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区域经济发展介绍

2024-11-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重庆区域经济发展介绍(共10篇)

重庆区域经济发展介绍 篇1

发展区域经济 促进重庆发展近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马正其在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充分挖掘优势资源,因地制宜,进一步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步伐,多措并举促进增收致富。

区域经济是指在一个自然环境、人文条件基本相似的地理区域内,如何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以实现最优化的发展。重庆市作为西部地区的新兴直辖市,长期以来都面临着城乡差距明显、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小马”拉“大车”一直是困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道难题。为了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重庆市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发展区域经济。打造了以主城区为核心的 “一小时经济圈”,建设以万州为中心的渝东北地区和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地区“两翼”,构建出了“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新格局。实行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的战略抉择。其中:“一小时经济圈”着眼于“领头领跑”,努力成为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的核心区域、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的主要载体、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的战略平台;“渝东北地区”着眼于“提速提档”,努力建成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渝东南地区”着眼于“做特做优”,努力建成武陵山区经济高地、民俗生态旅游带、扶贫开发示范区。

重庆市通过区域经济板块互动,通过“一圈两翼”的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了互利双赢。探索出了一条区域协调、统筹城乡的新路,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重庆区域经济发展介绍 篇2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物流,物流产值

重庆是我国西部地区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其位于长江上游特殊的地理区位,特别是成为我国第4个直辖市和国家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以来,迅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体系中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重庆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重庆市的GDP增速为16%,位居全国第二。随着重庆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地位日渐提升,该地区与国内外在经济方面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并在贸易和吸引外资等领域显现出日益强劲的势头,其经济发展的成果倍受社会各界的关注。而作为经济发展最重要推动力之一的现代物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凸显;即现代物流的发展伴随着现代物流供给能力的提高,强劲助推经济的增长。张文杰(2002)运用经济学中的区域经济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对区域经济与物流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合理的分析,认为两者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1]。迟瑛琳、王笃勇(2009)提出了对经济区域内的物流资源的整合与结合,提高物流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效益,将对区域内物流企业和区域经济都产生促进作用[2]。因此,加快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升本区域的地区和国际竞争力,对重庆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目前关于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相互关系的研究大部分着眼于定性研究,而定量研究较少,且主要关注于东部发达地区,对西部地区的关注不多。本文以计量经济学作为理论基础,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建立数量模型来揭示重庆地区经济与物流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其作用规律,这将对重庆经济与区域物流整合与协调产生重要影响,并将助力重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 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的互动关系

区域物流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当某区域的经济获得长足发展的时候,必然会对物流业产生巨大的需求,进而促使与物流相关的交通运输、仓储配送等的快速发展。同时,物流业发展所带来的好处也促进了该区域经济的增长。

1.1 区域经济促进区域物流的提升

根据以法国著名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Perroux)的发展极概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城市经济增长极理论,以及由此发展起来的美国弗里德曼(J.Friedman)的“中心—边缘”理论,可知经济的增长不是在同一个区域空间以相同的速度进行。相反,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空间内,增长的势头往往会集中在某些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3]。在一些经济基础较好的区域,能产生较强的引力,并将周边及其他条件相近地区、城市的资源吸纳过来,形成以经济基础较好的城市为核心的相关产业布局上的相对聚集与集群[4]。

而重庆市是以重庆主城区为主以及周边区县所构成的拥有3 100多万人口的一座特大城市,是我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最年轻的中央直辖市。位于我国大陆版图的中心,是内陆和三峡库区的腹心地区,有承东启西,接北传南的区位优势。直辖以来,该区域的经济迅速发展,各种商品、服务大量增加,社会零售商品量和社会商品流通量急剧增长,产生巨大的现实物流需求和潜在物流需求,为区域的物流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物流业的发展,也促进了该区域物流资源整合和一体化的进程。虽然受全球金融危机所引发的世界经济的深度衰退,给地处中国西部的重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在国内积极的财政和适度宽松的货币宏观政策引导下,重庆市抓住机遇,积极推进结构性调整步伐,经济逐季回升,必将促使该区域向占优势的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并且第三产业的比重会越来越大,而物流正属于第三产业,这必将大大增加对物流的需求。另外,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会增加对物流设施的投入,而更加完善的物流体系,也会推进本区域物流的发展。

1.2 区域物流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

降低成本,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物流可通过显著降低社会交易成本,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以及促进形成新的产业形态[5]。由于重庆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缓慢,物流成本偏高,已成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薄弱环节。根据《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了关于重庆现代物流业专项规划。提出建设西部地区国际物流中心,并指出重庆市物流业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和矛盾,如尚未树立现代物流理念、物流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等,对此提出了对策和建议,突出说明现代物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加快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增强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逐步确立现代物流业作为重庆“十二五”期间新兴产业的重要地位,把现代物流业培育成为重庆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另外,持续提高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使现代物流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区域经济的发展为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证,提高后的基础设施会带来物流供给能力的提高,供给能力的提高将从两个方面对区域经济带来正反馈影响。一方面对物流产值的提高起到提升作用,另一方面物流基础设施将形成对社会投资的聚集效应,进而对区域经济增长起到拉升作用[4]。图1为区域物流投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反馈回路图。如图所示,左图表明了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了对物流投资的增长,进而带来了物流供给能力的提高,还通过聚集效应带来了更多的社会再生产投资,促使经济快速发展。右图则反映了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

