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医学人文教育现状及与医学心理学的关系论文(精选8篇)
医学中的人文内涵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影响下,现代医护工作者必须从“只关心病、不关心人”向“既关心病、又关心人”转变。因此培养出具有更高人文精神和良好人文素养的医学人才是当代医学教育的真谛所在。教育部、卫生部印发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一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教高]9号)指出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是为卫生保健机构培养完成医学基本训练,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生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其中“终生学习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质”蕴含着医学生的基本人文素质要求。并规定心理学是“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课程”模块中的一门必修课程。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科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既是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同时也是一门临床应用学科。医学心理学涉及了几乎所有心理学科中各个分支学科以及人类学、社会学等众多人文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蕴涵丰富人文知识。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
1.医学人文教育现状分析及与医学心理学的关系
1.1 医学人文课程设置不足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学时占专业总学时的比例低,我国的医学院校大约占总课时的8%,美国、德国为20%~25%,英国、法国、日本为10%~15%。基于我国人文教育的现状,人文教育在“渗透”上下功夫,挖掘授课内容中蕴含的人文素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人文精神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医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应用蕴涵丰富人文知识的医学心理学课程是弥补医学人文课程设置不足的有效途径。
1.2 知识结构单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医学院校学生主要以理科生为主,理科知识在整个知识结构中占绝对优势;另外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历来注重医学专业教育,人文类课程多作为辅助课程或者选修课程开设。从而导致医学生总体人文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单表现为道德修养欠缺、沟通协调能力和心理承受力较差等。而医学心理学包含丰富的人文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对医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有助于医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状态、良好的人际沟通和社会适应能力。
1.3 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心理学的关系
当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仍单纯以讲授式为主,理论和实践相脱节,不利于大学生素质的拓展及各种人文知识的培养。医学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多种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如案例分析、心理剧表演、现场心理咨询、心理学专题讲座、心理学影视赏析、团体心理咨询等方法向学生传授心理学和人文知识,弥补其他人文素质教育的不足。
2.医学心理学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2.1 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对医学生人格的影响学习心理学知识有利于医学生确立辩证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心理现象是人世间最复杂的现象之一,心理学科学地揭示了这种现象的生理机制,探讨了大脑反映客观世界的各种形式,并揭示了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列宁曾经提出:心理学提供的一些原理已使人们不得不拒绝主观主义而接受唯物主义。心理学对于心理现象的研究,对于意识的起源、发生和发展的研究,对于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的研究,都能进一步和具体地论证意识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的产物,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等哲学命题,从而有助于我们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因此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通过心理学理论的学习,首先可以帮助医学生正确地认识心理现象和社会现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次有助于医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如对心理学基础理论和心理测量的学习,可以帮助医学生了解自己的人格特点,有利于他们辩证地看待人生,进而使他们能够有的放矢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2.2 心理学基本理论中包含丰富人文精神
心理学的—些理论体系本身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如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等心理学派强调对人本性的研究。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实现人的自身潜能、关怀人的现实生活等思想行为反映了人文精神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达这方面的知识,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和谐、沟通的师生关系,在开放、平等参与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发挥其能力的自由环境,让学生体验到人文关怀;二是在教学中通过介绍有关心理学理论流派知识、进行案例分析以及组织心理学电影赏析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心理学中的人文精神,并与生活实践、心理咨询治疗和医学临床相结合,让学生切实感悟到人文精神的内涵,并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提高其人文素养。
