集中的却是性灵和豪情,完美无缺的是文笔在放纵。不要刻意抑制自己的冲动,正如万物正在不停地生长、春草渐行渐远还生。

上一篇:经典的职场语录下一篇:检验科医疗废弃物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