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

2024-09-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精选9篇)

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 篇1

临澧县新安镇中心小学

涂杰

[内容摘要]: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逐渐普及和新课程理念的更新,推进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过程的整合,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将是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和方向。利用网络环境、多媒体技术,以任务驱动为手段,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课堂主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能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及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本文主要从网络和多媒体教学两个方面来论证语文教学模式的转变。

[关键词]:教学模式 语文教学 语文教育 创新 信息技术环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对知识﹑对人才﹑对人的综合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离不开教育,而语文教育又是教育中的入门学科、基础学科。在新的世纪里,社会对语文教育也就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知识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具有开拓性﹑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在这种形势下,促使语文教学模式由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向新的教学模式的转变,由单纯的教授知识转变为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培养其创造性的新型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大家知道,教育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同志早在1983年就提出教育工作要坚持“三个面向”,其中之一就是要“面向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四个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教学条件也不断得到改善,多媒体运用于教学之中已见诸现实,传统的“一支粉笔书中夹,一根教鞭空中划”的教学模式受到冲击,面临反思,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自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于语文教学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运用多媒体教学也是一场革命。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技术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要求现代教师必须具备掌握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能力。网络技术的出现并迅速得到普及和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平等的﹑自由的﹑开放式空间,构建了新型的交互式教学平台。同时又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为教育和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库。多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包括音频﹑视频超文本等多种媒体的刺激,特别是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能够集图象、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可以全方位的展示学习内容。将学习材料、教学材料演绎得声情并茂,出神入化,如:课文中的自然知识和情境创设,都能生动、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和理性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其想象力。同时还将大大增加语文课堂教学的容量,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受的信息量成倍的增加,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节省了因过渡等环节而耗费的时间,使课堂教学节奏紧凑,变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既“赏心”,又“悦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思维活跃,手、心、口并用,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氛围中接受教育、掌握知识、发展智力、锻炼能力,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一﹑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转变 1﹑传统语文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是注重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即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以教师的教学为主,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的主要信息源是课本中的文字、图片以及教师的讲解、板书和表演等,在这种讲授式的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中心,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这种模式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对学生的管理和控制。在一定时期内,对我国人民的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过分依赖于教师,受教师主观上的影响,学生难以培养其主动性。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未来社会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的人,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

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人类学习过程是被动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是提供外部刺激,即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的任务是接受外部刺激。学生是被动的灌输对象,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是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主体。长期以来,这种理论使语文教育深受其害。近几年来,关于语文教育的大讨论在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引起重视。2﹑语文教育应突出其人文性的特点

语文是语与文的结合体。学习语文,不仅仅要掌握汉语语言和正确使用汉语,还要学习其中的“文”。这里的“文”突出其人文性,包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传统的儒家文化。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一直重视人的道德修养,重视“德育”。同时,也重视语文教育的功用性,注重文以载道﹑文道合一﹑文以致用。但是受许多方面的影响,社会上普遍缺乏对文化底蕴的重视,缺乏良好修养。如:长期以来“左”的思想影响,新文化运动以来过多否定传统文化,新时期改革开放带来的西方思潮以及港澳台思想文化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需要人文性基础来支持、维护。人文性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在徐州举行的叶圣陶教育研讨会上,专家们指出,叶圣陶先生很早就提出要以学生为本,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但在一些学校现有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不同的等级,界限分明,教师是不容置疑的权威,很容易导致学生盲目迷信于书本,迷信于教师的思想,从而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被束缚、被禁锢。语文教学模式迫切需要转变,由以教师为主体,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的教学模式。

二、新型语文教学模式

1、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的新语文教学模式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Internet应用的迅速普及,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重视和发展。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辅助,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这种建构性的教学法中,学生可以接触到的信息源空前扩展,真实的问题情境在网络中得到更多地展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探索,学习活动会因此而超越教室的界限。为了分析、思考某些问题(比如语文课中的综合性学习——青春随想的心愿表白、诵诗、唱歌),学习者不但要现场表演,掌握教材内容,而且要能了解到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如举办好主题班会),学生们要到图书馆去查阅有关资料,查阅各种多媒体百科全书光盘,也可以通过电话、国际互联网等直接访问有关专家或商店工作者,所有这些信息都可能对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活动起到有力的支持作用,课程和教材的含义被大大地扩展了。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把即将进行的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提前获得即将要学习的有关信息,然后 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全班资源共享。例如在教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青春随想”这一课时,首先告诉学生要举办一个“青春颂歌”主题班会并办一份青春知识的手抄报(可以在电脑上进行设计),要求学生积极准备,同时把相关的资料和网站告诉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操作,充分准备。这也就解决了如何帮助学生“学”的问题。

这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应包括:学习环境的设计和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其中,学习环境是要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来帮助和促进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它是外因条件,需要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这里主要指两种教育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二者是不同的概念,但二者都基于计算机技术,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融汇的。多媒体技术(Multimedia)是指通过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处理,实现文字、数据、图形、图象、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的交互传递,获得声、像、文并茂的教学内容。而网络技术(Network)是指将计算机相连接,组成网络,以达到资源共享、信息交流的技术。网络技术提供了新的教学环境,一个全新的、相对自由、平等、自主的交互式开发平台。自主学习策略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以“学”为中心,并非是“放羊”教学,并不意味着它将要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所表现出来的听、说、读、写方面的基本功,以及教师对文章的感悟、理解后表现出的一颦一笑,都将永远是教师言传身教的好材料,传统的并不等于落后的。因此,教师在掌握现代化教学艺术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一口风趣得体的语言,一笔工整大方的粉笔字,一手清晰流畅的简笔画,都将给学生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2、以任务驱动为手段,探究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学习方式上,我们的尝试是在不脱离教材的前提下,以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为驱动,启发和带动学生进行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如在《孔乙已》一课的学习中,先设计几个基本问题(如文中有好几处写了众人的哄笑,作者为什么要写众人的哄笑?这和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有什么联系?文章中“孔乙已”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主要人物,作者通过哪些手法来刻画他,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怎样理解本文故事情节的安排的?等),任务下达之后,学生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启动各类搜索引擎,就自己所需的关键词进行搜索并从所得到的结果中进行筛选和资源重组,然后存放在自己的文件夹中,通过资源共享进行讨论、交流和探究。