2.3 医学心理学有利于增进医学生对病人的人文关怀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不仅仅是没有病和不虚弱,而且是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健康。但是由于我们受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迄今为止,大多临床医护人员都还没有把人文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与人的健康和疾病联系在一起,在临床上往往是把人当作一个有生命的机器,只见病、不见人,缺乏人文关怀。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通过对医学生进行有关现代医学模式、心理健康、心理应激和心身疾病等方面知识的学习,结合实际病例和疾病进行讲解,使学生们真正了解到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为今后走向临床实践后,能够从多角度综合考虑影响病人的人文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增加对病人的人文关怀打下基础。
2.4 医学心理学有助于提高医学生人际关系的能力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患关系中的医患沟通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而作为将来的医务工作者的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人际关系可以说是人的人文素质和心理行为的综合表现,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有助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学业的成功。因此,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医学生的人生重要课题,也是医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处理好医疗工作中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打下基础。但有关调查显示医学生的人际关系不容乐观,人际困扰的检出率较综合院校大学生高3。医学心理学课程具有丰富的人际关系教学的知识,如在病人心理与医患关系的教学中,可以将“医患关系”进行扩展,由特殊到一般,以换位思考的方式,由体验病人心理到体验人际交往中一般人的心理,向学生系统介绍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
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教学中,可让学生通过学习心理咨询过程中人际沟通的一些方法,帮助学生了解有关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使他们学会有效的人际沟通,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5 医学心理学有助于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在医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医学职业的特殊性又使医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相关研究表明,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我国医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人际交往障碍、情绪控制力差、学习障碍、生理与心理成熟不协调、社会适应能力差、自我意识不健全。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包括德育等人文素质的培养,应能够帮助医学生全面地认识自己,学会积极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充分发掘自身的潜能,培养乐观进取、不畏艰难、自信自律、诚实守信、友善合群、开拓创新的健全人格。
医学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科,涉及的心理学内容非常广泛,但大部分内容都与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研究显示,在《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成效的。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在开始上课前对学生进行心理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授课时应根据学生的具体问题,结合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教授心理健康知识,传授调节和维护心理健康的原理和方法;课后可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将个别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咨询相结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总之,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医学心理学课堂教学,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其实用性,又提高了学生维护心理健康的能力、改善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医学人文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教育主要指人文知识和精神的教育。广义地说,也包括社会、美学、文学、艺术、道德、伦理的教育。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医学界就开始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美国高等护理标准》中明确要求将人文教育纳入护理职业素质教育中,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体现护理专业的人文关怀本质。所谓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一种素质。它是在职业活动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内在基本品质,它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的了解能力和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表现。
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
卫生部部长陈竺同志在2011年12月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目前我国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存在总量不足、素质能力有待提高,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相关的政策环境有待完善等突出问题。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医学教育研究的是人,医学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要具有更高人文素质。
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传统模式偏重于传授知识与技能,它强调了实用性及功利性来满足社会的需要,有用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就学生而言看到的是就业价值,就学校而言希望看到立竿见影的就业效果。无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是没有正确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对个人发展乃至社会进步的重要性,由于人文教育具有非直接实用非生产性的特点,人们往往忽视它的价值从而导致我国医学人文教育不容乐观的现状。
1. 课程设置不合理:人文学科被称为“副科”,不仅课程偏少,且各个医学专科学校人文课程设置随意、分散、凌乱,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多为周末大班选修课,学生选课只是为挣学分,无法系统学习。
2.医学人文教育师资薄弱人文教师处于教学从属地位,自身价值得不到体现导致教学积极性下降,教学水平不高,人文教师队伍极不稳定。