2 重庆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互动关系的数量模型分析

2.1 重庆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模型的指标选取与说明

在该部分中,将为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的互动关系建立一个恰当的数量模型来表示。对于区域经济来说,在其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因素能够影响该区域的物流发展状况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因素都能有显著的影响,将所有影响因子都考虑进去显然也不利于研究的开展和结论的得出,且某些方面的数据由于各种原因难以获取。因此,考虑用能显著影响结果的重要因素来建立该模型。现选择国民生产总值(GDP)以及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来分析该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然而区域物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按照对物流业的理解,区域物流应包括整个区域内的所有物流经营成果及其产值,但这方面的数据较难搜集,故采用货运量来表示该区域物流产值的水平。下面根据2003~2009年的统计数据建立数量模型来进行论证。相关指标统计值见表1。

2.2 重庆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模型的构建

数据来源:2010年重庆市统计年鉴

2.2.1 相关性分析

根据表1给出的统计量,分别对物流产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物流固定资产投资额(即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固定资产的投资)做出两者相互关系的散点图,如图2、图3。

从图2、图3中可以看出,物流方面的指标与经济方面的指标是有相关关系的,可以初步判断物流产值(货运量)与国民生产总值、物流固定资产投资额(即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固定资产的投资)之间存在近似的线性关系。

2.2.2 回归分析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物流产值和一些经济指标之间有着明显的正线性相关性。因此,根据以上推理,可设国民生产总值、物流固定资产投资额作为解释变量,而物流产值则为被解释变量,并建立一个多元的线性回归模型,现在初步拟定该回归模型为:

其中,Cargo代表物流产值(即货运量),GDP代表该区域的国民生产总值,Linvest为物流固定资产投资额(即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固定资产的投资),c C3C为常数项系数。

经过Eviews6.0分析,得出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得到重庆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数量模型如下:

Cargo=9.488037GDP-0.720104Linvest+7 222.478

2.2.3 模型检验

物流产值实际值与回归预测值的线性图如图4所示,拟合值(Fitted)一直在实际值(Actual)的两侧,Residual(残差)则反映出实际值与拟合值之差,从该图可以看出,在预测过程中的误差比较小,从而进一步的说明了该模型能够较准确的反映重庆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之间的相互关系,模型的建立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表4则是物流实际值与拟合值的数据形式。

3 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模型分析可以看出,重庆的国民生产总值以及物流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对物流产值有很大的贡献,物流产值的增长速度与物流固定资产投资额、GDP成正比;同时物流的增长作为该区域增长的一部分,支持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增长。通过以上的模型,可以看出经济的发展也为物流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文杰.区域经济发展与现代物流[J].中国流通经济,2002(1):12-14.

[2]迟瑛琳,王笃勇.区域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J].中国科技博览,2009(25):239.

[3]吴晔珠.三角洲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互动机理探讨[J].物流科技,2009(2):21-23.

[4]刘秉镰,王燕.区域经济发展与物流系统规划[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重庆区域经济发展介绍 篇3

摘 要:大学城通过集聚效应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对城市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拉动效应。虽然重庆大学城2003年才开始投资建设,但其对重庆市地方经济的发展已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尤其是对第二、三产业的拉动显著,但对第一产业发展的贡献不明显。

关键词:大学城;区域经济;联动效应;重庆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39(2008)01-0051-03

Positive research into regional interaction effect on Chongqing College Town

ZHAO Xiu-yu,ZHENG Chun-hai

(School of Trad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4,China)

Abstract:College Towns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to some extent,by clustering effect,and,meanwhile,have great driving effect on urban economy. Although Chongqing College Town was initiated in 2003 in investment and construction,the Town has obvious driving effect on Chongqing local economy,has bigger driving effect on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y and has unclear contribution to primary industry.

Key words:College Town;regional economy;interaction effect;Chongqing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急剧扩张,全国各地兴起了一股大学城建设的热潮。大学城通过集聚效应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对城市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拉动效应。

一、重庆大学城概述

据统计,整个重庆大学城建设资金投入在100 亿元左右。按照政府的口径,建设进度实施“三步走”:即是在 2005 年底有2万~3万名大学生入住;2007年完善各种配套功能,使得大学城的功能基本完备,大学城将累计入住学生7万~8万人;2010 年成为全国一流大学城,并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将大大拉动重庆沙坪坝东部经济的迅速发展。

二、重庆大学城对重庆经济发展拉动作用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的建立

有关分析经济增长的模型很多,其中有关教育包括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方法主要有:国外率先使用的余量法、系数法以及国内有关研究人员提出的总课时数简化法、劳动生产率简化法、因素测算法、教育收益测算法等。但是在分析大学城对城市经济拉动作用的过程中,由于大学城集聚效应带来的高等教育发展对城市经济的促进作用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的特点,在诸多影响城市经济发展因素中将其作为一个因素分离出来进行准确计量分析、评价不具有可行性。另外,由于重庆大学城2003年才开始投资建设,在评价大学城对城市经济发展拉动作用过程中不宜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据此,本文采用模糊数学统计方法对重庆大学城建设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贡献进行估计,加以评价。

设有自然数序列:

据此,可以得到大学城建设和城市经济发展在某些衡量指标上的模糊关联度,进而对大学城建设的经济拉动效应进行分析。其中关联度为正则二者关系为正相关,关联度为负则二者为负相关;关联度越大说明二者关系越密切,关联度越小说明二者关系密切程度越低。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

考虑到大学城建设的规模性以及由大学城带来的高等教育的整体性与协调性,本文从四个方面对XП淞拷行指标选择:

(1)重庆大学城年消费总量(X1)。重庆大学城年消费总量在定量过程中以大学城入住人数以及年人均住宿费、年人均生活费为计算标准,反映大学城内入住学生消费与地方经济发展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