我们在探究中力求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为学生创建符合教学内容的学习情境,并提示知识结构和知识联系,使学习的过程变成学生自己的探索过程。尽管每一个学生提出的观点、检索的资料和提交的结果不一定准确、完整,但在这样一个相对宽松、积极思考的协作学习中,通过多次的交流,他们的知识的建构将逐渐变得完整。另外,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把抽象的文字的内容转变成更直观的感性材料(如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这样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还能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教学信息丰富,学生获得的记忆数量及质量均大幅提高,日积月累,想象力自然也得到提高。学生作为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主体,在一定的任务驱动下,运用信息技术教育所提供的“获得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知识为内容,以网络环境和网络资源为载体,在完成知识学习的同时,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输,更主要的是使他们学会了知识的建构,也培养了自主学习和学会学习的能力。在教学网络中,学生与教师是网络的各个独立实体,通过计算机进行自由讨论、充分交流,而不会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随着交流的进行,学生能自然而然地达成共识,而不是靠教师事先的安排、控制来形成的“共识”。

总之,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语文教学,一定要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快乐。随着教学观念的现代化和教学改革的纵深化,语文教材的多样化和语文教师的学者化也将逐步成为现实,教学的现代化将成为新世纪中学语文教学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史》(修订版)孙培青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朱慕菊主编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 篇2

一、资源展示平台

语文是文字的海洋, 意蕴的河流, 是方块字传承的精气魂魄。文字决定了语文意在言外, 也带来了更深的想象空间。正因为如此, 语文课堂仅有字词句段篇文是不够的, 仅着眼于寻章摘句是不行的。信息技术的丰富手段正好可以加以补充, 用音乐加以激发, 用画面加以阐释。

“李杜文章在, 光焰万丈长。”讲述李白的人生时, 可以播放视频《千秋史话·李白》。那里面秀美壮丽的湖光山色, 气势雄浑的苍茫云海, 绵延千里的滚滚长江, 无不为李白或清秀俊逸或霸气雄壮或凄美温婉的诗句做完美的诠释。“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在男中音的慨叹声中, 配上黄河之水滔滔不绝, 自然让人心生畏惧, 臣服于江水的气势。

当课文进行到《庄子·秋水》时, 可以出示于丹对《庄子》的讲述视频。《百家讲坛》中的于丹亲切而又庄重、平和而又温煦地讲述着庄子的一生, 他的学说, 他的追求。在于丹的讲解中, 学生自然体会到庄子精神的高贵, 灵魂的清洁及其学说在现实社会存在的意义。

二、资料收集平台

我曾经完成一个课题“古代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悲剧命运的原因”。这个课题根据以下新课标设计:

1. 阅读

欣赏文学作品,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 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 口语交际

(1) 讲述见闻, 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 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2) 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 有自己的观点, 有一定的说服力。

(3) 课堂内外讨论问题, 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 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3. 综合性学习

(1) 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 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 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2) 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 共同讨论, 选出研究主题, 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 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 讨论分析问题, 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3) 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这个课题预计完成时间长达两个月, 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学生收集他们感兴趣的女性人物形象, 总结其命运轨迹, 比较其身处环境, 得出其命运多为悲剧的原因。

学生在分成五组后开始了搜集工作。第一个小组负责总结《红楼梦》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第二个小组负责总结《三国演义》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第三个小组负责总结《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第四个小组负责总结《三言二拍》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第五个小组负责总结课本中的女性人物形象。两周后小组长把所有资料汇总, 用PPT的形式展现出来。要求他们在PPT中回答以下问题:

(1) 书里女性形象分为哪几类?

(2) 这些女性的人生是悲剧结局多还是喜剧结局多?为什么?

(3) 她们的结局是必然还是偶然?

(4) 导致她们人生走向悲剧的原因是什么?从社会现实、生存环境、自身修养、所属阶层、封建礼教思考。

学生通过集思广益, 积极的总结展示, 不仅采用了PPT, 有的优秀的组还建立了网页, 开通了博客, 分析深刻, 总结简明, 很具有启发意义, 对他们走好自己的人生路也很有帮助。

三、专题训练平台

进入高三复习时期尤其是专题复习时期, 信息技术的作用日益明显, 日益重要。无论是教师印卷子还是直接板书都存在不足, 一个是花费较大, 一个是耗费时间较长, 一节课练不了几个题。而采用PPT, Flash的形式讲解效率更高。如句式、对联、仿写、修辞、作文等都适用此种方式。比如对联复习:

1. 对联格式要求

上下联字数相同, 结构相同, 词类相当。词分为:名词、形容词、动词、副词、虚词、代词、数词、方位词、颜色词、联绵词、相对专名 (人名、地名等) 。词类要相对, 平仄要相反 (最后一个字上仄下平) 。

2. 对联的内容要求

忌合掌, 即上下联讲同一个意思。对联的上下联 (出句、对句) 在意义上的联系一般可分为三种。

(1)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2)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如“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3) 串对:又称“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如“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3. 对联的范例

写鬼写妖, 高人一等;刺贪刺虐, 入木三分。—————蒲松龄

世上疮痍, 诗中圣哲;民间疾苦, 笔底波澜。—————杜甫

4. 对联的习题

(1) 请给以下地名配对:

乌龙潭石头城总统府莫愁湖

阅江楼凤凰台燕子矶麒麟门

朝天宫无想寺状元楼白马湖

(2) 高考题试做。

(1) 春晖盈大地, _______________。 (全国卷)

(2) 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 _______________。 (全国卷)

(3) 爱国诚信乃做人根本, _______________。 (福建卷)

(4) 请为图书馆的对联拟下联。

学问藏今古, _______________。 (浙江卷)

(5) (2004年广东卷对联题)

上联: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香菇木耳山药都乃鸡汤上品。示例二:人参鹿茸虎皮均为东北奇珍。示例三:北京上海香港都为中国名城。示例四:深圳汕头珠海都是经济特区。

这样的分析和练习就很直接、快捷, 一节课下来可以练20个题, 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再比如对作文的评讲, 因作文问题较多, 一个个地读耗费时间较长, 这时使用实物展示台效果就很好。把优秀作文和问题作文直接投影在屏幕上, 针对具体情况加以讲解, 事半功倍。