3.家长不重视很多家长把上大学当成一种单纯职业教育,学医就是学习、掌握一种医学技能,为毕业后找一个工资高待遇好的工作,这种片面而狭隘的商业化观念,导致人文教育被边缘化。
4.医学生人文意识淡漠
有调查显示:78%的专业护士对人文精神的大概内容未知或知之甚少;91%的专业护士不了解人文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91%的专业护士在校期间未接受过有关人文科学的课程或讲座;87%的专业护士无法说出人文科学知识所包括的主要内容大部分医学生并不清楚人文素质的内涵,不了解人文教育对他们世界观、价值观和身心健康和职业规划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医学生对人文教育存在误区,认为人文教育就是“死记硬背”人文知识。或者认为“走上社会,不学就会”。“大学文凭,小学文化”,许多医学生在文学艺术修养,文字写作、语言表达、人际沟通交往能力等方面不尽人意已经成为医学教育面临的不争的事实。
人文教育与医学职业素质教育的关系认识
医学是一门极具科学性和实践性的应用学科。研究疾病,维护健康,大量的理论和知识,必须通过临床实践才能被获得和掌握,培养医学生职业素质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和任务。职业素质教育以专业知识、技能教育为特色,但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在科学与医疗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文教育在医学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1.以人文本的人文教育是职业素质教育的核心
以人文本、尊重生命是中华传统医德的重要人文特征,也是医学职业教育的最高境界,只有首先成为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的人,才能体现出人文关怀,及时、客观主动地履行医者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有资料显示,病人对护士工作满意率百分之五十以上来自服务热情认真,而与技术活动无关。
2. 语文教育是医学职业教育的基础
借鉴汪文平老师的调查,护士应具备的语文能力依次为:写作、语言、审美、文学鉴赏等能力,文书写作和语言沟通是重要的护理职业能力。语言表达清晰,层次分明,准确明了,让患者有从分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不能准确记录医嘱,缺乏针对患者个性化记录,文字书写不规范护理日志、交班记录成为医疗纠纷的主要根源。
3、文化艺术对职业教育潜移默化
文化艺术作品通过很感人的形象,生动的情节无形中调动医学生内心深处的美好情感,对中华医学历史传承更多的了解思考借鉴,我校学生诵读医古文《大医精诚》对孙思邈提出“大医精诚”以及“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医学观点非常认可,肯定了人文素质和精湛医技的密切关系,对职业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4、思想修养、文明礼仪、沟通技能、文史哲知识等人文教育让医学生,在求职面试、临床工作中有较大的胜任空间和发展潜能,在适应力创造力方面具有许多优势
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和自发性导致现代人仅仅看到眼前,这种急功近利让职业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关系走向分裂。导致了人文教育职业素质教育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2002年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公布《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提出7种核心能力,其中4项与医学人文素质有关。因此,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和职业教育不仅能够互相补充、支持,也能够交叉渗透、相互影响。
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的基本途径
医学教育不仅要求医学生掌握医学理论知识和医疗技能,救死扶伤、治疗疾病还要关注有思想有情感的患者,表现出对患者的尊重,和同情,实现人文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融汇,有以下几种途径值得探索:
1.建设一支人文教师队伍
实施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的融合,关键在于强有力的教师队伍。医学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必须从思想观念上,对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的融合关系给予高度重视,并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行为中表达人文关怀。从事人文课程教学的教师要发挥主力军的作用,通过人文课程老师的业务技能、语言导向、职业道德、人格特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人文课程的魅力。专业课程老师也应该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人文素材,适时适度地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达到人文教育和专业知识技能素质相融合的目的。如:在药理学课程中,适当介绍我国中草药的历史渊源《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经典著作,激发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职业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爱国精神。
2.设置一套课程体系
据调查,63.5%的学生认为学校对人文教育不够重视,并将这条排在阻碍大学生人文素质提高到首因。科学务实地设置课程体系是我国医学院校人文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融合发展的核心。我校2009年开设三级课程体系:《大学语文》为必修课,《卫生法规》、《心理健康》、《沟通礼仪》为公共课,《文艺鉴赏》、《论文写作》为选修课,促进医学与哲学、美学、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学方面的交叉融合,在课程改革学时空间有限的情况下,适当增加人文课程及教学学时,促进人文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融合。
3.形成一种校园人文精神
校园文化是促使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相融合的“隐蔽课程”,此概念是美国学者哈夫在60年代末提出的。医学院校深厚浓郁的校园文化需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加强,通过校风、班风、建筑、设施、文化建设、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体验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并由此形成一种校园人文精神,熏陶医学生的社会态度和价值观取向,给医学生感染、暗示和激励。
4. 重视一批临床见习基地
在校期间的基础学习阶段以人文知识的传授为主,在临床技能的实习锻炼中着重塑造医学生的人文形态,让学生在临床真实的环境中潜移默化。
医学院重视一批临床见习基地。借助医学院的医疗资源,学校精心组织医学生到附属医院进行医疗服务和见习,到社会机构进行卫生防治和健康科普医学知识的宣教工作,到群众中间进行医疗知识义务咨询以及医德医风调查,医学生通过见习实习和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等实践活动,增长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了和患者的沟通交流能力,升华了职业道德责任和医学人文精神,人文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相互贯通,紧密结合。
关键词: 医学;人文;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6(a)-0000-00