(2)重庆大学城基建年投资总量(X2)。大学城基建投资总量在定量过程中主要以大学城各期建设投资为主,主要包括政府拨款、银行贷款以及学校自筹等。这类指标反映的是大学城基本建设投资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3)重庆大学城科技园工业年投资总量(X3)。这类指标的确定主要是根据大学城的建设带动了高新技术产业和研究机构的发展,并且在地理位置上以大学城作为核心,形成了新兴的大学科技园,实现了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模式。由于大学城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相对滞后,本文主要强调大学城科技园在建设过程的投资情况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度。

(4)重庆大学城周边房地产及配套设施年投资总量(X4)。大学城建设使周边土地成为房地产商开发的热土,相应的配套服务实施投资总量也进一步加大。据此,这类指标在定量的过程既包括大学城周边房地产开发商的投资总量,也包括房地产商对楼盘的配套设施投资,主要反映由于大学城建设带来的周边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程度。

(三)分析结果

利用上述公式,经过计算可以得到重庆大学城建设对经济拉动的评价指标(X)与重庆市经济发展评价指标(Y)之间的关联度(见表1)。

三、结论

依据以上定量分析结果,对重庆大学城在重庆经济发展中的贡献效果做出以下评价:

1.从整体上看,重庆大学城建设对重庆地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拉动作用。从上述结果中可以看出,重庆大学城建设与重庆经济发展呈现正相关关系,即重庆大学城建设有利于重庆经济发展。在评价重庆市经济发展的4个指标与衡量大学城建设的4个指标的16个关联值中,关联值均为正,并且其中有8个呈现高度正相关,3个呈现显著正相关。

将关联值矩阵中的数据代入公式R=1N-1∑N-1i=1r璱j(t)=∑r璱ji×jВ可以得到平均关联度为R=0.680,从总体上标明重庆大学城建设与重庆市经济发展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2.重庆大学城建设对重庆市第二产业发展拉动效果显著。重庆大学城科技园工业年投资总量(X3)与重庆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增加量(Y1)、重庆市第二产业年总量增加值(Y2)以及重庆市第三产业年总量增加值(Y3)都呈现高度正相关关系,说明由大学城聚集带动的科技园投资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也说明大学城集聚有利于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重庆大学城周边房地产及配套设施年投资总量(X4)和重庆大学城年消费总量(X1)分别与重庆市第二产业年总量增加值(Y2)呈显著正相关和低度正相关关系,且XЦ飨钪副暧氇Y2е副甑钠骄关联度为R=0.726,说明重庆大学城建设对重庆市第二产业发展拉动效果显著。

3.重庆大学城建设对重庆市第三产业发展拉动效果显著。重庆大学城基建年投资总量(X2)、重庆大学城科技园工业年投资总量(X3)以及重庆大学城周边房地产及配套设施年投资总量(X4)三个指标都与重庆市第三产业年总量增加值(Y3)呈高度正相关关系,重庆大学城年消费总量(X1)与Y3С氏灾正相关关系,且XЦ飨钪副暧氇Y3е副甑钠骄关联度为R=0.848,说明大学城建设对地方第三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非常显著。

4.重庆大学城建设对重庆市第一产业发展贡献不明显。重庆大学城年消费总量(X1)、重庆大学城基建年投资总量(X2)、重庆大学城科技园工业年投资总量(X3)以及重庆大学城周边房地产及配套设施年投资总量(X4)四个指标都与重庆市第一产业年总量增加值(Y4)呈弱正相关关系,说明大学城建设对重庆市第一产业发展的贡献效果并不明显,但是正相关系表明大学城建设在一定程度有利于第一产业发展,这可能主要归因于大学城建设过程中提供的大量征地补偿。

参考文献:

[1] 何心展.大学城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5-7.

[2] 周祥胜,刘国.中国大学城建设的若干问题及建议[J].文化论坛,2005(24):199-222.

[3] 伍源德,郑 琼.创建国家产业基地,增强重庆直辖效应[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6,16(5):45-49.

[4] 栾国良.浅议大学城建设与促进城郊经济发展[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2):37-38.

[5] 朱瑾,李捍元.从大学城模式谈高校资源共享[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3-95.

[6] 蒋达勇.我国大学城建设的理性思考与对策分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3(6):24-26.

(责任编校:夏冬)

重庆区域工作周汇报内容 篇4

一、培训要加强这个区域的员工几乎都是新人,包括店长,也有几个是工作期不到三个月的店员提上来的,经验不多,产品知识也不丰富,上次给她们集中培训了一次,由于店于店之间不但离的比较远,而且坐车也不方便,有的倒几次车,感觉他们来一次不容易,给她们讲了一天,真的想让她们多学点,工作汇报《重庆区域工作周汇报内容-马雪影》。每培训一次就得浪费她们一天的时间,我准备把培训搬到每个店里,一个店一个店的培训,尽快把新人培养起来。

二、店面管理要加强整个重庆总体上挺好的,但是也有不足的地方,例图如下:产品的试用装损坏,已经下架,哑巴陈列有待加强促销柜和体验桌可以多利用。都已经做了调整,以下是部分调整后的图片。

三、要把服务做到位现在护肤品的种类特别多,竞争相当激烈,同种品质比服务,我们要在顾客服务上更胜别人一筹,我们会努力做好老会员服务,抓住老会员,开发新会员。

关于重庆小吃的介绍 篇5

陈麻花:陈麻花是重庆市知名的汉族传统小吃。清朝末年,古镇陈麻花凭借其独特的口味从此在巴渝大地流传开来;因其选料

上乘,采用全手工制作,具有香、酥、脆、爽,久放不棉等特点。椒盐麻花,口味纯正,酥脆化渣;麻辣麻花,重庆口味,集甜、麻、辣于一体,回味无穷;蜂蜜麻花,口味纯正,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元素。麻辣烫:麻辣烫是起源于川渝的汉族特色小吃,重庆叫麻辣烫,与四川冒菜略有不同。其最主要特点就是其自身无可不烫,无味不有,从而深受广大消