四、师生交流平台

语文需要多读多写, 作文会有要求, 而随笔和摘抄可以随意自然。QQ的普及、博客空间的推广、贴吧的建立都是传统方式的有益补充, 而且比书面文字更真实。教师可以利用QQ空间发表日志, 利用博客圈子联系学生。而学生在明白访客身份后反而很积极很主动, 希望教师和他们交流。学生在那里畅所欲言, 没有负担, 脱离了教条式的格局, 没有单独相对的拘谨, 更活跃, 更自然。教师的留言就是对他们最大的肯定和鼓励。

有一位学生心情压抑, 日志上都是悲伤忧郁的句子。我登录后就对她重点关注, 经常留下脚印, 发表针对性的评论, 推荐开朗明媚的文章。一段时间后, 她逐渐振作, 文字也由沉郁而渐渐光明。从最初的“窗前谁种芭蕉树, 伤心枕上三更雨。”到有了一抹亮色的“有的人活着, 他却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 但他还活着;有的人容不下别人, 有的人容不下自己;有的人容得下别人, 容不下自己;有的人容得下自己, 容不下别人混乱的世界;容不下我的清醒;可是我依然醒着, 更加的清醒不醉。”到悲伤后的沉稳, 痛苦后的从容:“生命中不断有人离开或进入, 于是, 看见的, 看不见了;记住的, 遗忘了。生命中不断有得到和失落, 于是, 看不见的, 看见了;遗忘的, 记住了。然而, 看不见的, 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记住的, 是不是永远不会消失?”如今山长水阔, 惟有鱼雁相逢, 我相信我们将踩着网络的桥梁成为一生的朋友。

五、教学辅助平台

课文需要有感情的范读, 无论是现代文篇目还是文言文篇目, 都需要反复诵读, 所谓“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而课堂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习惯了教师读, 个别同学读, 而自己不开口。他们没有养成认真读、仔细读, 读出感情, 读出意境的习惯, 当然也没有以读动人的实力。一个班仅有几个人愿读、能读, 这绝对是不行的。

在教学实践中, 我要求学生利用家里的计算机资源, 制作阅读的音频和视频的文件。在教师范读或播放范读视频后要求学生尽量完善自己的作品。要求他们选择合适的音乐, 美丽而妥贴的画面, 注意字词的轻重, 节奏的快慢, 读出人物的悲伤、惘然、凄楚、浩叹, 读出字里行间的波澜起伏, 抑扬顿挫。学生课后利用资源, 自配音乐, 录制1~3分钟的朗读作品, 利用U盘或网络传输方式直接汇总, 集中播放, 统一评价。于是MP3, WMV, WAV纷纷汇聚。虽然有些许生涩, 虽然有一些遗憾, 但是, 每件作品都出自于一颗赤诚的心。在优雅的古乐声中, 在清脆的鸟鸣声中, 在淙淙的流水声中, 在滚滚的波涛声中, 或低沉或温柔或激昂的诵读声响起。学生认真地听, 仔细地品, 献上自己由衷的掌声, 在这样的感动之后, 还有什么不解呢?自然也就理解了屈原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曹操对建功立业的渴望;王昌龄保家卫国的决心;辛弃疾报国无门的悲伤;陆游山河沦丧的痛苦;苏轼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杜甫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批判;孟浩然的羁旅愁思;王维思亲念友;范仲淹边关思乡;王昌龄闺中怀人;姜夔昔胜今衰的感慨;辛弃疾借古讽今的情怀;李清照青春易逝的伤感;白居易仕途失意的苦闷;柳永依依不舍的留念;王勃情深意长的勉励。

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职学校,语文教学;创新型教学模式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职学校的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校的教学要求,特别是高职学校的语文教学更是如此,且学生对的学习观念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所以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型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已经成为各大高校教师研究的主要课题,对此笔者提出了信息环境下创新型高职语文教学模式。

一、信息环境下创新型高职语文教学模式探索

(一)基于颠倒课堂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颠倒课堂,又称为翻转课堂,就目前的教学模式来说,其是教学效果良好并广受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模式,颠倒课堂的主角和主动探究者是学生,而教师是帮助学生更好学习的建议者、指导者,颠倒课堂的学习方式是学生课前提出问题,在课堂上师生共同进行问题探究,颠倒课堂主要应用的技术就是将多媒体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作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交流反思以及协作讨论的工具。颠倒课堂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打破了课堂上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传统教学模式,也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学习范围小以及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对学习内容消化不了的矛盾现象,颠倒课堂的探究教学模式,是让学生自己进行学习内容的选择,使学生更容易掌握自己的学习,满足学生各自的需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

对于颠倒课堂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倡导的教学理念主要有三点,一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问题为教学内容的主线,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作为主要学学习方式。颠倒课堂顾名思义就是将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学生可以在课堂以外的时间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就成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互动的场所,学生可以在课下通过网络等途径获得学习的资源,进行知识学习,改变了传统的课堂上,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进行学习的模式。颠倒课堂是老师全方位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以此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基于微课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充足的课余时间,且在信息环境下,学生的手机使用率高,这对微课的开展是极为有利的。微课主要是根据某个知识点,设计一种新型的、情景化的网络教学视频课程,为提高高职学校语文教学效果,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微课这一资源,开展语文微课教学的多元化教学模式,以微课为教学载体,构建高职语文课程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构建,首先教师要研发制作微课,在课前让学生有针对性的预习,观看制作好的演示类微课,突出复习重点,在课堂上,分成小组学习环境 ,展示讲授类微课,之后让学生独立探究,展示成果,课后推荐学生学习微课知识,拓展知识领域,建立学生活动学习交流平台以及学生评价反馈体系。在微课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主要是将某门课程中的重点、难点知识串联起来,进行微课教学,微课教学类型可以分为讲授类、演示类以及练习类。微课教学实施的主要目的是再现学习或移动学习,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高职学校应该抓住这一契机,实施并拓宽微课教学模式的多元化。

(三)基于网络平台的互动教学模式

高职学校的语文教学,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集文字、图片于一体,这无疑扩大了高职语文的信息容量,所以要建立师生之间平等交流的互动网络平台,网络互动平台的建立,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网络平台作为老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媒介,该教学模式具有三维立体、开放式的特点,其操作性很强。在基于网络平台的互动模式实行中,学生要以学习任务出发,教师要创设学习情景,在创设学习情景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在创设的情境中,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课堂氛围欢快活泼会促使学生的情感高涨,在学习过程中激发灵感,触发创新思维,该模式能促进学生之间交流心得体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高职创新型语文教学模式的价值预期