目前,中国医患关系矛盾和冲突相当尖锐,破坏了人们就医环境,甚至影响到了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据原卫生部统计,2010 年的全国医闹事件五年同比新增 7000 件,总数达到 17243 件【1】。而国家卫生部关于医患关系的调查研究显示,尽管大部分是由于医疗体制、看病难、看病贵等原因引起,但由于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直接引起的亦不占少数。医患之间缺乏理解、缺乏信任、沟通不良是医患矛盾日趋激烈的重要原因。钟南山院士在2011年“做人文医师,促医患和谐”论坛上,疾呼提高医生的人文修养分外重要【2】。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是通过学习人文社会学科尤其是医学人文社会学科课程、临床实践、教师的言传身教、校园文化的熏陶,使医学生成为既掌握医学技术又有医学人文素质、人文修养、人文精神的完整的医务工作者,其核心是“人性教育”与“仁术教育”的统一【3】。一句话,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医学生如何做“医学人”的教育。
1 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及教育现状
总体上看,目前多数医学生的人
文素养是符合社会规范的【4】。但是 ,部分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1 重专业轻人文,人文知识匾乏、人文能力弱化
信仰的缺乏以及就业压力的影响,使一些大学生看不到人文教育对人生的潜在影响,所以从认识上轻视人文学科,导致人文知识匮乏【6】。
由于人文知识匮乏,影响到人文能力,学生普遍人文能力较差,体现在:一是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社会交往能力较差。据调查,在公众场合里,能用语言清晰有条理地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的仅占26.7%,不能完整表达的占7.3%。医学生这种人际交往能力的弱化,在临床实践中常表现出与患者的沟通障碍,影响医患关系【7】。二是缺少心理调试本领。遇到挫折情绪异常低落,不会自我调整情绪。遇到较难处理的人际关系时感到紧张、不知所措。
1.2 人文修养欠佳,人文精神迷失
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使得一些大学生重物质轻精神,对集体利益置若罔闻,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爱心与同情心。甚至有些学生道德观模糊、是非、美丑难辨。在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时,往往表现为医德低下,不敬业爱岗。
价值取向上对金钱和物质享受过分追求;丧失了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缺少义务感、责任感、奉献意识和协作精神等人文素养,而这些正是其将来所从事的救死扶伤的医生职业所必须的。
2 对医学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2.1 在教育理念上,重视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首先,我们必须从思想观念上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在医学生培养中的重要性,在教育理念上端正态度,不是“应试教育”,亦不是“应业教育”,而是要培养有理想、有节操、有社会公德心和爱心的白衣天使。
2.2 在教学模式上,构建全面系统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格局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工程,需要不断的渗透给学生,非一蹴而就之事。
首先,和理论知识教学一样,人文教育的关键环节在课堂教学上。在医学院校应增设人文课程。并且,在医学专业课上,也应不断渗透人文知识。如在讲到恶性肿瘤时,让学生在课堂讨论 “如果你现在面对一个恶行肿瘤患者,你如何对他交代病情?”让学生重视思考这些问题,将对他走向工作岗位后的发展大有裨益。
第二,实践体验。多组织一些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临床见习、实习等活动,并将其纳入医学各专业的教学计划。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能够在身临其境、耳闻目睹中感受人文精神,提高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技巧,培养人道主义精神。
第三,环境浸染。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人文素质的构建来说,环境的熏陶尤为重要。因此,医学院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建设。创造一个浓郁的、优质的积极向上的、健康的校园人文氛围,它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生活其中,耳濡目染,他们的人生追求、价值取向、思想品德会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改善。
物质文化环境包括校园景观、绿地、场馆、设施等等,要能体现审美、体现学校特色和校园的历史文化。让学生置身其中能感受到学校的美和对学校的敬重。人文景观可以设置著名医学家肖像、格言、以及本校培养的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的雕像等。可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责任感和自豪感,培育着他们为祖国、为母校争光和为医疗事业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精神文化环境包括校风、学风、校园人际关系,以及教职员工的思维方式等。良好的校风是塑造人才的无形土壤。加强校风建设,要从校领导队伍到教师队伍到学生队伍,整体上形成和谐、上进、团结、奋进的良好氛围。领导要以身作则,事业心强,责任心强,作风民主,关心教师,关爱学生。教师要做到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为人师表,处处做学生的楷模。学风建设要努力形成奋发向上、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学习风气。另外,要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应从学生的视角和需要出发,组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人文讲座、读书活动、社团活动等。这样长期营造,使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人文知识。
今天的医学生,是将来的白衣天使和社会公民,他们将来的所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的发展。因此,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应当是培养有正确价值观、积极进取、有爱心、有责任感、有医德、有水平的全面发展的医疗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央电视台.新 闻1+1:医院里,别闹![EB/OL]. 央视网,http://news.cntv.cn/china/ 20120502/ 114890.shtml.
[2]孙鹏.医学生人文素质体系构建研究[D]. 四川:第三军医大学,2012.
[3]叶娟.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有效性研究[J].辽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2):37-39.
[4]王贵勤.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 四川:西南大学,2009.
[5]黄学勇.医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调查闭.洛阳师范学院学报[J].2000,19(6):103.
[6]李宇阳.关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6):10.