费者的喜爱。

烧烤:烧烤可能是人类最原始的烹调方式,是以燃料加热和干燥空气,并把食物放置于热干空气中一个比较接近热源的位置来加热食物。

重庆导游词介绍 篇6

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74处5万余尊宗教石刻造像的总称。大足位于四川盆地东南,西距成都271公里,东去重庆167公里。全县面积约1400平方公里。大足建县于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距今已有1230多年历史,其县名取“大丰大足”之意。大足石刻始创于初唐永徽年间,历经晚唐、五代,盛于两宋,绵延明清。 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处(北山、宝顶山),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四处(南山、石门山、石篆山、北塔),妙高山、舒成岩、尖子山等68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北山、宝顶山可为大足石刻中最具规模、最有价值、最集中、艺术最精美的石刻造像代表。12月1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5处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大足石刻以佛教造像为主,兼有儒、道造像,从艺术上来说,大足石刻体现了我国晚期佛教造像“神的人化”的特征。

北山石刻中的“转轮经藏窟”被许多艺术家誉为宋代石刻之精华和代表,此窟石刻造像秀美、雕刻精细、整体布局和谐协调、保存完好无损,堪称东方美神之大荟萃。特别是此窟中的普贤菩萨,具有东方女性美的特征,表情温柔娴静、典雅大方,被誉为“东方维纳斯”。另外,二十二章《古文孝经碑》,则被称为“寰宇间仅此一刻”。

宝顶山石刻,气势磅礴,宛如一卷镌刻在500多米的崖壁上的连环图画,前后内容连接,雕像无一雷同。而且佛教的世俗化、民族化、生活化特别显著,可以说完全是中国化了。

南山石刻是中国道教造像的代表,其中的三清古洞,是最完备而有系统的反映宋代道教神系的实物资料,是中国宋代雕刻最为精美的石窟。

石篆山石刻是典型的释、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区,在石窟中罕见。如孔子龛、老君龛等。

石门山石刻是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区,尤以道教造像最具有特色,如玉皇大帝龛外的千里眼像,眼如铜铃,似能目及千里;顺风耳面貌丑怪,张耳作细听状;二像肌肉丰健,筋脉显露,手法夸张。

作为晚期石窟艺术代表作的大足石刻在吸收、融化前期石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于题材选择、艺术形式、造型技巧、审美情趣诸方面都较之前代有所突破,以鲜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成为具有中国风格的石窟艺术的典范,与敦煌、云岗、龙门等石窟一起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石窟艺术史。

重庆区域经济发展介绍 篇7

关键词:金融产业集聚,经济增长,区位商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至现在, 集群已逐渐成为现代金融产业组织中基础的一部分, 金融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贡献也越来越重要。

而重庆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 如果能促使其成为区域的金融中心, 那必将辐射区域经济, 为长江上游地区甚至是整个西部地区聚集金融资源。这将有利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 且对国家整体经济战略布局也有推动作用。

1.2 选题意义

金融业不断发展, 其创造的价值在经济总量中的排名也越来越高, 金融产业集聚也在朝着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不断完善。由于我国区域发展存在不均衡性, 笔者提出了研究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重庆市在《重庆市金融中心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中提出:“围绕中央对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战略地位, 打造内陆金融结算中心, 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和辐射力。”因此, 研究重庆市金融产业集聚状况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因此, 研究重庆市金融产业集聚状况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2 重庆市经济与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2.1 重庆经济的发展水平

重庆地区的GDP, 从2000年至今一直呈现增长的态势, 特别是2003年之后增势迅猛。2011年重庆市的GDP首次突破万亿元, 经济总量在全国排名第七。可以说, 重庆的经济有突破性的进步。

2.2 重庆金融产业发展现状

2.2.1 重庆金融业发展规模分析

本文利用目前引用较多的金融相关率来衡量金融发展水平。

从表1中可以看出, 虽然2007年和2008年有所下滑, 但总体来说, 金融相关率呈上升趋势, 表明在重庆市整个国民经济中, 其金融业的发展越来越好, 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2.2.2 重庆市金融产业集聚程度的测度

本文采用区位熵法测度金融产业的集聚程度。

由表2可知, 证券业区位熵1997年的大于1, 其他年份都小于1, 说明其产业集聚还未形成;银行业区位熵值大部分在1附近徘徊, 说明其集聚水平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而保险业区位熵值中, 将近一半的年份中大于1, 说明其集聚水平比较明显。

3 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3.1 模型构建

本文中, 银行信贷规模、股票、债券的融资市场、保险市场分别以Xb、Xs、Xi代表, Y代表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 并用地区的GDP来表示。故而, 可以把金融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表示为以下形式:

第一步:估计变量间长期存在的均衡关系。采用的回归方程如下:

如果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 则协整系数β0, β1, β2, β3就可以则通OLS回归得到;反之, 则得不到。

第二步:判断残差序列的平稳性, 采用ADF检验法。方程如下:

3.2 数据检验

3.2.1 平稳性的单位根检验

单位根检验又叫ADF检验, 通过Eviews软件计算结果见表3。

3.2.2 变量的协整检验

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 结构如下:

对估计得到的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4。

3.2.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检验结果如下表5。

表5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 ln Xb不是ln Y的原因概率为0.079。表明重庆市银行业集聚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影响;ln Xs不是ln Y的原因概率为0.7369, 说明重庆市证券市场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ln Xi不是ln Y的原因概率为0.5146, 说明重庆市保险市场对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

4 建议

第一, 利用自身优势, 积极夯实重庆金融业集聚的经济基础。

发挥区位优势。重庆紧挨长江, 具有良好的运输优势, 因此, 重庆应该努力发展交通, 便利的交通使外资的引进可能性增大, 促进当地金融产业的发展。

第二, 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促进区域金融竞争力提升。

要提高金融集聚能力并发挥金融产业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 就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具体的措施为:加强政府支持力度;健全社会信用制度;建立相对完善的金融生态评估指标体系;构建良好的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 为金融产业储备专业的资源。

第三, 加快“互补型”金融组织体系的建设, 优化并提升金融产业集聚的结构。

“互补型”的金融机构之间互相组成运作组织, 可避免金融资源的浪费, 从而提高金融机构运行效率, 提升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

第四, 大力发展证券及保险市场, 提高两个市场的融资效率, 重视整个金融产业的协调发展, 增强其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琦, 田岗.区域金融集聚度演化趋势实证研究[J].金融经济, 2009 (3) .