(一)创新型语文教学模式的价值体现

信息技术环境下,在高职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演示下,学生通过动态观察问题,能迅速形象的展示问题,这不仅能提高教学速度,还能使得问题解决的更有准确性和深刻性,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学生认知的学习情境,能够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创新型语文教学模式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创新型语文教学模式能提高高职学生的智力发展,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创新型语文教学模式是将传统的教学优势与信息技术相结合,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平台,提供交互式学习环境,这对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主动探索问题有着非常好的促进作用,且有利于学生联想思维的发展。创新型语文教学模式使得教学过程可视化、互动化和个性化,使语文教学更加生动,提高高职语文教学的质量。在高职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将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工具,使得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最优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要求,必须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对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进行了信息环境下创新型高职语文教学模式探索,对于创新型高职语文教学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构建和实施,首先是基于颠倒课堂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其次是基于微课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最后是基于网络平台的互动教学模式,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帮助高职院校创新型语文教学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

参考文献:

[1]张红丽.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型高职语文教学模式[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1:41-43.

[2]戴媛媛.信息技术环境下中职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J].江苏教育研究,2014,18:31-33.

[3]夏文仙,包娜.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04:108-109.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篇4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该如何根据网络技术发展的实际,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兴趣,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适应信息化教育发展趋势,已是摆在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教学理念需更新

计算机是一门前沿学科,其主要特点是发展更新快。作为小学教师更应响应时代潮流,不断加强自我学习,不断丰富教育教学理念,更新观念,做现代教师,树现代意识,在计算机网络条件下,进一步转变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评价观;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由此可得,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实际学习生活中问题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小学教师主要任务是通过教学提高学生信息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在知识探索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定的信息素养;教师只有明确教学目的,才能围绕这 个目的去进行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讨,进行教学设计以及确保教学评价的实施。

二、教学方法需调整

在课堂教学中,一般采用“任务驱动”、“自主探究”、“讲练结合”、“分层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以任务驱动揭示学习目的,以教与学结合、演示与实习相结合提高学习兴趣和培养学习能力,以师生互动、同学之间相互讨论协作加深理解取长补短,以丰富的网络资源拓宽知识面增加深度。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下,每节的教学内容都能给学生操作的机会,能当堂巩固学习成果。有利于学生发现、探索知识,建立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发展发散思维能力。

三、教学模式需优化

在网络现有的发展水平上,已经实现且可操作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将会有如下几种:讲练式教学模式、个别化教学模式、讨论式教学模式、协作教学式教学模式、发现式教学模式。

讲练式教学模式:以内容讲授为中心,学生练习为辅,或边讲边练同步进行,是大多教师常用的一种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演示完成后,布置学生练习任务,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揭示总的学习目标,同时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任务是学科教学所要解决的问题,信息技术是解决问题的工具。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 展开学习活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模式特点:巩固技能—讲授新课—完成任务—再讲新课堂—再完成任务—掌握技能。

协作学习模式:主导思想是互教互学,合作教育。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培养研究能力和合作品质有重要的价值。在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过程中,基本的协作方式有三种:竞赛、协同和互教互学。在竞赛方式下,教师通过网络组织学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展开竞赛。通过引入竞争机制,能够很容易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为完成任务,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全神贯注,使学习效果比较显著。在协同方式下,学生为完成某个共同的学习任务而组成特定的小组,通过利用E-mail或者BBS方式不断进行针对特定任务的讨论。在互教互学方式下,每个小组中都有学习的积极分子作为学习辅导员。在学生对照任务按照操作实习题学习时,让这些小组辅导员发挥作用,协作学习,帮助动作慢的,理解能力弱的同学,对有的羞于问老师学生来说,来自同学的帮助比老师的讲解要感到自然,这样,使每一位同学都能掌握学习内容,都会有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学生可以通过与一起学习的同学交流问题,共同探讨问题的过程,彼此之间互教互学,使得在传统教学中学习伙伴的作用在网络教 学中得以延续。

模式特点:明确任务和学习目标—协作成员设计—进行作业—总结性评价。协作学习的策略有:学生小组分工、小组游戏竞赛法、切块拼接、共学式、小组调查等。发现式教学模式:发现式教学模式是根据杜威的“从做中学”的理论,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易获取性,通过利用教师或其它机构提供的有关资料,学生用一段时间收集资料、分析与总结,得出一定的结论。在完成双基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一些不易理解或操作困难的问题,如:在Word制表中移动表格;在Excel中输入函数时格式; PowerPoint中超级连接选中文本框和选中文字的区别……等等,这些在教师看来不是问题,而由学生提出来往往具有代表性,将学生的这些反馈集中起来答疑解惑,巩固学习效果。

模式特点:呈现教材—自主探究—发现关系—内化。个别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自学加辅导。个别化教学模式主要是运用编制的基于网络的CAI课件进行的,对学生实施个别化教学,其基本教学过程为:计算机呈示与提问 ¾ 学生应答 ¾ 计算机判别应答并提供反馈。在个别化教学模式中,主要是借助网络在资源与交互上提供的支持,使学生获得及时、充分的个别辅导。基于网络的个别化辅导既具有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更具有超越单机 辅导的长处。但由于受CAI课件的限制及学生计算机使用的熟练程度的影响,很难推广,而现有的软件局限性又较多,因此可尝试在选修课教学中,进行小范围的试点,当课件使用比较成熟时再做推广应用。

模式特点:课件准备—自主学习—计算机提问—学生应答—交互反馈。

讨论式教学模式:讨论式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教学采用启发式,注重对问题的讨论。在网络上进行讨论式教学模式中,常常采用BBS、聊天室或E-mail进行有关特定问题的讨论和解答。结合“帮助”,分组讨论各种不同的方法。在取得基本成功后,提出新的问题,有无其它的方法?如:用Word2000编辑文档,提出除用菜单编辑外,怎样用工具按钮?怎样用快捷菜单?让学生用程序中的“帮助”探索操作的多样化,最后再集中讨论,取长补短。既提高了学习能力,又训练了学习方法。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因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