一、人文教育可促进医学生的健立高尚的人生观
医学人才不仅要具备精湛的医疗技术,而且要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和人格品质,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和审美意识,具备有亲和力的交往和沟通能力,具备能决策和管理的能力。WHO在20世纪90年代正式提出了培养五星级医生的要求,这就是:健康的提供者、医疗的决策者、心理的交流者、社区的领导者及组织的管理者。其中决策、交流、领导和管理的要求都需要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他们成为合格的医学人才。
二、人文教育可引导医学生树立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中国医学界,很早以前就重视医德。为医学生提供人文素质教育之目的.,就是为了学生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树立与加深学生的人生观与人文信念,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积极的、主动的为学生讲授人文素质的相关知识,更要处理好正确的培养关系。不仅仅是局限的传授知识来完成将教学目标,更应该做到多元化的引导学生树立好人生观、关爱人性、关爱生命、尊重人权的观念,切实的达到引导学生树立医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全力让学生的人道主义观念提升。
三、人文教育可以促进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我们知道,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本质上的不同,但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政治理论课也是重要的人文教育内容之一。虽然二个科目具有相同的教学目标,都含有使学生树立健全的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但却在教育内容上来说,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将弘扬爱国主义思想、集体主义观念与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二者成互补态。但人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又有不同之处,但人文素质教育在不同的程度上更加侧重于人文知识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塑造,具有艺术性,还包括社会性与道德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政治、思想、以及道理教育为重点,其内容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等。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基础性,人文素质教育包含的范围更加广泛,所以,对医学生进行人文互素质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具有健全的思想观念,更可促进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提高医学学生的智能
摘要:检验医学是一门新兴的、独立的学科,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检验医学应与临床紧密结合。
关键词:检验医学,转换角色;;伍床医学
检验医学是指对临床标本进行正确地收集和测定,提供准确和及时的报告,并能为l临床提供咨询服务,帮助临床将这些数据正确地应用于诊断治疗和预防工作中去的一门学科。它的基本任务是通过生物、微生物、血清、抗原抗体、细胞或其它体液的检验,与其它检查技术相配合以确定患者的临床诊断。
1检验医学的涵盖内容和扩展更加广泛
现在,医院检验早已经告别了手工操作时代,目前各种类型的自动化化学分析仪已经取代了以前的手工操作,而医院实验室从原来手工作坊式的工作模式,逐步发展成为具有良好组织和工作条件的现代化实验室。其技术含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例如:在临床生物化学的检测技术方面,原先所用的化学检测方法逐步为灵敏度更高的酶偶联比色法所替代,同时引人酶偶联连续监测的免疫学方法。在试剂的应用上,也由原来的冻干试剂发展到液体双试剂,从而使临床标本的检测结果更具精确性和准确性。在临床免疫学方面,随着单克隆抗体的间世,标记免疫学的发展以及各种光化学免疫分析方法的应用,也使得抗原抗体检测的灵敏度大大地提高。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方面,各种试剂的标准化、商品化,使得各种培养基的`质量得到保证。尤其在应用了核素14C标记技术和特殊的C02感受器以及利用荧光洋灭的原理来判断血培养的结果,并采用微生物数字分类鉴定和计算机专家分析系统进行结果分析,不仅使整修检测时间大大缩短,结果更加详细准确,而且整修流程更显得标准化。在血液和体液的检测方面,由于全自动多分类血球计数仪和凝血仪进入实验室,淘汰了凝血时间的手工测试,同时扩展了白细胞表面分子标记物的检测,从而使得DIC诊断及临床抗凝疗法的监测更为可靠。白血病的分类从原来单纯性的形态学分类发展到目前及将来的染色体、遗传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综合分类,大大提高了白血病诊疗的准确性。在这种情势之下,传统医学检验本身巳经不能完全涵盖因此而给检验带来的巨大变化。而这正是检验医学产生并得以迅速发展的缘由。
2检验医学己发展成一门学科
随着医学检验的不断发展,其不仅与传统医学检验的差别越来越巨大,它区别于其他医学专业的特点也开始表露出来:
2.1它比其他医学专业更加强调整体协作。现在的检验医学,早已突破了过去以血、尿、便三大常规为主的检验。面对琳琅满目的诸多检验项目和越来越准确的检验要求,非常需要整体协同运作。仅就检测结果准确性要求而言,不仅涉及到标本采集时间、部位、方法的确定,还包括对检验方法的选择,以尽量减少不同方法检测同一目标时的干扰、尽量减少不同试剂检测同一目标时的差异、尽量减少不同仪器检测同一目标时的差异、尽量减少个体操作间的差异、尽量减少不同实验室间的差异,如果这其中有一个环节出现失误,就会导致最终检测结果的不客观。
2.2检验医学对新技术的应用比其他专业更为敏锐,其学科的发展与新技术的关系也更为密切。以分子生物学技术为例,对于检验医学来讲,分子生物学使检验医学的工作起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不仅使检验可以从事后性判断向前瞻性转变,而且其应用范围也可以扩展到诊断、治疗效果的评价、预后的评估、预测个体发生疾病的趋向、流行病学、健康状态的评价、药敏靶点的选择。