[2]刘红.金融集聚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研究[D].同济大学, 2008.

[3]陈先勇.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4]刘畅.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与集聚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 2012.

[5]余丽霞.金融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12.

[6]兰芳.金融产业集聚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J].当代经济, 2010 (13) .

[7]任淑霞.金融集聚与城市经济增长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 2011.

介绍重庆的作文400字 篇8

既然海盗船的名字里有“船”字,所以它造型就是一艘船。游戏开始,船体开始摇晃,船头与船尾交替往上,速度达到最快时,你会感觉到自己仿佛悬挂在空中,四周没有任何可以倚靠的支撑,你甚至会忘记自己坐在船舱的板凳上,最后你的腿脚会不由得变软。

如果海盗船玩腻了,年龄较小的学生还可以去玩“丛林穿梭”。

玩丛林穿梭时需要趴在机器上,然后再等着机器慢慢升起来,接着,便是在空中旋转,旋转时,你还可以看看周围的风景,这时的风景看上去与平时相比,绝对“与众不同”,当然,你还可以趴在空中睡上那么一小会儿。建议年龄实在太小太小的小朋友还是不要玩这个项目,因为年龄太小的小朋友由于身体太小,机器有可能会卡不住的。

重庆区域经济发展介绍 篇9

重庆作为直辖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于一体,城乡二元结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征比较突出,近年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方面作了不少探索,从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到建设两江新区,从确定“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到科学规划布局五大功能区域,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完善配套措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我国全面深化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领域的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重庆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及评价

经过十六年,从1997年到2013年,我们的整个经济、生态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适应这种形势,区域发展战略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政策措施,作为一个战略,它必须符合经济基础的发展的要求。那么,1997年以来,重庆究竟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呢?同志们,从这张表上可以看出来,十六年以来,我们的整个经济增长,增长了8倍多,城镇化率提高了2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我们看从第一产业的20%掉到了2013年的8%,掉了12个百分点。而我们的第二产业呢上升了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相应的上升了5个百分点。

主城区的空气质量、垃圾和污水的处理率也大幅度的提高,大家看2013年我们的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高到99%,污水的集中处理率提高到96%,都是呈几十倍的增长,尤其是反映我们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城乡居民的收入也分别增长了五倍。所以,作为指导我们整个重庆的区域发展战略也必须随着这种经济基础所发生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那么我们进行这样的调整是不是相互进行割裂的呢?不是,而是相互联系的。二、四大区域发展战略有继承也有创新

三大经济板块进行了首次的区域划分,就是说不把8.24万平方公里统一的作为一个经济板块来进行指导。那么四大工作板块很明显,就是当时我们的库区实行的是库区的政策,而渝东南是实行的是少数民族政策。所以,我们划分了渝东北的11个区县作为库区,而渝东南的6个区县,其中除武隆以外,5个区县就都是土家族和苗族的自治区县,所以,它属于少数民族地区。三大经济板块和四大工作板块之间,这个联系实际上就是在整个渝东地区做了一个区别性的一个划分。那么到了2006年的“一圈两翼”,实际上“两翼”就是渝东北和渝东南,但是“一圈”的含义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它变化在哪儿呢?就是说把整个“一圈”2.8万多平方公里,作为了一个大都市区域一体化的概念来进行规划,从城市学的发展角度来说,把一个大的区域作为一个大的城市群和一个城市带来进行培育,它有利于我们整个大都市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同时,“一圈两翼”有一个很大的创新,就是在“一小时经济圈”的整个经济发展还不是特别到的高端化的情况下,同时带动“两翼”的发展。所以,它既把“圈翼”之间考虑了它的差异,又考虑了“圈翼”之间的扶持。我记得就是在“一小时经济圈”的23个区县由发改委牵头来对口支援“两翼”的17个区县,就是帮扶政策。大家都非常熟悉小平同志的“两个大局”,第一个大局,创造条件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第二个大局,到了一定的时候去带动那些没有富起来的地区和没有富起来的人,走共同富裕之路。而“圈翼”的扶持政策和帮扶政策在这里都是在考虑“一小时经济圈”并没有得到一个非常高水平的发展的情况下,就同时注意缩小“圈翼”之间的差距,这是一个很大的创新。那么,到了2013年,我们整个重庆的经济的发展已经跃入了一个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市委根据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运用了主体功能区的原理,在总体上继承“一圈两翼”的基础上,提出了在“一圈”基础上划分为核心区、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把渝东北作为生态涵养经济发展区,把渝东南作为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区。三、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庆实践

我们说“发展是硬道理”讲的是科学发展,我们不能够把发展简单的理解为就是一个经济的发展,GDP的发展。如果我们把“发展是硬道理”,把它理解为唯GDP的发展是硬道理的话,那么我们就把这个路子给走偏了,就把科学发展观的原理给理解错了。