模式特点:准备教材—布置讨论—组织讨论—讨论总结。

这些教学模式,在网络环境下更具有优越性,在网络教学中,教与学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师生关系更容易体现直接、平等、合作关系;学生的知识不仅仅来源于老师 所讲授的知识,可以利用网络的开放性,进行自我构建;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控制台中断学生操作,将教学内容实时传递给每个学生机,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有问题可向老师电子举手或通过耳麦请教老师,教师可跟不同的学生交流,一对一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这种新型的点对面、点对点的教学模式使师生地位作用都发生了变化,不但有利于学生个体发展,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创新思维中完成学习任务,真真正正成为驾驭知识的主人。

鉴于网络下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作为教师应很好地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要研究学生。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层次,要研究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特点及规律。对于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熟悉过程,让学生的行动跟随课堂节奏。

二要研究教材。研究教材,根据网络环境下的实际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顺序;要研究如何突破课程中的重难点,从而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网络化的课堂教学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是如何制作教学课件?如何把它们组织成为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资源形式。因此,如何制作符合网络环境下优秀的教学课件是网络环境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三要提升自身的能力。不管是哪种教学模式,教师都要有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同时要掌握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设计理论、思想和方法,用现代化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指导信息技术的教学,才能优化教学过程,为教学工作服务。

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 篇5

清涧县昆山中学 贺延军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是新型的教学媒体,是实施新课标的有力工具和重要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即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有效整合,不但能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有效扩充教学内容,拓展思维空间,搭建师生和谐平台,优化教学过程,还有利于强化学生课堂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信息技术 中学语文 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逐渐普及和新课程理念的更新,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平等的﹑自由的﹑开放式空间,构建了新型的交互式教学平台。在这种形势下,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将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和方向。要求现代教师必须具备掌握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能力。同时又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为教育和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库。多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包括音频﹑视频超文本等多种媒体的刺激,特别是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能够集图象、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可以全方位的展示学习内容。将学习材料、教学材料演绎得声情并茂,出神入化,如:课文中的自然知识和情境创设,都能生动、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和理性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其想象力。同时还将大大增加语文课堂教学的容量,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受的信息量成倍的增加,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节省了因过渡等环节而耗费的时间,使课堂教学节奏紧凑,变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既“赏心”,又“悦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思维活跃,手、心、口并用,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氛围中接受教育、掌握知识、发展智力、锻炼能力,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下面就我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课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课堂体验,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一位善于煽情的语文名师曾说:“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就是要把学生对语文的感情煽得旺旺的,把学习兴趣的熊熊烈火点燃。”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毅力和意志,才能深切感知、思考、领会,进而创新。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教《春》一文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前导入和朗读环节:在讲授新课前,先投影几幅多姿多彩的春景图,再请学生口头简要描述画面,并背出表现春天的诗句,然后在声画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录音。那美不胜收的佳景和行云流水的朗读,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感受到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花草树木竞相争荣的景象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从而达到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使后面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扩充教学内容,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一改以往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打破了封闭式的死水一潭的教学状态,能够将古今中外、天南海北的信息为我所用。以其铺天盖地、势如排山的信息量和知识源促使学生积极的思维,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接受知识的高效平台,有效地提高学生积累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中国石拱桥》一文,由于学生对石拱桥知之甚少,无法理解中国石拱桥的的造型特征,结构特征和制作特征。于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地向学生展示赵州桥、卢沟桥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现代的典型拱桥的画面。学生兴趣盎然的边听着教师讲解,边欣赏各式各样的拱桥,研究它们的形式、结构、装饰等。由于强化了对实物的感受,又经过分析、比较,学生们终于理解了中国石拱桥的优美,坚固,精巧的特征。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师生的多向交流,搭建和谐平台。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优于其它任何教学媒体的最显特征是交互性。有了交互性,就能及时反馈信息,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营造协作式的学习氛围。

我在设计《看云识天气》一文教学时,先和学生们商量,如何让这篇说明文变得生动形象,如何让课本中静止的云动起来。同学们一致同意,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教学方案,我也愿意加入其中。于是一场师生课件大比赛开始了,经过一个星期的准备,同学们纷纷把作品拿到学校。最让我震惊的是,同学们的课件个个做得都非常精美。那一个个精炼的问题,一朵朵姿态万千的云,再加上优美的动画效果,真令人目不暇接。不用看课文,单单看这些精妙绝伦的课件,就已经对课文内容掌握十分之八九了。这时的语文课堂成了师生交流的课堂,师生展示成果的课堂。听到教室里传来的掌声和笑声,我无比欣慰。信息技术改变了以往死气沉沉的语文课堂,使过去语文学科中该做却做不好的事情真正做好了。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写作素材,拓展思维空间,优化作文教学。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觉、听觉形象,能使学生简便、快捷地直观现象,感觉真切、自然,甚至可以身临其境,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混合构成的氛围,使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这为丰富学生的表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提供了物质基础。这样在作文教学时,可突破时空的限制,将人、事、物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又为他们提供了作文的素材,开辟了多向立体的思维通道,促进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形成、联想想像力的增强、审美能力的提高。

五、以任务驱动为手段,探究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学习方式上,我们的尝试是在不脱离教材的前提下,以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为驱动,启发和带动学生进行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如在《孔乙已》一课的学习中,先设计几个基本问题(如文中有好几处写了众人的哄笑,作者为什么要写众人的哄笑?这和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有什么联系?文章中“孔乙已”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主要人物,作者通过哪些手法来刻画他,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怎样理解本文故事情节的安排的?等),任务下达之后,学生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启动各类搜索引擎,就自己所需的关键词进行搜索并从所得到的结果中进行筛选和资源重组,然后存放在自己的文件夹中,通过资源共享进行讨论、交流和探究。

我们在探究中力求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为学生创建符合教学内容的学习情境,并提示知识结构和知识联系,使学习的过程变成学生自己的探索过程。尽管每一个学生提出的观点、检索的资料和提交的结果不一定准确、完整,但在这样一个相对宽松、积极思考的协作学习中,通过多次的交流,他们的知识的建构将逐渐变得完整。另外,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把抽象的文字的内容转变成更直观的感性材料(如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4

这样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还能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教学信息丰富,学生获得的记忆数量及质量均大幅提高,日积月累,想象力自然也得到提高。