2.3自动化的融入使检验更迅速。这一点对于治疗至关重要。在不久的将来,临床医学实验室将面临着一个质的变化:首先是临床生物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和血液学之间将不再存在一个明显的学科分界线,检测手段将更加自动化、一体化和智能化。大量的生物技术如:基因克隆技术、生物芯片技术、核酸杂交技术和生物传感技术以及各种PCR等技术的应用和引进,将使得|临床实验室的科技水平更高、学术氛围更浓、人员素质更好。
3较色转换检验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作用愈发的明显,它不仅与病人、医生息息相关,还跟整个医院的医疗水平密切相关。准确的检验指标不仅可以评价治疗效果,而且可以指导医生临床用药,这就为提高医药的整体医疗水平提供了相当的可能。例如:当败血症血培养阳性时,既可明确疾病的病原诊断,进一步的药敏试验又为患者的治疗提出明确的办法。这就避免了医生根据自己的用药习惯,对患同一种疾病的不同患者,使用同样的医疗方法和药品问题。
另外,它在疾病的预防中的作用也非常显著,这是因为疾病早期往往缺乏明显症状和体征,患者一般不加以注意,往往是通过实验室检查得到确诊,并接受及时的治疗。今天检验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角色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已经从医疗辅助角色转变为现代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密不可分,临床实验室工作的核心是检验质量问题,为此检验科负责人应主动与临床科室交流、沟通、对话、协作。
3.11S015189文件的核心是医学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强调医学检验的分析前、中、后全过程的管理。在分析后质控中,要求检验人员对所?结果进行合理解释,并收集临床科室(或病人)的反馈意见、接受合理建议、要求、改进检验科工作,或开展新业务,满足临床需求。在交流、对话中,检验科人员还可以宣传、讲解、新技术新项目的临床意义,合理及如何有效地利用它帮助临床医生对疾病进行诊断。如厌氧菌培养,虽然不是新项目,但很多医院,甚至较大医院临床科对其使用并不够多,其中有对该项养,回报结果未生长细菌时,医生则认为检验科技术欠住。实际上很可能是厌氧菌感染而医生未申请做厌氧培养所致。
3.2在医院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案中检验科负责人参加临床会诊,病例讨论等,有利于双方沟通和提高。而检验医师更应主动走出去,到临床科查看病人或病例,对检验过程中的可疑结果,进行调查核实。
3.3检验科主动参与协作:由检验医学的地位与作用,说明检验医学的任务绝不仅是被动地提供数据或结果。过去很长时期,检验科被定位于“辅助科室”。即检验科只能向临床医生提供所需求的检验结果,一旦检验科提供了未受指定的检验结果,就被认为“越位”,这种片面、消极的,落后于时代的偏见应予纠正。
检验医学是现代实验室科学技术与临床在高层次上的结合,是→门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的新兴学科。目前正朝着高理论、高科技、高水平方向发展。由于检验科开展项目的增多,新技术的应用及方法学上的革命性变革,使检验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使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依靠检验信息综合分析,进行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故实验室的工作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总之,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必须紧密结合,互相渗透、沟通,相互学习,才能使以病人为中心的共同目标真正落实,才能更完美的实现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宏础.临床实验室必须规范化管理口].中国医院管理
通过这两天的培训和学习,虽然时间短暂,但是对我的启示很大。
这次在人文医学培训学到了很多沟通的技巧,什么是沟通?沟通就是挖条沟,让水从沟里通过——水到渠成。用什么挖?用锄头。这把锄头就是在这次培训中学到沟通技巧,这把锄头就在大家手中,就看大家愿不愿意去挖通这条医患间的沟了。在这次培训之后对医患沟通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在培训之前对病人就只是看到疾病本身,幷没有看到人。在诊治过程中病人对药物的副作用,治疗方案的担心,恐惧,不理解等方面往往不是那么关注,所以患者对医嘱的依从性不好,治疗效果也就不是那么理想。培训中提到的以“患者为中心的接诊”让人印象深刻。Mcwhinney写的“以患者为中心的方法的本质所在是医生尽力进入患者的世界,以患者的角度看待疾病。”以往在诊治过程中通常把病看了就可以了没有把患者当成一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社会的人,有着自己的社会身份,社会地位,家庭角色等等。。。在培训中有诸多的沟通技巧,给我印象最深刻得是“共情”(empathy)技术。共情”(empathy)技术很好的体现了“医生尽力进入患者的世界,以患者的角度看待疾病”。当你面对一个患者能够站在的患者的立场去思考,就能很好的把握患者的想法感受,以患者的角度看待疾病。当你把握了患者的想法感受后,再沟通起来自然是水到渠成的。患者知道你明白他,尊重他,知道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现状,相关因素
医学人文关怀是在照护过程中医护人员以人道的精神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权力与需求、人格与尊严的真诚关怀和照顾[1]。提倡医学人文关怀是当前医学发展的主旋律。医学生作为未来医疗护理战线的主力军, 其人文关怀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将来的医疗服务质量。本文通过对医学院校学生进行人文关怀能力的调查, 了解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的现状, 分析影响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的相关因素, 为今后医学生人文关怀教育和研究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某医学院校实习结束即将毕业的本科学生309名为观察对象。最小年龄21岁, 最大年龄26岁, 平均年龄 (23.5±1.0) 岁, 一般资料见表1。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调查问卷包括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一般资料, 包括年龄、性别、家庭所在地、所学专业、政治面貌、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等;第二部分为人文关怀能力评价量表 (CAI) , 由美国教授Nkongho编制[2], 主要用于评价关怀他人的能力, 该量表由许娟、刘义兰翻译[3]并由专家审阅后进行修改, 其Cronbach’sα系数为0.84。CAI包括37个条目3个维度, 即认知、勇气和耐心, 每个条目采用Likert 7级评分制, “完全同意”为7分, “完全反对”为1分, 其中13条为反向计分, 得分范围37~259分。