我们说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那么怎么来实现科学发展呢?按照功能区划,因地制宜,实施差别化的发展。一个大的区域,像重庆8.24万平方公里,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它的资源禀赋是不一样的,它的发展的现实情况是不一样的。所以,按照它的这个区块的本身所内在的,要素的不一样,来确定它的相应的功能。这样,我们按照这样的原理就可以在8.24万平方公里按照现在行政区划的范围,因为我们是按照行政区域进行管理的。那么因地制宜地进行功能的区划,这样就能够在这一个大的范围之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发展经济的,集中的经济资源进行发展。应该发展生态的,那么它竭力的保护生态,涵养生态,这样来保持我们的科学发展。

在不同的区域实行不同的功能,那么就要实行不同的政策,比如说产业政策、人口政策、考核的政策都应该不一样。就通过这些政策,来使不同的功能区,它的人、它的经济、它的财力能够实现平衡。这个平衡的过程就是一个统筹兼顾的过程,这个平衡的过程也是统筹全市的人口、经济和生态合理地进行布局的过程,这是统筹兼顾。

在我们8万多平方公里当中,我们进行功能区划,有经济发展的区域也有生态发展的区域,有生产经济产品为主的区域,有生产生态产品为主的区域,这样生态和经济分工又协调,从而实现全市的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我们只能够实现了资源的充分的利用,才能够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的优势。只能够实现了生态效能的最大的体现,才能够使人能够得到一个宜居的环境。我们所有的一切最终都要落到为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服务的这一点上,所以我们说科学发展观,最本质的东西就是以人为本。我们共产党为之而奋斗了60多年,为了什么?就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用我的话来说,就是为了使人民吃得好、穿得好、工作得好、生态环境好,社会和谐、邻里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整个社会得到稳定,而且还能够使这个社会不断地得到发展,使人民的生活水平能够得到不断地提高。所以,我们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我们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人力资源的最大的发挥,实现生态效能的最大的体现,最终服务于人民,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理念。

重庆区域经济发展介绍 篇10

1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为重庆金融业改革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实践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 正在或者已经成为重庆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新引擎, 同时也给重庆金融业深化改革、实现跨越发展创造了新的内生动力, 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 五大功能区域定位划分为重庆金融业实践差异化的市场定位竞争策略提供了前进方向。五大功能区域划分为重庆金融业进一步清晰自身发展定位, 选择错位经营、特色发展、协调发展的差异化市场定位竞争策略做出了良好导向, 有利于避免重庆金融机构之间恶性竞争、同质化竞争, 统筹调控金融资源支持全市各行各业发展。

2) 资源调整优化为重庆金融业深化金融资源配置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五大功能区域发展带来的资源配置优化将促进金融业跟随政府、紧跟市场要素资源配置优化, 实现金融资源的重新调整分配, 有利于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促进民营金融与国营金融协调发展。

3) 产业布局调整为重庆金融业支持服务产业发展提供了目标选择。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带来的产业布局调整将促进重庆金融业依托不同区域的产业布局调整规划, 有的放矢地选择主要投资项目及服务行业, 有利于金融业合理规划布局,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突出重点, 实现加快发展。

4) 人口转移调整为重庆金融业开拓个人金融业务提供了市场空间。随着五大功能区域发展人口转移进程的逐步加快, 将推动新兴城市与小城镇建设高峰, 提升居民收入水平。这为金融业创造潜在顾客与投资机会, 有利于金融业开拓个人零售客户金融市场。

5) 公共服务建设为重庆金融业开展强化公司金融市场提供了发展平台。为五大功能区域发展配套的公共服务建设会创造出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将为金融业搞活融资市场与开展投资业务创造发展机遇。

6) 社会及行政管理效能提升为重庆金融业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提供了合作市场。五大功能区域发展将进一步推动社会管理与行政管理效能提升, 一方面可以促进重庆金融业提升内部管理效能,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重庆金融业与相关部门深入开展业务合作。

2重庆金融业支持服务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定位面临七大挑战

2.1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挑战重庆金融业改革发展效能

30多年来的改革发展, 使重庆金融业平稳健康向前发展, 存贷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截至2013年底, 重庆市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2202亿元, 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7382亿元, 存款、贷款余额规模在西部省份中分别排名第三 (位于四川和陕西之后) 、第二 (位于四川之后) , 持续保持西部金融强省 (市) 地位。

对照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新规划、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 重庆金融业发展效能面临重大挑战。

1) 银行、证券、保险三大金融业支柱发展极不平衡。2013年重庆本地法人银行合计营业总收入为240.80亿元, 远远超过本地法人证券公司合计营业收入19.46亿元和本地法人保险公司合计保费收入31.27亿元, 本地证券和保险业机构的发展速度和上市进度远远落后本地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

2) 国有金融与民间金融发展不平衡。重庆同全国其他省市一样, 国有金融与民间金融发展不平衡, 并且在新型金融机构如担保公司、财务公司和租赁公司层面都是国企唱主角, 除赴港上市的瀚华金控外, 重庆具备全国知名度的民间金融企业很少, 发展较慢。

3) 城市金融与农村金融发展不平衡。城市核心区金融集中度高, 两翼地区金融发展较慢, 重庆全市66.6%的银行网点、76.7%的银行从业人员、84.1%的存款余额和90.1%的贷款余额分布在大都市圈 (核心区、拓展区和发展新区) 。因此, 渝东北区和渝东南区金融发展较为薄弱, 这两个区域仅占据了全市33.4%的银行网点, 23.3%的银行从业人员、15.9%的存款余额和9.9%的贷款余额。

4)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发展不平衡。2013年重庆企业债券和境内股票融资规模合计637亿元, 仅占全年社会融资规模5031亿元的12.66%, 相比北京和天津的直接融资占比35.12%、17.13%, 重庆的直接融资占比仍有上升空间。