学生作为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主体,在一定的任务驱动下,运用信息技术教育所提供的“获得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知识为内容,以网络环境和网络资源为载体,在完成知识学习的同时,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输,更主要的是使他们学会了知识的建构,也培养了自主学习和学会学习的能力。在教学网络中,学生与教师是网络的各个独立实体,通过计算机进行自由讨论、充分交流,而不会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随着交流的进行,学生能自然而然地达成共识,而不是靠教师事先的安排、控制来形成的“共识”。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能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全方位地调动学生思维,充分发挥视觉和感知的作用,把学生领入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中,逐步提高实践能力,潜移默化地学习了现代的发散性思维方法,从而改变了传统性思维固有的死板和狭隘。随着教学观念的现代化和教学改革的纵深化,语文教材的多样化和语文教师的学者化也将逐步成为现实,教学的现代化将成为新世纪中学语文教学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教育信息技术的掌握与运用》 刘芳 中国和平出版社

2、《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实践与认识》 黄邵辉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 何克抗 《中小学电教》 2001

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 篇6

充分了解软件工程创新人才定位是进行人才培养的第一步, 认识创新人才所需基本素质才能够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制定, 建立软件工程创新人才能力模型。从广义上来讲, 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创新精神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和基础, 是创新的本质;创新思维的培养不仅能够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还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 从而获得新概念新理论;创新人格是创新的灵魂, 具备创新人格能够催化和激发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创新的实际操作, 是创新得以实现的基本要素。具体创新型人才素质划分基于软件产业实际需要, 具备多层次、实践性、复合型特点。多层次要求素质模型的构成能够具备一定结构性, 在软件工程人才发展每一阶段贯彻落实创新, 与国际接轨, 培养多元化人才, 目前国际上较为优越的培养模式是CDIO工程人才培养, 值得国内各高校吸收借鉴;实践性是指教学的目标是以实用为核心, 要以社会实际需求作为教学方向, 将理论同实践结合, 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复合型强调人才培养行业具有导向性, 要求人才能够迅速准确了解软件应用行业, 从跨文化交际各个角度提升自身创新能力[1]。

二、教学改革方向

(一) 注重创新意识培养。

创新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 软件工程创新能力培养应从基础知识积累为起点, 只有丰富了基础理论和基本能力, 才能够从中获得延伸和拓展。其次在培养创新能力和自主意识的同时, 应注意方式方法, 采用赏识教育的方式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和提出个人观点, 不要觉得学生的问题幼稚不引起重视, 会严重阻碍学生的想象力和自信心。

(二) 营造创新氛围。

创新培养需要一定的创新教学氛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一部分基于自身的开发, 另一部分则是需要环境的塑造, 因此在教学中, 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改革营造创新氛围, 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 打破传统教学灌输式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提问等方式发表见解, 为学生提供创新动力[2]。

(三) 改变考评方式。

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学校改变以往单一考评模式, 摒弃传统应试模式, 将创新能力作为评判学生能力的标准之一。目前我国高校软件工程考试通常采用3:7评分法, 即平时成绩占30%, 期末考试占70%, 导致部分学生出现临阵磨枪的状况。所以笔者建议增加平时成绩比例, 将创新作品和创新表现作为考评基准之一, 改善测评方式, 帮助学生认识到创新重要性。

三、具体培养模式

(一) 交叉学科应用模式。新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实现社会化、专业化和科技化, 应用范围广, 渗透到日常生活层面。因此, 同软件工程专业交叉的学科也越来越多, 例如人文社会、自然科学、艺术设计等。在基础教学阶段, 软件工程教学应该从多学科交叉应用中探索创新模式,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开阔视野。重点关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在突出专业特色的同时, 构筑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为学生提供突破时间、空间的的思想交汇的平台, 促进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形成。

(二) 科研结合模式。

注重科研结合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 将所学习到的知识理论应用于具体实践中, 鼓励学生参加科研立项和创新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软件工程科技竞赛, 通过以赛代练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潜能, 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同时, 科研结合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师生之间交流, 实现教学相长, 教师能够通过创新活动指导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 增加教师的责任感和专业技能, 更好的起到指导作用[3]。

(三) 校企合作模式。

创新的最终应用是适应社会需求, 软件工程专业具有明显的实践特点, 因此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通过开展校企合作模式, 有利于学生在企业实践中提前适应软件行业发展, 面对各种难题, 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学以致用, 提升个人创新能力, 树立创新人格。校企合作有助于实现企业、人才、学校三赢。以重庆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为例, 该校充分发挥地域优势, 与重庆西永微电园诸多软件开发应用及生产的企业建立长期合作, 立足于社会对新信息技术的需求, 软件工程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中心, 实现现代教育理念的实验教学体验[4]。

结语

新信息技术是软件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契机, 为应对社会创新型、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需求, 需要软件工程专业教育重视创新能力培养, 建立创新人才素质模型, 营造创新氛围。通过交叉学科、科研结合和校企合作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落实创新培养计划,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 推动软件工程教学发展, 为社会提供更多的软件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郑薇薇.基于CDIO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10.

[2]徐婷婷.浅析软件工程教学中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2, 11 (22) :296-297.

[3]胡玉巧.工程创新人才的类型及其课程设置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 2012.

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 篇7

【关键词】课堂教学  反思  个性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111-02

一、信息技术课堂存在的问题

1.重视共性内容,缺乏个性作业

虽然在网络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较为方便安排学习内容,也方便许多教师统一布置作业,却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任务完成的差异性大小,会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无法完成任务,而且许多教师只要求学生内容完成就可以了。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虽然也利用了网络进行学习,但缺乏个性化发展。

2.重视技能掌握,缺乏情感交流

由于是网络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教师不可能面对面的与学生进行交流,因此,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时间段内是没有情感上的交流的。学生只知道自己在教师的讲解下的操作是对还是错,却不知道错在哪儿,该怎么改进。另外,在网络背景下,学生是在教师看不见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的,所以学生在网络上到底做了什么,学习任务是否由自己完成,教师是不容易知道的,这也很容易让学生在网络中迷失方向。

3.学生缺乏团结协作精神

在教學过程中,教师往往会以小组为单位,小组中的合作学习往往会变成个别优秀学生的个别秀,有些动手能力差、基础差的学生干脆成为旁观者,导致他们在小组学习过程中非到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反而会更加懒惰。