1.2.2 资料收集方法:
研究者按专业向医学生集中发放问卷, 并说明本次调查的目的和填写问卷的注意事项, 问卷填写完毕当场收回。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30份, 回收有效问卷309份, 有效回收率为93.6%。
1.2.3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数据, 采用统计描述、t检验和方差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医学院校学生人文关怀能力各维度得分与国外常模比较见表2。
注:*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不同类型医学生CAI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见表3。
3 讨论
3.1 医学院校学生人文关怀能力总体情况
CAI包括认知、勇气和耐心3个维度, 认知指对自己和他人及周围环境的了解程度, 勇气指主动关心自己和他人、处理未知情况的能力, 耐心即耐性和韧性。表2显示, 医学院校学生人文关怀能力各维度得分均低于Nkongho教授制定的常模 (P<0.05) , 但与国内多项研究结果一致[4,5]。这可能与国内外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教育体制不同有关。在西方国家, 仁爱、奉献、无私的宗教理念成为人们的信仰, 他们将助人为乐、关心他人作为人格道德标准, 能够将关爱理念自觉运用到日常生活中[6]。西方国家医学教育重视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 我国医学教育侧重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 医学人文关怀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 对医学生人文知识的培训和关怀能力的培养还不够完善。
注:*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2 一般资料对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得分的影响
医学生的性别不同, 人文关怀能力得分不同, 周围人对医学生的关心程度不同, 人文关怀能力得分也有所不同。表3表明, 女生的CAI总分高于男生 (P<0.05) , 与雷海露、张艳琴、黄戈冰[4,7,8]等研究结果一致。女生大多温柔细腻、善解人意、富有爱心和同情心, 往往能够主动关心别人, 其人文关怀能力比男生高。父亲和母亲对医学生关心程度越高, CAI总分越高 (P<0.05) , 与黄戈冰[8]研究结果一致。在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中, 医学生能够接受较多的关心和照顾, 更能理解关怀的涵义, 从而能够主动关心别人。同时, CAI各维度得分也与性别、家庭所在地和周围人的关心程度有关 (见表3) 。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学生干部和政治面貌对医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得分无明显影响 (P>0.05) 。
3.3 提高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建议
加强医学生人文关怀教育是提高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的重要条件[9], 医学院校应该积极借鉴国外医学教育的经验, 确立人文关怀教育理念, 完善人文关怀教育体系, 开设相关的人文课程, 对医学生进行人文关怀教育, 并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教育。塑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对提高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有重要影响, 父母、学校老师和临床老师应该共同努力, 在家庭、学校和医院创造和谐温暖的氛围, 给予医学生较多的关心和照顾, 使医学生理解关怀、感受关怀, 从而能够主动传递关怀。
参考文献
[1]叶娟.我国医药院校大学生人文关怀研究〔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 2014.
[2]Nkonghon O.The caring ability Inventory〔M〕//Strickland O, Waltz C.Measurement of Nursing Outcomes.1990:3-16.
[3]许娟, 刘义兰.临床护理人员关怀能力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 2008, 23 (3) :16-18.
[4]雷海露, 张金华.医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和关怀能力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2, 27 (1) :36-37.
[5]申正付, 杨秀木.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问卷的编制及其应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3, 35 (15) :1609-1612.
[6]Watson J.Assessing and measuring caring in nursing and health science〔M〕.New York:Springer Publishing Co, 2002:1-3.
[7]张艳琴, 张平.三甲医院外科护士关怀能力与患者整体满意度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 2013, 28 (14) :66-68.
[8]黄戈冰.护理专业大学生人文关怀能力评价的实证研究〔D〕.福州:福建医科大学, 2007.