2.2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挑战重庆金融业创新发展能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尤其是重庆直辖以来, 重庆金融业在巩固传统业务基础上不断进行金融创新, 重点发展新的业务领域和业务品种, 催生创新金融机构和创新金融产品层出不穷, 使跨境电子商务支付、消费金融公司、保险资金运用等项目获得国家试点资格, 本地法人金融机构海外上市、互联网金融和离岸金融结算取得了进展, 全市7家要素市场创新发展, 交易规模持续扩大, 并推出了资产证券化、收益凭证、资产转让等金融创新产品。但是, 同其他直辖市相比差距仍然较大, 对照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新规划、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 重庆金融业务创新发展效能面临重大挑战。

1) 业务经营发展模式传统落后。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 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 国际大型主流金融机构发展出了有针对性地剥离外包非核心业务, 大力发展零售金融业务, 将创新重点转往表外业务, 以及重点开拓电子渠道业务这四大业务模式。就重庆金融机构发展现状而言, 仅在表外业务创新方面能够跟随模仿我国发达地区金融业操作模式进行一些创新之外。一是重庆本地个人零售业务以及中间业务市场的培育与发展较为缓慢, 使得众多金融机构不得不将利润的增长点更多地依赖于传统的公司金融业务。二是因为监管顾虑和管理理念滞后, 重庆金融机构在外包非核心业务做得还不够, 还不能合理高效借助外部力量来提升自身市场综合竞争力。三是因为电子银行建设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以及时间来推动, 重庆金融机构目前仍处于信息化程度低, 信息分析手段缺乏, 电子金融渠道建设落后的欠发展阶段, 还不能快速适应旺盛的民众市场需求, 难为及时提供新颖便利的金融市场服务。

2) 票据融资业务发展差距较大。2013年重庆票据融资余额为326亿元, 占当年各项贷款余额的1.88%, 同北京、上海、天津票据融资占比2.81%、4.54%和3.90%相比, 分别低出0.93个分点、2.66个百分点和2.02个百分点。同时, 表外业务发展明显较慢, 使得众多金融机构发展速度受限于信贷投放规模管控。

3) 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相当落后。2013年重庆企业债券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的10.49%, 同北京33.82%和天津16.33%相比, 分别低出23.33个百分点和5.84个百分点。

4) 高素质的金融创新人才缺少。以在全球金融业最具影响力之一的国际注册金融分析师 (CFA) 为例, 上海和北京分别占据了全国44.01%和30.09%的CFA持证人数, 而重庆CFA持证人数为8人, 仅占全国总持证人数的0.25%, 在全国省市中排名第11位。

5) 跟随性创新多, 原创性创新少。以互联网金融创新为例, 截至目前重庆本地金融机构仅重庆银行推出了直销银行, 且产品单一, 对市场的冲击力不够。

6) 作为重要支柱力量的本地法人银行、信托、证券公司及交易平台发展不但与沿海先进地区相比发展速度较为落后, 而且在西部省份也不具备绝对优势。以银行业为例, 重庆银行和重庆三峡银行在2013年西部省份城商行中总资产排名中分别位列第4、第13位, 比2009年排名下降了1、3个位次, 增长速度远落后于同处于西部的昆仑银行、南充市商业银行、桂林银行等股份制城市商业银行。

2.3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挑战重庆金融业风险管理控制能力

对照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新规划、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 重庆金融业的风险管理控制能力面临重大挑战。

1) 重庆金融业风险资产的事前、事中防范控制管理有待加强。目前, 重庆金融业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科学、先进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风险管理工作的重心主要集中在对资产风险的重组、转化、清收、处置等事后管理上, 而对风险资产的事前、事中防范控制仍然做得不够, 早期风险防范工作有待加强。

2) 风险管控缺乏统一目标和信息沟通渠道。

3) 风险监测和预警系统缺乏科学性。重庆大部分金融机构还没有建立专门的风险监测和预警系统, 风险管理长期以来以定性分析为主, 缺乏量化分析, 缺乏对数理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先进方法的应用, 在风险识别、度量、监测等方面科学性不够。

4) 缺乏先进的风险管理控制专业人才。重庆金融业既没有引进国外金融机构先进的风控管理系统, 又缺乏专业高效技能的风控人员。如以某本地法人银行为例, 该行资产总额844亿元、贷款余额300亿元, 而从事风险管理岗位的人员仅有13人, 人均管理资产64.9亿元、贷款23.07亿元。而且这些从事风险管理控制的岗位人员多数专业不对口。

5) 征信系统建设能力有待提升。重庆市征信系统建设还需进一步建立完善, 覆盖社会全方位的综合征信体系亟待建设。

2.4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挑战重庆金融业机构网点布局

对照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新规划、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 重庆金融业机构网点布局建设面临重大挑战。

1) 金融网点布局呈现“中心密集, 两翼稀疏”状况。从地理分布来看, 核心区、拓展区、发展新区、渝东北区、渝东南区的地理金融密度 (每百平方公里占有银行业机构网点数) 分别为68.10、13.05、6.23、3.21、1.92, 核心区、拓展区、发展新区分别比重庆全市平均地理金融密度5.36高62.74、7.69、0.87, 而渝东北区、渝东南区分别比重庆全市平均地理金融密度5.36低2.15、3.44, 呈现着很明显的“中心密集, 两翼稀疏”现象。

2) 人口金融密度表现为“哑铃型结构”特征。以银行业为例, 全市平均人口金融密度 (每万人占有银行机构网点数) 为1.50, 核心区、拓展区、发展新区、渝东北区及渝东南区的人口金融密度分别为3.29、1.05、1.39、1.31和1.36, 呈现明显的哑铃型结构, 即核心区密度极高, 两翼稍好, 拓展区、发展新区最低。