二、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反思

1.作为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充实自己

现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课程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及教育化的推进,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自己应该不断充电,不断用新的知识来充实自己。只有教师的知识储备非常大时,才能轻松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才能不断地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发展,才能更加轻松的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2.恰当利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让我们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更加生动。例如:学习“算法”十分枯燥,讲算法概念前让学生玩一个“神父与食人兽一起过河”的智力游戏,教学与游戏相结合,不用多费口舌学生自己对算法的概念也理解了。很多老师对“游戏”教学心生敬畏,怕影响课堂质量,其实,只要把握好度,控制好课堂纪律,“游戏”教学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进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3.了解学生和教材实际情况,把握好教学难度

首先,要了解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情况。作为教师要了解全班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接受能力、学习态度、知识基础等方面,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目中有人,心中有数。其次,教师对教材要十分熟悉。教材的教学要求、编排意图,旧知识的迁移程度,新内容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教学开展起来教师就胸有成竹,能够融会贯通,这样讲授相关知识技能。

举例:VB程序设计。基础部分这一内容,要让学生感受到通过程序可以进行自动化信息处理,这个是关键。至于里面的排序算法,界面设计,面向对象的理解等都是次要内容。关键是能让学生感受到,通过程序可以实现自动化信息处理,程序设计的目的让计算机高效完成信息处理,并在学习过程中大致了解程序设计的步骤就可以了。

4.开设小组教学,注重小组合作学习

在我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从中发现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很不均衡,个体差异性比较大。比如有些学生由于在初中上过信息技术课,家里有电脑,本身又对学科感兴趣,自学了不少或是参加过电脑培训,所以基础较好,而有一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上过信息技术课,或是学校条件所限没有开设上机实践课,基础很差。针对这种失衡状况,要在较短时间内提高教学效果,推行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在小组内,基础好的可以担任小组长,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上课讲授的内容,可以在组内进行讨论。因为有时候同学之间的交流也有助于更加快的理解,而且记忆也较为深刻。而且同学之间多多交流,可以增加信息技术不能面对面的情感漏洞,让同学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心得。

5.有效开展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有效的教学评价可以以三维目标的实现来衡量,我们也可以借鉴国外教育采用的“文件夹”式的教育模式,为每个学生建立课堂“文件夹”,记录学生作品成果、课堂表现、学生的自我评价,作为学生成长和进步的记录,以此来开展有效的过程性评价;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之间互评让学生学会辨别,学会欣赏,学会评价。

三、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各种课堂教学方法,以此来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愿意去学;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发主动地来获取知识,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提高;要善于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发挥学生主动性,开发他们个性化头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使学生好学,促进他们的有效学习,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宗梅.基于网络环境的“271”教学模式初探——以信息技术教学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16(5):26-27

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 篇8

教师:孙闺秀河北省沧州市海兴县第二中学

手机号码:***邮箱地址:sunguixiu@126.com

【内容摘要】:

‚信息技术条件下农村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主要指初中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根据学习的内容和需要,适时适度地自主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多样化的有意义学习,使自己的学习真正从‚知识学习为主‛向‚应用学习、能力学习为主‛的层次转变。因此,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各科学习进一步整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如何让学生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条件下变革自己的学习方式,就有待于我们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多年的实践经验去探索、补充、深化和拓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农村、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正文】:

‚信息技术条件下农村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主要指初中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根据学习的内容和需要,适时适度地自主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多样化的有意义学习,使自己的学习真正从‚知识学习为主‛向‚应用学习、能力学习为主‛的层次转变。因此,教师应针对当前初中学生的特点构建生态课堂,改进教学方式,优化信息技术平台,使学生能主动地运用信息技术来发现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取得最佳学习效果,形成终生学习的能力。

在新课程学习理念下的实践研究,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补充、不是调和,而是一场在新理念指导下、新载体支持下的前所未有的学习革命。

国外学者普遍认为,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主要是在课前与课后。在1994年美国副总统科尔在一次演讲中说:‚我在展望教育技术的用途时经常会举这样一个例子:我的家乡田纳西州卡萨基的学生可以回到家里,打开计算机,上国会图书馆的网站。‛美国教育部2000年"教育技术白皮书中的许多观点也反映了多年来西方教育界关于信 1

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情况和展望:创造条件让学生随时随地主动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在这些理念的教育体制下,西方发达国家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确实得到了发展。

借鉴国外的经验,中国学者也提出了不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如何克抗教授提出的讲授、个别辅导、探索、协作等5类网络教学模式,祝智庭教授总结归纳的个别授导、教学模拟、智能导师、问题解决等23种信息化教学模式,李克东教授提出的情境——探究式、小组合作——远程协商式等4种数字化学习模式。这些模式对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但由于其学科的普适性而缺乏教学的针对性。

2001年6月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通过了《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纲要》,第八条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使用,促进信息技术在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应该说‚信息化‛是教学现代化的标志,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新的生长点,它既是目前我们教育的优势,更是我们教学改革的关键措施。

近年来,计算机认知工具的作用得到了前所未重视,尤其是因特

网、校园网在中小学的广泛普及与使用,许多教学研究人员和教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将多媒体引入课堂,增添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习效果。但在信息技术的运用层面,还存在着‚为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量与实际需要不符合‛、‚多媒体应用不流畅‛、尤其是‚‘信息技术只存在于教师的用’的单向效应‛等误区,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甚至制压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培养。

因此,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各科学习进一步整合,如何引导学生主

动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如何让学生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条件下变革自己的学习方式,就有待于我们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多年的实践经验去探索、补充、深化和拓展。

‚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贮、传递、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技术。信息技术的核心就是计算机技术,它包括视听技术、网络技术和整合技术。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学习策略是学习的一系列步骤,其中某一特定的步骤称之为学习方法;学习倾向是学习的态度、动机、情感以及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认知方法的取向。现代学习方式包含学习方法、学习

习惯、学习意识、学习心理、学习过程等内容,是开放的学习系统。‚学习方式的创新‛就是指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和认知取向,以便更好地发挥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探索‚信息技术条件下农村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的途径和模式,让学生实施有效学习。

(2)促进教师从‚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生学习方式变革‛来反思自己教学方式,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构建生态课堂,科学地使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效果,让教师实施有效教学。

(3)从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视角出发,来研究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与学,拓展了教学研究的视野,让学校实施有效的教学管理。

(4)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为学校积累高品位的资源库,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储备后劲,追求学校的持续成功。