关键词: 医学生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G641
基金项目:2014年度河南省社科联、省经团联调研课题:医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调查与思考。编号: SKL—2014— 1955。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全面医学人才的关键,是提高医学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基本要求,对医学研究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是医学院校面临的一项重大的任务。
一、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缺失
进入医学院校后,局限于繁重的医学专业课程、相关的自然科学和外语学习,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普遍忽视和厌倦,导致医学生人文素质普遍不高。尽管很多院校都已经提出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案,但由于随意性比较大,缺乏系统性,因此学生们对人文素质更深层次的意义仍旧缺乏足够的认识,而且由于目前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投入的不足,效果不理想,在教学实践中,仍旧缺乏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和方法,很多医学院校还是停留在口号上,没有真正从根本上改变。
2.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薄弱
现有的医学教育中,人文课程的比例偏低,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相比之下,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偏少。我国医学院校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课程庞杂散乱,缺乏科学性系统性,重视医学的专业知识教育,忽略医学的人文精神教育的倾向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3.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单一
医学科学教育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内涵,需要行为模式的示范、素质教育的陶冶。而我们现有的医学教育方式基本沿用了中学生的应试教育方式,课堂上以教师主讲为主,教学中往往是偏重名词概念的解释,基本原理的灌输,达不到该有的人文素质教育结果。与此同时还存在人文社会科学教师和医学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人文社会科学教师不懂医学知识,而医学专业教师的人文知识欠缺。因此,由于教师知识结构的不合理,必然会影响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
二、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的方法
(一)更新医学人文教育理念,树立科学与人文素质协调发展的生态观
1.教育观念的转变:科学与人文并重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长期以来,实行生物模式的教育,虽然为中国的医学界培养了大批的实用性人才,但也暴露出了其弊端:最明显的表现是单科性医学院校的学科面窄、基础教育单薄、学术气氛不浓,使学生难以具备较高的人文精神。因此教育界要在观念上,关注科学与人文的最佳结合点――价值的相通性,并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实现科学与人文的并重,尤其是要把人文精神培育的意识贯穿在医学科学知识的传授与整个的医学实践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医学模式的真正改变,使得医学教育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2.人才观念的转变: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科技人才
高等医学教育培养的人才,除了要有科學专业知识和技能外,尤其需要具有对人的关爱和尊重的高尚情操、崇高精神素养,具有正确的人文价值取向。不论科学技术如何发展,不论知识经济如何受到人们的关注,人永远不会物化到失去自己的思维和感情。21 世纪要培养高质量的医学人才,必须下决心对此来一番改变,在整个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育,成为具有人文精神的医学科技人才。
(二)建立有医学特色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加强学科建设
1.促进“两课”与其他人文课程的整合互补
“两课”:马列主义理论与政治思想教育是高校进行人文知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但是“两课”和其他人文课程在教学中常常处于割裂状态、各自为战的局面。
因此要对“两课”和人文课程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使两者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促进的良胜发展态势。
2.加强显性课程模块建设,以规范管理提升课程品位
显性课程建设应从教学质量控制、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内容、核心课程建设等关键环节入手,不断增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学术基础,提升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品位,从而切实提高教学效果。控制教学质量。
3.规划隐性课程模块建设,以内化机制提升教育效果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隐性课程应围绕所开展的一些活动,事先有意识地进行规划设计。通过建立“三高体系”,即:举办高水平的人文素质讲座、组织高品位的校园人文活动、开展高格调的人文社会实践活动等提升人文素养,升华人文精神。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环境的主题充满人文教育的人文品位,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
(三)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医学院校教师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直接影响着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校内、校外两大资源,既要充分利用好本校已有的人文社科方面的师资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教师的教育观念的更新、知识结构的完善、教学技能的提高、演讲与口才的锻炼和理论素养的提升,又要面向社会,聘请一批有社会影响、学有建树、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知名专家、学者和专业人士为学生开设医学人文讲座,以活跃学术氛围,开阔学生眼界,培育人文精神。
(四)改进和完善医学人文教育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既要传授医术又要传授医德,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参考文献
【1】医学生人文教育体系构建研究.孙鹏,2012年博士论文;
【2】对我国医学人文教育模式的探讨.方铁红.《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11,2;
【分析医学人文教育现状及与医学心理学的关系论文】推荐阅读:
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方式分析论文11-28
口腔医学的职业分析06-12
生物医学行业分析06-10
人文医学培训后的心得体会10-03
医学人文素质心得体会09-11
新型本科医学检验专业教育的论文09-11
医学人文活动启动仪式发言稿11-12
元代医学教育研究论文07-09
医学生人文素养与临床教学大纲11-21
重症医学科质量与安全管理指标统计分析表09-21