3) 金融网点布局面临“城市多、农村少”的突出矛盾。主要表现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全部撤销设立在农村乡镇的机构网点, 大量退出农村金融市场的矛盾较为突出, 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 弱化了城乡统筹能力。据人行万州中心支行初步调查统计, 原万州辖属三区八县农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10年内 (1998年~2008年) 在农村的分支机构网点减少345个, 平均每年减少34.5个机构。其中农业银行分支机构网点从1998年的140个减少到2008年的59个, 农村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网点从1998年的724个减少到2008年的458个。

4) 调整优化核心区金融机构网点过密问题面临较大困难。以2013年的银行业为例, 核心区域拥有银行业金融网点总数973个 (家) , 从业人员为26868个, 分别占重庆市的22%和40.7%, 地理金融密度 (每百平方公里占有网点) 为68.10, 人口金融密度 (每万人占有网点) 为3.29个 (家) 、银行从业人员密度 (每万人拥有银行从业人员) 为90.97个, 分别是重庆市平均水平的12.1倍、2.19倍和4.06倍。2013年核心区域拥有证券金融机构75家、占重庆市证券网点总数的63.6%, 财产、人寿保险网点总数分别为110个和127个, 分别占重庆市财产、人寿保险网点总数的19.4%和16.5%。因此, 要优化核心区的金融网点、调整其地理、人口金融密度的阻力较大, 困难重重。

5) 鼓励民营金融机构、农村金融机构填补金融薄弱领域的激励机制政策尚未建立完善。

2.5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挑战重庆金融业人才素质

据重庆市金融办统计, 重庆市金融队伍是一支比较年轻, 具有活力的队伍, 35岁以下员工占全部从业人员的40%, 而且呈现从业人员越年轻, 文化层次越高的态势。但是对照五大功能区域建设战略新规划、新目标、新任务及新要求, 重庆金融业人才队伍建设面临重大挑战。

1) 高学历的金融人才占比较低。重庆金融业人员中, 本科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占41.5%。但高学历人才占比较低, 其中硕士研究生占3.4%, 博士研究生占比不到0.1%。同时外籍人才和海外留学归国人才占比较低, 不到金融就业人员总数的1%, 远低于上海的2.4%。

2) 金融人才队伍建设缺乏统筹。目前重庆市没有专门的机构统筹管理金融系统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基本处于无机构、无经费、无计划的状况。

3) 金融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首先, 金融与其它专业知识 (如外语、计算机、法律等) 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匮乏;其次, 高端专业技术人才不足 (如注册金融分析师、金融风险管理师、保险精算师、上市保荐人等) ;再次, 国际人才队伍占比较小, 尽管重庆初步聚集了一批海外人才队伍, 但总数较小, 却主要集中在合资法人金融机构;最后, 重庆还缺乏推动建设特色要素市场和国际离岸金融结算中心的专业人才。

4) 金融技能知识培训力量不足。重庆市没有专门的金融高端培训学院, 市内高校金融类专业在国内排名不高, 且高层次人才到海外金融机构和院校的培训没有统一规划和组织。同时, 重庆市金融职业培训力量分散, 社会培训机构规模小, 颁发证书承认度、培训效果不理想。

5) 金融人才政策环境有待改善。对比上海、北京等金融中心, 重庆硬件设施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但在商务软环境上, 海外人才普遍发觉获取信息的渠道狭窄, 接触国际市场的机会较少, 高端金融人才不能充分发挥自己作用。同时, 重庆市引进高端金融人才来渝的优惠政策度不够。如上海为推动金融机构总部落户, 吸引高端金融人才, 专门成立了上海国际金融人才服务中心, 对金融机构高管人员给予住房 (租房) 补贴、个人所得税40%补贴, 集中建设金融人才公寓, 设立金融人才专项奖励金等优惠措施。

2.6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挑战重庆金融业发展战略路径

对照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新规划、新目标、新任务及新要求, 重庆金融业的发展战略路径面临重大挑战。因为, 重庆各家金融机构原定发展战略规划、战略路径不仅趋同, 主要以总资产、存贷款规模、经营利润为发展战略目标, 而且完全没有体现金融支持五大功能区域建设的系统优势、功能定位、生态环境、差异发展、错位经营以及特色服务, 从而导致现有金融业发展战略规划与五大功能区域建设战略规划贴近性不强、对接力不够、融合度不高, 明显表现出了“脱节”现象, 难以适应五大功能区域建设战略定位实践需要。

2.7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挑战重庆金融业服务效能

目前, 重庆金融业服务质量、效率与沿海发达省份仍存在一定差距, 具体表现为:服务流程不规范, 自助服务替代率低, 业务办理时间长。对照五大功能区域建设战略新规划、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 重庆金融业服务效能面临重大挑战。

1) 金融服务产品单一, 同五大功能区域定位发展的选择要求存在差距, 还不能真正适应和满足五大功能区域建设的客户市场需求。

2) 金融从业人员主动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高效服务理念有待进一步牢固树立。

3) 流程繁琐, 管理环节、层级太多, 影响效率, 业务办理时间长。以某家银行为例, 一个关于机场建设融资项目贷款, 涉及了支行、二级分行、一级分行、总行等四个层级12个前中台部门30多个人经手签字审批, 贷款审批流程特殊繁琐, 该笔项目贷款用了将近半年才获得审批落地。

4) 服务窗口、服务环境、服务形象还需进一步持续有效提升, 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有待加强。

5) 自助设备、电子渠道较落后, 自助服务替代率低。

3机遇大于挑战, 希望多于困难, 重庆金融业支持服务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定位大有作为

上一篇:音乐课堂中的游戏下一篇:报刊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