从多学科的角度研究学生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变革与教师教

学方式变革的关系;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关于当前初中学习方式改进研究综述;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初中学习方式改进的理性思考。信息技术条件下农村学生学习方式现状的研究。信息技术运用与初中学生课堂学习方式变革的研究。

学生学习需求分析;初中各学科学习方式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研

究;高效课堂与信息技术应用的关系研究;校本课程开发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学生课外利用网络进行主动性、互动性、探究性学习的研究。信息技术课学习与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研究。构建初中学习精品资源库的研究。

从相关理论和现实存在的问题入手,以学生为主体,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下,针对本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探讨如何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构建新型的学习模式,从而推动学生课内外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并根据学生学习方式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终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目标。

通过对学生学习方式及教师教学方式的分析研究,制定出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式具体计划;构建学习资源库,促进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并对其学习效果开展研究;在不断的研究过程中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品质。

通过调查,把握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机制,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变革服务。

组织学生总结学习方式变革的成功经验,鼓励教师及时总结教学方式改进的成功经验,并进一步完善学习资源库。

查阅相关资料,参考或直接应用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寻求理论和实践创新。

在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帮助个别学生改进学习方式,并对效果进行分析、研究,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学习方式变革取得应有的进步。

就学生而言,我们预期通过本课题研究达到如下成效:

(1)让学生养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习惯,使他们具备有效利用信息教育技术,搜索、收集、筛选学习信息、拓宽视野、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让学生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养成自觉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以各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大多数学生形成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创新性等有效学习方式。

(3)让学生的学习时空得到无限制的拓宽。我们通过教师的大量搜集、有效整理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结合本校的教学实际,补充、开发必要的校本学习资源,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资源库的运用、构建和完善的过程中来。当丰富的、高质量的学习资源库建成后,只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硬件,学生就可不受任何时空的限制进行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速度与广度将大大提高。

就老师而言,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有效更新: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认清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考虑教学效果,适时适度使用信息技术,防止信息不足或过载,课件制作留有余地,以利于学生发展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从而实现教学实践思路的创新。促进教师教学结构的有效改进:更好地创建新型的、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互动的、具有较强生命力的生态课堂结构,将‚教‛与‚学‛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以教导学,以教促学,营造最佳教学效果。

目前,初中教学中的‚教‛的最大通病,就是教师讲得太多,讲得太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教师要努力树立‚讲是为了少讲‛的教学理念,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实施最优化教学。

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成长。通过此课题研究,我们将促使每一位教师都成长为反思型、研究型的人材,积淀具有个人特色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的经验,形成自己丰硕的教学成果,使学校的长足发展得到充分保证。

就学校而言,我们预期达到:创建高品位的学习资源库,组织各学科教学资源开发队伍,打造一批精品校本网络课程,以利学校的长远发展。同时,建立严谨的学校网络管理制度。最优化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转变初中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培养一支高素质教育信息化、专业化、学习化、有探索精神的教师队伍。积淀一批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成果,汇编成果集,并推广成果: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条件下初中教师教学方式现状的研究》

《信息技术条件下初中学生学习方式现状的研究》

《信息技术条件下初中生学习方式变革效果的调查报告》

《信息技术条件下初中各科学习资源库建设与管理探讨》

《信息技术条件下初中各学科课件集锦》

《信息技术条件下初中各学科课堂教学电子教学案集锦》

《信息技术条件下初中学生学习方式集锦》

《信息技术条件下初中各学科优质教学案集锦》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篇9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由电化教学,计算机辅助(CAI)向网络教学过渡,“班班通”工程逐步建设,“数字化校园”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目标,同时计算机教学已开始从过去单纯的计算机知识教育向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要信息工具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向转变;学生也从过去学习使用电脑向现在的使用电脑学习方向转变。因此,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如何根据现状开展计算机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兴趣,以便顺利完成计算机教学任务,适应信息化教育发展趋势;在此,我简单谈一下基于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与学,以此共勉。

一、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及中学生信息技术现状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学科,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使之具有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终身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面对现在的网络时代,我们需要培养学生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熟练评价信息的能力;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根据上述特点,我们应该选择更加适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给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的界定和环节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就是指:通过构建和营造具有丰富教育资源且有利于协作交流的网络化教学环境,使学习者在具有一定开放性、自主性的学习情景中,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通过自主选择学习策略、自主运用媒体技术,直至完成既定学习目标的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由以下环节构成。

(1)提出学习任务,策划学习方案。一节课中最关键的是学习任务,因此,首先要提出学习任务,任务要体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习任务要做到分层递进。

(2)创设情境。情境是指使学生进行意义建构所需要的外部学习环境。

(3)自主学习。这一环节可以说是一节课中的最重要的环节,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水平,寻找适合自己能力的学习起点、学习任务的难度、学习资源及学习目标,扩大学习活动的自由空间,解决个体差异的需求问题,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有效的开发。

(4)协作学习。在这一环节,教师可利用网络的群组功能,组织学生使用Internet及教学资源中心的网络资源,开展小组合作探索、协商讨论、模拟通讯等学习。

(5)检测评价。学习的终结目标是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并能发现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网络环境下教学实践体会

(1)研究学生、分析教材、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师、学生、课程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素。研究学生,研究教材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层次,要研究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特点及规律,研究教材,根据学生实际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顺序;要研究如何突破课程中的重难点,从而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上较难部分,我适当降低要求以增加学生学习信心;操作性强、实用性较大部分,适当增加教学内容。这样拓宽了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激发了兴趣。总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能照搬书上的内容,要根据学生层次差别、兴趣爱好灵活进行教学设计,分层教学,做到有创造性地“传道、授业、解惑”。

(2)创造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的情感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的情绪、兴趣、动机都影响着学生学习效果,其中最直接影响因素是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力量源泉,有了兴趣,才能唤起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热心探求未知领域。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情感机智,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可以实时创设教学情景。

(3)“任务驱动,强化实践”

学习是为了应用,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在应用的过程中才能转化为能力: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实践出真知”,我们要注意讲解和实践的关系处理,在我校,一节课用20分种讲解,剩下20分钟学生练习。在练习的时候,我们不能没有目的去练习,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使他们在实践中构建自己知识体系。任务驱动不仅仅运用于上机练习,同样在课堂教学中,也不可忽视,根据任务进行教学设计,将所讲的内容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中。

(四)网络环境下教学带来一些思考

上一篇:2022年文明礼仪主题演讲稿下一篇:手形添画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